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3 17:01: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檢驗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過敏性兒科臨床體制檢查
過敏性小兒體制需要從飲食、免疫力等方面進行調整。通過對免疫功能的控制,加強綜合性的過敏體質調整,加強身體粘膜組織之間的有效抵抗力。可以采用川貝、淮山藥等研磨粉末,早晚服用,治療兒童的過敏性體質,對于某些嚴重性的過敏患者,采用合理的藥物脫敏方式加深綜合性的過敏原處理,提高兒童的自身綜合性免疫能力,改善平時的飲食結構,完善綜合的總體生活習慣。勤清洗、防止螨蟲滋生,及時曬太陽殺菌,消滅身體整體的不和諧體制,保證綜合性的抗炎藥物控制管理,保證合理的機體免疫力調整,從而逐步完善綜合性的過敏性檢驗控制過程,完善飲食營養,完成系統化的管理過程控制。
為了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實驗教學模式,可以對實驗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將以帶教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改變為以博士研究生為主體的帶教模式。這就要求帶教老師在上課前先把將要上的實驗內容告訴學生,由學生自己來預習實驗內容,理解實驗的基本原理并根據實驗原理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并根據實驗方案提出完成該實驗所可能需要的儀器設備、實驗試劑等。老師對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組織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及實驗中心的條件,優化實驗設計方案,以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在實驗課堂上,帶教老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而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器材,開放實驗室,并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進行相應的指導,以期每位學生順利完成實驗。最后,帶教老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講解和評價,和學生一起討論每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優點和不足,并指出在實驗過程中哪些實驗操作還需注意,哪些實驗技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還有哪些類似的更準確、快速的方法,為明確該實驗結果還可以另選取哪些簡便實用的其他標志。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基本實驗技能的培訓,也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中逐步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創新性能力。
1.2開展針對性專題討論,引導創新性思維
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經常會在理論課堂上設計一些問題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這樣至少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而在相對寬松的實驗教學課堂上進行專題討論就更容易開展。在專題討論教學中,帶教老師即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討論問題氛圍,要讓學生在自由、平等的民主氛圍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能夠引導每位博士研究生就研討課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容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帶教老師展開互相討論,討論越激烈越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實驗教學以專題討論的形式展開,這就為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供了盡可能大的空間,使博士研究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去思考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最終在不斷的否定與肯定中形成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1.3將研究室變成教室,提供創新性平臺
實驗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將理論知識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對于博士研究生而言,不僅要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更要會靈活應用這些實驗技能,創造性開展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延伸,可以把實驗教學放在研究室中進行,這樣的教學方式有以下幾方面優點:第一,研究室能夠為博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儀器設備并讓他們盡快的熟悉這些儀器設備以及這些設備的操作,為以后快速進入實驗研究狀態打下基礎;第二,能使博士研究生比較快地了解在該研究室工作、學習的其他研究人員,為博士研究生盡快融入這個科研團隊/集體提供了較好的條件;第三,能讓博士研究生在研究室感受到那種快節奏、高強度的科研氛圍,而這樣的環境會激發博士研究生的斗志和激情,最終將這些斗志和激情轉化為對創新性研究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追求,這就是對他們的創新性能力的激發和培養。第四,在實驗過程中,博士研究生可以和周圍的研究人員或指導老師(導師)對實驗的任何問題進行探討,吸取從不同科研角度出發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思路,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科研創新的能力。
