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7: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風險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公允與責任
在我國,企業的習慣思維是,只要會計報表合法(這里的“法”指一切會計信息披露的規定),會計報表就是公允的。因此除了“按準則辦事”以外,企業很少做其他的事來保證會計報表的公允。如果公允性僅僅意味著“遵守會計準則”,那為什么許多國家的“標準審計報告”還將公允與合法并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什么是公允(Fairness)?1992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在69號審計公告中指出,會計報表“公允”反映,應做到:(1)所選擇和應用的會計原則是公認的;(2)所應用的會計原則在企業的經營環境中是適當的;(3)財務報表(包括有關的附注)有助于使用、理解和解釋;(4)財務報表所表現的信息的分類與匯總是比較合理的;(5)財務報表所反映的基本交易與事項是在表現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內的。我國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認為:如果會計處理所依據的憑證、程序或方法符合法定或公認的會計準則,那就表明它不偏不倚而是公允的。新加坡的一份調查則表明,與“真實與公允”最接近的概念有三:“不引起誤解”。“沒有重大錯誤”(對報表所有者做出正確的決策而言)、“客觀、不偏不倚”。而在我們進行的一次調查中,被調查者最為一致的選項為“沒有偏見”。
投資者對公允的理解比專業人士簡單得多。對他們而言,公允意味著會計報表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能公正地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公允是對會計信息信賴的基礎。對許多注冊會計師而言,由于要在三個“合法性”上花費很多時間(要審查會計報表的編制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要關注是否存在可能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的違反會計準則以外法規的行為,要考慮執業本身是否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往往無暇顧及公允性問題。過多關注“合法性”而忽視“公允性”是危險的。對于一份缺乏公允性的會計報表發表肯定意見,將面臨巨大的審計風險。那么,拒絕對公允性發表意見是不是減少審計風險的出路?
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審計報告的合法性是指審計報告的編制和出具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而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規定,獨立審計的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所以,對會計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發表審計意見,是注冊會計師應有的責任,也是注冊會計師在法律訴訟面前保護自己的前提。試圖通過回避對公允性發表意見來減少審計風險不是出路!
為了找到出路,我們首先需要弄明白審計職業界與社會公眾在一些觀念上的分歧。
二、觀念上的分歧
1、過程還是結果?審計人員的責任在于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在審計職業界看來,“審計報告的真實性是指審計報告應如實反映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范圍、審計依據、已實施的審計程序和應發表的審計意見。”也就是說,真實性是一個過程的描述。當注冊會計師說“我們的審計報告是真實的”,意思是說,注冊會計師履行了應有的審計程序、保持了應有的職業謹慎。審計由于受到審計抽樣、審計成本、審計時間及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只能提供一個合理的而不是絕對的保證。審計過程的“真實”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但在法律界和社會公眾的眼中,真實性是對結果的描述。這種觀念上的差異,源于審計的期望差(ExpectationGap),即公眾對審計的期望或社會對審計的需求與職業界關于審計的觀點和作用有差異。對公眾而言,審計報告最好能百分之百的保證其“結果意義上”的真實,而不僅僅是程序上的真實。
在現實的審計訴訟中,審計報告結果上的真實性往往容易得到證明;但注冊會計師是否履行了應有的審計程序、保持了應有的職業謹慎卻缺乏充分的證據。這增加了會計師事務所在訴訟中為自己申辯的難度。2、鑒證還是保險?審計存在的價值是什么?信息觀、觀和保險觀有不同的解釋。信息觀認為,審計信息屬于一種附加信息(AdditionalInformation),它通過增進財務信息的可信性(Credibilty)來增加財務報告信息的價值。觀認為,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資產所有者(即委托人)無法觀察到資產經營者(即人)的行動,因而委托人聘請注冊會計師對會計報表進行審計;當然,也可能人會主動聘請“審計”,以向股東證明自己付出努力的有效性。總之,觀認為,審計是促進股東和管理人員利益最大化的產物。不論是信息觀還是觀,更多的是強調審計的鑒證作用,既然審計是一種鑒證,那么,注冊會計師就只能對會計報表提供合理的保證而不是絕對的擔保。但為了社會穩定或出于保護弱小投資者的需要,法律界作為保險觀的支持者,其傾向觀念是:審計人員有義務向尋求避免財務損失的投資者擔保財務報表的準確。
會計師事務所堅持認為:自己不是保險公司,只能提供鑒證而不是保險。但社會公眾期望審計成為投資損失的“保險鎖”。
3、是審計責任還是會計責任?審計職業界認為,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合法、完整是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審計人員的責任在于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審計責任不能替代、減輕或免除會計責任。在法庭上,事務所總是力圖證明:自己盡到了應有的職業謹慎,實施了必要的審計程序,不存在審計失敗。在發生經營失敗而不是審計失敗的時候,如果事務所被判“有罪”,則事務所就淪為“深口袋”(DeepPockets)責任的犧牲品。所謂深口袋責任,指受傷害的一方向有能力提供補償的另一方提出訴訟,而不問錯在何方,其核心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如果法院不加限制地使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區分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經營失敗與審計失敗,則會計師事務所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
三、減少審計風險的出路
一、通過增值稅納稅核算,把握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從而判斷企業主要風險,實施風險導向審計
從企業的增值稅納稅得出企業主營產品在企業實現的增值,主營產品的增值直接產生企業的毛利潤。產品原材料100元購進,產品180元銷售,實現80元的增值計算繳納增值稅,根據增值納稅原理使用審計逆查方法,通過企業實際繳納的增值稅,倒算出主營產品銷售實現的直接利潤,分析企業損益表,從產品的實現的直接利潤到企業的息稅前利潤的數據分析,可以判斷企業的主要風險。企業產品的直接利潤是息稅前利潤的主要來源,我們可以判斷該企業是產業型的企業。這樣的企業財務風險較低,經營風險較高,屬于傳統模式的經營。審計采用傳統的賬項審計方法是可以有效控制審計風險的。而面對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資本市場,對于大多數上市公司,我們閱讀分析財務報告發現,企業的息稅前利潤形成是多元化的,主營業務在創造利潤,投資在創造利潤,有些企業資本運營創造了巨額的利潤,但必然會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例如我國太子奶集團,2007年,憑借連續3年累計超過1000%的銷售增長率一舉奪魁“中國成長百強企業”。然而我們分析太子奶集團財務報告發現,產品銷售的直接利潤并不是息稅前利潤的主要組成,30億的銷售不抵33億巨額投資帶來的財務風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國家貨幣從緊,巨大的資本運作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集團資金鏈斷裂,太子奶董事局主席不得不出讓自己全部的股權。對于這樣的企業,使用傳統的審計方法是無法抵御企業風險給審計帶來的巨大風險的。從企業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開始,倒擠企業產品銷售主營業務利潤,分析財務報告主營業務與企業息稅前利潤的比例,確定企業的主要風險,風險導向審計才是適時的新發展。風險導向審計就是通過內部控制評估控制風險,結合其他風險因素尤其是固有風險綜合考慮,對企業環境、發展戰略、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評估,發現其潛在的經營風險及財務風險,并評估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使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二、從增值稅納稅進項審查開始審查企業采購付款內部控制規范是否健全完善,存貨、應付賬款等賬項是否正確反映
會計法規規定了不得抵扣的具體內容,非法抵扣是企業常見的錯誤,甚至發生舞弊的地方。審計通過對增值稅進項稅的符合性測試,證實有關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效果,確定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從而擴展審計程序,降低審計風險。要從進項稅開始在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當中,從以下關鍵控制點,把握企業的經營風險,從而控制審計風險是現代審計發展的方向。
1.從進項發票的抵扣申報察看企業采購驗收環節的關鍵控制點。復核采購部門的采購單與實際抵扣的發票,審核是否符合企業的購貨內部控制,是否有相關主管人員的簽字。證實采購的客觀性。采購部門根據合規的請購單編制連續編號的訂購單,訂購單與實際購貨的驗收單復核,證實采購的完整性和合規性。采購貨物的驗收單與實際抵扣發票核對,排除非法抵扣,驗收單一式多聯,及時傳遞反饋信息給采購部門、驗收部門、倉管部門、財務部門,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牽制。
