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1 18:22: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醫學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化相對主義觀念是現代文化人類學的基礎,被學者評價為“人類學給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獻禮”〔1〕。文化相對主義之所以獲得這么高的評價,是和這一觀念出現的背景、在人類學中的地位以及對其它學科的影響分不開的。文化相對主義思想和“歷史特殊論”學派相伴而生。20世紀初,西方文化人類學界出現了一個以人類學家博厄斯(Boas)為代表的歷史特殊論學派,雖然這個學派的盛行時期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但卻在整個人類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相當的地位。其中,歷史特殊論和文化相對主義觀念是這一學派看待種族和文化問題的基本立場。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經過后繼發展,成為人類學研究的基本觀念之一。
對于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目標,博厄斯提出了歷史特殊論的主張。他認為“每一個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歷史,所以,只能根據每個民族的特點來研究文化”,由于“文化現象太復雜,而文化現象越復雜,則它們的規律就越具有特殊性”,因此,“想建立一個適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事例,并能解釋它的過去與預測未來的概括性結論是徒勞的”〔2〕。雖然博厄斯并沒有直接提出文化相對主義,但在他的歷史特殊論中,已經包含了這一思想。在博厄斯之后,由他所培養或影響的一批人類學家包括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等在繼承博厄斯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文化相對主義的思想。文化相對主義的直接提出者是博厄斯的弟子,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梅爾維爾•赫斯科維奇(MelvilleJ.Herskovits)。以赫斯科維奇為代表的文化相對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衡量文化沒有絕對或惟一標準,只有相對的標準,每種文化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充分的價值,否認歐美的價值體系的絕對意義;文化沒有先進落后、文明野蠻之別,所以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任何一種文化:不能借口某個部落沒有獨立發展能力而進行干涉;全人類文化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只不過這種共性有時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3〕。
從文化相對主義主要思想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文化相對論者認為每一個文化必須從“那個文化”的立場來理解,主張“將文化行為放入具體的歷史、環境和社會中加以評估”〔4〕。人類學家本著相對主義的態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認為不同文化體現了人類生活的不同方式,是人類所選擇的不同途徑,每一個特定的時期,每一個特定的社會,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殊尺度或立場。接受文化相對主義的理念對于克服“我族中心主義”起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人類學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行為的基礎。關于相對主義的若干爭論,反映了不同的態度和立場,但是,有一些爭論產生于混淆和誤解。本尼迪克特通過自己的實際研究,指出,“對文化相對性的承認,有其自身的價值,這些價值未必就是那些絕對主義者哲學理論所宣稱的價值。……它激起悲觀,是因為它把陳舊的原則完全打亂了,而不是由于它包含著任何內在的困難”〔5〕。真正理解和把握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相對主義,需要意識到人類學文化相對主義的本質:
第一,文化相對主義所反對的是絕對主義,而不是普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承認全人類文化有本質上的共同性,只是這種共同性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是對多樣性和普遍性的承認。因此相對主義所反對的是那些以普遍主義面貌出現的絕對主義,而不是普遍主義,“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在文化研究中并不構成非此即彼的對立,相反,文化相對主義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表明,若無普遍主義作為必要的限定和補充,相對主義就會走向極端,演化成絕對主義的另一種形態”〔6〕。也就是說,人類學家所主張的文化相對主義反對極端的相對主義,因為極端的相對主義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絕對主義。同時,在人類學的具體實踐中,“原則上意識到當地文化的價值不會使我們卷入極端的相對主義。如果處于極端的相對主義這一位置,則對所有文化的尊重在民族志的撰述中會淪落為一種荒謬滑稽且極為拙劣的模仿和描述”〔7〕。這一點對于我們如何看待以普適面貌出現的現代西方科學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文化人類學的相對主義并不是不要標準,而是反對西方標準或唯一標準。這一點所體現的是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博厄斯指出,“衡量文化沒有絕對的判別標準。尺度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西方文明一個尺度”〔8〕。相對主義不是不要標準,而是認為文化是多元的,真理不止一個,因此評價標準也應當是多樣的。這是相對主義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正是在上述意義上,下文討論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觀及其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2文化相對主義觀念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
1)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觀實際上,在人類學領域中公認的文化相對主義,最初并沒有直接涉及到自然科學,以往的人類學家在處理自然科學時總是小心翼翼的。對于早期人類學家比如進化論學者來說,要是有人提出“科學”也可以當作“巫術”一樣來研究,他們肯定會驚訝得合不攏嘴,因為在當時他們并不明白“巫術和科學之間的區別僅僅在于象征意義的不同”,并且認為科學和巫術之間的差異是“理性的、真實的,不能加以任何夸飾”〔9〕。隨著人類學學者進入到STS研究領域,以及科學哲學、科學史研究者對人類學理論和觀念的引入和借鑒,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才被帶入到對科學的研究之中。科學是唯一的還是多元的,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這是對科學進行社會、文化研究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觀體現在對科學文化多樣性的承認,以及對評價標準相對性的倡導。
(1)科學文化的多元性。人類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對多元性和多元文化的提倡,以及對“他者”或“他文化”的承認和尊重?,F代人類學站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反對種族主義,認為“文化必須總是理解成復數的,只可在其特定的背景中才能進行判斷”〔10〕。復數文化概念的提出,能夠對那些所謂具有普遍合理性的假設做出有益的批判和修正,任何“將單一的文化價值渲染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的論調必然遭到它的批判和有力抵制”〔11〕。采用復數的文化形式是要強調,人類學家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認為是構成這個世界的唯一準則。人類學的復數文化觀念并不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當把這種復數觀念應用到科學之上時。在復數文化觀念以及批判的眼光之下,人類學提出了人類構建科學體系的多樣性,“由于對科學價值的取向不一,人類可以構建的科學知識框架和資料積累的辦法以及該積累哪些知識的取向,是可以呈現若干種不同的可能性”〔12〕,現代科學和技術只是當代文化的產物,而其它科學傳統則是其它文化的產物,小寫的復數“sciences”,開始代替了大寫的單數的“Sci-ence”①。復數的科學表明了對文化多樣性的承認和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反思,在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之下,也就是要承認并尊重科學文化的多樣性和相異性。#p#分頁標題#e#
