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11 17:12: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蒙漢雙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71-02
一、蒙漢雙語教學的現狀
本文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文獻研究、訪談法等方法對內蒙古財經大學蒙漢雙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一些存在的問題。
1.蒙漢雙語教師數量不多、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學校要實施蒙漢雙語教學,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蒙漢兼通的雙語教師。①蒙漢雙語教師人數不多。蒙漢雙語教師,是實施蒙漢雙語教學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但是學校目前缺乏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蒙漢雙語教師,由于缺乏專業的雙語教學培訓,很難達到理想的雙語教學效果。經調查發現,用蒙語和漢語兩種語言講解專業知識的老師達不到一半的水平,6.96%;用漢語講解專業知識,用蒙語組織課堂活動為43.19%;全部用蒙語講解為3.77%;用蒙語講解專業知識,用漢語組織課堂活動的為6.09%。②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目前學校缺少優秀的蒙漢雙語教師,雖然教師具備一定的蒙漢雙語教學的基本能力,但是蒙漢雙語教學規律的認識不足,例如蒙漢雙語在教學中的使用度、兩者之間的關系、蒙漢雙語教學的目標評價標準等方面認識上的缺陷,造成課堂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2.學生蒙漢雙語能力差別顯著。①大部分學生來自于農村、牧業地區。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的大部分大學生來自于農村、牧業地區。農村地區為51.6%,牧區為26.7%。絕大多數蒙古族大學生來自于偏僻的農牧業地區,由于農村、牧業地區的生活習慣的原因,交流溝通的主要工具是母語——蒙語,這就決定了學生交流的工具為蒙語。尤其農村、牧區蒙古族中小學,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對漢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了漢語發展不平衡,學生漢語能力有顯著差別,這給民族高校的雙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②學生的雙語素質不同。首先,學生的漢語基礎能力有差距。第一,學生的漢語應用水平有差距。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學生能夠全面熟練應用漢語的水平,整個調查人數中占的比例為35.36%,不到一半人數;只能進行簡單的對話占為4.93%;能進行日常交談,但聽課、閱讀、寫作業、課堂發言有較大的困難的占10.15%;能聽課和閱讀,但寫作業、課堂發言仍有一些困難的占為15.65%;能聽課、閱讀、寫作業,但課堂發言仍有一些困難的占為33.91%。第二,學生參加普通話水平考試通過率低。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學生參加普通話水平考試,整個調查人數占的比例為49.56%,考試通過率為36.81%。說明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學校及授課老師必須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三,學生對漢文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學生對漢文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同。完全能看懂的人占為38.26%,大部分能看懂的為56.62%,只能看懂少部分的為6.96%,一點也不懂的為1.16%。因此,學校及授課老師,盡量多編寫蒙文教材或者訂購教材時考慮學生的特殊情況。第四,學生對漢語授課課程的掌握程度不同。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學生對漢語授課課程的掌握程度有差別。完全能聽懂的人占為38.84%,大部分能聽懂的占為53.04%,只能聽懂少部分的為7.25%,完全聽不懂的為0.87%,學校及授課老師必須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盡量讓學生對上課有信心。其次,不同學生專業素質有差別。第一,學生能用蒙語表述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情況有差別。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學生能用蒙語表述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情況,完全能表述的占為11.89%;大部分可以表述的占為53.04%;幾乎不能的為35.07%。學以致用,學了用不了如何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內蒙古是特殊地區,也是蒙古族人口較多的地區,為地區經濟發展,學校應考慮和解決這些問題。第二,學生能用漢語表述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情況有差距。經調查發現,蒙漢雙語授課學生能用漢語表述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情況,完全能表述的占為18.55%;大部分可以表述的為66.67%;幾乎不能的為14.78%,學以致用,市場是開放的,為民族地區的和諧發展必須向其他民族學習,學習普通話,學習其他民族的優點,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民族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要解決這些問題,學校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3.教學環境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學管理上,蒙漢雙語教學管理體制不健全。①學校圖書館的蒙文圖書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經對學生調查發現,圖書館的蒙文圖書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占為65.51%,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則為34.50%。學生反映,不能滿足學習需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關于專業方面的書籍及教材數量太少,尤其復習資料比較少;只有在圖書館五樓半側才有,顯得學校不重視;書籍種類少,不符合現代學生的要求,跟不上時代,太老舊了,涉及的范圍少,跟專業有關的書很少,尤其經濟類的蒙文書很少;蒙文圖書不外借等存在較多問題。②用蒙漢雙語授課的課程不多。盡管按有關政策和規定在雙語學科、課時方面有所調整,但課程模式大體上還是遵循或照搬國家統一的單語課程標準,缺乏針對性。學生所學過的課程中用蒙漢雙語授課的課程太少,經調查發現,用蒙漢雙語授課的課程僅有大學英語、數學、政治經濟學、思想政治、語文、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軍事理論、基本原理概論、西方經濟學、斯拉夫語、宏觀經濟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毛概、金融、銀行會計等,通過這些可以發現很多課程都是用普通話來講授的,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學知識的需求。③開展蒙漢雙語教學年級沒有統一的規定。經調查發現,學生認為適合開展蒙漢雙語教學的年級有選擇一年級的為75.36%,二年級的為59.42%,學生由于蒙語授課轉化為漢語授課需要一定的過渡期,無論是思維方面還是語言方面需要一定時期的適應過程,因此學校及老師應盡可能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④教材缺乏實用性和多樣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目前雙語教材的編定,很少有學科類的蒙語教材,而要真正實施雙語教學就必須編制各學科的蒙語教材。目前學校蒙文教材種類不多,經調查發現,具有蒙文教材的課程有政治經濟學、毛概、微積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金融學、斯拉夫語、財經寫作等課程,非常有限,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學校及老師值得關注。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建議
1.注重蒙漢雙語教學中師資的培訓。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蒙漢雙語教育觀念。教師要正確理解和把握“雙語教學”,明確蒙漢雙語教學的目的。要真正實施雙語教學,就必須重視雙語聽說讀寫的應用能力,重視蒙語與學科的雙向滲透,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地應用蒙漢雙語,使認知和交際能力同時得到發展。其次,學校要重視蒙漢雙語教師的培訓工作。實施“蒙漢雙語教學”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蒙漢兼通的教師,學校有關負責人必須重視對蒙漢雙語教師的培訓工作。教師通過攻讀學位或者進修等途徑提高其業務水平,以改善蒙漢雙語授課教師隊伍的整體學術水平。再次,教師要改革雙語課堂教學模式。在低年級時,應多設置,學生需要過渡適應期;為高年級專業課雙語教學打好基礎,還要注意課程設置的銜接問題。
2.注重蒙漢雙語學生的培養。首先,在教學中,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低年級要蒙語授課,讓學生熟悉新的環境;到二年級開始有些課程可以用蒙漢雙語授課,有個過渡期;到了高年級可以直接漢語授課,最終實現高水平的雙語教學。其次,努力營造良好的雙語學習環境。為學生努力創造豐富的雙語練習機會與真實的語言環境,如開展各種知識競賽或演講比賽等團體活動來增加學生的“積極學習時間”,提高雙語教學的有效性。
3.注重科學研究工作,提高學術水平。首先,學校應設立蒙文教材建設專項基金、貼補蒙文教材編寫,鼓勵那些學術造詣深、教學技藝高的教師來編寫教材。高質量的蒙文教材是進行蒙漢雙語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教材的質量好壞與有無會直接影響到蒙漢雙語教育的質量與教學效果。因此,學校必須重視這方面,增加其投入。其次,大力開展學術交流,定期召開蒙漢雙語教學研討會。近年來蒙漢雙語教學理論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比較有影響力的著作與論文,為發展蒙漢雙語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蒙漢雙語教學是內蒙古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財經大學作為民族高等院校,承擔著培育我區民族人才和解決民族發展問題的重要責任。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蒙漢雙語教學,為我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立軍.民族高等教育中蒙漢雙語教學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李靜.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12).