2.核對進項發票明細編制應付憑單。編制的應付憑證與相應的驗收單、訂購單、開具發票是否一致,應付款及即時付款是否有相關人員的核準。應付賬款明細賬是否記錄清晰,每一筆記錄對應的記錄憑證都附有相應的經批準的原始憑證,付款憑單連續編號,保證會計處理的完整性,并建立未付憑單明細賬,及時與供應商對賬結算債務關系。
3.從增值稅進項轉出察看不得抵扣的進項有無相應列示。例如,沒有正常使用的原材料進項稅賬務處理應交增值稅進項轉出是內部控制的最弱環節,是審計需要實施具體審計方法復核的關鍵控制點。
三、從增值稅納稅銷項申報審查開始審查企業銷售收款內部控制規范是否健全完善,收入、應收賬款等賬項是否真實,完整反映
企業銷售開具發票,確認收入,對應收款及應收賬款的增加,審計人員要進一步控制審計風險。對銷項稅額造假手段,審計需要進行實質性測試,以控制企業舞弊產生的審計風險。
1.銷售不入賬或少入賬,減計銷項稅額。特征是大筆非銷售來源的現金存人銀行、經常大量坐支現金、存貨賬面余額持續大于實存數。復核銷售的內容是真實的,銷售發票后確實同時附有一致內容的裝運憑證,注意年底開具空頭發票,對應做應收賬款處理,下年初用紅字發票做銷售退回,這是不少上市公司為了強擠利潤常用的舞弊。
2.錯誤處理視同銷售業務,不確認銷項稅額。對于商業企業來說,將購進的商品用于投資、捐贈和企業利潤分配的,應視同銷售,計算銷項稅額。由于企業不常發生以上行為,所以企業在進行相關賬務處理時可能不確認銷項稅額,類似的舞弊行為較為隱蔽,難以被發現。
3.錯誤進行價外費用、混合銷售的稅務處理。商業企業銷售時收取的價外費用以及混合銷售中的勞務、運輸收入按稅法規定應計入增值稅計稅依據計算銷項稅額。企業可能將價外費用確認為其他應收款或其他業務收入,稅務處理時不計入銷項稅額;混合銷售時可能將勞務收入確認為營業稅的計稅依據,將本應為17%的增值稅稅率調減為5%的營業稅稅率,達到減少稅負的目的。
4.對應收賬款的管理是否健全有效。有專人對總賬和明細賬進行核對,定期向客戶寄送對賬單,對壞賬的發生和處理能有效控制;沒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復核程序,可能造成壞賬處理的錯誤和舞弊發生。超級秘書網
大量事實證明,舞弊的發生與公司內部控制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存在直接關系。對企業內部控制不嚴,容易產生稅務風險的關鍵環節,審計人員應當在此多加必要的審計程序。具體審計方法:觀察、詢問、檢查等方法是有效的。比如,詢問企業一般的員工最直接了解到是否發生企業產品發放福利等事件,從觀察詢問再回到傳統的賬項審計是行之有效的審計方法。從增值稅納稅銷項明細開始復核企業關鍵的控制點,從而把握每一循環業務當中企業的經營風險,進行有效的風險導向審計。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通過綜合評估經營控制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其審計起點為企業的戰略系統及其業務流程。通過以上對企業增值稅納稅核算,及進項、銷項業務流程的有關符合性測試,如果企業的業務流程不重要或風險控制很有效,則將實質性測試集中在例外事項上。因此,主要進行以增值稅納稅的風險設計、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程序,注冊會計師容易重點掌握企業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風險導向審計有利于節省審計成本。
參考文獻:
1.于長春著.會計制度設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2.高雅青,李三喜.上市公司審計案例分析.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原先審計所必須審查的大量書面資料都存儲在磁性介質中,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在計算機內運行,所需的審計線索除少數部分打印出來以外,絕大部分是審計人員不能直接看見的。雖然,管理部門從管理的角度出發,仍然保留一部分肉眼可見的審計線索,但這些有限的審計線索,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和手工系統情況下有很大不同。另外,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的審計線索極易被銷毀或修改,但又無明顯痕跡,使審計發現錯誤的機會減少,難度增大。
2、審計內容、范圍的廣泛性
在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中,除了手工審計的內容外,還必須兼顧系統的開發和運行兩個方面,包括系統開發各階段的審查、系統應用程序的審查,如審查系統應用程序的處理功能是否符合會計制度和財經法紀的規定、能否正確完成各項業務的處理、程序控制是否恰當有效等。另外,除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
進行事后審計、監督其合法性和正確性外,還提倡在系統的設計開發階段,審計人員要對系統的開發進行事前和事中審計。審計內容、范圍的廣泛性要求審計人員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而現有很多審計人員并不具備,計算機審計風險也不可避免。
3、內部控制的巨大局限性
現代審計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測試被審單位的內容控制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內部控制制度的恰當和否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內部控制主要從兩個方面實施摘要:一是從組織形式上按財務部門經濟業務的性質分為幾個不同的職能組,并且各職能組的人員只負責某一特定的業務領域,也就是對工作人員進行適當的職責分離,各職能組之間互相牽制,不易出現錯誤和舞弊;二是在會計帳務處理組織程序上,除了要保證憑證、帳簿、報表按一定程序分由不同人員記錄、編制外,還要做到帳帳核對,帳證核對、帳實核對、帳表核對,并保證其一致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經濟業務處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由于處理工具、信息載體、會計組織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手工會計系統中原有的很多控制辦法都已失去意義。電算化會計和手工會計相比,內部控制環境更復雜,甚至有些環境因素超過制度的有效控制能力;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的成本要高得多;對內部控制的評價更為困難。內部控制的更大局限性使計算機舞弊有機可乘,增加了計算機審計風險。4、會計軟件的大理想性
我國會計軟件從無到有、從單一業務處理到集成業務處理、從會計核算走向會計管理,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不足,非凡是針對審計,表現在下面二個方面摘要:一是很多會計軟件不具備雙向查詢功能。在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中,會計軟件應答應審計人員按照憑證一明細帳(日記帳)一總帳一報表的順序進行雙向查詢,同時還應答應分別對日記帳、明細帳、總帳的期初余額、本期發生額和期末余額進行雙向查詢。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會計軟件的查詢設計都是單向的,可以實現如由總帳查詢明細帳,由明細帳查詢憑證等過程,但當需要反問查詢時往往很困難。二是會計軟件不預留審計測試通道。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為證實業務處理的實際過程。方法,往往需要進行測試,既虛擬一筆業務輸入會計軟件,檢查其結果和預期結果是否相符。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驗證核算過程是否和設計一致。但是假如審計人員不能及時消除這些測試的影響,就可能導致會計軟件系統數據的混亂。恰當的解決方法是在軟件設計時為以后的審計測試留下通道,既方便審計人員的隨時測試,也不會造成對整個系統數據的影響。但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會計軟件都沒為審計測試預留通道。會計軟件的欠理想性加大了計算機審計風險。
5、審計取證的動態性
在很多大中型企業中,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天天都要結算成本和利潤,進行生產動態分析,以供管理人員進行決策參考。系統假如停止運行,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對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審計,往往是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動態取證。審計人員一方面要及時完成審計任務,另一方面又要不防礙和干擾被審系統的正常運行,這給審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增加了計算機審計風險。
風險基礎審計作為現代審計方法,在發達國家的審計實踐中得到日益普遍的應用,方法本身也隨之不斷地完善。在我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也提出了運用風險基礎審計方法的要求。風險基礎審計是指審計人員以風險的分析、評價和控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技術、收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的一種審計方法。風險基礎審計的基本模型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內控風險X檢查風險
企業并購審計是一個風險較高的審計領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審計風險,是審計人員都在認真思索的問題,充分重視并積極介入并購企業的并購過程,則是減少審計風險的有效途徑中之一。
二、企業并購過程中的審計風險分析
審計人員的職責是協助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和評估并購風險,并且運用會計、審計、稅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來判斷并購過程為審計人員帶來哪些審計風險,以努力消除和化解這些風險,努力將并購的審計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并購過程中的審計風險領域包括以下方面:
1、并購環境引發的審計風險。
企業并購行為與國際、國內的經濟宏觀運行狀態密切相關,同時敢與經濟發展周期、行業和產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從微觀上去考察,企業的經驗是否豐富、組織文化是否成熟、資本結構是否合理也對企業并購戰略的確定產生重大影響。一般而言,在經濟處于上升期開展并購活動,并選擇那些與本企業產品關聯度高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可以減少并購風險。
2、并購雙方的優劣分析。
要確定合理的并購策略,主并購企業必須首先正確衡量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然后全面分析目標企業的優勢和不足,認真評價并購雙方經濟資源的互補性、關聯性以及互補、關聯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購企業的優勢資源能否將目標企業具有盈利潛力的資源利用潛能充分發掘出來等。無論主并購企業擁有多少優勢資源,也無論目標企業具有多大的盈利潛力,如果并購雙方的資源缺乏互補性、關聯性,就不可能通過并購產生協同效應。
一是對主并方的分析。分析內容與相應審計風險包括:①經濟實力。審查的主要內容有獎金實力、業務水平、市場上本企業主導產品占有率、盈利能力、公眾形象和信用級別、市盈率等。②發展戰略。主并方未來發展戰略是確定并購對象、選擇并購類型基礎,若目標企業與主并企業的戰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則并購風險加大,相應的審計風險加大。
二是對目標企業的分析。分析內容與相應審計風險包括:①目標企業面臨的行業環境、國內競爭狀況;②目標企業的市場份額與實力強弱;③目標企業的利潤水平與發展前景;④目標企業的所有制性質、隸屬關系,以及政府對該企業或該企業所處的行業現狀與所處行業與發展前景的態度;⑤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⑥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員整體素質水平;⑦目標企業產品市場狀況。
三是企業并購的聯合風險。①資源互補性。資源互補程度越強,雙方并購后的效益增長就越明顯,在流動資金、固定資產、利潤分配各方面都能夠取長補短。資源互補性差的企業進行并購有較高的審計風險。②產品關聯性。產品關聯度高的企業,經營上的緊密程度強,能夠很快實現一體化。產品關聯度低,則并購容易失敗。③股權結構。股權結構決定了公司的控制權分配,直接影響到分司的高層對并購的態度和采取的措施。④員工狀況。員工的素質、結構直接影響并購后的成本與效益。⑤無形資產狀況。無形資產的遞延效應能夠覆蓋并購后的新企業。⑥未決訴訟。未決訴訟對并購是很大的威脅。⑦抵押擔保。抵押擔保常常形成潛在或有負債或未決訴訟。
三、企業并購中的審計風險的防范
1、恰當的確定并購的換股比例。
為了節省現金,很多企業采用換股方式進行合并。在企業采用換股合并的情況下,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是決定企業合并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確定換股比例有多種方法:每股市場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凈資產之比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劣,適用范圍也各不相同。正確確定換股比例應合理選擇目標企業,綜合考慮合并雙方的賬面價值、市場價值、發展機會、未來成長性、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合并雙方的互補性、協同性等因素,全面評估雙方企業的實際價值。
2、恰當的選擇并購目標企業的價值評估方法。
價值評估方法包括:收益現值法、市盈率法、清算價格法、重置成本法。由于企業并購的并不是目標企業的現有資產價值,而是目標企業資產的使用價值以及所能帶來的收益能力,也就是目標企業的未來價值。因此,并購方實際上是在選擇與并購目標和動機相應的估價方法。當企業并購的目的是利用目標企業的資源進行長期經營,則適合使用收益現值法;當證券市場功能健全、上市公司的市價比較公允時,可以采用市盈率法;當企業并購的動機是為了將目標企業分拆出售,則適應使用清算價格法;如果企業作為單一資產的獨立組合,則可以使用重置成本法。
審計人員在選擇評估方法時期,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方法的特征與適用性。一般而言,貼現價格法把企業未來收益或現金流量反映到當前的決策時點,能夠反映目標企業現有的資源的未來盈利潛力,理論上的合理性易于為并購雙方所接受,但是預測未來收益的主觀性太強,有時難以保證公平。貼現價格法需要估計由并購引起的期望的增量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或獎金成本),即企業進行新投資,市場所要求的最低的可接受的報酬率,程序包括預測自由現金流量、估計貼現率或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以及計算現金流量現值、估計購買價格,主觀判斷的因素很強。市盈率法操作簡便,但需要以發達、成熟和有效的證券市場為前提,而且涉及大量的職業判斷和會計選擇,比如應用市盈率法對目標企業估值時,需要選擇、計算目標企業估價收益指標,重置成本沒有對企業進行全盤統一考慮,不適用于企業無形資產規模較大或品牌資源豐富的情況。
3、適當選擇并購會計處理方法。
吸收合并的會計處理有兩種方法:購買合并通常用購買法,換股合并通常采用權益聯營法。采用權益聯營法編制的合并會計報表,被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均按原賬面價值人賬,股東權益總額不變,被并公司本年度實現的利潤全部并入主并公司當年的合并利潤表,而不論換股合并在年初還是年末完成。與購買法相比,權益聯營法容易導致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進而有可能對公司的配股申請產生有利影響。另外,主并公司還可以將被并公司再度出售,只要售價高于賬面價值,就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益。而購買法由于主并公司要按照評估后的公允價值而非賬面價值紀錄被并公司的資產與負債,評估價值又通常因通貨膨脹等周素而高于賬面價值,因此,購買法將產生較低的凈資產收益率很難獲得再出售收益因此,審計人員必須留心并購公司是否利用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利潤操縱。
4、對企業并購過程進行監控,全面降低審計風險。
隨著國內外重大審計失敗事件的不斷發生,風險導向審計作為一種重要的審計理念和方法,受到審計職業界和學者的關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2004年10月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征求意見稿,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使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實施風險評估程序,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如果審計風險準則一旦正式生效,將使我國的審計風險準則與國際接軌,并引導中國注冊會計師實務由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向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轉變。因此,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國的適用性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風險導向審計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審計方法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審計發展的早期,由于企業組織結構簡單、業務性質單一,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目的是為了促使受托責任人在授權經營過程中做出誠實、可靠的行為,審計方式是詳細審計。審計的重心在資產負債表,是對會計憑證和賬簿的詳細審計,旨在發現和防止錯誤與舞弊,這種審計方法就是賬項基礎審計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從1950年代起,以內部控制測試為基礎的抽樣審計在西方國家得到廣泛應用,這種審計方法重點在于注冊會計師了解、測試和評價內部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對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環節,注冊會計師通常將其涉及交易和賬戶余額作為審計的重點,甚至進行詳細審計;對于可以信賴的內部控制環節,通常將其涉及的交易和賬戶余額進行抽樣審計,以提高審計效率和降低審計費用。從方法論的角度,這種審計方法被稱作制度基礎審計方法(system-basedauditap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礎審計方法顯露缺陷,一種新的、以風險防范為基礎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逐漸興起,從方法論的角度,注冊會計師以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進行的審計方法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
回顧審計方法的發展歷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已成為審計方法發展的國際趨勢。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合理地揚棄了作為制度導向審計模式基礎的“無利害關系假設”,把指導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職業懷疑假設”的基礎上,不只依賴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所設計和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與評價,而且實事求是地對公司管理層是否誠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驅動始終保持一種合理的職業警覺,將審計的視野擴大到被審計單位所處的經營環境(微觀、中觀乃至宏觀),將風險評估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與傳統的制度基礎審計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審計模式不同
