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3 17:01: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通識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通識教育論文

篇(1)

二、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提倡將通識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的情況下,并不意味著對專業教育的全盤否定。專業教育是在知識逐步分化的前提下應運而生的。現實中,伴隨著職場中對各種能力的需要,高校教育必然會設立專業。為使教育充分實現其價值,我們更應理性對待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教育

社會的飛速發展及科技的進步,造就了今天的專業教育,同時,專業發展又督促科技進一步發展。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科技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為此,它們要求專業化教育在高校教育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也就意味著專業教育不僅不會低迷萎縮,反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一步拓展。因此,我們如果想利用通識教育來阻擋專業教育的發展,必是不明智的選擇。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接受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進而更好地立足于社會,這也是比較基本的需求。如果這些都不能實現,那么興趣愛好也只能是一句空話。但是如果我們過多過分強調專業教育,必將會付出一定的代價。過多的強調專業教育,將會是高等教育演變為一種比較狹隘的工作培訓,只是為了特定工作而發展的技能,進而將教育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中。這樣無疑會造成教育對社會滲透力的減弱,也使得教育不能進一步提出具有重要意義及價值的問題,同時也使教育失去了對于道德的選擇。這也是造成現在社會中一些缺乏職業道德機構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2.發揮通識教育對專業教育的彌補作用

通識教育不以任何一種專業為教育目標,而是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專業教育的追求實用和功利性相比,通識教育則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強調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通識教育主要側重于對人們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和一些一般性知識的教育,把人類生活中比較深刻的和一些基本的問題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所以,通識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健康的人格,進而有助于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全面深刻理解。通識教育主要關注學生心智和能力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挖掘及培養,可以運用到所有的專業學科學習中。為此,通識教育不僅僅是對專業教育模式及內容的補充,更是對專業教育精神的一種充實。

3.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較發展的國家,美國的教育發展也離不開通識教育的強化。在美國歷史一系列事件中,都不曾動搖通識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識教育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專業教育和自由教育之間的矛盾,使學生在個人發展過程中將兩者有機結合。美國的教育發展歷史無疑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實現方案

僅僅通過專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始終只能做為一個有用的機器,卻不能成為一個健康和諧發展的人。對學生的教育,首先應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對于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及判斷力。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依舊存在著過分強調專業技能進而忽略對人本身關注的狀況。為此,我們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做了深入的探究。

1.將通識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養工作中

高等院校中,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有以下幾種觀點:①通識教育是對專業教育一些不足的糾正及彌補,也就是說在專業教育之外,讓學生再學一些基本的、綜合的知識或技能。在這種觀點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無疑是并列的觀念。②通識教育主要是對專業教育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將專業教育進一步通識化。這種觀點下,專業教育作為主體,通識教育主要處于從屬服務的地位。③通識教育思想是主導,專業教育也應遵循通識教育理念。這種觀點下,通識教育是主體,專業教育是貫徹實施通識教育思想的對象。針對以上三種比較常見的觀點,我們贊同第三種觀點,即將通識教育思想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核心。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絕不是不可調和的對立面,在通識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專業教育依舊是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將通識教育思想作為核心,并不意味著僅僅開設一些通識課堂,而是要將這種通識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適當有效的措施來進一步落實。

2.實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教育思想與教育內容的顯示。培養方案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安排等幾個方面。為有效實施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方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在通識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綜合型人才。②確定人才培養實施具體方案,培養具備合格公民資格的專業型人才。③構建相關評價機制,例如職業技能評價體系。④制定有效貫徹實施通識教育理念的相關制度,例如學分制教學。當然這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需要學校及教師的努力,更需要國家相關制度的出臺,以確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

篇(2)

通識教育與全人教育的耦合之處在于對人的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諧發展的關注。全人即完整的個人,強調個人智力、尊嚴、人格的完善和充分的自我發展。全人教育是指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全人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針對現代教育中“非人化”回應的一種教育思潮。其強調人的整體發展,倡導培養完整的人,使人在包括身體、知識、技能、道德、智力、精神、靈魂、創造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隆•米勒認為“全人”包括六個素質,即智能、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精神。全人教育就是以這六項素質的整體發展為目標,以人的和諧發展為導向,培養具備完整知識、完善人格及擁有正確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的人。全人教育可以緩解現代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價值觀錯位、生命迷失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全人教育理念下學校教育要求學識與人格的平衡、個人與群體的平衡、身心與靈魂的平衡。作為“全人”,完整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識教育通過跨學科的互動和知識的整合,使學生的知識廣度獲得拓展,而且通識教育用整體觀來構建知識,能使學生獲得整體發展的能力。廣博的知識基礎和寬廣的知識視野進而使學生人格完善。這與全人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正如1945年哈佛《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中提出,通識教育應著眼于學生身體,道德和智力的和諧發展,其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即有全面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和完整的人格的有教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全人教育是教育的訴求,而通識教育是實現這一訴求的有效途徑。作為完善的人,需有完整的知識構建,認為不同的學科只是不同的視角看待生活,學科彼此間有著廣泛的聯系。而通識教育主張以整體觀看待知識,認為知識不是割裂的,而是系統的。強調人文、社會、自然的互動和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通識教育則體現出全人教育的知識取向。

(二)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強調通過知識的內化進而轉化為內在品質與外在能力與氣質。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關懷,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加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與思考。實質上,人文素質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綜合提高。通識教育主張文理會通、古今會通、中外會通。知識的貫通學習及自主掌握是人文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前提,是奠定學生人文精神的手段。

二、職校公共藝術教育釋義

職校公共藝術教育是指職業學校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展的一種素質教育。它以提高受職校生的審美素質和藝術欣賞水平,發展職校生的創新思維,陶冶職校生的情操,塑造美的心靈,最終以促使其全面發展為教育目的,通過包含美術、音樂、舞蹈、書法等在內的課程學習或實踐活動實施。與專業藝術教育不同,作為職校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公共藝術教育不以傳授專業技能知識為目的,從人文角度,主要引導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得到審美經驗并內化為氣質品質,從而形成完善的人格。這是培養職校生審美情感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職校公共藝術教育

