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漢語國際教育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國已在96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有100多個國家超過2500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與之相適應的,國內從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開設了對外漢語專業,培養專門的對外漢語教學人才。2005年以前,開設對外漢語專業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國內重點的綜合性、師范類和外語類大學。其突出特點是中文及外語專業基礎雄厚。2005年以后,新開設的對外漢語專業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點是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頒布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外漢語專業正式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旨在培養教外國人第二語言的師資,教學對象主要是本國學生。
目前,教育部將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的工作。據相關統計,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魯昕表示,將有50%的學校要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按照企業的需要和崗位來對接。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地方經濟服務,成為首要目標;而如何處理好基礎理論與應用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好必修主干課程與靈活方向課程、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成為改革的首要環節
一、整合資源,優化課程結構
“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哈爾濱地區的地方性高校新辦專業在本科建設之時,要結合黑龍江省社會發展需求,設計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爾濱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例,通過課程體系設置來實現培養語言能力較高,知識素養過硬,應用能力強,適應社會崗位需求的人才,達到適應快,專業技能強,就業彈性大的目標。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和文化建設需求。
哈爾濱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為“平臺+模塊”,即由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學科專業課程平臺、教師教育課程平臺以及實踐課程平臺構成。通識教育課程平臺由必修課程模塊和選修課程模塊構成。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和藝術類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平臺由學科平臺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構成。包括漢英雙語與技能方向、文化與中華才藝方向;教師教育課程平臺由基礎理論課程模塊、教學能力課程模塊、學科教育課程模塊和教育實踐課程模塊構成;實踐課程平臺由基礎性實踐課程模塊、提高性實踐課程模塊和素質拓展實踐課程模塊構成。結合哈爾濱學院優勢學科資源,繼續發揮老牌師資專業的優勢,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加大了專業應用型課程比重,重技能實訓,強化實習基地建設,追求實習實訓方式的多樣化。
二、克服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實現最大限度的優化
從目前對外漢語專業課程結構體系研究來看,漢語理論知識、語言學知識、教育學知識、文化學知識是必備的,張德鑫(2006)認為,精通漢語是對外漢語教師的“內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教學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具有文化修養并至少熟悉那門外語的所屬文化,擁有一定的電腦技能,是對外漢語教師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塊說:四大模塊即:語言模塊(漢語、外語)、文化模塊(知識性文化、交際文化)、文學模塊(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塊。五大模塊即:語言類、文學類、文化類、教法及教研類、通修及其他特色課程。不論如何劃分,最終都致力于培養既具有漢語言文學的文化專業功底,又要具有專業水準的外語水平的人才。但在實際教學管理和課程設置中有效處理好漢語與外語、語言與文化的比例關系,至為關鍵。
哈爾濱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將五大模塊通過課程平臺構建起來。在素質拓展實踐課程模塊實現共性與個性的結合,學生根據個性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踐課程進行訓練拓展。在學時與學分上確保各部分比例達到優化。其中語言模塊專業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確保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方向課程方面最大限度地體現應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結合學校優勢辦學資源,適當融入中文、文秘、英語和旅游專業的成熟精品專業特色課程。處理好語言技能類課程和文化知識類課程的比重,使專業特點突出,擺脫以往對外漢語專業學生中文基礎不如中文系學生專業,外語基礎不如外語系學生專業扎實的局面。
(一)根據國家規定及參考行業研討成果來設置主干課程
按照教育部對對外漢語專業規定,在課程中涵蓋中國文學、比較文學、英語語言文學、中西比較文化等課程。在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建設研討會(2003)上,35所院校認為該專業主干課程主要應有12門。2013年在北京召開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建設研討會, “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成為重要議題。根據國家規定及參考行業內研討成果,設立專業核心課程。
(二)合理分配課時/學分
在進行課時設置時,充分論證協調分配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學分。處理好語言技能類課程與文化知識類課程的課時/學分分配;協調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課時比例;漢語課程與外語課程的課時比例;傳統課程與特色課程的課時學分/比例。
(三)根據學校學科特點設置靈活特色課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辦學資源和教學設施上是弱項,因此在辦學中要取得亮點就要發揮學科優勢,將學校已有的辦學資源靈活運用到新辦專業中,夯實專業實力,發揮專業特色。哈爾濱學院藝術類專業、體育類專業、中文類專業、外語類專業開辦較早,積累了豐富的辦學資源和師資,教師功底相對深厚,課程建設成熟。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打破專業壁壘,實現師資共享,開設特色課程,增強專業師資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語言學學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學等方面實現共享。使剪紙藝術、中國武術、民歌戲曲等文化特色課程極具張力。實現了突出辦學優勢,拓展了專業技能。
三、構建動態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性教學環節一般為期8周左右,在第7學期進行。師范類專業實踐性環節主要指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科特點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單一的教育實習和論文寫作遠不能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學生不僅要在母語與第二語言之間進行技能的轉換和訓練,同時也要實現對未來教學對象的研究與教學實踐。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與中文師范類學生相比,實踐性教育環節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同步。因此,實踐教學在形式上、內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進行拓展,以此滿足需要。著力構建動態實踐教學模式,將其學分為三個層面,即基礎性實踐課程模塊、提高性實踐課程模塊、素質拓展實踐課程模塊。基礎性實踐課程模塊包含中華才藝訓練、專業技能實訓、教育見習、學年論文;提高性實踐課程模塊包括教育調查、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素質拓展實踐課程模塊包括社會調查與公益勞動、讀書、職業資格與技能培訓、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等方面供學生自主選擇。素質拓展實踐課程模塊貫穿在1-8學期,不間斷地動態完成。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到課堂上、課余活動中、技能專項訓練中、活動競賽中確保實踐效果的可持續性,使各個課程模塊有機的銜接,使知識、技能互促互進,融會貫通。
(一)將對外漢語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內容融入到實踐教學環節中
通過對近幾年漢語教師培訓課程的研究與分析,發現漢語教師及志愿者在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之前經過的培訓課程主要包括: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漢語本體知識,課堂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漢語測試,對外漢語教材的使用與編寫幾大方面。漢語教師及志愿者的選拔范圍多在中文及外語專業,培訓的目的是確保教師及志愿者較快地進入角色,完成教學任務。為了避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水土不服”的現象,在學生實踐教學環節中,分層次、分步驟地將漢語教師職業培訓內容融入到各個教學模塊中。以此來解決畢業生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方法缺乏實踐檢驗,教學環節生疏等問題。使學生適應快,技巧多,能力強,經驗足。
(二)通過相關課程的有效銜接和拓展,突顯技能訓練效果
外國學生學習漢語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尤其是母語為屈折語國家地區的“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漢字教學問題尤為突出。在初學階段,聽說能力與讀寫能力不協調,有時甚至成為學習障礙。這可能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將會遇到的普遍困難,針對這些教學難題,以漢字課程為例,在開設的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中將說文解字課程和漢字文化課程進行有效的銜接,在課堂上適當實現參與性教育實踐,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兩個課程分別安排在5、6學期,既做到連續性,又具有關聯性,一方面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加漢語專業知識,另一方面,率先將漢字教學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有助于增加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進而通過漢字教學實現文化教學。
(三)通過課余活動比賽,實現實踐訓練的拓展
以外語沙龍、教學設計比賽、演講比賽、職業技能觀摩等活動為載體,實現實踐訓練的拓展。
參考文獻:
[1]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施正宇.論漢字能力,世界漢語教學,1999.
