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英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大學公共英語教育改良的有效策略
針對當前大學公共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對大學公共英語教育進行改良,促進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2.1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當前大學公共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師資問題,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一方面,要加強對于在職英語教師的教育和培訓,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教師進行出國學習,或者邀請知名的英語教育專家,對本校的英語教師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確保公共英語教育可以保質保量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大教師的招聘力度,解決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例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漢語學習熱潮帶來的機遇,吸引專業外教或者留學生參與兼職教學工作,也可以面向高職院校和社會,吸收優秀的畢業生和英語教師,強化本校的師資力量,推動公共英語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2.2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對于大學英語教師而言,應該及時轉變觀念,摒棄傳統死板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帶來的便利性,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進,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例如,可以利用演講、辯論、情境模擬等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口語交際,使得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英語應用能力。同時,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要堅持與時俱進,不僅要重視知識性,更要關注其實用性和趣味性,做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效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3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大學公共英語教育改良的關鍵和重點,只有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確保教學的正確性,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對于英語教師而言,要收回放在四、六級考試上的目光,重視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得大學英語課堂不再是死板的知識傳授場所,而是學生對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等進行了解的窗口,成為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
近年來,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迅速崛起,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傳統的信息收集外,越來越受網絡的影響,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
一、網絡輿論: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
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逐漸出現了一些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徑,如:選舉、決策聽證、公眾咨詢、政治結社、、協商對話等方式,同時,從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看,立法聽證會、行政聽證會、政策研討會等,對公民直接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以及擴大政策議題來源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經傳統途徑進行溝通的方式雖然對公眾的政治參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嚴肅的、重大的、反映社會主流思想的內容往往沒有機會成為議題,阻礙了政府對民意的了解。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對信息化的大力推動,近年來,中國網民數量逐年遞增,“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成為民眾表達情緒、發表觀點的重要平臺,逐漸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網絡輿論,網絡輿論使得民眾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對公共政策的話語權,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公民通過BBS、新聞跟貼、網上簽名、網上論壇、專題討論、網上征詢意見、網上民意調查、網上議政等多種方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網民與政府官員進行在線交流,通過網絡投票、網上建議征集參與政策制定。今年兩會前夕,總理走進中國政府網、新華網直接問政于民,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民意的直通車。網絡輿論與傳統途徑相比有很多優勢,比如網絡信息一經便能得到快速的傳播,增強了網絡輿論的影響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時網絡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進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從而使政府透過網絡輿論更加準確地了解民意。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新途徑。
二、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雙重影響
自2003年孫志剛事件引發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廢除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出臺后,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和作用開始受到關注。
近年來發生的與網絡輿論有關的事件,說明了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越來越大,網絡輿論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主要表現在:
(一)有利方面。
1.打開“政策窗口”,推動公共政策議程。
社會公共問題轉化為政策問題,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環節,而社會問題轉化為政策問題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方面社會公共問題要反映公眾的普遍訴求并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另一方面政府認識到此社會公共問題有解決的必要并列入政府議事日程。政策議程的建立是社會公共問題轉化為政策問題的關鍵一步,政策議程分為公眾議程和政府議程兩個階段,網絡的發展使得公眾關心的問題能夠更快的傳達到政策制定者,同時政府也可能迫于網絡輿論的壓力把某一社會問題提上政府議事日程,這就縮短了公眾議程到達政府議程的時間,使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成為可能,同時也增加了政府了解社會問題的來源,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會信息,使社會問題盡快進入政府議程。如2003年孫志剛事件,事件發生后,《南方都市報》首次披露了孫志剛慘死事件,此后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此文,并開始追蹤報道,同時在網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文章被各大網站轉載,網絡輿論對于“孫志剛事件”的高度關注和有力報道,讓人們了解到事件的發生,許多專家學者紛紛上書中央政府,把“孫志剛事件”推入了決策者面前,使這一社會公共問題很快進入了政府議程。
2.拓寬政策方案的選擇空間,使政策制定更科學。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公共政策最優化,政府部門只有了解公眾的切身需要,才能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從各種政策方案中選擇出一個最優的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互聯網上的信息量與知識量是任何媒體都無法代替的,政府部門可以從中選擇解決社會問題最有利的信息來制定公共政策。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2007年11月9日,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草案)在新華網、人民網、國家發改委等網站上公布,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引起了強烈反響,最終在綜合網絡輿論與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國務院對原有三大“黃金周”進行調整,減少了“五一”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這說明網絡輿論有利于公共政策方案的抉擇,同時節假日調整向網名征求意見也說明了政府注重運用網絡信息對政策方案進行抉擇。
3.及時調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質量。
政府出臺的每一項公共政策都要經過理論的評估和實踐的檢驗,如果發現某項公共政策已經不適合社會的需要,不宜繼續執行,或者此項政策的負面作用太大,就需要對此作出必要的調整。2003年6月20日,國務院宣布廢除實行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兩天后頒布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這意味著1982年5月12日頒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兩種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前者的社會救濟和治安管理職能轉變為后者的在自愿基礎上的社會救助,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收容遣送制度的進步,新辦法更加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孫志剛事件”中,網絡輿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網絡輿論有利于及時調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質量。
(二)不利方面。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漸成為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徑,但網絡輿論在影響公共政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表現在:第一,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與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網絡是民意表達的平臺,但網絡民意與網絡輿論則是既密切聯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網絡民意可分為“原生態民意”和“真實民意”,“原生態民意”的存在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雖然網名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總會有一些人因缺乏起碼的信息技術能力而被排除在網絡參與之外。比如農民由于經濟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甚至買不起電腦,這使得農民不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農民在網絡參與中喪失了“話語權”。這種不均衡的政治參與使政策的制定無法完全代表真實的公眾意愿,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第二,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可能會造成決策者的決策失誤。由于互聯網具有虛擬性,網絡輿論的參與實行匿名制,一些情緒性的宣泄只要不觸及法律法規,就可以免受責任的約束,因此在網絡空間中,缺乏自律的網民就有可能不加證實隨意信息,甚至有意制造假消息,決策者可能會因網絡上的虛假信息造成決策失誤。
第三,過量的信息提供會引起決策者的“盲目決策”。科學決策需要適量、適時的信息支持,網絡條件一方面改變了信息量過少的弊端,但另一方面信息量過多也會產生盲目決策。信息量過多導致方案決擇困難,在過量信息的條件下,多種方案的利弊難以權衡,使得決策者無所適從,只能閉著眼睛“跟著感覺走”,從而使方案選擇帶有較多的隨意色彩,即產生所謂的“布里丹效應”。
而且,公眾在網絡上的信息常帶有個人傾向,帶著個人情感傾向的過量信息,使決策者疲于應付,貿然決策。
三、完善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對策建議
網絡輿論拓寬了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徑,增強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科學、更合理、更能真實反應民意,但網絡輿論存在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因此要完善網絡輿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培養高素質的網民,提高其網絡參與能力。
沒有網絡素質過硬的網民和干部隊伍,網絡參政就會失范,就有可能成為少數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因而,政府有責任采取措施鼓勵、支持提高網民的網絡素質,加強網絡教育,造就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網絡素質的網民,是適應網絡時代的政治參與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網絡參與能力的途徑之一。加強網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其網絡道德教育,網絡以其自由、開放的特性給網民提供了一個能使個性盡情釋放的空間,但也正是由于缺乏現實道德規范的約束,使得網絡上普遍存在一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所以必須普遍開展網絡道德教育,規范網絡政治參與言行。
2.對網絡進行管理,規范網絡輿論。
虛假的網絡輿論,不僅不能有效地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會打擊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對網絡輿論的信任度,對社會公共秩序產生一定的影響。要避免虛假輿論操縱公共政策制定,應讓民眾認識到網絡輿論不是“宣泄不滿”的空間,更不是隨意虛假信息甚至網絡犯罪的平臺,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者“表達民意”的途徑。一方面要完善網絡管理的相應法律法規,同時要對網絡犯罪進行嚴厲懲罰,另一方面可考慮建立和推行網民身份認證制度,通過各種方式鼓勵網民實名登陸,規范網絡輿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3.建立現代化的政策信息網絡系統。
掌握全面、準確的信息,是各級政府決策避免失誤的基礎。
信息情報量的大小、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決策質量,政府要想在決策上不失誤,必須有豐富可靠的情報來源、迅速的情報傳遞、準確的情報研究,因此,要建立現代化的政策信息網絡系統。現代化的政策信息網絡系統應包括:(1)專門化的信息機構和信息隊伍,以提高信息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充分發揮信息機構在政策制定中的職能作用;(2)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即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化通訊設備相結合,形成網絡系統和電子計算機系統;(3)網絡化的信息傳輸渠道,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信息網絡。
參考文獻:
[1]樸貞子。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08-06-27.
