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7 17:03: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幼兒園基礎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初步認識
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邁進了信息化的時代,社會經濟正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與此相適應的教育發展呈現出普及教育、終身教育、個性教育等時代特征,科學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期待。
第一、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幼兒教育階段納入基礎教育體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幼兒教育階段與小學教育階段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其過渡是教育自然的連續過程。在基礎教育的體系中,研究幼兒階段教育和小學階段教育的銜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教育目標、教育方式、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幼兒園教育活動以游戲為主要形式,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促進幼兒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的發展,是人的全面、啟蒙教育階段;小學教育則以系統的課堂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人的初等系統教育階段,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減緩坡度,實現從幼兒到少兒的量變到質變,正是幼小銜接的研究內容。
第三、幼兒園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兒園學習成為小學學習的準備階段和必須階段。為使孩子能夠在進入小學學習后較快地適應小學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在幼兒園學習階段就有意識、有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幼小銜接不是簡單的把過去小學辦的學前班拿到幼兒園來辦,或是單靠在幼兒園大班增加一些過度的教育內容,而是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教學都要科學地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二、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幼兒園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教育任務不同,存在著階段性。幼小銜接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諧的發展和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幼小銜接中還存在著不少令人擔憂的問題。
1幼兒教育小學化,兒童入學后易產生厭學情緒
許多幼兒園和家長把識字課和數學課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學的教學內容提前拿到幼兒園,讓未入學的幼兒學習。這非但不能提高兒童入學的適應能力,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這種“教材下放”,讓幼兒學習入學后將要學習的內容,實際上是讓孩子先學一遍,一年后又重復學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動學習的后勁,等到“儲備”用完,就會出現使用困難。
2缺乏社會適應性能力鍛煉
幼兒園平常在教學中過于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對遵守課堂紀律等非智力因素較少考慮,使得剛入小學的兒童表現得很不適應,如不知道按時完成作業、不知道準時上課等。教師更多地強調知識的培養和積累,其實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兒童的感情、動機、意志、愛好等,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兒童的成績好壞,還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
3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產生不良學習習慣
有些幼兒教師由于對小學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兒園本身就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兒童在幼兒園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入小學后,有些兒童使用過學具后,不能自己收拾還原;書寫漢字筆順有錯誤,操作活動不規范;握筆姿勢和坐姿不當;學習方式明顯帶有幼兒園特點,習慣于依賴教師;有的兒童甚至不懂得按順序看畫面、按頁碼翻書等。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將影響日后兒童的有效學習。
三、對幼小教育銜接的實踐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動平臺
小學、幼兒園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教育機構,工作中極少往來,老師間的教學缺乏最基本的溝通、了解。幼兒入學前的教育,大班老師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長上課時間、小學化擺放課桌椅等,而無法從實質上加深幼兒對小學的認識。因此,小幼雙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臺。(1)互相學學老師都在學習、培訓《綱要》及新課標,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老師可借此機會共同學習,互相探討、交流對新課程觀的看法、問題。(2)課堂教學互聽互評。從教學實踐層面深入了解小學或幼兒園的教育方法,以便雙方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能采取更為有效的教育措施。
2與幼兒家長、小學教師保持密切聯系
幼兒園要定期和不定期與家長交流育兒知識,提高育兒素質,經常保持聯系,糾正不正確的態度、方法,家園教育一致。幼兒教師主動與小學教師聯系,如通過個別訪談、組織參觀活動、座談會等,傾聽意見,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方法,為小學一年級教師準備一份較為詳細的幼兒各方面發展情況表,以便全面系統了解。
3小學教師教育方法的改進
(1)注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學生剛入學,面對學校、老師、同學等新環境、新面孔,總會有些不適應。教師應主動參與學生的課外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盡量幫助解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其次,為學生營造同伴間合作、交流的氛圍,提供互相幫助的機會,增進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情感。
(2)調整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個體持續發展
考分只是作為評價方式之一,而不是劃一的衡量標準。我們應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客觀地描述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重視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續發展。
(3)采用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課上的模仿和記憶,尤其是數學,可參照幼兒園的學習方式,通過生活活動、動手操作活動、游戲活動等進行;經常開展班會活動,給幼兒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習自主性。
總之,幼小銜接是教育整體改革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搞好幼小銜接,才能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保證基礎教育質量提高。我們應對處于銜接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作進一步探索,不斷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幼小銜接的途徑,幫助幼兒順利地解決好其間的過渡和銜接,使千千萬萬幼兒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
進入新世紀后,現代教育科學研究取得長足發展,教育科研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教師基本素質的重要指標,其中也包括幼兒教師。我工作在幼兒教育第一線,時間跨度長達十四年,擔任過從幼兒教師到園長等幾乎幼兒園所有職務,熟悉幼兒園管理流程與內容,了解幼兒教師所有的工作內容。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道德水平、教育理念、教育理論、科研水平、個人魅力等[1]。我通過與同事、同行交流,結合自身成長的困惑,對幼兒科研相關問題作了探討。
一、幼兒教師科研現狀
(一)幼兒教師普遍學歷層次較低,科研意識淡薄。
我國大部分的幼兒教師的培養,由原來的中專逐步向大專過渡,趨勢是向高層次發展,但是現今由于客觀歷史原因,絕大部分骨干幼兒教師(30歲左右)都是中專和大專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結構特點決定幼兒教師綜合素質,他們大多對于科研沒有基本的概念,很多工作都從自我感受的感性點出發,以前人和自己的經驗作為工作的指導和出發點。大部分幼兒教師的工作觀點是完成基本的日常班級管理與幼兒管理,認為沒有必要開展幼兒教育的科研工作,覺得科研工作距離自己比較遙遠,只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級,做好本職工作即可。很多幼兒教師就算表面進入了科研領域,其實只是為了考核、評職稱或者完成市、區、園里的工作任務,幾乎沒有主動進行科研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幼兒教師進行幼兒教育科研的主動性、興趣性、積極性等各方面都不成熟,往往是被迫參與、從事科研的,科研意識非常淡薄,基本沒有機會體驗教育科研和科研應用所帶來的樂趣,并享受其中的成功感[2]。
(二)幼兒教師科研知識比較缺乏。
所謂幼兒教師科研知識特指幼兒教師從事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基礎知識。我結合通過自身工作經驗,與周邊同行的交流,以及相關報告的調研發現,30周歲以下的幼兒教師中只有極少數幼兒教師系統學習過幼兒科研知識,很少有人了解如何參與幼兒教育科研活動,幾乎不懂科研課題設計的規范與流程,不了解幼兒教育論文撰寫的規范。很多幼兒教師認為幼兒科研就是寫論文,甚至是寫工作小結。他們根本無從了解教育科研是一個從收集、選題、論證、立項、計劃、調研、撰寫、修改、結題到撰寫完整報告、,再跟蹤提高、研究的過程[3]。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幼兒教師會主動訂閱幼兒教育理論的相關報紙、刊物,更不會主動尋找、學習相關幼兒科研理論知識,大部分幼兒教師科研為零。
(三)幼兒教師科研能力普遍很弱。
所謂幼兒教師的科研能力是指幼兒教師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學前教育領域中的某些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并找出其中一般規律的過程,最終反過來指導教育實踐、提升學前教育水平。幼兒教師科研能力很弱主要表現在:1.幼兒教師普遍感覺科研難度很大,不知如何從何獲取課題,不知如何開展研究課題;2.研究課題方法、手段單一,主要集中表現就是上網搜索資料,然后抄抄、改改、寫寫,應付了事,完成任務,不求創新;3.研究方向很集中,基本就是取材于幼兒的日常行為管理內容,然后就某一點進行經驗性的總結,造成大多數論文雷同;4.研究應用性狹隘,科研內容推廣性、應用性不強,大多數屬于紙上談兵,實際應用價值不大。
二、提升幼兒教師科研水平的途徑
(一)加強學歷教育,提升整體層次。
當前幼兒園的主體教學力量是主干教學教師,絕大部分以師范專科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為主。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下,學前教育的生源并沒有得到提高,招收的學生大都是初中畢業生,文化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入校文化成績較差。在這種生源質量的前提下,即使通過嚴格的學前教育培訓,也很難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的幼兒教師。我們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走訪身邊同行發現,幼兒教師的科研概念起源于其在學生時代的學習,然而他們在師范學校學習學前教育專業時,課程中幾乎沒有相關指導性內容,在學生時代沒有科研概念。現代社會,知識就是力量,起跑線教育受到重視,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家長不遺余力,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選擇優秀的學前教育資源。一方面是社會的高要求,一方面是培養的低層次,相互矛盾、沖突。所以要提高幼兒教師的整體科研水平,就必須提高學歷教育水平,在整個培養幼兒教師體系中滲透科研相關內容,使招生、培養過程、實習、畢業四個環節緊緊相扣,提高招生標準,夯實文化理論基礎,使得生源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加強培養過程,在培養過程中灌輸終身科研的概念,利用課程教學,建立幼兒教育的科研方法體系;加強實習過程,讓學生利用理論去實踐,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總結新問題,從而激發學習與科研的欲望;重視畢業環節,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要求,嚴格畢業論文答辯流程,建立畢業生檔案,進行畢業生跟蹤調查、指導,讓學生離開學校并不脫離學校,經常性地進行教育教學指導。
(二)幼兒園工作管理。
幼兒園作為幼兒學前教育的集中場所,由于其結構的特殊性,管理人員占據很小部分,絕大部分都是幼兒教師,直接帶班從事幼兒學前教育管理。現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老教師帶新教師,這里的老教師是教齡長而不是年齡長。社會化大發展,優質的幼兒教育資源稀缺,需求量增大,很多優質民辦幼兒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他們大多數喜歡招聘一些有經驗的幼師做管理人員,而從事一線的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則喜歡招收青春、活潑的大學畢業生。很多新幼兒教師進入此行業后,基本就是靠老教師帶,加上自己摸索,逐漸憑借經驗在從事幼兒教育。這種教學管理模式,使得他們積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長了閱歷,但是對于長期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變繁為簡并不是有利的。在幼兒園工作管理方面,應該將幼兒園的發展與教師的成長相結合,以雙贏為歸宿點。定期邀請高校幼兒教育教學類的科研教師和幼教科研專家入園進行學術講座;積極營造崇尚幼兒教育教學科研的園內氛圍,鼓勵中青年教師投身科研,讓大量的感性材料變成理論知識,指導自我的長期實踐;加強科研的績效考核工作,將科研納入每年度的年終考評,形成硬性指標,鞭策普通幼兒教師開展科研工作[4]。
(三)個人職業發展與規劃。
根據人的生存需求理論,我們當然希望每位幼兒教師能夠將幼教事業當成終生從事的事業來經營,并從中獲得肯定和快樂,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在現實中,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絕大部分幼兒教師在5~8年的時候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而8~12年的時候甚至會出現強烈的不意愿或直接離職,原因主要是覺得職業沒有發展,人生缺失規劃。所以我們應該在幼兒教師入園時,安排老教師結對幫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工作觀、人生觀。通過設計職業生涯規劃的培訓,每位新幼兒教師都懂得如何理解個人職業發展與規劃,在個人職業發展與規劃中,將自己長年累月的豐富經驗書面化、理論化將是一件快樂的事。通過引導,幼兒教師會發現并了解科研的必要性,在科研中進步,在科研中快樂,在科研中將自己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材料,形成總結、課題、講義、論文,并與更多的同行分享、共享科研的成果,將個人成果推廣,從中獲得成功與滿足感,達到個人職業發展的長期化結果。
(四)教育主管部門。
作為幼兒園的直管上級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幼兒教師的科研工作開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長期性的準入、準出標準不是教育主管部門所能制定的,但是對于幼兒園的直管上級部門來說,很多事情大有可為:1.定期舉辦各幼兒園的科研工作講座,進行科研重要性的宣講;2.定期舉辦科研交流研討會,進行幼兒園論文評比,營造市區濃厚的幼兒教育科研氛圍;3.定期組織市區骨干幼兒教師參觀考察全國優秀的幼兒教育科研基地(優質幼兒園);4.定期召開科研課題推薦會,向廣大年輕幼兒教師推薦科研項目和方向[5];5.長期舉辦市區的幼兒教師科研競賽,讓需要科研項目的幼兒教師有項目可申請,有項目可研究,等等。
我們相信通過以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逐漸營造良好的幼兒教師科研氛圍,讓廣大幼兒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去,將大量的實踐經驗轉化成科學理論,指導自我的再實踐,在工作中不斷提升理論與實踐水平,為祖國的幼兒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燕.教師是教育實踐主體也是教育研究主體——兼談幼兒教師怎樣提高自身素質[J].學前教育,1999,(8).