2案例的小組討論
在結束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后,應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演示案例中患者信息、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等資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制訂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所需的實驗室檢測方案,闡述所選檢測項目的依據和臨床意義等。以腹脹、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患者為例,要求學生制訂診斷和鑒別診斷所需的詳細方案,并且說明方案制訂的依據。
3案例的課堂討論
各小組代表采用多媒體方式分別講解本組對案例的分析和總結,闡述各自實驗室檢測方案的制訂依據和臨床意義。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甚至提出異議,教師在討論中適時地進行啟發提示和講解,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大膽質疑,激發學生思維和討論的興趣。教師在充分聆聽學生的討論后,以臨床路徑中的標準方案為依據進行案例總結,進一步系統的整理和講解案例中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并且有針對性地講解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問題,糾正一些常見的模糊認識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以腹水患者為例,首先要求學生判斷腹水性質,設置提問:如何判斷是漏出液或滲出液?然后進行病因診斷,設置提問:肝硬化、結核、肝癌等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檢驗指標都有哪些?學生通過對這個案例的學習,掌握了腹水檢測流程和引起腹水疾病的診療方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強化了教學效果。
4案例教學的評價
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案例教學活動完成后,教師要評價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是否增長,思考方式、運用知識與技能方式是否標準,分析表達能力是否提升;同時,教師還要評價案例教學活動在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學術水準等方面的效果。
在檢驗前要著重觀察受檢標本的附帶信息,包括此標本的檢測項目、采集時間、采集方式、使用抗凝劑情況、電子醫囑等信息。檢驗科室在收到標本的同時要對標本的基本信息逐一確認,如果信息不全,要及時做好補充,并且借助計算機系統網絡管理系統進行信息的儲存。在不同標本檢驗采集和留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在尿液標本的采集和留取時,患者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正確留取尿液,避免、糞便、白帶、經血等異物的混入,要使用清潔干凈的容器進行留取,保持標本的新鮮,在尿液的留取時以晨尿為最佳,由于尿酮體中的乙酰乙酸容易揮發,因而在尿液要避光放置,且放置時間不宜過長。②血液的采集,要求患者去坐位,抽取靜脈血,在穿刺成功后要馬上將止血帶松開,一般止血帶的使用時間不能夠超過1min,在血液抽出后要沿著管壁注入到抗凝管或者干凈試管中,并且在標本中加入適量的抗凝劑,一般放置時間不宜超過2h。③在進行體液和分泌物的留取時,痰液要用清水漱口3次后用力咳出;腦脊液標本要在采集后1h內送檢,防止細胞的溶解、破壞、沉淀。④大便標本的采集過程中,要采集新鮮且有黏液或膿血的部分,并且盡快送檢;在采集前要做好潛血試驗,患者在采集前的3d內禁食含鐵豐富的食物,以免造成牙齦出血、經血和鼻血等影響檢驗結果。總之,在標本采集前,醫師要對患者提出嚴格的醫囑,要在患者靜止狀態下進行采集,根據不同的標本要求選擇合適的,并且在采集后要及時送檢。
1.2醫學檢驗中的質量控制:
在醫學檢驗過程中要加強對檢驗儀器和檢驗試劑的質量控制:①檢驗儀器的質量控制:在檢驗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檢驗儀器設備繁多,因而必須對實驗設備做好管理。首先,檢驗科室的實驗設備要逐步實現計算機的全面管理,對儀器設備的基本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其次,頂級對儀器設備進行功能測試和維修保養,對維修和保養記錄要記錄下來,及時掌握每臺儀器的工作狀態,按照國家計量法的規定和要求確保儀器設備的準確性。②檢驗試劑的質量控制:首先要加強對實驗試劑的計算機管理,由于每年檢驗科需要消耗大量的實驗試劑,因而采用計算機管理能夠保證其質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而且還能夠及時查找庫存量,及時查詢出將要過期試劑的經辦人、領取人等,避免人為的差錯和漏洞,提高檢驗的效率;其次,要按照實驗儀器的性能搭配配套的試劑,如國產儀器必須采用國產試劑,否則會導致檢驗結果不準確,此外,對于復溶的試劑要現配,復溶后不要放置較長時間,暫時無需復溶的試劑要放在冰箱中冷藏保存,防止影響檢驗結果,而對于長期未使用的試劑,在使用前要對試劑的特性進行測試,以免出現不合格。
1.3醫學檢驗后的質量控制:
在臨床醫學檢驗后要對異常的標本進行4個方面的篩查:①對于首次檢查的標本要與醫師在化驗單上的診斷進行擬合,如果情況相符則發出報告;②如果檢測標本無醫師填寫的資料,要與醫師及時取得聯系,了解患者的病情;③對于多次檢驗出的異常結果,要進行回顧性分析,并且與以往的檢驗規律進行對比,如果情況符合則發出報告;④對于檢驗后出現的其他情況要留取原樣進行第二次檢驗。
2.加強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對策
