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0 17:52: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影視音樂與音樂圖片作為音樂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在音樂普及和傳播方面具有重大的貢獻。很多影視音樂、音樂圖片音樂被廣泛傳播。如《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依舊”點亮了整個影片,哀怨而冗長的低音,令人肝腸寸斷笛聲。音樂將電影情景表現得很好,不論是傷感還是愉悅,用音樂將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表現的生動真實,更賦予美感,音樂可以說是信息、情感傳播的最佳工具。
1.影視音樂與音樂圖片傳播有助于提高畫面鑒賞力
音樂是視覺藝術互補的一個重要武器,它與視覺畫面一起共同構筑銀幕空間,推動敘事,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電影音樂、音樂圖片不是純粹音樂,比如說,電影音樂是一種與影視視覺影像相聯系的特殊的音樂形式,因而,電影音樂需要融于影視的銀(屏)幕造型設計之中,以一種既具有一定獨立性,同時又具有視覺配合性的音樂方式組成影視藝術的視聽美感。美國已故著名電影作曲家赫爾曼說,音樂實際上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持。它不總是顯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是它卻起了應有的作用。
音樂是藝術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鑒賞畫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一般根據劇情和畫面語言長度,采取分節、分段的敘事法則,音樂語言在敘事過程中為表達感情服務,其美感層次有立意美、渲染美、過渡美、真實美、沖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樂都具有這種作用,它使電影、圖片的情節變得更生動有趣、更催淚和更加有感染力等。優秀的電影、圖片的音樂,總是會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鏡頭、畫面所無法涵蓋的意境在無形中呈現出來。畫面的表達若缺乏音樂這個元素,它的表達效果會打多大的折扣。如:《亞瑟王》中從頭至尾都起伏不斷地響起主題悲情基調的音樂,悠遠、神秘、凄美、感傷,那么濃重的宿命色彩的音樂。這一主題音樂的反復出現,使得影片的敘得生動細致,把作為個體的人在大時代面前的那種悲劇感渲染得分外鮮明。增加了觀眾對畫面的理解。再如:《情書》音樂在這里奠定了電影的調子,烘托了氛圍,可以說是畫面的外延,使畫面的表達更加豐富飽滿,充滿感染力。像這樣的使用在影片后面還有多處出現。如,緊接下來博子趁伯母離開把男生藤井國中時居住的地址偷偷記在自己胳膊上的情節,背景鋼琴是紛亂的,一如博子當時的心情,想要記下了又擔心被伯母發現自己的小秘密,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觀眾的心情也被很好地調動起來。還有女生藤井在醫院看病時坐在長凳上,發生了幻象——爸爸逝世前被醫護人員緊急搶救推過走廊的情景,鋼琴音樂的出現既表現了此時畫面情節的不真實,又表現了當時女生藤井不知所措、無助、眼睜睜看著自己父親慢慢離開的悲痛和絕望。除此,回憶中女生藤井在學校車棚等男生藤井并且初次結識行為古怪的大井,弦樂很好地營造了一種搞笑的氛圍,且很符合在影片中初次出境的大井的人物性格。這些音樂的使用烘托了畫面氣憤,提高了觀眾對畫面鑒賞力。
2.影視音樂與音樂圖片傳播有助于提高審美力
音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它是人們的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靈魂,有著其他任何一門藝術所無法比擬的特殊魅力。音樂藝術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動欣賞者的心靈,潛移默化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聽施特勞斯的《維也納圓舞曲》,人們覺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從《春江花月夜》優美的音樂聲中,可以想象到那個春風和煦、明月當空、山水相連的動人畫面,并從內心感嘆祖國山河的無比美好。《義勇軍進行曲》給人以奮進的力量,《黃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親切優美的民歌、色彩斑斕的民間器樂演奏,如委婉悠揚的江南絲竹 、清新華彩的廣東音樂等,不僅能夠使人獲得音樂的美感,更使人產生一種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影視音樂、音樂圖片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主要是因為其音樂有明顯的節奏感、和主題相配的旋律,能夠舒緩身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使忙碌的人們從緊張的工作壓力中解脫出來,在輕松的音樂、美好的故事情節中得到休息,并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因此,影視、圖片音樂自身所具有的這種優點為其傳播的價值創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條件。
影視音樂、圖片音樂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提高在于對高雅藝術品的鑒賞,低俗的音樂只能給人帶來不良作用。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欣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影視、圖片的音樂大多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或者根據影片的內容進行長期的準備而成。所以它是優秀的音樂,愈是優秀的作品其藝術形象的審美特征愈鮮明。如影片《音樂之聲》中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值得欣賞,如《雪絨花》、《哆來咪》和《孤獨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羅杰斯善于在復雜的節奏中尋求一種驚人的和諧,旋律自然、流暢而簡潔,但簡潔中又顯示出高度的技巧,讓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無不沉浸在優美動聽的樂曲之中,心情也會變的愉快。再如《情書》這部電影的音樂以提琴和鋼琴為主,聲音非常純凈,和主人公內心的情感一樣,純凈而美好,帶給人最動人的美——愁苦中的美。《泰坦尼克號》里有一個場景,在下級船艙里,也有聚會,音樂是那首歡快的蘇格蘭小曲,風琴聲,敲打聲,踩踏聲,畫面轉換成了令一幅,歡快,瘋狂。快速轉換的畫面,輕快的小曲,讓人想到青蔥歲月、春游踏青、與朋友追打嬉戲等。總之,良好的音樂素養,對于人們良好審美能力的形成,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們忙亂的生活多一分和諧,顛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煩躁的心情多一份寧靜,所以說哪里有人類的足跡哪里就有音樂。所以音樂在影視、圖片中的運用,不僅能達到所需要營造的氛圍,還能消除長時間的視覺緊張所帶來的疲勞,培養審美能力。
一、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概念及特點
