教育經濟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24 16:42: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經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經濟論文

篇(1)

長期以來,社會、家長、學校、教師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數——在個別學校也可能是多數——“成功”學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遺忘的失敗者只有帶著沮喪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會,那不甘的“升學情結”便會變本加厲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對于受教育主體——學生的意義到底應在當下的教育過程中展開,還是應放在尚未觸及的未來實現?如果說那些“成功”的學生雖然失去了很多,但畢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處于我們視線之外的學生,他們得到了什么?

受應試困擾的基礎教育如此,那相對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背景下,作為直接面對就業市場和生產并傳播知識的大學,浮躁之風日漸盛行。教師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學生也急于投入社會一顯身手,沒有硝煙的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專業化知識的加深,使人文知識相對貧乏,“快餐知識”卻炙手可熱。各種資格證書漫天飛舞,人格證書卻難覓蹤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補,難怪有人驚呼,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太貧乏了。不知是應試教育的慣性使然,還是為了使迷航的心靈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輪更加實際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學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選擇。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來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隨著人力資本理論和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教育活動本身已經逐漸成為知識要素和人力資本的生產性活動。特別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使用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離,使專業化知識更顯示出了其優越的經濟價值。由于知識本身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產業化、市場化的呼聲日漸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領導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補給不足,促進教育規模發展的救命稻草。市場經濟的概念和運行方式沖進了校園,仿佛一夜之間,學校、教師、學生都裸地置身于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了。教育的經費來源、辦學模式、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招生分配、內外部管理體制等開始轉向了經濟的要求,學校創收、開發不得不列入學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擴招、合并、設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門、某些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的運行方式。教育的這種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體現,同時也更深入的影響著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在教育與社會諸關系中正超乎尋常地凸現出來,教育的功能被狹隘地以經濟上的功利主義所涵蓋。正在膨脹的功利性追求越來越模糊和遮障著人們審視教育價值取向的視線。僅在教育與經濟關系圈內爭論的,經濟決定教育還是教育與經濟相互作用,無異于置身廬山而欲辨其本來面目,其結果是進一步強化了教育對經濟的依附,使教育淪為經濟的附庸,從而使教育喪失了其在建構人的精神上的主體獨立性。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得不服從于經濟發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會需求及評價,從而導致教育的裂變。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教育的舉辦和發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經濟意識和經濟行為日益滲透到了學校教育活動中。在教育的諸功能中,過分強調教育的經濟功能,相對忽視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經濟主義傾向已經出現。

篇(2)

[摘要]成人教育價值是成人教育發展動力之一,成人教育經濟價值是成人教育主體和客體經濟價值的集中體現。文章在理論視角闡述了成人教育價值的形成,又通過實踐角度論述了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存在與實現。時代的發展,價值的創造已越來越轉向智力勞動,成人教育特有的教育培訓功能使成人教育經濟價值因此得到實現與提升。

[關鍵詞]成人教育經濟價值價值提升

一、成人教育價值及其形成

1.成人教育價值釋義。價值是一個哲學范疇,它是關系的客體與主體在一定的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效用性滿足或積極作用,是客體的屬性和功能同主體需要之間的吻合。客體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其本身對主體的的滿足程度。

在成人教育范疇內,成人教育的主體是社會的人,成人教育的客體是成人教育活動。成人教育的存在和發展,取決于作為社會的人有著接受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的存在、發展促進了社會的人的發展,滿足了這種需要。人們對于成人教育認識不斷深化的根本因素在于人們為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為實現對社會環境的改造,自身有著不斷發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在特定的范圍內使人的發展的需要得以實現。成人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表現于成人教育主體的需要,以及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

由此,成人教育價值可以表述為:作為客體的成人教育活動的屬性與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的發展需要之間的一種滿足關系。顯而易見,成人教育價值存在于成人教育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之中,是成人教育發展動力。

2.成人教育價值的形成。已經走上社會的人們由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發展,以及作為人本身生理與心理的發展,產生對成人教育的需求。有需求,也就有了創造價值活動的動力。在創造價值的實踐活動中,主體的需求人對價值目標的追求起主導作用,是成人教育價值產生的核心。而成人教育客體成人教育活動有著促進成人與社會相協調發展的功能,能使社會的人接受教育,得以生存和發展。沒有客體的存在和功能,就不可能產生價值,成人教育客體是成人教育價值產生的基礎。

成人教育價值是成人教育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成人教育主客體的相互統一,客體的功能滿足了主體的需要,才能形成成人教育價值。成人教育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成人教育價值形成的過程。成人教育主客體的相互運動的過程,表現為成人教育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兩個方面。

成人教育客體主體化,是指社會的人作為成人教育的主體,其需要作用于成人教育客體,使成人教育客體從培養目標到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適應主體的需要,與主體的需要相接近。成人教育活動在主體社會的人的需求導向下,被主體所制約,并具備了主體需求的特征。

成人教育主體客體化,是指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質特征和功能,它影響、限制、改造著社會的人,進入主客體關系后,接受教育,被客體限制和改造,按客體所設置的教育目標,得到充實和發展,具備客體所規定的人才規格的特征。

成人教育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是成人教育主體客體之間的雙向運動,充分體現了社會發展對成人教育的制約,以及成人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成人教育價值的產生是成人教育主體客體雙向運動的結果。某種意義上,成人教育價值是成人教育主體價值和客體價值的總和,主體因客體而獲得價值,客體價值因主體價值的實現而體現。

二、成人教育的經濟價值存在及其特性

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把教育價值分為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教育的經濟價值是指通過教育提高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勞動能力和素質,提高整個社會的知識總量和科技文化水平,從而使勞動者和物質生產部門均取得收入的增長。

成人教育的經濟價值形成于成人教育過程之中。成人教育過程始終是圍繞增進勞動者的素質,發展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形成教育經濟價值而展開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勞動者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于智力的開發和技能的訓練。人們的科技水平、生產技能的提高有賴于教育和培訓。

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訓功能與勞動能力提高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對勞動者的能力增值,即勞動者增值有著直接的作用。通過成人教育可使簡單的勞動力加工為復雜的、較高級的勞動力,這一過程實質上是通過教育使勞動者勞動能力形成并增值的過程。成人教育可以為勞動者提供不間斷的教育和培訓,使勞動者的智能和技能在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階段都能得到提升。勞動者智能和技能的提高直接效益顯現于個人收益增加,同時生產效率提高自然會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也是作為客體的成人教育實踐的經濟價值的實現形式。

時代的發展,價值的創造已越來越轉向智力勞動,在教育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科學發明、技術進步,在價值的創造中顯示了決定性的作用。教育的經濟價值的實現有其自身的特點,也是教育經濟價值的固有特性的表現:

