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3 17:01:0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紅色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紅色和黑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它不僅具有物理的本質屬性,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于物理、生理或心理上的種種原因,不同的風俗和語言表達習慣,紅色和黑色在語義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它們不僅反映著其物理屬性,也折射著社會屬性和時代特征。又由于民情風俗、地理環境、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人們對紅色和黑色的感受不可避免地受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紅色和黑色會使人產生不同的聯想。
二、紅色和黑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聯想與差異
1.red與紅
(1)象征喜慶。
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的日子有關。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民間的喜慶活動都要使用紅顏色。例如在春節民間要掛紅燈、披紅布;長輩給未婚晚輩的壓歲錢或長輩在初見新婚夫婦時贈送的見面禮金稱為“紅包”;舊時春節后開始營業時的商品價格稱為“紅盤”,都是為了圖個吉利。在中國生孩子當然也是件大喜事,所以民間生孩子的人家要用“紅蛋”分送親友。在英語國家,用red也象征喜慶,但遠不如中國的“紅色”使用廣泛。a red- letter day(用紅字標明的日子)是指值得紀念的日子,這是因為古時候天主教會用紅色的文字把節日和神圣的日子寫在日程表上;red carpet(紅地毯)是迎接貴賓用的,表示隆重歡迎。
(2)象征順利和成功。
漢語中的“紅”有時象征順利、成功、也含有受人重視、歡迎的意味。如“紅運”、“開門紅”、“滿堂紅”等都可表示順利、運氣特別好;如果你的名字上了“紅榜”當然意味著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如果你演戲演紅了,成了“紅角兒,或者唱歌唱紅了,成了“紅歌星”,說明你己很受觀眾或聽眾的歡迎。而在英語國家,red極少有這種內涵。英語中有二red shirt一詞,但不是代表成功者,而是指美國大學中成績較差而體育技能較優秀的學生。
(3)“紅”在中國有受歡迎的內涵,而red在英語國家中,往往表示“不受歡迎、為人討厭”,這類的例子可謂俯拾皆是:
①red eye指廉價低劣的威士忌,喝上少量的這種酒,眼睛就會發紅,故稱“紅眼”。當然這與漢語的“紅眼病”完全是兩碼事。
②red chicken指粗制的海洛因,俗稱“紅雞”。
③red tape(紅帶)是指繁文崛節、官樣文章。
④red flag是指使人生氣的事。
當然也有例外,英國工室法津顧問給辦案成績卓著的律師的贈品是red bag(紅色公事皮包);天主教的紅衣主教在教會中享有很高的權力,這種紅色自然受人歡迎。
(4)象征示警與抑制。
紅色可起示警和抑制作用,提醒人們警惕,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令人不安。這一點在中國與英語國家是相同的。
十字路口的“紅燈”(red light)是停止信號;當然掛在妓院門前的“紅燈”,城市中妓院及其他下流場所集中的地方“紅燈區”(red- light district)中的紅色也是一種禁令,這種禁令是深層的,即為性沖動的禁令。
財務人員記帳時記錄虧損差額是用紅墨水,于是“赤字(red)”一詞即是表示虧損,如:a red month(赤字月),go into red ink(出現赤字),這種紅色是一種警示。
在英語國家,空襲的預備警報稱為yellow alert,而red alert一出現,則是空襲緊急警報,這里red是緊急狀態的代名詞。另外red flag經常用作危險信號或停止信號的示警紅旗。
美國州際商務委員會規定應在易燃物品及其托運文件上貼示red label(紅標簽),這一點在中國也表現得很明顯,諸如“高壓危險”、“易燃易爆品”、“小心火災”等警示標語都是使用紅顏色。另外英語中:red line是表示儀表上的最大安全界限或危險點。
在球類比賽中,隊員嚴重犯規,裁判要出示“紅牌”(red card),違反法律、章程的單位或個人也要被出示“紅牌”或亮“紅燈”,以示警告。
(5)象征旺盛熱鬧。
以“紅”象征葉盛和熱鬧是漢語所獨有的,英語中的red沒有這種象征意義。“五月的石榴花,越開越紅火”這一句中的“紅火”是“旺盛”之意;“聯歡晚會節日很多。開得很紅火”這一句中的“紅火”則是“熱鬧”之意。舊時稱繁華的社會為“紅塵”,也含“繁榮、熱鬧”之意。
2.black與黑
(1)黑色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有代表陰暗、齷齪、暴力、仇恨的含義。
百年奧運會本應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希臘舉行,但是申辦該屆奧運會的過程中,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搶去了主辦權,因而有人把該屆奧運回稱做“黑色奧運”。百年奧運會本應公德圓滿,可不期而至的爆炸事件還是讓人想起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12名運動員被殺的悲劇,“黑色奧運”(the Black Olympic Games)的殘酷再次浮出眼簾。在這里,黑色代表了陰暗和暴力。
(2)黑也可比喻為倒霉、不走運。
比如It' s a black day for us.(今天我們不走運);the balck letter day(不吉祥的日子)。有趣的是,black還與好幾個表示星期的詞結合在一起,表示倒霉的意思。比如:B1ack Monday(黑色禮拜一),因為這一天通常是放假后開學的第一天,這是學生中頗為流行的一種叫法;B1ack Tuesday(黑色禮拜二),指1978年10月19日(美國星期二),那天華爾街股市崩潰,隨后世界各地股市也隨之崩潰。最廣為人知的恐怕要算B1ack Friday(黑色禮拜五)了,因為它有三種解釋:A、耶穌受難日,因在這一天牧師等神職人員都穿黑色祭服,故名。B、泛指發生災難或不幸事件的星期五。C、特指美國經濟恐慌開始的日子。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解釋,“黑色星期五”指1869年9月24日,美國黃金價格瀑跌,造成證券市場大恐慌。另外還有B1ack Saturday(黑色禮拜六),指因己預借完工資而無錢可領的星期六。由此可見,black一詞在英語中將其倒霉、不走運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
(3)黑也可指秘密的、非法的、不正當的。
中文里的詞組如:黑經(暗中出黑點子),黑店(舊時指殺人越貨的客店,今指騙人、敲詐的商店);黑錢(用非法手段得來的錢,或為逃稅而不向政府報告的收入);黑社會(指社會中包括盜賊、騙子、流氓、妓等在內的社會階層),等等。
英語中恰有如下詞語可以之對應。如:black ball(指秘密反對票);black programs(秘密級的程序);black guard(流氓);black trail(勒索);black markt(黑市);black money(黑錢)等等。
(4)“Black”在西方文化中常常與不好的事物聯系起來,尤其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比如:死者的靈車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而參加葬禮的人.必須穿黑色衣服,男子系無花黑色領帶或根據當地習慣臂帶黑紗,以示對死者的哀悼。
(5)在美國,black可指黑人,占美國人口百分之十一的黑人,大部分是十七至十九世紀從非洲西海岸運來的黑人奴隸的后裔。因為其社會地位低下,致使這個詞在英語中帶有輕蔑的貶義。
(6)“B1cak”雖然與中文的黑字在意義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但許多帶black的習語中,并不都表示黑。比如:black tea(紅茶,而非黑茶);be beaten black and blue(指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而非黑一塊藍一塊);black coffee(指不加牛奶的咖啡);black lie(不可饒恕的謊言);black stranger(完全陌生的人);black in-gratitude(忘思負義)等等。
(7)其實“black”也不是完全指不好的事物。在經濟上,我們說企業虧損、則政上出現赤字是in the red;而 in the black則表示贏利;black figure nation指國際收支順差國;interest in the black指應收利急;darkhorse(黑馬):比喻那些出人意料的獲勝者,特別是常被用在政治領域中,指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在競選中贏得提名或選舉,成為出人意料的獲勝者。
