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新農村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國工業的發展基本上是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建設而來,在這一過程中,農民與農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歷史因素、重工輕農思想、重城輕農思想等因素的影響下,工農與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此外,農民整體素質較低,農村設施差,教育水平落后,科技水平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發展緩慢也影響到了社會和諧。發展農村經濟不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想的具體表現。
2.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到了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新“三步走”戰略的一個目標,也是社會的奮斗目標,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都是農村,根據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截止到2020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需要達到8000元,近年來平均年增幅為4.0%,這是無法達到需求的。在近二十余年之中,雖然我國農村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農村面貌變化并不大,如果這一現狀無法得到扭轉,是無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為此,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走特色化的工業發展道路,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
3.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
要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就現階段來看,促進經濟水平增長的渠道有貿易、投資、消費幾個方面,我國經濟水平發展主要是貿易與投資。我國農村經濟水平發展緩慢,雖然農村人口基數大,但是他們消費需求小、消費水平低,無法拉動內需,供給與需求不對稱必然會影響整體經濟增長水平。從這一層面而言,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的基本點在農村,擴大農民消費,發展農村經濟也成為了擴大內需的重要渠道。
二、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對策
1.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現代化農業就是應用先進管理措施與現代化科技水平對農業開展集約化、規模化、農場化、市場化管理的活動,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產銷一體化農業。要發展現代化農業,可以從以下幾渠道開展:第一,提升糧食生產量。為了有效提升糧食生產量,可以采用田間灌溉、土地整理、品種更新等措施,提升糧食單產量與土地產出率,發展優勢產業帶,實現標準化、專業化以及區域化生產,提升糧食效益與品質。第二,注重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在未來階段下,需要做好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工作,注重地方優勢產業的發展,從各個渠道來提升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第三,促進龍頭企業的轉型。為了實現經濟的發展,需要鼓勵各個地區龍頭企業的轉型發展,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保障各個地區龍頭企業的綜合效益。第四,做好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要切實促進農業的增產增收,還要做好農村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為農民提品加工服務、市場預測服務、價格信息服務、營銷物流服務,形成科學的服務網絡。第五,改善生產環境。各級政府需要適當增加農業投資力度,做好農村生態建設、鄉村道路建設、農村水利建設以及清潔能源建設工作,改善農民生活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與農村各項產業的協調發展。
2.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工作就是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綜合生產力,種種實踐證實,發展農村勞務經濟,鼓勵農民外出務工是一個見效快、投資少的經濟有效渠道。就現階段來看,農民依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要解決農民問題,必須要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收,資料顯示,我國耕地總面積與美國差不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1畝,不到美國的1/6,俄羅斯的1/8。目前,我國農村實施的是一家一戶土地經營承包制度,要想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在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后,在市場與資源因素的影響下,單純依靠農業增收的難度越來越大,勞務收入開始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減少農民數量才能夠達到繁榮農村的目的,才能夠提升農業效益,采用勞務輸出方式可以有效減少農民數量,避免過多的人口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壓力。與此同時,還能夠將多余的土地資源貢獻出來,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發展,集中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保障農民實現增產增收。除此之外,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也是推動農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以及文化建設的要求,農民外出務工可以獲取到經濟收益,還能夠接受城市文明的感染,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提升自身的競爭意識、創業意識與風險意識。
3.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水平
農民的素質水平對于新農村建設質量與建設速度有著直接的影響,就現階段來看,我國農民綜合素質并不高,還存在很多的文盲與半文盲,大多數的農民也未接受過系統、全面的技能培訓與職業培訓。農民科技水平與文化素質水平低、法制意識淡薄,要真正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要依靠懂技術、文化素質水平高、會經營的農民。為此,必須要做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為農村經濟水平的發展提供動力。
2云南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2.1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況
