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3 17:00: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繼承傳統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繼承傳統文化論文

篇(1)

所謂文化傳承就是指文化在人類的任一聚居群落里的所有社會成員中所形成的縱向交接的過程。而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一般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另一方面是指對民族傳統體育技術中所包含的民族傳統文化予以傳承,比如民族傳統體育技術所包含的進取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德價值取向“上善若水”、和諧觀念“天人合一”以及公平意識“內外合一”等。

(二)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

所謂民族傳統體育是指以漢族為核心的華夏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神州地域的各個角落所展開的,負載著民族同一心理素質特征與審美觀念的,具備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特征的所有體育活動的總稱,其通常被為三類,即健身、養生以及娛樂,比如我們日常所開展的武術、龍舟、舞龍、舞獅、摔跤以及秋千等活動都隸屬于民族傳統體育的范疇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民族傳統體育既是一種標志性符號,又象征著一種身份,其不僅蘊含著整個民族的智慧與精神,而且還是民族振興發展的力量泉源。

二、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文化傳承與教育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所謂教育就是指可以提升人類的知識與技能,并對其思想品德形成一定影響的一種活動,它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使得文化能夠連續不斷地傳承一代又一代,在對文化的傳承中具備著傳播、選擇以及創造的作用。教育發展至今,通常被分為三類,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對于學校教育而言,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及其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關乎學校教育的傳承,并對社會教育的傳承形成一定影響。同時,在教學模式中,技術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技術與文化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不管是二者之間的關系,還是二者教學之間的關系,都是辯證存在的,對于文化及文化教學而言,技術及技術教學是基礎與助力,而對于技術及技術教學而言,文化及文化教學則是前進方向與目標,二者互為依存,互相發展。

三、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出現阻滯的原因

(一)利益價值的過度追求

價值是人類開展活動的核心因素,人類不管在開展何種活動前都會首先對活動的價值予以估量。由于人們未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價值予以正確估量,導致教學指導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教學指導思想都是借鑒西方體育,被單純地當作體育課教授,使得原本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民族傳統體育越來越簡單,其中蘊含的感悟、修身以及娛樂的和諧理念與人文思想存在的空間慢慢縮減,導致民族傳統體育逐漸向競技體育發展,獲獎及利益成為了高校設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中心思想,最終使得學校在體育方面失去了文化傳承的功能。

(二)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缺乏實用性,與學生身心發展相背離

當前高校中現代體育課程發展得如火如荼,比如野外拓展、水上漂流、攀巖、跆拳道、柔道以及擊劍等,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發展則與之相反,很少有高校會大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比方搶花炮、毽球、珍珠球以及藤球等。同時,從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的教師,其專業能力大都不足。就拿我國博大精深的武術來說,想要成為一名具備專業能力的武術老師,不但需具備長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要求具備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調查表明,當前高校武術教師的武學造詣非常令人擔憂,真正武術出身的高校教師非常少,在所有武術教師中所占比例僅為9.85%。

(三)教學方法上過于關注技術教學而忽略了文化教學

教學方法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具備的多元性價值被破壞,技術教學的關注度過高,擠占了文化教學的生存空間。比方,傳統武術被改造得與現代體操無異,不再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是變成了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雖然許多大學生都熱愛武術,可是由于基本功的嚴苛要求、動作的復雜難懂以及成就的難以獲得,最終導致其學習熱情大打折扣。同時,在教學上,能夠把技術與理論完全融合的教師少之又少。這些都導致了文化傳承的停滯。

(四)人文知識學習的缺乏

高校體育教學中過于注重技術,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學習與培養。事實上,每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的產生都具備著特定的歷史與地域背景,如果對這些背景文化不了解,那么就無法了解這一文化現象產生時的人物理念,最終也就難以正確理解這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象所蘊藏的文化底蘊。

四、站在文化傳承的立場上構建新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一)確立具備深厚文化內涵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理念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理念應當與其它現代體育項目不同,需突顯其文化內涵,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及《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指導,針對高校大學生的基本能力與實際身體情況,應把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和傳統文化教學集合在一起,傳授給大學生有關武術、養生、民俗體育以及少數民族體育的文化知識與技術動作,使其體育技能與傳統文化素質修養都有所提升。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措施,突顯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所具備的文化底蘊,借助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課程的開展,不僅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而且還促進其向心全面發展,使其真正了解到中國傳統民族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創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民族傳統體育具備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針對當前高校已經設立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及適宜在高校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予以分類整理,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武術類。其中主要包含長拳、太極拳以及傳統拳類等;二是養生功法類。其中主要包含五禽戲、八段錦以及易筋經等;三是民俗體育類。其中主要包含舞龍、舞獅、中國象棋以及跳繩等;四是少數民族體育類。其中主要包含博克、珍珠球、毽球以及木球等。四大民族傳統體育類項目極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因此,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時,需在內容上彰顯出文化底蘊,不同的課程需開展與之相應的文化教學。比方:教授武術課程時,需講授武術文化知識,比如武術門派的分類、服裝器械的差別等,并且需加強武德教育,教授學生“習武先習德、尚德不尚力”,要求其懂得“尊師重道”“寬容有禮”,以此培養其優秀的心理素質能力與道德水平。教授養生類課程時,需結合我國養生文化,比方飲食、修心、起居以及勞逸等。民俗體育類與少數民族體育類課程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與地域特色,代表著我國各個地域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以及民情風俗等形態,因為這些體育項目頗具娛樂性,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開展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穿插教學。如此,不僅提升了課堂氣氛的活躍度,而且還能令學生們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使其了解到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人們所具備的精神面貌、文化特征以及風土人情,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國民俗文化最原始、最樸實、最和諧的魅力。

