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6:42: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從眾消費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大學生消費的主要特點
1.大學生消費的一般特點。(1)消費來源單一。為保證教學質量和對校園進行有計劃、有秩序管理,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體制還采用比較封閉的管理模式。這種體制決定了大學生缺少更多的個人空間和時間,他們沒有條件也沒有更多的精力來從事較為復雜的社會工作,靠自己賺錢來完成學業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資助、貸款或勤工儉學等方式的經濟來源。(2)消費結構變化。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看,大學生的消費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學習條件,滿足對于精神文化的需要。(3)消費欲望膨脹。部分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存在超自己基本需要,走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形成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費現象。
2.大學生消費過程中常見的心理現象。(1)從眾消費和盲目消費。從眾性和盲目性是當代大學生消費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受集體影響,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和從眾消費。(2)攀比消費和情緒化消費。由于大學生消費存在從眾的心理及虛榮心作祟,在追求享樂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長期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3)享受消費和高消費。近年來受西方消費主義浪潮的影響,大學生中享樂主義思想非常嚴重,享受生活成為指導消費的新觀念。(4)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近年來,社會上流行負債消費和超前消費(今天花明天的錢)。受這種思想的引導,負債消費在大學中也悄然興起,節約成為了難以啟齒的話題。
二、大學生正確消費習-憤的養成教育
一、文化營銷和消費社會的含義
(1)文化營銷。文化營銷是有意識地構建企業的個性價值觀并尋求與消費者的個性價值觀匹配的營銷活動。文化營銷包括三層含義:一是企業須借助于或者是英語不用特色的環境文化開展營銷活動;二是文化因素必須滲透到市場營銷組合中,營銷者必須綜合地運用文化因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場營銷組合;三是企業應充分利用CI戰略(企業形象戰略)與cs戰略(顧客滿意戰略)全面構筑企業文化。(2)消費社會。消費社會的特征主要有三點:消費社會商品十分豐盛;消費主義是消費社會的核心觀念,“消費主義”觀念認為,人活著,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消費;不是為了實現人的價值,而是為了顯示能夠消費什么;消費社會的人被物所支配。
二、中國消費文化的現狀
1.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影響下的消費文化。第一,中庸之道。大理學家朱熹認為,中庸就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種價值觀反映在消費者行為中,有四方面影響:一是含蓄的審美情趣,如喜歡淡雅的布藝等;二是強調“共性”,例如跟風購買等;三是反對超前消費;四是在做購買決策時,重視模糊思維。第二,注重人倫。人倫即是人類社會中以維系到的秩序的人際關系,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中華文化強調以家庭為本倫,消費者在作出購買行為的時候,會從家庭,集體角度出發考慮,不僅僅是依靠自己的偏好。第三,面子主義。中國人愛“露臉”,厭惡“丟臉”。反映在消費行為上,許多消費不是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為了別人的評價,或者是社會的評價。
2.西方消費文化的入侵及影響。西方消費文化主要是以“消費主義”為主的一種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與中國消費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共同影響下,中西方消費文化的融合的產物——消費社會下的消費時尚心理誕生。消費時尚心理在現代中國消費文化中占有主導地位,它的大前提是消費社會,也就是中國消費市場已經在逐步轉型。消費時尚一般遵循著這樣幾個原則:循環原則——時尚可以卷土重來:從眾原則——追逐品牌;求新原則——標新立異;價值原則——珍貴等同于有價值;常態曲線原則——發展興起衰??;樣式差異原則——地區、群體差異。就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式: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這種定式對于營銷者,或者是產品的生產者來說,都是有很重要的啟示的。 三、對企業制定營銷策略的啟示
首先,企業需要學會分類。作為一個大企業,需要掌握不同的群體的消費心理,各個擊破;對于一個小企業,更好的做法就是有的放矢,專注于一個群體。其次,企業需要學會心理學在營銷中的應用。(1)阿西實驗——從眾的利用。阿西實驗證明了人的從眾心理,也可以間接推算出中國人在消費時共同的“需要外界正面評價”的心態。這在中華消費文化中的體現就是對于品牌,時尚以及高精尖的追求,很多商家利用了這一點,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品牌,請明星代言,樹立品牌價值。在企業的大型決策之下,單一的營銷活動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促銷是最能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如果能智能一個由吸引力的促銷手段,銷售額必然會有很大的增長。(2)消費閾值——產品,價格的制定。每個消費者心中都存在有閾值。由于群體不同,閾值也就不同。年輕的或者是沿海、對于西方消費比較認可的消費者,可能對于產品范圍的閾限比其他消費者更具寬容性,更易接受比較標新立異的產品。企業在制定銷售品價格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顧客的閾限,在閾限內,便是營銷者可以控制的價格,可以方便做許許多多的調整和策略。(3)營銷者做主——新時代的營銷心理。2002年,布歐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回家卡尼曼教授在其“前景理論”中,對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基本假設進行了反駁。其理論有三個結論:人們在做決策時,并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人在心中為金錢建立了不同的心理賬戶:損失的痛苦大于獲得的快樂,輸贏取決于參照點,人們最終追求的幸福,而不是金錢。營銷心理學必須強調,心理與行為是可以引導和控制。營銷者可以影響消費者的感知。最后,企業加強對于消費者的關注,是企業關注消費文化的基礎。任何一個好的企業,都應盡心盡力去做銷售。
參考文獻:
[1]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前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0)
[2]王建國.《銷售與市場》,2009-03-17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Abstract: From th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perception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of consumers’ counterfeit products purchasing behavior and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it. Further, it analyzed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herding and brand prominence. Using experiments methods, the results revealed: for products that had high brand prominence, the similarity situation had positive effect on counterfeits purchase intention, and this relationship was fully mediated by consumers’ attitude and quality perception. What’s mor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would be strengthened when the herding phenomenon was present. However, for products that had low brand prominence, the effect of similarity situation on counterfeits purchase inten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Keywords: similarity situation; counterfeits; purchase intention; brand prominence; herding effect
引言
“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問題將更受重視。然而,隨著現代商品市場的繁榮發展,從頂級奢侈品到日常生活用品,仿冒品正在蔓延,甚至在世界范圍內都擁有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市場運行機制。深入了解仿冒品購買行為的動因,可為遏制仿冒品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優化商業環境等提供有效建議。
現實決策中,人們是不完全理性的,信息情境與群體壓力起著重要的作用[1]。仿冒品以低于正品數倍的價格而擁有與正品相似的特征,使得仿冒品購買行為十分特殊,信息情境與群體壓力在其中的作用值得關注。當消費者處于不同的信息感知情境時,其仿冒品購買行為會如何表現?進一步地,在群體意見的壓力下,消費者的仿冒品購買行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基于上述背景與問題,本文將從信息感知情境的角度出發,具體分析消費者仿冒品購買行為的羊群效應表現。
1理論文獻
1.1仿冒品購買行為
