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土木工程測量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啟發式教學模式
在工程測量的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例如,從為什么經緯儀需要對中、整平來引導學生了解經緯儀的軸線,進而掌握經緯儀的檢驗和校正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準測量和角度測量實驗數據無法閉合,以此來進行誤差的分析和判斷等。從而使學生能夠自覺地、獨立地進行思考,融會貫通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采取開放式實驗項目
工程測量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課內實驗環節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教師給出實驗目的,由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理論方法設計測量方案,每組上交各組根據實驗目的設計的實驗名稱、所需儀器、實驗內容和方法、可能出現的錯誤和注意事項,并同時提交根據上述內容所測實驗數據。在測量實訓環節則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自主能力,仿照工程施工測量,給出施工圖紙,由學生編制測設方案并進行實地模擬測設及定線放樣。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單獨考核的方式,每個學生水準測量的儀器操作成績+角度測量的儀器操作成績+理論考試成績為工程測量的成績。通過實驗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學生的工程測量成績和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表1是3年來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測量考核成績。
四、充分重視專業認識實習和專業實習
為了增強學生對工程測量的興趣和重視程度,在專業認識實習的參觀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了解到測量對于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在專業實習階段,根據工地的不同進度讓學生進行施工控制測量和施工放樣,熟練掌握在各類土木工程建設中需要的測量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與此同時,為學生從事土木工程勘測、設計、施工、管理奠定基礎。
以下圖為例,測量控制點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本工程總占地面積約3.36萬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寬126m,東西長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臺和集水坑、電梯井位置開挖深度在12.35~16.10m。整個工程共5座塔樓及裙樓。
2、本工程甲方給定的水準點位于南海路與宏達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發達街上給定兩個基準點,詳見附圖1。
3、根據實際情況,本工程引測水準點6個,基準點16個。
二、測量控制點的保護1、甲方給定的基準點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專人看管,定期對基準點進行復核。
2、引測的控制樁必須用混凝土保護,需要時用鋼管進行圍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測量標記。
近年來,測量新技術尤其是3S技術的發展,對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戰,優化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從傳統性教學向應用性教學轉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操作能力和適應發展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工程測量作為高等職業學校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專業課程,課程地位非常重要,但內容龐雜,要很好地掌握該課程十分不易。因此,在測繪新儀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迅猛發展情況下,探索工程測量教學改革是迫切需要的。
一、工程測量教學內容的改革
從現有的教材來看,大多數教材的內容落后于生產現場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選用合理的教材,根據現場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對普通測量技術進行適當的刪減,增加相應的應用測量技術和現代測量技術的相關內容。比如可以增加計算器編程、全站儀在施工放樣中的應用、GPS在施工中的應用等。現在大多數的工程測量教材在應用技術章節講的過于簡單,這在教學中要講到各個方面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可以優化教學內容,普通測量技術作為土木工程專業通用,應用測量技術作為土木工程專業根據不同的方向進行選用,現代測量技術作為學生熟悉測繪新技術及其應用。
二、工程測量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工程測量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
課堂教學和課間實習相結合是工程測量教學的主要形式。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工程測量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在工程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從引導的角度講授知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講授中要留出適宜的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學手段不能一味的以板書為主,要適當的引進現代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投影、錄像、多媒體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改善課堂環境;學生對所講的知識理解是抽象的,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關的工程實例。
現在測量儀器品種甚多,發展迅猛,使得現在的教學設備陳舊和老化嚴重,落后于生產;而且現在大多數院校的經費緊張,沒有多余的資金購買各種品牌的測量儀器、新儀器和設備,但是現在教學又需要,在這種供需矛盾的情況下,可以從網上和儀器廠家收集相關的新儀器的圖片和介紹,使學生對新儀器有一定的認識。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把相關的教學資料在校園網上,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測量論壇和測量網站,通過互聯網讓學生了解測量的發展動態。
(二)工程測量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
工程測量實訓是工程測量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環節;實訓環節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掌握測量儀器操作技能和測量作業方法的主要途徑。但是現在測量實訓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設計的實訓項目還沒有完全和工程建設相結合;[
實訓項目偏少,測量儀器陳舊,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設中的現代測量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儀器運用近來;隨著高職的擴招,現在的實訓設備量偏少,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改革中,需加大實訓設備的投入和實訓設備的使用效率。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訓項目的訓練。
三、工程測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測量這門課程有很強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理論和實踐結合非常緊密;采用傳統的試卷考核方式難以反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內容過于依賴教材內容,導致學生只注意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略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因此有必要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一)工程測量課堂考核的改革
考試只是一種手段,而最重要的是學生如何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往的考試多采用試卷進行,出一些填空、選擇、判斷、簡答、計算等題目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注重書本知識,不能很好的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績,但是運用知識的能力很差。為了改變這種現象,需要采取試卷考試與能力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把理論考試、儀器操作能力進行綜合考核。
(二)工程測量綜合實踐考核的改革
工程測量綜合實踐協同作戰特點突出,這對培養團隊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進行綜合實踐時,更應該注重對過程的考核,綜合實踐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實踐的每個階段,以實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由小組長對每個成員給出評價。實習結束后,以此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在實習中,根據實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儀器的熟練程度、實習期間的表現對學生做出綜合的考核。
四、師資隊伍建設的改革
從事工程測量教學的青年教師大多數是從校門進校門,缺乏必要的工程實踐經驗,很難掌握施工單位對新技術、新方法、新儀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去施工單位進修,以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優化知識結構,來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師應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教師除了教學工作以外,還要參加一定的科研活動,承擔一定的工程任務,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工程測量課程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工程測量教學改革,非常重要,十分迫切。本文從現價段工程測量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進行了探討,對工程測量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出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參考文獻】