[3]李正元,金寶明.獨特的蒙漢雙語教學?搖成功的民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7-0196-02
呼倫貝爾是一塊神奇而美麗的地方,巍巍興安嶺和遼闊的大草原培育了許多創造過輝煌歷史的英雄民族,被稱之為中國北方天然民族博物館。隨著近年來,呼倫貝爾市獲得“全國最佳民族風情城市”、“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全國旅游二十勝景之一”,大型系列文化旅游片中的《一生要去的66個地方》之一、“最大的生態旅游城市”、“綠色凈土,北國碧綠”等令人陶醉的殊榮,以及呼倫貝爾市實施的“美麗與發展共贏”戰略,對當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呼倫貝爾學院理所當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承、研究、豐富、發展民族文化,是呼倫貝爾學院的歷史使命,是高校職能賦予呼院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呼倫貝爾學院把著力點放在特色辦學,重視民族教育,切實加強蒙漢雙語教學、加強技能實訓,傳承民族文化,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統一思想,理清了“以人為本,人才興校,質量立校,管理強校,突出特色,服務地方”為辦學理念,突出地域特色,走特色辦學之路。
一、抓好蒙漢雙語教學,培養少數民族人才
呼倫貝爾學院(以下簡稱呼院)立足學院地處邊疆民族地區的實際,積極招收蒙語授課學生,鼓勵少數民族教師使用蒙文蒙語進行教學、科研、交流,大力發展民族教育,努力傳承民族文化,培養輸送“蒙漢兼通”的少數民族應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呼院充分發揮地方院校的辦學功能,根據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目前,蒙語授課學生有1800多人,約占在校生的16%,分布在以蒙古語言文學學院為主的12個院系中,學科專業涵蓋了文、史、理、工、法、教育、藝術等七大學科門類;學院大力加強了蒙語授課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有本科專業16個,專科專業5個;蒙語授課學生采取了低年級的基礎課程以蒙語授課為主,漢語授課為輔,高年級的專業核心課程逐步實現以漢語授課為主的雙語授課方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適應從蒙語授課過渡為蒙漢雙語授課的模式,提高了學生漢語理解和表達能力;學院面向全院蒙語授課學生,開設了大學蒙古語文、蒙文書法鑒賞等公共課程和蒙語演講、蒙文書法、民族民間舞蹈等技能訓練課程,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蒙漢兼通”和在民族地區工作的能力。
呼院升本以來不斷的強化蒙語教學管理工作,組建了學院級蒙語授課教學督導組,教務處增設了蒙語教學管理科,制定了《呼倫貝爾學院蒙語授課教學管理規程(試行)》和《蒙語教學質量標準》,統一了認識,明確了目標要求。同時,學院執行蒙語授課學生學費減免20%,蒙語授課教師課時津貼高10%等傾斜政策和鼓勵措施,激發了少數民族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蒙語授課學生在校期間,參加漢語普通話測試都能夠達到三甲或二乙以上的水平,順利拿到普通話等級證書。2007~2011年的五屆畢業生中,蒙語授課畢業生1860人,其中本科生1338人,由于畢業生“蒙漢兼通”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深受民族地區用人單位的歡迎和社會各界的贊譽。2010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一屆國際母語日活動”開幕式上,呼院作了以《加強蒙漢雙語教學,努力傳承民族文化》為題的典型發言,介紹呼院蒙漢雙語教學經驗,受到高度評價。呼院培養輸送的少數民族人才,已成為自治區民族教育和科技文化事業的重要力量,對祖國邊疆安定、民族團結、維護穩定和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
高校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力的競爭,大學文化是決定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根本動因。基于這樣的認識,學院精心培育以民族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為品牌的校園文化,以藝術節、運動會、風采展演、文藝演出、高雅藝術、攝影展、美術展、書法展和各類競賽為載體,凸顯具有地區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學文化。如學生歌手“金馬鐙組合”的音樂表演、學生蒙古族長調歌曲演唱、蒙語演講、蒙文書法和民族民間舞蹈等方面的音樂表演,對弘揚高雅藝術,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推動了學院的建設和發展。
呼院把呼倫貝爾地區民族民間廣場舞提升為公共藝術課,正式納入公共藝術技能課程,大學一年級下學期開課,為2學分。如今,民族民間廣場舞已成為呼倫貝爾學院校園文化的品牌傳承項目,人人會跳民族民間廣場舞,已成為校園文化的靚麗風景線。近十多年來,特別是2003年呼倫貝爾學院晉升本科院校以來,以推廣普及民族民間廣場舞為載體,訓練學生公共藝術技能、提高綜合素質、陶冶學生高尚情操、促進民族團結、傳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諧校園,使學好民族民間廣場舞成為一項集德育、美育、體育于一體的常態活動,民族民間廣場舞的訓練、比賽、表演等活動貫穿于每屆學生四年的校園生活,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學生,樹立熱愛呼倫貝爾,建設呼倫貝爾的思想感情。
三、依托地緣優勢,開展教學科研活動
呼倫貝爾地區擁有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4個民族鄉。生活在這里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至今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并煥發著勃勃生機,他們以其語言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五彩呼倫貝爾的人文景觀變得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他們譜寫的壯麗篇章令當今呼倫貝爾人感到驕傲和自豪。呼院依托地理環境的獨特和民族特色的濃郁,邀請諸多的國內外專家教授,舉辦社會名家講壇,促進了交流與合作,神圣的呼倫貝爾為呼院開展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活動,走特色辦學道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域條件。
呼院現有蒙語授課教師124人,占專任教師的18%,其中教授27人、博士8人,其中,90%以上的教師能夠熟練的進行蒙漢雙語教學;呼院蒙語授課教師,在呼倫貝爾地區民族歷史文化研究方面,蒙、漢、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各民族教師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在呼倫貝爾歷史文化研究,以及“三少”民族民俗、歷史、文化研究、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與民族藝術等方面享有盛譽。近年來,蒙語授課教師發表蒙文核心期刊論文50多篇,正式出版蒙文教材18部,其中,高校蒙文通用教材14部,已列項編寫高校通用蒙文教材5部,正式出版的學術專著有《蒙兀人》、《古代巴爾虎部族》、《巴爾虎蒙古史》等10多部學術專著,創作草原蒙語歌曲400多首,其中60首被選入呼倫貝爾草原蒙語創作歌選,“牧民的幸福”和“月夜”等歌曲,廣泛傳唱于國內外。
中圖分類號:H2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2-0327-02
畬族原居住在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是閩南、潮汕主要的原住民。大約在元明清時期陸續遷徙到福建東部、浙江南部、江西東部、安徽東南等地山區或半山區。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畬族總人口數為709592,目前在全國31個省市區都有分布,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一個畬族自治縣。
畬族極少部分使用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專家認為保留畬語的畬族,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海豐、惠東、博羅、增城等地,據1979年的調查,四地總計畬語使用人數為965人。大部分畬族使用接近于漢語客家方言畬話。[1]畬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一、關于畬語畬話的研究
學界對畬族語言的研究起步較晚,最早是爭論畬族語言的系屬問題,近來更關注畬族語言的變體和社會文化成因等社會語言學問題。早期以沈作乾為代表,他認為畬語為粵語。董作賓雖不贊成畬語等同于粵語或近似粵語,但他也認為畬語和漢語同屬一個語根。1950年代,國內學界普遍認為畬族沒有自己的語言。1960年代后,黃家教、李新魁發表《潮安畬話概述》,首次提出畬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之后,1980年,羅美珍、藍周根分別發表《畬族所說的客家話》、《畬族有自己的語言》對畬語的系屬與特點展開了爭論。1982年毛宗武、蒙朝吉發表《博羅畬語概述》,1984年陳其光又發表《畬語在苗瑤語族中的地位》。前文認為畬語與苗瑤語族中苗語支的瑤族布努語炯奈話比較接近,后文認為畬語更接近苗瑤語族中粵北盤瑤的勉語。1985年,毛宗武、蒙朝吉發表《試論畬語的系屬問題》一文,重申自己的觀點。1986年二人出版的《畬語簡志》進一步的闡述自己的觀點。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人質疑畬族有自己的語言。1980年代以后,一些民族學學者如施聯朱、朱洪、姜永新、雷先根、游文良等也相繼加入畬語研究隊伍。他們相繼發文指出畬族使用兩種語言,一種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苗語支,另一種類似于漢語的客家方言。趙則玲2004年發表《試論畬話的歸屬》一文,通過所掌握的畬話調查材料以及有關畬族族源的史料,從理論上闡述了畬話的性質,認為畬話是一種比客家方言古老、超地域分布、與客家話關系密切、歷史層次復雜的,具有漢語特性的畬族人所說的話。在綜合各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畬話非客家話,而是一種與客家方言分立的特殊的漢語方言。應該說,畬語系屬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到現在都尚無定論。2002年游文良出版了《畬族語言》一書,這是畬語研究迄今為止調查和研究最深入的論著。該書指出現代畬語有三個組成部分,即:古代畬語的底層成分、漢語客家方言的中層成分和現代畬族居住地漢語方言或普通話的表層成分。并將現代畬語劃分為9個方言區域,即:閩東區、閩北區、閩中區、閩南區、浙南區、浙中區、浙北區、粵東區和贛東區,各畬語方言區大同小異。近年來,畬語研究的論文,大多探討畬語的地方特色、雙語現象或語言接觸等問題。如《浙江畬話的變調式方位短語》、《麗水畬話形容詞AA式的變調》、《景寧畬話語音系統中的粵語成分》、《浙江景寧畬話特色詞選錄》、《景寧畬話尖團音分混現象研究》、《浙江景寧畬話的語音特點》、《談畬族幼兒口頭漢語的培養》、《溫州畬語》、《淺談吳語、畬語方言區的雙語教學》、《現代畬族的語言和體質特征》等。畬語的語法研究有陳延河的《惠東長坑畬語疑問句的基本結構》,雷艷萍的《試析麗水畬話形容詞重疊式的語法功能》、《麗水畬話形容詞重疊式的語義分析》、《麗水畬話形容詞重疊現象研究》等。
二、關于畬語畬話的傳承研究
趙志研《搶救瀕危語言,我們能夠做些什么?》指出現在能夠使用畬語的不到1000人,而且基本上都在40歲以上,畬語急待搶救。趙峰《閩東畬語瀕危現狀考察》一文在對閩東畬族語言使用現狀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畬族語言危機現象進行了重點探討,指出隨著社會變革速度的加快,畬語使用功能衰退的趨勢越發明顯,應該引起我們的極大關注并采取特別的保護性和發展性措施。林清書《山羊隔畬族村的語言傳承和語言使用現狀》探討了福建省漳平市山羊隔畬族村的歷史沿革、語言傳承和語言使用的基本概況。趙峰《閩東畬族母語的傳承與保護》指出隨著閩東經濟的快速發展,原來相對閉塞的畬族人民與周邊漢族的生產習俗日趨融合,隨之而來的卻是畬語的日漸衰弱。認為在海西發展的新形勢、新背景下,探討閩東畬族母語傳承的途徑與手段,對于推進閩東畬族文化傳播,振興畬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趙峰《畬族母語使用現狀探析》指出從界定瀕危語言的各項指標來看,畬語的使用功能已經處于比較危機的狀態,而且隨著社會變革速度的加快,畬語使用功能衰退的趨勢將越發明顯,應該引起我們的極大關注。王遠新《廣東博羅、增城畬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保護瀕危語言的重要途徑》依據實地訪談和入戶問卷調查獲得的資料和數據,分析畬族聚居地的語言使用現狀、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態度,進而探討畬語得以保留的原因。認為要保護一種瀕危語言,首先它的使用者應當擁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時,這種語言應當成為家庭內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際用語。楊姝《廣東潮州鳳凰山畬族語言現狀與保護對策》指出廣東潮州鳳凰山畬語是本已瀕危的畬語中最危急的一部分,應大力開展鳳凰山畬語普查、開設多渠道學習和研究通道,加大保護力度。
三、關于畬語畬話教育與通語教育
這方面研究著作和論文極少。有點相關如劉綸鑫的《貴溪樟坪畬話研究》,其中有一節內容是樟坪畬話與普通話音系的比較,趙則玲《浙江畬話研究》有介紹景寧畬話的特點和音系,毛宗武、蒙朝吉《畬語簡志》有畬語語音、詞匯、語法簡介,甘春妍《博羅畬語研究》、游文良等的《鳳凰山畬語》、游文良的《畬族語言》等也都有類似的介紹與研究。景寧畬族自治縣編寫了《畬族語言簡本》,是一部畬族語言教科書,匯集了畬民之間的稱呼、植物、節氣、交通工具、文化用品、方位用語等50多個方面的畬語用語,用文字的形式讓畬語得到更好傳承。論文方面,我們僅找到兩篇,一是趙峰的《閩東畬族雙語形態的文化考察》,考察閩東畬族之前的語言總體上體現出的“畬>漢”的雙語形態,到改革開放后畬族語言呈現出“漢>畬”的雙語形態,呼吁從保護畬族語言文化的角度出發,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文明與畬族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平衡點;一是雷陣鳴、藍德生的《淺談吳語、畬語方言區的雙語教學》分析了吳語、畬語方言區的雙語教學現狀。
從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學術界非常重視民族語言的傳承與保護,另一方面也顯得有些后繼乏力,特別是畬語畬話的傳承與畬族學生通語能力的提升的研究,前者的研究有待深入,后者的研究幾乎為零,急需大力加強。其他民族語言多有學普通話的通俗教材,而針對畬族學生學普通話的教材幾乎找不到一部。而且現有的相關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相對單一,特別是對語言接觸的相關研究方法尚未得到有效應用;研究視角略顯狹窄,主要局限于揭示畬語畬話的內部規律,缺乏對相關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人文主體的關注;理論深度還有待提高,對語言的習得機制研究不夠,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研究尚未涉及;過于側重于對現狀的分析和對策研究,對建立長效語言教育機制的現實價值與戰略意義研究還不夠深入。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畬語)[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836.