2.1.1農機裝備總量保持了穩步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一五規劃”末,全省農業機械化總值達到159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2628萬千瓦,擁有拖拉機60萬臺,聯合收割機4299臺,水稻插秧機400臺,配套農機具34萬臺(套)。農用農副產品加工機械、排灌機械、植保、多功能微耕機、收獲和設施農業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大中型拖拉機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小型拖拉機,農機具配套比例有所改善,多功能微耕機、水稻插秧機、聯合收割機增長較快。農機裝備總量的增長和結構優化,使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物質技術基礎得到增加,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增強。2.1.2農機作業水平穩中有升隨著農機適用新技術的推廣運用,我省農機化技術的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十一五規劃”末,年度完成機耕面積2850萬畝,機播34萬畝,機收400萬畝,年度同期增長15%以上;機械節水灌溉200多萬畝,機械深施化肥60多萬畝,機械化秸稈還田40多萬畝,機械植保100多萬畝,加工農副產品9000多萬噸。2.1.3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速度加快圍繞糧食安全生產及發展畜牧、馬鈴薯、蔬菜、甘蔗和茶、勞動力轉移五大重點產業,全省農機推廣部門積極引進與之配套的新技術、新機具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特別是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烘干機),牧草收獲、加工機械,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割鋪機械,小型多功能耕整地機械及微型節能冷庫等新技術、新機具的試驗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這些新機具的推廣應用,拓寬了農機的服務領域,提高了我省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1.4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的引導下,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機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農業機械服務向著“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形成了多種形式的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組織。
2.2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云南省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運行質量較高,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現存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又存在許多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步伐。一是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主機多,配套機具少,水稻栽植與收獲機械化、甘蔗種植生產機械化、玉米生產機械化、馬鈴薯種植生產機械化及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低;二是政府對農機化發展的扶持力度不足;三是土地分散經營不利于大規模機械作業;四是油料價格上漲,農機作業成本高,農民負擔過重。
3抓住機遇,把握重點,加快農機化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1農機化發展的總體思路
目前云南省農機化發展的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機械化發展全局,高舉“興機富民”的旗幟,實施“以機代牛”工程,深入貫徹農機化促進法,以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加快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
3.2加強農機化政策法規保障體系建設
全面貫徹落實農機化促進法是“十二五”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云南省農機管理條例》的修訂,加大政策法規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保護力度,積極爭取和完善購機補貼、燃油補貼、信貸稅收、機耕道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等扶持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政策,充分發揮農機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合理調整和優化農業機械化發展布局,扶持和加快農機戶、農機服務組織等市場主體的發展。
3.3認真實施購機補貼政策,加快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進程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云南省的水稻機械化起步早,有基礎,但發展不平衡;耕整地機械化水平較高,但機具老化嚴重,能耗高,效率低,有待提高技術水平;收獲機械近年有了較大的發展,“十一五”末全省擁有聯合收割機4299臺,機收水稻率10%,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近20%的差距。近年來,經過試驗示范,探索出了適合云南省水稻機插秧的技術操作規范,但插秧機價格較高,靠農民自己的經濟能力還不能承受。稻米的精深加工,缺少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小,無影響力較大的商品品牌,市場開發能力較弱。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點區域,抓關鍵環節,努力提高云南省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一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農田基本建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抗災救災等方面的能力。二要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進程,解決好其中的薄弱環節,重點作好耕整地機械的更新換代技術提升,加大聯合收割機的推廣,擴大水稻插秧機及烘干機的試驗、示范區域,扶持稻米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創立品牌,開拓市場。三要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農機裝備投入。四要進一步落實好購機補貼政策,引導農民購買、更新大中型農業機械,推廣新技術、新機具,保護和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3.4圍繞重點產業建設農機試驗示范基地,做好公益性的技術服務和培訓
一項新的農業技術和機具,只有通過示范推廣應用,讓農民親眼看到其增產增收效果,又符合當地農民采用這種技術的經濟承受能力,這項新技術才能被農民接受。因此需要建設農機試驗示范基地,為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提供公益性的技術服務和培訓。目前云南省急需的機械化試驗示范技術主要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牧草收獲、貯藏、加工技術,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化技術,高效低毒的植保技術和蔬菜貯藏、加工、運輸技術,甘蔗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收獲機械化技術以及機械深耕、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茶葉種植生產機械化技術,節水灌溉、坡耕地治理改造等。通過農機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機械技術支持。
3.5培育和發展農機作業市場,加快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民和農業生產組織成為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主體,他們投資和經營的農業機械的比重越來越大。一大批不同經濟成份、不同組織形式的新型農機經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已成為農機作業和市場服務的主力軍。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加快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和產業化進程,打造農機社會化服務品牌。及時農業機械作業需求,產品供應、維修服務等市場信息,不斷提高農業機械信息服務水平,推動農業機械作業、銷售、維修三大市場的健康發展。鼓勵利用機械、技術、資本、服務的聯合,探索建立以基層農機服務站、農機合作社等專業服務組織為龍頭,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戶為基礎,農機中介組織為紐帶的農機服務體系,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服務為手段,融示范、推廣、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機服務機制。
