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3 15:06: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專科美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人的視覺認識是從自然主義開始的,盡管一個立體的自然場景不像是一幅圖畫,而一幅平面的圖畫都被看作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公眾要求藝術家在一塊想象的舞臺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現得栩栩如生。教師經常聽到學生說:“我看懂了這幅畫”,或是“我看不懂這幅畫”,他們也許是僅限于理解了畫的表面畫了些什么內容,而不會欣賞畫面內在的表現手法和含義。在這種認識方法中,絲毫沒有審美氣息。WWW.133229.coM藝術是以感知為基礎的,人們認識美、發現美、鑒別美、創造美都離不開感覺,這種感覺決不是依靠某些邏輯推理或者數字計算,比如對畫面物體和人物的比例關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來是數字形態的東西,我們可以依據數理邏輯變換出多種方案,但是,只有使數字形態視覺化以后,才能靠感覺來比較、推敲、判斷出美與不美。而對藝術的感受力的加強,就會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從色彩上來分析,色彩的構成要素十分復雜,色彩的生理效應更為微妙,色彩美感的個性特征更強,盡管有著十分詳盡的色彩理論,有著各種色表,色立體和各種配色寶典的工具手冊,也只能對色彩的學習與使用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實到視覺感覺上來,總是不行的。正如音樂家對樂感的感受、舞蹈家對肢體語言的感受、書法家對筆墨揮毫的感受一樣,他們無一不是憑借著一種強烈的藝術感覺來實現著藝術的升華。
具體到普通高校的美術欣賞課,教師要通過審美教育來豐富與開闊學生的審美天地,讓學生感受到全面與完善的藝術教育,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要求他們了解太多的繪畫技能,通過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使其學會一些美術常識及學會如何欣賞。如通過中國美術史論的欣賞,懂得各門類畫種的美感特征與技法特點,懂得其透視上的高遠、平遠、深遠和散點的運用,用墨上的濃、淡、干、濕、焦所產生的藝術魅力和創境達意的藝術手法。美術作品及美術現象的種類繁多,比如從種類上分:油畫、中國畫、水彩水粉畫、版畫、雕塑、建筑、民間美術、現代美術等;從時間上分,外國美術有:原始與古希臘、古羅馬美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18、19世紀歐洲美術直至現代抽象藝術等,中國美術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美術、商代青銅器、秦漢石雕、魏晉壁畫以及唐以后的繪畫;從作品的內容上分:人物、風景、靜物、風俗畫、宗教畫、裝飾畫等;從藝術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超越現實主義等;中國畫中顧愷之的《傳神阿睹》,吳道子的《吳帶當風》,范寬、郭熙的《高山仰止》……這些美術欣賞的內容,可自成體系,但也有局限,教師要將這些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尋找切入口,達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各種角度建立“真實”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真實有不同的理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古典主義”,畢加索的“立體主義”,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國的農民畫等等,于創作者來說,都是真實的。因為每位藝術家都以自己內心中的“真實”的尺度來描繪對象。但是它們之間在觀念上、風格上的差異卻是相當大的。同樣,作為欣賞者來講,每個人也會因修養、知識、性格的不同而對“真實”的體系標準做出不同的判斷。那么我們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英國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艾瑞克·牛頓曾十分形象地將藝術品比作一層層剝開的洋蔥,表皮是“再現層”,表皮之下一層為“詮釋層”,再往里一層稱為“審美層”,也就是講,看一幅畫,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畫面表現的內容:人物、場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其次,再看一看畫家是用何種方法來表現,如構圖、線條、色彩、筆觸以及總體的表現符號等等。最后,綜合以上兩點,想一想作品給你一種何樣的意境,強烈程度如何,是否領悟到了一種以語言、文字所不能表達的體驗,如果有了,那應該是基本上看懂了。
現在我們拿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來作為欣賞對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個安詳、溫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藝術家在應用了科學的方法在繪畫觀念、技能上采用的獨特方法。然后,將其和以“神”為主導的中世紀作品相比較,《蒙娜麗莎》那傳神的眼睛和會心的微笑,是對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對人性的贊揚,從而表達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類似的表現技法,在今天屢見不鮮,但在那個年代,那個歷史環境下有如此成果,確實是相當有藝術價值的。
我們再以畢加索的現代作品《格爾尼卡》來欣賞,畫面中的各種奇怪造型令初見者費解,然而那種具有張力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來,如果我們了解了牛頭是殘暴與黑暗的象征,馬是民眾的象征,孩子的哭號掙扎的形象以及立體主義的基本造型方法與法則,那我們就會知道畢加索在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各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畫家用犀利的筆觸表達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與宣泄,而立體主義就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表現方法。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樣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藝術的價值并非在于精確地摹寫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現出事物的本質以及傳達作者對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藝術史告訴我們,藝術的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外部世界向內心精神狀態發展的過程。從每個時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前人的成就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并和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幾幅作品并無太大的意義,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欣賞,并且使這些作品在腦子里串起來,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學生自己的審美價值系統,這才算真正地學會了欣賞。
