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心理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4 16:42: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場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職場心理學論文

篇(1)

――導師談導師――

導師對我說:幸虧沒有更糟

最讓我難忘的職場導師,或者更應該說是人生導師,是我的博導。他是美國的統計學方面的重量級教授,因為他講課太高深了,大家經常聽不懂,所以他真正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在課堂外。當我寫論文遇到瓶頸、很抓狂的時候,我的導師就會說:“不急,我們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說!” 他在教我, 凡事應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一次他太太出了車禍,我們都很著急,打電話去問候,他卻不疾不徐地說:“她撞斷了一條腿,幸運的是, 還有一條腿沒事” “幸虧沒有更糟!”,就是他的口頭禪。

這個超級樂觀的博導深深地影響了我的生活態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況,我都會想到他的那句口頭禪。我后來還編了一首《樂觀之歌》,歌詞第一句就是“幸虧沒有更糟”。

還有一位難忘的導師,是我在美國工作時的上司。這位四十歲左右的男士非常尊重每一位員工,如果員工找他談話,他會關掉電話和電腦,全神貫注地聽員工講話,讓人覺得備受尊重。我當時就想,怎么會有這么好的領導?他讓我明白了溝通的秘訣,就在于“讓對方感到備受尊重”。

知己知彼,方能打動導師

我最愿意提攜有良好的心態的人,包括不急功近利,謙虛學習,有很好的情商和應對進退的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其實中上就可以了。理由是情商比知識、技能重要,心態比成績、經歷重要。

想邀請他人做自己的導師,最好的方式是誠懇、謙虛。第一要展現自己愿意學習的誠意;第二個要明確告訴對方,最希望從他身上學到哪些閃光點,講得越明確,越能打動對方,也讓他感覺自己能勝任導師這個角色。第三是主動提出, 你在學習后, 愿意為他分擔工作, 對方就更有動力收你為徒了。

帶徒弟四步曲

首先,我會做高情商職場溝通技巧的培訓,告訴他們如何與別人互動才是尊敬而有禮貌的。第二,我會告訴他們怎么做事,并說明為什么應這么做,我的考量點是什么,讓他們從中學到做事的方法,以后舉一反三,能獨立作業。第三,我很強調SOP,即作業標準流程,我希望他們每個人都建立一個標準做事的流程。第四,我常常會問他們:想一想如何可以優化你的工作、你的流程?只要他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我就會給予大大的表揚。

我會教你從生命的角度來回答職業的問題

作為導師,我最想告訴職場人的是,請試著從生命的角度來回答職業上的問題,想一想你生命的意義,做什么事情會讓你有自我實現的感覺?很多困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我當時是第一志愿選念心理學,旁人都不解, 而我認為,能完善自己幫助他人會讓我很開心, 所以義無反顧, 多年后仍樂此不疲。所以,作為職場導師,我認為不能囿于職場之中, 最好的導師還要會分享生活意義和生命方向,教會徒弟用經營生命的態度來經營工作。

――導師談徒弟――

徒弟與導師如何有效溝通?

徒弟與導師之間不總是和風細雨,分歧免不了,矛盾也逃不掉,那么徒弟如何與導師有效溝通,當出現不同意見時,又該如何處理?

篇(2)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聽她的演講,看她的書,看她的電視節目,還有她的博客,從中學會如何向幸福快速進發。

張怡筠,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寫作EQ專業書籍的學者,上海云起時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資深企業培訓師,愛上情商網心理學總監,情商俱樂部創辦者,多檔電視節目心理學嘉賓,多家雜志報紙專欄作家。

多年來,張怡筠始終將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與推廣,堅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專業的學理訓練和豐富的演說經驗來疏導心靈的障礙,輕松說道理,明確講做法,言語間傳遞著積極的力量,幫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質,在職場、愛情、婚姻、家庭中輕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內地大多數人知曉張怡筠,是通過上海電視臺一檔名叫《心靈花園》的節目。在節目里,她把深奧的心理學知識說得淺顯易懂,卻又入木三分。與其專業知識相得益彰的還有她時尚優雅的著裝,溫暖的話語,以及充滿西化的舉止,這一切都顛覆了大眾一直以來對于心理學專家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在此之前,張怡筠已經在臺灣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熱的心理學專家。1996年,她憑借第一本暢銷書《EQ其實很簡單》榮登年度十大暢銷女作家之列,同年,她開始配合電視臺做心理節目,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覺得“閉門造車不是個好辦法,應該出來跟大家聊聊,讓大家學會用心理學幫助自己”。

2005年,張怡筠參與配合國內第一檔心理咨詢電視節目――上海電視臺《心靈花園》,此節目被20多個省市電視臺轉播。通過這個窗口,她將心理學知識帶進了全國億萬觀眾的家中,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學,更好地處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緒困擾及心理困境。她坦陳,當初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態答應了下來,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之后,張怡筠將工作重心移到了內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陸續,在央視《半邊天》、《心理訪談》,東方衛視《幸福魔方》,湖南衛視《變形記》,以及江蘇衛視《名師高徒》等節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間,她還應出版社的邀請,寫關于情商方面的書,帶動了華文EQ風潮。

此外,張怡筠在上海繼續發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業培訓事業。據統計,她曾為640多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做過心理培訓,如IBM、德國拜耳、阿里巴巴、中國銀行(上海)、中國移動、國泰人壽、寶鋼、花旗銀行、寶潔、諾基亞等。

“做培訓其實很耗心力,要調動全場氣氛,要跟進現場互動,大多時候我還需要滿場跑來跑去照顧每個學員的學習狀況。”但是,每當看見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講中領悟生活真諦,向幸福邁進的時候,張怡筠又會感到無比的興奮與安慰。

曾有一位500強企業的高管,30多歲,因為覺得與領導溝通不暢而想辭職,在聽了張怡筠的一番話后,他決定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開朗。張怡筠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看問題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極對待,其實,態度能改變一切。”

在自己開辦的情商成長課程中,有一個女孩結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離婚了,之后便遲遲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張怡筠在課程中提到,“愛情和婚姻的成功與否,不是靠牽手這一標準來衡量的,失婚絕不等于失敗,自己如果從中更了解自己,也學到愛的能力,即使分手,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這個女孩在課程結束后單獨找到張怡筠,說:“您說的對,我其實沒有失敗,而當我理解他在那段時間可能與我一樣痛苦,我就釋懷了,也不恨他了。我現在有信心去找尋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結婚喜帖。”說這話的時候,張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揚,她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除了為企業員工做職場情商培訓,張怡筠還去很多高校為大學生們做演講。2011年,一年間,張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雙博士演講”。“我們的演講是公益性質的,目的就是讓這些還未走向社會的大學生,為以后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做好EQ準備。”

作為一名情商研究專家,張怡筠表現給公眾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似乎是對情商的最有說服力的詮釋。凡是聽過張怡筠演講的人都說:“張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間的談心、互動方式,輕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體的行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繹得簡單、易懂,頗具可操作性。讓我們深感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聽到這些贊譽,張怡筠笑著說:“厲害的不是哪個心理學家,而是心理學本身,當我學得越多,我對心理學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說我有什么特別之處,也許是我努力把心理學知識用大白話講出來,教大家如何運用,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

她,讓大家都快樂

談起最讓自己難忘的人生導師,張怡筠直言是她的碩士導師。“他是美國統計學方面的重量級教授,因為他講課太高深了,大家經常聽不懂,所以他真正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在課堂外。”

張怡筠至今仍然記得當自己寫論文遇到瓶頸、抓狂的時候,她的這位導師就會說“不急,我們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說”。“他教我凡事應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有一次,這位導師的太太出了車禍,張怡筠和同學們都很著急,打電話問候,他卻不疾不徐地說“她撞斷了一條腿,幸運的是,還有一條腿沒事”。

“‘幸虧沒有更糟’就是他的口頭禪。這位超級樂觀的導師深深地影響了我的生活態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況,我都會想到他的那句口頭禪。我后來還編了一首《樂觀之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幸虧沒有更糟’。”

張怡筠從導師身上領悟到,老師最首要教給學生的應是經營生命的態度和方法。多年來,她也正是用此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我想通過我的心理學知識讓大家都變得快樂積極,使心理學成為人們通向幸福彼岸的諾亞方舟。”

