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16:42: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民族文化旅游協作:整體不力,各自為政針對這一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局部和整體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從局部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湘西州的村寨相對獨立,旅游區中民族村寨群的整合力度不強,沒有得到完全實現,景區和景區之間重復項目太多,沒有新意,不能吸引回頭顧客、帶來流連忘返的美好感覺。第二,整體而言,張家界可以說是湖南省旅游業的重點地域,其獨有的地域優勢使其成為湖南旅游業的核心。隨著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其也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相關的基礎設施也在日趨完善。除此之外,世界聞名的湖南鳳凰古城更是有著獨特的客源市場,相關的地理位置也是其他旅游景點所無法比擬的。由于其經營模式、旅游項目、市場開發以及營銷都與張家界的有所不同,使得張家界和鳳凰古城的旅游業互不干擾,互不影響,各自為主。正因為如此,從外界看來,湘西內部的旅游行業顯得比較零散,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集合體,人力資源、交通、旅游服務等各方面的綜合力不強,整合力度不集中,縣與縣之間合作開發意識缺乏。
(三)民族文化旅游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參與旅游內容上,形式單一,主要是以觀光旅游為主,聽導游講解,毫無新意,而且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多停留在淺顯的層次,多是以模仿為主,無法激發游客參與到其中,比如土家族的結婚習俗哭嫁,哭嫁這一習俗本身有很強的參與性,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讓游客參與進來當新娘或者新郎,與當地知曉哭嫁流程的人們一起表演,讓他們全身心地感受哭嫁的趣味和特色,哭嫁歌也可以現學現唱或是即興改編。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游客的興趣,也能讓旅游者充分感受到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民族文化旅游促銷:魄力不足,運作乏力為什么同是小鎮,湘西鳳凰相較于云南麗江的名氣卻小很多,難于具備國際知名度,也不能吸引大多數的回頭客源,最大的原因還是旅游推銷力度不夠,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湘西州內的民族旅游區還未形成完整統一的標識系統,在部分已經開放的旅游景區缺乏基本的信息資料,這讓游客來到此地感覺是一頭霧水,走馬觀花式的游覽。其次,湘西旅游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和手段,進行高水平的策劃和包裝難度高,保守的營銷方式和有限的營銷資源使得湘西州部分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至今還無人知曉,有“久在深閨人未知”的韻味。第三,湘西的民族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統一品牌,品牌的定位、塑造、提升以及推廣等方面還應加大工作量,如何使湘西能夠被世人皆知,將“神秘湘西”的品牌做大,保證游客來源,也是當前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促進湘西旅游文化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旅游文化資源已經成為湘西州最具特色的資源,但是在旅游經濟發展中,弘揚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的是文化和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建立好民族旅游的生態環境,不僅實現湘西州的經濟發展,更要實現湘西州的社會發展,兩者達到統一。
(一)實施整體規劃,健全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創新體制要想發展湘西的旅游行業,就必須建立一個適合民族發展的旅游文化經濟產業的宏觀管理體制。一方面,建議政府成立民族特色服務站和委員會,經過對工作人員的特殊培訓,實現對本區域旅游經濟產業的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并且在各縣、市下設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管理分會,廣泛調研、征集,提出有關旅游業發展的決策建議,為州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指導小組的研究決策提供基礎性資料和意見。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旅游行業組織和旅游中介機構,成立湘西州旅游協會,并且設立旅行社、景區景點、旅游交通、旅游餐飲等分會,協會和分會的相關章程、職能、活動方式和經費來源要真正體現民間、協調、自律的特征。同時盡快從旅游局的主管業務中分離出來,實現事業化和企業化,逐步建立和健全以法治為基礎的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自主經營的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湘西州旅游經濟產業宏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其次,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科學決策機制。一方面,應該以位于湘西州政府所在地的吉首大學為依托,整理聯合湘西州內各相關科研機構,建立湘西州民族文化學科重點科研基地和民族文化信息庫,為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服務。另一方面,針對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隊伍缺乏民族文化底蘊的現象,應該加強與相關大專院校的溝通聯系,著力吸引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加強對民族文化旅游等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盡快建立一支適應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隊伍。
(二)優化產業條件,建立健全政府宏觀政策導向機制首先,建立健全本區域旅游經濟產業結構的政策措施。第一,做大做強民族風情體驗旅游產品,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重點,充分展示和傳承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習俗、民族節慶、風味食品、競技活動、生產勞動等民族風情文化;第二,做好做精特色旅游產品。充分發揮古丈茶文化、楚巫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和民族建筑文化等資源優勢,努力開發如“里耶古城”、“南方長城”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較強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產品;第三,加快開發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面向省內外的中高檔休閑度假旅游產品,同時積極鼓勵和規范發展大眾化鄉村旅游產品。其次,改進優化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產業的發展環境。第一,應該深入學習并且貫徹落實相關旅游業法律法規,為民族文化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建立并健全地方配套性法規政策,特別是在稅費征收、招商引資等方面依法制定有利的支持政策;第二,消除一切不合理收費、重復收費和亂收費行為,減輕民族文化旅游企業的負擔,努力將整治旅游市場秩序和優化社會環境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旅游市場環境;第三,應該完善旅游交通環境。加快發展旅游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把湘西州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改善湘西州的旅游交通環境,是提高湘西旅游業整體的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水平的關鍵所在。
二、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價值
鄭州的戲曲茶樓“像鄭州這個城市一樣,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顯于市”,是河南戲曲文化的獨特景觀之一。河南本土戲曲在這里上演,使鄭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這一切都體現在它的優點和價值上。