[2]趙峰.閩東畬族雙語形態的文化考察[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53-56.
[3]楊姝.廣東潮州鳳凰山畬族語言現狀與保護對策[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1):6-8+26.
財政學專業是內蒙古財經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之一,也是內蒙古財經大學實力最為雄厚的“標桿”專業之一。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于2006年、2009年先后被評為品牌專業和國家級特色專業。這說明,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在專業特色的建設上已取得了明顯成就。但作為地方財經類高校,內蒙古財經大學想要在我國財經類高校專門人才的培養中保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內蒙古財經大學想要在我國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當下,能夠站穩腳跟并顯現出自身的“優勢”所在,就必須進一步加強財政學專業的特色建設。
一、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成就與不足
目前,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已由2006年之前的單一財政學專業發展為現在的財政學專業、財政學專業(蒙語授課方向)和財政學專業(財政學—資產評估雙學位)。如果從大財政學專業即包括稅收學專業在內的角度出發,目前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已由2006年之前的單一財政學專業發展為現在的財政學專業外加1個專門方向、1個雙學位和稅收學專業外加3個專門方向,亦即除上述財政學專業及其方向外,現有稅收學專業包括:稅收學專業、稅收學專業(稅務師方向)、稅收學專業(稅收籌劃方向)和稅收學專業(蒙語授課方向)。經過5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經過近10年的建設,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已顯現出如下特色:一是蒙漢雙語授課特色,即專業教學同時采用蒙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授課。二是切合專業特點的“雙證”、“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即稅收學-稅務師“雙證”人才培養模式和財政學-資產評估“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基于“臨近的可能”不斷夯實和彰顯專業內涵,即立足于內蒙古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現有4個專業(財政學、稅收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資產評估)之實際,在臨近的可能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和凸顯專業內涵,探索培養具有為民生托底之眼光和知識架構以及具有扎實、系統資本資產評估理論和實操能力的財政學專門人才。實踐證明,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之特色建設,對于為我國8省區培養蒙漢兼通財經專門人才,對于充分利用內蒙古財經大學和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之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優勢培養復合型財經專門人才,對于增強內蒙古財經大學學生的任職履職能力培養市場緊缺的應用型財經專門人才,對于促進內蒙古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現有4個專業的互補共生培養創新型財經專門人才,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之特色建設,還為內蒙古財經大學在諸如民族財經問題、農村財經問題、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等科學研究領域取得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的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課程群教學團隊和稅收學課程群教學團隊先后榮膺級優秀教學團隊,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教學成果榮獲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但專業建設永遠在路上。與自身過去比,與內蒙古財經大學其他專業比,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若與其他高校財政學專業比,特別是與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財政學專業比,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建設尤其是特色建設仍存在明顯不足。概而言之,主要是:1.蒙漢雙語授課特色,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特色。一提到專業特色,內蒙古財經大學引以為傲的首推的是蒙漢雙語授課特色,財政學專業自然也不例外。問題是,遍及全校所有學科專業的所謂特色,還是學校某一專業所特有的嗎?誠如是,則毫無疑問,雙語授課是新疆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的特色,越漢雙語授課是云南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學院財政學專業的特色。果若如此,則拓展蒙漢、、越漢雙語授課的專業或班級就成為包括內蒙古財經大學在內的上述這類學校專業特色建設的不二選擇。如此一來,則這類學校的所謂專業特色,與非這類學校相比的確是一特色,但若與同類學校相比就無所謂特色了。問題還在于,循此特色進行專業特色建設,只能是一種外延式的建設,即不斷拓展或擴大蒙漢(、越漢)雙語授課的班級和人數,而這與專業特色建設的內涵式發展本質顯然是背道而馳的。2.特色即優勢,如果在同類或同一面向中算不上出類拔萃,就不是典型意義上的特色。特色應是在長期的建設中所形成的獨有的比較穩定的優勢,而所謂優勢應是在同類中或在對同一問題的解決中超越眾生或出類拔萃者。也就是說,人無我有,算不上優。人人都有,我最出眾,才是優。我們知道,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我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財政學國家級重點學科所在高校,其下設的財政學專業是公認的特色專業。而其特色分別是:中央財政、比較財政、財政一般理論或公共財政、地方財政和財政史學。從中不難看出,所謂特色或公認的特色就是人人都有,但我最優。3.特色意味著高品質,其如果不能轉化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特色。特色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如專業設置特色、課程體系特色、科學研究特色、社會服務特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特色等。但不論是何種或哪一方面的特色,特色都是圍繞中心目標并為中心目標服務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中心目標的,因此其最終都應體現在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上。
二、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取向所在
內蒙古財經大學想要搞好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就必須立足于自身所處的客觀現實環境,從財政學專業的專業定位和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在對接供需、彰顯優勢進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上聚焦發力。基于此,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取向應聚焦于以下方面:1.民族財政。內蒙古財經大學作為地處民族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承擔著為我國8省區培養蒙漢兼通財經人才的財經類高校,解決蒙古民族聚居地區的財政問題無疑是內蒙古財經大學所肩負的首要使命。也就是說,研究解決民族財政問題、為民族地區培養財政專門人才是內蒙古財經大學進行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卻不能僅僅局限于此。因為,除內蒙古財經大學外,新疆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貴州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學院等擁有財政學專業且以培養民族財經人才為己任的高校也同樣需要考慮這一問題。2.邊疆財政。內蒙古財經大學不僅是地處民族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而且是地處邊疆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因此,研究解決邊疆財政問題、為邊疆地區培養財政專門人才無疑也是內蒙古財經大學進行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但不能僅僅兼及或滿足于此。因為,需要進行邊疆財政問題研究并為邊疆地區培養財政專門人才的地方高校,除內蒙古財經大學外,還有新疆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學院、黑龍江商業大學、吉林財經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浙江財經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等眾多的地方財經類高校。而且,退一步講,即便是既研究民族財政問題又研究邊疆財政問題且同時肩負培養民族和邊疆財政專門人才的高校,除內蒙古財經大學外,也仍還有新疆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廣西財經大學、吉林財經大學等高校。顯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的探索不能取得公認的且處于領先地位的成果,也仍然不會被同行認可為特色,更不用說被認可為一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所應具有的特色。3.資源財政。眾所周知,我區資源儲量豐富,得天獨厚。內蒙古財經大學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財政專門人才是內蒙古財經大學的根本職責所在。同時,我區作為資源能源大區,想要發展就必須尋求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而轉化為財政優勢乃至發展優勢之道。因此,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只有在推動我區的資源利用進而推動我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有所作為,方才能顯現其價值。而唯其有價值,也才能談得上有特色。這意味著,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想要辦出特色進而強化特色,就必須致力于研究我區所面對的資源財政問題。事實上,正是由于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在指導和引領我區應如何優化資源配置進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能方面少有建樹,抑或在指導和引領我區應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民生福祉而不是成為一種詛咒方面鮮有奇勛,才無以凸顯或彰顯特色。由此看來,內蒙古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應將民族財政、邊疆財政和資源財政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來對待。這是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有別于國內其他高校財政學專業的地方,也是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夠大有用武之地之所在。在這一建設進程中,如果我們取得了穩定的且被社會廣為認可的成就,我們的財政學專業也就擁有抑或強化了特色。
三、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的主要對策
推進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需要從多方面著力,但最主要的應是以下三個方面:1.苦練內功。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推動高等教育辦出特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性保障。因此,推進內蒙古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要求內蒙古財經大學教師尤其是財政學專業教師必須具備以下素質或能力:一是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業務水平;二是要能夠深刻領會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教育教學方面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國內外高等教育財政學科的發展現狀、態勢和經驗有較全面的了解,并能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加以吸收和運用;三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靜心治學、潛心育人,勇于進取,樂于奉獻。這些都是辦出特色之必備的基礎或條件。2.堅持問題導向。進行專業特色建設,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科研和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不斷增強專業教育教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因此,推進財政學專業特色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這是辦出特色的出發點和歸屬所在,也是辦出特色的最本質的內在要求。進而言之,這里所謂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緊緊圍繞以下問題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從而使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能夠具備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里所說的這些問題包括但不應僅局限于:其一,民族財政、邊疆財政和資源財政政策的制定,除了考慮一般的財政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的因素外,還應考慮哪些特殊的因素?其二,民族財政、邊疆財政和資源財政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其三,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資源富集地區的財政收入和支出,特別是針對這些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支出有何特殊性或特別之考慮?其四,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資源富集地區的財政制度(政策)與支持這些地區發展的其他制度(政策)應如何對接和協調?其五,資源富集地區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而不是使資源成為一種詛咒?其六,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資源富集地區的財政專門人才應具備哪些特質?3.積小勝為大勝。特色是在長期的探索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且為社會所公認的成果,因此,特色的建設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意味著,我們在建設特色中,應采取積小勝為大勝之策,亦即:先著手研究細微問題,在此基礎上,研究由細微問題構筑或反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層面的問題,最后再研究整個問題。與此相適應,先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學術論文,以此為基礎,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系列論文或專門研究報告,最后再形成專著或系列叢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Z].
