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6:42:26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大語文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寫教材。總的來說,各地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基本上都以教材為突破口,體現(xiàn)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模式。近幾年,新的大學語文教材如雨后春筍般誕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有上百種之多,這些教材或者推陳出新、或者另辟蹊徑,在選文方面、思想內容方面、體例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代表了眾多大學語文教材的最高水平,并在各重點大學推廣使用,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我國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育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教師講授為主,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很多大學語文教師注意改革教學方法:由一言堂式的單方面說教,轉變?yōu)槿貉蕴檬降挠心康囊龑В挥蓚魇谥R、明確觀點轉變?yōu)樘岢鰡栴}讓學生去尋找答案;教師由課堂的主角轉變?yōu)榕浣牵粚W生由被動的接收者轉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積極的探索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效果。
第三,更新教學手段。目前很多大學引進了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為大學語文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大學語文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和網(wǎng)絡資源,使教學形式更加生動活潑,教學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這些改革全都只是在《大學語文》這樣一門課上做文章,無論怎樣改革,都要受制于有限的學時,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二、突破慣有模式,探索大學語文教育的新途徑
多年來,我校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嘗試:
(一)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內涵進行重新解讀綜合分析歷年來全國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經驗與不足,應該重新解讀大學語文教育的內涵。大學語文教育,絕不等同于一門《大學語文》課,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因此應該樹立“大大學語文”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大學語文立體化的教學體系。為此,在對已有大學語文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革的基礎上,將大學語文的內涵擴展為以大學語文必修課為核心,以其他人文藝術類選修課為輔助,與語言、文學、藝術類講座及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相結合的綜合體,使大學語文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全面,使大學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目標更加明確,意義更加深遠。
(二)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有效突破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都僅僅局限于一個大綱、一本教材、一份試卷。又因受學時的限制,教學內容極為有限,很難發(fā)揮大學語文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基于“大大學語文”的理念,如果在已有大學語文課及教材的基礎上借助選修課和第二課堂就會使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文學、語言、寫作、藝術各方面內容相輔相承,使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夠接受比較全面的文學、語言、寫作和藝術的教育和熏陶,強化母語意識,提高人文素質。
(三)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有效拓展基于“大大學語文”的理念,構建立體化大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使大學語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幾十學時,而是伴隨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教室,而是從“小課堂”走向了“大課堂”,走向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大學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程教學與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相結合,不僅鞏固、深化了課堂教學成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實踐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校園文化注入生機和活力。
(四)實現(xiàn)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與專業(yè)的對接在這一教學體系中各門課程首先面向全校學生,以培養(yǎng)和提高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語言文字能力、審美能力為宗旨,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同時也兼顧課程與專業(yè)的融合,例如《經濟文書寫作》選修課主要向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傾斜,《世界文學名家名作賞析》選修課主要向英語、日語、俄語等專業(yè)的學生傾斜,《職場口才》選修課主要向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專業(yè)的學生傾斜。
語文素養(yǎng)、思維品質、自知能力、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人文素養(yǎng),對工程素質有著巨大影響,是培養(yǎng)和提高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提高人文素養(yǎng)能促進學生工程素質培養(yǎng)的效果。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素養(yǎng)包括語文知識、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直接關乎人的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對于獲取工程知識、形成工程能力和培養(yǎng)工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與影響。楊雄里院士說:“在我看來,科學上的造詣和語言文字功底有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科學研究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思維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的。語言文字修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能力強弱;文學修養(yǎng)又能影響到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科研成果需要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連語言都不能很好運用的人是決難寫好科學論文的。”
(二)工程素質對語文教育的制約
工程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求新、求變的科學精神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工程、網(wǎng)絡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也直接影響了人文理念和素養(yǎng)。科學技術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和終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然也是語文教材選篇的重要內容。科學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達爾文進化論顛覆了西方的神創(chuàng)論,基因的發(fā)現(xiàn)揭示了生命遺傳和變異規(guī)律,天體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則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科學改變了人的價值觀,知識和信息成了無價之寶,生態(tài)環(huán)境被重點保護;科學改變了人的發(fā)展觀,地球科學的發(fā)展消除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恐懼,也告誡人類地球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脆弱性,警示人類要愛護地球,傳統(tǒng)粗放式工業(yè)生產對環(huán)境的破壞遭到抨擊和禁止,人類應該“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的發(fā)展觀經歷了從認知自然、開發(fā)自然到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變化,形成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三)語文教育要為提高工程素質服務
