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產保險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重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金融保險專業于2011年末重組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高管、行業協會及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完成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設定專業發展規劃研究專業調整與建設、研討課程開發與建設促進教學管理、協調學生實習、實訓頂崗與就業、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不定期舉行研討會,就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方案展開卓有成效的討論,委員們對課程的開設門類、職業素質與能力的構造、校內外實習實訓等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重組對金融保險專業更好地為產業服務搭建了平臺,也有助于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的對接。
(二)創辦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
1、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成立。
2011年11月4日,學院領導與紫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總經理共同為“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揭牌,當兩位領導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頓時引起臺下一片掌聲。這一刻不僅標志著學院與紫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也為學院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添寫了濃重的一筆,更為學院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章程。
為明確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規范學院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合作雙方起草并通過了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章程。章程由總則、組織機構、工作內容與形式、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經費來源與財務管理、附則六部分內容構成。
3、企業參與課程考核與評價。
為了讓專業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要求,實現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金融保險專業聘請了紫金保險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總經理及銷售部、客服部、人力資源部等部門高管作為金融保險專業兼職教師,參與財產保險、保險基礎等課程建設與課程教學,課程教學的部分內容轉移到了紫金保險公司實地進行,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了現場教學,并根據學生的實地學習表現提供了考核評價意見。同時,紫金保險公司還接納了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班學生到公司頂崗實習,幾位高管還兼任了頂崗實習畢業生的實習指導及論文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習表現提出了考核評價意見。由于紫金保險公司兼職教師在考核評價上更重視對學生工作能力與素質的評價,使金融保險專業借助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這個平臺豐富了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更趨全面系統。
4、青年教師到紫金保險掛職鍛煉。
在校企合作交流過程中,金融保險專業有數名青年教師在紫金保險公司掛職鍛煉、實踐實習。在實習掛職期間,通過輪崗學習,分別實習了前臺業務、銷售業務和理賠業務等,提高了自身實踐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學水平。5、開設員工培訓班。金融保險專業與紫金公司共同開設了兩期培訓班,開展對紫金保險公司員工的培訓,講授風險與保險、財產保險、汽車保險知識,進行保險營銷技能培訓,培訓后紫金保險員工參加的保險營銷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達100%。
(三)與中國工商銀行共建
“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學院領導、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領導共同為“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的成立,是雙方共青團組織積極探索服務青年大學生的新途徑,是為促進青年員工立功建業、幫助青年學生增加實踐機會的益事,也是工商銀行和我院金融保險專業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共建“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以來,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員多次走進校園為師生宣傳金融知識、釋疑解惑,免費辦理網銀、手機銀行等業務;金融保險專業的學生也多次赴工商銀行城南支行體驗金融產品,熟悉崗位流程,提高職業能力;隨著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入,將會為培養優秀人才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1、校內實訓中心建設。
近兩年來,金融保險專業改擴建了原有的模擬銀行、證券實訓室、保險實訓室等校內實訓室,建成了“仿真、集成、開放”的金融實訓中心。以金融行業一線操作、客服及營銷類崗位作為人才培養定位,本著專業建設服務產業的宗旨,金融實訓中心設有銀行仿真實訓室、銀行綜合技能實訓室、保險仿真實訓室、保險綜合技能實訓室、證券交易實訓室等八個實訓室,同時在建設規劃中的還有理財實訓室和貨幣博覽館。金融實訓中心配套了銀行柜臺綜合業務、銀行信貸業務、保險綜合業務、證券投資業務、銀行卡業務、理財規劃業務等實訓教學軟件,充分滿足學生職業素養訓練、業務流程操作、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養的需要;實訓中心充分模擬職場環境、營造職場氛圍,實現專業教學過程的“理實一體、學做結合”。金融實訓中心同時可用于企業員工培訓、繼續教育培訓、終身學習培訓,集成多種功能,是服務社會的基地,是金融保險人才培養的搖籃。
2、強化校外實訓基地功能。
通過成立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密切了與紫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的合作關系。同時,金融保險專業與中國人壽淮安公司簽訂了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向中國人壽公司輸送即將畢業的學生參加暑期工學結合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國人壽對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學生也對這樣的校企合作內容非常支持,他們說這樣的暑期實踐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減輕了家庭的負擔。目前金融保險專業已擁有15家校外實訓基地。
(五)工學結合,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
一體化教學就是說將工作與學習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室與實訓室一體化、課堂與職場環境一體化。在金融保險行業專家的指導下,通過核心崗位職業能力分析,進行工作項目與工作任務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標準體系,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項目,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的仿真或真實環境,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金融實訓中心的建設,重組教學環境、重設課堂氛圍、重設教學評價等,重構課堂教學,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學情境和場所,將課程教學設置在學做合一的實習實訓場所,實訓中心充分模擬職場環境、營造職場氛圍,實現訓練的仿真,教學的一體。以實訓室為教學場地,開放課堂,以專題培訓的方式請學生走出教室,將操作性很強,如銀行柜臺業務、產品營銷業務、客戶服務業務、證券經紀業務、現場查勘業務等,轉移到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校外實習基地實地上課,教學做一體化,實現學習和工作零距離結合,切實做到工學交替。
(六)校企合作開發課程。
使培養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險行業企業的需求,通過開展市場調研與邀請金融保險行業企業專家座談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明確金融保險專業崗位職業能力,明確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課證融通,實現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并在此基礎上,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業務骨干攜手共同開發建設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商業銀行信貸實務、金融產品營銷、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證券投資實務等6門專業核心課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校企雙向使用的項目化教學(培訓)教材,教材內容選取金融企業真實業務,反映“理實一體、學做結合”的培養理念。
二、校企合作機制創新與實踐的主要成效
通過全面校企合作,廣泛搭建產學結合的職教平臺,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推進辦學模式的創新,增強辦學活力。
(一)創新了人才培養。
根據建設行業特點,金融保險專業創新了“課證融通、工學交替、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險專業大力推進“雙證書”制度,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校企合作發展,工學交替,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開展了分段式教學、仿真模擬實訓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
(二)課程建設與改革開放見成效。
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在充分聽取和吸收行業企業專家意見,在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必備的專業應用知識、職業核心能力、職業主要素質,從而確定學習領域課程,構建了“學做結合、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同時,加強了課程開發與建設力度,與行業企業人員,共同開展課程建設,成果有省級精品課和院級精品課、優質課、達標課等。
(三)教師素質得到提高。
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按照“能工巧匠進課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職稱、學歷、雙師、專兼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發展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本文為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重點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高職金融保險專業校企合作機制創新與實踐――以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收錄日期:2014年4月22日
一、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道路,校企合作已經成為培養創新型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職院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金融保險專業在省示范建設過程中重視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強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辦學活力,實現行業企業與專業建設的互相促進,在區域經濟社會與高等職業教育和諧發展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與實踐。目前,金融保險專業已與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在訂單培養、工學交替、課程開發、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師資培訓、技術交流、社會服務、頂崗實習、學生就業等方面進行了合作,總體來說成績是顯著的。
二、校企合作機制創新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通過和行業企業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合作模式靈活多樣,促進了雙方共同發展,達到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
(一)重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金融保險專業于2011年末重組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高管、行業協會及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完成專業建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設定專業發展規劃研究專業調整與建設、研討課程開發與建設促進教學管理、協調學生實習、實訓頂崗與就業、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不定期舉行研討會,就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方案展開卓有成效的討論,委員們對課程的開設門類、職業素質與能力的構造、校內外實習實訓等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重組對金融保險專業更好地為產業服務搭建了平臺,也有助于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的對接。