二、本科教學建設實踐
(一)專業建設學校切實加強專業建設,提升改造傳統專業,扶持做強優勢專業,保護鞏固基礎專業,穩步發展新興專業,經過持續努力,我校的學科和專業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2011年底,我校有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學5個學科被評為自治區重點學科,金融學、旅游管理2個學科被評為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獲準建設會計學、財政學、金融學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經濟學、財政學、統計學、會計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16個自治區級品牌專業。
(二)課程建設為適應社會需求與教學要求,我校在課程建設中,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進一步優化整合課程結構,突出主干,刪除重復,加強綜合和學科交叉,引入學科發展新成果,使課程體系更為科學。2011年,開課總量2500門左右,其中雙語(英漢雙語、蒙漢雙語)授課課程100門左右,課程資源上網達到100門左右,實踐教學課程68門。2011年,資產評估、經濟數學基礎(微積分)、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財務會計(高職課程)等4門課程被評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截至2011年底,學校有27門課程入選自治區級精品課程,72門入選校級精品課程,200門課程入選院(系)級重點建設課程,形成了院級、校級、自治區級三個層次精品(重點)課程建設格局。目前《會計學》、《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正在積極準備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在課程改革方面我校也做了積極探索,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采取“3+X”的模式,公共英語教學采用了分級教學,在素質教育選修課中增設了個性發展模塊。
(三)教材建設學校一貫重視以專業發展帶動教材內容更新,以教學改革促進教材體系優化。在“十一五”期間,學校共支持出版教材265部,其中蒙漢雙語教材10余部。引進了一批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進一步豐富了網絡教學資源(包含系列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儀器手冊、設計應用資料、設計應用方案、工具軟件、電子書在內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全校2000多門課程中選用國家、部省、校級規劃教材約70%以上,選用近五年出版的新教材90%以上。對內容更新速度快的課程,自編教材講義200多部,確保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還特別重視民族財經教材的編寫工作,如2011年,金融學院有5部教材獲得教育部蒙文統編教材計劃資助。
(四)實踐教學學校重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教學融會貫通,通過加強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斷改革完善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由專業基礎實驗、專業綜合實驗、跨專業綜合實驗、創業創新實驗為一體的實驗教學體系,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業務處理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形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專業素養和個性化能力通過實驗教學得到培養。學校還重點建設了46門實驗課程,并進一步加強了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管理,建立畢業論文的獎勵制度和“防抄襲系統”。為進一步推進民族班外語教學改革,提高民族班學生外語水平,初步建成了少數民族多語種資源庫、少數民族漢語、英語語言訓練中心。
(五)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在課程體系中開設有創新創業的課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創新創業的有關系統知識。通過入學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和相關專業課授課中的有關案例向學生傳授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另一方面多次聘請學校畢業成功人士進行講座,以他們工作和創業的親身經歷展示了工作和創業的艱辛和快樂,使學生受益匪淺。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科研訓練和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具體事例如表3所示。
(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近年來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改革和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一方面出臺了諸如獎勵考研、高薪聘用等一系列培養、引進和穩定教師隊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專兼結合、資源共享”的原則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柔性引進高學歷、高職稱教師,并積極探索更加科學的教師隊伍管理模式和機制,使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不斷加強。2011年,會計學、市場營銷學2個教學團隊被評為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2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1位教師被評為自治區級教壇新秀。2011年,學校還積極開展校內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的評選活動,組織第七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大賽,加強蒙漢雙語民族財經師資隊伍的培訓力度。
(七)國際合作教育學校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加拿大、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蒙古等國多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和校際協作關系。為進一步加強與合作院校的交流,積極引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拓寬辦學途徑,學校自2008年開始與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招收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旅游管理、電子商務及會計學等五個專業的本科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見圖1)。
(八)校園文化建設在悠久辦學歷史和豐厚的校園文化積淀基礎上,學校緊密結合當前形勢,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文化藝術及學術修養。1.大學生讀書活動積極貫徹執行《內蒙古財經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方案》以及相關配套文件精神,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程,開展素質教育工程和大學生讀書活動,實行素質拓展認證制度,提升我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整體水平。學校制定了《大學生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將讀書活動列入學生必修學分,并設立專項資金。按照方案要求,從2008級學生起,向學生推薦100部經典著作,開展大學生讀書活動,并將讀書活動納入學分制管理,且為必修學分。學生必須完成規定數量的精選書目,精讀書目要撰寫讀書報告,由指定教師進行批閱,成績全部合格者,取得2個學分。2.民族文化教育開展熱愛內蒙古的宣傳教育活動,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舉辦了內蒙古財經學院第四屆“呼思樂”杯蒙語授課班學生基礎知識競賽,舉辦了內蒙古財經學院第二屆“草原雄鷹”搏克大賽,舉辦了第三屆“奧奇杯”蒙古族民歌大賽,舉辦了“天驕之聲,唱響校園”蒙古族長調走進大學系列音樂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廣大學生倍加珍惜并自覺維護民族團結。3.學生社團活動本著“學術類社團、體育類社團、文藝類社團、公益類社團”的思路,調整了學生社團布局結構和規模。目前學校共有學生社團42個,各社團能根據自身特點,開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亮點活動。社團聯合會先后舉辦了“回憶四季放飛夢想”為主題的2011年畢業生歌會、社團聯合會第二屆體育節、內蒙古財經學院第六屆電影節、社團聯誼晚會等大型活動。萱原文學社舉辦的“學滿萱原文揚財院”文學知識競賽活動、星探天文社舉辦的“天宮一號”學術講座活動、颶風話劇團舉辦的“放飛青想,展現話劇魅力”主題匯報演出、愛心社的“愛心之旅”、馬頭琴協會的專場報告演出等活動都取得了成功。
三、本科教學改革實踐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教育廳學分制改革會議精神以及《內蒙古財經學院教育教學“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認真做好深化學分制管理改革工作。通過到區內、外兄弟院校調研,廣泛汲取學分制改革經驗,已形成《內蒙古財經學院深化學分制改革實施方案(草稿)》,成立學分制改革領導小組,明確各階段工作任務。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原有的本科生專業分流辦法,在2010級本科學生中實施“2+6”人才培養模式;采取了“2+2”的國際合作培養模式;針對本科三批學生招生范圍僅限管理學學科門類現狀,制定《內蒙古財經學院全日制本科三批學生專業分流實施方案(暫行)》;在財政稅務學院推行“雙證”、“雙專業”培養模式試點工作。重新修訂雙學士學位管理條例,把雙學士學位教育與副修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學校現有1個國家級實驗室:經濟管理實驗實訓中心;4個自治區級實驗室:計算機實驗中心、計算機硬件實驗室、計算機網絡實驗室、會計實驗室;1個聯合實驗室: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財經學院3S聯合實驗室;3個校級實驗室:語言訓練中心、民族語言訓練中心、職業學院教學實驗中心;1個資源庫:多語種經濟管理資源庫。此外,還有各學院實驗室如測量工程實驗室、規劃與地理信息系統、旅游管理實驗室、網絡模擬審判實訓室等等,還建設了大量實習基地、創新基地。學校特別重視“經濟管理實驗實訓中心”在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作用,2006年中心被評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7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2011年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財經教育分會實驗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中心圍繞學校人才的培養目標,細致地分析了民族地區、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區域社會經濟生活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需求特點,深入研究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教育模式。樹立了以學生為本,以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實驗教學理念,明確了實驗教學建設和改革的思路,即搭建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實驗教學平臺,運用信息資源和軟件資源,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經濟現象分析、業務過程仿真模擬的虛擬實驗環境。構建起了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體系。初步完成了與實驗教學目標協調一致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并通過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實驗課程建設、實驗師資隊伍建設、實驗教學資源建設、實驗教學管理等保證實驗教學正常運行和實驗教學效果,達到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TP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1)27-6680-02
Design and Achievement of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Processing and Programming System
WU Xiao-chuan, TURGUN Ibrahim, AISHAN Wumaier, TAN X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building synthetic language knowledge base as well as the basi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based on examples. Bilingual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features are included in bilingual corpus which can provide abundant matching information, thus, the corpus can not on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me fields such as machine translation, bilingual lexicography, but also has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language bibliographic retrieval, etc. Traditional process of building corpus is fussy, time-consuming and strenuous which is hard to catch up the changing speed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so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processing and programming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the corpus.
Key words: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word alignment
少數民族瀕危語言的研究和保護是世界性的學術焦點,詞典編纂可以成為應對少數民族語言瀕危的重要措施之一。詞典編纂與出版具有提升語言的社會功能,穩固語言表達系統,促進雙語教學的作用。 而詞典的編纂、機器翻譯、雙語教學、跨文獻翻譯等領域的研究基礎就是雙語語料庫,因此語料庫的建設對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以及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3]。
哈柯雙語語料庫加工處理系統是一種把、漢哈、漢柯雙語的生語料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對齊好的熟語料的系統。它通過把雙語語料導入到本系統,通過編輯、文檔導入審核和文檔編輯審核后系統把語料自動分詞并保存到數據庫中,然后把它分配給用戶進行文檔對齊,再把對齊好的文檔分配給句子對齊,最后把對齊好的句子分配給詞語對齊。
1 系統結構
本文設計的雙語語料庫系統由文檔信息保存表、詞信息表、文檔對齊表、句子對齊表、詞對齊表是構建支撐哈柯雙語平行語料庫加工處理系統的基礎。
哈柯雙語平行語料庫加工處理系統包括以下主要模塊:文檔管理和對齊管理。文檔管理包括文檔導入、文檔編輯和文檔審核,主要功能是把文檔導入到系統,導入成功后可以對文檔進行編輯和審核,審核好的文檔提交給數據庫用來為對齊管理模塊服務。對齊管理包括文檔對齊、句子對齊和詞語對齊,要功能是把已經通過審核的文檔分配給用戶實現文檔對齊,對已經對齊的文檔進行審核后分配給用戶進行句子對齊,再對已經對齊的句子進行審核然后分配給用戶進行詞語對齊,最后對已經對齊的詞語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提交給數據庫。圖1是哈柯雙語平行語料庫加工處理系統的結構圖。
2 關鍵模塊分析
1)文檔導入模塊
文檔導入可以把*.txt(文本文件)或*.mdb(已句子對齊的文件)文檔導入到數據庫,同時可以導入文檔的基本信息,比如:文檔名、文檔語種、導入時間、文檔標題、文檔編號、文檔大小、文檔領域、文檔作者、出版時間、錄入員ID等。已經導入的文檔的功能是根據條件(比如:導入時間、審核狀態)查看、更改已經導入的文檔以及文檔的基本信息并且還可以刪除文檔。
文檔編輯模塊通過查看新導入文檔可以顯示所導入的文檔的基本信息,選擇兩個相對應的不同語種的文檔進行編輯,編輯中可以加載原始文檔,對加載文檔的字體進行設置,維文的校對。通過選擇維文還是漢文可以替換內容,還可以查找內容并且標記出來。編輯完成后可以提交文檔,提交文檔后在已提交文檔中可以查看;也可以保存并更新,保存并更新后在已編輯未提交文檔中可以查看。也可以刪除文檔。
已編輯未提交文檔可以顯示由新導入文檔編輯完成點擊保存更新后的文檔,可以繼續編輯文檔(和查看新導入文檔里的編輯一樣),可以刪除文檔,也可以提交文檔。
已提交文檔顯示所有的已編輯完成的文檔的基本信息,提交完成的文檔不能再進行編輯,可以刪除文檔,文檔保存到已編輯文檔庫里面。
3)文檔審核模塊
文檔審核實現了未審核的文檔可以顯示編輯完成提交之后的文檔的基本信息,并且可以查看文檔的最基本的信息(比如:文檔編號、導入日期、文檔語種、文檔標題、文檔領域、出版時間、文檔名、編輯日期、審核日期等)及文檔的具體內容,還可以審核文檔。
已審核文檔只可以刪除文檔并把文檔添加到未審核文檔庫里面。
4)句子對齊模塊
句子對齊是雙語語料庫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短語、詞語對齊的基礎,也是機器翻譯的基礎。迄今,句子對齊的方法主要有3種:基于長度的方法、基于詞匯的方法和混合的方法。基于長度的方法依據是:長句子的譯文也是長句子,短句子譯文也是短句子,它們的長度滿足一定的比例關系,該方法適用于同一語系的句子對齊,如:印歐語系。基于詞匯的方法通常利用雙語詞典和詞匯信息來對齊句子。混合方法則同時使用包含前兩種方法的多種方法,利用各方法的優越性,既提高了魯棒性,又降低了計算復雜度[5-7]。
首先檢查一下能否對齊,設置相應的標志(order),并自動向上排列;然后根據標志的不同可以執行對齊或者取消對齊功能,并設置相應的標志(save_change);最后根據標志的不同決定是向sent_Alignment表中添加一條記錄或是刪除一條記錄。
5)詞對齊設計
詞語對齊是在互譯的文本上尋找以詞為單位的翻譯對應。詞語是雙語語料庫的自然語言處理任務都需要詞語級的對齊。目前詞語對齊的方法主要有4種:基于統計的方法、基于字符的方法、基于語言學知識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基于統計的方法是通過對大規模雙語語料庫的統計訓練,獲得雙語對譯詞的同現概率以此作為對齊的基礎。基于字符的方法是以兩種語言含有的同源詞在詞性上面的共同之處進行詞對齊。基于語言學知識的方法是以雙語詞典和同義詞詞典等語言學知識作為對齊的基礎。混合方法同時使用了包含上三種方法的多種方法[8-10]。
先將所選句子,自動分詞,然后是手動在有關系的詞語之間建立它們的對照關系。
3 系統的實現與分析
本系統采用C#做為開發語言,數據庫采用SQL 2008。下面以雙語建語料庫的過程為例。
1)文檔導入,分別導入相對應的漢語和維語文章,所導入的文章保存在Doc_info表中。
2)經過文檔編輯和文檔審核之后,進行文檔對齊,對齊文檔保存在doc_Aligement表中。
3)文檔對齊之后進行句子對齊,句子對齊關系包括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保存在sent_Aligement表,用于以后進行詞對齊,各種查詢等。
4)最后進行詞對齊,詞對齊的關系保存在Words_Alignment表中。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執行過程
4 結束語
本系統解決了傳統工藝流程建雙語語料庫的繁瑣、費時耗力的弊端,體現了實時性、高效性、準確性、成本低、操作快速簡單以及及時性的優點。它利用計算機處理速度快、存貯量大又便于查詢等特點為語言學家提供大量最新的語言信息資料,語料庫的建成可以提供大量可靠的真實文本,使語言的分析研究更為科學合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為語言研究工作者提供基礎,對自然語言處理和詞典的編纂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淑琴,那順烏日圖.面向EBMT系統的漢蒙雙語語料庫的構建[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27(1):140-144.