美術是一門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藝術,非藝術專業的美術欣賞教學又是人生感知美術審美教育和美術技能教育的重要階段。讓美術從美術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來,“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大學的美育教學工作立足于審美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廣泛地參與審美活動,從被動地接受美育變為主動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實現自身精神意識的升華,對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會風氣也是大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2目前存在問題
2.1課程定位的局限性
我院該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煤層氣開發企業和礦山企業,但現課程設置中較少涉及煤層氣地面開采與利用,學生畢業后尚不具備到煤層氣、頁巖氣相關企業進行地面開發、設計、施工及管理所需的技能、知識和專業素質,學生無法到地面開采的相關企業工作,尚不能擴展學生就業的需要。
2.2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教學內容有待調整
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在我校煤礦開采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的相關課程較簡單綜合,造成部分教學內容不足。如地質課程,僅開設了普通地質、瓦斯地質,但該專業的地質課程應涵蓋的礦床學中的煤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煤層氣地質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較少涉及,這些在《瓦斯地質課程教學內容探討》中有詳細論述。如瓦斯防治和煤層氣抽采技術的課程設置部分內容重復,在瓦斯防治中已涉及了瓦斯抽采的部分內容,且深度較淺。
2.3教材體系建設薄弱,教材空缺現象突出
該專業的許多課程多來自于相關專業,因專業差異以及教材編者知識結構局限性,國家規劃教材很少,所用教材只是編者專著或別的專業的適用教材,通識性差,對該專業并不完全適用,造成學生知識的掌握與實踐脫鉤或者實用性不強。很多課程還沒有教材,授課教師只能根據自己的學識,在眾多教材、專著內選擇認為適合的內容進行授課,授課內容零散,涉及學科理論深淺不一,缺乏系統性、通識性和科學性。如煤層氣勘探與開發,包括了煤層氣地質、煤層氣開發、煤層氣利用等眾多課程的教學內容,針對性不足。
3煤層氣抽采技術專業課程設計與構建
3.1煤層氣抽采技術體系分析
煤層氣賦存狀態、控氣地質因素、產出機理、開采方式、產出特征的不同導致其賦存與產出均有其顯著的特殊性,鑒于此,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既有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技術的來源、借鑒甚至直接移植,又有自己的獨特性,還有與采煤技術交叉融合的耦合特性,是一個與常規天然氣和煤炭開發技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復雜技術系統。煤層氣勘探與開發技術主要包括勘探技術、開采技術以及協同開采三大技術體系,勘探技術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鉆探3類方法,以及地質分析與選區的綜合技術;地面開采的程序主要包括鉆井、固井、完井和地面井增產技術及排采技術;礦井井下抽采技術中的模塊化區域遞進式抽采技術、分源雙系統抽采技術、保護層抽采技術、卸壓層抽采技術和采空區抽采技術等;在煤氣共采技術形成了煤與煤層氣協調開發的時間順序、空間銜接和開發技術途徑,形成了煤層氣立體抽采工藝與配套技術;地面集輸工藝較簡單,一般為“井場一采氣管道一集氣站一集氣管道一處理廠一輸氣管網”的工藝流程。
3.2根據所需技術體系分析課程設置
煤層氣地面抽采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天然氣工程、礦業工程等眾多學科,煤層氣藏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的煤層氣開采必須要具有針對性措施,需要煤田地質學與天然氣地質學緊密結合、煤儲層理論與常規天然氣藏工程技術緊密結合、煤層氣排采技術與鉆完井緊密結合。因此,煤層氣抽采技術專業要求掌握或熟悉地質學、煤層氣及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與開發、煤礦安全生產和安全減災、井下煤礦瓦斯抽采、地面煤層氣(瓦斯)開采、儲運與輸送等多方面的技術,分析各院校煤層氣相關專業課程開設情況,主要開設了包括涉及地質、力學、勘探、煤礦開采與安全、地面抽采技術、地面集輸配技術、鉆井與抽采設備、煤層氣綜合利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課程。
3.3專業課程設計
根據煤層氣勘探與開發技術的特點,結合我校該專業主要是基于云貴川渝等煤炭行業及煤層氣、頁巖氣開發企業的實際情況,在學校地質、煤礦開采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等專業的基礎上設計該專業課程。課程設置主要考慮知識與所需能力相適應;崗位技能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相適應;與行業需求、企業需求相適應;與專業學習的需要相適應,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等原則,主要設置有以下幾大類專業課程,以滿足學生在畢業后可在煤礦、煤層氣、頁巖氣等相關企業單位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要求,并為后續成長打下較好的基礎。地質類課程:普通地質、煤礦地質、瓦斯地質、煤層氣地質。力學類:礦山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巖石力學。煤礦開采類:礦井開采與掘進、礦井通風、煤礦安全技術。井下抽采類:煤層氣抽采技術、安全檢測與監控、防突規范與管理。地面開采類:煤層氣開采技術、鉆井與完井技術、測井監測技術、煤層氣輸配技術、煤層氣抽采設備及維護。其他:工程制圖、AUTOCAD、流體機械、現代企業管理、安全評價技術、環保概論與煤層氣綜合利用、事故應急救援。
3.4專業課程構建
為更好地達到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課程構建分成了公共課程、專業必修課、實踐課程、專業選修課四大方面。在完成大學基本素質教育即(公共課程)的前提下,對應未來就業崗位(群)所需的專門技能設置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并結合我校特點開設了一般的實習實訓課程和增設了技能鑒定這一教學和考核實踐教學內容,還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職業素質設置了一組專業選修課。公共課程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英語、數學、計算機、體育、應用文寫作等。專業必修課:工程制圖與CAD、普通地質與煤礦地質、瓦斯地質、煤層氣地質、礦山工程力學、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礦井開采與掘進、礦井通風、礦井災害防治、安全檢測與監控、煤層氣抽采技術、煤層氣開采技術、鉆井與完井技術、煤層氣輸配技術、煤層氣抽采設備及維護、測井監測技術、現代企業管理。實踐教學課程貫穿與整個教學活動當中,分為課程實訓和集中實習兩大部分,除了一般工科專業的入學教育、軍訓、公益勞動、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課程外,針對本專業的特點,特設置了地質認識實習、煤礦(煤層氣)認識實習,瓦斯災害防治、抽采工程頂崗實習及其設計、安全檢測與控制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教學中增設了瓦斯檢查工、煤礦抽采工、鉆井工、煤礦防突工等技能鑒定實訓內容。專業選修課:環保概論與煤層氣綜合利用、防突規范與管理、事故應急救援、安全評價技術、工程項目管理。