仿冒品是指未經授權,非法復制存在市場并受知識產權保護的擁有品牌價值的正品,使其與正品難以辨別的產品[2]。Grossman和Shapiro將仿冒品進一步區分為欺騙性仿冒與非欺騙性仿冒[3]。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有意購買仿冒品的非欺騙現象更為普遍,其成因也更為復雜。因此,本文將研究非欺騙性仿冒品的購買行為。以往的研究將消費者仿冒品購買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兩類:一是產品因素,包括產品定價、產品品質、品牌形象等;二是消費者因素,包括消費者心理、個性特征等。然而,這兩類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釋復雜多變的仿冒品購買行為,實際上,情境因素在其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4]。然而,現有研究對情境因素的考慮卻較少,因此,本文將研究情境因素對消費者仿冒品購買行為的影響作用。
1.2相似情境
在現實的決策過程中,受時空、信息傳遞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非理性選擇行為更為普遍。在非理性決策的過程中,情境因素的影響十分重要[5]。包括個體特征、選擇數量、信息傳遞等方面。其中信息傳遞是情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信息表達,可以構造不同的情境[6]。通過圖片、文字描述、實物等可以使被試通過想象而獲得感同身受的知覺,由此操縱情境[7]。人們之所以購買仿冒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仿品與正品的相似性,花較少的錢卻可享有與正品相同的利益。因此,本文研究的信息感知情境主要關注相似情境。即通過各種方式向消費者傳遞仿品與正品十分相似的信息,包括外觀、質量、功能等的相似,使消費者置身于感知相似的知覺中。
1.3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被稱為“從眾”,普遍存在于人們的行為表現中。Lascu和Zinkhan從營銷視角定義了羊群效應,即消費者接收到他人的產品購買信息后,做出與他人一致的行為決策[8]。隨著仿冒品消費的盛行,仿冒品購買行為已不僅是一種個人行為,而逐漸演變成群體行為,社會性壓力的影響越來越重要。然而,羊群效應對仿冒品購買行為的影響作用目前仍沒有定論,Phau等表示,當仿冒品的非法性被強調時,從眾性較高的人會對仿冒品表現出負面態度[9];Hanzaee和Jalalian則指出當獲得朋友支持時,人們對仿冒品則持正面態度[10]。可見,羊群效應對消費者仿冒品購買行為的影響應該依具體情境而定。本文將在感知相似信息的情境下討論羊群效應的影響作用。
2研究框架與假設
2.1研究模型
本研究是基于信息感知情境的視角,分析消費者仿冒品購買行為及其作用機理。并進一步探討了羊群效應和品牌顯著度在其中的調節作用。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2.2研究假設
2.2.1感知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
有學者指出,仿品與正品相似的物理屬性是人們選擇仿冒品的關鍵因素,產品的相似性使得人們通過購買仿冒品而獲得與購買正品相同的利益,如身份、地位、形象等[11]。特別是當仿冒品擁有較高的質量時,相似的屬性降低了消費者的社會風險感知,從而刺激人們購買仿冒品[12]。將這種物理屬性通過信息感知的方式設計在情境中,可得出假設一:
H1:感知相似情境正向影響消費者仿冒品購買意愿;
態度因素在人們購買意愿的影響中一般起到中介作用。在仿冒品的購買中,相似性會影響消費者對仿品的態度,進而影響人們的購買意愿[13]。由此得出假設二:
H2:感知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正向影響是通過產品態度發生作用的;
除了產品態度,感知質量是另一個重要的中間變量。質量是產品構成的重要部分,感知質量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顯著[2]。Wilcox等指出當消費者感知到仿品與正品相似的信息時,會認為仿品質量與正品接近,從而購買仿冒品[14]。由此,得出假設三:
H3:感知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正向影響是通過質量感知發生作用的;
2.2.2羊群效應和品牌顯著度的調節作用
消費者的態度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取決于他們對這種壓力的易感性[15]。在相似的情境中,人們更容易受到從眾的影響。Chaudhuri和Majumdar指出仿品與正品的相似性使得仿品也能展現正品所展現的自我概念,這正符合消費者社會趨同性的需求,人們由此而購買仿冒品[16]。在相似情境中,當人們受到從眾信息的影響時,對仿冒品的購買意愿會增強。以85%表示多數人,15%則表示少數人[17]。由此得出假設四:
H4a:當聽到多數人(85%)購買仿品的從眾信息時,相似情境對仿品購買意愿的影響會增強;
H4b:當聽到少數人(15%)購買仿品的從眾信息時,相似情境對仿品購買意愿的影響會減弱;
商品類別不同,研究結論也存在一定的差別[18]。品牌顯著度可以作為產品分類的標準[19]。高品牌顯著度的產品強調品牌作用,品牌文化、品牌內涵對人們購買產品起到決定性作用,如奢侈品;低品牌顯著度的產品,則更強調產品本身的實用性,人們購買產品時更注重方便、實惠等特性,如一般生活用品。由此得出假設五:
H5a:對于高品牌顯著度的產品,感知相似情境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顯著;
H5b:對于低品牌顯著度的產品,感知相似情境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不顯著;
3實驗設計與數據結果
研究采取實驗的方法進行??紤]到情境因素的設計,且使相關干擾降至最低,實驗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共有400名學生參與了3個行為實驗,回收有效問卷362份,有效率為90.5%。
3.1實驗一:感知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
實驗一用于檢驗前三個假設,即主效應及中介作用檢測。通過操縱情境因素,研究消費者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
3.1.1前測
經專家討論及20個學生樣本初測,路易斯.威登(LV)箱包的知名度較高,98.7%的學生稱知道該奢侈品品牌,是消費者最受歡迎的奢侈品品牌之一,并且代表了品牌顯著度較高的產品,適用于實驗。
3.1.2方法
80名25-30歲的在校生參與了實驗一(其中,男女比例各半),進行一對一組間實驗(相似組和控制組),每組樣本量為40人。通過操縱實現情境的測量。對于相似組,讓被試想象自己處于仿冒品的購買環境當中,選取LV的EVA(N55213)斜跨手袋正品與仿品各一個,被試在自由觀察這兩個手袋的同時,向被強調以下相似信息:(正品價格:5300RMB;仿品價格:260RMB。仿品與正品,尤其是1:1的高仿品基本相同,表現在:外觀的圖案,花紋,顏色,大小比例是一樣的;里襯、小細節也是一樣的;仿品同樣有防塵袋、說明書以及序列號;仿品的皮質與正品很相似,肉眼基本難以辨別;五金配件上都有logo的字樣;同樣有“made in France”的標記)。最后讓被試填寫關于產品態度、質量感知、相似程度、購買意愿等評價及個人統計特征問卷,評價采用李克特(Likter)7級量表(如1=非常不愿意,7=非常愿意);對于控制組,則不讓被試接觸任何實物以及相關的相似信息,僅對相同的題項進行評價。
3.1.3結果
第一,操縱變量通過顯著性檢測。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感知相似情境下,人們認為仿品與正品的相似度較高( =5.50,SD=1.30, =3.76,SD=1.48,F(1,78)=9.46,p=0.001)。“HS”表示相似程度高,“LS”表示相似程度低。
第二,主效應顯著。如圖2所示,相似組(SWTP)與控制組(CWTP)的仿冒品購買意愿存在顯著差別( =3.28,SD=1.75, =2.28,SD=1.39,F(1,78)=6.40,p
第三,中介作用顯著。即感知相似情境對消費者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是通過產品態度與質量感知的中介作用發生的,并且是完全中介。結果如表1所示,在回歸方程中,當加入產品態度和質量感知后,相似情境的系數分別為0.063和0.057,均不顯著(p=0.688/p=0.770),而產品態度與質量感知的系數則顯著。依據中間變量檢測原理,假設二,三得到支持。
3.2實驗二:羊群效應的調節作用
3.2.1方法
實驗二用于檢測假設四。共有182位20至30歲的在校學生參與了本次實驗(男女比例各半)。通過加入85%的從眾信息――即“根據前期社會調查,85%的人購買了仿品”,或15%的從眾信息――即“根據前期社會調查,15%的人購買了仿品”,實現對羊群效應的操縱。實驗二是23的組間實驗,每組約為30人。一共6組,包括三種組合:(1)相似組與控制組;(2)相似組+15%從眾信息與控制組+15%從眾信息;(3)相似組+85%從眾信息與控制組+85%從眾信息。
3.2.2結果
第一,操縱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p=0.000)。第二,通過方差分析(ANOVA),得到加入羊群效應的影響后,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如表2所示,羊群效應的調節作用顯著(p=0.030**)。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圖3所示,在沒有從眾信息的影響時,主效應仍在存在(p=0.40);當消費者接收到多數人(85%)購買仿冒品的從眾信息時,感知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正向作用增強(p=0.001);當消費者接收到少數人(15%)購買仿冒品的從眾信息時,感知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正向作用減弱(p=0.000),假設四得到支持。
3.3實驗三:品牌顯著度的調節作用
實驗三用于檢測假設五,通過高、低品牌顯著度產品的實驗比較,研究在不同的品牌顯著度水平下,相似情境對消費者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變化。
3.3.1前測
通過專家討論及20個學生樣本初測,選取特百惠水杯作為實驗產品,88.3%的學生稱知道這個水杯品牌,并且特百惠水杯代表品牌顯著度較低的產品。
3.3.2方法
60名研究生參與了實驗三(男女比例各半),進行一對一組間實驗(相似組和控制組),每組樣本量為30人。實驗操作與實驗一相同,對于相似組,選取紫紅色特百惠茶韻水杯正品與仿品各一個,在被試觀察這兩個水杯的同時,向被試強調以下信息(正品價格:108RMB;仿品價格:28RMB。仿品與正品基本相同,包括:外觀,顏色,容量,大小比例,重量是一樣的;有同樣防偽數字盤,產品序列號,杯叉安全標志,說明書;裝水都不會漏水;同樣的耐溫性能:杯蓋、茶漏0-100;背身-30-140;同樣的logo字樣)。最后被試填寫與實驗一相同的測項。
3.3.3結果
第一,操縱變量仍然通過顯著性檢測(p=0.001);第二,與高品牌顯著度產品的影響結果不同,在低品牌顯著度的產品中,情境因素對于仿品購買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 =3.57,SD=2.03, =3.63,SD=1.19,F(1,58)=0.024,p=0.877)。由此,品牌顯著度的調節作用是顯著(p=0.000),如圖4所示。假設五得到支持。
4結論與討論
研究探討了信息感知情境下消費者仿冒品購買行為的羊群效應表現。在研究視角和作用機理的整合上都作了創新,不僅完善了相關理論,而且使得實踐方向更為明確。主要的研究結論包括:第一,感知相似情境正向影響消費者仿冒品購買意愿;第二,情境因素的影響作用是通過產品態度和感知質量的完全中介作用所實現的;第三,在羊群效應的調節下,相似情境對仿冒品購買意愿的影響增強。并且這種影響在不同品牌顯著度水平的產品中是不同的,對高品牌顯著度的產品,情境因素的影響顯著;對低品牌顯著度的產品,情境因素的影響則不顯著。