第一,與劇場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較自由、靈活。劇場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個固定的、完整的劇目,時間較長。這就要求觀眾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觀看,且每次只能看一個劇目,觀眾一旦到了劇場沒有選擇演員、劇目的權力,只能聽從劇團的安排。而戲曲茶樓在演出形態和演出方式上與劇場有著較大不同。戲曲茶樓作為一種商業氣息濃厚、面向市場的文化產業,滿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務宗旨。所以,在這里茶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他們根據點戲單點某幾位演員的某幾出戲,茶樓就會及時進行演出,其隨機性、靈活性比較大。在這里觀眾每天可以在此聽到幾十個乃至上百個戲曲片段和各種劇種,這也正是戲曲茶樓十幾年來依然堅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豐富了當下的娛樂形式,既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關系,也給戲迷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河南地方戲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審美心理沉淀的結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備受歡迎,所以鄭州市戲曲茶樓的存在正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娛樂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鄭州的戲曲茶樓不講求氣派豪華,而是追求簡單大方。茶樓的空間面積一般都不大,可容納五十至一百人。在內部布局上,前面有一個古雅明亮的戲臺,旁邊坐著樂隊,后面擺放十幾張簡單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場面的溫馨,近距離的觀看自己喜愛的戲曲。有的演員還會走進觀眾與其攀談,使得演員和觀眾沒有在劇場時的距離感,側面上再次加深了戲曲與民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戲曲來源于民間以還原于民間。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戲迷,他們有時也會按捺不住,主動上臺獻唱,樂隊也會予以伴奏,而茶樓是不會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費用,只要茶客高興就好。
第三,為專業劇團演員和業余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改善了許多演員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員們的演唱水平和綜合素質。近兩年來,河南政府出資扶持本地專業劇團發展,開展了“送戲下鄉”的活動,專業演員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戲曲因受到現代流行娛樂形式的強烈沖擊,一直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無論是專業劇團還是業余劇團,其演出都極少有觀眾,許多縣、市級的中小劇團因沒有經費扶持,沒有收入來源,演員長時間發不出工資,最終紛紛解散,其演員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鄭州的戲曲茶樓吸納了這批演員,給這些從劇團走出的演員提供了收入來源。因為面向市場,所以必定會有競爭,這就使得演員們不斷學習、鍛煉、創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綜合素質。演員是戲曲表演的重要載體,也是重要傳承者,所以,演員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對弘揚、革新中原戲曲同樣有著重大意義。
第四,代替劇場或劇院成為外來人士欣賞河南戲曲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豫劇在全國是第一大地方劇種,南到臺灣,西到,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專業的豫劇劇團,無疑是河南地方戲曲的驕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戲歌《燴面好吃豫劇好聽》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詞:“沒看過豫劇你不能算到過河南,沒吃過燴面你不能算來過中原。”在現今旅游業興盛的形勢下,擁有著豫劇和燴面兩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資源的鄭州,對外來游客具備著一定的吸引力。由于當今劇場經濟發展不景氣以及其定時定場的局限性,已經不能及時、全面地為外來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戲曲茶樓以其獨特的戲曲文化、資源優勢和自由性,恰好彌補了這個缺失。來河南旅游的人們,為了欣賞最精湛的豫劇,感受河南地方戲曲的魅力,最好的選擇場所就是鄭州的戲曲茶樓。
第五,有利于借助戲曲向大眾傳播重情重義、懲惡揚善的傳統價值觀念和歷史文化常識。俗語有云:“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中原戲曲誕生于民間,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其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和所蘊含的懲惡揚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體現著中原民眾的審美心理和群體性格。河南戲曲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古裝戲,都以歷史題材居多。而這些膾炙人口的戲曲在鄭州市的戲曲茶樓長期上演,使人聽后酣暢淋漓,有著自己的善惡評判,同時也有利于普及歷史知識。
第六,在傳統文化和市場經濟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為中原戲曲文化的發展指出了一條適宜的道路,既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又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當今這個市場經濟多元化的時代,改變觀念、開拓創新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傳統文化更是如此。鄭州戲曲茶樓將傳統的地方戲曲置身于廣闊的市場之中,與影視、流行歌曲等進行較量,為戲曲的保護傳承開辟了一條重要道路,同時也有利于使其不斷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場競爭力,以更好更長久地發展。
二、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1)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文化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產物。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各種資源與產品的供給、人才的培養投入等等。
(2)經濟發展支撐了文化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以社會消費存在并在增長為前提。消費需求促進了文化活動的擴大與廣泛傳播,這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形式。
(3)經濟發展的格局決定了文化發展的方向與格局。
不同的經濟水平、迥異的發展方向、有差別的投入導致了文化發展的規模與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發展對經濟的制衡與指導
(1)與經濟發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歷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將會極大的阻礙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不能體現社會群體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將難以有助于價值標準、道德風尚、行為規范的確立,不利于形成適應經濟發展的文化氛圍與理念。而先進的文化理念將有助于引導企業文化健康正常的發展,有助于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指明正確的方針和路線。
(2)經濟的發展決定了其在達到一定規模時需要相應的體質與準則的約束。
而文化的發展則有助于體制的建立與行為規則確立,同時也有助于群體對體質與規則的認同。