具有良好人文素養(yǎng)的主體在工程活動中會表現(xiàn)出對工程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工程質量和生命意義的追求等。沒有良好人文素養(yǎng)的工程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面臨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個人生命財產與人民生命財產選擇時,由于缺乏正義、誠信和職業(yè)道德,而成為假冒偽劣工程的干將和奴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質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文精神為目標,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服務。
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
語文教育兼具兩種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于大學語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課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樹立“人才培養(yǎng)、服務社會”的理念,發(fā)揮其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為培養(yǎng)高素質工程人才服務。
(二)在語文教育中融入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既要解決學生熟練運用漢語言文字,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培養(yǎng)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問題,又要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可以通過科學典故講解進行滲透,也可以通過尊重歷史文化的求實精神加以熏陶,鼓勵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尤其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對比分析能力。
二、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真正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
語文老師用獨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學程序,組織實施嚴謹?shù)募扔芯€性順序又有層次梯度的言語表達與理解技藝訓練,用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言語經典去浸潤感染、陶冶同化我們的莘莘學子,就是“真”教真語文。可是現(xiàn)在的大學語文課堂要么多媒體聲光電,要么野外體驗考察,要么一味多讀多寫多練,都不是真正語文教法。首先,大學語文教學首先要強調學生的整體感受,一定不要拋棄學生的感受來單純講文章的具體技巧。其實,也就是老師不要把教材的內容都講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讓學生們自己去體味感受,如果喪失了體味感受這一步,在教學中就沒有把文章作為一個審美對象。所以,第一要讓學生們體味到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講具體技巧;假如是議論文,就讓學生先認同它講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學生還沒有被折服或產生疑問,你便硬講它好它有道理,從教育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不合邏輯的。當然選入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數(shù)是公認的好文章,但學生并沒有認同,我們不能說專家教授承認的好文章,學生就要承認,這是說不通的。其次,語文不是定性的學科,大學語文老師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在語文中,對一個概念思想的理解沒有一個固定內涵,也就是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或者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這個教學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學思想是每位大學語文教師應效仿的。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這些是大學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我們的教育觀念是調動起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二)大學語文教材存在問題亂、雜
是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材內容上存在的突出問題。許多舊的教材中,文章雖然老化,體現(xiàn)的思想雖然僵化,但是教材目標性很明確,說明過去的大學語文教材有它的優(yōu)點——清楚。現(xiàn)在的這些大學語文教材還在不斷摸索前進中,還有一些不足,最突出的就是,教材內容選擇有點亂,教學目標過雜,不明確清楚。當然,在教學改革中這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相信經過磨合大學語文教材能使教學目標變得清晰。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育較為欠缺。這主要是因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對于“文化”的概念較為片面,認為所謂的文化僅限于英語文化,而根本沒有考慮到母語文化。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對于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力低下的問題。在現(xiàn)階段,國內英語教材中很難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而英語課堂教學也基本采取交際教學法,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進行講述而展開教學。很顯然,再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較難接觸到母語文化,毋寧說結合英語和母語文化進行日常交際。
2.母語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基于母語文化教育
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報告,我們可以知道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幫助學生加強綜合應用能力,培養(yǎng)綜合文化素養(yǎng),從而為國內國際上的經濟社會交流做好準備。就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來講,可以劃分為三點: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2)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
眾所周知,憑借著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我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青睞。而在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時,有些涉及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較難翻譯,這就需要我們對母語文化進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夠更好地傳達出文化精髓。所以對于母語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
(3)母語文化教育有利于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想在我國這樣的非英語國家進行英語教學時,會通過母語對英語進行理解和吸收。在對英語進行學習時,國內學生偏向于先對比兩種語言,講英語翻譯為我們自己的母語進行理解。所以針對于理解層面,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有利于對外國文化進行理解。同樣學習和理解外國文化有利于對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