上述研究結論對遏制仿冒品,完善企業經營體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正品企業,尤其是高品牌顯著度的企業,應盡量避免相似情境的發生,可以通過刺激甄別的方式,強調產品與仿品的差別,以優化購物環境,售后服務、貴賓定制等差異化服務,增強消費者的區別意識。另外,羊群效應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受歡迎程度、好口碑等從眾趨向信息可以增強消費者的產品信任度及購買意愿。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完善。學生樣本的局限性使得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有待增強。此外,羊群效應的進一步分類可在將來的研究中深入探討,低介入度的從眾帶來的只是順從,消費者由此形成的產品態度是比較淺薄的,一旦消費者的行為不受監控或有更好的選擇時,其購買決策便會改變。高介入度的從眾才能保證消費者的持續滿意度和忠誠度。
參考文獻
[1]. 王紅麗,李建昌. 創新情緒、情境信心對用戶創新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J]. 軟科學,2014,28(9):60-64.
[2]. 周麗永,周庭銳,消費者購買仿冒品行為的理論探析[J],商業研究,2012,5:165-169
[3]. Grossman,G. M.,Shapiro C.. Foreign counterfeiting of status good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03(1):79-100.
[4]. Kim, J.,Kim,J. E.,Park,J.. Effects of cognitive resource availability on consumer decisions involving counterfeit products:The role of perceived justification[J]. Marketing Letters,2012,23(3):869C881.
[5]. 張全成. 基于情境效應的消費者決策行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論文,2005:20-27.
[6]. Heerdink,M. W.,Van Kleef,G. A.,Homan,A. C.. On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emotions in groups: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anger and happiness on conformity versus devi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3,105(2):262-284.
[7]. Shen,H.,Jiang,Y.,Adaval,R.. Contrast and assimilation effects of processing fluency[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0,36(5):876-889.
[8]. Lascu,D. N.,Zinkhan,G.. Consumer Conformity:Review and 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1999,7(3):1-12.
[9]. Phau,I.,Sequeira,M.,Dix,S..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knowingly purchase counterfeit products[J]. Direct Market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3(4):262-281.
[10]. Hanzaee,K. H.,Jalalian,S.. Impact of Non-Price Factors on Purchase Intention Counterfeits[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2,4(18):3313-3322.
[11]. Yoo,B.,Lee,S. H.. Asymmetrical effects of past experiences with genuine fashion luxury brands and their counterfeits on purchase intention of e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2,65(10):1507-1515.
[12]. Erg?n,E. A.. The rise in the sales of counterfeit brands:The case of Turkish consumers[J].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2010,4(10):2181-2186.
[13]. Budiman,S.. Analysis of Consumer Attitudes to Purchase Intentions of Counterfeiting Bag Product in Indone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s,2012,1(1):1-12.
[14]. Wilcox,K.,Kim,H. M.,Sen,S.. Why Do Consumers Buy Counterfeit Luxury Brand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9,4(46):247-259.
[15]. 戚海峰. 中國人從眾消費行為問題探究―基于控制的視角[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24-32.
[16]. Chaudhuri,H. R.,Majumdar,S.. Understanding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marketing perspective[J]. Acadme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2006,11:1-18.
不花錢去傳播,是宣傳;花了錢去傳播,是廣告。廣告是所有傳播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在現代生活中它無孔不人,甚至創造災難也創造奇跡。
一天中,每一時刻里,我們面對著紛紜變幻的信息,每個法國人據說每天要接受五百到一個個廣告信息,但人們真正記住的能有幾則?五條、十條、還是一條?這就迫使公共關系人員不得不研究研究傳播藝術,以便藝術地傳播。
傳播作為一門專門性的科學,涉及到經濟學、市場學、社會學、美學等多種學科,我們僅從激發購買動機,促成購買行為的角度談一談傳播中的心理學。
影響消費者購買動機和行為的心理因素很多,仔細分析一下,傳播心理學可以歸納出以下一些基本原理:
1.整體形象原理。撰寫廣告文稿不能把目光僅僅盯住商品的某個局部,必須把著眼點放到同該商品有關的整體。例如,寫一則推銷香皂的廣告,僅僅說這種香皂“除污潔體”還遠遠不夠,還應當同人們整個沐浴活動聯系起來,“使你浴后神清氣爽,身心舒暢,百倍提高工作效率”,這樣才有效果。
2.動態原理。傳播必須適應人們變化著、發展著的心理狀態。當人們渴求進人電子合成器奇妙音響世界的時候,你還一昧停留在宣揚留聲機“保證耐用十年以上”,就不識時務不識相,“現代音響效果,逼真摹現幾十年前金嗓子周旋的天涯歌女’,效果定會不大一樣。
3.情感原理。傳播是情感宣傳,不是理智辯駁,訴諸的是人們的感性不是理性。傳播文稿切莫把重點放在講道理或傳播知識上,而應當著眼于誘發消費費的感情,婦女用品廣告不能光講為什么要用些用品的大道理,而應當號召以“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觸動其感情,撼動其心腸,促使其購買。
4.異質性原理。傳播應當使人受到突如其來的刺激,產生深刻的印象。
一則廣告所起到的效果應該象巴黎羅伯爾廣告公司經理達尼埃爾羅·伯爾所要求的:“如同有人狠狠踩了你一腳,而你痛苦的大叫一聲。”
為此,一個身穿“奧利牌”短褲的男從由慢跑飄然而起;一群孩子手彈電子計算機腦袋越脹越大;健壯的奶牛跳起輕快的華爾茲舞,奶如泉涌···……,廣告,無奇不有,出奇制勝。
5.從眾原理。E}阿倫林為“從眾”這樣下定義:由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真實的或臆想的壓力所引起的人行為或觀點的變化,素羅蒙·阿西所做的著名的直線判斷驗證了這一原理。E}阿倫森并且進而指出,如果誘發人們從眾的誘因又來自一個可信的、極有吸引力的人物(如某些獨一無二的專家、一級演員、前述之奧運會十項全能冠軍)則被誘使從眾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以上,我們從傳播者的角度,談了廣告中經常運用的心理學原理,那么從受傳者或者接受者的角度來看,是什么阻礙了他被傳播或接受傳播呢?影響接受者被傳播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自我估價;二是情緒和心向,分別述之:
1.自我估價。所有的聽眾、觀眾或讀者的自我估價均不相同,我們經常說到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很難被說服,而那些自我估價較低的人則較易被說服,同樣的情形也存在于知識階層和非法知識階層;老年人和青年人,男人和女人之間,與被說服性關系最密切的個性變因是自我估價,一個感到自己能力不足的人比一個自信的人更容易受勸誘性宣傳的影響,因為每一個人內心里都有一種本能的傾向。相信自己有可能理正確,更完善。
2.情緒和心向。這是另一個與接受者有關的重要因素—頭腦的狀態,即接受者接受宣傳時所具有的心情。應該注意到人們有期望自己能夠抗拒諸如電視廣告節目這類勸誘性宣傳的心向,當一個人確認某種宣傳正企圖用花言巧語勸誘他們,他就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不受勸誘。杰克·皮雷姆把它概括為對抗理論—傳性的宣傳因傳播性太顯眼或太強烈,則可被認為侵犯了一個人的選擇自由,從而激發這個人對此信的對抗。因此,整體形象原理也好,情感、異質、從眾性原理也好,都要注意消費者的自我估價以及情緒和心向的因素。
.根據上述傳播者的原理,接受者的特征,有以下幾點建議是應該提醒傳播溝通者注意的:
1.不靠歪曲和欺騙手段來音住處的有效性是可以做到的。
2.接受者的觀點容易受既是專家又是可信任的人的影響。
3只要我們信任和喜歡某個人,既使清楚地知道他正企圖影響我們的觀點而又能從中受益,我們往往還會受其影響。
4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宣傳者所表明的態度明顯地與他的利益相反,宣傳的有效性就會增加。
明確了上述傳播心理機制的運衡規跡,有利于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促成其購買行為。
上述的原理在具體運用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注意—這是傳播心理學的一個首要心理因素。
傳播能引起注意,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傳播若不能引起注意,則上述心理原理等于釜底抽薪。
引起注意的具體方法不一而足,讓我們先看看心理學中的注意到底指什么。