[2] 俞士汶.計算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 黃昌寧,李涓子.語料庫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 李維剛.雙語料庫段落重組對齊方法研究[C]//語言計算與基于內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JSCL 2003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俞士汶.北大語料庫加工規范:切分?詞性標注?注音[J].漢語語言與計算學報,2003(2).
[6] 錢麗萍,趙鐵軍,楊沫昀.基于譯文的英漢雙語句子的自動對齊[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0(12).
[7] 王克非.新型雙語語料庫的設計與構建[J].中國翻譯,2004(6).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討論語言接觸的熱點主要集中于雙語問題的研究。學者們希望通過對雙語現象的研究,能對語言規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外語學習提供幫助。從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角度對語言接觸進行研究的Appel與Maysken認為,研究語言中的變化應該從研究雙語現象著手,因為語言接觸必然導致雙語現象[1]。雙語現象是在多民族、多語言的社會中,由于語言使用者的自然接觸而通過口語途徑產生的。它是自然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但是,在民族結構比較單一的社會語言環境中,語言接觸通過各種媒體、學校教育等間接接觸方式產生。由于民族的接觸和語言的接觸,一個民族的部分人掌握了對方民族的語言,并使用對方的語言進行交際,這樣就出現語言兼用即雙語現象。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雙語現象是指少數民族兼用主體民族的語言、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兼用對方語言的現象。雙語現象自古有之。有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就會有不同民族語言的接觸,產生雙語、多語現象。從語言接觸的方式上分析,雙語或多語現象是自然語言接觸的產物。它是與國家的語言制度、語言使用法規相關的“雙語制”性質不同的語言使用現象。
在西方國家,關于語言接觸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是從對語言變化中借詞的作用進行的探討開始的。而對語言接觸進行有意識的研究則始于19世紀末。在近代世界史上,19世紀是帝國主義瘋狂擴張的時期,由于語言融合的加劇,混合語隨之產生。面對當時出現的語言現象,語言接觸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到20世紀30年代,研究方法從比較研究轉為實地調查研究。60年代至70年代,研究內容轉為以本國語言為主。80年代是語言接觸研究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諸多的論文和專著。
在中國,語言接觸研究是在后才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的。當時,先是對全國的少數民族語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正規的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后來連續發表和出版了一些學術論文和專著。但是,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這些論著的理論研究還不能說很嚴密,對語言接觸中產生的變化所作的描寫和分析也流于表面。近幾年,隨著描寫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人類學的進一步發展,加上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傳入,開始重視對語言接觸進行理論、方法的研究。較有影響的如多年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究的袁焱,以阿昌族個案調查為依據論證了語言接觸引發出的語言影響、語言兼用及語言轉用等三種結果《(語言接觸語言演變:阿昌語個案調查研究》,2000年)。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經驗的朱學佳,以社會語言學變異理論和應用語言學中介理論為基礎,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統計,深入細致地分析描寫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漢語使用的語言基本面貌,囊括語音、詞匯、語法的種種變異特征,分析并論述了維吾爾族的漢語使用變異現象《(維吾爾族漢語使用變異研究》,2007年)。
雙語現象可以從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類。從兼用語言的角度可分為:①民兼漢型,即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兼用漢語。②漢兼民型,即居住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在使用漢語的同時,兼用少數民族語言。③民兼民型,即某一少數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兼用另一種或幾種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新疆的維吾爾族社會的雙語現象屬于①和②類型。按雙語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可分為:①普遍型,即雙語人口占該民族總人口的50%或以上的類型。②局部型,即雙語人口占該民族總人口的50%以下的類型。③雙語起步型,即雙語人口占該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不到10%,雙語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的類型。④萎縮型,即雙語發展到高峰期以后多數人逐漸放棄本民族語,只掌握其他民族語言,只有少數人使用雙語的類型。新疆的維吾爾族的雙語人口只有1%左右[3]的屬于類型③。現在維吾爾族的雙語人在日益增多,而且語言使用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我們關注維吾爾族的生活語言實況,在他們的會話中既會出現漢語借詞也會出現語碼混用。
二、自然語言接觸與新疆的語言使用概況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交匯的地區也是古代東西方(中國、俄羅斯、伊朗)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樞紐。因此,在新疆使用的語言系統中,可以找到在此交匯的三大語言、三大宗教、三大文化的語言文化背景。現代維吾爾語是在公務活動、社會交際、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民族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都普遍使用的公用語。它分為中心方言、和田方言和羅布方言,三種方言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語音上。現代維吾爾語書面標準語是在以烏魯木齊土語音位系統為代表的中心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過多次規范,現代維吾爾文學語言成為現代維吾爾人使用的統一語言。詞匯中除有突厥語族諸語言的共同詞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來自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和俄語的借詞。并且其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新疆地區現有55個民族,總人口2181.3萬(2010年),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塔吉克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等13個世居民族。在這些民族中,使用頻率較高、范圍較廣的語言有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在文學藝術、廣播電視領域,用維、漢、哈、蒙、柯、錫、英等多種語文創作、翻譯和演播。自治區黨代會、人代會、政協全委會同步互譯維、漢、哈、蒙、柯等5種民族語文。自治區機關同時使用維、漢兩種文字行文。基礎教育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錫伯、俄羅斯等7種語言進行教學。由此可見,在新疆,社會的各個領域有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和不同民族語言的接觸。但是,由于在多民族、多語言的新疆,各地不僅自然環境不同,而且生產方式、社會環境、民族人口分布情況、語言使用狀況也有所不同。多民族雜居的大中城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替使用兩種或多種民族的語言。社會語言環境本身就是自然雙語或多語環境,產生自然語言接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然掌握另一種語言。因此,烏魯木齊、石河子、昌吉等漢族較多的大中城市,除本民族社區以外的社會空間里漢語的使用頻率高。在日常生活中,維吾爾族和漢族相互接觸對他們的語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民族結構以及社會語言環境單一的地區,例如南疆三地區(阿克蘇、喀什、和田),維吾爾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維吾爾語是社區主要的交際工具。在這三個地區,其他少數民族也精通維吾爾語。如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族語的接觸是親屬語言之間的接觸,其接觸對柯爾克孜族語的語言結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一部分柯爾克孜母語者放棄母語轉用維吾爾語。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的頻繁接觸,出現了不少精通維哈語或哈維語的雙語人。#p#分頁標題#e#
三、烏魯木齊維吾爾族的生活語言實況———借用漢語及語碼混用
近幾年,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交往需求增加、觀光旅游人數增多和流動人口大幅度增加的狀況,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環境和語言使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人們的語言意識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少數民族中,根據語言的經濟價值來選擇教學用語或學校,選擇便于交流的語言作為生活用語的人與日俱增。例如,與漢族雜居的維吾爾族,在長期的語言接觸和文化交流過程中借入了大量漢語詞語,并在交際中不時運用漢語借詞及語碼混用。烏魯木齊作為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上中國西部重要的商貿旅游名城,如今已成為國內外經商者的理想城市。烏魯木齊自然人文景觀奇特,飲食、購物、娛樂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吸引著國內外大批客商、游人紛至沓來。現有人口311萬(2010年),其中漢族233.1萬,占74.91%,各少數民族78萬,占25.09%。
烏魯木齊以人民路為界線,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人民路以北是漢族較多的雜居區,街道的氣氛類似于內地的大中城市。人民路以南是維吾爾族較多的雜居區,建筑物的外型、人們的長相、服裝、街道的氣氛、從店鋪傳來的音樂等都與北區不大相同,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地區。為了了解維吾爾族居民的語言使用實況,筆者在南北區的小區做了訪談和觀察。訪談對象是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在南區,選擇A小區。A小區建于2003年,居民大部分是維吾爾族,有少數的哈薩克族和漢族。小區居民從南北疆移居來的較多,多屬于中高等社會層次的人。小區的周圍有維吾爾族經營的小門診、理發店、書店、餐廳、買菜的小店鋪。小區內有兒童游玩的場所。筆者每天下午在小區聽錄孩子們的會話,跟他們聊天,觀察他們在小區周圍的店鋪購物時使用的語言。在觀察家庭語言使用時,主要關注家族成員間的自然會話,家長指導子女時使用的語言,常用的媒體語言等。筆者首先關注了孩子們游玩時的會話,他們基本上用母語———維吾爾語交流。但是,會話中時常出現漢語借詞和運用語碼混用。特別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家電術語、與飲食蔬菜有關的詞等使用語碼混用或漢語借詞的頻率最高。例如“:游戲機”、“電腦”、“電視”、“微波爐”、“空調”、“炒面”(以上6詞為語碼混用)“、黃瓜”、“白菜”(此2詞為借詞)等。他們雖然能用規范的維吾爾語表達這些名詞,但由于人們首先接受了其漢語名稱,加之漢語借詞簡短,因此,不僅是孩子,就是成年人在口語中也普遍使用。他們用的這些漢語借詞或語碼混用,無聲調,發音也被維吾爾語化。說一句完整的漢語句子時,時常出現語法錯誤。任何一個家庭中家族成員的會話都是用維吾爾語進行,但或多或少地使用漢語借詞和語碼混用。例如“:bi耷蘩a耷(冰箱)niyepiw蘚t”(把冰箱關掉),“d蘚n蘩i(電視)ni尷t蘩urirw蘚t”(把電視關了),“蘩u諨i(手機)rimnieliwit蘚”(拿一下我的手機)等(劃線部分是語碼混用)。
孩子們有時候去小區周圍的漢族人經營的店鋪購物。他們雖然用維吾爾語的語序和思維、用不準確的漢語發音和聲調、往往不使用量詞,但也能跟店主溝通。例如“:買牛奶兩個”、“t蘩蘚z蘚(茄子)和laza(辣子)買”(劃線部分是漢語借詞)。類似的錯誤也頻繁地出現在成年人的會話里。有的人在一些沒有必要使用漢語的場合,也勉強說不標準的漢語。例如:告訴別人自己的電話號碼時,對方就是維吾爾族,他們也用漢語,這種現象不管是在年青人中,還是老年人中都普遍存在。這說明,語言經不同的民族接觸后,雙方都通過語言接觸而獲得了對方的語言知識。盡管所得到的語言知識不完整,但為了方便,他們也靈活地利用有限的漢語能力,努力克服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障礙和種種困境。當然,其中也有漢語發音、聲調非常準確,說話很流利的兒童。筆者訪談的孩子的年齡差距不大,他們都在離小區不遠的S民漢小學接受相同的教育。但是,家庭出身、父母的學歷、籍貫、家庭中的語言使用等因素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漢語表達能力。在有些家庭,家長為了提高子女的漢語聽力和表達能力,要求每天在規定的時段內收看漢語電視頻道,收聽漢語廣播節目,閱讀漢語童話,在家庭中也為子女提供與漢語接觸的機會。
烏魯木齊北區的維吾爾族人的生活語言,與南區比有比較明顯的差別。首先,與南區不同的是北區的住宅區或小區漢族居民較多,維吾爾族居民較少,是漢族為主體的雜居區。筆者在K大學的M住宅區進行了訪談。它的規模比A小區大,居民都是K大學的教職工,氣氛與A小區大不相同。傾聽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的會話,會讓人以為都是漢族兒童。但是,其中也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他們一起嬉戲,和睦相處,少數民族兒童也精通漢語。就是維吾爾族孩子一起玩游戲時,也聽不到一句完整的維吾爾語會話,使用漢語借詞及語碼混用相當多。漢族為主的雜居地區,社會語言環境促進了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接觸,增加著少數民族母語中漢語借詞及語碼混用的運用。例如:筆者用維吾爾語問在打羽毛球的小女孩“:Api耷izbarmu?”(你媽媽在家嗎?)她用一半漢語,一半維吾爾語回答我說“:Apam做飯qiliwatidu(媽媽在做飯)。”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的重要結果之一就是詞語的借用。詞匯是反映社會最為敏感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層面。詞匯的借用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交流在語言上的必然反映。通常的情況是,單一民族聚居不利于語言之間接觸,出現語言影響、語言兼用和語言轉用的可能性小,而有利于本民族語言的保持。但是,近幾年口語中借用漢語詞語的語碼混用現象不僅是在烏魯木齊市,就是在漢族人口較少的南疆各地區也在普遍化。