1.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雙重性。成人教育經濟價值具有主體性和客體性的雙重特征。在成人教育活動中,作為客體的成人教育本身和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同時都體現了經濟價值。成人教育的多重(社會、經濟、文化等)功能(作用、職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成人教育的多重效益。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精神上的效益、物質上的效益。成人教育的經濟效益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社會經濟效益經訓練的勞動者,在社會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增加國民收入;個人經濟效益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個人能得到更多的勞動報酬。成人教育主體實現其經濟價值同時,客體經濟價值也得到了體現。

2.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間接性。教育的直接效果不是經濟價值或經濟效益,教育的投資功效并不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實現,而是必須在教育過程完成后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更大的償還。和其他類型教育投資一樣,成人對教育投資變為教育能力發揮教育的經濟價值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成人教育培養出來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有一個知識能力轉化的周期。事實上,由于成人的學習特點的業余性也使學習到的技能可以相對較快地應用于工作,與青少年學校教育經濟價值相比,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間接性雖然不是很明顯。但相對于其他投資來說,間接性還是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特點之一。

3.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顯著性。20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持續高速地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動因是教育。依靠教育的經濟價值支撐經濟的快速發展,是近現代世界經濟運行中的顯著特點和成功經驗。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計算出美國從1900年~1957年的50多年里,物質投資所賺回的利潤增加了3.5倍,而教育投資所增加的利潤卻高達17.5倍。現在我國成人教育的教學組織,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普通教育資源和閑置社會資源來進行,成本低、需要投入相對小的特點也決定了成人教育無論是短期培訓還是學歷教育的費用相對較低。基于此,成人教育投資的高收益特點也是成人教育經濟價值顯著性的具體表象。

4.成人教育經濟價值的長效性。現代教育的經濟價值的特征之一是持久顯現性,它不會突然顯現出來,也不會很快消失,而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漸進的過程,它持續作用于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雖然知識到技能和能力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經由成人教育培養出來的社會勞動力和專門人才,只要在物質生產部門工作,就能長效地發揮效用,即使從事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工作,受教育者所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教育能力也能發揮出明顯的經濟效益。由教育把科學發明轉化為生產技術的作用效果更長久,成人教育的經濟價值更持久地顯現于經濟運行中。

三、成人教育經濟價值提升理論與實踐的思考

1.成人教育經濟價值提升的理論分析。馬克思關于教育將影響經濟價值形成的思想,對于認識教育的經濟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馬克思指出,依靠教育和訓練培養出來的熟練勞動力或科技人才,是不同于簡單勞動力的。因要修改一般人的本性,使其在一定勞動部門獲得熟練和技巧,變成發展和特殊的勞動力,一定的教育和訓練,無論如何是必要的。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力作用時說:這個商品具有一種獨特的特性:它是創造價值的力量,是價值的源泉,并且在適當使用的時候是比自己具有的價值更多的價值的源泉。指出勞動力才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力。

同時指出勞動力能創造新價值絕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與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勞動力創造的社會財富的多少,一般情況下,是與勞動力的教育程度成正比的。因此,加強對勞動力的教育和訓練,延長勞動力的教育年限,提高勞動力的教育程度,那么勞動力就會生產出更多的新價值,社會財富就會不斷增加,經濟就會不斷增長。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人類關于人的生產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深化了人類對自身生產潛力和經濟價值的認識。

將人力歸結為人力資本,明確強調了人力資本的內在質量對于財富生產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人力資本之所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關鍵因素是因為: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存量越大,即人口和勞動者的科學技術知識水平和生產能力越高,勞動力的質量便越高,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一方面會直接提升勞動邊際生產率,另一方面通過要素更有效率的組合和應用,還會導致物質資本生產率的改善,減弱、抵消資本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

現階段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內容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質量,教育投資是人力投資的主要部分;不應當把人力資本的再生產僅僅視為一種消費,而應視同為一種投資,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資視為教育投資問題。

人力資本理論突破了傳統理論中的資本只是物質資本的束縛,將資本劃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強調人的智力、素質、道德修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2.成人教育經濟價值提升實踐。闡述成人教育與經濟二者的關系,是成人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經濟是成人教育發展的基礎,成人教育促進經濟的發展,二者協調發展則是成人教育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成人教育通過培養培訓各類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積極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等體現其經濟功能。同時成人教育應該從更新服務觀念、拓寬服務渠道、改進服務質量等方面提升其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體現其經濟價值。現代經濟、現代生產之所以向成人教育提出各種需求,其原因也是因為成人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具有社會經濟功能。基于此,我們認為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進程中,成人教育發揮持續進行勞動力開發功能、有效實現生產力轉化功能和促進生產力全面發展功能,其自身的經濟價值無疑也因此得到提升。

(1)就直接性而言,成人教育能夠通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來推動經濟與生產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能夠把可能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例如,通過勞動者的訓練來改造工藝流程、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

(2)就間接性而言,成人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性投入,提高了勞動者的文化知識水平。突出的表現在于訓練了全體勞動者適應知識和技能持續演變的能力,并培養了勞動者適應經濟發展的習性與態度。這樣的間接功能,在實現社會經濟乃至社會整體發展目標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在成人教育培訓與生產勞動結合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開發不僅有效地實現了科技知識由物的載體到人的載體的轉化過程,同時也加速科技知識由人的載體向物的載體的轉化進程。有效發揮了其生產力轉化功能。(4)成人教育通過對勞動者尤其是在職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建設,不僅可以作用于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同樣也可以作用于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其他各種非實體因素,而全面促進成生產力的發展。

關于教育經濟學論文范文二:中學教師教育經濟學分析論文

[摘要]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能否由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需求,這是中學教師繼續教育能否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關鍵。而這一轉化的實現取決于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投資收益率等因素。因此,政府部門須確保并增加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在教育這一行業切實引進市場機制,從推進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及探索多種繼續教育模式等方面去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動因;需求;經濟學。

一、問題的提出

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開展已有十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問題。現在有許多觀點認為,一些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認識不夠及培訓方所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問題是導致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動因有偏差的重要原因。

然而,筆者以為,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學教師繼續教育這一活動。我們知道,教育具有鮮明的經濟屬性,它會生產勞動力,是一種產業,是一種消費性產品,更是一種生產性投資。作為新的教育實踐形式的繼續教育,雖然行政屬性濃厚,不能以市場行為視之。

但仍舊具有經濟屬性,是一種經濟活動。中學教師則是這種經濟活動的主體,作為經濟主體,他們具有完全的理性,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是由他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決定的。需求程度越高,內在動因越明顯;反之,則外在動因越明顯。經濟學中,需求既包括消費需求也包括投資需求,故本文擬運用一般消費需求規律和投資需求規律,對我國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動因做出經濟學分析。