唯物論認為,世界萬物在一定條件下構建起聯系。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雖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概念,但兩者在內涵上卻有著淵源。厘清兩者的關系,可以為通識教育開拓研究領域,同時可以使藝術教育拓寬研究視野。

(一)通識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思辨關系

公共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的契合之處是以通識教育的觀念研究公共藝術教育的前提。藝術教育以藝術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藝術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來實現人的完整、自由、和諧發展。公共藝術教育旨在通過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審美能力,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發展思維。這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有著某種相通之處。

1.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追求人的自由發展

從歷史上看,通識教育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主張人的自由發展,從而達到人格的完善。那時的“自由教育”中包含藝術教育。可見,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同源。從藝術教育本質上看,藝術教育亦是使人獲得更多的自由。文克爾曼認為“藝術之所以優越的原因是有自由”。這種“自由”實質上是追求人的精神上、心靈上的自由。這與通識教育一脈相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形成的《藝術教育發展路線圖》指出:“藝術教育應該為所有人提供參與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機會。”藝術作品中多數不充斥功利性,容易以最純真、質樸、原始的情感打動人心。通過藝術教育,在藝術作品的欣賞中感受無功利性的喜怒哀樂,在情感領域中獲得無限的自由。

2.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訴求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追求的是感情和理性相統一,真、善、美相統一的理想人格,即完善人格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包括智能的發展、道德完善和品格的提升。追求完善人格的形成是通識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完善人格的形成離不開美的熏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藝術所表現的美具有和諧有序的特點,其平衡性使人身心得到滿足而愉悅,進而使情感純潔、情操陶冶、心靈凈化。藝術教育能夠通過調節、改善、豐富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品質。通過藝術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趣味,培養其高尚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進而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使其心靈凈化、情感升華。對于藝術教育能夠使人身心合一的作用,古今中外有著共識。《論語•憲問》中孔子回答子路怎樣成為完人時說:“若臧仲武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可見,孔子認為“詩、禮、樂”是培養完人的途徑,對人的思想的啟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由詩開始,以禮為依據,最后由樂完成。《美國教育國家標準》指出:“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由此可見,藝術教育的實施為通識教育的目標達成提供了可能性與實施路徑。藝術教育能夠促進智能發展。智能是個體認知方面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其中,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創造力是智能的最高表現。近代心理學家在對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獲獎者的大量研究后得出結論,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形象思維和創造能力。藝術可以增強人的想象力,同時也能改善認知思維品質,培養創造力。其原理是藝術本身是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在內多向思維的活動。通過藝術創作、欣賞等環節,調動多種思維運用,起到培養、鍛煉智能的目的。生理學認為負責藝術形象思維的右半腦的啟動可以抑制負責科學的左半腦抽象思維的興奮,以至左右半腦平衡,人們可以在工作、學習之余得到暫時的放松,從而勞逸結合,達到事倍功半。科學史上很多杰出科學家都是這種平衡協調發展的典范,以至于國外很多綜合性高等學府均把藝術課程列為必修課。可見,藝術教育的啟智作用是真實存在的。藝術教育能夠促進道德完善。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審美活動中通過審美形象喚起審美主體的情感來理解和體驗審美客體。此時,美便是一種理想中的載體與道德境界緊密相連。對美的追求過程,實質上是在認識與道德、現實與理想之間作出了批判的選擇。正如柏拉圖說:“受過這種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一旦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荀子在《荀子•儒教》中說:“詩言是其志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可見,藝術在思想志向上、道德規范中均發揮作用。

3.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一樣彰顯強烈的人文情懷

“人文”見于《易經》:“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對“人文”的界定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綜上,人文是指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教育,通過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傳承人類文明。而藝術教育認知功能不僅同通過藝術作品來認識世界和歷史,而且可以認識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代人的生活。雅思貝爾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層次是由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決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敬畏心來對待陶冶的本質,這些都可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精神層次的標準。”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最為輝煌燦爛的精神財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悠久的民族歷史、、生產方式;蘊藏著人類最具代表性的倫理哲學;承載著人類最美好和最理想的情感和趣味;折射著真、善、美的價值觀;散發著濃郁而強烈的人文情懷。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

1.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目標應訴諸于學生的整體發展

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必修課成為職業學校的課程的目的是解決職校“半人”教育現狀。所以,職校生公共藝術教育有著比其他學校性質的公共藝術教育更為強烈的緊迫感和必要性。這就要求職校公共藝術教育要確立以學生整體人格的培育,素質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強調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面向所有學生的教育理念。通過藝術欣賞教學,使學生獲得理解、想象、情感的藝術體驗,實現受教育者與藝術作品的共鳴,從而將藝術作品中美好而高尚的情感內化為人的心靈,外化為人的行為,真正使藝術教育成為培養學生自由發展、完善人格的教育。

2.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方向應從人文角度訴諸實踐教學

從人文的角度實施公共藝術教學,從根本上說就是強調藝術欣賞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淡化藝術理論和技能培養。職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實施對象是非專業的職校生,切不能把藝術課上成純藝術理論的講授或是藝術技能的傳授,而是以人文的角度切入教學,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用人文的眼光和價值觀去審美,從而看待所有的事物,達成豁達、包容的人文情懷,進而提升人文素養。

篇(3)

吳鼎民和韓雅君認為,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是一門集英語學習、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綜合性課程,兼顧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外語專家和學者的贊同。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部分,通識教育類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提高需要各種類型教材的支撐。但是,大學的通識教育類英語教材大都為閱讀教程,課后練習和相關教學任務的設計都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以閱讀教程“打天下”的大學英語通識類教材將難以實現我國大學英語“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課程要求,教材類型亟待豐富。

(二)缺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立體化教材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立體化教材是出版社努力的主要方向。目前,大多數英語通識類教材除了紙質版課本外,雖同時附有教學光盤等輔助材料,卻多限于教學課件、課文的音頻和視頻材料等內容,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立體化教材并不多見。顧曰國總結了目前外語網絡教材呈現的六種基本形式,“文字+電子版”、“文字+音頻材料”、“文字+視頻材料”、“文字+動畫材料”、“講座形式”及“引進版”。目前出版的“大學英語通識類教材(網絡版)”就屬于前三種,這樣的教材沒有跳出紙質課本的框框,教材物理介質的改變并沒有給學生提供新的學習內容,難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束定芳調查外語教材后發現,“學生更希望通過比較自然、輕松、有趣的方法來學習外語,愿意僅通過教材來學習外語的人數只占到6%左右。這一方面說明現有的教材還無法全面反映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常常是枯燥乏味,遠離真實的語言交際活動;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學生渴望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學習語言,渴望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渴望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展示和鍛煉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