制度基礎審計模式以內部控制為核心,對控制風險的評估僅通過確定內部控制的可依賴程度來減少實質性測試的工作量,而對固有風險的評估常流于形式;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不僅通過內部控制評估控制風險,還結合其他風險因素尤其是固有風險綜合考慮,通過對企業環境、發展戰略、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評估,發現其潛在的經營風險及財務風險,并評估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的風險,以便使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審計基礎不同
制度基礎審計以內部控制制度為基礎,根據被審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評審結果,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和重點;風險導向審計則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對影響被審單位經濟活動的多種內外因素進行評估,確定審計范圍、重點和方法,其不僅重視與內部控制系統直接相關的因素,而且重視各種環境因素。
(三)審計方法不同
兩種審計模式都采用抽樣技術,但風險導向審計是通過建立審計風險模型將風險量化。因此,相對于制度基礎審計來說,風險導向審計的抽樣技術是更完全意義上的審計抽樣,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測試方法,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審計風險。
二、風險導向審計的兩種模式
風險導向審計自產生以來經歷了兩個階段,理論界把以傳統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為基礎進行的審計稱為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而將1990年代后期開始,在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推行并逐漸被審計理論與實務界接受的,以“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的模型為基礎,以被審計單位的經營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方法稱作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本質區別在于審計理念和審計技術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對前者的改進,其主要區別如下:
(一)審計起點不同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運用的審計風險模型中,固有風險是指假定不存在相關內部控制時,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生重大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控制風險是指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生錯報或漏報,而未能被內部控制防止、發現或糾正的可能性。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通過綜合評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由于固有風險難以評估,審計的起點往往為企業的內部控制(如果沒有必要測試內部控制,審計的起點則為會計報表項目)。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通過綜合評估經營控制風險以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時間和程序,其審計起點為企業的戰略系統及其業務流程。如果企業的業務流程不重要或風險控制很有效,則將實質性測試集中在例外事項上。這種新模式的優點是將審計的重心前移到風險評估,這將有利于充分識別和評估會計報表重大錯報的風險,因此,主要針對風險設計、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程序。此外,注冊會計師容易全面掌握企業可能存在的重大風險,有利于節省審計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觀點而導致的審計風險。
(二)風險評估識別以分析性復核程序為中心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注重運用分析性復核程序,以識別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對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夠,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報表分析上。分析性復核程序已成為現代風險審計方法最重要的程序,為了適應分析性程序功能擴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開始走向多樣化:在數據分析上不但要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也要對非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鑒現代管理方法,把戰略分析、績效分析、財務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運用到風險評估之中,使風險因素不再惟一,變一元風險評估為多元風險評估,使得出的風險評估結果更加可靠。
(三)風險評估方式由直接評估轉變為間接評估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風險評估是一種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評估重大錯報的概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從經營風險評估入手,間接地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因為經營風險越高,審計風險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從經營風險中能更有效地發現財務報表潛在的重大錯報,因為財務報表是經營的反映,如果經營風險未能在報表中得到體現,則財務報表很可能失真。此外,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合理性評估也只有從經營風險入手,才能進行正確的評估。
(四)審計程序實施具有個性化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審計程序是標準化形式,對不同的被審計單位都使用標準相同的審計程序,其缺陷是沒有足夠貫徹風險導向審計思想,使注冊會計師無法突破客戶預先設置或防范的措施,難以做出正確的審計結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評估及識別的審計風險與實施的審計程序相結合,針對不同客戶以及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實施個性化的審計程序。
(五)審計證據的內涵擴大
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式下,審計重心向風險評估轉移,審計證據也由內部向外部轉移。因此,注冊會計師必須充分了解企業整體經營環境,由此評估客戶的經營及審計風險,同時必須從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證據來證明風險評估的恰當性。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注冊會計師形成審計結論所依據的審計證據不僅包括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獲取的證據,還包括了解企業及其環境獲取的證據。
(六)擴充了內部控制要素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下的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發現、糾正錯誤與防止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內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和控制程序。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下的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循,由治理當局、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內部控制的三要素擴充為五要素,即控制環境、被審計單位的風險評估過程、與財務報告相關的信息系統和溝通、控制活動和對控制的監督。
(七)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要求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從會計、審計知識轉向管理和行業知識。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審計結果主要依賴風險評估,風險評估的各種分析方法要求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和行業知識(包括市場、研發、生產等方面),這對注冊會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冊會計師應該是復合性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還要接受現代管理知識和行業專業知識訓練。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我國的適用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審計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2003年10月,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通過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中注協也在2004年10日了修訂后的審計風險準則征求意見稿,不僅將使我國的審計風險準則與國際接軌,同時也為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提供了技術支持。審計風險準則一旦正式生效,將引導中國注冊會計師實務由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向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轉變,會對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理念、審計程序及審計責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然而,目前要在我國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還存在一定的制約條件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成本與效益問題