(三)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措施,彰顯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底蘊與特色

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課程時需以健身養生及休閑生活為目標,如此,既能令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又能令其體味到我國傳統文化所帶來的趣味。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手段與措施應予以創新與改良,只有拋棄原本統一的、單一的類似于競技體育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才能真正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彰顯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底蘊與特色。教師在教學中可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性別、年齡、愛好以及技能等,借助不同的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指引其學習的方向。即便是針對同一課程,教師也可以借助不同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與動作技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借助原有的直觀且生動的教學措施外,還可借鑒當前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加上課內、外的協同教學手段,以此提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能真正懂得這些文化知識,掌握這些動作技巧,令其真正了解到民族傳統體育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2)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設計理念

我們有優秀的傳統造園理念“小中見大”、“意境之美”、“移步異景”,我們也有優秀的園林作品拙政園、獅子園,所以,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完全可以將這些中國地域文化和造園手法運用到景觀設計當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步入成都易園園林景觀中,你就會被主體建筑養正軒吸引。它的存在將園中的水面一分為二,在水體的周圍興建筑、筑亭、依疊石而見長廊;白墻褐色木材的傳統建筑,山墻上鑲嵌著富有寓意的吉祥圖案作為裝飾,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園內景觀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經濟美觀”的原則,采用了具有川派園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園的入口處、轉角處以及重要的景觀節點處。讓人一步入園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韻味。

3.傳統文化與城市建設的完美結合

傳統與時代是相對而言的,傳統的存在是因為時代作為參照物,而時代的發展是基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前推進的。傳統必須要適應時代,而時代也必須要繼承傳統。談起西安,我們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園、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說起成都都會想到少城文化寬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設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傳統歷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元素運用到城市文化建設上來,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而成都作為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之一,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易園園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區、金牛鄉、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號的金牛壩,與金牛賓館一墻之隔,占地120余畝。與成都寬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觀一起作為成都文化的縮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韻味、有涵養的同時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設才會讓人流連忘返。廣東、深圳經濟發展可喜可賀,但他們畢竟是工業高速發展的產物,城市建設并沒有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敗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樣,沒有營養只能是充饑。真正有營養的還是我們傳統中餐。我們的城市建設也一樣,在城市文化景觀建設方面,還是要立足于傳統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區域性景觀,這樣的城市建設發展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4.傳統文化與群眾互動、參與性

易園園林集觀光、娛樂、餐飲等為一體的文化空間,我很慶幸自己來到了這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歷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態園林城市的堅持。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時尚大都市的繁榮,也可以領略到古香古色的傳統建筑。

篇(3)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設計理念

我們有優秀的傳統造園理念“小中見大”、“意境之美”、“移步異景”,我們也有優秀的園林作品拙政園、獅子園,所以,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完全可以將這些中國地域文化和造園手法運用到景觀設計當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步入成都易園園林景觀中,你就會被主體建筑養正軒吸引。它的存在將園中的水面一分為二,在水體的周圍興建筑、筑亭、依疊石而見長廊;白墻褐色木材的傳統建筑,山墻上鑲嵌著富有寓意的吉祥圖案作為裝飾,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園內景觀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經濟美觀”的原則,采用了具有川派園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園的入口處、轉角處以及重要的景觀節點處。讓人一步入園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韻味。

3.傳統文化與城市建設的完美結合

傳統與時代是相對而言的,傳統的存在是因為時代作為參照物,而時代的發展是基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向前推進的。傳統必須要適應時代,而時代也必須要繼承傳統。談起西安,我們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園、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說起成都都會想到少城文化寬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設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傳統歷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元素運用到城市文化建設上來,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而成都作為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之一,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易園園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區、金牛鄉、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號的金牛壩,與金牛賓館一墻之隔,占地120余畝。與成都寬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觀一起作為成都文化的縮影。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韻味、有涵養的同時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設才會讓人流連忘返。廣東、深圳經濟發展可喜可賀,但他們畢竟是工業高速發展的產物,城市建設并沒有加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敗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樣,沒有營養只能是充饑。真正有營養的還是我們傳統中餐。我們的城市建設也一樣,在城市文化景觀建設方面,還是要立足于傳統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區域性景觀,這樣的城市建設發展才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4.傳統文化與群眾互動、參與性

易園園林集觀光、娛樂、餐飲等為一體的文化空間,我很慶幸自己來到了這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歷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態園林城市的堅持。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時尚大都市的繁榮,也可以領略到古香古色的傳統建筑。

篇(4)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2-0084-01

劉梅梅(1971-),公主嶺人,任職于吉林省公主嶺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簡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一個國度或者一個民族世世代代所流傳下來的一種制作工藝,與該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術就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和沿襲下來的一種手工工藝,從傳統文物的制作到相關的修復技術,以及后人對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見的有對于一些書畫的裝裱技術,對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復以及一些傳統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復,無論哪一工藝過程都包含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歷史上國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及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呈現流失或者瀕危的狀態,對其保護和傳承成為一種現實的需求。對該種技術的保護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進行保護,對文物的保護及歷史研究有著積極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藝,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和文物的制作、復制工藝是我國所獨有的,是對我國文化遺產的一種再現,是中國歷史信息和文化的載體,對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種類是多樣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圍也是極為廣泛的,因此,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和傳承對我國文化及歷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該種工藝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將文化以物質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還要與國際相接軌,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實現中西技術的完美結合,使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保護與傳承

我國的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是對有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館事業上所必須的。從我國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對于文物的修復和復制有著長遠的發展歷史,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時期便有了對一些青銅器的修復和復制。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每一時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復和復制工藝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們為我國文物修復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國有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了貢獻。在20世紀初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但是由于技術上的封閉性等使得該種工藝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國之后,博物館的建立及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等,使得文物修復技術成為博物館的一種必然需求,為我國博物館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復等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持。