注意,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是聚精會神。其產生有主客觀原因。客觀原因是刺激物的特點,如突出鮮明、新穎強烈、變化多端等,主觀原因如對當前事物的態度、心境、興趣、需要等。注意能使人們在一定時間清晰地反映一定事物而離開其余事物。其生理基礎是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的形成和穩定,是根據負誘導規律一皮層上一些區域的興奮,引起其它區域的控制而發生的。對于任何信息的接受,都以注意為前提:注意有集中性、注意范圍、注意分配和注意轉移等基本特征。
引起注意的方法有四:
1.正確運用視聽媒體。視覺傳播(電影、電視、報刊、招貼等)有利于引導起有意注意,正確選形象,色彩、構圖等手段,造成準確、洗煉、夸張、變形、對比、時空等客觀誘因,是視覺傳播必須注意的方法,如旅游招貼《泰山東海觀日出》,左面是壁立頂天的玉皇頂,右邊是處于黃金分割在線的一點鮮艷欲滴的紅日,視感極強,引人注目。
2.著眼于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德國阿迪達斯是世界上最大的體育用品公司,年產28萬雙足球鞋,年銷售額20萬億馬克,即使是美國的奈克及日本的虎牌也只能望其項背。一個超級球迷在眾多的推銷廣告中無疑會對阿迪達斯特別垂青,因其關心,格外注意。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黃岡師范學院150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本文研究的內容和目的,設立問卷調查表,對我院的大學生隨機發放問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問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為94.700。運用SPSS16.。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 1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動機
從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動機主要是增強體質,這說明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目的非常明顯,消費動機是健康、積極的,這與我國推行的全民健身計劃是相適應的。但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有熱情是不夠的,在從事體育運動時必須掌握體育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同時影響我院大學生積極的體育消費動機的主要因素有娛樂休閑、審美、明星效應、從眾與攀比等等。其中娛樂休閑占的比重最大,可見我院學生體育消費動機是健康的,而且在審美的影響因素上女生明顯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響,像從眾與攀比就占了15. 6%,所以對我院大學生體育消費必須正確地引導。
2. 2大學生體育消費的水平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體育實物消費資料和體育勞務或服務消費資料的數量,可用價值單位來表示。
從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的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間,男女平均占75.400,可見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層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的生活費普遍來自家庭,消費能力受到影響,體育場館數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學生的消費。但調查表明,大學生的體育消費能力正逐步提高。
2. 3大學生體育消費的結構
2. 3. 1參與類體育消費
主要是指為了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療、體育教育培訓等所支付的各種費用。從表3看出此項消費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較樂于參加俱樂部的鍛煉,以求達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 3. 2觀賞類體育消費
主要指為了觀賞運動競賽、體育表演而購買門票的費用,統稱觀賞類體育消費。調查結果顯示此項消費的比例不是很高,這主要還是跟學生的經濟支付水平不高有關系。
2. 3. 3實物類體育消費
主要指大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所消耗的實物產品,如運動服裝、鞋襪、球拍、球等小型體育用品。表3顯示,此項消費男女大學生占體育總消費的比例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學生占58.700,男女生差異不大,說明男、女生都樂意花錢購買體育服裝及體育用品進行體育鍛煉與健康投資。
2. 3. 4精神類體育消費
主要是指大學生為了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或獲取體育賽事、體育明星、名牌球隊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購買的體育書刊、報紙、雜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費。表3顯示,此項消費男女生總體較高,男略高于女,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當代大學生偏重于運動實踐的鍛煉效果,在講求實惠的同時,也注重對體育知識、體育信息的獲取及知識面的拓寬。
2. 4大學生體育消費方式
從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主要以班集體消費和與朋友一起消費為主,而個人消費只占很小的比例。這與大學生的從眾心理與缺少體育消費的經驗、缺少判斷力與自信心有關。
2. 5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頻度與體育消費的關系體育消費水平與積極參與體育的意識關系十分密切。表5的調查結果表明,每周參加3-4次以上體育鍛煉的學生,體育消費的比例相對較高,其中男生占5 6. 7,女生占50.2000說明體育鍛煉已經必不可少,同時體育消費已成為體育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6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因素
2.6.1經濟條件不允許
大學生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靠家庭供給,消費承受力亦隨著家庭的供給的變化而變化。作為大學生經濟上首先滿足基本的生活和學習的需求,然后才會去考慮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費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經濟對其體育消費能力的影響,大學生之間體育消費水平不均衡,因此經濟支付能力的大小決定著大學生體育消費行為的實現程度,從而影響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的水平。從表6可以看出此項對我院大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影響很大,這主要是跟大學生自身的經濟來源有關。
2. 6. 2體育設施太少
體育設施對大學生提供的體育項目、服務價格、服務環境、服務質量等,是影響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不可忽視的因素。由于現在學校學生人數大量增加,而學校場地數量有限,場館數量不能滿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造成學生參加運動的人數下降。從表6可以看出此項對我院學生體育消費水平的影響也很高,這應該引起學校的重視。
2. 6. 3學習任務重
由于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他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準備考研上,這樣用于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就減少了。對策與建議
(1)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消費觀念,進一步深化“花錢買健康”的消費觀念。
消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通常指人們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而對資源的使用和消耗,即人們把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于滿足生活上需要的行為和過程。近年來,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校大學生的消費行為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其中,大學生標簽性消費行為格外引人注目。
一、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特點
《現代漢語詞典》認為,標簽是“貼在或系在物品上,標明品名、用途、價格等的紙片。”在西方,“標簽”(label)一詞原本指系在基督教主主教帽上的一根布帶或條帶,是權力和標識的象征。所以,嚴格地說,標簽是用來標志目標的工具。借用標簽的這種“標識”含義,我們提出大學生“標簽性消費”這個概念。所謂大學生的標簽性消費,主要是指大學生通過消費上的獨特和別致來展示自己的氣質個性、興趣特長、價值取向和身份地位,以取得引人注目的效果。
標簽性消費與炫耀性消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炫耀性消費是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他的《有閑階級論》中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畢業論文的格式,要獲得并保持尊榮,僅僅保有財富或權力是遠遠不夠的,有了財富或權力還必須能夠提供證明。炫耀性消費就是為財富或權力提供證明。顯然,炫耀性消費的用意不在于滿足實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僅僅在于享樂,而主要在于炫耀財力、地位。炫耀的目的是把自己跟窮人區別開,給自己貼上與眾不同的財富標簽[1](p45)。而標簽性消費則是為了張揚個性和建構身份,沒有炫耀財富的動機,相反,價格、質量、功能、售后服務和潮流等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在各類產品的選擇標準中,價格總是大學生首要考慮的因素。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會比較謹慎,力求“花得值”,他們會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2](p135)。
一般地,大學生標簽性消費行為的特點主要有:
1.從消費形式上看,凸顯個性化消費