實施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前提是成本能得到補償。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在審計計劃階段和執行控制測試階段,注冊會計師關注的范圍擴大,程度加深,導致工作時間和審計成本的增加,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過渡到收費的同步增加。此外,還需要一定的投入來培訓注冊會計師,使他們掌握業務流程和行業知識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如果這些成本得不到補償,就會使一部分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競爭中無法生存。
(二)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特征是審計重心前移,注冊會計師必須首先執行風險評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戶整體經營環境,然后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設計個性化的審計程序。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建立強大的信息系統,以便注冊會計師在風險評估時了解企業的戰略、流程風險管理、業績衡量等。而目前國內很多事務所對行業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缺乏了解,客戶的相關信息不夠充分,信息系統的建設還達不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要求,導致風險評估不準確。因此,風險導向審計的運用僅限于老客戶,對新客戶還是將大量時間用于實質性測試。
(三)審計從業人員素質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審計理論和實踐經驗,還要具備必需的管理學知識和經濟學知識,能夠運用系統的、戰略的觀點充分了解、分析企業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發展狀況,對有可能導致企業會計報表錯報風險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客觀、系統的分析與評價,將審計視角擴展到內部控制以外,從較高層面上評估風險,而不是僅僅注重企業會計處理的細節。
(四)輔助審計軟件的使用與完善問題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輔助審計軟件的使用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方發達國家大量運用分析性程序的條件是輔助審計程序的開發和運用,它可以直接對數據庫進行加工分析,依據軟件模型自行處理數據,使運用分析性測試程序成為節約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審計軟件使統計抽樣的樣本更具代表性,審計抽樣風險可控,為風險導向審計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我國在審計軟件的開發和使用上不夠理想,還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冊會計師缺少相應的技術準備,在現階段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只能是一種愿望。
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國全面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還受到許多制約,盡管它有很多優越之處,但在我國還不能夠普遍推行。當前我國獨立審計準則主要是以制度基礎審計模式為基礎的,而且相當一部分從事小規模企業審計工作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基本上仍然在運用賬項基礎審計模式。但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實行是一種理念的改變,我們可將制度基礎審計與風險導向審計有機結合。即使在現行審計準則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礎審計模式為基礎的情況下,吸取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觀點和做法,則是完全可行的。通過把風險導向審計中控制風險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礎審計中,使其他審計模式忽略審計風險的缺陷得到彌補,將會為探索適合我國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積累有益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展的認識〔J〕。會計研究,2004,(2)。
地鐵工程具有幾大顯著特點,即周邊環境復雜,各種建構筑物、地下管線多,且對施工變形控制要求高;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復雜,不確定因素多;結構形式較多,施工方法交叉變換多,施工難度大;施工工期壓力較大等,這些特點都集中表現為工程的高風險性。因此,通過主動的、系統化的風險分解、分類,識別工程的致險因子、風險事件和后果對地鐵及地下工程建設風險源進行辨識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根據地鐵土建工程的特點,安全風險的分解按照工程所處的地質條件、周邊環境、工程實施等的各個階段進行分解。從自然環境、工程條件、技術等方面分析擬建工程的特點及相應的潛在風險。
本文以廣州地鐵五號線建設風險管理的實踐,并以基坑開挖為重點,分析地鐵基坑開挖地質風險分類。
1)在軟土地層、淤泥質土體進行基坑開挖施工引起地面沉陷的風險。
明挖基坑施工沿線存在很大厚度具有低強度和高壓縮性的軟土、淤泥質土體時,很難控制好地面沉降及鄰近地下管線、構筑物的位移,容易引起一定的地面沉陷,給地面建筑、構筑物、地下管線帶來危害。因此更會導致諸多連環性質的工程災害,如:管線爆裂滲水進而導致暗挖段土體力學參數急劇下降,承載能力大幅下降和變形急劇擴大,如此惡性循環后必將出現災難性后果。
2)明挖時,容易因失水造成地面塌陷。
一般在基坑開挖時,需要進行坑內降水,這需要防止土體失水引起的地面塌陷風險。砂土地區應該防止因降水引起水土流失導致的地面塌陷。
如果地層失水嚴重,上伏軟土則會引起大幅沉降,特別是沿線地表均存在相當厚度的軟土或淤泥土,明挖施工時淺層地下水可能透過巖石層的裂隙進行滲漏,如果滲水過多則會引起地表沉降過大。
3)粉細砂層容易發生液化、流砂、涌砂現象,給明挖造成危險。工作面前方遭遇流砂或發生管涌,這種現象的發生對于基坑施工都是災難性的后果。
4)花崗巖各風化帶遇水軟化、崩解,給施工帶來很大風險。結構設計過程中,一般不會將花崗巖各風化帶遇水軟化、崩解作為荷載驗算工況。因此,如果施工過程中發生巖石崩解,將威脅明挖施工的安全。
5)巖層風化帶的巖面起伏問題對車站差異沉降的影響。沿線地質中,花崗巖各風化帶的巖面起伏問題相當嚴重并且普遍。一般而言,根據現行GB50157-2003地鐵設計規范設計方都會在車站主體結構方向設置1道~3道變形縫,間距約50m。而巖面的起伏造成車站底板分別坐落于不同地層,甚至造成有的底板坐落于砂層、軟土層,有的底板坐落于巖層。這種巨大的差異會造成:同一埋深范圍內土體強度和剛度不一,使得主體結構縱向沉降差異顯著增大,當變形縫兩側主體結構的差異沉降超過軌道允許的最大沉降差時,會嚴重影響地鐵車輛的運行。
6)地下結構在巖面起伏的地質中地震響應的風險。
上軟下硬、巖面起伏的地質使得盾構隧道的地震響應比較復雜,尤其是盾構屬于地下超長結構,其地震響應更加復雜,不僅受到縱向地震波的影響,還受到折射波的影響,并且隨地震波的入射角度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地震響應給工程帶來較大設計和運營風險。
7)斷層破碎帶中進行地下工程施工的風險。
在各斷裂的斷層破碎帶之中,基坑開挖施工容易受到地質斷裂帶中沿巖石裂隙面滑動的滑動力不利影響,這種滑動也會帶來很大的風險。明挖基坑在計算基坑側壁滑裂面時,應考慮本斷裂面的不利工況。施工過程中對圍巖的破壞程度、工序銜接的快慢、施工技術措施是否得當等,均有很大的關系。
8)斷層活動的風險(包括抗震和地震響應等方面)。
斷層活動對廣州地區第四系覆蓋區的全新統可液化砂層和可能發生震陷的淤泥層有著重要影響,因而也往往容易沿這些斷層造成地基失效。因此,在工程建設中應注意抗震問題。
廣州地區斷層的活動性較弱,現代跨斷層的形變觀測表明其活動速率較小,不可能孕發強震,對地面建筑破壞較輕,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段或地區,尤其是砂層或淤泥層較厚的珠江沿岸及其西部一帶,發生砂土液化和淤泥震陷等震害的可能性。
9)地下水腐蝕地下結構的風險。
沿線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工程無腐蝕性,但對結構中的鋼筋具有弱腐蝕性。此種腐蝕性會隨著時間的增長,加速結構的老化過程。特別是地鐵結構一般均處于高應力狀態,鋼筋受到腐蝕會影響結構的安全性。
10)隱伏溶溝、溶槽、地質漏斗、風化深槽等的風險。
在斷裂發生地帶多隱伏溶溝、溶槽、漏斗等,這種地質“空洞”,改變了地質應力分布狀態,使得土體經開挖后處于松散狀態而發生坍塌。
11)爆破震動引起砂層和淤泥質土層震陷的風險。
由于各站站址均下臥巖石層,施工時使用微型爆破或鉆孔設備時,施工機具的頻繁振動或爆破震動傳至砂層或上層淤泥質土層時,易產生液化、涌砂現象。
12)缺乏地質超前預報帶來的風險。
廣州地質條件相對復雜,突發性地質事件很多,缺乏地質超前預報易帶來很多風險。巖溶、斷裂、隱伏風化深槽等地質勘探、預報局限性也會帶來風險。