但是,從文物修復技術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況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種附屬技術,并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一些難度較高的文物修復技術仍面臨失傳的危險。為使我國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對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進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成為必然的要求。對于該種技術的保護,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給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專項資金和專門人員的投入來完成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這一工作的開展很多時候需要深入民間,挖掘民間流傳的傳統修復工藝,在挖掘的基礎上進行整理,使其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

在此基礎上,將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并且整編成冊,進行必要的辨別,從而形成完整的技術資料體系。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應制定相應的文物修復技術行業標準并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機制和資格認證制度,為技術的傳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術保護的同時,結合當前技術發展特點和方向,將文物修復技術與現代科技相融合,推進技術的健康發展,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國際化

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為我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同時,也傳播到了海外,對日本等一些國家的文物修復技術也產生了影響。但是由于我國文物修復技術更多的是以一種民間工藝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內部傳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關的資料相對欠缺,從而使在國際上影響不如日本等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應該滿足本國文物保護及歷史研究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更好地走出國門,爭取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地位。為實現其該種國際化,便要求我們對傳統的文物修復技術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匯編,注重國際化的宣傳,并且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推動文物修復技術的繼承和發展,不斷推進其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賈文忠.無形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J].中國博物館,2002(4).

篇(5)

一、在教學中傳承藏族文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于我民族地區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在長期與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藏族地區在經濟與文化上處于相對落后地位,在學習乃至全面接受漢文化或其他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藏族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藏族的傳統文化屬性也削弱了。文化屬性的削弱就預示著鄉土歸屬的減弱,就預示著藏族傳統文化根基受到破壞。誠然,這種破壞不是主觀人為的,而是在社會經濟交往中所編必然產生的一種現象。就好比馬克思說的那樣:弱小民族的弱小文化,雖然在文化上仍然不乏燦爛的光輝,然而在與強大鄰族的密切交往中,必然會逐漸喪失自我,從而被同化掉。

從現實的情況看,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與內地交往最為密切的甘孜州康巴藏區,由于從漢代以來,經歷數千年的漢藏雜居,其位置上臨近成都平原,與內地交往密切。所以,其藏族文化屬性嚴重削弱,從我在2013年對巴塘、得榮縣、稻城縣、雅江縣四縣部分地區的調查訪問情況來看,受訪者中有近六成的藏族不會書寫藏文,有近三成的藏族連藏語不能使用,而在社會生活交流中使用漢語。

語言和文字,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是標志著一個地域內的文明是否形成并成熟的關鍵。當一個民族,連本民族的語言也不能很流利的使用時,那么請問,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該怎么繼承和保護呢?從我兩年間的調查情況來看,那些藏語嚴重淡漠的藏族,往往對藏族的文化傳統不再遵守和傳承,對藏文化中的精髓已經很難領略到。如對藏民的各種民間舞蹈、藏歌等藝術形式逐漸淡漠,基本在生產生活中找尋不見。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中,很自然的就會出現文化斷檔。

由此可見,藏文化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系統的藏族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勢必行。

二、藏語教學是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天然陣地

正如我們前面不斷的提到語言和文字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那樣,藏語教學從他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擔負著也必然擔負著傳承藏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單單在我們的教材中出現一點傳統文化的文字內容,單單靠我們的藏語教師零散的講幾個藏族的歷史故事是完全不夠的。在這個天然的陣地上,我們的藏語教師應該做的,不單是將一門語言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而且根更應該將系統的藏族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應當是在整個藏語教學的過程中貫穿藏族傳統文化感染與氣氛營造的新思維。這就牽涉到我們藏語教學目的的大轉變。而現實是在民族地區的小學教育中,藏語教學的地位并不十分凸顯,課時明顯少于其他主課,這就意味著藏語教學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擔負太多的責任。這就是現實與理想的重大沖突所在。

三、在藏語教學中傳播藏族傳統文化的教學新方法探析

(一)、教室的氛圍營造

為了使學生在冷冰冰的教室中感受到濃郁的藏文化氛圍,我們應該花更多心思去布置具有藏族民居特色的實景溶入教室當中。如在柜子上、屋頂的四沿和墻壁上用丙烯顏料繪出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紋飾,墻壁上合適的地方懸掛藏族特色的壁掛,在墻體的涂料上也不再選擇一般意義上的粉白色,而是部分地方用木料做裝飾,其他墻體也涂上紅色、黃色等涂料,以突出藏式民居的特點。

(二)、系統的傳統文化課程設置

擁有了相應的氛圍之后,還需要在教學中有意識的灌注系統的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按照不同年齡段接受知識的情況,系統有序的將一些基礎性的、富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教授給學生。然而有一點按卻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切忌一味灌輸性的教學,而是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設計一定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感受與啟發,常規教學與實踐操作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所謂的感受與實踐操作,那就是需要我們的學生深入生活、深入校園以外的環境,鍛煉他們感悟能力與文化思辨能力。

要做到課程設置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就要求我們的藏語教師突破一般意義上的藏語教材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教學需求,自制校本教材,在制作教材的同時完成必要的教學研究,實現民族地區教學改革的需要。在校本教材中,需要為每一個課程規定出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相應的教學準備需求。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在教材中配圖,有一定數量的文字來敘述和補充。在教學之后還應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為之后的教學環節設計做鋪墊。