(2)評價標準的相對性。與科學文化多樣性相關的就是評價標準的相對性。在人類學看來,文化相對主義的最初原則,就是“理解和判斷必須基于當地的背景”,并保持對地方文化的尊敬。當人類學開始把自然科學當作研究對象時,就開始關注西方意義上的科學知識的地位問題,質疑西方科學對其它文化系統的特權地位,以及科學和理性的等同關系。事實上這種質疑也提出了科學的評價標準問題。在傳統的描述中,總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評價其它文化和其它民族中的科學。正如西方學者拉波特(NigelRapport)等人指出的,從西方的立場來看存在下面的觀念:我們有科學,而他們有巫術;我們有歷史,他們有神話;我們有高科技的農業,他們則是小農經濟;我們有牧師,他們有薩滿;或者我們有科學,他們有薩滿;我們有哲學,他們有信仰;我們有文化,他們沒文化;或者我們能書寫,他們則是口頭傳承;我們有劇場,他們有儀式;我們有政府,他們有長者;我們有理性,他們則是前邏輯;我們是個人主義的,他們則是社區的———如此等等〔13〕。
這種對比實際上破壞了文化相對主義最初的原則。當用西方科學的標準去評價其它文化時,是把西方科學當作了普適性的標準。由于提出人類構建科學體系的多樣可能性,人類學主張對各種知識體系采取平等看待的態度。科學被看作是眾多文化系統中的一種,而不再是“唯一合理的,客觀的”真理。所謂評價標準的相對性,是指不能把現代西方科學當作評價其它認知體系的唯一標準。與那種認為現代科學是唯一的,普適的觀點不同,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以某一種科學框架為標準,去評價甚至排斥其它科學框架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傊?,復數文化和復數科學概念的應用,是對絕對唯一標準的挑戰,科學知識是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科學———科學知識是多樣的,評價的標準是相對的。
2)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人類學文化相對主義所帶來的科學觀的改變,使得科學史研究轉變為研究“sciences”的“histo-ries”。以文化相對主義的視角來看,現代科學只是“理解并對我們的存在賦予意義的人類努力的連續體的一部分”〔14〕,科學史研究的對象既包括現代世界中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也包括歷史上的各種科學或知識形態。采用文化相對主義的觀念,就是要在科學史的研究中平等地看待這些不同的科學文化系統。文化相對主義觀念對科學史研究的影響表現為:
(1)文化相對主義觀念對西方中心主義的科學史的批判。在西方中心主義以及唯科學主義的觀念中,“科學是和迷信以及神秘實踐相對立的??茖W家是和‘原始’人以及他們自己社會中的門外漢們相對立的。當代的西方科學是和其它文明中———比如中國、印度、伊斯蘭的科學相對立的”〔15〕。在這種觀念看來,好像西方的科學和其它文明中的科學是沒有關系的,或者非西方文明中的科學只在過去存在。這種觀點事實上是將不同的科學形態放到進化的序列之中,將西方科學放置到進化的前端,而其它科學文化系統則處于序列的后面。針對這種觀念,白馥蘭(FrancescaBray)采取了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和反種族中心主義的態度。她提出,一種批判性的科學史應該探討科技體系在具體境域中的含義,不以建立比較的等級(并強化種族中心主義的論斷)為目的,而是要嚴肅深入地研究另一種世界的構造。用以衡量科技成就的一般標準要與具體文化聯系起來,與西方世界的科學相比,“其他的世界是由其他的方式造成的。過去的社會是如何看待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在其中的處境?他們的需要和意愿是什么?科技對于制造和滿足這些意愿、對于維持與改造社會結構起了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能夠提供探索非西方社會科技的框架”〔16〕。白馥蘭在把技術本身當作文化的基礎上,提倡在技術史研究中引入人類學視角從而對技術史的多元性進行研究,這也充分反映了她對技術的“標準觀念”以及傳統技術史研究模式的批判。
(2)對多元科學史的提倡。科學文化的多元性,相應的即是科學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多樣性。文化相對主義觀念認為,歷史地來看,“不同的文化擁有不同的科學和技術。今天現代的,世界性的科學和技術———也就是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大學里教授的科學———只是當今現代文化的產物,正如古希臘科學、印度科學,中國科學等等是它們自身文化的產物一樣”〔17〕。在科學史研究中,對上述原則的提倡體現在具體的研究對象、研究實踐以及研究成果上。以醫學史研究為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醫療體系,比如西方的生物醫學、中國的傳統中醫體系、印度的吠陀傳統等〔18〕,這些不同醫療體系的背后,包含著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以及對于身體、心智、疾病、健康的不同觀念和態度。因此,在醫學史的研究中,就是要在承認以及平等對待這些醫療體系的前提下,去考察整個體系背后的文化因素。采取這種文化相對主義的開放態度,才能夠更加深刻全面地展現人類醫療體系的多元化和多樣性。科學史的研究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特征,這是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一個體現。印度學者查托帕迪亞雅(Chattopadhyaya)提出,我們必須看到,在一種文化中是“科學”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是“神秘主義”的東西;當我們說某物是“科學”的時候,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用“神秘主義的”這個說法來描述。這就說明在科學史研究中,要意識到并尊重科學標準的多樣性。一個社會中的人在理解另一個時代或同時代其它社會的科學和文化時,若只運用他自己的概念框架,而不顧及另外一個社會中的人們對其科學和文化的理解,他將會遇到嚴重的交流困難〔19〕。采用文化相對主義立場看待科學史,我們能夠將自己從對科學的崇拜中解放出來,那么我們就能盡力地去理解它,能夠在“沒有憤怒和偏見的情況下,去辨明科學和技術的人類面相”〔20〕。
對多元科學史的提倡,一方面表現為上文所述的科學史本身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科學史的敘述方式也不是單一和絕對的,而是多樣的,這是文化相對主義在科學史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體現??茖W的普遍性和唯一性遭到質疑,這種觀念在科學史的研究之中體現為對傳統歷史敘述方式的批判和再考察。科學史的敘述不再只是呈現連續、進步的圖像,而是要呈現出一種豐富多樣的圖景。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科學知識社會學(SSK)所采取的相對主義立場。雖然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相關研究不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對象,但是有必要提及強綱領的代表人物大衛•布魯爾(DavidBloor)、巴里•巴恩斯(BarryBarnes)等對相對主義的相關論述以及對科學史案例的討論。#p#分頁標題#e#
幾乎所有建構主義者都采取了相對主義的立場,SSK學者一般都承認自己的這一立場。布魯爾在《科學知識:一種社會學的分析》一書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相對主義所針對的是絕對主義,“作為相對主義它意味著:不相信存在任何終極的和絕對的判斷的可能性。如果以更一般的方式來陳述,它意味著不存在任何知識可以宣稱具有絕對真理的地位。任何真理性宣稱都是相對于歷史性的、社會性的、甚至是生物性的偶然性集合而存在。”〔21〕。巴恩斯、布魯爾等人分析了一些科學史上以及當代的案例,比如N射線的研究工作,中醫中的針灸實踐,科學史上的占星術,以及醫學上的順勢療法等,并且指出,“無論如何,這些種種努力中所啟用的標準和方法,明顯地伴隨一種歷史情境到另一種歷史情境發生變化,其結果是:合法科學的樣板是歷史性變動的”〔22〕。這些可看作是對其相對主義立場的注解。相對主義是SSK研究的核心立場,同時也是SSK遭受各種批評甚至攻擊的核心之處,但是在SSK的學者看來,在其研究綱領內部相對主義從來沒有真正成為一種爭議。布魯爾認為,“相對主義只不過是絕對主義的對立面,因而確實是更加可取的。至少就它的某些形式而言,我們根據我們的社會經驗令人放心的堅持它”〔23〕。這是布魯爾對相對主義所做的辯護,他所提出的相對主義的對立面是絕對主義的論斷和論文的立場也是一致的。