廣州地區存在巖溶、斷裂、隱伏風化深槽等大量的不良地質,這些均需要做大量的地質勘探工作。根據五號線的勘探實踐經驗,巖溶地質勘探很難反映溶洞的分布,這給施工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風險。
13)明挖基坑穿越上軟下硬復合地層(土、石交界面)的風險。
明挖基坑大多穿越上軟下硬復合地層(土、石交界面),因而此類問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此時,軟土地層應力逐漸增大,而硬巖、風化巖地層則突然減小。此類基坑的支撐設計階段也應考慮到這種變化。
14)流砂的風險。
廣州部分地區砂層較厚,基坑遭遇流砂危害的可能性也較大。雖然圍護結構都設置了樁間止水措施,但難免存在空隙滲漏流砂。
15)硬巖層內成樁困難的風險。
審計風險是隨著審計應運而生的,有審計就有審計風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審計的期望越來越高,審計職業的責任也越來越大。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了審計的難度,審計風險也隨之增大。為此,審計人員應正確認識審計風險,增強審計風險意識,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審計風險,使審計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審計風險含義及其成因
審計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存在重大錯弊而審計人員沒有發現,做出不恰當的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是由經濟業務本身的復雜性和審計手段的局限性所決定的。具體來說,審計風險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由于審計主體的因素所產生的審計風險,主要是由于審計人員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種審計風險
首先,審計人員個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審計經驗有高有低,
駕馭審計方法的能力有強有弱,加之當前審計力量的不足,審計任務的繁重,致使審計難以達到社會全部期望,有時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責任訴訟糾紛之中。具體表現在:審計人員素質、能力的差別會造成同類審計業務結論不同;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品質的高低決定審計行為的偏差,導致審計結論的偏差;審計人員在取證和選用證據上,都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如果取證不充分財務管理論文,其結論也就不一定合理;審計操作不規范、審計程序脫節、主觀臆斷、憑經驗辦事,就增加了審計的失誤率;審計方法選擇不當,也將影響審計結論是否正確等。
其次,審計人員勝任能力跟不上各單位業務活動發展的需求。隨著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現代經營單位的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經營活動越來越復雜,各種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經營結構組織的多元化,各種金融創新工具的被廣泛運用,使得被審計對象經營活動和財務報表編報和披露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了審計人員傳統的審計方法和知識結構。這些發展,大大提高了審計人員審計的難度,而對傳統滯后的審計方法和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審計人員如果不能及時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包括知識結構和行業經驗,將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從而無法勝任審計工作,審計風險隨之產生。
(二) 由于被審計單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審計風險
1、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導致的審計風險。主要包
括兩種情況:第一,根據有關管理規定,單位應建立而未建立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內控制度所形成的審計風險雜志網。如:錢賬物應設置3個崗位,而單位只設置了2個崗位,但單位現金業務又相當頻繁。因此,在貨幣資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審計風險。第二,因被審計單位尚未嚴格執行內控制度所帶來的一種審計風險。單位雖然根據有關規定建立了許多內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內控制度執行不力,一些內控制度形同虛設。
2、被審計單位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客觀存在的一些不確定
性,例如:會計行為和經濟錯弊,會計人員本身或單位負責人從主觀愿望上要求會計人員違規違紀;因被審計單位無意識存在所帶來的一種審計風險,
3、被審計單位提供會計資料不真實、不完整。一些被審計單位對收入、成本支出的會計資料提供得較為完整,執行財經紀律的情況也比較好。而實際上,這些單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屬單位上繳的管理費等并沒有納入財務賬,而是入了私設的“小金庫”,而這些會計資料通常是不會向審計人員提供的。會計資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審計風險的隱患。一些部門、單位為掩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在會計資料上大做文章,記假賬、報假賬的事時有發生,其中個別支出原始憑證的填制存在明顯的不真實性問題,例如使用普通收支憑證而無正式的發票、無填制單位或填制人簽章,審查起來無從下手,嚴重影響到審計成果的真偽,這無形中也給審計部門帶來了審計風險。 (三)社會環境影響產生的審計風險。 從審計發展來看,人們對審計意見的依賴程度及其影響范圍亦是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當審計產生之初,單位最關心的是誠實性,也就是說早期審計是檢查單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檢查他們會計賬簿的質量。然而當社會步入19世紀下半葉財務管理論文,審計人員的職責是審查單位的經濟運行以及會計報表管理者編制的正確性,而不僅僅是檢查算術上的正確性,對資產負債表質量的重視,表明審計人員的影響開始擴大。到本世紀初期,隨著世界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證券市場的涌現,廣大投資者對企業財務狀況的關心,使人們更加關注已審的財務報表,而且對此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僅政府、投資者表示了極大的關注,而且潛在投資者也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人們對單位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視,依賴審計意見的人越來越多。現代審計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維護資本市場的完整性方面扮演著一個最重要的角色,社會各界都在關心審計、關注審計、依賴審計,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這種依賴性也給審計部門帶來較大的審計風險。/
三、審計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審計風險的存在并不可懼,關鍵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范圍。筆者通過學習審計理論,結合平時審計實踐,認為防范審計風險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增強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包括:
轉變觀念,強化風險意識。隨著人們對審計期望值的越來越高,審計人員的責任和風險也越來越大,會計職業界將會更加關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審計成木的同時,高質量地完成審計任務,并有效地避免審計風險及其損失。因此,審計人員要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并在執行審計過程中,尋求積極有效的方法控制風險。 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是在從事審計工作中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包括在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方面應達到的職業標準。審計人員一定要理解和掌握這些標準,并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遵守,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審計質量,一般不會發生過失,至少不會發生重大審計風險損失。 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我們處在經濟變革時代,我們的業務知識,審計工作、審計范圍都受到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每一個審計人員除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外財務管理論文,還要更多地學習專業知識,包括學習審計基本準則,嚴格按照審計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審計程序上合法規避審計風險。其次要學習好專業知識,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多元化經濟成分日益增加,國家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規章不斷出臺,我們要隨時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雜志網。