3.6繼續組織好農機跨區作業,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
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是農機化工作的品牌工程。由于跨區作業延長農業機械作業時間,整合了農業機械資源,提高了農業機械利用率,增加經營機戶收入,縮短了機具回收期,促進農機化水平提高,深受經營機戶和農民的歡迎。組織跨區作業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繼續擴大作業規模和范圍。在推進機械深耕、稻麥機械化收獲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到機插秧、機植保、機械烘干等。二是努力培育和完善跨區作業市場。加快培育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以及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生產服務組織,提高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保護經營機戶的合法權益,共同維護農業機械作業市場。三是做好跨作業信息服務工作,引導農機具進行有序流動。四是認真貫徹農業機械跨區作業相關法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引導和宏觀調控作用,確保跨區作業的順利進行。五是努力做好跨區作業的各項后勤保障工作。
1.1新型農民是改變農村現狀的需要現階段,提出的新型農民指的是有文化、善經營、懂技術的新型人才。在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過程中,農民是其核心,屬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素質能夠對農村的現狀產生直接影響。如農村的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等,都會對農村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加強新型農民的培養,也是改善農村核心的關鍵。只有這個問題得以解決,才能有利于其他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進行。
1.2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以及“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所謂人民大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要尊重農民在建設新型農村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與農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并且有豐富的經驗,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他們的指導和管理。新型農民的存在更好地促進新型農村的發展,所以,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需要。
2我國在培育新型農民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1傳統農民的思想意識,文化素質低現階段,農民的思想觀念落后素質低等現狀是制約新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的教育基礎較差,導致文化素質低,迷信、賭博等現象一直盛行;二是由于農民的知識水平較低,對農業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甚少,在農業生產中難以利用先進的知識促進農業的發展;三是農民缺少對農業方面的管理能力和經驗,這些問題的出現歸根結底主要是因為傳統農民的文化素質水平低,思想意識淡薄。
2.2政府對新型農民的培育不重視,資金投入力度不足在促進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政府、國家已經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就建設成果而言,依舊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政府對農村的資金投入較少,如教育經費的低投入,使得師資隊伍的教育素質偏低,導致農民的思想意識以及文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對新型農民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二是我國政府對新型農民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各個農村的發展情況不一,有著較大的差異,在對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培養的過程中沒有依據各個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培養和建設。
2.3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實際上,農村人才的流失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和建設,主要是因為農村的現狀不能滿足他們對生活的追求。農業生產的高投入得不到對等的收入,使他們逐漸對農業生產喪失了信心,便離開農村另謀出路,農村人才的大量流失。
3強化培育新型農民的策略
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培育新型農民遇到的阻礙和種種問題進行詳細分析,針對這些問題,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新型農民的培養。
3.1著力培養文化型農民在培育新型農民這一過程中,提高農民的素質教育是關鍵。因此,應該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改善教育條件,逐步完善教育體系;積極引進現代化的教育方式,使農村能夠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資源的服務。與此同時,不斷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和諧的文化深入到每個人心中,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培養文化型的農民,為新農村的建設做準備。
3.2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新型農民,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創造良好的師資隊伍,進而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但是在對新農村的建設中,政府不能僅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還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對其引起高度的重視,不斷推動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識的轉變,進而培養出新型農民。
3.3重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要想促進農村的發展和建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專業技術人才、高素質人才的存在,這是新農村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政府應該重視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農村的教育建設,同時積極引進高技術水平、高知識含量的人才,為農村的建設組建一支龐大的隊伍。