大學生喜歡用標新立異的形式,力求顯示自己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按照自己的審美取向,著力于體現與眾不同的自我,突出消費的個性化特點。CMMS(新生代中國市場與媒體研究)2005的調查顯示:57.3%的大學生宣稱“我喜歡購買具有獨特風格的產品”。“80后”一代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是社會時尚經濟的主流消費者論文格式模板。他們中的大多數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備受關注,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理念,并有很強的敏感性,他們有獨立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有自我見解和取舍。他們追求個性彰顯,追求與眾不同以顯示自我的成熟、顯示‘我有我的風格’。上述種種都導致了大學生更加個性鮮明的消費行為,于是個性化成為他們消費的必然選擇,成為他們體現自身可區分、可辨識的獨特方式[3](p62)。
2.從消費動機上看,凸顯展示性消費
大學生正處于自我需求不斷擴張的發展時期,因而往往以新異的消費形象,向社會展示自身成長的成熟,通過消費上的新潮、時尚、前衛來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以便引起公眾重視。消費者以標新立異為目的,力求顯示自己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價值和生活方式[4](p114)。
3.從消費效果上看,凸顯識別性消費
讓?波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以外,還具有另外一種價值屬性畢業論文的格式,那就是符號價值。大學生非常喜歡那些能體現自我個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個性,并能體現自我特點,以此來滿足追求個性美與表現自我的心理要求[5](p60)。商品及其符號作為年輕人時尚文化的載體充當了群體區分和身份建構的工具。
二、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原因
消費既受物質因素的制約,也與社會因素有關,并受到消費觀的制約。消費觀是人們對消費的基本觀點和態度,它決定著人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大學生標簽性消費行為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來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學生自身狀況的推動力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力造成的(如下圖所示)。
1.來自商品的吸引力
(1)商品的豐盛
讓?波德里亞指出,“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他們的日常交易不再是同類人的交易,而是接受、控制財富與信息[6](p1-2)。”面對琳瑯滿目、美輪美奐的商品,大學生不可能無動于衷、毫無反應。
(2)商品的包裝
社會心理學認為,外貌在人際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人們更加喜歡那些外貌漂亮的人。為什么漂亮的人受人喜歡呢?伯斯奇德和沃爾斯特列舉四條理由:第一,漂亮的人才值得愛,美貌起到了愛的反應線索的作用。第二,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別人面前就顯得榮耀和光彩。第三,人們往往認為漂亮的人還有其他方面好的屬性,即光環效應。第四,漂亮的人看著就舒服,使人有美的滿足感[7](p192)。對商品而言,包裝與外形就是它的外貌。包裝在幫助顧客注意他所想要的產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商品特質上看,經過精心包裝后的商品,幾乎都有獨特的外形,可以馬上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尤其是現代技術條件下出現的攝影包裝對消費者具有更大的誘惑力。攝影包裝就是通過所拍攝的照片,特別是色彩絢麗、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在包裝物的表面上再現商品的真實面目。這是攝影包裝的最大特征也是它的最大優點,使人們對包裝內的商品直觀感覺一目了然,諸如商品的形態、顏色、質感等,以增強商品的貨架感染力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
(3)商品的文化
從商品符號學上來看,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且具有符號價值。商品的符號價值使購買、擁有該商品的消費者能夠顯示自身的某些社會特性,如身份、地位、財富、尊嚴等畢業論文的格式,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8](p111)。
由此可見,來自商品的吸引力是導致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重要原因。然而,現實表明,并非每一位大學生都會出現標簽性消費,商品僅僅提供了標簽性消費的可能性,他們自身的有關因素也是標簽性消費的一種推動力。
2.大學生自身的推動力
如果我們把來自商品的吸引理解為導致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外部原因,那么他們自身心理和人格特質的推動則是促成其標簽性消費的內部原因。
(1)身份識別心理
身份這一概念已經成為社會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與類別、角色等概念相聯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與社會的關系[9](p50)。大學期間,大學生特別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與維護,使自己與眾不同。他們往往利用能展現個人風格的物品向伙伴發出信號,這些信號能傳遞他們的價值觀、人生態度、興趣特長等信息。商品成為社會成員取得身份認同的一個標簽。大學生開始依靠某種商品消費行為,來取得自身的社會文化和理想的身份感和歸屬感,進入自己對應的群體之中。
(2)追求優越心理
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種努力,而并非一種要超過他人的欲望。[10](p8)”每個人具有這種“追求優越”的沖動,都有追求體面的、高質量的生活狀態和較高社會地位的內在期盼。在消費與一定的學識、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密切相關的社會背景中,大學生借助對商品和消費行為的占有和展示,將自己內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傳遞、投射和放大論文格式模板。
(3)從眾心理
從眾是指在個人或團體的真實的或臆想的壓力下所引發的個體的行為或觀點的變化,即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一集團的規范或多數人的意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作出同質性的行為。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尚處于不成熟和不完善時期,即使個人的自主性有所發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契合,即在做出個人行為時,仍然要在心理上得到周圍人尤其是其同齡群體的認同和支持,所以一旦自己的言行與周圍人不一致,或自己的觀點有別于大多數人的意見時,他就會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迫使自己不得不改變最初的想法,從而參與到團體的思想和行為中,以期與之達成一致以克服由脫離群體而產生的孤獨感。因此當同學、朋友們都在以某種方式消費某類商品時,自己就會耳濡目染地接受這一方面的信息,為了能夠取得團體的一致性,個體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其中。
3.環境的影響力
社會化理論認為,環境對個體社會化的內容、質量和進程均有重要影響。在造成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原因體系中,外界的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里所說的環境主要大眾傳媒環境。
大眾傳播是以報刊、圖書、電影、廣播、電視、網絡等為工具,對商品的功能、質量等加以高頻率、大容量、立體式的“包裝”畢業論文的格式,塑造和傳播著各種符號及其承載的價值形象,把商品打扮成耐用、美觀、舒適、形象、地位、魅力、氣概、親密、愛等,逐步使商品本身的功能屬性延伸到其社會意義,對人們的消費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意義滲透和欲望殖民。
由此可見,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原因是復雜的,來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學生自身的推動力、外界環境的影響力是造成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主要因素。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商品、大學生的自身狀況和外界環境這三個因素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在其“合力”作用下,容易造成大學生的標簽性消費。
三、大學生標簽性消費的引導
1.重視大學生理財教育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生活技能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大學生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理財的黃金時期。所以,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知識教育。其中,尤其需要提高大學生的“財商”。所謂“財商”(FQ),是指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理財的智慧。換言之,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它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二是正確應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2.加強大學生的消費倫理教育
消費倫理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是個體在消費領域的社會道德關系,體現了社會道德對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規范和準則的規定。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消費倫理教育,將消費倫理教育納入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3.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
消費心理、消費習慣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是緊密相聯的。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要重點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自律自主意識,杜絕消費中的攀比、盲目行為。
[參考文獻]
[1]林敘.炫耀性消費消費掉什么?[J]. 學習月刊,2006,3.
