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8 17:3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當代學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不健康率有增無減。熱愛祖國、積極向上、遵守公德、遵紀守法是當前小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部分學生思想道德偏離了主流價值;審美取向傾向感官刺激;以自我為中心現象比較普遍;部分學生癡迷于網絡。學生的心理健康對當前中小學生學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
什么才叫心理健康?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總的來說,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系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范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等。但在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學校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眼下的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社會下的學生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象。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平日被我們奉為“自然而然”事實上卻似是而非的現象。學生的逆反心理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尋找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根源,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不良思想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不健康心理。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從而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民主性,方法簡單,親子關系緊張。
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由于家長補償心理的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非常心切。把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節衣縮食為子女提供物質條件。把孩子逼進書房題海,稍有不從,“棍棒相加”,結果與子女關系緊張,更壞著使他們養成叛逆心理。二是重養不重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營養狀況大為改善,學生的生理發育明顯提前,但學生的心理發育由于家庭、學校的保守、封閉滯后于生理發育,對子女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的關注更少,父母與子女的心靈溝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4、獨生、獨門獨戶,把同齡人拒之門外,缺少伙伴。
隨著城鄉住宅建設的發展,成千上萬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進了商品房或別墅。家庭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環境優化了,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縮小了兒童學生的生活范圍,“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與同齡人的交往大大地減少。要么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伴,要么獨處一室。孩子長期獨處,又會使他們的氣質受到損害,養成一種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5、在社會上不良的風氣等在起著負面影響。
有些影視多半屬于武打格斗或者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派打斗,或者談情說愛,對小學生來說,由于情節曲折驚險,感情纏綿離奇,黑社會老大威風凜凜,正適合他們的口味,從而思想變異。學校附近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對學生思想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網、游戲、甚至通宵達旦。校園周邊的各類商店違規經營,引發學生畸形消費。
6、學校雖然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但也存在著一寫問題。
學校受教育者在較大程度上,注重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人文的培養。一些學習較優秀的學生到社會上卻什么也不會,學校德育教育活動往往局限于課堂,很少考慮學生道德的社會體驗性,學生即使有一些機會參與社會活動,也無非僅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問等一些比較形式化的活動,而鮮有機會到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去親身經歷,讓其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如果能將校內校外的活動整和起來,就避免了只有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和中隊輔導員的工作局面。
二、減少不健康思想道德的對策
1、加強問題家庭父母的責任感,孩子是無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作為問題家庭的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顧。經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于應酬的應盡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也盡量不要犧牲養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分道揚鑣的也要計劃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聲“再見”。
2、加強溝通意識,留些時間與孩子交往。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和冷漠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為此,作為家長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隨著節假日日益增多,作為父母也應提高閑暇的水平和質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可以琴棋書畫,可以種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游、登山。普天之下的父母們更應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溝通。
3、改進教育方法,發揚民主作風,轉換角色,既是長者,又是朋友。
作為父母和老師要了解兒童學生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并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律來辦。我們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要講民主和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使民主成為家庭一面永遠飄揚的旗幟。不管是父母和老師還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誠的朋友。學生喜歡“朋友式”的老師。超級秘書網
4、創造空間,營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環境。
與成年人一起,相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頗難打破,將來離校入社會是莫大之困難。因此,家長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伙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通過串門,擴大交往的范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驗。
