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4 16:42: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城市地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城市地下管線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城市管線是埋在地下的各種通信、給水、電力、燃氣、工業及污水管線,地下管線是市政工程里的一種重要基礎設施,它擔負著傳輸信息、傳送能源及排放廢物的重任,是城市不斷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城市管線規劃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要重視各類管線系統性,充分運用現狀管線,把現狀管線與規劃管線有機結合到一起,提高管線的可操作性,滿足各種規范要求。城市管線管理工作包含調查現狀、制定規劃方案、征求意見等,調查管線現狀含有現場踏查與資料收集,深入了解道路地形情況、現有管線分布情況、管線屬性數據及土地運用情況,掌握管線所在道路的寬度、位置等信息,收集有關市政工程的各種專項研究或報告,按照城市功能規劃需求,制定管線布置方案,并合理聽取有關單位意見,不斷完善管線工程方案。規劃與管理城市地下管線時,管線的埋設方法、周圍環境保護措施及退讓距離有一定區別,設計人員及管理人員要反復比較,多總結工作經驗,有效協調地下管線和建筑構及道路橋梁的地下結構問題。
三.GIS在城市管線管理系統中的運用
1地下管線管理系統的建立背景
伴隨我國城市進程腳步的不斷加快,地下管線設施作為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的迅速。我國很多城市的地下管線狀況都很復雜,一些城市已經實施地下管線探測與普查工程,因為管線分布范圍較廣、種類較多,獲得地下管線的資料數據量非常大,也有些管線資料表格圖文不一致,精度和來源不明確,管線數據資料信息一直處在更新狀態。如果沒有掌握地下管線分布,盲目的施工極易導致停氣、停水,嚴重時可能導致災害事故發生。GIS能夠實現管線管理信息動態管理,給城市的建設與規劃提供服務,確保地下生命線安全運轉。
2管線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系統設計是GIS系統所有研制工作的中心,系統設計既要完成各種模式要求的任務,還要實現設計系統的不斷優化。設計系統時,要盡可能的少建立中間文件,控制文件掃描次數,從而才能提升系統運行效率,要提高系統控制力,需要擬定字符錯誤與數字出錯的各種校驗方法,運用數據文件過程中,必須設置口令,避免數據被修改或發生泄漏,確保僅有經過特殊通道才能儲存數據。提升系統可變性可以通過設計各種模塊,把整個系統根據功能分成多層模塊,各模塊僅執行一項功能,這樣的系統具有良好的可變性。地下管線信息的管理系統分成幾個子系統。
3系統各功能組織GIS系統
具有管線數據編輯和輸入功能,基本管線信息與基礎地形圖要適應數字化、圖形矢量化及實測數據讀入等輸入方式,編輯模塊需要具有編輯圖形所用的工具,能夠變換圖形、轉換坐標及地圖投影形式,管線數據編輯具有屬性與圖形聯動編輯功能,實現圖庫聯動,并可以維護管線數據。系統要有管理海量圖庫的能力,能夠統一管理測量區里的所有地形圖,含有刪除、檢索、增加等,可以結合多種方向進行調整,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管線數據信息檢查功能含有線號與點號的重號檢查、管線屬性規范性與合理性檢查、管線特征值檢查及測量點超限檢查。管線信息統計和查詢功能含有屬性信息與空間信息雙向查詢、空間定位查詢,系統分析統計可以根據屬性信息查詢作為參考。管線信息的分析功能對系統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設計管線工程時管線分析功能根據設計單位的需求可以分析管線碰撞及最短路徑,提供相對最佳設計路線提供參考或給各種管線事故的搶險工作提供指導。
1.1低碳城市經濟的理論內涵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建立在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基礎上,向著低碳的方向發展,利用碳中和的發展方法和節能減排的發展方式的一種經濟模式。將充分利用清潔能源,創造綠色環保概念,重點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重點,即進行節能減排創新、重視可持續發展作為其發展核心。低碳城市指在一定規劃、政策和制度建設的推動下,公眾以低碳為理念和行為特征廣泛參與,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實現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其途徑是采用清潔能源和發展低碳技術發展產業,指導思想為低碳理念,實施基礎為低碳技術和產品,主要對象為低碳能源生產和應用。城市低碳生活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不奢侈浪費,使用的也盡量都是低碳的環保產品,城市里的公共基礎設施也都是低碳環保的一種綠色、可持續的生活習慣。
1.2物業管理行業的低碳理念
作為一個服務行業,物業管理行業中心是“以人為本”。低碳理念在物業管理行業的應運,主要體現在為業主服務的過程中,主要側重體現在業主和物業使用人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認識與追求,即業主和物業使用人的“體驗性”和對生活方式的“引導性”。從物業管理企業自身來說,低碳綠色概念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字面意思,單方面控制能源的使用量及環境的污染程度,而需將其擴展到控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主要落實到物業管理服務過程中節約成本、降低消耗、減少對環境影響等方面。
2物業管理的發展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
2.1物業管理的發展現狀
2.1.1物業設施設備的耗能較高
物業設備設施,傳統意義上主要有建筑的給排水、暖氣供應以及電氣輸送等等。我們平時所說的物業設施設備管理主要是將出現問題的落后的設備轉變為可以正常運行的設備,并且進行日常維護與保養。現在建筑管理中融入了更多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使得各種建筑中都運用到了現代先進設備,物業管理就有了便捷又復雜的設施設備管理系統,但是設施設備智能化的背后是成本的不斷增加。部分物管公司認為,當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只要有空調或水電的師傅讓物業設施運行起來就可以,卻殊不知這樣帶來的嚴重后果,那就是會出現高能耗、設備損壞、惡化環境等問題。
2.1.2物業企業運行成本較高
由于物件的飛漲,使得電氣水以及物業管理本身的成本費用增加,隨之帶來的就是物業收費會增加,業主不滿意漲價,引發其態度不好;物業管理不僅需要順應經濟發展,還需注重環境保護,兩手兼顧必然導致其運行成本高;節能設施設備的投入使用,也需大量成本,這些成本的收回難且慢。這些都將導致物業公司發展步履維艱,服務水平自然下降,甚至會出現棄盤現象。
2.1.3商業物業運行狀況較好
與小區物業相比,商業物業在其發展中擁有先進的設施設備、基金充足且技術人員充足,整體素質高,這些先天性的條件促進了它開展低碳物業、環保節能工作產生的效果更明顯,更多的物業服務企業便更愿意接手商業物業。商業物業在物業管理領域居上峰,它的發展將帶動整個物業管理行業更上一個層次。
2.1.4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手段落后,重建輕管的現象依然存在
近年來,國內房地產行業的迅猛崛起,物業管理行業本應該隨之發展起來,然而卻出現了重建輕管的現象。物業管理重建輕管也是有原因的,如物業設施設備與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協調;已建成房屋的維修養護工作不到位,縮短了其使用周期,無形中就引發了高能耗現象。總的來說,物業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也較薄弱。
2.1.5物業行業政企不分,影響其發展
物業管理行業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體制不完善,政企、政事混淆,這些都影響了物業服務企業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核算管理辦法,部分小區及商業樓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業單位的核算制度,這根本無法滿足物業管理的發展需求。
2.2物業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及管理存在問題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將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然而讓居民做到在家就把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真的很難。另一方面,對于收集、清運及處置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其工作量很大,環衛部門對垃圾的管理也不會盡心盡力,只是單純的完成任務、草草了事,沒有將低碳理念真正引入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此外,面對現行的管理體制,龐大又復雜的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隊伍出現了分工不明確、問題多閑人多等問題,面對問題時你推我阻,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問題集聚,對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沒有起到絲毫的促進作用。
2.2.2商業物業、大型寫字樓物業及高校物業的高能耗
公共場所由于其獨特的功能決定了其本身是一個相對較高的能耗場所,但是,個人對待這些公共物品不會像對待自己的東西那樣小心翼翼的愛惜它、愛護它。例如:我們經常會看到的公共衛生間的水龍頭壞了,水在涓涓流淌也無人問津,換做是自己家的水龍頭誰會讓它一直流水?對于這樣的公共物業在管理的時候相對較難,它的高能耗給城市帶來很大的負擔,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2.2.3居民的高碳生活方式及觀念難以轉變
首先,生活在高質量、快節奏的當下環境中,高新科技的不斷涌現更是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方便,如電氣化、機械化、自動化技術等,它們也逐漸成為居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這將導致高能耗、高排放。其次,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有些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甚至至始至終難以改變,所以鼓勵人們改變生活方式來發展低碳模式阻力重重。
2.2.4低碳產品的市場阻力
高能耗的社會固然需要低碳產品為其減負,但是,一方面我國的“低碳產品認證”服務體系并不完善,導致市場上的低碳產品繁雜,管理不到位,部分企業為謀取私利而開始炒作“偽低碳”產品,這不僅擾亂了正常的市場運行秩序,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低碳產品的高成本也令消費者難以承受,主要表現在設計含量、技術成本、安裝成本、維護投入及推廣費等方面,但是多數消費者依舊選擇了傳統產品。2.2.5城市規劃建設滯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城市高速運轉,一個城市的建設是否完善關鍵取決于它的規劃是否合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為每一位居民提供了溫馨的生活環境及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也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我國的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規劃并不完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城區擴建,而對于老城區的改造、城市環境及綠化整改、歷史文化景區的維修與保護等方面做得是微乎其微。
3物業管理角度的城市低碳經濟
3.1廢品分類回收處理,加強資源的二次利用
物業公司需要承擔居民的垃圾處理的監督工作,還有垃圾分類等相關工作的組織實施工作,與小區有關的街道和社區必須把這些工作納入小區管理的工作內容中,并且制定明確的標準和目標,定期進行檢查、指導和考評。小區要處理的垃圾在進入垃圾處理的體系中后,必須是分類的垃圾。物業公司等管理單位需建立小區生活垃圾管理服務站,將小區保潔、垃圾分類和收集運輸集中一體,推動小區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實。