從考核目的上看,很多醫學院校僅僅把考試成績作為考核醫學生能否評優獲獎、順利畢業并獲取學位的一個依據;很多任課教師只是把考試作為該課程學習完畢的一種應有形式,對其他方面并不關心。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知道醫師資格證考試涉及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但很多人缺乏長遠考慮,僅僅關心目前的學習狀態。從考核內容上看,大多數醫學院?!夺t學倫理學》課程的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和醫學專業課程一樣,進行期末統一考試??荚囶}目由主客觀兩部分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視對學生實際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考查,沒有體現醫學倫理學的學科特點。從考核方式上看,長期以來,《醫學倫理學》課程多采用筆試,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難以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價值觀等進行衡量?!夺t學倫理學》課程意在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因此,必須與時俱進,適應人文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改革《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考評模式,才能彰顯課程本身的價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優勢所在
考試對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也是評價和改進教學,使之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途徑;是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的重要手段;是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由于傳統考試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學生即使掌握知識不充分,但通過臨陣磨槍,仍能拿高分,這樣培養的學生并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單一的書面測驗和考試等考評形式已經不能適應《醫學倫理學》課程的發展要求,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內容進行“多元化考評”勢在必行。國外教育界經過多年教學研究,發現“多元化考評”相比于傳統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優勢?!岸嘣荚u”強調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岸嘣荚u”首先是一個以“教育多元化與考生能力多樣化”為導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縱向和橫向上“多層性”的屬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協調性發展,并能促進教學改革。
2高校醫學倫理學課程多元化考評體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是一次總結性的測驗,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和運用能力的檢驗,期末成績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樣占據絕大多數。筆者認為所占比值30%即可,在醫學倫理學課程期末應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題型,而且編寫題目應結合醫師執業資格考試,讓學生在學完這門課就知道重難點所在,同時為以后職業資格考試做準備。
2.2課堂表現
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能夠判斷出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主要通過出勤率、課堂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上課的認真程度來衡量。上課表現,往往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習慣,上課表現的比重20%較為適宜。筆者認為教師每節課應在花名冊上標注學生上課的情況,對上課表現好的學生進行加分,對曠課、睡覺、聊天、玩耍的同學進行扣分,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上課的一些不良習慣,使學生能很好的進行自我約束,同時也是對表現好的學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個體現,更是反映這門課宗旨的一項較好措施。
2.3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是一種過程性的評價,其所占比重建議在20%。眾所周知,高校教師承擔課程多,人數較大,平時給學生留作業比較少,所以平時成績首先包括作業。醫學倫理學課程每學期應該至少給學生留一次作業,給學生一些話題,讓他們寫小論文,這樣可以鍛煉他們思考和寫作的能力,并督促他們了解醫學倫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時的課堂中,還可以讓學生們參與到教學當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組織辯論等,這個分數也是平時成績的一種。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放一些視頻或呈現一些案例,讓他們參與討論,給他們的表現打分,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興趣。
2.4實踐成績
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把所學更好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實踐成績要占到學生最終成績的20%,根據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和實踐報告的情況來確定。實踐教學的實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走向社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醫學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并且進行成果展示。鼓勵學生走到社會上,對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問題進行調研可以更好地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同時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且也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把實踐教學制度化,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倫理道德水平。
2.5職業道德測評
醫學倫理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它是運用倫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醫學領域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激勵他們在學校刻苦學習,以后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務。因此,該課程的考核中應該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測評,測評比重10%比較合適。其主要做法是,教師編寫職業道德測評問卷,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進行評分。同時選取典型案例或社會熱點醫療事件,由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班級各小組間互相評分,最后教師結合兩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3對保證多元化考評體系取得實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確立多元化評價的考核模式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唯分數論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生,學校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醫學人文課程,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放手讓教師不斷的探索更適應醫學生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師在做學術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教學研究的探索,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支撐教學,多了解國外的和國內其他學校的教學信息,對一些好方法要借鑒,要敢于打破常規,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了。最后,醫學生在重視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醫學人文知識,真正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3.2完善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化教學