(三)、走出校園,感受生活

前面已經談到了走出校園、感受生活的相關內容。這里再舉兩個例子說明在封閉的校園環境中光憑課堂教學和走出校園之后,讓學生深度親近文化載體的教學結果的巨大差別。學生在課本上了解傳統文化畢竟免不了坐井觀天的嫌疑,他的視野與所能受到的文化感染也畢竟是相當有限的。加之文化必定在社會生活中憑借一定的載體而出現而這種載體卻是廣泛的分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的,因此在可控制范圍內,在教師的引領下突破校園的小圈子,一定時間里前進到校外的大圈子,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感受藏族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是相當有必要的。

(四)、其他課程中對藏文化有意識的涉及

光憑藏語教學也是不夠的,其實在藏區的小學教育中,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甚至英語只要教師用心,也仍然能融匯一些傳統藏文化的教學內容。比如數學題可以以藏族的生活為背景,安排加減乘除的運算,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藏民族的傳說故事為素材進行思想品德的感染教育。歷史課程意識介紹藏族歷史文化,穩固藏族孩子文化根基的天然陣地,在講授一般意義上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之外,還可以因地制宜,講授地方史、鄉土文化和藏民族從起源到民主改革的漫長歷史,我想這些都對藏族文化的傳承、藏族人民文化屬性的鞏固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四、追本溯源,傳承文化――我對本文的總結

寫了那么多,歸根究底就是我們民族地區的教學,不單是要教授給學生某種知識技能,更是要創造一種民族文化的氛圍,讓我們的學生在這個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感受民族的文化,學習民族文化,還要傳承民族文化。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圍繞這這種文化傳承教學來展開。如果在民族地區的教育中,我們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我想,那種藏族人民的文化積淀不斷加深,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不斷加強,與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水融、相輔相生的日子就不遠了。

參考文獻:

[1] 藏語教學改革和農村教育改革論文集 民族出版社[m] 2008

篇(6)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與完善,物質文明極大豐富,為體育運動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力。在競技體育運動事業快速推進的同時,中國競技體育運動道德領域出現了諸多不和諧的因素,如斗毆、吸毒、服用興奮劑、黑哨等事件時有出現。如何推動中國競技體育運動事業快速、健康、和諧發展,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本文認為鍛造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的風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競技體育運動精神,需要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和批判性繼承入手,以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塑造中國競技體育運動之魂。

1.競技體育運動對中國傳統體育道德的吸收和借鑒

隨著競技體育運動逐漸國際化、市場化,物質文明對其影響日漸明顯,而競技體育運動蘊含的風骨卻被相對忽視。雖然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競技水平提高了,競技運動員的競技實力增強了,但中華競技體育運動獨特的民族精神和魅力卻未能同步提升,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對傳統體育道德的學習。

1.1“射”――競技體育運動與儒家禮樂文化的結合。

西周的“射禮”是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文化源頭。[1]“射”作為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的最早形式,與“禮”、“樂”、“御”、“書”、“數”并列,共同組成了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六藝”。“射”既有著體育運動的競爭性,也是西周禮樂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吧涠Y有序賓之賢,詢眾擇善之義,是可以明善惡也”,從這一角度而言,我國競技體育運動從誕生之初時便與中國傳統儒家禮樂文化緊密結合,它既要展示出卓越精準的技藝,更要宣揚道德教化。從“射禮”的舉辦者、舉辦目的、舉辦形式及效果來看,“射禮”具有極強的權威性、普遍性、規范性和政治功用性?!吧洹奔仁且豁楏w育娛樂活動,更是具有鮮明政治性和教化性的社會文化活動??梢哉f,“射禮”是我國古代社會集政治、教育、文化、體育等諸方面因素于一體的競技體育運動形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競技體育運動既是體育運動,同時也應該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和道德教化服務,這也正是目前我國競技體育運動發展所應當注意的問題?!案偧俭w育是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禮儀化的戰爭”。在競技體育向國際化、科學化、高水平化的方向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國競技體育運動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

1.2“淡泊寧靜”――競技體育運動精神對道家思想的繼承。

競技體育運動以其競技特點為大眾所喜愛,然而競技道路是永無止境的,競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運動能力與水平的不斷進步,勝者只是一時之勝者,對勝利的追求和努力才是永恒的。老子很早便指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因此,保持“恬淡為上,勝而不美”的競技心態,對待比賽結果“寵辱不驚”便是競技體育運動參與者需要學會的課題。以一顆淡泊寧靜之心投入到熱烈的競技氛圍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如果每一位競技運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運動員都能保持此種心態,則諸如黑哨、興奮劑、斗毆等現象便能從根本上杜絕,競技體育運動的風氣便可為之一變。

1.3“峻法”、“嚴刑”――競技體育運動對法家思想的繼承。

韓非子曾說:“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逐令懲下也。威不貳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峻法嚴刑是保證國家社會安定的必要武器,同樣,峻法嚴刑也是維護競技體育運動秩序的必要手段。從法制規范的角度明確競技體育運動行為的獎懲準則,對促使競技體育運動各類人員“以規矩為度”有著重要作用??梢哉f,在完善的競技體育法制規范下,完全可以達到“法之所加,智者弗敢辭,勇者弗敢爭”的效果。

因此,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需要汲取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之處,尤其要學習儒、道、法家思想之長足,在注重提高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同時,促使競技體育為社會和諧、思想發展及群眾教育服務,使人們在淡泊寧靜的平和心態下,不斷致力于競技體育運動規范的完善,推進競技體育運動健康發展、科學發展。

2.競技體育運動精神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悖離之處

中國傳統體育道德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的一部分,是封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體育實踐活動的客觀反映。因此,它既受到封建社會社會關系,尤其是經濟關系的制約,也受到中國儒、道、法家思想觀念的影響,同時還被深深打上了封建統治階級體育道德觀的烙印。全面認識中國傳統體育道德是我們批判性繼承的前提。