二、我國通識教育類英語教材的建設思路

(一)注重本土文化導入,突顯以人為本的人文性

只有深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才能在確認中國文化價值的過程中與其他文化共建人類文明。鑒于通識類英語教材嚴重的“西化”傾向,大力開發弘揚本土文化的教材已勢在必行。教材可選取生動的事例和材料,對中國文化最具特色的內容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引導學生領悟中國文化的精髓,學會相應的英語表達,從而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多彩文化和中國人的心靈世界與文化生活。同時,在內容材料的選擇方面還應突出教材的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突顯對人的尊重。比如,醫學專業的學生要培養愛心,要有責任感,要懂得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大學英語的人文性應體現在教學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傳輸正能量,促進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因此,通識教育類英語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應始終貫徹以培養“全人”為目標的原則。

(二)倡導教材類型多樣化,注重提高綜合語言技能

目前,我國英語通識類教材大都為閱讀教程。為了進一步滿足多樣化教學的要求,出版社需加大開發聽、說、譯、寫等類型教材的力度。與普通英語教材相比,通識類英語教材的編寫同樣應注重對學生英語技能的操練,且需要與人文知識緊密結合。為此,出版社可組織外語學者和相關人文學科專家密切合作,把宗教、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融入語言技能的訓練中,真正實現英語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既重視聽、說、譯、寫類教材的開發又不能忽視閱讀類教材的建設,因為“輕”閱讀只能使教學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同一主題的系列教材編寫中,閱讀類教材可用于基礎教程,提供有效的語言輸入;聽、說、譯、寫類教程可用于提高階段的應用型教程,訓練學生的語言綜合輸出能力。

(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與資源開發立體化教材

立體化通識類英語教材應是紙質課本、多媒體教學光盤及網絡學習平臺共同組成的一個多層次有機結構,各個層次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不同卻又相輔相成的作用。紙質課本是教材的核心和主體,能夠精煉、全面地介紹人文類基礎知識,還能提供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和輸出任務。多媒體教學光盤是課本的補充,以生動立體的方式進一步闡釋課本中的知識要點和難點,強化語言技能的訓練。網絡學習平臺是課本和光盤內容的延伸與拓展,充分發揮了計算機虛擬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整合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將與課本主題相關的新觀點和新發現傳遞給學生。由于一本教材從策劃到最終出版,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說明教材的實時性相對較弱;網絡平臺易于更新的優勢恰好彌補了教材實時性較弱這一不足。除了學習內容之外,學習方法和評估手段也將在學習平臺上得以拓展,如互動協作式的學習模式、過程化的評估手段。

篇(4)

對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的基礎素質要求就是要求教師掌握通識教育理念,并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展開工作和進行教學。在筆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對通識教育一般了解的教師占82%,完全不了解的教師占12%,比較了解和很了解的教師占6%。通識教育不僅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更是一種教育理念。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的培養需要具有通識教育理念的教師,通識教育理念有助于英語人才的“復合化”和“創新化”。經過長時間的應試教育,學生成了一定程度的“考試機器”,創新素質和復合能力的發展都受到嚴重限制。因此,教師的通識教育理念對人才培養尤為重要。

2.專業素質要求

近年來,網絡力量逐漸強大,工作崗位對人才要求也發生了轉變,同時,學生知識結構也產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與所教授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較高的專業教學能力。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既包括涵蓋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英語基礎知識,還應該包括文化知識以及風土人情知識。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往往教授專業英語,因此,所授專業的基礎知識必不可少。發揮教師的作用,順利達到教學有效性,都對專業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的教學能力包括一定的教學技巧,也包括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等多方面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教學的順利進行的素質。

3.創新素質要求

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不僅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素質。創新不僅包括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包括知識結構的更新,還應該包括教學媒體的創造性使用。教師職業的創造性和英語語言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創新素質提高的不可替代性和迫切性。

二、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培養模式和途徑研究

1.培養模式構建

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不是創新型和復合型英語人才的簡單疊加,而是具有創新素質的專業復合型英語人才。人才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師的參與才能完成。培養這種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是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茲南尼基(Znaniecki)曾經提出:每個人無論承擔何種社會角色都必須具備正常擔任該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識。馮憑將高校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歸結為兩類,即單一型結構和復合型結構。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應該是專業知識、教學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通識知識的有機結合。知識結構的多元性需要通過多元培養模式來實現。建構復合英語人才的多元化專業知識結構,必然要求英語專業教師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的建構,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和迅速發展的社會對于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的需求。這樣的英語教師對教師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培養應該是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著重培養教師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新素質以及涵蓋知識能力、教學能力、教育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水平。這種“塔”式培養模式能夠比較全面的給教師培養提供指導理念,也對教師的具體能力和素質提出了要求。

