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9 16:34: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測繪碩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艾孜海爾江·艾合買提.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2,24(27):217——219.
[2]劉霞,趙鑫,呂翠麗.數據庫挖掘技術在網絡安全防范中的應用[J].動畫世界,2012,20(06).
[3]尚世菊,董祥軍.多數據庫中的副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及發展趨勢[J].計算機工程,2009(05).
[4]呂安民,林宗堅,李成明.數據庫挖掘和知識發現的技術方法[J].測繪科學,2010(04):123——130.
[5]曾霖.基于Web數據庫的數據庫挖掘技術探究[J].軟件,2013,27(02):174——176.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宋安,習勇,魏急波.基于μCLinux的NAT設備的設計與開發[J].電子工程師,2005-05-15.
[2]徐葉,袁敏,李國軍.嵌入式Web服務器遠程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3-02-27.
[3]王俊,郭書軍.嵌入式Web服務器的實現及其CGI應用[J].電子設計工程,2011-11-05.
[4]高建國,崔業勤.ARTs-EDB的內存數據存儲管理[J].微計算機信息,2010-01-25.
[5]陳嘉.嵌入式主存數據庫索引機制的研究與改進[D].湖南師范大學,2006:278-282.
[6]劉志東.基于嵌入式Web技術的遠程射頻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西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04-01.
[7]賀永恒.基于IAIDL的信息家電體系結構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04):154-156.
[8]陳一明.嵌入式數據庫的智能家居網關設計[J].微計算機信息,2009-04-15.
數據庫論文國外參考文獻:
[1]余明輝,胡耀民.基于SQLServer2008決策支持系統模型的研究和應用[J].微計算機信息,2010,26(2-3):178-180+192.
[2]張克友.基于SQLServer財務數據庫安全技術的探討[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4):587-590.
[3]胡家漢,李景峰.對SQLServer數據庫的安全和管理策略探討[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101-102.
[4]胡登衛.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SQLServer數據庫安全策略研究與實施[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25(3):96-99+106.
中圖分類號:O213.1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數字線劃圖(DLG)是已有地形圖要素的矢量數據集,保存各要素間的空間關系和相關的屬性信息,全面地描述表達目標。我國全國范圍內的不同比例尺的DLG數據比較龐大,其數據質量檢查的技術復雜、工作量大。如果采用常規的方法,一方面不能保證檢查結果的質量,另一方面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影響工程進度。因此,結合生產作業的實際需要,研究利用計算機技術開發一個既能提高數字化生產,又能保障數字地理信息準確性的DLG質量檢查系統具有重大意義。
二、DLG數據質量研究的主要內容
2.1 DLG數據質量的特點,影響DLG數據質量的各種因素,從矢量數據的特點、生產和使用出發,對數據誤差產生來源進行了探討。
2.2 對DLG質量檢查的具體部分進行了闡述。質量檢查部分包括:說明信息和地理實體數據。
三、DLG數據質量評價的驗證
宜興市高鐵新城和丁蜀城區1:1000航空攝影測量工程包括基礎控制測量、航空攝影測量,航空攝影總面積約100KM2,采用數碼相機(DMC)進行航空攝影。
本文通過宜興市高鐵新城和丁蜀城區1:1000航空攝影測量工程項目實例,驗證研究的理論知識,提出方法,并對質量檢查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補充說明。
四、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貫穿于生產作業的全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應進行設計相應的質量控制的技術指標,配備相應的質量檢查和質量監督人員,落實質量管理的措施。生產分院檢查率要達到100%;院級檢查對資料、作業方法、成果要進行全部檢查。對于外業檢查部分要達到30%以上;局級驗收對資料、成果檢查要進行全部檢查驗收,外業部分檢查驗收要達到10%以上。
質檢流程圖如圖1.1所示。
圖1.1 質檢流程圖
4.1數據質量檢查
數據質量問題是數據應用的保證,為確保數據的質量,將對提交數據做嚴格檢查。
4.2影響DLG質量的因素
作業數字化測繪最重要的產品之一,DLG不僅要正確表達要素位置信息以滿足制圖要求,還要建立合理的拓撲關系、方位關系、度量關系以便于進行空間分析、數據分析、空間數據挖掘等,從而滿足從行各業的需求。
本實例DLG數據質量受諸多因素影響,現羅列如下:
1. 產品本身的復雜性。要處理要層與層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要素與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還要兼顧出圖的要求。
2. 數據源的質量。DLG的數學精度受到掃描矢量化所需的紙質地形圖質量、掃描儀器質量、DRG制作質量的影響。DLG數據質量還與DWG格式的基線數據和圖形數據質量有關。
3. 資料的質量。所利用的資料本身的質量以及這些資料能否正確使用決定著DLG的質量。
4. 作業方法。作業方法的完善是DLG成果質量的基礎。
5. 人員素質。管理人員的能力、技術人員處理問題的能力、質檢人員發現問題的能力、作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等對DLG質量有著重大影響。
4.3數據檢查內容
1、數據完整性檢查
(1)數據層的完整性檢查:分層數據的檢查,即使圖層沒有數據也應以空層存在;
(2)數據層內部文件完整性檢查:數據層內部文件包括空間數據文件與屬性數據文件;
(3)要素項完整性檢查;
(4)數據范圍檢查;
(5)要素完整性檢查:檢查各數據層應有的要素是否有遺漏或多余。
2、邏輯一致性檢查
(1)要素一致性檢查;
(2)格式一致性檢查;
(3)數據分層一致性檢查;
(4)拓撲一致性檢查;
(5)要素空間關系檢查。
3、接邊檢查
主要檢查是否接邊、是否正確接邊等,主要包括:
(1)圖形接邊檢查;
(2)要素屬性接邊檢查:檢查相鄰圖幅接邊要素的屬性是否一致。
4、不同數據格式間的一致性檢查
打印輸出符號化DLG圖件與調繪片內容對照檢查。
4.4檢查結果處理
對于被檢查出來的錯誤,用戶可以用編輯工具改正這個錯誤,也可以將錯誤輸出待后續修改。對于其它檢查出來錯誤,應根據情況區別對待:要素丟失就應將要素添加到數據庫中,要素多余就該刪除。但數據在刪除時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才可刪除,如檢查出重復的高程點,如高程值一樣且重復就可刪除;如查出重復的居民地,若屬性和代碼都一樣的情況下也可刪除等。這個功能可以提高數據檢查和人員編輯的效率。在檢查過程中要根據發現的錯誤及時修改數據屬性模板和代碼映射模板,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五、小結
本文結合宜興市高鐵新城和丁蜀城區1:1000航空攝影測量工程項目,闡述了數據質量檢查的方法。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較豐富的數據庫,同時,根據不同行業的需要,可在規則庫中增添新規則從而滿足特定行業數據檢測需求。
2.用戶自定義屬性模板數據設計研究。按照DLG數據國家標準和地區規范,研究和建立空間數據的屬性數據檢查標準規則模板,運用模板匹配的方法進行DLG數據屬性質量檢查。
3.質檢方案可靈活定制。
4檢查過程中提供人機交互檢查功能。通過自動檢測功能,可大大降低數據檢查人員和數據監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數據庫建庫建設的效率。
5.自動化修正功能。
DLG數據檢查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沒有完成多源數據疊加檢查;在對地物比較復雜的繁華地段進行拓撲檢查時,檢查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研究的方法在進行CAD數據檢查時只能對單個圖幅檢查,不能滿足作業批處理的要求。
矢量數字地形圖(DLG)數據質量控制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在生產、檢查、驗收、入庫等環節的檢驗工作仍然普遍使用了傳統測繪產品的檢查方法和模式。因此出現了檢驗工作多、易出錯、結果不規范、不全面、可視化程度低等許多弊端。從長期的生產和質檢經驗來看,只有正確分析各產品的質量元素,結合現有的軟件開發技術,最大程度地利用程序進行自動檢查,才是控制數字測繪產品質量最有效的手段。我們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不斷地完善DLG數據檢查技術與方法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初到韓國,我的指導教授興趣甚廣,對我想學什么、研究什么絲毫不加限制,只是對如何解決我的生活經費感到為難。學院里研究結構工程的樸淳圭教授問我是否知道《營造法式》我立刻拿出《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給他看。大約一個星期后,他很鄭重地告訴我,《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人在建設標準化方面所做出的先驅性工作的總結,而陳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對其重要的解讀和分析,大家都非常感興趣,苦于言語隔閡,對其一知半解如果我愿意翻譯和解說陳先生的這部著作,他的研究所可聘我為蔚山大學建設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助理,解決我衣食住行的問題。大喜之下我當即應允,這是我真正開始研讀《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之始――目的是為了糊口;出發點也非建筑史的研究,而是向韓國的結構工程師們介紹中國古代的標準化設計和建造。說來庸俗可笑,但很真實,我對陳先生的敬仰,最初是因為他的著作幫助改善了我的物質生活!