[3]張映光.論國內對外漢語教師專業師資型人才的培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
[4]張德鑫. 對外漢語教師素質與培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創新
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養體制一定要“高度關注教育的質量問題”、“多元化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拔尖人才”、“探索多種培養方式”的要求。高校中“教學”受重視程度不夠,鼓勵高校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因此,本文將從教學模式的視角,對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關問題做初步探討和分析。
一、研究的問題———人才培養不適應
總理在2009年指出:“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1]。《綱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銳指出:“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不適應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就是指我國教育目前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實質就是人才培養不適應,其中一個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不適應。為了進一步落實“兩個不適應”的難題,迎接西安翻譯學院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改革,今天我們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切入點進行展開調查。
二、研究方法—實證調研
(一)抽樣。本研究抽取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學生146名,其中二年級36人,三年級55人,四年級55人;男生18人,女生118人。
(二)工具。根據課程設置大綱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了《漢語國際教育課程設置問卷調查》,隨機抽選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146名學生參加了問卷調查。
(三)數據分析。采用了SPSS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描寫性統計分析和相關數據分析,目的是探索漢語國際教育學生對該專業的期望值及需求,進一步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現狀———西安翻譯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應用型人才特征是按照一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課程體系,以掌握技術知識,通過實踐活動,為社會謀求直接利益為主,其專業行業設置,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使其受教育者具有必要的本科底蘊和一定的實踐能力。目前,西安翻譯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案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適應西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功底和外語基礎,較全面了解中西文化,掌握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方法,能在國內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工作的語言學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也已經在校外建立了5所實踐基地,但可能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偏理論少實踐,培養出的人才與今天所要創建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還有一定的不足之處。
四、研究結果
我們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在校生146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滿意度、專業側重點、具體課程設置分配等等,結果如下:
(一)您當初為什么會選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調查結果:47.5%的學生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17.5%的學生是出于聽說該專業好,待遇高;25%的學生是出于這專業新穎,沒聽說過;6.5%的學生是出于別人幫忙選擇的;3.5%的學生是出于服從志愿調劑過來的。
(二)您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是否滿意?調查結果:22.38%的學生是比較滿意;52.45%的學生是一般滿意的;25.17%的學生是比較不滿意。
(三)您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側重重點在于?調查結果:6.2%的學生傾向于英文水平;42.9%的學生傾向于中文水平;50.9%的學生傾向于教學水平。
(四)在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聽說課、筆譯課的安排比例上,你覺得哪一門課程是可以減少的?調查結果:37.8%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基礎英語;17.5%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英語寫作;9.8%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聽說課;35%的學生認為應該減少筆譯課。
(五)在英語學習的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聽說課、筆譯課的安排比例上,你覺得哪一門課程是可以增加的?調查結果:75%的學生認為應該增加聽說課。
(六)您認為選修課應該開設哪些課程?調查結果:60.76%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有中國特色的課程,如茶道、剪紙等;35.7%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4.4%的學生認為應該開設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教”和“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特別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因此,必須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提下,圍繞“改革什么”和“創新什么”兩個本質與核心問題,集中解決“教”和“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五、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教學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缺乏支撐體系學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對學生的實踐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應用能力弱。近兩年,實踐教學引起重視,但教學內容并未及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課程進行適時的調整,實踐性課程少且廣泛性不強,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名分實不分,成為學生拼湊學分的工具,應用型人才培養嚴重缺乏體系支撐。
(二)教學內容體系沒有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面對科學技術和市場多元化的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能做出適時調整,應變機制和應變能力差,未能及時適時地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的對接機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講的時間過多,學生自主的支配的時間太少,理論性知識太多,實踐環節太少。課程類型單一,講座式與實踐性課程太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新興專業但其課程與教學體系卻沿用的是傳統模式,不能適應專業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以能力為核心的培養模式尚未建立起來當前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最大的意見就是實踐能力偏弱。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這方面所表現出的不足卻很突出,其實踐教學環節與教學平臺的構建很不平衡。
(四)培養目標定位和培養方案特色有待提高,課程設置的選修課沒有做到名副其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要定位在應用型人才上,更要在培養方案中體現專業特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科特點為著眼,培養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方向,突出實踐能力與理論修養并重的學科特色,努力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適用范圍較廣、應用能力較強,最終適應市場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型人才。
六、提出創新
(一)借鑒國外高等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歐美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具有成功而豐富的經驗,很值得借鑒。如美國本科教育層次將技師培養納入教學計劃,注重應用實驗課程,注重教學質量,尤其是實踐教學的質量。并且允許和鼓勵教師外出謀職,以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促進理論與實踐并重,且突出實踐能力的教學,加強實踐訓練,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再如德國,在國家政策下建立FH院校,即應用科技大學,根據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和企業實際需要,依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需要制定培養目標[4]。
(二)科學競賽普及化,學習評價多樣化積極鼓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參加各類科學競賽,以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增強綜合素質。在教學檢查與考核中,注重實踐考核,并將科學競賽的活動也納入考核體系,以實現對學生評價的多樣化。
(三)加強校企共建校內實踐基地,申請建設地點,申報教學設備,配備以實踐為主的教師,按人才培養方案一一落實1.繼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創造真實(或仿真)的教學工作環境,以生動鮮活真實的實際教例,讓學生真切感受,增強學生的實踐素養,把專業知識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中去。2.試圖創建校內e-chinese工作坊,建立初期目標是以項目養項目,中期目標為學校創收,終極目標實現MOOK大規模在線教育的新時代。3.聘請部分業內專家教授實踐課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就要采取多樣的措施,邀請相關業內專家進行實踐授課,讓學生了解到一線的實踐信息和知識,這事很重要的。4.與西安市名牌大學的漢語國際學院建立關系,爭取讓我院漢語國際專業的學生都能有機會指導大學留學生,同時配備我院專業的教師做指導。
(四)課程設置的建議1.加大漢語知識類課程的比重語言學知識是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基礎和依托,是語言要素教學和技能訓練的前提。因此我們建議開設《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漢語測試與教學評估》、《漢語寫作基礎》等課程,目的強調學生對現代漢語書面語特征的掌握與運用,同時注重選文所含的豐富的文史底蘊。其次,針對近年來學術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所撰寫開題報告和學位論文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完全不了解學術論文的結構體例及文獻搜索等,建議在第六學期增設一門《研究方法及學術論文寫作》的選修課程,為學生在第七學期要進行的學位論文開題和寫作打基礎。2.減少英語課程的設置目前該專業開設了《英語聽說Ⅰ》、《英語聽說Ⅱ》、《英語聽說Ⅲ》、《英語聽說Ⅳ》、《基礎英語Ⅰ》、《基礎英語Ⅱ》、《基礎英語Ⅲ》、《基礎英語Ⅳ》、《英漢翻譯Ⅰ》、《英漢翻譯Ⅱ》、《基礎寫作Ⅰ》、《基礎寫作Ⅱ》總學分共計40學分,應該減少英語課程的設置,以英語四級考試為導向,培養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四級外語水平,因此僅設置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自編教師課堂用語教材)、基礎英語(以英語四級考試大綱為指導)、英漢直譯原理及實踐等,總學分不低于28不超過32為宜。3.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增加實踐性課程,并根據這個新興專業的特點適時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以適應時代和現實的需要。因此,要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與“學”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開展《教學設計與管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課堂》(包含《漢語語音及其教學》、《文字詞匯及其教學》、《語法修辭及其教學》的主要內容)、《中國書法》、《中國舞蹈》、《中國武術》、《中國禮儀》等課程。4.刪減部分課程鑒于該專業的畢業生所教授學生的漢語水平偏向于初級和中級,建議刪減以下三門課程:《荷馬史詩與東西方古文化》、《國學經典選讀》、《史記研究》。
七、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對策
1.加大政策傾斜與扶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僅需要學校出臺相關的改革措施,更需要政府出臺更加明確、具體和完善的政策支持與引導。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和創新,需要學校和政府加大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力度,以推動這個新型特色專業的深入化、國際化發展。
2.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學隊伍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確保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保證。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學隊伍,就是要建設一支具有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懂理論、通實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具體來講,一要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基地;二要建立健全的雙師型教師的聘用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及校校合作制度,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雙師隊伍建設創建更有利的平臺,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
3.建立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大保證,也是溝通市場和社會的重要運行機制。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培養出具有高水平、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要大力建設穩定的實踐實習基地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計教師為本[N].中國教育報,2009-10-12.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征求意見稿)[N].人民日報,2010—03—01(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027-02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適應國家漢語國際推廣,提升文化軟實力,培養國際化專門人才的戰略需求,就要進行綜合改革。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綜合改革目標
