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4 16:42: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聞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聞教育論文

篇(1)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所謂廣告教育的“一個核心”,即鑄塑學生靈魂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

當然,不獨是廣告專業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養,其他任何一個專業學科都應如此。因為大學教育的歷史使命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訓技工。與技能學校、職業中專相比,大學的魅力就在于教人學會思想,教人養成獨立品格。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培植著生產與建設所需要的最為復雜的內在動力——創造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所謂的一技之長。為什么哈佛大學能如此出眾,原因在于哈佛大學通過大量的人文課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人文背景,教師經常向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人類從哪里來?向哪里去?每個學生,無論其專業是什么,經常思考和回答這類的問題,就能在關懷人類命運的基礎上來思考本專業的問題,他們就會有領導世界潮流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正因為基于此,德國著名哲學家、學者伽達默爾才說:“教育就意味著人精神深處的深刻變革。”

目前廣告業界的種種弊端,諸如短期行為、好大求洋、缺乏誠信、效率低下、缺乏創造、缺乏文化、違規廣告屢禁不止,以及從業人員大量頻繁跳槽,蓋因缺乏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

那么,何謂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對于個人來說,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認真負責。對于社會來說,就是要為此創造一個相宜的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鄧相超,男,山東莘縣人,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山東建筑大學廣告傳播研究所所長,碩士,教授;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協會理事,山東省管理經營研究會理事和品牌與廣告委員會主任;研究領域:廣告傳播,媒介經營,中國文化與文學。

周國平先生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

1.人性:尊重人的價值

尊重人的價值,亦即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

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這一方面是相對于物而言的,人永遠比物寶貴;另一方面是相對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義壓制人。

從這一點出發,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塵世幸福,認為人生的價值應在現世實現,人有權追求塵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國或不可見的未來。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樂,反對禁欲主義。

但是,和人的生物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認為后者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也就是說,對于人來說,尊嚴高于幸福。關于這一點,康德的解說最有代表性。他認為,人一方面屬于現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則,追求快樂(幸福),另一方面屬于本體界,具有理性,能夠為自己建立道德法則,“人的尊嚴就在于這個能夠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資格”,它證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嚴之意義上,他進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遠不可把人用做手段。

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

這里的理性:對真理的追求,實際上是廣義的科學精神。這種精神可歸納為三個要素: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說,哲學開始于驚疑。其實,科學也是這樣,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第二,頭腦的認真。好奇心是對未知之物的強烈興趣,它理應引向把未知變成已知的認真的求知過程。真正強烈的好奇心必然會推動人去探根究底。頭腦的認真歸根到底是在知識的根據問題上認真,一種認識是否真理,一定要追問其根據。所謂根據,一是判斷是否符合經驗事實,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邏輯,人的理性能力就體現在運用邏輯對經驗材料進行整理;第三,從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圖畫的渴望。好奇心和頭腦的認真面對整個世界,就會追問整個世界存在的根據,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學的沉思或宗教的體悟。愛因斯坦把這種渴望稱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認為它是科學研究的最高動機。到了這一步,頭腦與靈魂便相通了,科學與哲學、藝術、宗教便相通了。

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

超越性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之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動物有某種為生存服務的認識能力(低級理性),但決不可能有超越的追求,不可能有哲學、宗教、藝術。

第一,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對生命的愛。因為這愛,不愿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出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愛,不愿生命虛度,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第二,靈魂的認真。即在人生的根據問題上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根據、價值的追問,要自己來為自己尋求一種人生信仰,自己來確定在世間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式;第三,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系的渴望。認真追問生命的意義,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死亡與不朽、世俗與神圣之類根本性問題,會要求以某種方式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而達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與之建立某種聯系。這就是信仰的本來含義。

那么,怎么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呢?