三、結語
由此可見,不同文化之間紅色和黑色的象征意義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紅色和黑色表達的感情意義也得到不斷地豐富,從而使得人類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豐富多彩。掌握紅色和黑色關聯的詞匯在英漢語言中的深層涵義,才能進行更有效、更順利的交際,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語言障礙,促進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7,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郭維成.“察言觀色”學英語[J].大學英語,1998(11).
[4]高芳.顏色與文化[J].河南大學學報,2002(4).
[5]李肖雨.顏色含義知多少[J].大學英語,1998(11).
關鍵詞:
“一帶一路”;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
隨著國家重點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一帶一路”旅游業的持續升溫,為旅游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帶一路”旅游紀念品的發展成為旅游產業熱議話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規劃中許多內容極大的推動沿線國家及城市旅游業長足發展,提出“要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結合“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和贛南紅色文化特色,針對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進行相關研究分析,設計符合市場的旅游產品。把富有地域特色的設計得以傳播,提高贛南紅色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既是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也是贛南旅游發展的必然。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現狀及研究意義
生產的企業規模小,產品缺乏創意,地域特征不明顯是當前贛南紅色旅游紀念品行業的現狀,旅游者不僅對當地文化底蘊得不到了解,同時也失去購買的欲望。所以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個性和藝術品位的旅游紀念品已受到廣大游客和業界的關注。贛南有著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挖掘紅色文化市場與“一帶一路”旅游產品相結合是贛南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一帶一路”走出去,產品就是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品質的體現,因此旅游產品的國際形象亟待提高。在旅游紀念品開發上需體現自身特色,避免同質化,將贛南紅色文化資源與“一帶一路”市場資源相結合,有效整合贛南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的創新。“一帶一路”戰略被視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引擎,向世界推廣美麗中國、激活“一帶一路”旅游經濟帶來大好契機,拓寬了贛南紅色文化的視域,,使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得以創新與發展,有了更廣闊的設計理論、設計思路和設計價值。利用設計的力量,向全世界傳遞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帶一路”紅色旅游紀念品,對于弘揚和保護紅色文化,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旅游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具有積極意義的。
1.推進贛南紅色文化發展。通過“一帶一路”文化對外交流合作,挖掘紅色文化藝術豐富資源,利用產品的魅力與成功擴大社會影響力,把蘇區紅色文化推廣與發展,弘揚紅色文化展現贛南蘇區紅色文化風采,在“一帶一路”視角下,旅游產品有助于推進贛南紅色文化發展,贛南紅色文化的發展也需要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旅游產品設計。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使得民族精髓的內在實質得以挖掘,對于紅色文化深厚的底蘊在國內和國際的樹立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提升贛南旅游新形象。將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的思路放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通過旅游紀念品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贛南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不僅得到國內民眾的認知與認同,更是國際上民眾認知與認同的延伸,提升贛南地區的文化軟實力,推進紅色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提升贛南旅游新形象。“一帶一路”走出去,產品就是軟實力,是地區文化的體現,品質的體現,通過旅游產品樹立贛南“一帶一路”旅游的形象,實現贛南“一帶一路”旅游健康和持續發展。
3.促進贛南經濟的發展。在當今時代,經濟發展始終是地區發展的主題。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贛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機遇,贛南紅色旅游產品的設計,有助于贛南地區的經濟的發展。推出一批具有紅色文化韻味旅游商品對生產、就業、消費等經濟環節會得到一定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思路
打造以“一帶一路”為品牌核心,以“紅色元素”為設計的方向,以“紅色精神”為設計的目的,把贛南紅色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做精做亮,把蘇區獨特的紅色文化元素通過提煉植入作品中去,將典型的紅色文化元素重組、再設計、再利用。使美學價值和紀念價值完美融匯,體現獨特的紀念價值和發揮良好的宣傳功能。使贛南紅色旅游產品符合“一帶一路”理念的發展需要,結合國內外游客的審美需求,設計具有贛南紅色特色、符合地域化、特色化、大眾化的旅游產品。實現本土文化在國際社會的最大效益,讓中華文化贏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喜愛。
1.以紅色博物館的藏品進行設計。贛南有眾多蘇區博物館、展覽館,其中有很多時期的各類藏品,如用過的生活器具、行軍打仗時的槍支大炮、辦公用具、書和報紙等,將這些藏品設計成紀念品讓游客能在紀念品商店買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通過藏品設計,將游客腦中抽象或者概念化的東西具象化、情感化,更容易打動游客的心扉,讓人民通過贛南紅色旅游紀念品就能了解到贛南蘇區紅色文化,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
2.將贛南紅色文化元素重組再利用。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通過對贛南紅色文化進行系統的分析,提取精華,歸納現有贛南紅色元素,從中提取一些典型文化元素并進行元素加工,如對的生活用品、服飾、槍炮等具有代表性元素,結合國際視野,將元素圖案化,獲得具備元素本身特質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圖案元素,再通過藝術加工,建立一個以“一帶一路”為背景的贛南紅色文化所特有的圖案、形式元素庫,利用紅色文化元素庫設計開發新的旅游產品。
3.從造型、色彩、材料的角度進行設計。以紅色博物館里的紅色藏品為造型依據,在造型不變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色彩和材料進行設計創新,融入些國際時尚顏色進行紅色旅游產品的色彩搭配,設計中緊跟時代的步伐,打破傳統的約束,利用新的技術與材料賦予產品新的藝術效果。同時注重外觀設計,色彩豐富,整體協調,把贛南人民的熱情好客,躍然于產品上,抓住游客的眼球。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原則