[2]黃麗華,姜曉寧。互聯網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8(1)。
(一)學校領導重視英語教育
隨著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技工院校的領導都十分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養,將英語作為學生的一門基礎課程,希望以此來督促學生加強對英語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如廣州市華成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潮汕職業技術學校、廣東省揭陽市技工學校等廣東省技工院校,都將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學習一到兩年英語,有些技工院校更是開設商務英語等專門的英語課程,以此來鞭策學生重視英語、認真學習英語。
(二)在英語教材上認真細致
學好一門課程離不開一份優秀教材的指導,因而我國技工院校在英語教材方面的選擇上非常認真和細心,在選擇教材時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在廣東省的一些技工院校中,學校除了選擇一本固定的英語教材外,還會考慮到將英語的聽、說相結合,外加一本聽力訓練,而某些英語專業的技工院校學生,其英語教材更是數不勝數。
(三)師資力量雄厚
在意識到英語教育對培養全能人才的重要性之后,我國的技工院校不斷加大在英語教育師資力量方面的投入,除了聘用高級英語教師外,還會定期地對校內的英語教師進行培訓,希望以此來提高學校英語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湛江基礎教育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等廣東省技工院校,除了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外,還會加強本校教師與外校教師之間的交流,以此了解學校之間的差距,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本校英語教育的水平。
(四)積極開展以學習英語為主題的活動
寓教于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國技工院校積極開展以英語為主題的課外活動,英語角、英語話劇、瘋狂英語等以提高學生學校英語的興趣和能力的活動層出不窮。這些活動的開展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拉進了同學之間的距離,使技工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涯變得豐富多彩。
二、技工院校英語教育取得的成果
學校領導對英語教育的重視,教師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加深,使我國技工院校的英語教育不斷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果。
(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會在無形中督促學生更認真、更用心地學習英語。我國技工院校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以學習英語為主題的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學習英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在這些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會不斷地得到提高,英語語言的使用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加強。
(二)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提升
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力的高低,我國技工院校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增加學校間英語教學的經驗交流,在增強自身師資力量的同時也會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據調查,近年來,我國技工院校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有不小的提高,相信這與學校增加在師資方面的投入是離不開的。
(三)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加強對學生進行英語教育不但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還能夠加強學生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工科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普遍比較被動,很少會主動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被動學習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前很少會預習要學的內容;2.課堂很少會跟著教師的授課進度積極配合教學,多數時候無法跟上課堂節奏3.課后很少復習和練習所學過的知識技能。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往往貫穿大學英語學習階段。
(二)動機功利
不少學生學習英語并不是基于掌握這個國際化的語言工具,或者說可以利用這個工具擴大視野增長見聞,或者在今后的科研當中便于查閱國際文獻。大多數學習英語的目的僅僅是應付期末考試,應付四六級英語考試。這種功利且短視的動機造成不少學生學習主動學習英語時間短,僅僅在考試前一段時間突擊學習,考完之后,英語書就束之高閣。
(三)缺乏學習理論
工科大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對語言課程學習的理論認識,認為英語的學習就是死記硬背,無法認識到語言學習也有其學習理論和學習方法。不少學生認為英語學習就是背單詞,讀課文,聽錄音。不少學生在學習當中厭惡背單詞,不懂語法句法,進而很難邁過語言學習的門檻。
(四)人文素養缺失
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缺乏和不受重視,導致工科學生人文素養普遍較低。這不僅嚴重妨礙學生的成長成才,也不利于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在工科院校,相當多的學生人文社科知識基礎薄弱,結構單一。由于人文素養的缺失,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難于理解相關的人文知識和背景。
二、基于工科大學生的英語教學管理策略
(一)強化語言輸入環節
在工科院校中,不少學生學了英語往往也是不能說,聽不懂,讀不懂,寫不好,造成這種普遍現象的原因是過去在我們的英語教學當中往往比例失調,讀寫多于聽說。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語言輸入嚴重不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當中要鼓勵學生培養科學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認識到語言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而非一蹴而就。要提高語言輸出,無疑要加強語言輸入。我們在實際教學當中,鞭策和鼓勵學生加大英語閱讀量,精讀泛讀相結合,同時大量提高聽力輸入,精聽泛聽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其語感,從而帶動多種英語應用能力協調發展。
(二)量化管理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量化學習目標以及管理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避免學生的學習流于形式。筆者所在學校針對這個情況制定了學生平時成績管理辦法,具體如下:讀寫課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在平時成績中又分為考勤,課堂表現,以及作業三項。具體到每節課的遲到早退以及曠課都有相應的扣分,每單元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每堂課的表現情況都會如實記錄到平時成績表上。這樣可以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做到形成性管理。
(三)培養學生興趣,增強課堂趣味性
英語教學不能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課堂授課不能是單純講解單詞、課文、練習的簡單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這門課沒有興趣,學習肯定是被動的,而且效果無疑很差。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每冊書每篇課文自身的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科學的安排教學。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引導者,不是一味的傳授,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課堂授課的形式也要靈活多變。教師每堂課前可以布置一些主題任務要求學生課下準備,任務的設計盡量能激發學生興趣,這樣再到課堂上就會形成更好的參與氛圍。
(四)優化知識結構,提高人文素養
在英語教學當中,教師必須主動轉變英語教學是單純教授知識的觀念。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必須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針對工科大學生人文知識面普遍狹窄,結構單一,甚至對基本文化常識也知之甚少的情況,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對工科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教師選擇一些經典的英語人文知識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多閱讀外國人文著作;教師也可主動開設基礎的人文學科課程和講座,這不僅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還可以提高對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五)開辦第二課堂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2006年2月頒布的新會計準則,在舊準則的基礎上加上了20多項準則及指南。從對盈余管理影響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新準則禁止了長期資產減值轉回這一傳統的盈余管理重要途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過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新準則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方面賦予管理者更多選擇和判斷的空間(趙治綱,2007),例如,新準則下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折舊方法以及預計凈殘值的改變,都采用未來適用法,不用追溯調整;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再被限制,并且攤銷方法也不僅局限于直線法。而公允價值的重新引入,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事項上需要更多的職業判斷,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者進行利潤操控的空間。