四、市場經濟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契合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將有助于經濟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趨于多元化的今天,企業文化認同感將極大的影響該企業經濟發展趨勢。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實現了經濟利益的提升。同時,企業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導幫助企業員工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以達到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企業文化工作的對象是職工群眾,因此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企業員工的主人公意識和地位。通過循循誘導的方式促使員工的思想統一、工作目標一致。因此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將企業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將對企業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從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精神狀態、思維方式等方面引導職工,促進文化意識的統一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通過適當的經濟投入,加強區域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擴大職工對現代文明的接觸范圍,引導人們的經濟觀念與經濟行為,將對經濟行為與規范的形成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企業文化模式的好壞就在于能不通過實踐的驗證。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建設中能否很好地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檢驗的最佳方式就是關注該文化是否促進了該企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文化變化和發展的需求,是企業內部為了滿足各個部門成員對企業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來的特殊的價值體系,該體系有著完整、協調、始終處于變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將會對企業生存、發展起阻礙和腐蝕作用,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畸態。任何企業文化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如果企業文化不適應企業的發展趨勢或發展規模,那就要改變現有的企業文化,創建新的企業文化以滿足企業的發展趨勢和規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始終處于變動之中,過去優秀的企業文化未必適合于當下或者未來,因此抱殘守缺是絕不可取的,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過去,展望未來,建立完善的企業文化體制。企業要用優秀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不絕的動力,為企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與影響。
2茶文化推動廣西茶產業經濟發展的實例
2.1茶文化發展對三江縣茶產業經濟的促進作用
三江縣位于廣西北部山區,是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據報道,2013年三江縣共有5萬多農戶30多萬人種植茶葉,茶園總面積達9867hm2,年產干茶10500t,總產值10.1億元,茶葉年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茶園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銀行[3]。三江縣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壯大,當地茶文化的發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三江縣政府意識到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宣傳三江茶文化:將具有濃郁侗族風情特色的侗族文化與茶文化結合,通過以“多耶程陽橋”文化旅游節為載體,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風光,獨特的侗族風情與茶文化結合,開發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葉品牌[4];舉辦“三江春”等茶文化節,展示茶葉產品、茶葉加工設備,組織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萬名游客在風雨橋上品嘗茶葉等,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當地特色茶文化。三江縣通過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好地向外界宣傳、推介三江茶葉,提高了三江茶葉的知名度,拓寬了茶葉市場。
2.2茶文化對六堡茶發展的推動作用
廣西六堡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品質及保健作用獨特,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成為全國24個名茶之一,但由于歷史原因,其文化內涵長期得不到系統的挖掘整理宣傳,僅有東南亞、粵港澳、廣西和國內極少數消費者對六堡茶有所了解[5],嚴重制約了六堡茶產業的發展,導致梧州長期存在茶園稀少、茶產量低、六堡茶制作出現斷層的現象,甚至一度淪落為邊緣的“夕陽產業”。到2002年,廣西的六堡茶生產企業僅存2家,產量不足1000t,產值不足2000萬元,內需市場低迷,65%的產品供出口[6]。2004年以來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六堡茶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把六堡茶培育為梧州重要支柱農業產業。同時,有關六堡茶的文化也逐漸被重視挖掘宣傳,政府和企業通過舉辦或參加各種茶博會,茶文化節,六堡茶品茶、斗茶賽,相關的攝影、詩歌大賽,大力挖掘六堡茶的文化精神內涵,展現六堡茶魅力。此外,越來越多介紹六堡茶的書籍《中國六堡茶》、《六堡茶文萃》、《六堡茶》等也出版發行。六堡茶茶文化的挖掘與發展,極大地推廣了六堡茶,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迅速擴大了市場影響力。六堡茶的價格穩步上升,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特別是國內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國內銷售已從2003年以前的幾乎空白拓展到2012年的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區[7]。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產企業共有38家,六堡茶年總產量達到了8500t,產值超8.5億元[8]。據2012《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顯示,六堡茶區域品牌價值達8.79億元,在黑茶類列第2位,僅次于普洱茶,在整個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中列第31位。六堡茶發展已經進入了新階段,這與茶文化的推動是分不開的。
2.3茶文化旅游推動廣西桂林茶葉科技園的發展
廣西桂林茶葉科技園,位于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內,該園將茶葉科學、茶文化與旅游、經營相結合,以游覽、科技示范、休閑、品茶為主題,開展茶文化旅游。園內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建設,設置有“二園”和“五廳一臺”(茶樹品種園和茶葉高產示范園,茶葉加工廳、科普廳、茶史陸羽廳、茶藝品茶廳、產品展示廳及了望臺),以一個別致的窗口,展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現代茶業。作為全新的桂林特色旅游產品、涉外旅游定點單位,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至2007年4月,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0多萬人次,其中國外游客10萬多人次;至2006年底,旅游者購買茶葉、茶制品、茶具等銷售額共4800多萬元[9],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探索出了一條茶文化與茶產業經濟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廣西的茶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示范和經驗。
2.4茶文化旅游帶動七仙峰茶場的發展