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陳先生治學之嚴謹,邏輯之嚴密,用功之勤苦,成果之重大,讓我大為震動,對陳先生的敬佩,更是出于對其學識的高山仰止。在論文開題之時,《大木作制度研究》已譯了大半,對《營造法式》的材份和大木制度,越來越著迷,碩士論文的主題即定為“朝鮮半島高麗時代木構建筑與營造法式大木制度的比較”,其核心是分析朝鮮半島高麗時代的木構建筑是否也采用了類似于《營造法式》的材份制度;如果是,它們又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說明了什么。得益于陳先生在《大木作制度研究》中所揭示的研究線索、研究方法,所記載的實測數據、圖紙,我順利地完成了論文,對中國唐宋以來的木構建筑成就以及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有了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刺激了我對建筑史學習和研究的興趣,而這很可能將是我一生的職業。
如今我也在學校里教建筑史課了。看著一些同學昏昏噩噩,上建筑史課就翹課或者睡大覺,一如當年的我,不由得慨嘆命運之巧;而接觸過的某些功成名就的建筑師對建筑史的無知和蔑視,更是讓我遺憾嘆息。這些年朦朦朧朧地感到,建筑史的學習和研究,何嘗僅僅有學術上的意義?又何嘗僅僅是給建筑師提供一些“設計靈感”和“文化符號”?我們今天的建筑大致可分為五種,一種當然是設計和建造均屬上層的精品,可惜為數不多,更多的或者是外國建筑師隨心所欲的試驗和玩笑,或者是對西方古典和現代建筑的郢書燕說、邯鄲學步或者是對我們自身傳統的胡亂肢解和拼貼,或者是毫無水準的粗制濫造和平庸,怎么會是這樣呢?為了擺脫這種窘困,我們天天在喊建筑設計創新、創新天天都在發明各種“學說”、“主義”,可成效如何呢?我們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最忙的工地,卻出不了多少能夠享譽世界的建筑師,這是為什么呢?好大喜功的城市、畸形變態的建筑導致我們的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趨短缺、社會矛盾加劇……這一切難道不都因為是我們迷失了建筑的正道而導致的結果嗎?而建筑的正道在哪里?不學習和研究建筑史能搞明白嗎?建筑系學生晟初、最重要的一課難道不該是建筑史嗎?而建筑史的教學內容,難道就只能是風格編年史嗎?……可惜的是,在這錢潮鼎沸的時代里,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無暇思辨這些問題了。我們中的很多人不再有陳先生那一代學人那樣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了,不再有那樣的勇氣和毅力了,不再有那樣的犧牲精神了。而這不單單是一個人的問題,也決非一群人的問題,而且是我們的社會不需要這些了。令人難過的對比就是,我們一個月就能寫完好幾篇論文,一年就能完成好幾個課題,而陳先生一生就出過那么幾本書;看著書桌上那不算太厚的幾本書,翻著那一張張用鴨嘴筆繪制而成的精美絕倫的測繪圖,讀著那一疊疊密密麻麻寫滿鉛筆字批注但從未發表的手稿,我不由得額頭出汗,慚愧之意難以遏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陳先生!夫子之墻,高幾許?
夫子之,墻高幾許?這遠不是我能回答的問題。值陳先生逝世10周年之際,作為末學后進,對于建筑歷史別說未能得窺堂奧,就是學術宮殿的外墻亦未觸摸,只能遙遙拜望,這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所以不敢妄論陳先生的學術成就和地位,上述文字僅僅雜錄些陳先生著作對我的影響而已。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of the 3D laser scanning. After considered the effects in the ways of instrument,reflector and scanning environment,making a accuracy analysis of it.