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很多公司的資產大幅減值,之后的市場也大不如前,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有比較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假設1:新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提高根據新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當期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并且影響當期利潤。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基于公開、活躍的證券市場,比較容易取得,留給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空間很小。同時,金融資產一旦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在今后不得重新分類為其他金融資產,因此管理者在初始分類時會持謹慎態度。目前為止,采用公允價值后續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司數目很少,并且選擇采用公允價值后續計量模式以后也不得轉為歷史成本模式。因此,本文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不會對盈余管理程度產生重大影響。由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反映上述兩項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據此提出假設:假設2: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盈余管理程度無顯著影響新債務重組準則將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是少償還的債務,作為營業外收入,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實物抵償債務,引入公允價值計量。這一變化為一部分公司提供了進行利潤包裝的新手段。同時在新準則下,非貨幣易也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其價值確定需要大量的職業判斷。當一些公司陷入財務困境時,管理者很有可能通過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的途徑在短期內迅速增加當期利潤,實現盈余管理目的。所以新準則下,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增加了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已有研究表明,這兩項收入是營業外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選用營業外收入作為其替代解釋變量提出假設:假設3:營業外收入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舊準則下,長期資產減值的計提和轉回是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徑。新準則下,雖然長期資產減值的轉回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過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盈余管理,但存貨、壞賬準備等流動資產的減值準備在滿足一定條件下仍可轉回,上市公司仍有可能通過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公司管理層有可能在財務狀況好的時候,多提減值,為日后盈余管理進行能量儲備;在財務困境時,違背真實的情況,少提或不提當期應該計提的減值準備,甚至轉回以前年度計提的減值準備,使得本期操控性應計利潤水平提高,從而提升當年業績。本文以資產減值損失作為資產減值的解釋變量,提出假設:假設4: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數額越少,操控性應計利潤水平越高操控性應計利潤是管理者可以通過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等方法操控的應計利潤,作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標之一,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盈余管理相關的研究中。本文首先從操控性應計利潤的角度,對新準則實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進行比較,檢驗假設1。其后進一步探討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對假設2、3、4進行檢驗,最后分行業對假設1的結論進行穩健性檢驗,按盈余管理動機對假設2、3、4的檢驗結果進行驗證。
(二)新準則實施前后盈余管理程度比較具體為:(1)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本部分研究中,選擇2003年至2010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來自國泰安金融數據庫。對上述樣本做如下處理:剔除金融、保險業的公司,剔除模型中主要變量數據缺失的公司,最終獲得樣本公司11976家。(2)變量選取和模型建立。采用非操控性應計利潤作為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標,計算借鑒吳聯生、王亞平(2007)總結的通過非預期應計利潤模型的方法進行。其中,DTACt為上述計算得出的公司第t年末操控性應計利潤;dummyt為虛擬變量,若年份t≥2007(即新準則實施后),dummyt=1,否則dummyt=0;ROEt為第t年的凈資產回報率,以當期盈余與期末凈資產的比值表示;LEV為產權比率;SIZE為規模,以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PB為市凈率;此外模型還對行業進行控制。本文對于假設1的檢驗,就是要考察α1是否顯著為正。
(三)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具體為:(1)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本部分研究樣本,是在上部分研究樣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剔除2007年之前的數據,以及模型二中主要變量缺失的公司,得到樣本數據5942個。(2)變量選取和模型建立。本部分研究探討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根據準則規定,交易性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情況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因此本文選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替代解釋變量“;營業外收入”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災區,在公允價值計量下,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利得是“營業外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本文選用“營業外收入”作為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以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管理影響的替代解釋變量;此外,本文以“資產減值損失”作為資產減值的替代解釋變量。針對假設2、3、4,本文提出模型2。其中,FV表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數值除以期末資產總額表示;YYW表示“營業外收入”,以“營業外收入”科目數值除以期末資產總額表示;JZ表示“資產減值損失”,以“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數額除以期末資產總額表示。其他變量的解釋同模型1。對假設2、3、4的檢驗,主要考察β1是否不顯著,β2是否顯著大于0,β3是否顯著小于0。
三、實證檢驗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表(1)提供了兩個數據樣本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新準則實施后公司的平均業績和市凈率有較大程度提升,但平均盈余管理水平也明顯提高,平均規模和平均產權比則較為穩定。另外,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平均數額遠低于營業外收入和資產減值損失,可見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或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司并不多。為了控制極端值的影響,在回歸時對所有變量進行1%~99%winsorise處理。
(二)回歸分析表(2)是各假設的檢驗結果。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dummy的系數為正,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2007年之后公司的操控性應計利潤水平明顯高于之前的年份,即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提高,假設1的推論得到證實。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FV的系數并不顯著,表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操控性應計利潤不相關,即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并不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產生顯著影響,這與假設2相符。YYW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營業外收入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新準則下,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易是營業外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結果顯示,公允價值計量下,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易很可能已成為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徑。假設3的推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驗證。JZ的系數為負,在1%的水平上顯著,反映資產減值損失數額越大,操控性應計利潤越小,表明在公司需要調高利潤的年度,管理者很有可能通過少提或不提資產減值損失,增加當年利潤,粉飾業績,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穩健性檢驗已有理論研究認為,新準則的實施對不同行業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影響并不均衡(沈烈、張西萍,2007),本文按照行業一級代碼將樣本一分為12個組,利用模型1分別進行回歸,檢驗新舊準則對不同行業盈余管理的影響。表(3)反映了檢驗結果。可以看出,針對新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各行業情況有所不同:新準則的實施顯著提高了制造業、交通倉儲、信息技術、批發零售以及房地產業的盈余管理水平,而農業和電力能源行業的盈余管理程度卻是顯著降低,其他行業則不顯著。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在于:由于各行業涉及的業務范圍、競爭環境、生產特征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別,新準則中各項實施細則的變動對各行業公司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很可能也會有所區別;新準則實施以后的年份中,一些制度法規的變動(例如稅收政策、行業規范等)對各行業的影響會有所差別;針對一些政府重點發展和扶持的行業,例如農業、能源行業等,享受近年來推行實施的各項鼓勵政策、引導政策以及政府較大力度的財政支持和財政補貼,而進行盈余管理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相比而言,從事這些行業的公司管理層,不會有很強烈盈余管理動機。