(二)創辦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
1、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成立。2011年11月4日,學院領導與紫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總經理共同為“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揭牌,當兩位領導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頓時引起臺下一片掌聲。這一刻不僅標志著學院與紫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也為學院創新校企合作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添寫了濃重的一筆,更為學院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章程。為明確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規范學院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合作雙方起草并通過了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章程。章程由總則、組織機構、工作內容與形式、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經費來源與財務管理、附則六部分內容構成。
3、企業參與課程考核與評價。為了讓專業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要求,實現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金融保險專業聘請了紫金保險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總經理及銷售部、客服部、人力資源部等部門高管作為金融保險專業兼職教師,參與財產保險、保險基礎等課程建設與課程教學,課程教學的部分內容轉移到了紫金保險公司實地進行,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了現場教學,并根據學生的實地學習表現提供了考核評價意見。同時,紫金保險公司還接納了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班學生到公司頂崗實習,幾位高管還兼任了頂崗實習畢業生的實習指導及論文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習表現提出了考核評價意見。由于紫金保險公司兼職教師在考核評價上更重視對學生工作能力與素質的評價,使金融保險專業借助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這個平臺豐富了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更趨全面系統。
4、青年教師到紫金保險掛職鍛煉。在校企合作交流過程中,金融保險專業有數名青年教師在紫金保險公司掛職鍛煉、實踐實習。在實習掛職期間,通過輪崗學習,分別實習了前臺業務、銷售業務和理賠業務等,提高了自身實踐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學水平。
5、開設員工培訓班。金融保險專業與紫金公司共同開設了兩期培訓班,開展對紫金保險公司員工的培訓,講授風險與保險、財產保險、汽車保險知識,進行保險營銷技能培訓,培訓后紫金保險員工參加的保險營銷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達100%。
(三)與中國工商銀行共建“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學院領導、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領導共同為“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的成立,是雙方共青團組織積極探索服務青年大學生的新途徑,是為促進青年員工立功建業、幫助青年學生增加實踐機會的益事,也是工商銀行和我院金融保險專業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
共建“青年金融實踐體驗中心”以來,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員多次走進校園為師生宣傳金融知識、釋疑解惑,免費辦理網銀、手機銀行等業務;金融保險專業的學生也多次赴工商銀行城南支行體驗金融產品,熟悉崗位流程,提高職業能力;隨著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入,將會為培養優秀人才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1、校內實訓中心建設。近兩年來,金融保險專業改擴建了原有的模擬銀行、證券實訓室、保險實訓室等校內實訓室,建成了“仿真、集成、開放”的金融實訓中心。以金融行業一線操作、客服及營銷類崗位作為人才培養定位,本著專業建設服務產業的宗旨,金融實訓中心設有銀行仿真實訓室、銀行綜合技能實訓室、保險仿真實訓室、保險綜合技能實訓室、證券交易實訓室等八個實訓室,同時在建設規劃中的還有理財實訓室和貨幣博覽館。金融實訓中心配套了銀行柜臺綜合業務、銀行信貸業務、保險綜合業務、證券投資業務、銀行卡業務、理財規劃業務等實訓教學軟件,充分滿足學生職業素養訓練、業務流程操作、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養的需要;實訓中心充分模擬職場環境、營造職場氛圍,實現專業教學過程的“理實一體、學做結合”。金融實訓中心同時可用于企業員工培訓、繼續教育培訓、終身學習培訓,集成多種功能,是服務社會的基地,是金融保險人才培養的搖籃。
2、強化校外實訓基地功能。通過成立江蘇財經?紫金保險學院密切了與紫金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的合作關系。同時,金融保險專業與中國人壽淮安公司簽訂了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向中國人壽公司輸送即將畢業的學生參加暑期工學結合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國人壽對金融保險專業學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學生也對這樣的校企合作內容非常支持,他們說這樣的暑期實踐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又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減輕了家庭的負擔。目前金融保險專業已擁有15家校外實訓基地。
(五)工學結合,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一體化教學就是說將工作與學習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室與實訓室一體化、課堂與職場環境一體化。在金融保險行業專家的指導下,通過核心崗位職業能力分析,進行工作項目與工作任務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標準體系,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確定教學內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項目,依托校內外實訓基地的仿真或真實環境,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金融實訓中心的建設,重組教學環境、重設課堂氛圍、重設教學評價等,重構課堂教學,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學情境和場所,將課程教學設置在學做合一的實習實訓場所,實訓中心充分模擬職場環境、營造職場氛圍,實現訓練的仿真,教學的一體。以實訓室為教學場地,開放課堂,以專題培訓的方式請學生走出教室,將操作性很強,如銀行柜臺業務、產品營銷業務、客戶服務業務、證券經紀業務、現場查勘業務等,轉移到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校外實習基地實地上課,教學做一體化,實現學習和工作零距離結合,切實做到工學交替。
(六)校企合作開發課程。使培養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險行業企業的需求,通過開展市場調研與邀請金融保險行業企業專家座談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明確金融保險專業崗位職業能力,明確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課證融通,實現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并在此基礎上,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業務骨干攜手共同開發建設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商業銀行信貸實務、金融產品營銷、財產保險、人身保險、證券投資實務等6門專業核心課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校企雙向使用的項目化教學(培訓)教材,教材內容選取金融企業真實業務,反映“理實一體、學做結合”的培養理念。
三、校企合作機制創新與實踐的主要成效
通過全面校企合作,廣泛搭建產學結合的職教平臺,形成了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推進辦學模式的創新,增強辦學活力。
(一)創新了人才培養。根據建設行業特點,金融保險專業創新了“課證融通、工學交替、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險專業大力推進“雙證書”制度,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校企合作發展,工學交替,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開展了分段式教學、仿真模擬實訓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
(二)課程建設與改革開放見成效。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在充分聽取和吸收行業企業專家意見,在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必備的專業應用知識、職業核心能力、職業主要素質,從而確定學習領域課程,構建了“學做結合、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同時,加強了課程開發與建設力度,與行業企業人員,共同開展課程建設,成果有省級精品課和院級精品課、優質課、達標課等。
(三)教師素質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按照“能工巧匠進課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職稱、學歷、雙師、專兼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職業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發展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四)實訓基地建設多樣化。為加強教師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遵循“校內建企、企內建校”的思想,充分利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資源和紫金保險學院優勢,整合校內外資源,組建了多模式的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學習性實訓基地。如與紫金保險合作建成保險仿真實訓室、與工商銀行合作建成銀行仿真實訓室;在紫金保險、海通證券設立駐企工作站等。
主要參考文獻:
采訪路的上,在北京工商大學校園里,又一次驗證了朱志忠教授的觀點。問道學生,眾口一詞:“校園里的名師,保險圈的名人,風趣幽默,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但是他很嚴格,對教學和學生要求很高。他的研究生不好考,競爭太激烈。”
“說得沒錯,我對自己弟子的要求較高,這是為了專業的長期發展。”王緒瑾直言,選弟子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德、才、貌一個都不能少。
“保險行業有自己的行業特點,加上我希望培養的人才是在保險行業能夠有所作為的人才,所以定了三個條件:第一是德,品質要好,基本要求是以善為人;第二是才,專業基礎過硬,包括筆頭能力和口頭能力兩方面;第三是貌,強調氣質,長相是父母給的,氣質是自己培養出來的。”讓王緒瑾由衷寬慰的是,畢業進入保險界的弟子就業較好、多居重要崗位,口碑業績都不錯,在海內外大學做研究的也是喜訊頻傳、成果不斷。
說到教書,王緒瑾最初并不想教書,大學畢業時,校長和書記認為他學習認真、成績好,讓他當大學老師,北京商學院屬于商業部直屬的院校,要分給他們一個可靠的老師。
說實在的,大學畢業,誰都想到商業部去工作,但那個時代講服從組織分配,王緒瑾也就無可奈何地干上了這一行。他是個干一行愛一行的人,慢慢地也就找到教書育人的樂趣了。從1983年開始,經過多年努力,他與同事一道,于1994年在北京工商大學創辦了保險專業,2003年增設了保險精算學方向,并使該專業成學校專業亮點之一。
學者的觀點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他認為專業的發展是眾多保險學界與業界同行支持、學生與老師共同努力的結果。許多事情他放手給得力的兩個副主任,兩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不負眾望給保險系帶來一片活力。最近一例即是2007年底,由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和教務處主辦、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社承辦、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贊助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保險模擬法庭大賽”。來自北大、人民大學、中央財大、對外經貿大、南開、復旦、武大、上海財大、中山大學等全國10所保險名校的代表隊經過激烈角逐,最終由北京工商大學代表隊獲得亞軍,該校代表隊胡虹獲得最佳辯手獎。
“這幫孩子素質好,能吃苦,有潛力。”學者經常稱自己的學生為孩子,盡管欣賞愛護有加,仍嚴格要求他們。在他眼里,年輕人聰明、有潛力,但也需要引導。
2007年底,王緒瑾教授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平安精英大學生勵志計劃”論文頒獎活動,讓他高興的是系里五位學生的論文在全國50多所參賽高校的110多篇參選學術文章中脫穎而出,占總獲獎數30篇的六分之一,在2006年該系保險專業學生獲獎6篇,也是占總獲獎數37篇的六分之一,連續四年來,該系學生每年都獲獎。這個活動一大特點是對論文質量要求嚴,論文要求具有較強的學術含金量。該系研究生2007年獲獎的論文均曾在《保險研究》上發表。
研究成果較多對一個教授來說也是價值的體現。這算不上什么成果!王緒瑾不滿意自己的成績:做學問不應該是簡單地為了發多少論文、出多少書,而是要論證有價值的學術觀點,也就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觀點,若干年后大家看來還是值得讀的文章,但要做到這點太難了。這取決于自身的理論水平、研究方法,還有保險市場的實踐。
尋找中國保險市場理想模式
壟斷競爭型是中國保險業的理想模式
《保險家》:最近學界一個討論的熱點是您提的關于中國保險市場模式的問題,你認為中國保險市場模式是一個什么模式?