[Key words] 3D laser scanner surveying error accuracy
0.引言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是繼GPS空間定位技術后的又一項測繪技術革新,將使測繪數據的獲取方法、服務能力與水平、數據處理方法等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如三角測量方法,GPS測量都是基于點的測量,而三維激光掃描是基于面的數據采集方式。三維激光掃描獲得的原始數據為點云數據。點云數據是一切后續工作的基礎,在數據采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有誤差,為了提高點云數據質量,需要對誤差來源進行詳細的分析。1997年wallace等人研究了三角激光掃描儀的深度圖像測量原理,并通過實驗驗證了掃描物體的移動能導致深度圖像測量的系統性誤差[2]。2000年吳劍鋒等人詳細分析了激光三角法測距的誤差[3]。
1.地面型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工作原理
對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來說,采用的是儀器坐標系統,即所采集到的物體表面點的空間信息是以其自身的坐標系統為準的。系統以激光束發射處為坐標原點;Z軸位于儀器的豎向掃描面內,向上為正;X軸位于儀器的橫向掃描面內;Y軸位于儀器的橫向掃描面內且與X軸垂直,如圖1-1,由此可得點坐標的計算公式:
2.點云數據的誤差來源及分析
三維激光測量誤差可分為:儀器誤差、與目標物體反射面有關的誤差和外界環境條件影響這三類。由(1)式可知,儀器誤差源于儀器本身的性能缺陷,包括激光測距的誤差(S的誤差)、掃描角度測量的誤差(誤差);與目標物體反射面有關的誤差主要是表面粗糙度的影響;外界環境條件主要包括溫度、風、氣壓等因素。在一般地面三維激光掃描作業環境下,我們認為地面三維激光掃描獲取的點云數據的誤差主要是由掃描儀自身的誤差引起的[4],所以我們有必要弄清楚誤差的來源。
2.1儀器誤差
2.1.1激光測距誤差
激光測距在信號處理各個環節都會帶來一定的誤差[2]。現在激光測距的原理有兩種,脈沖式和相位式。脈沖測距產生的誤差主要是計時誤差,相位法測距產生的誤差主要是調制光的頻率誤差。在儀器使用過程中,由于電子元件的老化等原因,實際的調制頻率與設計的標準頻率會產生微小的差別,該影響與所測距離長度成正比,稱之為“比例誤差”;另外,由于測距系統距離起算中心與其安置中心不一致等原因,使得實測距離與實際距離有一個固定的差數,稱之為“固定誤差”。對于“固定誤差”和“比例誤差”,可以通過儀器檢定來確定,從而可確定激光測距誤差。
記固定誤差為,比例誤差為,則測距長度為的測距誤差為:
2.1.2掃描角的影響
掃描角的影響包括水平掃描角度和豎直掃描角度測量的影響。掃描角度引起的誤差是掃描鏡的鏡面平面角誤差、掃描鏡轉動的微小震動、掃描電機的非均勻轉動控制誤差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測角誤差對測設點位的影響公式為:
對于三維激光掃描儀則有:
式中為測距,單位為,,為激光對同一點掃描的次數。
2.1.3激光光速發散的影響
在實際應用中,多數掃描儀系統都是采用基于激光脈沖的時間測量來進行距離量測的。由于激光束的發散特性,使得激光束到達實體表面的光斑大小影響著回射點云的分辨率和定位的不確定性[5]。假設發射激光束成圓形發散,最終到實體表面的光斑用表示,有下式成立:
式中是與激光光束發射位置有關的距離參數。一般而言,光斑的大小是隨著掃描距離增加而線性增大的。發散的光斑大小可以由一個掃描距離的線性方程來表示。許多儀器廠家都標定了各自系統的光斑發散值的大小,如Trimble GX200的光斑大小為3mm/50m,萊卡HDS3000為6mm/50m。
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的距離測量是沿著發射光束的中心線測定的。由于激光光束的發散使得真正的點位難以預測[6]。同樣由于實體掃描在之前,實體的位置和形狀也是未知的。故需要一個可靠的模型來量化光束的不確定性水平。設激光束的直徑為,角度定位變化是。由密度公式推出來的光束寬度的不確定性表達如下式:
根據密度方程的等方性和在任意維數的均值都為0的特性,由經驗判斷有,激光束的位置不確定性約等于1/4的發散光斑直徑。如式:
假設角度采樣間隔在和方向上是相等的。那么推導得到定位中心和實際目標中心一致的可能性與采樣的間隔是有直接關系的,由密度公式:
給出中心點定位的標準偏移如下:
2.2與目標物體反射面有關的誤差
掃描得到的點云的精度與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密切相關。三維激光回波信號的多值性[7],使得不同的三維激光掃描系統處理的回波信號不同。以處理首次回波信號為例,目標物體表面粗糙程度引起激光腳點位置的偏差 接近于物體表面粗糙極值的一半。
2.3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
外界環境對一切測量儀器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熱脹冷縮會使儀器結構產生細微的變化,較大的風力會使儀器顫動影響掃描質量。較差的外界環境條件對掃描數據質量的影響較大。
地面三維激光掃描儀的觀測精度與掃描距離及掃描的精細程度有關,針對Trimble GX200三維激光掃描儀,經過實驗研究發現測量主要誤差來源于測距誤差和掃描角誤差。在掃描距離為50m時的測距精度為1~2mm,單點定位精度為6mm。
3.結束語
三維激光掃描儀目前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是研究的熱點。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維激光測量誤差來源――儀器誤差、與目標物體反射面有關的誤差和外界條件影響。通過實驗得知了儀器Trimble GX200的測距精度和掃描精度。
參考文獻:
[1] 鄭德華,沈云中,劉春.三維激光掃描儀及其測量誤差影響因素分析[J].測繪工程, 2005,14(2):32-34.
[2] A. M. Wallace, G. zhang , Y Gallaher. Scan Calibration or Compensation in A Depth Imaging System [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8,(19):605-612.
[3] 吳劍鋒, 王文, 陳子辰. 激光三角法測量誤差分析與精度提高研究[J].機電工程.2003,(20):89-91.
[4] 黃小川,鄭慧.地面三維激光雷達點云誤差分析及校正方法[J].地理空間信息.2009,7(5).
[5] 馬立廣. 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測量技術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
[6] 楊偉,劉春,劉大杰.激光掃描數據三維坐標轉換的精度分析[J].工程勘察,2004.
中圖分類號: P2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地籍管理與GIS技術
地籍管理可以說是開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礎工作,同時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對于地籍管理的水平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地籍管理的所有數據和其他的數據一樣和空間時間等因素有關,同時也會伴隨著這些數據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化。所以我們這里提到了一種新的技術GIS技術,GIS技術分為動態的以及靜態的,這種技術的巨大優越性對于地籍管理的幫助可以說是無法替代的。
二、相關技術的概括總結
1、GIS技術
GIS技術是以龐大的地理空間的數據庫作為基本基礎的,主要使用的是地理模型的分析,然后通過這些提供比較多的空間以及動態的相關地理信息,同時還為相關的地理研究以及相關決策進行服務的一套大型的計算機技術系統。主要的是作為對于地理空間等數據進行儲存、管理以及分析等的系統工具,在現代的許多行業中都為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所以目前來說這種技術非常受人們的青睞,傳統的GIS技術主要是靜態的或者是準靜態的,靜態的系統模式只是考慮被描述的相關對象的一些空間的主要特性,在存儲的時候忽視了這些數據本身存在的時間的特性,所以當這些數據發生大的變化的時候由于新舊數據是不會自動更新和存儲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數據的流失,所以這種方式的技術在使用上還是存在很大的缺陷的。而我們文章講到的這種時態GIS技術目前盡管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能夠有效的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同時排出了前者的缺陷,能夠進行有效的信息處理管理以及分析,能夠對新舊數據進行有效的更新以及存儲分析。
2、工作流技術
首先工作流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有兩個或者是以上的人進行的連續的完成某一個業務工作量的工作流轉。工作流技術起初是用于辦公自動化的研究工作中,
2、工作流,簡單地說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連續地以串行或并行的
方式去完成某一業務,也就是業務在多個或者單位之間的流轉。1993年工作流技術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成立了一個工作流管理聯盟,這個聯盟的成立標志著工作流技術已經開始逐漸的進入到一個相對比成熟的發展階段,工作流技術就是一個能夠比較完整的或者說是能夠進行自動執行功能的先進技術,這種技術能夠根據一些系列過程中弧線的信息以及任務等進行不同群體之間的傳遞以及相應的執行。
三、時態GIS技術在地籍管理中的應用
首先這和普通的數據庫大致是一樣的,設計步驟主要有三個階段,概念設計、邏輯設計以及物理設計,主要的設計步驟如下:現實世界 概念模型設計 邏輯模型設計 物理模型設計
1、概念設計
對于概念的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具體的就是實體類型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實體具體的就是指空間以及相關屬性實體,對于地籍管理的結合設計常見的空間方面的實體就是有點、線以及面的實體控制,同時每一種不同的實體也有不同的自己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實體類型也有相關聯的地方,主要的聯系體現在空間屬性上的聯系、空間上的關系、從屬關系、屬性以及北京之間的聯系。
2、邏輯模型設計
邏輯模型的設計主要的講到空間地籍數據的分析,這類數據主要的非為兩種,一種是和這種數據屬性有著密關系的相關數據,比如說宗地數據,另一種是非宗地的相關的空間數據,同時由于這類數據有時候還可以作為背景所以就會有少量的屬性方面的數據,主要的就是用于一般情況下的查詢工作。
3、物理模型設計
對于物理模型的設計主要的就是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構建以及使用過程。
四、地籍管理中工作流技術的應用
這方面的應用主要的是體現在執行過程、方式、執行者以及過程的監督,執行的過程蛀牙的就是從結構上對相關數據進行構成定義,執行方法上主要的是強調之心的規則,執行者主要的人以及電腦,最后進行相應的監督,同時系統還可以進行修改重做等。主要過程中能夠對相應的關系形成網絡,一個相關圖形的流程進行定義或者是形成整個的流程圖,主要的實現方法就是首先基于相關地理信息文件的工作流系統,之后是消息的系統工作流以及基于WEB的工作流,通過這三種技術系統的相互配合是吸納消息的傳遞、安全的管理、數據庫一會相關文檔的管理等的多功能一體化的整體的開發管理過程。
五、具體的應用步驟
1、圖形數據的輸入.
