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12 17:37: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態工程論文

篇(1)

在運輸原材料以及進行開山炸石等工作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而影響了空氣質量。同時,施工機械工作時所產生的廢氣與運輸車輛排放的尾氣共同造成了對周遭空氣的污染,從而使得空氣質量快速下降。這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人員以及施工現場附近的居民生存環境會造成嚴重影響,進而使得施工人員與附近的居民很容易感染呼吸道等疾病。

(2)水利工程施工單位進行施工工作時

常常需要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進行施工工作。這就使得并未建立健全施工管理體制的施工單位經常會出現浪費土地資源與胡亂處理水利工程廢棄物現象的出現,這對施工當地地質環境的影響是異常嚴重的。并且施工單位進行攔河筑壩與開山炸石等施工工作,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當地的地質構造,進而為水土流失等問題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3)在施工單位進行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過程當中

往往需要頻繁地進行車輛運輸以及開山炸石等工作,這會對水利工程附近的居民造成極其嚴重的噪音污染,從而影響附近居民的生產以及生活質量;同時,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單位并未及時并且恰當地對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進行處理,這會對施工現場的空氣質量以及水體質量造成污染,從而引起其他生態污染問題的產生。所以,針對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施工單位需要采取恰當的手段予以有效解決,從而才能滿足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及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根本需求。

2生態工程在水利工程環境問題當中應用的原則

在水利工程當中應用生態工程原理,一般需要遵循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原則、共生互補的原則、循環再生綜合利用與主體空間利用原則、時程需求協調原則等四個基本原則,下文將就這四個原則進行分析。

(1)所謂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原則

主要指的是施工單位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時,要協調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從而才能夠在水利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夠在加強施工管理的過程當中規范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以有效減少甚至是杜絕水利工程施工對周遭環境所造成破壞。現代化社會要求施工單位轉變思維方式,注重對施工現場以及附近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而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水利工程施工充分遵循生態環境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原則。

(2)從一般情況下來講,共生互補原則主要指的是施工單位進行水利工程施工時要遵循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原則

以切實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從而才能夠在水利工程施工時有效節約土地資源,才能夠有效減少水利工程施工時的社會資源消耗。并且,施工單位在遵循共生互補原則時,可以通過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規劃管理工作,繼而才能夠協調好水利工程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3)循環再生綜合利用原則

一般指的是施工單位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要在遵循循環再生綜合利用原則的基礎上,對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以及剩余的施工材料進行充分利用,繼而才能夠達到節省資源與創造社會經濟效益的目的;并且在充分遵循主體空間利用原則的基礎上,施工單位要結合施工當地生物種群分布規律合理地安排生物種群,從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有效解決施工現場空間組織結構的問題。進而在合理規劃、統籌全局的前提下起到保護周遭自然生態環境的效果。

(4)施工單位遵循時程需求協調原則

需要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工作時觀察并且協調好因子量值與施工工期、運行期之間的關系,從而在統籌兼顧的基礎上能夠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生產能力,能夠有效提供水利工程的施工進度。所以,施工單位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時,需要充分遵循以上所提及的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原則、共生互補的原則、循環再生綜合利用與主體空間利用原則、時程需求協調原則等四個基本原則,從而才能夠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

3應用生態工程原理解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

針對上文提及的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生態工程在水利工程中應用的原則,施工單位可以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將生態工程原理應用到水利工程當中來,從而有效地解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

(1)在水利工程施工施工的前期,施工單位要加強對水利工程施工現場數據的勘測收集工作

設計人員在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要綜合當地的地質結構、自然資源等勘測數據進行短期以及中長期的規劃,從而才能夠盡量減少水利工程施工時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進而才能夠使得施工單位按照水利工程設計圖紙規范地進行工程施工工作。這是保證不破壞自然環境的一個基礎性前提。

(2)施工單位要不斷深入、普及施工人員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并且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從而才能夠真正協調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發展。同時,在施工的過程中,要采取盡量減少開山炸石等工作對周遭居民所造成的噪聲污染,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要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加強對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空氣污染等防范措施,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篇(2)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論文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論文摘要:闡述水利工程與水域生態的關系,介紹了生態水利規劃的基本原則:工程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生態系統自設計與自我恢復原則;景觀尺度與整體修復原則;反饋和調整設計原則。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篇(3)