對于學習英語的大學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語文化教育。總體而言,國內的跨文化教育還停留在較為落后的層面。舉例來說,在進行對話練習時,學生會以中文的思維進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飯了沒?”這句中文打招呼用語,有的同學直接將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顯然這是不地道的,將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語國家交流的習慣。還有的學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詢問英國人年齡,雖然這句話并沒有錯,但事實上英國人忌諱被人問起年齡這點,因為這涉及到他們自身的隱私。雖然語法是正確的,但卻違背了文化原則。像上面列舉的兩點均屬于中式英語概念,這種現(xiàn)象在我國高校中十分常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英語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相關的資料,可以總結出5點原因。第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英語文化教育不夠重視;第二,英語文化教學模式不夠成熟;第三,英語文化交際教學被大大忽視;第四,師生缺乏直接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機會;第五,評估文化能力的標準不夠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根據(jù)交際法理論可以得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授標準的語言形式及其功能,從而幫助學生根據(jù)場合、交際對象和交際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事實上,在《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這片文章中,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對跨文化教育進行了定義。對學生中進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觀念和世界意識,從而盡最大努力使文化沖突消除,使跨文化社會走向和諧化,并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三、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相關實施原則
1.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現(xiàn)階段,許多高校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通常只重視英語文化知識,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母語文化。雖然在英語課堂上講授英語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國已經明確了英語教育的目的就是對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yǎng)。所以片面注重英語文化知識是對沒有充分認識到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換自己語言的文化信息。英語可以說是一種對外交流的工具,通過對英語的學習和應用,我們能夠更好地對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行借鑒,同時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播。所以這意味著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該同時兼顧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學生講述英語文化知識和如何向外國人介紹本國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證兩方面的文化教育,學生才能更好地接納英語文化,從而避免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
2.層層推進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復。所以教師在大學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層層推進文化教育的原則,從交際文化因素開始講解,由淺入深。交際文化內容是跨文化交流最為基本的內容,主要涉及到英語和漢語交際文化知識兩方面。教師應該向學生講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語用失誤,同時間接向學生表達其中所包含的交際文化因素,這樣做就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支配交際文化的知識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層、中層以及深層文化。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傳授文化知識時應該從表層文化進行傳授,幫助學生認識和英語文化相關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其次,教師應該對中層制度文化進行講解,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人際交流中所必須遵循的相關體制和習俗等。最后,教師應該對文化深層部分進行講解,也就是對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進行講解。根據(jù)對大學英語教育的相關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起初學生對英語文化認識不深,教師應該在這一階段對英語文化進行講授,將英語文化作為主要方面進行教授。在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在英語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把握好兩種語言文化的比重,將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橛h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同樣的英語教學,為什么要加以區(qū)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初期少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從而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在第二階段,對于母語文化比重的加大,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的不同,從而更好地進行區(qū)分和掌握。比較兩種語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質的揭示。在學生學習初期,教師以英語文化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是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文化和自己母語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時的語用失誤。而在學生對英語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師以英漢文化并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時學生通過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可以得到較強的文化意識。比較母語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認識英語文化的特殊屬性,并對漢文化進行審視和反思。通過比較,可以幫助我們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從而全面理解母語文化特征。可以說這是一種雙文化意識的體現(xiàn),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潛力的發(fā)揮。
通過對我國近十年的開放教育的質量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的重點一直集中在教學的過程,最常見的研究大多數(shù)是對教學過程的研究,詞頻甚至達到了46.徐皓在對我國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我國開放性教育在本體性上實現(xiàn)了很大的轉變,開放性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教育方式出現(xiàn)了“超體量”的趨勢,在嚴冰的研究中指出,開放性的教育體系對教學過程的研究不斷加深,數(shù)量的不斷擴張開始向著質量的提高發(fā)展,教育的本源性開始出現(xiàn)回歸趨勢,開放性的教育更多的將目光集中在教學的過程上來,所以當前我國的開放性教育不在是單純的靜態(tài)教育模式,而是開始轉向動態(tài)模式發(fā)展,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在實際的教學體系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xiàn)。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保證教學過程的質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指導意義。轉型期的質量保證,必須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根據(jù)自身的特色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保證自身教育的質量問題。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深化,為了提高辦學質量,手段是非常多的,體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當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頻次是5,“開放教育試點”的頻次為2,這都顯示出我國在轉型期進行質量保證已經開始進入到國家開放性的大學階段。
(二)質量的本體性研究