二、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消費需求的分析

經濟學上,消費需求簡稱需求,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內愿意并能購買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由此可見,需求是指既有購買欲望又有購買能力的有效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影響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1.消費者偏好(即購買愿望)。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就會增加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則相反。而消費者的偏好取決于商品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程度或商品對于消費者效用的大小。某種商品越能滿足消費者需要,其效用就越大,則消費者偏好越強,對該商品需求就越旺。2.消費者支付能力。所謂消費者支付能力是指消費者收入水平與商品價格之差。一般來說,消費者收入越高,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就越強,對商品的需求越大,反之則相反。對中學教師而言,他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程度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第一,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與高等教育相比,繼續教育是一種非學歷教育,它雖然使受訓者的知識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強,但并不能給受訓者帶來高學歷。在當前文憑主義還盛行的條件下,繼續教育并不能給中學教師帶來社會地位的明顯提升,也不能給中學教師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

同時,由于平時工作緊張,壓力大,對中學教師而言,參加繼續教育不僅不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反而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擔。正因為如此,有些教師才會發出繼續教育是給教師增負的慨嘆。而且,如果培訓方所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不過硬,使中學教師參訓后并無獲益,還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當然,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是有差別的。來自于城市的大多數教師,由于他們面臨的競爭更激烈,教育教學改革的壓力也更大,危機意識濃厚,因此有著較為強烈的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的需要。

繼續教育對他們而言,有著更大的效用,他們對繼續教育的偏好也就強烈一些。相反,經濟欠發達的邊遠、農村地區,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相對較弱,競爭壓力相對較小,教師們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也就弱一些。高級中學的教師和初級中學的教師相比,中級職稱的教師和初級職稱的教師相比,由于其處境、素質不同,前者比后者對繼續教育的偏好更強烈一些。但從總體上來說,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是缺乏強烈偏好的。

第二,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支付能力有差異。繼續教育的收費可能不算高,但加上食宿和交通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需要中學教師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繼續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它具有競爭性,即繼續教育提供服務的增加所引起的邊際成本并不為零,每增加一個教師來培訓,培訓方就要多負擔一筆費用,這說明它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但它能產生巨大的外部經濟,即社會效益,表現為通過繼續教育從整體上提高了中學的師資水平,從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

在經濟學中,對于產生外部經濟的產品提供者,須由政府部門付費予以補償。但在實踐中,絕大部分教師是自費或負擔大部分費用的。如據對杭州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一次調查中得知,有40.5%的教師經費完全或基本自理,只有5.5%的教師全部報銷,其余的報銷一部分。杭州還是經濟發達地區,其他地區就可想而知了。

這時,支付能力就完全取決于教師的收入了。而不同地區教師收入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城市中學教師比農村中學教師的收入(包括工資和福利)一般高出三分之一;經濟發達地區與邊遠地區的中學教師收入差距更懸殊,有些邊遠地區甚至還存在著拖欠教師工資的問題。并且前者比后者的培訓費用往往更有可能得到報銷。因此,支付能力的差異就更加凸顯出來,不同地區的教師對參與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也就大為不同了。

三、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投資需求的分析

眾所周知,教育不僅是一種消費需求,更是一種投資需求,即消費者不僅從這種消費中得到享受,同時也以此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投資是為了贏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投資需求主要取決于投資的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率越高,投資需求就越旺,反之則相反。假定投資成本為c,投資收益為y,投資預期收益率為R,則R=(y-c)/c100%。

可見,投資預期收益率與投資收益成正相關,與投資成本成負相關,投資成本越小,投資收益越大,投資預期收益率就越高,投資需求就越旺。同樣,繼續教育是中學教師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途徑,中學教師對其投資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于繼續教育的收益率,或者說其成本和收益的比較。

首先,我們來考查一下中學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成本。其成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際成本,包括繼續教育的學費、各種資料費、住宿費和交通費;

二是機會成本,即如果不來參加繼續教育而能掙到的額外收入。雖然,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工資和基本福利照發,但是某些補貼可能會失去。同時,繼續教育大都放在雙休日或寒暑假,有些中學教師本來可能會在此期間掙一些額外收入,如給學生補習、兼課,甚至帶學生;還有一些農村教師,平時要兼顧家里的農活現在也兼顧不上了。

三是心理成本,由于中學教師平時工作量大,心理壓力重,一周工作下來,都希望能好好休息一下。現在要去參加繼續教育,就得以犧牲閑暇為代價。即使繼續教育放在工作日,但學校里落下的工作,照樣要在空余時間補上,所以這個代價無論如何都是要付出的。此外,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在實際成本的支付上也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培訓地點主要集中在城市,導致后者在住宿費和交通費的支出上明顯高于前者。因此,正如有些農村教師提出來的那樣,在參加繼續教育的經濟負擔上,二者是不平等的。這也是導致農村教師參加繼續教育不如城市教師積極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來考查接受繼續教育所獲得的收益。按理說,中學教師參加了繼續教育,其人力資本增值了,收益必然會提高。但實際上,在我國存在著一個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率低下的問題。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鄒莊教授等人的實證分析,中國個人教育投資收益率在城鎮及農村地區各為3.29%和4.12%,總體教育收益率為3.34%,明顯低于其他國家和地區。

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別為2.78%和4.46%,低于臺灣的8.4%和16.1%。同樣,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也不可能很高。我們假設培訓方提供的繼續教育的質量相當高,態度積極的中學教師明顯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教學中如魚得水,提高了教學效果,也可能在教育教學改革上有了一定的創新。但是即使這樣,教師最多早一點評上職稱,比別的老師多一點工資收益。據筆者了解,同一所學校中學教師之間收入的差異并不是很大,即使有差異,也主要是由于教師所帶的班級考入重點高中或大學的學生人數不同,因而獲得的獎金數額不同而導致。也就是說,對初中教師而言,所教的學生考取重點高中的越多,其所獲得的獎勵就越多;對于高中教師而言,誰教的學生考入大學的人數越多誰的收入就越多。

因此,在目前應試教育、整個教育教學評價體制未有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衡量教師水平的標準仍舊是學生的分數,而學生的分數靠大量的輔導材料及教師和學生大量時間的投入也能獲得。因此,那些態度消極的教師、甚至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強化訓練、題海戰術照樣能提高學生的分數,照樣能獲取高額的獎勵。因此,惟一迫使他們參加繼續教育的理由就是行政壓力、評職稱。假若培訓方提供的培訓質量不盡如人意,則教師從中獲得的收益就更小了。

綜上所述,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總體上是低下的,有時甚至是負的收益率,在這種情況下,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投資需求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對策建議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繼續教育尚未由中學教師外在被動的需求轉化為其內在自覺的需求,是由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支付能力及繼續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所決定的。要促進這一動因的轉化,也須從這幾個方面去努力。具體對策如下:

1.教育行政部門必須確保并增加對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據筆者了解,繼續教育的經費原則上是由政府部門調撥一點,中學教師所在學校負擔一點,教師自負一點。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政府部門負擔的那一塊經費不到位,更不用說增加了。然而,充足的培訓經費是確保繼續教育順利開展并真正吸引教師自覺參加的重要保證。因為只有培訓經費充裕,才有可能降低中學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才有可能改善培訓基地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從而增強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偏好程度。

2.在教師這一行業引入市場機制并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學教師評價體系。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不二法門。雖然我國教師這一行業早已實行聘任制,但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教師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遭解聘,除非其有違法犯罪行為。因此要切實引入競爭機制,實施真正的聘任制,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下崗。

同時,建立全面、合理的中學教師評價體系,定期對中學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進行考核,以此為據,不僅從精神上,更從物質上獎優罰劣,拉開不同水平教師的收入差距。只有這樣,才會大大增加中學教師不參加繼續教育的成本,從而增加參加繼續教育的收益。為此,須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并全面推進教師資格證制度,讓更多的人愿意并有機會參與教師崗位的競爭,迫使現任教師為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而自覺地參加繼續教育。

篇(3)

當前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交替之際,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市場經濟對中學德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它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其一,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法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平等觀念和競爭意識。其二,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市場經濟要求每一個競爭者只有頑強拼博,不斷進取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學生形成強大的的學習動力。因為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知識和人才,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我們在肯定市場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它所起的消極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其一是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當代青少年學生個體競爭意識日趨增強,群體團結協作精神逐步削弱,發展個性的要求日益強烈,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逐步淡化;對個人利益,個體價值比較關注,對國家、集體利益有所忽視;個體的自信心不斷提高,對集體的力量和作用認識不足等。二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滋長。社會上出現的追求享樂,迷戀金錢,崇拜金錢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嚴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靈。有的學生一味講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有的學生花錢如流水,肆意揮霍,錢花光了就去偷,騙、詐等。三是“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當前,社會的分配不公和知識貶值,腦體倒掛現象,使不少學生認為不讀書,無知識也可以賺錢發財,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只求混個畢業證,早早沖出這所“牢籠”,去投身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賺錢發財。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2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許多優良道德傳統,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大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優良道德傳統教育,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意義也是深遠重大的。

首先,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集體主義思想的需要。中華民族歷來把“廓然大公”、“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不閃爍著集體主義精神的光輝。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少年一代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的滋長,學校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傳統美德,發揚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培養青少年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情感,這是學校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義利觀,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侵蝕的需要。“義”,即道義;“利”即物質利益,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認為,如何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頭等大事。在兩者的關系上,強調“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反對“見利忘義”,就人生價值而言,“有義”比“有利”更為可貴。在社會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有的人卻陷入“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泥坑,為了獲得金錢,不擇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顧,甚至以身試法。青少年學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確定正確的義利觀,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對立志、求學、自強等方面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荀子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朱熹的“命當志存”,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字經》上講的“頭懸梁、錐刺骨”、“如囊螢、如映雪”的勤學苦讀,都強調了人要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識無用”、“讀書無用”的錯誤觀點,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良好的學風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開展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教育青少年,指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3

篇(4)

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奇特現象。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又保持了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既能在相對長時間內實現經濟的持續繁榮,又能夠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這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的。探究其原因,經濟學家研究并發現了經濟活動中的內生要素——知識和科技的作用。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知識經濟”所及的知識,既包括科學技術知識,又包括社會科學知識,其中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是最重要部分。知識經濟是建筑在知識和信息基礎之上的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直接依據的經濟,知識是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器。這是按照知識和信息在經濟活動中地位和作用的飛躍來界定的嶄新經濟形態。

同以往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源泉。第二,世界經濟一體化,一體化是知識經濟依靠無形資產的投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第三,高速信息網絡成為最重要的基礎沒施。第四,由教育業、科研業、信息業構成的知識業成為主要產業。第五,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知識企業成為重要企業。第六,生活和消費方式走向知識化和智能化。第七,企業、政府和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全面互動——以創新為特征的國家科學系統——國家創新體系是知識生產(發展和提供新知識)、傳授(教育和開發人才資源)和轉讓(傳播知識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主力軍。第八,以素質教育、通才教育、終身教育為特征的全面教育是知識經濟的中心,學習成為個人或組織發展的有效工具。走向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也必然走向知識經濟。同志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知識經濟最重要的升華是把關注的重心從物、資本、信息、知識產業等“身外物”轉到人本身,在知識經濟的微觀或宏觀經濟環境中,制勝的不是資源量、資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識量,而是知識人量,具有創新能力者的密集度決定企業和國家的命運,人力資源成為國家的最根本的資源。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動力的經濟,教育和學習成了名副其實的發動機,教育的責任空前重大,教育必須改革。

1.加強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智能的培養。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特別是信息科學和信息傳播手段的快速發展,知識量的急驟增長,使人的大腦來不及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只有讓學生掌握好寬厚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簡馭繁,觸類旁通,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局面。要認識加強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性,避免過早地把學生引入專門訓練.然而,教育的職能,絕不可停留在單純傳播知識這個層面上,許多人把傳播知識作為“看得見的硬任務”,把培養智能看成是“摸不著的軟任務”。將素質教育誤認為非知識教育,非考試教育,非升學教育。非課堂教育。

可編篡的知識都可用編碼技術作成軟件,而難以表述的知識存在于稱之為濕件的個人大腦中。隨著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把大部分的可編篡的知識由計算機來完成,人類自身主要生產難以表述的知識以及實現后者向前者的轉換。即生產觀念、創意和心智。培養學生的智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面對知識經濟的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識,而是獲取、運用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學問”,而且要教“學習”,將從學“知識”轉向學會“學習”,培養獲取、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每個個人和每個國家的國民整體素質的核心。發展以培養獲取、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是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也是新世紀的主導教育思想。

2.大學教育應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的大學,尤其是那些教學科研型大學,利用人才資源和科學技術方面的顯著優勢,能夠很好地整合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對培養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跨世紀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科知識將向兩個方向縱深發展,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這給教育帶來新的課題,即如何處理好培養“通才”與培養“專才”的關系,如何在培養“專才”同時,注重抓好“通才教育”。努力培養通才,培養除具有較深的專業外,還要有知識面廣博并基礎扎實的“圖釘式”人才,這是跨世紀人才所必需的。依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向,應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必須改革現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結構,在深人調查研究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有計劃按步驟、積極穩妥地進行學科調整。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醫、農各科的真正綜合性大學,這無疑會大大提高目前一些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第二,建立跨學科的專業。如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專業,并在現有課程內容上向綜合化方向進行改革。第三,強調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叉。在試行學分制的基礎上,增加選修科目,允許學生在系際、校際選修課程,必要時應同意中途轉系、轉校。第四,面對知識經濟培養厚基礎、寬專業、能力強、素質高的跨世紀人才.不僅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還要培養其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在教學管理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強化綜合素質的教育,實現知識傳播與知識創新的統一、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德智體全面發展與人的個性化的統一。