所謂專題式教學法,是指由任課教師在遵守課程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把整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個部分視為一個獨立的專題來備課和授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專題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務于教學計劃,又要立足于學科要點,并適度關注學科前沿問題和時事熱點;任何一個專題,都將講述一個或者幾個學科重點問題,其自成體系、獨立成篇。專題化教學在很多學校都在開展,但方式也有差異,其效果比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好。不同學校選用的醫學倫理學教材有差異,但整體來看內容差別不大?,F在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依然是課本理論知識,難免枯燥單調。教師應多了解一些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和社會熱點問題及現實案例,通過整合,開展專題化教學。同時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比較研究的方法,即相關內容看看國外的做法,豐富教學內容,也使得理論知識不會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對學生的作用也會更大。
【關鍵詞】高等中醫院校;大學生;中醫文化教育
一、中醫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養一名真正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醫術精湛、醫德優秀的醫學人才,是高等中醫院校工作的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高等中醫院校與其他醫學類院校不同之處在于,高等中醫院校還秉承我國傳統的中醫文化精神,是中醫院校大學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對象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中醫院校大學生中開展中醫文化教育是高等中醫院校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從專業教育和行業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醫學專業不同于其它專業,其產生根源和學習過程與中醫文化密不可分。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1]對中醫院校大學生來說,中醫文化對中醫院校大學生來說,是伴隨著他們學習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礎。中醫文化蘊涵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人文精神影響了中醫院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醫院校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基礎。中醫學的和諧觀體現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各個環節中。[2]中醫文化中蘊含著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注意調整陰陽的平衡觀;動靜結合的恒動觀有助于培養中醫院校大學生的辯證思維,也將影響中醫院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
(二)從學生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醫文化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1.從對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醫道不僅僅是治病之道,它關涉到每個人的精神內涵和人格確立,關涉到我們對宇宙萬物整體的認識。于是,一個獨特的,不同與其他醫學的一種新型醫學就是在這樣的人文背景下產生了。
2.中醫文化倡導“懸壺濟世、大醫精誠、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叭嗣林?,有貴千金”的救死扶傷精神是中醫醫德觀的體現。對此,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醫人之膏育也”,作為一名醫生必須“無欲無求”、“志存救濟”。張仲景的醫德[3]觀完全體現了中華民族以“仁愛”為核心的傳統美德,形成以“仁”為核心的職業道德。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醫乃仁術”的命題,充分體現了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
可見,中醫文化的內涵與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達到的目標在許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當前高等中醫院校中醫文化教育工作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從目前中醫院校大學生對待中醫學和中醫文化的態度看,有的學生不熱愛中醫專業,不相信中醫、學習不認真、缺乏職業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學習中醫文化,有的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中醫藥事業,而已經走上中醫業崗位的人員,他們的中醫文化知識和底蘊不能讓人滿意,這樣就難以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從業人員。形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給中醫文化教育帶來了挑戰
1.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和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滲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給中醫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帶來了挑戰,也給高等中醫院校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
現代中醫大學生,進大學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現代科技文化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們從小就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觸到精氣、陰陽五行這些傳統理論,自然就會與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發生沖突,容易導致認識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離,甚至對所學專業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來一直沒有消除的中醫廢存之爭給中醫文化帶來了危機。近代百年曾有過三次關于中醫廢存的論爭。在中醫文化發展過程中,近代以來的中醫廢存之爭給中醫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危機和困境,同時,也給中醫院校大學生中醫文化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個新的課題。
(二)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模式中中醫文化教育的淡化
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導致中醫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對強勢西醫的沖擊,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應該遵循繼承與創新并舉的原則,在堅持中醫傳統理念、保留中醫精髓的基礎上,學習借鑒西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以培養具備傳統醫學知識和技能的高等中醫人才為目標。然而,目前高等中醫教育強調掌握中西醫兩套本領,即“兩條腿走路”,這種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醫教育正在喪失中醫特色。同時,因有限的教育時間變得更加有限,也就決定了學校的目標定位和質量標準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中醫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醫課程同時開設的教育模式,沖淡了中醫傳統理念的確立和中醫特色思維方式的養成。由于就業壓力和中醫創新發展的需要,現代中醫院校普遍開設西醫課程,中西醫課程開設比例普遍達到了6:4,有的甚至達到了5:5。[4]這種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醫思維模式養成的滯后性。