1.人文精神類素養養成課程

在廣告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一定要有自成體系的素養養成類的課程,該類課程的開設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精神素養、較高的思想境界、不拘一格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藝術鑒賞能力。如文學、歷史、哲學、電影欣賞、音樂欣賞等課程便應屬于素養養成類課程。這類課程一定要請名家來上,若此類教師缺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無法排課,也可以系列講座的形式來解決。

2.多讀書,多讀好書

有關專家認為,現代青年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在減弱,文化素質和智能發展存在明顯缺陷。我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迷戀大眾文化,迷戀上網,熱衷于看電影,看電視,而不愿去讀書。而電影電視——盡管是由名著改編的,甚至高品位的節目——也不能代替讀書。因為電視高頻率地切換鏡頭,觀眾被鏡頭牽著鼻子走,很少有思考的余地。而文化精神、思想境界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才能形成。因此,著名學者張汝倫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大眾文化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心靈荒蕪,感情粗糙,頭腦簡單的大眾。”

然而,看書就不同了,讀者可以隨時停下來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和作者“對話”。尤其是閱讀名著,更有利于思想的深刻,更有利于靈魂的升華。因為,你在一次又一次地和大師進行“對話”。

讀書,不僅是學生的事,更應是教師的事。周國平先生說:“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這種“更可悲”狀況的最可行的辦法,是教師必須“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謀求自我的靈魂充實和精神生長。作為一項為學生“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圣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有人說,沒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說,擁有名著卻又遠離名著的民族更可悲。因此,我們要大聲疾呼:讓我們的學生去讀書!讓我們的學生讀一切好書!

3.形精神的育人氛圍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教授說:“一流大學應營造一種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精神氛圍,對師生有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化作用,對人的一生發展和成長有著深刻、持久的影響。”這是經濟學著名的“泡菜理論”精髓之所在。我想一個學科也應如此。

(1)管理體現人文精神

所謂管理體現人文精神,我認為就是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放在應有的主置上,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來推進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干群關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使每個人都能獨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主動積極地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以人為本”,就是要從根本上調動人的積極性,必須把以人為本當作一種管理的哲學和觀念。在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根據人的社會價值和心理活動規律發揮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人的素質不斷提高。

(2)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正在成為共識,對教學改革而言,即要上升到“人文”“人本”教育的高度,不斷探索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過程中,各科教育的目標定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并在提高教學效率上下一番功夫。確立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原則的新的教學觀念。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把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貫徹于所有課程的始終。因為素質教育并非增加幾門課程或開好幾門文史、藝術等等課程所能奏效的。只有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融會于所有教育活動,尤其是教學活動中,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高學生,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眾所周知,教學的改革,首先是教師的改變;學生學習內容、方式的改變,也首先是教師的改變。我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教師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學識,二是膽識,三是獨立的人格力量。有人說,人品即文品。對教師來說,人品也是教學的品位。“教師的人格,就是教師的一切。”(烏申斯基語)“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羅曼•羅蘭語)教師,作為知識的播種者,智慧的促生者,心靈的塑造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沒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靈,的確就失掉了“教師的一切”。當教師懷著一個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動過、被荷爾德林、海德格爾的詩意浸潤過、被余秋雨、周國平等哲理文字熨服過……被真善美洗禮過的心靈走進課堂時,他的教學就會非同凡響,產生直達學生心靈的震撼力。教師教學表面雖只是他的言語世界,其實正是他的精神世界——心靈和人格的體現。

而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從1950年代重知識、1960年代重能力、到1990年代強調能力與素質并重協調發展。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素質教育被提到特別重要的位置。然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還有待提高,很多時候它只是出現在一些書面宣傳用語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堅決的貫徹執行。素質并不是通過空口說大話就能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也不是只埋頭專注知識傳播,而忽視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培養所取得的。

物理學家勞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學過的東西遺忘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愛因斯坦也曾指出:“用專業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僅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我這里之所以一再強調人文精神素質教育,也是基于這一點。

二、廣告學專業的“三根支柱”