3.推行“終身教育”。提高國民整體的科學文化素質。當今時代被稱為“知識爆炸的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產業的迅速發展,知識總量快速膨脹,新知識大量涌現,知識老化周期加速。新的知識將產生新的產業和新的職業,同時老的職業將被逐步淘汰。這促使人們不斷學習新知識,學習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教育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學習和教育將貫穿人的一生,“終身教育”是面向知識經濟的教育發展趨勢。對此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第一,構建大職教體系。在政府統籌下,發揮部門、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職能,促進各類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深化教學改革。第二,我國業已實施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自學考試,十分有益。在今后的高等教育體制結構改革中,進一步探索實施“終身教育”的適當形式,給予“終身教育”以更為重要的地位。第三,在各類專業人員的“終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師的“終身教育”至關重要。高等院校教師的進修提高有待解決。第四,支持和引導社會教育機構擔當起從幼兒智力開發到成年人的職業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任務。第五,作為知識經濟教育的現代科學技術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學校的課堂,要充分發揮大眾媒介和公共文化設施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不均衡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速,二元化經濟基礎下導致教育的城鄉二元分化,集中體現在二者難以接受同等優質學前教育。相對于農村學前教育狀況而言,城市區域的財政支持、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都明顯處于優勢地位。同時,城鄉幼兒教育水準的不均等帶來其個體發展的鴻溝,間接導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日益增多。

2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偏向性”

城鄉幼兒教育差距的根源就是二者對公共資源占有的不均衡性,公共資源由位于城市的政府部門進行分配。“城市偏向”的公共教育政策引發了城鄉幼兒教育財政注入的巨大反差,城市幼兒教育在公共資金的支持下快速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卻受各方面因素掣肘停滯不前。以教師待遇為例,城市幼教積極落實其教師地位和待遇,實行資格準入制,幼師在進修培訓、評選先進、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資等方面與小學教師同等待遇;農村幼教則大多數無編制,非在編教職工的工資基本依靠收取保教費來解決。遼寧省調查統計數據顯示,160%的農村幼師月工資在300元以下,37.22%的幼教月工資在301—500元之間,非在編幼師中高達983%享受不到社會保險,農村幼師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3幼兒教育屬性的界定與公共產品

供給原則相悖幼兒教育具有一定的私人產品的排他性和競爭性,決定了它可以由市場來提供;與此同時它又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政府應該給予大力的支持并保證其健康發展。此外幼兒教育還存在利益外溢性,高質量幼兒教育的消費者還會回益與社會。2012年中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鄉村人口為6422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7.43%。據此估算農村幼兒總數占全國幼兒的50%以上,形成大量幼兒教育的需求群體。當前農民工子女隨父母進城的僅占總數的20%-30%[3],留守兒童的適齡需求數量巨大,農村地區應該有更多的公辦園來滿足民眾的需求。雖然農村幼兒園的數量不斷增加,2012年累計63091所。但是從辦園主體來看,27%由主辦教育部門、10%由村集辦,2%由事業單位主辦,超過半數(61%)屬于民辦園,辦園機構比較復雜,對幼兒教育的城鄉均衡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4農民自身經濟困頓與教育公共選擇的缺失

我國農村稅費改革之前,農民是農村幼兒教育的事實承擔者。對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收入水平不高仍是其子女入園的主要障礙。2012年中國農村人均居民純收入7917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16.3%,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9.7%,財產性收入增長9.0%,轉移性收入增長21.9%�,農村家庭用于子女上學的費用寥寥無幾。

二公共經濟視角下促進城鄉幼兒教育均等化的對策

1重塑公共經濟理念

均衡配置幼教資源現階段中國努力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必須將有限的經費進行城鄉分配的合理化,充分考慮到補償性公平,對農村幼兒教育實行傾斜化政策。一方面中央、省級政府加強對農村學前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縣級財政在該項目上的投入,以有效解決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所面臨的經費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投入公平,不斷完善縣、鄉、村的幼兒園網絡,擴大農村公立幼兒園的覆蓋面,重點關注農村,實現城鄉平衡,將普惠的陽光灑向最需要的地方。

2明確政府職責

完善相關監管制度政府在幼兒教育監管的過程當中,必須明確自身職責。首先公共部門要對生均占地面積嚴重不足的幼兒園應監管改建,對園舍條件不符合規定的村辦園進行改造,嚴格把持幼兒園招生人數以適應生均活動需求;其次必須依照實際情況合理調配物資配置,改善農村地區的辦園條件;再次以中小學校園布局調整為機遇,針對偏遠農村地區,重新配置教育資源,調整出部分閑置學校用于開辦幼兒園,以此來改善農村幼兒園資源缺乏的困境。

3發揮社會力量

供給主體多元化政府要加強對參與提供學前教育服務的民辦幼兒園資質的鑒定,合理運用獎勵機制以及契約機制讓幼兒園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質量。通過招標活動選擇最合適的教育中介組織提供服務,擴充農村幼兒教育的優質資源,減小城鄉幼兒教育的差距,讓農村適齡幼兒在有學上的基礎上,保證所受教育的質量。

4渠道多樣化

強化農村師資隊伍建設要提升農村幼兒教育的質量,就必須提高農村幼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質。首先要明確農村幼師的身份與地位,向農村地區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注重提高農村學前教師待遇,確保農村幼師隊伍穩定。其次保證農村幼兒教師的數量需求,將農村幼兒園師生比維持在合理的范圍內,緩解幼兒享受優質教育機會公平矛盾,加快實現城鄉學前教育“均衡、公平”的目標。再次改善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對農村幼師甄選、聘用的資質要求,提升農村幼師的專業水準,通過多元化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和素質。

篇(6)