2.1私有制社會經濟關系決定了傳統體育道德的性質具有狹隘性。

“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道德最深層的本質是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利益關系,因此,傳統競技體育運動在本質上是為私有制社會服務的。這體現在傳統競技體育為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為其遴選才士,助其娛樂等方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現代競技體育運動的目的在于鍛造奮勇拼搏的競技精神,形成良好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不同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了二者在本質上存有明顯區別。

2.2競技體育運動精神與中國封建傳統價值觀取向存在本質區別。

“封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和競技體育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背道而馳的,是壓抑競技體育發展的,這是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和人才觀念所決定的”。[3]中國封建社會對競技體育的抑制并非偶然,其主要原因是:(1)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生產力發展緩慢,社會生活內容較為單調,諸如“射”、“御”之類的競技行為被提高到禮教的高度,其形式代表的意義等同甚至超過了競技結果和能力,對形式的過分重視限制了競技能力的提高。(2)中國傳統思想主張禮讓、和諧、輕利和內斂,注重約束自身的欲望,“克己服禮”,這種思想意識使得人們在潛意識中抵制競爭,這使競技體育沒有適合發展的空間。(3)競技體育需要平等公正原則作為思想基礎,而中國的封建社會實行人治,缺乏民主意識,這使競技體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根基。(4)從競技體育運動的前身――“游戲”的角度來看,封建社會國民較為輕視游戲,深恐“喪志”,游戲時不夠投入,這也使競技體育活動的發展深受限制。

了解了上述這些因素,我們便可對中國古代傳統競技體育喪失競技活力,直至趨于湮沒的原因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從而致力于使當代中國民眾正確對待中國傳統競技體育道德與文化。

3.正確處理競技體育運動發展與傳統競技體育道德的關系

中國競技體育運動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著不可分割性,同時它又具有自身發展的獨特性,因此中國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道德既要反映出我國的民族特點、時代特點,還必須符合競技體育道德發展的客觀規律。

3.1“淡泊無欲”、“重義輕利”的品格是保證競技體育公平競爭性的前提。

公平競爭是競技體育的靈魂,愈是競爭激烈的項目愈是需要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競技體育工作人員具有平和、坦率、謙遜、超然于物外的心態與素養,以抵制橫流物欲的誘惑。倘若沒有“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很難自始至終保持公平公正的信念。這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汲取養分,尋求精神力量。

3.2禮讓、仁德是競技體育和諧發展的精神保證。

競技體育需要競爭,更需要和諧。體育運動對人的社會化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作用在競技體育上得到了極好的體現。在競技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社交能力與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一同得到了鍛煉。處理好競爭好勝心與平和心關系、個人與他人關系,需要我們發揚禮讓為先、仁德揚道的優良傳統。此時,禮讓與仁德是調劑這一心態的良藥。只有每一位競技體育工作人員,以及欣賞競技體育的觀眾具有禮讓和仁德之心,競技體育的競技魅力才能更加凸顯,競技體育才能走上一條健康、和諧的發展道路。競技體育的社會教育價值需要被人們所重視,這尤其對于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3.3以傳統文化的知識智慧為養料,提高競技體育的水平。

競技體育并不是一項單純的體能展示,它更是智力的較量,競技者只有擁有高超的智慧才能獲得勝利。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包含最大量的智慧,它們可以也應該成為競技體育的智慧養料,田忌賽馬的故事便向我們充分展示了智慧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21世紀的競技體育事業正在高速發展,與此同時,競技體育道德建設亟待加強。為使我國的競技體育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我們需要從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通過加強競技體育運動的德、智、美等方面的建設,使我國的競技體育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美、民族美與時代美。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2-0056-01

一、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倫理性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悠久博大的文化傳承至今沒有出現中斷,這在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中是唯一的奇跡。在這深厚的歷史積淀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學特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而審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這一特征。

(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的倫理性

這一點在藝術還沒有完全自覺的時代表現得很突出,尤其是強調倫理綱常的儒家學說更是如此,它既是這一特征的表現,也是推動傳統審美倫理性特點形成的思想動力?!墩撜Z》中孔子關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與“善”的關系上,孔子曾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篇》)可見在孔子之時,“美”與“善”還存在著互換使用的現象,又如子張問孔子“何謂五美”,孔子答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談,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篇》)直陳出五種德行。但這并非意味著孔子對“美”和“善”的使用是沒有分別的,比如孔子評論《韶》 “盡美矣,又盡善也”,評論《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篇),足見二者不同。然而這也不能說明孔子已經具有了獨立自覺的美學標準,《韶》或《武》都是古樂舞,以藝術自覺的眼光來看,這當然是屬于藝術表演,但在那個藝術沒有獨立和自覺的時代,同樣的欣賞活動就不純然是審美活動了。故而孔子在對樂舞進行鑒賞評論時,在總體把握上就不會采取單純的美學尺度。對《韶》、《武》的評價來看,孔子無疑是認為《韶》要優于《武》的,原因就在于“盡善”與否。舜有德,堯把位置禪讓給他,《韶》樂和贊美舜有關,而《武》所贊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權,孔子對于這一點不甚認可,認為其“未盡善”,可見倫理標準在孔子對樂舞欣賞的判斷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類似于“形式”與“內容”關系的“文”“質”關系和“言”“德”關系上,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篇》),雖然看起來是將“文”“質”同等看待了,但“文質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從倫理學著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篇》),在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個人的言辭用必然關系相聯系,結合他“巧言令色,鮮矣仁”、“惡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語錄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德行。

而在對待《詩》和“樂”上,孔子首先著眼的是它們的道德教化作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都體現了這一點?!蛾栘浧酚醒?“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可見孔子認為“樂”不僅僅只是敲敲鐘鼓弄出樂音這么一個簡單的形式,而是因為它蘊含的思想能給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凈化風俗。所以孔子說:“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篇》)