王緒瑾教授(以下簡稱“王”):在封閉經濟環境條件,寡頭壟斷型模式是中國保險市場模式的理想選擇,它既能夠促進競爭又能夠保障市場的穩定;而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中國保險市場的理想模式將是壟斷競爭型模式。
《保險家》:有最危險的可能選擇?王:在我國目前而言,那就是自由競爭型危險模式,因為它也可能帶來中國保險市場的不穩定,從而引發金融危機。
《保險家》:中國保險市場的理想模式將是壟斷競爭型模式,您得出該結論的依據是什么?
王:中國保險市場模式的選擇是基于以下依據:
第一,保險公司自身特點需要一定的壟斷。由于保險公司是風險管理企業,只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保險公司,才能在其它小型保險公司破產時有大型保險公司接管,從而使被保險人得到保險保障。1997年到2002年日本8家壽險公司破產,被大型保險公司接管,就是較好的先例。
第二,規模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壟斷。由于一定經濟規模可以降低費用率,因此,由于規模經濟的要求,促使保險公司向一定的規模化經營。
第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需要打造保險“航空母艦”。由于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保險公司之間的國際競爭,各國為了提高本國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在產業組織上將會注重打造民族保險業的“航空母艦”。
第四,入世承諾。中國的保險入世承諾中,只對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條件做出了規定,而加入時營業許可的發放不設經濟需求測試或執照數量限制。這就決定了將會有大量的外國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
第五,中國國情。據統計,2006年,財產保險最為發達的為廣東,市場份額為第一位占13%,其次為江蘇占7.98%;人身保險最為發達的為廣東,為9.96%,其次為江蘇9.25%和北京7.92%。保險業落后的5省區保費收入的市場份額僅僅為1.72%, 不及中部地區一個中等省的份額。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發達,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后。因而政府一方面加快東部發展,另一方面扶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開發保源。
《保險家》:如何實現這個模式,有何建議?
王:主要是一些宏觀政策建議。
第一,加速保險市場主體的培育。尤其是加速保險中介市場主體的培育,發揮保險人、保險經紀人和保險公估人在市場上的傳導作用;完善再保險市場主體,構架以再保險集團為主的、多主體的再保險市場體系。
第二,打造保險航空母艦。國有保險公司進一步進行深化股份制改造;對原有的股份公司應當逐步增資擴股,并且逐步引入民營資本,以提高其償付能力和競爭能力;在股份制企業制度下逐步打造民族保險業的保險“航空母艦”以提高保險業抗風險的能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保險法律法規,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完善的保險法律法規體系。一方面,建立以《保險法》為核心的配套法律和法規;另一方面,結合本國國情,進一步修訂《保險法》。
第四,實現保險監管職能和方式轉變。保險監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保險監管職能轉變在于發揮監管部門應當發揮的職能,并增加監管的透明度;在監管方式方面,應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建立組織機構和監管制度。
第五,完善行業自律和企業內控制度。行業自律的目的在于使保險公司的市場行為在國家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護中國保險行業的利益。要讓中國保險行業自律組織真正成為中國保險行業利益的代表。
第六,要進行保險營銷渠道的創新,充分發揮保險中介的作用。一方面,推進有關保險公司產品的交叉銷售;另一方面,通過允許利用中介展業降低成本,同時設立理賠服務部控制風險,扶持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
創新是主題
《保險家》:您剛才提到完善保險法律,意味著法律修訂?
王:是的。
《保險家》:具體說《保險法》應該在哪些條目上進行完善?
王:保險業法待研究的問題中,可概括為保險業法和保險合同法,兩方面都需要修改。從保險業法看,主要為保險組織形式和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從保險組織形式看,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保險需求的多層次性,各種保險組織形式能夠滿足不同需求。目前中國保險法規定的保險組織形式為: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及其他組織形式。而在國外,相互保險公司和保險合作社也是保險組織的重要形式。尤其是相互保險公司,在1999年全球500強中的53家保險公司中,占有21家;在2000年全球500強中的49家保險公司中,占有17家,這是因為相互保險公司有投保人與保險人利益一致性的重要優勢。因此,中國的保險組織形式應當有: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險公司、國有獨資公司、保險合作社,以及其他保險組織。從資金運用監管看,應當放松投資方式、控制投資比例。
從保險合同法的修訂看,在不可抗辯條款、受益人條款等均有待完善。
當然,也有金融一體化問題。目前在中國存在銀行保險,有銀行保險業務,也有控股公司,也存在購并,但金融控股公司法尚未頒布,適應銀保融通的金融控股公司法亟待制定和頒布。
《保險家》:說到組織形式的創新,有觀點認為大量的保險中介組織生存已經困難,還有必要提保險組織多樣化?
王:組織形式創新是需要的,應該多樣化。原因在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保險需求的多樣性;保險組織功能的差異性;同時,有利于構架中國壟斷競爭型保險市場模式。一方面具有大量的公司存在,利于促進競爭;另一方面少數公司所占市場份額較高,利于保證保險市場的穩定,從而,使被保險人得到保險保障。為此,應當打造中國的“保險航空母艦”,通過國有獨資公司股份制改革、股份公司的增資擴股,以及一定程度的購并來實現。
保險組織如何創新?要多元化。由于已經入世,為了保護民族保險業,應當適當發展一些相互保險公司,在有些地區或行業,發展保險合作社,如農村、漁船業。同時,國有獨資公司,將面臨逐步股份化,以提高其融資能力和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形成以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國有獨資公司、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自保公司為補充的多樣保險組織。優秀的中介忙著跑馬圈地以期上市,大量的中介為生存而戰,這里涉及的是保險服務創新的問題。
《保險家》:保險服務創新有哪些內容?
王:保險服務創新方向是服務的綜合化,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金融業發展的趨勢是,銀行、證券、保險融為一體經營,跨業經營在所難免。短期內,從銀行窗口銷售保險商品,對保險業只是多了一個代為促銷的機構,但長期而言,保險及銀行的結合,已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保險業應有所準備。
銀保業務的融通目前在中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銀行已經保險業務,但規模較小,主要是人身保險業務。在近期內還會擴大,主要是保險業務。目前在國外銀行保險在壽險業務比例在逐年提高,從1994年到2004年,法國從55%上升到62.5%,英國從12%上升到17.2%;意大利從12%上升到59.1%;德國從8%上升到23.5%;西班牙從21%上升到73.7%。
逐步與國際接軌也是必然,一方面保險消費者消費需求的綜合化,要求我國保險公司提供“保險套餐”或“保險超市”,甚至“金融超市”;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不僅要在承保方便、及時理賠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做好基本服務,而且要在承保后和理賠中提供附加服務。
《保險家》:保險營銷渠道的創新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
王:要充分發揮保險中介的作用。
一方面,推進有關保險公司產品的交叉銷售;另一方面,通過允許利用中介展業降低成本,同時設立理賠服務部控制風險,扶持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具體講,在目前條件下,展業要創新,即網絡銷售、電話銷售、柜臺銷售和陌生拜訪相結合;保險公司直接展業與保險人展業、保險經紀人展業相結合,并以保險人和保險經紀人展業為主。
目前中國電腦和網絡發展非常迅速,相應地,網絡在保險業的運用也將較為廣泛,主要表現在公司的管理和銷售方面。國民保險意識和網絡的發展狀況,網絡銷售近期發展將較為緩慢。現在網絡銷售主要應用在人壽保險和部分財產保險中的簡易險種;然而,從長期來看,網上交易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監管路徑
《保險家》:保險投資是現代保險業存在與發展的關鍵,保險投資監管如何與時俱進?
王:保險投資監管的方向是,放松投資方式,控制投資比例。在立法上,放松投資方式的同時,控制投資比例。從法律監管的角度看,在放松投資方式規定的同時,如允許投資于有價證券、不動產、抵押貸款、銀行存款等,同時應規定投資比例。前者是為了提高保險投資的盈利能力;后者則為控制投資風險提供了條件。保險業的穩健發展,一方面要求保險投資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另一方面要求保險投資的盈利性。顯然,協調是十分重要的,法律應當為保險投資監管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在注重投資方式多樣化的同時,也規定了投資比例。如美國紐約州、日本、德國、我國臺灣等均有這方面的規定。這些法律規定不僅涉及了風險比較大的投資方式所占總投資的比例,而且規定了某一投資方式投資與有關每一籌資主體的比例。
當然,加強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監管立法是需要的。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愈大,表明保險公司可自由運用的資金愈多,則保險投資方式上可選擇盈利性大、風險高的方式。由于保險監管的核心在于確保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所以,對保險投資監管的核心在于提高其償付能力。
《保險家》:剛才談到了對保險公司的風險問題,如何看待?