[2]曹凱.當代大學生消費的誤區及其教育引導[J]. 科協論壇(下),2008,11.
[3]董小蘋.大學生消費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勢[J]. 當代青年研究,2006,10.
[4]毛燕武,陶水木.當代社會炫耀性消費之文化解讀[J]. 柳州師專學報,2003,4.
[5]田偉,路世傳.高校大學生名牌消費現象透析[J]. 商場現代化,2008,11.
[6]【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 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8]毛燕武,陶水木.當代社會炫耀性消費之文化解讀[J]. 柳州師專學報,2003,4.
[9]王瑩.身份認同與身份建構研究評析[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目前我國農村和城市在經濟狀況、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高職院校的城鄉學生在消費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就城鄉兩種生源學生在消費方式方面的差異進行調查、探究,得出科學論斷并提出相應地教育改革措施,為我國高職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基礎,推動高職教育快速穩定發展,從而培養出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高職人才。
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決定了城市和農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些差異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城鄉籍大學生的消費方式。但作為同齡人,城鄉籍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較高的同質性,這些同質性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同的消費方式。深入了解這兩類大學生群體在消費方式方面存在的異同,有利于我們深入認識這兩個特定的大學生群體,對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消費及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通過對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各年級的城鄉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和個別訪談,得出兩種生源學生在消費方式方面存在的區別和聯系。
一、農村學生的消費水平相對較低
通過調查發現,除去學費、住宿費和往返家鄉的交通費用,農村學生較之于城鎮學生的月均消費水平明顯偏低。這與各自的家庭經濟收入有直接的關系。雖然近幾年來,農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相對于城鎮來說,其收入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農村學生可支配的生活費用也遠不如城鎮學生,二者的消費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線上。同時受長期教育和傳統的觀念影響,農村學生大多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其消費行為是保守的,消費心理是謹慎的,因此在月均消費水平方面勢必會低于城鎮學生。
二、在消費結構中,城鎮學生更注重交際的投入,而農村學生較注重學習的投入
消費結構研究是消費方式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當前大學生的消費結構主要包括學習消費、交際消費和生活消費(主要包括食品和服裝支出)三個方面,并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其中生活消費中的食品消費占據了較大比例。通過調查發現,在這些消費結構中,城鎮學生對交際消費的投入較多,而農村學生對學習消費的投入較多。城鎮學生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更注重精神追求,他們在購買禮品、加入社團、男女朋友交往和老鄉聚會等方面的花費往往投入較多。而農村學生則較注重學習方面的投入,他們為了學到真才實學,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在考證方面的消費投入較多,而對于交際消費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 三、在消費行為上,二者均缺乏計劃性,超前消費較盛行,但城鎮學生更注重品牌消費
(1)認識因果分析法,學會因果分析,提高分析思維的能力。
(2)學會在議論文道理論證中運用因果分析法。
教學過程:
1.認識因果分析法
(1)導入。
(2)了解因果分析法。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所分發的例文中找出因果分析的句子,了解因果分析法常用語言標志和結構模式。
因果分析法常用語言標志:
……(現象或結果)為什么呢?因為……
……(原因),所以,……
為什么……呢?因為……
惟其如此,所以……
……,為什么呢?第一因為……第二因為……
……之所以……是因為……
……絕不單是因為……,而是因為……
……究其緣由,……
因果分析法句子結構模式:
由因推果
執果索因
議論文中運用因果分析法,能使議論文內容豐富,論證深刻。
2.學會因果分析
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萬物皆有因果。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它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次要原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我們來分析幾個現象或結論的原因。
2.1我們的校園非常干凈,為什么呢?
分析示例:
(1)值日生有責任心,按時打掃。(直接原因)
(2)同學們有良好的素質,養成了衛生習慣,能保持衛生。(根本原因 不想臟)
(3)老師的教導,學校的規章制度約束。(外部原因 不敢臟)
(4)我們的城市是全國衛生城市,大環境的熏陶。
2.2某些學??荚囎鞅字L盛行,試分析考試作弊的原因。
分析示例:(考試的功能:檢測、反饋、評價、選拔)
(1)某些學生缺乏誠信,喪失了道德底線。(這是根本原因,還有直接原因)
虛榮心,檢測反饋性的考試也習慣性作弊。
畏懼心,畏懼家長責罵老師批評,獨不畏懼考試紀律。
攀比心,內心不平衡,別人作弊我也作。
(2)弄虛作假的社會風氣,甚至連家長都參與作弊。
(3)老師缺少責任心,監考不嚴格。(無人監考考場,自律與他律)
(4)現行考試制度不合理。評價學生的標準單一,考試內容和形式不合理。選拔人才只重分數。分分分,考考考。
2.3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塑化劑……食品安全一直困擾著國人,試分析毒奶粉事件的原因。
(1)企業沒良心,缺乏誠信,見利忘義。
(2)政府監管不力,"免檢產品"稱號助長其違法行為。(有沒有監管)責任心
(3)政府職責不明,政企沒有分開。利益共同體。(愿不愿監管)
(4)消費者沒有能力證偽,缺乏專業打假隊伍。(王海)
(5)舉證與訴訟成本高,賠償低。得不償失。(消法、政府失職)
(6)個體力量薄弱,打假不足以與企業和地方政府抗衡。
(7)經濟不發達,低劣奶粉有市場。
(8)沒有形成良性競爭機制,企業甚至抱團兒摻毒。(利益同盟)
3.學會在議論文中運用因果分析
(1)主體段落中運用因果分析
本論部分主體段落段內結構常用模式:分論點+論據+分析+小結
(參照下水范文講解)
(2)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像梁啟超文一,因果分析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4.寫作訓練
請以"北馬尿紅墻"事件或"北京高考改革新方案"為話題,運用因果分析法寫一段話。
2013年10月20日,北京國際馬拉松開賽。超過3萬人參賽,到哪如廁成了一個焦點。一組眾選手站在紅墻邊小便的照片在網上風傳,選手站成一排,在沿途的紅墻和綠化帶"就地解決",地面上"水"流一片。
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了最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按照方案,2016年北京將實施新的高考方案,其中,語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同時,英語將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
參考原因:
北馬尿紅墻
(1)國人素質低,缺乏公德意識。管不住自己的褲襠。(公德與私德)
(為什么呢?反思我們的傳統教育。從穿開襠褲開始的,打小就被教育亂扔亂放,男人一生做的第一項體育競技,就是小伙伴們比誰尿得遠,)聯系到景區亂刻亂畫,某某某到此一游――始作俑者吳承恩。祖師爺是一只猴子。
(2)主辦單位沒有設置足夠多的廁所――問題由來已久,始終沒能解決――有些官員責任心不強――政府辦事效率低下,作風、私心雜念。(10月21日"焦點訪談"報道:北漂小伙請著事假、搭著車費,辦護照來回六趟,多跑3000多公里。江蘇小狄辦個營業執照,兩個部門來回跑11趟)
(3)從眾心理。
簡單的將參賽者隨地小便歸結為素質低下,顯然是武斷的,但以流動廁所數量不夠作為堂而皇之的借口,也未免有些牽強。國人可以在售樓處排長隊,可以在蘋果專賣店排長隊,可以在免費活動里排長隊,可以為大歌星大球星排長隊,為什么就不可以在流動廁所處耐心排隊?國人有一種從眾心理,你撒我也撒,反正法不責眾。
(4)態度問題――參賽者態度隨便,所以隨處小便。
有些北馬參賽者缺乏最起碼的常識和最基本的態度,賽前少喝水,出門清理大小便,這是常識,起點到紅墻處距離很短,但遺憾的是很多人抱著"隨便玩玩湊熱鬧"的心理不加注意,除了部分從眾心理者之外,也許確有人是憋不住,但也是因為態度隨意而造成的。如果北馬是高考體育測試,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犯規擅自闖出比賽線路,更不要說拉屎撒尿了。
高考英語改革
論文摘要:農產品區域品牌已成為農產品品牌經營的最佳選擇,是提升區域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內涵及其特性,總結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原則:具有深厚的區域文化底蘊,產業集聚,龍頭企業帶動及政府扶持,產品差異化營銷等;提出相應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培育對策:圍繞文化內涵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標準質量體系等。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一個嶄新階段,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品牌引起廣泛關注。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現代農業專業化、規?;⑻厣?、區域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中國農業是分散經營,缺乏規模效益,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是最佳選擇,再加上區域農產品本身所積累的區域普遍認知和區域獨特的地理和人文淵源烙印,不僅能夠提升區域農產品競爭力并促進本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將農產品生產的資源優勢和特定區域優勢轉化為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更易發展成為全國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內涵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指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上,以農業產業化為載體,以某一行政或經濟區域為核心,通過創建區域內統一的全方位系列化優質農產品核心與龍頭品牌的行動,帶動廣大農業企業和農民增強區域農產品競爭力,促進區域的經濟]。一般認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物質載體
農產品品牌是在傳統的優質農產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物質載體,如西湖龍井以優質茶葉為物質載體。形成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物質載體的優質農產品的基礎是某一區域的特殊氣候、緯度、溫差、土壤、水分、傳統工藝、人文歷史等眾多因素。在長期的發展中,這些因素賦予了區域特色農產品天然孕育的差異性及相對的資源稀缺屬性,使得該區域的農產品和其它的同類產品相比具有獨特的特征,從而易于形成比較優勢。
2.具有產權模糊性
從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實際情況看,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一種集體性的公共品牌,具有產權模糊性。從歷史的角度看,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經營主體培育的結果,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就決定了在該區域內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為所有的該種農產品經營者共同擁有,區域性品牌的權力邊界模糊,產權不明晰。產權歸屬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車”的行為時有發生,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而形成“檸檬市場效應”。
