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提問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4 16:42: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課堂提問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課堂提問論文

篇(1)

二、巧設“障礙”,制造“沖突”,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可見,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三、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切忌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么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后,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么?"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分層設問,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教者要站在高處,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也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篇(2)

一、課堂提問的現狀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對提問還缺乏科學的認識,還不能有效地運用提問來達成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現在的語文教學課堂提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在運用提問,但并非所有教師的提問都是科學和有效的。有的問題范圍太廣,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有的問題太長,往往使學生抓不住重點;有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偏重于機械的盲目記憶;問題和問題之間沒有組織性和系統性,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的提問不注重藝術性,問題水平偏低。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沒有”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結論,如“對不對”、“答案是什么”,而很少問“為什么”、“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而適當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思維水平難以提高。水平偏低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思維水平。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之所以高耗低效,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提問主體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學生隨老師的意旨學習課文,用老師想聽到的話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上表面熱鬧,實際上無論是語言訓練還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偶爾有學生發問,也只是問問詞語解釋,句子含義之類沒有思維深度的問題。

期待時間是指一個問題被提出之后與由這個問題引起的回答之間的時間,大量研究揭示,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的期待時間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學生不能迅速地思考問題,教師通常會重復剛剛提出的問題,或重新表述這個問題,要么就叫另一個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留給學生組織答案的時間太少。一再如此,學生就失去了使他們的思路趨于完善的機會。

針對上面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有效提問的研究”的課題,根據現在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能極大地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低負擔、高質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問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

有效性的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可謂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能真正讓學生在心靈上觸動、在知識上領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問,而是一些精當的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以及答問后的討論、點撥。當前有些課堂提問抓不住課文的重點或教學的重點,有如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無“綱舉目張”之效。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使學生進入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中。

2、問題具有探究性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課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逐漸明確研究思路,并實施研究,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篩選、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并撰寫個小論文、小調查,還可組織交流或舉行展示。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們學得了很多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更為可貴的是使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同時,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這些獨特的思維過程,體現了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

篇(3)

一、研在課前的細節問題

1.課前準備充足是教學愛心和細心的體現。

教師提前走進教室是上課前的細節,便于作好課前準備,穩定學生情緒,聯絡師生情感,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打好基礎。語文的古詩文教學是高學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往往覺得枯燥乏味,對于其中意境更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可借助播放背景音樂、古詩誦讀等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當鈴聲響起時,自然地進入文本學習中,為學好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礎。

2.課前集備集研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面對新課程,人們缺乏的不是先進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能力與機智。集體備課,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還要以優化語文教學流程和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尤其是教師上課的語言絕對不是簡單隨意的,每個提問的精準到位都將決定著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瞬間。因此,課前的細節處理是導航儀,必須下足工夫!

二、探在課堂的細節問題

1.教師的激情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富有激情的課堂能激起學生渴求知識、努力學習的激情,從而有效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針對一些社會背景離學生久遠的文章,教師的范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的朗讀抑揚頓挫,感情真摯,叩擊學生的心扉,撥響感情的琴弦,引導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情入境。

2.教師的眼睛是與學生心靈對話的窗口。

課堂上,教師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盯著正前方,而是要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得輕松,而且可以在教風上為學生做示范。眼神是一種豐富的無聲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有時一個恰當的眼神可勝過許多苦口婆心的長談,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教學《草蟲的村落》時,理解“游俠”一詞,教師讓學生結合在電視和小說中看到的俠客樣子體會其意思。這時,教師發現一個學困生的眼中靈光一閃,手剛舉到一半又要放下。這時,教師用鼓勵并帶有期許的眼神望向他,當他看到教師認同的表情時,好像得到了鼓勵,大膽地舉起了手。所以,我覺得,課上教師的眼睛不要只關注能說出正確答案的好學生,還要細心留意信心不足的后進生,這也是教學細節的體現。

3.教師的站位是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關鍵所在。

學生的學習分“有意學習”和“無意學習”兩種,“有意學習”的時間與質量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起著決定作用,所以,如何延長學生“有意學習”的時間,成為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教師的課堂關注度是有局限性的。這一局限性受教師課堂的站位影響。

如,講授《最后一頭戰象》一課時,教師請學生觀看多媒體動畫,理解故事,然后進行延展練習,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我在A、B兩個平行班采取不同的兩種站位方式。

A班:開始播放動畫時,我站在講臺中央,面向全體,60%的學生觀看課文動畫,40%的學生關注教師。動畫開始一分鐘后,90%的學生被動畫吸引,仍有10%的學生不為所動。我將站位緩慢調整到教室后面,30%的學生被我的位置調整吸引,目送我至后方后,回頭繼續觀看動畫。之后,20%的學生開始走神。