陽朔七仙峰茶場位于旅游名縣桂林陽朔縣城北十余里的山區,是著名歌劇《劉三姐》“采茶歌”的拍攝場地。茶場景區開設有茶葉科普區、產品展示區、制茶體驗區、茶葉品嘗區等,游客在景區里,除可以盡情游覽優美的茶園景色外,還可以親自采茶制茶,體驗茶葉生產的全過程,品嘗親手加工的茶葉,品嘗用茶葉烹調的各種美食,享受茶文化的樂趣。目前茶場已發展成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2012年榮獲廣西第一批“新樂茶休閑游”新線路景點,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生態農家樂旅游景點,集觀光、餐飲、住宿、采茶、茶藝表演、品茶購物為一體[10]。據李良活、陳新強報道[11],七仙峰茶場景區2010年春開始運營旅游業務,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已達53000多人次,游客以桂林市與附近城鎮的年輕人為主,還有部分是前來陽朔旅游的國內外游客。茶場2012年茶葉產量15000多kg,景區內銷售量就占了60%,每公斤平均售價250元以上,茶葉銷售收入450多萬元。
3加快廣西茶文化的建設步伐,推動廣西茶業經濟發展
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突出,茶文化對茶產業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加明顯,要充分重視挖掘整理具有廣西特色的茶文化,弘揚茶文化精神,借文化打造品牌,提高廣西茶葉的知名度,促進廣西茶產業持續、健康、有效發展。
3.1提高意識,做好規劃
茶產業發展到今天,茶文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茶文化賦予茶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茶文化的發展已成為茶產業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因此,廣西茶行業要抓住機遇,提高意識,把廣西茶文化建設作為重點納入到廣西茶產業發展規劃中,拿出切實可行的詳細方案,讓茶文化更好地推動廣西茶產業經濟發展。
3.2加強茶文化的挖掘宣揚力度
廣西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有呂仙茶、象州茶、容州竹茶等生產[12],應充分重視廣西茶史資料的挖掘、開發和利用,特別是具有廣西地方特色的六堡茶、南山白毛茶、西山茶、凌云白毫茶、茉莉花茶等文化的研究,形成本土特色茶文化,使廣西茶產業在發展中不斷地注入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定期舉辦茶歌、茶聯、茶書畫、茶攝影創作等比賽,舉辦茶文化節、茶事活動;定期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學術論壇,適時邀請茶文化專家做相關報告,交流廣西茶文化、茶產業經濟的經驗,探討發展之路,等等,積極傳播、宣揚廣西茶文化,使廣西的茶產品打上文化的烙印,走向全國市場。
3.3加強茶葉企業的茶文化建設
廣西茶產業發展長期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品牌少,茶葉“有品無牌”,導致廣西茶葉價值低,知名度小,沒有市場競爭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廣西的茶葉企業在自身的發展中忽視了文化的建設。文化,是企業的一種軟實力,是企業的精神靈魂,是企業吸引民眾的永恒魅力。因此,加強廣西茶葉企業的茶文化建設,以茶文化建設來支撐茶葉品牌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茶葉企業要挖掘、提煉與總結茶文化元素,不斷創新與提升,將茶文化內涵融入到茶葉生產、茶產品中,打造特色,以優秀的茶文化來塑造和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擴大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推動茶企的經濟發展。
(一)政治信仰危機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的沖擊,造成了我國社會文化的不穩定狀態。一部分過分推崇西方腐朽文化與價值觀念的大學生懷疑的科學性與正確性,表現為較嚴重的信仰危機。據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不信任,他們只相信資本主義的“金錢至上”。另外,我國腐敗現象的頻發,也使得部分大學生對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持懷疑和漠視的態度,將我國主流的集體主義、社會責任等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拋置腦后,轉而崇尚西方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思想,從而逐漸偏離了人生方向。
(二)過分張揚個性,社會責任感淡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他們崇尚自我主義,主動參與各類活動,希望凸顯自己的個性,而并不考慮過分張揚自我個性表現出的與眾不同,是否符合我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是否為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另外,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端———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消極主義等存在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中:假冒偽劣產品、惡性競爭、欺行霸市等,這些是嚴重的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行為主體是大學生,他們過分張揚自我,崇尚金錢萬能,是非不分,逐漸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力,使得我國的社會問題日益多樣和復雜,也增加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三)盲目崇洋,民族意識弱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與我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在碰撞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逐漸喪失民族自信,被眼花繚亂的西方文化深深吸引,再加上商家的炒作,很多大學生逐漸崇洋。例如,許多大學生對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的過度熱衷,而對清明節、中秋節等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節日不以為然。大學生弱化自身的民族意識,盲目推崇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并不加任何取舍地移入我國,并在自己的行動中極力展現,極易引導更多的人養成崇洋的心態和行為,十分不利于我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和弘揚,削弱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實效性,從根本上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
(四)網絡文化的泛濫,社會交往危機凸顯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網絡社會,網絡把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文化信息都及時呈現在大學生的面前。網絡本身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的特色功能博得了大學生群體的青睞,并深刻影響他們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方式。徐柏才、張俊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網絡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往往會導致青年學生漸漸忽視思考,習慣于形象思維而放棄追問本質的抽象邏輯思維,它的直接化、形象化傾向會導致他們用‘看’而不是用‘想’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另一方面,網絡因其開放性、互動性、隱蔽性、隨意性、便捷性和發散性,向網民呈現出一個與現實世界之外的虛擬世界。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滿足感。網絡的虛擬特點深深吸引著大學生,他們沉湎于虛擬世界中,很多大學生沉迷網絡、癡迷游戲等就是典型案例,更有大學生輕率的談網戀、見網友,最后深受其害。大學學生盲目、過分依賴網絡,非常不利于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沉迷網絡,不斷模糊自身原有的社會認知,“必然會使人產生去社會化傾向,導致人們正常社會交往能力下降,并帶來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等社會問題”。
近年來,關于人類的另一種倫理——生態經濟倫理受到廣泛關注。這種倫理既是對傳統倫理的繼承和發揚,也是一種被時代賦予新內涵的倫理觀。這種倫理有其產生的行為根源,是人類對自身行為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同時也體現了人類對人口、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渴望。藏族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態經濟倫理,對保護青藏高原藏民族的繁衍、生存具有一定導向意義,從藏族傳統文化的視野剖析生態經濟倫理,對于更深刻理解生態經濟倫理及其內涵有一定的意義。