總之,在學生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教育實踐特別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如何處理學生不健康心理問題也日益顯得重要。由于學生不良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范圍的普遍性,要消除不健康心理并非易事,關鍵在于教育者要正確對待學生中的不良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實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結合。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是背誦并掌握思政理論知識,并沒有與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動結合起來,這就導致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而日常的思政活動一般都要求大學生參與到社會中,例如,一些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志愿活動和文化調研,等等,這些活動需要與理論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最后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發現了問題,則應積極地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思想實踐活動作為衡量指標,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于活動中。
(二)創新學生的黨建工作,讓黨建工作更具有實踐意義。堅持學生黨員發展工作“關口前移”,充分發揮校院(系)兩級學生黨校的作用,建立起從普通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到預備黨員的三級學生黨校全程培養體系。在開展黨建工作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在黨員的帶動下,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黨建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奮斗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創新黨建工作的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學生黨支部對學生活動的指引作用。
(三)加強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性。當前,除了要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顯示,大學生大多喜歡面對面的心靈溝通,因此,校方應該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進行合理的心靈教育。[3]此外,學校還可以投資建立心理咨詢室,指導學生的思想,為學生提供心理幫助和支持。
(四)擴大實踐活動的平臺,創新實踐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是一個關鍵的項目。因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不僅可以開闊眼界,還可以鍛煉自身的各種能力,所以,社會實踐受到很多大學生的青睞。相關研究發現,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最喜歡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將學生的發展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真正地幫助學生成長,使所安排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提高對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為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經費的投入、師資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學校也要對實踐基地做好考察,盡可能地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讓學生從中得到最深刻的啟迪教育,從而使社會活動具有實踐意義,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落實日常的思政教學工作。
(五)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加強師資力量建設。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關系著實踐活動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輔導員的時候,高校要嚴格選拔,重視輔導員的政治素養和實踐能力;在輔導員任職期間,校方也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輔導員考核制度,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設立考評考核機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對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這樣才能保證其更好地輔導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實施素質教育是國際間交流與合作的需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教育文化也加快了一體化進程。各國政治家、教育家越來越認識到,“決定人類命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質,不僅是精英人物的素質,而是幾十億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質。”1983年美國教育質量委員會向教育部長貝爾提交了題為“國家在危險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重要報告。1985年日本提出以“重視個性”為基礎的八條教育改革設想。1989年在我國召開的“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專家提出了衡量人才素質結構的七條標準:
①積極進取,有強烈的開拓精神;
②崇高的道德品質和人類的責任感;
③在急劇變化和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④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⑤學習學習、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綜合化;
⑥有多種個數和特長;
⑦具有與他人協作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因此,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可以說是主動與國際教育接軌,是對國際教育大趨勢做出的積極反應,有利于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全球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二、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教育的措施
我根據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以及兩年的教學感悟,從轉變教育理念方面談談對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一些見解。
(一)教育思想的轉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應試教育,簡言之就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作為一名80后的大學生,我對應試教育的危害感受頗深。有人說,我們80后的學生就是為考試而生的,雖然有些夸張,但不免有些道理。從上學起,我們的人生已經被規劃,就是考上大學。平時的生活除了學習,就是考試,嚴重抹殺了我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結果,教育沒能造就一批批人才,反而制造了一臺臺考試機器,走上社會的我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對于素質教育,有人說是與應試教育對立的。我認為,應試教育其實是一種極端的素質教育,只注重升學考試,而忽略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基礎上的一種升華,不僅注重學習成績,而且也注重學生其他素養,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樣學生不僅能學習到課本知識,還能培養一些其他的社會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思想,從極端的素質教育中走出來,向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