2.1提高醫學檢驗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檢驗人員要具備職業素質和足夠的愛心、責任心,要與患者友善的溝通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對檢驗結果做出合理的解釋;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在檢驗過程中產生的恐懼和緊張情緒;還要加強與臨床醫師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臨床病情,以驗證檢驗結果。此外,醫學檢驗人員要不斷學習檢驗知識,熟練、按照操作規范進行實驗室設備的操作,避免產生失誤,影響檢驗結果;要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熟悉不同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從而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個人防范意識。
2.2加強醫學檢驗質量的制度管理:
要逐步形成并完善一套檢驗科相關的工作制度,包括值班制度、質量標準、科室安全制度等,并且在具體的工作中要監督落實,從而規范檢驗人員的行為規范,提高檢驗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檢驗過程中,要全方位進行監督管理,避免任何環節出現漏洞和錯誤,逐漸提高檢驗質量。
2.3加強對醫學檢驗的財政投入
地方政府和醫院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醫院的建設和發展情況制定長期的規劃,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實現檢驗設備的不斷更新升級,有效保證醫院檢驗專業隊伍的穩定,并且能夠使檢驗設備使用當地的醫療條件;此外,醫院要組織加強對檢驗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注意實現在職學習和脫產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從而提高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
1.2實驗室方面因素。實驗室醫學檢驗的醫療器械老化破損或是更新不及時導致其精確度和可靠度嚴重下降從而影響了檢驗的質量;實驗室的檢測環境不達標或是不符合標準實驗室的要求和規范導致檢驗結果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實驗室試劑未按要求保存或過期變質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1.3檢驗人員因素。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人員在工作中未嚴格執行檢驗操作規程而操作、由于不了解注意事項而對醫療儀器器材的使用方法不正確、對檢測過程的記錄不完整或記錄錯誤、與臨床醫師溝通不暢等;檢驗人員對檢驗知識缺乏深入地理解以及自身的安全意識不強,容易出現操作失誤或是混淆檢測項目等問題;由于檢驗工作強度和責任很大,導致檢驗人員由于壓力過大或是過度焦慮緊張而工作失誤率上升。
1.4患者方面因素。患者及其家屬受教育程度低或是對醫生不信任而導致其在就醫過程中不配合以及不按囑咐的要求保存和送檢樣品,從而導致檢驗結果失真;同時患者的年齡、性別、遺傳因素、疾病狀況以及個體差異等因素都會影響檢驗結果。可見,和諧的醫患關系同樣也是臨床醫學檢驗過程質量的重要保證。
2應對問題的質量控制措施與對策
針對臨床醫學檢驗過程中存在的可能影響檢驗結果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若干問題,筆者分別從臨床醫學檢驗前、中、后三個方面對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的措施辦法進行了總結和歸納。
2.1臨床醫學檢驗前:首先,最重要的是醫院相關部門要完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管理的規章制度,例如:醫院要嚴格落實檢驗實驗室的清潔衛生和儀器試劑的保存和更新制度、對檢驗人員加強檢驗知識的培訓和教育,并增加相應的緩解壓力、懲罰錯誤、獎勵優秀的措施制度等。其次,在進行臨床檢驗前要對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完整的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情況如性別、年齡、病情及禁忌癥等,并詳細耐心地告知患者檢驗采樣前的注意事項。
2.2臨床醫學檢驗中:在臨床醫學檢驗的過程中,檢驗人員是想要詳細的了解并熟知檢驗的注意事項和醫療儀器器材的使用方法,并嚴格執行檢驗操作規程而進行操作。同時還要定時地對醫療試劑和器械進行相應的保養護理或是更新措施,以保證臨床醫學檢驗過程的有效進行。此外,在檢驗采樣的過程中,檢驗人員一定要保證患者的正確采樣,如果患者需要空腹一定要空腹采樣。
2.3臨床醫學檢驗后:在臨床醫學檢驗完成后,要對檢驗結果進行核實和審查,建立數據庫,并將患者的基本情況和檢測結果的信息輸入數據庫,同時檢驗單及報告均應備份存檔,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并健全文件管理系統。此外,還要制定具體的臨床醫學檢驗的操作手冊,建立起統一的實驗室規章制度,將其制度化和規范化。而且檢驗人員和臨床各個科室的醫師和護士要加強交流,并不斷地加強自己的臨床知識和檢驗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檢驗工作的效能。
2加強醫學檢驗的質量管理,提高整體質量水平
據衛生部所提出的醫院管理評價指南文件中明確指出,對檢驗科室的檢驗質量方面和對患者服務方面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檢驗科的評價標準要求達到所有患者和醫護人員對其滿意度的90%,那么想要達到這個標準,必須將檢驗科質量控制作為日常首要工作,使質量控制工作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一般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是由分析前質量控制、分析中質量控制、分析后質量控制三個主要環節構成的,據資料統計,分析前出差概率為56%~68%,分析中出差概率為15%,分析后出差概率為48%,在分析中出現的錯誤概率明顯低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出差概率,由此可見分析前的標本質量是目前影響檢驗質量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想要降低分析前出差概率的可能性,就要保證臨床采集標本的質量,才能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所以檢驗和臨床科室必須建立良好的溝通,這樣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對檢驗質量進行全面控制,科室之間也可以獲得反饋消息,借此進一步綜合評判實驗室的方法學以及其臨床價值,以便不斷完善操作規程并推進新項目、新方法的開展與普及。