1.構建“三位一體”的學科專業體系,體現綜合教育優勢。(1)圍繞漢語國際教育,構建較為完整的主干學科群。形成由漢語言文學、文化學、外國語言文學“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實現學科專業之間的交融與互補,強化漢語國際教育主體。(2)形成統一的行業領域,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借助漢語言文學的學科背景和優勢,在科學合理的學科結構下,確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方向,使教學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統一。(3)按照不同培養方向的特點,開展專業綜合教育。漢語國際教育方向突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教學,強化教學實踐;涉外管理方向突出管理學教學,強化管理實踐;涉外文秘突出秘書學教學,強化秘書實務實踐。同時,三個方向都實施雙語教學,注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2.實施“三位一體”綜合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實現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相應的理論教育、技能教育、崗位教育“三位一體”的綜合教育體系,全面加強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綜合教育。專業理論教育要以“語言學”、“文化學”、“管理學”等學科理論為基礎,技能教育要按照不同方向培養方案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要求,形成由專業技能、綜合技能、創新技能構成的技能教學體系。崗位教育要根據相關行業的用人要求,形成由職業素養、崗位技能、行業技術資格認證為內容的教育體系。
3.完善“三位一體,雙向互動”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強化實踐教學,重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三位一體”是指依托留學生教育,建立校內的實習實訓基地;依托國際學校、有留學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機構、涉外企事業單位,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依托與國外高校的聯系,著力建設海外實習實訓基地。“雙向互動”就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介入留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之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從而實現雙向互動。
4.打造“三位一體”師資隊伍,保證人才教育質量。借助社會力量,整合師資隊伍,建設一支由本校專任教師、外校兼職教師、相關行業專家組成的師資隊伍。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培養“實踐為基、專業為主、能力為本”的師資隊伍。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力爭在教師隊伍中,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比例達30,博士研究生比例達50,涉外企事業單位、外事部門兼職教師比例達30%,有國外國際漢語教學經歷教師比例達30%,建設一支高水平、強能力、高職稱,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教學團隊。
5.建立“三位一體”科研訓練體系,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學年論文―學術論壇―畢業論文”為框架的科研訓練體系,逐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
6.建構“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實施“雙語教學”、“人文教育”、“海外交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雙語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放共享的雙語教學網絡課程,展示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獨特的教學方法、多形式交流的網絡平臺。加強人文素質培養。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實施“2+2”、“1+2+1”等中美雙學位聯合培養,積極組織學生赴海外學習,開闊學生視野。
7.疏通“三位一體”就業渠道,保證畢業生就業。抓好考研動員、考研輔導、考研報考調劑指導,鼓勵學生考取研究生;通過參加國家漢辦赴國外漢語教學志愿者選拔、互惠生項目等多種途徑,組織學生海外從事漢語教學;積極開拓就業市場,使學生在國內相關行業就業。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綜合改革措施
1.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增強師資實力。建設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水平高、職稱結構合理、具有創新精神的校級教學團隊,在此基礎上建設省級教學團隊,使之成為高水平、強能力、高職稱,富有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的教學團隊。每年擬從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外事部門、涉外企業等聘請5~8名具有教授職稱或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家任教或講學;每年擬派遣1~2名優秀教師到國外開展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為專業教學積累經驗;每年擬聘請1~3名漢語國際教育方面的資深專家承擔實踐模塊課程的教學與訓練。積極鼓勵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晉升高一級技術職務、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訪學。不斷強化教師的科研意識,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賽教活動,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教學實踐。
2.實施專業目標、課堂教學、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注重漢英雙語教學,培養具有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能適應教育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需要的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以及國內外其他相關部門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工作的實踐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學術型人才。據此,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用、教材編寫、學科作業等教學環節中體現這一目標,在實踐中不斷改革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遴選和編寫一套適合本專業教學的教材。完善平時校內實習的各項環節,為學生安排專門的指導教師。與留學生教育機構、外事管理部門、國外友好學校合作,建立實習實踐基地,把漢語國際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落實到實踐訓練之中。
3.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論,了解相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規,具有良好的口語、書面語表達能力和較高的漢字書寫水平的基礎上,逐步強化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組織學生撰寫學年論文,舉辦學術論壇,創辦學生學術刊物,提高學生科研論文寫作能力。
4.改革課堂教學方法,革新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性,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實踐中力求改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學生由觀眾變為演員,教師由演員變為導演。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再被動地聽課,而是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每次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好關于授課內容的閱讀材料,學生課下完成閱讀任務,并就閱讀過程中對問題的思考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
5.實施雙語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采取保持型教學法,實施雙語教學。在第一學年,各門課程使用母語教學,同時,加強英語的學習。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在“外國文學”、“國外漢學研究”、“西方美學史”和“西方文化與禮儀”等課程開展雙語教學。第四學年,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美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外民俗”、“旅游美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和秘書學”等課程中,根據學期教學計劃和教師的授課特點,適當開展雙語教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漢語”、“中國傳統文化”等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課程中采用母語教學、雙語教學兼用。提高學生英漢雙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教學實踐體系(以下簡稱“體系”)的構建是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就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與人才培養而言,傳授知識較易,培養能力較難……”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該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們將致力于研究探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環節體系的構建和改革。如何構建尚并無深入研究和實踐。目前的主要認識有:
1 實踐為重。通過語言結對、漢語課堂觀摩、根據授課內容編寫教案、課堂教學實踐,鍛煉對外漢語教師的業務能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深化對課堂教學內容理解的實驗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性活動、專業相關的弘揚中國語言文化精神的活動。
2 “最好能具備繪畫、書法、唱歌、表演和編導等藝術才能。不僅在教學中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義或文章。”
3 分階段教育實踐模式。“包括課上教學實踐、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仿真性教育實踐、方法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教育實習等。”“大一、大二進行課上教學實踐,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四項較容易的實踐項目。”“大三、大四以實踐為主,進行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仿真性教育實踐,方法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教育實習六項實踐內容”。
國內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通常為課程實踐(實驗)、社會實踐、專業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缺少宏觀策劃與微觀運作的體系化考慮。如何構建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對對外漢語專業建設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現實的意義。
二、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教學實踐體系
(一)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實現途徑
對外漢語專業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注重語言學和漢語言理論素養及其運用能力、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體系”既是專業辦學水平的體現,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鏈環。“體系”旨在培養學生理論基礎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一定的涉外項目組織工作能力,做到“兩強”,即既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強,又有專業實踐能力的強。
(二)八個層面的“體系”
“體系”具有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點,“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檢驗教學內容學習結果的單一角度;“多方位”是要從多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多功能”是每一個教學實踐的內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綜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終體現到“多層面”上,即課程實踐類的實踐課程、課程實踐、境外課程學習(SAP,Study Abroad Program);實踐類的教學實踐(實習)、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專業社會實踐、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活動等八個層面。
(三)課程實踐類
1 《對外漢語專業實踐》指學生參加涉外活動項目的設計、實作并獲得學分的課程,它著重專業實踐能力養育過程。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渠道為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夏令營等),長短期漢語文化教學,SAP+實踐,語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小組實踐活動。根據實踐任務、次數和時長作考核,指導教師作階段性指導評價和最終評價。
2 課程實踐是指漢語言理論、對外漢語教學法、中國文化等專業核心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1)《現代漢語》、《對外漢語教學法》
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對語言本體和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入學習和思考。課程實踐教學環節:①課程學習小組,通過多邊互動與協作的信息交流、問題探討、成果分享,增長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合作精神;②教學小組活動,觀摩見習留學生課堂教學,作小組主題討論、撰寫教案、設計教法;③評價,教師對學生在課程小組活動、教學小組活動過程中的能力表現進行過程評價和總緒性評價。
(2)《中國文化技能與傳播》
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是一門綜合多學科內容、多學科教師任教、以專題形式修讀的課程。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是漢語教授者,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作為漢語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輔助教學的諸如簡筆畫、書法等能力;作為傳播者,需要對書法、國畫、武術、剪紙等蘊含中國文化精神的具體樣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門課程需要和相關的書畫、京劇等學習型社團結合起來。
(四)實踐類