3.2安裝環保低碳且節能的設備、健全物業管理法規
第一,熟練掌握各種環保節能設備的操作和安裝維護方法,加強管理,提高整個系統的運行效能,從而延長設備的使用時間;并且通過科學的力量進行操控,使區域的舒適度得到提高,為居住的業主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通過宣傳渠道,倡導業主積極參與到節能活動中;通過綠色物業管理,提升物業公司的管理水平及競爭力,從而在業內提高發展水平。第二,以供水、供熱和供電等相關行業管理網絡為基礎,組織建設國家級的網絡管理平臺。對于現有的建筑,可以由政府節能管理部門進行能耗統計和審計,并提供一個開放的信息監管平臺,為節能改造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第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健全低碳物業管理制度。在物業管理方面,特別是低碳環保這方面,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低碳物業管理行為需要法律引導和制約,不僅能為處理糾紛提供相關依據,也為業主與服務企業的責任和利益劃分提供了依據,從而更好地促進整個物業管理行業的規范化。
3.3引領低碳節能理念進入社區文化
首先,可以將企業的良好形象與公司的良好業績與低碳理念結合,進行推廣宣傳;其次,可以將低碳節能理念與業主的生活結合宣傳,并且策劃活動,讓業主得到收益,并且進一步感受到低碳帶給生活等改變和好處。物業管理公司通過給業主灌輸低碳生活的理念和價值,在業主內部大力推廣,逐漸延伸到社區之間,實現更廣范的普及。再者,加強社區綠化和屋頂綠化,為業主樹立綠化節能的好榜樣,并提供專門的低碳服務,把居民的生活融入到低碳的氛圍中,使業主自覺感受到生活中低碳的益處。
3.4提供低碳服務,帶動低碳消費
物業服務企業提供的低碳服務,不僅是房地產的后期服務,更是為居民提供的低碳生活服務。服務企業可以在居民區內設立自行車租賃點及修理點,提倡綠色出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和污染;還可提供空調清潔服務,減少碳的排放量;總之,物業公司應就低碳這一主題,以身作則,為業主樹立榜樣,并引導業主積極使用低碳產品,另外,還可以與低碳產品廠商合作,達到互利互贏。
3.5物業管理公司提前介入,利于城市建設和規劃
物業管理公司在前期介入物業項目,為物業節能管理提出實際方案。提前介入是物業公司的基礎工作,不僅可以對物業規劃和功能布局提供建設性意見,還應在整個項目的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提出合理意見,并且制定與項目符合的維修保養計劃,為日后低碳項目的運營和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鄉村并入了城市的之中,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快速向前邁進。從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趨勢看,我國已進入到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原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城市陸續的形成和出現。農村城鎮化則是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產物,也是中國社會發展必然趨勢。然而在推進城鄉—體化進程中,原有的郊區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去土地的農業人口數量日益增多,而實際征地過程中,政府往往并未遵循馬克思地租理論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失去土地后的農民生活堪憂。
一、馬克思地租理論
在馬克思的地租理論中,地租由級差地租與絕對地租構成。地租是土地同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離的產物,土地所有權的存在是地租存在的前提。
1、級差地租理論
馬克思地租理論認為,級差地租的具體表現即為資本主義農業中租地農業資本家經營面積相同而質量不同的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納地租數量不同級差地租有兩種形式: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Ⅰ是由雇傭工人在肥沃程度較高或位置較好的土地上創造的超額利潤轉化而成。同樣條件下,依靠對同一塊土地連續追加投資而形成不同勞動生產率,由此不同的勞動生產率所形成的超額利潤而轉化的地租即為級差地租Ⅱ。對土地投資方法的差異使得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但從本質上看,它們由個別生產價格與社會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所形成的超額利潤轉化而成的,級差地租Ⅱ要以級差地租Ⅰ為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認為,引起級差地租發生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因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土地地理位置的優劣和在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而形成的不同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等自然方面的原因;另—個是社會方面的原因,即在土地有限的基礎上形成的土地經營的資本主義壟斷。同所有資本家一樣,農業資本家只有在能夠獲得平均利潤的前提下,才會對農業投資。由于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資本主義土地經營權的壟斷,優、中等地的數量有限,必然會有一部分資本家必須耕種劣等地。由于平均利潤率規律的作用,種植優、中等地的資本家擁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其個別生產價格會低于劣等地個別生產價格,但是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必須由劣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來決定,因為種植劣等地的資本家也要求獲得平均利潤。因此這樣經營優、中等地的資本家除了能獲得平均利潤之外,還能獲得長期的、穩定的超額利潤,構成級差地租,其源泉是來自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是剝削勞動的結果。
2、絕對地租理論
絕對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壟斷所取得的地租。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土地所有權歸私人擁有,因此所有的土地包括最壞的土地都必須向所有者繳納一定的地租。地租的產生以所有權的存在為前提。在形式上,級差地租是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高于其生產價格產生的差額,因此可以看出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
從本質上講,絕對地租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是以壟斷土地所有權為前提獲得,它是農業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轉化形成了地租。馬克思認為:“絕對地租的本質在于:不同生產部門內的各等量資本,在剩余價值率相等或勞動的剝削程度相等時,會按他們的不同的平均構成,生產出不等量的剩余價值”。
二、從馬克思地租理論角度看我國農民失地問題的現狀及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步伐不斷推進,我國已進入到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原有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城市陸續形成和出現。農村城鎮化則是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產物,也是中國社會發展必然趨勢。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也凸顯出來,伴隨著城市不斷想農村擴張,原有的郊區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出現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由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失地農民只能涌入城市尋求生存的空間,同時給城市的健康發展帶來了負擔。由于目前我國社會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現代工業的大機器生產與農業落后的小規模經營)的客觀存在和工農業產品“剪刀差”所造成的困境,割裂城鄉關系,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城市化是必然趨勢,但我們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以及失去土地的農業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所面對的問題。
根據我國農村目前實行的,集體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土地的使用權掌握在農民手中,管理上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既統又分的雙層經營方式。但這種經營方式存在著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和集體擁有,土地使用者就必須把自己以土地作為生產資料所獲得的收入的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上繳給國家或集體。這種方式利于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擴大其自,有利于農業的生產發展。但由此卻帶來另一難題:在城市擴張過程中,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的數量急劇增加。農民既失去了土地這一就業、生活、養老的依靠,又不能和城市人一樣享受平等的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失地農民問題成為了城市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按照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土地價格是出租土地資本化的收入,包括了兩大部分即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以及經過長期的農業利用后土地已有的勞動積累以及農民為改良土地而投入的勞動和資金的價值。由于我國土地歸國家和集體所有,所以土地的經營者只能得到追加投資而形成的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Ⅰ主要應歸土地所有者即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政府征用農民耕地的補償中應該包含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個部分,然而在實際征地過程中,存在著隨意規定農民土地征用補償標準甚至是私自降低征地標準等現象。這不僅違背了馬克思地租理論中的土地價格理論,而且嚴重損害了廣大失地農民的權益,影響社會的穩定。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征用過程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失地農民享受絕對地租權益遭侵犯。按照我國法律規定,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土地得到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在城市化建設對農村土地的征用過程中,城市土地使用者在取得土地的使用權獲得超額利潤后,這部分超額利潤應該交予土地的所有者。但實際征地中由于農民并不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無法獲得這部分超額利潤,農民的權益受到了侵犯。