影視作品中的音樂,通常簡稱為電影音樂,其概念顧名思義,廣義的是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和歌曲。但是我們在現實用法中,狹義指的是作曲家為電影專門創作的音樂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音樂是影視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視音樂在不斷的發展運用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藝術,成為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仍具有其本質構成要素,即旋律、和聲、節奏和色彩,但是因為其置于電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音樂的聽覺形象與語言、音響效果、視覺畫面相結合起來。音樂元素受到電影情節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的影響,受到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
電影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抒情性,但是因為其音樂本質決定了其敘事性較差,需要通過聽覺來感受、需要通過一定的時間過渡、過程展現、通過演奏和演唱呈現等。
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與電影題材、情節、風格的緊密相關性。音樂構思由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來決定,音樂的聽覺形象與最終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緊密融合。電影中的音樂,除神話、童話、科學幻想類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很少有夸張和程式化的東西,這一點明顯區別于音樂會樂曲和舞臺歌劇音樂。
二是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當影視由無聲電影進入到有聲電影以后,音樂即與電影中的對話、音響效果、畫面緊緊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視作品的美學功能和要求,影視作品中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
二、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揮影視音樂欣賞在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影視音樂的一些作品中流淌著不同的音樂情感。通過欣賞一些多媒體影視音樂,并結合教材講解片中的劇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視作品的主題和寓意。比如在欣賞了《祖國的花朵》、《媽媽再愛我一次》片中的主題歌曲時。讓我們又想起和重溫了童年時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時光和記憶。通過欣賞這類的影視歌曲,使學生切身地體會人們相互之間的親情,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教會他們懂得如何珍惜,這樣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所達到的效果,是通過說教難以達到的。在進行人性教育方面,讓學生欣賞一些動畫片中的音樂,例如《小鯉魚歷險記》、《寶蓮燈》等影視音樂,通過欣賞和講解音樂的內容,教育他們應該保持并發揚敢與邪惡勢力作斗爭,不畏艱險、不怕辛苦;通過欣賞《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學生,愛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而是無私地付出、是雙方心靈的交融。只有堅定世上存在純潔的愛情,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愛情的滋味與可貴。總之,通過把影視音樂進行分類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賞,并結合一定的劇中內容進行講解,會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促進今后的幼教事業發展。
另外,可通過影視音樂欣賞課,讓學生對影視藝術的了解、喜愛,來激發他們對影視音樂的熱情和對音樂知識的渴望。在選修課中,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學生都看過電影,有的同學還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欣賞不同風格的電影作為自己的業余愛好。在這樣一個個性充斥的課堂中,給予大家更加廣闊的開放空間去探尋影視音樂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給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或者一些主題,讓學生們到課堂外去找尋答案:或者通過學生站在講臺授課的方式,讓他們親自去體會把自己的所知與同學們分享的快樂。
三、在學前教育音樂課中發揮影視音樂對學生器樂演奏表演意識的提高
在器樂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詮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風格的音樂作品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表演意識、表演欲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如何合理地表現音樂作品、表現其音樂內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聽眾。將影視音樂融入到器樂演奏實踐中去,是提升器樂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運用影視音樂來提升學生的表演意識。
首先,運用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影視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通過優美的旋律、躍動的節奏、悅耳的音響,結合跳動的畫面,可以充分展開想象,去感受樂曲所描寫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畫面,使影視音樂的藝術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樂演奏中,部分學生雖然技術比較熟練,演奏時卻木訥、刻板,沒有生氣,這是缺乏想象的表現,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影視音樂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提示學生抓住音樂情緒抽象的關鍵,通過想象將音樂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時,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看到的情節畫面,或者聯想影視作品畫面,再現其中情節,把握角色所處的具體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使演奏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時代感,促進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升。