一、生態經濟倫理及內涵
自美國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RachelCarson)《寂靜的春天》一經問世,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關于發展觀念上的爭論。而其后的《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著作,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和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對經濟發展的反思,是對“理性經濟人”、“帕雷托最優”、傳統發展觀的挑戰和革命。
針對全球性生態危機的頻頻發生,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始終處于對自然的“主宰”地位,而無視自然的生存權利,直到人類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人類的環境意識才被喚醒,生態運動由此興起,并不斷發展壯大。生態經濟倫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生態經濟倫理。
早在1923年A.施韋茲曾提出尊重生物的倫理學(《文明的哲學:文化與倫理學》),在他的倫理學中,道德的基本原則:“善就是保護生命和發展生命,惡就是毀滅生命和妨礙生命”;人對其周圍的所有生物負有個人責任。后來,A.萊奧波爾德從生物倫理學發展并提出《大地倫理學》(1993),提出了兩個決定性概念:第一,倫理學正當行為概念,應擴大到對自然界本身的關心。第二,道德權利概念,應擴大到生命和整個自然界,賦予它永續存在的權利。
生態經濟倫理是適應當代人類發展的生態經濟的新時代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經濟倫理。這種新經濟倫理熔鑄了生態倫理學、經濟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環境學、生態學、環境文學、環境社會學等諸多人文社會—社會科學學科的豐碩成果,代表了當代人類從道德視角審視和關注人—社會—環境關系所達到的一種新的道德視角境界:它立足于追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重價值的有機統一、協調和平衡,把全面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它的終極道德關懷,體現了人類在生態危機咄咄逼人的形勢下不斷追求道德文明的執著和智慧。生態經濟倫理基本特征是:生態經濟倫理意識的特殊性,生態經濟倫理關系的獨特性,生態經濟倫理實踐的特別性。生態經濟倫理具有導向、調節、效率、教育、激勵的功能。生態經濟倫理的深刻內涵是:第一,生態經濟倫理強調環境憂患意識的重要性。第二,生態經濟倫理追求平衡、和諧的道德境界。生態經濟倫理的平衡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處于協調、統一的狀態。具體來說,首先,生態經濟倫理要求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尊重和維護地球生態平衡;其次,生態經濟倫理呼吁人類在經濟活動中自覺維護人類經濟系統的內部和外部平衡;最后,生態經濟倫理要求人類在經濟活動中有效地平衡各種經濟協調手段。第三,生態經濟倫理的根本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生態經濟倫理對傳統農業經濟倫理思想和工業經濟倫理思想的繼承和超越可以歸結到一點上,這就是它崇尚一種全面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德理想。其實,生態經濟倫理所關注的本質是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作為一種經濟倫理,生態經濟倫理既具有一切社會道德現象共有的一般本質、特征和功能,也具有不同于其他社會道德現象的特殊本質、特征和功能。
二、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經濟倫理思想
藏族傳統文化的體現主要是表現在藏傳佛教文化上。文化的功能在于保持社會正常運轉的功能,知識傳承的功能,對人教化的功能,及建構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傳統的功能,以上這些功能都集中體現于藏傳佛教文化中。
佛教十善法規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話、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基本囊括了人類的美德。松贊干布根據佛教十善法,制定了第一個法典,即二十法規,二十法規對規范、提高藏民族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藏傳佛教文化看世界的視角是在普度眾生的前提下,世間萬物在無貴賤、高低、優劣中平等生存、發展,根據你在前世的修行進入輪回。藏傳佛教的核心在于“善”,這種信念遏止了部分人的貪欲與非理,緩解了社會沖突和階級矛盾,追求一種社會和協、穩定的發展。正是佛教文化的精髓與傳統文化的相溶性,構成獨特的以精神世界為依托的藏族傳統文化。這種藏族傳統文化對人的經濟行為的影響,是通過經濟主體內在的價值理性(下轉第189頁)(上接第190頁)認同過程和外在行為習慣重復過程實現的,是自覺自愿的無形過程。如在藏族傳統文化中,“三因說”作為認識論與思維方式的基礎,奠定了藏族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三因說”體現在藏族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指自然、神(佛)與人的三因相統一。藏傳佛教認識論強調的是:“自然生存環境與生命主體依正不二,相依相融;宇宙萬物諸法無我,自他不二;自然萬物依據各自業力,互為輪回轉生,同為一體生命鏈上的環節;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互為融合,心色不二。”突出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同一性和整體性。在藏族傳統文化中,人與其他生物是同生共存的,人與環境是共同發展的。古代藏族人反對對自然的損害,反對挖掘草山,污染泉水,侵犯野生動物。在藏族人眼里,沒有任何動物是絕對壞的,由此出現“羊要放生、狼也可憐”家畜與野生動物共生存的景觀。在藏族傳統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生共存的現象不勝枚舉,但本質是人類要尊重自然。
從藏族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層面上看,藏族傳統文化已經原生性的含有生態經濟倫理思想,并且這種倫理并非由于外力所致,藏族先民也從未曾經歷過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而是藏族傳統文化代代傳遞和積淀的結果,這種傳統文化中含有原生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引導,使以藏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千百年來能保持較好的生態環境。
法國社會學家佛·佩魯指出:“經濟體系總是沉浸在文化環境的大海之中。在此文化環境中,每個人都遵守自己所屬共同體文化的規則、習俗和行為模式,盡管未必完全為這些東西所決定”。藏族在青藏高原創造了一種適應自然環境的生存文化,這種生存文化與自然環境高度適應,其生活方式都是這種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藏族傳統文化中存在一些禁忌以示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這種對自然的禁忌,構成藏族文化中的生態經濟倫理理念,如對神山的禁忌: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采集砍伐神山上的草木花樹;禁忌在神山上打獵,禁忌將神山的任何物種帶回家去……對神湖的禁忌:禁忌將污穢之物扔到湖(泉、河)里;禁忌在湖(泉)邊堆放臟物和大小便;禁忌捕撈水中動物(魚、青蛙等)。還有對土地、對家畜、對鳥類、獸類的禁忌,及打獵的禁忌。這一切禁忌是建立在人類在追求自身的生存時,也必須考慮到對自然權利的維護;其核心是不能觸動自然界,保護自然的完整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平穩發展。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決定了其生活方式不是純粹為牟利的經濟活動方式,而是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基礎之上的節儉、適度的生活方式。