[1]聶志紅.《工程測量》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靳海亮.工程測量學教學改革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5,(9).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新成為推動社會科技進步與經濟不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1]。城市經濟的發展、建筑工程的規模逐漸擴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異則要求土木工程技術也不斷地發展與創新,同時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專業[2]培養大量應用型創新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畢業設計論文作為土木工程本科專業中最后的一個理論性與實踐性綜合的教學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與解決工程技術問題,最終使學生符合應用型創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畢業設計[3,4]論文必須具有綜合知識、能力與創新相結合的特點。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5]之間通過生產、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在課程教學與實踐過程中有機結合企業生產實踐與科研創新,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時,使學生在實際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提升科學研究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增強設計與參與生產實踐的事業心和責任感[6],在更好地運用綜合專業知識提升畢業設計質量的同時,達到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1創新土木工程畢業設計模式
產學研有機結合土木工程畢業設計論文的創新,就是在畢業設計與研究論文中,實現畢業設計[7]、教學與土木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土木工程產學研項目中,結合科研創新與生產實踐來優化課程教學,培養土木工程學生的實習實踐能力,有助于全面培養有能力的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在具體的土木工程畢業設計創新模式之中,可以優化開展實施產學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當前土木工程教育中產學研結合教育課程評價[8]及調控機制,改變傳統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時,也有助于實現企業、高校以及研究機構間的優勢資源互補,優化培養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創新人才。
2基于產學研土木工程畢業設計的意義
利用產學研機制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創新性土木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從工程實際與學術問題的聯合創新出發,豐富與擴展課題的研究目標,將產學研科研或工程項目轉化為創新型的實驗項目、依據工程實際與實驗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擴展創新能力。同時,創新性土木本科畢業設計過程中,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優化學生力學模型計算能力,培養技術學術交流,擴展學生思維,具有重要創新意義。基于產學研的課程實踐與畢業設計工作,能夠優化提高土木工程產學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實現共贏,共同發展。創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產學研平臺,優化服務,能夠優化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層次,有效實踐產學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畢業設計質量,發揮積極影響。而且,在土木工程專業中,其畢業設計與實際工程密切相關,使其與產學研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也可以提升畢業設計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基于產學研土木工程畢業設計創新的實現措施
3.1完善產學研結合體系
密切協調土木工程教學與后期畢業設計間的聯系,基于產學研創新模式,設置課程教學與生產實踐,最終為畢業設計的選題、實習與設施打下基礎,增強課程試驗與畢業設計等與外部生產與科研創創新等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升畢業設計質量。考察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解決工程中與企業科技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工程畢業設計題目,使其能夠聚精會神地投入到畢業設計中,提升學生參加土木工程畢業設計的熱情。
3.2提升土木工程專業產學研基地實力
高校院系加強與地方科研生產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專業的產學研基地,鼓勵教師參與生產實踐,提升其實踐指導實力,為畢業設計與論文提升工程實際的支撐,激發土木工程學生在畢業設計中的潛在能力。通過土木工程專業產學研聯合的課程教學實踐與畢業設計,更深層次地讓學生通過融入到土木工程設計實踐中。
3.3提升選題水平
創新性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工作,必須要確保選題符合土木工程專業的實際特點,切合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保障土木工程畢業設計的選題深度可為學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選題簡單重復的陳舊題目,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畢業設計中選題過深、題目過大而脫離生產實際的情況,確保學生切實完成畢業設計工作。
3.4提高畢業設計指導質量
院系在畢業設計指導中,應細化到具體教學指導單位,根據各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的專業特點,制定適合創新模式的畢業設計論文指導細則。指導教師在學生畢業設計中,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去創新思維,建立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多元文化意識,培養土木學生的工作、人際交流能力。
3.5協調畢業設計考核環節
建立基于產學研的畢業設計分階段考核方法,首先對指導教師要求其書面陳述畢業設計課題來源、選題依據、設計論文內容、難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況,由院系討論與考核設計選題。在此基礎上,增加創新學分與創新能力的評價標準,使學生更加有積極性地投入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激勵教師培育基于產學研等的創新課程與畢業設計的實踐,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基于產學研的畢業設計論文實施過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調節增加實踐環節的考核,以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提升。
4產學研創新畢業設計論文案例探索
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依據江蘇省特色專業和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逐步推行創新教學與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積極為地方社會經濟服務,承擔了大量的企業科技開發項目。土木工程學院在基于產學研的教學與畢業設計改革上,利用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引入企業深度參與教學實踐,開發了“企業文化、建筑工業化技術、施工安全管理、現代施工關鍵技術、建筑信息化技術、綠色建筑技術、建筑設備工程”等校企網絡課程。進一步,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網絡共享絡課程,鼓勵開展學生主動學習、研究性學習與合作性學習;對“土木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材料與工程結構測試技術訓練”等課程實施以能力考核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為切實完成實踐課程培養目標與創新性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學院教師團隊目前承擔的產學研項目,緊密結合土木工程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科技問題,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進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筆者所在的課題組,目前承擔“深大基坑開挖施工對工程樁的影響及其檢測關鍵技術研究”產學研項目,旨在結合教學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的同時,進行土木工程創新畢業設計與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等探索工作。在教學中,針對鹽城多河地區特點,分析深大基坑開挖的設計、施工與環境影響特點,將工程難點問題引入課堂與試驗及實習實踐。對深大基坑開挖回彈引起的樁基承載形狀變化等問題,在“樁基工程”課程的設計與施工檢測等課程中,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課程試驗與產學研課題研究試驗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參與科研試驗研究,為創新性畢業設計提供知識能力的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基于產學研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根據學生情況并結合項目特點,畢業設計選題有“先鋒島三期多面臨河深大基坑的設計與施工”“鹽城多河地區的基坑支護形式與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開挖條件下的工程樁承載力計算”“深大基坑開挖坑底回彈與樁基承載計算與檢測”“臨河高層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礎設計與施工方案”等,創新了土木工程畢業設計論文的形式,并推動了工程生產實踐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等工作。
5結語
在土木工程教學、試驗實踐及畢業設計的各階段,基于產學研聯合研究項目改革教學方法與畢業設計選題及實施,促進土木工程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創新與實踐,使學生在畢業設計階段直接接觸到工程實例與企業技術創新實踐,可有效保證學生完成土木工程專業的教育培養計劃,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為完成土木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發揮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查文煒,葛友華,劉平成,等.基于產學研機制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J].教育園地,2009(33):28-29.
[2]楊果林,曾伏愛.土木工程專業創新性本科畢業設計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09-111.
[3]潘福婷.土木工程專業產學研結合畢業設計模式探討[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2(17):21-22.
[4]周林聰,邱建慧.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現狀分析與改進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戴益民.校企產學研聯合培養提升實習及畢業設計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4):57-58.
[6]陳樹華,郭軼宏,梁文彥,等.基于跟蹤管理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38):66-68.