在研究包括“質量”因子詞項的70個關鍵詞之后,發(fā)現(xiàn)9為“質量”詞頻,在質量本體性研究占據(jù)的比例為12.86%,和開放教育存在和進步相比占據(jù)了份額很大,葛道凱(2004)著重認為“提高質量”非常重要,2為它的詞頻,在該范疇研究中占據(jù)的比例為2.22%,從另一方面得出2004年之前過多的強調質量,而對質量保證的關注度持續(xù)降低,“質量觀”促進了開放教育的實踐,直接左右了質量標準的建立。可是對質量觀的重視并沒加大,詞頻6,比例為詞頻6,“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相比,詞頻13,兩者相差無幾。“質量管理”屬于質量干預,“質量保證”屬于內發(fā)性和自動性的效能意識。兩者旗鼓相當,這就代表了轉型期開放教育的質量保證開始了舍棄了被動管理,轉為主動維護,辦學質量也開始不自覺的發(fā)生了變化,內部主動保障代替了被動的監(jiān)督管理。
(三)剩余維度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的質量保證和大學的轉型期質量保證將教育體系的本體性完全顯示出來,一共包含了13個維度。但是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維度一般是21個,所以還有8個維度沒有納入研究陣容,這些都被歸為剩余維度,其中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王赫和藍斌對于如何構建教學過程的保證體系進行了探討,戴國良和陸海云對于教育資源的質量保證進行深入分析,對于一些現(xiàn)實性的問題進行探討;時錦雯從我國當前的開放性教育實際情況出發(fā),對質量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分析,對于一些延伸性的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討,對于如何構建開放性的質量體系和評估方法進行了實證性的研究;陳信、鄧幸濤、王正東等對于國內外的開放性教育體系建設進行對比分析,為我國開放大學質量的相關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依據(jù)。
語文學習完整的結構由3個部分組成:
(1)語文課堂教學;
(2)第二語文教學渠道;
(3)語文學習環(huán)境。
課堂教學是主體,第二語文教學渠道和語文學習環(huán)境是“兩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時代,學生在信息的獲取上絲毫不滯后于教師,甚至多于教師,以往教師在信息占有上的優(yōu)勢地位逐漸被削弱了。如果語文教學仍然秉承“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育觀念,只會與當今變化迅猛的信息時代格格不入。“大語文教育”要落到實處,就要沖破“三中心”的舊教育觀念的牢籠,要以課堂為基地,并延伸至廣闊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語文教育”觀具體化到操作層面,即為“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
2受大語文教育啟發(fā)對醫(yī)學倫理學教學的思考
醫(yī)學倫理學教學的目標是喚起醫(yī)學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學生的道德人格、醫(yī)德素質和職業(yè)價值觀、豐富的醫(yī)學倫理知識、良好的醫(yī)學倫理意識和較強的醫(yī)學倫理思維能力。與傳授知識相比,醫(yī)學倫理學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養(yǎng),而信念的培養(yǎng)是道德主體經由他律到自律、內化為主體生命一部分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手段的開放性。這與重在培養(yǎng)學生情感、信念等的語文學科在教學目標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語文教育”的啟發(fā),筆者試圖從大教材觀、大課堂觀、大教法觀出發(fā),為醫(yī)學倫理學教學提出建議。
2.1大教材觀醫(y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既要研究醫(y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規(guī)范和范疇體系,又要研究在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應用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如醫(yī)患關系問題、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分配問題等,還包括醫(yī)學科學所特有的道德問題,如人體試驗、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內容涉及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醫(yī)學倫理學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材是不夠的,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醫(yī)學倫理學研究內容的開放性決定了要以一切適合的素材作為教材,包括課本、報刊雜志、新聞媒體的相關熱點、相關的影視作品及醫(yī)學人文著作、臨床案例等,其根本特點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學習當成唯一的學習任務,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積累、素養(yǎng)的積淀作為教學的目的。例如,大多數(shù)教材對知情同意權的論述主要為知情同意權的概念及理論上如何應用,缺乏與現(xiàn)實應用對接的橋梁,也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介紹患者知情同意權這一應用性較強的內容時,要應用一切有價值的素材,包括通過教材以了解其理論應用、相關的學術論文以了解學術前沿及動態(tài)、影視資料如《死亡工廠》以明白知情同意權的起源、醫(yī)學臨床領域出現(xiàn)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學生更直觀生動地了解其臨床應用。在介紹其他內容時,同樣需要將一切與之相關且有價值的素材引入課堂,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相關內容的全方位的理論介紹;另一方面由于理論與實踐往往有差距,進而通過多種素材的結合生動地呈現(xiàn)其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以提升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效性。
2.2大課堂觀大課堂觀就是打破傳統(tǒng)的有限課堂的時空觀念,立足課堂并超越課堂進行學習。通過上述對醫(yī)學倫理學教學目標的介紹可以看出,與醫(yī)學專業(yè)課相比,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培養(yǎng)醫(yī)學生理念、素質、價值觀、情感等更為柔性的素質,這些素質的提升需要的不僅是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傳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漸進、潤物無聲般的人文氛圍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個學期固定的教學時數(shù)中,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安排上,不能只以課堂為醫(yī)學生唯一接受醫(yī)學倫理素養(yǎng)培育的基地,而應當貫穿于醫(yī)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筆者認為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1)醫(yī)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以講座形式進行啟蒙教育,內容主要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國醫(yī)學生誓詞、對生命的敬畏、對生與死意義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學醫(yī)的動機和學習目的;
(2)醫(yī)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開展理論教育及實踐教育,即多種教學方法并用進行醫(yī)學倫理學的醫(yī)德、臨床決策能力、生命高新技術應用出現(xiàn)的倫理問題等內容的教育,并進行專題討論;