突出辦刊特色,創建名牌期刊首先,期刊的采編人員要對稿件進行甄別和選擇,從源頭上保證科技信息的準確、有效。借助專家庫這一優勢資源,先期優化選擇,縮小農民的選擇范圍。根據辦刊宗旨、農業產業調整和重點領域的變化,調整報道重點,有針對性地確定階段性的辦刊目標。根據科技的進步、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政策的傾斜與調整來策劃選題,從而增強刊發文章的指導性、時效性和多樣性,及時、準確地報道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其次,農業期刊要確定刊物的類別,是學術還是科普期刊。學術期刊要增強自身的推廣作用,與科普類期刊實現有針對性的鏈接,把農業科技發展的新成果第一時間介紹給農民,配合科技工作者做好農技推廣工作。再次,期刊要確定自己的讀者群,不同的讀者群有不同的期刊需求。要建立自己的讀者群,積極接受讀者反饋的建議,使讀者成為期刊的共建者,不斷整合編者、作者與讀者的智慧,增強期刊的凝聚力和辦刊水平。此外,期刊還要開辟專欄,創建名牌期刊。名刊名欄是期刊吸引作者和讀者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學術水平較高、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一線農藝師為期刊撰寫文章,形成穩定、有序的作者群;另一方面,設置專欄有助于不同學者展開學術討論,使期刊的內容更加豐富、信息編排更為緊密集中,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去訂閱期刊,真正實現期刊作為信息媒介服務“三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目的。
2加強與農林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縮短發稿時間,及時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以農業期刊為信息交流平臺,加強與各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減少重復性的研究,同時,縮短發文時間,這就要求期刊要拓展稿源,建立穩定的作者群,從優質的作品中選編刊發。編輯也要樹立時間意識,加大編審力度,把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時間出去,實現農業科技服務農民的目的。
培養高效的復合型人才當今社會是信息的時代,網絡刊物,手機閱讀已經成為未來期刊發展的方向,農業期刊也不例外。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資源庫已經收錄了各類學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以及各高校優秀的碩博士論文,極大地滿足了農業科技者瀏覽、學習、交流的需求。隨著網絡在農村的普及,建立“農業數字期刊群”實現農業期刊的免費瀏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期刊要想長足發展,實現服務“三農”的目標,除了要有穩定的作者群提供優質的稿件外,還需要業務水平高,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編輯人員要熟練掌握、應用多媒體等網絡技術,通過定期的培訓不斷提高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人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4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提高期刊的辦刊水平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工業、服務業對農業的反哺力度,逐步提高農技推廣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依靠政策積極有效地促進農業期刊的發展。
5建立過刊贈送制度
延伸期刊的讀者群,增加傳播手段期刊是連續性的出版物,期刊社每期刊印都有剩余,部分期刊積壓形成過刊。可以把這些過刊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繼續發揮作用。此外,農業類期刊有著自己固定的讀者群和作者群。期刊可以合理利用這一資源,把作為作者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和作為讀者的農民有效連接在一起,定期組織專家赴實地進行農業考察技術推廣,將科技信息的供體和受體聯系起來,形成良性的科技生態鏈,鞏固期刊的科技紐帶作用。
農機合作社成立以后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能夠有效地將區域內的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優化,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使得泗縣的農機資源也得到了合理化的配置,實現了土地的合理化科學化的管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土地的出產率。安徽泗縣成立農機合作社,通過農業機械入股的方式吸納了資金,然后根據生產的需要統一購買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業機械,這樣的方式避免了農戶家家戶戶賣機械的問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最大限度整合了農業生產資源,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減少了資源浪費。同時,在農機合作社的成立過程中,資金入股購買機械的方式也增強了合作社發展的勁頭,保證了農機合作社的健康運營。農機合作社不僅促進了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同時,農機合作社的成立還使得農民根據自身的特點各盡所長,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了農業的現代化步伐。
1.2農機合作社的成立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
農機合作社的成立還解決了農民農業生產成本高的問題,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的農業生產成本。農機合作社的成立有效做到了多項生產工作的統一,例如“育苗統一化”、“管理統一化”、“加工和銷售統一化”等,這樣的統一化能夠有效降低農民生產的風險。在以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多地方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出現滯銷等狀況,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農機合作社成立以后,有效緩解了這樣的問題,農機合作社這樣多方面的統一能夠幫助農民解決后顧之憂,讓農民放心生產、快樂生產。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不僅能夠幫助農民降低生產風險,還能夠幫助農民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保證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樂趣,切實增加農民的收入。
1.3農機合作社解決農民外出務工問題,解放農民勞動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外出務工來做改善生活,但是,這樣的問題也影響了農村中的農業生產工作,造成農村中大片農田的荒廢。這樣的問題不僅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使得農村中糧食生產的大幅度減產。農機合作社的成立,能夠有效解決這樣的問題。農機合作社能夠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能夠定時對農村的土地進行統一化的管理,不僅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還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的轉型發展,既減少了土地浪費,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可謂是一舉兩得。同時,農機合作社的成立還能解放農村的勞動力,把農民及時地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為社會的其他服務性行業提供更多可用的勞動力。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不僅可以讓農民外出務工增加額外收入,還可以讓農民在年底獲得農機合作社的分紅,使得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有效推進了新農村的建設工作。
1.4農機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解決農村矛盾
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能夠解決農機戶與農戶之間的矛盾,避免了農村中出現“有機無地耕,有地無機耕”的現象,有效避免了農機的浪費,提高了農機的利用率,穩定了農機使用的價格,保證農業生產價格,把農村勞動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農機合作社的成立還能解決農村貧困戶的問題。愿意加入農機合作社的貧困戶農機合作社能夠充分解決這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能夠使得農戶在年底獲得分紅,不愿意加入農機合作社的貧困戶,農機合作社會為其提供優惠的農機服務。這樣,農機合作社就能夠充分為農村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穩定和和諧,還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有效推進新農村建設。
