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8 11:26: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語文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1)

(一)多媒體教學資源未能體現

有效促進功能部分教師在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運用中奉行簡單的拿來主義,設計教學課件時基本上靠“拼貼”成品課件,這就導致許多課件在課堂上“水土不服”,無法發揮促進課堂教學的功能。

(二)資源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有些高中語文教師在搜集整理教學資源時渠道較為狹窄,主要是從一些教輔資料中搜集知識點,未能以更廣闊的視野來開展這項工作。還有些教師在教學資源搜集過程中貪大求全,沒能突出重點,也沒能和學生的學習薄弱環節掛鉤,導致所搜集的教學資源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無法滿足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

(三)資源未能凸顯重點對于教學資源,部分教師重搜集

而輕整理,導致資料如同亂麻一樣雜亂無章,也沒能針對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疑難進行有針對性的整理,影響了實際運用的成效。

(四)學生能力發展缺乏有效空間

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將課外活動資源的作用體現出來,甚至在語文教學設計中直接略過這一環節,或是僅僅停留于計劃環節,沒能對語文課堂進行有效延伸,導致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緊扣重點優化整合,充分發揮教學資源輔助教學的功能

(一)嘗試自主設計教學課件,增強教學匹配程度

教師應從初始的直接運用教學課件,逐步過渡到自主設計、靈活運用教學課件。這里的重點是要將課件設計與學生感知結合起來,以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深化認識為目標,搜集相應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一點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具有積極的作用。廣大教師應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駕馭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自主設計教學課件的能力,使語文教學課件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聯系得更為緊密,更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廣開教學資源搜集渠道,及時獲得優質信息

高中語文教師應以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教學資源的搜集,一方面要從各種教輔資料、教學刊物中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平時也要注重積累,圍繞教學難點搜集資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學校、其他教師在教學資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種資源。另外,教師還要善于發揮網絡的作用,通過瀏覽專門的教學網站,搜集下載各種教學資源,通過這樣的綜合整理方式獲得與教學相關的各類優質資源。

(三)專人整理,便于運用

每位教師都有搜集整理教學資源的義務,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勢必耗時費力、效率低下。較為恰當的方式是對目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例如哪些屬于文言文的,哪些屬于文學常識的,哪些屬于閱讀理解的,哪些屬于基礎知識的等,經過分門別類使之形成系統性的教學共享資源。教師還可以進行分工,每個人選取一個方向或一個類別、一個項目進行教學資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級組、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另外,教學資源的整理還要突出重點,教師應以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以及應試要點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級的教學資源,以便有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四)發揮課外活動促進功能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揮課外活動資源的作用。課外活動資源是對課堂的有效補充和完善。教師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趣味活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另一方面,還可以指導學生借助課外活動進行互幫互助,從整體上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篇(2)

二、切實轉變理念,夯實推進措施,有力保障語文教學深入進行

我國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都應當牢牢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精髓與方向,號準教學改革的脈搏,以扎實有效的措施保障語文教學深入開展。重點要抓住三個方面:

一是要始終秉承課改理念不動搖。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將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學習落實作為重中之重,從思想上轉變認識,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第一要事、第一要責,將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作為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始終沿著這樣的方向不動搖,并且要廣泛汲取其他老師在語文教學改革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堅定不移地推動教學改革深入發展。只有堅定了這樣的理念,才能夠有效克服片面的應試理念,才能夠將教師的精力從題海戰術、時間戰術、灌注式教學等方面解放出來,為素質化教育的推進拓展空間。

篇(3)

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部分高中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標要求的“關于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不切實際地追求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的所謂的“活躍”。演講比賽、小品表演、辯論會等等層出不窮的“創新”授課模式,看起來學生參與了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事實上來說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知識收獲的并不是很理想,并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教師傳授的新的、有用的信息,就更不用提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了。

2、課堂教學脫離了語文教學“雙基”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們較為看重的是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不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教材上的文章內容有時是一帶而過,對文章中的字詞難點都還沒有給學生解釋清楚,就跨過課了許多所謂的“引申、拓展和發揮”,就好像教學中涉及字詞難點等“雙基”知識教多了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就不是在搞素質教育,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如此的教學,學生就是學個十年八載的語文,語言問題還是個“問題”,“鏡中花,水中月”就是語文教學的寫照了。現在流行的過分使用多媒體教學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于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學生聽著音樂、看著錄象,似乎眼耳鼻舌身都在用功,“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后卻猶如過眼云煙,對課文內容還是一知半解,還是不能夠提高語文水平。