正是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節制、適度、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能使生活在生態脆弱、地質復雜的高原民族繁衍至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從藏族傳統文化中的禁忌和生產方式中可以看出,藏族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生態經濟倫理思想在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保護自然,愛惜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經濟倫理思想是追求人與自然協調生存,和諧共處的一種境界,藏族的祖先千百年來依據其生存環境,形成青藏高原藏民族獨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及農耕文化,但這兩種文化的表現方式卻統一在藏族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中,即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人類應愛護它們。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人類的生存需要,是一種萬物皆有平等生存權利的境界。藏族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珍視自然生命的內涵,是人類尊重自然的結果,在此人類只充當適應自然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人。當然,這種境界并不是我們今天所關注的生態經濟倫理,但其中包含這種元素的存在,并且影響著每一個藏族人的生存、生活方式,盡管從這點上來看,這種思想對于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從產生作用的面上來看,卻是關乎我國長江、黃河中下游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左權縣的歷史悠久,涵蓋的古文化十分豐富。郭守敬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儀器儀表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以及天文學家,他發明了很多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左權縣紫金山書院以及郭守敬觀象臺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與地位,紫金山上不僅有很多美如畫的自然景觀,還有很多人文古跡,特別是古代科技文化。對于左權縣古文化的合理開發,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左權縣旅游風景區,增加左權縣的旅游收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1.2軍事文化
戰國時期,遼陽邑是趙國西部非常重要的一個鎮區,即左權縣。左權縣中的古兵寨與紫金山“三關一院”涵蓋了大量的古軍事文化,時期,左權縣作為太行山抗日的主要革命根據地,很多抗日英雄都犧牲在左權縣。新華日報社社長何云等新聞媒體人員血灑左權,是當今世界新聞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左權縣中完整保存的高大石頭房,是時期白求恩醫院的舊址,還有一些墻壁上寫滿了朝鮮文字,訴說著當年朝鮮的英雄事跡。在軍事家的眼里,左權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風水寶地,八路軍曾經在左權縣駐扎了5年左右,麻田八路軍總部的舊址中,彰顯著左權、、等民族精英的英勇事跡。左權縣涵蓋的這些軍事文化,對于游客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應當重視軍事文化的開發,將其作為左權旅游文化的標志。
1.3民俗文化
左權縣的民間文化藝術十分濃郁,地方文化獨具風味。左權縣中的小花戲子、民歌在民間流傳的范圍較為廣泛,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一種富有鄉土氣息、曲調風格多樣的民間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區域。左權縣的民眾基本上從小就會唱歌、跳舞,如郝玉蘭、冀愛芳等左權民間歌手唱遍了山西,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除此之外,一江晚霞剪紙館、魏建忠曙光錢幣博物館、古婚書館等,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左權民俗文化的內容,左權縣從來不缺書法、剪紙、集幣、繪畫、刺繡以及集報等民間藝人。
1.4影視文化
張藝謀與吳天明共同拍攝的《老井》,拍攝地就是在左權縣,這部電影曾經轟動了全世界,2001年左權縣玉茭村中的150口枯井才打出水,在回首左權縣掘進那一段往事的時候,仍然能夠感受到那份勇敢、執著的精神。
2左權旅游文化主題的開發
現代旅游,是一種高層次享受與文化再創造,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真實體現。旅游文化,實質上就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它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文化主題開發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現代人的內心需求,左權文化具有豐富、獨特的內涵,能夠有效地滿足現代人對于生活的精神追求。
2.1度假游玩
人們對于自然的崇尚與情感是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現代人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種精神享受。左權縣中,龍泉溝的氣候條件非常好,洞、林、水、寺以及山等一系列旅游景觀應有盡有,非常適合人們在此度假游玩;人們在左權旅游景觀中能夠體會到“密林深處有人家,牧羊坡上唱民歌”的浪漫之情,使游客完全融入到左權縣旅游文化的氛圍中。左權旅游文化開發過程中,可以將度假游玩作為主導。
2.2紅色之旅
就目前來看,人們越來越崇尚歷史,紅色旅游已經成為現代人了解與掌握歷史的必然方向。左權縣具有的獨特歷史背景與地理條件,使它涵蓋了非常豐富精彩的軍事文化內容與故事。左權旅游文化主題開發過程中,可以將紅色之旅作為左權旅游文化的主題,借助抗日根據地,能夠與黎城、武鄉之間達到一個互補效果,加強左權旅游文化主題的鮮明性。
3左權旅游文化開發的營銷策略
3.1營銷思路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地方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只有不斷地對地方文化進行合理的創新,促進地方文化中的認同進程,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想要達到一個良好的文化認同,就必須對文化形象進行合理的營銷策劃。優秀的文化形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地方經濟發展中的經濟效益,不僅能夠進行招商引資,還能夠吸引大量的旅游產業人才。所以,在對左權旅游文化主題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樹立一個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富含地方特色以及積極健康的旅游文化形象。左權縣境內包含了太行山最高山峰孟興垴,可以將其改名為“左權峰”,在左權旅游文化營銷過程中將太行山最高山峰與左權縣緊緊聯系在一起,將紅色之旅作為左權旅游文化中的主題,將度假游玩作為左權旅游文化開發的主導,然后推出相應的旅游文化產品。首先,將左權縣中的民歌作為左權旅游文化產品的形象,對其進行包裝,以傳承傳統民歌曲調為前提,創新左權縣人民的生活內容,利用各種媒體、網絡在市場中進行宣傳,并且重點將左權縣中的英雄事跡進行突出,納入太行山“紅色之旅”這一旅游文化主題中,并且與一些發展成熟的旅游景區進行合作,對左權旅游文化產品進行聯合銷售。其次,應當興辦文化產業,對一些文化設施進行合理的運作,在左權縣中將民間工藝品與收藏品集中在一起,可以在左權縣中設立一條民俗文化街,并且還能夠借助當地新聞媒體舉辦相應的民歌大賽或者民歌節等,這樣不僅能夠擴大左權旅游文化的影響力,還能夠對新人進行選拔,充分地對左權縣涵蓋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最后,應當對現有龍泉溝景區中的景點范圍進行擴大,在對旅游文化產品進行設計與生產的過程中,將度假游玩、紅色之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根據左權旅游文化市場上的實際情況,對左權旅游文化產品進行合理的組合;左權縣各個旅游景區還應當設定多經典一票制的收費模式,對各個旅游景區中的收費價格進行統一,然后推向旅游市場,達到旅游文化開發促進消費增長的目標。
3.2服務行為
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是人,左權旅游文化開發過程中規范服務行為非常的重要。左權旅游文化營銷服務行為應當充分體現出左權獨特的民族風俗,設計與左權文化、景觀相協調的服飾,對于不同特色的左權旅游景區,對于各個景點的設計要體現出不同色調與不同風格,使左權旅游景區服務人員的服飾、造型等一系列事項能夠協調統一、富有特色,與旅游景點相互融合。同時,左權旅游景區中導游隊伍的專業性、服務性水平直接影響著左權旅游產品營銷與左權旅游文化傳播狀況,因此應當充分重視導游隊伍的健全,為了能夠確保左權縣純正的民族風俗能夠吸引廣大的游客,可以在一些特色景區中配置當地人作為向導,使游客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左權旅游文化具有的特色,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左權旅游景區的游客量,擴大左權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進一步完善促進服務業大發展的政策體系今后兩三年內,爭取出臺更為完善的系統性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當前,要特別重視完善以下幾方面的政策。