3完善檢驗與臨床溝通的具體措施
3.1合格的檢測標本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的基礎和前提。
通常檢驗科的檢測標本都是由臨床醫師和護士來實施采集的,采集后直接送檢到實驗室,這是在確保臨床實驗室檢測質量體制中最關鍵的環節。一旦這個環節出現差錯,如標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檢時間是否正確等,都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就算實驗室擁有再精密的儀器設備和方法也無法客觀的檢測出真實準確的結果,嚴重的還有可能出現誤導醫師對患者的診療。作為檢驗科室人員應主動到臨床科室為醫護人員發放標本采集手冊,講解采集標本的各項要求和標本采集不當對檢驗結果造成的影響,例如:做凝血四項時,要求采血時血液與抗凝劑的比例是9∶1,如果采血比例不當,就會引起PT和ATPP的升高或降低,不能為臨床提供穩定、準確的數據,影響治療。以此讓臨床醫護人員知曉規范采集檢驗標本的重要性,引起臨床對此環節的重視。
3.2建立檢驗科室與臨床科室之間的溝通橋梁
3.2.1檢驗科室首先要重視和正確對待臨床的反饋信息,定期下到臨床科室與臨床醫師交流,虛心聽取臨床醫師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查找原因,糾正潛在的實驗偏差,制定整改措施,以便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改善服務質量。其次,檢驗科主管人員應不定期參加臨床查房及病例討論,共同探討病情變化與實驗指標的關系,了解臨床工作,加深二者之間的溝通。
3.2.2檢驗科室應根據醫院自身的規模、專科特色等實際情況,建立生命危急值報告系統,防范醫療事故的發生,提高醫療安全水平。檢驗人員當發現檢驗指標異常和接近危急值時,必須先確認儀器運行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確、各環節無異常后重新檢測,復查后及時和臨床聯系,并在檢驗科危急值報告登記本上填寫危急值報告,使臨床醫師能及時發現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從而提高檢驗質量,保證醫療安全。
3.3檢驗與臨床人員加強醫學知識理論學習,共同提高臨床意識。隨著醫學技術的新陳代謝和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檢驗工作人員不僅要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知識,快速學習新的知識技術,還要學習臨床醫學知識,這樣才能使自己在與臨床溝通與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信息。當臨床對檢驗質量提出疑問時,專業人員應立即查找問題原因,對有關職責進行審核,及時制定糾正方案,給與臨床合理答復。臨床科室也要提高對檢驗科室的重視,加強對檢驗工作特點的了解,不斷擴充自身的醫學知識,不能完全依賴化驗結果,因為化驗是有誤差性的,要做到綜合分析患者病情,發現檢測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時,也應及時和檢驗科取得聯系,防止貽誤診治。
2結果
2.1兩組在臨床醫學檢驗結果準確性上的比較經過觀察對比,觀察組檢驗結果準確性達到了99.0%,對照組檢驗結果準確性達到了94.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兩組在臨床醫學檢驗報告完整性上的比較經過觀察對比,觀察組檢驗報告完整性達到了100%,對照組檢驗報告出現了內容遺漏和內容錯誤問題,檢驗報告完整性只有89.2%,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基礎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中一門獨立而重要的學科,要求從學校教學到臨床實踐中都強化對學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護理技術操作)的強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應用的過程中,二者的差異性與矛盾日益突出。筆者以無菌技術、靜脈輸液、肌肉注射三種常用護理技術操作為例,與臨床實踐相比較,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以供同行們共同探討,旨在不斷提高基礎護理實驗水平,促進護理專業教育的發展。
一、基礎護理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差異
1.1用物不同。
1.1.1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操作在學校實驗教學過程中的所有用物均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療碗等),而在現代醫院臨床實踐中為了控制醫院感染率已經基本摒棄非一次性物品,幾乎所有臨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進行患者的治療。
1.1.2靜脈輸液由于種種原因,多數護理學校在進行靜脈輸液的實驗教學時都是采用傳統靜脈輸液法(即頭皮針一次性輸液法),而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為了減輕患者痛苦,絕大多數醫院所采取的都是靜脈留置針輸液法,兩種針頭的構造和形狀、型號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傳統的肌肉注射法教學中所采用的吸藥安瓿需要用鋸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斷,這種傳統安瓿由于使用時費時費力在臨床已基本摒棄不用,現在所采用的均為不需鋸斷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無菌技術傳統無菌技術操作法中的鋪治療盤法、無菌容器使用法、無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無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臨床實踐中的操作已經大大簡化,甚至有些技術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沒有采用,而在學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卻依然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反復練習。
