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畢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7 17:03: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學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大學畢業生是我國勞動力資源中的一個優秀的群體,大學畢業生合理、及時而充分的就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經濟發展、國家穩定和社會進步有著重要意義。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學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的普遍關注,人們不禁要問,大學畢業生就業為什么這么難?難道高校畢業生真的是供過于求了嗎?本文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期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一、就業難的大背景:社會轉型的影響

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首先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性難題。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加速期,表現為從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轉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這種社會轉型必然帶來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就業體制、生產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重大變化,并對畢業生就業產生影響。

首先,我國正面臨著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產業結構的重組,特別是傳統產業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的學科和專業的培養結構難以跟上這種變化,出現了人才市場上的供需矛盾,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

其次,在轉型的社會中,社會對大學畢業生需求的稀缺性相對下降,表現為中國傳統的就業渠道吸收畢業生的能力在下降:政府機構大幅度精簡,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畢業生;在歷次政府機構調整中,分流人員基本上是在事業單位中找出路,而事業單位由于人事改革和經費緊縮等原因本身也面臨精簡的問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減員增效的措施,使得過去作為接收畢業生的主渠道變得越來越窄。

再次,大學生就業市場不夠健全,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人力資本價格機制還沒有形成,造成就業信息不靈,就業成本高,難度加大。

最后,社會對大學生的實踐要求,除常規的科研、教學、機關外,更主要集中在城鎮基層、農村、西部和非全民所有制等領域,但在現實上,要真正使畢業生進入這些領域,在執行層面上還有許多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要革除。加之畢業生在觀念上一時難以接受而不愿意到這些性質的單位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油然而生。

二、就業難的外因:社會風氣的影響

首先,社會輿論是在心態上影響大學生擇業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輿論中所反映的傾向是:只要在大城市,就算先委屈一下,也比較容易成功,而到了中小城市、基層農村,就要更多地強調犧牲、奉獻,這使得眾多大學生產生畏難心理。社會輿論往往更加關注結果和成功本身,而不是為了成功所需的種種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成功所需的良好心態。社會輿論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大學生平視成功,重視過程,但顯然我們的輿論并沒有做到。社會不能正確地向學生傳遞成功的所有信息,僅僅是現象而非本質。年輕的大學生緊跟潮流,只知道盲目釋放熱情,盲目地評價自身,缺乏艱苦奮斗的必要準備,導致就業上的心理失衡。

其次,“關系就業”風干擾了就業市場,雙向選擇受到了局限。用人單位的“近親”結構造成的就業排外性,干擾了就業市場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一些單位只認領導、親戚、朋友遞來的“條子”,不管專業是否對口,能否勝任工作,只要有“來頭”,有“關系”,就照收不誤,搞“黑箱操作”,致使公開招聘也成了“幌子”,人員早已“內定”。在關系就業中,專業錯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級錯位現象層出不窮,一些缺乏專業技術能力,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關系戶”占據著職業崗位,排斥著有專長的畢業生上崗,人為地造成就業困難。地方高校畢業生大部分來自農村,他們既沒有經濟基礎,又無社會關系,面對無形的“關系網”,他們更多地只能是無奈與茫然。

再次,用人單位存在“人才高消費之風,要招就招高學歷,“虛榮心”在作怪。雖然這幾年用人機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為數不少的用人單位存在著門檻過高、人員配置不合理的現象,動輒打出非本科、研究生不要的招牌。相當多的用人單位特別看重工作經驗,希望招來即用,明確表示不要應屆畢業生,這對工作經驗幾乎為零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選擇的自由完全交給了用人單位一方。部分用人單位過分看重學生的外在形象,有的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對畢業生身高、五官等外在條件提出過分要求。對外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內在水平和能力,這給一些形象一般的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可以說,轉變用人觀念對用人單位而言,還僅僅是一句口號。

最后,學校盲目追求熱門專業,也是畢業生不適應社會需要的一個原因。由于就業環境的變化,許多大學盲目追求熱門專業,致使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如出現國際貿易熱、會計熱、計算機熱等,熱門專業一直熱到產出與需求不成比例,出現了嚴重的“短視現象”。其中一些學校在根本不具備開辦新專業的情況下匆匆上馬,師資、教材窮于應付,換湯不換藥。太注重市場需求而不考慮辦學規律,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出現部分“空殼”現象,畢業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此外,大學生就業難反映了中國大學教育存在著某些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如“馴化”、“模化”教育方式,導致學生成為“聽話”的安分守己的規矩人,成為一個個“標準件”,缺乏個性,缺少敢闖敢冒和獨立不倚的精神,滿足不了社會多樣化的需求。就業中的“塞車”和“撞車”現象正是這種教育模式弊病的最好注解。功利主義性質的教育理念換來了“人才滯銷”的尷尬局面。

三、就業難的內因:社會化水平不高

許多畢業生慨嘆“就業難”,但是,為什么有的畢業生就業如魚得水,有些畢業生卻舉步維艱?就業難到底難在哪里?筆者以為,問題的根源出在大學生自身,歸根到底,是畢業生個體未能取得社會化的“畢業證書”。

所謂“社會化”是指作為個體的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它是個人得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是個人適應社會變遷所必經的途徑。個體應該選擇一條什么樣的道路,采取什么樣的手段,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成為社會化的核心內容。

首先是大學生社會角色轉換不快。大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特定社會角色,決定了大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找到一份好工作,更要深刻理解他們所要從事專業的社會倫理意義,培養自己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而現在的畢業生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沒有進行正確的角色定位,自我角色期待與社會角色期待發生沖突,一些學生的觀念仍停留在“天之驕子”時代,仍以社會精英自居,重實惠、求時尚,只想“到公司去,到外資企業去,到賺錢最多的地方去”,妄想一畢業就能走上管理和領導崗位。二是社會角色素質培養不夠。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專業學習,大多數人基本停留在“學生角色”的狀態中,“職業角色”的啟發和教育少而又少,難以實現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角色轉換。

其次是大學生的社會流動意識不強。在轉型社會中,人們在社會關系空間與地理空間的流動性更大,特別是職業地位的流動更加明顯,并且知識型勞動者的流動性將比傳統的產業工人要大得多。由于職業和崗位的變動更加頻繁,大學生“一次就業定終身”的現象將不復存在。然而,相當多的大學生還一心想捧“鐵飯碗”,以工作區域來確定就業單位,不屑基層鍛煉,盲目追求“高層、高位”就業,“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意識淡薄,抱著“全民保險,集體冒險,個體危險”的觀念不放,因此,以“精英”自居的大學生的優越感就不可避免地摔落在人潮洶涌的人才市場,消失在用人單位挑剔的眼神中。