[2]白樺.創造性地開展園本培訓工作,2006(05).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長期的平民教育實踐中,提出了獨樹一格的生活教育理倫,生活教育理論是適合中國國情又順應世界的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系統而完整,博大而精深。而作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幼兒教育思想,也是遠見卓識。本文從陶行知關于創辦適合國情的幼兒園、強調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試論幼兒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一、提倡創辦鄉村幼兒園,創造平民的、省錢的、適合國情的幼兒園
陶行知尖銳地指出,舊時期的幼兒教育被貴族和知識階級所掌控,失去了幼兒教育造就國民后代的意義。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當時幼兒園害了“三種大病”,一是外國病,即效仿外國,不適合國情。二是花錢病,三是富貴病,即所幼兒多是貴族。這樣的幼兒園平民的孩子是沒有機會的入園。 我國幼兒教育機構是建在大城市,在富人集中的小區。完全是在為上層社會服務。讓平民的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
陶行知提出:“我們要把外國幼兒園化成中國幼兒園,把費錢的幼兒園化成省錢幼兒園,把富貴幼兒園化成平民幼兒園。”建設中國幼兒園、省錢幼兒園、平民幼兒園。什么是平民?在陶行知看來,它包括廣大的農民,也包括城市一般市民。幼兒教育要從貴族階級、知識階級手中奪過來,普及到每個家庭。讓每一位孩子都可以上幼兒園。這思想對于我國幼兒園的建設有很高的現實指導意義,應該把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作為目標。中國國情具體化,就是在開辦幼兒園時,考慮當地的文化,提出適合本土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思想來培養幼兒。幼兒園就是要讓大眾的孩子都能進入幼兒園學習。所以在開辦幼兒園就要考慮,怎樣用最少的錢辦成最有實效的教育成果。 在節省成本上,幼兒園教材、玩具應該合理選購,切忌選購一些不實用教育用品。在選購教材要考慮是否適合幼兒發展水平,玩具是否適合幼兒,是否開發幼兒智力,是否鍛煉幼兒體能等方面來避免選購的不適用性。教具、玩具還可以利用手工制作和廢物。同樣可以減少幼兒園開支。只有讓幼兒園開銷達到最小,才能讓幼兒園收費降低,才能讓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幼兒園。
二、強調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十分重視幼兒教育,他認為出世就是破蒙,這是一種終生教育思想,尤其要重視學齡前這個階段的教育,幼兒六歲前的教育,是人生最基礎教育,這個時期可以將一個人的人格、傾向、態度、智力、體格打下正確的基礎,這個基礎一旦奠定,將是不易隨便改變的。對于一個孩子,絕不可以失去這個寶貴時機。一定要在這期間著重培養,才能完成對一個優秀人才的塑造。可以看出陶行知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強調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對我國幼兒教育思想有深遠的借鑒意義。我國對幼兒教育不重視,覺得幼兒教育不重要,忽略對幼兒的人格、態度等方面的培養,使得幼兒錯過最佳學習時期,對幼兒今后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應該大力宣傳陶行知的這一幼兒教育思想,使更多的家長來重視孩子幼兒教育問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關鍵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三、開創幼兒創造教育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的首創者。他極力提倡對幼兒進行創造教育,并認為幼兒有很強的創造力,幼兒創造力是經過祖先遺傳下來的,蘊含祖先們卓越才能,必須挖掘出幼兒身上這一財富。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把埋藏的潛能發揮出來。在當時,幼兒成長環境受到各種封建禮教束縛,幼兒身心得不到充分發展,使潛能也得不到開發。這將是對祖國接班人的摧殘。所以一向注重幼兒教育的陶行知開創了幼兒創造教育。
陶行知認為,在幼兒創造力發展關鍵時期,幼兒創造力是需要重點培養,要是錯過幼兒發展創造力的關鍵期,那么對今后學習受到影響。如張衡數星星,駱賓王作詩,曹沖稱象,牛頓自制風車,愛迪生孵蛋等等,這些杰出的科學家,在童年時期就表現出極強的創造力,兒時正式抓住了對創造力的培養,并提供培養創造力的良好環境和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已具備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陶行知提出,在培養幼兒創造力的過程中要給幼兒體力和心理充分的營養,在日常生活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對幼兒寬容、民主。只有做好這些才能最大限度讓幼兒創造力得到突飛猛進的增長,甚至能使幼兒創造力發揮到極致的作用。
創造教育起點是創造力的萌芽階段,也就是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載體,必須肩負起對幼兒創造力培養的這一圣神使命。陶行知的這套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好方法,對于當今的幼兒園同樣適合。現在不少幼兒園采用陶行知這一理論,并不斷摸索改進,教研出適合本園特色的創造力培養方法,同樣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培養絕不是簡單的說教方式,而是在教學中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刺激和自由發揮、發展的機會。讓幼兒多看、多想、多動、多說以滿足幼兒的探索需求,讓幼兒養成自主創造的思維習慣,同時還創設適合幼兒創造力發展的良好環境,讓幼兒在民主輕松的教育環境中創造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之,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是具有先進性,前瞻性的。他的幼兒教育思想對現在的中國幼兒教育發展有積極指導意義。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在我國的幼兒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成為中華名族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開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我國目前在學前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相對不足,使得“入園難、入園貴”成為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現象。為了盡快解決這一問題,切實加快全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我國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以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學前教育財政支持。所以,作為世界經濟最發達的經合組織[1]成員國便成了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一、OECD學前教育財政支持的經驗
OECD 1999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發展學前教育是向終身學習的第一筆投資,是為滿足每個家庭更加廣泛的經濟及社會需要的一項意義遠大的政策援助。”各發達國家在認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后,都紛紛把學前教育作為本國教育發展的重要項目。如德國、美國,已經把學前教育視為民族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紛制定詳細的教育大綱、標準,政府也編列了學前教育的發展規劃。英國在布萊爾首相時期,已經啟動了學前教育變成義務教育的工作;日本也開始著手推動學前教育免費化的進程等等。可見,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有助于促進個人的成才和家庭的發展,更會為社會帶來巨大利潤。
1、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公共經費投入大
學前教育公共經費投入是指由國家財政預算內的教育撥款中,給予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專項資金。[2]圖1 是OECD國家對ECEC 項目公共經費投入占GDP比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丹麥在0-6歲ECEC項目上投入的比重是最大的,占GDP的2%;瑞士和芬蘭投入分別占GDP的1.7%和1.3%,除此之外這三個國家對6-7歲的兒童另外投入0.3%GDP。由此可見,它們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雖然英國和美國的投入只占GDP的0.5%和0.47%,但由于英美兩國數額巨大的GDP,這一投入足以保障本國學前教育事業穩步的發展。英美兩國的學前教育十分發達,以美國為例,美國把發展學前教育放在全美教育目標之首,并以聯邦立法的形式加以規定,這在美國教育立法中尚屬首次。除此之外,還不斷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資額度,從1965年批準的撥款9600多萬美元幼兒教育論文,到2003年修訂案中的撥款68.7億美元,38年時間財政投入增長了70多倍。[3]充足的財政投入一直都是一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而國家的高度重視則是財政投入的堅強后盾。OECD的成員國中學前教育發達的,基本上都具備這兩點。
圖1 為OECD國家對ECEC[4]項目公共經費投入占GDP比例[5]
2、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
隨著各國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不斷認識,越來越多的國家正逐步將O一6歲幼兒的保教責任由私人責任轉為公共責任,并通過公共財政不斷強化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責任。最典型的便是英國,英國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并采取學前教育有關預算在政府財政預算中單列的方式,以保障公共財政穩定投入。除此之外,英國政府實施了重大的幼兒福利改革“確保開端”項目,提出了對3歲以上幼兒提供免費教育,并加大了對幼兒照看機構的公共投資力度。英國學前教育之所以能在較短時期內發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此。
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是OECD的成員國又一大共性之處。從OECD成員國2005年學前教育撥款情況來看,瑞典學前教育的預算占總教育預算的8.5%,顯然沒有匈牙利(15.3%)和西班牙(13.1%)這些國家占的比重大,但是它的公費卻占學前教育總花費的100%,即在瑞典不論父母的就業和收入情況如何,學前教育都是免費的。但這樣的情況是少數的,大多數的國家仍是采用公共財政支持和根據家庭收入交費并行的方式,但公費的比重大多高于60%,而家庭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30%。[6](如圖2所示)。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學前教育能大大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從根本上保障了學前教育的順利開展。
圖2為OECD成員國2005年學前教育撥款情況[7]
3、依法治教,為學前教育投入提供立法保障
通過上述分析,充足的財政投入可以保障學前教育事業的基本發展,但要想保障充足的學前教育投入最有效的做法卻是立法,即“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美國聯邦政府為保障本國教育投入和發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學前教育快速健康的發展,美國先后通過了《提前開始法》(Head Start Act)、《兒童保育與發展固定撥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Block Grant Act)及《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法律,這些立法明確規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對學前教育事業的各項撥款,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8]而當今世界另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為了學前教育的發展也先后出臺了多部法律,如:《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8年學校標準與框架法》、《2002年教育法》、《2004年兒童法》和《2006年兒童保育法》等,這些法律明確規定了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事業中的職責,從而保障了學前教育充足的財政投入核心期刊目錄。我國學前教育財政投入不足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我國各教育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職責。
4、實施補償性援助,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
雖然OECD的成員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學前教育的發展也不盡相同,但他們卻都把學前教育視為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并具有很強的福利性。與此同時,它們還把為弱勢群體提供科學的學前教育,作為其消除貧困、縮小社會差異的治本良策。所以,各國除了重視學前教育的公平之外,更要求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對困難家庭實施一些補償性援助。以英國為例,英國自上個世紀末開始,就把消除貧困兒童、增加教育投資,特別是發展學前教育、保護弱勢幼兒群體等,作為布萊爾政府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英國《撥款法》更是明確列出了“借助兒童基金幫助弱勢兒童與青少年及其家庭,應對兒童貧困和社會排斥現象,以打破機會剝奪與弱勢地位的惡性循環”的專項撥款,并且這專項撥款逐年增加。[9]可以說,幼兒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如果他們不能接受教育這不僅是教育最嚴重的“排斥”,也是社會最大的不公平。支持學前教育,讓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上學,不僅可以保障幼兒健康的成長,從而促進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更可以緩和一些階級矛盾,維護社會和諧。
二、我國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研究完OECD國家的學前教育后,回頭看看我國的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0-6歲的兒童多達 1.3 億,是世界同齡兒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國學前教育經費長期以來僅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 1.2-1.3%,且十年來徘徊不前。這個比例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是很低的,與 1.3 億的學前兒童規模極不相稱,從根本上就很難支撐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10]