1.2.2靜脈輸液在臨床實踐中,經過實踐研究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約45°角,可以有效減輕靜脈輸液穿刺時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患者感覺無痛或微痛。而在傳統的靜脈輸液教學中由于所有版本的護理教材都寫明要求學生以15~30角進針,導致學生在靜脈輸液這項重要的護理操作技能上會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傳統教學方法,肌肉注射時要求學生將注射器內所有空氣排盡才能給患者注射,而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明確發現在排氣時留取少量空氣在注射器內可以在注射時減輕患者疼痛并使藥液能更加充分的進入患者肌肉組織。實驗教學中所采用的方法與臨床實踐有一定脫節之處。
二、問題分析
2.1護理專業教材編寫滯后與于臨床多年。
2.1.1《基礎護理學》的教材編寫
現行人民衛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礎護理學》教材均為2005年~2006年之間所修訂,而修訂之前的參考版本多為我國80年代所出版的中專教材,明顯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臨床護理實踐的快速發展。
2.1.2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的編寫
我省現行的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是由省衛生廳在2005年所編寫的操作規程。據楊新月對基礎護理教學現狀調查結果報道:教學中涉及的8O項操作中有7項臨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項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護士獨立完成的操作48項,占65.25%。在實驗教學與臨床實踐中存在重大矛盾。
2.2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脫離
從事護理教學的人員長期脫離臨床實踐,而在臨床工作的護士僅負責臨床實習帶教。護理教材部分內容過于繁瑣,而臨床實際則需簡便有效,護理實驗教學現有的不科學、不切實際削弱了護理教學的效果和操作常規的權威性。
2.3現有課程設置不利于學生開展臨床教學
我國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傳統培養模式為集中在校學習3~4a,在臨床實習8~10個月。在校學習階段以教材為藍本,幾乎沒有到臨床實際操作的機會與時間,以至于臨床實踐中最新的技術與方法學生完全不知道。
2.4傳統理論跟不上醫療新技術的發展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技術、新器材不斷開發并應用于臨床,使傳統的理論與技術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象。如目前氧氣吸入、電動吸痰等已逐漸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見與建議
3.1營造護理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氛圍。
護理教學必須以護理臨床實踐為基礎,護理教學人員應參與護生實習帶教,參與在職護士的技術培訓和操作考核。
3.2教材與操作常規要適時進行研討、修訂,注入新觀念、新內容,以符合現代護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則。要求護生在學習操作技能時靈活掌握操作目的與原則即可,不死記硬背,教者與學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則來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驟執行,這樣才不會使護生進入臨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無策。
3.4針對護理專業的教學特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護理學》實驗教學條件。在實驗教學中應該增加與臨床使用的新技術新方法密切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接受新技術新方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護理人員在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1.1相對滯后的護理觀
由于長期以來受功能制護理模式的制約,護士普遍對現代護理觀缺乏全面的認識。多數護理工作者還沒有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觀念轉變過來。董霞等對254名護士現代護理觀的調查結果表明,17.3%的護士認為護理是非獨立學科,從屬于醫療;66%的護士認為生物學因素是疾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11.4%的護士認為社會環境與人的健康無關[8]。護理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體護理實踐成功的最重要環節之一[9]。相對滯后的護理觀影響整體護理的開展,使健康教育工作仍停留在疾病知識的宣傳上。
1.2對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清
較多的作者認為護理人員對護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認識不清,將護理健康教育與衛生宣傳的概念混淆[10-13]。衛生宣傳是知識的單向傳播,接受對象比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饋和效果評價。健康教育以個人、集體的行為改變和環境改變為著眼點,根據健康問題特征和角色變化而采取各種教育形式,其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是連接衛生知識和健康行為的橋梁,是一項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全球推進“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14]。