其次,運用影視音樂的文學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養完美的人格。音樂教學大綱強調,“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把美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去,這既是音樂教育的立足點,又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說在器樂教學中,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性、時代感尤為重要。從音樂教育的功能看,音樂對于心靈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獨特的功能,音樂具有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靈和感染人的情緒上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靈。利用影視音樂“以情感人”、“寓教于樂”,既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又完善其人格,因為影視音樂作品所表現主題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有對革命先輩的緬懷,有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有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有對未來的向往與憧憬的,有對人類社會美好情感和行為的贊頌與謳歌的等等,這些有利于學生體驗作品的時代感,培養學生把握不同時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有意識地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情緒、藝術性與時代性。
四、結束語
在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影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得以廣泛傳播,它以獨有的特性及魅力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我們要多運用影視音樂所獨有的的特點,有效提高音樂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音樂是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能滲入心靈,陶冶情操。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喜歡音樂但對音樂課不感興趣。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的教育為了迎接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都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目標。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一種手段。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音樂教育技術現代化的發展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來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這為傳統音樂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擴展了音樂課的教學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尤其是為音樂欣賞教學帶來了嶄新的局面,極大地緩解了課時少而教學內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許多優于傳統教學的優點,因此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各中學音樂欣賞教學的主流輔助手段。
1、音樂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樂欣賞課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資料。傳統存儲媒體是錄音磁帶和錄像帶。由于我們每一堂課所需的音頻或視頻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盤磁帶上,即使是教學方法,所需播放的順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帶上存儲資料的順序。上課時,要找到我們所需的音樂作品或重復播放某一音樂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對磁帶進行快進或快倒,這往往會因為不能及時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另外,影碟機和光盤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雖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樂素材,但音樂欣賞課分析音樂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樂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機仍然會明顯感覺到不便。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系統以上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通過利用計算機播放器的數字計時和播放進度條可輕松、快速地對任意一個文件進行快進、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無限次地重復播放,還可以利用一些軟件對音頻和視頻文件進行編輯、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樂片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能夠方便、快捷地播放和處理音樂文件是傳統媒體所不可比擬的。2、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并展開豐富的聽覺聯想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音樂知識的傳授單憑教師的講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樂課應努力創設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環境,將相關的知識編制成融聲、像、文字于一體的教學軟件,則更有效地濃縮了時間和空間范圍。運用網絡教育技術為學生學習音樂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如,利用校園網絡,圍繞階段學習主題,把豐富的知識資源組織起來,建立一個有質量的、有個性的音樂學習網站,讓學生隨時可以欣賞音樂,查找有關資料論文怎么寫。讓學生在這個“大環境”中,能夠自然地接受音樂的熏陶,享受音樂,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如果將音樂與非音樂的因素相結合,就可以實現通過音樂來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們帶給人的認識功能便會大大增強。如:與文字標題、詩歌結合的歌曲,與人體動作結合的舞蹈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歌劇,與電影畫面相結合的電影音樂。因此,如果我們利用編輯軟件給音樂配上生動的畫面、圖片或字幕,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單一的聽覺感受變為了視聽結合,有利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來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這有助于學生思路的拓寬與創造力的培養,容易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