綜合大學廣告專業的畢業生,可能不一定會成為廣告大師,但也不應該滿足于做一個廣告技工。2001年4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舉辦的“廣告教育高峰論壇”上,許多廣告主從企業和市場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廣告教育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第一,廣告教育應該告訴學生品牌的價值、如何創建品牌以及廣告在品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第二,教育學生能夠理解并使用所有可能的廣告創作工具;第三,熟練把握定位、戰略、媒介、制作、調查、策劃互聯網、促銷、產品設計、“游擊隊”營銷、預算管理等;第四,教育學生理解廣告只是營銷溝通計劃中的一部分;第五,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廣告操作的實際環境;第六,幫助學生建立他們對于公司和客戶的獨特價值;最后,告訴學生一定要用功,因為這是創建品牌和創作偉大廣告作品的前提。

由此來看我國廣告學專業的定位,便會有諸多的遺憾。我國教育部所頒布的學科體系中,廣告學屬于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的傳播學(二級學科)下的子學科或稱作三級學科。這個定位實際上是以學科劃分的形式規定了廣告學的學科性質,即廣告學是傳播領域中的學科,廣告學所研究的廣告理論與廣告實踐,是屬于信息傳播理論與信息傳播實踐的研究。這個定位決定了對廣告的信息傳播性質的肯定,但是卻忽略了廣告的營銷本質的基本規定性。

眾所周知,廣告的起源與廣告的真正目的(非商業廣告除外),讓我們認識到:廣告只是借助媒介,運用傳播手段而進行的營銷活動。美國西北大學等大學將廣告學專業納入市場營銷系,便是基于這一點。因此,臺灣奧美的莊淑芬在多種場合談廣告信息傳播時說:“傳播就是營銷。”從這個角度看,廣告運動及其廣告的全球化趨勢——整合營銷傳播的先驅者唐﹒舒爾茨先生便應該稱為傳播教授。

另外,廣告不僅屬于市場營銷和信息傳播范疇,在“呈現”這一環節上,它還屬于藝術范疇,因為缺少藝術性的廣告作品不會帶來視覺震撼,也不能為受眾所喜愛。因此,廣告人才的培養還必須重視表現力,因為良好的美術基礎、審美品味、完稿執行力是優秀廣告人的必備條件。

因此,我將信息傳播、市場營銷和設計制作看作廣告學專業的三根支柱,且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廣告學專業是集信息傳播、市場營銷、藝術設計等學科門類為一體的綜合性、交叉性和操作性極強的應用學科。因此,不管你對廣告學專業如何定位,也不管你校廣告學專業依托于那類專業和學科,這三根支柱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你培養的學生便是不合格的。

當然,無論廣告學歸屬如何,其知識體系涉及范圍極廣,它不僅涉及到經濟問題,也涉及到社會問題,不僅涉及到美學與藝術問題,也涉及到傳播學心理學問題,不僅涉及營銷學問題,也涉及到管理學問題,不僅涉及到傳統文化問題,也涉及到現代時尚文化問題,因此無論把廣告學歸屬到哪個學科下,不能忘記的是:廣告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我們認識到廣告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不僅有利于其他學科與廣告學的聯系,也有利于確立其他學科在廣告學學科體系中應有的地位。在每一個廣告運動的流程中,市場營銷、信息傳播的知識都是伴隨其中的,其表現形式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基于此,廣告人應該是懂點藝術,熟悉營銷的傳播專家。因此,可以說信息傳播,市場營銷和設計制作是廣告學專業的三塊理論基石。

篇(3)

二、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一)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師的“一言堂”變成“師生共同活動”的場所。為了有效地實施開放性的課堂教學,語文教師需根據現有條件組織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比如,教師可根據時節組織不同的活動,春天讓學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時候,讓學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與情感體驗以后再去學習課文,思維會更加活躍,理解將更加深刻。此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引進具有時代性與教育意義的時事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有益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可以使學生享受創造之美,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積極評價,激勵創新