(3)醫(yī)學生進入臨床見實習階段:加強實踐教育,以床邊教學、案例分析、調查討論等形式,提升醫(yī)學生的臨床決策能力,使醫(yī)學倫理學的理論、規(guī)范在學生動手親身實踐過程中內化為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大教法觀是打破固定的教學模式,改變課堂的程式結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內因(自我教育、內心陶冶)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外部約束)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約束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自我教育才能產生教育意義。道德準則只有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醫(yī)學倫理學教學要運用一切能提升醫(yī)學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如CBL教學法、PBL教學法、敘事教學法、故事引入法、模擬講座法、專題論辯法等,減少說教式的灌輸,以增強學生對醫(yī)學倫理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促使醫(yī)學生在社會交往與實踐中進行自我倫理教育;實踐教學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課堂,創(chuàng)設更多接觸患者及醫(yī)療工作的機會,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開展各類專項調查。調查可以是座談式、訪問式、問卷式等,讓學生深入到醫(yī)療實踐中去,與醫(yī)務人員、患者和社會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據(jù)調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資料,掌握實際情況。目前國家級、省級、校級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創(chuàng)新及科研的課題中。醫(yī)學倫理學方面的選題可以共同討論,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分組調研,將調研結果匯總整理并分析,寫出調研報告,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并了解到醫(yī)療領域的問題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學期組織1~2次實踐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基地選擇一般會傾向于紅色革命基地、基層醫(yī)療、基層教育等。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實踐也可以借助這個平臺,使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此外,還可以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義務支醫(yī)活動等,使學生通過親身感觸,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運用醫(yī)學倫理學的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使醫(y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一)終身體育的由來
終身體育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法國的教育家保羅•郎格郎在其著作《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的。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才產生終身體育這個概念。我國終身體育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比較晚,且經驗還不夠豐富。
(二)終身體育的概念
針對終身體育,國內外體育理論專家有著不同的定義。國外體育理論專家比較傾向于將終身體育定義為人的一生堅持接受體育教育,并進行體育鍛煉。并把終身體育的含義分為兩方面來闡述:一方面,終身體育作為一種行為模式,是指人的一生都接受體育教育,并堅持體育鍛煉,在體育鍛煉中提高身體素質和對于體育的熱情,并能夠依據(jù)自身的身體素質制定長期的、有效的、適合自己的練習計劃;另一方面,終身體育作為一種思想,是指人們通過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和信念來影響其一生的體育行為。國內體育理論專家將其定義為:終身體育是指人通過接受階段性的體育教育之后,能夠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并長期進行體育鍛煉,使體育伴隨一生。終身體育教育是終身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它是將終身教育的理論應用于體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成果。終身體育的目標是使得學生在接受小學、中學、大學不同階段的體育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體育熱情、增強身體素質、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意識,使學生真正掌握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培養(yǎng)體育鍛煉的習慣,在自己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后,能夠應用在學校學到的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堅持鍛煉身體,進一步增強體質,并且針對社會體育活動要具備應有的組織和裁判能力,使體育伴隨一生。
(三)終身體育與大學體育的關系
大學體育是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體育教育的最高階段也是最后階段,它是體育教育從學校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做好大學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工作十分必要。大學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觀的最重要場所,大學的體育教育的設施、項目、課程設置是充分考慮到學生步出校門之后的社會體育而制定的,其一般都具有周密的時間計劃和課程強度安排,這對于學生培養(yǎng)體育熱情、掌握體育鍛煉的技能和知識、樹立終身體育觀將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大學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也是社會體育教育的前一階段,它銜接著學校體育教育與社會體育教育,其體育教育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到學生之后的體育鍛煉。因此,做好大學體育教育是終身體育的前提與保證。
二、大學體育教育中終身體育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取得的成績
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各項體育活動都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體育教育中的終身體育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1.多樣化的課程設置
終身體育教育開展以來,我國各大高校進一步豐富了體育課程中的體育項目,在傳統(tǒng)的籃球、足球、排球等體育項目的基礎上增設了健美、太極劍、中國武術、跆拳道、體操等體育項目,新增的體育項目進一步滿足了學生的體育愛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熱情和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
2.靈活的教學方式
大學體育教學避免了傳統(tǒng)的強制性課程安排、不分學生身體素質差異,不考慮學生體育興趣愛好的教學方式,采用的是學生自主選擇體育課程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考慮到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學生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也有利于提高其課堂積極性,也提高了教師的授課效率。學生通過自選體育課程的方式與和自己有相同體育愛好的同學聚在一起,會更容易、更高效地掌握體育技能和方法,在課下還可以與同學切磋技藝、交流經驗,必定會進一步提高體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3.豐富的社團活動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大學中的社團活動也越來越多,其中有關體育活動的社團也越來越多,社團活動越來越豐富,活動內容越來越新穎。這些社團,如滑板、街舞、輪滑、臺球、拳擊、健美操等,它們在豐富學生的體育生活的同時也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和能力。學生們通過參加這些社團活動,在各種競技比賽中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相關方面的體育技能,又能在組織這些社團活動中提高自己的組織和協(xié)調能力,這在自己步入社會之后的體育實踐中都是十分有利的。另外,在社團之中,學生們又可以結識很多與自己有著相同體育愛好的同學,這對于提高自己的體育水平意義重大。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1.對于終身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中終身體育的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角色,在進行體育教學時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單一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教授體育項目的運動技巧,教學內容只針對考試范圍,同時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根本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另外,教師只注重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部分,而忽視了終身體育的重要性,導致終身體育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其次,學生沒有端正對體育教育的態(tài)度。有些學生認為進入大學學習好專業(yè)知識就足夠了,對于體育教育根本不予重視,沒有把體育課程當做正規(guī)課程來對待,參加體育教學完全出于一種隨便、散漫的心態(tài),有些男同學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長期不進行體育鍛煉;女同學則整天擔心體重增加,又怕苦怕累,不愿參加體育鍛煉,于是采用節(jié)食的方式來控制體重,導致營養(yǎng)不良,使身體素質越來越差。