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地理環境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可以通過建壩蓄水等方式于當地的農田起到保護作用,可以使得旱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對農田的破壞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徑流還可以實現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調節和互補,這能夠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設并投入運行之后,會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這樣就會導致水庫的水位不斷的上升,再加上周圍環境的變化,水的蒸發會因為氣溫的升高而加快,這樣就會使得水庫周圍土壤的含水量增加,這樣就可能會造成土壤鹽堿化的現象出現。

2)水利工程的施工產生的噪音會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產生影響。

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施工地常常會是峽谷或者山區等地方,這就需要對某些路段進行爆破或者挖填,這樣就必然會產生噪音對施工工作人員和周圍居民造成襲擾,使得人們的生活受到影響。

2生態工程管理原則

2.1主體空間利用的原則

物種種群分布有兩種模式,分別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確保物種種群不受影響,不要打破周邊環境和物種原有的生態平衡。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就必須進行物質的分級,并建立多層次利用體系,在這個基礎上相關部門根據生態系統內部物種的分布情況,總結經驗提出了主體空間利用的原則。主體空間的應用可以使空間組織結構面臨的障礙得到有效的處理,人們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可以根據這一原則來使水利工程生態系統和建設格局相互適應,還要合理的規劃土地、水流等資源,這樣可以達到對生物結構層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環利用可再生原則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設成本、實現生態效應的主要途徑就是可再生循環利用,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可以使用可循環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這樣可以充分的挖掘資源的價值能夠達到處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過循環利用可再生原則可以使得生態環境得到切實的保護,變廢為寶,進而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提高了經濟效益。

2.3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原則

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想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這一目標,就必須確保生態系統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態環境,要通過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來指導施工,以環境保護作為立足之本,這樣就能夠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在確保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工程質量得到保證的同時,還要處理好經濟建設的問題。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可以發展生態用水,也可以適當的發展水利方面的旅游業,這樣可以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還能夠確保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良性循環,這樣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2.4物種共生原則

生態系統開放性的特征很明顯,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圍內,物種的數量是恒定的不變的,但是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會使得生態系統和外部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這樣就可能使得生態環境平衡被打破。在對生態環境現狀進行細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種共生的原則來進行水利工程的施工,這樣能夠使得工程和自然優勢互補,還能夠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樣性得以確保,還能夠使得水利施工建設的生產發展得到滿足,這樣就能夠使水利建設優化的積極作用得到發揮。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態工程環境措施

1)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要使施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小這樣就可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利工程和諧發展的目標。

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進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時候要以保護施工地生態環境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計劃,這樣才可以實現水利工程生態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時候,要循環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種材料和各種物品

并進行綜合的利用,要盡可能的實現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樣既能夠保護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態環境,還能夠使得水利工程的總成本降低,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3)對于那些已經完工的水利工程項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項目

也要依據國家的相關規定來對施工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嚴格的監測管理,要確保在整個施工期都能夠有嚴格的環境監測,及時地發現施工中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進而采取對應措施來解決問題,這樣才可以切實的保護生態環境,在施工過程中,要將相關環境保護人員的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并配置最專業的監測設備來實現信息數據的收集,聘用最專業的人才來對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

4)工程區域系統和工程系統是構成生態工程系統的兩部分

工程是工程系統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經濟規律,還要依照生態學原理的基礎,并立足于運行的目標,進而使得生態工程系統結構的最優化得以實現,想要保證工程系統和生態系統正常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就必須具備好的生態工程系統結構,這樣才可以確保生態系統和工程系統能夠協調的發展,進而提高生態工程的效益。

5)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要有機的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

通過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態環境的問題被解決,還能夠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篇(4)

1.1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因為林業生態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復雜性,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多,這就需要對林業工程建設予以嚴格的規劃,同時還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結合我國目前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所出現的特征,政府對林業生態工程管理階段應進行宏觀調控和約束,采取直線型的職能結構,在國家和省、市、縣設立專門的森林工程領導管理辦事機構。