再次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現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較高,基本上定位于復合型人才,如國家公務員考試、大型企業的面試,通常不限專業,他們需要的是知識面廣、人品好、能力強的學生。而許多畢業生往往有著“優秀”的書本知識,但實踐能力、團隊精神、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等方面卻比較欠缺,擇業時又不是根據個人實際水平和能力,而是根據社會職業聲望,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單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單位名聲好,“事少錢多離家近”,這種要求與個體素質間存在較大的錯位。某學校提出的“只要素質好,年年工作不難找”的口號既是社會需要的真實反映,也是對大學生培養和鍛煉綜合素質的真切呼吁。

四、就業難的實質:被夸大的“偽問題”

首先,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只是一個客觀的表面現象,是一個“偽”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和有能力吸收比現在多得多的畢業生。

200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為212萬,而在全國勞動力適齡人口中,大學畢業的勞動力所占比重僅為5%,在非農業勞動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也僅占20%。2002年我國大學生毛人學率也僅為15%,剛剛進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而經濟發展水平與我們接近的菲律賓和泰國就分別達到了31%和35%。發達國家正進人普及型階段,高等教育人學率達到50%以上,美國則達到了70%。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中國人力資本的投資遠遠不夠,甚至低于同等發展中國家水平。畢業生就業難,并不是大學生多得“無業可就”,而是大學生.“有業不就”,是畢業生的擇業方向與社會需求發生錯位。

其次,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存在被夸大的可能,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政府的就業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的傾斜。大學生群體并非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不僅有能力獲得社會媒體的高度關注,而且有能力影響政府決策資源的分配,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和期待,希望維持他們這些社會“驕子”的傳統優惠地位,尋找“精英”待遇。我們不難發現,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政府喊得厲害,學校忙得不亦樂乎,而一些畢業生卻悠閑自在。我國“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是明確的,能不能就業,首先是個人問題。對于國家來說,需要關注的還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目前社會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反應已經比較足夠了,畢竟這種關注也是一種公共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國家公共資源向一部分人傾斜就是對另一部分人權利的侵害。

篇(2)

一、大學畢業生面踏入社會面臨的的全新環境

近幾年來,部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全新的工作環境、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較為獨立的生活環境等,很難適應,從而產生焦慮、壓抑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就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會導致偏激的行為,對個人、社會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和惡劣的后果。一般而言,學生從初入社會時的心理盲目適應,經過心理不適應,再到心理基本主動適應,其周期需要3―5年時間。自我意識和自我感受能力偏強的人,往往適應期要長一些,反之則短一些;心理比較脆弱、自我調控能力差、缺乏辯證思維的人,往往適應期要長一些,反之則短一些。由此可見,大學畢業生職業社會化的關鍵期就在畢業后的頭幾年。

二、在適應社會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

1.理想和現實的極大反差讓大學畢業生產生焦慮心理。

大學生畢業生擁有無數個理想、美夢。但面對實際的工作、生活環境,不少人不能馬上適應下來,不能從基層做起,感覺和理想中落差很大,就產生了焦慮的心理。還有大學生對現在工作中復雜的技術也很難適應,感覺所學的知識遠遠不夠,而且理論和實踐相差很大。從而讓他們感覺到很大的危機,調節不好會形成心理問題。

2.復雜的人際關系讓大學生產生壓抑感。

人際關系適應是社會適應的重要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中,人際關系適應最好,無論是和領導、同事還是朋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覺得關系很好。但仍有一部分畢業生在適應周期內承認自己在人際適應上有壓抑感。這種壓抑感往往從正式開始工作即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在達到頂點以后逐漸回落。它由以下三種感受組成:一是個性失落感。大學時期允許個性在適當程度上發揮,而工作團隊則是一個強調共性的地方,于是一些畢業生在與人相處時,過于壓抑自己的個性,甚至為了某些需要而偽裝自己。二是層級擠壓感。剛從學校到社會工作,一般都要從最低的層級干起,即使同事們并沒有壓制年輕人的主觀動機,但在工作上,尤其是在心理上,職場新人總是會感覺到來自職務地位的種種壓抑。三是攀比失衡感。新進入職場的人習慣于與自己的同學、同齡人、同一批進入工作崗位的伙伴等作比較,比較的結果常常是優越于別人的方面被忽略,而遜人一籌的地方被放大,由此也容易產生壓抑感。

3.生活的壓力讓大學畢業生心理矛盾感加重。

生活適應是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的基本內容。在學校里面,大學生主要是面對學業問題。走上社會之后,大學生面臨著婚姻、家庭等諸多問題。調查顯示,在婚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方面,感到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大多數,一般情況的占中等,不大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極少數;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與社會地位方面,感到很好和比較好的占30%以上,一般情況的占50%以上,很差和比較差的占15%左右。部分畢業生適應較差,是因為隨著職業生活的全面展開,剛剛從業的激動興奮漸趨平緩,好奇心逐漸消失,隨之而來的是許多矛盾和沖突的產生。

三、大學畢業生在社會適應中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1.環境的變化。

高科技發展對人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未來社會充滿了競爭,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既呈多元化又呈綜合化;知識不斷生產和創新,瞬息萬變。高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的猛增與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對人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客觀上決定了大學生走向社會后的不適應性。所謂生活技能是指個體能夠采取正確的、適當的行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挑戰的能力。大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基本上處于與社會隔絕的狀態,對社會缺乏了解和認識。剛進入工作崗位,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有許多東西需要重新學習。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劇,現不少大學畢業生總會發出“做人真難”、“活著真累”的感慨。

2.知識、能力的不足。

調查顯示,畢業生在工作中明顯感覺到知識不夠用、能力不足。這說明大學畢業生的業務素質還不算高,他們在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實踐上還明顯不足,特別是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對人才規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一些重要科研課題、技術革新項目與一些邊緣學科,往往僅具備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社會和學校的群體不同,有的畢業生在學校期間通過鍛煉培養了自己的組織、協調等方面的能力,但走上社會面臨復雜的群體,應對這些人際關系上還顯得不是很適應。