這里主要考慮的就是數據的生產者等和系統能夠進行相關存儲的數據之間的相互轉化,GIS技術能夠根據得到的圖形信息進行相關的處理形成具體的圖紙,然后利用具體的軟件盡心相應的分析處理存儲等操作。
2、屬性數據的輸入
這里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對于主要的相關數據的輸入儲存,主要的使用批量輸入,另一個是在日常的地籍管理過程中對于漏洞的出現進行補充輸入,通過比較專業的健全的方法進行錄入管理。
3、數據的查詢以及分析
完成上面兩個環節之后就可以對數據進行查詢,查詢的方法主要的也就是上面兩個方法,圖形以及屬性數據的查詢。對于相應數據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緩沖區的分析。條件分析以及統計分析。
4、數據的導出
上面講到的是數據的輸入過程,如果需要查詢相關數據的同時還要相關數據的文案,這就要求對相關數據進行導出操作,這里的輸出主要的就是完成某種審批和查詢工作,可以進行打印報表等的形式進行索引導出。
六、總結
地理信息系統在地籍管理中的應用可以說是填補了傳統方法的多種不足,對于這種技術的有效利用能夠保證地籍系統的有效管理以及對于土地資源的有效管理運用,所以在以后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必須大力的推廣這種管理技術。
參考文獻:
[1]趙亞燈.基于ARCGIS的城鄉一體化地籍數據庫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4).
[2]張煒.基于時態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研究[D].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9(8).
[3]羅學年,潘正風.地籍信息系統中的時態問題研究明[J].測繪信息與工程.2011(1):11-21.
[4]王華敏,陳繼祥,于雷易.基于基態修正模型的地籍時空數據庫設計與實現[J]測繪信息工程2008,28(3):9.11
1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
縱觀國外研究生教育,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各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趨勢。研究生教育培養理念和培養目標更加趨向多元化、多樣化,既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也培養各類專業人才。某種意義上,學術型碩士生教育成為或正在成為一種過渡性教育,而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則變為一種終結性教育,他們非常重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下面以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四國為例[1],分析國外主要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德國的研究生教育是學徒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最早源于中世紀大學與行會中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其主要特點是:沒有專門的入學考試,“師傅”掌握“徒弟”的錄取權,師徒關系親疏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導師個人能力對研究生的培養至關重要,在組織管理上導師也因此具有絕對權威。
專業式模式則體現出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本質特征,美國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課程的學習,特別是基礎理論的學習,確保了學生擁有在其領域獨立從事研究的本領。而且,課程覆蓋面很廣,大大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特點之二是研究生要進行跨學科課程的學習。由于很多科學技術需要綜合知識,單一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研究生教育就實行跨學科學習。學生除了學本專業的知識,還要輔修其他專業課程,以提高人才的廣泛興趣和知識水平。
英國研究生的教學形式主要是協作式,通過科學研究,導師團隊在研究生培養中起重要作用,淡化教材而博采眾長的能力訓練,嚴格的考試淘汰制度,重視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調查研究,信息化的教學管理,學分制下靈活的學習安排。學生從一入學就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學習,然后就可能的論題進行研究,并且制定論文研究計劃,圍繞計劃做初步實驗,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最后進行論文寫作。
日本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式培養模式。各高校在招生考試上具有自主性,嚴格控制研究生的入學質量,課程設置注重基礎理論和教育目標的結合,以討論帶動學生自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參加實踐課題提高研究能力,以研究室形式對研究生進行過程管理,鼓勵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通過嚴格的評估制度對研究生質量進行監督。
研究和對比國外各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雖然各種培養模式產生有先后、主次之分,但目前在許多國家,多種培養模式是并存的,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滿足了不同培養目標的需要[2]。
2我國現有研究生培養模式
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總體實力不斷增強,建立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結構比較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有質量保證的研究生培養制度。長期以來,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養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力的教學科研人才。教育模式采取理論學習和學科研究工作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先以班級的形式學習一些課程,為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打基礎,掌握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導師給學生開出一系列的參考書目。學生圍繞研究方向去圖書館查尋資料,大量閱讀相關書籍文獻。導師定期組織討論,以研討會的形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即培養學術型人才,通過建立寬厚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重點培養學生廣闊的思維視野,敏銳的觀察力和不斷進取的創新能力,在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上都有較高的要求。
盡管這種教育模式給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帶來了很大的發展,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社會和國家對高層次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去向已更多地從教學、科研崗位轉向實際工作部門。傳統的模式必須進行改進和創新突破,即需要加強培養專業型人才,主要是通過相關課程和案例的學習與研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當降低課程學習的深度、廣度以及學位論文質量等。
從世界研究生教育發展狀況來看,碩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實際應用為主,教學科研人才更多是來源于博士研究生。但是,不管哪種類型人才的培養,都應該引進競爭機制,加大投資力度,鼓勵學生創新,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學術型培養模式與應用型培養模式并存是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發展的共同趨勢,也是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009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公布了北京大學等64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高校名單。綜合試點改革工作有利于推動學校轉變觀念,提高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學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整體優化,從而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類型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在《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3]中,教育部決定自2009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范圍,開展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我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教育以來,專業學位教育種類不斷增多,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不斷增強,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成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教育既要培養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在職人員,滿足他們在職提高、在崗學習的需要,也要培養應屆本科畢業生,滿足他們適應社會發展、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就業競爭力的需要。根據不同培養對象,學習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讀,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讀。目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在職人員攻讀比例偏大、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開展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3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以空間中心為例