1.2發揮政府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工程的約束作用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過程中離不開政府部門監督管理職能的發揮,為了能夠確保林業生態建設的規范性,政府部門應該在審計和設計規劃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方案以及建設的規模進行指導性管理。林業生態性建設對于資金的管理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管理,尤其是在國內和國外的資金注入方面進行監管。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能力可以確保林業生態性建設的良性發展,對于工程建設中的問題能夠協調解決,不斷加強政府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可以有效推動林業生態性建設的進程。

1.3發揮市場對林業生態工程管理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在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管理的過程中,如果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順應當前的市場環境,充分的利用市場競爭的機制使得林業生態建設管理的質量和水平能夠大幅度提高。因此,可以按照市場的招投標程序來對林業工程進行運作,通過市場的競爭機制,來優選林業工程的施工承包人和相關的工程監理單位,通過合同的管理方式共同去營造一個林業生態工程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實現建設管理目標可靠性得以提高,同時也促進林業工程的施工單位、企業不斷去改進管理機制,不斷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可以積極探索、推廣“先建后補”的工程管理模式,即先由林農按工程設計進行施工,經驗收合格后按工程投資標準給予補助。

篇(5)

2生態理念在城市園林工程的應用

2.1維護生態和諧,保護生態系統傳統思維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具備美觀、整潔等特點,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以及城市生活質量的逐漸降低,人們開始關注生態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與實踐。保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是現階段城市園林工程應重視的目標。基于生態理念下的城市園林工程建設,應該重視城市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總的來說,城市園林建設既需要重視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也需要重視生態平衡理念。認真分析城市環境現狀,結合城市人文特色、土地條件、現有規劃等,運用生態理念,綜合分析生態目標和環境質量目標、人們生活質量目標,進行綜合分析與設計。選用當地綠色植物,依據周圍環境的土壤、水質、地形,構建和諧的生態園林景觀,也可以選擇移栽等方式,選擇最適合城市的園林植物,降低成本,加大栽培與養護,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建設質量。

2.2使用生態物料,應用園林工程生態理念下,基于可持續發展要求和理念,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過程中,可以將具有生態性質的物料與資源有效應用到工程建設過程中,有助于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對資源的節約,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契合。從3個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土壤中有用物質。綠色植物的栽培和養護需要土壤中含有大量適合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由此,園林建設時需要選擇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在土壤中增加有益營養成分,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成長。第二、可再生資源和材料的運用。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中,需要運用到大量的建設材料,基于生態理念下,選用可循環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生態材料和資源,有效運用可再生資源進行景觀的布設、規劃,提升園林景觀工程質量的同時,也有效節約使用的物料和資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態理念的意味。

2.3構建生態化植被設計方案在設計園林工程的過程中,需要選用多類別植被,進行不同建設方案。通過不同的方案設計不同的布景,提升生態園林的景觀藝術性,以維持生態園林的藝術性、生態性和人文性,強化園林景觀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充分結合不同植物生長特性的不同,進行植物合理搭配設計。例如:水生植物需要圍繞園林水質環境周圍來布設景觀,而喜干植物則需要遠離水質。同時選擇不同植物物種時,需要考慮生態效益、環境質量、藝術表現等因素。所以需要重視植物自身的生長特性,充分利用園林空間與周邊環境的實際情況,實現對生態園林的有效規劃與設計。

篇(6)

2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要意義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類和多種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8]。林業生態工程是指根據生態學、林學及生態控制論原理,設計、建造與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其目的在于保護、改善與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開展林業生態工程研究一方面偏重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有利于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環境污染的治理(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Landell-Mills等[9]對林業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經營及其未來的可能變化、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強調林業生態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物質基礎作用、環境基礎作用和能源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林業工程是一個包含著“社會-經濟-自然”符合生態系統全部內容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考慮各種有關產業的生態經濟同步發展與生態環境脆弱地帶的治理、保護、開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10],注意從環境資源屬性入手,保護、開發和利用林業生態工程,尋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根據林業生態系統多功能的特點,以生態效益為主,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11]。