2農機合作社的成立能夠對農民產生積極影響
2.1農民科學生產的意識增強
農機合作社的成立使得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理念有了新的革新,農機合作社的成立,社員的積極性明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員的思想認識也有進步,注重新農機的引進和科學化生產技術的發展,不是以前保守落后的生產觀念了。社員之間的交流合作也極大地增強了,信息獲取能力也大幅度增強,積極發展先進生產方式,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新農村的建設,積極推進了現代農業的步伐。
2.2增強農民的團結合作,提高生產意識
傳統農村生產模式是一家一戶的自主生產模式,家家戶戶自主生產,消息也不靈通,生產機械業較少,生產技術也較為落后,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生產質量,也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收入。農機合作社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之間的團結合作,有利于農民之間的合作分工,增強了農產品的質量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機合作社的成立從根本上推進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早日實現。
2建筑垃圾的處理
考慮到浙江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對于建筑垃圾的低碳化處理方法在對建筑廢料改造再生利用中,將廢棄的混凝土石塊、磚瓦和砌塊等進行破碎后,代替天然粗細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有關此類方案的學術文獻已十分豐富;或者將建筑垃圾根據相關規范要求破碎到一定粒徑直接應用在修復改善路面或者地基軟弱層也不在少數;還有通過利用高性能的綠色材料,增加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循環率來解決建筑垃圾也是一種合理的方法構思,對即將修建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不適合解決已經拆除改造的舊建筑所帶來的建筑垃圾。下面本文將提出以人造堆載造景來處理新農村建設所產生的主要建材垃圾。換言之,就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技術,將建筑垃圾通過合理簡單的篩選處理之后,作為城鎮園林景觀主要填充物,在減少園林綠化對優質泥土的使用量的同時,間接提供垃圾堆放的理想地點。下面將從必要性和充分性兩方面對該方案設想進行論證,說明該方案對減緩甚至是解決建筑垃圾、自然環境、新農村建設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2.1堆載造景的必要性
以杭州臨安市某地為例,論述堆載造景的必要性。臨安市是首批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市,擁有“國家級生態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但是卻反映了在建設的過程中建筑垃圾的隨意傾倒現象,這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面貌,與城市的建設宗旨存在相悖之處。人工堆載造景的方案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可能。主要實施步驟如下:首先將建筑垃圾作為人造土坡的基本堆積材料,代替天然土石,然后在表面覆蓋土工復合材料等,以防表面覆土水土流失,最后在建筑垃圾表面覆蓋一定厚度的土壤層,并種植適應力強的植被。此設想可以高效快速地處理掉大量因建設規劃需要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資源化的一種表現;能夠根據城市規劃要求,把每一個綠化建設點作為建筑垃圾的收納點,促進了城市綠化建設的同時,節約了因收納建筑垃圾所需的土地;可以把建設垃圾運輸到距離垃圾產生處的最近人造堆載建設點處,以減少運輸建筑垃圾的距離來降低由此產生的人工物力費用;大大減少對天然粗細骨料的依賴和需求壓力,一定程度上減緩因“開山采石、挖河淘沙、掘坑取土”而帶來的環境破壞;在綠化生態自然景觀建設的同時,把景觀建設與垃圾處理合二為一,可明顯減少相關處理的造價成本費用等。若將建筑垃圾堆砌在被開采嚴重的山坡處,按照上述原理并結合生態學知識,可以一定程度恢復此處的自然環境,或者把此舉視為把建筑垃圾作為未來原料資源存儲起來,等科技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可以把建筑垃圾進行廣泛利用時,可考慮再次開挖綜合利用。
2.2堆載造景的充分性
浙江的多山地特征決定了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當地的山體產生破壞。而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建造新建筑,而且還要考慮當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觀等各種因素,實現與當地生態和諧共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強調“生態文明”體制建設,新農村住宅應因地制宜,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所以,堆載造景除了維持建筑物群與當地的生態環境的關系,還將傳統文化傳承到現代文明,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有著重要的意義。堆載造景所需的建筑垃圾像混凝土石塊是難分解物質,這為土坡的穩定性提供了保障;操作工藝相對簡單,只需在進行簡單分揀后進行破碎到合理粒徑即可。而這恰恰適應了目前我國國內的建筑垃圾資源化水平較低的現狀,也為其可操作性提供了可能。如天津市最大規模的人造山,占地40萬m2,利用建筑垃圾500萬m3,完成“山水相繞、移步換景”的特色景觀,如今垃圾山已成為天津市民游覽休閑的大型公共綠地。值得注意的是,堆載前,可參考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工程工藝,在堆積基礎處,鋪上由HDPE膜、GCL墊和土工布組成的防滲系統和液體導排系統,以防建筑垃圾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質滲入土壤,造成對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壞。
2.3堆載造景的問題
目前,對于堆載造景的實施方案基本停滯于理論上,很少真正切實應用到實際中。原因可能如下:
(1)缺少相關的指導文件,發展計劃綱要;
(2)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沒有積極給予相關引導補助;
(3)施工單位沒有針對建筑垃圾低碳化處理的行動手冊;
(4)缺乏對于此方案的系統研究分析,沒有足夠完整的指導經驗;
(5)在運用該方案時,資金費用和權責區分不清晰明朗。正確發現問題,針對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克服問題是促進本方案能夠快速應用到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前提。
3建筑垃圾的認識建筑垃圾
伴隨著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結束而產生,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對待建筑垃圾的態度不能僅停留在已經存在的建筑廢料上,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辯證認識,以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來達到處理建筑垃圾的間接作用。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重視。
(1)對于建設單位,可提高對綠色建材的了解與認識。積極投入對綠色建材的使用,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顧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力倡導對綠色建材投入使用,是為下一輪的建筑垃圾廢棄材料的可循環利用提供客觀條件保證。
(2)施工單位應根據規范要求,認真施工操作,杜絕因施工不合理或者施工設計不良造成的返工處理所帶來的建筑垃圾。同時,也是禁止出現偷工減料等不良行為,為建筑物正常使用壽命提供保證。良好的施工工藝甚至可以延長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壽命,減少建筑物生命循環周期時限,從而減少平均每年建筑垃圾的產生量,達到控制建筑垃圾的作用。