3.工作、生活實踐經驗缺乏。

大學畢業生之所以在離開學校后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強烈的矛盾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生活實踐經驗,涉世尚淺,容易想當然地想象社會生活的美好,而又往往脫離現實條件。具體來說,一方面,從小到大,家庭教育忽視生活技能的訓練,較少提供給他們生活實踐能力培養的機會,他們養成依賴性,遇事易激動,情緒缺乏控制,處世不夠老練。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多是傳授理論知識,即使是少有的生活知識講解,也缺乏真槍實彈的實踐。生活技能是在掌握了相應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基礎上,通過練習獲得的,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繼而逐步形成技能。所以,生活技能的培養是以探究體驗為主要形式的實踐活動,只有把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重視直接體驗和經驗學習,才能使多方面的實際能力得到培養。工作上更是如此,在學校主要是理論的學習,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相當的差距,平時也缺乏到工作一線鍛煉的機會,所以一踏上工作崗位,便感覺缺乏實踐技能,導致焦慮等心理問題。

四、心理問題的疏導對策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大學生畢業生形成穩定的心理狀態。

(1)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一種健康、融洽的關系中生活、學習和發展。優化校園文化環境,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活潑的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學習競賽、名家講壇、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識,并以活動為紐帶,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

(2)加強心理訓練,增強心理素質。大學畢業生們應主動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一些心理問題的鑒別方法和基本的心理調適辦法,比如通過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書籍等發泄心中情緒,可以有助于畢業生們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減少情緒波動的頻率與劇烈程度,減少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而且是保障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重要前提。

篇(3)

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能集中反映大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及理論水平的高低,更是對各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客觀的檢驗。近年來,由于高等院校的擴招,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資源日趨緊張,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在教師和學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視現象[1,2]。如一名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過多、選題不當、一題多人等,致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和院、系革新現有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機制,完善對畢業論文(設計)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對指導教師諸如資格、權責、考評、獎懲及培訓提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細化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撰寫要求、書面格式、畢業論文撰寫過程的管理及檢查監督、答辯和成績評定等環節的規范,從而使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有章可循,使教師明確職責,使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和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指導教師具體承擔著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授業解惑”之重任,毋庸置疑,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視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善于挖掘指導教師的潛能,有效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認識,強化責任意識

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前提在于認識觀念的提高。認識的提高,不僅僅對大學生而言,對指導教師亦如此。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不僅是一個實踐教學環節,而且是實現培養目標要求的重要培養階段,是所學知識深化和升華的重要過程,是大學生綜合素質與培養效果的全面檢驗。它不僅擔負著向大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術,培養大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實驗(設計)及計算能力、外文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任務,而且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工作作風和綜合素質。對此必須有充分認識。認識的提高要體現在責任意識的強化,要把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工作放在與課堂教學的同等甚至更高的高度,要把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作為自己的職責,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切實履行指導職責。

二、加強自身素質,提高指導能力

畢業論文(設計)涉及知識面寬,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對指導教師要求比較高。指導教師不僅應具有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要有較豐富的實踐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要提高指導能力,首先,要加強實踐性環節的鍛煉,要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指導學生實習、參與工程項目設計等方式和途徑,深入生產和工程實際,在實踐中總結和積累經驗,為指導畢業論文(設計)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要積極申報科研項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為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積累豐富而有益的經驗。再次,要加強學習,積極關注相關學科最新科研動態和學術成果,開闊眼界,使指導工作有一定的高度。最后,加強學科之間的交流,汲取別人的好經驗、好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指導效果。

三、嚴格要求,切實保證質量

做畢業論文(設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走向社會開展調研,搜集有關材料,需要上圖書館、資料室查閱文獻,需要進實驗室、機房處理信息,時間跨度大,活動地點變化大,給指導教師的管理工作帶來許多不便。做好管理工作,第一,要體現計劃性。要對學生查閱文獻、進實驗室、撰寫論文三個主要階段的工作劃定明確的時間表,并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都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將要做什么,使整個工作有章可循,思路明晰。第二,要檢查落實。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匯報會的形式,聽取學生的進度匯報,輔以現場檢查和指導,掌握每一個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進展情況。對進展不順利的學生要幫助其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對那些精力不集中,或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的同學,要嚴肅給予批評,督促其迎頭趕上。第三,按畢業論文(設計)撰寫的模板嚴格要求,規范論文(設計)的撰寫。要求論文(設計)理論分析透徹清楚,實驗數據準確無誤,插圖規范清晰,文筆流暢,層次分明,圖文并茂。

四、加強人格修養,做到教書育人

畢業論文(設計)也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作。在指導工作中,教師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人品才學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要特別注意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提高政治思想素質。要以自己高度的事業心、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去感染和教育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綜上所述,指導教師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要教師對畢業論文工作高度重視,正確選題、認真指導,大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水平定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篇(4)

學術規范是一個以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的大致認同和確認為前提的,具有歷史繼承性和動態性的系統,是在長期的科研學術活動中形成的多維度、多層次的道德公約和行為準則,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指示系統,要求學術界和學術共同體必須嚴格遵守。其內涵豐富,絕非僅僅指學術研究的道德規范和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卡姆(EmileDurkheim)將“失范”一詞引入社會學,描述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出現不協調時的一種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他將失范注釋為:“一種準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失范只是暫時的規則匱乏狀態,社會習俗仍舊可以規定和協調的社會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社會分工論,1893)“能夠限制個體欲望的特殊規范類型的缺席狀態”(自殺論,1897)。可見,失范是一種制度性,文化價值和道德倫理性的規則缺席或弱化的狀態。借用社會學“失范”理論“學術失范”表現為特定時期發生在學術領域的、學術規范的弱化甚至喪失的一種無序狀態。學術失范的表現各式各樣,作為學術研究成果之一的學位論文失范也屬于其范疇。

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

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的學術失范的主要表現為四類:

(一)學術道德層面的失范

學術道德規范是指學界或學術共同體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應該具備的學術理想和核心價值觀念以及從事科學研究應遵守的學術倫理準則,強調的是一種嚴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術道德失范突出表現為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截取拼湊和大篇幅抄襲剽竊的現象;或采取改頭換面篡改、編造、杜撰科研數據或參考文獻的現象。如此往復,大量低水平重復和學術垃圾導致了學術泡沬的產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學術研究程序層面失范