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敢于改進方法,創新手段。審計人員可以根據被審計單位的會計系統會計處理的特點及審計目的等合理配置審計力量,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和技術,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在取證時,審計人員絕不能滿足于被審計單位自行提供的資料,要獲取強有力的外部證據,多角度地取證、印證。在選用適當的審計方法的基礎上,還應該敢于改進方法,創新手段。特別是面對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社會各界對審計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審計對象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審計工作的任務越來越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和應用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是提高審計質量,圓滿完成審計工作任務的重要舉措。
(二)審計單位應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建立科學的內部運行機制,完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體專業人員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確保審計人員達到并保持履行其職責所需要的專業勝任能力,以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執行審計業務,為此,審計單位應嚴格人事管理,并不斷創造條件,開展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增加審計人員執行各種類型審計業務的經驗,提高其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建立分級督導制度,并要求各級督導人員對各層次的審計工作給予充分的指導、監督和復核,必要時應當聘請相關的專家進行協助;對全面質量控制政策和相應程序的執行情況及其結果適時進行監督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質量控制方針,建立、健全各項質量控制程序,保證審計工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把審計風險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內部控制調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審計組及其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項目時,應當先對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內部控制進行問卷調查和進行符合性測試,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高低做出評估財務管理論文,看其內控是否嚴密,并找出弱項,以作為實質性測試時的重點。 內部控制問卷調查可以由被審計單位管理部門自我評價,主要評價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內部控制問卷調查,只能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做出初步評價,要真正評價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必須通過符合性測試。在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問卷調查和符合性測試后,根據其評價以及對內部控制松弛部分和匯總的弱項,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并應當實施詳盡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以便將檢查風險以及總體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審計風險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風險意識,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審計風險,這樣審計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備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獻: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5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審計),北京海淀區阜成路甲28號,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115-137頁
《政府審計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徑與實現機制》一文,基于國際金融危機的視角,從金融危機理論及其生成機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審計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目標;對政府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免疫功能進行了定位;分析了政府審計應對金融危機發揮免疫功能的自身優勢;在描述當前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探討了政府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徑;構建了政府審計應對金融危機、維護金融安全的機制框架;并從審計理念、方式方法與技術手段等層面提出相應策略和建議。
《經濟案件線索審計研究及其案例分析》一文,以研究經濟案件的本質屬性、特征、表現形式為切入點,從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點上,探尋挖掘經濟案件線索的有效路徑,并通過大量的審計案例,對審計在發現經濟案件線索的總體思路、主要方法和技巧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分析和論證,運用多種學科及相關理論,歸納、梳理和提煉發現經濟案件線索的科學有效的審計方法,為審計查找經濟案件線索、加大審計執法力度、提高審計監督水平提供了思路。
《國家審計機關聘用審計風險防范研究》,主要從聘用審計的委托關系、聘用審計的動因、聘用審計的作用、聘用審計的過程管理和基本指標評價等方面構建出了一套國家審計機關聘用審計風險防范體系,充實和豐富了現有國家審計理論,同時為構建合理科學的聘用審計風險防范體系提出了科學的建議。
0 引言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按照戰略管理論和系統論,將由于企業的整體經營風險所帶來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風險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進行評估,是評估審計風險觀念、范圍的擴大與延伸,是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繼承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審計和鑒證準則委員會(IAASB)了一系列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對審計風險模型重新描述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IAASB,2003)。由此,我們可以將目前審計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稱之為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而將新模型稱之為現代審計風險模型。
1 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缺陷
目前審計職業界普遍使用的審計風險模型是由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83年提出的。該模型認為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要素組成,對審計風險的計量為: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根據上式,在既定的審計風險下,檢查風險可計算如下: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
根據上述模型,審計主體在確定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時,首先要評估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在此基礎上推算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該審計風險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審計風險 該審計風險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觀存在的風險。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考慮了有關審計風險控制的環節,并用公式來描述審計風險的概率,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即計量審計風險給審計主體帶來的損失金額的可能性。
1.2 審計風險因素不全面 該模型考慮的風險只與審計過程和審計順序有關,即只從審計主體的審計檢查方法和審計對象的經營、內部控制方面考慮審計風險因素,未充分考慮審計風險產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報表使用者的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因素等。