3.具有名牌效應和消費從眾性
農產品區域品牌往往具有廣泛、持久的品牌效應,是非常有價值的地區資源。成功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消費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信息源,不僅能幫助消費者區分同類農產品及服務,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更能深度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名牌效應能引起消費者廣泛的從眾行為,即“羊群效應”或“羊群行為”,比如人們習慣于像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從心理學角度研究了經濟人在信息不完全、未來不確定的環境下具有從眾的偏好。
二、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構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國區域性農產品品牌種類豐富,然而理論界對區域性品牌形成模式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名牌帶動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經營管理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區域形象提升型區域品牌形成模式這四種模式是現階段比較科學合理的歸納與總結。
筆者認為,在培育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時,可采取“農業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產業集聚”的路徑為突破口,分別通過這兩條主線來最終實現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成功創建。通過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以農業企業集聚形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為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區域內的強大的農業產業競爭優勢。這種模式比較常見,且適用范圍廣,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提供了一種思路。在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時要將上述幾種模式綜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區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應用于地方區域品牌的構建與培育。
2.構建模型
一般認為,政府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行業協會組織運營是較理想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構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營造良好的環境。對于我國廣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創建區域性品牌要將區域品牌的形成流程與區域品牌的支持系統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動與行業協會支持下區域品牌的培育能夠科學合理的發展,并能夠很快的構成產業集群優勢形成區域品牌經濟,這對于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也同樣有一定的適用性,
三、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應遵循的原則
由于各地區自然條件及歷史人文因素的差異,各地區在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時必須做好農產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區域長遠發展的高度,綜合評價各個農產品品牌的現實基礎、發展潛力等,理性地做出選擇,從該區域內的特色農產品巾將那些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農產品品牌篩選出來,作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重點培育。具體說來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具有深厚的區域文化底蘊原則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要聚焦品類和品牌的核心利益點,必須以區域文化底蘊為基礎,充分挖掘農產品區域品牌的文化內涵。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須秉承具有深厚的區域文化內涵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突顯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核心價值,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是農業生產經營者整合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資源,集區域資源為一體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內涵,這種人文內涵既包括該區域特定的產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的深層次的價值觀及各種隱性文化,可以說區域性品牌是該區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而著稱的西湖龍井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龍井茶的核心利益點。因此,龍井茶不僅僅是茶的價值,更是罕見的龍井茶文化藝術的價值,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
2.產業集聚原則
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指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必須依托農業產業化并以產業集群為基礎,形成規模經營并取得規模效應,獲取集聚優勢,為區域品牌發展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
以“安溪鐵觀音”為例,90年代以來,安溪茶葉產業集群發展迅猛,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加T企業達數百家,大小茶葉加]二企業數千家,且帶動了上下游關聯企業集群的快速發展,種植農業、茶機工業、保健品業、運輸業、包裝業、旅游業、會展業和其他服務行業,還延伸到安溪區域外,約有5萬家茶葉經營商店遍布全國各地,全縣逾70萬人涉及茶行業。
3.龍頭企業帶動及政府扶持原則
從國內成功地區的經驗來看,創建農產品區域品牌必須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政府的扶持,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為區域性品牌的成功創建奠定基礎。
首先,通過龍頭企業的紐帶作用而使分散的農業企業與農業大市場實現對接,從而發揮農產品區域品牌的集聚效應,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吸引力,樹立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統一形象,促進農產品區域品牌的產生。如前所述,“羊群效應”在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只有領路的“頭羊”決策正確,才能帶動羊群整體的正確決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來創建區域品牌可以獲得良好效應,這就需要重點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增強區域品牌的市場推廣度。
其次,由于農產品區域性品牌代表著一個區域的整體形象,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來說,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區域性品牌的創建過程中扮演引導者、服務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對產業的引導與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導主要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規劃,以此引導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并創造一個有利于區域農業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的制度環境,從而推進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成。
4.產品差異化營銷原則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農產品同質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進行農產品的差異化營銷勢在必行,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更應進一步開發出差異化的農產品。農產品差異化的途徑有多種,包括功能差異化、外觀差異化、銷售季節差異化、價格差異化、營銷概念差異化和品牌形象差異化等,通過實施產品差異化,將差異性轉化為農產品區域品牌優勢。如農夫果園就是通過營銷概念差異化來打開市場的,它獨辟蹊徑地選擇混合果汁作為突破點,因為市場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單一的口味,最多含有兩種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這個概念和以往的果汁產品截然不同。農夫果園正是憑著差異化營銷贏得了目標消費者的青睞,成為果汁市場新寵。
5.建立標準體系原則
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必須首先建立完整的標準體系,應包括從田頭到消費這一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具體標準的制定,可依據或參考國家標準,或參考各地的優質農產品地方標準。通過建立標準體系,能有效避免因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產權模糊不清而帶來的品牌聲譽風險,從源頭上有效地防治區域性品牌的各種危機。
創建完整的標準體系中,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是最重要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必須以優質的農產品打人市場,區域農產品具有穩定可靠的產品質量,這是區域品牌創建成功的關鍵要素。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能為農業生產者提品質量控制的參照體系,使農產品的生產有標準可依,以優質的農產品取勝,能贏得更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培育對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實際情況不一樣,采取的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樣,因此培育對策也有所差別,但總的來說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圍繞文化內涵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
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首先必須明確品牌定位,圍繞文化內涵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突顯農產品區域品牌的核心價值。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定位應以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在區域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確立品牌定位。區域品牌蘊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資源優勢和悠久的人文歷史淵源內涵,加上農產品的品質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農產品的品質有著鮮明的區域特征,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應著力發掘各地區獨特資源優勢,深層次挖掘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文化內涵,使農產品區域性品牌代表區域特色,便于推廣。