其次,級差地租的分配未充分考慮農民利益。在我國現代城市化過程中,地理位置的優劣是判斷土地價值的重要因素。被征收的土地級差地租在征地前和征地后產生兩次增值。但在我國實際征地過程中,征地前因城市化發展級差地租的增值以及征地之后進行經營規劃后的級差地租的增值這兩次增值大部分都歸于國家所有,農民在喪失了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后卻沒有能獲得其應得的利益。
再次,我國的征地補償標準違背土地價格理論。按照馬克思的土地價格理論,土地的價格是由地租決定的,土地的所有者賣出的不僅是土地本身還包括其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在我國目前的土地市場上,政府利用其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以低價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城市的土地使用者,農民獲得的補償大大低于其應得的金額。失去了土地之后的農民生活堪憂。
種種問題的存在導致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被征用土地的農民的利益收到了極大的侵害。土地被征用后,由于土地經營權的轉移,廣大農民也失去了獲得級差地租的權利,加之在征地過程中補償偏低,農民生活很難得到保障。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必將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影響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馬克思地租理論對失地農民權益保護的啟示
第一,明確土地產權問題,維護失地農民利益。按照馬克思的地租理論,絕對地租的產生是由于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而級差地租的產生是因為對經營權的壟斷。在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歸集體,造成了地方政府壟斷經營,絕對地租流入了地方政府的口袋。土地被征用后的農民不僅沒有享受到絕對地租,而且還失去了獲得級差地租的權利。針對這種現象,要維護廣大農民的權益,首要必須要明確土地所有權,以便廣大土地所有權主體能在實際操作中有效行使相關權能,維護自身利益。
第二,完善征用耕地補償辦法,提高補償安置標準。在耕地征用過程中要按照“既確保失地農民不因失地而影響原有生活水平,又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提高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補償標準,保障失地農民在安置上和生活上的需要。
第三,努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是多數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保障。要解決好農民失地后的生存發展問題,一方面要參照土地的市場價值制定合理的失地農民補償標準,另一方面還要拓寬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建立針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失地農民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平等的待遇。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6-17(5)
作者簡介:王世軍 同濟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高飛 同濟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歷史街區的品質和價值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們日漸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歷史街區的復興對于城市的振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顯而易見的是,把所有的歷史街區都變成博物館或博物館區加以保護并不是明智之舉,而通過復興歷史街區使其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功能中去,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表現。然而,目前在復興歷史街區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歷史街區的價值、歷史街區復興的目標、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步驟、歷史街區復興的具體策略等都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將史蒂文?蒂耶斯德爾的歷史街區復興理論進行梳理和介紹,以便為具體的歷史街區復興過程提供理論參考和依據。
一、歷史街區的價值
(一)歷史街區的定義
我們首先有必要理清歷史街區的定義,以便在特定的框架范圍內探討街區的相關特性和問題。史蒂文認為,歷史街區是指那些保留了歷史完整性和內聚性的街區,與那些更大空間范圍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碎片有本質區別。街區的范圍限定或確認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劃定物質邊界、獨特的街區個性和特色、功能和經濟方面的關聯性來完成。
1、邊界。歷史街區可以通過模糊或明顯的邊界來限定。邊界既可以通過地形地貌、自然的障礙物或地界來限定,也可以為了管理的方便而人為決定。清晰的邊界有利于強化街區的認同感,便于街區內部功能、經濟與社會等各個方面的互動,也有利于促進街區這些不同方面的共同發展。
2、特征與個性。歷史街區的特征與個性具有“內在的可識別性”和“外在的可見性”這兩重特點。所謂特征與個性既可以通過街區的磚塊或灰漿得以顯現,也可以經由街區的各種傳統活動形成,并且同時具有物質和功能這兩方面的尺度。
3、功能與經濟方面的聯系。經濟上的聚集性活動和功能方面的整合都可以成為一個街區的特征。因此,在街區復興的過程中,有必要在經濟整合與功能振興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二)歷史街區的價值
史蒂文認為,歷史街區的品質和價值并沒有從一開始就得到正確的評價。在20世紀60年代,它們還只被認為是破舊不堪、應當予以拆除并實施綜合開發的地方。對歷史街區價值的認識和重視源自人們對現代城市趨于雷同、喪失個性的擔憂。在不斷抵制全球文化同質化的傾向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歷史街區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1、美學價值。歷史街區獨特的品質構成了其內在的美學價值。歷史街區因其古老而珍稀,因其特有的場所感而令人回想起一個擁有真實技藝和個性魅力的時代,從而使人產生一種本能的認同感。
2、文化記憶的價值。歷史街區不僅體現了美學或視覺的連續性,還具有很重要的文化記憶的連續性,這種文化記憶構成了理解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的基礎。保留特定的遺產和地方記憶不僅有利于人們建立文化認同感,更能夠使特有的社區精神和文化傳統得以延續。但由于保護什么樣的遺產完全由那些擁有選擇權的人按自己所認識的歷史來決定,因此保護工作難免包含一些特殊的意義和扭曲的價值觀,從而使得歷史街區變為一種政治化的“遺產”,這是在其復興過程中需要特別審慎定奪的。
3、經濟與商業價值。歷史街區不僅具有美學、社會和文化的價值,還具有實際的經濟或商業價值。歷史街區內建筑的稀缺性、實用性,以及市場上實際存在的需求和購買力使得歷史街區的經濟和商業價值得以實現。從現實角度來看,歷史街區的保護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而其經濟與商業利益不僅是大部分保護行為的動機,更是開展其他保護行為的基礎。
4、資源的價值。歷史街區資源的價值體現在其建筑、環境和功能的多樣性上。簡單地說,建筑整治比全部重建的代價要低廉得多,建筑的再利用也能促成對緊缺資源的保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建造過程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從而提高了資源管理的水平。
二、歷史街區的復興目標
歷史街區的保護政策經歷了一個從早期簡單化的注重限制性保護措施的制定到以后的推動街區振興與整合的演變過程。史蒂文認為,成功的歷史街區的復興應當在物質環境、經濟和社會諸方面表現出來,從而使歷史街區再度變成城市中十分活躍、充滿動感和生機勃勃的地方,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富有魅力的適合于投資、旅游、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地區。
(一)物質環境的振興
由于經濟社會等宏觀背景的變化,歷史街區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過時現象,或是由于建筑的布局不再適用于過去所設計的功能,或是因為不能適應當前及未來使用者的標準和要求。而成功的物質環境振興則意味著充分協調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業已過時的功能與當代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功能重組、功能更新使得其總體形象得以改觀,從而產生一個有吸引力的、維護良好的公共領域。
(二)經濟的振興
若僅有物質環境方面的更新,而沒有合理的經濟和商業目標的選擇,歷史街區的振興將是難以維持下去的。經濟方面的振興是歷史街區全面復興過程中關鍵性的引導因素和長期維持的基礎。成功的經濟振興意味著通過積極利用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的空間來增加街區的經濟效益,這既需要進一步刺激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資產的成長和充分的利用,也需要促進私人領域的生產性設施建設來支付維護公眾領域所需的費用。
(三)社會的振興
歷史街區社會的振興不僅僅需要活躍的物質環境和經濟活動,更需要保留生活于其中的社會階層,即保持多元化社會和本地居民,保持社會結構和當地族群的完整性。“把人和房子一起保護起來”有利于街區中公共領域的振興,使得其中的社會性活動場所富有生氣和活力。但史蒂文認為,“紳士化”過程是歷史街區復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對于“紳士化”程度的控制和把握。
總之,歷史街區融入鮮活、動態的城市生活是實現其全面振興的有效方式。保護并不意味著將其封存在歷史里,而應該將其視為“城市文化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所出現的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特殊的城市更新方式”。
三、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功能轉換
史蒂文認為,在經歷了從單體建筑保護到街區的保護這一變化之后,還必須從物質環境的保護進化到歷史街區社會經濟結構與功能的全面振興之上。如果說歷史街區保護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保留既定的歷史環境,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態與文化特征的話,那就應當想方設法使具有很高文化價值的歷史空間成為能夠接納某些現代和未來城市功能的容 器,并通過合理而必要的保護、修復與整治措施,適當提高這個容器的適應能力。這才是一種可持續的保護與振興策略,也是歷史街區保護真實性原則的真諦所在。這就意味著在歷史街區復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外在的物質環境的保護與內在的街區功能的更新,將歷史街區的景觀特色、傳統文脈與文化內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會經濟基礎之上,從而使其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功能的轉換是歷史街區重獲新生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而歷史街區新功能的定位與選擇則必須建立在以下認識之上:
(一)將歷史街區置于城市的整體環境中重新定位
歷史街區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質都與城市整體密不可分,因此不能孤立地對它們進行考慮,而應置于城市和區域整體的文脈中,即歷史街區的新功能定位必須是城市總體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振興歷史街區的目標應該是使它們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功能中去,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結構及其功能變革的一部分。城市歷史街區作為這個經濟驅動力的一部分,它們極少能夠獨立于其他城市功能區,并且常常與城市的其余部分有著共生關系,因此它們的發展必須在城市背景下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考慮。