1.3對護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認識不清
護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病人及其家屬確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為[15]。調查顯示,85.5%的護士對這一概念認識不足,多數護士認為進行健康教育以病人或家屬掌握疾病知識為目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病人不健康的行為[11],對護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護理的根本目的(恢復、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致性認識不清。
1.4對護理健康教育程序的重要性認識不清護理程序是一種科學地為護理對象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方法,不僅適用于臨床護理工作,同樣適用于護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健康教育程序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種有效工作方法。調查表明,84%的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程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16],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有效的開展。
1.5對護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掌握不足健康教育是一門牽涉多學科的應用學科,其學科基礎包括預防醫學、社會醫學、傳播學、行為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這些學科在健康教育活動中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但是我國的醫院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系統[18]。調查表明,87.5%的護士明顯缺乏護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特別是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深入的發展[11]。通過抽查反映出的問題,可以看出一部分護士在專業知識、人文科學知識、溝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還遠遠不能滿足病人的需要[18]。
1.6護士在健康教育中對承擔的角色認識不清包家明等調查得出,80%的護士在健康教育中對承擔的角色認識不夠明確[11]。護士對健康教育中所承擔的角色認識不夠明確,僅僅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疾病知識的傳授者,而不是把自己看作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計劃者和評價者。
2護理健康教育程序中的問題及對策
護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集思維、判斷、決策于一體的護理,它不同于一般的護理操作,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和運用[19],護士在開展健康教育中,不能很好地運用護理程序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
2.1評估
評估是了解教育對象需要學習什么知識或者獲得何種技能的過程,是實施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有效實施健康教育的關鍵[3]。
2.1.1評估的內容在評估時護士要從整體入手,既要考慮健康教育對象的生理(是否有體力學習)和心理(有無學習的愿望)兩方面的學習能力,又要考慮感情狀態(動機)和經驗狀態(以前的經歷、技能、態度和學習能力),還要評估家庭的狀態(家庭教育情況、生活方式、信仰、家庭成員的關系、對目前狀況的了解等)。一些護士只是將疾病的知識灌輸給病人,對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缺乏足夠的認識與了解[1]。
2.1.2評估的目的目前許多臨床護理健康教育不符合現代質量觀的要求,沒有滿足護理健康教育對象明確的和隱含的需要,沒有考慮病人的動機和需要,沒有把病人最明確的需要放在首位。
2.2計劃
計劃過程即確定教育目標、內容、形式和方法。
2.2.1護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擬定目標時應考慮到病人缺乏哪些知識和技能,病人的態度與興趣,病人的文化程度與接受能力,完成目標的難易程度,完成目標的順序。確定的目標不僅要符合病人各方面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其可行性,施教者的教學能力、知識水平以及教學條件、設備等[20]。
2.2.2護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育內容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21]。護士對住院病人實行的健康教育多為疾病教育,以病人和家屬掌握疾病知識為目的,對心理護理,尤其是出院后指導病人消除疾病的危險因素,建立健康行為的健康教育未受到關注。
現階段大部分醫院的做法是常規性的,缺乏個體針對性,流于形式,資料沒有量化,內容不具體[16,22,23]。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條文,很多護士在工作中機械地執行,把它作為護士長布置的一項任務來完成,停留在衛生知識的單向傳播上[24]。護士在對不同需求的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時,缺乏系統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病人個性化需要的內容[25]。羅洪等的調查結果表明,目前關于病人護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較多局限在疾病相關知識、用藥指導、了解住院環境規則和出院指導等方面[22]。