學術研究程序規范包括選題要求、文獻調研、形成假說或觀點的要求、術語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計劃的要求、收集和篩選資料的要求、擬定大綱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實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操作技術性的失范。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多數是對已學理論的梳理或重組,缺乏實證性、創新性;對文獻的檢索搜集不夠,積累不夠充分,對相關領域、相關研究的前沿和動態了解不足,選題缺乏新意和深度;學科的強應用性決定了部分選題開展須建立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而多數學生懶于調查實踐、閉門造車,甚至編造數據,主觀臆造論文結論;參考文獻數量較少和質量不高,外文資料的搜集不足,對文獻缺乏批判性和整體性的把握,所選文獻的信度沒有基本的判斷,文獻綜述不到位等。

(三)學術研究方法層面失范

“科學研究方法論探討科學研究的發生、形成、檢驗以及評價的方法論問題,以期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方法論的橋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價值和學科特性,行政管理學在其學科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種研究取向,分別為解釋性研究、詮釋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繹和理論分析為主,缺乏科學主義的實證思維方式,缺乏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尤其是實證研究方法的訓練。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幾乎沒有涉及研究方論的運用,有部分同學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應用,但是顯然不懂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關系。

(四)學術制度層面失范

制度規范是學術規范制度化的產物,是保證學術研究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明文規定,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規范,管理規范、評審規范和處罰規范等。目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位論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論文管理工作的統籌不夠科學,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安排學生實習、有指導論文進展、另外兼顧學生就業;評審規范設置相對科學合理,但是評審制度落實有待改進,使得評審不夠嚴格,有效的監控流于形式,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不夠,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學位論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態因素:先天的規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釋放不足

從行政管理學學科建設和學科教育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學術規范建設的歷程來看,該學科學術規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縮。我國行政管理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及學術規范建設歷程二者在時間上錯位,學術規范建設晚于學科教育和學科建設,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國實際的行政管理學術活動在十多年的進行中無章可循、無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學科發展中,忽視了行政管理專業學科特色的學術規范建設,而且長時間的討論和爭鳴,沒有明確權威的規范加以規制行政管理學的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學學術規范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基本規范的實操內容沒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來具有的正能量沒有得到很好的釋放,功能趨于萎縮。

(二)價值因素:價值觀偏離和規范內化的失敗

在社會轉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和學術規范價值內化失敗,導致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使學生越來越重視實用價值和實際利益,價值觀偏離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觀。這是因為行政管理學科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直接導致學生科研基礎能力的知識欠缺;教學方式傳統,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寬松的學生管理和評價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監督,使學生順利畢業,但是難以就業,求職時“萬金油”專業顯得毫無競爭力、加上外在就業環境的嚴峻沖擊,學生浮躁的心變得躁動,部分學生疏于學業參加沒有任何挑戰的社會鍛煉,部分學生致力于死記硬背備戰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門磚,各屆學生如此往復地為現實利益奮斗著,現實利益的實現成了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由學術規范內化的學術求真意識、學術創新精神從未和他們有過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學生自身科研積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國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應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關注重點則是通過順利畢業,迅速找到心儀的工作,普遍對如何提高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不感興趣。本科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習慣人云亦云;資料檢索和文獻鑒別、文獻批判、文獻整合綜述能力不足,通過分析、鑒別社會現象與其關鍵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構建研究假設、模型能力欠缺,選擇適宜測量指標,設計調查問卷和抽樣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學術話語表達能力需加強;極為重要的是論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方法論理論和實踐訓練的極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專業學位論文失范的矯正對策

(一)注重過程監督和管理

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學科課程的教學工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須長期規劃的動態師生互動和學生成長過程。要樹立大論文觀念,即把本科生畢業論文作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體現,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時間長、方面多、環節多,做好過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總體培養思路不變的前提下,進一步,把上述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實施路徑和應達到標準,真正形成前呼后應的遞進關系。要根據培養要求,細化具體內容,制定相應措施,做到培養過程有布置、有檢查、有督促、有評價、有激勵,不斷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嚴謹的科研作風和態度

治理行政管理學術學位論文失范要從大學入學開始抓起。針對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教育,學術界和高校要結合我國轉型時期新的時代特點不斷促進學科的自身建設和發展,引領行政管理學界逐漸形成“求真、創新”的良好學術風氣,建設專門的行政管理學學科特點學術研究規范,通過多種手段,切實落實在新一屆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使這種規范通過長時間的約束逐漸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和科學基本素養。另外,以本科生導師制為先導,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在重視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要有意識地開展專業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導工作,讓學生了解導師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參與學術課題的相關活動,體驗和模擬科研的操作,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熱情。

(三)建立相應課程及考評體系,奠定論文寫作基礎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規律,科學規劃和統籌本科生教育的培養階段和教學管理計劃。各高校要根據自身學校的類別、培養目標等,建立科學的行政管理學課程評估體系,合理評估現有的課程設置,根據不同需求合理設置公共基礎及通識類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法與技能課程等模塊的權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為學術研究提供基礎支撐。重點要協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均衡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的比例。加強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式,將學年論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與畢業論文融為一體,在研究生入學考試時凸顯本科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實際考察學生的基礎科研積累和科研訓練狀況。

(四)遵循科研訓練漸進原則,提升科研素養

在本科生教育階段就應該科學規劃,將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的基本素養融入到整個學科教育和培養過程中,以必修學分的形式要求學生積累基本的科研素養,有了這種平時的積累并將平時的學術積累滲透到畢業論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論文撰寫環節的孤立和滯后,而且也可減輕指導教師的工作強度,以提高論文的指導質量,進而提升論文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要樹立大論文觀念,科學規劃,建立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將整個本科教育階段分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把本科一、二年級作為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儲備階段,奠定論文開展的知識性功底;在三年級開始以畢業論文寫作的流程為模擬,完成課程論文的考核,進而將基本學術規范內化到學生的科研行動中。

篇(5)

落筆于此,就意味著三年研究生涯的結束。回首三年,頗多感慨,心中不禁思緒萬千。

三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我,一腳邁進了社會學殿堂。剛進來的時候,懵懵懂懂,所知甚少,但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導師——陳頤老師。陳老師不僅是我的授業恩師,也是我的生活向導。學業上,陳老師對我諄諄教誨、耳提面命;生活上,陳老師對我關愛有加、關心備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剛進南農的時候,由于經濟困難,沒有電腦。陳老師得知我的境況后,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為我爭取了一臺電腦,這才使我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電腦,并用這臺電腦完成了學業。