2.樹立全員參與意識。學校應樹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員參與意識,除了進行政治理論課教學之外,還要通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解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單一的問題,只有這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成效。
3.建立德育教育體系。學校還應努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指導家長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擔負起校外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與相應的社會單位建立結對關系,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真切體會和感受社會實際狀況,了解和適應社會,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1.統一思想認識,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地位。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在高校,教學才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種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實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與教學工作同樣重要,兩者聯系緊密,不能偏廢。它們雖然在對學生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發揮不同作用,但其本質是一致的,均為育人。因此,我們要抓住育人本質,樹立教學教書育人,行政管理育人、后勤服務育人的育人理念,通過開展各種有效工作,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2.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的素質。當代大學生應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既要看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思想活躍,工作熱情高,勇于實踐,樂于奉獻等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消極因素對青年教師帶來的影響和沖擊,進而導致一些教師不安心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上,嚴重影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進行。因此,對這部分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要切實遵循中央倡導的“對待青年知識分子,我們既要熱情關懷和大膽使用,又要嚴格要求,積極引導,對思想政治工作戰線的教師努力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膽使用,生活上熱情關心,挖掘他們的潛力,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從事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要求,加強理論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一支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較深的文化修養,較好的心理品質和較強的敬業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隊伍,以推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發展。
3.健全激勵機制,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調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高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時,應建立健全各種激勵機制,在職稱晉升、課題研究、學習深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寬松環境,給予優惠政策,使他們從心底感到從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干頭,有奔頭,有甜頭,盡而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去。
“因材施教”的出處為《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那么也就是說因材施教原則,是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在現階段,在大學校園里,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實行“因材施教”原則可以說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是教學中最最基本的原則。在進行新課改的新形勢下,因材施教原則更應成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著力研究、落實的教學定律。而且有很多的教育家們也把這個原則奉為機器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例如,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他主張教師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的多教的多,學的少教的少,學的快教的快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學的慢教的慢。反對不切實際的“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陋習。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學原則當中,就有一條“罪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的原則”,強調必須根據學生個體的特殊情況,給予具體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實際上就是對“因材施教”原則的最合理的解釋。當然,這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更應該在教學中注重結合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在英語教學中就應該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發音情況,口語情況,以及寫作等各方面的情況,這樣才能在課堂練習和課下安排任務時候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這也是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決定的。老師們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就是有的不太認真學習的同學經過自己的表揚或者稱贊之后,變的格外的刻苦了,最終有了不錯的成績。而有的同學就是破罐子破摔類型的,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告根本不起作用。而且,現在的大學生,尤其是90后,他們具有思想開放、個性獨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等鮮明特點,是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一代,同時又處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劇烈變革、信息高速發展的特殊時代,特殊的成長環境使90后大學生具有更多的時代特征。“喜歡用QQ聊天,喜歡用‘火星文’。”這是心理學專家、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陳一心對于90后行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點。“那么,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學生還有整夜玩網絡游戲,網上交友,網上購物等習慣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鄭因為和網絡的頻繁接觸,使他們當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患上了憂郁癥。所以這些大學生們真的需要針對他們的自身特點,給予更多的關注。現階段很多的“6+1”家庭模式也給了這些孩子們一個很狹小的生活圈子,他們在這其中缺乏同齡人的交流,整天泡在網上,所以“孤獨”是很多大學生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這樣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在踏入大學校門后,適應集體的能力很差,以致集體意識淡薄。那么當今的教師恰恰應該注意到學生的這些特點,據此來改變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因材施教”這對于以后大學生的成才至關重要。畢竟大學生正處于各種信念成型期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思想活躍,自尊意識突出,成才愿望強烈。而且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發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所以針對這些不同性格或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那么反應在教學上,就應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對于那些思想意識比較活躍的專業或者班級在上課時候就能應該安排一些課堂氣氛輕松的練習像討論、話劇之類的;而對于課堂氣氛相對沉悶,表現不太積極的班級,我們應該多做一些鼓勵的活動,把班級氣氛調動起來之后,再考慮一些適合他們的活動,若果不考慮諸多因素,那么在傳授課程過后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的。