學徒式培養模式、專業式培養模式、協作式培養模式和教學式培養模式四種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滿足了不同的培養目標需要。在許多國家,四種培養模式并存。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的理念和經驗,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是向社會輸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福州大學福建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是一個2000年新組建的學術研究機構,聚集著一批從英國、美國、日本回來的博士學者。200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以來,在研究生培養模式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多種模式融合的趨勢。成立之初,即為學徒式“一帶一”培養模式,學生人數少,導師對學生影響很大,目前空間中心導師隊伍的中堅力量即為當時培養的第一批研究生。一直以來,空間中心主要培養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兩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由于該專業在國內屬于新興和發展中的學科,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設立其本科生專業,因此在前幾屆招收的研究生中,大部分都是從數學、計算機、地學等相關專業跨專業的,學生知識領域覆蓋面較廣,專業興趣廣泛,因此在培養過程中結合了專業式培養模式的優勢。同時,空間中心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導師隊伍也逐漸形成了不同研究領域和專長方向的課題組,對應的研究生在入學后完成教學式基礎理論的培養后,隨之跟導師進入到指定課題小組中,與小組中的研究團隊共同協作分工,在團隊管理方面,空間中心“傳幫帶”工作非常到位,研究生一進到新的課題組,團隊相關成員會負責指導和帶領他很快進入狀態,研究生在完成課題組項目的同時,完成自己的碩士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空間中心從2009年開始負責專業學位計算機技術領域(信息化工程)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并于2010年新增測繪工程專業學位領域,開始招收和培養在職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自2001年成立以來,已經向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100多名優秀的碩士畢業生。對中心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可以發現中心就業情況良好,從畢業生服務行業分布情況,超過60%的畢業生就業于高校或與專業領域相關的事業單位,還有30%的畢業生就業于IT、通訊、GIS等相關的國企和公司,就業率達到100%,并且均從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職業。
空間中心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之所以在就業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從培養模式上看是有其獨特的優勢,作為一個以科研為主,只培養研究生沒有本科生的一個科研機構,空間中心一直秉承是為“數字福建”及現代社會信息化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宗旨。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每名研究生的培養都會依托于具體的科研項目,每篇碩士論文或者畢業設計都是一個科研項目的一部分,空間中心碩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把關嚴格,工作量足,論文質量受到領域專家和老師的好評。研究生在學期間,就可以接觸到前沿的學科領域,并展開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同時,在接觸具體科研項目的過程中,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及編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理論上看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就業面窄,但他們多種培養模式融合的模式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擁有一定的優勢。
空間中心作為“數字福建”的技術支撐、人才培養基地和產、學、研聯合開放實驗室,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面獨樹一幟,這也為今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提供廣闊的平臺。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上,空間中心應該更加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加強學校與企業、行業組織開展多種模式的聯合辦學,讓企業和行業參與到研究生培養方案設計、專業課和實踐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學位論文或者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不斷培養和增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正從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向學術型與專業型模式并存轉變,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會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和模式研究,不管是那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只有從重視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的有機結合出發,探索新的培養方式,改進培養過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159-01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地勘事業單位為了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由“生產經營”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確保年度工作目標的全面完成,促進地勘事業單位在保證公益性的基礎上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基于績效管理模型的績效工資制度。
一、績效管理模型
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指組織的管理者和員工為了達到組織目標,共同參與制定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考核、績效反饋與改進的持續循環過程,見下圖。根據績效反饋改進,即以改進后的績效計劃為開始進入下一個循環,整個績效管理形成PDCA螺旋循環上升模式。
績效管理模型分為四個環節:一是績效計劃環節。通過自上而下的決策和自下而上的醞釀,集思廣益,合理制定總目標和評價指標,并轉換為組織目標、部門目標、個人目標。績效計劃以總目標為指向,相互配合,之間相互支持保證,形成網絡體系,保證目標的整體性、一致性。二是績效實施環節。通過對各項指標層層分解,逐層控制,并及時將執行結果與目標進行比較,以達到最終目標的完成。在績效實施階段要建立嚴格的信息收集,確保迅速傳遞信息,并及時糾偏、調整措施。三是績效考核環節。考評組針對考評內容,采取聽(聽匯報)、查(查報表和原始記錄)、看(實地看工作完成情況)、談(召開工作會議對各部門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評(對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分)等方式進行,并與受檢考核單位黨政領導班子交換意見,對主要問題由考評組向院黨委交換意見。四是績效反饋改進環節。考評組在完成考核計分、匯總考評意見,形成綜合考評結果建議報告后,提交院常務評議審定。院常務針對績效結果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反思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同時為下一輪的績效計劃的制定提供參考和調整的依據。比如在獲利能力上出現偏差,分析組織生產成本的變化或資源利用效率的變化,從而為組織采取改進措施指出方向。在人員培養上出現偏差,測定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對員工技術、文化的要求,并與他們目前的實際能力相比較,及時采取師帶徒、內培、外培等措施進行培訓,給員工一個競爭型、學習型的工作環境,以便為組織的持續發展配備合格人員。
二、基于績效管理模型的績效工資制度
各生產經營單位生產人員需要事先設定具體的工作目標,并將組織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結合在一起,考核期結束時或項目完成后根據實際工作業績實行績效考核,根據績效考核結果計算績效工資。績效工資與可量化的工作業績掛鉤,由計時工資、計件工資、項目承包工資、提成工資、獎勵工資等形式形成。
績效工資的分配:生產人員所在生產經營單位根據本單位收入分配辦法按月定量考核職工任務完成情況后兌現發放績效工資。其中40%作為基礎性績效工資發放,60%作為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基礎性績效工資的發放保障員工的基本生活,是保障因素。獎勵性績效工資的發放加大生產人員的責任感和自由度,強調生產人員的能力和技能,調動生產人員的工作熱情,是激勵因素。
三、結束語
建立地勘事業單位基于績效管理模型的績效工資制度,一方面通過合理評價員工的工作業績,根據績效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的緊密聯系,激勵員工。另一方面,通過對績效考核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能對組織獲利能力、市場地位、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平衡、產品領導地位、員工態度、人員發展、生產率、公共責任等八個方面進行比較,根據實際績效與績效計劃出現的偏差,發現績效實施中的不足,在下一個績效計劃開始的時候進行調整和修改,最終促進績效管理呈PDCA動螺旋上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徐紅琳.績效管理的理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158-160
[2] 黃劍.HB司工程咨詢項目團隊績效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Discussion on Methods for ENC Editing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C editing. The idea of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ENC is brought forward, accounting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customer.