三年中,我學到了許多專業知識,當然,這都離不開南農社會學系所有老師的培養和教育。三年中,他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系主任姚兆余老師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學術淵博;屈勇老師侃侃而談、見解獨到;朱考金老師塌塌實實、與人和善……這一切,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年里,我還學會了如何做人,學會了和老師、同學、朋友和諧相處,學會了勇敢面對困難,敢于承擔責任。如果說,三年前,大學畢業的我已經長大了。那么,三年后的我,開始慢慢成熟了。不經意的三年時間,我經歷許多,忘不了第一次發放問卷時的戰戰兢兢;忘不了第一次發表文章時的萬分欣喜;忘不了外出調研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忘不了同學友情的萬分寶貴……這所有的一切,都將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在此,感謝生活,使我成熟;感謝挫折,使我堅強。

篇(6)

一、  畢業論文及其寫作要求 

(一)什么是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從文體而言,它是對教學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價值的論說文.從側重點不同,分為學術論文和理論論文。經濟學本科的畢業論文一般為理論論文.理論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來探討、論述理論問題,表述理論研究的成果,或應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說明、提出對策辦法,并提升到理論高度的一種著述文體.由于畢業論文的寫作,具有總結理論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性質,就不能簡單地重復已有的結論,而是從已知求未知,具有一點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觀點、主張。 

     (二)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 

     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畢業文憑的重要環節之一, 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學業的最后一個環節,它是學員畢業的標志性作業,目的在于總結專業理論的學習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畢業生是否達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專業相同層次的學力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員要有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絕不可應付了事。 

     (三)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畢業論文應符合社會學科類論文的基本要求,這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性 :社會科學各學科是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以我們必須以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看待我們周圍的客觀事物,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學術性 :學術性是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征。畢業論文的論點和論證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現象,而應在立論和論證過程中盡可能觸及事物內部較深的層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內在本質揭示出事物的規律性。

   (3)科學性 :畢業論文的撰寫應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以科學理論和科研實踐為基礎,采取嚴謹的態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結論。論文的科學性還體現在論文的立論要客觀、正確;論據要可靠、充分;論證要符合邏輯,嚴密、有力;表述要嚴謹、準確。

   (4)創造性 :創造性的核心是創新。在畢業論文撰寫時要注意對所研究問題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觀點,不能只重復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復述已有的知識。當然,創造性并不排斥繼承性,事實上,創造性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2、除了以上四點外,畢業論文還應達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 

   (1)符合本專業教學的基本要求,應圍繞自己所學專業進行。 

     (2)不能偏離經濟學專業所要求的經濟管理范圍。 

(3)正文字數5000-7000字。 

(4)已發表的論文不能再用。 

  

二、畢業論文的選題 

  

     (一)畢業論文選題的重要意義 

        選題是論文撰寫成敗的關鍵。因為,選題是畢業論文撰寫的第一步,它實際上就是確定“寫什么”的問題,亦即確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寫什么”都不明確,“怎么寫”就無從談起。 題目的好壞不能不能離開一定時代的社會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做到量力而行、量體裁衣。 

     (二)畢業論文選題的方法 

      我們要堅持選擇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切實可行的課題。 

     第一、要堅持選擇有現實意義的課題。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緊密結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以促進科學事業發展和解決現實存在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選題要符合科學研究的正確方向,要具有新穎性,有創新、有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或推動作用。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達得再完善,也是沒有絲毫價值。具體地說,學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選題。 

篇(7)

三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我,一腳邁進了社會學殿堂。剛進來的時候,懵懵懂懂,所知甚少,但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導師——陳頤老師。陳老師不僅是我的授業恩師,也是我的生活向導。學業上,陳老師對我諄諄教誨、耳提面命;生活上,陳老師對我關愛有加、關心備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剛進南農的時候,由于經濟困難,沒有電腦。陳老師得知我的境況后,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為我爭取了一臺電腦,這才使我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電腦,并用這臺電腦完成了學業。

篇(8)

研究設計

興趣是首要的動機,與自我效能、自我調控等因素關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興趣為中心,具體探討以下問題:學生在論文寫作前是否有興趣?論文寫作過程中寫作興趣是否有變化?若有變化,導致變化的因素是什么?論文完成之后評價如何,有何成效?動機變量之間以及動機變量與結果評價之間有何關系?畢業論文答辯結束后,我校124名2007級英語專業學生書面匿名描述了論文寫作經歷,簡述了寫作動機、過程和意義。為了進一步了解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具體發展變化情況,之后又在學生離校前,通過QQ聊天和發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意見。在對124名學生的回答整理歸類時,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或者認為畢業論文只是畢業要求的回答記作1,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帶來知識和能力收獲或者是有意義的回答記作2。由于本文以興趣為首要研究動機,因此證書型動機被歸入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意義一類。在分析56名學生的回答內容時,以興趣和態度動機為中心設定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三種變量。興趣狀況沒有發生變化記作0,無興趣或者有反向興趣變化記作1,有興趣或者有正向興趣變化記作2;整體否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1,整體肯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2。同時,利用內容分析法整理出影響論文寫作的動機因素,計算相應頻次,然后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和討論