最后,“因材施教”這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雖然我們在教課的過程當中面對的一個很大的群體,但是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在課堂上做到這一點,使那些層次不一致的學生能夠跟進。比如,在實際教學當中,有的班級可能不太活躍,我們應該針對這個班級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法,像做一些比較能吸引學生興趣的討論還有課堂活動等;那么針對一個班級的每個學生來說,有的學生簡直是太活躍了,要達到擾亂課堂的地步,我們當然不能任由這些學生發展下去,也不能放任自流,我們要拿出有效的方法來管理這樣的學生;還有就是所謂的“差生現象”,我們應該認識到,差生并不是該學生的一貫代名詞,他們是可以轉化為優等生的,當然這其中和教師的關系也非常的緊密,尤其針對那些反映能力相對緩慢,遲鈍的學生,作為教師,應該盡可能的避免將差生置于可能產生挫折的情境中去,還要盡所有可能去激勵他們的自尊感,布置作業時候也要盡量考慮到他們的能力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以區別對待,以及在適當的時候幫助這些學生進行對所學知識的重溫訓練,這些都是很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對于一名合格的教師來說,不僅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所在。
2.1組織義務環保活動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積極鼓勵同學們組織并參與環保活動,各系學生會或青年志愿者協會應加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擴大宣傳力度,組織同學參加具體的活動。例如:每年的3月12日組織同學到郊外進行植樹活動;不定期走上街頭,打掃街道清理角落里的雜物,為市政環衛工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2.2拒絕白色污染
一次性用品不僅對資源造成浪費,而且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針對這一現象學校和大學生可以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飯堂設置殘羹回收車、碗筷回收點、碗筷消毒專柜,使用不銹鋼餐具,盡可能的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碗筷、塑料袋,減少對環境資源的浪費。湯匙和筷子也改用非一次性的,用消毒專柜進行消毒,在飯堂設立衛生監督崗,對飯堂的衛生進行監督,這樣就可以擁有一個清潔衛生的就餐環境。當然,我們也要從自身做起,發現白色污染物應隨手撿起,扔進垃圾箱,清潔身邊的環境。
2.3回收廢電池,防止環境污染
由于隨意丟棄廢舊電池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同學可自發組織形成校園內部環保行動小組,定期集中回收自己及身邊同學用過的廢舊電池,并通過網絡、報紙等信息平系廢舊電池回收站,對廢舊電池實施最終的綠色銷毀。
二、人與人和諧的要求——加強集體觀念和人際交往能力
1.在大學生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上,集體主義精神受到忽視。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個人主義思想比較突出,比如強調個人奮斗、個人實現、個人價值,使個人奮斗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脫節;過分強調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忽視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
2.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部分大學生存在不和諧因素。大部分同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過分強調自我、競爭、排斥他人,甚至為個別利益你爭我奪,忽視合作,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一些大學生甚至為了評上各種先進、獎學金或入黨而展開不正當的競爭。
3.在個性全面發展方面存在不和諧因素。重視科學技術教育輕視人文素質教育、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現象在一些高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從而導致學生身心未能全面發展,甚至出現畸形發展。各種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大學生在與他人相處、與集體相處中的不和諧問題,不能解決就無法滿足構建和諧社會人與人和諧的要求。針對大學生自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集體、團隊觀念和人際交往能力。如①開設團隊合作、溝通技巧等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多種形式地引導大學生和諧人際交往。②開展多種活動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融入團體之中,學會與人合作,分享與他人合作的快樂。③大學生平時應主動與人交往,擴大人際交往圈,不斷增強社交能力。
三、人與社會和諧的要求——實現當代大學生構建充分就業
目前大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不切實際,脫離自身現實所處的環境;過分追求享樂,缺乏奉獻精神,對就業崗位要求高,不愿吃苦;喜好大中城市,鄙視在農村或邊遠、貧困地區就業,使社會崗位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與社會的不和諧。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該與時俱進,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到西部執教、到社會最需要的崗位去的思想。學好自身本領,提高自身技能。
四、人與經濟和諧的要求——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投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1.要有投入到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熱情與活力。從學習中找尋樂趣,從而將知識輕松地學到手,要善于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并將所學到的東西巧妙地聯系到實際情況中,做到學有所用,不斷創新,進而對學習生活工作充滿熱情與活力。
2.要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學校可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如春季運動會、各種籃球賽、足球賽、冬季越野賽等,強身學生體質,加強心理健康,開展多樣心理講座,提升綜合素質。
信息化是當代社會的主要特征,在信息化的影響下,高校學生接觸到了更為廣泛的現代信息,這些信息時刻影響著高校學生的行為動作。信息化的特點就是高效、便捷,與過去相比,高校學生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當前社會中,不良信息對高校學生的影響以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盲目的“韓流”、過度追捧歐美文化等,都嚴重腐蝕了高校學生的思想,不利于我國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嚴重阻礙了高校學生培養自身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進程。
2.傳統學生管理模式受到挑戰