學院目前有專業21個,涉及文化教育、農林牧漁、輕紡食品、旅游、土建、制造、財經等九大門類。經過多年辦學,多數專業已具備良好的教學條件,有的已辦出一定特色。但專業間的發展不平衡,有的專業師資較弱、教學條件不足,有的專業缺乏特色,特別是與眉山支柱產業相對接的專業少,每年在眉山本地招收的學生人數也非常有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發展規劃不足,專業布局科學性不強在新專業開設時,學院對社會潛在人才需求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粗放性和盲目性特征;有的同屬一個門類的專業分設于不同的教學單位,不利于教學資源的統籌安排與合理利用,不利于專業集群的打造;有的專業市場需求面窄小,一旦社會需求發生變化將會對該專業的生存、發展和畢業生就業形成沖擊。2.專業結構欠合理,未能全面覆蓋區域產業集群對長線、品牌專業的建設重視不夠,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設置與眉山產業集群的需求不配套。企業需要的一些專業,或因資金短缺,基礎條件差;或因辦學觀念保守陳舊,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專業建設缺乏重點,專業吸引缺乏亮點,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不高。3.人才培養模式老套,未能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要求不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實踐等基本沿襲本科教育的套路,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與企業開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工作說得多,做得少,姓高名職的屬性沒有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得到貫徹落實。

二、高職教育契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直接、最緊密,具有明顯的行業性、地域性特征。為了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方面的作用,地方高職院校必須緊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契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要求,抓住區域快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的機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強服務產業經濟的專業集群建設,使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契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人才培養模式應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學院應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組建“政行企校”職教聯盟,選派干部到政府產業部門掛職,促進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形成產教結合合作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形成覆蓋區域現代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專業集群;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機制建設,創設校中廠、校中所、校中站等,培養大批適應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

(二)課程建設應融入區域產業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

加大本土特色課程、特色教材的開發,課程設置應立足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所需,以開發實踐類課程為主,體現“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打破學科限制;對于課程的考核評價要實現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的對接,使人才培養質量更加貼近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

(三)教師應成為連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紐帶

建立健全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到行業主管部門掛職制度,定期對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進行調研,不斷完善專業建設計劃。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兼職專業帶頭人,實施企業專家和學校專業帶頭人會簽人才培養方案制度;完善教師下企業制度,收集一線工作案例,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踐能力;選派教師帶項目下企業參與企業技術改造和新項目開發,練就一支師德高尚、專兼結合、結構合理、教學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四)實訓基地應成為學院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共享平臺

學院應面向眉山產業經濟的發展,緊扣機電、物流、旅游、農牧、食品加工、文化教育等產業,建設一批開放型、生產型、共享型的實訓基地。根據區域企業發展的需要,及時推出培訓項目,對其員工進行培訓;根據企業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的需要,對企業管理、產品營銷、研發等人員進行專題培訓;根據企業員工自身發展的需要,開展學歷提升教育;根據改善民生、服務就業與再就業的需要,對無業、下崗失業、進城務工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根據社區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服務,提高社區成員的職業技能素質,密切學院與社區的聯系;積極發揮高職院校的引領示范作用,將實訓基地向中職師生開放,通過中、高職的緊密銜接,更好地為區域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使學院成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社區教育和服務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載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橋梁、地方高職院校和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共享平臺。

(五)科研應成為推動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加強“政行企校”科研合作,以區域經濟建設需求為目標,大力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校合作等橫向科技項目研究,以科研成果服務產業經濟發展,同時又將生產一線最新應用成果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篇(7)

(一)供給1.城市道路交通的公共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產品。筆者認為,城市道路屬于準公共物品,即具有有限的競用性和排他性。對城市道路的使用存在一個最優規模,超過這個規模以后,原有使用者的效用將受到影響。道路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由于社會邊際收益大于私人邊際收益,供給短缺長期存在。2.供給因素。(1)意愿不足。城市道路具有準公共性,建設周期長,投資數額大,其投資主體為政府。目前,太原市道路交通的資金來源渠道較為狹窄,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建設資金的匱乏導致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給不足。(2)能力有限。一是交通運輸網絡。前文已述,太原市道路系統結構為方格網式道路網,交通特征為平面混合交通,通行效率較低,立交橋結構簡單、功能欠完備。快速路系統尚未完善,中環路通車之前,太原只有濱河東路、西路兩條城市快速路。另外,太原市道路建設較為滯后,道路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機動車的增速。道路交通的供給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城市空間結構。太原市目前仍為單中心的城市結構,中心區集中在汾河以東中部老城區,柳巷為太原傳統的商業中心,具有很強的向心交通吸引力。太原市城市形態停留于單中心圈層結構,呈現出同心圓式向外蔓延的特點。這種“攤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導致交通流大量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域,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擠。另外,停車位設計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擁擠的重要原因。城區內停車場建設不到位,缺乏專業的標準停車場。有資料顯示,城區近90%的車輛面臨無泊位停車的窘境,導致占道停車現象較為普遍。

(二)需求1.對公共品的需求過度。如圖1所示(見下頁),出行者按照私人行車成本(PMC)與私人邊際收益(即需求D)進行決策,在二者的交點Q2達到了平衡。而帕累托最優所要求的交通量應為社會行車成本交點與需求曲線的交點Q1。由于道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出行者對道路交通的需求過度,產生“公地悲劇”。2.需求因素。(1)私人交通出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太原市私家車保有量不斷增長。如圖2所示(見下頁),近年來太原市民用汽車和私人汽車保有量增長較快,私人汽車占民用汽車的比重不斷上升。據統計,小汽車的道路負荷是公共交通的5—6倍,在承擔相同出行量的情況下,小汽車占據了絕大部分的道路資源。私人交通的快速發展導致對道路交通的需求增長較快。(2)其他運輸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運輸、農副產品運輸、日常需求品運輸等需求不斷增加,也是造成交通擁堵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道路瓶頸、天氣原因、信號配時不當、突發交通事件、道路施工等偶然因素易造成臨時性和局部性的交通擁擠,不容忽視。

二、太原市道路交通擁擠改善路徑探究

篇(8)