2.基礎設施不全
有些大學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或沒有真正理解終身體育的理念和重要意義。在教學活動中削減或擠占體育教學經費,以節(jié)省辦學資金,這使得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全,甚至因基礎設施配備不完整,或經費不足而無法開展部分體育課程。體育基礎設施是開展體育課程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基礎設施配備不全,必然會導致師生的部分體育教學要求無法得到滿足。基本要求都無法滿足,更無從談起體育興趣、愛好和終身體育教育。這將嚴重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質量,使得終身體育教育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
3.考評機制有待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評價學生的體育水平時只注重學生在體育考試中,相關課程的運動技能是否達標,把體育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而忽視了學生是否通過參與體育教學提高了體育熱情,增強了身體素質,掌握了體育鍛煉的技能和方法,樹立了終身體育觀,這是一種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表現(xiàn),是不合理的、不科學的。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本身就存在差異,在參與體育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的身體素質本來就比較好,那么其掌握運動技能的速度就比較快,可能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在體育考試中拿到優(yōu)秀的成績。相反,有些學生本身體制就比較弱,或體育水平比較低,可能其經過刻苦努力,體育考試成績也不夠理想。因此,如果只單一地將體育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和評價標準必然有失公平,也不利于教師實時了解學生對于體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解決方法與對策
(一)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1.提高重視程度
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主導和終身體育教育的重要實踐者,一定要從自身做起,提高對于終身體育的重視程度,樹立終身體育觀。并且要對學生做好正面教育與引導,采用多種形式使學生真正了解終身體育的內涵和重要意義,促進其增強體育鍛煉,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
2.改進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方法
大學體育課程的設置要在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真正勤于鍛煉、樂于鍛煉。教師要改變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組織游戲性、趣味性比較強的體育競賽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也要注意講解知識時語言的生動性和動作示范時動作的優(yōu)美性。另外,教師要多肯定和表揚學生的進步,增強其學習信心,對于學習速度比較慢的學生千萬不可諷刺挖苦,要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3.培養(yǎng)體育鍛煉的習慣
大學體育教育不僅僅要對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教育負責,更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鍛煉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其終身鍛煉的習慣,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受益終生的。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此期間,學校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要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學生要充分意識到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重要意義,從日常生活做起,逐漸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
高校要提高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得隨意削減、擠占體育教學經費。與教育主管部門做好交流,進行專項資金申請,來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最大程度地滿足師生對于體育基礎設施的需求,并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引進先進的體育教學儀器、設備等,為體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三)建立健全考核機制
高校只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才能真正掌握學生體育水平,并針對其程度完善下一步的教學方案。高校不能將成績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而要注重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和變化,將學生體育興趣的提高、身體素質的增強以及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等加入到考核機制之中,使考核機制能夠反映學生在體育教學整個過程中的心理、身體、技術水平、體育意識等多方面的情況。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校可以考慮采用不同的考核標準。教師要因材施教,將學生作為個性化的主體進行個性化的體育輔導。
二、大學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如何實施
(一)教師以身作則,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師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嚴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則。教師是素質教育實施的載體,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老師來實施于學生。因此,教師就應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準則,在體育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的體育活動。通過各類活動的組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等方面進行教育。并且能夠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在教師積極的響應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且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在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和指導。大學生一般在20-24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對這個社會以及各個方面有了一定的認知。對于學生已有思想的改變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這就更加要求在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以素質教育的目標為自己的行為導向,去指引、開導學生。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心理、身體特點去安排課堂,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轉變體育教學思想
現(xiàn)在的體育課的教學,要改變以往的思想,改變傳統(tǒng)的只以教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能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師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以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技能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獨立組織管理、以及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新時代有能力的接班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鍛煉學生自我,培養(yǎng)頑強的意志以及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教學的課程中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這才是新時代的需要。比如來說,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以老師為中心,聽從老師的管理。但是在大學中,需要做到聽從老師管理,但是也需要挖掘自身的潛能。