由于入學人數不斷增多、入學方面限制逐步減少,導致高校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這也隨之帶來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也增大了學生管理難度。同時,在高校普遍實行學分制與選修制的情況下,高校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大大降低,社團生活在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這種情況不斷發展,傳統的以班集體學習、活動的教學管理模式受到挑戰。班集體地位及作用的降低也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從主要面向集體到面向個人轉變,因此繼續探索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徑勢。
二、當代高校學生加強管理工作的幾點措施
1.優化學生管理體制
學生管理是一個全方位管理,內容涉及學校的多個部門,需要理順各部門關系,共同應對學生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強學生管理機制的建設,強化組織協調功能,明確學生管理系統各個部門職責,建立健全責任制,同時管理責任也必須要指定到各個基層單位。其次是發揮基層作用劃分三級管理體系,發揮校、院(系)、班三級管理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工作既要賦予校、院(系)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職責,又要讓其擁有開展管理工作的權力,作到責權統一。同時也要發揮班級在學生管理的作用,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可提高實效性。最后要實行年級輔導員制,與學分制相適應,進一步增強班級管理與專業教學之間的融合。積極探索以年級管理為主、班級管理為輔的學生管理體制。
2.轉變學生管理理念
高校學生管理重點就是轉變學生管理理念。在當前時代,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思想,尋求管理方式與管理理念的變革,變管理為服務。對管理人員而言,第一,要樹立服務意識,改變傳統學生管理中錯誤的管理思想,落實“管理即為服務”的學生管理理念。學生管理部門要養成“服務學生”的服務意識,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思考問題,了解學生生活所需、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學生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第二,要體現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要根據“依法管理”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義務與權力。一方面,學校要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管理條例要征求學生的建議,要做到學生管理程序正當、定性準確;另一方面,學生對學校的處理享有申辯和申訴權,學校要有明確的程序并予以確保,體現民主化管理。
二、童聲期聲樂教學的訓練法則
與成人聲樂教學應該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聲期的聲樂教學切不可貪多、貪大、揠苗助長。根據筆者多年的聲樂教學經驗,童聲期聲樂教學在遵循“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的觀念之外,給學生傳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會學生科學的呼吸法、如何尋找聲音的位置和共鳴腔等等在成人聲樂教學中微不足道的教學過程,卻是在童聲期不可忽視的教學法則。
(一)培養學生科學的呼吸訓練法
所謂“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任何優美的歌聲都離不開氣息的支持。未經專業訓練的兒童雖然憑借處于童聲期的優勢也能唱出嘹亮的歌聲,但是隨著童聲的失去,氣息使用不當的弊端就會慢慢顯現。因此,在專業訓練的過程中,對于童聲期學生的呼吸訓練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通過形象教學方法來訓練學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氣的呼吸法。
小狗喘氣的呼吸訓練法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模仿小狗喘氣的呼吸方法,訓練學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動的柔韌性,讓學生在這種速度快、容量大、彈性強的深呼吸狀態與感覺中去體驗唱歌時的深呼吸。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教學讓學生觀察小狗喘氣的特點,引導學生做出簡單的模仿。簡單的模仿之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模仿中出現的問題做出正確的示范——張大嘴巴,打開喉嚨,急速地喘氣,使各呼吸器官都積極參與到呼吸中來。在反復的示范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的練習,掌握小狗喘氣的呼吸法,體驗到唱歌時深呼吸的狀態。
2.聞花香式的呼吸法。
聞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過平靜、柔和的吸氣狀態與感覺,來體驗唱歌時氣息的流動。聞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種簡單、好掌握的呼吸訓練法。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可采用具體生動的實驗法來達到教學目的。首先,給每一個學生一朵花,讓他“聞花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氣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師可做示范,慢動作示范此呼吸法——讓氣息直入小胸與腹部,橫隔膜收縮下沉,腰圍也向四周張開吸氣,形成一個救生圈似的氣帶。在現場示范不能充分展示這種呼吸方法的時候,還可以選取相關的視頻來展現“聞花香式呼吸”過程中各個器官的變化與特征,讓學生充分了解調節氣息所帶來的特點。在示范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反復練習,理解并掌握氣息的使用。
(二)教會學生尋找聲音的位置
聲音的重要性,對一個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聲期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懂得利用學生童聲的優勢,也要教會學生尋找聲音的位置,引導學生從專業的角度來控制聲音。在歌唱的過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聲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條件。我們知道,如果聲音從頭腔發出,位置就高,這樣發出的聲音不僅會鏗鏘有力,對保護嗓子也很有益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可一一指導學生念一句、唱一句,通過高位置的示范去體會正確的喉頭狀態和正確的共鳴位置,幫助他們學會用高位置來演唱。
(三)教會學生如何打開喉嚨
好聲音不僅僅來自于天賦,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打開喉嚨也是鍛造好聲音的重要一環。這是因為,打開喉嚨可以使喉結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過穩定的合聲帶充分振動的自由空間可獲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師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學生自然地把口蓋打開,讓口腔內的共鳴腔體增大、增長。把軟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狀態,把喉嚨打開。同時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開,把鼻、咽腔打開,用上牙盡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狀態打開喉嚨。
(四)共鳴的技巧訓練
共鳴技巧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一個專業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聲期聲樂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鳴技巧。共鳴包括: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結合童聲期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制定適宜的共鳴技巧訓練:
1.尋找頭腔共鳴點。