作者:陳苡 單位: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

對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開設經濟學課程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讓這些非財經類專業學生更好地了解經濟學知識,必須讓其更好地融入生活。與經濟生活融合,是經濟學最核心的教學方法之一由于經濟學知識比較枯燥,理論內容較多,對于一個經濟學的初學者來說,要想簡單地通過看書、看圖來理解這些枯燥的理論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迫切地需要任課教師能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而這些方法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將經濟學的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讓學生從自己身邊接觸的生活常識入手,從中體會經濟學的理論知識。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知道,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懂得經濟學知識的人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范圍日益在擴大,但是目前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存在其缺陷,要想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經濟學知識,就必須對其教學進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將經濟學的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1.改革現有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市場上有關經濟學的教材很多,其中不乏著名經濟學家的著作,但是這些教材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顯得過于枯燥、理論化。因為對于非財經類專業學生來說,其學習經濟學都是通過公共選修課來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其時間不可能多于專業課,在這有限的時間內要想真正讀懂經濟學的理論,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經濟學的教學中,首先要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盡量做到以“應知、夠用”為原則,使理論更加通俗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現在高職教育中提出的項目化課程改革方法,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革可以通過項目化來完成。比如,筆者所在學校開設的《經濟與生活》課程,本身就是強調經濟與生活的融合,課時只有36學時,不可能——去介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因此,我們將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置了幾個基礎的項目讓學生學習,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我們設置了項目:如果去飯堂買飯時,你會站在哪一個隊伍上?為了讓學生了解供求理論,我們設置了項目:請你對“十一”期間商品價格的變化進行分析。為了讓學生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我們設置了項目:國際金融危機的到來是世界末日嗎?等等。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讓學生能從淺顯易懂的生活中掌握經濟學的理論知識。2.改革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大部分學校在進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時,主要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同時導致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掌握一些結論性的原理,而對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卻不甚了解,只會“紙上談兵”。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課程教學方法。在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學法,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只選取書本上已有的一些案例。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通過選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解釋“邊際效用遞減原理”時,可以結合我國的春晚現象。我國的春晚舉辦了三十年了,每年的節目都差不多,陷入了“年年辦,年年罵”的怪圈,這是為什么呢?而今年2012年的龍年春晚一改往年的風格,立體感更強,而且首次實行“零廣告”,這讓人們感覺到了不同,而這些不同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這是我們每個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討論的一個問題,真實而又現實。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采取新聞時事介紹法,這是一個可行又實用的教學方法。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分組,每一組在課后通過報紙或網絡了解當前的社會經濟時事,每一次課上課前,用五分鐘時間介紹所了解的本周發生的具有較大影響的經濟新聞,同時結合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現象,介紹完后,教師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一方法對非財經類學生非常有用,因為他們本身平時就少接觸經濟類課程,通過這個方法,可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還有一個可和日常生活緊密融合的教學方法是市場調查法,這一方法在財經類的很多課程中有采用,但在經濟學的教學中很少使用,這是一個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好方法。比如針對目前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整,究竟效果如何呢?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調查,從供求關系角度分析這一問題。又比如針對春運問題,讓學生到汽車或火車站去調查了解,究竟春運期間各地的運力和車票價格有什么變化?等等,諸如此類的教學方法,都是要和生活密切融合才能有效使用的。改革現有的課程考核方法傳統的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都是通過閉卷的方式,這種方法主要是考核學生對理論的記憶而不是理解。但是,非財經類學生學習經濟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方法,能對經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因此,考核方式應更注重過程考核。考查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課外調研、階段測試、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等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各方面。可以進行一些口試,比如分組進行演講、辯論等;考核也不一定是試卷形式的,也可以是寫小論文等。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經濟學不是單純的一門研究理論的學科,它所研究的問題可以用人類一般思維加以理解。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分借助經濟生活案例,讓學生帶著興趣主動地去學習,這樣的教學就會事半而功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9)

(一)內生變量。

一是環境污染程度(epd)。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利用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工業廢氣排放量以及工業廢氣中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等5類環境污染排放指標構建環境污染綜合衡量指標。參考Ma等的方法,采用熵值法計算環境污染綜合指數。二是經濟集聚程度(agd)。經濟集聚反映的是經濟活動在單位空間內的集中程度,傳統的集聚指標有Herfindahl指數、Gini指數和地理集中度指數等,但這些指標未考慮較小地理單元面積的差異所產生的空間偏倚。單位面積上承載的經濟活動量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集聚的良好指標,因而本文采用單位面積的非農產出來測度經濟集聚。

(二)控制變量。

為了盡量減少因其他變量遺漏造成的估計結果的偏差,本文在計量模型中增加了影響環境污染和經濟集聚程度的其他控制變量,主要有:①勞動生產率(pro)。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生產的集中和促進經濟集聚,同時在生產和環保技術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污染也越多。本文采用人均非農產出來測度。②對外開放度(open)。采用人民幣表示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來測度。③環境規制(regul)。采用人均工業環境污染治理完成額來測度。環境規制會抑制企業的排污行為,同時過高的環境規制會影響企業的選址,從而影響經濟集聚。④產業結構(lis)。采用各地區第二產業產值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測度。⑤經濟發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測度。⑥人口規模(pop)。人口的擴張和集中是導致經濟集聚的原因之一,采用各市常住人口數量測度。⑦交通便利度(tran)。采用人均道路面積測度。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區域對外經濟交流和要素的流通,吸引更多的投資,提高經濟集聚水平。本文所選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產出指標均根據GDP平減指數調整為2002年不變價格。為了減少異方差和偏誤,在實證分析之前,對所有變量均進行了自然對數處理。計量分析均采用EViews7.0軟件進行。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一般而言,用不平穩的數據進行回歸往往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因此在回歸之前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分別采用LLC檢驗法和Fisher-ADF檢驗法進行面板數據的同質單位根和異質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中除了環境污染指標(epd)為平穩序列之外,其他變量均接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為非平穩序列。對這些非平穩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各檢驗值均拒絕了原假設,表明這些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體現出了一定的平穩性。

(二)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雖然非平穩變量經過一階差分后為平穩序列,但是還需對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本文分別采用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進行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其中Pedroni檢驗選取Panel-PP統計量和Group-ADF統計量。結果顯示,各統計量均顯著拒絕了“無協整關系”的原假設,即各模型中的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因此,可對原值方程進行回歸分析。

(三)聯立方程實證結果與分析

由聯立方程模型的工具變量個數大于其內生解釋變量個數可以看出,聯立方程(2)和(3)均為過度識別。為了提高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系統估計法中的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對方程進行整體估計。其顯著優點是既考慮了內生變量的潛在相關性,同時還考慮了各方程隨機誤差項之間可能存在的相關性。

1.環境污染方程估計結果分析。

經濟集聚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經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污染排放強度的增加,經濟集聚每增長1%,污染排放就增長0.626%。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化依賴于工業化的推動,大量工業集中于城市,當經濟活動密度較高時,必然伴隨著產出規模的擴張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產生更多的污染,從而影響環境質量。勞動生產率對環境污染的估計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強了污染排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意味著勞動、資本、技術和環境等投入要素組合的優化,其對環境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相對減緩了污染排放。但是勞動生產率伴隨著產出規模擴大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卻大于要素替代對污染的節約。污染排放的空間滯后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污染排放強度與周邊地區的污染排放密切相關。對外開放度和環境規制的估計系數均為負且顯著,表明對外開放和環境規制整體上改善了長三角城市的環境。大量的FDI和國際產業向長三角轉移,外企的生產技術和污染處理技術相對較高,在環保標準上更傾向于執行來源國的標準,加上近年來長三角城市對環境保護重視度增加,環境治理投入不斷增加,因而整體上改善了長三角城市的環境狀況。產業結構的估計系數為正且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產業結構中工業份額比重越大,污染排放強度就越大,因此上海等地為了治理污染將大量污染產業外遷或者淘汰。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平方項的估計系數在5%的統計水平下分別為正和負,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符合EKC假說,呈現出倒“U”型關系,即經濟發展初期,污染排放強度隨人均GDP增長而增加,當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后,污染排放強度就隨人均GDP增長反而下降。隨著長三角各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充裕的財政為環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均是形成拐點的重要原因。