1.真實性。贛南紅色旅游產品的設計不能憑設計者空想而出,應與會現實緊密聯系,作品能夠反映贛南紅色文化現實發展狀況或歷史底蘊。一個產品即是一個故事,通過旅游產品設計來講述贛南紅色故事,從產品中體現堅韌、正直的品質。通過紅色歷史文化、先進事跡與設計美感和諧交融,清晰傳遞豐富的情感體驗,生活與藝術和諧相融的產品理念。
2.實用性。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要滿足國際需求的同時,還要具備實用功能,才可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及符合“一帶一路”的理念和市場需要。因此,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要從大眾需要的角度出發,如以紅色文化為元素設計的家居實用品、辦公用品等,既便于攜帶,也有很強的實用性。
3.創新性。在傳承贛南紅色文化的同時進行現代設計的再創造,挖掘本土元素,將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融入贛南紅色產品設計中,把蘇區獨特的紅色元素通過提煉植入作品中去;有效的將美學價值和紀念價值完美融匯,充分體現獨特的紀念價值和良好的宣傳功能。
四、結語
“一帶一路”贛南紅色文化主題紀念品不是單純的商品,它濃縮著地方的民俗風情,沉淀著旅行的記憶,充分展現江西的地方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綺麗風光、歷史人物故事等,將贛南濃厚的紅色文化以旅游紀念品這一載體,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國門成為絲綢之路的文化使者,利用江西絲綢之路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和國際影響力,向全世界傳遞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帶一路”紅色旅游紀念品,從滿足國際視野需求的角度出發,使其既具有國際傳播價值。
作者:周子煒 單位:贛南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538-544.
[2]蔡虹.贛南紅色旅游產品設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4.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發展現狀
2006年,保定市頒布了《保定市建設文化大市規劃綱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建設特色地域文化的戰略。在經歷近十年的建設發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體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設立足如下幾個方面: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推進創作發展,豐富藝術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紅色資源開發;發展文化產業;完善公共服務,創造特色文化發展的配套環境。
根據《保定文化資源概覽》的相關內容,結合保定市文化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相當一部分文化資源沒有有效利用,已經利用的文化資源尚未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古都建設資源過度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模式單一;曲藝與工藝文化特色傳承困難;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失衡;校園文化資源開發的專業性有待加強;廣場文化資源經濟開發與文化傳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國文化古城之一,擁有戲劇之鄉、民間音樂之鄉、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等美稱。同時,保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趙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戰文化。同時,保定市古建雖以明清為主,但豐富的曲藝文化則覆蓋更多的歷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資源作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應該做到全面協調、一體性綜合開發。從文化的傳承來看,保定地域文化豐富廣博,是燕趙文化的源流、載體,是紅色文化的搖籃、支撐。對于保定市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動力,也是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揚、開發利用地域文化已經成為保定增強地域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傳承的路徑及對策
(一)構建特色文化符號。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設中必須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資源情況,甄選具備保定地域特色、能夠被受眾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設計鮮明的特色文化符號,提升保定特色文化與城市形象的鮮明性。
(二)整合地域優勢文化資源,深入保護性開發。保定文化旅游的發展必須采取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模式,必須注重合理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提升文化資源開發高度,進行品牌開發的模式,配合現代化博物館和會展等方式對短暫性、季節性文化旅游資源產品進行大力宣傳,并逐漸形成文化旅游資源的產業化模式,將社會經濟和文化效益聯系起來,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京津冀文化產業聯動。促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發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并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創造力的必然選擇。京文化體現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業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體現了沿海文化;保定則是直隸傳統文化,且更為豐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與京津文化同根同脈,將具備延展性的文化資源作為支點和粘合劑,彌補保定文化產業的弱勢地位,促進京津冀文化協調發展。培養保定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名優品牌,進而依托文化產業化發展戰略,來全面整合文化資源,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強文化空間規劃與建設。
(四)全面構建地域文化建設的配套環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設離不開完善的配套環境,尤其是政府必須增加對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資源開發的政策引導、扶持與保護,為其發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等,才能夠更好的促進保定區域文化建設發展。
(五)提升文化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在本專題保定市居民問卷調查中,數據顯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傳途徑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占31.30%;學校加強基礎教育占15.92%;加大資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發揮社會媒體的作用,加強區域文化建設宣傳。圍繞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內涵,制作特色文化宣傳片,通過各種傳播媒體進行宣傳,著重強調保定的歷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資環境、發展空間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國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內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強高校文化活動參與度,發揮大學生群體力量,促進大學生活動與社區文化活動聯動,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動頻率,實現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化。