3、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項比較繁瑣的工作,尤其是音頻、視頻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但課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復使用,下一輪上課前不必再整理眾多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只需打開課件即可快速熟悉講課內容、完成教案編寫,進而輕松地完成備課。這就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真可謂“一勞永逸”。
4、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和學生的學習
一些復雜的音樂欣賞多媒體課件往往涉及圖形、圖像制作軟件(如Photoshop),音頻、視頻編輯軟件(如Cool Edit,AdobePremierePro,Ulead VideoStudio 等), 動畫制作軟件( 如AnimatorPro,3DMAX,Flash等)和課件制作軟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幾何畫板,方正奧思等)的操作,單獨完成困難較大。這就需要多位老師相互配合、分工合作來共同完成,使教師們在課件制作中得以相互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一些積件式課件信息量大,教師只能選擇部分內容應用于教學。對于擁有校園網絡系統的學校而言,可以將這些課件放到網絡上供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其他內容,使課堂教學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5、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提倡老師們自己動手制作課件,否則很難體現出自己的意圖和教學特點,只能充當“課件放映員”。其次,多媒體輔助教學終究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用來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并非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及內容,我們應該根據音樂欣賞教學的目標和媒體的特性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補充。第三,由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課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授課進度,突出重點和難點,否則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優秀課件教學方法,也容易使學生造成嚴重的“消化不良”。第四,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中,教師既是課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課件能非常清晰地體現教師的整體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內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設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學中顯得比較被動,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味的播放會使學生變成看客,多媒體教學也就成了講稿演示。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注意課件以外自身主導性的發揮以及與學生雙向互動的調節。
總之,實踐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多媒體技術與音樂課教學的有機整合,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然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音樂教學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短期內的實踐和總結,更需要長期的學習和探索。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應用工具的不斷完善,多媒體技術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領域也會不斷深入,會給音樂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這就要求我們戰斗在教學一線的教職員工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勇敢地去探索去變革,通過最好的教學方式來教育祖國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趙易山,張路路.音樂多媒體課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17.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創新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是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它滲透于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各門學科的教育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需要各學科密切協調,需要各學科教師的積極參與。而音樂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載體,音樂學科在創新教育上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我們通過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更重要的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音樂教育能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廣闊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