王:自從1980年我國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保險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所限,如內控制度不十分完善、人才儲備的緊缺以及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變化等,都可能增加保險公司的風險,從而使保險公司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因此,需要嚴控保險公司的風險。但這都是發展中的風險,隨著我國保險市場的完善,將會逐步解決。
《保險家》:對保險公司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的對策有何建議?
王:對保險公司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可以從兩個基本途徑入手,一是保險公司自身內部的風險管理;二是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風險的預防與監管。保險公司自身進行風險管理的對策,第一,加快人才培養、加大技術開發與引進力度;第二,加快自身組織機構建設、強化內部相互監督、制約機制;第三,樹立科學的市場經營理念。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要加強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只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才能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進行及時地了解、監控,才能及時地發現保險公司面臨的潛在風險,進行及時的風險管控。
然而,國內的保險市場仍具備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條件。首先,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人口的老齡化,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將有利于保險業市場規模的擴張。保險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業,有著福利事業的性質,把保險納入社會保障制度,對中國來說是非常必須的。其次,我國目前的保險深度及保險密度都很低,從而為保險市場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在國內,保險無論從傳統觀念上還是從實際的運作中都遠遠沒有達到“深入民心”的程度。因此,加大對保險的宣傳,使百姓了解其實質,很有潛力可挖。第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將為保險業市場規模的擴大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第四,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將為我國保險市場的長期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目前,全國已有28家保險公司,一個以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并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但規模與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
中國的保險公司在改革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和發現專門的保險人才。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根本上說,培養各類保險專業人才及與保險相關的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是提高保險經濟效益的根本大計和根本途徑。
保險學主要為適應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對保險專業人才的需求而開設的專業方向。本專業主要為經濟和管理部門、保險公司、外貿公司、企事業單位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級專業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系統掌握保險學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熟悉我國的有關法律、方針和政策;了解國內外保險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主要專業課程有:西文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會計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結算、保險學原理、風險管理、精算原理、財產保險、人身保險、海上保險、涉外保險、保險會計、保險法律環境分析、保險企業經營管理等。本專業實行文理科學兼招。相關內容請登陸
Chairman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 rdrenna@sbm.temple.edu
1992年畢業于賓大的WHARTON 商學院PHD學位,專業是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現任教于賓大的WHARTON 商學院和TEMPLE的FOX商學院。發表了多篇論文如:“Plan, Market, and Regulatory Considerations in HMO Solvency Prediction”,“Changes in HMO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the New Role of Consumers”,等
Dr. Mary Weiss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eaver Chair
E-mail: mweiss@vm.temple.edu
Web Site:
1984年畢業于賓大的WHARTON 商學院PHD學位,具體研究的領域有intern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insurance industry, no-fault automobile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 regulation。有豐富的實際咨詢經驗,現在教授的科目有intern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ctuarial applications in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等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derson, Dan bus.wisc.edu/faculty/facdetails.asp?id=31
Professor in Actuarial Scienc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Address: 5295 Grainger Hall 975 University Avenue, Madison, WI 53706
Email: danderson@bus.wisc.edu
他在以下的領域中有較深的造詣:
* Asbestos
* Catastrophic insurance
*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 Government insurance programs
* Hazardous waste
* Insurance company insolvencies
* Liability
* Superfund
Miller, Robert bus.wisc.edu/faculty/facdetails.asp?id=34
Professor in Actuarial Scienc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金融系目前開設金融學、投資學和保險學三個專業,這些專業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理論課教學的同時,更需加強實踐教學。在構建金融系特色實驗教學體系時,應該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符合從業實際情況。特色實驗教學體系應符合銀行、保險、證券實際,與金融業發展水平相適應。二是強調實踐性。通過實驗教學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突出實驗課程體系的代表性。在課程中選擇最具代表性課程構建特色實驗課程體系。
經過努力,我們對多門實驗課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經驗。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沒有形成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實驗課程之間內容交叉;二是個別實驗課教學方法不明確,缺乏完整的實驗方案等問題。
一、構建特色實驗教學課程體系
構建特色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整合現有資源,構建三個專業的實驗教學子系統。金融學專業的實驗課包括:銀行業務、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國際金融學、人身保險、財產保險、金融期貨與期權學和網絡金融實務;保險學專業包括保險業務、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國際金融學、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和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學;投資學專業包括期貨與期權交易、證券投資技術、國際金融學、金融工程學。
鑒于實驗課程對學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各門獨立實驗課均已配備專門的實驗教師。另外,進一步完善了實驗大綱和實驗指導書,組織資深教師討論和審核各門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實驗項目、實驗方案以及教學的模式、方法,避免重復和遺漏。形成標準化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設計規范化的實驗教學環節。
二、形成特色實驗教學方法
根據金融系三個專業實驗實訓課程自身的特點,實驗課教學可采用以下符合金融學、保險學和投資學實驗教學的特色教學方法。
1.開放式教學法。打破封閉式的教學方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式教學方法。聘請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的專家走入學校,介紹實踐中的案例,分享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通過校企合作基地的方式,組織學生到基地實習,通過切身體會,了解實際操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2.模擬仿真教學法。通過模擬仿真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操作,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網絡開展模擬教學,如模擬證券市場交易、模擬網上銀行業務、模擬電子貨幣支付結算。
3.經典案例教學法。通過對金融、保險、投資專業領域中的經典案例的分析,既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對理論進行消化吸收,學以致用。分析案例時既需要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又需要教師動員和總結歸納。通過案例分析,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感性認識,增強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打造特色實驗教學技術支持平臺
1.加強實驗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專、兼職實驗教師政策傾斜,鼓勵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參與實驗教學。以保證實驗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支持實驗教師牽頭高級別的科研項目中;為實驗教師提供培訓和考察活動的機會;不斷優化實驗教學隊伍,學習其他高校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方法。
2.加強對金融實驗實訓中心的軟硬件支持。硬件方面,通過衛星接收器與外界進行數據信息交換;應用服務器安裝各類應用服務軟件;數據庫服務器主要儲存行情數據;PC機供學生實驗使用;其它硬件還包括防火墻、交換機、電子顯示屏、投影機等。軟件方面應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專業軟件、自主開發軟件四部分。目前已經安裝使用的軟件有商業銀行業務軟件、保險公司業務軟件和證券投資分析軟件。自主開發軟件,目前正在開發證券投資模擬賬戶軟件。數據庫資源,目前在數字化校園的環境下,已實現與圖書館的資源共享;購買專業數據庫,如Wind等;自主開發數據庫,把搜集到的金融數據、金融項目以及學生寫的金融類論文等都放到數據庫系統中,形成特色數據庫資源。
3.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實驗教師為學生開展各類金融社團活動提供支持。比如支持證券協會、理財協會、期貨投資協會等展開金融活動;舉行一些金融學論壇、辯論賽、模擬炒股等的比賽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
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保險專業的就業崗位定位不準確。目前不少應用型高校開設的保險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切合實際地拔高培養規格,導致保險專業學生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滿足就業崗位的要求。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保險行業的營銷崗位數占全部崗位數的80%,保險營銷崗位人力資源缺乏。應用型高校保險專業的學生應當先定位于保險營銷而不是保險管理人員。
(二)實踐教學計劃不完善,考評體系不健全。根據我院保險方向2011年培養計劃,保險方面的相關課程有保險學原理、保險實務、保險精算、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社會保險,缺少財產保險案例分析、人身保險案例分析,缺少保險單填制、保險銷售、保險理賠、保險查勘等實踐課程。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計劃與專業理論教學計劃、其他金融專業的教學計劃等,都沒有明確的保險專業實踐教學目標。從整個教學計劃來看,其中只有大二暑假以后的實踐環節,但此環節多為學生自主選擇,所以效果并不佳。這關鍵是實踐教學各項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特別是對實踐教學缺乏有效的管理與考核體系,學生暑期的實習更多的帶有應付性,起不到真正的鍛煉、提高。同時,課程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等環節是由不同老師來完成,缺乏統籌安排與協調,沒有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金融實驗室還有待完善。目前,我院金融控制中心已經成為現代化的金融實驗室,具有了標準的證券投資模擬交易和商業銀行業務模擬操作系統,使學生能在實驗室即可獲得與證券公司相同的實時股市行情及相關信息,據此進行模擬投資實習,除了虛擬資金外,與實際投資完全一致。另外,具有完善的金融各領域的考證題庫,但缺少保險的實踐操作,比如保險單的填制,保險出單系統的模擬,保險理賠等的模擬操作。
(四)實踐教學環節脫鉤,教學方式單一,達不到實踐教學的目標。一方面我院保險方向缺乏完善的課程實驗、實習、課程論文、畢業論文體系,各環節相互脫鉤,實驗項目無法進行,教學課時得不到滿足;課程實習等過于形式化,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選擇,缺乏有效的實習基地,所形成的論文很少深入實際進行調研,文章質量不高。目前的實踐教學主要就是側重于案例教學,雖然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口頭表達的能力,但終歸紙上談兵,與現實差距較大。
(五)保險專業教師缺乏社會經驗與實踐經驗。我院現有三名保險專業教師,一名是保險專業畢業,另外兩名是金融專業畢業,無任何保險公司從業經驗。另外,學院管理體制使得老師難以有課余時間參與保險公司的實踐。教師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隊伍的質量直接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師空有理論缺乏實踐,也難以教給學生符合行業發展的實踐經驗。雖然專業基礎扎實,雖然備課充分,但難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談,難以正確把握保險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加強保險專業實踐教學途徑思考
(一)完善教學計劃和實踐考評體系。首先,要完善教學計劃,主要體現在案例分析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課程實習等,比如增加財產保險案例分析、人身保險案例分析課程等;其次,完善實踐考評體系,針對大二學生暑期的實習,一方面學院可事先聯系并指定實習地點,其次對于實習加大考核力度,通過嚴格的考核使得學生能夠真正從實習中得到鍛煉,從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再次,端正學生的就業理念,不要只想著到保險公司當管理人員,而應該具有從基層干起再逐步晉升,脫離基礎環節的實踐經驗是難以勝任內勤及其他管理方面工作的。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66-05
通過十余年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我們逐步探索了適用于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1234模式: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即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教學主線;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兩大教學體系, 即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安排上,重點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人才培養的三個教育階段,即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四項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 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實踐證明,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條教學主線: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