參考文獻:
[1]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與地域經濟發展[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一、推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核心功能,已被社會廣泛認可。革命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基地建設的同步推進。推進基地建設,要加快紅色資源整合力度,加強宣傳和引導,發揮革命紀念館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凝聚全社會強軍力量。革命紀念館中因收藏有戰爭年代留下的諸如機槍、步槍、手榴彈等軍事武器,逐漸成為青少年和廣大群眾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要求革命紀念館在深入研究軍事武器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探尋國防教育新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廳內配合文字、圖片陳列外,軍事武器可以應用到特色展覽和國防園建設中。將軍事武器根據類別、功能、使用年代等進行重新組合,以軍史展的形式展出,視覺沖擊力更強,有利于觀眾對軍事武器進行系統了解,強化國防意識。條件成熟時,革命紀念館可以考慮創建國防園,調動觀眾參觀和學習的熱情,在社會范圍內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國民國防素質,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紀念館社會價值和意義的體現,是推動紀念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要善于整合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挖掘其歷史內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紀念館要立足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紅色資源進行加工再利用,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
(三)推進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培養有為青年。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做好他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
二、開發紅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來,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來革命紀念館參觀的游客日益增多。紅色資源是紅色旅游發展的基礎和靈魂,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順應形勢發展,革命紀念館要主動作為,加大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爭創高品質、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堅持“紅文結合”,提升旅游品位。發展紅色旅游的第一要務,是要抓住紅色文化這條主線,找準旅游和文化的切入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方式傳輸給觀眾,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培植時代精神支柱。革命紀念館要對已有的紅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戲劇、小品、電視劇、紀錄片、郵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歸游客視野。這些紅色資源的衍生產品不僅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而且有助于宣傳推介紅色景區,社會效應顯著。
(二)加強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同一地域開展紅色旅游的景區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體力量,展開同步宣傳可以實現共贏。革命紀念館要進一步挖掘和擴展紅色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整合區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精品線路,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三)融入市場,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紅色旅游既是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的新形式、新途徑,又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3]。因此,革命紀念館發展紅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特色產業鏈中,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團體推介特色文化產品和地方特產,擴大產品宣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三、挖掘紅色資源,深化黨史研究
革命紀念館豐厚的紅色文化為研究黨史提供了廣闊平臺。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學習、研究、宣傳好黨的歷史,有利于黨史工作充分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0 引言
目前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城、地名、考古等方面[1~3];主要是基于模糊位置來研究其空間結構 [4]。不能確定其絕對位置對研究結果的精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紅色革命遺址是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贛南是中央蘇區紅色革命活動的主要分布地區,保留了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贛南中央蘇區紅色革命遺址的分類體系比較復雜,按文物保護級別可以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按主要地物或活動分為建筑遺址、戰斗遺址、紀念地、紀念碑和塔、烈士墓等。本文在獲得空間位置后,利用GIS等軟件采用數理方法來分析紅色革命遺址的空間結構類型與特征。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根據國家有關文物單位公布的名單,截止2012年底,贛南共有國家級紅色文物單位60處,省級紅色文物單位18處,市級紅色文物單位58處[5]。本文選取這136處紅色文物保護單位作為研究樣本點,其遺址的空間位置以主要的地物或活動的空間位置來定位。行政區劃數據來源于中國基礎地理數據庫,比例尺為1:400萬。
1.2 研究方法
對于136處紅色革命遺址,將遺址上的主要地物或活動所在地址輸入Google Map來查找地址對應的經緯度,利用GIS軟件將經緯度轉換成點要素,并進行投影轉換,再將點要素疊加到贛南行政區劃圖上。
利用ArcGIS軟件,測算各紅色革命遺址與最鄰近遺址之間的歐式距離。根據歐式距離,通過計算最鄰近指數來分析遺址的空間分布類型;利用數理方法中的地理集中指數、基尼系數、不平衡指數對遺址的空間結構特征進行分析。
2 紅色革命遺址的空間結構
2.1 空間結構類型
點狀要素的空間分布類型有均勻、隨機和凝聚三種,使用最鄰近點指數來測度。最鄰近距離是表示點狀要素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地理指標。計算每個點與其最鄰近點之間的距離ri,取這些距離的平均值■,即為最鄰近距離。理論最鄰近距離的公式RE=■,其中A為區域面積,n為點數。最鄰近點指數R定義為實際最鄰近距離與理論最近鄰距離之比:R=■/RE。當R=1時,■=RE,點狀要素空間結構類型為隨機型;當R>1時,■> RE;點狀要素空間結構類型為均勻型;當R