首先,我們應該充分認識中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針對中學階段的學生進行的音樂學習個性研究表明,中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處于人生關鍵而又特殊的時期,他們在音樂審美認知、音樂審美經驗以及音樂創造等方面都較少年兒童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在審美、音樂表現過程中情感更豐富,邏輯思維更進一步加強,參與音樂活動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自我意識更為明顯。所以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而且對于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其次,要認識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個學生,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中,有的教師過分關注自己的“教”而忽略學生的“學”,偏重于對學生進行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承載體,如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的歌唱教學、死記硬背的樂理教學,學生在這種封閉的音樂課中學習主動意識、創新意識淡薄,創新的天性和潛能得不到發揮。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注重知識的簡單傳授轉向全面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應更多的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分析和見解來處理歌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進行相互的探討,為歌曲編配律動、歌表演,設計適當的伴奏節奏型,運用合適的樂器為歌曲伴奏;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表述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欣賞他們獨特的見解,鼓勵他們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課堂上和諧的師生關系,更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供學生的創新舞臺
創新教育的指導思想在于創設創新的教學氛圍,營造輕松快樂的教學環境,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創造美,鼓勵其具有創新的精神、勇氣和能力。
在我們中學音樂課堂中,有時會出現教師提出某個問題,教室里卻鴉雀無聲,沒人愿意舉手發言的情景。這是因為中學生雖然處在創造心理的覺醒期,但他們不像小學生那樣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不愿意在眾人面前表現自我,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好,會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出丑,甚至受到老師的歧視和同學的嘲諷。針對這樣的狀況,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要多讓學生參與音樂表現活動,并讓他們體驗到表現的成就感。如在電影音樂的欣賞課中,了解了在音畫的結合的各種特點之后,我增設了一個“活動與創編”環節——為沒有背景音樂的新聞紀錄片配樂。在新聞紀錄片中,呈現出了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臺灣風災,2009年青海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災區受災及重建的畫面,我告訴學生,畫面語言直觀了然,信息量大;文字語言準確,有邏輯性;而我們的音樂音響語言是具有概括性的,它是最寓于表情性和渲染性的。然后我請學生根據畫面內容,嘗試為視頻畫面選配上適當的音樂。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進一步提示他們:音樂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選擇一段音樂進行“音配像”,應先從音樂要素(旋律、節奏、速度、力度、和聲、音色、調性等)分析這段音樂,再與畫面對照,確定所選音樂能否起到抒情、描繪、背景氣氛、突出主題等作用,音樂的抒情性、敘事性、戲劇沖突性、場景性、通俗性特點能否得到發揮。運用這樣的課堂參與環節,通過對無聲視頻的配樂,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音樂在特定的環境中,更能觸動人的內心世界,從情感上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生命的渴望與死亡的對峙。同時課堂的音樂藝術實踐,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團隊間的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音樂形象的基礎上,應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個性,大膽展開聯想、想象。在課堂中可以設定一個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們進行論證和反駁,鼓勵他們創新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橫向思維、逆向思維得以展開,對音樂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音樂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鍛煉創新能力的舞臺。
三.挖掘教材的創新要素,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音樂作品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創造力,教師應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內容的時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實用性,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的創新要素,對教材進行多元化的增補和組合。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因為,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如在學習花城版高中音樂欣賞《多元的時代》一課中,教材內容是欣賞20世紀現代音樂作品,我增補介紹了著名作曲家譚盾《永恒的水協奏曲》、訪談節目錄像《譚盾與卞祖善的“音樂之爭”:多元音樂的討論》,通過21世紀中國兩代音樂人對創新觀念產生的強烈的對峙,讓學生理解現代音樂力圖打破傳統的形式規范的開拓精神以及現代作品復雜豐富的多元局面。由“譚卞之爭”這一教學內容引發學生的種種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討論:時代在發展,音樂文化怎樣做到多元化?繼而引導學生:對藝術鑒賞的認同是允許存在差異的,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學習方法來認識學習音樂,從而逐漸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的創新要素,鼓勵學生提出疑問,積極思考,這是激發創新的重要條件。善于質疑,才能點燃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欲望。