3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概況

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根據林業大工程帶動林業大發展的思路,決定對原有十大林業工程進行重新整合,在一個時期內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六大工程(表1和圖2)。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和其他地區的天然林資源保護、修養生息和恢復發展的問題;退耕還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需要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改變農民傳統的耕種習慣,是最大的強農惠農項目,不僅對現階段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促進國家文明發展和人民殷實小康、實現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和子孫后代繁榮富足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三北和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我國涵蓋面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等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狀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北京乃至我國的“形象工程”,也是環京津生態圈建設的主體工程,主要解決北京周圍地區的風沙危害問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是一個面向未來、著眼長遠、具有多項戰略意義的生態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基因保存、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濕地保護等問題;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是我國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骨干工程,主要解決我國木材和林產品的供應問題,也是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其他生態建設工程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六大林業工程的成敗和績效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體系和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設范圍覆蓋我國97%以上的縣,總計劃投資將超過7000億元。工程范圍之大、規模之大、投資之巨為歷史所罕見,成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和我國新世紀再造秀美山川的偉大壯舉[12]。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開展使我國森林在長期投入不足和面對人口增長、經濟增長對森林資源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快發展,對促進我國森林面積增長和提高森林覆蓋率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截至2013年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年)結果,全國森林面積有208萬km2,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的16.55%增至21.63%,活立木總蓄積量164.33億m3,森林蓄積量151.37億m3。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和第6位,人工林面積仍居世界首位[13]。截止2006年底,全國林業部門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護區已達1740處,面積達121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2.60%。各類保護區中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14]。與此同時,林業工程的實施促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土壤侵蝕、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環境問題有所緩解,發揮了較大的生態效益。全國有近1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重點治理地區的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緩解,局部地區生態得到明顯改善,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寧夏、山西、吉林等省區沙化土地開始逆轉,內蒙古赤峰、陜西榆林的局部地區已基本實現山川秀美,人民的生產生活空間得到擴展[15]。

4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林業生態工程的開展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帶來了一定的生態效益。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生態退化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現象仍未改變,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4.1林業生態建設缺乏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知

林業生態工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知,不僅增加成本開支,而且會引發新的環境問題,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化。如熱帶的喬木移植到溫帶,要么是死亡,要么建設暖房并符合熱帶喬木所需要的熱量條件。前者是失敗,后者則成本加大數倍乃至上百倍。又如有些地方的林帶要靠人工澆水才能維持,也應屬于失敗。有學者根據干旱、半干旱區自然地帶特點提出應當重新審視三北防護林建設問題[16]。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大規模營造防護林既不利于防患沙塵暴,也不符合水資源短缺的客觀現實[17],完全違背客觀的自然地帶規律。

4.2工程規劃布局不合理

規劃布局的不合理一方面體現在由于工程覆蓋范圍極大,林業工程區相互重疊程度高,且各項工程主導功能不同,建設期限與資金投入水平有差異,造成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混亂。如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與速生豐產用材林工程在東北地區大部分重合,也就是說該處不僅是天然林保護的范圍,也是我國用材林建設基地,但無法明確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哪一個為重點進行建設,這種現象極有可能造成2個工程在該地區都難以充分發揮效益。另一方面,工程范圍劃分存在一定爭議,如天然林保護工程在東北地區主要是以大小興安嶺為主體進行建設,但二者北部交匯處卻并未被劃入工程區,而該地區氣候條件適合植被生長,且有天然森林分布,應納入天然林保護范疇。

4.3工程質量評判指標單一,“一刀切”現象嚴重

目前林業工程主要以森林覆被率作為主要評判指標,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國西北干旱區為例,適宜森林生長分布的區域面積有限,目前一些省區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這些省區大面積植樹造林,以達到對濕潤、半濕潤地區要求的相同的森林覆被率指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氣候下各省區環境與發展的協調應尊重自然,既應保證較高的森林覆被率,也不應片面追求不切實際的造林指標[18]。