根據公式,計算出136處紅色革命遺址理想隨機分布的最鄰近距離RE=8.51km。各樣本點與其最鄰近樣本之間的歐式距離ri(i=0~135),求取平均最鄰近距離:■=4.39(km),故而,■< RE,最鄰近點指數R
2.2 空間結構特征
贛南中央蘇區紅色革命遺址分布于贛南各縣市,各縣市在中央蘇區的發展過程中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同,各縣市的紅色革命遺址存在空間結構特征上的差異,可以用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來表示。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數和基尼系數來分析,而空間分布的均衡程度則用不平衡指數來分析。
本文以贛南中央蘇區的行政區劃、發展過程和影響范圍等為依據,將贛南中央蘇區劃分為5個地理分區,分別是:中心區(瑞金)、發展區(寧都、于都、興國和石城)、邊緣區(會昌、尋烏和安遠)、游擊區(信豐、大余、崇義和上猶)和影響區(贛州、南康、贛縣和"三南"地區)。對贛南中央蘇區進行地理分區,能從更深的層面揭示紅色革命遺址的空間結構特征。
(1)空間分布集中程度
地理集中指數可以衡量紅色革命遺址在各縣市中的空間分布集中程度。其公式為:G=100×■(G∈(0,100)),式中 為第i個縣市的遺址數量,T為遺址總數,n為縣市總數。G值越大,遺址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通過計算,得到紅色革命遺址的實際地理集中指數G=61.58,倘若136處紅色革命遺址平均分布于各縣市,即每個縣市的遺址平均數為136/18=7.56,則此時的平均地理集中指數G=23.76。實際地理集中指數大于平均地理集中指數,表明從各縣市的尺度來看,紅色革命遺址的分布較為集中。
基尼系數是地理學中研究離散區域空間分布的重要方法,用于不同研究對象區域分布差異的對比,進而找出其地域分布變化規律。本文用其度量紅色革命遺址在贛南5大地理分區中的空間集中程度。基尼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Gini=-■P■lnP■/lnN,(Gini∈(0,1)),式中,Pi為第i個區域內的紅色革命遺址數在遺址總數的比重,N為區域數量, Gini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但均勻度越低。
經計算,基尼系數Gini=0.78,Gini值較大,表明紅色革命遺址在5大地理分區中集中程度較高,主要集中在中心區、發展區、邊緣區,但在各分區內分布的均勻度較低。
(2)空間分布均衡程度
不平衡指數反映了研究對象在不同區域內的均衡程度。本文用其度量紅色革命遺址在贛南各縣市中的分布均衡狀況。
不平衡指數采用洛倫茲曲線計算均衡指數的公式:S=■,(S∈(0,1)),式中,n為縣市數量,n=18;Yi為各縣市紅色革命遺址數量占贛南的比重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計百分比。S越大,遺址在各縣市中分布越不均衡,反之,越均衡。
經計算,不平衡指數S=0.72,S較大,表明紅色革命遺址在贛南各縣市中分布不均衡,五大地理分區中的中心區和發展區的縣市擁有的紅色革命遺址數量就達到了總數的半數以上。
3 結語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贛南中央蘇區紅色革命遺址的空間分布類型為凝聚型,最鄰近點指數
(2)贛南中央蘇區紅色革命遺址在贛南18個縣市區中的分布較為集中,地理集中指數
G=61.58;
(3)將贛南中央蘇區劃分為5個地理分區,基尼系數Gini=0.78,表明紅色革命遺址在5大地理分區中呈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勻度較低。
(4)贛南中央蘇區紅色革命遺址空間分布不均衡,縣市區際差異較大,贛南半數以上的紅色革命遺址集中在瑞金、寧都、于都等縣市。
參考文獻:
[1]吳必虎.中國歷史文化村鎮空間結構與經濟相關性研究[J].經濟地理,2012,32(07):6-11.
[2]王彬.廣東地名語言文化空間結構及景觀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12,(01):39-44.
[3]夏慧君.基于GIS的榆林市歷史文化遺址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7(01):293-295.
一、當前紅色旅游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化發展使紅色旅游文化認同受到沖擊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整個社會經歷著市場化、全球化過程。市場化,不僅帶來了經濟的流動,也帶來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流動。個人文化、炫耀文化、過度消費文化、金錢文化等對當代旅游者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使得旅游者在很大程度上排擠了紅色旅游文化歷史記憶的空間。同時,紅色旅游文化歷史記憶的淡忘又進一步導致當代旅游者對紅色旅游文化的陌生。在當代旅游者的眼里,紅色文化生長的歷史時空遙不可及,那樣“艱苦”和“匱乏”的環境難以與當下的“幸福”和“豐富”生活相對接,中華民族過去所遭受的挫折、屈辱、貧弱好像只是一種抽象的符號表達而難以引起深層的歷史反思。
(二)紅色旅游文化產業缺乏新意
在不少紅色旅游景區,“一桌一凳,兩塊床板一盞燈,游客進門就轉身”的尷尬現象屢見不鮮,紅色旅游文化有“名”無“實”。紅色旅游發展中有重硬件、輕軟件現象,部分紅色旅游景區產品陳舊、功能單一,缺乏吸引力等問題。一些紅色旅游文化在經營上還停留在遺址參觀、簡單的圖片和物品展示階段,如井岡山的舊址和“紅都”瑞金等,展示的內容雷同,形式單調。旅游者在游覽此類景點時均以參觀為主,缺乏參與效應。
(三)紅色旅游文化產業過于功利化
在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一些人曲解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質,導致紅色旅游文化在個別地方淪為實現世俗的功利需求的工具,一些人為了追求商業利潤,片面追求“賣點”,不惜走向庸俗、低俗與媚俗。如黃山一景區推出一紅色旅游項目,重現時期“鬼子進村”場景,游客可以購票扮演鬼子、漢奸、“花姑娘”等角色。紅色旅游的過程,不僅是游山玩水的過程,更是人們學習知識、感知歷史、提高修養的過程。文化是需要沉淀的,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直接影響到當代旅游者對紅色旅游文化的吸納。
二、增強旅游者對紅色旅游文化心理認同的思考
心理認同是指人們在認知、情感及行為方面對事件所要表達的意義的認同程度,主要包括理性認同、情感認同、意志行為認同。在開展紅色旅游文化建設過程中,旅游建設人員要充分認識到旅游者心理認同的重要性,最大程度整合旅游資源,提高旅游者對紅色旅游文化的心理認同度,增強紅色旅游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理性認同:打造精品
打造紅色旅游文化精品,是增強紅色旅游文化心理認同的基礎。然而由于紅色旅游文化產品開發模式雷同,影響了紅色文化傳承的效果。因此,各地在開展紅色旅游文化時,要追求主題化的發展,打造精品。譬如江西瑞金――共和國的搖籃,南昌――人民軍隊的搖籃,等等都有明確的發展主題。為了使不同主題的紅色旅游文化深入人心,得到有效傳承,在開發紅色旅游文化時還須不斷創新,借助重大歷史事件和特殊紀念日集中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定期舉辦紅色主題會展或表演活動,宣傳紅色文化,從而極大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觸及旅游者的心靈深處,促進旅游者對紅色旅游文化的心理認同。
(二)感性認同:增強體驗
紅色旅游文化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但畢竟當代旅游者與那個歷史年代相距久遠。加之紅色旅游又常常以櫥窗展示、靜態觀賞等為主,參與性、互動性的活動較少,游客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知缺乏。為了激發游客對紅色旅游熱情,擴大傳承群體,應將紅色旅游文化開發與體驗參與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還能提高他們的滿意度,擴大宣傳范圍。江西衛視舉行的“中國紅歌會”這一大型電視活動,不僅喚起了人們的紅色記憶,而且有力宣傳了紅色旅游,為其發展開辟了新的形式。如果在紅色旅游地開展類似的主題活動,使得作為主體的旅游者始終都在積極參與,那么其主體性得到了尊重和發揮,旅游者得到積極地情感體驗越強,對紅色旅游文化的認同就會越深刻。
(三)行為認同:創新傳播
1場地概況
善洲林場位于施甸縣南部,地處姚關、酒房、舊城三個鄉鎮交界處,距離縣城甸陽鎮44公里,距離隆陽區105公里。林場東與新寨接壤,南里與大爛地毗鄰,西接兩扇門,北靠大草壩,面積約5.6萬畝。