2.培養途徑研究

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加強教師培養帕卡德教授指出大學要提供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第一次將通識教育和高等教育聯系起來。通識教育涵義廣泛,不僅涵蓋了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還包括這些知識背后更深刻的涵義:人生哲理、文化思想、探索進取精神等等。亨利·羅索夫斯基指出:“作為起模范帶頭作用的教師也是通識教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一個具有高標準和善于關心人的教授在道德行為方面肯定會教給學生更多的超過授課時限的東西。”目前通識教育的開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通識教育師資的匱乏。結合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實情,有學者提出“與其增加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不如采取比較務實的做法:在設置一定專門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同時,讓專業教師承擔通識教育的任務,在專業科目的教學中發揮通識教育的機能。”[4]專業教師承擔通識教育任務,首先要求教師本人具有通識教育理念。如上文所述,大部分教師對通識教育理念僅限于一般了解的程度,有些教師甚至完全不了解。如此,很可能造成對通識教育理念的理解模糊甚至誤解,而通識教育的實施難免流于形式,舉步維艱。高校英語在很長時間都是語言工具課,往往圍繞對學生語言基本技能的培訓而開展,而教師也會因為課時、意識等客、主觀因素忽略語言背后的文化內容,從而很多圍繞英語展開的課程失去了其應承載的人文通識意義。只有教師充分了解通識教育、在工作中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才能為通識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英語教師轉變觀念,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授語言技能的傳統教育理念,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心智發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扭轉教育中技能性、功用性和應試性的思想傾向;其次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師德師風修養,對本職工作懷有“熱情”付出“真情”,在言傳身教中將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道理傳授給學生。以創新素質和復合水平為目標加強教師培養培養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是具有多元知識結構的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培養這樣的英語教師,需要學校和教師兩方面的共同努力。這樣的努力也分為兩個層面,即教師學習和教師梯隊建設。在教師學習方面,學校除了提供傳統的攻讀碩博士和國內國外訪學機會,也可以開展主題性短期培訓班(如教學提高主題、通識教育主題、師德師風主題、教學媒體主題等),還可以舉辦專題性學術會議(如認知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學等)。此類教育方式對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是受限于時間短、普及面窄等方面,效果有一定影響。所以,學校應該注重教師梯隊的建構。教師梯隊建設方面分為縱向梯隊和橫向梯隊兩方面建設。縱向梯隊是學校根據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教研水平將師資隊伍劃分為學術(科)帶頭人、學術(科)骨干、課程骨干、梯隊成員、梯隊后續成員。橫向梯隊是學校根據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將教師分為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橫向梯隊的劃分不會造成教學和科研的割裂或者斷層,反而會更好的發揮教師特長,促進教學相長。兩個梯隊在人員、工作和研究上可以重合。教師自身也應該加強學習。懷有通識教育理念的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應該博學多才、博聞強識、思維開闊、勇于創新。現在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師“年輕化”,這些教師掌握了較扎實的英語技能,聽說讀寫譯能力較強。然而,教師的其他水平卻不容樂觀,表現為中文水平的下降、文化知識的缺失、教學方法的欠缺、個人修養的有待提高。這些都可能成為通識教育開展的阻礙因素。因此,教師本人應該積極優化自己知識結構----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個人修養、加強專業知識,有意識地拓寬知識面,培養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講解問題的思辨能力,并形成于教學活動,避免學生培養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能力培養為連接點加強教師培養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能力可以劃分為知識能力、教學能力和教育能力三個方面。知識能力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能力、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與專業結合能力。英語語言知識能力是基礎,包括,既要求聽、說、讀、寫能力的達到,也要求語言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養。語言應用能力是橋梁。語言的應用在社會情境中進行,教師尤其應該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在常規的教學活動中融入文化概念,還原語言文化使者的本質,給英語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英語語言和專業結合能力是最終目的地。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要求英語語言的工具化,英語語言和專業結合能為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平臺。教學能力的培養對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能力培養非常重要。為實現通識教育視角下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教師需要不斷探討并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能力。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學采取的是以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為主的傳統的學課型教學方式。而創新型復合英語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師能夠以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為目標,結合活動,在活動和協作中達到學生提高英語能力的目標,因此,對英語教師在具備創新和復合兩個方面素質的基礎上提出了將創新和復合兩個特質融入教學的要求。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應該包括專業教學時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步驟安排、專業和語言知識結合的能力以及課堂上對學生知識水平和參與度的把控能力。這些能力可以通過職業培訓和自我訓練來完成。創新型復合英語教師教育能力的培養主要應該突出其職業性和實踐性。職業性要求教師較多的參與在崗培訓和到崗培訓。通過在崗培訓,加強專業和語言知識的結合;通過到崗培訓,加強崗位知識的訓練和積累,進行雙向或者多向反思,通過循環的反思,提高職業性。實踐性要求教師的知識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學科前沿知識、更新專業知識,用開放的心態積極接受新事物,并擁有將新知識運用于一線的教學從而提升教學效果的能力。

篇(5)

二、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瓶頸

(一)通識教育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關于音樂通識教育的情況不容客觀。根據筆者調查得知,首先,部分高等院校對于音樂通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缺乏重視,就自然沒有相應的宣傳,這就直接致使很多學生對于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清楚,就更別說能夠深入的開展音樂的通識教育了。其次,很多學校對于音樂通識教育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夠清晰。他們認為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而對于學生人文素質、社會交往能力、審美情趣等則顯得重視程度不夠。還有部分高等院校對通識教育缺乏總體的規劃,認為通識教育可有無可,有時間則進行一些通識教育,沒有時間的話就直接放棄了對學生通識教育方面的塑造和培養。再次,很多高校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不科學,而將通識教育的學習重點引向了應用型和專業性方向,這明顯是有悖于通識教育的內涵的。

(二)師資隊伍薄弱

目前,我國的很多高等院校中能夠進行通識教育的教師的數量是十分稀少和薄弱的。由于受到我國傳統教育的長期影響,教師一般都是不愿意進行通識教育的教學工作的。因此,現如今,在高等院校中開展通識教育的教師一般都是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而這些教師由于畢業時間較短,工作年限不長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自然進行通識教育的水平和質量是不高的。此外,我國的教師本來就是在長期的專業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的,其本身對于通識教育的理解程度也不夠,這就直接導致其在進行授課的時候難免顯得力不從心。再次,由于我國高等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升職加薪等都與教師研究課題的數量或者和教師的數量等細細詳細。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師自然也更加熱衷進行課題的研究或者是給研究生等進行授課,這些都直接的影響了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的實施情況。

三、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加強通識教育的理論建設

我國的高等院校要想加強音樂通識教育就必須加強對于通識教育的理論建設力度。其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國家重視高等院校中的通識教育,并將其列入到國家教育的中長期規劃中,如果條件成熟的話,還可以以立法的形式明確通識教育在教育體系的重要地位。而一些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專門創辦一些有關通識教育的刊物雜志,使得同時教育的理念能夠得以快速地傳播。其次,各個高等院校必須樹立科學合理的通識教育理念。明確音樂通識教育就是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使得學生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認識到音樂課程的人文價值和內涵,并且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最后,各個高等院校應該在進行音樂通識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積極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構建,使得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變得平衡。