根據公司所處的財務狀況不同,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各異,相應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前人已有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有“洗大澡”、扭虧為盈、配股和平滑盈余等(張麗,2009)。為了保證模型2結果的穩健性,同時為了進一步探究具有何種盈余管理動機的公司管理者選擇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本文根據ROE的范圍將模型2的樣本按照不同的盈余管理動機細分為虧損公司、微利公司、配股動機公司和平滑動機公司四個組,并利用模型2分別進行回歸。其中ROE<0的公司為虧損公司,ROE的范圍在[0,1%)的公司為微利公司,ROE的范圍在[6%,7%)的公司為具有配股動機的公司,ROE≥10%的公司為具有平滑盈余動機的公司。表(4)反映穩健性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四組樣本的回歸結果中,FV的系數均不顯著,說明對于具有這四種盈余管理動機的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操控性應計利潤均不相關,假設2的結論比較穩健。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為止,我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司寥寥無幾,不能產生重大影響,而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有較為成熟的市場為基礎,易于確定,留給管理者的操控空間很小。因此,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以公允價值計量都不會對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產生顯著影響。假設3的結論對于虧損公司和具有平滑動機的公司比較穩健,說明這兩類公司更傾向于通過“營業外收入”科目進行盈余操控,而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很可能已成為實現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資產減值損失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并不十分穩健,可能的原因是,在舊準則中長期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和轉回是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新準則中禁止長期資產減值轉回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者通過這一途徑進行盈余管理(張然等,2007),因此資產減值損失對盈余管理的影響也會相應削弱。
1、獲得融資資格
企業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證券市場上籌集到大量的資金,許多企業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強烈。根據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須具備三年盈利的條件,于是一些本不符上市條件的企業,為了能上市,采用各種手段進行盈余操縱,甚至造假:股票已上市的公司可以通過配股或增發新股在證券市場進行再融資。由于在我國資本市場中,股東對上市公司經理層的約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上市公司沒有分紅派現的壓力,股權融資成本較低,配股或增發新股的意愿也十分強烈。但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請配股的前三個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屬于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也不得低于9%;上述指標計算期間內任何一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6%。在這種約束條件下,一些經營業績較差的上市公司就想方設法進行盈余操縱,以抬高凈資產收益率。尤其是那些前兩年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已達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凈資產收益率達不到10%,則前功盡棄,于是在配股或增發新股動機的驅駛下,更會采取各種手段操縱盈余,以期獲得配股資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集中,控股股東能從上市公司獲得大量的資金。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配股或增發新股融資時,控股股東往往具有很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
2、提高新股發行或配股價格。
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從證券市場籌集到資金。公司所能夠募集資金的數額取決于股票發行數量和每股發行價格兩個因素。由于我國對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數量有額度限制,在有限的額度內要獲得最大限度的資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發行價格。股票發行價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為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多少的決定因素。因此,上市公司都有意提高每股收益,一些券商為了爭取到公司的承銷資格,承諾幫助公司進行利潤包裝,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情況下,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就產生了進行利潤操縱的動機。此類問題在配股過程中同樣存在。配股價格一般按該上市公司股票一定期間市場收盤價平均數的一定比例進行確定。為了盡可能以較高的價格進行配股,上市公司往往配合莊家推高股價或將股價維持在較高的位置,但股價需有業績支撐,因此,需配股的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盈余操縱來提高公司業績。
3、二級市場炒作(操縱股價)
企業股票上市后,為維持股價或為使股票價格能達到預期的波動,常利用不實的財務報表,以達到目的。股票價格預期的波動也可能是蓄意地使股價作暫時的下跌,以便操縱者得以廉價購進股票,以取得更大的控制權或待價而沽。
4、扭虧為盈,改善公司在二級市場的形象或避免處罰
公司上市對于企業的另一個影響就是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許多公司在上市以前默默無聞,無人知曉,但上市之后卻成為證券市場上投資者關注的熱點。企業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作為企業的大股東和經營者的聲譽,能力也和上市公司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控股股東與管理者的形象往往與上市公司的形象俱榮俱損。如果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甚至虧損,公司的股票就會進入“垃圾股”的行列,公司的形象也隨之受損。更為重要的是,我國證券市場實行的“特別處理”和“摘牌”制度更是給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形成巨大的壓力。按照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或當年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就要被實施有別于其他股票的交易制度,在股票名稱之前冠以"ST"符號以示區別;如果連續三年虧損,上市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即被“摘牌退市”。為了避免公司股票被戴上ST,一些公司會竭力操縱粉飾其經營業績,盡可能避免連續虧損情況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出現的上一年巨額虧損,第二年扭虧,第三年又虧損等奇怪現象就不足為奇了。有些上市公司如果已被帶上ST帽子,為了不被退市,這些帶帽公司一般都表現出強烈扭虧為盈的欲望以達到摘帽的目的。如果正常的經營不能保證上市公司擺脫困境,相關的利益關系人必然會進行利潤操縱借以扭虧。
二、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手段
盈余操縱手段可分為會計方法和非會計方法。會計方法主要包括巧用會計政策,非會計方法主要包括關聯交易、改變交易方式和時間、地方政府支持等。
1、巧用會計政策
巧用會計政策是最常見也是最原始的盈余操縱方法。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壞賬的核算方法、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無形資產的核算方法、產品開發費的核算方法、職工保險金的核算方法等的選用及變更均會對會計利潤數額產生一定影響。會計方法的變更除由于會計準則變遷、采用新方法更能公允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等正當理由外,往往是為了操縱利潤,盡管會計政策的變更為會計準則所允許,但通過會計政策的變更來操縱利潤的行為容易被審計人員甚至公眾識別,且效果有限,因此,利用這類方法進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較少。
通過各類準備金的計提和沖回是上市公司調節損益的一種重要方法。目前,要求提取減值準備的資產有應收賬款、存貨、長短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依照現行會計制度,上市公司在各項準備的計提和轉回方面,具有很大的自我調節余地。這就給上市公司機會利用有關準備的計提和轉回來大幅地調節損益。尤其是有些上市在虧損年度,集中巨額地計提各項準備,當年大虧一把,使企業輕裝上陣,為下年度扭虧為盈作好準備,如某家電上市公司2001年年報巨虧七億多元,其中就含有計提的大額準備,但2002年第一季度則扭虧為盈。另外,由于會計制度對企業固定資產大修理費用可以采用預提或待攤的方式處理,而固定資產大修理的時間及金額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企業利用固定資產大修理費用來調節利潤就具有較大的彈性。有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制造類上市公司,把固定資產大修理費用的預提和沖回或待攤掛賬作為調控損益的一種方法。
2、關聯交易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能全流通,股權較集中,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操縱是最常用的手法。據蔣義宏對上市公司經理進行調查,利用關聯交易進行盈余操縱的支持率達55.56%(《證券市場導報》,2001.3),另據對滬深兩市2000年的1018家上市公司統計,發生了各類關聯交易行為的有949家,所占比例高達93.2%。其中,有488家上市公司向其關聯方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涉及總金額達1217.58億元。在資本經營活動發生了關聯交易的上市公司214家。另有844家上市公司與關聯方存在應收應付款的結算余額,上市公司關聯應收款總額達828億元,關聯應付款總額為237億元。可見,我國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比較泛濫,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及財務成果影響較明顯。
通過近幾年的演化,現在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手段主要包括:資產置換、股權轉讓、托管經營、內部轉移定價、出售無形資產、甚至還有“無償贈予”等。