讓張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心理健康,也愿意與心理咨詢師面對面溝通,去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在談到“快樂”的定義時,她說:“讓自我處在一個輕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滿足感包圍。就像我正在從事的企業培訓工作,在幫助這些青年人疏導心靈障礙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產生一種超然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那時的自己,完全處于快樂的氛圍中。”

“當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壓的工作和生活下,產生焦慮、憂郁,擔心自己達不成目標、機會溜走、買不起房、養不起家,甚至20多歲就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對此,張怡筠說,“一個人一定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要積極樂觀地去解決問題,凡事都有兩面性,樂觀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處,找到前進的動力。再者,給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個期限,也許是兩天,兩天之后,就必須振作起來。還有就是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與幫助。”

“心情是測量快樂和幸福的溫度計,只要樂觀,就有前進的動力。”張怡筠曾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給力方法”,即一天10分鐘情緒放松,一天20分鐘有氧鍛煉,一天30分鐘閱讀,一天四個自我肯定,一天五個讓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陳,“我一天除了忙得顧不上有氧鍛煉之外,其他四個都能做到。這些方法可以讓我一整天都感到快樂、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個人要時刻保持在快樂的狀態中,還應知足常樂。”

張怡筠說自己就有一項“特異功能”――選擇性失憶,選擇性記憶。在她的腦海中,大多都是溫暖的記憶,而不好的事通常記不住。“記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邊的小店里去。我當時還在納悶,為什么一見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來,原來他還欠我好幾萬塊錢啊。”

篇(3)

《氣場》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就是全球政治圈、財經圈金字塔尖人物都在關注的成功秘密:氣場。在過去的整整三千年,這個秘密只在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等少數國家悄悄流行。直到后來,它流行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韓、丹麥、荷蘭、巴西、愛爾蘭、西班牙、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160多個國家,并且以強大的趨勢風靡全球,成為了政治圈、財經圈、娛樂圈金字塔尖人物的必勝成功法則。

《拆掉思維里的墻》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嗎?結婚一定要買房嗎?堅持一定會成功嗎?努力一定有結果嗎?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嗎?老板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嗎?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嗎?如果有一個回答是“YES”,那么這本書就是你想要的。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本書的作者在企業家里是科學家――他擁有60多項專利,并發表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和專著,被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稱作“一個靈感的啟示”;在科學家里,他又是企業家――他將一個不到10人的微軟中國研究院發展成為擁有3000個聰明頭腦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被比爾?蓋茨視為“微軟的寶貝”。他就是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勤。本書試圖走進張亞勤快慢相諧、動靜相宜的世界,走進他“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心,尋找他成長、成功的路徑和智慧。

《金領手記》

這本書的內容包括商業、商務人士的生活、職場生存的秘訣,這些聽起來嚴肅的主題在作者筆下變成了“成功必有怪癖”、“老板為什么不生病”、“商務人士為什么都白頭發”、“你會不會雇漂亮的女秘書”這樣輕松詼諧的故事。故事中帶著對職場、對人生的體驗和思考,讓人讀起來會心一笑的同時,免不了悵然若失、擊節叫絕,或者頜首無語。

《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這是一本記錄“創意教父”包益民從求學到工作的自傳。本書充滿了用積極態度做創意的精神:哪怕只是一點兒機會,都具有改變一片天的潛力。如果你對智威湯遜、李奧貝納等全球知名的廣告公司,以及耐克、里維斯等名字如雷貫耳,你就需要多看幾遍這本書,它能讓你知道如何與這些大品牌的招聘人員過招兒。如果你和包益民一樣貪心,想在各個自己感興趣的跨界領域中都有所建樹,這本書會教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創意經”,以及如何善用自己的智慧。

《將才》

本書會告訴你企業中真正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將才;成功的管理者不是“監工”,而是“教練”。作者杜書伍集結30年培養將才的獨門心法,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告訴你如何從基層打造將才實力,等待躍升的機會;如何成為教練式的管理者,教導部屬一步步成長為得力干將。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這是一本看了就想去做點兒什么的好書。它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會改變”,提供給大家的是簡單生活的建議,告訴一些大家平時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卻一直沒有去做的事情,并且教會讀者怎么去做,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

《真實的幸福》

篇(4)

回到當下,讓我們再來思考下面這四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來了解心理學怎樣解釋我們身邊的各種現象:為什么在霧霾天氣下,普通口罩也會脫銷?為什么崔永元的語文很好,而數學成績一塌糊涂?什么讓Google公司長期保持創新能力?三個和尚為什么沒水喝?

從眾——社會影響的力量

近期,我國北方地區普遍遭受了霧霾天氣的侵擾。一時間,如何應對霧霾天氣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同時,以北京為代表的眾多城市都出現了口罩脫銷的情況。

那么口罩能阻擋住PM2.5嗎?專業人士指出,對于國內以浮塵為主的污染,只有N95、N99等少數規格的口罩才有用,一般口罩不能發揮抵擋污染的作用,甚至有些劣質口罩反而會危害人體,有心血管疾病、身體虛弱者以及老年人還需要謹慎佩戴。

在這種情況下,是什么因素,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使人們繼續搶購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的口罩呢?讓我們先來看一個關于從眾的心理學實驗。

從眾是指個人受到群體的影響,而做出的行為或信念的轉變。阿施的實驗中由七名被試共同進行。但其中有六名被試都是阿施的“同伙”,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試。實驗先給出一張畫有三條線段的卡片,再給出另一張只有一條線段的卡片,要求被試判斷三條線中的哪條與單獨的線段一樣長。在很容易判斷正確答案的條件下(被試單獨回答時正確率為99%),前兩次判斷任務,所有被試都輕松地完成了。但第三次判斷卻讓那名真正的被試大吃一驚——其他的被試竟然一個接一個地選擇了錯誤答案,盡管他們選的那線段明顯跟單獨線段不一樣長。這時真正的被試會作出什么選擇?研究發現,有75%的人至少做出了一次從眾行為。

可見,群體的社會影響,讓我們出現從眾行為。具體到霧霾天氣下普通口罩脫銷的現象,哪些因素會影響個人是否購買口罩呢?根據阿施等人的研究,“群體凝聚力”是一個影響因素,群體凝聚力越強,對成員的影響也越大,如果你的家人、親密伙伴都佩戴了口罩,出于對這個群體的歸屬感,你也很有可能順從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地位”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響力,當人們在電視、網絡上看到新聞記者、明星等名人都戴上了口罩,雖然不清楚他們戴的是哪種口罩,但也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群體一致性”是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如果你所在的部門、群體中,有一個人公開聲稱他不會搶購口罩,那么這個群體的影響力就會降低,你也可能傾向于不戴口罩。心理學研究呈現了從眾現象和影響因素,也提示我們注意堅持自己的獨特性,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

人際期望——皮革馬利翁效應

主持人崔永元在其組織的鄉村教師公益活動上,曾經講到自己小時候優異的語文成績和糟糕的數學成績,以及它們與兩位老師的關系。

崔永元回憶,小學的語文老師經常夸他作文好,甚至在諸如“運動員像離弦的箭一樣沖出去”這樣模式化的文字后也批注:“精彩!”以至于那時的小崔覺得自己寫作跟魯迅差不多,語文成績也不斷提高。而數學老師對崔永元則是截然相反的態度,不相信他能學好數學,還在一次課上將粉筆頭扔到小崔臉上。結果崔永元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

教師的期望和態度真的會影響學生嗎?為了揭示其中的關系,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學中進行了實驗研究。首先,研究者對全校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驗,隨后提供給每位班主任一份智商排名名單,上面注明了哪些學生的智商更高(實際上,所有的排名都是隨機分配的,只有班主任才認為名單上排在前列的學生會有不同尋常的智力表現)。

學年結束后,再次的智力測驗結果顯示,那些教師認為智商優秀的學生,其智力的提高幅度要顯著高于那些沒有得到教師期望的普通學生。羅森塔爾將這種人際期望現象稱之為皮革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的研究在除教育以外的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僅1997—2000年間,就有80余篇社科類論文引用了皮革馬利翁研究。現在,試想作為一名管理者,你有著怎樣的員工隊伍?你又是怎樣評價和期望你的員工呢?

自主感——“療養院”研究

Google成立于1998年,作為一家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他們在短短的10余年時間里,已經晉身2012年度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的第277位,并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互聯網領域巨頭。是什么讓Google公司長期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和旺盛的創新能力?