《工程測量》課程是我院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學、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等專業,本課程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工程測量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學會常規測量儀器的操作,了解測繪新儀器、新技術的原理及其應用,同時熟悉地形圖的應用,能夠從事相關專業中的測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種測量儀器的的能力,更好地從事測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適應社會需求[1]。
1工程測量課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內容
《工程測量》課程主要內容:水準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與直線定向、測量誤差、小地區控制測量、地形圖的基本知識、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及應用、建筑工程施工測量、道路工程測量、房屋建筑建筑物變形觀測等[2]。該課程教學主體上分為兩大模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主要教授學生測量基本理論與方法,實踐教學主要是使學生正確熟練操作儀器并掌握相關的測量技能,具備解決工程施工能力。
1.2學時安排
我院的《工程測量》課程共48-64學時,3-4個學分,每學年有9個~11個班級授課,年修讀學生300人以上。
1.3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工程測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圖等課程為基礎,同時又為建筑施工、砌體結構、地基與基礎等后繼專業課程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既是前面所學課程的延續,又是學習后續課程的基礎,只有掌握了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并運用其它的專業和基礎知識,才能熟練完成項目施工過程的技術指導和管理。
1.4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隨著教學深入,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有:(1)學生沒有吃透測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論聯系實際[3];(2)在實踐操作中有諸多不合規范的操作習慣;(3)部分學生心態浮躁不得更適當的學習方法、不能潛心研究學術問題。例如:不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學習;(4)面對棘手問題不能夠發散思維立足于新的視角合作的解決;(5)課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觀的反應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掌握程度[4]。2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設計思路課程體系與內容的改革圍繞相關專業培養目標,以人才培養質量及人才全面發展、社會需求為導向,根據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特點和行業發展的新要求,不斷探索和深化教學改革,做到課程體系改革與教學內容改革有計劃、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實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1)在理論教學上,教學內容吸取國內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進經驗;深入到社會項目上,與一線的技術員和專家共同探討;優化和完善工程測量教學大綱,適當刪減過時保守內容或者僅作簡單講述;(2)在實踐教學上,積極加強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5];通過測量技能大賽、產學研結合等多種方法,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積極增加投入購置新型教學儀器設備,努力改善教學條件以滿足教學要求;加強與生產單位以及測繪儀器銷售商的交流;(3)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課課件、實踐操作錄像等方法相結合的立體感官教學方法[6][7];嚴格要求學生遵守測量規范和操作程序、培養良好的專業工作習慣,提高學生們的專業素質;通過參加專業比賽,鍛煉并檢測學生的測量技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測量專業知識;(4)另外,關注提高學生的“測、繪、算”技術能力,使學生熟練掌握全站儀,了解GPS測量技術[8],學習CASS成圖技術,讓學生嘗試結合EXCEL編寫簡單的計算軟件;(5)在考試改革上,采用綜合性筆試和平時性考核項目的多維度考核辦法,不斷探索優化更加客觀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學生參與該課程學習的程度以及獲得該課程總體知識、能力、素質綜合成果的體現程度。
3工程測量課程目標
(1)掌握各類普通測量包括水準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和小區域控制測量的基本原理和測量方法;并會正確規范熟練的使用各種常規測量儀器包括水準儀、經緯儀和全站儀;(2)會結合現行規程規范和選取合適的儀器,設計一般性的測量方案,并進行有效率的測量和內業處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測量項目、建筑物變形監測項目。
4工程測量課程活動設計
4.1各類普通測量以分組比賽類型教學
下面以四等水準測量為例作介紹。(1)目的:使學生正確熟練的操作水準儀;使學生深入的掌握水準測量原理、四等水準測量的規范操作工序和規范的水準內業處理,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提高實操水平;(2)活動安排:水準測量原理、四等水準觀測方法、內業處理流程、學生練習水準儀、普通水準測量實驗,計劃4課時;分組完成四等水準外業、內業,提交成果資料,計劃2課時;成績和總結,評定成績并總結問題、分析原因,計劃2課時;(3)評價方案:儀器操作與觀測方法占30%,觀測記錄和內業處理占30%,觀測記錄和內業處理,占30%;小組總結報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測量以案例分析來完成教學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測量為例做介紹。(1)目的:了解施工測量任務、特點及測設的基本工作;掌握測設點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測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樣流程;(2)活動安排:課堂講解施工測量任務、特點及測設的基本工作,計劃2課時;課堂講解測設點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測量的方法,計劃2課時;觀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樣現場教學視頻,課堂提問學生,總結分析施工放樣流程,學生完成案例分析學結,計劃4學時;(3)評價方案:課堂提問占40%;民用建筑施工測量案例分析學結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變形測量以完成項目類型教學
(1)項目目的:使學生了解建筑變形測量的意義與重要性;理解建筑物變形測量的施測內容與測量方法;熟悉建筑物變形測量項目的整個流程;(2)活動安排:收集該項目相關的資料,了解此建筑物的變形情況,配置測量儀器,制定觀測計劃,計劃2課時;布設水準點、觀測點,做垂直位移測量,計劃2課時;布設控制點和工作基點,做水平位移測量,計劃2課時;處理數據,整理項目成果,并給出項目結論及建議,計劃2課時;(3)評價方案:外業測量占30%;觀測記錄和內業處理占30%;項目總結報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測量課程學習評價方案
理論考試內容圍繞教學大綱進行,在學期末組織學生考試。其他考核項目在授課期間進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綜合性筆試,占總評成績比重50%,評分標準依據參考答案評分;(2)小組數據和總結報告,占總評成績比重10%,評分標準是水準測量占25%、角度測量占25%、距離測量占25%及小區域控制測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測測量案例分析總結,占總評成績比重10%,評分標準是民用建筑施工測量案例分析總結占50%,工業建筑的施工測量案例分析總結占50%;(4)建筑物變形測量項目成果書面材料,占總評成績比重10%,評分標準是成果精度統計及質量檢驗結果占30%,變形測量過程中出現的變形異常和作業中發生的特殊情況匯總占20%,變形分析的基本結論與建議占30%,附圖附表占20%;(5)課程論文,占總評成績比重5%,評分標準是把握測繪科學前沿動態占40%,內容充實可靠占50%,論文形式要素正確占10%;(6)出勤,占總評成績比重10%,評分標準是曠課、遲到、早退酌情扣分。
6總結
結合工程測量課程特色和學習目標,在非測繪專業的工程測量教學實施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分別從不同知識板塊設計教學活動,并在課程考核上注重“多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才能更加客觀全面的反映出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以及獲得知識、能力、素質等綜合成果的量度,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果,為社會培養出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術型人才。
作者:許善文 唐小方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參考文獻
[1]岑敏儀.土木工程測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顏為莉.探究工程測量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措施[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6):136-137.