一直以來,學前教育就被人們所忽視,是我國各類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但好在有企事業單位支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企事業單位逐步分離,我國的學前教育成為“灰色地帶”,幼兒園的數量和質量急速下滑,使得大部分地區上幼兒園的費用超過了上中小學的費用,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天價”幼兒園。雖然近年來經過國家的調整,我國某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學前教育的質量和入園率較高,如:上海市2005 年,3-6歲在園兒童為28.70萬人,入園率達95%。[11]但這只是極少數的幼兒教育論文,整體情況不容樂觀。據2006的數據顯示,全國學前教育適齡兒童有6000多萬,但入園就讀只有2179萬人,入園率僅為36.3%。而同一數據,西班牙、比利時的為121%,日本為86%,美國相對低一點,但也有62%。(如表3所示)。為了促進我國學前教育更好的發展,對中國學前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我認為中國學前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國 家
毛入學率
國 家
毛入學率
國 家
毛入學率
西班牙
121
澳大利亞
104
日 本
86
比利時
121
韓 國
101
葡萄牙
79
法 國
116
瑞 士
99
英 國
72
捷 克
114
瑞 典
99
希 臘
69
墨西哥
106
丹 麥
95
加拿大
68
德 國
106
新西蘭
92
芬 蘭
62
意大利
104
荷 蘭
1.政府層面的“強大的外力”推進
近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來10年幼兒教育發展的宏偉目標和幼兒教育標準化建設的諸多措施。例如,《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但是,從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僅僅停留在入園難、入學率等方面,還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邏輯來平衡幼兒教育的發展。政府總是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卻忽略了社會如何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是執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論、信仰、觀念進行實體化建構———貫徹落實。把所謂“頂層設計”向下落實到實踐;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據說、信仰、經驗等等綜合實體擴展至幼兒園微觀環境、幼兒個體、教師個體的自由教育情境時,原有的生態和結果必將遭到破壞。
2.家庭層面的功利需求
現在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極其重視幼兒教育,普遍把幼兒教育拔高,把幼兒教育理解為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比如唱歌、演講、跳舞、繪畫、下棋、講故事、認識漢字、認識英語單詞、認識數字并會計算、會彈鋼琴、讀古書經典、習武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林林總總的內容也在各種培訓班、民辦幼兒園中大行其道,成了他們招生的資本和競爭優勢。幼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資本和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潛在標準。此種功利邏輯本質上是忽視幼兒生命成長的存在,忽略幼兒生命和生活體驗的存在,是違背自由生長邏輯的。
3.幼兒園研究與教學的“泛技術性”崇拜
不可否認,幼兒教育科學化大大推進了教育理性化進程,目前幼兒教育科學化已經成為發展共識。但是科學化的前提是把幼兒對象化,即把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不是主體,所以幼兒研究和整個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遠幼兒的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不關心人的,特別是對處于整體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關心的。”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教育是一種進步運動,歷時性向未來推展,今天的教育現實是教育史長河中的最高階段,并且還會向未來發展,它始終處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變過程中。我們所堅持與固守的教育觀是極端的信奉唯理主義建構論的觀念,認為教育、人的發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長”“專家”設計的結果。有學者指出“一些科學化的教育論文只看見各種推演的公式和符號,貌似深奧復雜,但說的是淺顯道理甚至是常識,論文干癟癟的,沒有液汁;教育論文本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
4.幼兒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設計、成人化的生活構想、競爭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樣態使學生背離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幼兒道德教育不是從兒童內部品質出發,不是內涵化了的個人品質和人文素養,而是外在的社會交往規約。把道德理解為倫理,是一種外在的一條條約束的規則,毫無生機和活潑性。遵守道德是一個物理過程———按規矩辦,而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遠離了人群和懲罰,道德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了。從兒童的天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未見過的善良、純潔、無邪與樸實,就“像一顆散落的種子,遠離人類的塵世。”而理性指的僅僅是使外部原則在人內心內化,并以之來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則”。理性的這種規制功效保證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發揮著理性的這種宰制功效。
二、反詩意化之緣由
教育經歷了混沌的自然發展———理性的現代化建構———后現代的逆襲三個階段。混沌自然發展階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現代化建構階段則頂層設計、強勢推進、目標明確;后現代逆襲階段否定宏大,解構整體,回歸自然進程。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教育一般跟隨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教育現代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瘋狂階段,幼兒教育,具有顯著的數字刷新、宏遠規劃、頂層設計、技術崇拜、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強力控制等特征。詩意化教育的提出,明顯是不合時宜的,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觀點。顯然,幼兒教育的反詩意化問題究其本質而言一定是現代性文明方式的結果。幼兒教育詩意缺乏在于幼兒教師的詩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專業的社會壓制
教師的權威性即職業的專業性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主要是專業知識、專業自、專業倫理三個因素能否得到有效發揮。然而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教師專業知識嚴重被學科知識所貶抑,許多人都認為教師知識足夠豐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緘默知識為主體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國學校基本實行科層管理,行政決定一切,教師普遍無專業自,無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學,領導要求怎么教學就怎么教學,教學規范是外推式的,這嚴重影響教師的專業執教。三是教師倫理不是教師實踐智慧和個人品質的外展,而是社會外在的、輿論式強迫的一道道規則和命令組合系統,從而使教師陷入了倫理困境。教師的專業得不到順利發展就會產生職業不自信,從而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也逐漸脫離健康成長的軌道,甚至對自我生命輕視,致使教師自我潛在的職業憂患意識呈現出現實生命沉淪、疲倦、煩惱狀態。這些問題在幼兒教師中更為突出,幼兒教師地位低、職稱晉升難、待遇低、學歷低、男性少、隊伍不穩定等特點不僅意味著幼兒教師專業資質得不到保證和缺乏專業性權利,專業實踐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會家長等方面的干預。比如行政部門經常要求幼兒教師要承擔大量煩瑣的記載、摘抄、報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對外的招生宣傳和收費任務,有的幼兒教師時常被抽調去參加政府組織的舞蹈、唱歌比賽,甚至被抽調去行政部門搞接待等活動;也有家長建議在幼兒園安裝監控設備以監視教師行動;很多幼兒教師身心俱疲,幼兒教師似乎是誰都可以去做的職業,專業性得不到認可。
2.行業的標準規制
(1)幼兒教師培養目標標準化。
一是著眼國家長遠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兒自身條件為基準的身體發展;三是解決幼兒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引領品德發展;四是引導幼兒思考問題,促進其認知發展。
(2)幼兒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化。
一是懂得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把握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三是能夠觀察幼兒行為并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評估;四是具有和幼兒互動溝通的知識與能力;五是具有設計幼兒教育環境刺激的社會能力;六是具有與社會尤其是家長、教育主管領導的溝通能力;七是組織和開發教育資源尤其是園本課程、潛在課程的能力。
(3)幼兒教師教學行為標準化。
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規范實施,如現代性典型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告誡師范教育一樣:“高等師范學校應當用其他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教師。如怎樣站、怎樣坐、怎樣從桌子旁邊的椅子上站起來、怎樣提高聲調、怎樣笑和怎樣看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3.思維的形式化限制
有關幼兒教育的研究,必須深刻認識幼兒,深入研究幼兒,才可能做出專業的判斷,才可能教育好兒童。兒童發展所受的相關刺激的制約因素、必須進行微觀的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做出量和質的結論。這是目前國際幼兒教師教育最為重視也是學術研究最為迫切的需要。認知方法(是什么,內涵與外延)———理解方法(歷史、背景和意義)———應用方法(定義域與技巧)———研究方法(根據與改進),從而形成一條準科學的思維路徑。從研究成果表達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學性與科學性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當下,由于科學性表達過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實證說明,忽視了人的個體生活體驗,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懷疑,也直接導致教育研究出現了一種以敘事研究為代表的文學性表達,它試圖掙脫教育學的概念框架與理論譜系的束縛,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動的現場與個體的切身體驗。有關幼兒教學方面,幼兒教師需要更加規范工作。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學以致用。建立標準化反思系統,軟件化運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評估、可參閱、可借鑒、可促進。
三、回歸詩意化特質
新世紀以來,受后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整個教育界都意識到了尋求境域性、真實體驗感的重大意義,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品德教育等學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統計概率論為基礎的追求宏大規律性的教育科學化情結得到了一定的釋放。基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等多個層面也興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改革運動。一些幼兒教育者嘗試使用敘事、日記、隨筆、版畫、漫畫、微片等情感豐潤的方式來詩意化幼兒教育。以某些幼兒、幼兒教師、幼兒園為個案的情景式問題呈現,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顯了微弱的個體的現實教育境況。從在臺上的宏大理論的宣講到進入幼兒園、進入課堂、進入社區、進入家庭去考察幼兒的生活路徑和聆聽他們的生命述說,分享他們的快樂和分擔他們的痛苦的學術和教育理路不斷清晰。但是這種后現代哲學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學術界的主流,還缺乏自覺性,常被那些宣揚宏大理論的專家斥責為“小兒科”“非主流”。筆者認為要走出現代性教育科學化藩籬,使詩意化幼兒教育成為一種教師自覺。研究專家和一線教師都必須從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認識兒童以及反思與解構當下幼兒教育研究、教學、管理范式。
1.再認識兒童———詩意存在的繼續
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并且這也是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長期所關注的焦點。我們這里提出的對兒童再認識,顯然不是科學規律、心理發展層面的認識,而是哲學意蘊上的“幼兒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義的再認識。幼兒不是一個抽象的、現成的、給定的實在,而是一個變動的、開放的、發展的、可能性、延展性個體。在各種活動中,體現自己的性格、情緒、認知和意志,表現出獨特的氣質特征。各種心理指數的發展,既面向活動本身,又最終體現一種終極的生命意義。幼兒教師、家長、各種幼兒教育組織和管理部門,對兒童的認識是一種“外在式”的推定、估計。對兒童的認識離開了兒童自身,離開了他們神秘的心靈家園,此種認識不是本真的,是一種“評價”。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言:“兒童總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構世界與自我之間的生動聯系,不斷地喚起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想象,以豐盈年少個體生命內涵的基本路徑。兒童與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戲與勞作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想象,構成一個人與自然之親緣性的原型,開啟個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游戲與交往構成個人與他人交往之原型,兒童時期與人交往的豐富性奠定一個人向他人敞開的生命之維;兒童時期的童謠、故事、閱讀、民俗、儀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體驗,構成一個人向歷史與文化世界開啟的生命原型。”
2.“后常規”———幼兒教育“前范式”解