1975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處療養院中,蘭格和羅丁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把院里的老人們分成了兩組,分組唯一的差別在于:第一組老人需要自己負責決定房間如何布置,盡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安排生活;對第二組老人,療養院的服務人員則會把起居布置得非常舒適周道,盡可能做出詳盡的安排,不需要老人費心。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更加快樂,對生活更感興趣,社交活動更多,也顯得更有活力。

蘭格教授的研究證明了自主感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谷歌公司,有一種“20%的工程師文化”,即每位工程師都可以擁有20%的帶薪自由時間,自己決定做什么。其間,員工之間的私人交流往往會創造出許多創新點,在對這些項目進行評價之后,公司便會成立專門的項目組加以支持。Google公司稱,給工程師20%的自主時間,他們能回報40%的創新產品。

責任擴散——沉睡的旁觀者

在企業中,管理者都希望擁有像《致加西亞的信》中羅文那樣負責、忠誠的員工。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況似乎比送信人更常出現在職場中。是遇人不淑還是用非所長?

關于責任的心理學研究,源于一樁發生在美國的暴力悲劇事件。1964年的一個晚上,凱蒂女士在結束工作返回公寓的途中,在公寓所在的安靜的中產階級居住區內,遭到持刀歹徒的襲擊,她大喊救命,許多房屋的燈亮了,一個鄰居在窗口大聲警告歹徒:“放開這女孩!”歹徒忙欲逃走,但隨即發現并沒有人出來干預,于是又返回凱蒂身旁,用刀將她刺殺。其間女孩一直呼救,但直到警察接到報警,在2分鐘內趕到時,女孩已經死去,歹徒也不知去向。警方在調查中發現,共有38人目睹了這一事件,襲擊持續了35分鐘,但最終只有一個人選擇了報警,無人現身干涉。

這一案件震驚全美,為了尋找阻礙人們伸出援助之手的因素,約翰·達力和比伯·拉特納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在一個面對癲癇發作病人的情景中,研究者發現,隨著在場人數的增多,被試們作出援助反應的時間也逐漸增加。研究者表示,這一實驗證明當人數增多時,提供幫助的責任分散了,人們認為會有其他人提供援助;同時不提供幫助的羞恥感也分散到多人身上。正是這種擴散阻礙了援助。

在職場中,建設一支高績效的團隊,管理者不僅需要培養團隊的凝聚力,同時也需要明確、細化每項工作的負責人,幫助每位員工澄清職責。

并非絕對——部分的真理

在了解了上述現象,以及心理學研究者的工作后,你是否認為這些研究足夠好地解釋了我們身邊的問題呢?

沒錯,正如你所想,答案是“不”。雖然這些研究帶給生活很多有價值的建議,但心理學研究者們從未停止過對已有研究結論的批判和反思,讓我們一起聽聽不同的聲音:

雖然阿施關于從眾的研究得到廣泛支持和認可,也在多種實驗條件下反復驗證。但心理學家們仍然在思考這項研究的實用性,即“也許被試可以在實驗環境下,對線段長度這種并不重要的瑣事上與群體保持一致;但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重要事情上,他們不會輕易地表現出從眾行為”。聽上去是不是有些道理呢?為此,研究者們還從其他角度(如文化)探索從眾現象。

皮革馬利翁效應也同樣受到批評,桑代克、理查德·斯諾等研究者都對羅森塔爾的實驗環境、被試提出了質疑,認為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操縱教師的期望會提升學生的智力”。但同時,赫曼·H.斯佩茲等學者也指出,教師的積極期望不能提升學生的智力,這并不意味著它對學生沒有任何影響。相反,它確實可以改變學生的態度、行為和成績。

篇(5)

通過實證調研,目前日、韓企業商務文員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和文稿翻譯、會議翻譯

2.整理報表,文檔,會議摘要等

3.協助公司經理進行商務活動、與客戶溝通,交流,推銷公司產品等

4.協助公司經理處理具體生產業務、人員管理、檢查巡視、問題反饋和處理等

(二) 對大學中開設課程的滿意度

在本次調研的20多個的日、韓資企業中目前正在從事商務文員的調查問卷來看,近90%的應答者選擇了不滿意或者很難說,可以看得出,目前在高職院校中應用日語和應用韓語在對商務文員的人才培養方案上是有巨大欠缺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其所需要的知識體系在大學中并未能獲得。

(三)認為在大學中應該增加開設的課程內容

在本次的調研中,應答者以自己工作崗位為出發點,提出在大學中應增加開設包括:實用的日韓商務禮儀(包括實用的酒桌文化禮儀)、會計基礎、人力資源、工商管理、公共關系學、職場化妝和著裝、設計、新聞學、心理學、日、韓辦公自動化軟件課程等。

(四)大學中應加強的實訓課程

本次的問卷結果顯示,在大學的實訓體系課程中,應增加:涉外活動實踐課程、語言實際應用交流能力實訓、商務禮儀實訓課程、化妝和著裝實訓課程、日、韓及中文辦公自動化實訓課程、人際溝通與交流實訓、應變能力訓練等。

(五)作為商務文員應加強訓練的能力素質

本次的調研結果顯示,作為日、韓資企業的商務文員,應加強訓練的職業能力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禮儀、敬業精神、應變能力、觀察能力、忠誠度、團隊合作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執行力、效率、學習能力、勇于承擔責任、吃苦耐勞、踏實誠懇、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

二、高職高專日、韓商務文員崗位引領下的課程搭建的啟示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課程改革與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

課程改革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在課程改革中必須確認崗位需求的相關知識體系和技能結構,開發出核心必修課程,根據職業崗位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設置課程內容和實訓環節,確保教材、教師、課程、實習、實訓與生產實踐保持零距離。通過此次調研,同時通過對比當前本校及相關院校培養商務文員的應用日語和應用韓語的課程設置,筆者有以下的建議。

1.就本校的應用日語和應用韓語課程設置而言,專業技術平臺課程主要以語言為主,專業方向課程中加入了為數很少的商務貿易類課程包括:國際貿易、單證及經貿日、韓語、函電等課程等。因此,通過本次企業的實際調研,筆者認為,應在原有的應用日語和應用韓語的專業技術平臺課中應加入日、韓辦公自動化軟件、會計學、管理學類課程;在專業方向課程中加入日、韓實用商務禮儀、化妝、著裝、商務溝通與交流、新聞學、文秘寫作等課程。這類課程是高職高專日、韓商務文員崗位工作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此短板確需盡快彌補。

2.通過此次調研,筆者認為,在目前的課程體系中,日語交流技能與禮儀、韓語交流技能與禮儀課程教學應更側重于實際商務活動中實用的商務禮儀文化教學,同時在該類課程中,應增加化妝、服裝搭配等內容,并在實訓課程中予以體現;在實訓課程中應盡可能創造涉外的實踐活動或模擬真實的涉外實踐,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作為高職高專的課程負責人和專任教師應盡可能創設真實的現場模擬環境,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外賓接待的實戰情境中,同時,也可通過各種渠道,將實戰的錄像資料作為現場教學的手段;通過聘請外教和留學生現場模擬,制作微課的方式,盡可能多得創設真實的教學資料。

3.在此次調研過程中,筆者認為,在課程體系中應增加會計基礎、管理學、心理學、日、韓辦公自動化課程等。此類課程作為商務文員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涉足面比較大,也是畢業生日后職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而目前在本校的人才方案中還未涉及,因此急需更新和補充。

4.在此次調研中,筆者認為,在實訓課程中應加強具有針對性訓練包括、語言訓練、團隊合作能力訓練、職業素養的訓練、職場溝通和人際關系的訓練、應變能力的訓練、日、韓辦公自動化的軟件的使用實訓及上文中提到的商務禮儀、化妝、著裝的訓練等。

5. 在此次調研中筆者認為,在課程體系中應加強與日、韓資企業的校企合作課程,將企業的實際需求和工作場景引入到學校的實訓課程中來,從而更有針對性,同時通過平時、假期學生的長短期實踐和實習,在學生真正步入日資、韓資企業前就具有良好的職業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同時,也可以通過志愿者服務的形式與博物館、主要景點、旅行社等進行聯系,發展一批校企合作單位,通過學生志愿服務的形式,加強語言能力的培養,加強職業素養和綜合管理能力的培養。

篇(6)