為了把學校辦成讓學生、 家長、 社會滿意的學校,我們把“應用為本、學以致用”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 并將其貫穿于各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因此,金融學專業從招生伊始,就開始探索如何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金融職業素質的養成。
金融學專業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銀行、保險、證券這三個方向的專業知識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金融學專業都是不分方向的,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內容多而雜, 最終培養出的是一批批“樣樣通、樣樣松”的人才。雖有個別學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將金融學專業改為保險專業、國際金融等若干專業,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學生對某一個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導致專業口徑太窄,使學生就業時面臨困難。針對這種狀況,我校金融系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本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動手能力強, 基礎扎實的金融領域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目標,就金融學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臺上,將符合市場需要的銀行、保險、證券行業某些崗位作為專業方向,構建出“一個專業多個方向”的金融學專業,最終把金融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市場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 。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研和專業論證, 我們認為在大金融學的平臺上開設投資理財方向、證券期貨方向、保險營銷方向是比較適時的,可作為目前首選的三個方向。
在這一大背景下, 我們進一步提煉了金融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認為金融學專業學生通過4年大學生活, 應該在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大應用能力和思想道德、專業業務、文化素質、身體心理四大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提高。詳見表1、表2。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 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業務的養成是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中之重,而且,應該根據學生所選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二、兩大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在課程體系安排上, 我們重點突出了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體系。從理論教學體系來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學時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側重。同時,必須加大選修課比重,這既包括公共基礎課, 也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如前所述,金融領域寬泛,涵蓋知識較多,因此,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從實踐教學體系來看,要改變“重課堂、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念 [3] ,所以,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 保證實踐學時至少占到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具體說來,除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外,還采取了課外學時和專用周的形式。如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這類課程需要利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進行實際操作, 可以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而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市場營銷學、金融英語這類課程安排一定的課外學時,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效果更佳。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還應該采取專業周的形式加大實踐學時,如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等課程可以通過開設證券投資模擬實訓、 外匯模擬交易實訓等實踐課程。部分實踐課程安排如表3所示。
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方向實踐技能, 我們增加了專業方向綜合實踐周, 如根據前面提到的專業方向,我們讓學生在理財規劃綜合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保險營銷綜合實訓中選擇一個。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們增設了創新實踐周。創新實踐包括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創業實踐、學術講座、實驗室開放研究項目、專業課題研究、學術論文、創新能力培訓等,該項學分由學生在校期間取得。 學校可集中開設社會實踐與調查、 學年論文、創業專用周等實踐課程,使學生可以獲得部分創新實踐學分。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有意識地自己參加其他創新實踐, 并根據上報的材料獲得一定的創新學分。如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公開發表專業性論文;參加證券協會、信貸協會、保險協會等表現突出; 在各個層次的點鈔技能比賽、 證券模擬交易大賽、外匯模擬交易大賽等專業性比賽中獲獎;取得理財規劃師、證券、銀行、保險從業資格證,等等,都可以獲得創新學分,并且,規定學生大學期間至少要取得創新實踐學分10個,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實踐環節學分。見表4。
三、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專業強化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分為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 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專業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可以這樣說:沒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這8門全國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支撐,金融學專業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木之本”。所以,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是后續強化、提高專業技能的關鍵。在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 證券投資學等專業課程是學習的重點。在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專業方向的理論課程、專業方向的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等。
如理財規劃方向理論課程我們設置了財務分析、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理財規劃原理、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投資經理實訓、理財規劃綜合實訓課程等; 信貸管理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銀行會計學、個人理財、風險管理、銀行信貸管理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銀行前臺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課程等; 保險營銷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再保險學、保險營銷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保單設計與銷售、 保險營銷綜合實訓課程等。最后,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實現金融學專業人才素質的綜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學專業還應該加強畢業實習前的職業入門指導,所以,我們還增設了學科前沿專題講座、創業指導、應用文寫作、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成效的一個綜合考核, 所以最好將其貫穿于整個大學三個教育階段中。建議采取課題驅動項目教學模式,即通過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形式來驅使學生分階段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4] 。張五常教授認為,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帶著明確的要解決的問題去學。所以,如果讓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 帶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課題)去學,分階段地解決各個階段性小問題,并分階段檢驗其學習效果,要比單純地靠畢業設計(論文) 檢驗更具有現實意義。 課題驅動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論證階段,可設在大二第二學期期末實施, 因為這時學生有了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能夠較好地完成課題的論證,同時, 也有利于下一步帶著問題開始專業課的學習。 第二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中期檢查階段,可設在大三第二學期末完成。經過大三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理論課基本學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專業課),具備了專業基礎知識, 且經過長達一年的資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 這同時也是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綜合檢驗。 但由于這一年學生還沒有經過實習,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還不強,所以還不適宜讓所有的學生在大三期間直接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在大三第二學期,必須開展課題中期檢查,我們主要采取學年論文的形式。學年論文的撰寫內容為學生所做的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綜述, 這對于提升學生畢業時的競爭力很重要。 第三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結題階段。經過大三的充分準備,學生應該在大四一年時間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結題報告。通過結題的學生除可以得到畢業設計(論文)學分外,還可以得到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課題結項證書,證明其本人(或所在團隊)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研究工作。
四、四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 加強四項結合是培養高素質金融專業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 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1. 理論與實踐結合。陸游曾在《冬夜讀書示子律》一詩中告誡自己的孩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學中干”、“干中學”,是實現金融學專業素質提升的必要路徑。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強調實踐教學體系要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設置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外, 為了保證學生關注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我們還創辦了《金融快訊》刊物。該期刊每周發行一期,由指定教師負責指導、終審,由學生證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證券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信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銀行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保險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保險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這樣,既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也使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重要保證。從目前來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有較強的與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起與金融企業深度合作的雙贏機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產學研合作,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我校除了經常與金融企業合作開展各種活動之外, 還成立了一個以教師指導為輔、學生自己管理為主的金融服務公司。該公司按行業(也可以是按專業方向)設置服務中心,如設證券服務中心、銀行服務中心、保險服務中心等。其中,證券服務中心可以幫助證券公司進行股票開戶等服務,銀行服務中心可以幫助銀行辦理網上銀行業務、第三方存管等,保險服務中心可以進行保單推銷、講師培訓等。
3. 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金融行業既要與錢打交道,也要與人打交道。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沒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就很難發展起來;如果沒有很強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金融企業的從業要求,我們特別開設了禮儀實訓、演講與口才、團隊拓展訓練、職業教育等課程。此外,每個學期還安排專業性的辯論比賽、點鈔技能大賽、證券交易模擬大賽、外匯交易模擬大賽。這些比賽,由學生負責籌劃、組織、主持,老師負責指導、評判,較好地促進了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的結合。
第四,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金融學專業方向的設置與就業崗位相關性很強, 且在入職時往往要求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所以,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強調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和專業指導使學生適時拿到職業資格證。如理財規劃師、銀行從業資格證、保險從業資格證、證券職業資格證等。以證券職業資格證為例,該證有效期為兩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級時組織學生考證,相應地,證券投資學等相關課程就應該在此之前開設。在考證過程中,我們還注重發揮學生團體的傳、幫、帶作用,并專門組織輔導。
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我們的實踐證明,“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建立兩大教學體系、 強調三個教育階段、 加強四項結合”的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都紅雯,金月華,高國慶.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J].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2(4):12-14.