學生的知識、技能需要得到表現與認可,從而體驗成就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或者學習活動作出評價,或指導學生相互評價。在學生評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就學生的心理品質與個性發展給予評價。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學生具有創新性的成果與活動,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與標新立異。教師的肯定與贊揚對學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強學生創新的決心。如此,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得到最大程度的鍛煉與提高。

篇(4)

二、有效地實現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師安排好學習的框架結構,課前,學生自己預習探究;課上,學生自己展示、提問、回答;課后,學生自主鞏固練習;教師則通過評價測量表和學生學習反饋調控學生的學習進度。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了學生今后學習中可持續學習能力的發展。但是,信息化給語文課堂帶來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具體表現在:

2.1信息化課堂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高,要求師生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能。

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之中只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打字練習,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差。而對文科教師而言,計算機能力也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文秘工作要求,缺乏進一步的圖片處理和軟件應用能力。因而,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求提高師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2信息化課堂的容量需求遠超出傳統課堂。

由于課堂形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所需的信息量變得越來越大,教師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將所需信息量搜集完整,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學校甚至社會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

三、“教學”二字,從信息傳授的角度而言,“教”是教師傳達信息的過程,而“學”是學生接收信息的過程。這其中,忽視的恰恰是自我價值基礎上的信息處理、轉化的過程,也就是“悟”的過程。《禮記•學記》中記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是傳統課堂之中“悟”的經典表現。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帶著自己的體驗自由領略,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從而悟出自我的價值所在。而在數字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息化追求便捷化,各種信息的集中碰撞必然對教師和學生在接受、整合信息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篇(5)

20世紀90年代美國一位教育學家認為,學校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學生進行“3R”(讀寫算)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他又新增了“2R”(尊嚴與負責)教育———善行教育、人格教育。由此可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先教會學生做人(如何尊重別人,愛護集體和行為規范),再教會學生做事(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這應是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思路,也是教師應有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目標。只有教師認清了心理教育對學生健康發展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把握了正確的教學工作模式,才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角色的內涵。

2.體育教師心理教育的角色行為

篇(6)

2.創設語言情境,激發語感能力

英語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生動有趣的語言環境,根據課文內容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模擬真實的情境,提高了語言的領悟能力,使學生感受到了英語的語言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我把課文中的故事編成短劇,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適當擺放實物和掛圖,構成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實行情境教學。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積極排練,大膽模仿,在活動中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生動的語言氛圍之中,增強了學生的語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3.實行目標教學,增強成功意識

目標教學就是要求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法,明確做出課時目標、單元目標和學期目標,設定自己在每個階段應達到的水平。每講完一課就要整理出課文的基礎知識、學習重點和難點;每講完一個單元就要進行單元測驗,找出差距,制訂下一單元的學習目標。教師用目標教學激勵學生,使學生在奮斗目標下產生勤奮學習的動力,循序漸進,揚起風帆,走向成功。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聽力訓練,防止掉隊現象的發生。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投影儀展現課文中的畫面,讓學生看圖說話和寫短文,鍛煉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實行目標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逐項達標,英語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4.建立激勵機制,增強創新精神

激勵教學就是用表揚和獎勵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以事明理,催人奮進。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老師的肯定和表揚能使學生得到愉快的心境,獲得成功的歡樂,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創新思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每講完兩個單元,我就把所學過的英語單詞集中起來統一練習,進行單詞背誦默寫競賽,實行表揚機制。也可以開展擴詞比賽,比如,教師給出一個字母要求學生加一個字母變成第二個單詞直到不能繼續增加為止。如:a-at-hat-that/chat/what。不用分數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評價,而是建立動態的評價模式,比誰的進步更大,比誰的基礎更加扎實,使學生在學習競賽中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克服了因為分數排隊而對英語產生的厭學情緒。在愉快的自身體驗中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競賽和合作精神,使其英語的應用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篇(7)