4結語
【中圖分類號】G641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聳逗捅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蕩的21世紀浪潮中站穩陣腳的根底,其所透射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無法脫離學校教育,因而作為培養素質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須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渠道,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鑒于此,就我國美術專業院校來說,相關教育者應結合美術專業大學生自身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偏低的實際,積極借鑒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教學,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結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夯實思想教育基礎,以確保我國藝術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美術專業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現狀
在全民倡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環境背景下,我國各大高校應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事實上,在美術專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既滿足了學生的內在需要,又有外在的有利時機。這是由于傳統文化與美術史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國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然而,根據我國在2008所進行的《大學生人文素質修養現狀》問卷調查報告所得,在普通高校,學生對問卷的正確率只有62.27,而在美術類高校中,正確率只有54.5%,兩者相差8.77%。可見,美術專業大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相對較低。此外,我國還進行了美術專業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愿望和教師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大學生希望教師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占了48.9%,近五成;不希望的占18.1%,無所謂的占33%。而美術院校教師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傳統文化教學的則占29.1%,近三成;有時這樣做的占43.8%,很少這樣做的占27.1%。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學生的學習期望與教師滿足學生的學習期望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傳統文化在美術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自然觀念、民族精神、國家意識、社會理想和人生取向等,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同時也充實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1.1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和生態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歷年來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強調的重點,“天人合一”更是被視為了人生的理想境界。老子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應當法地則天師法自然,順應自然而不強加妄為。在社會思潮不斷沖擊當代大學生思想的今天,美術院校的學生思想也開始呈多元化發展,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現代生態道德教育有著積極的其實作用。倘若教師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加以引用,那么就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自然觀,進而把學生培養成為兼備道德、尊重、順其自然規律的素質型藝術人才。
1.2傳統文化中的國家觀和民族觀
愛國主義一直貫穿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歷年來也有無數的詩詞作者對愛國主義進行了歌頌和闡釋。當代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向他們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對祖國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為此,學校應深入挖掘德育課程資源,善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素材,利用這些素材資源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課,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
1.3傳統文化中的人際觀和社會觀
隨著社會經濟消費水平的上漲,學生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日趨多元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因此受到沖擊,這也間接影響了他們對待人際和社會的態度。基于這種形勢,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學生能自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毒害。而我國傳統文化所主張的“和為貴”,倡導“仁者愛人”、“有容乃大”的博懷,追求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使得當代高校大學生當中道德素質弱化的現象不斷滋生。而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極為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美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立足時展實際,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所特有的資源,并把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幫助學生了解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學生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心和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決心。