(3)重視房屋檢修與加固技術在房屋正常使用過程中應用。通過檢修加固,可有效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減少平均每年的建筑垃圾產生量,間接減少建筑垃圾的總產生量。
(4)政府可以通過建立法規政策,加大處罰制度,提高監管力度等措施,禁止建筑垃圾隨意傾倒;采用費用補貼、減少稅收等資金扶持工作,引導形成一個以建筑垃圾為核心的產業鏈,帶動社會不同部分良性運作,促進形成新興市場,通過市場調節,來加大對建筑垃圾的低碳化處理熱度;完善招投標相關法律法規,把建筑垃圾的低碳化處理列為招投標中重點、強制性項目,為建筑垃圾的能夠徹底處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加強新農村建設中村鎮規劃的策略
2.1建立統一完善的村鎮規劃管理體系
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規劃管理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得確定好規劃的層次以及內容,有針對性的突出村鎮建設的重點問題,并促使規劃的技術標準能夠與村鎮的實際建設情況相結合,從而建立一個規范統一的規劃理論體系。并且,國家應繼續對一些村鎮規劃的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明確村鎮規劃的技術標準,從而使得相關工作人員在對新農村建設的村鎮規劃中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在村鎮規劃管理中,我們還需要在原有部門的基礎上,專門設立一個城鄉統籌規劃處,并在鄉鎮地區建立規劃管理所,以此來對村鎮規劃的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實施,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規劃管理體系。
2.2堅持理論規劃與農村實際情況相結合
就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村鎮規劃情況來看,其所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在進行村鎮規劃時,太過依賴于城市的規劃內容,甚至完全照搬城市規劃的內容來進行村鎮規劃,脫離了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這就使得在新農村的建設中缺少了一些應有的環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規劃的建設和發展更夠推動村鎮的規劃力度,但并不能完全促進村鎮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進行村鎮規劃時,應從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編制一個適合農村發展特色的村鎮規劃,在民俗民風方面體現出村鎮的特點,從而確保村鎮規劃的制定與當地農村居民的生產需求相符合。
2.3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在我國新農村的建設中,國家應始定,但設計人員有時對村莊的地形地貌的缺少深入了解,無法切合實際進行建設選址,而村民、村干部則缺少對污水處理技術的了解,在溝通不充分的情況下,往往導致部分選定地點不恰當,使得污水設施建設和運行成本增加,或污水收集、處理效果差。污水管網系統問題多。有的管網連接不到位,未接入農戶化糞池,漏接時有發生。部分接入支管的農戶,化糞池底部未采取防滲防漏措施,存在自然滲漏。汛期,雨水、河水倒灌污水處理設施,大大影響處理效果。污水處理日常運維困難。由于缺乏專業的污水處理設施運維人員,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成以后,普遍缺乏日常管理和維護,導致污水處理率低、水質達標率低。
(一)鄉鎮文化站是先進文化的傳播基地
文化站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對廣大人民做好宣傳、組織、示范和引導,為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當前世界正處在一個經濟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農村的主要文化傳播單位,鄉鎮文化站成為了政府向農民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基地。
(二)鄉鎮文化站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基地
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學習、遵守,在對農民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時,鄉鎮文化站將是一個重要的宣傳基地,鄉鎮文化站通過開展各種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學習先進文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積極性。讓廣大農民在他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中得到啟發,在活動中加強廣大農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民族法制和堅持社會主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農民講科學、講文化、講道德、講法律的新思想。
(三)鄉鎮文化站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主力軍
鄉鎮文化站作為農村重要的文化傳播單位,其宗旨就是為廣大農民提供文化服務,它以文化工作為基礎,面相廣大的基層群眾,以各種文化服務設施和各種文化服務活動為方法,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農民文化素養,推動新農村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各種各樣的文化場所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可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人們自主學習文化知識的意識,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效率。
二、當前鄉鎮文化站面臨的困難
(一)領導重視程度不夠
當前,鄉鎮文化站建設工作雖然國家相當重視,但是很多地方的基層領導的重視程度卻普遍不夠。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鄉鎮文化站并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二是,在對基層領導的政績考核中,鄉鎮文化站工作并沒有列入考核范圍。
(二)文化設施建設落后
當前,雖然國家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越來越重視,也加大了資金投入,但是任然有相當一部分文化站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文化傳播形式過于單調,缺乏創新。當前,很多地方鄉鎮文化站的活動形式任然沿用以往的唱歌、跳舞、秧歌隊、鼓樂隊的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參與者大多是都是老年人、尤其以中老年婦女為主。這種單調的活動形式,面相群體的狹隘,都嚴重影響了文化站文化傳播的效率。
(三)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文化站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基地,鄉鎮文化站是廣大農民朋友的精神食糧供應點,作為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往往要擔當多重角色:既是傳授文化知識的老師,又是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還是文化服務的服務員。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人員自身必須要有過硬的工作能力,必須具備各項從事文化業務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有較好的組織能力和良好的服務態度。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不說是面面俱到,至少也要樣樣都懂,專精一門。但是,當前的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隊伍中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素養不高、業務能力不強等問題。
三、鄉鎮文化站的應對策略