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特別震撼我的心靈:要想完成鄉村教育的使命,屬于什么計劃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過一切的條件是同志們肯不肯把整個的心獻給鄉村人民和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讀到這段話,我很自然地想到今天的素質教育,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考試制度的改革。這些當然是必要的,但我認為:素質教育決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種充滿情感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教學片段一】

三年級的陳峻學習一直很差,每次考試雙科成績總是不及格。上課說話,作業不做是他的家常便飯。有時候科任老師單獨補課,他竟然偷偷跑掉了。把我氣急了訓他一頓,他臉一冷頭一低,面無表情地聽著。等我說完,他便一轉身又興高采烈地玩去了,一切照舊。家訪、單獨談話多少次了一點兒效果也沒有。那天,我又把他叫到辦公室。當時,辦公室里沒有其他老師,一個絕好的機會。我拉了鄰桌老師的椅子請他坐下,開始他不感坐,表情很嚴肅,好象又在等待著暴風驟雨。后來,看我堅持,就小心翼翼地坐下來了。我輕聲問他:“陳峻,你覺得老師喜歡你嗎?”

“我不知道。”他小心翼翼地說。

“想知道老師對你的看法嗎?”我直接問。

陳峻抬起頭,眼睛充滿了渴望,但沒有說話。

“我覺得年是一個特別懂事的男孩子,很聰明很可愛老師非常喜歡你。”我微笑著撫摸著他的頭,輕輕地對他說。

我看到他臉上有一絲疑惑。

“只是有一件事兒,老師怎么也弄不明白,你能幫幫我嗎?”

“什么事兒?”陳峻看到我求助他,很熱心。看得出,他很希望能夠幫助我。

“老師弄不明白,你為什么不愿意好好學習呢?是因為學不會嗎?”我問。

陳峻低下頭,咬了咬嘴唇。半天,他抬起頭看了看我,又沉思了一下說:“老師,我沒有字典,許多字我記不住,也不想問別人。”

“就為了這個?”我更加疑惑了。

“是”。聲音是從他的鼻腔里發出的。

“好,這個問題由老師解決。如果有了字典,你會好好學習嗎?”我接著問。

“一定會的”他抬起頭,眼睛里充滿了希望。

送走了他,我心里敲了半天鼓。沒有字典,就因為一本小小的字典?不會是這家伙又為自己找的開脫理由吧?我雖半信半疑,但還是給他買了本字典。之后,他的變化不斷給我驚喜。他的作業雖然不是很優秀,但是很明顯他認真做了,而且從來沒有過缺交少寫。他的課堂紀律也明顯好了,有時竟然會在課上追著我問問題,考試的成績雖然還不是太理想,但是可以看出他進步了。

【教學片段二】

陳峻的進步讓我聯想到我自己,我的學習經歷中的確也有這么一段渴望得到老師關心的日子。我因為從小性格較內向,上課時從沒有勇氣發言或向老師提問,但內心是多么渴望老師的關注啊,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我也一定會因此感到幸福而加倍努力學習。于是我和幾個朋友相約逃課到學校后面的草叢里觀察老師的動靜,老師急得四處找我們,當時我們都害怕了,不敢回教室怕老師批評。沒有想到第二天,老師不但沒有批評我們,還向我們道歉說:“對不起,老師忽視了我們的感受,沒有給予我們更多的關心。”那一刻的感動與幸福伴隨著我度過了整個學生歲月,直到現在每當在我教育學生遇到難題時,老師的品質都給我許多啟發,給我指引出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方向。

【反思】

孩子的心靈是十分秩嫩的。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困難,在孩子看來卻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很有可能造成他們厭倦學習,甚至逃避學習。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隨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及時發現他們所遇到的困難,不要讓一個微不足道的理由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篇(8)