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學生在社會中更有生命力,是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改革發展的需要,是學生擇業能力培養的需要,也是學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管理問題對于推動中等職業學校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根據當今遼西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就業形勢和學生就業面臨的實際情況,就遼西地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對策,為創建更好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外部就業環境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樹立全新的就業管理理念

1、加強招生、就業指導工作

就業指導是指一些社會上的就業指導機構和各個學校運用職業分析、心里咨詢、調查問卷等等方式方法,依據社會上的求職人員或者在校學生的自身條件、求職意愿以及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等,提供指導與咨詢,幫助就業需求者了解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和關于人事錄用、勞動法規政策等,并對自己本身的職業能力傾向、心理特征與職業興趣有一個全面的掌握與了解。

從招生工作切入,結合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工作,非常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及職業能力,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不忙從,不走彎路,經過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最終獲得職業的成功,并達到了科學的支配。

2、提高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

為保證就業管理教育長期、正常的開展,政府應規范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輔導教師和就業規劃課程設置,并使之成為制度。為達成職業教育與企業之間的有效融通,讓學生對職業世界有個真實的了解,政府應采取經濟或行政的手段,使企業積極接納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或使企業真正參與到職業教育過程中來。最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指的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實現企業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為了使公眾能簡潔方便的獲取來自社會的各種資訊,社會各界以及政府都應建立資源共享的、開放的公共信息平臺。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了解職業教育,支持技能型人才就業生涯規劃,社會相關部門應在聲像媒體、網絡、出版物等方面宣傳介紹有關的種種理論和實踐活動。借此多種媒介方式,讓中職生們及時、準確的了解到相關的就業信息。有利于精確地把握和對擇業做出慎重選擇。只有科學的擇業,才能合理的就業,從而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

二、建立專業化就業管理服務隊伍

1、配齊、配強專職就業管理教師和專職工作人員

就業管理工作教師隊伍具備的素質是就業管理工作開展好壞的關鍵。就業管理是一門集教育學、社會學、人才學、心理學、信息學等專業知識相互結合交融的綜合性學科,就業管理人員沒有廣博的知識,應具有的素質是不行的。他們扮演著多重的角色:“團體的領導者”、“知識的傳播者”、“家長的人”同時還是“職業工作介紹者”、“生涯設計指導者”、“勞動力市場信息者”、“心理輔導員”等等。面對他們所要完成的多重任務,教育部曾多次對各學校提出要求“盡快提高就業管理教師對伍的整體業務水平,把就業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到整個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高度,努力提高就業管理教師隊伍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

2、積極吸引有關專家擔任學校就業指導兼職教師

學校必須按照“專家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標準,加強對就業管理指導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引進包括心理學(尤其傾向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等學科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課開展教學。所有能就業指導人員都要有資格證書,并經過層層考核達標方能上崗。其中,就業指導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咨詢學、輔導學、人力資源學、碩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士,其余的工作人員也需獲得過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專業學士學位。為推進就業指導隊伍的專家化和職業化進程,學校應積極吸納校內外有關專業、學科的專家、學者擔任學校就業指導兼職教師,從事就業指導的教學、咨詢和研究工作,并可對校內就業指導人員再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專業培訓。

三、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1、認識職業規劃課程開設的重大意義

第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職業規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性要求。

第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職業規劃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性要求。

第三、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職業規劃是借鑒海外的成功經驗,提升人力資源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2、完善職業規劃課程的內容

要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就必須按照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設計流程,認真、切實地做好每個環節,主要步驟有:確立職業生涯志向、自發認知與定位、評估職業生涯機會、確定職業生涯目標、確立職業生涯方案等。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使中職生們正確的了解職業和認識社會,正確的看待自己,合理進行職業定位,并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特別面對心志尚未成熟的中職生而言更是益處多多,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將完善職業規劃課程內容作為就業管理體系建構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3、掌握學生職業心理

所謂職業心理,就是指人在對社會、職業和自發的認識基礎上形成的對待職業行為和職業的一種心理系統,對人們從事各種職業有維持、決定和指導的作用。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進行職業心理輔導以及全面掌握學生職業心理主要是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了解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傾向,再依據本人的需要做出最終的職業選擇。在校的中職生正處于職業期望形成與正向成熟的階段,特別是在進入學校之后,正是學生們的思想觀念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通過掌握學生職業心理,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正視現實,制定新的學習目標,獲得新的學習動力,并使學生們不斷地為實現自己的遠大職業理想而不斷努力。

四、開設就業指導類課程

1、系統化就業教育指導內容

學校應積極探索,并與企業合力開發科學的、系統的、實用化的就業教育指導課程。主要由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與學校的就業指導人員密切協作與聯系,讓學校的就業指導人員進入企業進行調研,同時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走進學校執教,從而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和學校的實際條件來共同開發設計就業指導教材,制定就業指導課程,這樣能夠更有效的利用雙方的現有資源,使就業教育指導課程在實用性和科學性方面都得到了保障,學生、學校和企業也都能各取所需。

2、系統化就業教育指導具體方式

對于當今中職學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年僅十六、七歲,對于“工作”這個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僅憑老師口頭上的講述,教條的陳訴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們很難真正的理解參與到具體工作是如何的情形,也很難體會到未來的職業將會給他們的整個生活帶來如何巨大的影響。鑒于此,學校可以和企業一起聯合起來,創造機會,系統化就業教育指導具體方式,讓學生走進企業進行真正的實地參觀。通過參觀實踐、借鑒、學習,學生能夠親自去聆聽老職員們的親身體會與經歷,親眼去觀察某一份種類的工作是怎樣進行的,親身去體驗來自于工作場景中的感受,認識到想從事某份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能力與技術,進而才會對自身產生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已經具備了這些方面的能力與技術。這樣一來,就業指導的效果要比老師在課堂上講教十遍更為明顯,學生也會感觸頗多,并對每一次的就業指導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懵懂的職業生活也會形成具體的概念,甚至會明確今后的職業目標,從而改變原有的學習態度。

五、建立校企合作就業管理模式

1、大力建立就業、實習基地

企業幫助學校大力建立就業實習基地。就業實習基地的建設主要以工廠環境為主,在其間主要訓練學生根據所學的專業而應掌握的相關技術應用。實習課程也要設置為必修課程,學生只有通過了在就業實習基地的訓練與相對應的技術方面的考核之后,才能順利的畢業,以及考慮能夠留在企業轉為正式錄用人員。企業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實習崗位給學校,學校再推薦對應專業的學生到崗實習。表現優秀的學生,則可以被企業在其實習結束前優先留用。這樣,學校不但解決了學生在畢業初期毫無工作經驗的問題,企業也可以從中獲得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2、努力做好見習、實踐工作

見習實踐是幫助中等職業學生身份從學生轉變為工作者的一個重要過度。通過安排見習實踐,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學生提高對職業系統、環境方面的認知,了解宏觀及微觀的職業環境,從而可以自主定位,把社會需求與自我價值有機的結合。其次可以拓展學生就業技能。就業技能涉及的內容很多,其中一部分在學校環境下很難得以模擬示范,但通過見習實踐,學生就能夠就得以親身體驗;再次,以便于學生順利度過職場轉型期。通過真正的接觸職場生活,學生會提高對職場的適應能力和認知程度,畢業之后直接進入職場也能迅速適應,并順利完成自身從學生到職員的轉型。

篇(7)

一、大學生的“彼得?潘”情結

彼得?潘(Peter Pan)是著名童話《小飛俠》中的人物,是一個滿口長著珍珠般的乳牙,穿著一身用樹漿和樹葉做的衣服,永遠快樂、健忘、不愿長大,也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他永遠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里,永遠也不想長大。于是,心理學家稱這種不愿意長大的情結為彼得?潘情結。現在,彼得?潘綜合征是個流行的心理學名詞,用來描述和形容在社會化過程中沒有成熟的成人。

按理說,上了大學,算是成年人了。恐怕沒有一個大學生會公開對別人說“我不想長大”。可是,在我們身邊,確實有一些已是成年人的大學生卻“不想長大”,他們表面上希望自己長大,內心卻不想長大,這就是他們的心理現實。其表現如下:

一是眷戀過去,仍然在尋找童年的感覺。時下,不是有女大學生最喜歡用奶瓶形狀的水壺喝水,或者直接就用奶瓶喝水嗎?還有,很多女生用的手機套、手套、圍巾、暖手寶、枕頭等日常用品多以卡通人物為主題,不時地在自習室里演繹著“卡哇伊”。不管是“奶瓶族”,還是“卡通族”,盲目的追捧卡通人物以及追求表面化的東西,都折射了當代大學生一種不成熟的心態,說明了她們的心理過于“孩子化”。