(二)將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將自然萬物的美與人的美德相聯系,也是傳統審美文化的一大倫理性特點。在《詩經》中已有體現,比如《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币浴梆ò遵x”比擬隱逸林中的高潔之士?!肚仫L?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币杂竦臏貪櫛葦M君子品格寬和。在《論語?雍也》中則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將山之穩重不遷比仁者寬厚的胸懷安靜的性情,將水之靈動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維好動的性情。屈原的《離騷》以佩飾香草比喻個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藝:“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币圆菽镜蛄?、美人將暮比擬報國的衷情和焦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倍摹督垌灐穭t以桔樹比擬其高潔的情懷和獨立不羈的精神,“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固深難徙,更壹志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如此發展下去,后世把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哦賦詩、揮灑作畫的經典對象。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是“比德”影響創作的極好例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三)倫理判斷影響審美判斷

傳統審美文化的倫理性特點還表現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審美判斷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倫理判斷的影響,甚至倫理判斷還會起到第一位的決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廢字”。司馬光《治通鑒》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很多人認為把人品低下的書家的書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惡之氣,不僅玷污了家風,也有損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檜、嚴蒿等雖堪稱書法大家,但他們的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卻極少。書法史上有“蘇黃米蔡”的“宋四家”之說,前三位均無疑問,唯獨“蔡”,有人認為是蔡襄,有人認為是蔡京。最早對宋四家進行解釋的應當是明初的王紱,他在《書畫傳習錄》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宋徽宗的“瘦金體”,從藝術上來看,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每筆的尾鉤都異常銳利、力透紙背,體現出宋徽宗極高的藝術天賦,然而因為徽宗朝奸相輔政,宦官掌兵,徽宗本人又貪戀女色等等原因,竟使得“瘦金體”落有“柔媚輕浮”、“鋒芒畢露”的評語。

二.傳統審美文化倫理性特點的成因

如果將“美”字進行字源考察,就會發現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從萌芽時期就與實用性有著關聯,不論是“羊大為美”還是“羊人為美”,都有著很強的實用性意味?!墩f文解字》云:“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宋代徐鉉補注《說文》曰:“羊大則美,故從大?!币簿褪钦f羊的體肥毛密不僅體現著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味覺上給人以肥美味甘的味覺感受。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美”字都是由上邊的“羊”和下邊的“人”組成,在甲骨文中,“大”訓“人”,漢字的造字是有比類取象原則的,在羊的下部畫上“大”象,有一種促進羊繁殖生長的巫術意味。審美最初與實用相聯系并不難理解,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又是因何逐步表現出倫理性特點的呢?筆者分析可能與以下兩點原因有關:

(一)長期處于宗法社會

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大體上都是由氏族血緣政治向文明地緣政治進化。

(二)儒家倫理思想的熏陶

前邊已經提到,一種思想既是其文化土壤特征的反映,又在相當程度上推動文化特征的發展。儒家思想誕生于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下,而且又是主張維護這種文化秩序的。由于學說本身的強大生命力,在統治者的扶植下,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常主張,“三綱五?!钡闹刃蛞巹t,一步步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最終形成了家國同構的社會現實和忠孝一體的倫理觀念。

孔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感嘆催化了文學創作中的“比德”理論的形成,更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經典的描摹對象。

相對于西方美學家對“美”的把握帶有彼岸性的特點,中國的傳統審美文化明顯地是此岸性的,因為比起對經驗的把握中國文化思維對彼岸世界的抽象能力是不足的,這也就導致了宗教意味的淡薄。宗教在西方社會發展中承擔的倫理功用在中國傳統社會正是由審美承擔的。儒家“詩教”“樂教”的美育思想都是看重了審美對人的塑造、教育作用。這一觀念影響深遠,到了近代,美育在席勒看來是引導人通向自由的途徑,而曾留學德國的卻秉承了儒家的傳統,主張用美來教導培育人。

篇(8)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內容文化產業迅速崛起,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數字內容產業以逐漸成為21世紀經濟舞臺上的主角。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產品的消費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產業成為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

我國文化產業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與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如何將我國的文化產業做出特色,如何提高文化競爭軟實力。如何讓我國的文化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是一個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的文化產業需要帶上鮮明的民族特色,烙印上“中國符號”,滲透進“中國元素”。首先,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需要注重“品牌建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形象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文化產品和服務之中。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品牌建設過程中,需要深度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品牌建設之中。最后,需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倡導自主創新,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更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揚。

【關鍵詞】

文化產業;品牌建設;傳統文化

0 研究背景

進入新世紀,文化產業以他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親和力逐步滲透到整個經濟社會和大眾生活。經濟、社會和文化不斷互動和融合,使得文化產品和服務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以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為特征的信息革命,為人們帶來了嶄新的文化形態―數字文化,網絡文化,多媒體文化。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文化產業以其高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無可比擬的巨大經濟驅動力的特征,其發展勢頭不可阻擋。并以獨特的產業內涵和演進軌跡,在市場經營化的大力推進下,以產業化的規??焖侔l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 政策條件

政策支持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不久,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設和管理還很滯后,面對入世后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挑戰,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的制定;調整、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加強管理,弘揚主弦律,保證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黨的十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傳播網絡化的發展趨勢迫切需要廣電行業有效整合資源優勢,同時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資體制,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鼓勵生產要素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完善影視制作,有限網絡,新媒體等產業政策。促進廣電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進而以產業化、市場化手段推動我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