B班:播放動畫的同時,我側身站在大屏幕的左邊,頭部面向學生,我觀察到這時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文動畫上,無走神現象。

由此可知,對于一些概念的總結或重要知識的講解,教師必須要盡可能使更多的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上,所以,通常要站在講臺的中央。當重點內容出示于黑板或多媒體時,教師身體應盡可能接近教學內容,以側身位站立,頭部面向學生,并借助手勢,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

4.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捕捉教學信息的靈魂。

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想象的那樣順利,常常會有一些意外生成。對于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比較合適的處理,并且讓這些處理使學生在不經意間繼續進行著正常的學習活動,這就需要教師的智慧。

在教授《草船借箭》一課時,我想讓學生借助草圖來了解課文內容,當我在班里巡視的時候,發現有一個學生并沒有在紙上畫,而是將圖畫紙撕下來,用手折出了一只小紙船。作為教師,此時絕不能打消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我耐心引導學生在折紙上畫出草靶,用來借箭,當學生完成的作品非常出色時,我及時給予肯定。由此我發現,教師必須具備善于分析的頭腦,將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給予及時恰當的解決,不能抹殺學生學習和探知的欲望。

三、思在課后的細節問題

我記得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年輕人問智者:“智慧從哪里來?”智者說:“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從哪里來?”智者說:“經驗。”年輕人進一步問:“經驗從哪里來?”智者回答:“錯誤的判斷。”這是一個很有哲理的寓言,對教學來說,今天存在的現象不是錯誤,但對其反思一定可以促進我們更好地發展。

課后的反思應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將設計意圖、課堂達成效果以及歸因分析進行反思,可促進教學效率再提高。如,在教學《月光曲》時,以往都是從貝多芬為何給盲姑娘彈第一首曲子引入教學,問題瑣碎。可這次有的教師在上課時突發奇想從整體入手,在明確了兩首曲子中第二首是即興創作后,讓學生找出貝多芬創作第二首曲子的原因,這樣以一個問題既引出了教學的重點,又深入了局部,節省了課上的時間,也避免了串講串問。基于這個教師的反思,我們實踐于自己的課堂,效果確實不錯。

篇(4)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課堂提問呢?

一、注重提升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教學中,教師應該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 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相同的問題對不同的學生應該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在面對同一問題時,獲得多種解答 問題的方法,使 自身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在具體的提問教學時,教師應該遵循這一原則:提 出的問題應該富有啟發性,簡單精練、難度與梯度并存。比如說進行 《明天不封陽臺》這一課的教學時,圍繞明天封不封陽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取 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提問: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 “樓房為什么要設計陽臺呢”?只要學生答對問題就可以提出表揚。對于那些學習能力稍微偏低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 “家庭裝修時,為什么先要封陽臺呢”?對于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問 “文章中主人公最初決定明天封陽臺,為什么后來又對這一決定產生了疑問”?這樣可以對這一部分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一定的鍛煉。對于那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提出 “為什么文章主人公最后決定明天不封陽臺”?這會使這部分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知識,還能對自己產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提問設計要注意層次性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如《變色龍》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后再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么?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見風使舵”。最后,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么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三、提問要注意針對性

教師在提問中要有明確目的和內在意圖,不是為提問而提問,搞形式主義。所提問題是為了指導學生觀察,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和定義,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認識文章的寫作特點使學生獲得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等等。每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漫無目的地提問。其次,所提問題,應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提問。提問要難易、深淺適當,太難、太深,超越了本班學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學生就會望而生畏,喪失了回答問題的信心。如問題太易、太淺,低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學生就會感到索然無味,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必須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的高低而設。比如,《故鄉》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生對這段話的深刻含義,較難把握。我們不妨先設置針對性提問:“文中的‘路’僅指地上之路嗎”…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學生在對這兩個問題做出正確解答后,最后問:“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這樣一問,加以一定的過渡,對學生來說比較深奧的問題,也就能輕松解決了。