1.完善服務業發展的財稅支持政策。加快服務業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通過不同類型地區和不同服務行業的試點,總結經驗,盡快形成適于普遍推行的統一稅制,加快探索完善增值稅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支持非營利組織發展,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新興服務領域。財政支持服務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和引導資金隨著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而相應增長,并采取以獎代補、投資補助等方式加強對服務企業研發創新的支持;加強產業園區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支持重點服務業園區集聚發展。
2.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創新服務業分類支持方式。開展適應服務業發展特點的金融服務業務和融資方式;加快發展中小銀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強創業板市場和地方性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鼓勵支持建立市場化運作的服務業創新、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引導民間和社會資本參與發展服務業。
3.調整水、電、土地等要素供給政策,消除對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差別待遇。優先保障服務業用地,對大城市、特大城市特別是其中心城區利用閑置老工業廠房、傳統商業街區和樓宇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以自主開發、土地折價入股合作開發、協議轉讓、土地租賃等方式開發服務業用地;對于重點地區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業,提供房租或土地租金補貼。
4.把支持服務業發展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協調起來,優先支持創新創業和中小服務企業發展。抓緊落實201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措施;在減輕稅費負擔、放松管制、增加融資便利、鼓勵研究和創新活動以及鼓勵各類網絡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提供信息、市場、供應鏈管理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對中小服務企業的支持政策。
(三)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引導三次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堅持民生優先原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社會領域和事業單位改革,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引導非基本公共服務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以政府采購服務、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方式吸引具有品牌效應和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積極引導產業分工深化和互動融合。通過推進制造業精深加工化和企業主輔業務分離,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引導、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內部服務機構獨立轉型為面向市場的服務企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服務外包,鼓勵農業產業化組織、制造企業與生產業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或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完善服務性中間投入的進項稅抵扣辦法。加快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后勤服務、配套服務的社會化改革,由內部自我服務向依托社會的市場化服務轉型。
新經濟對企業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組織行為及文化管理也因為數據處理和通信技術的創新而出現全新的方式。
一、新經濟的特征
新經濟是一種以自發創新為核心的經濟,包括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新經濟,之所以“新”就集中體現在它所具有的極強的創新能力上,新經濟的飛速發展依靠的不僅是電腦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也要依靠社會各種制度創新的支持。而創新又需要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支持,因此,新經濟的本質是資本知識化。網絡技術突破了時空的制約,使得信息傳遞、搜尋、處理的成本極大降低;新經濟可以減少市場中供求雙方、競爭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社會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會的凈剩余,有利于社會資源更有效的配置。
新經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首先,終身教育將是人類謀生存、求發展的基本條件。新經濟以知識為主要生產要素形態,要求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必須終身學習,終身接受教育,不斷進行知識更新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由于知識可共同擁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網絡化、國際化的發展,各種有用資源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社會變革的速度不斷加快,網絡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改變了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形勢。
二、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企業文化包括了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的傳統作風和企業審美意識等多方面的內容。在新經濟條件下,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文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雖然每個企業的企業文化都會有所不同,但與現代經濟相適應的新的企業文化,其基本內涵應該是一致的。
1.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的認定由于人們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別的合理性。正因為企業中人們有很大的能力差異,所以人們在企業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將獲得資本收益,有人獲得勞動收益,有人獲得創新收益。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持有企業股份,獲得的就是資本收益和創新收益;一般員工按照勞動合同獲得工資,則是勞動收益。由此導致人們的收益差距拉大,這充分體現了知識和技術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2.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強調團隊協作精神。新經濟條件下,企業內部分工比較細致,企業中任何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都離不開人與人的相互協作,沒有人與人在企業運行過程中的相互協作,即沒有團隊協作精神,企業就不可能高效發展,也不會產生“1+1>2”的效果,更不會有企業中每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三、理設適合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方式與管理手段,在新經濟條件下應當成為一種全方位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知識創新體系。新經濟是以網絡經濟、網絡概念為代表的社會經濟形態,根源于信息化和全球化。與新經濟的特征相適應,新經濟條件下企業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創新與變革,其重要內容是企業管理理念創新與管理制度文化創新。