美國著名研究兒童歌唱的權威專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說:“一般兒童在他們未受到相當好的訓練之前,絕不允許大聲歌唱,否則,美的音質就會消失。”結合筆者多年的聲樂教學實踐來看,頭聲是頭腔共鳴,唱高音必須要有良好的頭腔共鳴,否則學生就無法獲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兒童要獲得好的頭聲,必須從弱聲的哼唱訓練開始,因為哼唱可以讓學生慢慢體會尋找共鳴點,以便發現聲音缺點,從而進行糾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哼唱“eng”引起軟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動,并導致鼻咽腔通道的打開,同時放松了下顎,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學生獲得較好的頭聲。
2.尋找胸腔共鳴點。
胸腔共鳴常在中低聲部時運用,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會學生喉部肌肉適當放松,喉頭下降,即讓學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說話”的感覺,學生會好奇地試一試、想一想,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覺。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鳴腔體空間,使之與胸腔共鳴器緊密連接,同時要注意聲音的位置。
3.尋找口腔的共鳴技巧。
口腔共鳴需要兒童打開口蓋,讓發生器官變長變大。可以讓學生用“吞湯圓”的方法先打開喉與口腔的空間,再找共鳴。口腔的共鳴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頭,提起小舌頭”。放松的舌根有許多方法,例如讓學生把舌頭伸出來,左右搖頭使舌晃動,可以體會到舌頭的緊張度,而小舌頭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來幫助提起的。解決了舌和小舌頭的問題,口腔共鳴的技巧就能輕松掌握了。
三、走出誤區:區分兒童聲樂教學與成人訓練的差異
目前,兒童聲樂教學過程中除教學方法不夠規范、教學專業度不充分之外,將成人聲樂訓練與兒童聲樂教學混為一談,以及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聲期聲樂教學中存在嚴重的揠苗助長的現象也是當前童聲教學最大的誤區。專業的音樂教育者在強調兒童聲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絕不能走入這樣的誤區。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童聲期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并結合童聲期的特點為學生量身定做訓練計劃。為此,應切記以下原則:
第一,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不應過分強調兒童的共鳴腔體。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讓學生演唱其不能達到的音域,否則,容易損傷學生稚嫩的嗓子。同時,還應該讓兒童生動、簡單、自然鮮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對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說“護嗓”遠比“練嗓”更為重要。
第二,盡量不要演唱過于復雜的聲樂作品。由于兒童的認知有限,尚無法很好地理解復雜音樂作品的內涵,而且大多兒童由于聲樂技巧的能力有限,也無法駕馭高難度的聲樂作品。因此,教學作品的選擇,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興趣來選擇。
第三,盡量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作品來演唱或教學,切不可將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樂作品當作時尚來教授學生。一流的音樂絕不僅僅是高超音樂技能的展現,它更是文化內涵的展現。從學生音樂道路的起點開始,教師就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當作重要的教學內容來貫徹,音樂修養的高低對一個真正的音樂家來說至關重要。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文化價值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因為交際本身在扮演著傳遞文化價值觀的角色的同時,也直接受到價值觀的沖擊與影響,產生變化與形成不同的形態。文化價值系統是評估一群人行為的理想或標準,它代表一組經由學習獲得的法則,這些法則是用來解決文化所碰到的問題與如何做決策的依歸。
既然文化價值觀是舉止行為的一組評判的法則,它們無法經由感官來直接觀察,必須從實際生活的面向才能觀察歸納出來。因此,為了研究文化價值觀,可以把文化價值觀更進一步具體化到文化價值取向的層次,以便使用實證的方法加以觀察研究。荷蘭心理學家Hofstede(1983,1984)從組織傳播學的角度,發展出一套廣為引用的文化價值取向模式,把文化價值歸納為五個基本的維度: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不確定性規避和時間取向。作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文化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交際的過程與結果。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為定量研究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可操作的變量,不少后續的實證研究證明它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和預見性。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在每個文化維度上都體現出差異,這的確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不便。我們在承認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同時,更要考慮到文化價值觀的動態性特征,要看到中西方在文化價值觀上的發展變化趨勢。
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具有很強的傳承性特征。但是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西方交際的不斷深入,文化價值觀逐漸呈現出適應性調節的變化性特征。當代大學生接受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思維活躍,觀念創新,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文化價值觀的變化及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廣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的發展,中西方之間的差異在逐漸縮小。因此,一味地強調中西方在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只注重差異比較研究,不僅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反而會阻礙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看到Hofstede的五個文化維度所體現出的文化差異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文化間的交流而不斷變化著的。當代中國大學生代表著最先進最前沿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下,他們的文化價值取向可以代表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趨勢,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帶來全新的動力。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學者們對于文化價值觀一直給予極大的關注。美國的人類學家Kluckhohn與Strodbeck最先使用“價值取向”這個概念,提出了五項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普適性問題,并針對每個問題提出三種價值取向。美國的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1976)提出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概念,豐富了人們對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與交際環境關系的研究內容。荷蘭心理學家Hofstede是不同文化比較研究的創始人,他的文化維度模式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Hofstede對世界五十多個國家的文化進行過調查、分析、比較,兩次在IBM調查了11.6萬名員工,從大量的調查數據著手進行研究,試圖找出能夠解釋導致大范圍內文化行為差異的因素,他指出所有的差異都可追溯到基本維度中的一個或幾個中。這些維度是: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和不確定性規避。考慮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影響之后,Hofstede在前四個文化維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五個維度――時間取向。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是迄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觀調查研究,自問世以來一直是海外學者進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對跨文化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近30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以Hofstede文化維度模式為基礎的研究成果,范圍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跨文化交際學、會計、金融等領域。