由于健康教育中“重護輕醫”,護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覆蓋面太寬,超出了護理的職責范疇,違背了護士的職業要求,容易引起醫護患矛盾;健康教育的內容超出了護士的知識能力范疇,影響了護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同時,護理人員沒有建立與醫師合作開展護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宣教的內容與醫師的不統一,也影響了病人對護理健康教育的信任程度。
2.2.3護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目前護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單一,健康教育大多存在內容相同,針對個體的少;讀的多,講解的少;書面的多,操作指導的少;灌輸的多,注重反饋的少;單向傳播多,雙向交流少[16,24]。護士采取的教育形式是口頭式教育方式為主和輔助宣傳資料方式[25,26]。護士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個人宣教、小組宣教和病人座談會,護士在實施健康教育形式上不規范,隨意性大[25]。包家明等調查80.5%的護理人員缺乏選擇最佳健康教育方法的能力[11]。南秀榮等研究認為采取宣講加卡片、圖畫、示范、錄像等組合形式是進行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26]。
2.3實施
評估和計劃是健康教育的準備階段,是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實施是具體實施健康教育計劃的過程。護士在實施過程中對健康教育時機把握不當,護士只重視給病人做健康教育指導,而忽視了病人的感受,影響了護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6,27]。黃儉強等對五種主要護理雜志1998年至2003年發表的、經過篩選符合研究要求的248篇與健康教育研究相關的文獻進行定性分析,只有19.8%的健康教育研究較好地遵循了健康教育的程序進行實施[28]。
2.4評價
護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應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其目的是測定教育對象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以便修改原有的計劃,改進教學工作。包家明等調查的結果顯示,有81%的護理人員不能有效進行健康教育效果評價[11]。一些護士不重視、缺少教育計劃實施后的評價[10,16]。
2.4.1評價形式和方法護士要根據教育計劃和實施情況,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類型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直接觀察病人,對病人進行提問,與病人家屬交談,聽取病人復述及自我評價,觀察病人的記錄,書面評分和小測驗小結,由病人和家屬演示護理技能等,了解其掌握健康知識和自我護理技巧的程度[23]。
目前研究多采用問答、問卷等主觀測量方法進行評價,注重實施過程的評價,缺少護理健康教育對象的反饋,缺乏細化、量化、客觀的評價指標或標準,難以統一和比較。
2.4.2評價內容與指標在整體護理中開展的健康教育評價應突出以病人為中心,即由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評價轉變為對病人的實際效果評價。以往健康教育的評價指標多是從醫療護理的角度出發,如病人滿意度的提高和護患糾紛的減少等[17]。
2.4.3評價效果病人教育的目的是增進病人健康知識,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因此,應評價病人的健康知識是否增加,態度及行為是否朝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轉變,并通過教育-評價-反饋-再教育的過程達到教育目標[29]。
3結論
護理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顯示出其巨大的作用,但客觀地評價其水平,大體上還是處于初始階段[9]。為進一步促進護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如何在護理職責范圍內開展護理健康教育,醫護人員應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嘗試建立適合我國目前臨床護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方法、形式及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廷忠,鄭建中主編.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
[2]程金蓮,韓世范,喬玫,等.實施整體護理后健康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9,15(6):348-350.
[3]呂姿之主編.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第2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179.
[4]周廣海,孫加富.鹽城市臨床醫生參與健康教育調查分析[J].交通醫學,2002,16(1):92-93.
[5]劉蓓.上海市區醫院健康教育現狀與改進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1999,15(4):43.
[6]劉西京,米光明,甄會斌,等.石家莊市萬名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在職培訓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1999,15(12):21.
[7]陳桂蕓,劉軼,齊興蘭.醫院健康教育存在問題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1,4(9):729-730.