二是不愿較真,不把自己的事當一回事。大學生進了大學,遠離了父母,少了父母的叨嘮,也沒有了老師的監督,可以說是“我的青春我做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部分人甚至覺得,上不上課無所謂,少做一次實驗和練習、缺交一次作業和報告也會無所謂,甚至連實習這樣至關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也會覺得可有可無。上課時間,他或許會在寢室里呼呼睡大覺,或許會呆在網吧玩電游。在他那里,上課玩手機、逃課、逃會、逃活動成為了一種常態。那么,大學生成長,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有沒有錯呢?沒有錯!但是,如果將追求“個性解放”視為不要人管教,將追求“思想自由”變成行為上的自由散漫,那他就誤讀了大學生活的本意,誤讀了大學生的成長,會變得過于自我中心,相當的自由散漫,隨心所欲,以很不認真的態度對待大學生活。

三是責任擔當不夠,尋找借口逃避現實。上大學本來是求學讀書、鍛煉成材的大好時機,可是一些“不想長大”的同學卻有點兒不敢挑戰、不敢擔當,放棄了很多寶貴的學習和鍛煉機會。譬如,他會以對專業不感興趣、老師講課沒味道、學習內容枯燥無味等作為逃學逃課的借口。當他大學畢業了,他會以找工作太難為托詞,不肯離開學校和家庭,寧愿呆在學校或家里當“校漂族”、“啃老族”,也不愿意走向社會,去職場上闖蕩一番。這種人在職場上吃不得苦耐不得勞,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受挫,容易遭受團隊的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換工作如吃家常便飯,既隨便又頻繁。

總之,“不想長大”的學生,他們有成年人的身軀,卻沒有成年人的心思;他們有成長的要件,卻缺少成長應有的歷練;他們發生了成長的裂變,卻沒有修成成長的正果。這樣的大學生似乎患上了一種 “彼得?潘綜合征”,這其實是一種成熟障礙癥。

二、大學生的成長恐懼:植根于“生之創傷”更源于主觀臆造

其實,上大學并不只是為了“渡金”,拿到一紙文憑,大學生活有一個更為本質的目的,就是成長。然而,“不想長大”的學生卻“害怕長大”,對自身的成長深懷恐懼感和憂慮感。如前所述,他們會經常抵制師長的教育要求、希望被人當作備受呵護的孩子、回避自身人生的現實問題、習慣于離群索居、個人言行特立獨行、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學習工作怕苦怕累、做事不上心且總是拖延、害怕參與任何競爭,更為直觀的生活方式就是女生床上喜歡堆滿巴比娃娃,喜歡卡通飾物,男生桌子上擺著游戲機、卡通畫冊,書包里裝著魔方玩具,等等。難怪輔導員老師親切地昵稱他們為“孩子們”,言下之意是這樣的學生還沒有長大。

常言道,人不怕長大就怕長不大。對于處于成長中的個體,“怕長不大”是一種正常擔憂,而“不想長大”則是一種成長恐懼。茲有一則新聞可說明這一點。

有新聞報道稱,前幾年,某校大學生在長春市街頭拍攝畢業短片,片中的一名大四女生,衣著單薄,戴著白色面具,身上綁著紅色繩子。據她所說,這樣的打扮主要是想展示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恐懼。該女生認為,離開學校后就要戴著面具做人,在身上捆滿繩子,意味著步入社會后將面臨種種束縛,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場的男生也表示,當他一想到要進入勾心斗角的職場,就覺得心里發顫。不難發現,大學生頭戴白色面具、身纏紅色繩子玩自拍,詮釋的是她們的畢業恐懼――把畢業離校、走向未來社會當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大學生的成長恐懼。

從心理學上講,恐懼是人在面臨或預測到危險或威脅時的一種應激狀態,它是一種本能的、強烈的情緒反應,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恐懼是與生俱來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過,人在出生之時即有恐懼、憤怒、愛、恨。這四種基本情感中,首當其沖的是恐懼。奧地利精神分析治療師弗洛伊德(Sigmond Freud)和蘭克(Otto Rank)也認為,出生是一個創傷性事件,其中充滿了恐懼的體驗,稱作“生之創傷”。個體自出生之后,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危險以及體驗到的恐懼,只是對“生之創傷”這個原型經驗的復制,即個體就像是在再次經驗“生之創傷”的恐懼一樣。并且,這種恐懼伴隨人的出生進入了世界,與人的一生如影隨形。

究其根源,大學生的這種成長恐懼不僅源自植根于人性的“生之創傷”所帶來的不安全感,更主要來源于他們對未來社會或陌生世界的主觀構建。因為在未步入社會或走上工作崗位前,他們內心就堆積了種種對社會生活的消極看法或者主觀臆造,所以才會感到恐懼。可以說,不安全感和主觀臆造是許多心理問題的根底,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想長大”實際上是一種成長的心理翳障。

三、大學生的成長心理危機:是發展性危機也是成長的契機

大學生因成長恐懼所引發的重大心理變化是心理危機,它是當大學生面臨突然或重大學習生活逆遇,自己卻無力應對或應對無效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如大學生遇到大學英語或計算機等級考試未過關、競選干部失敗、深愛的戀人分手等重大挫折,心理就會出現嚴重的不平衡,這就是心理危機。美國心理學家布拉默(Brammer)根據危機的來源將個體心理危機劃分為三種形式:發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和生存性危機。就大學生的“不想長大”而言,不僅是一種恐懼反應,更是一種心理危機,它屬于布拉默所說的發展性危機,即大學生在正常成長過程中,由于急劇的變化或轉變所導致的一種異常反應。

事實上,大學生在成長轉變、過渡的階段所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多半與個人的發展有關。比如,大學生第一次被別人追求,當她看到第一封情書的時候慌亂得不知道怎么辦好,又不敢對任何人說,出現適應不良。又如,有的大學生畢業去求職應聘,遭受一次次挫折與失敗。不難想象,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心情會是何等的沮喪,心灰意冷,甚至不想再去找工作了。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會遭遇成長中的諸如此類問題――新生入學不適應、求學目標缺失、不喜歡所學專業、學業適應困難、戀愛與性心理問題、人際交往困難、考試掛科、畢業論文沒通過、不能正常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等,這些問題都可能導致發展性危機。

粗看起來,心理危機好象很可怕,其實它具有兩面性:即危險和機遇。如果大學生面對自身的成長感到十分困惑和極端恐懼,那么勢必會引發嚴重的心理危機,有可能導致精神崩潰或抑郁自殺,這種危機就是危險。在高校不乏這方面的事例,比如有的大學畢業生因找不到理想工作,或者情場失意,或者畢業論文通不過而出現自殺,這就是危機的危險性表現。如果他在危機中學會新的應對技巧,學會更加多維地認識自我,更加理性地看待他人,更加全面地認識社會,就可能從挫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新求得心理平衡,有如鳳凰涅磐獲得重生或新生,這種危機就是一種機遇或轉折點。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Robert Kegan)所說,人生活在平衡與失衡的循環狀態里,是失衡(而不是平衡)使人成長。每一個失衡都是一個危機,這一危機既給人提供逃避的理由,又是促使人成長的契機。進一步說,在大學生身上,成長恐懼不僅是發展性心理危機,也是成長契機。這種心理危機就如同成長的催化劑一樣,能夠促使他們從危機中獲得進一步的心理成長。因此,大學生的成長不失為一場不斷面對恐懼的冒險。

四、大學生成長的理性取向:直面生活而不是逃避現實

大學生成長往往與恐懼深切相關。他們的成長,可以說是一個遭遇恐懼、突破恐懼進而化解心理危機的過程。面對和應對恐懼,通常有兩種選擇:逃避與直面。逃避或直面,是不同的生活態度,也是不同的行動方式。選擇什么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付恐懼,結果自然會大不同。