3、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在認識上有偏差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們進行詞語的學習、文章的閱讀積累、多少次說話的練習方能修成“正果”。特別是近幾年來的素質教育下的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致使某些語文教師和學生便錯誤的認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沒有搞清楚“流”與“源”的關系,更不會理解葉圣陶先生的“教材是個例子”的內涵。另外由于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等原因,致使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教師交辦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上了,最終就會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作業荒廢了。

二、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1、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較為熟悉的形式巧妙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序曲”,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筆者在上詩歌鑒賞課時,就曾嘗試用多媒體演唱《但愿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作為鑒賞課的開始,進而引發學生的共鳴和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后,再去講解詩歌鑒賞的相關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

2、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中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進而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自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總是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然后在教室的引導下共同解決,這樣的教學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改變傳統的學習狀態,而且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提高了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好的習慣

一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在學習中“找出”一條適合自己記憶方法,同時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記憶。因為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需經常記憶。二是養成喜愛讀書的習慣。要引導學生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名著培養健全的人格;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看名著,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三是培養學生動手寫的習慣。現在有很多的學生說起來頭頭是道,也背誦了不少經典名句,可是到寫得時候卻“巧婦有米不會炊”了,原因何在?就是寫的太少了,玩的時間太長了,懶得動筆了,所以要培養學生動筆寫的習慣。四是培養學生善于學習別人的習慣。我們知道新時期的高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并且還都有“不服誰”的認知特點,所以要求學生向別人學習,學生還可能不服氣。鑒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和心理疏導,讓他們認可“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自己的教師,每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五是培養學生懷疑,好問的習慣。只要有懷疑才可能有進步,我們老師都喜歡“好問”的學生,因為好問代表學生的進步和探究。

篇(4)

參與式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通過自主性學習,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進而實現教學目標。將參與式教學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去,能夠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熱情。而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指導者以及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平等,這就使得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這將有效促進學生在認知方面的發展。此外,參與式教學也有助于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二)參與式教學在高中語文中的應用價值

第一點,將參與式教學法應用于高中語文課堂,將創造更加民主的教學環境。參與式教學法實際上是一種協作式或者是合作式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靈活應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法,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能有效創造民主的教學環境。民主的環境能夠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地位更加平等,二者之間的交流也會更加真誠。參與式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引導學生大膽創新,增強自我的效能感,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第二點,參與式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常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沒有及時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難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參與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得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二、參與式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積極創設參與式的教學環境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為高中生創設參與式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并找回自己的主置。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每本必修課本都含有表達交流這一章內容,這部分就是為語文教師創設參與式的教學環境打基礎的,在運用參與式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從這章內容入手,參考其中的一些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參與式的教學計劃,為后期的教學提供參考。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傳統的高中語文課堂是以教師的教學為主,而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課堂則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以便有效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應該是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的時候,同時也是最佳的學習時間,這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完成。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文章時,在傳統的教學法中,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在課下仔細閱讀課文。但是學生在課下注意力難以集中,對于閱讀課文這一任務也會敷衍了事,因而很難真切體會到文章作者的真實情感。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語文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荷塘月色》進行閱讀,并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后對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探討,強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積極采用多種參與方法

高中語文教師可以盡量多地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高中語文的學習中去,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組競爭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在與他人合作或競爭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雷雨》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文章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表演出來,以此來加深學生對于那個時代婦女地位以及四鳳和大少爺周萍悲慘命運的理解。通過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學生理順文章各角色關系,同時幫助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篇(5)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并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患上了“精神軟骨病”。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詩化”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

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蕩著我們的情感,刷新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復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篇(6)

    文中還有這樣富有情韻的描寫,“鄰居小姑娘赤腳走在田埂上,留下了五個小小趾頭,腳掌平平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原來一串腳印也是可以美麗到把人心攪亂的。