(一)領導要重視
鄉鎮文化站工作要想搞好,領導的真正重視是關鍵。要然領導真正重視鄉鎮文化站建設,首先必須要讓領導充分了解,建設好鄉鎮文化站的積極作用,讓領導明白,辦好鄉鎮文化站有利于培養農民的文化素養,可以為經濟講述搭橋鋪路。其次,要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上級要將鄉鎮文化站的建設情況列如對基層領導政績考核的范圍,要將之作為基層領導的考核、提拔的標準之一。以此來增強基層領導對鄉鎮文化站建設的重視。
(二)要加大投入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抓好鄉鎮文化站建設就必須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想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就必須加大資金投入。鄉鎮文化站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其本身并沒有經濟效益存在,要想做好文化站基礎設施建設,要想開展好各種文化活動,就必須由各級政府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各鄉鎮領導需要將文化站活動經費納入政府的財政預算之中,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文化站經費不足的問題。
(三)優化隊伍結構
由于文化站內工作人員的工作性質特殊,一般的培訓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因此,要想解決文化站內人員欠缺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從源頭出發,優化隊伍結構,杜絕隨意占用編制和挪用編制的現象發生,通過各種招聘平臺,吸引在文藝方面有特長的人才。
(四)提高人員素質
從理論上講,金融體系的模式選擇一定要服從服務于實物經濟中產業部門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上,我國十幾年的金融體制改革,確實強化了城市金融服務功能,但卻旁落了農村金融服務功能,農村的融資環境目前已變得十分惡劣。廣大農村作為改革的“試驗田”發展了多年,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加上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農村缺乏投資,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無力消費,“農村貧窮、農民困苦、農業落后”的狀況沒有得到有效改變,“三農”問題仍然成為經濟運轉中的重大問題。
創設新農村建設基金的必要性
農村金融服務是貧困農民尋求發展的重要支持,投資和消費將是新農村建設的兩大主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做好金融工作。
(一)從城鄉關系分析
2004年,總書記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戰略部署,至此,在政治層面形成了建設新農村的強勁動力,中央連續幾年頒發了含金量很高的“1號文件”;在經濟層面各級政府也已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那么在金融層面如何支持新農村建設呢?面對涉農金融支持作用弱化的情形,基金是農村金融的突破口。
(二)從支農體制分析
“三農”問題的核心在于增加農民收入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催生了城鄉兩種社會環境、兩種發展環境;農民勞動創造的價值無法通過市場交易得到真正體現,使農民長期陷于高投入、低產出的怪圈之中;支農體系脆弱、農民融資困難、農業經營落后。
在財政支農方面,中央財政為增強支農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全面取消農業稅,從靜態看,這無疑是惠農的重大舉措,但從動態看,中央的政策效應已被持續上漲的農資價格所抵消;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并加強“三補貼”政策,而補貼落到農民手上則微乎其微,據調查2004年蘭州農民每畝地得到糧食直補2元左右,2005年也只有3元多一些;積極支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重點支持農村“六小”工程等項目建設;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范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區),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標準分別由10元提高到20元,這在西部一些省份配套資金很難落實;繼續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科技發展、環境設施、便民服務和文化設施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以上后四條規劃,需要龐大的支出,盡管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僅靠各級財政的剛性投資仍然難以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
在銀行支農方面,目前我國涉農金融既有政策屬性的、商業屬性的,也有合作屬性的和便民屬性的。表面上構成了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但實際上這些金融部門都由政府主導建立,功能定位重疊不清,根本不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需要,甚至制約了農村金融的改革發展。農業發展銀行自1998年3月起,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主要服務于城市糧棉油購銷企業,對農業發展的支持不足;農業銀行自1997年以后,日漸收縮縣及縣以下業務,機構和網點大幅度減少,貸款權限上收,資金大量流入城市,其在農村的金融主導地位不復存在;農村信用社商業化趨勢明顯,其幫農、扶農的作用尚未體現;郵政儲蓄銀行只存不貸的缺陷導致農村資金也流向城市。農民、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得不到基本的金融服務。鑒于此筆者從創新金融著眼,只好另辟他路提出創設基金的構想。
(三)從活躍的農村民間金融市場分析
農村民間金融存在的形式靈活多樣,適應了農村經濟主體多樣化的需求。現階段我國農村民間金融較為活躍,表現形式包括合會、民間借貸、集資、農村合作基金等;農村民間金融已占農村借貸市場的很大份額。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研究報告,中國農民來自非正式市場的貸款大約為來自正式信貸機構的4倍。民間金融以絕對的優勢占領農村借貸市場;農村民間金融具有天然契約信用優勢。民間借貸多以親緣、社緣、族緣、地緣關系為基礎,借貸雙方信息對稱,利率靈活多樣,設限條件簡單,多以信用貸放為主,這些優勢正規金融無法比擬。據此可因勢利導,組織匯集民間金融的力量催生新農村基金,為“三農”經濟發展服務。
(四)從支農資金的使用效果分析
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目前已達4000億元,但據對2006年相關的八組數字測算,支農資金使用管理中的黑洞非常大,投入效果較差。如果把財政支農資金直接轉化為新農村建設基金,必將改變財政資金使用中的弊端,簡化撥款環節,降低資金運行成本,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創設新農村建設基金的類型
聯合國農發基金總裁博格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的建設新農村戰略將使農發基金與中國政府成為更緊密的合作伙伴”。農發基金目前已在西部農村實施5個扶貧項目,這些項目通常以農村婦女為特定目標,通過小額信貸,幫助她們獲得農田改造、水利和糧食、經濟作物、畜牧以及魚類生產等方面的發展資金。我國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必然要向農民提供更多且還款期限靈活的小額金融服務,這正是基金功能的優勢所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農村實際需要,擬設以下基金類型:
(一)新農村發展基金
基金應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財政資金。由于我國大多數縣級財政缺乏安排生產和事業的能力,地方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上級財政,因此除當地政府出資形成農業生產基金外,中央政府對效益外溢的地方農業生產項目也應給予資金支持。基金來源的另一途徑是國家外匯儲備。我國已有1.8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際儲備貨幣匯率的經常變動,使儲備的管理變得異常艱難。如果將一部分儲備資產投資于新農村發展基金,一方面將緩解國家儲備管理的壓力;另一方面還可使儲備資產發揮應有的作用,減少儲備資產閑置而造成的浪費。