4.4工程管理不規范,體制機制不完善

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工程建設缺少生態補償等激勵機制,工程區相關利益群體對工程建設成效不夠關心;工程統籌規劃有待改進,工程計劃資金管理與工程組織實施相脫節,工程投資水平低、到位難、隨意性較大等。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對公益林和商品林沒有嚴格區分,未真正實行分類經營管理,林業生產關系無法理順。許多地區仍未依法確定山林屬權,承包者對林地承包經營權缺乏法律規范和保護,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對林業工程的開展造成影響。

5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對策與建議

5.1林業生態建設應以全國主體功能區劃為核心,合理進行統籌和規劃

主體功能區劃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重要載體,具有綜合性特征。林業生態建設要根據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進行合理統籌和規劃,構建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兩屏三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要重點保護好多樣、獨特的生態系統,發揮涵養大江大河水源和調節氣候的作用;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要重點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護,發揮保障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作用;東北森林帶要重點保護好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發揮東北平原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北方防沙帶要重點加強防護林建設、草原保護和防風固沙,對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實行封禁保護,發揮“三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作用;南方丘陵山地帶要重點加強植被修復和水土流失防治,發揮華南和西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作用。

5.2尊重自然地帶規律,科學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地帶性建設

自然地理要素(水文、土壤、氣候、生物、地貌等)及其綜合體呈現強烈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類型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形成不同的植被分布。林業生態建設要注重對自然地帶規律的認識,秉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科學原則,切忌以森林覆被率作為我國各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指標。必須把地帶性原則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基本原則,尊重自然地帶規律,否則產生更大的生態問題。在受季風作用影響的我國東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溫度水分條件好,有天然森林分布,林業工程應遵循森林分布地帶性規律進行植樹造林。在我國最北部———北緯50°以上的大興安嶺北部地區應以種植寒溫帶針葉林為主;在東北東部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應以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為主;在遼東半島與華北地區應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在秦嶺、淮河以南以及南嶺以北的西南、華中、華東與華南北部的遼闊地區應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在廣東、廣西、云南、臺灣諸省(區)的南部以及東喜馬拉雅南坡地區應以熱帶季雨林、雨林為主。在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地區,植被類型以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為主,僅在山地的適宜部位有森林分布。林業工程建設應以恢復草原和荒漠植被為主,局部地段可植樹,但不宜大面積造林。

5.3建立森林生態服務收費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恢復和建設的投資主體是政府,但同時應多渠道籌集補償基金,建立林業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按照“誰收益,誰補償”、公平合理的原則,一方面受益方向森林生態服務提供方直接或間接地提供經濟補償。凡受益于公益林或依靠森林資源從事各種生產經營活動而有直接經濟收入的單位(農業、水利、水電、旅游等部門)和個人均屬被征收對象,都必須繳納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補償費用。另一方面,通過立法形式設立生態稅。為避免開征新稅難的問題,由政府職能部門出面,采取在增值稅和營業稅中附加的形式收取費用,為森林生態服務補償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5.4規范林地流轉制度,提高林地使用效率

林地是林業再生產最根本的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經營的基礎。林地合理流轉是發揮林地效益、改變我國林地效益低下問題的根本途徑。隨著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首先,盡快制定相關法律規章,確保林地流轉的公開性、公平性和合法性。逐步取消對林地流轉的種種限制,并從流轉范圍、形式、程序等方面進行合理規范,確保林地流轉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依托市場,建立完善的林地價格體系。應按照市場規律,盡快研究建立林地市場價格體系,積極推行征占用林地按照市場價格進行補償的新機制。再次,加強對林地流轉的監督管理。對于可進行林地流轉的商品林地,針對林業生態服務與社會服務功能,林業主管部門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對林地的保護、利用、歸屬等進行組織、協調、控制和監督等職能活動,監督林地是否改變用途,生態環境是否遭到破壞。同時,建立更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林地使用權流轉方式,經營模式由單一形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屬于家庭承包經營的林地由承包者依法自主決定采用轉讓、轉包、出租、互換等方式進行;屬于集體經濟組織的林地主要采用拍賣、招標、公開寫上的方式進行流轉從而激活林地市場。