(二)優化通識教育教師的知識結構

篇(6)

根據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及管理相關規范,網絡課程說明可以判斷網絡課程是否具有通識教育課程要求的基本性。具體而言,課程目標是否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識和方法;課程是否是所屬領域范圍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想體系。從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維度看,各學習單元應該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層次以基礎層次為主,學習者能基本控制學習內容選擇和學習進程。從界面設計維度看,網絡課程在格式、風格、語言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對學習者操作快速響應,針對課程的導航方式、技術應用或特殊功能等提供明確的指導說明。從技術維度看,網絡課程能正常可靠運行是網絡課程作為網絡通識課程的基本要求。

(二)整合性

從課程內容維度看,網絡通識課程的課程內容、范圍和深度應該與學校通識教育目標相一致,課程所屬學科領域與學校通識教育學科領域劃分相整合,內容編排能清晰地反應該學科領域的基本結構。從教學設計維度看,網絡課程內容應提供充分的交互機會,這些交互能引發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積極投入、操縱和思考。課程應整合多種交流協作手段,設置交流協作任務。課程應整合選用多種教學媒體,所選媒體與課程內容整合一致,多種媒體整合一致。從界面設計維度看,網絡課程應整合多種檢索手段,學生可以通過關鍵詞、內容目錄等方式準確地進行檢索。

(三)普適性

從課程內容維度,課程說明中關于適合學習群體的描述可以確定網絡課程是否適合所有學習者。課程內容應科學嚴謹,能體現該學科領域最新進展。從教學設計維度,適用于通識教育的網絡課程應通過選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激發和維持所有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信息呈現方式適用于所有學生,學習指導能被所有學習者獲取且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建議。從界面設計維度,課程導航和定向能方便所有學習者進入課程各模塊,并且在課程中能確認自己當前的位置。網絡課程的電子書簽能標記學習者學習到的位置,學習者再次登錄時能自動定位到上次的位置。普適性原則對網絡課程技術維度要求較高。首先,系統運行環境應無特殊要求,無需添加硬件配置;其次,網絡課程最好無需安裝或能順利安裝,無需專門技術幫助;最后,網絡通識課程應符合關于網絡課程的互操作性規范,能夠跨平臺運行。(四)深刻性高校通識教育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獲取廣泛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發展完備理性,培養優美情感、陶冶健康人格,從而達成人的和諧而自由的發展。具體到網絡通識課程選擇,網絡課程從課程內容維度應有豐富的資源擴展,學生在與擴展資源的交互中,獲取更廣泛的知識,發展完備理性。從教學設計維度看,網絡課程的練習與反饋、內容交互性和交流與協作均能體現通識教育的深刻性原則。網絡課程的練習能幫助學習者掌握重點、難點,高層次的練習可以實現課程綜合性目標,反饋則是學習者和網絡課程、輔導教師進行的一種交互,適時的反饋可以幫助學習者實現學習內容的遠遷移。另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動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的。網絡學習情景下,意義建構過程是通過學習者通過不同形式的交互實現的。因此,網絡課程設計維度的內容交互性和交流與協作方式是網絡通識課程選擇的重要依據。

二、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的選擇流程

網絡通識教育課程選擇,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從判斷網絡課程是否適合作為通識教育課程,二是判斷網絡通識教育課程是否適應學校通識教育體系,三是判斷網絡通識教育課程是否適合本校學生需求。對于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可以由學校組織專家進行判斷;對于第三個問題,則需要由學生進行判斷。因此,網絡通識教育課程選擇的實施主體應該是專家和學生。

(一)專家打分

專家打分是一種“定性描述定量化的方法”⑤,用于對難以采用技術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的二維選擇原則難以實現技術上的完全量化,因此專家打分適用于學校專家對網絡課程進行選擇。具體實施步驟分為5步:第一,根據二維選擇原則設計二維選擇表格。第二組織專家審核課程介紹和試看課程。第三,專家在二維選擇表格的16個評分點進行不記名打分。第四,對打分結果進行統計,按一定余量選出課程。第五,將選擇結果交由專家討論,確定選擇的課程。

(二)學生調查

網絡通識教育課程選擇的最終目的是把優質網絡通識教育課程提供給學生,以滿足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需求。專家打分選擇的課程保證了網絡課程從課程質量、課程體系等角度適合進入學校通識教育課程領域,但無法解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程這一根本問題。這一問題通過課程選擇的第二步即學生調查得到解決。以專家初選課程為基礎,將課程介紹及課程在校園網進行公開。組織學生觀看課程介紹及課程試看,并填寫調查問卷。以調查問卷統計結果為參考進行課程選擇。

三、實踐效果檢驗

學生是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的接受者和體驗者,而且網絡通識教育課程實施時以學生自學為主,所以課程選擇效果應以學生評判為主。為檢驗選擇效果,研究者編制了效果問卷。問卷圍繞學生對網絡通識教育課程整體滿意度和網絡課程各要素滿意度進行編制,問卷選項采用李克特五點式計分,1-5分別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中立、滿意和非常滿意。調查對象為某學期選修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的全體同學。調查結果如下:

(一)網絡通識教育課程整體滿意度得分平均分為4.42。

這說明學生對學校選擇的網絡通識教育課程介于滿意和非常滿意之間。即學生對上述選擇方法選擇的網絡通識教育課程具有較高的認同性。

篇(7)

中國傳統大學,即古代太學,是人的教育。古代中國的大學之道,它的終極目標是求達到一個“至善”的境界。總之,中國傳統大學的教育宗旨是講做人的學問。這是一種“價值教育”。而中國現代大學發展至今,尤其是職業教育,漸漸忽視了人的教育。因此,構筑現代職教體系,必須繼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明傳統,在現代意義下,重拾人的教育。