中國古建筑的結構方式,最主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結構。建筑中的梁柱體系主要以木質構件生產制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是以榫卯的方式相互吻合,構成富有彈性力度的物體。抬梁式的構架特點是在柱頂或柱網上的水平鋪作層上,沿房屋進深方向架數層疊架的梁,梁逐層縮短,層間墊短柱或木塊,最上層梁中間立小柱或三角撐,形成三角形屋架。此構造使用范圍廣,在漢族宮殿、廟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為皇家建筑群所選,是漢族木構架建筑的代表。穿斗式的構架特點是柱上擱置梁頭,梁頭上擱置檀條,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梁的總數可達3~5根。當柱上采用斗拱時,則梁頭擱置于斗拱上。井干式的構架特點是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建成房屋四壁,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古建筑的特殊構造中還有兩種結構為斗拱和雀替,斗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翹、昂組成。斗拱由于建筑構造的特性,其形態給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從藝術形體或技術構造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成為中華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氣質的首席代表。斗拱的塑造在建筑中具有著極強裝飾作用。雀替,由拱形替日演變而來,置于額枋下與柱相交處,以加強額枋和減少跨越。雀替的結構性作用幾乎讓位于美學作用,其上似乎加斗,大意承重于屋檐。所雕動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較隨意,是否有地域性規律。
2.中國古人對建筑的審美觀念。
原始人最早出現的文明發現,始于土陶器物上所出現的以表達自然界萬物的圖騰紋樣,幾何線條紋樣,甲骨文展現的象形文字,以及龍鳳紋樣;青銅器物上雕刻的神獸紋樣。圖形紋樣和象形文字的信息傳遞,也直接的反映出古人在思想、意識形態和審美觀念中體現出一種天神合一的審美觀念,而非古代西方文明中所展現的以人體美為審美標準的意識形態。這樣的觀念同樣影響了建筑工藝的延續以及世代官商百姓的住房思想。例如,太原晉祠圣母殿的檐柱就附有雕刻的盤龍作為裝飾構件。這樣的建筑裝飾不僅僅是對神權的一種崇拜,更加展現出裝飾的美觀。
3.中國古建筑的修飾。
中國古建筑的修飾在建筑特征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工匠師門利用木構建筑體系的特點,創造出了廡殿、歇山、硬山、攢尖等形式,又在屋頂部位塑造出滴水、勾頭、鴟吻、寶頂、走獸等獨特的藝術形象隨著建筑材料的演變,在色彩的裝飾上,工匠們利用建筑材料的本色美和人工色彩的結合手法,特別利用琉璃、油漆、磚石等不同的材料,創造了古建筑中極具鮮明的色彩環境。建筑裝飾的創造,使得古建筑形體凸現出藝術美的外觀形象,在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中國古建筑的環境。
古建筑物是為人們提供居住、工商業、政府事務、社交等活動的場所,因此內部的空間利用、心理需求、環境藝術要相互協調,而且建筑周圍環境要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中國古建筑設計工匠們,對于整體的設計可謂深思熟慮,力求建筑布局與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一個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的理想空間。
二、古建裝飾對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建筑歷經上千年的風雨,沉淀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建造工藝技術的精髓,它代表著中國的古老文明。如今,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追求滿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需求。為此,對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再創造,不僅有助于經濟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會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1.古建筑的修復與保護。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進程中,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建筑裝飾文化中,古建筑的保護與修復已經對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精神文明遺產的探索與發現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古建中建筑與裝飾是古代文化的遺產,具有深遠的文化傳承意義,它體現某一種文化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古代文明的標志和象征。無論群體建筑還是單體建筑,都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藝術等產物,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結晶。它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它的修建或修復會使人們對于中國古建筑文化精髓的認識得到提高。如今,我國對宮殿、廟宇、閣樓的保護等就是最好的實例。
2.古建筑的復建。
古建筑的復建,是將古代中國的建筑重現,是將歷朝歷代著名的古典建筑進行重現,通過對群體建筑的修建,讓人能感覺到古建筑所蘊涵的那種人文氣息,給人們一種步入古人生活的感觸,古建筑的復建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讓一種歷史人文的情懷展現給世代人去頓悟其中的精華所在。如五臺山的宗教建筑、的皇家建筑布達拉宮的重建等工程。
3.仿古建筑的修建。
仿古建筑的修建,是人們在滿足了物質文明的基礎后,開始向往古色古香古典文化生活情感的一種表現,它體現著人們精神追求的提高與改善。古建筑的重現,在現代社會文化建設中的意義是深遠的,它使得古代文明得以保留和傳承,既可以是商業樓宇的開發,也可以是村鎮旅游的風景點;可以通過開發建造古樸典雅的檐頂、敦實聳立的木柱、莊嚴穩重的石材雕刻、美妙富麗的彩畫,帶動一批經濟產業的發展。仿古建筑有著獨特的造型和莊重大氣的布局,如城市公交站臺、商業街區、旅游景點等。
三、古建筑裝飾對經濟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人對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尤為重視,人們的需求已不再是解決了溫飽即可,而是追逐精神層面的高質量享受。完成這些訴求的工作,對目前的建筑師、規劃師、室內設計師、景觀設計師以及營銷團隊來說,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1.古建裝飾在居住中的應用。
在中國,住房的投資仍是全民的第一戰略投資,在對花高價錢買來的生活居室中,人們開始要求每一個角落都要體現出一定的藝術效果,人們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享受生活中增添出那一份古韻的生活氣息,以此表達出人們對古代建筑文化的品質追求。中國古代所生產的家具、門窗、瓷器等有其歷史意義和使用意義的商品被再一次的融入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里來,它被人們所喜愛、推崇、收藏、交易等等,含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家庭生活空間中陳設一些古代盆景、古玩等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內涵,布置一些古代家具,如桌、椅、凳、柜、案、屏風、鼎、香爐等,體現出居住的裝飾文化和身后的民族文化底蘊。
2.古建裝飾在公共空間的應用。
公共空間向來是人們活動的主要空間,被賦予特殊意義的空間。如在商業中心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或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資,會修建具有古建筑特色的建筑,這樣在迎合經濟的發展的同時還可促進文化的交流。在游人經常出沒的地方,將客棧、賓館、商鋪建造成古建筑形式,展現古香古色的氣氛,使人們感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風格獨具一格,鑒于其經濟的影響,應當大力發展建設力度。
3.古建裝飾在風景區的運用。
對于風景區的開發和利用,要充分考慮所處地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墻、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墻、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4.古建筑在民居中的運用。
古建裝飾已出現眾多經典的案例,在現代的民居建筑裝飾設計中,很多設計風格都是借鑒古人的設計理念來完成的創作,南北方均有不少成功之作實例。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則是人們對各方面需求綜合體現的結果,古建裝飾中的構建所展現出的形態、顏色、材質等元素,在別墅設計的框架體量運用后,訴說出一種豁達、莊嚴的人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