2 傳統文化的優勢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得以永續發展的根基。傳統文化包括詩、詞、曲、賦、書法、國畫、戲劇、傳統節日、傳統民俗、民族音樂、民族工藝、民族服裝、民族飲食文化等。在如此浩瀚的民族文化寶庫中,如何發掘民族文化的發展潛力,如何讓傳統文化在文化產業中煥發活力,需要把握好繼承和創新的尺度,需要大智慧,更需要相關方面的專業人才。

日本和韓國在把文化產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方面,做得比較成功。韓國的電視劇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做得比較成熟,其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四 韓國和日本文化產業對我國的借鑒

自從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掀起強勁的“韓流”,韓劇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家庭生活劇、青春偶像劇、青春勵志劇在我國及亞洲周邊國家備受追捧。韓劇的成功是與充滿著“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分不開的。

人文精神洋溢著人生理想和信念,是對真、善、美的一種追求和向往。韓劇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三個方面。

2.1對普通人的關注和對人性的尊重

韓國普遍關注平凡人社會生活的平常事,將能觸動人性的人類普遍具有的愛情、親情、友情和鄉情演繹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容易接民大眾的生活,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激發共鳴,讓觀眾在回味中感受人家真情和人生哲理。我國在電視劇播放和影視作品的制作相關的文化產業方面可以加以借鑒。以普通人的生活為切入點,以真情、人性的溫暖和樸實的風格接近觀眾。將精力放在“家庭劇”“校園劇”“都市劇”“鄉村劇”的創作上,滿足各個階層人士的需求。最后,推向海外。

2.2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對倫理道德的恪守

韓劇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韓國對本民族的文化保護、繼承、發揚的比較好。一部《大長今》的走紅帶動了韓國飲食、旅游、服裝、時尚行業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韓劇里所反映的飲食文化、禮儀文化、醫道文化帶濃郁的韓國民族特色。這為我國的影視行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我國在電視劇拍攝、影視作品創作方面,要充分滲透“中國元素”、“中國符號”,將優秀唯美的傳統文化體現在影視作品中。通過將電視劇、電影、動漫行業做成產業鏈。帶動與影視行業相關的餐飲、服裝、音樂、休閑娛樂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將影視廣電產業作為對外宣傳的窗口。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創新。

2.3唯美和對現念的倡導

韓劇崇尚純真唯美,感人的親情,爛漫的愛情,質樸的友情。韓劇中男女演員青春靚麗,演員服裝優雅得體,充滿著時尚元素,電視場景如詩如畫,影視插曲唯美動人。這些我國都可以選擇性的借鑒。把廣電影視產業做得細膩、唯美、精致,符合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宣揚積極正面的東西,體現對真善美的追求。精益求精,將我國的文化產業做成品牌,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日本動漫中,有著濃郁的日本民族特色。日本動漫集中體現了日本本民族的神話,傳說,宗教,歷史,道德觀念,美學原則等。日本動漫中包含了日本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驕傲,對生活方式和對價值觀的珍視。日本動漫技術相當成熟,總是在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制作的動漫,不知局限與只供兒童觀眾觀看,還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觀眾觀看。這一點,值得我國的動漫產業借鑒。我國的動漫產業需要融入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開發老少皆宜的動漫作品,提高文化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電視研究 》2013年第1期.曾文莉.張君昌

篇(9)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城市景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城市文化內涵的外在表現,在經濟發展全球化的戰略下,當前景觀設計界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有些景觀設計師對文化內涵不夠重視,所以出現了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涵的景觀設計作品,城市景觀“趨同化” 、“均質化”成為普遍現象,使得景觀設計的文化性研究顯得比任何時代都更加重要。本論文將從當代城市景觀設計入手,探討城市景觀文化內涵的構建和表現方式。

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概述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傳承不息的優秀歷史文化,其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推動我國民族思想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展現了其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傳承性,對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氣質的涵養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認真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得知,每一個文化元素都折射著我國優秀民族思想與智慧,我們只有不斷地對其進行創新和發展,才能從源頭上推動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揚,產生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歸屬感。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思想意識不斷創新發展的完美體現,其中傳統文化元素所倡導的樸素、含蓄、和諧、淡雅等核心思想內涵與中國傳統思想追求的淵博、意境、智慧與審美相得益彰,充分證明了民族優良傳統影響下的高貴品德和節操等氣質精神,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和價值。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元素包括:中國古典音樂、書法、京劇臉譜、松樹、佛教教義、道教思想、儒家操守文化、寺廟寺院、唐裝宋服、地方傳統玉器、中國瓷器等元素。這些歷史文化元素都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有力見證,具有一定的繼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性,通過分析和研究我國民族傳統下的各類古典歷史文化、歷史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建筑風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我國的民族精神與品格。

二、城市景觀設計的含義及特色

(一)城市景觀的含義

景觀設計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設計上也更加注重人、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跡、文化形態、等甚至是自然景觀。將地域文化銘刻在景觀之中,是地區內人們情感的寄托和歸宿,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觀,提升城市景觀價值和城市形象的重要部分。城市景觀設計涉及到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以及地域文化特征與城市景觀系統要素的相互結合。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以及。人與大地。關系的古典哲學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文化的典范,在《園冶》一書中把中國園林作為中國文化和詩情畫意的綜合體,著重于開掘其文化內涵、構景手法及其作為文學藝術綜合體給人的身心感受。同樣,西方國家也很早就已經開始關注城市景觀中人文景觀的設計,把其作為改觀城市環境和個性重要的課題,并進行相當廣度和深度的系統研究。

(二)城市景觀的特點

第一,城市景觀都是依據一定的自然景觀建立起來的,自然景觀奠定了城市景觀的基礎,也制約了城市景觀的輪廓。如重慶多山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慶山城的景觀輪廓,蘇州多水的自然狀況造就了河道縱橫交錯的水城景觀。