在課上,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發(fā)的組織一些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就可以鍛煉學生自身的組織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再比如,老師可以組織一些分組的比賽或者游戲,讓學生體會到團結的力量,認識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等等。學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基本素質,并且具有較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能吃苦耐勞、有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有較強的組織觀念和服從意識,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寬容與忍耐等等,就能適應社會生存環(huán)境,使之真正成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教育中,很多是一個專業(yè)或者一個系的學生在大的階梯教室中學習英語,基本都是一對多的教學模式,這樣教師的工作量就會加大,負擔也隨之加重,教師的時間基本都用來備課、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批改作業(yè)等,導致教師很少有空閑時間去進行自我培訓、自我學習,無法使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水平跟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受專業(yè)性的影響,英語教師的數(shù)量嚴重不足,這就使得學校對外語教書的要求隨之降低,就出現(xiàn)了大學中很多英語教師自身素質不高、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水平不足的現(xiàn)象,這也是導致大學英語教師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的原因之一。此外,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理念也還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效果也難以提升,目前大學中英語教師的師資力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了。
(二)大學生英語素質參差不齊
受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不同的影響,我國的英語教育存在著沿海地區(qū)英語水平比西部地區(qū)學生英語水平高的現(xiàn)象,但是大學是把全國各地的學生匯集在一起,這就導致了學生間英語水平出現(xiàn)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除此以外,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英語教學是一門語言教學,學生對英語的掌握水平和學生個人的語言學習能力也有關系,因為個性化的差異,學生的英語水平也不相同。學生英語水平的不同交導致了普通教學只能滿足英語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的要求,但是卻導致了英語成績不好的學生學習興趣日益低下,使這些學生對英語學習逐漸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生間英語水平差距過大,使得學生無法適應新時期社會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
(三)評價方式過于應試化
除了各學期必有的考試以外,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是目前最主要的考核方法。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貫徹執(zhí)行,是為了考察學生對教學大綱中詞匯和語法的掌握程度。但是很多教師不能正確看待四、六級考試的目的,而是把重點放在了考試的通過率上。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詞匯、掌握語法,忽視了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另外,部分國外院校招收研究生時,已經不將四、六級考試作為參考。此外,現(xiàn)階段的大學英語測試和四、六級考試的試題類型多以選擇題為主,學生通過選擇題很難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從而導致了現(xiàn)階段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僅以應試為主,綜合水平普遍不高。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會與時展的要求
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fā)展,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也日益密切。當今世界上的很多發(fā)達國家的通用語言就是英語,我國很多企業(yè)也開始向外向型企業(yè)轉型,國內也出現(xiàn)了很多外資企業(yè)。對于畢業(yè)生而言,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擁有很強的實踐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還要擁有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英語應用能力是指要有良好的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等。總而言之,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高校畢業(yè)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需要光能通過考試而實際應用能力較弱的“學渣”,而需要能夠綜合應用各項能力都很強的“學霸”。而針對這一需求就必須要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改革,找到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斷提高大學生整體英語水平。
(二)高校擴招的需求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每年都在擴大招生,使得學校學生的人數(shù)不斷激增,就會導致學校的教室數(shù)量、教師數(shù)量、圖書數(shù)量以及教學設施等方面滿足不了高校擴招的需求。面對大量的學生,英語教師也會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在逐年下降,教師的壓力也成倍劇增。在這種情形下,只有對大學英語課堂教育進行改革,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才能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才能滿足高校擴招的需求。
(三)大學英語教學自身的原因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大學英語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英語教學方式的弊端也在逐漸顯現(xiàn)出來,例如英語教學方式單一陳舊、評價方式過于應試化、片面化等缺點。這些問題不利于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英語聽、說的能力受到發(fā)展限制,不利于大學生英語的學習。鑒于此種情況,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改革勢在必行,只有進行改革才能跟上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步伐,才能推動我國大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
三、如何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改革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使學生的英語水平能夠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是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學理念是影響教學效果、指導具體教學工作開展的關鍵,所以要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首先就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中解脫出來,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體,對學生灌輸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觀念,要將知識傳授、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社會要求的新的教學觀念。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應該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知識的接受情況,并根據(j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調整教學形式和教學進度,注重提升并不斷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二)改革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改革是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重點。