2.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農業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創建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龍頭企業能利用區域性品牌這個公共物品獲取品牌溢價,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反過來也以其自身的市場影響力及品牌忠誠度增強農產品區域性品牌的品牌效應,便于提高區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價值,并帶動區域內其它產業的發展。因此,創建農產品區域性品牌必須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3.建立標準質量體系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而龐大的消費群體,他們具備較高學歷,知識面較廣泛,同時對新生事物有較高感知力和接受力,因而在消費上呈現為追求高品位、潮流化、前衛化、個性化;但同時他們一般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在消費上有的表現為量力而行,而有的則在出現無計劃,消費結構不合理,盲目攀比,奢侈浪費,戀愛支出和人際交往支出過度等問題。因為消費不只是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所以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不僅對個人,而且對家庭和社會都會造成消極影響。下面本文在關注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狀況的基礎上,就其非理性消費動機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動機與大學生消費動機
動機是個人行為的動力,是引起人們的活動的直接原因,它是一種內部刺激。動機產生主要有兩方面的條件:一個方面是內在條件,即需要。動機由需要激發。當人的某種需要被個體意識到時,就以行為動機表現出來。另一個方面是外部誘因,即外部刺激。外部社會環境的刺激引發了個體對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動機。這樣,內部需要和外部刺激形成一股合力,最終導致動機的產生和具體行為的實施。消費動機是指引起和推動消費個體向一定目標進行消費活動的心理動因。消費動機表現在大學生消費者的身上,其形成、變化和發展,其強度和范圍等,都會打上其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心理特征的烙印。
大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的晚期,自我意識顯著增強,對自我關注日益強烈,渴望給他人以美好印象。同時其要解決的主要人生任務是確立自我同一性。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的普遍心態是追求新奇、獨特,力求與眾不同,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大學生年齡特點而形成的特殊矛盾導致了其消費動機除了具有消費動機的普遍性外,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眾性強。從眾行為是個人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和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梢哉f從眾行為是由于群體的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解除自身和群體之間的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大學生雖然知識層次普遍較高,接受了先進科技知識教育,具有一定理性思維;但是,有的自我認識能力差、自信心較弱、自尊心和虛榮心較強等,使其在消費時很容易發生從眾行為。
二是大學生易受他人暗示。暗示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行為等刺激手段,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或接受一定的意見意思。暗示的效果受暗示者、被暗示者及暗示環境特點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媒體通過各種媒體,利用暗示心理向大眾傳播信息,引導受眾采取相應行為。大學生在生活中頻繁接觸各種媒體,雖然他們知識水平較高,獨立思考能力較強;但畢竟社會經驗不足,心理不是很成熟,在各種暗示的影響下,有可能喪失分辨和判斷能力,結果盲目采取媒體宣傳的行為。
三是追求個性化和時尚化。大學生處在追求個性發展、自我意識增強、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齡階段,面對多樣的消費市場追求獨特、個性和自由。另外,他們作為目前社會的前衛群體,在消費過程中樂于接受流行,領先于時代,追求新穎、時尚和潮流。他們中的許多人購買高檔商品,出入高消費場所,其消費行為已經超出常規的范圍。
二、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動機的形成
大學生實施非理性消費行為,一般情況下都是某種動機驅使下做出的抉擇。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動機有其發生、發展和結束等階段,可以從幾個階段考察這一動機的形成。下面從非理性動機的來源來考察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動機的形成。。
個體在生理上有對食物、水、氧氣的要求,在心理上有對友誼、自尊以及求知等追求,這些要求和追求就是需要。個體因需要的缺乏而激發動機。當個體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其內部就會處于一種焦慮狀態,這種心理上的焦慮就成為一種刺激作用于自身,變成一種推動力量。這種推動力量也叫內驅力,即動機。個體受到自身內驅力的作用,導致某種行為的發生,于是需要得到滿足。。需要激發動機,動機推動行為,然后又引起新的需要,進而激發新的動機,最后又推動新的行為。
大學生的不合理需要是引起一部分非理性消費動機的直接原因。。相當多的大學生消費動機是其需要的直接體現。例如,身處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意識到,目前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使許多大學生產生了改善自己人際關系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迫切需要。所以有些人情往來消費不斷上升就不足為怪了。然而,一些大學生又很難把握人情消費的度,人情往來消費過多,這就產生了非理性消費。
大學生非理性消費既可以由其內部需要引起,也有部分是由誘因引起的。外部社會環境的刺激引發了個體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動機。大學時代是人生重大轉折和迅速轉型的時期,也是對社會文化的變化最為敏感的時期。大學生的消費意識因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而表現出易受外界影響和暗示的特征。傳媒廣告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左右著其消費傾向和消費選擇。另外,大學生作為消費者,必然受到社會和周圍群體的影響。需要或誘因都可以單獨引起其非理性消費動機,但這只是相對而言。大多數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動機都是在一定需要基礎之上,受誘因的刺激而成。
三、影響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動機的因素
(一)心理
大學生的認識、情感情緒、意志和個性特征與其非理性消費動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它們以一定形式組合并作用于非理性消費行為。
首先,認識的影響。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說明他們在如何消費的認識上仍然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處于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期,其消費心理尚未成熟。有的大學生在消費時由于自身認識的局限不能充分的考慮商品的效用和支付約束,購買行為比較盲目。他們對消費認識的不足使非理性消費動機在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形成。其次,情感情緒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性格氣質還沒有完全穩定,外界環境對其心理影響還很突出。因此,沖動性購買還是多于計劃性購買,尤其是低年級的同學。一些大學生的情感成熟度不高,容易因某些刺激而產生消費的念頭,導致非理性消費動機的產生。再次,意志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抵御外界誘惑時意志不夠堅強,很容易使其消費行為偏離正確軌道。即使清楚自己的經濟支付能力不能進行某些奢侈消費,但因為意志方面的薄弱,在一些誘因的驅使下,產生非理性消費動機,還是不能合理控制消費。最后是態度的影響。態度對行為具有導向功能。態度具有動機作用,態度將驅使人們趨向或逃離某些事物。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態度,引導他們采取相應的消費行為。有的大學生在生活中理性地選擇實用、有價值的事物,有的則追求奢侈和炫耀。
(二)家庭情況
家庭是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小群體。家庭既是人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又是一個人在其中生活時間最長的規范性參照群體。一方面是家庭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引導不科學,從許多大學生的消費水平與其家庭收入的比較來看,反映了許多家長對子女十分溺愛。另一方面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問題會導致有的大學生人格異常,容易沾染惡習,這就使其消費行為偏離正常的軌道。
(三)學校教育
目前,為了適應彈性學制、學分制、后勤社會化等高校改革措施,學校管理模式走向社區化、市場化、多樣化,大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度大大增加,課后的活動豐富多彩。一些大學生自制能力差,經常出入一些高消費的場所進行非理性消費。另一方面,學校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時所進行的工作遠遠不夠,而且在教育實踐中忽略了對學生理財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很多大學生的消費都超出了計劃的范圍,這是理財能力不足的表現。學校應加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的工作,同時在教育實踐中需要對大學生理財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四)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決定社會心理。大學校園文化具有開放性和超前性。這使大學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觸各種各樣地文化,故其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會有異于其他一般社會成員。目前對大學生消費文化有巨大影響的文化思潮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消費主義思潮。消費主義思潮提倡追求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迅速蔓延,極大地沖擊了人們的生活。這種思潮使大學生也以物質追求為生活目標。有的大學生不顧家庭經濟情況,用父母的錢實現生活目標,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二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興起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虛無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傾向。后現代主義加劇了大學生對日常生活體驗的荒誕感受和游戲精神感受。這使其消費行為日益呈現超前化和世俗化的趨向。
參考文獻:
[1]趙富才,論大學生的消費行為及社會心理特點[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04
[2]王利民,馬玉書.淺談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行為[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2):25
[3]王寧 著,消費社會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
[4]時蓉華 主編,現代社會心理學[M][第七章],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