善洲林場原名大亮山林場。2010年11月9日,施甸縣鑒于老書記楊善洲同志二十多年植樹如一日的先進事跡,決定把大亮山林場改名為善洲林場。目前,該林場已經被列為保山市旅游總體規劃紅色旅游板塊之一加以重點建設,同時,楊善洲塑像、紀念碑、紀念館在施甸善洲林場破土動工,通往林場的二級柏油路也已動工開建,拉開了建設紅色旅游基地的序幕,旅游開發工作正在加緊進行。
2規劃目的
提煉楊善洲精神事跡,展現楊善洲同志精神風貌,通過保護性旅游開發,提升善洲林場的觀光游覽功能,挖掘善洲林場經濟附加值,打造保山市旅游的新名片。將善洲林場森林生態作為紅色旅游區的載體,在保護當地森林生態系統、草甸、濕地的基礎上,打造集紅色文化展示、黨性教育、生態科考、森林游覽、綠色休閑為一體的紅色生態旅游區。
3用地適宜性評價
善洲林場地質災害較多,土質疏松,易崩塌、滑坡。施甸縣屬于地質災害中度活動區,項目所在區屬怒江流域區域。怒江流經河段在云南段均系高大峽谷區,高差大,山坡陡,土壤侵蝕嚴重,侵蝕量已達0.284×108t/a,侵蝕模量達849t/km2.a,侵蝕速度達0.68mm/a,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動頻繁。現善洲林場土地面積3761.0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742.1hm2,有林地面積3711.1hm2,林地覆蓋面積達到規劃場地的98.7%,林相由北往南主要由純林華山松—針葉混交林—闊葉次生混交林和喬木混交林。
鑒于場地地質的脆弱性、大面積林地的生態保護性,規劃設計必須認真研究地形植被、統籌兼顧當地生態保護和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在規劃前期,規劃師們充分考慮現狀條件,從整體出發,運用了GIS、RS等相關技術,對規劃區域各個生態環境指標進行了綜合考慮并揭示其相關聯系,對場地進行了用地適宜性的研究,為規劃設計提供科學而充分的依據。
3.1評價方法模型建構
3.1.1選取評價因素,建立因素集U根據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實地情況,我們選取地面坡度(G)、坡向(A)、海拔(H)、林木覆蓋區(F)、濕地保護區(W)等四個因子[2].
由于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地處橫斷山系,怒江北岸,山屬怒山,因地質構造成因所致,形成中低山峽谷地貌景觀,平壩少,山嶺多,起伏高度500~1000米以上,最高海拔2700米,最低海拔2100米,所以海拔高度不作為評價因素。由于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地形起伏較大,而且土質疏松,易崩塌、滑坡,因此坡度成為主要的評價因素,此外場地內需要規劃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和善州紀念建筑,因此坡向也成為評價場地,尤其是建筑選址的重要因素。現善洲林場土地面積3761.0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742.1hm2,有林地面積3711.1hm2,林地覆蓋面積達到規劃場地的98.7%,林相由北往南主要由純林華山松—針葉混交林—闊葉次生混交林和喬木混交林,該林帶為當地涵養水源,克服云南大面積旱情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開發建設應盡量避開林木覆蓋區域,此外,場地內濕地也應進行相應保護。
3.1.2設計評價等級
若對某場地進行評價,必須定義評價的等級和對應的標準.根據2006年4月1日開始執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46號)》第三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規劃應包括)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并制定空間管制措施。根據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狀況,我們采用五級評價等級:最適宜建區(A)、較適宜建設區(B)、適宜建設區(C)、限制建設區(D)、禁止建設區(E)[2]。
3.1.3確定評價因子及權重.
3.2 基于GIS以及RS的用地評價方法
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用地適宜性評價項目借助GIS軟件ArcGIS10和RS軟件ENVI4.8實現的。
2.1項目數據獲取
在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用地適宜性評價項目中,我們利用因子加權評價法,借助ArcGIS軟件,根據現有的施甸縣GIS數據,建立了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數字高程模型(DEM),并基于DEM進行了地面坡度、坡向、高程分析(如圖1、圖2、圖3),然后結合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土地利用現狀以及現場調研結果,獲取該地區濕地位置。
同時根據現有的施甸縣遙感數據,運用RS軟件ENVI4.8中vegetation analysis(植被分析)工具確定林木覆蓋范圍(如圖4)。
2.3用地評價結果分級
根據各評價因子加權疊加后得到的用地適宜性程度圖,利用reclassify工具中的自然間斷點分級法(Jenks) (保證每個類內的要素值相似性最大,而類與類之間要素值差別最大,這樣分類邊界將被設在要素值相對跳動大的地方。這種方法較其他方法更適合用地分類) [3],將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去用地適宜性分為五個級別,最適宜建區(A)、較適宜建設區(B)、適宜建設區(C)、限制建設區(D)、禁止建設區(E),如圖6所示。
3結語
本次項目首先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建立評價模型,并利用GIS和RS相關軟件,在模型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用過科學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的方法對場地的用地適宜性進行了科學的評價,并得到直觀的展示,對下一步善洲林場紅色旅游區總體規劃工作的合理有效開展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結合GIS與RS技術的旅游區規劃工作將會為以后的同類的規劃工作帶來更強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國杰.周沿海.廖善剛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GIS實踐方法比較研究 [期刊論文]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3)
2.王全.徐建剛.徐聞聞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以南京高淳新區為例 [期刊論文] -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3)
3.于娟.張麗萍 基于GIS的山地型城市用地適宜性評價[期刊論文] -城市勘測2009(2)
當人均GDP超過一千美元、第三產業占GDP40%左右時,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消費將朝著多元化和自主選擇的方向發展,文化產業發展也將進入黃金時期。2008年,韶關人均GDP已經達到17000元,按現行匯率換算已經按近2500美元,其中第三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7.7%,建設文化強市,發腱艾化產業的條件己經具備。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期間,確定韶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將文化產業培育成繼旅游業之后又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國內外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件行為,是文化產品再生過程中的各有關社會行業,包括教育、文化芝術、新版和廣播電視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報告示,在全世界范尾內,文化產、在經濟領域的份額每年正以11.3%的速度增長。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大多數占GDP的10%以,意大利甚至達到25%。文化產業在發達同家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