庫恩與波普對“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對科學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啟蒙與反思。科學、理性、形式邏輯、數學演繹確實是現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豐盈。科學、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現和推進,依靠的是科學研究者即“學術共同體”緘默的“范式”承認,一旦范式穩定存在便成了“常規”。當然,范式、常規不僅僅表現在科學研究領域,在組織管理、課程教學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著。就幼兒教育而言,幼兒教育的課程教學體系、教育方法、管理組織、研究設計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著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規”。范式是“學術共同體”“管理共同體”等潛在承認的,即同行默認。但是,常規遭遇了“詩意”的困境,一切常規化,詩意便蕩然無存。庫恩的范式理論使人們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維清晰化,評價標準化,找出了專業與非專業的邊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學術大生產、組織大發展、圈內的溝通交流從而有了可能。但是,對非專業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藝術人士、浪漫主義者、創作者、靈魂存在者、原本主義者卻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規”的概念是英國科學與社會聯合會主席拉維茲博士在上個世紀末提出的。他說:“科學共同體不像庫恩描寫的那樣平靜、單調,‘常規’對跨界成員來說缺乏規范性的力量。”“后常規”在于破解前范式的習慣勢力、固定結構和關系。用無序、混沌、模糊、靈感、頓悟、感覺、直覺、創生來獲得科學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維和新力量。
[關鍵詞]博弈論;囚徒困境;幼兒園課程改革;小學化。
一、博弈論與“囚徒困境”。
博弈論(game theory)又稱對策論,是經濟學論文" target="_blank">經濟學領域中的重要理論,主要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博弈是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個團隊或其他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時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對各自允許選擇的行為或策略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1]博弈研究的對象是“理性的”行動者或參與者如何選擇策略或如何做出行動的決定。理性的人是對現實的人的基本假設,即假定參與者會努力使自己的目標最大化。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一個經典模型:兩個共同作案偷竊的小偷被帶進警察局單獨關押,如果一方與警方合作,招認并供出自己與對方以前所做違法之事,而對方不招認,招認方將不受重刑,無罪釋放,另一方則會被判重刑10年;如果雙方都與警方合作,共同招認,各判刑5年;若雙方均不承認有罪,警察又找不到其他證明他們以前違法的證據,則只能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懲戒,各判刑3個月。在此假設前提下,這兩個小偷如何做出選擇呢?顯然,其中一方的任何選擇都要考慮另一方的選擇,兩個囚徒之間由此構成了博弈。在此囚徒困境中,由于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會做何選擇,所以存在一個惟一的均衡點,即兩個囚犯均選擇“招認”,這對雙方來說是所獲刑期最少且相對穩定的均衡結果。
均衡(equilibrium)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所謂博弈均衡,就是得到穩定的博弈結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幽默地說過:你可以將一只鸚鵡訓練成為經濟學家,他所需要學習的只有兩個詞:供給和需求。博弈論專家坎多瑞(Kandori)引申說:要成為現代經濟學家,這只鸚鵡必須再多學一個詞———“納什均衡”。[2]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博弈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在此納什均衡點上,每一個理性的參與者都不會有單獨改變策略的沖動。“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理論上很好地反映了博弈問題的根本特征,能夠解釋多種社會現象的內在根源。本文即擬用此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剖析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面臨的“囚徒困境”,并探討擺脫困境的最優策略。
二、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面臨的“囚徒困境”。
自2001年教育部頒布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來,幼兒園課程改革逐步從“文本式理論”轉向“行動式實踐”。國家對幼兒園教育進行了宏觀指導,規定了幼兒園教育總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實施原則,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實施指導意見,鼓勵和支持幼兒園開發園本課程。[3]到目前為止,幼兒園課程改革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與制約,改革仍舉步維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小學化”的傾向依舊盛行。
幼兒教育“小學化”指幼兒園將小學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課程資源、教育規范、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滲透或運用于幼兒教育實踐中,使之常規化、教學化、狀態化,進而普遍化、趨勢化的教育現象。[4]幼兒教育“小學化”采取揠苗助長的做法,具有嚴重的危害性,不僅會扼殺幼兒天性,嚴重損害幼兒身心健康,而且與社會要求和小學教育脫節,會對幼兒一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幼兒園課程改革正是以此為靶標,提出“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的核心理念。然而,現實生活中“小學化”統領的“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這與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仍處于探索實踐中,在以行為目標為導向的量化評價中,接受新理念教育的幼兒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具體科目學習,特別在一些小學招收新生時的“入學測試”中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有關,這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來說,與他們希望孩子一入學便“鶴立雞群”的心理預期也是背道而馳的。這使得家長成為幼兒教育“小學化”最有力和最頑固的支持者。
(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形成。
由于幼兒園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理念與教師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學行為、教學信條有很大的差異,教師若采用新的方式,需付出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更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會因教學態度、任務、行為的不協調而面臨生存狀態的焦慮,而幼兒園課程改革可能帶來的新利益還是一個未知數。這使得幼兒園和教師最自然的選擇必然是“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扎扎實實的應試教育”。
“小學化”正是應試教育的“先鋒”,應試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從來都沒有消停過,“小學化”傾向自然不可能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被順利清除。
因此,幼兒園和教師、家長均會對幼兒園課程改革進行敷衍,不斷回到“小學化”這一博弈的納什均衡點。“應景式”的教育憑借人們對它的“前理解”,以“檸檬商品”的身份粉墨登場,忽視了幼兒教育的生成品性,然而幼兒園課程改革畢竟是國家和社會所期望的,由此幼兒園課程改革陷入了博弈的“囚徒困境”。
(三)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囚徒困境”。
由于幼兒園課程改革博弈的主體有很多,為方便利用“囚徒困境”模型詮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處境,本文將選取典型的幼兒園之間的博弈來分析,先設立如下假設條件:一是某地區存在教育資源完全相同的兩所幼兒園A和B,兩所幼兒園都很理性,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決策的依據,且都面臨著是否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選擇;二是當地一流的初等教育學校稀缺;三是這些小學招收幼兒均以入學成績為參考;四是幼兒園課程改革可為幼兒的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五是幼兒在小學的適應表現與其日后的中考、高考成績成正比。
1.社會評價決定幼兒園課程改革難以走出“囚徒困境”。
如果明確幼兒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而幼兒園課程改革確實有助于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幼兒園的領導是教育主管部門任命的,幼兒園服從上級要求也切實推行了課程改革,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評價(家長、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對該園幼兒入小學的表現打分)將決定幼兒園的效用。如表1所示,若A、B兩園都推行課程改革,均將獲得10個單位的效用;反之都仍舊“小學化”,均將獲得5個單位的效用。兩個效用的差距說明推進課改比“小學化”更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若A、B兩園的選擇不同,那么選擇課改的幼兒園雖然提高了幼兒的綜合素質,但其幼兒的入學成績或在小學的適應表現相比依舊實行“小學化”的幼兒園的幼兒就有可能大打折扣,此時社會評價實行課程改革的幼兒園的效用就會比兩校同時進行“小學化”的時候還要低一些,因而該園只能獲得3個單位的效用,而依舊實行“小學化”的幼兒園相比之下會獲得額外的效用,共計12個單位。
表1從社會評價看A、B兩園的效用博弈。
可見,在上述博弈中存在著“囚徒困境”的難題。A、B兩園都在努力達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本來兩園都推行幼兒園課程改革是一種符合帕累托效用的最優資源配置方式,但是這種決策不滿足納什均衡的要求,致使獲得5個單位的效用成為這一“囚徒困境”博弈的均衡結果,即在社會評價的壓力之下兩園最終都會選擇依舊推行“小學化”。
2.幼兒在小學的適應表現決定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均衡結果。
在生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增強幼兒園的影響力、擴大生源和樹立品牌是幼兒園的基本效用,這都將取決于該園幼兒在小學的適應表現。如表2所示,若A、B兩園的選擇不同,進行課改的只能獲得2個單位的效用,而“小學化”的效用則是8個單位,這種情況實際反映了如果A(B)嚴格推進課程改革,而B(A)卻依舊按照“小學化”的模式運作,那么后者幼兒的小學表現將大大高于前者,其效用也將高于前者;若A、B兩園都不推進課改,或表面揚新課改之名,行應試之實,則兩者均獲5個單位的效用;若兩園都推進課改,幼兒的適應表現和效用水平均將低于兩園同時推進“小學化”時的情況,都只能獲得3個單位的效用,但由于兩者獲得的效用水平相同,因此幼兒園課改并未改變兩園的相對效用水平,其結果仍是1:1。可見,這一博弈的均衡解就是A、B兩園同時選擇“小學化”,各獲得5個單位的效用。這也就是說,A、B兩園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都將選擇“小學化”而非課程改革。
表2從幼兒的小學適應表現看A、B兩園的效用博弈。
三、幼兒園課程改革走出“囚徒困境”的最優策略。
目前幼兒園課程改革陷入的“囚徒困境”是由我國幼兒教育體制下的博弈均衡決定的,其博弈結構規定了如下收益:若幼兒適應小學、入學成績好,幼兒園就能獲得榮譽,得到更多的辦學資源和經費;對教師就意味著獎金的提升;符合家長“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要求,與家長希望孩子日后進入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學的期望成正比。擺脫這種困境的惟一方法由此是改變目前幼兒教育的博弈結構,從原點推翻“囚徒困境”成立的條件,使其博弈的納什均衡點能夠設為課程改革而不再是“小學化”,為此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幼兒園教育評價的積極作用。
(一)以幼兒為本,推行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中國應試教育考試制度決定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長期存在,再加上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需要改革的實際是應試教育影響下的博弈規則,重構一個有利于幼兒全面發展的博弈均衡。目前,我國不少省份都制定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有助于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評價標準與手段。例如,上海市一直在推進幼兒園新課改,與上海城市發展的定位相適應,符合國家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上海學前教育綱要》的基本精神,較好地解決了將中國國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進理念相結合的問題。在以兒童發展為導向、強調以兒童的經驗為切入點編制課程、實現課程“園本化”的基礎上,他們將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課改理念要點,其中教師專業發展評價又是課改操作的重點。為促使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他們引入了“診斷性個案評價”“教師檔案袋評價”與“教師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使教師與幼兒園更加注重幼兒問題解決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走出幼兒園“小學化”的囚徒困境的可行途徑,有利于改變課改困境的博弈結構。
(二)建立多元化的“選擇性激勵”評價制度。
作為一種非合作博弈,幼兒園課改博弈結構的改變還需要第三方即政府的介入。政府是制度的決定者與執行者。制度在協調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時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減少不確定性,更好地預測博弈的納什均衡點。在此,可借鑒曼瑟爾·奧爾森設計的“選擇性激勵”(selective incentives)理論。
曼瑟爾·奧爾森認為,激勵之所以是有選擇性的,是因為對集團的每一個成員要區別對待,實現賞罰分明。這樣既可以通過懲罰那些沒有承擔集團行動成本的人來進行強制,也可以通過獎勵那些為集體利益工作的人來進行誘導。“制度激勵”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實施“監督”和“分級制裁”是必須的,其目的是使準自愿遵從者確信其他人也遵從規則。[5]在克服“小學化”傾向過程中,政府可運用“選擇性激勵”評價制度(如資源的優先配置使用、榮譽、加分和獎金等)獎勵那些積極進行課改的幼兒園和個人,也可制定幼兒園新課程評估制度、督導制度等使個人行為與集體利益相一致的規章制度,對違背者予以懲罰,對積極遵守者予以獎勵,以此改變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博弈結構,使幼兒園課程改革成為新的納什均衡點,最終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
參考文獻
[1]張振華。博弈論視野中的素質教育。遼寧大學學報,2007(,9)。
[2]潘天群。博弈生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21.