2.傳統人文課程開設不足。從中醫院校目前開設的課程結構來看,人文素質類除必須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選修課形式開設了一些醫學人文課程,諸如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但作為中醫學文化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史》、《中國古代哲學史》等課程則普遍沒有開設,或者也僅僅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醫學術研究“西醫”化。近年來中醫學術研究嚴重偏離中醫傳統,走上了西醫化的研究道路,中醫科研在中醫現代化的光環下,被“異化”為采用西醫的實驗方法對中醫的印證性研究,卻放棄了經典著作的研讀,忽視了中醫臨床能力的培養。
三、建議與對策
面對中醫文化教育工作面臨的危機與挑戰,高等中醫院校工作者不僅要從意識和理論上重視中醫文化教育工作,也應在實踐中加強中醫文化教育工作:
(一)課堂教育:課堂教育是對中醫院校大學生進行中醫文化教育的主陣地
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體現中醫文化教育,提高中醫文化育人效果課程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要加大傳統文化課程比重,形成對中醫大學生進行多學科的中醫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中醫文化教育相結合,在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加入中醫文化相關知識教育課及在其它學科中滲透中醫文化思想。
(二)在校園文化活動突出中醫文化主線
大力發展中醫文化,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必須構筑濃厚的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學習中醫文化相關社團建設,定期組織中醫文化等傳統文化講座;在校報、網站等媒體開設專欄;開展征文比賽等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中醫文化的精髓,在繼承祖國醫學的同時,也得到品性的培養和鍛煉;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側重進行醫學人文與中醫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動中重視中醫文化研究
中醫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突出中醫文化研究的地位與作用。中醫院校應注意培育中醫文化科研隊伍;在各類各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申報中,加大中醫文化相關課題的申報力度;撰寫和發表高質量的中醫文化研究論文;培育和建設中醫文化研究與教育基地;指導大學生學習和研究中醫文化。
(四)在中醫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傳播中醫文化
鼓勵中醫院校大學生走出校園宣揚中醫文化,引導中醫院校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在中醫院校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教育中融入中醫文化內容。
進一步發掘中醫文化,結合時代特征,對中醫文化進行揚棄,找出時代背景下中醫文化的合理內核,將中醫文化與中醫院校大學生的培養工作有機聯系起來,進一步探討中醫文化與中醫大學生的教育工作的聯系,探索將中醫文化中的合理內核內化到中醫院校大學生培養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對中醫院校大學生開展中醫文化教育,培養具有中醫文化精神的中醫藥從業人員,顯得尤為重要。轉貼于
參考文獻
學習外國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交際的基礎是文化。…交際的過程是雙向的:一方面,通過外語這個橋梁,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質,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外語,將自己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介紹給世界,為世界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加強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學習和傳播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悠久而富有影響,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學說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們幾千年以來行為做事的基礎。“中庸之道”、“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等價值觀在我們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來,中國打開了國門,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接觸增多,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價值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東、西方民族的人們喜愛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F在,“孔子學院”在全世界深受歡迎,人們在學習中文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觀的影響。
但是與這樣的現狀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當中,中國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知識太少,幾乎為零其結果就是,在年輕人當中,熱衷于“圣誕節”、“情人節”,而卻不知“端午節”、“中秋節”為何物。據媒體報道,有的年輕人甚至將Mencius翻譯成“孟休斯”。實在地說,大學英語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的確有很大提高,與外國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知識不夠,表達不清。這與我國目前在世界所處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語教學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過英語,吸收別國先進的東西;另一方面,將我國優秀的傳統介紹到國外,使我國進一步融人世界,與世同進。就目前而言,外語教學的成就是前者優于后者。所以,大學英語教學要擔當起加大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播的任務。
二、加強中國歷史的學習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歷史斷層的民族。而真實地了解中國歷史,有助于進一步地了解目前的中國,進一步理解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對任何國家有害,只會有利。
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創建了輝煌的文明,為世界的文明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代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進步,傳統的中醫學、哲學、文學、倫理學形成了“華夏文化”,長時間影響著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寶庫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是久經磨難、堅韌不屈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和平祥和的時代,也有過連綿不斷的戰爭;有光輝燦爛的成功,也有忍受外來民族欺壓的屈辱。當我們強大時,我們不欺負弱小;當我們被人蹂躪的時候,我們不屈不撓,堅守著中華民族的寶貴品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形成是和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發展分不開的。在中華民族長久的發展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奮斗,團結一致,鑄造出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歷史。正是中華民族歷史的多樣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國。歷史已是過去,它是今日的鏡子。了解中國歷史,有助于外國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民。
作為向國外宣傳中華文明的任務之一的大學英語教學,不論是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手段上,都沒有涉及有關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在學校沒有學到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表達,我們的大學畢業生怎樣主動向外國人宣傳自己的文明歷史呢?