1.論文寫作前后的動機對比根據56名學生反饋的信息,畢業論文寫作前有較大興趣的學生共29名,沒興趣的共27名,有興趣學生的比例略高于沒興趣學生。寫作過程中,有14名學生的興趣沒有發生改變,占25.0%,其中包括9名開始就沒興趣的學生和5名開始就很有興趣的學生;有22名學生受到了明顯負面動機影響,占39.3%;有20名學生受到了明顯正面動機影響,占35.7%。寫作過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學生受到了負面影響,但這些負面影響的決定性作用比較有限。僅有6名學生最初的寫作興趣消失;其余16名學生只是寫作興趣削弱,但對論文寫作結果仍然持肯定態度。寫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對畢業論文寫作持否定態度的學生改變了整體看法,這樣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持肯定態度的學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體結果見表1。在畢業論文寫作前,雖然有興趣的學生比沒興趣的學生僅多3.6%,不存在分布差異(p=0.789>0.05),但Mann-Whitney檢驗顯示兩組的興趣表現強度之間仍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說明學生最初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沒有興趣的假設值得懷疑。在寫作過程中,興趣變化的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395>0.05),但興趣變化結果對寫作評估具有決定性意義。寫作結束后,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比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礎上提升了21.4%;卡方檢驗顯示,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0.05),學生的興趣和肯定態度明顯超過排斥態度,這說明畢業論文寫作在整體上對學生沒有意義的假設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結果在考察124名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判斷時得到了進一步印證。124名學生中,僅有10名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只不過是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沒有實質性意義;其余114名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對畢業論文寫作的興趣和肯定,總體上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或者能力水平有著積極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卡方檢驗顯示,兩組數據分布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雖然較多研究認為英語畢業論文寫作存在很多嚴重問題(如韋森2009;羅明江,柳輝2010;盛國強,周永模2011),但我們的兩次調查結果均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持積極態度,肯定了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2.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對學生寫作前興趣和寫作后評價的Spearman相關性檢驗顯示,二者不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意義(r=0.143,雙側p=0.294)。這說明寫作過程對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和興趣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論文寫作過程在意義建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論文寫作過程中都存在哪些動機因素?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興趣和意義建構?就畢業論文寫作的個人看法而言,56名學生通過Email反饋的文字內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問題:(1)找到并理解所需資料或者獲取有效信息,(2)論文寫作的計劃,(3)對所選擇論文話題的興趣,(4)指導老師的責任感以及對學生的評價,(5)畢業論文和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的關系,(6)學校或者院系論文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7)找工作的情況,(8)各種考試,(9)同學和朋友們對畢業論文寫作的態度,(10)網絡資源的合理使用,(11)頂崗實習,(12)對英語寫作的態度,(13)課程設置和畢業論文寫作的關系。這些問題分別簡寫為13項變量: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頂崗實習、寫作態度和課程設置。從當前相關研究來看,這些變量具有較高的可信性。經對比,它們與胡衛星、蔡金亭(2010)所探討的影響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18個可測項目的語義之間有高度一致性。同時,變量的豐富性和情境性強于文莉、謝荷峰(2010)所探討的文科類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依據Drnyei和Ottó的動機過程模式,資料信息、話題興趣、目標和計劃、寫作態度等應該屬于論文寫作前動機因素,但因為它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持續發生作用,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特征,所以在此作為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來討論。研究根據這13項變量在學生反饋中被提到的頻次,使用SPSS17.0計算秩均值,并對變量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經Friedman檢驗,這13項變量在總體分布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對論文寫作有不同影響。根據計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變量依次為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但是,這些自我報告的變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們的實際影響,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關變量在被調查對象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議題設置傾向。總體而言,各變量之間雖然有顯著性差異,但Spearman檢驗顯示部分變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相關性,相互之間有交互影響。具體結果見表3。經Spearman檢驗,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資料信息與話題興趣之間呈正相關(r=0.269),指導老師和同學之間呈正相關(r=0.285),頂崗實習和找工作之間呈正相關(r=0.328),網絡資源和目標計劃之間呈正相關(r=0.265)。這些相關數據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資料的難度和豐富與話題興趣之間相互促進,同指導老師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間也相互促進,頂崗實習與找工作之間相互傳遞精神壓力,目標計劃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之間相互促進。因此,切實解決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比如如何引導學生找到難度合適的學術資源或者幫助學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如何建立和促進資源共享,如何疏導已經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學生的精神壓力,如何發展學生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制訂計劃,如何幫助學生獲取和利用網絡資源等,將有效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自主決策能力,促進正面動機效應,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興趣、寫作投入程度和寫作水平。同樣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話題興趣與畢業要求、找工作兩項變量之間都呈負相關(r=-0.298,r=-0.326),畢業要求和目標計劃之間也呈負相關(r=-0.276)。這說明在畢業論文與學位證獲得等工具性目標掛鉤時,學生對于論文話題的興趣、提前計劃的可能性和對于論文的期望值反而會降低,而且找工作也會影響學生的論文期望值和寫作興趣,進一步體現了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機制對學生內在動機的消極影響。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找工作與考試、網絡資源之間呈正相關(r=0.868,r=0.377),這說明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試,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賴獲取便捷的網絡資源。畢業要求和資料信息之間呈負相關(r=-0.427),這說明越是強調論文寫作的工具性目標,學生就越是撿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盡量減少畢業要求、找工作和考試所帶來的負面動機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這是改革畢業論文寫作、提高論文水平的重要議題。部分變量和56名學生的最終評價之間也存在顯著相關性。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資料信息、話題興趣呈一定正相關(r=0.291,r=0.283),說明資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學生對話題越有興趣,他們最終對畢業論文的反應可能越肯定。在同一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找工作、考試呈一定負相關(r=-0.284,r=-0.284),進一步說明了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試,就越是否定和貶損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這與王崇義(2004)、文莉和謝荷峰(2010)等對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分析一致。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與院校的論文管理呈中度負相關(r=-0.411),說明院校的論文管理越不合理,學生越是反感和抵觸畢業論文寫作。由此可見,充分發揮資料信息和話題的正面動機效應,設法降低找工作、考試、論文管理的負面動機效應,對于畢業論文寫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動機研究對論文指導和寫作的啟示

篇(9)

1 研究方法與對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運用調查法和文獻資料法。

(2)研究對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長春地區、吉林地區、白城地區為研究對象。

2 結果與分析

2.1 東北地區社會體育專業辦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區進行實際調查,各高校專業辦學規模有了迅速的發展,雖然辦學規模達到快速發展階段,但是,我國的社會體育專業教育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辦學特色和辦學體系,適應我國東北地區體育發展需要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

2.2 社會體育專業教育內容的總體框架

(1)教育內容的構成。根據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本專業的教育內容包括普通教育、綜合教育和專業教育三部分。由本專業的教育內容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識體系、綜合教育知識體系和專業教育知識體系。(2)學分、學時修讀要求。建議本專業學士學位的修讀總學分原則上位160-180學分。教育內容的學分比例見學分分配比例表,各類課程內容學時為2560-2880學時(可按16-18學時/學分計算,本規范以16學時/學分計算)。

2.3 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

(1)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的框架。本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由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構成。基礎知識包括體育科學基礎知識、社會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能;專業知識主要由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管理和體育社會工作等知識構成;專業實踐由社會調查、專業實踐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構成。

(2)專業教育內容的知識體系的基本內容。根據東北地區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要求,本規范對專業教育內容知識體系中的不同知識領域做出相應的界定教育內容的設計如下:①基礎知識: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技能、相關學科。②專業知識:健身與休閑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等。③專業實踐:社會體育實踐:社會調查、專業實踐設計、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