換一句話說,大學生活的開始,就是大學生選擇的開始。他們面對成長的恐懼,或選擇逃避或選擇直面,兩者互動,或損或成,漸漸塑造了弗蘭克爾(Viktor E.Frankl)所說的“我之為我”。而“我之為我”的生活過程中,必然在被自己所做出的選擇塑造著,必然會遭遇和即將遭遇各種各樣的恐懼:外在的、內在的、意識的和潛意識的。在恐懼里成長,免不了暫時的逃避,而對成長的態度和方式理性的取向卻是直面。尤其是面臨或陷入病理性的成長恐懼的時候,他們需要學習的就是直面的態度和方式。

我國有一則寓言故事,叫做“黔驢技窮”,它很能說明這一點。故事告訴我們,恐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陌生的事物尤其讓人感到懼怕。當人懼怕某一陌生的對象,往往會把它想象得異常巨大而可怖。就像寓言中的老虎遇到驢子,要經歷一個把陌生對象“巨大化”的心理過程。“不想長大”的學生同樣如此,他也會把現實生活中覺得恐懼的對象想象得非常巨大和不可戰勝。與此相對,他又會把自己看得十分渺小、無法匹敵。從恐懼發生來講,把陌生對象“巨大化”是作出逃避的心理前奏。雖然逃避不失為一種心理防御手段,但是往往只能收到一時之效,就像一個人遇到煩惱去買酒求醉,從而把煩惱“忘掉”一樣。但是,煩惱的根子還在那里,會在日后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危機。一味地逃避,只能是于事無補、于己無利。

直面的態度與方式卻能讓人對陌生對象獲得真實的看法。當陌生對象變得熟悉,他就不再那么可怕,也不再控制自己,不再使自己一味逃避。更為重要的是,面對陌生而害怕的對象,需要一次次嘗試著直面它們。先與懼怕的對象保持一點兒距離,一步挨著一步,循序漸進地接近它。這樣,就會越來越適應所害怕的處境或遭遇。“黔驢技窮”寓言中的老虎就是這樣,起先由于不熟悉驢子而害怕,因為害怕而逃避。雖然逃避了幾次,但它還是回來了,并沒有一逃了之。試想,假如老虎逃開之后,從此躲藏起來,不再露面,那么它對驢子的懼怕可能就是永遠的。但勇敢的老虎回來了,一次次嘗試把自己暴露在陌生而害怕的驢子面前,讓自己漸漸熟悉陌生的驢子,也讓自己的恐懼在此過程中逐漸消退和減少。這個過程,就是直面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大學生需要直面現實生活,才有可能走出依賴、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把陌生的對象變為熟悉的事物,把恐懼變為安全,這是走出“彼得?潘綜合征”惟一的途徑,也是消除“不想長大”障蔽、獲得心理成長的不二選擇。

總而言之,雖然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成長的恐懼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恐懼讓他們學會逃避,逃避使他們得以生存,但是過度的恐懼又可能導致他們過度的逃避,從而破壞他們的生存能力,甚至導致他們的毀滅。這個看似悖論的性質里有一個秘密,就是逃避的“度”。這個度也反映他們對大學生活本質的理解或把握。正確的理解是,大學生既需要合理的恐懼和適當的逃避才能得以生存,又需要直面和突破不合理的恐懼才能得以成長。

參考文獻

[1] 陶彬.女大學生街頭詮釋畢業恐懼:全身纏滿紅繩[N].城市晚報,2010-12-23.

[2] 王學富.成長是一場不斷面對恐懼的冒險[EB/OL].壹心理網,http:///info/13644/,2014-4-25.

[3] 李金林,申瑋,陳晶妍.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中的自我成長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篇(8)

隨著英語教育的普及,人們學習英語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習英語的渠道增多,單純的英語人才的需求量減少,有專業知識又懂英語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了職場新星。要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從學校層面出發,需要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職業生涯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總的來說,課程的設置要從以培養單純的專業知識為主要目標轉變為專業知識培養與實踐技能培養相結合。建立就業導向型課程體系可以在原有的專業特色基礎上增加方向性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

一、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中醫院校英語專業肩負著培養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人才的歷史使命,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中醫藥國際化趨勢的、能開展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翻譯、商貿、教學等工作的高級復合型人才。以山東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遵循“三模塊說”。即《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的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模塊、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模塊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模塊。具體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以及相關知識選修課。這種傳統的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實踐教學模塊的缺失。目前的實踐教學模塊主要依賴于大四下學期的實習。然而,學生離校實習階段,教師給予實習指導的途徑較少,效果不佳,難于監督,導致很多學生的實習流于形式,教師也很難掌握用人單位真實的反饋情況。二是專業特色的就業導向不突出。中醫英語特色的職業發展道路尚未形成,雖然中醫英語課程設置特色鮮明,但利用這一特色找到工作的學生鳳毛麟角。

二、調查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對就業導向型課程的需求,筆者對山東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11級60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以期發現課程設置的優點和不足,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就業指導型課程體系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調查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開設就業導向型課程的必要性;就業導向型課程專業方向的設置需求;具體課程的設置需求及建議。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學生對專業學習的宏觀認識不足。受訪學生對課程設置基本持肯定態度,認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以及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設置比較合理。但有高達80%的學生不了解《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英語專業培養目標,60%的學生不了解學院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可見學生缺少對專業學習的宏觀把握。只有讓學生明確培養目標,充分了解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意義,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放矢地參與到學習和實踐中來。

2.設置就業導向型課程的迫切性。學生的就業意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英語教育(33.33%),對外貿易(23.33%), 公務員或事業單位(20%),翻譯(10%),中醫藥對外傳播(3.33%)。

有一半的受訪學生認為具有實際操作性的課程學分太少,這一結果印證了關于實踐教育課程模塊缺失的現狀。對于目前的專業教學模式能否很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有68.3%的學生選擇“一般”。96.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就業導向型課程。可見就業導向型課程的設置十分迫切。經過了實習階段,學生有了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初步了解了自身未來職業規劃道路中的優勢與不足,對于就業導向型課程的專業方向設置,學生給出了以下結果:46.67%的學生選擇英語教育方向,41.67%的學生選擇經貿類英語方向。雖然有50%的受訪學生認為有必要設置中醫英語專業方向,但想選擇中醫英語方向的學生卻僅占3.33%。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有兩點:一是現有的中醫英語課程已經滿足了學生的需求,他們更加迫切需要課設經貿類英語和英語教育方向課程;二是中醫英語就業面較窄,英語學生往往不具備中醫基礎知識,即使是對中醫英語課程感興趣,也會因為中醫基礎的欠缺而使學習知識變為死記硬背,應付考試。

針對問卷給出的經貿英語方向、英語教學方向、中醫英語方向,學生又進一步提出了對相關就業導向型課程的需求。有82%的學生選擇了國際貿易,76.7%的學生選擇了教育學,學生認為與就業息息相關的課程還包括: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醫英語課程等。

3.職業資格培訓納入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求職的重要敲門磚,對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針對未來職業規劃,可以考取各類資格證書。翻譯資格證、教師資格證、商務英語等級證書這三種資格證書是受訪學生認為對就業最有幫助的“砝碼”。可見突出就業導向,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將職業資格證書的實踐技能訓練納入就業導向型課程體系設置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關于就業導向型課程設置的建議

1.課程要突出中醫英語特色。目前,主要在大學三年級開始中醫英語、醫學英語寫作等課程,中規中矩。針對問卷中學生反應的問題,建議在中醫英語方向做以下調整:一是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中醫基礎課程,開課學院為基礎醫學院,由中醫學院教師用中文講授。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知識,讓學生具備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了解中醫知識,對中醫藥的學習產生興趣。到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習中醫英語相關課程,是對中醫基礎課程很好的銜接和擴展。避免學生在不了解中醫藥的情況下學習中醫英語知識,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二是加大中醫文獻翻譯及相關科技類英語翻譯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醫學英語翻譯及寫作水平。幫助更多的學生真正有能力勝任中醫藥對外文化交流的工作。

2.開設經貿類英語課程。這一方向的課程主要有: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目前開設的商務英語課程受到學生的好評,問卷中有56.7%的學生認為商務英語中級或高級證書對其就業幫助很大,因此商務英語課程變得尤為受歡迎。然而從事對外經貿類的工作僅有商務英語知識是不夠的,基本的國際貿易知識必不可少。目前學校藥學院市場營銷專業開設有醫藥國際貿易課程,師資力量雄厚,授課經驗豐富。經貿類英語方向的學生可以選修醫藥國際貿易課程來豐富自己的國際貿易知識。不僅如此,醫藥國際貿易課程與中醫英語特色課程還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開設英語教學類課程。針對這一方向的課程主要有: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英語教學法。其中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開課學院為人文社科學院。英語教學法的開課學院為外國語學院。有了這些課程作為支撐,有利于學生順利考取教師資格證。在實習和就業中能夠更加得心應手。目前,有41.7%的學生在實習時選擇了教育培訓機構,并有46.7%的學生最終與教育培訓機構簽約。雖然這一比例很大,但是由于是中醫院校,與學院有實習合作的學校和教育機構相對較少。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方向課程的同時,學院應積極聯系實習單位,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