我國自從1980年恢復保險業務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險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保險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一方面培養了許多保險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教育體系逐漸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了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體系。但是,保險人才在培養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諸多問題。
一、我國保險人才培養現狀
1 保險人才數量供給不足。目前,我國有九十多所高校開辦了保險專業或設置了保險專業方向,每年畢業生約在兩萬人,但這與保險人才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參照國外的統計資料,美國每1萬人中約有143人為保險從業人員,日本每1萬人中約有33人為保險從業人員,中國香港每1萬人中約有50人為保險從業人員,中國臺灣每1萬人中約有66人為保險從業人員。結合我國的情況,按每萬人中有20名保險從業人員推算,未來我國保險從業人員需求數量大約在200萬人。
2 保險人才供給出現結構性失衡。具體來講,我國保險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呈橄欖形結構,即普通理論型人才相對較多,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精算人才和基層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尤其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保險專業是實務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但目前,大多數保險畢業生缺少保險經營實戰經驗,對經營管理中的實際操作知識流于表面化。
二、我國保險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
1 我國保險教育起步晚。我國從1959年商業保險停辦到1980年恢復,一直沒有任何保險專業教育,保險教育出現了20年的真空期。這意味著20年間我國保險人才在培養方面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斷層。直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促使保險業復蘇,保險人才的培養才重新提上議程。1983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委托、資助西南財經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和遼寧大學籌辦保險專業。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累積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國保險業卻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對專業人才有著大量的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保險人才供給滿足不了需求的狀況。
2 各高校的保險教育缺乏差異性。目前各高校保險教育缺乏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各高校的保險專業課程設置非常相似。由于我國保險業的蓬勃發展,許多院校盲目開設保險專業,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及專科層次的院校。開設保險專業后,其課程設置也照搬其他院校,完全不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學生的層次設置課程,沒有應有的特色。這種沒有差異的、趨同的專業教育。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無法形成錯位競爭。在理論研究素養方面,一般高校的畢業生遠遠不如一流名牌大學的畢業生,而動手操作能力又并不比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強,這使得他們在就業時缺乏競爭力,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另一方面保險業卻存在操作性、技能型人才奇缺的現象。
3 實踐型師資嚴重缺乏。保險專業是實務性較強的專業,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在保險專業教師中,絕大多數沒有保險公司從業經歷,普遍存在實踐經驗不足、教學脫離實際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自然實踐操作能力差。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保險教師隊伍中,大多是理論型人才,很多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從沒有從事過保險實務工作,雖然很多教師渴望實踐,但大量的教學科研任務,擠占了教師實踐進修時間,使教師與業界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溝通與互動,無法了解業界動態,進行教學改革。
三、創新保險教育,培養應用型保險人才
1 準確定位,特色培養。保險業界對保險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層次性,一般來講對技術型、復合型、管理型、戰略型等高端精英人才的需求較小,而對基層應用型、操作型、業務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從理論上講,各高校在人才培養時應當遵循這一規律,根據自身的資源和條件,準確定位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并進行有特色的培養,尤其要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我國目前開辦了保險專業或設置了保險專業方向的高校來看,除少數保險專業歷史悠久的大學可以致力于技術型、復合型、高級管理型、戰略型人才的培養外,其他的院校則應注重應用型、操作型、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通過保險課程改革,加強保險操作和實踐課程的開發設計,把本科生或專科生培養成貼近市場、動手能力強、上手快的應用型人才。而實際上這類人才也正是保險公司需求量最大的群體。
2 根據培養特色,進行課程改革。各院校應根據自身特色進行課程改革。尤其是那些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院校,一方面按照專業能力需要設置核心課程,將保險從業能力分解成知識、技能、素質,按專業能力模塊設置課程模塊,并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線,開發設計各門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專業課的課程整合。如“保險學概論”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在很多內容上與后續“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等課程內容存在重復現象,可將這三門課程進行整合,將“人身保險”“財產保險”涉及保險基本原理的部分納入“保險學概論”。將兩門課程變成純粹的實務課程,講授保險條款、保險產品、承保、核保、保險理賠、保全等具體實務性內容。這樣既不會出現重復講授的現象,也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另外,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可適當增加如“汽車保險”“健康保險”等實務性強的課程,并輔之以必要的實訓。
一、引言
雇主責任險是財產保險中的一個重要險種。推廣發展雇主責任險不但可以使自身在遇到意外時免受因巨額賠償而帶來的經濟上的災難,而且使受害者能得到及時的救助。正所謂一舉兩得。然而這么好的一個險種在我國卻難以推廣發展?就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也是以法律強制方式來實施的。我國雇主責任保險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恢復保險以后,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雖已有了顯著的發展,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據美國1993年統計數字,美國員工賠償保險的凈保費收入占總財產和責任險保費的13.8%,而中國2003年總責任保險保費收入僅占全國財產保險總保費的4%,從而推之雇主責任保險的保費收入還不及4%。
我國雇主責任保險發展緩慢的最主要原因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特別是有關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方面的規定缺乏力度。我國沒有專門的雇主責任法,勞動法僅適用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集體企業,而大量的非公有制企業雇員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造成保險人在經營雇主責任保險時,一般只能以民法為法律基礎,以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雇傭合同作為法律依據。更沒有員工賠償法方面的相關規定,而美國在1908年就已經出臺了第一部《員工賠償法》。加之,各企業雇傭合同條文不夠完善、規范,彼此之間差異較大,賠償標準也不統一,進而也不利于雇主責任保險的經營和發展。
當雇員在工作期間發生意外事故,通常都會與雇主進行協商,在協商過程中,雙方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弄清事實,確定賠償方案。如果賠償方案得不到雇員或雇員家屬的認可,就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糾紛,甚至由于一個案件得不到妥善的處理而影響整個生產活動,這個時候如果投保了雇主責任險則可以把一切麻煩交給保險公司了。另外投保雇主責任險還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把原先很大一部分靠政府分擔的責任通過商業保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另一方面又可保障工人的工作安全、生活安定,保證企業全心全力投入到生產建設領域。
那么聽起來這么好的一個保險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在一些煤礦發展重地比如山西,雇主責任險發展可謂舉步維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在發展雇主責任險的過程中政府該如何發展其作用?論文從煤礦業入手,力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為開發煤礦雇主責任險找到突破口,使得這一險種能在最需要它的地方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為政府減輕財政壓力,保障工人生命安全,生活安定。
二、雇主責任險在山西煤礦業的發展現狀及原因