3、改變交易方式和時間
通過改變交易方式和時間來操縱盈余的做法在上市公司不斷花樣翻新。一些對外投資較多的上市公司,視被投資企業的盈虧狀況來調節持股比例,以改變對外投資的核算方法,達到操縱盈余的目的。對于盈利狀況較大的子公司,如持股比例在20%以下,上市公司一般會尋求提持股比例至20%以上,從而改用權益法核算,以增加當期收益;對于連年虧損的子公司,上市公司一般會將持股比例減至20%以下,從而改用成本法核算,以暫時隱藏該項虧損;有的上市公司年末超負荷接受訂單,盡可能多發貨物,向顧客提供特殊信用條件以盡可能提前實現銷售收入;有的上市公司借助與第三方簽定“賣斷”收益權的協議,提前確認收入;另外有些廣告費較大的上市公司,采用上年度預付或下年度后付的方式來操縱盈余等等。
4、地方政府支持
地方政府給當地上市公司“業績”援助,是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操縱的一種特殊現象。從地方利益看,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對推動地方經濟作用很大。一個地區上市公司的的指標很緊,殼資源十分珍貴。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忍上市指標作廢或失去寶貴的已上市資格,便不惜向本地區上市公司進行援助,給予政策上的扶植。這樣一來,地方政府的援助就成為許多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重要手段。比如,地方政府為扶持上市公司,越權給上市公司減免所得稅和增值稅的退稅;在上市公司業績不理想的情況下,為確保上市公司的利潤,使其達到二級市場上籌資的要求,地方政府往往會直接為上市公司提供財政補貼,有的補貼數額很大,顯然是“業績不夠,補貼來湊”。許多上市公司的補貼收入在利潤表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此外,地方政府通過金融機構對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銷減免,也是地方政府援助上市公司的一種重要形式。據統計,1997-1999年度實際應稅稅率為15%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5%(含約15%因先征后返而實際享受15%稅率的公司)。這些實際征收15%稅率的公司除了部分按照稅法規定可以實行優惠稅率的公司外,許多是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實行15%實際應稅稅率或先按33%稅率計征所得稅再將超出15%的部分返還。更有約3%強的公司享受零稅率待遇。1999年,有超過54%的上市公司獲得政府各種形式的補貼。
三、減少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對策
盈余操縱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它的存在與市場效率、會計制度建設、對公司的考核評價方式、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公司的外部監督密切相關。要減少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縱行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提高證券市場的有效性。二十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Pama提出有效市場理論,并將有效市場劃分為弱式、半強式和強式市場。公司管理當局盈余操縱的最大受害者是公司外部利益相關者,如果所有的外部利益相關者都是理性的,并且具有了辨析財務報告及附注的能力和知識,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取信于外部相關利益者,公司管理當局就會減少盈余操縱。
2、完善會計準則與方法。會計準則的制訂和規劃,應具有超前性,對未來經濟行為的創新和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的分析和預測,盡量避免會計處理中“無法可依”的現象出現。參照國際會計慣例的發展趨勢,盡量減少會計準則(制度)中可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以縮小會計選擇的范圍,降低因會計程序和方法的多種選擇性而造成的盈余操縱問題。
3、改進對公司的考核評價方式。首先,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經營成果應以營業利潤為主,而不是凈利潤或利潤總額,盡管對營業利潤也會加以操縱,但相對而言,該指標較凈利潤和利潤總額要實在得多。目前,計算各種利潤率指標以及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大都選用凈利潤和利潤總額,營業利潤往往被冷落。從構成上看,利潤總額和凈利潤除受營業利潤影響外,還受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所得稅等多種因素影響,而后幾項正是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主要渠道。筆者認為,營業利潤受非正常因素影響小,用它取代凈利潤,計算出的凈資產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等,更能準確反映公司的收益水平。一些上市公司營業利潤很低,甚至虧損,但凈利潤卻很高,可能這些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較高,但這些公司不具有成長性和發展潛力。如果避開受投資收益、補貼收入、非經營性損益及所得稅率影響的凈利潤指標,將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行為。其次,應削弱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的地位,用一個指標體系取代單一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評價公司的收益水平。如前所述,凈資產收益率指標極易被粉飾,以該指標決定上市公司能否配股或增發新股,顯然是不科學的。筆者建議,建立一個指標體系,綜合考核上市公司的質量。如設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每股凈資產、每股現金流量等指標,彌補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的不足。在上述指標群中,每股現金流量是極其重要的指標,該指標可以揭示企業盈利能力質量的高低,是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的重要補充指標。每股現金流量越高,說明凈收益的收現能力強,盈余能力的質量高,也證明公司資產流動性好,營運能力強。證券監管部門通過對上市公司現金流量分析,判斷其是否需要配股,以避免把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唯一評判標準而形成的上市公司通過操縱盈余虛增凈資產收益率的弊端,從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操縱經營業績的行為。
4、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缺陷明顯,股權高度集中,一股獨大,造成上市公司沒有分紅派現壓力,股權融資成本極低,配股和增發新股的意愿十分強烈。不斷從證券市場上進行再融資,是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主要動機。因此,解決一股獨大,提高股權融資成本,降低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再融資的欲望,是減少公司盈余操縱的關鍵所在。另外,改善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關系,加強外部審計的獨立性,是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重要途徑,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與經理層(管理層)重疊,董事會及監事會功能弱化,內部人控制嚴重,公司經理人實際上集公司決策、管理、監督大權于一身,造成公司經營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結構呈現以“經理為中心”的模式。在以“經理為中心”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下,注冊會計師審計關系受到極大影響。在審計委托人、被審計人與審計機構三者之間的委托關系中,公司經營管理層實際上由被審計人變成了審計委托人,即由公司經理層聘請審計機構來審計自己,并且審計費用等事項由公司經理層決定。這種由被委托人監督委托人的程序,從根本上破壞了審計關系中的平衡關系。審計機構在與上市公司的“搏奕”中處于明顯的被動地位,難以保證審計的獨立性。有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自身利益,遷就上市公司,默認其會計操縱行為,甚至與之共謀“作假”。為了改善注冊會計師審計關系,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應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制度建設,建立合理的以董事會為中心的公司治理結構。筆者建議,借鑒國際經驗,在我國上市公司引入審計委員會制度。建立和保持一個完全獨立于公司管理層并不受其他關系牽連、能獨立進行判斷的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履行選擇、聘用和解聘外部審計機構的職能,并有權與外部審計人員討論審計計劃和審計結果、有關會計和內部控制等事項,以大大增強外部審計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
1、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利潤操縱》,《經濟研究》,2001.1。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評述》,《會計研究》,2000,9。
二、建立計算模型
鋼波紋管簡化為板單元,涵洞土體采用六面體8節點三維實體單元,土體通過共用節點的形式與鋼波紋管連接。為使計算更符合實際情況,波紋管周圍采用不同的土體;考慮到實際施工,對波紋管周圍砂土材料特性進行折減,結構中材料分別及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
三、計算結果
(1)恒載作用當涵洞頂周圍土均為砂土時,在填土恒載作用下,分別取土體彈性模量為20MPa、30MPa、40MPa和50MPa,土體重度為20kN/m3,計算鋼波紋管的最大變形。當土體彈性模量取不同值時,波紋管變形隨之變化;計算表明,隨著土體彈性模量的增加,拱頂最大位移呈線性減小趨勢。恒載計算還表明,當考慮不良地基、不計管頂填土作用時,結構產生較大的豎向剛移,且管涵兩側土移大于管涵部分位移,這部分位移是土體自重產生的,與施工階段分層填筑過程相吻合。(2)活載作用考慮不同土體,不計填土作用;參考《公路橋涵通用設計規范》(JTGD60-2004)中的車輛荷載(總重55t)模擬活載作用,按照規范進行布載,并將車輛后軸車輪作用到管涵頂部,以得到最大變形。在上述車輛荷載作用下結果顯示,波紋管最大位移出現在拱頂附近,為12.08mm。波紋管等效應力較小,最大僅為14.0MPa。由圖3計算圖示,波紋管底部楔形區域變形較大,且該區域土體應力亦較大,可見荷載有較大部分經該區域傳遞;因此在施工中應對該區域充分進行壓實,以便傳遞荷載更順暢,減少變形。
四、結論
(1)填土壓實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彈性模量,即壓實度越大彈性模量越高,而波紋管的變形隨填土彈性模量的增加而減少,故施工時應對填土進行分層填筑壓實,達到較高的壓實度,以減少變形。(2)在恒載作用下,結構產生較大的剛性位移,且波紋管兩側土移大于波紋管的位移;由于該部分位移主要是整移,又是施工階段的恒載產生的,表明施工恒載對鋼波紋管的影響很小。(3)考慮不良地基影響,在活載作用下,波紋管最大應力僅為14MPa,最大豎向變形為12.08mm,可見波紋管的變形起主要控制作用。(4)底部楔形區域的土體應力較大,且該區域的波紋管變形較大,因此,在施工中應加強該區域填土施工控制。
二、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現狀與就業要求的差距