(三)有利于貫徹黨的文化政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工作貫穿了黨的事業發展的各個時期,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無法比擬、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史彌新的精神財富,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同時也是建設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美術院校傳播和貫徹黨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的重要渠道,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主途徑。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開展文化教育,將有助于貫徹新時期黨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其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途徑。而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進行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本文為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十二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中國特色學校創建與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特色學校創建促進“學困生”進步的研究》的成果論文。
所謂美術學困生,是指那些在學校教學環境下,智力正常,在同類群體中,美術學習水平較低,在美術學習中感到困難,達不到國家規定的相應美術教學要求的學生。
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幼兒教師,一個素質全面的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啟蒙教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甚至對國家、民族的未來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宣言中,把“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列為了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作為未來幼兒教師的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其素質的高低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幼兒教育事業的影響是直接和深遠的。
一、美術學困生的成因
(一)教師因素
美術教師常常忽視美術學困生的存在,他們往往喜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對學困生往往不會進行更多的關心。教師與學困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加上成績的不如意,從而導致這些學生放任自流,自我放棄。
另外,出于對教學業績和教學效果的追求,美術教師常常心情迫切,甚至急于求成。比如,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礎,在素描靜物的基本形體還畫不好、透視尚不準確的情況下,就要求學生進行色彩的繪制,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即使個別色彩感覺很好的學生也會因為素描靜物不過關而最終停滯不前,因此對于基礎薄弱的學困生來說,難度就更大了。
(二)學困生自身因素
五年制學前教育的學生來源為初中畢業生,年齡大都處于15至19歲之間,正值少年期的結束期和青年期的開始階段。他們的心理尚不穩定,表現為易變和沖動,這時候教師的態度、同學的關系、生活的環境都能改變他們的心理走向,甚至是逆變。同時,他們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希望被尊重、渴望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會產生自卑、逆反的心理傾向。
就文化程度來說,初中畢業的水平可以滿足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需要,但就美術基礎來說,卻有著較大的差距,零基礎的大約占到70%左右。這意味著美術知識、美術欣賞、美術技法都要從頭開始,這種科目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一部分學生自認為“沒有藝術細胞”,從而主動成為學困生。
自卑、缺乏自信心也是學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農村學校來的學生,初中時沒有上過美術課,學習基礎薄弱,成績不盡人意,經常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冷眼,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就會使其產生自卑、焦慮的心理傾向。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美術缺乏興趣,沒有美術學習的目標,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再加上意志力不強,缺乏勤奮刻苦的精神,不喜歡主動思考,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逐漸成為了學困生。
學習方法的欠缺也是學困生形成的因素之一,美術課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學習方法。一部分學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美術學習方法,雖然很用功,學習效果卻不好。比如素描學習中形體和調子的問題,這些學生不能認識到形體優先的原則和調子排列變化規律,導致自己常常在基礎形體上出問題。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無法提高自己的成績,最終成為了學困生。
(三)家庭、社會、學校因素
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均有重要影響。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所說:“每個學生都在‘生物一心理一環境’的復雜系統中生存,處理所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挫折必然會受到環境系統中種種因素的影響。”