5.5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林業生態建設是我國生態建設和保護的主體,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陣地。要響應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宣傳教育、制度法規約束等手段切實提高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杜絕“邊治理、邊污染”等現象,嚴禁以犧牲森林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糧食增產、經濟增長,防止林地大量流失,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篇(7)

2生態理念在城市園林工程的應用

2.1維護生態和諧,保護生態系統傳統思維理念下的城市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具備美觀、整潔等特點,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以及城市生活質量的逐漸降低,人們開始關注生態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與實踐。保護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是現階段城市園林工程應重視的目標。基于生態理念下的城市園林工程建設,應該重視城市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總的來說,城市園林建設既需要重視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也需要重視生態平衡理念。認真分析城市環境現狀,結合城市人文特色、土地條件、現有規劃等,運用生態理念,綜合分析生態目標和環境質量目標、人們生活質量目標,進行綜合分析與設計。選用當地綠色植物,依據周圍環境的土壤、水質、地形,構建和諧的生態園林景觀,也可以選擇移栽等方式,選擇最適合城市的園林植物,降低成本,加大栽培與養護,提升城市園林景觀建設質量。

2.2使用生態物料,應用園林工程生態理念下,基于可持續發展要求和理念,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過程中,可以將具有生態性質的物料與資源有效應用到工程建設過程中,有助于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對資源的節約,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契合。從3個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土壤中有用物質。綠色植物的栽培和養護需要土壤中含有大量適合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由此,園林建設時需要選擇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在土壤中增加有益營養成分,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成長。第二、可再生資源和材料的運用。在城市園林工程建設中,需要運用到大量的建設材料,基于生態理念下,選用可循環利用、對環境友好的生態材料和資源,有效運用可再生資源進行景觀的布設、規劃,提升園林景觀工程質量的同時,也有效節約使用的物料和資源,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態理念的意味。

2.3構建生態化植被設計方案在設計園林工程的過程中,需要選用多類別植被,進行不同建設方案。通過不同的方案設計不同的布景,提升生態園林的景觀藝術性,以維持生態園林的藝術性、生態性和人文性,強化園林景觀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充分結合不同植物生長特性的不同,進行植物合理搭配設計。例如:水生植物需要圍繞園林水質環境周圍來布設景觀,而喜干植物則需要遠離水質。同時選擇不同植物物種時,需要考慮生態效益、環境質量、藝術表現等因素。所以需要重視植物自身的生長特性,充分利用園林空間與周邊環境的實際情況,實現對生態園林的有效規劃與設計。

篇(8)

1.2環境保護與森立工程建設隨著現代森林工程建設理念的不斷轉變,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了森林工程施工過程中的重要核心思想。因此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森林工程的建設一般都會以環境保護為指導思想。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工作人員需要保持當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避免對環境造成傷害。其次,加強對非生物環境的重視,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最后,強化林區的水土保持,避免因植被的破壞造成林區的水土流失問題。

1.3物種保持與森林工程生態環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其中物種的繁衍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森林工程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經常對具體區域中的物種造成破壞,使得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難以繼續維系下去。因此在對森林工程進行革新后,新的森林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側重的對物種保持問題進行了關注。首先,工作人員會在工程施工前對當地的相關物種進行調查與整合,針對物種的生產情況進行建設方案的制定。其次,在進行森林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加強施工的管理工作,避免因為違規施工造成物種的傷害。

2森林工程和生態系統保護的內容及措施

2.1樹種結構保護樹種的選擇應該與具體區域的實際環境相聯系。一般來說需要綜合該區域的氣候情況、水文情況以及土質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同時在植樹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樹種的搭配,實現樹木的多樣性。并且還要在更新造林時保留和誘導能和更新樹種借重的小樹,形成混交林,還有深根系樹種和淺根系樹種混交,陰性樹種和陽性樹種混交,形成人工混交林。采伐是森林工程建設的工作內容之一,為了保障森林中的樹種結構,有關工作人員在實際采伐的過程中,應養成保護性采伐的良好思想。所謂保護性采伐就是對于采伐過程中不成材的幼樹予以保留,以方便今后對采伐地區的重建,為行成混交林打好基礎。