有這么一則事例:從臨汾到介休,越野車在山路上一路顛簸,山西省保監局的孟處長給記者講了個真實的故事:今年初,介休金三坡煤礦發生事故,有20多位礦工遇難。當保險公司的人到達現場時,愁腸百結的縣長像等到了大救星,可當他得知僅有1名礦工買了保險后,頓時頹然無語。同行的山西臨汾人保業務經理小賈告訴記者,僅這條路兩邊的山溝里,就有大小百余座煤礦。“現在的煤礦企業保險意識薄弱,投保意愿不足,去推銷保險,路難走不算什么,關鍵是‘臉難看,話難聽’。”大型國有煤礦的安全狀況好,事故率低,這些企業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安全問題,對商業保險的依賴性不高。鄉鎮煤礦的采煤工藝落后,風險集中,但受利益驅動,承包者不愿意額外增加對礦工的安全投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索賠時,必須向保險公司出具政府有關部門的事故證明,這就暴露了事故,并因此受重罰,所以礦主們更愿意私了。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雇主責任險在山西各個煤礦里發展的狀況了。也可以清楚的了解產生這些狀況的原因了。首先,從保險意識談起,煤礦一般都設在一些相對落后的邊遠地區,來礦上打工的相對來說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甚至連什么是保險都說不清,更別談為自己買份保險來保障自己了。而大多數礦主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利益,不會去花這個錢甚至可以說不敢去花這個錢,吃力不討好的事是沒有人會做的,他們認為只要為工人上了工傷保險就沒事了。工傷保險無疑成了阻礙雇主責任險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二,從保險公司談起,由于雇主責任險保費較低,而出事率卻極高,相對于其他保險產品,可以得到的利益就少了。所以誰也不愿在這么燙手的山芋上下工夫。再則保險公司在提供保險產品時,產品單一,并沒有有效區分不同的風險種類,不能滿足不同煤礦不同地質結構的要求,不能滿足不同規模、不同安全條件的煤礦企業的要求,也不能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保障需求的要求。其結果是產品供應和市場需求難以吻合,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第三,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各部門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聯系,對保險業監管不力,對其發展難以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責任事故發生后自然成了主要的事故承擔者,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社會管理風險難以有效轉移。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結果使得政府發喪,雇主責任險也難以發展。
三、發展煤礦雇主責任險需要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
雖然發展煤礦雇主責任險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煤礦雇主責任險的經營仍需要以市場機制和商業化運行為主。如果單純依靠政府,責任事故發生后的財政壓力仍然很重,政府會面臨較大的風險,目前存在的“業主發財,政府發喪”的局面仍無法改變,政府的社會管理風險難以有效轉移。因此,煤礦雇主責任險不能純粹運用社會保險的方式經營,而只能根據其強制性商業保險的性質來選擇其經營模式。
運用市場機制來發展煤礦雇主責任保險是保險業市場化取向改革的要求。通過市場機制,可以適應煤礦企業保險市場分化和保險需求多樣化的要求,使保險產品更加貼近市場,更加人性化,保險服務更有針對性。通過市場機制,可以充分發揮保險的作用。應利用費率杠桿,激勵煤礦企業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利用保險的防災防損功能,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強化企業的安全監督檢查,消除安全隱患;利用保險的風險管控專業優勢,吸納相關部分的人才優勢,通過風險監測,事故調查等,發現問題,堵塞漏洞,提供風險顧問型的服務;利用市場規律和商業手段,探索保險與安全生產的結合點,促進保險在安全生產方面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利用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推動煤礦雇主責任險發展,關鍵是要掌握相關各部門之間的關注點,尋找結合點,通過體制創新,構造相應的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與政府的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尋找結合點,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有利于地方政府在負責煤礦安全生產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有利于妥善處理事故,減輕政府壓力;有利于地方政府對煤炭安全生產的管理,充分發揮保險業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利用保險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二是能夠調動煤炭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加強《煤炭法》等法規中的關于建立井下職工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的執行力度。三是有利于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事故的預防工作。使保險融入企業的管理活動之中,不僅發揮事后有補償,還可發揮事前預防作用。真正為煤礦經營者分擔風險。四是有利于促進煤礦雇主責任險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適應市場的變化,滿足市場的需求。
鑒于此,結合山西煤礦雇主責任險的開展情況,可以采取兩種方案:一是由煤炭管理或安全生產部門組成專門的保險公司,利用其行業優勢,為商業保險公司進行。其優點是簡便、易于操作;不足是無法真正有效地調動公司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積極性,同時容易導致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目前經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仍難徹底解決;二是設立專門的煤炭行業政策性保險公司。其優點是可以對全省煤礦企業的保險進行統籌規劃,以一種全新的機制實現市場功能和政府作用的結合,有利于政府對保險的利用,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并探索出一條推動責任險發展的新路。
四、結論
發展雇主責任險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把原先很大一部分靠政府分擔的責任通過商業保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另一方面又可保障工人的工作安全、生活安定,保證企業全心全力投入到生產建設領域。更為礦主解除了發生礦難后的處理問題。也有利與保險公司從中獲利。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參考文獻
[1]黃雄.煤礦雇主責任險走起來好難.中國安全生產報,2005年02月19日第004版.
[2]隗永鵬.雇主責任險為雇主扛責任.證券日報,2006年09月14日第B01版.
一、引言
“保險精算”是以數學、統計學、經濟學和保險學等理論為基礎,對人壽保險或財產保險過程中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預測和管理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廣泛應用在保險公司保險研發、費率厘定、財務分析等業務中,在金融學、投資學、社會學等眾多與風險相關的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隨著我國保險行業的迅速發展,精算行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保險精算”課程越來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這門課程[1]。目前,“保險精算”課程主要面向經濟管理類專業,是面向精算學專業、保險學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2]同時,作為數學與保險學的交叉學科,很多高校數學專業,如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專業等也開設了“保險精算”課程,授課內容略有差異,一般作為數學專業高年級選修課,在“數學分析”“概率論”“數理統計學”等理論課程后開設[3]。2015年,大連海事大學數學系面向第一批統計學專業學生開設了“保險精算”課程,共54個學時,教學內容以利息理論和壽險精算學為主,課程考核由期末閉卷考試(70分)、大作業(10分)和課堂表現(20分)組成。4年來,教學團隊聽取專家和學生意見,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依據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方法,及時分析原因并改進,教學質量逐漸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和教學成績也逐年提高。2020年3月,“保險精算”課程將面向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兩個專業,即面向學校全體數學專業學生開設。面向數學專業學生的“保險精算”課程如何定位、如何安排教學內容,與精算專業學生相比,數學專業學生學習“保險精算”課程有哪些優勢,能夠帶來哪些機遇,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任課教師應如何針對數學專業學生因材施教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二、數學專業學生學習“保險精算”課程的特點
1.理論知識扎實,邏輯思維能力強
“保險精算”課程一般設置為高年級學生選修課,在此之前,數學專業學生在“數學分析”“高等代數”“高等概率論”“數理統計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已掌握扎實的數學理論基礎,養成了理性、嚴謹分析問題的習慣,創新思維和統計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與經管類專業學生相比,數學專業學生學習“實變函數論”“測度論”等專業課程能夠加深對概率測度的理解;“隨機過程”“時間序列分析”等課程指導學生如何分析處理隨機數據。因此在學習“保險精算”課程過程中,數學專業學生追求深刻理解數學定義的本質和數學定理嚴謹的數學推導過程。例如,非壽險精算中三種常見的離散型概率分布———泊松分布、二項分布、負二項分布被統一歸為(a,b,0)分布類,其概率分布具有遞推關系,從而得到經典的Panjer遞推式。這一定理用于計算累計損失的概率分布非常重要。但定理的證明較為繁瑣,深刻理解完整的證明過程需要較為扎實的概率論基礎。多數面向經管類專業的“保險精算”教材將證明過程略去,僅介紹結論。面向數學專業的教材中給出這一結論的證明[4],對深刻理解(a,b,0)分布類和Panjer遞推式有很大幫助,并且這一結論在精算學之外也有廣泛的應用,由于數學專業學生概率論基礎扎實,要求掌握其證明過程并不困難。
2.能夠熟練使用數學軟件,具有較強的統計建模能力
“保險精算”課程中經常使用歷史經驗數據來預測未來的風險,因此需要對經驗數據進行處理與運算,使用數學軟件處理數據非常必要。例如壽險精算中,估計被保險人在每年的死亡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由于人的生存分布十分復雜,無法使用簡單的概率分布來擬合死亡率,因此壽險精算學中通常使用非參數統計的方法來擬合人的生存規律,即參考人身保險經驗生命表,利用生命表可計算替換函數,從而計算各種人壽保險、生存年金的精算現值或責任準備金。目前擬合被保險人的壽命分布主要依據被保險人年齡、性別、保險性質、疾病史等因素。“大數據”時代下,未來的保險決策還會基于職業、收入水平、生活習慣、家族遺傳病史、興趣愛好和其他可能影響死亡率的信息,這些信息都可以轉化為數據進行分析。[5]熟練使用數學軟件能夠快速有效地處理多維數據,在保費厘定的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數學專業學生多數具有較好的編程能力,能夠熟練使用數學軟件,具有較好的統計建模能力。目前高校數學專業普遍開設了如“數學實驗”“應用統計軟件”等實驗類課程,以講授Matlab、R、SPSS等數學軟件使用為主,很多學生也自學了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另一方面,數學專業開設的計算方法類專業課程(如“數值分析”“微分方程數值解”等),也培養了學生較強的算法設計能力,能夠熟練使用這些數學軟件處理海量數據。
3.對數學在保險學領域的應用感興趣,課程關注度高