四、提問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教師好的課堂提問固然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回答問題總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表面看似思想活躍,其實學生學得并不主動。因此,教師除了重視問題的設計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話題”,與學生一起圍繞話題平等的“交談”。話題不同于問題的主要特點是:思維空間大,學生只是圍繞話題發表意見,而不是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答案意識”淡化,交談獲得的認識往往是多元的。在話題的情境下,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學資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體現著教師“導”的作用。例如教《偉大的悲劇》,在學生學完以后,教師提出話題:“茨威格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書寫這悲壯的一幕?”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課文最后兩句話:“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讓學生圍繞關鍵句子展示討論、各抒已見。交流互動達到時,教師可順勢一點,拓寬話題:失敗英雄知多少?“壯士一去一復返”刺殺秦王失敗的荊軻;一腔熱情乘氫氣球橫渡海峽葬身大海的羅澤爾……偉大的悲劇知多少?這樣,在“話題”的情境下,學生擺脫了“牽”的處境,思維空間拓寬了,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貫徹實施。

好的課堂提問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動力,從而積極主動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達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隨著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本質的深度挖掘,隨著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法的不斷革新,語文課堂提問也應發生相應的轉變。拋棄繁華而追究本真的課堂提問,必將引領我們走向純凈而高效的語文課堂。

篇(5)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科學的課堂提問對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時反饋和調控教學,增進師生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中,科學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使他們能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積極地解決問題,從而起到激發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果的作用。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結合學生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優化課堂提問。

一、了解不足,換位思考

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時,通常有提問,但經常出現這樣的不足,即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未能回答或回答不完全時,老師既不啟發,也不作適當評價,就讓另一位同學回答;或剛有學生勉強答上,學生未能思考消化,老師就馬上提出下一個問題。這樣的提問,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能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思考學習,久之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問題的癥結何在呢?我覺得癥結就在于老師問題的設計是從自身的思考出發,而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出發。

因此,教師備課時應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實際,做到“四有四備”。“四有”即胸有大綱、腹有課本、目有學生、心有教法;“四備”即備目標、備教具、備板書、備合作(備合作最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夠駕馭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上教師要站在學生角度,進行心理換位,從學生角度思考提問的設計及問題的啟發,讓一個個問題轉化為師生共同探究的問題,努力營造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思維氛圍,讓學生學得活潑、學得主動。

二、因材施教,精心設問

問題設計是課堂提問的基礎,是課堂提問順利進行的關鍵,而且問題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說:“善問者如伐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達到啟發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目的。

例如:在復習病句時,我根據病句類型的不同,選擇了如下一些句子,然后再設計問題提問。

病例:

1、在遼闊的天山腳下的大草原上,有一種野馬,夜間經常混入牧群。

2、采取各種辦法培養和提高師資水平,實在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3、看了“崇尚科學、批判”的展覽,使我有了許多感想。

4、討論戰爭和平等嚴肅話題的國際舞臺紐約聯合國總部,將破天荒首次出借給電影公司拍攝電影。

問題:

1、這些句子對嗎?

2、如果錯,錯在哪里?怎么改正?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層次不同。第一個問題難度較低,學生憑語感或能判斷其正誤。這一層次問題的設計既考慮水平較低的學生實際,也是考慮到病句經常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學生只要能判斷其正誤即可。第二個問題難度較高,學生除了要判斷其正誤,還應懂得錯在哪里,如何修改。這一層次問題的設計既考慮水平較高學生的理性思考與分析,也是考慮到病句或以主觀題形式考查。不同層次問題所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程度不同。較低層次的問題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和簡單應用;較高層次的問題則需要學生對知識進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較低層次的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較高層次的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出適合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三、引導學生發問,培養“問題”意識

篇(6)

一、問題設置不合理的原因

1.問題的重復。教師常犯的錯誤是習慣性重復問題和問題的回答。這種不良習慣把學生訓練為只會抓住“重復”的問題而不去認真地或直觀地注意問題的初次出現。這種習慣會導致大量有意義時間的丟失,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但這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能重復問題和老師的回答。

2.不注意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要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而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必須注意兩個方面:肯定的態度和聽的技巧。作為教師,你可以自己觀察你自己或請別人觀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對學生感興趣?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因為“聽”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涉及到人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各個層次,而且需要心與心的理解。

3.提問到的學生面窄。走進學校,經常聽見學生的抱怨“我的老師從來不點我”或“老師總是喜歡點那幾個學生”。從這些抱怨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不滿和挫折感。僅點幾個學生的教師給了大多數班級成員一個消極的強化――反正我的學習不好,老師比喜歡我,也不會關注我,盡管玩吧。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對學業越來越沒興趣,在課堂上開小差,從而導致集體斗志的喪失。

4.自問自答。你見過這樣的課堂沒有,就是教師很認真地提出一個問題,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讓學生回答后又打斷學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學生答錯之后沒有試圖啟發學生思考就加入了個人的評價。結果,整個課堂上只能聽見教師的觀點,而沒有學的觀點,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對還是錯。這些都是極端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行為。當學生知道教師不讓他們完整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他們怎樣學會去思考、去形成邏輯思維?教師的這些行為往往使學生感到萬分沮喪,學生難以形成自己回答回答問題的邏輯系統,從而使學生消極地對待教學。如果確實是問題太難,教師應該充分地啟發學生或留給學生課后思考。