基金一部分用于通常意義上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業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農業服務體系建立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等方面。這部分資金的使用應借鑒目前銀行發放小額農貸的做法,在完善的農戶征信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時,利用政府部門出面建立的信用村、信用鄉(鎮),對信用社發給《信用證》的農戶優先授信,尤其是優秀戶。在西部地區農村家庭,近年來大量男勞動力轉移到大城市,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婦女,而根據部分地區農村婦女貸款的實踐證明,償還率極高,因此,基金也可對信用優良的農村婦女直接發放貸款。由于基金的這種使用方式能給農戶帶來直接收益,所以應收取利息。另一部分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建設、集中供水、污水處理、農業生產活動與生活分開、農業養殖活動與生活分開等,而這部分的投入應逐漸加大。由于這部分基金的使用屬于新農村社會公共產品的提供,因此,應當采用低息、無息、基金貼息和基金補貼、基金直接投資的辦法。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必須大量用基金直接投資和基金補貼的辦法,逐步縮小東西部農村的差距。
(二)農村互助基金
設置該基金的目的是解決當前農村小額信貸不完全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不能真正照顧到最貧困而又最需要貸款的農民這一問題。基金主要來自于自愿參加基金會的農民入股,股份額度可根據參加者的經濟狀況確定不同的檔次,但正常情況下股份額必須同貸款額相對應。
本基金是一種互質的,其使用權僅限于基金會員,只為會員提供貸款服務。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入會,基金的使用必須有較好的效益,因此貸款要付息,且利息要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利息,這樣才能動員更多的農村民間資本進入基金中來。其好處是:使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由地下轉向地上,有利于國家加強管理,抑制高利率;使基金組織的資金來源有了可靠保證。借鑒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做法,還可根據參加者的經濟狀況制定不同的貸款利率,對極其貧困者可適當降低貸款利率。
(三)為農民建立“四金”
為農民建立“四金”(養老保險金、失業救濟金、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不僅是黨和政府以人為本、惠農濟農的最好體現,而且也是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的需要。新農村建設必須把農民老無所靠、看病難、建房難等一系列突出問題統籌考慮,總結吸取城市社保方面的教訓,及早著手建立農民“四金”。“四金”的建立應按比例從兩方面籌集,一部分由農民定期繳納,一部分由各級財政專項補貼。至于農民繳納的部分,可通過改革土地征用政策進行籌集,比如征用了農村土地,除了一次性經濟補償部分外,其余補償部分逐年撥付到農民“四金”賬戶,視同農民個人繳納,這樣就形成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四)教育基金
教育基金是一種民間公益基金會的形式。設置本基金的目的主要是針對我國中高等教育收費越來越高,而西部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幫助農村貧困家庭提高文化素養,實現消除貧困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基金應主要來自于國內外各階層的捐款,包括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村委會、民間組織、中介機構、慈善機構、義演活動、國際機構及個人等,同時應將原來“希望基金”的來源渠道整合到助學基金中來,這主要是因為希望基金面對的就是農村。
希望基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區農村校舍、文化站、圖書館、幼兒園的修建,中小學計算機及網絡設施建設,農民培訓,資助貧困生和貧困教師,資助教師進一步深造,定期開展一線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與教育專家對話,資助大學生志愿者赴西部支教支農等。建立該基金,還可以與助學貸款掛起鉤來,實現信息對稱。即由于該基金組織長期深入農村貧困地區調查研究,比較了解貧困學生本人及家庭經濟信用狀況,因此,對基金組織充分掌握情況的在校貧困大學生,在向銀行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時提供足額的抵押或擔保,使農村貧困學生能及時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就讀大學并完成學業。同時由于基金的擔保,可以減輕銀行必須深入鄉鎮進行貸前調查的工作,降低銀行生源地助學貸款的成本,還可增加貸款的安全保障程度,提高銀行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積極性。
此外,還有:以工代賑基金。亦叫“農民自立自強基金”。該基金資金全由中央和地方財政籌措。主要用于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墾農田、建設水利、興修公路、綠化家園等的勞務獎勵和專項補貼,這種支出可有效調動廣大農民自力更生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搶險救災基金。我國近10年來,各種災難密集發生,危害性越來越大,而且重災區往往在農村。2008年我國發生“5•12”汶川大地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可見,在縣一級設立搶險救災基金具有重大意義。該基金由兩部分籌集,一部分是把現在民政部門所支配的財政資金轉化進來,一部分是吸納社會救助金。用于專門應對農村的突發災害,既可以防止民政部門使用資金中的漏洞,又可以使受災農民得到及時救助。
參考文獻:
2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進行了實地的調研與走訪后發現:近些年來,大家對土地流轉有了新的認識,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出希望參與土地流轉的愿望(表1)。事實上,伴隨著一系列關于農村土地管理政策的出臺,當地的土地流轉較以前也有著大幅度的提升(表2)。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數字,2012年全市土地流轉率達65%以上,農業規模經營比重達到40%以上,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規模經營率達到80%以上。但是,我們必須要客觀地認識到,在土地流轉給大家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農民思想認識的局限雖然土地經營權的轉讓較以前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由于農民在思想認識方面的局限,很多農戶具有強烈的土地情結,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土地流轉的實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當地有很多農戶已經外出打工,并且逐步在外地穩定下來,但是由于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認為土地就是保命田,沒有土地是萬萬不行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即便土地閑置甚至荒廢,也不愿意將其轉讓或者轉包他人經營。
2.2土地流轉的流程欠規范從目前的請款來看,土地的流轉以農民自發流轉為多數,集中連片的、有組織的流轉較少;以農戶之間的流轉為多數,農戶與開發業主之間的大批量流轉較少;以短期性、季節性的流轉為多數,中長期的流轉不多。并且在流轉過程中,大部分沒有簽訂規范的承包合同,只有口頭協議,自由性和隨意性較大。這樣就會給土地的流轉管理造成很大困難,引起糾紛很難調處,影響農村社會穩定。
2.3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健全目前我市尚未出臺專門的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政策,因此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尚且處在一個自發的、分散的、無序的小規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