(二)充分認識街區的資產和資源,確定街區的適當角色
為歷史街區確立新的角色和功能需要一種洞察力,成功的功能轉型是建立在對潛在需求的準確探查和街區自身資產和資源的考察之上的。因此,在振興歷史街區的過程中,必須把街區特有的歷史遺產、傳統和場所感與當代的經濟需求、政治和社會狀況結合起來。同時還要使街區固有的傳統活動順應時勢而變,根據其自身特點獲得新的功能、培育新的競爭力,利用新的經濟活動來替代或補充街區內那些業已衰落或已經消失的功能。
(三)創立一種多樣化的經濟基礎,并在不同的需求中取得平衡
單一功能的街區很難持續發展,而通過發展一系列功能來實現歷史街區的振興,才能確保其更長久的興旺。因此,歷史街區的振興必須追求一種多功能的發展策略。但發展多功能的混合街區也需要在“聚集特殊功能以形成地區特征并從經濟整合中獲得利益”與“通過一系列不同功能振興街區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四)有效管理“兩個不可避免的相互對立的過程”
歷史街區的振興包含著兩個不可避免的相互對立的過程,即建筑和街區的振興與保護。前者力求適應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而后者則試圖限制變化,以保護歷史建筑和街區的特點。這就要求決策者既不能拋棄過去,又不僵化地固守過去,而必須將遺產轉化為地方感的源泉和創造未來的基石。正如林奇所言:
“為了現在及未來的需要而對歷史及其變化進行管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勝過對神圣過去的一種僵化的尊重。”實際上城市歷史街區的物質形態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個不能改變的環境會招致自身的毀滅。我們偏好一個以寶貴的遺產為背景并逐步改良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人們能追隨歷史的痕跡而留下個人的印記。”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各種歷史建筑存在的街區是特定地區時代變遷的見證,場所感和連續性體現出特殊的價值,可以用保護政策來減弱物質環境的突變,要在保護過去歷史安全的前提下創造輝煌的未來。史蒂文反對僵化地理解歷史街區的保護,反對在某種程度上把遺產作為抵制變化的安全區和庇護所。同時他還警告,要避免盲目崇拜歷史精神,如果走入另一個極端,將整個建成的環境都保護起來,就會使城市的進化和發展完全停止,使城市肌理和結構陷入僵化。
四、歷史街區的多元化復興策略
在分析了歷史街區的價值、復興目標和復興的關鍵之后,史蒂文進一步提出了歷史街區復興的多元化策略,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產業發展模式
如前所述,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是街區功能的轉換,而恢復其經濟的活力則是復興的基礎和動力,因此,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和確立對于歷史街區實現功能轉換與經濟復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以旅游和文化產業為先導的振興是許多歷史街區正在努力開辟的新功能。將街區中的歷史資本加以整合,并配以必要的措施用于旅游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對于歷史街區經濟的發展和活力的恢復都不失為良策。但史蒂文提醒說,以旅游和文化產業為先導的振興模式必須培育鮮明的街區特色和品質,充分考慮街區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避免因急功近利而陷入發展的惡性循環圈。
2,以住宅建設為先導的振興是歷史街區復興的又一發展模式。居民24小時的日常生活對城市街區的活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城市中心的各種設施也形成了更大的內在需求,同時還豐富了街區功能,提高了用地的混合性。所以,為了振興歷史街區,許多城市都在努力發展居住功能。但歷史街區居住功能的恢復與發展必須妥善處理人口置換的問題,平衡好保留原有居民和吸引新居民之間的關系。另外,居住功能的開發還涉及對建筑遺產的功能轉換和有效利用問題,避免大規模的重建對原有建筑空間和環境的破壞。
3,工業和商業街區的振興是指通過吸引新的工業或商業活動來實現街區的功能重建。這些街區往往本身具有商業和工業功能,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功能在不同的程度上顯得過時,因此需要通過功能更新與重組來實現新的發展。工業和商業街區的振興是合理的法規制約、良好的資金周轉、潛在的市場需求以及有效的管理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需要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科學系統的考察和完善。
總的來說,以旅游、住宅、商業為動力的復興策略從本意上說并沒有過錯,“因為它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歷史街區所擁有的文化與經濟雙重價位都得到承認,有可能依托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并按照價值規律的作用來實現有序更新”,但在實施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伴生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目標、策略以及進行實際開發的過程中審慎而行。
(二)小規模的開發方式
大規模的、相對單純的街區建設不可取。這樣的再開發模式不僅對于小企業和小型商業活動具有嚴重的破壞性,還會因為土地使用模式的簡單化而取消了原先的“角落”和“縫隙”這些雖然容納經濟功能不強、但對街區活力和吸引力有著重要影響的社會性活動空間,甚至還會瓦解街區原有的生活和交往模式。因此,小規模開發方式在保留歷史街區的場所精神和環境氛圍上顯現出了獨有的優勢。小規模的開發方式包括將歷史地段以較低的租金出租,以便為那些經濟效益低但有重要社會意義的活動在城市中提供一個生存空間;小規模的開發方式還鼓勵對建筑底層進行積極的利用,如零售、酒吧、俱樂部、畫廊以及其他文化設施,這既有助干活躍街道、提供繁榮的夜間經濟,也能夠使街區更安全。
(三)多元化的開發機制
1.1承載能力差因為軟土基的含水量較大,因此土體的壓縮量增加,在承受較大載荷的時候就容易被壓縮,形成大規模的沉降,外界壓力容易導致地基的整體性破壞。這也是軟土基最突出的特點。
1.2沉降量大軟土地基所含有的天然水量大,其松散程度也就隨之增加,施工中因為壓力失水就會導致沉降,如果處理不當出現的沉降呈現不規則的情況,就會導致后續施工的困難,嚴重的時候會導致路面出現傾斜甚至塌方,尤其對橋梁施工的影響最大。
1.3壓縮性大軟土的特征是孔隙大,呈現松散的狀態,其可以被大范圍的壓縮,如果在市政施工中不能進行妥善處理,其在后續施工中容易出現基坑邊坡失穩、邊坡錯位、路基塌方等情況,導致施工的安全性降低,也會影響周邊建筑的穩定。
2市政路橋施工中出現軟土地基的基本思路
2.1因地制宜各個地區的土質特征不同其選擇的處理技術也就存在差異,因此在市政路橋施工中應對軟土地基的具體情況進行考察,如粘性土可以采用壓實技術為主,在施工中盡量減少對地基的擾動,以此保證整體性;砂性土質則可以利用擠壓技術為主,進行壓實,包括砂樁或者震動壓實等,改善地基的流動性,這樣的選擇主要是因為粘土已經擾動就會降低強度。再如,應根據軟土地基的深度和厚度選擇處理技術,如果土層淺則選擇表層處理技術,即換填技術。而軟土厚且無砂層,則應采取固結技術為主加以處理。
2.2根據市政道路要求處理市政道路建設中對道路的要求不同其穩定性和平整度要求也就不同,等級高則應選擇強力的軟土地基處理措施,將沉降降至最低。如果等級低則應進行加載等技術待沉降結束后進行施工。如果先鋪設簡易路面沉降結束在鋪設常規路面。還可根據道路形狀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設計寬度與高度也會影響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通常采用換填技術的時候,對于寬且低的路堤而言就容易出現破壞的情況,設計高度大且不夠穩定的路堤時應考慮加載的措施來增加地基承載的極限強度。
2.3考慮周邊情況市政路基施工對周邊的建筑會產生影響,如果震動、噪聲、地下水、環境污染等都應考慮在技術選擇中,因此在軟土地基的處理中應綜合諸多因素進行確定。對路堤高而地基軟弱的情況更應注意對周邊建筑的影響。因此如果路堤坡腳附近有建筑的時候,應考慮減少總體沉降的技術,以此保證周邊建筑的穩定。
3市政路橋施工中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
3.1排水技術軟土地基的突出特征就是含水量高,因此在處理中如果可排除過多的水分則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因此排水技術是一種有效的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如表層排水技術。表層排水處理是提高土體固結性能和穩定性的重要技術措施。具體的做法就是在軟土基上設置砂墊層,這樣改善軟土地基的含水量,通過砂墊層的壓力和排水實施配合,排除地基中大量的水分,以此促進軟土層固結沉降,保證施工后續作業的穩定和安全。
3.2粉噴樁技術該技術在市政路橋工程中經常被納入到軟土地基的處理中。所謂的粉噴樁處理技術就是利用設備在軟土地基上鉆孔,并利用壓力將固化劑壓入軟土中利用固化劑與土層中的水發生化學反應而促進軟土地基失水,從而達到固結軟土地基的作用。固化劑通常為石灰和水泥,多數工程選擇的是水泥,在實際的應用中應考慮摻入比的選擇。其標準為樁的強度,如高于1.5MPa則選擇425號以上水泥,如低于這個標準則選擇325號水泥。這樣可以增加摻入比,提高樁體的性能。為了保證固化劑的流動性,可以摻入減水劑或者硫酸鈉、石膏等材料,這樣可以增加固化劑的處理效果。同時噴粉樁在加固中還形成多個相對穩定的隱形樁,這樣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載能力,為后續的施工打下基礎。當然其必須在場地整潔且作業空間較大的場地上進行施工。在粉噴樁技術應用前還應對地質土質進行檢測,尤其是土質、含水量等技術參數都會影響噴粉樁的固化效果。所以應按照技術要求對其進行采集和分析,并利用工程實驗室進行試驗保證固化劑的適應性。
3.3深層排水技術排水是軟土地基處理的核心思路之一,排水固結技術與表層排水技術不同,其主要是利用擠密技術對軟土基的深層水分進行排除,通常需要配合排水井來完成對軟土地基的排水措施。該技術利用向軟土地基中打入擠密裝置的方式來擠壓軟土層,促進其水分排除,然后利用排水井抽出多余水分,促進地基失水固結。該技術的選擇應考慮地基含水量、軟土厚度等情況,按照技術流程進行操作,這樣才能保證處理效果最佳。但是此類方法不能單獨使用,應配合其他方式促進水分排出,增加地基的穩定性。
3.4加載壓實處理加載壓實技術是一種靜態固結技術,在軟土地基上施加一個外表載荷,人為的促進土體的壓縮,出現超載沉降,以此達到處理軟土地基的目的,但是單純的加載不能保證地基的承載能力提升,因此該技術也必須與其他技術配合使用。在使用加載壓實前應對軟土層的厚度和含水量進行分析,計算加載的重量,如果超過范圍則不能采取該項技術。技術的核心就是降低地下水位,在加載的過程中可以打入鋼板來保證施工中地基的穩定性。主要是防止其對周圍的建筑和土體產生影響。應注意的是填土加載的技術主要是保證路面鋪裝后的殘余應力被提前釋放。如果加載過大反而會導致地基的穩定性喪失,因此應緩慢的增加加載速度,每一次加載都應保證地基穩定后進行。并在施工中做好觀測工作,控制沉降的速度和范圍等。
3.5擠密技術擠密技術就是通過外力對軟土地基進行擠壓,在市政橋梁施工中較為常見。通過擠密樁間的土體來提高地基強度。將樁孔用灰土、素土等回填并夯實。因為土質的類型不同其方法也存在差異。如果使用素土則稱之為土樁擠密法,使用灰土則為灰土擠密法。這兩種技術措施對于厚度較大的地基作用較好,其中濕陷性黃土的處理效果最佳,應在具體的工程中合理選擇。
MeasuresforRationalDevelopment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ofCityWetland
[Abstract]Inurbandevelopment,someirrationalwetlanddevelopmenthasresultedinthedegradationofthefunctionofthecitywetland.Therefore,itisnecessarytoperformscientificdesignandplanningforwetlandlandscapeinourfuturecityplanning,restoringthewetlandmainlywithlocalnativespecies,settingupasustainablemonitoringsystemforthecitywetlandrestoration,andreducinghumaninterferenceandsettinguprelatedguidingpoliciestopracticallyimproveandprotectthecitywetland.