2 陶行知幼兒教育的重要作用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開始關注并重視外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密切關注國內的教育事業,關注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通過與國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比較,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幼兒早期教育,因為幼兒教育是開始人生的基礎教育,是人生可能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兒童成長的這一個關鍵時期,加強對兒童個性和習慣的培養。只有做好幼兒教育,才能夠保證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成長為祖國所需要的人才。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兒童若得到好的教育,國家則發展得好,兒童若得不到好的教育,國家則面臨危機,這也就是所說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強弱的關鍵就是能夠得到好的教育。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明確了幼兒教育的根本。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應該對幼兒教育進行普及,尤其是農村,更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讓所有適齡的孩子都能夠在合適的時候,走進課堂,接受教育。保證兒童接受幼兒教育不僅有利于對婦女勞動力的解放,讓婦女能夠安心地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還有利于幼兒接受良好的教育,明辨善惡,在早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
(1)指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理論在幼兒教育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國教育教學中,其理論思想和現實意義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在于明確的指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興辦幼兒園不僅可以解放婦女勞動力,還可以提高工廠的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兒童接受教育的機會,使兒童健康成長。同時陶行知還提倡在農村多多建立幼兒園,將接受幼兒教育的機會普及到農村,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公平的機會能夠接受應該受的教育。在農村擴建幼兒園,也使兒童有了更多接觸自然和認識自然的機會,有利于陶冶兒童的情操,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性格。陶行知這種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關注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如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同時也為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師資力量,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
(2)有助于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轉變。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理論有助于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轉變。首先,使我國更加關注國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逐漸向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化教育轉變,逐漸從重視城市幼兒教育向農村幼兒教育轉變,并逐漸普及化。陶行知指出,我們不能一味地光顧著學習別人的東西,還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列寧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有太多的未接受教育的兒童,這個國家是無法實行社會主義的。可見,幼兒教育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意義。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在于很好地促進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重大轉變,并且這種轉變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化的意義,由專注城市幼兒教育事業向注重農村幼兒教育及建設相應幼兒園的道路上轉變。
4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1)提高幼師地位。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和“學”是一件事,主張寓“教”于“學”。做老師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知識并不是可以使用終生的。但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卻是幼師的待遇和地位低都很低,很少有人愿意從事幼師相關工作,尤其是男性幼師就更少了,可能也與男性很難與幼兒相處和溝通有關,這就導致幼兒園中男性幼師嚴重缺乏。城市是如此的境況,農村的幼兒教師就更不受重視了,也是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農村當老師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要重視幼師的地位,給予他們以肯定,要切實地提高幼兒教師待遇和地位,并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穩定幼師的師資隊伍,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從事幼師行業,才能不斷壯大幼師隊伍,保證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這是前提條件,也是當務之急。所以,加強幼師隊伍的建設,首先要保障幼師的合法權益,提高幼師的地位,主要包括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改善幼師的經濟待遇,才能夠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幼兒教育中。
(2)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無論是幼師還是家長,都要學會對孩子們的好奇心進行有效的保護。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或聽到許多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不懂的事,都會馬上對老師和家長進行提問,就像一本“十萬個為什么”。這個時候作為幼師或者家長切記對孩子說“不懂就不要問”這樣的話,這樣只會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其實,很多幼師或者家長由于沒有耐心,在無意間就會犯這樣的錯誤。使得孩子下次再有疑問時,已經不敢說出口,這就導致孩子們的好奇心被一點點地扼殺,甚至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好奇心。失去好奇心,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可悲的,是不符合他們年齡段的現象。作為幼師和家長,要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寶貴的財富。當孩子有疑問,充滿好奇心時,作為幼師和家長一定要耐心地對他們進行解答,千萬不能默不作聲,要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給予肯定和鼓勵。
(3)會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對幼兒來說,他們正處于玩耍的階段,所以老師和家長要找到與孩子正確的相處方式,最好是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到知識,在玩耍中有所感悟。但是,目前有很多老師和家長一心只追求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小小年紀就讓他們學習各種技能,參加各種補習班,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作為幼師和家長,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幼兒的教育應該是在玩耍中教會他們學習,開發他們的智力。此外,還有很多老師和家長經常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覺得別人的孩子永遠比自己的孩子優秀,這樣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學會在玩耍中教會他們學習,更要學會尊重他們和鼓勵他們。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讓他們遠離壓力,遠離厚重的課本,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健康的國家需要的人才。
(4)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問題的越來越重視,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很容易導致幼兒教育的“西化”,這是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所鄙棄的。但目前,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存在并熱衷于西式管理和教學的幼兒園。而家長們總覺得“西式”教育相比于“中式”教育是先進的,家長們希望孩子上最好幼兒園的這種心態,也將“西式”幼兒園推向了,盡管這種幼兒園的教育投資很高。這就導致了一些幼兒園一般家庭的孩子只能望而卻步,甚至一些農村地區的孩子,由于家庭困難,根本上不起幼兒園,使這些孩子接受學前教育成為了困難。所以,我國應該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而不能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外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從目前的幼兒教育的現狀來看,我們應該借鑒陶行知先生幼兒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現狀,開辟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創辦真正適合我國的幼兒園,同時還應該加強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建立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兒園。
5 總結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界的先驅,他的幼兒教育思想無論在理論意義還是在現實意義上,仍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不僅指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道路,還有助于中國幼兒教育事業向更好的方向轉變。幼兒教育需要幼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努力學會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以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建立陶行知先生期望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平民的幼兒園,實現幼兒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一、反詩意化問題
根據對詩意化的理解,筆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維、唯科學主義;脫離生活情趣,按事先預設好的路徑、范式、框架進行邏輯演繹;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刻板地貫徹某種理念,灌輸某種知識,或者掌握某種技能,面缺乏輕松、愉快的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認識對象與我自體分離開來進行觀察、測量、研究的活動都認為是反詩意化的。就幼兒教育面言,反詩意化的活動讓幼兒產生累疲倦逆反厭惡淡漠被迫等多種不良情緒;通常這些活動主要分布在國家的幼兒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以及各種針對幼兒設計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兒園教育方面主要表現在,學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學活動、研究活動、幼兒保育等各個層面。
1.政府層面的強大的外力推進
近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幼兒教育的發展,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來10年幼兒教育發展的宏偉目標和幼兒教育標準化建設的諸多措施。例如,《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但是,從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僅僅停留在入園難、入學率等方面,還是外圍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邏輯來平衡幼兒教育的發展。政府總是強調教育要為社會服務,卻忽略了社會如何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是執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論、信仰、觀念進行實體化建構貫徹落實。把所謂頂層設計向下落實到實踐;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據說、信仰、經驗等等綜合實體擴展至幼兒園微觀環境、幼兒個體、教師個體的自由教育情境時,原有的生態和結果必將遭到破壞。
2.家庭層面的功利需求
現在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極其重視幼兒教育,普遍把幼兒教育拔高,把幼兒教育理解為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比如唱歌、演講、跳舞、繪畫、下棋、講故事、認識漢字、認識英語單詞、認識數字并會計算、會彈鋼琴、讀古書經典、習武等等五花八門的內容。林林總總的內容也在各種培訓班、民辦幼兒園中大行其道,成了他們招生的資本和競爭優勢。幼兒所掌握的知識、技能成了家長相互攀比的資本和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潛在標準。此種功利邏輯本質上是忽視幼兒生命成長的存在,忽略幼兒生命和生活體驗的存在,是違背自由生長邏輯的。
3.幼兒園研究與教學的泛技術性崇拜
不可否認,幼兒教育科學化大大推進了教育理性化進程,目前幼兒教育科學化己經成為發展共識。但是科學化的前提是把幼兒對象化,即把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不是主體,所以幼兒研究和整個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遠幼兒的方式。它在本質上是不關心人的,特別是對處于整體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關心的。叫長期以來,我們總認為教育是一種進步運動,歷時性向未來推展,今天的教育現實是教育史長河中的最高階段,并且還會向未來發展,它始終處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變過程中。我們所堅持與固守的教育觀是極端的信奉唯理主義建構論的觀念,認為教育、人的發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長專家設計的結果。有學者指出一些科學化的教育論文只看見各種推演的公式和符號,貌似深奧復雜,但說的是淺顯道理甚至是常識,論文干癟癟的,沒有液汁;教育論文本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
4.幼兒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設計、成人化的生活構想、競爭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樣態使學生背離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狀態。川幼兒道德教育不是從兒童內部品質出發,不是內涵化了的個人品質和人文素養,面是外在的社會交往規約。把道德理解為倫理,是一種外在的一條條約束的規則,毫無生機和活潑性。遵守道德是一個物理過程按規矩辦,面不是一個心理過程。當遠離了人群和懲罰,道德問題就集中爆發出來了。從兒童的天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未見過的善良、純潔、無邪與樸實,就像一顆散落的種子,遠離人類的塵世。面理性指的僅僅是使外部原則在人內心內化,并以之來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則。理性的這種規制功效保證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發揮著理性的這種宰制功效。