[3]許善文.淺談關于土木工程專業的水準測量實踐教學方法[J].科技資訊,2016(3):118-121.
[4]陳曉剛,趙海云,林輝.MOOC背景下建筑類專業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策略[J].測繪通報,2016(4):128-132.
[5]田桂娥,吳長悅.測繪實習基地的建立與完善[J].山西建筑,2016(10):246-248.
隨著測繪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土木工程專業對測繪技術的要求與依賴日益提高:利用數字化地形圖進行城市規劃、路線設計、建立地面三維模型、工程量計算;利用全站儀、GPS實現各種建筑物的快速定位和工程變形測量等。其中被廣泛使用的GPS系統是由由空間星座、地面監控和用戶設備三大部分組成。GPS測量就是通過利用GPS接收機接收GPS衛星發射的信號來確定出地面點的三維位置的一種新型測量方法,用它幾乎可以完成所有的測量工作。因此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建立具有GPS控制網的測量實驗實習基地,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建立校園GPS實驗網的必要性
我校測量實驗室于2006年搬遷至新校區,測量實驗和集中實習也都在新校區進行。同時,也開始在校園內進行控制點的布設,能夠滿足基于邊控制邊測量方法的大比例尺數字化測圖的需要,也能夠滿足施工放線引測三維坐標的要求;實習期間采用獨立坐標系、獨立高程系進行導線首級控制,由學生利用經緯儀測距導線技術建立臨時控制網。但是隨著招生人數的擴大,新專業的開設,出現了測量實驗課課時的增多且實習時間相對集中的局面。已有的測量控制網無論從數量上、 精度上還是使用的方便程度上都越來越難以滿足學生的實習要求。因此,有必要著手建立并優化新校區的測量控制網,以滿足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環境化學工程、給排水工程等專業對于測量實驗和測量集中實習的需求。
3、建立校園GPS網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各學科相互聯系的加強,GPS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如環境監測部門的數據采集、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地質災害的預報、監測及防范等,因此,有必要建立校園GPS實驗網,為教學和科研提供基礎資料。GPS網的設計時無需考慮測角、邊角同測和測邊網等的傳統要求、不需要考慮布設什么樣的網形、考慮圖形強度,幾乎可以設定在所需要的任何位置處。所以GPS網的設計是非常靈活的,利用GPS定位技術建立GPS網,具有全天候、對通視條件無要求、相對精度高、操作簡單、高效率、作業靈活便捷等特點。不僅工作量小,而且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當邊長
4、GPS網的布設原則和GPS點的選擇
GPS布網主要包括網形設計和觀測計劃制定,構成優化的解算圖形,同時應考慮提高成果可靠性。應遵循保證測量精度、測繪速度快、節省費用的原則。同時,GPS網應根據測量任務的要求、測區自然狀況、交通條件等進行靈活設計,防止粗差。根據《衛星定位城市測量規范CJJ/T73-2010》的規定來確定相對應邊長和精度。布網時要重點考慮的是合理利用原始控制點, 將已知點和未知點以邊連、點連混合方式交叉構網,使得GPS網具有較強的幾何強度,常見的有環形網、三角形網、星形網等。特別是作為平差的已知點、校核點的利用,分析其在網內的位置和本身精度對平差精度的影響,最終設計出最優的網形方案,合理恰當的技術設計能有效地保證觀測成果的可靠性和滿足要求。
GPS點的選擇按照國家測繪局頒發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CH 2001-92)要求,應考慮下列原則:
a. 觀測站應遠離大功率的無線電發射臺和高壓輸電線,接收機天線與其距離一般不得小于200m 。
b. 觀測站附近不應有大面積的水域或對電磁波反射(或吸收)強烈的物體,遠離雷達站、電臺、微波中繼站等。
c. 觀測站的設立應便于用其他測量方法聯測。
d. 觀測站應設立在視野開闊且周圍障礙物的高度角不小于15°的地方。
e. GPS網點應考慮與水準點相重合,或在網中布設一定密度的水準聯測點。
f . GPS網點應盡量與原有地面控制網點相重合,重合點在網中應分布均勻。
根據校園實際地理情況,GPS點最好選擇在高層建筑物上,可保證點位穩定、視野開闊,施測布網時盡量使起算點間形成異步環,其它各點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適當減少GPS網中的異步環數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起算點和需要設置參考站的過渡點構成異步環后,其它測點根據情況可不必形成異步環,但要保證觀測條件良好,基線解算合格。
5、擬建GPS網的實測內容和功能
根據教學大綱對實驗實習教學的內容要求和時數安排,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選擇有代表性的工程環節和有鮮明的模擬性的工程實例,作為GPS實驗實習的教學內容是完全有必要的。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環境,使實驗實習的整個過程盡可能的符合測繪工程生產實際,并滿足GPS實踐教學的要求。使學生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能夠順利完成實習任務,讓測量實習轉變為完整意義上的測繪工程實際工作的模仿,最終達到學生在校內就可以獲得良好的實踐效果。
首先是對GPS技術的掌握,其主要包括GPS 業內數據處理和GPS 基線網實測兩大部分。讓學生通過以動態、靜態 GPS的方式觀測并建立基線網,對測量成果進行檢驗的基礎上能夠熟練的進行工程放樣。在校內實訓基地中埋設一定數量的四等三角點,以此將其作為GPS 控制網的起算數據,進行外業設計以及圖形結構設計。學生通過 GPS 技術的應用在合理布網的基礎上,使控制點能夠具有更為便捷、 全局特征分布。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 教師也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以及需求,固定控制點,對導線進行加密測量,方便對學生測量數據所具有的精確性以及真實性進行檢查,以此進一步的提升了實習的效果和質量。
其次根據校園的實際地理地貌特征,模擬出一些仿真效果好的實習場地,利用建筑物、道路、橋梁、渠道、河道、堤壩等,以此來更好的滿足給排水工程、建筑工程以及交通工程學生的實習要求,增強了基地的多樣性。例如交通工程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在校內完成道路選線、曲線測設、道路中線放樣、縱橫斷面測量等工作。
最后對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內容包括 GIS 空間數據采集與處理、數據的管理與入庫、 GIS 工程實踐訓練以及相關的科研活動等等。結合數字化測圖技術,實現測繪外業數據采集與內業處理的一體化,提升專業學生數字成圖、數據處理的能力。同時可以采取校企聯合的方式,不僅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方面提供幫助,還可以為企業員工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實現校企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6、結語
具有GPS控制網的測量實習基地的建成,不只是能提高了工程測量課的教學效果,優化學校的原有教學條件,更可以拓寬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從事測量工作的范圍,在提升學校社會地位、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方面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使學生通過先進技術、真實環境的接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是一個比較基礎性的課程,但是其涉及到的知識面卻又比較廣,單從專業學科的考量范圍來講,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涉及到地理知識、數學的運用知識、以及物理力W等知識都比較多。隨著新時代對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需求的逐步提升,教學體系和環境都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教學難點也逐步增多,就需要我們不斷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教學思維更新,進行課程相應的改革措施。結合當前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本文對土木工程施工教學的新思路做了一些探討。
一、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方法
所謂“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把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不少教育專家認為,將“互聯網+”理念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將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存在幾個問題:(1)理論教學環節與工程實踐脫節,學生對工地現場生產活動缺乏直觀認識;(2)實踐教學環節流于形式,教師難以對學生實習情況進行追蹤和評價;(3)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溝通困難,成果難以共享。