(二)改革創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是吸收西方職教的優秀經驗和合理成果為我所用

百年中國,自英帝用炮艦轟開中國大門之后,興水師辦洋務“,師夷長技以制夷”,職業教育遂被極大重視。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發表就職演說,開宗明義強調“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可以說,現代大學的大學之道已有了一個新的表達:大學之道,在明明理,在新知,在止于至真。這是一種才的教育,是一種知識教育。考察西洋,吸收西方現代職教的優秀經驗和合理成果為我所用,為的是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教體系,目標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真正人才。

二、古今中外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秀傳統與經驗教訓

高職教育不僅要繼承和發揚古今中外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秀傳統,更要有創造性的革新精神。

(一)西方職教發達國家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秀傳統與經驗教訓

1.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通識教育。

德國高職教育的“雙元制”世界聞名,在職業教育中已經取得主體地位。其“一元”在企業完成職業訓練,“一元”在學校接受基本文化理念學習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贊譽。德國人在職業教育中通過工學結合課程的形式,將通識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以實現和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目前,中國的高職教育普遍模仿和學習德國雙元制,采用工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但卻以專業的名義,有意無意地忽視通識教育。

2.美國社區學院中的通識教育。

社區學院是美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美國高職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社區學院推行通識教育是美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突出特色之一。2011年10月,美國經濟研究局指出: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年齡增長,單純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呈逐漸下降趨勢,而注重通識教育的人則顯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可持續性,如何保持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平衡是許多國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這一現象進一步驗證了美國社區學院在開展職業教育的同時推行通識教育這一做法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3.澳大利亞新學徒制中的通識教育。

澳大利亞屬于英聯邦國家,英國政府于1993年制定現代學徒制度計劃,澳大利亞于1996年引進新學徒制,1999年開始實施。他們認為通識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貫通的“通”。他們認為職業人才需具備溝通技能等六項“核心技能”,形成了他們開展通識教育的“必修課”和“基礎課”。澳大利亞新學徒制在一個全國性的統一培訓框架下開展,“以人為本”,與英國現代學徒制相比較,更注重對青年人自身潛力的挖掘,更強調個人更廣闊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旨在為個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中國本科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可資借鑒的優秀傳統與經驗教訓

1.港澳臺高校。

在通識教育理念上,臺灣高校更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港澳更關注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融合,認為通識教育的“通”是讓專業之間、文化之間、人際間有一個可以相通、理解的地方。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臺灣高校強調“完人”教育,港澳高校強調將通識教育作為解決“由專門教育引發的現代教育問題”的最佳方案。總之,通識教育在港澳臺高校的教育中被定位為平衡者與橋梁的角色。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大體涉及人文、社會、自然三大領域,強調人文、平衡、發展、多樣化、系統化、特色化等理念。

2.大陸本科院校。

大陸本科院校進行的通識教育改革探索,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通過局部的課程改革———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來實施,如清華、武大等;全方位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如北大、復旦等。北大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經過了多年的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如自主選擇專業制度備受歡迎等,畢業生也顯示出基礎扎實、視野開闊等獨特優勢;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如元培計劃與院系管理“雙軌制”的沖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銜接困難等。南大實施“以重點學科為依托,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致力于培養有國際視野的寬基礎、高素質、創新型一流人才。經過幾年的實踐,匡亞明學院已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基礎學科領域中嶄露頭角,在國內外本科理科教育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3.大陸高職院校。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具有健全人格、高素質的應用性技能型人才。”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與絕大多數本科院校一樣,存在領導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通識教育側重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課程內容雜亂結構失衡、師資力量匱乏等問題。只有逐步建立適合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通識教育平臺,才能實現高職院校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改革創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方向與具體建議

(一)改革創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方向

1.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

當前,中國大陸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類似,將“做事”放在“做人”前面,明顯強調“做事”勝于“做人”,這不僅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暴露了高職通識教育的尷尬境地。要改變高職通識教育在高職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真正實行現代職教體系“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必須繼承中國傳統技術教育重視做人勝于做事的傳統,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方面進行創新。

2.課程體系構建的創新。

高職院校的課程基本上可分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公共課程除卻國家規定的思政、外語、體育外,其他如大語、高數、計算機、心理健康等通識課程,合計學時占總學時不足20%。這顯然與現代職教體系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為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必須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有所創新。

3.必修課選修課課程結構的創新。

高職院校重必修課輕選修課。通識課程大多是通過選修的形式實施的。因此作為主要選修課的通識課程常被戲稱為“賺學分”的課程。這就造成了看起來熱熱鬧鬧門類繁多的通識課程變成了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因此,如果想真正推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真正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必須重視選修課程,淡化必修課程。

4.師資隊伍建設的創新。

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通過公共課程的教師承擔。公共課程的教師與專業課程的教師比和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時數比大體相當,大約也為1∶5,甚至更少。而公共課程的教師服務全體學生,專業教師只服務本專業學生。通識課程的師資嚴重不足,師生比遠低于教育部規定的1∶16。事實上,通識教育不應只由公共課的教師施行,專業課程教師也是通識教育的實施者,也只有這樣,通識教育課程的師資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

(二)改革創新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具體建議

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應基于現實、放眼未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中國國情,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和中西對比的方法,站在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的立場上,始終堅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圍繞自然與人、社會與人、人與人等關系來開設。

1.自然學科領域。

可開設“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某種學科)與人類”、“科技(具體某種技術如食品技術等)與人類”、“科技倫理”、“人類星球”、“中醫與西醫”“、電腦與人”等課程。

2.社會學科領域。

可開設“作為經濟的人”、“管理與人類社會”、“人類未來”、“中國(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國)人”、“兩性關系”、“全球(某國家或某地區)熱點”、“生態與健康”、“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文化概論”、“人類與犯罪”、“人類與戰爭”等課程。

篇(8)

開放實驗室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重要指標,因此,各高校開放實驗室工作蓬勃發展,已經取得豐碩的果實。高校實驗儀器設備種類越來越豐富,儀器設備總值大幅度提高,實驗室用房面積逐年增加,實驗條件得到改善。大部分高校都有完整的開放實驗室管理體系、管理制度和現代化的信息管理平臺。開放實驗室體系就是面向所有學生的開放教學體系,與通識教育有相似的功能,在開放實驗室進行通識教育可以使用開放實驗室已有的教學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在這樣一個完善的、開放的實驗平臺上進行通識教育,將為通識教育節約許多人力、物力成本,也有利于通識教育的大規模開展。通識教育的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立體化的,應該為學生營造濃厚的通識教育氛圍,這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在教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節省資源就顯得尤其重要。