二、反詩意化之緣由
教育經歷了混沌的自然發展理性的現代化建構后現代的逆襲三個階段。混沌自然發展階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現代化建構階段則頂層設計、強勢推進、目標明確;后現代逆襲階段否定宏大,解構整體,回歸自然進程。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教育一般跟隨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步伐,教育現代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瘋狂階段,幼兒教育,具有顯著的數字刷新、宏遠規劃、頂層設計、技術崇拜、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強力控制等特征。詩意化教育的提出,明顯是不合時宜的,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觀點。顯然,幼兒教育的反詩意化問題究其本質而言一定是現代性文明方式的結果。幼兒教育詩意缺乏在于幼兒教師的詩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專業的社會壓制
教師的權威性即職業的專業性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主要是專業知識、專業自主權、專業倫理三個因素能否得到有效發揮。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教師專業知識嚴重被學科知識所貶抑,許多人都認為教師知識足夠豐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緘默知識為主體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國學校基本實行科層管理,行政決定一切,教師普遍無專業自主權,無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學,領導要求怎么教學就怎么教學,教學規范是外推式的,這嚴重影響教師的專業執教。三是教師倫理不是教師實踐智慧和個人品質的外展,面是社會外在的、輿論式強迫的一道道規則和命令組合系統,從面使教師陷入了倫理困境。
教師的專業得不到順利發展就會產生職業不自信,從面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也逐漸脫離健康成長的軌道,甚至對自我生命輕視,致使教師自我潛在的職業憂患意識呈現出現實生命沉淪、疲倦、煩惱狀態。這些問題在幼兒教師中更為突出,幼兒教師地位低、職稱晉升難、待遇低、學歷低、男性少、隊伍不穩定等特點不僅意味著幼兒教師專業資質得不到保證和缺乏專業性權利,專業實踐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會家長等方面的干預。比如行政部門經常要求幼兒教師要承擔大量煩瑣的記載、摘抄、報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對外的招生宣傳和收費任務,有的幼兒教師時常被抽調去參加政府組織的舞蹈、唱歌比賽,甚至被抽調去行政部門搞接待等活動;也有家長建議在幼兒園安裝監控設備以監視教師行動;很多幼兒教師身心俱疲,幼兒教師似乎是誰都可以去做的職業,專業性得不到認可。
2.行業的標準規制
(1)幼兒教師培養目標標準化。一是著眼國家長遠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兒自身條件為基準的身體發展;三是解決幼兒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引領品德發展;四是引導幼兒思考問題,促進其認知發展。
(2)幼兒教師能力評價標準化。一是懂得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把握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三是能夠觀察幼兒行為并作出正確的診斷和評估;四是具有和幼兒互動溝通的知識與能力;五是具有設計幼兒教育環境刺激的社會能力;六是具有與社會尤其是家長、教育主管領導的溝通能力;七是組織和開發教育資源尤其是園本課程、潛在課程的能力。
(3)幼兒教師教學行為標準化。教學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規范實施,如現代性典型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這樣告誡師范教育一樣:高等師范學校應當用其他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教師。如怎樣站、怎樣坐、怎樣從桌子旁邊的椅子上站起來、怎樣提高聲調、怎樣笑和怎樣看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3.思維的形式化限制
有關幼兒教育的研究,必須深刻認識幼兒,深入研究幼兒,才可能做出專業的判斷,才可能教育好兒童。兒童發展所受的相關刺激的制約因素、必須進行微觀的因子分析、相關分析,做出量和質的結論。這是目前國際幼兒教師教育最為重視也是學術研究最為迫切的需要。認知方法(是什么,內涵與外延)理解方法(歷史、背景和意義)應用方法(定義域與技巧)研究方法(根據與改進),從面形成一條準科學的思維路徑。從研究成果表達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學性與科學性兩種基本的表達方式。當下,由于科學性表達過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實證說明,忽視了人的個體生活體驗,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懷疑,也直接導致教育研究出現了一種以敘事研究為代表的文學性表達,已試圖掙脫教育學的概念框架與理論譜系的束縛,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動的現場與個體的切身體驗。
有關幼兒教學方面,幼兒教師需要更加規范工作。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學以致用。建立標準化反思系統,軟件化運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評估、可參閱、可借鑒、可促進。
三、回歸詩意化特質
新世紀以來,受后現代主義哲學影響,整個教育界都意識到了尋求境域性、真實體驗感的重大意義,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品德教育等學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統計概率論為基礎的追求宏大規律性的教育科學化情結得到了一定的釋放。基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課堂教學等多個層面也興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改革運動。一些幼兒教育者嘗試使用敘事、日記、隨筆、版畫、漫畫、微片等情感豐潤的方式來詩意化幼兒教育。以某些幼兒、幼兒教師、幼兒園為個案的情景式問題呈現,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顯了微弱的個體的現實教育境況。從在臺上的宏大理論的宣講到進入幼兒園、進入課堂、進入社區、進入家庭去考察幼兒的生活路徑和聆聽他們的生命述說,分享他們的快樂和分擔他們的痛苦的學術和教育理路不斷清晰。但是這種后現代哲學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學術界的主流,還缺乏自覺性,常被那些宣揚宏大理論的專家斥責為小兒科非主流。筆者認為要走出現代性教育科學化藩籬,使詩意化幼兒教育成為一種教師自覺。研究專家和一線教師都必須從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認識兒童以及反思與解構當下幼兒教育研究、教學、管理范式。
1.再認識兒童詩意存在的繼續
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幼兒教育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并且這也是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長期所關注的焦點。我們這里提出的對兒童再認識,顯然不是科學規律、心理發展層面的認識,面是哲學意蘊上的幼兒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義的再認識。幼兒不是一個抽象的、現成的、給定的實在,面是一個變動的、開放的、發展的、可能性、延展性個體。在各種活動中,體現自己的性格、情緒、認知和意志,表現出獨特的氣質特征。各種心理指數的發展,既面向活動本身,又最終體現一種終極的生命意義。幼兒教師、家長、各種幼兒教育組織和管理部門,對兒童的認識是一種外在式的推定、估計。對兒童的認識離開了兒童自身,離開了他們神秘的心靈家園,此種認識不是本真的,是一種外圍評價。
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言:兒童總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構世界與自我之間的生動聯系,不斷地喚起兒童對周圍事物的想象,以豐盈年少個體生命內涵的基本路徑。兒童與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戲與勞作以及對自然事物的想象,構成一個人與自然之親緣性的原型,開啟個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游戲與交往構成個人與他人交往之原型,兒童時期與人交往的豐富性奠定一個人向他人敞開的生命之維;兒童時期的童謠、故事、閱讀、民俗、儀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體驗,構成一個人向歷史與文化世界開啟的生命原型。
2.后常規幼兒教育前范式解構
庫恩與波普對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對科學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啟蒙與反思。科學、理性、形式邏輯、數學演繹確實是現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豐盈。科學、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現和推進,依靠的是科學研究者即學術共同體緘默的范式承認,一旦范式穩定存在便成了常規。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6)11-0027-06
《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了“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戰略目標,為此必須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從發達國家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經驗來看,培養本科學歷的幼兒園教師已是大勢所趨。近年來,雖然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課程設置的根本性轉變尚未實現。本研究擬以《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為依據,調查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全國開設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30所高校為研究對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和訪談法,對其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①進行研究。樣本院校分布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辦學類型包括部屬師范大學、省屬師范大學、地方綜合性大學或學院。考慮到研究的倫理與規范性問題,本研究采取隱匿方式,將上述三種辦學類型的高校分別以字母B、S和Z表示。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結構
調查顯示,樣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總體上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及教育實踐課程四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外語、體育、計算機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這類課程依據教育部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及相關教學要求而設置。學科基礎課程包括教育學原理、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等,這些課程對準教師后續專業的學習與發展具有奠基和保障作用。專業教育課程旨在培養準教師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提升準教師的專業水平。教育實踐課程包括專業見習、課程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以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等,是針對教師專業工作的實踐特質而開設的課程。
2.通識教育課程的分析與比較
統計顯示,在這些樣本高校中,S2師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重最高,達41.18%;B5師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所占比重最低,僅24.39%,兩者差異顯著。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培養教師的全面素質,發達國家都比較注重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如日本的通識教育課程占總課程的37.7%,德國的通識教育課程占33.3%,美國的通識教育課程占40%。〔1〕本研究所選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平均比值為32.40%,較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3.學科基礎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調查發現,樣本高校大多將“教育學原理”和“普通心理學”作為學科基礎課程。此外,66.67%的高校開設了“人體解剖生理學”作為學科基礎課程;70%的高校在學科基礎課程中開設了“教育心理學”。超過半數高校開設了“教育科研方法”或“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學”“發展心理學或幼兒心理學”和“中外教育史”等。另外,旨在培養準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教育技術學”也得到了部分高校的重視。B4師范大學、S5師范學院以及Z5學院將舞蹈、鋼琴、聲樂等也納入學科基礎課程模塊。
4.專業核心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調查發現,傳統的“三學六法”依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部分高校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歸為專業核心課程。進一步分析發現,這類課程大多是從教師“教”的視角出發加以開設的,從兒童“學”的視角出發開設的課程少之又少。超過半數高校尤其是地方綜合性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在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尤為重視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程,這可能與學校的辦學傳統和辦學定位等因素有關。
5.教育實踐課程的比較與分析
通過分析樣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看出,各高校教育實踐課程的學時與學分均符合《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且課程內容豐富,教學組織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特點。除傳統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社會調查和社會服務等實踐教學外,部分高校還開設了較為個性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如教師技能綜合實踐、專業匯報演出、專業技能訓練、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測評、幼兒園模擬教學、手工作品展等。
三、討論與結論
1.通識教育課程過于側重工具價值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將通識教育定義為由知識、技術、情感和心理活動組成的學習內容,目的在于“通過學習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統整知識,培養完整的人格”。〔2〕“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其教育內容全面性、基礎性的特性要求幼兒園教師要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3〕但從我國現行的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來看,思政課、外語、體育、計算機、軍事理論、就業指導等占通識教育課程總學分的80%以上。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課程過于偏重工具價值,如思政課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外語、計算機則強調為學生提供未來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基本技能。而人文性與普適性濃厚、能體現博雅教育精髓的通識教育選修課雖然門類較多,但學生可修讀的學分卻非常有限,進而導致其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2.專業核心課程設計的科學性不夠高