將“互聯網+”理念運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幾個問題,比如:揚州大學等高校共同開發了“贊學網”土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實時共享平臺,通過個人APP 手機終端,將每個人的實習情況實時傳輸到互聯網絡,通過大數據平臺的整合,學生可以實現線上共享、交流和學習,教師也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實時指導、評價和評分。該平臺將每個學生的實習內容量化評分,引入競爭排名機制,激發學生參與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該平臺的應用把施工現場搬進網絡,讓學生通過實習去認識工程、體驗施工、獲取經驗、開闊視野、提高專業素養,解決了土木工程專業傳統實習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但遺憾的是該平臺只運用于解決生產實習資源共享和成績評價問題,而理論教學環節問題并沒有解決。部分高校教師也在嘗試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不定期一些工程實際案例等資料供學生學習和討論,但由于資源過于碎片化、優質資源匱乏及缺乏教師評價環節而難以為繼。
因此,將“互聯網+”理念運用于土木工程施工教學,開發一個教學app,這個系統將整合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學評價、教學論壇四個環節,這在技術上應該不是難題,難題在于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獲取、制作、整理優質資源,這些資源可以是慕課、微課,也可以是現場直播等形式。比如在講解施工進度計劃時如果通過軟件在線直播工地現場生產例會,學生就會對該知識點獲得比較直觀的認識。建立和完善這個平臺,對解決土木工程施工教學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應該是比較有效的。
二、互動式教學法
互動式教學以互動為主,通常配備課堂提問、答疑、討論、學生講教師提問等靈活的方式,這種交互也可以借助慕課、微課及翻轉課堂等方式來實現,主要目的是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高效,師生雙方互相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開放式教學是通過將單一課堂教學活動擴展到學生的自學活動,自學活動可以進一步擴大到科學研究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建筑工地、參加工地建設、參加應用性的結構設計、舉行課外作品競賽活動等。
例如,教師為全班學生準備不同的施工課題,讓學生自由組合形成4~6人的興趣小組,小組內推選小組長進行組織協調,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小組成員通過分工協作,對本次課程所學的施工技術或者施工工藝內容,進行交流互動和全面的總結,并提出本小組對該技術或工藝的學習心得或者今后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趨勢所持有的觀點看法,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之后,每組學生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推選1名組員以論文報告的形式介紹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學生討論的成果和課堂具體表現應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從而實現同組學生分工協作,不同小組之間良性競爭。
三、結語
土木工程專業涵蓋工程結構、土工、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實驗室,強調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均具備的復合型技術性人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合理安排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2、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2.1 傳統教學的培養模式
傳統的教學管理理念很難符合人才培養的的要求。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應試教育”、“手把手”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的教學內容很大程度是受限于學科教材,無法打破學科教材內容的束縛;創新教學方式的缺乏,不能激發起學生對學科的求知欲;教師課堂上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教學、輕動手能力的教育思想,也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2 專業師資的整體素質
專業化的師資力量是教學質量開展的條件和保證。青年教師比例太大,缺乏高水平教學團隊領導者,團隊教學合作機制還沒有真正地建立起來,整體教學方式、水平、質量不高。同時,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扎實理論知識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嚴重不足,而且缺少具有工程師、教師的“雙重角色”型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嚴重制約提高現代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水平。
2.3 課程結構的亟待優化
公共基礎課的比例過多,專業必修課比例過少。從培養土木工程專業人才的角度,基礎課學的太過深入,但技術基礎課的理論知識沒有得到充分掌握。在課程設置和開發上,應當堅持土木工程專業課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缺少綜合化課程。此外,缺乏實驗能力的培養,抑制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3.對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建議
面對建筑行業更為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高校對建筑人才的培養應滿足對21世紀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了滿足市場對建筑人才的需求,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不僅要掌握多種技術,而且還必須有較強的施工項目管理能力,具備“懂設計、精施工、會管理”符合現代土木工程的專業人才。
3.1 強化專業課程的體系
調整課程的構架。土木工程專業理論課程可分為大塊體和小塊體。大塊體包括公共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小塊體包括專業方向課程,根據市場需求的方向調整,從而調整人才市場活躍式轉變的需求,同時也便于學生多角度選擇發展方向。根據此體系構架中,土木工程專業人才除了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外,也儲備了與土木工程專業相鄰方向的知識。
優化課程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前沿性也應該慢慢增加。同時,建立課程評審委員會,針對專業課程內容的質量及授課的課件等等進行評審把關。
3.2 完善實踐的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包括施工管理實踐、工程設計實踐和實驗室實踐。這三部分都必須在工程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與培訓。
3.2.1 施工管理實踐
與施工單位共同配合,讓學生分析組件、了解組件,將原有固定的實習時間分段實習,同時,將勘測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類實習分散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施工階段,且讓學生參與施工過程中的小項目實踐,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2.2 工程設計實踐
與設計單位共同配合,從一個簡單的建設項目來接觸設計,以工程設計為練習,練習工程制圖,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完成不同任務,在完成設計中學習課程知識,將設計與基本理論知識想結合,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
3.2.3 實驗室實踐
提倡學生在實驗中采用“自主+傳授”的模式,預先公布實驗項目,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實驗視頻和預習實驗內容,再制定詳細的實驗方案,然后由指導教師傳授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實踐,這樣既能讓學生系統的理解實踐的有用性,又能有效的激發、鞏固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對知識的活學活用。
3.3 建設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