四、校園中的語言使用情況———烏魯木齊市的民漢合校
自建國以來,新疆有三種類型的學校,即民族學校、漢族學校和民漢學校。民族學校是以少數民族學生為教學對象,少數民族語言為教學語言的學校。
在校園中基本上沒有與漢語接觸的機會。漢族學校的教學對象不僅是漢族學生,也有個別自愿入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教學語言是漢語。民漢學校是在同一個校園內既有少數民族學生,也有漢族學生的學校。在2000年以前,前兩種類型的學校比較多見。從2000年起,在新疆開始實施民族學校和漢族學校的合并的“民漢合校”政策。其目的是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能與漢語接觸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通過民漢合校,有一部分問題得到了解決。例如:靈活地利用師資力量,解決了民族學校的超編問題和漢族學校的缺編問題。較好地運用教育資源和教學設施,解決了漢族學校的教室不足問題。但是,通過民漢合校的形式給少數民族學生創造與漢語接觸的語言環境的目的,目前還未完全達到。實際上,不少學校只是形式上的合并,教師們的辦公室是分開的。#p#分頁標題#e#
在教學、教研、課程設計等方面,漢族教師和少數民族教師沒有任何交流。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的教學樓也是分開的,有些學校的運動場都是分開的。就是課間休息時間,學生們也沒有任何交流,在各自的活動范圍內跟同班同學用母語溝通。新疆各地區,根據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的決定,積極興建、改建民漢合校,使民漢合校由2000年的461所增長到2004年的656所,增長了42.2%,增速逐年加快[4]。2008年筆者對民漢合校的實況做了調查、訪談了參與并從事民漢合校工程的研究人員。全新疆現有民漢合校891所,烏魯木齊市基本上全部實現了民漢合校,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與漢語接觸的語言環境,同時給漢族學生提供了接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環境。筆者進行調查的幾所學校,除了學校安排的集體活動外,幾乎沒有維吾爾族學生和漢族學生一起學習,互相交流的情景,看到的卻是他們在各自的活動范圍內所采取的互不相干的態度和行動。了解維吾爾族學生在課外時間的語言使用情況時,發現他們基本上用維吾爾語交流,有時出現語碼混用,比如:“pi諨ir(皮筋兒)”、“sabo(沙包)”,有時借用個別漢語詞語,比如:“t蘩uh蘚i(球鞋)”。在教室里,他們互相借用教學用品時,也常使用“t蘩iza(尺子)”等漢語借詞或“t蘩蘚nbiher(鉛筆盒)”、“yubi(油筆)等語碼混用。這些詞語雖然有規范的維吾爾語表達方式,但是他們愿意使用漢語。其中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用的是維吾爾語詞匯。這說明,維吾爾族借用漢語詞匯及語碼混用是無意識的自然選擇。其原因我們可以歸納為三點。第一,由于新疆地區民族結構的變化而產生的民族間的接觸、經濟和文化交流自然地導致了各民族語言的接觸。第二,我國的語言關系可以說是雙向的、互動的,但它是以漢語為主體的語言關系。因此,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接觸,基本上是以少數民族習得漢語為前提的接觸。第三,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中地位的日益提高,漢語不僅在國內,就是在國際上也成為最新的強勢語言。因此,少數民族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子女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為了日后擇業有更廣的出路,希望子女從小學習漢語。正是這些原因促使維吾爾族居民互相交流時也積極、主動地使用漢語借詞及語碼混用。
五、間接接觸與雙語教育
語言與社會有密切的關系,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都可能引起語言變化。語言接觸研究的內容是一個系統的網絡,更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研究的內容有許多超出了語言學的范圍。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語言接觸對語言結構的影響。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義、語體等,其中又含借用、代替、混用等。(2)研究語言接觸對語言使用功能的影響。包括語言功能的變化和轉移,其中主要是語言兼用和語言轉用。(3)研究語言接觸中的社會因素。包括民族地位、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民族關系、人口、婚姻、等。(4)研究語言接觸中的心理因素。包括語言識別、語言態度、語言取向、語言使用動機等。(5)研究語言接觸帶來的與語言使用有關的問題。包括語言政策、語言規劃、雙語教育等[1]。一個少數民族或一個少數民族成員,為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愿去學習其他民族語言時,一般來說,語言學習者不會感到學習壓力,從而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語言接觸研究中不可忽視各種非自然的語言接觸(間接接觸),即通過語言政策、經濟因素、學校教育、語言態度等多方面因素給少數民族語言帶來的多方面影響。雙語教育就是非自然語言接觸的一個實例。
雙語教育是我國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組織的雙語教育開始實施和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推行雙語教育,一方面是為了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享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漢語,來保證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實現共同進步。在各民族地區實施的雙語教育,基本上是“民族語言+漢語”。但是,由于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文化傳統的不同,采用的雙語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這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以少數民族語言教學為主,在適當年級開設漢語課的模式。第二種是,以漢語教學為主,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本民族語言文字為輔的模式。
經過50多年的實踐,目前,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在全國使用民漢雙語教學的學校有1萬多所,在校學生達600多萬人。使用21種民族語言在中小學不同層次地開展雙語教學[5]。但是,由于各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雙語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多樣性。到2004年為止,新疆地區的雙語教學模式是,以少數民族的第一語言———母語作為教學語言,漢語為第二語言的雙語教學為主。由于各地區的社會語言環境、語言使用狀況和使用范圍等方面的差異,新疆地區雙語教學模式又可細分為:(1)長期單一存在的雙語教學模式;(2)長期并行存在的雙語教學模式;(3)過渡雙語教學模式等三種。2004年,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頒發了《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雙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確定了少數民族中小學逐步過渡到全部課程用漢語授課,同時加授母語文的雙語教學方式。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推進少數民族中小學雙語教學深入開展。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奎屯市、昌吉市、庫爾勒市、哈密等大中城市的所有少數民族小學,在2004年已實現從一年級起引入漢語“語文”。計劃要到2010年實現母語文以外的其他課程均用漢語授課。北疆和東疆的市縣以及南疆地、州所在地的城市中,所有的少數民族小學,要在2007年前實現從一年級起開設漢語“語文”,2013年實現母語文以外的其他學科均用漢語授課。其他地方的少數民族小學,要在2010年以前實現從一年級起開設漢語“語文”,2016年實現母語文以外的其他學科均用漢語授課[6]。烏魯木齊市在2006年秋季,在實現全市小學民語系三年級“數學”學科使用漢語授課的基礎上,在2007年秋季,小學民語系三年級“科學”學科也開始使用漢語授課。預計到2008年秋季,小學民語系三年級除母語文以外,其他學科均使用漢語授課。
一比較教育對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
比較教育課程是教育科學的分支學科,是教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是一門最貼近現實的學科,最能體現時代的氣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現出國際化趨勢的條件下,比較教育研究更是一個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領域。而雙語教學在當前高校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目標語浸身模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全部使用外語授課;第二種是雙語過渡模式:教師的課堂用語70%~80%應使用英語,學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語參與教學活動;第三種是外語滲透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專有名詞、概念及課堂用語中使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課、問答、作業等其他環節基本使用漢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第二種模式,即雙語過渡模式——鼓勵學生用英語學習和思考問題,并探索雙語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以個性發展為研究內容,以個案分析作為研究形式,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知識等能力的發展和變化。
比較教育雙語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專業知識、鞏固語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意識。英語在寬松自然的環境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觸的機會。使他們產生一種用英語說話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要想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養他們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不僅需要教師的人文素質,教材的文化導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和積極思考,以不斷增強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實施雙語教學中的作用
雙語教學是件艱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難,但要做好卻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則更需要有獻身教育的精神。比較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以英語為主,重點講授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總學時數:36學時。授課對象主要是大學三年級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修完大學英語四級課程后,應該掌握四千多個英語單詞。懂得基本的翻譯技巧,具有較快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的現成雙語教材是不現實的。最關鍵的是要選用適合學校實際的原版材料,適當壓縮課程教學的內容。只有深受學生喜愛的雙語教材,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突出實用性原則。我們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編的《當代英國概況》和周靜瓊主編的《當代美國概況》中節選了全英文版的教育專題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課中。我們還節選了原版教材《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中的“比較教育背景的變化”和“三種比較分析”等內容,供學生翻譯和討論。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已將《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譯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納入“比較教育譯叢”。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專家。他是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文學博士。在文史哲、外語和教育學方面有很高的素養,學識淵博,造詣深厚,教育經驗豐富。他主編的若干重要國家和地區社會、學校和進步系列比較教育叢書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主要收獲
試驗雙語教學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趨勢。從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文化意識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比較教育課程的目標性質、內容要求、教材特點整體去思考外語教與學的銜接。學生可以在雙語教育中不斷提高語言學習的聽說技能、書面技能和思維技能,并獲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筆者針對太原師范學院連續三年來跟蹤2004級至2007級教育管理專業的128名三年級大學生,通過《比較教育》課程雙語教學對所發現的文化意識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以下是學生們小組討論的一些主要收獲:
1、黃曉旭同學的小組認為: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異國教育文化的明顯差異。除了這些不同之處。更學到了要用比較與共融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正是這種“異”才讓這個世界多彩,我們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這樣得來的結果更加促使我們對其根源的追溯和對其發展趨勢的探索,比較教育使我們懂得了運用比較的眼光看問題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學的小組認為:比較教育雙語課程使我們受益很深,大家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邊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國外先進的教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些對于我們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學習教育基礎知識的同時,鞏固了語言聽說讀寫的技能。通過比較我們學會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國家的教育為什么會如此發達,也明白了我國在教育體制和內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學會了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和正確決策。這些都促進了我們個人品質的完善,做事要負責,要講究誠信,要學會與社會上各種人員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發展。