5.給予學生消極的反饋。當學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確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錯誤時,很多教師僅僅只是簡單地說:“你離題了”,“不對”,“不正確”。在有些時候,教師故意出些刁鉆古怪的題目讓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回答,當學生答不上來時加以冷嘲熱諷,以示懲罰。實際上,著都是消極的反饋方式,會降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愿望。此時,教師可以運用啟發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細想想,看還有沒有要補充的?”“不,并不全對。”或“你能告訴我是怎樣得到這個答案的嗎?”這些不帶任何消極感彩的中性詞語。

6.不擅長解答學生的提問。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限制,可能還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批評,于是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只能是越來越多。教師忽視學生的提問是導致學生不愛提問的罪魁禍首。

以上這些做法,嚴重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使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優勢得不到體現,導致的后果令人擔憂。

二、課堂提問應注意的方面

有鑒于上述種種后果,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通過課堂提問來組織教學活動應當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大膽質疑。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i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樂趣。

2.積極提示,善于啟發。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設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激活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在對立或矛盾中誘其比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煉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篇(7)

二、信息技術能夠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間接興趣

信息技術在體育課中的不斷深入,使得體育教學中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得以實現,廣泛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的間接興趣,幫助學生更多更細致地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如室內課的網絡互動為運動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讓學生建立正確的運動表象,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間接興趣。尤其高中階段的女生怕苦、怕累、怕臟,通過正常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激發她們間接興趣的目的。另外,面對部分活動少、體質差、動作不協調的學生,部分教學內容根本激發不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這對完成教學任務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就此我在備課時把講解動作要領和技術環節部分精心設計成PPT課件,讓學生觀摩、討論,再進行實踐教學,把整個技術環節以游戲的形式滲透于課堂教學,雖然有個別學生動作不夠完美,成績不夠理想,但個個都能按照技術動作要領認真去練習,端正了學習態度,有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間接興趣,解決了教學中的很多后顧之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術能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感性認識,提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

在體育教學中一個新動作的形成,必須通過聽、看來感知技術動作過程,再通過練習達到技術動作的反饋。看是學生主要信息來源,網絡構建了這一平臺,使學生快速地建立正確的技術動作視覺表象,能激發學生主動參意識,提高運動技能。傳統教學很少考慮學生感受,部分教材失去了其娛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主動性差,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失敗,存在很多弊端。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種主動參與活動,達到了看、練結合的目的,使自身的不足之處得到彌補。加之教師靈活選擇適合本校實際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及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教學內容,使之更能體現適應高效地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開發心智、健康發展的目的。使學生通過練習得到運動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自覺參與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把教師難以示范清楚的瞬間動作,可采用動畫或影像以慢動作、重放等教學手段分解示范,幫助學生看清楚每一瞬間動作的技術細節,抓住動作的關鍵部分,突出重難點,再以完整示范演示整個動作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動作表象,提高了認知階段動作學習的教學效率。這樣不但縮短了教學時數,而且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可以直觀地體現合作性學習的必要性

體育教學過程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合作、交流、溝通、共享快樂的舞臺,如籃排足此類項目,獨自活動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和共享的快樂,必須通過掌握了個人基本技術后,以集體的默契配合、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展示給觀眾,才能體現這類項目的核心價值。可以通過播放美職聯、錦標賽、世界杯賽等視頻讓學生觀看,了解合作的必要性。還有一些技巧類項目(墊子前滾翻、魚躍前滾翻、山羊分腿騰越、跳箱分腿騰越等)練習過程中需要保護和幫助。探究性學習更需要團隊的合作和合理的分工,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另外,合作性學習更有利于促進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遷移能力的發展。只有放手讓學生在合理范圍內大膽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才能打開學生學習的這扇奇思妙想之門,出奇招獻良策,使一些困難問題得到迎刃而解。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性學習,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智育的開發有出奇的效果。因為學習者相互合作增加了觀點的數量、質量,激發了學習者的參與情感,同時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創意和新奇。所以,合作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劑良藥。

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科學整合更能體現高效性

作為新時代體育一線教師應該明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必然性和不可取代性,使大量的信息資源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能夠讓學生從學習態度和觀念上對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有一個重新的定位,了解國內外體育史,了解青少年健康狀況,達到從自身做起、自主鍛煉的目的。高效課堂涉及各個要素的整體協調,有機融合,必須重視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使每個學生、每位公民牢記“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警鐘,實現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目標。