[8]董霞,吳欣娟,田俊英,等.245名護士現代護理觀認識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9):533.
[9]左月燃.對護理專業開展健康教育認識和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25-327.
[10]徐連文.護理健康教育所面臨問題的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05,21(12):1582-1583.
[11]包家明,顧惠娟.對開展護理健康教育認識誤區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6):448-450.
[12]張雅詩.國內開展護理健康教育的現狀[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56-57.
[13]汪鳳蘭,何英,王桂生.影響我國護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5):12-13.
[14]包家明,霍杰主編.護理健康教育臨床問答[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137.
[15]張王月,高德彰,吳光煜.病人教育的起源、現狀及發展方向[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66-367.
[16]徐燕.關于醫院健康教育實施現狀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8):52-53.
[17]黃津芳,劉玉瑩主編.護理健康教育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99-123.
[18]陸烈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0,15(11):691.
[19]包家明.護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應用[J].護理研究,2002,16(7):375.
[20]張王月,龐潔,高德彰,等.病人教育的程序[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8):347-348
[21]周蘭姝.整體護理中健康教育策略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10):776-777.
[22]羅洪,陳偉菊,何金愛,等.護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的再思考[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3):232-233.
[23]宋麗華,張香琴.22所醫院護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與思考[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0):65-66.
[24]胡容.護士長對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認識情況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1,16(1):687.
[25]張鎮靜.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健康教育效果及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6):439.
[26]南秀榮,李新霞,曹燕,等.整體護理中健康教育方法探討
[J].齊魯護理雜志,2002,8(6):403-404.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醫學科學也取得了空前發展,使得檢驗醫學向著機械化、自動化、簡易化儀器的方向發展。為此許多醫院都配備了高精度、高科技含量的儀器設備,各種實驗使用試劑也向操作更加簡便、快速、性能穩定的方向發展,大大提高了臨床檢驗的效率以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性。然而再先進的儀器設備也需要人去調試、操作、保養,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人為因素引起的差錯,如何在檢驗工作中把人為因素引起的差錯降到最低,這就要求檢驗人員本著嚴謹、科學的態度對待整個檢驗過程,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熟練掌握檢驗技能,不斷提高數據的科學性,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檢驗差錯。關于臨床檢驗工作中一些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分析如下。
1 標本引起的問題
1.1標本采集不合要求是造成檢驗結果誤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1.1.1采集標本操作不當 如直接從輸液手臂抽血,造成血標本被稀釋;采完靜脈血后不拔掉針頭即將血液注入試管造成血標本溶血。
1.1.2標本不合格 如血常規檢驗現已由血細胞全自動分析儀進行分析,要求用抗凝血,當采血時不充分混合均勻,即使出現肉眼所未見到的小凝塊,也會使血細胞數、血小板數減少。
1.1.3隨意使用抗凝劑 在血液標本的送檢中有的血液標本沒有按實驗室要求加入特定的抗凝劑,有的血液標本抗凝比例不恰當,而導致實驗結果偏低或偏高。
1.1.4尿液標本的送檢 對一些特殊檢驗的尿液標本也與一般體檢一樣送檢,使漏檢率大幅升高。
1.2標本采集不合要求造成檢驗結果誤差的解決方法 對不合格標本,如有凝塊的要重新取血,如果血液與抗凝劑比例不對也應重新取血,嚴重溶血、乳糜血則應在報告結果時加以注明。
尿標本不新鮮或是加了防腐劑的標本做尿液分析導致結果不應有的異常,應向患者詢問是否服用維生素C等影響檢驗結果的藥品,因某些藥品及其代謝產物可使結果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堿性尿會造成蛋白試紙假陽性,進行蛋白質實驗時應注意pH值;尿蛋白濃度增高可使結果出現假陰性,尿中熱不穩定過氧化酶可使紅細胞出現假陽性。送檢的糞便標本應送檢有黏液、膿液、血液的病理部分。
2 設備和試劑引起的問題
2.1檢驗人員對所使用的儀器各功能不是十分了解,且在更換試劑時沒有依照說明書改變不同的參數,致使實驗結果出現系統性誤差。
2.2由于儀器保養不善引起實驗結果差錯。
2.3所用試劑與設備的要求不符,影響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