從上述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巾可以看出,文化產業是現代經濟中增長最快、最有前途的朝陽產業。國際文化產業發聰不僅勢頭迅猛,而且呈以下特點:一是文化產業帶米巨人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能創造新就業機會的一個行業。二是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日益緊密結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進一步主導未來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是文化產業集約化、集團化程度不斷提高,規模優勢日益顯現。四是國際文化產業壟斷傾向加重,以美國為首的強勢文化如好萊塢大片、迪斯尼公司的唐老鴨和米老鼠等風靡世界,成為美國文化產業出口創匯經典。五是文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劇了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平衡。
文化產業是世界各國競相爭搶的戰略高地,對世界格局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新的國際文化格局的重組和文化秩序的建立,正沿著文化產業這個中軸展開,這為我國調整文化發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
建國以來,中國一直將文化部門當作事業單位看待,認為文化是只有資金投入而沒有經濟效益的一項公益性事業,因而片面強調社會效益,忽視了經濟效益。實行市場經濟以后,人們的觀念才逐步改變過來。
2002年10月,廣東省委九屆二次全會做出了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2005年,省委在關于制定全省“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指出丁要推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我省的支柱產業進行規劃并加以發展。
二、韶關文化產業的現狀與問題
近幾年來,韶關市委、市政府根據省委建設義化大省的精神,出臺了《關于加快義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并在韶關市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建設,壯大文化事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
韶關文化產業近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文化經營單位不斷增加。據市文化局統計,釗2004年底,關文化經營單位共有1300多個,就業人數6.3萬余人;全年文化產、包產值約6億元,占全市GDP的1.8%。但發達同家文化產業大多數達到了GDP的1O%以上相比,總體而言,發展空間很大。
韶關文化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觀念陳舊,體制僵化,文化產業意識淡薄。體制性障礙是影響文化產業走向市場的根本性問題。目前,不少人的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文化是事業這個慣性思維中,管理模式基本上仍是計劃經濟體制那一套。由于觀念陳舊和體制僵化,“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以文養文”等舊觀念還比較濃厚,沒有將其作為朝陽產業來加以培育發展,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乏力,生產與消費脫節。
二是發展規劃不到位,扶持和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措施有待出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已經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納入了韶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但是,從文化系統本身來看,不少人對文化產業還缺乏足夠的認識。迄今為止,文化體制改革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沒有實質上的措施和行動,只停留在提出概念的階段,支持韶關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和具體措施還沒有制定出來。
三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韶關文化產業還沒有合理的投融資政策支撐,文化產業的發展處在小本經營、小打小鬧階段,短期行為較為普遍。
四是對粵北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足。粵北特色文化資源豐富,但文化資源閑置、浪費的問題與韶關特色文化的“散”和“粗”的問題并存,有關部門還沒有對韶關有獨特優勢的歷史文化進行系統的挖掘創新,更談不上將其培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強勢文化。目前,除了旅游文化中的丹霞文化、佛教禪宗文化和古人類文化以外,多數特色文化資源仍處于閑置狀態。
五是文化市場粗放,規模偏小,集約化程度不高。韶關文化產業單位經營分散,市場總量不夫,發展后勁不足。文化單位如博物館、科技館、文化宮等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六是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短缺。目前,韶關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己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牡人的瓶頸。
三、發展韶關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第一、制定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強市建設。要克服體制性障礙,以文化體制改革、文化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大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完善建設文化強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政策體系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和財政政策;市場準入和稅收優惠扶持政策;工商管理、資產管理和價格政策;體制改革成本支付、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相關政策。
第二、培育市場主體,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要培育韶關的文化產業和市場主體,進一一步做大做強報業集團、廣播電視集團和發行集團這三大集團;運用聯合、重組、兼并等現代經管手段,組建和培育文化產業集團,鼓勵包括民營資本、國企和外資在內的各類資本進入文化市場。
第三、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文化產業資金多元投入機制。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改變政府是文化投資主體的局面,降低文化產業準入門檻,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參與興辦文化企業,實現投融資渠道多元化。
第四、打造粵北特色文化品牌,實施品牌戰略和精品工程。韶關豐富的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是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昕在。建設文化強市,發展文化產業,要以政府手主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發揮韶關的文化比較優勢,在弘揚民族文化和吸收外來優秀艾化的同時,大力發展有韶關特色的地域優秀文化,實施品牌戰略和精品工程,打造出粵北特色文化品牌,以特色文化品牌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今后我們要著力打造和利用好下列文化品牌:古人類文化品粹和石峽文化品悼、韶樂品牌、佛教禪宗文化品牌與哲學文化品牌、風度文化品牌與名人文化品牌、古道文化品睥、民國文化品牌與革命文化品睥、旅游文化品啤與生態文化品牌。