[Keywords]Citywetland;Wetlandecologicalenvironment;Nativespecies;Foreignspecies
一、城市濕地的生態及社會服務功能
城市濕地受城市建成區擴張的影響,形成了在城區中面積較小、分布不均勻、孤島式生境的斑塊,斑塊之間的連接度低,濕地內部生境的破碎化較為嚴重。城市濕地作為城市的重要生態基礎設施,具有眾多服務功能,包括:①為城市居民、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②為城市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澇體系;③調節區域氣候,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環境質量;④為動植物提供獨特的生境棲息地,形成物種多樣性;⑤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此外,一些城市濕地還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并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及科普教育基地。
二、城市化對濕地生境的影響
20世紀初至今,城市人口增長了近10倍,城市人口比例從14%增到50%。快速城市化不僅使濕地面積減少,生境破碎化情況加劇,也導致了城市濕地生境的喪失[1~2]。如,北京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中期,有8個湖泊共33.4hm2:濕地面積被填。具有500年歷史的護城河也遭同樣厄運,1953年護城河面積為41.19km,現在剩下的總長度不到原來的一牛[3]。美國農業部門的研究表明,城市化進程都涉及侵占濕地問題,美國已喪失了58%的濕地[4]。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過程中的不合理規劃,濕地受污染情況愈來愈嚴重,并對其周圍環境也造成污染,降低了濕地的生態及社會服務功能[5]。另外,因濕地生境條件的改變以及濕地規劃中盲目引進一些異地物種,引起外來物種對濕地生境的入侵,降低了本地物種的存活機率,增加了城市濕地保護和恢復的難度[4]。
三、城市濕地保護相關措施
一個未受異常自然和人類擾動的濕地,因其物種的多樣、結構的復雜性、功能的綜合性和抵抗外力的穩定性,而處于健康狀態。當外力擾動超過濕地的自我修復能力時,濕地生境惡化,功能退化,進而影響區域環境[6]。城市濕地的保護及恢復,需要相關部門采取前瞻性的規劃理念及科學的規劃措施。
3.1進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
高速公路、城市建筑等基礎設施的擴建,改變了城市的土地利用類型,對城市濕地水文和生物學特征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濕地物種多樣性與流域不可滲透地面面積、濕地水面波動情況密切相關。
在濕地流域不可滲透地面的面積小于4%和大于12%的區域中,具有明顯的濕地水面波動[7]。當研究區域不可滲透地面面積高于10%時,濕地生境功能逐漸下降。雖然不可滲透地面面積閾值因流域特征不同而發生變化,但最佳閾值應保持在8%—10%,同時應保持50%的森林植被,用于改善濕地生境狀況。
綜合國外的一些研究經驗后認為,在進行城市濕地物種保護時,對濕地水文特性要求應遵循幾條原則:①年平均水面波動高度不能超過20cm;②一年的全部干旱期不能超過2周;③避免因流域發展過程中永久濕地轉變為暫時濕地;④一年中大于15cm水面波動的頻率不能多于6次;⑤一年中每一次大于15cm水面波動的持續時間不能超過72小時[7]。
這些相關濕地保護措施理應以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來完成,從而達到維持城市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
3.2進行科學的濕地景觀設計,維護濕地生態安全和公眾安全
維護濕地生境的生態安全,是城市濕地治理的重要措施。作為市民重要的娛樂休閑場所,在恢復及重建濕地生境時,應通過科學的設計,提高濕地環境的安全性,保證公眾安全。
(1)維護濕地生態安全是城市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人類、自然災害(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干擾,都影響著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安全。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分析干擾類型、作用機制和擴張路線,并通過科學的景觀規劃和設計,控制干擾的發生及擴散,達到保護城市濕地的目的[8~10]。
(2)合理設計濕地坡面。濕地坡面是市民接觸濕地的界面,不合理的濕地坡面設計,會增加濕地的危險系數,降低其休閑、娛樂等功能。通過結合區域土壤、植被等自然特征和城市文化特點,設計出安全系數較高的濕地坡面。在建立濕地坡面臺階時,權威人士認為,臺階的垂直高度和平面寬度間比值小于1/8時效果最佳[11]。
(3)控制濕地生境傳染病源害蟲。通常,大多數濕地可為蚊子等害蟲提供定居、繁殖的生境條件,所以控制害蟲的定居及擴散也是保護公眾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充分認識不同蚊子的生活特性及傳播病菌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濕地治理[12]。
在濕地系統中控制蚊子種群時可考慮以下幾方面[11]。
①濕地斑塊特征。斑塊形狀特征較簡單、面積與邊緣周長比值較低的水池可抑制蚊子種群的定居及繁殖,而面積較小的水池(<0.2hm2)則可為蚊子提供適宜的棲息地生境。因此在城市廢棄水池中建立人工濕地時應通過合理設計,控制蚊子種群的繁殖生長。其具體措施包括設計濕地陡峭的邊緣(>30度)和較深的底部(>1.3m)。
②濕地水文。水面開闊、波動較大的濕地可限制蚊子種群的定居和繁殖。因為水面波動可以破壞蚊子的呼吸作用,并且抑制藻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減少蚊子的生存棲息地。
③水質。濕地水質是控制蚊子種群的重要決定因素,營養物質含量高的水體有利于蚊子生存及繁殖。所以,在濕地規劃和設計中,應控制濕地污染源,同時通過相應的措施,維持濕地水面流動,增加水體含氧量,以減少蚊子種群。
④植被。濕地植被是蚊子種群的食物源,也為蚊子子孓種群提供了理想的避難所。如果定期收割密集的自然植物群落,改善捕食者的生境條件,將會減少蚊子種群。
⑤化學和生物學祛除措施。在蚊子的繁殖區域中將主要使用適宜的殺蟲劑及引入其捕食者來控制蚊子種群。但如果長期使用化學藥品不僅使蚊子產生免疫功能,降低滅蚊效率,同時會造成環境污染。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以天敵來控制蚊子種群。濕地的無脊椎捕食者能降低蚊子幼體種群,但問題是難以調控無脊椎捕食者種群動態。可利用蝙蝠和鳥類捕食成年蚊子的生活習性,建立鳥類人工棲息地,控制蚊子種群。同時引進以害蟲為食的魚類,不僅抑制蚊子種群的增長,也可獲取一定的商業利益,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濕地蚊子治理措施。
⑥建立相應的基礎設施。建立相應的通風和灑水等基礎設施,增加水面干擾,抑制蚊子的產卵及繁殖,降低蚊子種群的生長。
在城市濕地治理中,要利用景觀生態學、保護生物學、景觀規劃學、生態安全格局等相關原理,以專業研究人員為主,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設計,提高濕地安全(包括公眾安全和濕地生態安全),達到濕地可持續利用目標。
3.3建立及恢復城市濕地時應以本地鄉土物種為主
鄉土物種是通過多年的物種選擇證明適宜生長于本地生境的物種。在恢復及建立濕地植被時,利用本地物種不僅加大了實際工作的可行性,也可節約自然資源及社會資源。而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包括非正常因素的人為引入),則易給當地濕地原有生物帶來不利影響[12]。生物入侵的生態代價是造成本地物種多樣性不可彌補的消失以及物種的絕滅,經濟代價是農林漁牧業產量、質量的慘重損失與高額防治費用的耗費[13]。
因此,為了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建立及,恢復濕地系統,在物種引進中應首先考慮鄉土本地種,若確需引入外來物種時,須分析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引進種的利益與風險評估,建立嚴格的科學監管體制及全面的檢疫體系。
3.4建立持續的城市濕地監控機制
在濕地生境退化和喪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可通過恢復和重建濕地生境來維持其特有功能。要完全恢復功能健全的濕地一般需要經過10年—15年,而且濕地系統各項功能的發育速度有所不同。如在濕地重建過程中,水文功能恢復得比較快,營養物質也可經過一段時間積累而成,但要發育成支持多種野生動物的濕地生境則需要多年的時間[14]。大多數城市濕地恢復項目,當其濕地群落結構有比較合理的比例時,可認為濕地恢復得比較成功。
在對濕地功能和結構的要求上,城市濕地與“自然濕地”有所不同。例如,一些工業區中的濕地具有控制污染的作用,一些城市公共綠地中的濕地可為鳥類提供棲息地和避難所,可成為市民娛樂、休閑的場所。因此對于這些城市濕地來說,它們的環境功能和社會功能是最重要的。這些濕地雖然具有與自然濕地不同的群落結構,但是它們可以提供特有的服務功能。在恢復此類濕地生態系統時應選擇容易栽培的本地區物種,
另外,城市濕地的保護和恢復還必須建立相應的監控機制和功能評價體系,以對城市濕地進行持續的測定和調控。在城市濕地治理過程中,濕地監控時間的長短是重要的決定因子[14]。
3.5合理解決人類干擾問題
城市濕地經常受到人類干擾,例如修建城市基礎設施而引起的濕地內部生境破碎化、城市三廢處理造成的濕地污染等。所以,在城市濕地治理時必須考慮這些干擾因子。城市人類干擾可分為持續的脅迫式干擾和短暫的脈;中式干擾,因此而產生的生態反應也可分為脅迫式和脈沖式反應[15]。脅迫式干擾是長時間的,例如城市擴張過程中高速公路的修建等,脈沖式干擾持續時間較短,例如河道污染等。不同干擾類型對濕地群落結構產生不同影響:
(1)濕地植被對于脅迫式干擾可產生脅迫式和脈沖式反應,隨著干擾時間的持續,原有個體持續死亡,引起外來物種的入侵,抑制原有種群的恢復,從而使得群落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脅迫式反應)。而在干擾強度較小的情況下,生物個體可以適應新的生境條件,群落結構變化小(脈沖式反應)。
(2)濕地植物群落對脈沖式干擾產生脈沖式生態反應,如湖泊受到污染物短時間泄漏的影響時造成一些生物個體的死亡,但是只要停止排放這些污染物即可很快恢復原有的種群。
對植物群落進行輕度人為干擾,可保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合理利用人為干擾,維護濕地群落物種多樣性及生態功能是濕地治理的關鍵。應在城市建設中就人類干擾類型及生態反應的不同情況,建立合理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案,維護城市濕地的群落結構及生態服務功能,這對城市濕地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6建立相應的政策指導,保護城市濕地
國家濕地保護政策對城市濕地治理起著重要作用。前瞻性的、科學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指導方針,不僅可以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改善城市居住環境,而且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8]。佛羅里達州關于水系和濕地管理方面的歷史政策不僅造成濕地喪失,而且對整體景觀構成威脅。而現在聯邦和州政府的一些政策中,幾乎所有類型的濕地受到了保護,并為濕地保護及恢復提供了專項基金[16]。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歷史文化價值。滯后的濕地恢復計劃難以彌補由于自然濕地喪失所損失的濕地功能。所以,國家政府決策部門應加大濕地研究的力度,建立系統的濕地研究信息庫,依據不同的城市濕地功能特征,確定不同的治理目標和措施,建立健全的城市濕地保護法律體系,從而達到保護城市濕地的目的。
3.7提高全民素質,公眾參與保護濕地
休閑和娛樂是城市濕地主要的功能之一[8],城市居民對濕地的任意踐踏,垃圾處理方式不當等,都會對濕地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保護城市濕地生境,提高城市環境是市民共同的事業,維護城市濕地健康的生態環境必須靠市民的共同努力。所以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環保教育,提高市民素質,不僅是城市濕地保護的必要條件,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Hashiba,H.,K.Kameda.AnalysisoflandusechangeinperipheryofTokyoduringlasttwentyyearsusingthesameseasonallandsatdata[J].AdvancedSpaceresearch,2000,22(5):681-684.