文化價值觀是解釋人們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異的關鍵,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貫穿一切的紅線”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國對文化價值觀的研究仍處于借鑒引入階段,很少有突破性的進展和理論上的創新,至今還未產生較有影響的理論或測量工具。國內對于價值觀的研究許多都采用了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型,或證實(以五項文化維度為理論基礎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或補充(進一步細化五項文化維度模式),或質疑了原理論(批判文化維度兩極劃分的現象)。大部分的研究重點更側重于分析文化差異,由于此模式來自于IBM調查數據,因此更多地被應用于了解組織的文化價值取向。而且,就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型,每一項文化維度都有獨立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個體主義/集體主義與權利距離兩項。但是,文化價值觀不可能是靜止不動的,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發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互相影響,不斷發生變化。可見,僅僅研究文化差異是不夠的,更應該看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趨勢。所以本文以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為理論依據來研究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價值取向,大學生是世界發展的未來,相信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發展的未來,希望可以為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從對吉林省各高校的大學生的價值觀所進行的調查反饋的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依據Hofstede的文化維度模式理論,當代大學生在如上所述的五個維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西化。例如,大學生較以往更加強調自我、更加傾向于美國社會所倡導的個人主義,渴望個性獨立,渴望更多地靠個人的能力和智慧來解決問題,而并非像從前那樣過分依靠集體的力量。從男性化與女性化的角度來看,當代大學生無疑已經擺脫了過去重男輕女的偏見陋習,中國社會也早已不再是男權社會,如今的大學生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和保護女性成為了他們思想意識的主流。不僅如此,在學習和工作中,他們的競爭意識也展現得并不明顯,相反,重合作、講平等的意識凸顯出來,解決問題時靠的更多的是溝通而不是沖突,這種歐美國家的女性化社會特征已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識之中。從權力距離的角度來分析,傳統的上級特權觀念已被當代大學生所摒棄,他們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不接受管理特權和上下級平等意識在大學已成為不成文的規定,這同傳統中國的特權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客文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的推動下,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而作為主文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來自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在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中或淡化或與西方價值觀相融合,形成第三文化。
由于主文化和客文化的不同,主文化又無法適應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主文化與客文化的新的文化體系。但是第三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存在著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在選擇和樹立文化價值觀時并不能夠準確甄別某種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因此他們在選擇和樹立文化價值觀時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作為高級人才培養機構的大學有必要提出系統的、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引導大學生在中西方文化價值觀交融和沖突的過程中,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為這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發展,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融合,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東平.以中國文化為視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評價[J].江淮論壇,2008(1).123-127.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第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65-175.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第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李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遷及原因探討[J].學理論,2009(12).207-208.
[6]李僑.中美文化價值觀――差異與相互理解[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理工大學英語系,2005.
[7]劉暢.中美大學生文化價值取向比較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長沙:中南大學英語系,2007.
[8]劉長遠.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價值觀變遷研究―中國青年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演變[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2008.
[9]潘,張子剛.從中國文化看霍氏文化研究的不足[J].湖北社會科學,2003(7).22-23.
[10]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7(1).95-99.
[11]彭世勇.Hofstede跨文化交際理論中個人主義層面質疑[J].汕頭大學學報,2009.25(4).54-58.
[12]石健.轉變中的價值觀――中美價值觀比較[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2004.
[13]施建亞,楊燕,孫妍.論西方文化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3).25-29.
[14]王莉.中美價值取向比較研究――差異性與相似性[D]:[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英語系,2003.
[15]王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西深層文化的拒斥與融合[J].學術交流,2008(12).37-39.