1.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目標模糊根據《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經過一定學時的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夠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業務活動中能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并為今后繼續提高英語綜合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打好語言基礎,從就業的角度來看,高職英語教學內容應緊密貼合工作需求,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本專業實用英語能力。然而,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滿足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評估的需要,將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的衡量標準。部分學校甚至在學生剛進校時就進行針對A、B級考試的針對性訓練,完全將英語課堂變成應付考試的培訓場所,教師也將教學重點放在解題技巧的講解上,完全忽略了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結果是很多學生雖然取得了英語A/B的合格證書,但卻連最簡單的日常對話都不會,更談不上閱讀相關英語文件、起草基本英語函電等方面的專業英語應用能力,從而招致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嚴重不滿和社會對高職英語教育的深深質疑。究其原因,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大部分高職院校沒能把英語教學定位在“為專業服務”、“就業服務”這一根本上,仍然把英語學科作為一門普通的基礎學科對待。
2.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薄弱且學習動力不足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來源有多種途徑,高中、中專學校、技校等,且來自全國各地,所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但是大部分同學的英語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很多學生由于在中專或高中階段沒有打好英語基礎,詞匯量少,語法不理解,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更加欠缺。大多數學生不清楚英語對他們未來的工作會不會有幫助,會有怎樣的幫助。學生們潛意識中認為英語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與今后的職業需要關系不大,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不重視英語學習,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徹底放棄了英語學習。因此,大部分高職學生畢業以后英語應用能力低下,遠遠沒有達到高職英語教學培養具有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等領域“實用性”英語人才的目標。
3.教學內容與就業脫節、教學方法落后高職公共英語教材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所選的教材主要包括《新編實用英語教程》、《希望英語》、《新視野英語》等,這些教材基本滿足了教學內容生活化的需求,涉及了校園生活、文化教育、旅游觀光、邀請與會晤、求職、餐飲禮儀等生活場景。但是,這些內容說到底還是普通英語的內容,并不能完全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就業的需求。從教學方法上來看,目前大部分高職英語課堂中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講授法,教師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這大大影響了教師的授課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解釋單詞、詞組和句子、講解語法知識、核對課后練習題等方面,未能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在今后工作崗位中對英語的需求特點,沒有將課本內容與就業要求有機結合,從而采取更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
(一)確定培養“實用性”英語人才的教學目標作為高職英語教師,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絕不是僅僅為了幫助學生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或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而是要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更好地滿足將來就業的需要。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只是衡量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一個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一旦學生英語基礎得到加強,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并非難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用人單位不僅要求畢業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來更好地服務國際化的市場。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堅持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針,以“實用性英語人才”為培養目標。
(二)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觀念強調知識的傳授,倡導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教學效果、教學質量要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切實開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重視英語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英語綜合能力的培養;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此外,教師在進行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時,應在多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這也就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三)選擇對接就業要求的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載體,一本好的教材從某種意義上也奠定了優秀英語課堂的基礎。因此,開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也要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英語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不僅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更要為專業教學服務,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服務,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英語教材的編寫,在強調實用性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循序漸進原則”,要與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當,同時要與學生的就業有聯系。當然,一本教材的內容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教學需要,就這要求高職英語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結合實際工作需求整合授課內容,傳授對學生有實際幫助的語言知識,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應用能力,更好地滿足就業的需求。
(四)提高教師素質,完善師資隊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最關鍵的因素。在就業為導向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不斷提高英語基礎知識以及授課水平的同時,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工作,注重職業技能培養,向“雙師型”教師轉變。教師要將英語教學與所學教專業學生專業結合起來,將學生英語水平和企業單位的實際要求相結合,實現高職特色教學。高職院校在招聘英語教師的時候,可以引進既有實踐能力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高素質人才來充實教師隊伍。另外,各高職院校應給教師提供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鼓勵教師定期企業第一線參觀或實習鍛煉,不斷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五)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各行各業生產、建設、技術等領域一線工作的專門人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實用性英語人才,所以其相應的考核體系和標準必須注重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考核是教學活動的最后環節,是教學效果的檢驗手段。因此,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就必須要有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高職公共英語課程考核內容應該與實踐性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呼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職場應用為目的,將知識考試與能力考核相結合,使課程考核真正能夠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全面測試。
Abstract:Studentsareobjectsofschooleducationandmainbodiesinteachingactivities.SotheEnglishteachingreformin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shouldbestudents-oriented.Concretelyspeaking,EnglishteachersshouldmakeuseofvarietyofresourcestocreategoodconditionsandatmosphereforEnglishstudy;Furthermore,Englishteachersshouldtakestudents’Englishbases,interestsanddemandsintoconsiderationtomeetwhattheyneedandteachwhattheywantinteaching.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Englishteachingreform;students-oriented