[2]Davis,J.A.,R''''Froend.LossanddegradationofwetlandsinsouthwesternAustrali:underlyingcause,consequencesandsolution[J].WetlandEcologyandManagement,1999,(7):13-23.
[3]段天順.關于北京城市河湖整治的思考和建議[J].北京城市規劃,1999,(1):33-38.
[4]Ehrenfeld,J.G.Evaluatingwetlandswithinanurbancontext[J],ecologicaleconomics,2000,(15):253-265.
[5]Kondoh,A.,J.Nishiyama.ChangesinHydrologicalCycleDuetoUrbanizationintheSuburbofTokyoMetropolitanArea,Japan[J].AdvancedSDaceresearch,2000,26(7):1173-1176.
[6]孟憲民.濕地與全球環境變化[J].地理科學1999,(5):385—391.
[7]Reinelt,L.,R.HornerandA.Azous.Impactsofurbanizationonpalustrine(depressionalfreshwater)wetlands-researchandmanagementinthePugetregion[J].UrbanEcosystems,1998,(2):219-236.
[8]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規劃師,2001,(6):9-13.
[9]俞孔堅,李迪華,吉慶萍.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中國園林,2001,(6):3-10.
[10]俞孔堅,李迪華,孟亞凡.濕地及其在高科枝園區中的營造[J],中國園林,2001,(2):26-28.
[11]Russell,R.C.Constructedwetlandsandmosquitoes:Healthhazardsandmanagementoptions[J].Ecologicaleconomics1999,(12):107-124.
[12]Bolund,P.,g-Hunhammar.AnalysisEcosystemservicesinurbanareas[J].EcologicalEconomics,1999,(29):293-301.
[13]蔣明康,周澤江,賀蘇寧.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J].東北師范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79-84.
[14]萬方浩,郭建英,王德輝.中國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與管理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2,(1):119-125.
[15]崔保山,劉興土.濕地恢復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1999,14(4):358-364.
[16]Grayson,J.E.,M.G.ChapmanandA.J.Underwood.Theassessmentofrestorationofhabitatinurbanwetland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9,43:227-236.
[17]王相.美國濕地的法律保護[J].世界環境,2000,(3):27-29.
混凝土防滲墻技術根據施工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混凝土澆筑和蘇醒混凝土澆筑兩種,都是水利工程加固防滲漏的主要方法。就這兩種方法來看各有優點。混凝土澆筑具有成本低、施工快速、簡單易行的特點;蘇醒混凝土澆筑這種方法具有適應性強、接縫防漏效果好的特點。總體上看,這兩種方法都能切實增加水利工程的抗滲漏性,堅固持久,能有效阻斷滲流,防止滲漏,切不受水位變化、季節變更、工程沉降等的影響。
1.2軟弱地基加固
軟地基的加固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見的問題,一般采用鉆孔灌注樁、振沖樁和旋噴樁等方法。軟地基加固旨在提高水利工程地基的承載能力,鉆孔澆注通常采用合適的方法在松軟的地基上鉆出一定規格的樁孔,在樁孔中放入事先做好的鋼筋網,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混凝土樁。南水北調工程魯山辛集段就大量采用了這一方法。常用的鉆孔方法有機械鉆孔、人力挖孔、鋼管擠土這幾種。振沖樁是采用大功率振沖器,通過振動、沖擊等方式在軟弱地基中打擊成孔,然后將按照一定配比的砂、水泥、碎石、粉煤灰等混合物注入孔中,形成密實的圓柱樁,從而增加軟弱地基的承載力。旋噴樁是將帶有噴嘴的注漿管放入鉆孔內,旋轉噴射水泥漿,使其與周圍地質顆粒混合凝結硬化形成樁。此外,如果地基時砂質粘性軟土,可以借助大型機械設備在壓力作用下進行夯實,如果是壤土或者砂壤土可以預先填土,再進行壓密。回填的泥土一定要選擇壓密性較好的土壤,且要對回填泥土進行分層夯實。1.4排水固結法對于含水量較高的地基土壤,通常利用樁柱、沙井、排水帶等,將地基土壤中的水分排出,降低地基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縮小地基土壤顆粒之間的空隙,使地基結構發生變化,不良地基固結以后,可以大大提高強度。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那些淤泥軟土地基含水量較高的土壤。
2不良地基密實處理措施
2.1平面地基處理方法
對于平面地基基礎,我們通常利用泥沙沉淀原理,將水漫灌于工程地基表面,使地基土體中的含水量迅速升高,達到飽和狀態,有效消除地基土地間毛細力,使土壤結構重組,慢慢沉降,達到優化顆粒比例的作用。之后,采用碾壓和夯實設備對地基基礎進行處理,使其密實性達到施工要求。
2.2坡面地基處理措施
對坡面地基基礎進行密實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坡面上開挖滲水溝,滲水溝的尺寸應該確保不影響工程坡面的傾斜度,不能使工程基礎土體產生移位。在注水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能使滲水溝內的水外溢。在滲水到一定程度,坡面基礎達到水飽和以后,與平面地基基礎一樣,要進行夯實和碾壓,使其密實度達到施工要求。南水北調魯山段有大量的地上斜坡面基礎,在施工過程中,就是采用的這種方法對水利工程地基基礎進行密實處理的。
中圖分類號:TU41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重慶位于我國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南部山地丘陵地區,在大地構造上重慶地區屬于典型的楊子準地臺中部,所以重慶地區受到大地構造等自然因素影響使其地質情況十分復雜,而隨著重慶市在新時期的快速發展與現代城市規劃進程的不斷推進,工程建設中各種巖土工程的施工規模及總體數量都在急劇上升,只有做好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才能保證建設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因此,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設計人員要基于建設場地地形特點,對工程施工方案進行整體設計及優化設計,并針對地基所呈現出來的特征來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這樣才能確保建設工程項目的基礎工程施工質量可以滿足工程整體要求。
1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存在的問題
重慶地區巖土工程施工場地的地質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通過“挖高填低”的方式來平整施工場地,這樣的地質特點使重慶地區建設工程施工中,容易形成大小不一、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地基,填土地基在本質上雖然屬于特殊性的巖土,這便導致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工作與其他地區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存在較大差異。重慶地區填土地基的填料一般都是從場地自身或周圍低山高挖地段的巖土體,所以填料的選擇導致填土地基的巖土情況十分復雜,同時在地基處理過程中存在不均勻、密度變化大、厚度變化大以及分布范圍不規律等工程性質,這種由雜填土作為填料而形成的填土地基在施工中的沉降變形較大及濕陷性,這便會對巖土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及地基穩定性、安全性帶來很大影響。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不僅要確定地基的工程性質,同時也要根據勘察結果選擇科學、合理的地基處理方法,通過換土法、物理機械法以及化學膠結法等措施對其進行處理,在提高雜填土地基整體強度的基礎上改變其變形性質,在地基處理過程中必須將不均勻沉降變形這一工程問題徹底消除。
2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要點
2.1區分“巖體”與“巖石”
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容易受到復雜地質因素的多方面影響,因此,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要求勘察人員必須區分“巖體”與“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這是因為“巖體”與“巖石”之間的物理力學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性,而實驗室檢測的數據只能反映出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但是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所需要的是巖體物理力學性質,所以要求勘察人員在施工現場要對其進行現場測試,這樣才能確保其所獲取的勘察數據可以滿足工程施工設計要求。
2.2區分“巖體”與“軟弱結構面”
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過程中需要對大型軟弱結構面的數據進行獲取,同時也要對不同地層接觸面的實際情況通過勘察數據反映出來,但是軟弱結構面的物理學性質要比巖體物理學性質相對較低,因此,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要求勘察人員,必須有效區分“巖體”與“軟弱結構面”兩者之間物理力學性質的差異性,這樣才能確保巖土工程勘察結果可以更好的幫助施工單位對地基進行處理。