2.4 專業教育內容的課程體系

按照本專業的知識(技能)領域要求,東北地區根據地區特色構建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

(1)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是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屬于必修課程,是專業教育內容的基礎知識,為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及知識單元概括:課程名稱:體育學概論、社會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科研方法、體能訓練、社會體育基本運動項目。

基本要求:社會體育專業基礎課程應按照上述內容設置。社會體育基本運動項目應在健身類基本運動項目和球類運動項目中各選一項,每個項目課程建議2個學分。

(2)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方向課程重點突出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是專業教育內容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應用操作能力。

專業方向課程及知識單元:專業方向課程(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79頁)屬于專業必修課程,主要偏重于社會體育領域中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專業方向課程內容的涉及領域比較廣泛,考慮到東北地區不同地區存在的較大差異性,以及社會體育發展狀況的不平衡。本規范設置健身與娛樂運動指導、健身與休閑俱樂部經營管理、體育社會工作三個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建議修讀學分為25-30。

專業方向課程及知識單元基本要求:在設置專業方向課程根據培養方向規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課程為主進行設置,也可以適當兼顧其他方向課程,形成本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程。

(3)專業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主要突出與本專業相關聯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專業必修課程內容的拓展與補充,使學生具備較寬的適應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專業選修課程分為限制性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建議修讀學分:35-45,限制性選修課程約20學分,任意選修課程約25學分。

(4)實踐教學內容及體系。

社會調查:在第一學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時間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生深入實地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了解社會體育發展情況、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狀況、街道或社區體育開展情況、各類體育健身俱樂部的運作機制與市場發展前景。完成一份社會調查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在第二學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專業見習。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體育企事業單位的機會,了解社會體育所涉及的各類工作崗位的情況。見習期間記錄見習日志,完成一份見習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專業實踐設計:在第三學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專業實踐設計。專業實踐設計包括健身技術指導、體育營銷與管理策劃、全民健身活動推廣、體育中介服務等內容。主要的目的是為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應用機會,為專業實習奠定基礎。建議學生結合專業學習的方向,最少選擇一項內容,設計一份完整的策劃書和計劃書,通過一定的實踐,最終形成一份為專業實踐設計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專業實習:在第四學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專業實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合理地安排專業實習崗位,實習崗位主要是管理崗位、技術指導崗位、銷售崗位等。實習期間記錄實習日志,完成一份實習報告。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畢業論文:在第四學年安排畢業論文撰寫及答辯。根據學生的選題配備指導老師,并通過論文答辯。以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評定成績。

3 結論

隨著東北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健全和完善,社會體育的生活化主要體現在公益性和社區、單位福利型持續發展、準經營型大幅度增長、商業經營型逐步發展。因此,在此現狀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會體育專業的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來培養符合東北地區需求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促進東北地區社會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一、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暴露的主要問題

1.論文選題不深入,主題不突出所謂好的選題乃成功之一半,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由于屬“跳出法學看法學”,在研究視野開拓度上便有不少要寬于法學本科生。根據筆者在湖南長沙、衡陽、湘潭三地部分高校所做的抽樣調查,同樣打算寫作合同法方面畢業論文,一些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可能會結合自己專業特點選擇B2B或B2C等網絡無形交易下的新型合同法律問題來寫作,而法學本科生則因受電子信息技術知識匱乏束縛,往往更多傾向于探討傳統合同法問題。不過,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雖然在視野開拓度上較之法學本科生具備一定優勢,但他們法學理論功底則有所不及,從而導致選題不深入,時常出現選了一個較新穎方面問題開始寫作,最終結果竟是簡單就事論事甚至虎頭蛇尾草草收場的情況。譬如某些電子商務專業本科生選擇了虛擬貨幣的法律問題進行寫作,但往往淺嘗輒止,要么便簡單就事論事通篇缺乏法言法語和法律思維像一份記者的新聞報道,要么就從最宏觀政府話語層面大而化之地發些空洞無用的議論。

此外,與選題不深入接踵而來的便是主題不突出的問題。

正如湯維建先生所言,論文選題決定了論文主題,它給論文主題劃定了范圍,[1]既然我們許多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存在著選題不深入的毛病,那主題自然也會不突出,常常令人不知所云。如某些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選擇了非政府組織的法律問題進行寫作,由于選題不夠深入,在主題上也變得模模糊糊,洋洋灑灑通篇論述了很多非政府組織的起源、類型和特點,但究竟要探討的是什么具體法律問題,到結尾都沒有完全交待清楚。

2.法律素質缺乏,畢業論文喪失實用性眾所周知,法學論文應當是學術性的論文。[2]既然強調其學術性,那么作者就必須具備較高法律素質來綜合運用各種有關法學理論。但遺憾的是,從目前許多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撰寫的相關法學畢業論文來看,不少文章都折射出作者法律素質的缺乏。誠然,正常情況下非法學專業本科生的法律素質跟著眼于培養法律人才的法學專業有天壤之別,但倘若缺乏法律素質,撰寫法學論文又從何談起?如某些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選擇與跨國公司相關的法律問題作為自己畢業論文,可文中竟連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規定都僅一知半解,這樣他們又焉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畢業論文?

法律素質缺乏的一個必然結果便是畢業論文喪失實用性。從邏輯上說,非法學專業本科生要寫出優秀的法學畢業論文應當結合自己專業特點從實用性出發。因為其法學理論功底大多不如法學本科生,若不結合自身專業實用特點而一味追求理論之深奧,那斷難同后者相提并論。可吊詭的是,非法學專業本科生這類畢業論文大多卻偏偏喪失了實用性。歸根結底,便在于他們法律素質缺乏,導致許多基本法律常識均無從理清并加以靈活運用。為防止文章內出現嚴重錯誤,寫作過程中自然喜好坐而論道泛泛空談。這么一來,對自身原有專業實際問題進行法律分析、綜合、歸納和演繹、推理等活動都難以開展,其實用性便喪失殆盡。

3.參考文獻陳舊,引證說服力不強任何學術論文的研究,“從論題的提出、資料的整理、觀點的確立以及結論的得出,其實都離不開我們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3]

故此,所有研究者在從事論文寫作前均必須廣泛查閱前人大量文獻資料。但可惜的是,現今許多研究人員尤其是大學本科畢業生這些學術論文寫作初學者,往往忽略了此問題。而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又屬一類跨學科交叉研究,他們對法學文獻了解甚少,愈發暴露出參考文獻陳舊、引證說服力不高的毛病來。