2.2維護森林的空間性一個完備的森林系統其不僅樹木種類齊全,同時在空間結構上也相對完整,具有良好的生態平衡效應。這種空間結構一般包括樹木種類的多樣,植被品種的齊全,無論是從高處還是到地表,都有相應的植被進行覆蓋。這種完整的空間性很容易受到森林工程建設的破壞,出現空間的不完整性,進而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工作人員在進行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有計劃的對森林進行砍伐,按照森林的層次性、分布性等特點,對森林進行選擇性砍伐,有效的保護森林空間性的完整。在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有時對森林進行砍伐并不是對森林的破壞,而是對森林的一種保護。這主要是森林中樹木在進行生長的過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一些對周邊樹木生長有害的不良樹木,因此工作人員需要對這些樹木進行有效的去除,才能保障其余林木的正常生長。為了保障森林的健康發展,有關人員對于低效林會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具體來說相關工作人員會通過鏟除有害樹種,保留有益樹種,種植新樹種等方式,對低效林進行完善。這種人工干預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自然林木的生長質量,同時也有利于保障森林樹種的豐富性。

篇(9)

2林業生態工程學案例設置的主要內容

2.1生物群落建造工程

生物種群的合理選擇與匹配是建造人工生態系統的前提,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主要是把種群按一定的時空順序定植在復合生態系統之中。林業生態工程的主要種群可以是喬木,也可以是灌木,甚至是草類。在這方面,農田防護林建設、防沙基干林建設、荒漠植物優化配置、梭梭無灌溉造林、鄉土樹種在城市中的營建技術與模式以及“三位一體”的防護體系等內容可以設置為專題案例,這些案例的講解可以為林業生態工程學的學習奠定基礎,觸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2環境改良工程

人工復合生態系統主要在非森林環境中建造,為了保證植物正常生長發育,必須改良當地的立地條件,達到改地適樹的目的。在干旱區一些嚴重退化的困難立地條件下,不采用環境改良或治理工程,就很難建造穩定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這方面的內容可以設置為專題案例的題材較多,例如:保水劑在干旱區造林中的應用、暗管排鹽、荒漠區集水造林、沙地造林采用的人工沙障、固定活化沙丘的草方格等,可以為學生充分認識到干旱區生態環境改良對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起到的重要作用。

2.3食物鏈工程

食物鏈工程可以有效地利用綠色植物產品或加工剩余物轉化成經濟產品,主要包括生產性食物鏈與“減耗”性食物鏈。在環境惡劣的干旱區受條件限制,食物鏈簡單、產能較低,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食物鏈工程取得了較好的示范,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效益,例如:人工釋放赤眼蜂控制楊二尾舟蛾、梭梭接種藥用植物肉蓯蓉、無葉假木賊等荒漠藥用植物種植、經濟型防護林建設和林下養殖等。

3林業生態工程學案例教學模式

3.1選擇合適的林業生態工程教學案例

一個好的林業生態工程案例是開展好案例教學的前提,典型的林業生態工程學案例應具有以下4個特點:(1)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案例設置的作用,案例分析能夠很好地闡明課程教學的原理和理論,有助于對原理和理論的理解;(2)案例內容要能夠反映林業生態工程中比較成熟的技術以及新動向;(3)圍繞林業生態工程案例提出的問題恰當而且有教學意義,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好是能夠結合教師的課題或實習中涉及到的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或問題開展案例教學與分析;(4)通過查資料、咨詢、現場觀摩等多種途徑,設置的案例要使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獲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和體系,例如城市林業建設案例。城市林業建設是城市綠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林學專業的學生比較熟悉,因此可以針對城市林業建設中的大樹移植、樹種優化配置、園林施工等內容設立專題,既可以突出教學內容,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3.2林業生態工程學案例討論設計