2.3區分“原狀土體”與“設計取值”
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中有關于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的測試,其在實際勘察過程中比較注重對原狀土體的測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反映出擬建場地巖土工程的實際特點,但是大面積降雨、地下水活動等自然因素都會導致其物理力學參數發生變化,所以要求勘察人員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必須有效區分原狀土體物理力學參數與設計取值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避免因勘察結果錯誤而導致巖土工程施工面臨巨大危險。
3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查中地基的處理措施
針對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勘察工作存在很多特殊的工程性質,可以采取換土法對填土地基進行處理,同時也可以利用物理機械法、化學膠結法等措施對填土地基進行處理,這樣可以通過排除地基填土中的水分來減少其空隙體積,并使填土顆粒經過有效處理后可以互相膠結在一起,從而達到提高填土地基強度、改善變形性質這一目的,同時也可以有效消除填土地基容易產生的不均勻沉降變形等事件,對加強填土地基的整體穩定性、安全性有著重要作用。
3.1重錘夯實法
重錘夯實法是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地基處理中的主要方式,利用30kn的重錘從3~4.5m位置自由落下,經過多次處理后可以達到夯實填土地基的目的,經過重錘夯實法處理后的填土地基其強度有了明顯提高,而且其壓縮性經過夯實處理后明顯減少,但是在采用重錘夯實法過程中要注重錘重、錘型、錘底面積以及落距等。
3.2振動壓實法
振動壓實法在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地基處理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其適用于粘性土含量較少的填土地基處理中,例如,以建筑垃圾、工業廢料以及爐灰作為填料的填土地基,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主要利用了雜填土地基密度小、透術性好以及無凝聚性等特點,采用振動的方式使土體可以達到緊密狀態,這對加強雜填土地基的強度、減少沉降變形有著重要作用。
3.3強夯法
強夯法的應用原理基本與重錘夯實法相同,但是其充分利用了夯錘自由落下過程中,與地基接觸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能及沖擊波,可以將夯面以下一定深度內的土層有效夯實,這對提高填土地基的整體承載力、穩定性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以將其壓縮性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因此,該種方法在重慶地區巖土工程地基處理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結語
重慶地區由于其相對十分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巖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必須嚴格控制勘察質量,要將工程范圍內所有的點、線、面都要徹底明確,同時也要求勘察人員不僅要提供地基的容重、承載力以及極限摩阻力等基礎數據,同時也要將地基的孔隙比、內摩擦角、內聚力以及彈性模量等數據作為主要工作內容,這樣才能對巖土工程中的填土地基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一、城市用水分析
1997年我國北方245個城市供水總量為158.8億m3,用水總量為147.2億m3,漏失率為7.3%,低于全國平均漏失率(9.1%)。在總用水量中,工業用水量為88.3億m3,占總用水量的60%;生活用水量為58.9億m3,占用水總量的40%,其中家庭用水量為38.5億m3,是生活用水量的65.4%,占總用水量的26.12%。用水人口總計為8552.25萬人,人均綜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分別為172、69和45m3/年。
從總體來看,北方城市的用水效率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綜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5%~11.7%。一般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1個百分點,火電工業則高約25個百分點,萬元產值取水量也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與資源條件相對應,北方城市整體用水效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反映出水資源匱乏的北方地區城市節水意識、節水措施相對較好,但還存在較大的浪費,人均生活用水量已接近于發達國家,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和萬元產值取水量僅相當于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
雖然不同城市的用水情況不盡一致,但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城市用水還是有一定規律的。隨著城市規模的增大,人均綜合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也隨之增大,反映出城市用水量和城市設施水平及工業化程度密切相關。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分別為76%、72%、47%、46%,工業用水效率也呈現出隨城市規模減小而遞減的規律。另外,資源條件、設施水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似,則用水指標也趨于一致.黃、淮、海三流域的統計結果正是這一規律的反映。
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城市的規模和數量都將有較大的發展,用水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因此控制用水需求增長,加強城市用水管理,深挖城市節水潛力,是實現城市用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強城市用水定額管理
我國城市用水管理中最重要的定額管理起步較晚,城市用水長期處于無序的盲目用水狀態。80年代,隨著城市缺水的出現,國家及各地政府相繼成立了節約用水辦公室,城市用水定額的制定及城市用水定額的管理逐漸被作為一項制度予以確認。但是由于制定城市用水定額,要涉及人口、經濟、產業結構、水資源狀況、城市類型及所處區域等公眾因素,我國城市用水管理定額仍不完善。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絕大多數小城市沒有自己的管理定額。
二是在工業用水定額中.各具體城市僅對主要用水企業規定了用水定額,沒有覆蓋城市的各主要工業行業及其產品。
三是工業用水定額沒有統一的標準,如對同一產品,有的只用萬元產值取水量,有的用單位產品取水量,有的則兼而采之,且單位產品取水量的計量單位千差萬別。
四是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對不同生產企業規定的用水定額也有不小的差距,差距較大者競相差數倍甚至幾十倍。這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城市計劃用水定額的管理承認了我國城市用水水平參差不齊的現實。
表1北方城市人口發展情況
年份19971998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
北方8191.748372.4588.07.849922.4711037.1112151.7413266.3814381.0215495.65
全國21405.2421921.5422877.8725551.4628225.0530898.6433572.2336245.8238919.41
比例38.27%38.19%38.50%38.83%39.10%39.33%39.52%39.68%39.81%
對比我國城市用水的規劃定額及工程設計定額,這兩種定額都高于北方城市用水現狀指標,特大城市的人均綜合用水量的規劃定額高于現狀水平的56%,說明規劃及工程設計定額不是節水型的定額指標體系。因此,制定合理的定額指標體系,使城市用水定額規劃起到控制城市用水需求增長的目的,則是我們在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中追求的目標。
三、節水潛力
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少,且時間分布極不均衡,徑流季節及年際間變化大等特點,決定了北方地區城市節水的必要性,城市節水應作為城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的重要戰略內容。
節水的主要環節為:自然水體、輸入管道、供水廠、配水管網、用戶、排放。城市節水的重點環節為供水廠用水、配水網漏失、各類用戶的用水。
城市節水指標有供水管網漏失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萬元產值取水量、城市節水率,這些指標為衡量城市總體用水效率的指標,而行業的萬元產值取水量、行業的用水重復利用率是衡量工業行業用水效率的指標,企業的萬元產值取水量、單位產品取水量、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是衡量企業節水水平的指標,至于冷卻水循環率、工藝水回用率則是衡量企業在特定生產過程中的節水水平的指標。生活用水指標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公共市政用水量等水量指標。
1.供水廠的自用水量:目前我國供水廠自用水量為供水能力的5%~10%,根據目前我國水廠的工藝狀況估算廠自用水量應低于供水能力的5%,供水廠自用水還有較大的節水潛力。
2.供水漏失量:我國北方地區供水的平均漏失率為7.4%~13.4%,有40%的特大城市供水漏失率達12%之多,降低城市供水的漏失量也是城市節水工作不可忽視的。
3.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我國北方地區1997年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為123升/日,已接近挪威(130升/日)和德國(135升/日),并高于比利時(116升/日)。上述西方三個國家不但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都遠遠高于我國,而且其水資源條件也比我國北方地區優越,但家庭用水量并沒有明顯高于我國北方地區城市,說明我國北方城市用水存在明顯的浪費現象,還有深入挖掘節水潛力的余地。