首先,創設誘因。在高二上學期,我擠出5課時,讓學生閱讀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顧城等人的6首新詩(包括朦朧詩),旨在為下學期講授新詩奠定基矗新詩反映的雖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難度并不亞于古詩。所以有些新詩學生讀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這時,我于疑難處給學生一一點撥,竭力培養他們的悟性,幫助他們找到理解的門徑。

學生由迷惘朦朧到清晰明白,這是一大進步。他們學到以前沒有學到的知識,自然就產生了求知欲望和濃厚興趣。我趁熱打鐵,介紹一些詩刊、詩報和新詩集讓他們在課余閱讀。這么一來,學生讀詩抄詩,便蔚然成風。

篇(9)

首先,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教學時,教師就是要以這種態度為基礎,對學生加以誘發引導,使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意識,從而充分發揮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功能。誘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也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情感的激勵作用,注重智力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調功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把認知活動由最初發生的興趣和,引向熱情而緊張的閱讀思索中去,使他們獲得種種有益的情感體驗,從而高效率、高質量地掌握教學內容。在閱讀課上,誘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一般有以下四種方式:

1、用情境烘托

就是利用幻燈、圖畫、故事、游戲、語言等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精心設計出趣味橫生的情境,烘托出教學氣氛,引起學生的注意,誘發學習興趣,牽動學習情感,使學生心理處在興奮狀態,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一位教師教《月光曲》。他首先用幻燈放出圖景:一輪皓月,夜空如洗,一片銀色世界。萊茵河畔一個小鎮,一條小路通向遠方的茅屋。

在茅屋頂上畫著發出聲音的記號,說明這是盲姑娘的住處,她正在里面彈鋼琴。然后教師問:同學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境呀?學生這時自然而然也進入到課文描寫的“幽靜”的環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帶著對盲姑娘的同情,深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

2、用形象誘發

就是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圖畫誘發學生的情感。例如一位教師教《溫暖》最后一句“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是這樣處理的:先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再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畫,總理面帶笑容,和藹可親,雙手緊握清潔工人的手,向他們表示慰問;在喚起學生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再講述總理關心清潔工人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總理對清潔工人感情之深。通過看圖、描述,再啟發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因此,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3、用語言渲染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的語言,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語言藝術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注意教育性、科學性、直觀性、針對性。語匯豐富且準確、生動、形象,普通話流利、標準,能逼真地再現課文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科學性強、邏輯嚴密,明白曉暢,深入淺出而又簡練含蓄。在語調上有謙遜溫和的情感美,抑揚頓挫的韻律美、節奏美;在速度上緩急有致、張弛有度;在風格上剛柔相濟,或莊或諧,或侃侃而談,如嘮家常,或一唱三嘆,余音裊裊等。如果這些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能創造出愉快輕松的教學藝術情境,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使學生如坐春風,流連詩境,或浮想聯翩,神思遐想。這樣的氣氛,不僅給學生以強烈的熏陶,而且知識也很容易滲進學生的心田。

4、用表情強化

表情是情感的外露,分面部表情、語言表情、身段表情等,有人稱之謂“體態語言”。如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悲哀時淚眼汪汪,頓足捶胸。教師的體態語言能強化講話的內容和情感,但要運用恰當,動作不能過大。課堂出現舞臺演員那樣的表情,效果不一定理想。言為心聲,言語中表露的情感更為深切。

第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導讀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從眾多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在閱讀時的思維為“想像———聯想———推想———體會———評價”這樣一個過程。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引導過程就要與學生閱讀的思維過程同步。從而使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一致,把課教在學生心上。