4.開設研究方法入門課程。這一課程是對論文寫作課程的有效補充,讓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能比較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并能將其應用到論文寫作中。38.3%的同學選擇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尤其對于即將升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專業理論知識有著極大的興趣,但是這種潛在的興趣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有高達40%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研究方法。以此為基礎,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和深造中很難出成果。反之,如果在本科階段增設相關專業的入門課程,可以有效改善英語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薄弱的情況,為他們今后的研究和學習提供更好的平臺。

四、結語

根據調查可以得知,在中醫院校英語專業中設置就業導向型課程很有必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總而言之,中醫院校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一定要遵循英語專業教育的規律,需要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完善,最終提高中醫院校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丁沖.芻議強化中醫藥教育國家化趨勢下的中醫英語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2]王雪玲,江鳳霞,陳桂琴.就業導向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金利民.注重人文內涵的英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

篇(9)

專家研究表明,對人一生事業影響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從事此項研究的人員還發現,在成功諸要素中,智商因素僅占很小比例,而控制情緒的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等情緒智力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一個人職位做的越高,其情商的作用就越大,情商甚至決定著一個人職業發展的高度。

目前,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因此,通過提升在職業生涯中具有普遍實用價值的情商來提升大學生就業力已經刻不容緩。

一、情商與就業力的關系

1.何謂“情商”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耶魯大學的彼得·塞拉維教授與新罕布什爾大學約翰梅耶教授正式提出了情緒智能、情緒商數概念。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或成就某項事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們所說的情緒智能,他們還列舉了不少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于1995年提出了“情商”的概念,認為“情商”是個體的重要的生活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的品質因素。

情商的提出,動搖了“智力決定一切”的統治地位,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一個人的成才,不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丹尼爾·戈爾曼甚至指出:“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而心理學廣泛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樂,主要決定于其情商的高低。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

那么情商到底是什么?情商是非理性的情感商數,是人的一種涵養和社會智力,是一種心靈力量,是人的另一種形式的智慧。它反映的是一個人認識、控制、調節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了一個人智商品質的高低,也反映著一個人準確、有效地加工情緒信息的水平,并揭示一個人由情緒引起、激發和促進心智良好循環的潛能。在《情感智力》一書中,戈爾曼還提出了情商的基本內涵:了解自我;自我知覺;管理自我;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系。

2.何謂“就業力”

就業力是就業能力的簡稱。從學生角度來講,就業力包括工作能力、適應能力、求職(生存)能力。

工作能力: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備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有能力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所以工作能力是大學生就業力的第一位能力。

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指的是大學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生所具有的優勢是知識、事業心、體力、思維活躍等,但大學生缺乏的是經驗。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在的領域環境不熟悉,他就很難有所創造,有所創新,干出成績來。所以,大學生所具備的適應力可以幫助大學生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因為,對于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無論什么樣的環境、條件都要能適應,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干出成績,實現人生價值。

求職(生存)能力:求職能力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找工作的能力。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畢業的時候連找工作的能力都沒有,那么他的能力究竟表現在什么地方?所以,求職能力又稱為生存能力。

3.“情商”與“就業力”的關系

許多大學生進入職場以后,懷著強烈而莫名的優越感,好高鶩遠、眼高手低,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和清醒的認識。盡管他們都具備了過硬的學位、學歷和優秀的專業書本知識,但是他們卻無法處理好一些日常事務,例如不能很好地處理周圍的人際關系、不能與工作伙伴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合作、不能獨立面對工作中的大小挑戰、不能經受任何的挫折、不能自如地調控自己的情緒、甚至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決非危言聳聽。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和情商智能的不足,許多大學生步入職場后不知如何處理人際溝通和待人接物,陷入一些職場小事中無以自拔,感到度日如年,甚至產生厭世等極端情緒。自然,成功對于他們而言就是水中月鏡中花,成就感不足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感,于是,情況變得更加不可收拾。一邊是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一邊是企業對大學生求職者的諸多不滿。于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何通過努力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也就成了大學畢業生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無法找到融入社會的合適方法和途徑,是困擾現今眾多初涉職場大學生的首要問題。然而,導致如此結果的直接原因,除了學生自身的性格弱點以外,我國一直以來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教育,卻忽視情商教育的學校體制也難辭其咎。

二、如何培育大學生的情商增長點

情商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它是可以學習、掌握和提升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核心包括自我認識、管理情緒(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自我激勵、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四方面。

培育情商增長點,需要把握以下兩點:第一,清楚認識和正確運用情緒去幫助自己,要培養了解自我情緒的能力,要能敏銳地知覺情感的出現和隨時變化,并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白每種負面情緒的正面意義,發揮它使自我的人生有更多的成功、快樂,使自己更積極、更有斗志。第二,了解和分享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學會用“同理心”去了解和分享別人的觀點和情緒感受。摒棄傳統上通常以“評價性”的方式處理同另一個人的事的做法。畢竟,處理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事情,只有在理性與感性并存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培育大學生的情商增長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學習和鍛煉。

1.正確評價自我

一個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會產生心理障礙,表現出對自我的不滿和排斥,從而出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應學會了解自我、評價自我。

(1)“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己。在處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與環境和心理條件相近的人比較,找出自己的位置。這種比較雖然常帶有主觀色彩,但卻是認識自己的常用方法。

(2)從別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的評價有較大的相似性,則表明自我認識能力較好、較成熟;如果客觀評價與自己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自我認知有偏差,需要調整。

(3)通過生活經歷了解自己。通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2.管好自己的情緒

要創造生命中想要的力量、歡樂和熱情,就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一是可以利用生理機能來管理情緒。從容、有力、敏捷的動作可以讓自己馬上就有充實感,如學會用強有力的聲音說話,速度快一些,將聲音從胸腔的較深處發出來;改變呼吸方式可以馬上改變自己的情緒;改變臉部表情可以馬上改變自己的感覺;改變自身所攝取的飲食內容可以增進健康及體能。二是可以控制并集中注意力。

3.為卓越建立好習慣

強迫重復建立好習慣;保持應有的“恐懼感”;學會放棄和選擇;帶著好心情去行動。

4.打造成功的關系網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和影響力,與恰當的人建立穩固關系對此十分關鍵。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拓寬生活的視野,讓自己了解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并提高自己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5.找一個生活中鮮活的榜樣

在周圍的人中找出讓自己學習的榜樣,他們比自己更聰明、所受教育更好、層次更高、更有毅力,我們會在追趕他們的過程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情商。

6.從難以相處的人身上學到東西

難以相處的人是我們提高情商的幫手,可以從多嘴多舌的人身上學會沉默,從脾氣暴躁的人身上學會忍耐,從惡人身上學到善良,而且不用對這些教師感激涕零。

篇(10)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以培養學生實際寫作技能為目的基礎課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設起,已走過三十多年的歷史。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應用文寫作在傳遞信息、處理事務、溝通關系方面都有廣泛的實用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越是進步、發展,寫作這種古老而又常新的人際交流手段就越發顯得必要而且重要。”目前應用型和職業技術院校大多將《應用文寫作》開設為通識課或選修課,其課程設置目標是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學生勝任崗位的知識和技能。

筆者所在的獨立學院面向全院本、專科學生開設了《應用文寫作》課程,作為一門公共通識課,意在使學生掌握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首先,學生重視不夠。同為公共通識課,《應用文寫作》不像《大學語文》有文學意蘊,不如《大學英語》《大學數學》為考研必備,也不比《大學體育》類的課程接人氣,學生普遍將其列入邊緣課程,學與不學一個樣,未能充分認識到該課程對于今后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其次,教學時間有限。應用文內容龐雜,種類有幾十種,與學生學習生活、未來職場關系密切的有十多種,本科16學時的教學時間安排對于文種繁雜的應用文只能是走馬觀花、一掃而過;再次,教學方式我弧Sτ夢男醋骺緯唐重理論闡釋,教師大多都采用講授法,即按照文種的類別,依次講授其文種特點、寫作格式、例文分析、注意事項等。教法較為程式化,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弱化了應用寫作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