    汪老只是用恬淡自然的文字為我講述了一個生活中的故事,可是卻似有一束陽光穿越過荒蕪的心靈,帶走了那些沒來由的陰霾,又似有一股潺潺的清泉,滌凈了我內心的喧囂世俗。靜默中我突然間就豁然開朗了,不管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不管是平凡的人生還是坎坷的人生,生活的美麗和韻味無處不在,無論何時何地,只要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直面生活,哪怕是人生的苦難挫折,也可以找到一種美的感覺。

    我喜歡這種風骨浪漫的文字。不輕佻,不賣弄,不世俗,不華麗,不張揚。它們或者清新詩意,如朱自清如沈從文;或者樸實雋永,如季羨林如汪曾祺;或者幽默率性,如梁實秋如董橋;或者從容睿智,如史鐵生如賈平凹……它們貌似平靜其實卻暗藏波濤,對心靈極富沖擊力,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文字深處,都藏著一份相同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都有著對真善美的情有獨鐘,和一顆蔥綠茂盛的未泯童心和永遠活潑潑的生活情趣。閱讀他們的文字,幸福和溫暖總是觸手可及。

篇(7)

興趣作為入門學習的鑰匙,不僅是開啟學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動力,在成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成語教學中充滿著積極性,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喚醒學生學習成語的欲望,讓學生明確學習成語的重要意義。成語教學也并不一定以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的形式來完成,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讓學生收獲知識。例如,在“不絕如縷”這個成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設置導入語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都知道唐代詩人柳宗元么?”“當然知道了。”然后教師就可以聲情并茂地向學生講述其出處,讓學生猜想這個成語的含義。柳宗元在《寄許享兆孟容書》中說“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學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勢危急這個義項。“但是除此之外,它還有其他的意思,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學大師蘇軾的筆下,它有另外的含義,同學們能夠猜出么?”在蘇軾《前赤壁賦》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很明顯,在這篇文章中,不絕如縷是指聲音的狀態,學生也會興趣盎然地猜測出這個成語的意思,自己猜測出來且得到證實的結論,更加具有成就感,記憶效果也會更好。激發起學生學習成語的主動性,啟發他們的思維能力,讓他們自主地進行成語學習,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成語教學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模式,喚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于古代文化的熱情,這不僅在成語教學中效果顯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學,也可從中積累豐富的經驗。

二、積累,成語教學的途徑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高中語文課文中有著豐富的成語詞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理解。學習成語,掌握成語的內涵,了解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對高中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和閱讀能力乃至于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教材就是我們學習的依托,課堂就是我們學習的陣地,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滲透成語教學,于無形中將中華文化進行傳承,這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例如在《蘭亭集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取古文閱讀和成語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在涉及到少長咸集、曲水流觴、情隨事遷、游目騁懷、放浪形骸等成語所在的句子的解釋時,教師要特別提醒學生理解該成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在語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詞匯,更有主觀性和確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求助于本組其他的同學,這樣獲取的學習效果要遠遠地高于教師主觀灌輸學生知識的效果。蘊含在課文中的成語還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賦》中的滄海一粟、正襟危坐、遺世獨立、杯盤狼藉等,只有學生在學習時產生主觀的學習欲望,并且通過自己或者是小組成員的理解,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才是真正地學到了這個成語的內涵,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學以致用,充分地體會到我國古人的智慧。積累,是成語教學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只有積累了更多的詞匯,方可在以后的閱讀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將濃縮的語言精華傳承下去。

篇(8)

2.結合時代特征改進教學方法

當今時代是空前發展的時代,是網絡的時代,是知識和信息的時代。因此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改進教學方法。

2.1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要廣泛收集教學相關信息,增加自己化學知識的儲備,將教學內容清晰、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在如今網絡越來越發達,教師可以將教學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改編成網絡流行的歌曲如小蘋果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方便學生記憶。

2.2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有機結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走進每一個課堂,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圖文合一,動靜相輔,形象直觀。它能夠動態的演示復雜的過程,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如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這一知識點的講解,如果只是靠教師語言描述,學生很難想象和理解,但是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可以生動形象地將原子核排布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增加學生的記憶,加深學生的理解。

2.3教學內容與學生自主性學習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教學為主,學生很少通過自己的活動學習知識。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收集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學習。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留下時間讓學生思考,提高教學效率。