[16]謝衡曉.從Hofstede的文化視角看中國文化在創新中的作用[J].科技創業月刊,2007(1).27-29.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生活開銷也逐年提高,并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面子消費”、“超前消費”、“情感消費”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學生中,消費觀念缺乏理性,對我們高校的大學生教育敲響警鐘。
一、當前大學生消費倫理觀現狀
大學生處于自我的滿足欲望不停擴張的特殊時期,沒有相對獨立的經濟能力,而經濟的主要來源是家庭,生活的花銷受到一定的制約。根據調查,2.8%的大學生是通過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來完成學業的,4%的大學生在親戚朋友的資助下完成學業的17.9%的大學生是靠個人假期打工或者平時兼職來完成學業的,而76%的大學生的學習費用以及生活費用是由父母提供的。而且,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于支出根部沒有預算,開支隨意,前松后緊,相互借錢,理財觀念非常淡薄。
1、消費追逐新潮、追逐時尚
據了解,有些大學生每月的花銷已經高于一般的上班族,他們要買手提電腦,要買最新潮的手機,要穿最新潮的衣服,向同學借錢,到銀行借貸,不是因為生活困難,而是追逐潮流與時尚。例如:為了擁有“蘋果”手機,情愿縮食節衣,犧牲必要的生活開支。有的想得到一雙品牌運動鞋,一件時尚的衣服,向同學、朋友借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
2、情感消費的投資日趨上升
在大學校園里,兩兩相依的情侶已成為大學校園的風景。戀愛消費、情感投資不斷攀升,甚至已經超出了自身以及家庭的承受能力。“認識三四天就送禮物”、“凡過節就送品牌服飾、手機”的人大有人在,有的男生自從結識了女朋友,每月的平均花銷都得在兩千月以上。電話,如今已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主要開支,走進大學校園,經常可以看到馬路邊、走廊上一個個燙電話煲的大學生,他們用手機與朋友親人溝通,與戀人聊天,電話費也在不斷上漲。大學生的節日消費、生日消費、老鄉消費、周末消費等各種各樣的消費形式在大學生中悄然成風,特別是在男生中占有很大比例。
3、攀比現象非常嚴重
在大學校園里,同學間的盲目消費、相互攀比非常嚴重,主要表現在個人的虛榮心和攀比心理上,他們認為消費已經成為顯示地位和顯示身份的象征。只要看到別人有的,不管自己需要與否、實用與否,也不考慮自己的經濟情況,自己也要擁有,甚至“我的一定要比你的好”。這樣就使消費觀念變得無計劃、浮躁與盲目,如果不正確引導,就會發展為炫耀、攀比。
二、當前大學生消費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消費倫理問題的出現,既是社會這個大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少正確的、及時的引導所帶來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環境的影響。
在家庭消費中,支出最多的就是年輕的一代,首先,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學生們的父母收入、家庭條件也普遍提高,因此,每位學生在校的開支、經費得到保障。其次,父母把對下一代的關愛,體現在經濟上的一味滿足,有些父母含辛茹苦,自己寧可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傾其所有的為孩子付出。家長們的這種做法和溺愛心態,助長了一些大學生不良的消費習慣。
2、大眾傳媒對當代大學生消費倫理的影響
大學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消費群體,因此成為了商家、生產廠家爭奪市場的主要陣地。當大學生步入校園之后,商家就利用媒體,用它特有的,淺顯易懂的,容易使人理解的方式,為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開辟新的灌輸新的消費觀。比如,傳媒利用學生們喜歡的某個明星做宣傳,宣傳明星所使用的化妝品、所使用的飾品等,促使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隨著明星的生活方式而改變。在大學校園中,我們常常能聽到學生們流利的說出廣告詞,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廣告詞轉化為日常用語,而且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比如“心動不如行動”。
3、社會不正之風對大學生消費倫理的影響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環境中的不正之風對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有了很大的影響。離開父母的大學生,在大學是自我管理,父母的約束和老師的管理逐漸減弱,社會、朋友、同學的影響越來越大。而如今,社會上那些不良的消費行為特別普遍,小到一桌宴席、一個手提包,大到豪車、洋房等不正之風慢慢入侵校園,使學生們的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消費心理,從而造成了他們對消費倫理不正確的認識,甚至觀念的扭曲。
4、個性心理對大學生倫理消費的影響
個性通常指的是情感——品質、態度、情操、心理狀況、興趣、無意識的機制、理想等。這些能確定人的特有的行為、思想和特征。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沒有經歷過創傷和挫折,也不在意他人的評說和議論,個性強,忠于自己內心的感受,容易引起超前消費、盲目消費。另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育程度還不是很成熟,有些大學生的消費心理,不是特別健全。據統計:有23%的在校大學生認為,我們應該“今朝有酒今朝醉”;45%大學生認為“我有的,別人沒有,我很自豪”;有57.6%的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受到周圍朋友、同學的不同程度影響,他們追求時尚,忽視自身的經濟條件。
三、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消費倫理觀的教育
當代大學生消費倫理觀念的缺失,不僅影響了學生和家長的感情,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學生們的人際關系,對家庭道德建設,也帶來了不良的后果。我們應該查找原因,通過多種教育方式,鼓勵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消費倫理觀,理性消費。
1、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高校應該開設思想道德與修養的相關課程,其中的“消費道德”應該盡快進入大學課堂,并且作為主要內容。鼓勵大學生合理適度消費;樹立節約、簡樸的消費觀;反對盲目從眾與盲目攀比的病態消費;強調理和理性消費。全面關心、關注當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幫助他們逐漸走向成熟。
2、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
如今的大學生,不論是來自農村家庭還是城市家庭,不管家庭條件是否優越,家庭教育對其一生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家庭環境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具有生動、形式性強、具體的特征,所以家庭教育是良好的道德修養創造和傳遞的基地。學校教育具有規范、系統、理論性強的特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二者分工不同,但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得益彰,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我們要旗幟鮮明的反對給社會、給家庭帶來負擔的消費者,努力倡導和諧、文明、健康的消費方式。
3、增強大學生的愛心觀念和感恩意識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15.7%的大學生不記得父母的生日,17.8%的大學生認為花父母的錢理所當然、毫無感覺。這充分表明了當代大學生,對他人的幫助、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以自我為中心。
以上情況,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我們要從認知上對他們進行點撥,讓他們知道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并不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要認識到父母的付出是那么的不易與艱辛。我們要從道德層面教育學生,懂得識恩、知恩與感恩,從而增強自我約束性。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健康的消費觀是已成為重要的教育任務。
大學生消費倫理觀念的教育,需要很長時間的沉淀和積累。當代大學生是我們祖國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加強培養和教育關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促進。(作者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