Key words: paper chart; ENC; information factor; believable level
我國是舉世矚目的海洋大國,為了保障經濟迅猛發展,在我國很多港口建造了超大型船舶碼頭,以滿足超大型船舶航運需求。作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海道測量單位,如何利用好現代的測繪設備、測繪技術,生產出既滿足航運需要又滿足航運管理和港口建設需要的測繪產品,是海道測量界長期研究、探討的課題。數字海圖是由各國官方航道測量部門按照國際航道測量組織(IHO)制定的S57標準制作的矢量式數字海圖,也是唯一可以合法的用于數字海圖顯示和信息系統的數字海圖[1]。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海圖因其具有傳統紙海圖無法比擬的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船舶航行導航、船舶引航、海事管理、船舶交通管理和水上工程建設等諸多領域,成為海上安全與高效率海上營運的基本要素。數字海圖是紙質海圖的現代表現形式,而海圖是地形圖的一種,海圖與地形圖最大的區別是前者的海底要素不具有可見性,后者具有可見性,那么怎樣把不可見的海底地形要素全部展現在使用者面前,是儀器制造商、測繪工作者努力實現的目標。
現代紙質海圖編輯主要包含的內容為:(1)圖幅設計:主要包括圖幅名稱或圖幅編號、、坐標系統、投影系統選擇等;(2)資料搜集:資料搜集分為兩部分,一是新測資料搜集;二是舊有成果搜集,根據現實地形要素確定是否使用;(3)地形要素編輯:對沿海地形要素和圖幅內主要地形要素的編輯;(4)助航要素編輯:對燈浮、燈樁、燈塔等助航要素的編輯;(5)水深編輯:對水深資料進行適當取舍;(6)特殊礙航物要素編輯:對沉船、礁石、工程和航運遺留或散落的沉積物、戰爭拋設的炸彈等;(7)潮汐:對潮汐要素的計算和編輯,包括驗潮站、潮汐表、潮汐性質等;(8)海底底質;(9)范圍線編輯:包括對航道線、錨地范圍線、禁航區、養殖區、施工區等的編輯;(10)磁差計算編輯;(11)圖幅整飾。
1.2數字海圖產生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測繪設備不斷更新,推動了海道測繪產品創新步伐。IHO早在1977年就認識到需要制定數字海圖標準, 并開始標準的制定工作[2]。1983年IHO成立了數字數據交換委員會,專門負責標準的制定工作。在1985年5月IMO海上安全委員會第51次會提出數字海圖安置討論的議案,1996年11月IHO了劃時代意義的《數字化海道測量數據傳輸標準》(S-57 3.0版),1996年12月,IHO又了《ECDIS海圖內容與顯示規范》(S-52 4.0版)。IHO4.0版S-52與3.0版S-57標準的頒布,海圖概念、目的映射、可視化、技術工序等出現了巨大的變化[3]。從此后ENC和ECDIS的研發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國內科研院所、海道測量單位對自己的測繪產品進行數字海圖制作創新,創新的基本目的是:保證不同用戶的使用者,快捷、便利的查詢到自己需要的相關信息,保障船舶航行運營、港口規劃運營、港口建設運營、航運管理的安全和高效低耗。要實現上述目的,在1999年數字海圖孕育而生,目前諸多單位編繪的數字海圖,數據量較紙質海圖有些擴展,但是仍可認為是紙質海圖的簡單數字化。
1.3數字海圖特點
符合國際標準的數字海圖通常被稱為電子航海圖[4],即ENC(Electronic Navigational Chart,ENC),也就是通常說的數字海圖。 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數字海圖制作和讀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紙海圖相比,紙海圖產品是以海圖符號支撐,海圖上的信息需要借助于《海圖圖式》來反映傳達給使用者,數字海圖產品則是以數據和數據庫支撐,海圖上的信息以屬性編碼的形式反映,使用者需要借助于《海圖數據字典》來獲取信息[5]。因此數字海圖應具有如下特點:(1)數字海圖涵蓋信息量大。(2)圖幅范圍從過去紙質海圖的固定性轉變為靈活性。(3)部分區域的比例尺具有可變性(既可以縮小又可以放大)。(4)由過去紙質海圖涵蓋內容的單一性改變為數字海圖復合型。(5)用戶具有寬闊的可選性。(6)水深由不變到可變。(7)使用簡單快捷。
1.4.1執行規范和標準
如前所述,數字海圖具有的7大特點,那么在進行數字海圖(數字海圖)編輯時,在遵照《海道測量規范》、《航海圖編繪規范》、《海圖圖示》、《數字化海道測量數據傳輸標準》(S-57 3.0版)、《ECDIS海圖內容與顯示規范》(S-52 5.0版)標準的前提下,制作單位必需以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制作數字海圖為己任,否則制作的數字海圖(數字海圖)就成了紙質海圖的簡單的電子化。制作數字海圖應遵循的原則是:制作的數字海圖必須符合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在符合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廣大用戶的需求進行測繪產品表現形式的創新。
數字海圖涵蓋大量海道測量測繪信息,進一步提高了編輯海圖的可信度,具體編輯內容及表現方法為:(1)測繪儀器:包括定位儀器、沿岸地形測量儀器、單波束、多波束、淺地層剖面儀、磁力儀、側掃聲納、流速儀、海底地質取樣器、驗潮儀等的分辨率和精度指標;(2)測量方法:包括測量范圍、測量方式(檢查測量、掃海測量)、發現的礙航物確認核實手段等;(3)潮汐性質:驗潮站位置、潮汐性質、實施驗潮數據提取方法、流速、流向;(4)助航物:航標、高大建筑物、高山、指向標站、AIS等;(5)重要的地形要素:包括碼頭、防波堤、港航管理部門、貨場、鐵路線路、高速公路、公路;(6)礙航物:包括礁石、沉船、鉆井平臺、石油管線、海底電纜、跨海大橋、跨通道的高壓線等;(7)海區有關界線:包括港池、航道、錨地、通道、港界線、養殖范圍線、拋泥區范圍線;(8)船舶導航:根據船舶吃水自動生成設計航線,實時顯示偏航方向、偏移距離、船速及到目的地的時間;(9)規劃施工:包括范圍劃定、范圍面積計算、平均水深計算、疏浚土方量計算、選定等深線的自動生成;(10)海底底質;(11)管理范圍劃定;(12)投影及坐標系統轉換;(13)測繪時間;(14)高程基準;(15)測繪單位;(16)置信水平;
隨著我國港口吞吐能力的不斷增強和航運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重要的航行區域一般都進行覆蓋測量,為了準確地反映海底地貌,紙質海圖在編繪中盡量放大比例尺,但是準確的表示局部就不可能表示全部,怎樣才能做到又具體又全部呢?數字海圖可以做到既詳細的表示局部區域的海底地貌,又能夠宏觀的表示圖幅內海底地貌變化趨勢。根據實際水深測量、地形岸線測量、潮汐觀測、底質探測、掃海測量、特殊礙航物測量、助航標志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重力測量、磁力測量、測區流速和流向測量的成果進行數字海圖編繪,每幅數字海圖分別采用中文和英文進行編繪。編繪根據不同用戶的需要在保障基礎數字海圖,符合規范要求的基礎上,分層進行拓展、對航行區域的不同測量方法產生的測量成果進行拓撲,根據用途對相關要素進行取舍,做到由過去紙質海圖編繪單一性轉化為復合性的數字海圖。
數字海圖實際上對于表示的最大區域內的每個分區域是數字海圖系統,因此要求數字海圖系統的制定標準、傳輸標準、顯示標準符合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為船舶航運、港航管理、規劃施工、海洋漁業作業、海洋壞境保護等行業硬件和軟件配置(導航軟件、疏浚軟件、航運監控軟件;計算機、GPS、測深儀、電羅經、計程儀、傾廢記錄儀、雷達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VESSEL TRAFFIC SERVICES))提供廣闊的使用空間。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數字海圖系統可實現分項選擇和集成選擇,根據信息顯示窗口的大小選擇自己需要要素,而那些相對次要的要素,隨著比例尺變化自動增減[6]。實現無級比例尺數字海圖,同時對潮汐、重要航行區域的發展變化、助航標志、測深精度置信水平、海底現勢置信水平、測繪手段等重要要素進行語言陳述,數字海圖編輯實現圖示和語言陳述相結合,保障數字海圖讓用戶使用放心、簡單快捷。以下為各種查詢結果的示意圖:
2結語
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測繪技術、測繪設備的發展,有效的提高了海道測繪產品的表現形式,為航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數字海圖有多種表現形式,由于數字海圖(數字海圖)處于制作初期和制作高峰,對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領會淺顯,制作方式仍停留在紙制海圖制作的基礎上,造成數字海圖(數字海圖)與用戶需求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對數字海圖編輯方法進行了探討,以大比例尺海道測繪數據為基礎,利用技術手段用戶可以自動生成選項中的任意比例尺的數字海圖(數字海圖),引導數字海圖(數字海圖)編輯向滿足用戶現代需求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 IHO S―57”Transfer standard for digital hydrographic data”. Edition 3.0.IHB Monaco, 1996.