3.逐漸引導社會一切教育為高考服務的心理

高中化學教學必須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當前化學教學較為普遍的存在著單純以應試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成績成為課堂位于的價值取向。一切教育為高考服務,忽略了對學生思考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篇(9)

但在開始階段,教師在使用這些媒體時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一味追求生動形象,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況下,不顧作品的內涵意蘊,硬要以多媒體畫面來“言傳”,甚至以課件演示替代了學生思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的發揮。不少語文教師很快注意到這一誤區,開始研究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思維的同時,力求保持語文教學美妙的韻味,力求促進課堂教學最優化,從而使課堂教學媒體的使用又上一臺階。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改教學大綱為課程標準,標志著語文科課程與教學將實現時代轉型。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語文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新課程在課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個方面:課堂不是教師表演而是師生交往互動的舞臺,不是訓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不只是傳授知識而且是探究知識的天地,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平臺。

以這種課堂定向來審視現有語文課堂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我們就會發現原本以為先進的課件演示只是“換湯不換藥”,只不過是改變了傳遞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來用“人語”和“人書”傳遞信息,后來加入“機語”;原來只傳遞“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后來傳遞“文本、圖像、聲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雖有進步,卻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理念。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課堂仍屬于“教師傳遞信息,學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師的“導演”角色仍然沒有改變,學生仍然根據教師設計好的程序來進行學習,缺乏自主性。2、媒體傳遞的大多是陳述性的知識,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識。多媒體的滿堂灌和知識的滿堂灌一樣,都是讓學生“克隆”知識,缺乏探究性。

篇(10)

(一)加強對文本基本信息的積累

學生在看到文本后,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先了解相關資料,比如,可以從該文作者的寫作風格、相關經歷、文壇地位等入手。要想掌握這些信息,要靠平時的廣泛積累。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習語文也必須經歷一個積累的過程。語文教學,貴在識記積累。韓軍博士曾在甘肅省中小學課改研討會上用形象的例子解釋這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會在一兩年時間內就學會說話?他用這樣一組數據明確解答:一天之內,嬰兒大概可以聽到多達一百句話,折合來算,一年之內則能聽到36000多句話,兩年便是72000多句話。按照這樣的積累量,嬰兒就能在短時期內學會說話,甚至一些復雜的字、詞、短句也能說出口。因此,對于一個專門學習母語的學習者,要學好語文,必須在識記和積累方面投入時間與精力。

(二)對文本進行分析

學生在這一環節要學會分析文本中重要的段落、句子、關鍵詞等所起的作用,對文本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認識,從表層及深層辨析文本的含義。這種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挖掘文本蘊含的意境,感受作者在文字間所深藏的內心世界,慢慢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只有掌握一定的語法,且積累詞語,才能完成這一環節的任務。

(三)對文本進行賞讀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品讀鑒賞文本的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獨特之處,以及作者使用這些手法與內容所達到的效果。此外,還必須能夠找出文本的“糟粕”所在,即文本的缺點。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應當能夠熟記并運用常見的寫作手法。

(四)表達自己的見解

高中生經過多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和感悟能力,通過對文本的仔細閱讀,學生會產生一定的見解與體會,在此基礎上他們能夠抒發自己的感想,也就是“悟讀”。因此,教師應將主動權適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獨自感悟、體驗、品味文本的意蘊。由于每個學生在生活經驗、知識水平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對于文本的感悟也不一樣。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悟,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多元化。學生充分表達見解的前提是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深厚的閱讀積累。同時,生生之間還要進行廣泛討論,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依據上述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有利于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教師在實施以上四步訓練時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抓主次法

在閱讀文本時,可以先省略文本中的引用、例舉、描述等部分,這樣便于學生抓住文本主干,找出關鍵句。關鍵句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關鍵句位于段落的開頭,起著引領段落的作用,有的位于段落的中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表達特點來看,關鍵句在段落中常以抒情句或議論句的形式出現。

2.重點理解重要詞句

理解文本的關鍵是理解重要詞句,若對其理解充分就能把握好文本的主題思想,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平時還應勤加練習,提高把握能力。

上一篇: 法治教育論文 下一篇: 文化資源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丁香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最新永久观看在线 | 亚洲色老汉在线观看 | 婷婷久久人人爽人人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