1.2通識教育需要融入實驗

縱觀各高校設置的通識課,都是以理論課為主。雖然課程種類豐富,涉及各個領域,但是缺乏實踐環節,沒有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這是通識教育的重大缺失。長期以來人們重理論輕實驗,這種思想表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不會安裝計算機的內存條、網卡,物理專業的學生不會換燈,這都是很平常的事。專業教育尚且如此,何況通識教育?現在社會需要動手能力強的人,有些用人單位甚至直接提出“動手能力強,理解能力強,才是好用的人”,直指現在大學生動手能力差。這與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有關,學生從小就沒有動手實驗的習慣,進入大學后有些專業實驗課又少,更沒有機會鍛煉動手能力。實驗應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是以動手操作為主的教學模式,各種實驗技能、實驗技巧都要在實驗操作中體現出來。這就需要學生“敢于動手、學會動手、善于動手”,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大學里有很多專業,由于專業特點,學生沒有機會做實驗,文科專業尤為突出。通過開放實驗室內的通識教育,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接觸到實驗,有機會體驗實驗的樂趣,在實驗中獲得鍛煉。同時理工科學生通過與文科學生的接觸、合作,可以感受到更多的人文思想。此外,多學科學生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圍,這是通識教育良好的環境基礎,因此,通識教育不應該離開實驗,需要融入實驗。

2開放物理實驗室開展通識教育的優勢

2.1物理實驗與生活密切相關

物理實驗與其他專業實驗相比,具有良好的學科基礎,許多實驗與生活常識密切相關。物理學具有廣泛的學科基礎,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小學都開過科學課,初中都開過物理課,高中都上過通用技術課,這些課都或多或少地要介紹一些物理知識,因此,學生做簡單的物理實驗并不缺乏理論知識。物理實驗本身有難有易,近代物理實驗比較難,需要專業的物理基礎,而力學、光學、熱學中可以設計出一些很簡單的實驗,貼近生活。如力學中的單擺、光學中光的干涉、熱學中的熔解與凝固,生活中沒有人沒見過,只是沒有深入探究和實踐過。再如電工電子實驗,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有關電的問題,電燈中零線和火線的接法,空氣開關的作用等,這些實驗不僅容易理解,在生活中還很有用。

2.2物理實驗趣味性強

物理實驗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實驗,因為它很好看,也很有趣。如電學實驗,早在18世紀中葉,就在法國和荷蘭成為娛樂表演項目,法國人諾萊特曾邀請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臨場觀看萊頓瓶放出靜電的表演,表演隊伍有700人參加,十分壯觀。光學實驗也十分好看,光的色散、光柵光譜的形成,為人們展示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樣有趣的實驗有很多,實驗的趣味性本身對學生就有強烈的吸引力。通識教育需要有吸引力,現在的通識教育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不愿意參與,本來應該樂在其中的學習變成“煩”在其中。物理實驗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有助于科學素養的形成

科學素養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與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科學技術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素養沒有準確的定義,通常是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價值觀等。國際經濟合作組織認為:“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和作出具有證據的結論,以便對自然世界和通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的改變進行理解和作出決定的能力。”只有具有科學素養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理解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這就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也成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學生應該對待事物有科學態度,能夠掌握科學方法,運用科學現代技術,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實驗教學有助于科學素養的形成。實驗是以事實為依據的科學,具有客觀性,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必須通過實驗的驗證才能被人們接受。實驗將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展示在學生面前,與理論相比,學生更容易接受實驗事實,實驗更有說服力。對于一個完整實驗來說,應該具有明確的實驗目的、嚴密的理論推理、合理的實驗方案、準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結論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容不得半點馬虎,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實驗失敗。不能說做好一個實驗就能培養出科學素養,但一個完整的實驗的確包含了科學素養中的眾多要素。科學素養是通識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融入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篇(9)

二、融入通識教育的課程

在學前教育這個專業里面,通識教育的課程一般是指的展開一些大學英語的課程、較為基礎的計算機應用課程和有關的德育類課程。盡管這一類的通識知識還不可以直接地影響到學前教學,但往往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師進行教學準備的速度和他們的綜合素質,故而在高校進行學習的這個階段,學生一定要嚴加重視學習有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有效地融入通識教育課程,不僅僅是對學前教育這個專業課程結構的完善,同時也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成為了有效促進素質教育實施的關鍵內容。對于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這一問題也能夠設置一些和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類似的通識教育課程,這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自身的知識面。除以上所說的專業教育、實踐教育、技能教育以及通識教育這四個課程的建構,還要添加一些能夠進行自主選修課程的開設比例。這不僅僅有效地提升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具備了特色,有效強化了某一方面的教學能力,這對今后能夠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十分關鍵。

篇(10)

二、通識教育下同濟大學測繪專業“攝影測量基礎”教學探索

作為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攝影測量學在數學上具有完整的理論基礎,與其他測繪基礎課程如測量學、大地測量學有較大的差異,也是一門非大眾化的學科課程;但作為測繪技術中的一個分支,其具有廣泛的應用,是后續學習數字攝影測量、近景攝影測量及遙感等專業課程的基礎。隨著近、現代攝影測量理論研究和技術的發展,相關內容更新非常快,而且與計算機視覺的結合日趨緊密,因此現階段攝影測量學的教學內容也有較大的變化,一是內容增多,二是內容改變多特別是涉及應用方面。而通識教育背景下,造成課時數緊縮,因此在攝影測量基礎教學中須兼顧兩者,在教學內容安排中尤其要注意基礎部分、拓展部分的比例安排,統籌考慮一般學生的需求和感興趣且學有余力同學進一步深入的要求。結合攝影測量方面課程的教學經驗,確定了“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