1、想像

學生在讀課文時,想像文中所描寫的事物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在頭腦中構成一幅鮮明的圖畫。請看一位教師在教《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詩句的片斷:師: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說說意思。(指名講述后兩句詩意)師:詩人“舉頭望明月”,這兒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生:“望”是向遠處看的意思,月亮離我們很遠,這兒用“望”更準確。師:(指圖)詩人站在窗前,想到這輪明月此時不僅照著自己,也正照著家鄉,照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由地想起了許多,詩人想起了什么呢?生:詩人想起了林旁的那條小河,小時侯詩人總在小河里游泳。生:詩人想起了童年的伙伴,小時候他們在一起玩耍、嬉戲。生:詩人想起了爸爸、媽媽,他在心中默默地問候:爸爸、媽媽,你們好嗎?師:大家想象得真好,請用這個句式連起來說說(出示)詩人想起了,想起了,詩人還想起了。……(生答略)這里,既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排比句式的訓練,又強化了思鄉情,擴展了詩意,落實了“雙基”。

2、聯想

閱讀教學中的聯想是指利用語言本身的展現力、情趣給人美感,通過對照,轉換和擴展等聯想手段,使學生得以領會、理解和欣賞。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晏子使楚》時,讓學生找出與課文結束句“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相呼應的三句話,每人認真地讀兩遍。之后,教師板書“陪”、“賠”兩字,要求大家合起書本,通過“陪著笑”、“賠不是”聯想到了什么。

學生通過兩字的對照、比較和擴展,有的學生聯想到楚王想趁機侮辱晏子,結果是敗得越發慘了。有的學生從“陪”到“賠”聯想到了晏子的機智和膽略。有的學生從楚王“陪著笑”到“賠不是”,聯想到晏子這一次出使楚國,出色地完成了齊王交給他的任務。

3、推想

閱讀中,就文中沒有具體交待的部分,提出一些問題思考,并推想出結果,這是學生大腦具有增進殖的具體體現。例如讀《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和“我”的一段對話,指導學生抓裝支吾著說”,推想老班長開始想瞞我的情景;抓裝一把把我樓到身邊,輕聲說”,推想老班長想哄我的情景;抓裝嚴厲地說”,推想老班長命令我的情景。透過老班長的話語知道老班長無論是“瞞我”、“哄我”,還是“命令”我,都體現了他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尚品德。通過推想,老班長的話聲聲入耳,感人肺腑,老班長的高大形象突現在學生眼前,受人景仰。

4、體會

篇(10)

2實現教學評估與認證

傳統醫學教育偏重于由表及里的講授、由師到徒的傳承,MOOC與傳統教學、網絡課程的顯著區別在于延伸了教與學的反饋鏈條,評估和認證使教學富有更完整的意義。一部分MOOC平臺的檢測方式結合了機器評價和學生互評,對學員的作業和結業測試打分;一部分MOOC平臺借助哈佛、斯坦福等國際頂尖高校的優質資源,MOOC可以在檢測后向完成學習的學員授予經過官方認可的學分[11]。

3通過MOOC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設想

醫學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和人文性,醫學的終極價值是醫學人文價值[12]。目前,人類追逐越來越進步的醫療技術,現代醫學試圖以技術去消解醫學的非技術維度,這其實越來越背離醫學的本質。技術再強大也僅是工具,關鍵看為誰所用、怎樣使用。對于醫學教育者來說,可以借助MOOC等技術進步的成果,縮小醫學人文價值與醫療技術發展的背離。