“保險精算”課程對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與其他專業課或許并無特別之處,繁雜的精算符號運算和復雜的邏輯推理還可能帶來學習畏難情緒。而數學專業學生一直學習抽象的數學理論課程,迫切希望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保險精算”在數學專業學生中廣受歡迎,選課人數明顯高于其他選修課。從每學期教學期中檢查得到的教學反饋信息可見,學生普遍認為與數學理論課相比,“保險精算”課程內容具體形象,所討論的問題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基礎課中學習到的數學理論有了用武之地,現實案例分析和開放式的實驗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來快樂學習的體驗。另一方面,數學與金融的交叉領域一直是許多數學專業學生的關注點,日趨火熱的精算師資格考試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關注。目前大多數保險公司的招聘條件中,都有需要通過一定科目的精算師資格考試的條件限制,這就使得很多學生以通過精算師資格考試為目的進行任務驅動式的學習,“保險精算”課程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精算師資格考試培訓課。相比其他課程,這樣“一舉兩得”的課程自然會受到歡迎。
三、數學專業學生學習“保險精算”課程中遇到的問題
1.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理論薄弱,缺乏相關輔助課程
由于保險精算學是以數學理論為基礎對保險經營中的問題進行定量分析,是數學、統計學、保險學和金融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因此理應在掌握一定的經濟學和保險學基礎后學習“保險精算”課程。但高校數學專業一般很少開設此類課程,因此數學專業學生的經濟學、保險學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缺少寬廣的經濟視野和經濟分析能力,學習過程中遇到經濟、保險領域的概念術語經常無法理解,對保險實務中的政策、制度、法規也知之甚少。因學時有限,這些內容無法在課堂展開教學,主要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補充。沒有建立完整的經濟學、保險學知識體系,不能系統地掌握全部知識,給數學專業學生學習精算類課程帶來非常大的挑戰。
2.師資嚴重匱乏,缺少實踐經驗
保險精算學是一個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該專業大多數學生在碩士畢業后選擇在保險公司或者其他風險管理領域就業,具有博士學位赴高校從事精算教育的人才非常少,且這部分人大多任教于國內一流高校的經濟管理學院。目前高校教師崗位大多數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因此面向數學專業“保險精算”課程師資嚴重匱乏,現有任課教師多是數學專業出身,精算專業背景的教師較少。數學專業教師其自身的經濟學、保險學理論基礎同樣薄弱,一般沒有參加精算師資格考試的經驗,有保險精算從業經驗的則更少,教師對保險實務認識不足。正因如此,大多數課程內容以理論為主,較少涉及實踐教學,對保險實務中出現的一些專業術語缺乏本質理解,導致學生很難掌握課程精髓,影響教學效果。
3.部分數學專業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對精算學不感興趣
“保險精算”設置在“數理統計學”等前置課程之后,一般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高年級學生多數已有較為明確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方向的差異容易造成對本課程認可上的兩極分化。雖然保險精算方向受到多數數學專業學生的青睞,但仍有很多學生喜歡繼續學習基礎數學,偏愛數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還有部分學生擬從事軟件研發等相關職業,偏愛信息技術相關的課程。這些學生選修“保險精算”課程更多是為了完成學業的要求,缺少目標和興趣愛好的驅動。若課堂內容選擇安排不合理,例如單純地以通過精算師資格考試為目標安排教學內容,會造成無備考計劃的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更不愿意花費精力補充課本以外的經濟學、保險學預備知識。同時課程中繁多復雜的理論框架、難以辨識的精算符號、精密的數據處理與計算過程和瑣碎的保險實務背景也增加了課程難度,若缺少正確引導,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甚至厭學心理。
四、面向數學專業學生開設“保險精算”課程定位
1.不忘初心,為培養復合型數學人才服務
針對數學專業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都不應偏離數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應改變其培養數學理論研究人才和數學應用型人才的初衷。面向數學專業開設“保險精算”課程,不僅為了傳授精算學知識技能,增加學生今后的擇業路徑,還要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提高統計建模能力,提升學生素養,培養復合型數學人才。對于擬從事金融領域工作的學生,接觸這門課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精算理論、掌握精算技能、增加擇業優勢的過程;對于今后不打算參加精算師資格考試,也不打算從事保險精算工作的數學專業學生,也應該能夠從課程學習過程中,依托處理保險領域的隨機數據、建立精算模型等訓練,提升統計建模能力,這種能力同樣可以應用在數學科研教學或者其他領域中。雖然通過精算師資格考試可以作為課程學習的動力,但不應該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不應將課程教學變成考試培訓。因此,面向數學專業學生的“保險精算”課程,應堅持把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統計建模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對精算學中的數學模型、重要定理的證明過程、重要公式推導過程等應講解透徹,不能因為“不在精算師資格考試范圍內”就不重視精算問題的數學背景。為了堅持這一目標,應鼓勵使用面向數學專業的教材[4][6],而面向經管類專業學生的教材以及精算師資格考試用書側重精算學在保險實務中的應用[7],可作為數學專業學生學習“保險精算”課程的補充資料。
2.揚長避短,以自身優勢彌補金融理論不足
學習經濟學基礎和保險學基礎對掌握“保險精算”課程是很有必要的,但面向數學專業開設的課程不可能也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在課上介紹經濟學原理或保險實務的政策、法規、制度。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課下借助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自學這些內容。同時,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也應鼓勵學生盡早明確職業規劃,建議有從事金融業方向職業規劃的學生在低年級選修“經濟學基礎”“保險學概論”等輔助課程。數學專業學生學習“保險精算”課程若不堅持自身專業特點,則無任何優勢與精算專業學生競爭。因此教師應該采用“揚長避短”的教學方式激發數學專業學生潛能,充分利用其數學基礎扎實、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優勢,一方面通過學習精算模型鞏固和驗證已學過的統計學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基于專業知識學習新知識,利用統計學理論解決保險費率厘定等實際問題來溫故知新。通過構建精算實務中的數學模型提高學生的統計建模能力和使用數學軟件處理數據的能力。例如壽險精算中由兒童壽險模型到“二孩時代”下的多元兒童壽險模型,由單因素、確定因素到多因素、隨機因素的變化,由簡單數據處理到“大數據”背景下海量數據的處理,推廣、改進原有精算模型離不開深厚的統計學功底和數學軟件的熟練運用,從而最大限度發揮數學專業學生的優勢。學生掌握精算學的數學原理后,再重新審視其依托的保險實務背景,就會對涉及的經濟學、保險學的概念術語有深層次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實現用自身的優勢來彌補金融理論的不足。
五、基于優缺點分析和課程定位的“保險精算”課程教學方法
針對數學專業學生學習“保險精算”課程的特點,“不忘初心,揚長避短”就是要求教師堅持數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數學專業學生的優勢,用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從而達到鍛煉學生統計建模能力和學習精算技能的教學目的。
1.加強“保險精算”課程教師隊伍的建設
鼓勵從事“保險精算”課程教學的數學教師系統學習金融體系課程,不斷擴充知識面,關注保險領域的最新動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將保險與數學更好地結合。同時高校應該加大保險精算學人才引進力度,加強教師的進修培訓與科研交流,建立高水平的金融數學與保險精算方向的教學科研團隊。
2.動態更新教材和參考資料內容
堅持數學專業特色,鼓勵使用面向數學專業的“保險精算”教材。與經典的數學理論教材可以用十年以上的情況不同,選用保險精算教材應注意內容的時效性。當前,保險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經濟形勢下產生了許多新的保險產品,幾乎覆蓋風險存在的各個領域;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和“大數據”技術背景下,保險經驗數據不斷更新和完善,保險定價考慮因素持續增多,應用軟件的研發和改進速度加快,國內外經濟形勢持續變化,保險規則制度不斷豐富和改善,都促使保險精算學內容發生變化,教材內容往往落后于實際,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局限于課本內容,應時刻關注保險業最新動態熱點,順應學科發展要求,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完善教學內容。
3.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
由于教學學時有限,鼓勵教師充分結合多媒體教學,并搭配“雨課堂”等先進的教學輔助軟件,以節省課堂時間,減輕教師和學生課堂上的負擔,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需重點推導的精算公式不應一帶而過,可以結合板書教學以加深學生印象;通過互聯網資源建立聯系群組,提供一個課下師生交流討論答疑和分享教學資源的交互式平臺;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真實保險案例,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安排一定的實驗學時,發揮學生編程基礎良好的優勢,指導學生使用統計軟件處理保險經驗數據,對各類險種的數學模型熟練編程并計算其各項費率。
4.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外內容
由于學時限制,面向數學專業開設“保險精算”課程不能完全覆蓋全部精算學知識,“壽險精算”部分一般可以覆蓋“壽險責任準備金的計算”,對于“非壽險精算”僅進行簡單介紹,或在其他課程中繼續學習。若沒有開設“金融數學”等前置課程,還需至少6個學時學習利息理論。在極其有限的學時里,教師應注重精講精練,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主動學習課外內容,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外延式教學[8]。可以將部分課外自學內容以大作業或個人學術報告的形式加入課程平時成績考核中。
5.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雖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設計數學實驗來模擬保險實務過程,但檢驗學習成果最好的方法是參加實踐。高校應努力為學生提供接觸保險實務的機會,邀請從事精算相關工作的人士與在校學生交流,組織學生赴保險公司學習調研。鼓勵學生參與保險行業的實習,爭取與保險公司共建實習基地,獲得寶貴的保險實務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就業機遇、展示擇業優勢。
6.借助優勢學科培養交叉學科人才
保險學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可以結合本校辦學特點,將保險精算與本校優勢學科結合,充分利用規模龐大、實力雄厚、資源豐富的學科優勢,探討合作領域,打造特色課程,培養交叉學科人才。例如,大連海事大學以航運為特色,2017年,學校為培養既懂航運又懂保險的復合型人才與保險公司聯合開設了東海航運保險學院[9]。理學院“保險精算”教師團隊以調研訪學的方式,獲得航運保險第一手資料,將航運領域的風險管理模式、航運保險實務的基本方法、經典案例、歷史賠付數據等加入非壽險精算的教學內容中,豐富教學內容。
7.鼓勵部分學生做保險精算相關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