一是特色校園文化的提煉。我校從學校資源、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分析研究,合理利用既有資源,充分挖掘潛在優勢,不斷追求個性化辦學特色,并逐步形成獨具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即以育人為根本,以“三成”為根基,引導教師幸福地教、學生快樂地學。 堅持以育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學生的成人成才成功為本,就是充分尊重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發展好每一個學生。學校始終把人文教育、管理與關懷放在首位,全校教師全員參與,班主任全程監管,合力創造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各種條件,建設特色校園文化,讓學生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成人、成才、成功。
二是特色文化墻的建設。我校用文化墻引領學校辦學理念。走進學校,校門立柱上鑲嵌著 “成人、成才、成功” 三個紅色大字,這是學校“三成教育”特色文化建設的精髓。校門旁邊一面長長的“文化墻”上標明了“三成教育”的內涵、目標追求及實施路徑等特色文化建設的內容。文化墻下邊的三塊大理石碑上分別鐫刻著“成人、成才、成功”的目標,讓學生每天誦讀“三成教育”并要求并銘記于心。“每天成功一小步,攜手走上成才路”,學校要求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每天有所得、每天有進步。
學校宣傳長廊在顯要的位置將校風(和諧、文明、求真、創新)、教風(協作、愛生、求精、嚴謹)和學風(勤奮、守紀、求實、進取)凸顯出來,與學校特色文化墻頭交相輝映。學校原有的文化景觀“奮進石”、“思賢橋”、“桃李亭”、“寸陰亭”與“三成教育”構成特色文化系列,成為激勵桃中人奮發向上、自強不息、不斷開拓創新的重要精神動力和核心價值追求,同時學校教學樓每層走廊上也都精心置辦了文化長廊。
二、優化措施,建設“三成教育”
必需的師資隊伍
一是搞好師德教育。我校高度重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利用“師德報告會”、論壇、沙龍等途徑向全校師生宣傳本校的省、市級優秀教師、十佳班主任、骨干教師等師德典范。學校還通過專題介紹獲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2009年蘇州市
十大教育人物的孫碧文老師。孫老師三十余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忘我工作,從未因私事請過一天假。她愛生如子,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用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學生稱其為“全天候”媽媽老師。學校用孫老師的優秀事跡激勵全體教師教書育人、關心關愛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是抓好教育科研。我校組織各類聽課、評課活動、學科競賽、論文評比等教研練兵活動,引導教師苦練教學基本功,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學校通過校級主課題――省級課題《農村中學課堂“問題導向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和蘇州市級課題《農村中學有效“導學”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與實踐,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師方式,建構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有力地推進了學校“三成教育”教育特色的形成。
三是發揮好骨干教師的作用。學校注重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抓好青年教師培訓。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對青年教師施行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雙導師制”,對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指導,通過提要求、指方法、壓擔子等措施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近年來,學校有一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現有14位吳江區級骨干教師,為學校有效開展“三成教育”注入了活力。
四是構建好特色教學課堂。我校圍繞“三成教育”目標,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先后制訂了《桃源中學學生自習課管理規定》等教學管理制度,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對“三成教育”特色課堂進行架構。經過一個階段的探索,目前絕大多數教師能熟練運用電子白板組織教學,多媒體并用、多角度調動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校內普遍實施學生自主討論式教學,師生有效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辯論會、講故事比賽、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每節課上學有所得,在思考和活動中快樂地學,健康地成長。
三、豐富載體,組織“三成教育”特色教育活動
連續三年都在擴班,目前,學校一至五年級有教學班18個,在校學生785人,在編在崗教師45人,教師教學任務也是逐年增加。雖然任務重,但是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在2016年上期全縣教學質量檢測中,我校教學質量還是得到了提升,并榮獲了教學質量進步獎。
二、2016年上期學校工作管理情
1、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確保教育安全運行
為確保廣大師生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我們時時講安全,處處防隱患,警鐘長鳴,不敢有絲毫麻痹和懈怠。大力進行安全教育,學習安全知識,營造濃厚的安全教育氛圍,學校在校門口和校內醒目位置拉起安全標語橫幅,開辟安全教育專用板報欄,強化了師生安全意識。構建安全管理網絡,嚴格管理制度,安全責任落實到位。建立學校各類安全應急預案制度。每次例會安排的首要工作是安全工作,學校與教師、學生層層簽訂了安全責任書,做到了責任明確、要求具體、措施得力。安全檢查經常化、制度化,防患于未然,我校堅持實行“每周一小檢,每月一大檢”的安全檢查制度,在檢查中做到認真細致,堅決不走過場的形式檢查,確保我校的電線線路、漏電開關、教學所用的電器、消防器材等設備能正常使用,保證師生的人身安全。在檢查中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及時整改,并做好存檔工作。給廣大師生創造了安全的教育教學環境。目前學校有一個安全隱患急需教育局幫助整改,就是學生寢室洗衣房天花板有開裂漏水。
2、德育工作扎實推進,師生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抓實每天德育常規:晨掃、晨檢、路隊紀律、課間紀律、衛生、兩操、就寢。讓少先隊大隊部參與到管理、檢查、評比的環節,真正實現了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管理大力推行《學生品行積分制度》,讓學生相互監督,養成好習慣。二是抓好系列主題教育,貫穿德育主線,利用身邊的事開展系列德育活動。三是結合本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活動,力爭創設德育品牌。我校德育案列《挖掘紅色文化,開展特色德育》已經入選《株洲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案例集》。四是重視留守兒童工作,開展留守兒童演講比賽、與家長書信交流、留守兒童繪畫比賽等活動,讓學校真正成為他們的家。五是繼續以培養道德習慣和人文素養為重點,從小節入手,利用微課的形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六是重視家校共建,利用學校及班級QQ群、微信群、召開家長會、家訪活動、評選優秀家長、用問卷星在網上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
3、教學工作落實常規求發展,積極教研促提升
一是學校教學工作始終以“七大工程”及“六個一”為抓手,把抓好常規教學作為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來抓;堅持對新進教師開展教學視導課和師徒結對幫扶,認真開展推門聽課和課堂達標活動;嚴格落實超周備課、提前2分鐘候課、不備課不上講臺、班級課堂常規巡查,以及教師教學常規的平時抽查、集中檢查等制度;嚴把課堂教學關、作業批改關、課后輔導等。二是充分利用一切學習資源,大力支持教師培訓提高。鼓勵教師們走出去,拓寬視野,提升理念,增長見識。三是打造青藍工程——師徒結對。為新教師定指導教師,開展師徒幫帶活動。四是鼓勵教師多讀書勤寫作,所有論文評選和讀書征文活動都鼓勵大家踴躍參加并加以獎勵。
4、師德師風落實到位,人人講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