攝影測量學基礎作為一門基礎性專業課程,在現在學時大大壓縮的情況下,整個教學內容應強調基礎性,為學生將來可能的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將來會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應用,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單純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方面研究與實際工作的并不多,比較多的從事工程測量,但現在工程測量這方面的儀器不少涉及近景攝影測量原理的應用,如工業場景監測等;另一方面還有不少學生從事GIS數據處理的工作,其中會涉及不少航空、航天影像的處理。針對這些不同的學生,項目組成員認為“攝影測量基礎”課教學的目的是在有限的學時下,傳授攝影測量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建立攝影測量學基本框架;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相關后續課程及將來工作中有關知識學習作準備。考慮到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攝影測量學方面課程分為攝影測量基礎和數字攝影測量學兩部分,而衛星影像幾何處理集中在后續的遙感課程中講授,且課時數有限,因此現在“攝影測量學基礎”課的教學,其指導思想應是:對攝影測量學的講授內容側重于攝影測量基本原理、基本過程,使學生建立起攝影測量的基本思想,保證學生對攝影測量整體過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適當加強攝影測量實際應用部分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雙語教學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專業外語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2.構建科學的“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體系

從上述“攝影測量基礎”教學指導思想出發,構建了通識教育下“攝影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體系。總體上,“攝影測量基礎”教學目的是為滿足寬口徑人才的培養,滿足不同部門對于攝影測量和影像空間信息獲取人才的要求,為學生將來的對攝影測量學相關內容的進一步學習、自主學習打好基礎,為這一目標,將教學中涉及的內容分成4類:需熟練掌握的、需掌握的、需了解的及興趣拓展部分。有關數字影像匹配方法的基本計算過程,數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數字微分糾正的原理及正射影像圖的制作;全部放到數字攝影測量課中講授,不在攝影測量基礎課上做要求。這樣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系統地學習攝影測量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著重使學生掌握攝影測量學的基本知識(包括空間解析定位和圖像解譯)及利用攝影測量方法獲取空間幾何位置信息的基本操作過程;了解攝影測量學與遙感、GIS的密切關系,空間定位技術(GPS)的關系,在攝影測量影像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及攝影測量學的最新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主要應用。一些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拓展了解其歷史發展知識及與計算機視覺的關系。

3.優化教學內容,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

合理選擇、組織的教學內容是滿足在課時較少情況下學生仍能夠較好掌握攝影測量基本知識的重要保證。攝影測量學教學中既包括有大量的攝影幾何原理,又涉及很多數據處理的方法及相關應用方面的知識,在現有的教學中各門相關課程的講授內容各有側重。而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沿著攝影測量的發展脈絡,從模擬—解析—數字來介紹,其最大的好處是:對攝影測量的發展歷史、相關概念演變的關系學生能比較清晰的掌握,但這是建立在過去專業細分的基礎上的、需要大量課時,并且最好有一定模擬儀器的支持,這在現有情況下無法滿足,而且其中部分知識內容已屬于比較陳舊過時的內容,也沒有必要講授,而其中歷史部分,雖應涉及,但不同學生對各部分內容的興趣并不一樣。由于將“攝影測量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分成了4部分,因此,攝影測量歷史部分知識屬于學生只需了解的內容,而模擬攝影測量部分的絕大多數內容則屬于興趣拓展部分的內容。在教學中重點放在學生需要掌握或熟練掌握的內容;同時考慮到計算機視覺研究對攝影測量的沖擊與促進,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了相關內容的介紹,其中部分如計算機視覺方向如何表示像點、物點的關系,它與攝影測量表示方法的關系,是學生應了解或興趣拓展的內容。目前對攝影測量基礎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順序作了較大調整:①考慮到學生在先前階段并沒有課程專門講授攝影測量中的影像獲取及其要求,在內容中增加影像獲取部分,介紹過去膠面影像的獲取(簡要介紹)和數字影像的獲取,并對相機檢校簡要介紹;②由于將數字攝影測量部分內容獨立在專門的課程介紹,在攝影測量基礎部分重點介紹像片解析基礎、強化解析空中三角測量部分內容,特別是光束法平差、增加直接線性變換內容;③講授內容去掉了模擬測圖部分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只作為學生興趣閱讀的材料;④考慮到整個航測成圖的整體性,在內容中增加了航測外業部分介紹,包括坐標框架選取、像控點獲取,以及影像的調繪。現有的一些攝影測量教材中模擬攝影測量的內容已經完全去掉,只在緒論的歷史回顧中出現。由于現在攝影測量中一些名詞、概念、處理方法中還留有模擬測圖的痕跡,將模擬部分完全去掉是否會影響學生對這些問題理解?一些攝影測量還留有不少模擬的痕跡,完全去掉對學生理解是否有利?從這一角度出發,在講授過程中仍然將模擬測圖內容作適當介紹,作為學生拓展了解的內容。而對于影像解析及解析空三的內容,因其是攝影測量的基礎,對進一步學習很重要,因此在授課中強化了這方面的內容。

4.加強與創新項目的結合、與實踐的結合

攝影測量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攝影測量知識應用的小實驗。如利用規則格網板進行控制,利用普通相機(如手機自帶相機)進行面狀物體的攝影和基于影像的面狀物體形狀測量;結合網上大量的影像信息(特別是衛星影像信息,如百度地圖、GoogleEarth上的影像信息),與實地相對照,引導學生理解影像調繪、外業控制、像片控制點的概念,并結合學生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繪。現在大學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各種學校和國家的創新項目。有些學生提出的一些項目申請想法就涉及影像的幾何處理、攝影測量的相關知識,因為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想法,所以學生的興趣高、學習主動性強,并且很多想法更為新穎、有趣,為此在攝影測量基礎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和創新項目的結合。現在測繪工程三、四年級學生正在進行的創新項目中,有2~3個項目是與攝影測量學相關的。通過加強課程教學與實踐和創新項目的結合,原本抽象的概念內容變得具體、實在,與日常生活中應用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完成這些項目和實踐活動,還會涉及一些教學中未授內容,這樣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入、主動地學習,能激發學生去思考該學科的更廣泛應用,而不是僅局限于測圖方面,這也與現在通識教育背景下進行通才培養的理念相一致。

上一篇: 小學語文古詩詞論文 下一篇: 臨床檢驗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永久免费 | 亚洲96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最新Av不卡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