林業生態工程學授課老師要在課前設計討論題,先把一些簡單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熟悉案例教學內容,消除緊張情緒,進而切入案例模式,引導學生很快進入案例討論狀態,比如:防護林、農田防護林的概念等。林業生態工程學的老師還應在相關理論講授之前將案例發給學生,督促學生認真閱讀案例內容并進行小組討論,在閱讀理解案例的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并撰寫案例討論發言提綱。對于一些較抽象、復雜的知識,可以用案例教學中的實物、照片或視頻等方式先解釋現象,然后再通過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引導,讓學生在直觀、簡單的講解過程中尋找答案,比如:干旱區防護林樹種的優化配置、防護林網的間距的確定、景觀尺度上的防護林體系規劃等問題。在案例討論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了解的情況對問題進行必要的調整。

3.3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

教師要使討論的專題案例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要討論的專題案例主題內容發展,還要避免將討論變成老師或一個學生的講座或偏離主題,盡量調動主動性、參與性差的學生的積極性,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高課堂氣氛。林業生態工程學是一門偏應用的交叉學科,涉及的相關學科內容較多,要對設置的案例進行廣泛的考慮并認真選取較為恰當的細節,在對案例討論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進行估計和預測的同時,還要請教研組的老師和優秀的學生來參與評論,教師要準備好記錄以備總結和改進。

3.4注重課后總結

課后總結應該包括幾個方面:(1)評價討論課或專題案例進行的情況,評估每一個案例設置是否合適,是否起到了促進教學的目的,是否還要修正或完善;(2)評估學生對案例設置的看法和反應,總結學生視角下有待改進的地方;(3)評價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情況,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同時還要肯定和表揚有獨到的見解、辯論精彩的學生,以便激發學生的熱情。專業教師在討論課后,要由淺入深地對本次案例教學內容進行小結,應針對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論,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難點、重點的理解,達到解決問題和掌握技術的目的。就拿荒漠藥用植物種植這個例子來講,案例結束后的總結可以涉及到防沙治沙、開發荒山荒地、藥用植物產品開發等和學生創業有關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更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篇(10)

1.1.1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水利建設項目達到設計規模所需由國家、地方、集體和個人以各種方式投入的主體工程和相應配套工程的全部建設費用,包括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固定資產投資以工程總投資的90.00%計,即調整前工程投資為371.69萬元,調整后為334.52萬元,作為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投資。

1.1.2固定資產折舊費工程經濟使用年限按30年計算,采用靜態折舊法(不計利息),公式:d=k(1-3%)/n,式中:k-工程設施投資;n-折舊年限;d-年折舊費。計算分攤年折舊費用為10.08萬元。

1.1.3年運行費用年運行費用指項目區的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項目運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新增加的運行費用,年運行費主要包括工程維護費、燃料動力費、管理費及其他費用。程維護費:按總投資的1.50%計算,共計5.53萬元。燃料動力費:燃料動力費指機泵正常運行時所需消耗的電量,項目運行后年總耗電量為8.9萬度,每度電按0.27元計算,年電費為2.43萬元。管理費及其他費用:按總投資的0.55%計算,共計2.0萬元。則項目年運行費用為9.96萬元。

1.1.4效益分析根據以上費用及效益計算結果進行經濟效益分析,社會折現率按12.00%計算,現金流量表及各項指標計算結果如下: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21%>12.00%;經濟凈現值:ENPV=415.80>0(萬元);經濟效益費用比∶EBCR=1.63>1.2本項目的經濟內部收益率大于社會折現率12.00%,經濟凈現值大于零,經濟效益費用比大于1.20。因此,該項工程經濟上是可行的、合理的。

2社會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建成不僅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將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該工程的建設,將加快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大大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同時,該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減少輸水損失,大大改善項目區的灌水條件,杜絕跑水、漏水現象,節約水量,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環境。

3生態環境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后,通過管道輸水到林區進行灌溉,減少了滲漏,節約了用水量,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對改善項目區局部小氣候、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率,調整生態林種植結構,可使當地土壤得到改良,提高了生態林的生長成活率,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促進了當地水土環境及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上一篇: 常規護理論文 下一篇: 建筑節能減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高清乱码AV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