實踐類含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活動、教學實踐、專業社會實踐五個課程體系外的兩個實踐活動板塊:扎實基礎類――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自愿者組織、學習型社團活動、專業社會實踐,扎實教學實踐能力、職業素養、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國際意識。展現才干類――教學實踐(IAP、SAP[課程學習+實踐]、校內實習)。
1 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團體工作:學生參與夏令營、文化交流團體服務等項目的設計與開展,擔任教學活動、語言生活伙伴,在任務中獲得中華文化傳播技能、項目組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
2 教學實踐:傳統實踐中結果性檢驗項目,主要有境外漢語教學實踐(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內實踐兩種,實踐對象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
(1)IAP:是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運用能力、外語水平與實際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與水平、跨文化交際與國際意識、獨立工作與敬業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驗和提升。
中日兩校充分合理的利用各自的傳統醫藥教育資源,大膽創新教學管理體制,基礎理論課程在日本校學習,各類實驗、實訓、實踐課程學生來華完成。目前日本部分醫科、藥科大學以選修課程等不同形式開設傳統醫藥講座,但與中國有所不同,目的不是培養專門的中醫藥人才,只是使部分醫學、藥學學生能在適當范圍內正確運用傳統醫藥學療法[4]。日本校的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與此不同,改變目前日本中藥教育重藥用、輕理論、一切以西醫診斷為是非標準、向西醫學一邊倒的弊端,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中醫思維導入中藥學教育體系,用正確的中醫理論指導中藥的應用。同時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現行的教學大綱為基礎,又不全是照搬中國的教學課程,而是針對日本國家資格考試做適當、合理的設計和調整,教學科目及學時符合參加日本國家資格考試的標準,在保證總學時和總學分不變的前提下,將德育教育、計算機及部分選修課程替換成中藥專業課程,最大限度的滿足日本學生的需求。日本校的很多教師都是在中國的醫藥大學畢業后,取得日本的國立醫科大學博士學位,還有來自日本當地醫科大學的外聘教師,再加上天津中醫藥大學定期選派優秀專業教師赴日授課,使得教師隊伍匯聚了中日的醫藥教育專家,最大可能的整合優化了中日教育資源,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日本校畢業生全部參加了日本藥品銷售師資格考試,很多學生在醫藥品、化妝品企業找到了理想職位或是計劃獨立經營藥店,還有學生選擇繼續在華深造,將來從事中日傳統醫藥的研究工作。
2探索中日雙語教授中醫藥,打造“日語入學、漢語強化”的中醫藥國際教育新模式
學習中醫藥的外國留學生因為語言障礙、文化背景不同,學習中醫藥的困難很大,很難接受中醫的思維方式。日本校采用中日雙語教學,70%課程日語授課、20%課程漢語授課、10%課程中日雙語授課。前3年學生在日本校學習,入學初期漢語相對薄弱,采用日語授課使學生很快就能適應中醫藥的教學,期間不斷學習漢語基礎課,還利用每年暑假來中國短期強化學習漢語和部分專業課。第4年學生來中國學習,1年專業課及實訓實習階段采用漢語授課,并用漢語完成畢業論文答辯。還有部分學生提前來中國先進行半年漢語強化,加強對漢語能力的培養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隨后進入1年專業課學習及實習。通過4年循序漸進學習漢語,特別是在中國學習期間強化,最終圓滿完成中藥學專業本科的學習內容。“日語入學、漢語強化”的新模式使得外國留學生克服了學習中醫藥專業之初的語言屏障,縮小了文化差異,提高了中醫藥國際學生的教學質量,進一步吸引了醫學類國際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醫藥。
3加強中醫藥行政、學術的全面合作,摸索“跨文化、跨院系”的創新管理方法
日本分校是中日兩校眾多部門全面合作的產物,需要兩校行政系統和教學單位的密切合作。中日兩校每年多次在兩國召開教育教學會議,對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材選用、考核方法、教學評估、教師資格認證等進行嚴格監控,同時探討機構組織和學生管理的高效合理的運營方法。兩校的行政部門經過幾年的磨合,在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實習管理、住宿管理各個方面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后1年在中國學習階段管理模式由單獨編班授課,轉變為與中國學生合班上課,實現中日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在教學單位增設了一名日語流利的輔導員,不僅可以幫助行政部門管理學生,更能在生活中、思想上時刻關心幫助日本學生。“跨文化、跨院系”的管理方法可以發現不足、揚長避短,進一步完善留學生管理體制,推動了學校行政管理模式和后勤配套改革,從硬件到軟件全面深化了中醫藥院校國際化進程,樹立了中醫藥來華留學的良好品牌。
二、對比國外高校的中文專業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的重要性
在國內大學中文系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體系中,中國古代文學課或者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是一門專業必修課,是中文專業的重中之重。該課程一般有兩學年的教學任務量,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中文專業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國外大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在歐洲,開展漢學研究較早的大學里,教授很重視對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甚至很重視培養學生對古文原典的解讀學習。在近鄰韓國,中國文學課在很多高校的中國語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韓國大學里開設中文本科專業的學校現在超過了一百所,各大學的專業名稱不盡相同,有的稱作中國語言文化專業,有的稱作中國語專業,還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設立不同的專業方向,比如中國通商、中國語言文化等。這里談的主要是中國語言文化方向的中文專業的情況。筆者 2012 年曾在韓國慶南大學中國學部講授一年漢語,了解了慶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課程設置。在大二和大三兩個學年中,學部為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分別開設了中國古詩選讀、中國古代散文、中國古代小說和中國古代文論四門課程,學時與其他專業基礎課等同,均為每周 3學時。通過對這四門課程的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比較系統分項地學習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閱讀了經典的原典,同時對中國文學的特質以及主要的文學類型的發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們學習的文本是繁體漢字,這樣可以一邊學習古代文學一邊實現認知繁體漢字的目的,這對于中國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韓國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視古代文學課程。韓國學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舉對比了首爾大學和成均館大學的中文課程。其中首爾大學在一年級開設中國古典文學探索,二年級開設中國歷代詩歌講讀,三年級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文學類課程占總課程的 47%。成均館大學二年級開設中國文學史,三年級開設中國名詩鑒賞、中國小說概論、中國詩曲的理解等課程,文學類課程占總課程的 26%。有的學校在專業學習的初級階段概括介紹中國的文學概況,隨著學生漢語學習的不斷深入,在三四年級開設文學、詩歌等文獻閱讀課程,此階段倡導學生閱讀中國文學原著,切身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朱錦嵐老師提到韓國加圖立國立大學自 20 世紀 80 年代末,取消了畢業論文,代之以 5 門課的畢業考試,而這 5 門課中,有 3 門是必選課,包括中國文學史、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2007 年畢業考由 5 門減少為 3門,即中國語、漢字和中國文學史。可見,在對中文專業畢業生的學科知識要求方面,中國文學史的內容絕對不可缺少,是在課程體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專業課程。同時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言專業與中國學生學習外語語言文學專業相類似,都是以學習母語以外的其他語種的語言文化為基準的四年制本科學習。從國內外語專業的名稱來看,我們的外語專業的名稱都是語言與文學并重,如: 英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等,專業的名稱就體現出了學習的內容,即要學習該門語種的語言也要學習用該語種成就的文學。例如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課程就一定要開設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或英美文學史這類課程。學生們通過對這類課程的學習,可以學習到經典英語作品,真正掌握該語言在文學方面的體現和運用,進一步增強其對語言的領悟。因此,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專業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中國古代文學是留學生探尋中國文化內核的一把金鑰匙
語言是工具,是載體,文學以語言為工具,展現豐富的人性以及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映現。它對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蘊有重要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失去文化精華土壤的語言是蒼白的,也是沒有深度的。季羨林老先生曾寫道: “離開了內容,離開了語言的內涵,根本談不上什么語言。不涉及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風習等等,語言是學不好的。這是學習語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學習外國語言者,都必須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中國文化的內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國文人高潔的品性,憂國憂民的情懷,謙遜重義的處事準則都體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承載著中國寶貴文化的文字都傳承著中國文化的血脈。“文學語句中包含著漢語本身的文化內涵及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中國古代文學以生動具體的方式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古代文學作品中深深地蘊含著中國的精神和中國的脊梁。外國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一方面體現在中國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精髓中。中國古代文學課就是這樣一門讓學生體會文化精髓的課程,它承擔了審美鑒賞與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務。黃愛華老師認為“古代文學課是為了培養學生們講授、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助文學這一載體傳播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專業基礎課,它是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鑒賞進而吸收和理解中國文化,在傳授文化知識之外,通過文學作品的內容輻射出中華優良傳統的精神內核,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獨特價值的課程。透過語言的外衣深入到一個民族的精神,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誠哉斯言! 通過朗讀并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歌可以讓學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風光中見詩人心情的恬靜,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顯深遠的精神境界,讓學生體會中國文人的精神情懷; 在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歌中與詩人一同體會平民百姓的艱難生活,從而也培養學生對勞苦大眾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詞作中領悟含蓄蘊藉,詞的委婉曲折并留有無限想象,好似中國水墨畫般悠長。這些都是屬于中國的文化經典,是中國文化的驕傲。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C
隨著世界各國人民對于漢語學習熱情的不斷提高,漢語教學的主陣地也逐漸由國內高校擴展到了國外各種層次的教育機構。為了向其輸送合格的漢語教師,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形勢的應用型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于2007年正式設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并于當年在24所國內高校開始試點招生。2009年,西南某大學被新增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單位,于2010年9月開始正式招收全日制中國學生,學制兩年。其中課程學習1年,實習及撰寫畢業論文1年。筆者為2011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班學生,所在班級26人,在第二年的教學實習中,有20位同學被派往泰國各大教育機構進行為期十個月的漢語教學,希望通過此次調查了解其教學情況來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工作提出具有實踐性的設想,同時也從實習教師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
1 調查對象及方法
此次調查的對象為筆者所在班級赴泰實習的20名漢語教師。本調查主要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漢語教師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填寫,不記名,以確保提供內容的真實有效。此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20份。問卷包括50個問題,分為4個方面:個人基本情況、工作基本情況、具體課堂教學情況、對專業培養方案的評價及建議。
2 調查統計及分析
2.1漢語實習教師個人基本情況
20位實習教師中,男性占25%,女性占75%。從專業背景來看,以對外漢語專業為主,占55%,英語占20%,漢語言文學占10%,其他專業占15%。具備一年以上漢語教學工作經歷的教師有5人,占25%,無工作經歷的為15人,占75%。
2.2教師工作基本情況
2.2.1任教學校類型
在被調查的20位漢語實習教師中,有8人在泰國的大學任教,占40%,其余12人均在中學任教,占60%。
2.2.2漢語課性質及承擔的課型
在任教學校漢語課性質方面,漢語課屬于選修課的有4人,占20%,漢語課屬于必修課的有16人,占80%。在承擔的漢語課課型方面,有7位教師只承擔初級綜合課的教學,占35%,其他13位教師都承擔了跨越不同學習水平和課型的課程教學,占65%。
2.2.3教學管理監督情況
在“您所任教學校是否制定了統一規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并要求您嚴格執行”方面,有7位教師所在學校有規定,另外13位教師所在學校沒有規定。在“學校是否配備有教學指導教師”方面。有10位老師說有并承認教學指導教師對提高他們的教學質量有幫助,另外10位教師學校沒有為其指定教學指導教師。在“您所任教學校是否會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和培訓”方面,有5位教師認為所在學校開展的教學研討會和培訓對提高自己教學質量有幫助,15位教師所在學校沒有定期召開過相關會議。
可以看出,在平時接受的教學指導和培訓方面,有50%的教師處于沒有教學監督和指導的狀態。再加上部分學校沒有制定統一規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可以說教師的教學未得到有效的監督,教學缺乏規范,他們的教學大多是自己在慢慢摸索,踩著石頭過河。
2.3具體課堂教學情況
2.3.1知識儲備