培養適應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關鍵是要建立一個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學團隊。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且 “雙重角色”型教師是當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保證。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鞏固師資隊伍的力量:第一,加強教師對外交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教學研討會等學術會議,了解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科研動態、教學改革信息,學習先進的科研、教學方法,提高科研、教學水平,及時地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中,增強科研能力和教學質量。第二,將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師平均分配到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科研單位等部門去鍛煉,確保最短的時間內教師隊伍在不同單位得到充分的培訓,積累實際的工作經歷,再結合理論知識,教導學生才能更加具有科學性。第三,通過引導企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參與教學,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具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再經過學校的短期理論培訓,形成一套較強操作性兼理論的教學系統,提高土木工程人才的實踐與理論結合的運用能力。
關鍵詞: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培養方案;專業與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9;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6)06002705
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體制源于英國,但教育理念和美國類似,教育質量享譽全球。由于良好的氣候環境和完善的教育服務體系,澳大利亞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學生,是四大英語國家留學基地之一,其教育產業已經成為該國僅次于采礦業、農牧業和旅游業的第四大產業。當前,中澳各大學之間的教育交流越來越多,研究澳大利亞著名大學一流學科的教育與培養模式,對促進中國高校學科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近些年來,為了提升中國高校土木工程學科的教育理念,促進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良性發展,國內學者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與培養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比如,對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的體系、機制和特色的分析,對澳大利亞一些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研究生培養層次,以及“寬進嚴出”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1-3];以中美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為對象,從美國高校的學科設置、專業評估、執業注冊制度、卓越工程師培養等方面進行分析,為國內相關院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提供參考[4-6];以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和國際化土木工程人才培養合作辦學為視角,分別對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國際合作辦學機制、臺灣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特色,
以及卓越工程師國際化課程教育體系等方面進行比較[7-10]。以上的這些研究均有助于推動中國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土木工程專業在201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澳大利亞排名第1位,具有良好的學術聲譽和寬松的教學與研究氛圍。本文
結合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學制、專業與課程設置等幾個方面,對其一流學科的工程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比較,為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科發展和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
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隸屬于工程學部,按專業分類主要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三大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專業分為工程施工與管理、巖土工程、結構工程、土木工程與建筑四個方向;環境工程專業分為可持續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三個方向;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專業分為土地測繪與房地產開發、工程測量、采礦測量、水文測繪、地理空間科學與工程、遙感和數字制圖六個方向(圖1)。
結合以上的專業分類和方向設置,制定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工程施工與管理、環境工程、巖土工程、結構工程、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共七大領域。同時,設置了研究中心,分別為測繪與地理空間創新中心、基礎工程與安全中心、施工創新和研究中心、可持續工程中心、水文與資源研究中心、凈水研究中心、澳大利亞住宅與基礎設施氣候適應研究中心、集成化交通體系創新研究中心。
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本科學士學位(Undergraduate degree);二是課程研究生(Coursework Program,主要培養課程碩士學位);三是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rogram,又分為碩士和博士兩個階段)。此外,還有一些面向社會的短期培訓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一些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和提高工作技能服務。
(一)本科生
在本科培養階段,主要有單學位和雙學位兩種模式。單學位一般學制4年,雙學位一般學制5~6年。學生的選擇靈活而又寬泛,在學期間可以交叉選擇藝術、科學、商貿、法律等雙學士學位課程。
本科單學位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土木工程與建筑、測繪工程、地理空間工程等五類學士學位授予方向。土木工程專業方向單學位的學生或多或少都要選修一些與環境工程相關的課程,并完成相應的學分要求。
本科雙學位主要包括工程與藝術、工程與商貿、工程與法律、工程與科學、土木工程與其他工程等五類學士學位授予方向。其中,土木工程與其他工程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年,主要是土木工程與測繪工程、環境工程、采礦工程方向的交叉結合。工程與藝術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5.5年,工程與商貿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5年,工程與法律方向的學制一般為6~6.5年,工程與科學方向的學制一般為5年。
(二)課程研究生
課程研究生不設導師制,主要講授課程,學生通過修滿指定的課程和學分獲得碩士學位,一般又稱為課程碩士。課程碩士的學制通常為2年,每學期需要修滿4門課程,每門課程一般通過階段性的PPT課堂討論、課程論文、課程考試來完成。目前,課程碩士約占新南威爾士大學碩士學生總數的絕大多數。提供課程碩士學位的專業方向主要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地理空間工程、巖土工程與工程地質、工程管理、結構工程、交通工程、水文與資源工程、凈水與污水處理工程。
課程碩士設置三個培養層次(圖2)。一是研究生課程認證,主要為一些沒有本科學位的大專生過渡學習階段;二是研究生學歷認證,主要針對一些專業背景或學習成績達不到要求的本科生;
三是碩士學位認證,要求具備本專業本科學習背景,成績達到一定的要求,且有學士學位的學生。課程認證要修滿24學分和4門課程,學歷認證要修滿48學分和8門課程,學位認證要修滿96學分和16門課程。
(三)研究型研究生
研究型研究生的學位授予主要分為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工程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與工程科學碩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三類。與課程碩士不同的是,研究型研究生沒有具體的課程和學分要求,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從事專業內某一領域的研究工作。
哲學博士按專業主要分為土木與環境工程、測繪與空間信息系統兩大類,學制一般為4年。本科生獲得學士學位以后可以選擇直讀博士,或者工作幾年再讀博士,不需要有碩士學位。博士論文的長度一般不超過十萬字數,要經歷4年的持續研究與學習。一般要求博士生每年做一次階段性研究報告,是對研究創新的重要評估。如果未通過,推遲四個月再申請匯報;若再次沒有通過一般作退學處理。此外,博士階段雖然沒有課程學習要求,但一般來說,學生會結合研究的需要,去選修一些本科或課程碩士的課程。博士學習階段的退學率比較高,有的專業高達50%~60%。