3.1規范整合資源,拓展共享內容

目前國內的MOOC平臺主要有愛課程網等。愛課程是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的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MOOC中國和網易公開課為商業網站推出的非營利性教育項目。檢索國外MOOC平臺,醫學人文相關課程占醫學、生命科學類課程比例都很低。Udacity未搜索到相關課程,Coursera中有“生命起源”、“基因和精密醫學的社會和倫理調整”、“志愿者社區衛生工作者的培訓和學習計劃”、“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等課程,Edx中有“美國衛生政策”、“健康與社會”等課程。在愛課程、MOOC中國、網易公開課中,與醫學人文相關的的公開課分別為6、1、2門,占醫學類課程的5.3%、11.1%和50%。縱觀國內外的這些課程,真正意義上的MOOC比例不高,尤其是國內課程大部分僅為網絡教學,創新內容不多,創新教學方法有待完善。目前的MOOC課程是各高校自發推薦開設的,建議主管部門動員國內的醫學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MOOC平臺建設,并挑選國內醫學人文領域的優秀專家,講授科學發展觀、哲學與批判性思維、倫理道德與職業精神、心理素質與溝通能力培養、醫學人文實踐等課程,在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愛課程網等主流平臺構建起完整的醫學人文課程體系。這既可以緩解醫學生人文教育需求和部分院校相關資源不足的矛盾,也可以使優質的人文教育師資發揮出最大化效能。

3.2優化反饋通道,實施個性教導

Coursera等較成熟的MOOC平臺要求學生學習前填寫學歷、興趣等信息,學習中參與和課程相關的學習社區、討論論壇,可以借助數據采集,實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并及時調整教學,推薦學習資源;Udacity甚至希望將學習信息提供給雇主,以便多方攜手持續改進教學內容和環節設計,實現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建議國內的MOOC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交互優勢,注重在課程交流區、論壇中即時搜集和整理學生的學習感受和課堂反饋,分析匯總出學習規律;醫學人文課程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愿望,通過平臺提供的分析報告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想法和效果,進而及時修訂課程架構、調整教學安排、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模式。以醫學倫理學教學為例,授課教師應在課堂討論、小組討論中,了解學生對于醫患矛盾的個體情緒和集體認知,幫助學生緩解執業壓力、增強執業應對能力。

3.3延長學習時限,強化行為養成

目前,各類型醫學人才培養大綱在人文教育方面,僅針對學歷教育作了指導性規定,醫務人員工作后接受此類培訓的機會不多。也就是說,醫務人員幾十年執業中的人文素養大部分來自學校2-5年的人文教育。這一現狀距離培養醫德高尚醫務人員的目標相差太遠。所以,翻越高校“圍墻”、降低學習門檻的MOOC平臺,可能成為對醫務人員開展職業規劃、執業操守、從業信念等終身教育的理想平臺。主管部門應針對醫學生、住院醫師、中青年骨干醫師、高年資醫師等各層次醫務人員的需求,在MOOC平臺開展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人文教育,包括從醫患溝通技巧到價值觀培育、醫學美學、人類學等內容;強制性要求將MOOC納入繼續教育規劃,醫護人員每年必須修夠一定的人文教育學分,完成一定的MOOC人文教育課程才能晉升職稱;促使完善學校階段性成績和職業生涯全程評價相結合的人文教育模式,通過終身化的人文教育強化醫護人員的執業操守、規范執業行為。

3.4增加情景教學,強化實踐運用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尤其是臨床醫學,其中的人文關懷需要學生們在情景教學、診療實踐中仔細揣摩,互聯網教學在這方面并不占優勢。但MOOC平臺可以將診療室、手術室在課堂上真實還原,大大增強教學的現場感和針對性,彌補了書本學習較為抽象的劣勢。MOOC平臺應在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衛生法學等人文課程中,展示不同科室診療場景及可能發生的人文關懷疏失,邀請醫學人文專家逐一介紹避免醫患糾紛的方法,邀請經驗豐富的臨床專家講授開展臨終關懷、絕癥安慰的實踐經驗,邀請癌癥康復者、器官移植患者介紹患病的真實感受;在考核階段,結合標準化機考作答和情景化面試,在規定時間內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醫患交往技能予以評估,盡力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13]。比如,在分娩場景教學中,教師不停地給模擬產婦鼓勁、加油,幫忙擦汗、喂水,可以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真切感受醫者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14]。

上一篇: 經費審計論文 下一篇: 大學化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自拍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 |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三区激情视频在线看 | 亚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 | 日本中文一二区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