通過這部分調查,意在了解漢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自己知識儲備的看法。
按照對“知識儲備不夠用”的統計排在前六位的分別是泰國大中小學教育理念(50%)、語言測試與評估(40%)、漢泰語言對比(35%)、課堂教學技巧(35%)、交際文化(25%)、漢語語法(25%)。
在這項調查中,教師的自評是建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因此,這個結論很具有參考性,培養單位可據此開設一些相關的課程或者講座來補充教師的知識。
2.3.2課堂教學
在語言要素教學當中,教師認為困難最大的分別為語法(45%)、語音(45%)、漢字(45%)。而在讓教師們舉出具體問題時,語法方面產生困難的原因如下:有5位教師認為是自己的泰語水平有限,無法很好地給學生解釋清楚,另有4位教師認為是學生的基礎太差、詞匯量達不到,無法講授語法;語音方面主要是難以用泰語給學生講清楚“z c s”和“zh ch sh”的區別,還有“j q x r”這組音的發音部位;漢字方面一是學生有畏難情緒,覺得漢字很難記,二是教師本身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漢字知識和漢字教學的方法。
教師難于把握的課型教學方面,遇到的具體困難分別為:寫作課為學生詞匯量少,語法基礎薄弱,常常寫錯字和錯句,還有的教師談到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去上寫作課;讀寫課為缺乏現代漢字知識,不知道自己該給學生講授哪些漢字知識;綜合課為較難平衡訓練學生各個語言技能之間的關系等;聽說課,主要是在學生詞匯量還沒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就開設,學生沒辦法說。
可以看出,教師遇到的課型教學的困難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學生漢語基礎差,不能達到教師所要求的水平;二是自身教學知識儲備不夠、對各種課型在教學方法上的掌握也不太好。
在教師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的調查中,“語言障礙”排在了最前面,高達75%,因此對于赴泰任教的教師來說,應重視加強泰語的學習。排在第二位的問題是“維持課堂秩序(60%)”,結合前面關于教師任教學校類型的調查來看,這12位教師全部都在中學任教,這說明對于課堂的有效管理成為在中學任教的老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2.4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培養方案的建議
在對本專業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的合理性評價方面,有8位教師認為合理,有9位教師認為不大合理,有3位教師認為不合理,分別占40%、45%、15%。
從“希望學院增設的課程或相關講座”的調查可以總結出,教師對于針對泰國漢語教學、針對中學生漢語教學的課程需求比較強烈。結合問卷第一部分關于教師“本科專業”、“任教學校類型”的調查來看,漢教生源的多元化、任教學校類型的不同使得教師對于在校期間課程學習的需求有所差異。6位要求增設“漢語本體知識”的教師本科全部為非對外漢語或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議增設“中小學課堂管理”課程這道題中的12位教師全部在中學任教。
3 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的啟示
筆者將以調查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和教師們對于本專業課程設置的反饋兩方面為依據來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此外,還將從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的角度來探討教師專業素質構建的問題。
3.1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建議
此次調查研究從教師教學實踐的角度給專業的課程設置提供了大量反饋信息,據此筆者擬提出一個本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第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第二,靈活性與針對性相結合。
3.1.1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針對調查問卷中所反映出來的絕大部分教師任教學校都沒有制定統一規范的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這一情況,建議增設教育學中有關教學設計的內容,授課內容可包括在面對不同教學對象、不同教學環境時,應該如何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和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可以某學院的漢語教學為例,來分析和評價其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實習教師可運用所學知識,結合任教學校的具體情況,幫助其擬定漢語教學大綱,以此來規范學校的漢語教學。
通過調查得出的實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方法單一的情況,建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這門課中所涉及到的教學法的模式為: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讓實習教師進行大量的實踐。任課教師可以在一兩次課上把基本的教學法理論知識介紹完,然后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學示范片讓全班觀摩,最后師生一起來討論分析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法。緊接著,按照各種教學法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讓各小組去準備運用指定的教學法來講解某個語言點或詞匯。在下次課上由每組選出的代表在全班做演示。
針對調查問卷中所出現的很多不具備漢語教學經驗的實習老師在初次走上講臺,就承擔了不同課型、不同階段的漢語教學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派出之前就加強各類課型和不同水平的漢語教學實踐。具體做法就是,在“課堂觀察與實踐”、“教學調查與分析”兩門課中,任課教師可以首先對不同課型、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貫徹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步驟做理論上的講解,然后選取代表性的教學示范片讓全班觀摩,并讓全班就示范片中的優缺點進行討論。同時借助學院的留學生資源,由學院統一安排,全班分組按照各種課型、不同水平去現場觀摩真實的漢語課堂。要求做聽課記錄,然后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介紹所聽課程的基本情況。最后可把全班分成各種課型、各個水平的教學小組,為每個小組指定一位教學指導老師。每個小組集體備課,進行模擬試講,并邀請教學指導老師到現場觀摩和點評。
3.1.2靈活性與針對性相結合
第一,靈活性:我們對實習教師本科專業所做的調查顯示,非對外漢語專業的教師占到45%。這種專業構成雖可以為本專業的發展注入很多新鮮血液,帶來一些新的理念,但是也應該看到這部分教師的漢語基礎比較薄弱,漢語本體知識儲備遠遠不能滿足漢語教學工作需要。而且,通過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他們自身也有這方面的要求。那么,在課程設置中,就應該給這部分教師提供一個“補課”的機會,而且必須明確要求非對外漢語或漢語言專業畢業的教師補修《漢語基礎知識》這門課程,并貫穿到整個課程學習期間。
第二,針對性:鑒于教師的實習主要面向泰國和任教學校大部分為中學的情況,在課程設置上就應該相應地安排針對泰國漢語教學和中學漢語教學的課程,以幫助實習教師提前了解泰國漢語教學的情況。
加強泰語學習,增加泰語學習課時。可以建議泰語老師在教授課堂教學用語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漢泰語言對比。但是實習教師也應該認識到,加強泰語的學習并不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去大量地使用,而是為了讓實習教師對漢泰兩種語言的差異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的漢語教學更具針對性以及能夠更好地去解釋學生的語言偏誤。
在泰國進行漢語教學,如果不了解該國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必然會帶來教學上的“水土不服”。所以,考慮到中泰兩國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差異,可以邀請泰國老師開設有關泰國文化及教育制度的講座。
通過調查問卷發現60%的教師都在中學任教。但是從目前學院對他們的培養來看,仍是采取大學本位的教師教育模式,缺乏對于中小學漢語教學的關注,所以這種培養方式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們通過在中學實習的教師的反饋發現:中小學生的漢語教學,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教學,絕大多數學校都是把漢語課作為選修課來開設,因此他們的漢語教學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們更多的需求來自于在課堂上怎么吸引學生,通過什么樣的活動設計才能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因此,建議增設“課堂活動設計”和“課堂教學技巧”這些課程內容,并伴以教學案例分析、試講等方式來學習。另外,還可以組織教師集體觀摩國外中小學漢語教學的實況錄像,大家一起來總結針對中小學生漢語教學的具體方法等等。
3.2漢語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
課程設置的優化并不能完全幫助教師們解決在教學上遇到的問題,外在的幫助還需要教師自身進行內在的消化,筆者將從教師如何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來提出一些建議:
3.2.1加強學習,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
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備扎實全面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知識門類多、范圍廣,要想依靠第一年的課程學習就掌握全部的知識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樹立一種持續學習的觀念,除了課堂上的學習時間之外,課下也一定要針對自己知識上的空缺進行“補課”。更重要的是在到了泰國以后,在面臨實實在在的漢語教學時,一定會遇到很多在之前的課程學習中教師所沒有講授過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具備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書本以及其他渠道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實踐中不斷去積累和補充自己的專業知識。
3.2.2加強實踐,運用各種資源提高自己的實際教學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的是能夠直接到海外進行漢語教學的老師。因此,教師教學能力的增長是培養的重點目標所在。而教學能力的增長來自于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大量的教學實踐。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機會來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
第一,觀摩教學示范片:這種方式可以說是為新手教師提高教學能力提供的最直接的一條“捷徑”。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從網絡上、圖書館等渠道搜集包括各種課型、各個階段、針對各類教學對象在內的教學示范片,進行反復地觀摩。運用課堂上任課教師講解的基本理論從整體上把握各類課堂教學的原則,從細節處去深刻領會授課教師處理每個教學環節背后的教學理念,然后思考如果是自己來講解同樣的內容,會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最后將自己和授課教師的方法進行比對,分析出孰優孰劣,將別人的成功之處引入自己的教學之中,不足之處則加以改進。
第二,幫助語伴學習漢語:在每位實習教師進校學習之后,學院即為其安排了語伴。實習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在和那些外國朋友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之上,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學習漢語。可以說,這種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是很多未曾有過教學經驗的實習教師接觸漢語教學的好機會。實際上幫助外國學生解決學習難題的過程,也是自身積累教學知識和增強教學能力的過程。
3.2.3樹立教學反思意識,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的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的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教師可以從反思的多種角度,運用反思的兩種方法來反觀自己的教學情況:
3.2.3.1開展自主型反思
第一,教學日記:堅持記錄每天教學活動的整體情況,總結自己教學中的優缺點,對于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思考原因和改進的具體方法。特別是要記錄下那些事先沒有設計而在教學中突然閃現的好點子,這些靈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下被激發出來的,因此對于解決教學中情境性的問題很有幫助。
第二,訪談與調查:積極主動地從學生那兒收集教學反饋,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去詢問學生對于自己教學的客觀評價,以檢查自己的教學是否滿足學生的需求,是否適合學生的水平。
3.2.3.2合作型反思
【關鍵詞】 在線教學;商務漢語;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5)06―0067―06
在線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及其情境教學和支架式學習理論。余勝泉等指出:“技術的參與沒有改變教學過程的實質,但改變了整個課堂教學的方式,改變了教學過程的組織序列,改變了分析和處理教學內容的方法。”[1]
商務漢語作為專門用途語言,專業性和實踐性是其顯著特征,把在線教學形式引入商務漢語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商務漢語實踐教學的實施,為留學生提供更多了解商務環境、提高商務漢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機會。本文將結合商務漢語教學實際,研究如何利用在線教學形式提升留學生漢語、商務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在線教學與商務漢語教學
在線教學最大的特點是教師與學習者的“教學分離”。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在遠程教育中,學生獲得的知識一般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亦即在線教學環境下,借助媒介的聯系,充分瀏覽、閱讀各種網絡學習資源,再通過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遠程在線協作和幫助,實現知識遷移,完成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在線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在線教學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包括人際間的教與學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一種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構建在線教學模式的四大要素。[2]這種教學模式建構過程契合商務漢語課程的教學規律。基于教學實踐,本文總結出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特點:
(一)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創新了商務漢語“教”的理念
商務漢語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既懂漢語又通商務,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擁有過硬的商務實際工作能力的國際化、復合型、高素質和應用型的知華、友華的人才[3]。這個目標的核心內涵是“能力”,包括漢語語言應用能力、商務專業知識及其運用能力和跨文化商務溝通能力。三者的養成需要學習者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而激活學習動機的最終要素是第二語言學習體驗,在線教學模式恰恰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商務體驗的機會。