4.城市公共設施用水:北方地區城市的公共市政用水占生活用水的35%,主要包括商貿服務、機關團體、文教衛生、市政和其他生活用水。通過對典型城市的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城市的市政用水量已屬基本合,已無太大的節水潛力可挖;商貿服務用水中有較大的節水潛力可供挖掘,據統計我國北方城市的賓館飯店的平均用水量為0.73m3/床·日,四、五星級飯店為0.95m3/床·日,如按80%的高入住計算,則高達1.07m3/床·日,說明賓館飯店存在著異乎尋常的浪費用水現象。機關團體、文教衛生用水明顯偏高,科研事業單位的用水量為203升/日,大專院校的人均用水量平均為265升/日,最高的達400多升/日,醫院按病床統計的用水量平均為0.89m3/床·日。
5.城市工業用水:北方城市的工業用水占城市總用水的60%,因此,挖掘工業用水的節水潛力,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應該放在城市節水管理的首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從1983年的18%提高到1997年的63%,累計實現節水2126億m3,自1997年開始,工業用水的一半以上是靠重復利用來解決的,節水效果非常明顯。但從萬元產值用水量指標來看,若以1983年不變價格計算,1983年至1989年萬元產值用水量一直呈上升趨勢,雖然自1990年以后開始逐年下降,但直至1995年這一指標才低于1983年,1997年(494.1m3/萬元)用水效率僅比1983年提高了0.5倍,我國城市工業用水的節水是在用水效率長期持續降低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工業節水,除努力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外,更主要的在于工業布局和結構的優化,在于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目前我國北方城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68%,如參照美國的經驗(美國197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54.3%,在此基礎上2000年的規劃目標為94.1%)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的遠期目標定為94%,就意味著如要滿足相同的用水需求,94%重復利用率的取水量要比68%重復利用率的取水量減少75%,用水效率相應地提高4.3倍,將節省非常可觀的水資源。
表2北方地區各類型城市及各流域城市用水統計表
用水人口
(萬人)
人均生活
用水量(L)
人均綜合年用
水量(m3/年)
供水總量
(萬m3)
工業用水
量(萬m3)
生活用水
量(萬m3)
總用水量
量(萬m3)
北方平均8552.25188.7172.16158809788327.005890561472328
特大城市3167.26224.4186.77650065332687259383592070
大城市1598.42195.0183.89311977180139113790293929
中等城市2035.57173.00169.58372592216623128567345190
小城市1751.00136.6137.7225346315382387316241139
黃河流域1553.38175.3158.0026366914637399369245439
海河流域2774.13184.2158.13492191252182186486438668
前 言
作為20世紀八十年登上文學舞臺的年輕戰將,到2013年其第五篇長篇小說《第七天》發表之時,余華已然年過半百。翻閱幾個經典的文學史,余華都是以“先鋒作家”的頭銜映入人們的眼簾,再用自己優秀的作品征服了挑剔的讀者。那些至今為人樂道的經典作品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等,余華表達的幾乎都是應對苦難時應該具備的力量,這些力量歸根到底都源于一個字,那就是“愛”,親情、愛情、友情,甚至是面對共同苦難時,陌生人之間相互扶持的記憶,都成了愛的代名詞,這種從愛出發,又以人之大愛為終點的溫情力量撫慰了多少人的創傷,蕩滌了多少人的苦難情緒,它像一條生命之河哺育了那些羸弱的蒼生。
《第七天》描述了主人公楊飛死后去殯儀館路上火化的所見所聞,中間穿插楊飛對于孩提時代的回憶,對于自己婚姻的經歷和其他生活場景,以《圣經》中的引文為開篇,全文分為七個章節,以造物主的七天時間作為各章的標題,充滿了宗教的色彩。不得不提的是,小說中充滿了當今最為流行的詞匯和最為敏感的社會新聞事件,以及現實世界各種人荒誕的生活狀態,可以說,這是一部十足諷刺現實世界的著作。爆炸、車禍、火災、政府強拆、政府的不作為等一系列元素在小說中都得到完滿的體現。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余華的主題并不是單純的向讀者展示現實世界人們精神狀態的混亂,相反的而是通過這些荒誕的外向挖掘隱藏在小說中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那就是溫情的力量,喚起人們心中普遍的善來達到人道主義關懷的最終目的。一下篇幅就從溫情角度出發,通過親情和愛情兩個方面來探討《第七天》的溫情力量。
一、溫情之一:細膩“父愛”
之所以對“父愛”加引號,因為楊飛的父親楊金彪并不是其親生父親,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父親,卻用細膩的情感給予了楊飛源源不斷成長的力量。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整部小說脈絡雖然總是被楊飛的回憶阻隔,但是作為完整線索之一便是楊飛尋找父親楊金彪的過程(另一條線索可以看成楊飛的靈魂去殯儀館的過程),這難能可貴的“父愛”如同文章線索一樣貫穿小說始終。
楊飛是被母親在火車上上廁所給“拉”下來的,年輕而又單身的楊金彪剛好是那段鐵路的扳道工,他撿到楊飛的時候,面對這個臍帶還在肚子上的孩子手足無措,只好求救于自己的同事李月珍夫婦,楊飛從李月珍那里嘗到初降人世的第一命奶。楊金彪倒是像撿了寶貝那樣,傻乎乎笑個不停,也常常自言自語:“天底下還有這么狠心的父母”i,這個想法讓楊金彪格外疼愛楊飛,作為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余華是這樣描寫的:“他每天出門上班時,先是將奶粉沖泡后倒入奶瓶,將奶瓶塞進胸口的衣服,貼著跳動的心臟,讓自己的體溫為奶瓶保溫。然后將我放進胸前的布兜,肩上斜挎著一只軍用水壺,身后背著兩個包裹,一個包裹里面塞滿干凈的尿布,另一個包裹準備裝上涂滿我排泄物的尿布。”ii楊飛后倆回憶說,楊金彪的懷抱是自己小時候最為甜蜜的懷抱,他是在云溪奶瓶和父親的體溫里一天天成長起來的。這樣的一個非親非故的男人成了楊飛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人,這還不是普通的男人,是一個能用細膩的手掌照顧小孩的男人,楊金彪的細心程度甚至超過了女人。你看,幼兒楊飛要喝水時,楊金彪就會打開水壺喝一口,“然后嘴對嘴慢慢地將水流到我這里。”他還會判斷楊飛饑餓聲音和口渴聲音之間的細微區別。
你也許更想不到,楊金彪心靈手巧,他學會了自己織毛衣,盡管同事會嘲笑他,但是楊金彪卻充滿了幸福的感覺,那種疼愛,那種溫馨的場面,恐怕讀者看了也會情難自禁。
如果說,楊金彪對楊飛小時候的照顧還是處于一般人的善的話,那么面對結婚對象和孩童楊飛做出艱難選擇則可以說得上是偉大之舉了。楊金彪的戀愛到了結婚的地步,女方卻提出把楊飛送到孤兒院,楊金彪遲疑了,他一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理應擁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來組建一個幸福的家庭,他猶豫著帶著楊飛乘火車出了遠門,并把楊飛丟到了一個孤兒院的旁邊。離別之際,余華這樣描寫到當時的場景:“我父親轉身走去,不敢回頭看我,一直走到拐彎處,實在忍不住了,回頭看了我一眼,看到坐在石頭上的我快樂地搖晃著兩條小腿。”iii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楊金彪出于無奈的正常之舉,本以為故事到這人就結束了,但是楊金彪在不安的哭泣聲中放棄了女朋友又重新找到了楊飛,并伴隨著楊飛最后到死。
盡管楊飛的身世遭人同情,盡管楊金彪也不是自己的真正父親,但是他卻在這個平凡的鐵路職工那里得到了偉大而又細膩的父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誰說父愛一定要如山高?楊金彪展示的“父愛”卻是真真切切的細膩,這種溫情的親情之愛早已融進了楊飛的血液里,滲透到了骨髓里!
二、溫情之二:至死不渝的愛情
就是在《第七天》現實和荒誕融為一爐的故事中,余華展示了鼠妹和伍超這對城市打工者的堅貞愛情。放蕩不羈的鼠妹在生前一心想改變貧窮的生活,起碼得擁有眼下最新版本的蘋果手機她也覺得心滿意足。偏巧伍超為了討得鼠妹的芳心,于是就買了山寨的蘋果手機給鼠妹,但這個假冒的蘋果手機卻讓鼠妹走上了跳樓的絕路。而善良的伍超卻因照顧異地生病的父親未能看到鼠妹絕筆留言,于是鼠妹含恨離世。當伍超得知鼠妹死去的消息,頓覺悲痛交加,他不停的地流著眼淚,呆呆而又反復念著鼠妹的名字,于是走上了極端的賣腎道路,為的是鼠妹死后能有一塊好的墓地,墓碑上面要寫“我心愛的鼠妹”。盡管在這里,余華又將兩個荒誕的劇情納入敘事當中,但是絲毫不能影響鼠妹和伍超的愛情。當伍超的好朋友肖慶也來到這個死亡國度之時,他把伍超賣腎事情告訴了鼠妹,鼠妹哭泣起來,“哭聲像是瀝瀝雨聲,飄落在這里每一個的臉上和身上,仿佛是雨打芭蕉般的聲音。”這種聲音仿佛也像沉痛的錐子戳在在場的每個人的心中,伍超后來也來到了安息之地,可是最終兩個相愛之人在靈魂過度也沒能最后見上一面,輪到鼠妹穿著眾人合力織成的長裙,等到凈身的時候,她的眼淚又開始流淌,因為她知道自己不是去嫁給伍超,而是去安息。
愛情是甜蜜的,更是用來擔當的。當鼠妹遇到貧窮的伍超,終究被其溫情的愛和敢于為自己付出的勇氣所感動,就算到死也要嫁給這個男人。這種忠貞的愛情化作一股溫情的力量,柔軟了內心,回歸了人道!我想這也就是最為感人的地方吧。
結 語
《第七天》像一首詩歌一樣,分成了七段,而串聯起每一段故事框架的除了文字之外,還有隱藏期間的溫情力量,這種力量的本質內核就是愛,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或者是友情,都是愛的最好體現。這也成為作者追尋小說精神內涵的有力武器。我們熟悉的余華,擅長將人性道德的光輝置于艱難困苦的環境之中,筆者認為,這恰恰是告訴人們溫情的難能可貴,因為只有這樣,人道主義才能更好的展示其崇高的一面。
注釋:
i余華.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ii余華.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iii余華.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