第二,城市景觀不只是物質空間的外顯表現,同時有著深刻的內涵。關于這一點,從景觀的定義就可以體會出來。有的學者將城市景觀分為不同的層次,一是文化歷史與藝術層,包括蘊涵于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化因素,它直接決定一個城市的風貌。二是環境生態層,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自然因素在內的從資源到環境的范疇。三是景觀感受層,指對基于視覺的所有自然與人工形體及其感受的范疇。

第三,城市景觀是一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城市景觀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都是景觀整體系統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城市景觀中的實體建筑、空間要素等等就好像“紅花”,基面以及城市小品等等就好比“綠葉” ,紅花固然重要,但離開綠葉的襯托,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成績。

三、中國傳統園林元素在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一)小區園林造景中注入傳統文化元素

園林設計在中國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特點。中國的審美主要定位在含蓄、內斂以及寫意,在園林設計上也體現出內斂而含蓄。將傳統文化的符號經過藝術處理后運用到小區園林景觀設計中,以使景觀由內而外地散發出傳統文化的魅力,更會增強園林景觀的層次感并散發出文化的內蘊。從文化裝飾的角度而言,這些文化符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品牌。對于園林建筑中所呈現出來的設計風格,如亭子、畫廊等等,經過了傳統文化元素的裝飾之后,就會給人以意境無窮的感覺。特別是在小區景觀中出現雕刻、書法以及工藝美術等等,將這些文化景觀恰當地融入到自然景觀當中,使文化景觀隱含于自然景觀當中,營造出自然天成的小區景觀特點。中國傳統民居的設計中,往往存在著具有歷史代表性的裝飾構件,比如在門窗的設計上,通過裝飾各種紋樣來表達思想。從觀察和辨別裝飾物,就可以通過視覺判斷其要表達的內涵。中國的裝飾藝術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情趣,當人們在園林中穿行的時候,就可以對這些符號的意義加以辨別,以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二)小區園林造景中注入傳統園林景觀林理念

中國思想史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所謂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則泛指人類。“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園林的思想靈魂,其治園的主要依據就是創造“詩”一般的意境。園林造景元素,諸如山石、水景、各種植物,在塑造的過程中,都要與中國的古詩有所對應,并運用恰當。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原則是運用山石起到“隔”的作用,以創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園林必有水,因為水是園林的“血液”有了水的存在,萬物才會有生機。另外,園林中的景觀經過水的映襯,會形成虛實結合的畫面,特別是當有微風吹過的時候,水中的倒影浮動著,使景觀更有層次感。園林中必不可少的構景元素是植物,其對于整個園林具有綠化作用,將植物根據園林整體設計效果,分布在適當的位置,可以給園林景觀以視覺立體感。

(三)自然山水

城市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水文化指的是蘊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積并由此引發出來的文化現象。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能夠體現文化意趣的重要手法之一便是山水的布局,像陶淵明這種隱士詩人和歷代畫家們作品所詮釋的最重要主題,是美妙的山水風景和隱居生活的樂趣。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結晶和凝聚,能鮮明地反映地域差異,城市景觀中遺存下來的歷史景觀記載著該地段的演化過程,保持和延續原有地段的歷史性文脈顯得尤為重要。它們所包含的時代信息能幫助人們去識別和體驗一種城市文脈的存在和演變,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標特色建筑或者建筑群并從中提煉出城市的文化脈絡是打造特色城市景觀的一個重要手段。

(五)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民間藝術的形態和形式包容了各種藝術門類,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等。提煉城市民間藝術中的共同性加以抽象概括并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靈活運用則會使城市景觀更加具有地域特色,能為人們的想象力留有余地,創造一種審美的自由境界。

結束語

樹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觀形象,更容易把握城市主題,體現城市的歷史文脈。只有那些蘊涵著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標志性”才能夠深入人心,經久不衰。如何更好地在景觀設計當中融入文化,除了需要景觀設計師對景觀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判斷外,更需要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對文化的注重也許才是景觀與社會結合最好的契合點。

參考文獻:

篇(10)

古代漢語作為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中文秘書學、教育學、哲學等許多文科專業都需開設的一門重要的社會科學課程,它在承擔起培養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同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教學自然應當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職責。

一、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傳承作用

(1)促進華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社會作用,一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漸減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離我們又比較遙遠,古代文獻資料又是用文言寫成的,這種語言對現代人來說已日漸陌生,這更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所在,要使文明延續,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漢語文言這把開門的“鑰匙”,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在閱讀、思考、傳承和創新中繼承文明,使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遺產,是迄今為至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偉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傳承文化時,對那些締造過我們民族精神,價值趨向的核心思想必須繼承下來,它是我們精神的家園。

(3)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學生作為一名合格社會公民,主要應解決做“人”的問題。古代漢語教學,要在著眼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注重領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人文情懷,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體味中華文化的精神魂魄。時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文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明的成果,我們寄希望于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于普通民眾的熱愛,更寄希望于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更上層樓,因為它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其他專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4)發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擔負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職責,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掌握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養,堅定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傾注了無數先哲心血的這筆財富是由文言文這種語言形式寫成的,要了解這些文化,必須具備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

(5)發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鑒別作用。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深邃厚重。漫長的歲月里,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典籍,這些遺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服飾、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領域,它們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而這一切都是以古漢語文言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這就必須熟悉古漢語的語詞、語言、語法構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睂嶋H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上一篇: 碩士在職論文 下一篇: 公司風險管理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免费偷窥视频 | 亚洲国产空姐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911精品一区 | 亚洲污码欧美激情h动漫在线 | 香蕉网色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