1.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主創新能力。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根據個人的現實學習環境和學習習慣靈活調整在線學習方式。比如,學生可以在線觀看視頻課程,形象、直觀地掌握其語言和商務知識點,在網上的海量數據中進行拋錨式學習,自主探尋并獲得知識。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主動性,增強責任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2.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教育。[4]王紅等認為,在在線教學模式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需要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知識的漏洞”, “找出并填補這些漏洞不僅可以節省時間,還能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5]商務漢語課程學習者的教育背景差異很大,有的具備一定的漢語基礎,但是不懂商務專業知識;有的具有一定的商務實踐業務能力,但是漢語能力較弱;有的漢語和商務能力都不具備。而在線教學具有實現資源的多樣性、學習終端的可選擇性和學習者的差異管理等特點,不受起點和層次限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可以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反復回放視頻,加之在線教學的反饋內容具有針對性,教師的反饋行為及時,在線教學評價往往能夠實現與學生學習進程的一一對應,特別是網上的開放性作業評價,能夠針對學習者的具體學習困惑給出明確的指導,這對于填補學生的知識漏洞、實現個性化學習非常有幫助。[6]
3.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有利于構建漢語、商務和文化三位一體的課程內容體系。王承君認為,“網絡學習不僅能讓學生復習特定的某節課,還能讓學生更為深入而持久地理解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 [7]通過在線教學模式,能夠把商務漢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建成一個知識結構網(也叫知識地圖),從而把各種知識點連接并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厘清漢語語言知識和商務專業知識以及商務文化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并在不同知識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幫助學習者建立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的知識鏈條。這對于構建三位一體的商務漢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有助于傳播和弘揚中國商務文化。商務漢語在線教學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有關中國商務文化的線索,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深入中國社會,深入了解中國的商務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5.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符合學習者的心理注意規律。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在線教學所提供的碎片化知識結構,以及它所采用的碎片化教學形式,切合學生學習時間和學習注意習慣。商務漢語的教學內容具有跨專業、復合型特點,難度較大。教師把商務漢語課程知識體系分解為多個5-10分鐘的教學視頻,分散了知識點;每個視頻按照知識模塊進行組合,講清、講透課程內容中最重要的核心信息及相互關聯,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學生通過碎片化的學習選擇,把握學習注意的最佳階段,這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二)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拓寬了商務漢語“學”的途徑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學從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把傳統的教師主講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與教師相互討論、切磋、答疑的教師助學學習模式。這不僅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也突出和強化了教師的學習引導和輔導作用。
1.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具有強大的學與教交互功能,尤其是學習者與教學資源的交互功能,這種交互功能可為商務漢語的學習交流實踐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商務漢語教學內容偏重于程序性知識,學以致用是商務漢語的基本訴求。在線學習因為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參與商務實踐,所以,商務漢語在線學習模式的實施有利于為留學生提供更多親歷商務環境的機會,留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在線商務漢語實踐項目,了解中國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習俗,運用隱形學習法[8]進行在線體驗學習。
2.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因其明確的教學針對性,可以為學習者搭建一個主動學習的教育平臺。商務漢語課程的學習者個體文化差異大,傳統的課堂教學滿足不了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運用在線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習者自己控制學習進度,而且也可以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跳過某些內容進行選擇性學習,甚至重復學習某些內容,以形成認知強化。對于每個學習者而言,他們都可以通過在線教學模式,形成包括自己、他人以及在線資源等的個人學習網絡,進而促使他們擺脫對教材和教師的依賴,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構建自主學習的知識體系。
3.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特點,能夠為留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適時幫助。商務漢語課程學習內容不僅包括商務專業知識,還包括真實商務環境中漢語應用的諸多知識。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平臺能夠為學生的認知和體驗提供大量學習資源以及探索知識的線索,引導他們在一種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里,進行自由自在的自主探究,在討論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思辨中學習,為他們全面提高商務語言應用能力,了解中國經濟社會,進而提高對中國商務文化的解讀能力等創造更為便利的學習環境。
4.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具有學生學習角色參與的靈活性特點,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為便利的學習服務支持。比如,當學習者需要深入企業、工廠、社區了解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況時,課程在線教學模式可以方便他們在任何地方、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研究表明,“在家中或公交車上,在公園里或是穿插于課堂教學之間,不管什么時間和地點,如果能在有空時聽聽課,學習效率會提高”, “與在學校里被動學習相比,這種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9]
(三)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提供了商務漢語教學“評”的依據
所謂“評”,是對教學和學習過程進行整體判斷,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的實施,能夠為教師的在線教學過程管理和學習者的在線學習過程反饋提供及時、有益和便捷的“評價”,能夠針對留學生的在線教學管理和學習過程反饋,進行整體性的科學判斷,進而為在線教學評價和反饋提供實時可靠的評價依據。
1.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直觀化,便于大學對其實施過程進行評價。在線教學能夠利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將在線學習、社交服務和商務實踐活動與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等集成為一體,形成立體化、多方面的實時交互和大數據驅動[10],從而為有效控制教師的在線過程管理提供真實數據,為在線教學評價提供直接的評價依據。
2.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了學生在線學習的全部過程信息,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所學內容和進展進行科學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隨時追蹤檢查教學任務進展及完成情況,全面、準確、直觀地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信息。比如,通過學生學習數據,了解其學習的過程、興趣點以及學習方法;運用反饋系統所提供的學習時數、反復學習的知識點,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的難點;通過測試結果的正確率以及所用的時間,判斷學生對所學知識及其背后隱含概念的掌握情況。
3. 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模式為教師提供了學生學習的實時信息,有利于教師確認學習反饋,糾正和彌補在線教學中的不足。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回應是教師反饋的根據,當學生做出錯誤回應時,教師應該給出糾正反饋;當學生做出正確回應時,教師應該給出確認反饋。商務漢語教學需要學生完成一定的實踐任務,教師通過在線平臺可以掌握學生實踐活動的過程,并實時追蹤指導,以促進、支持學生順利完成實踐任務。
二、商務漢語綜合課在線教學實踐
下面以北京語言大學來華留學生四年級下學期商務漢語綜合課的在線教學為例,研究、分析和檢驗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及其實踐狀況。
(一)商務漢語課程及在線教學計劃
根據商務漢語課程特點和教學實際,我們確定了以下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在線教學計劃:
1. 三位一體的商務漢語課程教學內容
商務漢語綜合課的在線教學,致力于建設漢語、商務和文化三位一體的遠程教學內容體系,旨在提高商務活動中漢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形成有利于學習商務知識、了解中國商務文化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學習環境。
2. 商務漢語課程的實踐教學
本課程著意體現實踐教學的特點,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把在線教學內容分解為一些具體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支撐的操作項目,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商務實踐中完成在線教學活動。
3.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應用性任務設計
本課程需要完成的任務主要有三個:一是進一步提高商務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能夠在國際商務環境中得體運用漢語;二是提高商務漢語書面語表達能力,完成學士學位畢業論文寫作;三是提高商務實際工作能力,完成一項真實或模擬真實的商務業務。
4.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的教學組織形式
依靠在線學習平臺,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縮短班級學習時間,變原來的4學時/周為2學時/周。鼓勵學生參與商務實踐。
5.注重在線學習過程的評價標準
采用期末線下考試與平時在線考查相結合的方式檢驗學習效果,強化線上學習過程管理,加大平時形成性成績的比重。成績評定按照線下參與共同體活動、線上提交任務階段報告、在線參與學習時數、在線完成各個階段測試、在線參與討論、在線互評作業、在線提交實踐報告、線下參與班級研討、期末在線考試和期末線下考試十項進行,每項各占10分。
(二)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的教學訓練設計
根據三位一體的在線教學原則和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我們把本階段的商務漢語教學內容設計為漢語語言綜合運用、模擬高層商務合作和商務實踐操作三個訓練模塊。
1.漢語語言綜合運用
這個模塊在于進一步提高商務漢語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訓練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教師在學習平臺上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包括課文及參考資料、視頻宣傳片、教師錄制的教學視頻、作業和能力測試等。教師錄制的教學視頻包括兩種,一種是關于課文內容的視頻學習資源,內容包括商務漢語常用的詞語、句式和商務環境常用表達形式等;另一種是專門針對本階段學習者的畢業論文寫作提供的論文寫作指導視頻學習資源,包括訓練學生自主確定畢業論文題目的能力、訓練學生設計和安排論文結構提綱的能力、訓練學生掌握畢業論文中常用的表達形式、訓練學生學會設計標題和提取核心句、訓練學生學會論文“引言”和“結語”的寫作、訓練學生提取關鍵詞和論文摘要的能力等。第二步,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完成作業,提交到學習平臺上。第三步,教師通過學習平臺修改學生作業并反饋給學生,或者同學之間在學習平臺上互評作業,選出優秀的作業作為典型。第四步,學生返回課堂參與討論,教師答疑解惑。第五步,學生進一步改進、完善學習任務。
2. 模擬高層商務合作
這個模塊在于訓練學生在高端商務合作環境中漢語和商務知識的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六個步驟:第一步,學習共同體通過在線學習,完成模擬會談的任務,包括查找資料擴大信息,在共同體內部或學習平臺上參與討論,通過研討形成會談的主題、內容和形式,確定角色在共同體內部或之間進行模擬高層合作會談。第二步,學生把模擬會談的過程拍攝成視頻上傳到學習平臺。第三步,教師評價反饋。第四步,學生進一步修改完善,重新錄制視頻并上傳到平臺。第五步,同學之間在平臺互評作業。第六步,學生到課堂參與討論、答疑,交流學習體會。
3.商務實踐操作
這個模塊通過模擬組建公司,提高學生對中國經濟社會的認識,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實踐總任務是:以“我來當老板”為主題組建公司,策劃一個項目,寫出策劃方案。具體可以分解為四個實踐子任務。
子任務1:初期籌劃。共同體通過市場調研,商議在中國組建一個公司,確定所建公司的性質、規模、經營范圍、市場定位、人員構成和公司名稱等,并公布在學習平臺上。
子任務2:實地咨詢。外籍人士在中國注冊公司的相關法律、法規及具體手續等事宜,需要通過咨詢了解。首先,通過平臺了解每個共同體擬建立的公司性質,分析各個公司所涉及的相關管理部門。然后,各個共同體分工合作,分別前往工商局、公安局、稅務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部門進行咨詢,獲取相應的信息。最后,把這些信息制作成電子文檔,在平臺上與其他共同體共享。
子任務3:制定內部管理細則。各“公司”討論并制定各職能部門發展規劃,詳細列出各部門具體的工作職責、發展目標和工作計劃等,做出完整的計劃書,提交到學習平臺,參與互評。
子任務4:項目論證。各“公司”把各部門的管理細則整合在一起,結合具體項目進行綜合論證,建立相對完善的公司運作模式,包括公司的組織結構、經營范圍、市場定位、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企業文化等。提交到學習平臺,參與互評。
實踐任務完成的整個過程需要在線和離線配合,教師密切追蹤,對共同體提交的實踐成果進行點評并提出修改意見。
(三)學生在線學習方式
根據SPOC教學模式,學生采取離線和在線混合的學習形式,基本步驟為:
第一步,組建學習共同體,進行合作研討式學習。組建學習共同體就是建立適合學生提高能力的環境,方便學生在線學習、共同討論提高、共同完成實踐任務和參與班級活動等。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和學生,還可以是教師、助教和學生。共同體一般由3-5人組成比較利于活動。
第二步,在線參加前置測驗,確定學習層級。針對自己的層級選擇學習內容,有利于個性化能力提升。比如,10個測試題答對了8-10個,可以選擇從第三段開始學習;如果答對了5-7個,可以選擇從第二段開始學習;如果答對了0-4個,可以選擇從第一段開始學習。
第三步,在線學習,解決漢語和商務知識問題。學生通過教學視頻、電子書、學習資料和參考文獻等媒體資源進行在線學習,并完成本階段的測試。