工程碩士與工程科學碩士學制一般是2年,主要專業有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地理信息技術、巖土工程與工程地質、項目管理、結構工程、交通工程、凈水與水文工程、水資源等。工程碩士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要求學生在應用中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或對應用技術有所促進。工程科學碩士著重工程中的一些涉及計算與分析的研究問題,培養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促進工程技術應用的提升。一般具有本科學位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工程碩士或工程科學碩士,類似于博士。研究型碩士的退學率也很高,在學期間需要定期匯報階段性研究進展。
(四)比較研究
通過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的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專業設置和國內大學類似,屬于“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類型,既包括傳統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又包括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房地產等方向。與國內大學不同的是,土木工程一般與環境工程相結合,因此也包括一些與環境相關的專業或方向,比如可持續工程、水工程、測繪與地理空間工程等。此外,本科生四年的學習不再細分專業方向,真正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模式。
二是,本科生可以選擇雙學位培養方案,在完成本專業學士學位的課程和學分要求以外,可以再選修一些其他學院的與科學、藝術、商貿、法律、經濟管理等相關的學位。從這個角度來說,本科生的專業和學位選擇余地寬泛,有利于學生的均衡教育和視野拓展。此外,部分對從事科學研究感興趣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選擇攻讀博士學位。
三是,課程研究生培養方案給一些不愿意從事科學研究,又想獲得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的本科生提供了教育機會。他們可以通過修滿一些課程和達到規定的學分要求,從而獲得課程碩士學位,部分本科生也可以通過這個階段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工作技能。
四是,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沒有課程和學分要求,這樣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研究狀態,安心于研究興趣。研究型碩士又分為工程碩士和工程科學碩士兩種類型,有助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靈活選擇。
五是,研究階段沒有的硬性要求,但對研究的創新性要求較高。比如針對博士的培養,每年學生都要匯報階段性研究進展。由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評價,給出是否可以繼續研究的建議。論文完成后不設置答辯環節,而是采用函評的方式由世界范圍內的著名學者進行評閱,并給出是否達到授予學位要求的評價,真正體現了“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
二、 課程設置
(一)本科生
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所修課程和學分如圖3所示。課程主要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四大模塊。第一學年主要以基礎課程為主,包括數學、物理、材料、化學、力學、各類基礎設施體系、工程師基本概念、工程設計與創新等;第二學年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為主,包括固體力學、水工程、交通與公路工程、工程計算與施工、通識教育、結構分析與建模等;第三學年以專業課為主,包括工程運營與控制、土力學、鋼與混凝土結構、水力資源工程、土木工程實踐、應用土工技術與工程地質、給水排水工程等;第四學年是實踐環節,除了通識教育以外,主要包括與實際工程相結合的畢業論文專題,以及一些專業選修課。
以上每門課程均為6個學分,每學期一般安排4門課程,學生四年需要修滿192個學分,方可獲得學士學位。從課程設置來看,體現了土木工程學科寬泛的特點,在第四年的選修實踐課中,學生可以靈活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工程方向。
(二)課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如圖4所示。這些課程充分體現了工程教育寬泛的特點,既包括與土木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相關的基本課程,又包括與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選修課程。
允許課程研究生跨專業背景學習,如果學生來自于其他專業或者沒有修完土木工程專業本科課程,一般會被建議增加選修一些相關的課程,以便增強本專業的知識背景。課程設置的類別和數量主要以培養學生具備解決與工程管理、巖土工程、結構、測繪、交通、給水排水等領域相關的高等學科知識為主。
(三) 比較研究
通過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和課程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是每門課程均設置為6個學分,每學期一般固定4門課程,學分制度和課程數量設置合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國內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學分一般從1~4.5不等,學分設置分散,課程學時也很分散,有的課程僅僅設置為幾周時間,有的課程卻跨度一個學年。分散的學時和學分設置既不利于學生選修課程,也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充分理解和消化。
二是由于本科教育階段設置了雙學位培養模式,本科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專業的課程。課程研究生也設置不同的學位授予類型,可以在土木工程專業范圍內自由選擇不同方向的課程,也可以跨不同專業或方向交叉選擇課程。
三是實踐環節設置是直接與實際工程相關聯的,一般鼓勵學生在工程單位實習期間同時完成畢業論文,增設一些實踐選修課程,這些課程可能就開設在實驗室或工程單位,以鼓勵對不同工程感興趣的學生自由選擇學習。
四是對研究型研究生雖然沒有課程和學分要求,但會要求他們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些課程學習或直接去旁聽。比如,從事數值分析的研究生可以選擇一些高等工程數學課程,從事計算機編程與模擬的可以選擇一些計算機程序課程。
三、結語
通過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學制、專業與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比較,提出了一些建議,為國內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建設、培養模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實施提供借鑒。
(1)土木工程專業設置寬泛,培養方式靈活,真正體現了“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土木培養模式。
(2)本科教育階段設置單學位與雙學位并重培養機制,學生不僅可以在本學科獲得學位,還可以在不同的學科和專業間學習相關課程,取得相關的學位。
(3)課程設置體現了學科教育的寬泛特點,單門課程固定為6個學分,每學期固定4門課程,課程學時和學分緊湊集中。
(4)本科階段的實踐環節一般要求學生在工程單位完成,既包括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完成的畢業論文,又包括一些與不同工程類型相關的實踐選修課程的學習。
(5)研究生培養分為課程研究生(碩士)、研究型研究生(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課程碩士不設導師制,不需要從事研究,主要是完成相關專業的課程學習。研究型研究生沒有課程學習和學分要求,主要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6)研究型研究生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寬進嚴出”的培養模式,沒有硬性的要求,每年定期進行階段性研究進展匯報,優勝劣汰,淘汰率較高。
參考文獻:
[1]童樂為,史煒洲,趙曉林.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特色給予我國土木人才培養的啟迪[J].中國電力教育,2008(2):165-167.
[2]吳瑾.悉尼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及特色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3]原方,丁永剛,王彥俠,等.澳大利亞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淺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155-156.
[4]李炎鋒,杜修力,薛素鐸,等.從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對比探討土木工程專業國際化辦學思路[J].中國科技信息,2013(5):116-117.
[5]劉紀峰,張會芝.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4,29(9):97-100.
[6]王照宇.中美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比較淺析[J].林區教學,2015(10):29-30.