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時一定要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各個高校的具體實際情況,與新的教學理念相結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能夠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習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模式進行大學英語教學。1.情境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來進行教學,既可以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又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等,通過圖像、聲音、色彩、音樂相結合來加強教學的形象性和直觀性。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來提供生動的交際情景,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2.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語言能力、興趣愛好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且有利于營造和諧、活潑的教學氛圍,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3.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多元互動模式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生和學生的互動進行教學。這一教學模式能夠使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轉變?yōu)樾滦汀⒑椭C的師生關系,把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向組織者、合作者進行轉化,在互動中促進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
(三)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工具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網(wǎng)絡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計算機、網(wǎng)絡的依賴性也在逐漸加深,多媒體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多媒體的合理運用來增強教學效果。首先,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把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視頻、照片等資料放入多媒體中,能夠大大節(jié)省教師寫板書的時間,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其次,與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同,通過對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各個方面。最后,多媒體的運用能夠極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且使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激發(fā)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但是技術都有兩面性,多媒體技術也不例外,如果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可能會造成主次不分,反而會使正常英語教學受到影響。基于多媒體既有優(yōu)勢又有劣勢的特點,大學英語教師要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從而對多媒體進行合理有效地應用,對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地優(yōu)化并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爭取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學生英語水平并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四)提升大學英語教師師資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將直接關系到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所以提升大學英語教師師資隊伍的整體素養(yǎng)迫在眉睫。首先,大學教師應該認識到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性,并且不斷完善自身專業(yè)知識以及教學觀念,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新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其次,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可以通過培訓班或者外出交流的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yǎng),讓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理念能夠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之余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賞識教育是指教師在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和亮點的基礎上給予肯定和贊揚。長期下來,學生們顯然更容易親近和藹且能夠發(fā)現(xiàn)、肯定自身亮點的教師,這無疑有助于師生關系的良好發(fā)展。經驗表明,學生在對待自己喜歡的教師課堂中更能夠集中精神不自覺的跟隨教師學習。反之,若是不喜歡的教師課堂,則更可能出現(xiàn)走神,甚至故意不聽的情況。可見,賞識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來說有著積極效用。
1.2挖掘學生潛能
事實上,每位學生的智力差別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學習效果卻大相徑庭。這固然與學習的努力程度,知識吸收程度,教師的教授等多個方面相關。但在自身的進步和亮點得到老師肯定的和賞識的情況下,學生通常能夠產生較為強烈的自主學習欲望,學習積極性較高。這部分學生在學習效率上則會明顯由于沒有得到賞識的學生。
1.3強化學生耐挫力
高智商與情商的人才,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教育發(fā)展的目標。在對大學英語的教學上,教師不應局限于成績。而更應著眼于創(chuàng)新思維、自信自尊、抗壓耐挫等多個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賞識教育恰恰能夠有效的培養(yǎng)耐挫力,提高自信力。
2大學英語教學中賞識教育的應用途徑
2.1加強自身情感修養(yǎng)
情感互動是指人們的情感是互相影響的。課堂教學本質也是一種社會交往。因為在這一活動中,師生之間都在進行知識與情感信息交換。學生能從教師的語言神態(tài)、一言一行中體會到教師流露出的情感,進而影響到自身的情緒表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老師的情感表達對于學生的內心感受及學習反饋有著影響。Diesterweg就認為,個人情感的培養(yǎng)是與他人情感發(fā)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運用賞識激勵時,應當使自己內心的情感豐富起來。通過自身正面情感的表達,來感染學生。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并自發(fā)地產生正面情感,從而實現(xiàn)情知交融。教師如何保持“樂觀、積極、振奮”的良好情緒,與他們是否熱愛工作、熱愛學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教育者應當首先熱愛教育、喜愛學生。只有以知識傳授、人才培養(yǎng)為己任,才能在教學中真正關注學生需求。圍繞這些學習和情感需求,師生才能相互都充滿正面情感,增強學習的愉悅感,繼而達到樂學效果。
2.2重視學生個體差異
Zankov說過,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對應起來,我們很多老師都喜歡優(yōu)生,不喜歡差生。因此在教學中,優(yōu)生總是受重視,受關注,得到良好的學習待遇。譬如,上課提問的對象也集中在優(yōu)生這一塊。他們一旦回答正確,便進行表揚,久而久之,優(yōu)生的自信心倍增,對學習也更用功。這即是“皮革馬利翁效應”,即受到教師重視的學生更愿意學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反之,學困生從教師與同學中獲取到更多的消極情感反饋,導致自信受挫,學習興趣也日益下降。筆者認為,在面對差生時,應當在課堂上多關注他們,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并利用鼓勵的話語或贊揚的目光鼓勵他們。比如,教師要常用“Good、Wonderful、Welldone、Fantastic”等表揚性話語。即使回答不正確,教師也不應直接生硬地說NO。甚至是過分苛責或挖苦諷刺,如:“You’refoolish、Toostupid、Reallyhopeless”等。而是應當盡量采取婉轉的方式,不但不能打擊他們的自信,而且還要多表達教師的關心與鼓勵。如“Goodidea,butIdon'tagreewithyou,inmyopinion...”即使是毫不起眼的鼓勵話語,關愛的眼神,均會讓學困生十分感動,從而激發(fā)他們潛在的“情感動力”,恢復學習的自信。
2.3恰當運用賞識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