學生的在線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在線視頻實現自主學習。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既可以通過實時在線提問,發起并參與在線討論,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觀看視頻的次數,做到溫故而知新,并可以通過網絡,在線查找相關資料補充學習內容,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得到知識的拓展和深化。當然,學生也可以個人在線獨立學習,也可以和共同體成員一起在線討論學習。
第四步,離線參與實踐,提高真實商務環境下漢語和商務知識的應用能力。共同體成員一起討論商定實踐內容,到中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去實踐,并完成實踐任務。
第五步,在線交流互動,解決學習困惑。學生把實踐中的收獲或遇到的問題放到交流平臺上,或匯報自己的學習體會,或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或講解一段實踐內容,或給同學們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或提出自己學習的困惑,與同學和教師進行在線研討。
第六步,離線課堂交流,深化學習內容。學生帶著在線學習以及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和問題回到課堂參與班級討論,進一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第七步,反芻鞏固,達到知識和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完成上述六個步驟后,學生需要一個知識內省的過程,以梳理學習內容,消化理解,進一步擴展知識范圍。再通過完成相應的任務或作業,提升能力,為下一個在線學習過程做準備。
三、實踐結果統計與分析
通過商務漢語課程的在線教學實踐,我們獲得了學生在線學習的一些數據,同時又對參與在線學習的學生做了問卷調查,獲得了相應的數據。樣本統計和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一)商務漢語的教學平臺數據統計
1. 我們統計了一個學期的數據,學生在線學習訪問數平均110次,最高332次,最少30次;教學視頻和資料視頻在線觀看時數最長630分鐘,最短108分鐘;參與在線討論數最多35次,最少1次;所有學生均有在平臺上提問的記錄,最多58次。
2. 從期末成績看,學生成績平均88.5分,最低分72分,比不用在線教學的同期學生平均分數超過5分。
(二)問卷調查結果
我們通過商務漢語在線教學平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 認為這種個性化學習方式“好”和“非常好”的占87.5%,“一般”的占12.5%,“不滿意”的為0;對這種可以邊實踐邊學習的上課方式“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占85%,“一般”的占15%,“不滿意”的為0;對本學期總體評價“很好”和“好”的占92.5%,“一般”的占7.5%,“不好”的為0;對學習資料表示“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占87.5%,“一般”的占7.5%,“不滿意”的占5%;對通過平臺提交作業的形式,認為“非常方便”和“比較方便”的占97.5%,“不方便”的占2.5%;認為作業難度“一般”的占90%,“較難”的占10%;對教師在平臺上批改作業“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占97.5%,“一般”的占2.5%。
2. 對“本學期課程讓你收獲最大”的回答是:獲得了在線學習和實習的具體經驗,有更多時間去參與社會活動,體驗社會人文環境,使自己變得穩重;增強了責任感,對自己更有信心;學會了合作和配合,懂得了把人際關系處理好的困難以及創業的艱難;學到了很多對自己有幫助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收獲了很多新的知識和信息,對中國更了解了;提高了漢語寫作能力。
3. 對這種上課方式和上課內容的消極反饋是:個別人認為在線作業有點兒多,實踐任務有點多,而且很難;1人提出在線學習小組不是很團結;1人認為還是喜歡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
(三)結果分析
從學生的反饋信息可以看出,在商務漢語教學中運用在線教學這種模式是有意義的。
1. 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提高了他們對中國的認知,也提高了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到實踐中運用所學的商務理論知識,使商務業務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了提升。
2. 體現了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訴求。學生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以贏得更多的實踐機會。盡管學生完成模擬組建公司的過程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感到很有趣,樂于去完成。
3. 體現了學生對貼近自己未來工作的最新信息的關注。從學生喜歡的課文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容最受歡迎,學習這種內容的視頻所用時間最多,并愿意結合現實的國際經濟熱點問題(如APCE會議、“一帶一路”的構想等)參與討論。
4. 體現了學生對新的教學形式的熱情。調查顯示,學生對在線教學是有興趣的,并希望以后繼續開展下去,還有的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希望視頻資料更多,信息量更大。
四、余論
當今時代,人類的學習正在由固定時間的課堂學習轉化為圍繞生活環境的在線學習。面對這樣一場教育和學習的革命[11],商務漢語教學,作為最具開放性、全球化特征的教育形態――漢語國際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在線教學形式,能夠為喜歡中國,并希望通過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外國人提供更為廣泛、便捷的遠程教育支持服務。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的探索,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其中值得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1. 如何解決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的實時學習糾偏問題。因為在對外漢語實體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可以面對面交流互動,并能針對學生的偏誤隨時糾正,而在線教學中,教師盡管可以在線發現偏誤并糾正錯誤,但會有時間差,教師糾偏時不一定能保證學生在線,這對學生的學習會有影響。
2. 如何控制學生在線有效學習時間問題。在線教學及在線學習時數和學生的在線有效學習時數有不可控性。換言之,當學生打開在線視頻以后也許在做別的事情,沒有全面參與到學習中來,這種現象是教師無法控制的。然而,商務漢語教學內容專業性較強,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如果學生在線學習的有效時間不能保證,在線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3. 商務漢語在線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課下實踐機會,但是,由于商務漢語的應用實踐過程在線下難以控制,且難以確定相應的量化標準,這就需要我們制定合理的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對接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這是商務漢語課程在線教學模式改革和探索的又一個尚待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余勝泉,張建偉. 教育技術理論導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靜,趙偉.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現代遠程教育[J]. 電化教育研究,2003,(5).
[3] 沈庶英. 來華留學生商務漢語實踐教學探索[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1).
[4] 王紅,趙蔚,孫立會,劉紅霞. 在線教學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 現代教育技術,2013,(8).
[5][9] 薩爾曼?可汗. 在線教學的可汗學院[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 王星,楊文正. 網絡教學組織形式優化發展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3,(1).
[7][11] 吳劍平,趙可等. 大學的革命――MOOC時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8] 王承君.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多學科探究及對語言教與學研究的影響[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10] 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高等教育版) [J].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
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熟練掌握業務技能技巧、能夠向其他相關領域擴展和滲透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適應媒體工作,新聞學專業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聞知識,又要具備相關的新聞業務操作能力。因為新聞學專業培養的絕大部分學生將要在各類媒體從事新聞工作,所以新聞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它的實踐性特征很明顯。誰都知道,新聞專業的實踐性很強,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務技能,是新聞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1]
新聞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這個環節。實踐性教學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實踐環節的教學抓得好,落到實處,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就強,專業基礎就打得牢,畢業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長空間就大,用人單位自然滿意。因此,新聞學專業一方面要傳授學生新聞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培訓學生的業務操作技能。最好要統一合并采訪寫作課程,讓學生親自投入新聞火線上;完全以新聞室的標準嚴格要求之,練習與批判并重。切忌疊床架屋式的紙上談兵,像個反復背誦食譜而不下廚的主婦。[2]新聞學專業培養學生的業務技能技巧主要是通過新聞學實踐教學進行的。
部分新聞學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在校園內進行。然而,校園終究不是社會,如果所有實踐教學環節都在校園內進行,那么這種閉門造車式的實踐教學與現實社會中的新聞實踐是脫節的,與新聞實踐脫節的教學活動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當然,學校也可以臨時找一家或幾家媒體作為實踐教學的地點,但聯系媒體費時費力,學校教師也不方便到現場去指導學生實習,教學效果也不好。一個固定的高質量的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完全可以克服上述弊病。通過和相關媒體合作建設一個長期、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新聞學專業可以彌補學校實驗設備、實習場地、實習經費不足的缺口,為學生創造出更好的實訓、實習條件。我們認為在新聞教育中也應提倡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走出一條適應中國國情、適應現代新聞教育要求的新路。應提倡新聞教育機構和新聞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門,廣泛聯系新聞傳播機構,采取多種形式同社會各界合作,創造出好的新聞教育條件。[3]
在基地進行的實踐性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傳播媒介的特點、規律和發展狀況,體察媒體的經營、管理活動,也可以培養學生在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制作、管理和發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基地內進行的實踐教學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專業理論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畢業后及時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并且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可以說,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是新聞學專業學生實現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校園進入社會,從學業轉向就業的一個重要階梯。
二、在實踐教學基地內實施的教學環節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主要是基于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新聞學合格人才的需要。學校和媒體可以共同利用基地進行實踐教學、人才培養和媒介研究,實現媒體資源和學校資源優勢互補。新聞學學生可以在基地內進行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寫作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鍛煉、提高專業技能、技巧。
(一)專業考察環節
學校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組織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到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考察。學生現場了解、體驗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經營管理、發行等新聞活動,明晰當今新聞事業的發展現狀。專業考察是新聞學專業教學環節中反映、檢驗教學水平的重要一環,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新聞行業和新聞職業認同度的一種重要實踐教學形式。當然,組織學生進行專業考察,讓學生親身體驗新聞實踐活動,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堂內所學的理論知識。
(二)專業實習環節
專業實習是指新聞學專業學生在社會化新聞媒體參與實際新聞工作的一種實習模式,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有專業實習的環節。專業實習完全可以在實踐教學基地內進行。在實踐教學基地內進行專業實習時,學生需要全面了解新聞媒體的性質、特點及工作內容。在學校指導教師和媒體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新聞學專業學生親自參與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經營、管理、發行等實際工作,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基地實習的新聞學專業學生要全面掌握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業務技能,能夠獨立地、高質量地完成工作任務,完成一定數量的署名作品。
(三)畢業論文環節
為滿足新聞學專業的教學需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的新聞學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不斷引向深入,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還必須重視畢業論文環節。畢業論文工作是專業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檢驗實踐教學成果的重要途徑。新聞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可以在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內撰寫,把實踐教學基地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基地所屬媒體的特點及運營等方面的問題。當然,新聞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也可以在基地媒體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完成。
(四)畢業實習環節