3、金輝軍同學的小組認為:就拿課程設置來說,英美等國家更加突出實用課程和職業化課程;而我國則重視基礎知識和自然科學,所以,發達國家的中學畢業生能很快適應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從一個橫切面上看,他們的國家經濟如此發達,是離不開教育的貢獻的。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國的教育和他們的比起來,多少存在欠缺與不足。他們的課程豐富多彩,動手操作和實踐的能力相對較強,而且公民教育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對于我們個人來說,非常希望將來得到這樣教育的洗禮與熏陶。在課余,我們也經常把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與我國的相比,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4、許錦絨同學的小組認為: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個人品質方面的培養和提升,而品質是一個很寬泛的范疇:它包括了社會政治、道德修養以及文化素養等方面,因而我們對自己品質的培養和提升應該落腳于平常的點滴生活,而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有的東西只有自己體驗到,才會真正理解,所謂“只可意會”的東西。我們是社會的人,如果喪失了社會責任感,甚至是社會的倫理道德,那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不用說為社會做貢獻,就是自己以后發展也很困難。
5、呂嬋同學的小組認為:作為一個中國大學生,我們也應該具備最起碼的個人品質,人人都必須有責任感,作為公民,我們有對國家的責任,作為子女,我們有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只有具備很強的責任感,我們每個人才會不斷努力,社會才會和諧發展,國家才會興旺發達;我們通過學習比較教育這門課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我們的個性更加趨向完美。
6、李欣同學的小組認為:我們來到了這所學校,盡管不喜歡當教師,但“既來之,則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擺脫“苦海”了。于是,我們拼命地學習,對院系活動一概不參加,直到學習了比較教育這門課程,我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還有許多東西比學習更重要,例如: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勇于實踐能力、社會責任和誠信等等。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的,如果光有高學歷,而沒有高素養和好品格,是遠遠不行的。
7、劉京京同學的小組認為:學了這門課之后,我們覺得我國的教育機制真的還存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我們現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無力改變社會教育現狀,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認識到這些問題,說明我們在思想上有了升華,覺得有了一個正確的信念。這是對我們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約我們的行為,凈化我們的心靈,促使我們向善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這個社會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諧了嗎?
8、文一兩同學的小組認為:學習了這門課程,我們更加了解了英美國家與我國教育體制主要差異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關于公民權教育問題,我們感到了英國在這方面的教育確實落到了實處,并不只是寫到條款中而不去落實,這對于我國現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從學習中,我們驚奇地發現,自己更加樂于思考問題,想想這是為什么以及怎樣去解決它,也促進了我們大量閱讀更多的有關書籍,從中得到知識,獲得樂趣。我們感到又進步了!
四文化意識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一比較教育對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
比較教育課程是教育科學的分支學科,是教育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是一門最貼近現實的學科,最能體現時代的氣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現出國際化趨勢的條件下,比較教育研究更是一個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領域。而雙語教學在當前高校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有三種;第一種是目標語浸身模式: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全部使用外語授課;第二種是雙語過渡模式:教師的課堂用語70%~80%應使用英語,學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語參與教學活動;第三種是外語滲透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專有名詞、概念及課堂用語中使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課、問答、作業等其他環節基本使用漢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第二種模式,即雙語過渡模式——鼓勵學生用英語學習和思考問題,并探索雙語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以個性發展為研究內容,以個案分析作為研究形式,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知識等能力的發展和變化。
比較教育雙語教學不僅可以拓展專業知識、鞏固語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意識。英語在寬松自然的環境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觸的機會。使他們產生一種用英語說話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會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要想培養大學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養他們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不僅需要教師的人文素質,教材的文化導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學生的有效參與和積極思考,以不斷增強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實施雙語教學中的作用
雙語教學是件艱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難,但要做好卻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則更需要有獻身教育的精神。比較教育課程的課堂教學以英語為主,重點講授西方國家的教育體制。總學時數:36學時。授課對象主要是大學三年級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在修完大學英語四級課程后,應該掌握四千多個英語單詞。懂得基本的翻譯技巧,具有較快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的現成雙語教材是不現實的。最關鍵的是要選用適合學校實際的原版材料,適當壓縮課程教學的內容。只有深受學生喜愛的雙語教材,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為了突出實用性原則。我們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編的《當代英國概況》和周靜瓊主編的《當代美國概況》中節選了全英文版的教育專題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課中。我們還節選了原版教材《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中的“比較教育背景的變化”和“三種比較分析”等內容,供學生翻譯和討論。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已將《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譯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納入“比較教育譯叢”。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專家。他是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文學博士。在文史哲、外語和教育學方面有很高的素養,學識淵博,造詣深厚,教育經驗豐富。他主編的若干重要國家和地區社會、學校和進步系列比較教育叢書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生在雙語教學中的主要收獲
試驗雙語教學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趨勢。從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文化意識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比較教育課程的目標性質、內容要求、教材特點整體去思考外語教與學的銜接。學生可以在雙語教育中不斷提高語言學習的聽說技能、書面技能和思維技能,并獲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筆者針對太原師范學院連續三年來跟蹤2004級至2007級教育管理專業的128名三年級大學生,通過《比較教育》課程雙語教學對所發現的文化意識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以下是學生們小組討論的一些主要收獲:
1、黃曉旭同學的小組認為:通過學習,我們感受到異國教育文化的明顯差異。除了這些不同之處。更學到了要用比較與共融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正是這種“異”才讓這個世界多彩,我們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這樣得來的結果更加促使我們對其根源的追溯和對其發展趨勢的探索,比較教育使我們懂得了運用比較的眼光看問題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學的小組認為:比較教育雙語課程使我們受益很深,大家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邊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國外先進的教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些對于我們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學習教育基礎知識的同時,鞏固了語言聽說讀寫的技能。通過比較我們學會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國家的教育為什么會如此發達,也明白了我國在教育體制和內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學會了對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和正確決策。這些都促進了我們個人品質的完善,做事要負責,要講究誠信,要學會與社會上各種人員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發展。
3、金輝軍同學的小組認為:就拿課程設置來說,英美等國家更加突出實用課程和職業化課程;而我國則重視基礎知識和自然科學,所以,發達國家的中學畢業生能很快適應社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從一個橫切面上看,他們的國家經濟如此發達,是離不開教育的貢獻的。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國的教育和他們的比起來,多少存在欠缺與不足。他們的課程豐富多彩,動手操作和實踐的能力相對較強,而且公民教育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對于我們個人來說,非常希望將來得到這樣教育的洗禮與熏陶。在課余,我們也經常把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與我國的相比,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4、許錦絨同學的小組認為: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個人品質方面的培養和提升,而品質是一個很寬泛的范疇:它包括了社會政治、道德修養以及文化素養等方面,因而我們對自己品質的培養和提升應該落腳于平常的點滴生活,而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上老師的傳授。有的東西只有自己體驗到,才會真正理解,所謂“只可意會”的東西。我們是社會的人,如果喪失了社會責任感,甚至是社會的倫理道德,那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不用說為社會做貢獻,就是自己以后發展也很困難。
5、呂嬋同學的小組認為:作為一個中國大學生,我們也應該具備最起碼的個人品質,人人都必須有責任感,作為公民,我們有對國家的責任,作為子女,我們有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只有具備很強的責任感,我們每個人才會不斷努力,社會才會和諧發展,國家才會興旺發達;我們通過學習比較教育這門課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我們的個性更加趨向完美。
6、李欣同學的小組認為:我們來到了這所學校,盡管不喜歡當教師,但“既來之,則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擺脫“苦海”了。于是,我們拼命地學習,對院系活動一概不參加,直到學習了比較教育這門課程,我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還有許多東西比學習更重要,例如: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勇于實踐能力、社會責任和誠信等等。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是德才兼備的,如果光有高學歷,而沒有高素養和好品格,是遠遠不行的。
7、劉京京同學的小組認為:學了這門課之后,我們覺得我國的教育機制真的還存在很多問題,但這些問題我們現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無力改變社會教育現狀,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認識到這些問題,說明我們在思想上有了升華,覺得有了一個正確的信念。這是對我們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約我們的行為,凈化我們的心靈,促使我們向善發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這個社會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諧了嗎?