一、高職公共英語教改須基于學生實際水平的理論依據和現實要求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制訂并頒布了適應高職、高專和成人高專“三教統籌”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成為新時期指導我國高職英語教學與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基本要求》提出了打好語言基礎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并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1]4。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都面臨著無法回避的困難和危機,主要是:(1)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平均80—140人左右的龐大班容量,未按學生水平分級別教學,難以因材施教;(2)所選教材在基礎、實用、職業化方面兼顧不暇,內容未能夠體現“應用、實用”的原則,教學課件開發少,引不起學生興趣;(3)教師對英語服務于“職業教育”缺乏深刻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指導思想,難以突破原有的應試教學。
筆者對十堰職業技術學院2005、2006、2007級機電系機電一體化、模具和數控專業,及管理工程系電子商務和會計專業的當年新生,共212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信心、目標意向及學習中的難處和需求,統計結果見表1。
(此調查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堂課內進行,問卷回收率為100%。)
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剛入學的新生在詞匯、語法、閱讀、聽說等學習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困難,但他們對英語有興趣、有目標、有學好的自信心,這些是學好英語難能可貴的內在的積極因素。外語學習動機理論告訴我們,除語言自身和學習者本人(學習者的目標意向、學習成就感、自信心)外,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因素還很多包括社會環境、學習條件(教材、教師)、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等等。毋庸置疑,外語教學,無論是為何種教學目的,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最終結果必須體現在外語學習主體身上。在各個教育領域里,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大家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2]2。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和教改若不實實在在地圍繞著學生來進行,不從他們的實際水平出發,即便付出了許多努力,教學效果仍然會差強人意:好生沒學好,差生沒學會,這樣不但影響其素質的全面提高,還會影響學生繼續升學深造和畢業后就業的競爭能力,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學校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高職院校生源的背景大同小異,公共英語教學和教改的開展只有抓住學生這條主線,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的需求、興趣等,充分保護和利用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才能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二、貫徹落實《基本要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境
1.從學生的實際基礎出發,分級教學
筆者近3年連續對十堰職業技術學院上述兩大系、5個專業新生入學時的英語基礎作了調查了解,統計結果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基礎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懸殊。這給教學帶來諸多困難,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難以確定教學的起點,兼顧不及,使好學生沒有學好,差生沒有學會。這一點是許多高職學校共有的現象,也是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第一障礙。要從根本上克服,就必須貫徹《基本要求》針對高職高專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所提出的“統一要求、分級指導的原則”[1]4。“分級指導的原則”是符合各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實際的。近幾年有部分辦學理念先進的院校已將分級教學作為教改和教研進行了嘗試。即在新生入校后,進行英語水平摸底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參考生源情況將其分入A或B級班;分別制訂A、B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選定不同的教材;期末試題按A、B級分別命題。A級教學綜合性、實用性更強,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語言應用能力,B級英語教學以打好語言基礎為重點,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培養學生一定的語言實用能力[3]72-74。另外,控制班級的規模,合理利用電腦、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興趣、需求,創辦英語第二課堂
作為全校學生必修的公共課,單靠每周3小時左右的課堂教學,很難形成學英語的氣氛,也難以達到《基本要求》的規定,因此建設第二課堂顯得尤為重要。Ellis(1992)指出,現在外語教師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外語教學中考慮的重點不應該再是我們該教些什么,我們設計一個大綱、一套教材來教這些內容,而應該是:(1)促進外語學習的條件是什么;(2)我們如何在外語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2]2。我校大學英語120學時,遠遠低于《基本要求》中規定的180-220學時的標準。為彌補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我們大力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設立英語角、英語朗誦、演講比賽、英語征文比賽、唱英語歌、演英語劇等等;定期舉辦外教講座;每周給學生介紹一部英文電影讓他們業余欣賞,使整個校園充滿學習英語的氣氛,為學生提供英語交際、交流的舞臺,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興趣、享受快樂、體驗成功。此外,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專題基礎語法、實用應用文寫作與閱讀等。實踐證明,這些做法對當前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不僅非常有必要,而且值得進一步探究。
另外,筆者為了對學生經過一年的英語學習后(我院只學一年英語)的實際效果有一個真實的了解,近3年對上述學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是在收完期末考試試卷后的考場內進行的,問卷回收率100%,統計結果見表3。
如表3所示,經過一年的英語學習后,05、06兩級的學生將近有50%對學習作了沒有明確進步的評價,07級對自己正面評價略有提高,當然三個年級中都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英語絲毫沒興趣也客觀存在。近兩年我校大學英語也做了諸多力所能及的教研教改工作,對于這樣的結果,每個認真教學的英語老師都難以接受。為什么在入學之初的調查問卷中絕大部分人對學英語都雄心勃勃、興趣盎然,一年后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學生到底需要什么?我們到底要教什么?這正是我們每個老師要思考、教學改革要解決的問題:教學工作應圍繞學生的實際基礎、需求和興趣展開,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三、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選編應以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接受能力為出發點,實用為主,夠用為度
1.大力開展手頭現用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設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它和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任何外語教材都或多或少地體現一定的教學思想、方法和手段,體現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之間的關系。一套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符合學生特點和專業需求的教材,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和前提[4]66-67。教育部有關文件也明確提出:為了提高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進行公共英語改革,可實行一綱多本,打破以往的“一綱一本一統天下”的局面。目前高教版的《新編實用英語》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等系列教材被廣為使用,教學內容的選材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實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較能體現時代感。但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有些在實用性、時代感方面有所欠缺。為使教學更具針對性,需要任課教師在教材的研究中根據情況增刪,進一步協調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的關系,以加強學生的語言技能訓練。就我院而言,由于大班容量,沒有分級教學,我們雖嘗試“多綱多本”,根據不同的生源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目標要求來選擇,藝術設計系和管理工程系選用《新編實用英語》,其他系學《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但使用同一教材的同班學生的水平層次跨度太大,以致于出現基礎好的學生覺得簡單學起來沒勁,基礎差的學生覺得太難學起來同樣沒勁的現象。以上問卷調查的結果也正反映了這一點,這說明前文提到的分級教學勢在必行,校本教材的建設必須提到日程上來。
2.從實用性出發,編寫校本教材
高職高專院校成立自己的教材編寫小組,根據本校學生的基礎特點和專業需求,面向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以打好語言基礎,提高語言技能為指導方針,編寫校本教材,具有現實意義。在基礎方面,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材可以《基本要求》中的(交際范圍表)所規定的交際主題為依據,選擇那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符合實際交際情境的材料。另外必須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除了基礎英語外,在教材閱讀內容的編寫上,可以增加一些學生畢業后就要接觸的諸如產品簡介、操作說明、維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但都不宜過于專業化和學術性。我院在這方面已著手進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編寫的《實用英語寫作》、《實用英語語法》等電子版教材很受學生歡迎。
四、從學生實際出發,改革課程設置體系