三、加強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傳播中國和平崛起的意義
目前,中國正在和平崛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對于這樣的事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自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態度,采取了不同的行為。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對任何人和國家沒有構成威脅,只能對世界作出貢獻。加入WTO之后,中國的經濟已經和世界接軌,基本實現了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國的發展,必然會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國的崛起,從來就不是以霸權為目的的。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處的理念是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一些國家,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竭力將中國的崛起渲染成是對世界的威脅,這是毫無道理的。在今日之中國發展之時,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增加這方面的教學內容,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中國發展的意義,使人家能夠進一步地了解中國的現狀,了解中國發展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義。
四、加強教學內容的改革。勇于擔當大學英語教學在對外宣傳中的光榮任務
有鑒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了大學英語教學任務的繁重性。針對大學生在語際交流時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1.教材建設
由于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教材對中華文化的介紹太少,教材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設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傳中國文化的材料,增加學生主動運用的具有反映中國文化的詞匯,形成語感,使學生能夠用地道的英語來宣傳中國文化。教材應開列中國文學與文化參考書目或編寫與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國文學文化教材,作為學生課后閱讀之用;有關中國文學文化內容的教材編撰可采用漢英對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課程設置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主要分成讀寫和聽說兩個方面。要將中國文化融人大學英語教學,教學課程應該形式多樣,應該增添一些講座或選修課。這樣,一方面,課程要體現出中國哲學、歷史、宗教的特點,讓學生在整體上對中國文化有一個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該課程的改革,增設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同時,對比國外文化,培養他們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學方法改革
二、以身作則,榜樣效應
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人格的魅力是無限的,這就要求班主任從身邊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而不是用自己故意裝出來的嚴肅來達到的,整天把臉繃起來,這不但不會在學生面前樹立高大威嚴的形象,反而給學生一種無形的心理重壓。其實教師的威嚴是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展現的。學生正是從一些小小事情上來觀察班主任的。比如,當我發現貼在教室墻壁上的《小學生守則》快要掉下來時,下課了,我立即拿來透明膠紙和剪刀,把《小學生守則》重新貼好,好幾個學生看見了,立即圍過來幫忙。又如,我在板書時,偶爾粉筆斷了掉下來,我立即彎下腰去把它撿起來,在這樣一個簡單的、細微的動作中,學生自然意識到保持教室整潔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也包括班主任。發現課桌椅歪了,我就用雙手挪一挪。其他同學看見了,趕緊看看自己的桌椅有沒有對齊,馬上擺好。這種榜樣教育效果勝過單一說教,講道理。
三、互助協作,積極競爭
現代社會處處都有競爭,班主任應根據實際情況,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種各樣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競賽項目,比如,教師節之際,我在班級組織《尊敬老師》演講比賽,比賽前,各小組忙得不亦樂乎,有的搜集資料,有的擬稿,而后請老師修改,最后各小組推薦一名選手參與班級演講比賽,時間由班干部商討決定,評委是全班同學及班主任,獎狀以班級名譽發獎。因為比賽是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里的每位學生不僅自己要努力準備,還必須密切配合協作、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發展小組意識、集體意識。平時有計劃地開展毛筆字、鋼筆字、繪畫、聽寫、學雷鋒小組等競賽,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班級文明儲蓄本人人參與登記,可以寫自己做的好事,也可以寫其他同學做的好事。學生好的作品可以張貼在光榮榜上,讓全班同學觀摩學習和借鑒。
四、防患在先,杜絕萌芽
有的學生自制能力較差,時不時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超前防患控制意識,不要老是在事情發生后再補救。比如:現在好多學生都有零花錢,在學生沒有進入游戲機室之前就要進行超前控制,講講打游戲機的危害,讓學生明白游戲機打不得。又如每年天氣開始轉暖時,我們就要明確地告訴學生嚴禁到溪河洗澡、游泳,講講過去發生的事故,引起同學們足夠的重視,使同學們從中得到教訓,從而杜絕下溪河洗澡、游泳。不管是課間活動,還是任何時候的活動,都要注意安全。強調老師不在場時,不得擅自樊爬單杠、雙杠。樓梯扶手、走廊欄桿也不能樊爬。對于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和行為習慣,我們從開學第一天就要講明確、講清楚,經常講,事事做好防患于未然的控制。
二、具有“文化中國”情節的大陸視角
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陸所有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論文一共不超過5篇。大陸最初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并不是純粹自己的見解,或多或少地會受到美國本土多元文化和臺灣學者對華裔美國文學理解的影響,這一階段屬于大陸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探索階段。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研究逐漸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為華裔美國文學多元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思想。國內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并不像中國臺灣境內的學者那樣“步調統一”,在對華裔美國文學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現了兩類不同文學背景的研究學者:一類是以中文文學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學的中文系學者,另一類則是以英語文學為研究背景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英語系學者。大陸對海外文學的研究開始階段主要是對一些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小范圍的海外華人的中文作品進行研究。隨著對海外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除了對港臺地區的海外文學感興趣外,逐漸向世界范圍內所有華人文學研究擴展,包括東南亞文學、新加坡、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華人聚集比較密集的國家和地區。