實踐證明,優秀的職場工作者應具備良好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尤其在現代社會職場中需要具備運用書面語言進行溝通關系、處理事務的能力。鑒于上述情況,當務之急是重新審視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擇以及固定化的考核模式,需要積極探索應用文寫作的課程教學改革,以就業和職業為導向,強調課程價值指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應用寫作課程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養成,包括職業的適應能力和勝任職業的能力。

一.強化職業意識,明確課程目標

為用而作是應用文寫作的源動力,實用性是應用文的基本使命。本質上,大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為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服務的,應用文寫作作為大學生專業素質的重要能力之一,集中體現個人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當前很多用人單位招聘畢業生時明確要求具有較強的寫作能力,更不必說國家公務員選拔考試中的申論文體。基于此,應用文寫作教學需要從實用、應用的角度出發,從職業、就業的目標設置課程。

為了增強職業意識,不同專業鮮明的行業特色要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有所體現,因而在教學內容就不能整齊劃一、一刀切,除了通用的幾種黨政公文和常見的日常事務文書計劃、總結外,不妨根據不同專業的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差異化處理,梳理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應用文種,羅列出教學重點。以本校為例,法學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是法律事務文書;酒店旅游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是使用頻率較高的禮儀文書,如演講稿、歡迎辭、開幕詞等;金融、會計專業學生的教學重點是經濟事務文書;廣告專業側重講授廣告詞、廣告策劃書等。雖說本校通識公共課教材統一,但教師可在教材的基礎上開展教學,還可結合專業特點,自主補充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應用文種。如工程項目的專業在教學中開設招標書、投標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增加網絡新聞、微博的寫作。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學以致用,能夠讓教學內容與未來職場息息相連,激發學生學習、寫作應用文的興趣和熱情,那么,職業意識的需要將成為學習應用文寫作的直接驅動力。

二.模擬職場任務,整合教材內容

目前,應用寫作教材的編寫基本上都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按照文種類別以章節編排,黨政公文、事務文書、禮儀文書、經濟文書、法律文書、信息文書、畢業論文等是編寫的普遍體例,其中文種理論闡釋的比重偏大,從概念、特點、種類、結構到要求,進行面面俱到的介紹分析。教師若參照該體例進行講授,對學習者而言,應用文寫作的理論性與實際情景脫節致使其積極性不高;對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的實踐訓練致使學難以致用。如何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技能對接?如何讓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實用又夠用?這是應用文寫作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德國在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興起“職業行動導向”教學理論,其核心是“旨在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融合,在專門構建的教學情境中進行職業從業資格的傳授,以使學生有能力從容應對那些對職業、對生計以及對社會有意義的行動情境。”該教學理論即通過重新組合教學各要素,為學生設置與專業對應的職業情景,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據此,重新整合教材內容,創設學生職場情景,模擬職場工作任務,從課程知識體系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職業為中心可為解決當前寫作教學困境的有效途徑。

以筆者所在的法商學院為例,培養的學生其就業對象大多是企業,所以熟練掌握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各類應用文種的擬寫和使用將是勝任職業崗位的基本能力。綜合考慮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專業知識等維度,采取項目化的教學內容,突出寫作任務和寫作情景,有針對性的設置職場求職、職場策劃、職場溝通、職場事務幾個與職業密切相關的內容,在每一個項目中模擬職場任務,將學習應用寫作的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有機結合,將學習內容與職場任務高度對接。如職場事務項目中虛擬一個“新產品會議”,工作任務中首先要召開新產品研發工作會議(會前的的計劃、通知,會后的總結、簡報、紀要等),然后新產品研究信息(市場調查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產品說明書等)。通過職場任務的步步推進和典型工作場景的設置,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兼顧了應用文寫作所需的語言技能和勝任職業所需的職業技能。

三.借力微課互聯網,創設職場情景

學習寫作理論,是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基本綱要。而應用文文種類繁多,課時偏少,如何理解、消化寫作理論?如何準確駕馭文體寫作技巧?如何實現理論到職場場景的能力轉化?作為一門行文規范程度較高、強調應用和實踐的課程,應用文寫作不妨借力信息技術和微課程的高效優勢,變革傳統重講授和例文式的教學模式。

微課程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即視頻時長短、主題集中、內容精要、視聽結合效果震撼,在短短幾分鐘內聚焦寫作理論的重難點,縮短教學講授時間,以可視化和生動化的方式呈現寫作理論和寫作案例情景。鑒于典型的寫作案例是學生陌生的、具體的職場情景是學生未曾接觸的,學生由于缺乏身臨其境的職場體驗,很難主動地將學習中的“知”轉化為實踐中的“行”。在具體的應用寫作實踐中,作者是誰?在整個事務關系中處于何種位置?文種寫給誰看?他和作者關系如何?撰寫的應用文要解決什么問題?寫好之后在什么場合使用?一系列處理寫作應用文類需要的組織、協調、應變、創造能力借助互聯網資源和現實性的職場情景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寫作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實際寫作的技能,培養學生在職場工作中的對具體事務的判斷能力、應變能力,與他人合作處理信息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

在微課教學模式下,集中高效的學習方式可以預留更多的實際寫作訓練時間,教師可以創設職場情景,把寫作任務放在情景之中,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充當不同的社會角色,以職業人的身份實戰演練。如總經理下達年度工作計劃,要求超額完成任務,設計部電腦設備陳舊請示更換新電腦,銷售部人員緊缺申請增加人手。在模擬整個職場事務中,加深學生對幾類文書的理解和運用,糾正寫作知識的偏差和疏漏,在一定意義上,微課為傳統的寫作教學課堂注入了活力。

四.評估職業角色,拓寬評價途徑

應用文寫作課程傳統的評價方式基本由一張試卷來決定,一場考試和一兩次作業的考核與測評容量有限、手段單一,致使學生臨時突擊、背誦寫作知識要點來應付,但機械記憶寫作理論知識并不能評價學生寫作能力的高下,畢竟生活和職場都是動態而真實的。因此,應用文寫作的教學需要與時俱進,建立多元、動態、科學的評估體系,即考察寫作主體在具體的生活情景和模擬的職場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行文過程中對人對事的情感態度、合作意識、進步程度等動態表現。這種評估體系重在全面評價學業成就,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的潛在能力。

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需要將職業意識、職業角色、職業能力貫穿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其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在對接專業培養目標和職業素養的基礎上注重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效果,教師在模擬職場情景進行寫作訓練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學生在學習情景中的各種表現:比如學習、寫作態度是否認真主動、積極探索;任務的完成是否進入職業角色,技巧運用如何;學習、寫作的成果格式是否規范、表詞達意是否妥當等。教師要及時指導和記錄相關信息,確保評價過程的準確性。

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主場在課堂,檢驗學以致用的舞_在社會生活和職場。測評職業寫作水平即是評估是否實現了職業角色的培養,是否在角色的體驗中認知、承擔了多種職業能力的鍛煉。例如學生為校廣播臺的投稿,為院系活動提供的應用文稿,為實踐基地完成的項目稿甚至撰寫的中期論文,都可以納入課程綜合評價體系,因為只有重視寫作實踐,才能讓應用文教學的“學”與“用”真正聯姻,才能切實的為學生的就業和職業助力。

結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的變革和創新勢在必行,為了學生能夠適應和勝任未來的職業和崗位,教師應該從課程的目標設置、教材內容的整合完善、教學方式的變革、評價體系的多元科學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要素出發,以能力的培養為中心,不斷強化職業角色意識,通過寫作訓練和實踐最終將應用寫作的技能轉化到就業和職業應用的廣闊天空。

參考文獻

[1]張軍.現代應用文書寫作教程(第二版)第1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2]劉曉偉.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應用寫作.2015(03)?

[3]謝復玉.基于微課程的“應用寫作”教學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4(06).

[4]楊謹瑜.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應用寫作教學改革芻議[J].當代職業教育.2013(05)

[5]曹潔萍.談高職應用文教學職業角色的培養與實現[J].職業與教育.2007(09).

上一篇: 少兒保險論文 下一篇: 聲樂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不卡 | 天天爽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青国产免费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88 | 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