一方面,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由于自身法學理論功底欠缺,很難把握住國內外最新法學思潮及司法動態,那么在引用借鑒前人資料上便往往不知所措,導致了畢業論文中參考文獻的陳舊。許多學生甚至根本無法分辨自己所參考的文獻究竟乃緊貼時代具備學術爭鳴性的前沿探討,還是屬已被學界普遍接受的通說理論,或者為早被淘汰之陳詞濫調。到最后,文末草草列出幾本或若干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陳舊過時的法學書籍和文章應付完事也就見怪不怪了。④另一方面,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還存在引證說服力不高的毛病。應該說,參考文獻陳舊必然會帶來引證說服力的低下,畢竟過時跟不上現代脈絡的引證很難令人信服。但是,最根本原因仍需歸咎于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法學理論功底不高。引證是“理解他人的過程,是與他人對話的過程”,[4]若無相當的法學理論底蘊做鋪墊,如何能理解他人并同他人對話?更如何能采用那些可信有力的引文作為自己論據和論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主要問題之根治由前述可知,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雖為一種可喜現象,但同時亦暴露出不少問題。顯然,這些問題倘若不能盡快獲得解決,對其長遠發展必定非常不利。筆者認為,通過對主要問題一一對癥下藥,加以時日,我們還是完全有希望根治它們的。總的來說,我們不妨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

1.宏觀層面:推行非法學本科法律文化學教育,以便強化法學理論,提高法律素質非法學專業的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主要問題,筆者認為,歸根到底還在于現階段我們非法學本科專業的法學教育有很大不足。若非法學專業本科生能有一定法學理論功底,具備相當法律素質,那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了。但我們知道,非法學本科專業受自身人才培養體系限制,是絕無可能像法學本科專業那般設置一整套嚴密完備的法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如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生一般四年學習過程中只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憲法學》、《行政法學》和《行政訴訟法學》四門與法學有關的必修課,不少高校電子商務本科專業更僅是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經濟法與電子商務法》兩門同法學相關的必修課程。[5]

盲目擴充法學課程所占份額只會既沖淡了非法學本科專業自身培養目標,又加重了學生負擔,如此一來,唯一現實可行的路徑便是在現有法學課程教學框架之內推行法律文化學教育。因為非法學專業的法學教育乃一類傳授法學基礎理論,提高學生法律素質,為培養合格的本專業人才服務的教育活動。[6]

而法律文化學教育就是為學生法學理論功底增強、法律素質的形成提供更加豐富多彩、深刻廣泛的知識養分,幫助他們進行法律基礎理論知識的積累,以致在外部影響力和改造力督迫下,完成由書本上的法律基礎理論知識向法律素養再到法律素質的內化。我們要在滿足本專業培養目標前提下強化學生法學理論,提高他們法律素質,就必須借助現有非法學本科專業法學課程教學滲透法律文化學教育,以教與學互動的雙向認知過程,令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得到擴展,法律價值觀念加以重構,法律人格結構獲得重組,塑造起系統地對周邊世界之法律理解力。

具體而言,要推行這種法律文化學教育,以便強化學生法學理論,提高法律素質主要可通過運用法律文化比較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跨文化的法律應用能力來實現。如課堂教學中把抽象的法規、法條或法學理論放到社會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講授,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視角聚焦思考同一種法律現象,或者從同一視角去看待不同法律現象。雖然此等粗線條的勾勒方式不大可能使其獲得類似法學本科生那樣系統詳盡的法學知識,但起碼大體輪廓上的運用他們還是知曉了。那么畢業論文選題自然就會變得深入起來,主題也開始鮮明了。同樣,文中便不再會缺乏法律素質,喪失實用性,在引證上亦會了解哪些參考文獻是最新穎前沿的,最有說服力的。

2.微觀層面:建立一套較完備的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管理機制除了宏觀層面推行法律文化學教育外,筆者認為,在微觀層面建立一套較完備的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管理機制也是非常重要之措施。畢竟對他們論文的具體規劃和指導,還需依靠一系列現實管理機制來完成。況且,學生撰寫跨學科的本科畢業論文正逐漸演變為各專業普遍存在現象,我們進行此類法學畢業論文寫作管理機制的設置試點,很明顯對其他專業及學科同類情況亦是頗有裨益的。具體來說,設置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之管理機制可主要包容如下兩方面:

第一,我們應當設立臨時性跨院系的橫向統一組織機構。

非法學專業本科生撰寫相關法學畢業論文屬于跨學科交叉研究,即一種“邊緣處思考”。(梁治平語)但此類“邊緣處思考”在現行畢業論文管理機制下難免會造成諸多不便。因為高校各院系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照慣例都是由本專業進行管理,無論具體撰寫時間分配、指導教師安排或者最終答辯均莫不如是。而跨學科交叉研究所耗費時間往往要高于純粹本專業研究,僅單獨使用非法學專業教師指導這些學生或參與他們的答辯也較難保證其畢業論文質量。所以為盡量減少在撰寫過程中的不便之處,我們不妨于每年畢業論文寫作時間段內設置一個臨時性跨院系的橫向統一組織機構。它既包括本院系,又涵蓋法學院系(或負責法學教學和科研的人文社科系),由二者來橫向統一具體規劃整個畢業論文撰寫過程(如統一設置妥當的論文撰寫時間、合理確定指導教師供師生進行雙向選擇等)。那么不便就會大為減少,畢業論文質量也隨之會得以提高。

第二,我們應對此類畢業論文采用本專業和法學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共同參與答辯的管理模式。本專業教師雖然精通自己專業理論知識,但在這種跨學科的法學畢業論文寫作上,由于牽涉更多法學理論,他們未必能給予學生最滿意的指導。譬如哲學專業本科生打算撰寫法哲學方面的畢業論文,一位僅精通中國或西方哲學的教師很可能無法對其所有法律問題做出圓滿回答。而學生自己法學理論功底、法律素質又難令人稱許,畢業論文暴露出的問題自一發不可收拾。“選擇的指導教師須熟悉本專業的研究領域,只有行家里手,才能較容易為學生研究的選題找到突破口,才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研究資料,才能為他們解決更多的難題。”[7]

上一篇: 異步教學法論文 下一篇: 幼兒園基礎教育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性爱区久久 |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精品视频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 |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 中文字幕女人天堂ab在线 | 午夜阳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