[7]饒平平,陳有亮,宋忠強.依托中德合作與交流的土木工程辦學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55-56.
高層建筑的興起的建筑工程深基坑支護工程技術應用越來越多,其技術要求更嚴格。土木工程深基坑支護的施工必須及時發現壓力和位移,保證深基坑技術層面的支持,如果不注意,在發生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一、深基坑支護的類型及特點
深基坑擋土墻常用的支持和加強支持方法,這里有兩種類型的支持方法及其特點介紹:
(一)支擋型支護方式
支擋型擋土墻支護一般采用擋土墻的支持,支持和擋土墻可分為樁擋土墻的類型詳細,旋噴樁擋土墻,地下連續墻,等多種方式,對三種常用方法進行簡要介紹:
1、排樁式的擋墻
通常采用人工挖孔樁在實際操作或機器鉆進方法。地下水位較低和良好的土壤邊坡,可以充分發揮土拱的作用,使用稀疏樁邊坡的支持;相反,如果斜坡軟土,沒有強有力的支持,不能用土方工程的功能,需要強化和保持樁設置不斷,如果高地下水位的同時,也需要與高壓注漿群擋土墻后噴射灌漿樁。
2、旋噴樁擋土墻
是使用高壓旋噴樁鉆頭旋轉噴射注漿管和噴嘴底部的樁設計標高,由高壓發生器提前好泥漿,巨大的能量流,然后從高速噴射注漿管的噴嘴,形成高度集中的能量流,直接破壞土壤,在注入過程中,鉆柱旋轉時,泥漿和土壤混合一定直徑的柱狀結核體內形成的土壤,使地基加固。
噴射灌漿樁擋土墻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關鍵是樁的優越性,因此,良好的施工人員必須監督灌漿的施工工藝、注漿量,而且攪拌速度的控制,你必須保證,記錄,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及時處理,不得延誤。
3、地下連續墻
地下連續墻基礎工程在地面上使用倒角機,泥漿護壁的條件下的深基坑工程周圍的出土的一個狹長深溝軸,深溝清潔后,吊放鋼筋籠,將水下混凝土后,建立了單元槽,所以慢慢地,在地上形成一個連續的鋼筋混凝土墻,截止,防滲,承載,擋水建筑物。在深基坑支護中,這種方法依賴于其不透水,剛度大,可以任意調整墻上的優點被廣泛應用。
(二)加固型支護方式
加固型的支持方法主要使用一個網根樁鋼筋、水泥攪拌樁加固和高壓噴霧這三個方法。
1、網根樁加固方法
土壤和樹根樁基坑邊坡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網根樁加固方法使整體穩定性增強,能有效地抵抗側向土壓力,邊坡穩定。
2、水泥混合強化方法
圈和一定強度的水泥攪拌樁結構系統,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土壤邊坡穩定、簡單和方便施工,對周圍環境污染小,成本是經濟上的。
3、高壓旋噴樁加固方法
增加了更多的水泥、高壓噴射注漿樁的強度是水泥攪拌樁數倍,但也有所改善,其常用的成本在處理軟土基坑。
二、土木工程中深基坑支護的技術的應用
土木工程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條件很多,一定要密切關注建筑作為一個整體時,不是通過每個地方。
1、土木工程深基坑支護施工
首先,施工環境進行仔細調查,包括工作巖石土壤、水文和周圍的環境。只知道所有有關方面在接下來的工作要積極應對迅速解決由此產生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建設單位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在收到圖紙圖紙,根據調查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和合同要求,與店主聯系,設計部門和項目監督,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在施工前將完成重大改變。
第二,建設規劃,質量提前,使質量目標,分析了各種因素影響質量目標可能無法完成,根據這些因素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未雨綢繆。
最后,在編制施工方案,試圖讓所有的管理建設,意見和想法。
2、深基坑支護結構
深基坑支護結構可分為支持,擋土墻。已經進行了擋土墻的詳細說明,以上以下簡單的分析支持。沿基坑支持是指所謂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因為更大的大小,為了防止崩潰中間設置專欄,防止支撐桿太長導致不穩定。分為潮水,角度和拱支持和循環支持形式。一般用于大直徑圓形鋼管的實際施工過程或大型h型鋼。為了減少擋土墻的變形,但也支持和高層力量,控制壓力值1/10-1/15的計算值,并要求每個堅定一致的支持,支持統一的身體力量,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的支持。
3、土方的開挖
在深基坑支護強度超過75%后開挖的土方工程。確定采礦開挖的方向,從黨的建設轉向另一個分層開挖,開挖和基坑的觀察偏轉,一旦已經變形的警告,立即,一定不能讓工人隨意開采,以避免崩潰。
三、深基坑支護在施工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事項
1、做好工程調查
施工準備階段比調查和巖土條件,也要專門為支持工程測量。根據地層結構,提出科學有效的土壤、強度和應變的建設條件、地下水位的影響對土壤為客觀評價,提出有效的對策。
2、深基坑的支護
施工的開挖工作,做好施工現場周圍的地面保護。因為當地表水沿裂縫泄漏在基坑,可能導致支護結構的位移。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裂紋,立即采取措施,如指導地下水、堵塞裂縫措施,減少水進入基坑的可能性。
3、確保深基坑支撐體系的施工質量
基坑支護的質量系統的特點是支持系統的結構尺寸和材料,等。科學合理的基坑支護體系可以保證正常工作,還可以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問題。
4、避免地下水的影響
建設地區的高地下水位、地下水滲透會引起地表塌陷,所以地下水位也嚴重影響基坑支護工程。通過降水在周圍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改善土壤條件,減少基坑支護結構能夠承受壓力,如果這種方法,還可以設置止水帷幕和止水的效果,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質量。
5、及時監控和測試
基坑支護系統在建設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支持或主要結構的大小并不描述和設計,設計人員和工人應及時溝通解決,避免造成項目的延誤。實現地下水監測、測試應當有一個固定的周期,地下水控制裝置安裝后就可以開始實施監控。
結論
在生命的高層建筑越來越多,深基坑支護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深基坑的支持是項目實施的關鍵因素,是建筑的基礎,這也使得建筑深基坑支護技術的需求越來越高。深基坑技術應用在土木工程中有很大的潛力,我們應該結合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尋求對策,促進了深基坑支護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凱君,白宇. 土木工程中的深基坑施工技術[J]. 住宅與房地產,2016,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