8、文一兩同學的小組認為:學習了這門課程,我們更加了解了英美國家與我國教育體制主要差異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關于公民權教育問題,我們感到了英國在這方面的教育確實落到了實處,并不只是寫到條款中而不去落實,這對于我國現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從學習中,我們驚奇地發現,自己更加樂于思考問題,想想這是為什么以及怎樣去解決它,也促進了我們大量閱讀更多的有關書籍,從中得到知識,獲得樂趣。我們感到又進步了!
四文化意識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1民漢融合式教學的學科性質和理論流派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演進與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過程不同,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理論。其實踐方法主要有美國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和斯里特總結出的五種多元文化教育實施方法。但發展到當代社會,兩者都面臨著一個相同的問題:在多民族國家或地區,如何既保持差異又能使少數民族較快發展。
借鑒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將其與我國的少數民族教育的具體國情相融合。各界學者著重關注傳統的以漢語授課為主的“雙語教學”與“民漢合校”的培養經驗和管理模式上,典型如李儒忠(2012)所著《莎車民/漢雙語教育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等。何奎(2015)在其《“民?h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一文中以翔實的數據闡述了新疆財經大學“民漢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及實施效果。關于在推進中存在的障礙,劉永泉(2012)認為民漢學生之間生活習慣、宗教信仰之間的差異既不容忽視也不宜強化。馬幸榮(2013)在其《新疆高校推進民漢一體化教學阻礙因素分析》中提出各高校師資隊伍結構性問題的凸顯,行政管理滯后性產生的管理制度不協調導致的制約影響等。
2新疆高等教育民族學生教育模式的改革歷程及現狀21改革歷程――四個階段
211體系的建立階段(1959―1965年)
新疆各院校曾經摸索試驗,前新疆學院曾采用維、漢、哈、蒙、俄等五種語言教學,但教學計劃、教學質量均無標準化模式予以保證。從1959年起新疆高校預科漢語教育體系建立起來,各高校本、專科民族班在開始專業學習之前都先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預科學習。
212停滯階段(1966―1976年)
1966年,新疆剛剛起步的高等教育民族預科教育被迫停滯。
213恢復前進階段(1977―1992年)
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新疆各個高校相繼組建系處級預科部,專門管理預科教育。90年代初又改建為漢語教學研究部。
214革新發展階段(1993年至今)
1993年新疆各高校先后引進并組織漢語水平考試(HSK),以此為基礎,推行漢語分級教學,其后試行實施“23分段”或“113分段”教學進行漢語授專業課。
22“民漢一體化”教學實踐模式的實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05年新疆部分高校開始在部分專業采取民漢混合編班的方式。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的確為少數民族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然而,十余年的推進,目前進展緩慢,“民漢一體化”班級仍停留在少數民族學生人數較少,各種特殊政策協調平衡的實驗階段。在成績的背后部分問題和沖突也開始顯現。
首先,班級缺勤率高,班級紀律不理想。為配合“民漢一體化”教學模式,行政管理部門和后勤部門輔之以諸如“導師制”“民漢合住”“民漢結對子”等措施。但由于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差異的客觀存在,不利于班集體的管理與班級文化的培育,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很難有效駕馭全新的班級體。
其次,課堂氣氛沉悶,民語言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考試成績不及格率高。“民考漢”“雙語生”、漢族學生,班級學生層次各異,非母語學生面對大量專業術語在課堂和考試過程中應變能力差,厭學情緒濃重。同時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優惠政策,隨著班級中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的增加,失去了可操作性。
再次,教育銜接上存在斷層現象,目前少數民族基礎教育階段推行的是“雙語教學”,而高等教育階段“民漢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基本是全漢語教育,在漢族學生無法掌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情況下,無法做到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傳承。
最后,民族學生家庭語言文化融入學校課程不足的消極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純漢語言文化的教學狀態對少數民族學生心理認知是有一定消極影響的。
3新疆高校“民漢一體化教學”模式調研分析
31調研手段
采用訪談(訪談對象包括少數民族雙語生、民考漢學生、專業課授課教師、畢業生和就業單位人力資源部門人員),調查問卷、組織實地考試、進行試卷分析、實驗課內容實地檢驗等。
32調研結論
321重視過程管理,質量管理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教學質量的調查中,您對授課教師最不滿意的三項分別是:567%的學生認為“上課方法單調,沒意思”,467%的學生認為“上課沒有重點,課后對學生沒有要求”,43%的學生認為“教師只顧自己講課,不管學生感受”和“ 自身業務水平低,知識面狹窄”。
學生“最希望授課教師上課時”的前三項分別為“專業知識能理論聯系實際” “上課時生動有趣”“態度和藹,親和力強”,選這三項的學生分別為78%、68%和56%,而只有37%的學生希望教師“嚴格要求,認真敬業”。
在目前的教學體系設計,學生最不滿意的7項排序分別為 “教學內容和實踐脫節”“課堂理論內容太多,實驗課時太少”“實習走過程,效果不佳”“選擇選修課時無人指導”“課程前后順序不合理,沒有整體性”。
目前的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灌輸式教學為主,并沒有考慮到民族學生的適應問題,既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調動民族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教學模式設置和改革流程都已到位,但其中的質量管理需要切實提高。
322少數民族學生專業課程課堂參與度低
鑒于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高考是用第二語言,基礎知識儲備少,而在專業學習中很多內容需要具備知識儲備推導或求證,導致學生對這種漢語言教學方式無法當堂吸收,降低學習興趣和信心。所以在調研班級中,任課老師均反映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配合度差。
323民族學生以母語為語言的學習參考資料較少,學習交流范圍較小
在“您一般一天看財經新聞和讀財經類報紙雜志的時間平均為”這個問題上,近78%的少數民族同學選擇了“沒有看過”和“偶爾看看”,只有極個別的學生選擇了“看,大約每天平均半個小時”,沒有學生選擇“經常看,大約每天平均兩個小時以上”。
課堂內容民漢學生所學內容相同,但專業課程幾乎沒有配套的民語言參考書或相應的影像制品可供學生參考,可從外界獲取的信息量匱乏。
324“眾口”難調,增加了教學難度,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障礙
學校也通過“降低及格線”“按實際分數的12倍錄入成績”等措施保證少數民族學生能順利通過學校規定的學業標準獲得畢業資格。關于學校對民族學生的考試課的加分政策,認為“很好,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同學,符合實際情況”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生有61%,但也有33%的學生認為“要求太低,導致民族學生學習沒有壓力”和“不需要,既然民漢融合式教學,就應該標準完全一樣”。
325合班課人數眾多,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無暇顧及
在“您認為目前民漢融合式學習中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可多選)”的調查中,認為“民族同學由于語言的思維轉換,某些專業課程有難度”的學生有65%,認為“為保證教學進度,授課教師無暇顧及基礎薄弱的?W生”的學生有46%,認為“授課教師顧及基礎薄弱的學生,導致整個班級教學質量下降”的學生有32%。
326教師跨民族掛牌上課,選課的短時間內部分老師難以獲得信任
關于民漢老師掛牌上課的問題,少數民族學生中有8056%的同學認為“只要專業能力強,漢語水平高,不在乎民漢”,漢族學生中有50%的同學也有該表示,可見民漢族別不是學生選擇教師考慮的主要因素。但是民漢教師掛牌選課時,短時間內學生對教師的專業水準和漢語水平不了解,導致部分民族教師在和漢族教師同時選課時面對無人選課的尷尬局面。
327隨著民族教學改革的深化,民族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面臨較大的難度
首先在對教師培訓上,進修訪學或民族骨干教師培養計劃等方式,但由于僅能惠及少數教師,并且教師往往會因為不在崗而收入降低、生活不習慣等不愿意進修訪學;提高民族教師的學歷層次,高校在職研培養計劃確實解決了大多數民族教師的學歷問題,但培養標準和質量明顯低于普研。其次在教學上,一方面,實行民漢混班交叉授課,實際上卻出現了對民族教師的“擠出效應”。另一方面,從民族班實行學分制的實際情況看,民族學生選課的觀念和標準以及對教師的評價,與漢族學生相比存在偏差,給民族教師的壓力強度不夠。
4新疆高校“民漢一體化教學”持續推進的實踐探索建議
41總體原則
民族教育改革進程需要全面的系統設計和系統運作,更需要全方位的配合,首先是學校改革的大環境,需要中央及地方、學校、學院各級領導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其次是教師,如果說教學改革的方案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制度安排,那么在改革的制度安排下,改革的效果如何,成功與否,取決于教改過程中的參與主體,教師和學生的雙重配合。
42具體方案及實施措施
421切實加強對民漢融合式班級教學工作的關心和領導
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工作會議,研究并解決教學工作中重點、難點問題;加強少數民族教學工作的交流,課程組老師每學期定期召開民漢融合式班級、少數民族班授課經驗交流會、課程教學研討會,互相介紹經驗,研討教學方法、教材編寫、案例教學,杜絕走過場,要求人人主持一次,場場發言。設立少數民族教學工作優秀獎,嚴把民漢融合式班級民族學生畢業論文質量關,對承擔民族學生畢業論文指導的教師適當增加工作量。
422選派優秀敬業教師擔任民漢融合式班級教學任務
精心設計班課程安排,保證每學期的課程門數、難易程度、骨干課程等科學組合與配置,注重實效性、針對性和科學性。
423現行學制的設置實行管理彈性制
目前的學分制允許民漢學生跨專業選修課程,但不允許民漢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對一些想提前結束學業或想繼續深造的學生而言,缺乏彈性。能否考慮實行彈性學習制,允許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更加適應民漢融合教學的培養方向。
424開設俄語選修課,增加職業技能的培訓
應考慮到新疆的區位和地緣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需求,俄語的應用范圍在不斷擴大,而且新疆少數民族有經商的天賦和傳統,開設俄語選修課,可以增加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的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就業率。
425豐富教學手段,增強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