對于準幼兒園教師而言,專業素養的養成依賴于專業核心課程的科學設置與有效實施。但調查發現,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的科學性不夠高,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雖然《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明確規定了合格幼兒園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能力,但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中,每一種專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開設的課程并不十分明確;第二,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理論課和技能課的分配等都缺乏科學依據。統計顯示,當前多數高校的專業核心課程以傳統的“三學六法”為主,超過半數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將藝術類課程歸為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但是,這種以“‘三學六法’+藝術技能課”的拼盤式課程設置方式,并不能真正滿足當前學前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的需求。
3.教育實踐課程體系不夠健全
許多國家將教育實踐視為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數院校僅僅是將教育實踐課程作為教學實踐的一個環節,而不是作為一門課程,忽視了個體對知識接受的漸進過程和個體從學生角色到教師角色的轉變過程”。〔4〕教育實踐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以及評價等體制建設處于缺失狀態,由此導致教育實踐課程質量難以保障。
4.課程設置過程存在不規范現象
課程設置過程中的不規范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隨波逐流”。從理論上來說,高校應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為依據設置具有多維立體視角的學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但在多重利益驅使下,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完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設置學前教師教育的課程。研究者發現,在總學分有限的前提下,部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對教育學原理、普通心理學等學科基礎課的課時進行了壓縮,節省出來的學時用以增加“市場化課程”。但是,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高校單純依據市場邏輯開設課程,學前教師教育就會失去其本質屬性,“社會的偏見”就會變成“專業的偏見”,專業人會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二是“因人設課”。近十年來,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部分高校看到了學前教育市場的火熱,不考慮自身條件尤其是師資隊伍等制約辦學水平的核心要素而盲目開設學前教育專業。辦學資源匱乏等因素直接導致了課程設置中“因人設課”現象的發生,通常是有什么教師就開什么課,招什么樣的學生就開什么樣的課。同時,“因無人而不設課”的現象也相伴而生。這種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必然導致課程功能的低效甚至無效,更不要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
四、相關建議
1.觀念先行:合理定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
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對本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實施和評價以及學生未來的社會適應性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6〕因此,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是課程設置的必要前提。
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應當如何確定?研究者認為,不同層次的高校應有不同的定位。就部屬師范大學而言,其教科研水平在教師教育領域處于“領頭羊”地位,可相對重視學術性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就具體培養目標而言,可定位在以培養研究型幼兒園教師及相關工作者為主,并為研究生教育輸送優質生源。省屬師范大學或學院是地方教師培養與培訓的主要基地,其培養目標應定位在以培養高素質幼兒園教師為主,兼顧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培養。所謂高素質幼兒園教師即專業理念先進、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突出,并能扎根于地方學前教育事業的教師。為避免“千校一面”,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中,在保證學生知識結構體系完整的前提下,不同院校可以在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能力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以體現各自人才培養的特色。
2.師資保障:加強學前教師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學前教師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加強學前教育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培訓。加大本專業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力度,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碩博研究生的培養,吸引更多專業情誼深厚、理論基礎扎實、具有一定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加入到學前教師教育隊伍中來。學前教育是一個涉及腦科學、神經科學、遺傳學、經濟學、社會學、福利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業,因此,要吸引有這類學科背景的人才加入學前教師教育隊伍,以組建一支多學科的學前教師教育隊伍。
第二,重視學前教師教育教師的教育實踐經歷。只有通過實踐經歷,學前教師教育教師才能真切體會到托幼機構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并將這種要求落實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更好地培養合乎要求的學前教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要求學前教師教育教師具有實踐經驗并非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去幼兒園工作,而是強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根植于學前教育的真實情境,必須對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具有最基本的認知。為此,需要建立教師開展實踐體驗與研究的激勵機制,如利用短期脫產、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參與幼兒園教科研活動等方式來支持教師深入幼兒園一線開展實踐研究。此外,還可采用教師深入幼兒園、教研機構和教育行政部門兼職任教、掛職鍛煉等方式,或5年中累計不少于1年深入幼兒園一線開展實踐體驗與研究等方式促使教師提高學前教育實踐經驗。
第三,組建專兼職結合的學前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共同體。鼓勵高等院校與幼兒園、教研機構等部門積極探索“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教師發展新機制,聘請一線優秀教師、教研員等為高校兼職教師,參與部分課程的講授、專業技能訓練、教學研習等工作,以期對學生的模擬教學、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指導,〔7〕共同致力于未來幼兒園教師培養質量的提升。
3.制度保障:進一步完善高校課程管理體制
“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單純的教科書的改朝換代,也不只是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簡單更替,它更需要在課程觀念與課程體制兩個層面實現同步的變革。”〔8〕其中,體制變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體制變革的關鍵是課程管理權的重新分配。同一般權力的分配一樣,課程管理領域也存在著國家權力、社會權力和個人權力。在課程實踐過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所應擁有的課程管理權是不同的,有些權力必須由國家行使,有些權力必須由學校行使,有些權力則必須由個人行使。〔9〕在我國,高校課程管理更加注重自上而下的決策過程,這無疑不利于與課程相關的中基層人員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有必要改革當前高校課程管理體制,建立一種自下而上的課程決策體制,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增強個人課程權力。課程的設置和實施離不開施教和受教的主體――教師與學生。對當下我國高校課程政策的相關研究表明,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設置中的權力十分有限,盡管他們代表著課程實踐領域最真實的需要,是最需要被傾聽的聲音。〔10〕因此,建立自下而上的高校課程權力決策機制,需要增強教師個人的課程權力。研究證實,教師課程權力的增加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工作滿意度以及學校的社會認同度等。〔11〕從法律意義上來說,高校教師享有參與課程設置的權力,但在學術場域中課程設置權更多地被擁有較多學術資本的教師所擁有,“學術資本是指與那些控制著各種再生產手段的權力相聯系的資本”。〔12〕在高校這個場域中,擁有更多學術資本的人相對具有更多確定場域運作常規的權力,這其中就包括課程權力。只有部分教師真正具有課程設置權顯然不利于大部分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l揮。因此,教師的課程權力應當具有普遍性,而不僅僅是某一部分教師擁有課程權力。另一方面,要賦予學生必要的課程權力。從教學的角度看,增強學生的課程權力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當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相吻合時,他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并能學得更好。”〔13〕當然,增強學生的課程權力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告知其所需要的課程,〔14〕而是建立一種課程協商機制,即學生在教師提出建議后與其共同協商,如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學習順序,與教師共同安排課程方案等,以確定正式的課程計劃。〔15〕
第二,充分發揮課程領域社會力量的作用。課程編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參與學校課程編制活動的人員和機構應當是多層面、多領域的,如個人、團體、全國性協會和國際組織等,沒有哪一個國家是由某一個機構或個人來進行課程編制的”,〔16〕“也沒有哪一個個體或團體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影響和力量能夠單獨完成這項任務”。〔17〕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應廣泛發揮包括社會團體及專業組織負責人、從事學前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一線優秀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等力量的作用。
第三,正確定位國家課程權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對高等院校課程權力的主要行使方式是宏觀調控,通過對高校課程依法適度地調控來保證全國范圍內大學生的基本素質達到一定的水準,并為全國范圍內分類、分層的教育評價提供必要的指導。國家權力的運行與發展應把握好“度”,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適度調控。
4.質量保障:重視學前教師教育相關標準的制定與完善
近年來,隨著教師職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國加強了對教師教育認證標準的建立與完善,〔18〕其中,最核心的三大認證標準為教師資格證書認證、教師教育機構認證以及教師教育課程認證。
美國是教師教育認證制度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全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以對教師教育機構的品質提供專業判斷及提出改進措施。〔19〕全兒教育協會(NAEYC)作為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認證委員會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學前教育領域的認證工作,該協會自1980年開始就為高校培養不同層次幼教從業人員的相關專業開發“培養計劃指南”,并在此基礎上修訂頒布了副學士、學士和研究生三個層次的學前教師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同時,NAEYC還為處于不同專業發展水平的幼兒園教師制定了相關專業標準。英國也極為重視對各類教育機構所開設的教師教育課程和教師資格證書課程的審定工作。目前,英國已形成體系完備、層級分明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其框架主要由合格教師專業標準、入職教師專業標準、資深教師專業標準、優秀教師專業標準和高級技能教師專業標準等五部分組成。
我國自2000年開始實施幼兒園教師資格制度,尤其是自2011年開始,實施了教師資格制度試點改革,有效提高了我國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但相比一些歐美發達國家,我國至今尚未形成專門的學前教師教育機構認證和學前教師教育課程認證制度。教育行政部門對中職、高職高專、本科以及研究生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也沒有提供權威認證,關于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仍然存在著普遍的“地方性知識”(王海英,2007)。盡管2011年我國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包含了學前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但該標準較為籠統、缺乏層次性,沒有清楚區分出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幼兒園教師培養標準,也沒有區分出幼兒園教師、保育員和幼教管理人員的培養標準。〔20〕此外,我國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也較為籠統,尚未對不同的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進行如合格教師、成熟教師和優秀教師等層次上的區分。基于此,我國應加快學前教師教育認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不僅應當制定明確、清晰、多層次、可操作的學前教師教育標準體系,還應充分發揮這些標準的作用,嚴格按照標準開展學前教師教育機構認證、幼兒園教師資格認證以及學前教師教育課程認證工作,以規范學前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切實保障學前教師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18〕陳時見.教教育課程論:歷史透視與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55-229.
〔2〕龐海芍.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02.
〔3〕蔡迎旗.學前教育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4.
〔4〕廖紅.從國外教師教育現狀看我國教育實習模式的建構:以內江師范學院的“三段四模塊”教育實習模式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43-45.
〔5〕彭波,胡弼成.現代高校課程設置人本取向之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03,(5):62-65.
〔6〕步社民.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目標定位和課程設置問題〔J〕.教師教育研究,2005,(5):20-24.
〔7〕陳威.“實踐取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8〕王建國.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
〔9〕周正.教師課程權力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08,(5):17-21.