四.運用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更新教法、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只有在“動”起來,“舞”起來的過程中,才可能有創新的體驗,才可能產生創新的欲望,才可能有創新的能力。《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在音樂課堂中,我們應打破傳統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運用“挖掘創造力”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有音樂作品的欣賞、分析、創造,都是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尤其在表現領域更體現了這一特點。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學音樂課堂在注重學生感官的同時,卻忽略了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于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學生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和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課堂中設置合理的學生活動創編,豐富課堂氛圍,同時給學生足夠的音樂發展和表現的空間,使我們的課堂不再單一。如在學習花城版高中音樂欣賞《生活之音》這一章節時,教學內容是通過欣賞伴隨人類生活的各種音樂,思考作曲家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各類素材創作音樂作品。我在這一章節增加了一節“音響探索活動課”。課前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材料為音源創作一小段音樂。并用節奏譜或圖譜把音樂作品記錄下來。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學生按小組確定創作主題,設計創作方案,再根據確定的創作方案捕捉生活的聲音,嘗試音響組合,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排演練習和音樂的記譜進行相應的指導。在課堂活動環節,各組組長展示本小組的節奏譜或圖譜,介紹各組的創作思路,然后進行音樂創作展示,展示過程中小組互相評價。通過這樣的音樂活動課教學,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實踐活動生動活潑,他們創作的音樂能恰當地表現主題,并能用節奏譜或圖譜設計出具體的創作方案;他們使用的某些音源或音效富有創意;他們的展示過程井然有序,表演自然,組員之間分工明確,合作意識強,配合默契。
這樣的一堂音樂活動課,讓學生在探索音響與音樂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音樂知覺、創新意識及音樂表現能力。讓學生通過參與創造實踐,體驗創作的成功與喜悅。對青少年學生來說,音樂創作的內容包括探索音響和音樂、即興創作以及創作實踐等。讓學生認識音樂創作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創作”,對自己而言在以往的學習經驗上創造新價值,獲得新收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音樂創作,樹立創新意識,有效地促使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活動。
五.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衡量學生的創新品質
音樂學科評價對于學生創新品質的啟蒙、培養、發展以及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創新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的導向、調控作用。合適的音樂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音樂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音樂課不能僅僅以一張試卷或簡單的歌曲演唱來決定學生的音樂成績。應該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選擇合理的考評方法,使之既能測定學生基礎音樂知識、基本音樂技能的水平,又能衡量學生創新能力的優劣。
根據音樂學科教學的特點,可以采用多主體評價和實施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多主體評價。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和家長對學生評價等方式,除了課堂教學中的口頭評價外,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校實際,制定相應的課堂、單元、學期的學習評價表,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采用交叉互評、分項互評、討論式互評、才藝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發現問題,促進今后的學習。
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著壯、瑤、苗等少數民族,這些民族與其他兄弟民族都有著源遠流長的音樂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國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其中廣西便有28個項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國華南西部的廣西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地區,那里有著濃郁的廣西民族風情、民族節日習俗眾多,其中歌詠習俗最為眾多。有眾所周知的壯族的“三月三”,有彩帶飛舞的瑤族“盤王節”,有樂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載歌載舞的京族“唱哈節”等大型節日活動。廣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國都有著影響力的,廣西的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包含了人們的辛勤勞作,與幸福的快樂生活,題材也十分有趣。在廣西的很多地區有請客的“敬酒歌”、有結婚的“哭嫁歌”“上轎歌”、打漁時有“漁歌”、放牧時還會唱起“牧歌”、在牡丹花開的時候人們唱起了“花歌”、荔枝開出果實的時候還有“甜歌”等等。各種類型的民族民間音樂都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廣西擁有著我國人口第二大民族壯族,同時壯族也是中國人口中最多的少數民族。在廣西境內主要分布在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廣西的傳統音樂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樂、民間樂器等。廣西傳統音樂文化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廣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達形式,舞蹈則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器樂更是多種多樣。廣西的音樂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地方無不洋溢著民族文化的智慧,音樂的流動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