相較于以英語系學者為主要研究人員的中文系海外文學研究,研究成員隊伍更加龐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國本土文學的文化內涵。他們在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過程始終以“文化中國”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華裔美國文學,并且試圖將海外華人文學與母語文學緊密聯系起來。他們發表的多篇博士論文和文學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多元化研究。與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學研究隊伍不同,由英語系組成的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隊伍最初是以翻譯華裔美國文學為主線,側重于將中國文學與華裔美國文學進行對比。恰逢21世紀初,大陸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進入到了持續升溫的時期,大陸境內各個大學、期刊紛紛設立華裔美國文學研究機構或者期刊專欄,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論文和文學作品已增加到近兩百篇。這樣,華裔美國文學也漸漸進入到了國內大學英語語言學習的課程,為英語系培養了一批專門研究華裔美國文學的碩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績。無論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學研究還是英語系的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都是從華裔文學的屬性入手,強調其與中國文化的淵源,分析中國文化對華裔美國文學的引導和向度。從近幾年發表的有關華裔美國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題已不再僅僅以華裔美國文學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學創作”、“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的交融與沖突”等角度一同展開。在大陸,雖然對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還在持續升溫,但都與國內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地區,華人對自己故鄉的思念和中華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隨時間和空間改變的。
三、美國多元文化下華裔美國文化的差異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樣的,無論到了什么地方始終不變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響和思想觀念。美國自稱是一個自由國家,也是一個移民大國,隨著移民而來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沖突、融合、創新,這就像一個文化熔爐維系著美國多元文化的發展。但是美國國土無論多么的開放、自由,美國社會各民族的特點、民族的文化價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無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語言、思想和政治觀念,他們對一些主流的美國政治觀念并非完全能夠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國多元文化下的差異文化政治。在一個多元化語境之下,美國文化試圖通過同化的方式來消除民族的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政治觀念。如果美國完全丟棄族裔的文化特點,而以白人種族文化作為文化同化的方向,勢必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所謂的文化多元主義只不過是一紙空談。差異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點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單一性和同質性,新時期的差異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識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對華裔美國文學,貫穿整個文化脈絡的是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對美國主流的文化來講,華裔美國文學是少數族裔的文化傳統。但是無論文化差異沖突和融合,華裔美國文化應該呈現出一種具有正面、正統中國儒家文化和獨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國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開創出具有獨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學成就,并能夠形成影響美國文化,贏得自己生存空間的獨樹一幟的差異文化政治。
二、祭祀對象的哲學意義:儒家哲學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形成民族文化的合金性
具有開放精神的布依人在文化大融合中充分的吸收并詮釋了儒家祖先崇拜的內涵。傳統社會祭祀天、祖的一系列神秘化的制度禮儀,與世俗化、宗教化的政治行政制度力量一同成就了儒學。天道性理被落實到人類社會,儒家的信仰成為具有理性化和超越性的終極關懷,而這種終極信仰極易被民眾所認同,也就是說它很容易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當中去,尤其是對于一種排它性不強的民族來說,極易在儒家哲學的熏陶下形成一種合金性的文化,布依族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了這種合金性。
1.傳承儒家道統,建立儒家式的倫理秩序祭祀對一個民族來說,可以團聚宗族家庭成員,使他們在祭祀的儀式之下獲得重溫感情與重整秩序的時機,因此祭祀對象的選擇顯得尤其重要。但凡有利于人們的生存與發展的人或物,或有利于文明的保持和發展的人或物,都可以被列入祭祀的對象。對祭祀對象的認定,主要體現的是人文精神的意義,而不是單純體現著神靈的作用或盲目的崇拜。像在黔西南州布依族的祭祀對象除了“親”與“祖”位的同時還有“天地”、“君師”位,它在某種意義上對家族、群體起著一定的凝聚作用,對文化起著一個傳承功能,抑或說對這一地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起著一個調整作用,或者說是對文化的一種整合。同時也為一種新的、被廣為接受的秩序的建立與形成作一個鋪墊。秩序必須同時具備合法性與合理性,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必要前提,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應當追求的基本價值。無論是處于哪種社會形態,社會秩序都是人類社會通過規范手段自覺凋節而使人際關系處于一種有序的狀態。任何一個社會或是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既定的秩序,如宗教教義、習慣、禮儀、法律、道德等等,它們都體現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它們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一樣的存在方式,或者以一元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元并存的方式存在。當然任何的價值系統都不會依靠自身而自動地實現,“價值通過合法與社會系統結構聯系的主要參照基點是制度化”,要依靠制度化、社會化和社會控制一連串的全部機制而實現。儒家秩序建構最為關心的問題是社會生活的規則與制度建立在何種價值基礎之上、以何種價值凝聚社會形成整體的問題。天道作為秩序建構的仁道價值的終極性依據解決了制度的合法性問題,同時也使得儒家所倡導的秩序具備了某種崇高性和神圣性。在儒家看來,個體生命與國家政治雖然有區別,但也有著相應的關聯,如果在一個不利于個體生命成德成圣的政治環境中,儒家心性之學所追求的生命價值與道德理想是很難實現的,至少要受到許多壓抑與委屈。儒家所說的天道、天理、天命、性體、心體、良知、至善都是生命信仰的終極目標與超越價值。所謂奉天道、存天理、知天命、見性體、明本心、致良知、止至善都是實現生命的終極目標與超越價值。而祭祀則很好的傳達了儒家的終極目標與超越價值。祭祀對象的選擇以及富有人文精神的祭祀禮儀的實行,一直被延續下來,逐漸演變成為后人祭祀的一種精神基礎。無論是祭祀本身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還是參禮者、觀禮者對這種人文精神的體驗、感受等無形的禮儀,比起固定有形的禮儀行為活動更加重要,這就是所謂的心祭重于形祭。這也是倫理秩序之所經建立的一個根本。李國鈞先生曾認為祭祀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樹立楷模,感發志向與信念,使學者入其堂儼然若見其人”[8]164。民間祭祀以榜樣的直觀性,對子孫后代進行日常的濡染,讓他們不自覺的就會在實踐中弘揚光大本民族的哲學,踐行本地區的倫常道德,這在無形之中就開成了一種使命感。與此同時,祭祀也激發著子孫們的社會責任感。十分顯然,在當地民眾祭祀先賢先祖的行為中,也讓有識之士依次為之反省:如何才能為負先賢創設、發展的先祖所寄的期望?如何才能做到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也許這就是儒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思想的一種最為直接的體現。這種使命感與責任感融入當地,就直接形成了淳樸的民風、民德,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儒家的倫理秩序。黔西南州雖屬偏僻的山區,但這里的民風淳樸,人們性情溫和,這與祭祀對象的選擇,與儒家的道德哲學的浸染是不無關系的。