〔10〕程少波.論轉型時期的教育話語〔J〕.教育評論,2000,(3):4-7.
〔11〕操太圣.教師賦權增能:內涵、意義與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78-81.
〔12〕〔13〕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03-111.
〔14〕COOK J. Negotiationg the curriculum:Programming for learning〔M〕//BOMER G,LEATER N,COOK J,et al.Nedotiating the curriculum:Educationg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2:15-31.
〔15〕喬治?A?比徹姆.課程理論〔M〕.黃明皖,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7-78.
〔16〕李海英.課程權力:協商課程的一種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5,(9):47-50.
2、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實踐,不斷提高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能力,做科學發展觀的堅定實踐者。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前提和保障,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各個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實現校際間發展的和諧,關注每個學生的和諧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3、根據*“四個率先”的發展目標以及*新一輪發展對教育的現實要求,堅持發展創新,著力打造以“精、特、優”為標志的“經典*、精品教育”,深化“精品教育”內涵,拓展“精品教育”外延,提煉“教育精品”要素,制定“精品教育”綜合指標,增強教育發展的活力,提高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二、加強統籌和指導,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4、貫徹實施《*區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0*)》,加強幼兒園建設。做好市示范園復驗和區示范園、一級園評審工作,充分發揮示范性幼兒園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以“在整合理念下的園本課程建設”課題為引領,研究適合幼兒發展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整體提高3-6歲幼兒園保教質量。探索0-3歲嬰幼兒早教服務模式,科學育兒指導率力爭達到95%。
5、學習貫徹新《義務教育法》,高水平普及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保持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在全市的領先地位,實現高水平的均衡發展。小學繼續以“校際聯動,團隊合作”為抓手,逐步形成校際間協作互動與交流合作的機制。以教育內涵發展為重點,進一步鞏固初中建設成果。依法保障殘疾學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穩步推進初中隨班就讀工作,使隨班就讀逐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落實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
6、加大市、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和示范輻射作用,規范和優化“協作塊”、“協作鏈”運行機制。進一步開展“協作鏈”交流活動,積極探索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協作鏈”運行的長效機制,在“協作鏈”的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上有所突破。
7、貫徹落實區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市商貿旅游學校建設,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深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專業結構的調整。啟動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特色實驗工程,加快實施彈性學習制度,實現完全學分制管理。職業學校要與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充分協作,集聚社會資源,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靈活開放、自主發展、職前與職后聯動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與發展服務經濟相結合。
8、按照區“十一五”成人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做大、做強成人教育。認真做好區業余大學(大同學院)迎接市教委對“*市獨立設置成人高校教育檢查”工作。進一步深化社區學院實體性運作機制,推進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工作,實現成人教育、社區教育、職業培訓全覆蓋。加強對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的監管和引導,做好第二批民辦非學歷教育院校分等定級評估。規范辦學行為,嚴格查處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學科補課班。繼續探索和籌劃建立區教育培訓基地,吸引更多更好的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培養“培訓品牌”,提高教育對我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貢獻力。
9、服務學習型城區建設。繼續探索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的開放度。配合街道等相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支持、組織全區所有中小學將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教育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并會同有關單位做好相關的日常管理工作,實現區內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全覆蓋,更好地滿足廣大社區成員日益增長的教育文化需求。
三、堅持德育為先,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10、按照“德育為先,素質領先”的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結合“二期課改”,充分發揮“兩綱”在實施過程中的特色經驗和優秀案例的指導作用,全面推進“兩綱”進課堂。完善和優化“兩綱”課外教育活動框架,將“兩綱”精髓滲透到課外實踐中。充分利用區德育名師工作室等資源要素,創新育德載體,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教材、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
11、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創建良好的校園秩序,營造優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有欣賞平臺、情感走廊、休閑天地、才藝展示等體現人文關懷和班級特色的“溫馨教室”。
12、以“加強德育過程管理,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為主線,“研”字當頭,服務基層。通過研究學校,構建學校綜合社會實踐體系,形成內容相對穩定、教育功能獨特、教育效應良好的富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資源。通過研究教師,以個案剖析的形式,探索提升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通過研究學生,關注學生道德情感形成的過程,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3、以迎接“20*年國際特奧運動會”的舉辦為契機,聚焦社會公共道德,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各類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為一體的主題教育,組織發動學生積極參加“我為你加油”主題教育活動。
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4、結合“二期課改”的全面推進,加快建立新的課程教材體系、考試評價制度,制定科學、客觀、操作性強、實效顯著的教學質量監控和流程管理制度,20*年9月實施。樹立“教育質量是取信于民的基礎”的觀念,將學校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納入校長的實績考核。
15、做好市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試驗區工作。以《學生成長記錄冊》為基礎,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以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全面評價學生,全面反映中小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診斷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對學校教師、學生進行記錄和評價工作的培訓和指導,加強評價實施過程中的誠信教育,堅持實事求是和誠信原則。
16、提高教育科研的質量、效率和影響力。重心下移,促進課題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引導教師關注課堂,關注課改,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加大科研普及指導力度,加強科研培訓,推廣優秀科研成果,通過舉辦學術研討、交流展示、專題講座等活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組織基層學校參加*市第九屆教育科研成果評選。
17、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召開區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總結教育信息化推進的典型經驗,制定新一輪三年發展規劃,把基礎教育和“二期課改”架構到信息技術教育的平臺上,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利用網絡平臺實行國際間的課程交流。
18、認真做好體育、科技、藝術等工作。協辦好20*年10月國際特奧運動會輪滑比賽。結合“*區學生體育大聯賽”,積極開展深受學生歡迎的群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做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和數據上報工作。加強體育設施和場地建設,培育扶持具有本區特色的體育項目進校園、進課堂。建設和完善“*區青少年科學研究院”,聘請專家指導項目研究,參與科技實踐,參加重大賽事,為青少年科技活動和科技人才提供科學研究和科學試驗的場所,建立“小研究員”隊伍和優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檔案庫,構筑開放式跟蹤培養平臺。進一步完善體育、科技、藝術教育特色(項目)學校的長效管理機制,做好新一輪市、區體育、科技、藝術教育特色(項目)學校的申報、復評、命名、掛牌工作。
五、優化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19、始終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堅持“梯隊培養、合理搭配”的原則,構建以名教師為榜樣、中青年骨干教師(校長)為中堅、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教師隊伍。按照“與時俱進、積極穩妥”的原則,健全人才培養和福利待遇的經費保障機制,增強教師隊伍的吸引力,創設校長和教師成長、成才、成名的條件。做好第二批名校長各名教師人選的選拔工作。
20、加強對新一輪20個名師工作室的規范化管理,讓名師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實施《*區學科帶頭人管理辦法》,建立區學科帶頭人、區級骨干教師管理機制,為優秀教師發展搭建平臺,有計劃地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啟動高級教師職務等級管理,不斷增強高級教師的工作動力。
21、創新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機制。細化培訓項目,強化校本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實務培訓,激發教師自主學習的內在需求,通過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關注學前教育和初中階段的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要盡快建設一支以就業為導向、強化技能性和實踐性教學要求的“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22、加強教育協作與交流。繼續組織“**教育論壇”和“‘*杯’長江三角洲地區17城市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評選活動”。探索校級領導和骨干教師境外中長期考察培訓機制。繼續做好以外語、雙語教師為主,其他學科優秀教師為輔的境外業務培訓工作。
23、進一步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理順校長職級工資制,使之更規范、科學。進一步規范結構工資分配方案,各基層單位教職工結構工資分配方案的調整預案必須事前報區教育局人事部門,經審核后進入學校民主程序,通過后報區教育局備案。
24、加強聘用合同的管理,嚴格把好教職員工流動關。對所有引進人員進行心理測試和基本素質測試。加強人事干部隊伍建設,匯編人事工作實務手冊,增強實務培訓,提高基層人事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六、實施布局調整,繼續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25、妥善實施教育資源調整的重點項目和應急項目。*區第一中心小學新建項目年內實質性啟動。大同中學學生公寓項目、實驗小學新建項目進入論證程序。穩妥實施高標準開放式實訓培訓中心的建設項目。支持人民路隧道工程建設,制定并實施音樂幼兒園和*區第一中心小學過渡方案。
26、重點加強小學和幼兒園資源調整。采取整體思考、分步實施、梯度轉移的策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實現教育結構整體優化,使小學和幼兒園的數量、布局、規模趨于合理。
27、繼續推進“退商還教”。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完成紫霞幼兒園、中華路第三小學和*市商貿旅游學校“退商還教”工作。
28、加強校舍和教育設備等教育資源的管理。及時做好學校大修計劃的編制工作,按時、高質量完成學校的修繕工程。按照必須和節約的原則,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教學設施的效用。
29、建設“平安、衛生、文明、和諧”校園。認真落實安全責任制,加強校園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演練,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積極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加強對擁有機動車等交通工具的在校師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嚴格控制社會車輛進入校園。以建設新一輪“健康校園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進行衛生應急預案全面大檢查,健全學校食品衛生安全、衛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監管網絡,不斷提升師生的健康知識認知水平和健康安全技能掌握水平。
七、提升管理水準,維護教育公平公正公益
30、切實有效地做好政務公開工作。充分發揮教育事務受理與服務中心的職能,確立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務型教育行政機制。建立規范公正行使職權的運行機制,改版“*教育信息公開”網絡主頁,主動推進政務信息的公開和宣傳,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和批評,繼續加強對教育熱點和難點問題的研究和探索,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和諧教育。
31、加大對學校教學制度的制定、實施和管理方面的指導力度。理順學校用人機制,優化教育用人環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增強教育收費的規范化和透明度。
32、加強公文處理過程化管理,試行退文和通報制度。加強檔案工作常規化管理,依法做好年度檔案立卷執法檢查。加強外事工作制度化管理,完善因公出國預報審批手續。加強信息工作質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報送的錄用率。
33、進一步鞏固教育行風建設成果。嚴格執行“一費制”,規范各級各類學校收費行為,完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扶持體系。認真做好防治商業賄賂長效機制的工作。
34、推行“陽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轄區招生入學工作實施意見并組織實施。加強對各類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妥善解決招生入學工作中發生的問題,依法辦理與查處各類學校招生入學工作過程中的來信來訪和違紀違規事件。招生工作人員要加強自律,增強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
35、發揮教育督導監督檢查職能。認真貫徹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充分發揮督導結果的作用。深化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機制,全面推行學校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督導模式,建立并實施以學校自評為主和以督導室為主的多元他評機制。探索校內評價監督制度的建設。對學校實施“二期課改”的情況進行監督指導。貫徹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關于學校檢查評比歸口管理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協調教育各部門對學校的檢查評比工作,以減輕學校的負擔。
八、圍繞中心工作,抓好其他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