網絡化的社會帶給學生的沖擊越來越明顯,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上網已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泛濫、海量的信息源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五年制學前教育的學生鑒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網絡的游戲性和刺激性使得他們不能靜下心來,甚至迷戀網絡,不能自拔。長時間的信息瀏覽,容易造成思維被信息控制的后果,出現學生感情冷漠、真情不再,甚至交往困難。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往往認為學習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網絡中得到彌補,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學習困難。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成為學習型和研究型的教師,這些就業門檻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從而波及到美術的學習。同時,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也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既擔心就業困難,又擔心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造成不公平競爭,使他們無法輕松地學習和生活。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家庭提供了學生最初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因此,家庭的結構、處事態度及生活方式都會對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以2012級的2班為例,就美術學習而言,17%屬于優秀的,成績在85分―95分之間;55%屬于中等,成績在65分―84分之間;18%屬于差生,成績在64分以下,其中2人不及格。通過調查發現,這些差生的家庭大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父母離異,缺少父愛和母愛;有的是重組家庭,使子女找不到歸宿感和家庭溫暖,怨恨自己的父母;有的家庭價值觀片面,“能掙錢就行,吃好玩好第一”,使子女也養成了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生活習慣,同學之間相互攀比吃喝、穿戴,寧可餓肚子,也不丟面子。此外,還有的家庭保守專制,導致子女自卑心理嚴重,孤獨不合群。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由于五年制學前教育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女生,這種單性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性格和心理都會產生影響,有的學生變得張揚無節制,缺少紀律意識;有的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交往。另外,人們普遍認為學前教育專業就應該以音樂課為主,唱唱跳跳就可以勝任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因此,雖然美術課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有所上升,但事實上美術課作為“副科”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無論是教學環境,還是教學設備,美術課都和其他文化科目有所差別。
二、美術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合理引導學習方法,避免學困生形成
對于五年制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這種能力正是他們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對美術理論的學習中,這些學生常以死記硬背作為掌握知識的方法,在技能練習中,不積極發現規律,積累技巧,而是以機械練習作為提高成績的途徑。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練習時,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技能、技巧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已有技巧和新技能之間尋找契合點,新能力是在舊能力基礎上的累積,而不是另起爐灶。同時,在美術知識的掌握上,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積極探索知識點之間、學科之間的共同點,加以利用,形成知識網絡,減少遺忘的幾率。
此外,美術作品鑒賞可以和歷史課加以貫通,因為任何藝術作品的產生都是當時社會的寫照,是另一種歷史,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個側面。造型不準的學生可指導他們多畫畫石膏素描;色彩畫不好的學生可多臨摹一些印象派的繪畫;對于畫畫拘謹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臨摹奔放的作品,象席勒、門采兒等;需要提高構圖能力的學生,則可以引導他們多看看大師的作品,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化。
(二)善待美術學困生,優先面向美術學困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愛護學生。”五年制學前教育學生大多是基礎較差的初中畢業生,他們往往覺得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學困生,這種感覺更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幫助他們合理認識自我,多和他們談心,珍視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困生找到位置,實現價值,從而樂于學習。
例如,在美術技能的練習課上,教師應以欣賞的心態面對學困生,平和的語調、微笑的表情,都是學困生進步的一種力量,多幫他們進行示范,逐漸樹立他們學習美術的信心,使他們感到“我也可以畫好”。另外,在美術鑒賞課上,教師要多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機會,只要他們舉手,就讓他們優先發言,讓他們感到教師心中有他。
(三)分層次教學,讓差生變優、優者更優
五年制學前教育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對于教師來說,不能搞一刀切,這樣會造就更多的學困生。而分層次教學可以針對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實行階梯目標,對優等生和學困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差生變優、優者更優。例如,在色彩的教學中,對優等生的要求是:構圖合理、色彩協調、15個色階以上;而對學困生的尤其是:構圖相對合理、5個色階以上。這樣就可以保證人人都能夠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
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優等生的優勢,互相帶動,把同學友誼轉化為提高成績的動力,同時優等生在指導學困生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知識也是一種升華。
(四)做好多媒體教學課件,吸引學困生注意
雖然有的學校多媒體設施不盡完善,但教師還是要盡量備好課,多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因為多媒體的很多優勢都是講解和板書無法比擬的,它通過音、影、像的結合為美術課的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保證,學困生也會被吸引,從而在快樂中學習,在欣賞中掌握知識,有利于學困生的進一步轉化。
總之,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是多維的,成因的多面性也要求轉化的策略與之相適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藝術,使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學困生逐漸脫“困”,成為學優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