(一)廣西的本土民歌絢麗多彩廣西一直以來都是文化與藝術并存的地區,壯族則是被稱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壯族的民間音樂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勞作和對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體傳承手段是以口口相傳為主要方式,因此許多的作品并沒有能流傳下來。壯族的民歌不僅形式多樣,體裁眾多且韻律非常獨特。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等。壯族民歌就形式分,還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一事,有時長達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生活歌則有《對歌》等。《對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也是較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廣西本土甚至是全國都有著知名度,特別是在《劉三姐》的電影放映后,《對歌》逐漸由一首歌發展成了一種歌唱形式,只要是通過抒情的男女對唱,四句一組,相互問答的方式來敘述所要表達的內容。對歌的節奏比較自由,音調比較悠長。在壯族地區,最主要的傳統音樂還有山歌調,歌詞有賦、比、興,曲調有歡、西、加、比、論五種。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幾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響了各地,雖然并不是傳統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與歌詞相結合,卻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二)廣西的本土舞蹈歷史悠久廣西是一個熱情的地區,在壯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們濃濃的熱情。人們把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熱情融入到了舞蹈當中,即使是舞蹈情節具有悲傷元素也不會抹去人們對于幸福的渴望。廣西的舞蹈文化源遠流長,最初起源于對狩獵的模仿,它與巫師的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最早記錄是在花山壁畫中壯族先民對于蛙神的頌歌。因其動作粗狂,兩臂展開彎肘上舉且兩腿蹲成弓步而被稱為蛙形舞蹈。廣西歌舞發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為出名。鼓舞有銅鼓舞、蜂鼓舞和扁擔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撈蝦舞等。其中以扁擔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傳最為廣泛。扁擔舞主要是表現插秧、收割、打谷等勞動過程,同時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擊聲作伴奏的古樸風韻。采茶舞是一種男女群舞,男隊手執霸王鞭,女隊手執花燈花燈或彩扇載歌載舞,內容主要描寫農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壯族人民的風俗歌舞,以牛作為送寒迎春、勸人春耕和勤勞豐收的象征。音樂多以民歌為主,內容多為贊美耕牛、祈求豐收。在近年來廣西舞蹈的不斷發展下,廣西的舞蹈發展的較為順利,特別是在廣西藝術學院的教學為基礎培養之下,廣西出現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拋繡球》《壯族大歌》等。《壯族大歌》形象生動地展現了頑強拼搏的壯族人民,在絕望之中,仍堅強地追尋太陽,展現了堅韌的品格和對生活的熱情。
(三)廣西的本土器樂各具特色廣西地區的樂器種類繁多,且各具特色。廣西許多樂器都是經歷過歷史磨痕的,發展了許多年,制作簡單,攜帶簡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為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四類。吹奏樂器有葫蘆董等,拉弦樂器有馬古胡和土胡等,彈撥樂器有獨弦琴等,打擊樂器有銅鼓蜂鼓等。馬骨胡是壯族樂器,用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蜆木作琴桿,黃角作弦軸,金屬線作弦。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強。是壯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獨弦琴是京族樂器。以劈成兩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長匣作為琴身,長約80厘米。演奏時用右手按著小圓木,左手以小竹片彈撥弦線,能奏出4個音和裝飾音、顫音,音色幽婉動聽。銅鼓是壯族同時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數民族常用的打擊樂器。銅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組成;鼓身銅鑄,成倒立的圓筒形,是擊奏的體鳴樂器。銅鼓音色粗獷,音量較大;鼓的背面有調音鏟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時,左手執掌拍擊球形一端的鼓面,聲音清脆而響亮;右手拍擊喇叭形一端的鼓面,聲音深沉而渾厚。著作《廣東新語》說:“粵之俗,凡遇嘉禮,必用鼓以節樂”。詩句中所描寫的便是人們在節慶時節敲擊銅鼓以伴舞、伴歌的習俗。
二、本土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音樂教育在現代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無論在教育的哪一個階段,音樂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國在西周時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禮樂教育是西周時期“六藝”教育的核心,樂便是音樂。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對音樂教育大加贊賞,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之民莫關于禮”,贊同音樂具有藝術性和教育意義。我國的禮樂教育用禮訓練著人們的行為和規范,讓人們能理性的在社會中生存,而用樂陶冶著人們的情操,讓人們在感性的層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內心。我國古代的音樂教育雖然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時期,但是在“維新變法”之前,我國的音樂多半還是具有娛樂性和統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顯。在清朝末年梁啟超致力于音樂的改變,希望通過音樂的力量喚醒人們改革的決心,積極宣傳學堂樂歌。隨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學堂樂歌得到了發展。學堂樂歌對于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啟蒙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國現代的音樂教育也正逐漸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進作用。廣西的本土音樂內容非常地寬泛,所涉及的內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會發展中,有許多的寶貴音樂文化已然開始流失,在口口相傳的民歌中,在風情濃郁的舞蹈里教會我們的應當是如何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保留,并向下傳承。本土音樂的發展需要后人的不斷傳承,因此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對于本土音樂的學習便是一個重要內容。