[2] 王牧.數字海圖系統中最優航線設計的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論文,2000.
[3] 翟京生.現代海圖學的變革.海洋測繪,2008,28(5):73-76.
[4] 彭認燦,郭立新,陳子澎.數字海圖更新方法綜述.航海技術,2005,(2):35-37.
1 引言
為了全面查明佛山市某片區的土地面積、房屋建筑面積,建立具有權威性、現勢性的房屋調查摸底資料,為該片區舊城區改造提供全面、詳細的評估資料,從而推動該片區產業和城市轉型升級。該區“舊城鎮改造建設中心”決定在該片區開展“三舊”改造房屋調查項目。本文是技術人員在項目實施中的經驗與體會。
2 三舊”改造建設的房屋現狀
“三舊”改造建設測繪調查就是要對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的土地的權屬、用途、使用年限和房產的權屬、用途及家庭成員、出租情況、查封抵押的調查,對建筑面積、土地使用面積及權屬界線核定等一系列的摸底調查,以利于評估及拆遷,國家和政府都在推進這項民生工程,這原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然而“三舊”改造建設現狀卻呈現如下特征:
2.1群眾對“三舊”改造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認識,許多房屋很難聯系屋主,調查工作無法開展。
據統計,該片區約1/5的房屋聯系不上屋主,他們有出國的,有出省的,有的即使在省內也在外面購買了房屋;還有一部分人即使知道本片區要改造,但是對該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改造需求不是非常迫切而不愿配合,給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2房產證地址編排不規范或錯誤,影響了數據匯總時間。
對實地中的同一棟樓,在房產證中可能存在幾種命名規則。例如,“新華路2號”和“新華路一座”是同一棟樓,“中山西路二座”、“中山西路2座”、“中山西路2號” 是同一棟樓,“人民一路33號”和“中山中路33號” 是同一棟樓,等等。
2.3沒有一張完整的房屋地址圖,延誤了房產證收集的時間。
對于房屋測繪調查工作而言,房產地址圖就是工作的指示圖。由于進場時,我們手上只有國土部門提供的地形圖,它存在現勢性不強、房屋地址信息不全等問題,再加上國土部門提供的國土證信息也沒有與房屋地址一致的坐標位置信息,因而對工作的指導性不強。由于不知道測區所包含的地址信息,結果在查找房產證時,一方面是測區內的房產證沒有找出來,另一方面找出了許多測區范圍外的房產證,延誤了房產證收集的時間,影響了整個工期。
2.4不同時期房屋測繪標準不一致,給面積測繪與統計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測區內的房屋最老的有民國時期建設的,最新的也有至今還未入住的;不同時期建設房屋測繪標準不一致,房產證上登記的面積有未分攤的、有部分分攤或完全分攤的,有按面積分攤或按戶數分攤的,有登記建筑面積無套內面積的,有登記建筑面積與套內面積的等等。現在要統一標準實測,對于上述各種情況必須認真分析、區別對待,給面積測繪與統計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3 舊城鎮改造建設中的房屋調查、面積測繪與統計方法
要做好舊城鎮改造建設中的房屋調查、面積測繪與統計方法,項目開展前應根據調研情況組織編寫《項目技術實施方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制定《項目工作實施要點》和《項目工作實施補充規定》等技術指導文件。由于房屋調查、面積測繪與統計方法等技術工作都有相應文件做指導,故各項工作均能有序進行,極大地方便了工作。
3.1房屋調查方法
入戶調查是一項非技術性的工作,一方面需要調查人員有較高的表達溝通技巧,另一方面通過本次調查,還需要給業主留下較好的印象,以方便后續工作的開展。
① 盡快辦理《協助調查函》、《通告》等文件和證明,設法解決入戶困難的問題。
② 盡快收集地形地籍圖、國土證、房產證等資料,以利于統籌安排。
③ 房屋入戶調查時多問一句,以免造成工作反復。
3.2房屋面積測繪方法
房屋面積測繪是根據房產證附圖核對產權人的房屋是否與現狀一致,主要是核對尺寸。如果一致,則實測面積可取房產證面積,土地面積取土地證面積,如果不同,則需要在《房屋測繪調查草圖》上繪制出房屋的各層平面圖,并認真量取尺寸。面積實測分如下幾種情況:
① 房屋加建,主要是指房屋的層數改變以及產權人在自己土地范圍內的空白地進行加建。此時,房屋的土地面積多沒有變化,當能十分明確確定房屋的加建部分時,可對照房產證附圖直接量取加建部分的面積,最終實測面積成果取產權證和加建面積的總和。當不能確定加建部分時,需要對整棟房屋進行測量。
② 房屋多占,主要指產權人在自己土地證規定的界址外進行加建。此時土地和房產面積均發生變化,需要對土地面積和房產面積全部測量。
③ 陽臺封閉。對于陽臺封閉的情況,在進行面積實測時,需要測量出封閉的面積,則該面積的一半即為產權證上多出的面積。
④ 房屋套內面積測繪方法。
a、房改房。房改房的情況一般來說當時在進行房產測量時,進行了簡單的分攤。在核對房屋尺寸無誤后,實測套內面積,取房產證面積(建筑面積)與套內面積之差值為分攤面積。
b、商品房。在核對房屋尺寸無誤后,取其房產證套內面積為套內面積。
c、獨立棟。由于此類型房屋只屬于同一產權人所有,不需分攤,則在檢測房屋平面圖尺寸無誤后,取其建筑面積為套內面積。
3.3房屋面積統計方法
① 開發功能豐富的“房屋測繪調查數據入庫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舊城鎮改造建設中心”的要求,我院對測區內的房屋建筑面積做了如公有產權、私人產權、完全產權、非完全產權、學校、大型公建設施、商業部分、無證部分、陽臺封閉及加建部分等多項面積匯總的內容,以方便對調查區域做出準確的征收成本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實施方案。根據作業要求,開發了自動統計上述面積的“房屋測繪調查數據入庫程序”。
② 內業校核統計結果,以保證數據計算的正確性。
由于數據量龐大,雖然有專用程序統計,但是作業員在房屋分類時有可能會出現錯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內業校核時,就要從多方面做封閉性檢核。因為測區房屋建筑總面積是固定的,完全產權與非完全產權總面積之和,公有產權與私人產權總面積之和,無證部分與有證部分總面積之和,商業部分與非商業部分總面積之和應該都等于房屋建筑總面積。如果不符合就要找原因,可能有房屋分類錯誤等情況,直到解決問題。
③ 外業抽檢統計結果,以保證數據測量的正確性。
4 結語
“三舊”改造建設是一項相當繁瑣的工程,由于涉及到產權轉移、產權拍賣、兩證混亂以及可能的利益的再分割等錯綜復雜的關系,注定了房屋測繪調查者在工作中將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只要我們按照文中的方法,發動多方面的力量做好入戶調查與測繪、開發“房屋測繪調查數據入庫程序”專用程序做面積統計,將復查的問題將變為簡單,從而為三舊”改造建設節省一定的經費和時間,保證對“三舊”房屋進行實地逐項核查,確保數據真實可靠,切實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使“三舊”改造成為人民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
參考文獻:
1、謝戈力.如何實現“三舊”改造中的共贏.中國土地.2011年02期
Abstract: Introduce the methods of the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summarize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 geological forecast in tunnel construction system method
Key words: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dvanced Geological Prediction, Geological Radar, Tunnel Seistoic Prediction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一、超前地質預報