畢業實習是新聞學專業學生在畢業前夕進行的一個主要培養就業能力的實習環節。畢業實習可以在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內進行。畢業實習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考察媒體工作人員實際工作的情況,也可以讓基地的媒體人事部門介紹如何培養和管理工作人員,還可以讓媒體工作人員召開從業經驗交流會。畢業實習有助于樹立學生的專業意識和職業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歸屬感,讓學生感受新聞工作人員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有助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并且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
三、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主要內容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該以服務教學需要作為自己的立足點,要從滿足教學需要的角度出發,針對專業特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科學、合理的基地建設內容。當然,為保證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和基地的使用效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基地建設內容。一般而言,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該包含如下內容:
(一)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原有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基于新聞學學生培養計劃、教學大綱以及實踐教學基地的現有設備和人員資源,設置更加合理可行的實踐教學項目,構建與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的多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服務。
(二)實行雙導師制度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實行校內導師與媒體導師聯合指導學生的雙導師制度,學生根據自身的職業規劃方向,雙向選擇校內導師和媒體導師各一名。為確保教學質量,每個校內導師與媒體導師所指導的學生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不應該超過4人。實踐教學基地要建立學生與雙導師之間的聯系手冊,媒體導師與校內導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并聯合評定學生的實踐課程成績。為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基地應該具體規定學生跟隨媒體導師實習的時間。一般來說,大一到大二學生每年跟隨媒體導師在采寫一線的實習時間不能少于1個月,大三學生每年跟隨媒體導師在采寫一線實習的時間不能少于3個月。
(三)搭建全媒體語境下學生的知識結構
依托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結合各類媒體對應用型新聞人才知識結構的需求,參照媒體從業人員所必需的素質標準,搭建全媒體語境下學生的知識結構。通過在基地進行的多個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學生既了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規律,又熟悉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電子攝像等知識模塊要貫穿到在基地內進行的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之中。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學生能夠在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媒體的資源和設備。媒體的領導、記者、編輯對學生進行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電子攝像等業務方面的指導,學生能夠參加媒體的采訪、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各項新聞活動,從而熟悉基本的新聞業務和新聞流程。如何發現新聞線索、如何判斷新聞價值、如何用簡潔文字將新聞事件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等能力,都進一步得到了鍛煉和加強,為學生以后走向新聞工作崗位積累實踐經驗,做好心理上、知識上和技能上的準備。
(五)創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
新聞學實踐教學基地以學生和媒體需求為出發點,創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媒體工作人員全程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活動,學校的教師、學生也可利用各自的優勢參與媒體的業務運營之中。學校教師、學生可以經常性地參加媒體的新聞策劃會,為媒體的定位出謀劃策,幫助媒體解決運營過程中的難題,一些學生的畢業論文也可以結合媒體的實際需要進行研究。通過基地的建設,媒體和學校都將得到實質性提升,最終實現校企雙贏。
重慶市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314重大戰略部署,全力提速國際化進程,提出并正在建設“內陸開放城市”。因此,重慶市對各發達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規模、層次、領域將呈現高速增長,除了面向中國學生培養國際化人才之外,如何吸引和培養來華留學生,便成為重慶市高校面臨的新挑戰。
二、國際商學院培養來華留學生的理念
國際商學院成立于2000年8月,是經國家教育部第一批復核批準的非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個多方位、多層次培養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商務人才的中外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機構,2009年獲評重慶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在校學生2000多人,留學生約100人。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國際商學院依托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優勢,總結出了培養來華留學生的有效路徑,并取得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實踐證明,“開放辦學”是指導培養來華留學生的基本理念。“開放辦學”的基本內涵是:高校必須始終圍繞經濟社會主體的要求,通過引入和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內涵發展。“開放辦學”主要表現為向國內外企、事業單位開放和向國內外高等教育機構開放。“開放辦學”從發展的觀點看有從單向開放到雙向開放、局部開放到全域開放、非對等開放到對等開放的演進過程。
作為西部地方普通高校二級學院,國際商學院依托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優勢,經過長足的發展,已經從“走出去”的初級階段發展到“走出去,引進來”,培養來華留學生成為國際商務人才的階段。
學院根據國內外,特別是重慶市的發展要求,以及發達國家來華留學生的職業發展要求,引入和整合優質教育資源,依托法、英、加、美4個國家多所高校和教育機構與學院合作項目,探尋五個有效的培養路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專業基礎扎實,通曉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知識,具備一定漢語交流能力的留學生。圖示如下:
三、國際商學院培養來華留學生有效路徑的具體實踐
(一)有效路徑之一:確保留學生入學前專業和語言的充分準備
學院與多所國外合作大學協商確定來華留學生入學要求,并成立考核委員會進行選撥考核。三個方面的要求具體如下:
1.專業學習準備。留學生來華之前(擬就讀大學本科三年級或研究生一年級),應具備如下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本國大學學習經管專業至少2年或已取得本國學士經管專業學士學位,初步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初步了解中國商務政策、法規及企業環境,同時了解國際商務慣例與規則,具有一定的從事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管理工作的能力。
2.語言學習準備。留學生來華之前,應具備一定的漢語基礎,至少學習漢語達300學時,并能運用漢語進行日常的對話交流。
3.文化認知準備。留學生來華之前,其應較為了解中國的文化,并對中國與其所在國文化的異同有一定的知曉,并能夠認同中國的文化,從而能為其在中國的學習提供較為熟悉的文化氛圍。
(二)有效路徑之二:突出中外經濟與文化的比較和交融,優化教學活動
留學生在華學習期間,學院從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效果評價四個方面針對留學生的職業發展要求組織教學。
1.與國外合作大學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學院與國外合作大學共同設計了培養方案,圍繞培養的目標,突出中外經濟與文化的比較和交融。
2.專業理論教學重在差異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現趨同化。留學生教的內容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
(1)專業教學內容:突出中外經濟與文化交融。學院設計的許多專業課程,如《法資企業在中國》、《中外經濟發展狀況》、《中國與外國金融》、《中國企業營銷策略》、《中國與外國旅游文化》、《中國商法》等,體現出中國的經濟、文化與來華留學生所在國經濟、文化的對比,留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在感悟中實現交融。
(2)語言教學內容:強調漢語的學習與溝通。留學生在華期間,每學期都開設有漢語課,每周的漢語課時達到6-10節,強化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要求留學生能夠比較流利地運用漢語進行交流,并且要求留學生在畢業前通過漢語語言的等級考試,也要求留學生能夠用漢語完成畢業論文摘要。
(3)實習實踐內容:重在體驗中國的經濟與文化。留學生每學期都可以選修體現中國文化的課程,如《武術》、《烹飪》、《針灸》、《書法》等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留學生每學期可以參加企3至5次企業見習參觀活動;留學生必須完成為期1至2個月的企業實習。
3.教學方法部分采取國外大學的通行做法。結合留學生的個人特點,通過實施研究性學習模式、現場教學等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如在講授《中國企業營銷策略》課,授課教師采用“移動課堂”的方式,帶著留學生到企業去實踐營銷的策略。
(三)有效路徑之三:舉辦學術講座(英、法語),深入介紹中外經濟與文化
留學生在華期間,學院舉辦了使用英、法語講授的學術講座,主要有:
1.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講座。學院借用“歐洲研究中心” 平臺,邀請了國外合作大學和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來院交流。國外的專家學者主要涉及到與學院合作的國外大學,如圖盧茲一大、里昂二大、加拿大蒙特利爾高等商學院、英國林肯大學、倫敦城市大學等大學的專家學者,同時,也邀請了許多國內著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就留學生在華期間所關注的專業問題進行充分的交流。
2.政府官員的講座。學院為來華留學生邀請了國外合作大學所在地的政府官員、駐華使領館官員、我國教育部的有關政府官員及地方政府官員,就留學生所關注的留學政策、在華期間注意的重大事項、中外經濟文化的差異等問題進行探討。
3.企業家的講座。學院與國內多家企業建立有實習基地,會定期邀請這些實習基地的老總就有關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話題與留學生進行溝通。除此之外,學院還會邀請優秀的校友企業家為留學生開設講座。
(四)有效路徑之四:專門建立留學生實習基地,留學生實習1至2個月
留學生在華學習后期,要在中國進行1至2個月的實習。學院為留學生建立了較多的知名實習基地,如建設集團、力帆集團、宗申集團、鑫源摩托、金夫人、希爾頓酒店、宏信軟件、海外旅行社等。實習基地為每個留學生制定了個人的實習計劃,配備專門的實習指導老師。留學生在實習期間,經常參與到企業的決策和市場拓展,為中外企業的交流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得到實習單位的好評。比如2009年5月-6月我院法國馬賽二大留學生Arnau FLORIAN 在力帆集團進出口公司北非部進行實習,負責翻譯資料和開發北非市場,對力帆的產品進行宣傳,為力帆的產品進入摩洛哥市場起到了積極作用,力帆集團進出口公司對該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五)有效路徑之五:圍繞專業、語言學習和文化認知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留學生在華學習期間,除了課堂教學外,學院圍繞專業、語言學習和文化認知為他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主要有以下三類:
1.學院開展的第二課堂。如“IBS家園”Home―Stay,1+1中外學生“學習伙伴”活動,英語角、法語角、漢語角(每周一次)等。
2.學院與學校聯合開展的第二課堂。如“走進工商大、感知新重慶”活動,“中國文化體驗計劃”活動,“體驗中國家庭”活動,“來華留學生漢語比賽”等。
3.學院與社會各界聯合開展的第二課堂。如“紅色文化體驗和參與計劃”、“體驗中國西部新農村”、“重慶傳統建筑藝術”、“重慶知名企業的參觀及調研”等。
四、成效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國際商學院已經培養來華留學生約200多名;派出十幾名中國教師到合作大學進行學歷或課程教學培訓;有關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模式等取得的成果廣泛應用到學院本科教學;留學生在課內外多種途徑和平臺與中國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開闊了中國學生的視野,促進了文化和學習的交流;來院發達國家的留學生人數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提高了學院國際化水平和知名度,進而促進學院開展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一)留學生升學、就業情況良好
截止到2015年7月,我院已經開展三個合作項目共累計招收來華留學生223來華留學生畢業后選擇回國繼續深造或者國際范圍內就業,升學率達到100%,就業率達到95%以上,多在跨國企業工作,如法國電力公司、法國興業銀行、拉法基、蘇伊士水務、家樂福等,有一些還在法國公司駐中國的辦事處或機構工作,對法國公司的本土化管理和市場運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了學院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學院中外師資隊伍教學能力和水平逐年提高,在國內尤其是在西南地區獨具特色。國際化程度高,具有跨文化能力和背景,中西方多元文化融合;學緣結構廣泛,中外教配置和使用合理,整體綜合素質高,很好地滿足了培養留學生的需要。學院近幾年派出了十幾名中國教師到合作大學進行學歷或課程教學培訓,其中大多數教師在從事著留學生的教學工作。
(三)對學院本科項目的教學質量提升產生了促進作用
留學生項目的發展對學院本科項目的教學質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體現在教師教學能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在教師教學能力上,擔任留學生課程的教師都同時擔任學院國內本科項目的教學,留學生的學習需要要求教師更加注重中外經濟理論和現象的比較研究,推動教師進行有關科學研究,進而在國內本科項目的教學中進行應用;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需要與合作大學教師進行交流,跟蹤前沿問題的研究情況,快速更新教學內容和案例,采用留學生比較習慣的國外大學的教學法,有關成果必然應用到國內本科項目中去。我院任課教師的學生滿意度呈現逐年提升的態勢。
(四)極大提升了學院國際化水平
目前學院留學生總數占學院學生人數為5%,長期留學生中研究生層次的學生占長期留學生總數的63%,來源于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占學院留學生總數的95%。留學生項目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學院新的國際合作項目的有選擇性的拓展,增強了對發達國家留學生的吸引力,極大提升了學院國際化水平。在我院留學的學生與合作大學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在我院的學習生活情況能夠及時反饋給合作大學。在我院的歷屆留學生對學院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為申請人數規模擴大、層次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331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永秀.來華留學生教學質量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論叢,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