學習本土的音樂文化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自己生長的地區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該地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廣西的音樂教育正在快速發展,在各個階段的音樂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長足的發展。從幼兒的啟蒙學習,到中小學的基礎音樂學習,再到高中的音樂欣賞學習,音樂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培養著學生們的審美情趣,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但是我區學校的大部分學習中,專門有針對性地針對本土的音樂文化學習的課堂內容還是占少數。我區對于加強本土的音樂文化的傳承是近十年間才開始開展的,因此在學校的音樂教學中學生受到本土的音樂的熏陶便是極少的,有些學生對于本土的民族音樂了解不深。長此以往,本土民族音樂的根基便比較淺,在教學中樹立起學習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則需要教師的長久的努力培養,加強學生對于本土音樂文化的認同感,鼓勵學生去了解本土音樂。所以本土的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本土音樂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去尋找音樂。
三、對于本土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
對于廣西本土的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是近年來的重要教學內容,我區的本土音樂進行傳承途徑有許多,這篇論文重點從音樂教育這方面來思考和討論。學校的音樂教育是推廣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在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音樂文化強烈的擠壓著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空間。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區本土音樂教育,要讓學生們重新回歸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才能讓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針對目前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我們首先要從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如廣西藝術學院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創立了民族藝術研究所,它既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又使壯族等廣西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開設少數民族音樂課程1.研究型的課程觀念融入到音樂教學中研究型課程是一項開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課程結構。它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探究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多開展一些實踐性,開放性的課程,如實地采風,深入到壯族聚居的地方作實地考察和收集資料。并且經過接觸和學習后能慢慢學會唱或表演一些壯族的民歌,以自己親身去體驗并從中得到學習。2.把現代音樂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傳統音樂教學中廣西本土音樂的發展有獨特的傳授模式,所以壯族的傳統音樂的傳承基本以“口傳心教,口口相傳”把其音樂文化一點一滴傳承下去的。而中國現代的高等教育屬于全新的學校教育,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普通學校教育都引進了新的教學模式。改革開放后,專業的音樂教育開始朝多層次、多規則、多形式、開放式的辦學方向發展。其實“口傳心教”是屬于非常開放性和具有創造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學習風格的差異性也有助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區本土傳統音樂文化的元素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3.加強本土師資的培養和教學資源的豐富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識專業性的教師非常稀缺。近幾年,廣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師基本以外省教師為主,而本土的教師則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師的教學水平達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養不夠。為了填補這一方面的漏洞建議各高校能加強師資的培訓,有條件院校的可以讓教師去更高水平院校去進修學習,以填補自身的缺失,從而更好地為培養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教學資源方面,學校應具備較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資源,如影音資料、圖書資料等,方便學生查詢和學習。
(二)將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中小學音樂課堂中1.讓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融入中小學音樂欣賞課程中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壯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樂作品融入到教學欣賞課程中。比如: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等歌曲。教師可以采用開放、探索性等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壯族音樂文化的魅力。2.讓廣西本土音樂文化融入到課外活動中可以在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統一安排情況下舉辦一些與廣西本土的音樂文化有關的音樂活動,如:藝術節、歌詠比賽等。活動要求學生所表演的節目要和我區的音樂文化有關,可以選擇演唱我區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過這些課外活動使民族音樂文化走入他們的記憶中。讓他們慢慢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綜上所述,廣西本土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在校學生是最活躍的一群人。在高校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納入教學計劃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積極的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內容和方向,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