(一)超前地質預報的概念
超前地質預報是根據地面地質調查、掌子面地質調查以及地球物理探測等方法對隧洞建設中可能遇到的各種不良地質體及可能發生的各類施工地質災害進行預測預報。廣義而言,隧道(洞)超前地質預報包含勘察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的預報;狹義上講,隧洞超前地質預報是在施工階段的超前地質預報。
(二)國內外超前地質預報發展現狀
1972年8月,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了快速掘進與隧道工程會議。從那時起,隧道(洞)施工超前地質預報一直倍受各國廣泛重視。隨著隧道(洞)建設快速發展,對地質預報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全面和詳細,已經從單純地質條件的預報發展到地質體成災程度預報,不同地質體處理措施預報等。
1、國外超前地質預報發展情況
準確預報施工前方地質條件是隧道(洞)建設的迫切要求。八十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都將這類問題列為重點研究課題。日本重點研究開挖前方地質預報;澳大利亞研究隧道(洞)施工前方地層狀況預報;德國研究掌子面附近地層動態的詳細調查;法國則把不降低掘進速度的勘探方法作為重點研究課題。隨著全世界通信、電子、計算機、數據處理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超前地質預報的方法發展出不同于傳統的地質分析方法的多種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包括TSP地震波發射法、地質雷達法、紅外探測法、瞬變電磁法、BEAM法等方法。
2、國外超前地質預報發展情況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隧洞超前地質預報工作還十分薄弱。上個世紀,與國外同行相比,我們既缺乏專職施工地質隊伍,又不重視具體施工地質工作,當然就談不上超前地質預報工作。
20世紀50年代中期,鐵二院首先在渝黔線涼風埡隧洞中以地質測繪為主要手段,采用地質分析法預報隧洞前方10~30 m的地質情況;70年代,谷德振教授開始采用地質分析法研究斷層預測預報技術;80年代中期,工程人員在衡廣復線大瑤山隧道(洞)開展了地質法和聲波透射法地質超前預報技術;1985年,孫廣忠等以地質情況為基礎,隧道(洞)地質素描(短距離超前地質預報)為主要手段的方法,配合超前鉆速儀、鉆孔聲波測試,鉆孔潛望鏡,壓水試驗等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96年~1998年,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在秦嶺特長隧道(洞)開展了施工地質綜合測試工作及超前預報工作,為全面隧道(洞)施工地質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跟隨世界其他國家的潮流和趨勢,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如TSP法、地質雷達法、瞬變電流法、BEAM法都取得了應用和實踐,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二、超前地質預報的分類
超前地質預報分類方法較多,常見的有按照預報方法手段、預報空間位置、預報距離進行分類。我們按照最常用的預報距離和預報方法的工作原理進行分類。
(一)依據探測預報距離分類
依據預測預報的距離,可將預測預報方法劃分為:長距離超前地質預報和短距離超前地質預報兩類。
1、長距離超前地質預報的距離一般可達工作面前方150~300米,甚至更遠。主要包括地質調查、TSP探測等。它的任務主要是較準確的查明掌子面工作前方150~300米范圍內規模較大,嚴重影響隧道(洞)施工、易造成塌方的不良地質體的位置、性質、規模和含水性。
2、短距離超前地質預報,也叫追蹤預報,預報距離一般在15~30米左右。主要包括掌子面地質素描、瞬變電磁法、地質雷達法、超前鉆探法等。它的任務是依據隧道(洞)掌子面或導洞掌子面的地質特征,通過觀察、量測、鑒別和分析,結合長期超前預報成果,推斷工作面前方15~30米范圍可能出現的地層、巖性變化情況,推斷掌子面各種不良地質體向掌子面前方延伸的情況。
(二)依據其預測預報方法的工作原理分類
依據探測預報方法工作原理,可將超前地質預報分成地球物理法(也叫物探方法),地質分析法,超前水平鉆探以及超前導坑法三大類。
1、地球物理法(物探法)主要包括TSP隧道(洞)地震波探測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地質雷達探測(電磁波反射)法、紅外探水超前地質預報方法、負式速度法、聲波CT技術預報、陸地聲納法、高密度電阻率法等物探法、BEAM法等。
2、地質分析法主要包含地表地質調查、地質素描法、地質作圖預測法、地下地質構造、地表地質構造相關性分析法等
3、超前水平鉆探法和超前導坑法等包含超前深孔鉆探(30~100m)、超前淺孔鉆探法(5~6m)和超前導坑法
(三) 各種超前預報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優缺點
各種超前地質預報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有其優缺點和適用范圍,我們總結如下表1-1所示:
表1-1 各種超前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優缺點對比表
三、隧道(洞)超前地質預報綜合分析方法
正因為超前地質預報方法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提高預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就成為國內外隧道(洞)工程地質界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非常有必要提出一種綜合預報體系。在隧道(洞)不良地質預報方法和隧道(洞)施工地質災害預測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對隧道(洞)超前地質綜合預報方法進行研究,建立以地質分析為核心的綜合預報體系。
隧道(洞)超前地質綜合預報工作體系是在“以地質分析為核心,綜合物探分析,洞內外結合、長短預測結合,物性參數互補”原則下做出的,如下圖1-1所示
圖1-1 隧道(洞)超前地質綜合預報體系
四、總結
地質預報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系統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的針對某一隧道(洞)的地質情況制定預報方案-選擇預報方法-實施-驗證-調整的使用過程。這也是因為對地質情況的認識也是一個隨著工程的進展、時間的推移、信息的不斷輸入而不斷地深入的過程。
在施工過程中需要不斷收集地質信息,通過和預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對地質情況認識的不足,修正我們的認識,并改進預報方案。
在預報方式上應采取多種手段聯合應用的綜合超前地質預報,充分發揮各自方法的優勢,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互相驗證。預報實施方案要盡量科學合理,做到盡量不干擾施工。任何預報方式只能作為一種手段和參考依據,其結論不可能100%準確,施工中不能完全依賴于預報結論而盲目施工。
參考文獻:
[1] 孟陸波.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技術與計算機輔助預報系統研究.成都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9.6
[2] 張存亮.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及應用研究 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