2.經濟集聚方程估計結果分析。

經濟集聚方程中的環境污染強度和環境規制估計系數在1%的統計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環境污染和環境規制對經濟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環境作為一種要素投入,企業需要為此付出成本,為改善環境質量,政府不斷提高企業的排污費用或者提高環保標準,那些污染費用占總成本較高的企業會由于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重新選址,從而影響經濟集聚的程度。經濟集聚空間滯后項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周圍城市的經濟集聚水平每提高1%,本地的經濟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便為0.025%。長三角城市群內部經濟關聯度較高,已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梯度,中心城市上海與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相互依賴程度較高。勞動生產率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即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會促進經濟集聚。對外開放對經濟集聚的影響為正,表明大量的國外資本和產業的進入有利于形成更高的經濟集聚度。人口規模、交通便利度的估計系數均為正且顯著,表明人口規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就越有利于促進經濟集聚。近年來,戶籍制度的松動導致大量人口向東部沿海城市集聚,為城市的經濟集聚創造了條件。同時,長三角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城市間的經濟互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城市的經濟集聚。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本文運用2003-2013年長三角16個核心城市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聯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經濟集聚與環境規制之間的交互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1)經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污染排放強度的增加,反過來環境污染對經濟集聚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經濟集聚與環境污染均存在空間溢出效應,即城市的經濟集聚程度與周圍臨近城市的經濟集聚程度密切相關,城市的環境質量受到周圍城市環境質量的影響。

3)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結構對環境污染產生了正向影響,而對外開放度的提高和環境規制的加強則有效改善了環境污染;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污染之間呈現倒U形關系。

4)環境規制對經濟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勞動生產率、對外開放度、人口規模以及交通便利度均有利于城市的經濟集聚。

(二)政策建議

1.相互協調。

建立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組織,全面協調區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和環保政策。由于經濟活動是污染的主要來源,因而經濟協同發展是污染聯合治理的根本,長三角地區應形成地區經濟協同為主、政策管理協同為輔的聯合治污格局,制定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共同行動綱領。要依托各地發展優勢,做好統籌協調,促進形成各具特色、互補互助的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分工合作效應。

2.監督到位。

構建長三角城市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和環境污染聯動預警機制。各地區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僅要關注城市的規模和經濟密度,而且要考慮到環境污染對經濟集聚的負面影響。應借鑒國際經驗,分階段逐步提高環保、技術、質量、安全等各類標準等級,并建立嚴格的監管和執法體系。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長三角城市經濟密度與污染數據的動態關聯監控平臺,引入排污權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資源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收益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場機制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篇(10)

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應用型高層次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效途徑。如何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

1.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關系

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

1.1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區域經濟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促進了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各級政府逐漸認識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在政策、財政上紛紛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經濟區內的徐州、微山、宿遷等政府紛紛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產學研合作,組織推薦優秀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并在經濟上為在職攻讀專業學位人員提供支持,學員在取得碩士學位后可以從財政上報銷學費。應該說,如果沒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很難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增加了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促進了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進的管理與技術,又使自己在事業上更有作為,有更好的社會和經濟回報。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薪酬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碩士生的工資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們更傾向于選擇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比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讓自己在從事的工作領域中更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另外,隨著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區域內人們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為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經濟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優質生源的增加,促進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發展,保證了研究生培養質量。

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新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資本溢出效應最顯著的教育層次。通過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僅使個人在未來有良好的收益,還能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急需大批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急需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孵化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目前,淮海經濟區內既有專門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又有培養政府和非政府部門公共管理人員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既有為企業培養管理人員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還有為各類學校培養師資的高校教師碩士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這些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輸送到社會上后,逐漸成為了區域內各行業的管理或技術骨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2.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與現場實踐的結合不夠緊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專業領域的課程設置不合理,不能滿足區域經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區域內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有待提高等。因此,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1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宣傳力度,增強社會的認同度。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針對特定職業或崗位的需要來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相比,雖處于同一層次,但規格不同,各有側重。由于設立時間較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學術性研究生教育影響大,在社會上還不完全被認知,甚至被認為是“不正規的研究生教育”,誤解為只要花錢就可以讀的研究生,是混碩士學位證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應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開展招生宣傳等活動,走進政府管理部門和廠礦企事業單位,讓社會加深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

2.2明確辦學方向,發揮專業學位教育的區域優勢。

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屬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職人員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這就使得人們基本上就近選擇接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響工作。因此,高校應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生源特點,為所在的區域經濟服務。同時,區域內支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騰飛需要創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資源優勢、立足地方,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輸送作用。就淮海經濟區來說,高校應立足于區域經濟實際,抓住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建立聯合培養的生源基地。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勢,才能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根據區域經濟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明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方向,立足于“兩個面向、兩個服務”,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戰場、面向區域經濟的主戰場,服務煤炭行業,服務淮海經濟區。相繼在淮海經濟區內的兗州、新汶、濟寧、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礦區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術人員攻讀工程碩士學位;與商丘、連云港、徐州、宿州、宿遷、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公共管理人員攻讀公共管理碩士(MPA)學位;與徐工集團、徐州電力、中聯水泥等企業合作,招收企業管理人員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

2.3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優勢,為區域經濟服務。

高校是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主力軍,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區域經濟內關鍵產業群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要發揮區域內關鍵產業群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和輻射力,就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產業群的技術含量,帶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一方面,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科技創新優勢,讓科研成果進入區域內企業進行孵化,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校也應主動加強與區域的聯系,積極承擔區域科技攻關項目,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的服務、促進和輻射作用。中國礦業大學近年來圍繞淮海經濟區的發展,突出辦學優勢和特色,構筑以礦業工程和能源科技為核心的“大采礦”學科體系,既提升了學科建設水平,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同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為區域經濟發展輸入了創新血液。

2.4加強產學研合作,是促進專業學位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產學研合作是高校與區域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形式。通過高校與區域社會的產學研合作,不僅將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盡快轉化為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優勢,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產學研合作也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專業學位研究生來自管理或生產實踐第一線,了解所在部門管理或生產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產學研合作,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去研究解決管理或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保證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另外,建立大學科技園或工程技術中心也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的平臺。2005年在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產業化基地)和中國礦業大學(研發基地)分別掛牌成立的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建設在煤炭企業的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體現了產學研結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促進了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又有利于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上一篇: 科研項目管理論文 下一篇: 市場營銷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欧美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第1页 | 中文字幕三级免费片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婷婷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