1.3 無法描述道德風險 審計案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非完全是由于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審計主體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也會成為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人們除了關注審計技術和程序的發展外,亦開始關注審計主體的自身行為,由此產生了審計主體的道德問題。但是,傳統的審計模型無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風險,包括:企業與審計主體串通舞弊,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審計主體接受賄賂;審計主體為了經濟利益壓低價格有損同業等。
1.4 對審計風險的表述不完整 隨著審計風險含義的擴大,審計風險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審計過程和所審計的對象,必須把審計風險的控制放在一個系統中全面把握,還應考慮審計環境影響、人員因素及后果等。審計風險范圍也應擴大為審計主體風險、會計師事務所風險和會計行業風險,還包括審計結論利用中產生的法律風險以及賠償風險。
2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發展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傳統審計風險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式上有所簡化,但審計風險的內涵和外延卻擴大了。
2.1 認定層次風險 認定層次風險指交易類別、賬戶余額、披露和其他相關具體認定層次的風險,包括傳統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認定層次的錯報主要指經濟交易的事項本身的性質和復雜程度發生的錯報,企業管理當局由于本身的認識和技術水平造成的錯報,以及企業管理當局局部和個別人員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錯報。
2.2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 會計報表整體層次風險主要指戰略經營風險(簡稱戰略風險)。把戰略風險融入現代審計模型,可建立一個更全面的審計風險分析框架。
2.2.1 從戰略風險的定義來看:戰略風險是審計風險的一個高層次構成要素,是會計報表整體不能反映企業經營實際情況的風險。這種風險源自于企業客觀的經營風險或企業高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傳統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的交易和事項在本身真實的基礎上,怎樣發現會計報表存在的錯報,將審計重點放在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層次,而不從宏觀層面考慮會計報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這很可能只發現企業小的錯誤,卻忽略大的問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解決的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層通同舞弊、虛構交易或事項而導致會計報表存在錯報怎樣進行審計的問題。
2.2.2 從審計戰略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是在系統論和戰略管理理論基礎上的重大創新。從戰略角度入手,通過經營環境—經營產品—經營模式—剩余風險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將會計報表錯報風險從戰略上與企業的經營環境、經營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在源頭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發現會計報表錯報,把握審計風險。而將環境變量引入模型的同時,也將審計引入并創立了戰略審計觀。
2.2.3 從審計的方法程序來看:現代審計風險模型注重運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財務數據分析,也包括非財務數據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樣化,如戰略分析、績效分析等。例如畢馬威國際(KPMG)為應用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理念與方法,研究制定了經營計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專門分析企業在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下的經營情況,以確定關鍵經營風險如何影響財務結果。BMP提供了一個審查影響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從審計的目標來看:現代審計是為了消除會計報表的重大錯報,增強會計報表的可信性。為達到此目標,注冊會計師應當假定會計報表整體是不可信的,從而引進全方位的職業懷疑態度,在審計過程中把質疑一一排除。而該模型充分體現了這種觀念。
3 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分析應用框架
3.1 確定總體審計風險概率 審計風險可按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分為基本確定、很可能、可能和極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來進行表述,如極小可能的概率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畢業設計(論文)要求",但在寫作目的,選題等方面,應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
1.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探討會計,財務管理前沿理論問題;
2.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并
解決財務,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BT1〗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
1.論文選題應盡量理論結合實際,達到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會計實踐中的問題;
2.應注意選題的創新性,題目應盡量避免與往屆重復;
3.選題的難易程度,工作量應適當,避免過于簡單,達不到本科畢業論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盡量避免難度過大,影響完成質量;更應避免選題面過寬,過大,無法縱深探討.
以下論文寫作方向和題目,可供大家在選題時參考:
1.標準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2.目標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3.責任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4.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5.企業成本控制體系的建立
6.企業責任成本管理問題研究
7.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9.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問題的實證研究
10.激勵股票期權理論及應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行為與動機
12.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13.企業重組的會計問題研究
14.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信息質量管理
15.企業兼并中的財務分析與財務決策
16.企業財務控制機制研究
17.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
18.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方法研究
19.企業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資本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
21.優化企業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
22.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
23.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在企業中的應用
24.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在企業中的應用
25.會計準則的國際比較
26.企業財務網絡化管理研究
27.企業成本核算系統設計
28.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設計
29.會計會計報表系統設計
30.計算機會計學中總賬的設計分析
3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獨立審計質量控制
33.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管理
34.企業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5.獨立審計風險的實證分析
36.審計風險及防范的實證研究
37.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審計模式研究
38.電子商務下的審計風險及控制
39.人力資源會計研究
40.環境會計理論研究
41.債轉股問題及對策研究
42.風險投資問題研究
43.商業銀行貸款資產管理
44.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研究
45.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問題探討
47.企業對外投資財務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