六、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可以突破各種不同的運動技術重難點,使復雜動作分解化、具體化、準確化。如鉛球投擲用力順序(蹬、轉、挺、推、撥)技術動作,能夠在屏幕上清晰、明了地得以呈現,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錯誤動作加以糾正,解決了實踐課中的很多技術難題。再如學習加速跑時,教師很難讓每一位學生看清加速跑的各個技術環節,通過學生分小組進行課前觀看,比較、分析、交流、討論,最后得出加速跑技術要求及注意事項,在腦子中形成正確的動作的概念,同時產生在實踐中一試的欲望。在實踐時,教師只需稍加示范或講解,統一要求個別指導,便有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篇(8)

二、結合教學與社會,促進體育課堂高效化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體育教師將初中體育學習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相結合。教育社會化是教育進步的一種表現,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體育學習閃光點,掌握一項或者更多的體育技巧,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與體育相關的思想教育,使學生先建立起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知識與鍛煉方法。最后,發掘最適合學生的體育運動,對其進行專項訓練。

三、創新教學方法,促進體育課堂高效化

教學方法對于初中體育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有利于初中體育課堂的高效化。

1.教師要勇于培養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前初中學生的自主意識較強,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在體育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體育能力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體育學習需求,自己想學什么,就可以學什么。

2.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安排

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初中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還要考慮到學校的基本設施水平。具有較強操作性的體育教學活動,才能有利于體育課堂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江南水鄉,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水上浮木橋的項目。但是在教學一些技術難度較大的體育內容時,老師要嚴格注意學生的安全,使體育課堂的效率提高具有最基本的保障。

3.教師要合理應用游戲與比賽,促進體育學習氛圍的活躍

篇(9)

二、體育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一)教師示范法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示范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對教學項目的技術動作進行講解,并進行必要的示范。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學新內容時,教師要先給學生做示范,然后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例如,教師在講解籃球基本功“三步上籃的動作要領”時,雖然把動作要領講解得很清楚,但學生實際做這些動作時,不是多跑一步,就是少了一步,很難準確地把這些動作做好。這時候,教師不能過多地責怪學生,而是要鼓勵學生,即使動作做錯也不要緊,改過來,再進行練習。教師也要先分解動作,做好示范,讓學生用慢動作去體會動作的特點,再去練習,等到練會了、練熟了,再到實際對抗賽中去應用。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示范下,能夠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學好這些動作。

(二)群體參與法

在體育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都動起來。然而,教師有時候怕一部分愛好體育運動的學生比較積極,但另一部分學生不積極,熱情不高,這樣,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就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我在體育課上采取多種形式的類似游戲的運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進去,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分組練習十人多足跑,自己結組,自己練習,二十分鐘后進行比賽,第一名有獎勵。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整個一節課,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運動。通過這個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掌握動作的協調能力,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任務教學法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時候為了發掘學生的個體潛力,我采用任務教學法。任務教學要在學生做好準備活動的前提下進行。比如,有一次為給學校運動會籌備中長跑人才,我進行了任務式教學,讓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成績在前幾名學生的就是我要選拔的中長跑運動員。當然,任務教學法也不只是用來選拔學生,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我也采用給學生布置任務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10)

二、體育課堂心理氛圍

體育課堂心理氛圍是指班集體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種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它包括師生的心境、態度、情緒波動、師生間的相互關系等。體育課堂心理氛圍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積極的體育課堂氛圍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信息與情感暢通交流,能夠最大限度地引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由此可見,學生意義對話式互評既需要“友情式”分組的“心理小環境”,更需要積極的班集體課堂心理氛圍的“大氣候”。

三、身體自尊

身體自尊是學生自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組成部分。如果在體育教學中由于不正當的評價傷害了學生的身體自尊,那么學生就很難具有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好感。學生正確評價的態度與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時期考量體育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藝的基本要求之一。筆者在教學中創設了一種“學習卡片”的評價手段,從而有效規避了互傷身體自尊的教學評價現象。“學習卡片”的評價手段是指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要求學生在體育課后針對同伴在課中的學習態度、拼搏精神、任務完成以及優缺點等方面進行客觀公正的、不傷身體自尊的書面評價。實踐表明,學生經過長期的評價訓練,正確的評價態度與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課堂中的相互評價也逐步趨于規范和精彩。

上一篇: 城市地理論文 下一篇: 施工合同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欧美17禁网站在线观看 |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 亚洲三级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