2乙醇提純工藝中所涉及的化學工程問題
乙醇提純的主要工藝方法在進行乙醇的發酵工藝時,水是反應中必須要產生的物質之一,于是乙醇的提純工藝就落到了水與乙醇的分離工藝上。基于化學原理上分析,這種提純工藝可以采用精餾法,可以采用吸附法、共沸精餾、萃取精餾,也可以采用滲透氣化膜分離法等等。一般來說,乙醇在發酵液中的質量分數在5%到12%之間,但是工業用乙醇的質量分數卻在90%以上,那么這就給乙醇的提純工藝提出了一定的挑戰,采用傳統的精餾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工業的要求。由此,可以將發酵液中的乙醇混合物分兩步進行提純,首先,利用普通的精餾提純方法得到質量分數為92.4%的乙醇,然后再利用萃取、共沸、吸附等精餾方法得到高純度的工業乙醇。精餾這種乙醇提純方法已經發展多年,其工藝與流程也比較成熟,然而在這種精餾過程中由于產生很高的熱量,造成的能耗很高,并且在此過程中對于回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大增加了精餾成本。綜上,在傳統的乙醇提純工藝上還具有很大的發展與創新空間,可以從設備配置、生產效率以及工程理論上進一步研究,得出更適合現代工業發展的有效方法。目前,這種工藝方法已經有所突破,如分類與反應過程耦合的方法,就是創新的代表。在燃料乙醇方面,乙醇的純化可以采用的方法為多塔精餾,同時結合向乙醇混合液中增加原有體系分離因子的萃取精餾等,也可以利用膜蒸發分離的辦法,其優點是降低能耗,避免污染環境。此外,吸附的辦法在燃料乙醇純化工藝中還沒有很成熟的使用,需要進一步的探討?,F階段,燃料乙醇生產工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單一操作過程,如吸附脫水共沸物、滲透蒸發、萃取精餾等,將這些單一過程組合研究的文章不多。實際的燃料乙醇純化研究中,計算機仿真的應用開始不斷增多,它在進行不同單元組合的反應規律研究上十分有利。此外人工智能方面在乙醇純化工程模擬中也有很多的應用,對于條件限定后的每個單元操作以及分離流程耦合的篩選等都是工程模擬中的主要內容。由此可見,流程組合的研究已經上升到計算機時代,不再需要傳統的憑經驗進行流程與工藝的確定了。
3生物發酵反應與分離耦合反應
就目前的燃料乙醇工藝研究而言,主要為基礎研究工作,如過程放大、生物反應與分析過程耦合、流程創新、工藝流程創新等。生物發酵反應與分離耦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結合,而是一種流程耦合,屬于一種創新的技術和理論。如果化學反應結束后就可以直接得到產品,那么反應過程就是相應的過程,而在工程上所說的反應過程則是綜合性的過程,包括方法、設備以及問題處理的過程。這其中形成了分離工程,利用能量與物質的傳遞、化學反應以及流體力學等相關知識,由此說明耦合問題可以進行,并且能夠完成相關問題的解決,并且可以將生物發酵看作是耦合過程,用于提高發酵與分離效率,這種方法大大促進了燃料乙醇工藝的發展。它利用了工藝改善,采用了創新的方法,實現了工藝過程最優化,這是化學工程發展的最新契機,多場耦合的研究意義重大,為未來的發展與進步指明了方向。
2.仿真病區實訓中心堅持高標準、高起點、以模擬真實護理臨床工作環境,讓學生體會到“上課就是上班”,盡量縮短學校和臨床差距。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大綱操作項目并增購實訓用物,實訓內容和操作用物與臨床相匹配,添置臨床上常見的器械和儀器如超聲波霧化吸入器、靜脈微量注射泵等,教會學生在校期間正確應用這些儀器和操作技術。為了能使學生親自體驗一些操作,如鼻飼、靜脈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擬人上反復訓練外,還為學生提供練習的一次性用品,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互相進行真人練習,使實訓練習與臨床工作實現“零距離”,既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可以讓學生體驗患者的感受,讓學生每次實訓課都置身于仿真環境,猶如在醫院病房、以護士角色進行各項操作及對各類患者進行護理,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實現教學與臨床工作的無縫對接。
二、教師管理與學生自主管理相結合
由于護理學實訓課學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師又需兼顧教學、指導和管理等職責,往往存在管不過來的現象,課堂紀律會比較混亂。改革后將班級人數分為10~12個小組,每組大概4~5人,按學習和動手能力強弱合理搭配,每組選擇責任心強、操作水平高的成員為小組長,對其他學生進行管理和指導,班長和課代表負責管理各小組長,教師管理班長和課代表。這樣就形成了“教師—班長(或課代表)—小組長”三級管理體系,各個負責人各司其職,管理好自己的人員,課堂紀律就比較有序。
三、傳統實訓課
由實訓管理員安排實訓,上課前實訓管理員將操作用物準備好,學生對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會自己準備用物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學生在開課前預習操作項目,熟悉操作相關理論知識,課前學生自行根據課程內容準備用物,實訓管理員給予指導,而且小組內成員輪流準備用物,將學生角色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管理者,使學生向主動學習、手腦并用型轉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有較大幫助。
2采用大班案例討論課考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一個患病的機體來講,同時存在著機能、形態和代謝方面的改變。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學生應當具備的學習能力[8]。如女性較為注意自己的形體,關注自己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減少飲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條,有的女性由于過度減少進食量而出現低血糖的現象。教師授課時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這個現象,引起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謝的內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學生既學到了糖代謝的相關基礎知識,又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及臨床實踐中,為將來的臨床課程學習打下基礎[9]。在案例的選擇中我們特別注重案例與生化知識點的相關性及相互聯系。例如:我們選擇糖尿病的病例,講解了糖代謝中血糖的來源及去路,與學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糖尿病患者為什么容易出現酮癥酸中毒?通過這個案例的學習,不僅講解了糖代謝,同時還與脂代謝途徑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對生化各章節內容從縱向到橫向結合起來。在討論的過程中,請學生先分析,教師參與討論,及時引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是一種有效的、主動的學習方式。同時建立起案例討論成績評定方法以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討論成績由病例討論課現場討論各班成績(70%)和個人成績(30%)組成。其中討論課現場討論成績由教師及學委組織的答辯委員會評出;而個人成績則根據每人準備工作多少、答辯參加狀況、任務完成情況等內容,由學委組織學生評分。案例式教學考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精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