作為高職高專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英語教學目前處于兩難的尷尬境地,既要通過大學英語應用能力考試(PRETC),又要進行教學改革以突出它本身作為工具的應用性、實用性特點,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考級考試與《基本要求》的“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表面上似乎沒有矛盾,但“應試能力”與“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是不能等同起來的,如何協調二者,具體操作起來困難重重,所以課程體系設置須“全面、協調”。
既然是高職英語,教學就必須體現出高職教育的特色,服從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要與職業和專業需求緊密結合,建設具有基礎性和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筆者認為在有條件的院校(如課時充足、實行了分級教學等),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除了基礎英語,還可引入旅游英語、商務英語、飯店英語、文秘英語、計算機英語、裝備制造英語等,使英語教學融入職業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外,按不同專業的需要,側重“聽、說”或者“讀、寫”能力的培養。比如對于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由于未來的就業需要學生更多的口頭交流,教學就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而對于機械、汽車、電子類專業的學生,未來的工作更需要他們看懂簡單的機械操作英文說明,因而應該側重“讀、寫”,提高閱讀說明書等技術資料的能力。
其次,幫助學生確立科學而實際的英語學習目標。在高職院校,衡量英語水平能力主要是大學英語應用能力考試(PRETC),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劍橋商務英語證書考試{BEC}等。筆者認為,適當引入一些“證書考試”,本著學生自主選擇的原則,以考促學,使學生在準備考試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語的學習能力。我院大學英語只有120學時,為此我們在教學計劃和內容上作出了相應調整。第一學期側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加強和聽說讀寫的全面開展,第二學期側重綜合能力的提升并利用選修課補充常用語法和實用寫作,適時加入聽力練習和真題的強化訓練,以確保一部分想參加考試的學生能順利通過。
五、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實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
公共英語的教學和教學評價體系應體現高職英語教學“應用為目的”的教學理念,以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突出人性化理念,使教學評價真正發揮其了解進步狀況、檢查達標程度、激勵付出努力、監控教學實施、調整教學活動的功能,對教學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具體而言,評價手段多樣化,傾向于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交際能力的考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分級考核。對程度好的學生可實行聽力+筆試+口試(朗誦、情景對話等)的考試方法;對程度較差的學生適當降低難度。開卷、閉卷靈活使用。加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并將其細化,課堂及課外活動積極參與的給予加分鼓勵,并與期末考試結合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3]72-74。
六、加強英語師資培訓,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最后提及教師,不是說教師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教材、課堂、學生、教法之間的連接點和教改的直接執行者,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施動者。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教師的權威性、責任感、創造性和情感因素直接影響教學的方向、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筆者認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要給教師提供進一步的學習和培訓機會,使教師從思想觀念上真正認識到教學須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起點”,認識到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更新了思想觀念,積極投身到教學教研中,高職高專公共英語的繁榮指日可待。
總之,外語教學改革是綜合性的改革,它要求我們既要遵循外語教學規律,又要根據各院校教學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穩步推進。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并始終抓住學生這條主線,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整合學校資源,實現“教和學”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專科與高等職業教育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部分專科院校升格為本科,相當一些中專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與此同時,由于連年大幅度擴招,普通專科層次高校生源入學水平逐年下降。
而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對高職高專人才的英語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對高職高專的英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高職高專院校的實際情況,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突破陳舊的教學模式,尋找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呢?筆者從分析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現狀與問題入手,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一些建議。
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1.學生的英語程度差別較大
由于連年大幅度擴招,普通專科層次高校生源入學水平逐年下降,且學生英語水平差別較大。成績優秀的能順利通過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口語表達能力及聽力具有一定的基礎,并具備相應的寫作能力;成績差的甚至連簡單的單詞都不會讀寫。
2.英語教學模式陳舊
目前,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大部分仍以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的、中心的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的、服從的地位。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教師講解、分析語法、翻譯、領讀單詞等,學生只是聽教師講、跟教師讀,沒有時間去思考、去分析。
3.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在當今提倡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情況下,還有很多的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課還處于黑板、粉筆加錄音機的傳統模式中,這無疑抑制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英語學習處于枯燥的講解和被動的應試當中。從而使語言應用性、交際性的本質特征無法得到實現。
4.學習氣氛不濃
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差,在高考中得20分~50分這個分段的大有人在。在中學階段,他們就十分討厭英語,因此大學階段也不愿意學英語。
三、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模式的建議
1.全英教學不符合實際
由于學生入學水平限制,如果在課堂上教師用全英文授課,學生跟不上,從而產生難學、怕學心理,于是用英語講課只會事倍功半,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采用英語授課時,盡量用符合學生程度的用語。
2.全面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五會能力
高職高專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味地灌輸,而是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要刺激他們的感官:視覺、聽覺、感覺和知覺,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以下是作者在近五年的教學體會:
(1)激發學生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高職高專學生大部分英語基礎差,課堂表現不活躍,因此要激勵起他們的自信心。首先,可以采用跟讀例句,大聲朗讀課文等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對每個第一次在課堂上讀英語的學生都進行肯定和贊揚。然后,再糾正他們的發音,并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進步。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自信心都能激發起來,也更愿意學習英語。
(2)指導學生自學英語
教師要組織學生互教互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國際音標拼讀單詞。學生可利用光盤課件進行單詞跟讀,教師在課堂上檢查預習情況,并糾正發音。一方面,可以節省課堂學習時間,另外,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預習能力。
(3)課文講解
在講解課文中,常用到兩種方法:一是用簡單英語講述文章大意,教師同時將關鍵的單詞和短語板書,形成一張體現課文內容的脈絡圖表。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理解,另一方面,這些重點詞語的板書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促使他們注意課文中詞、句、慣用法和語法的學習,增強他們理解力,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課文的立體概念,達到背誦和復述的目的。
另一種是問答法。教師的提問必須具有啟迪和幫助理解課文的作用,恰到好處地設問在知識關鍵處、疑難處、轉折處,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因此,備課時應根據課文內容,準備一套循序漸進的問題。一般分為三類:一是正誤問題(TrueorFalseQuestions);二是知識理解問題(W-HQuestions);三是作者言外之意的深層理解性問題。第一類問題比較簡單,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瞬間會做出判斷,可由全體學生共同完成。第二類問題能夠形成課文的主線,可以分別提問學生。教學中,通常讓這兩類問題交替出現,集體和個別問答相結合。并以課文發展為線索,同時板書關鍵的單詞、短語等,同樣形成一張脈絡圖表。教師可以將板書中的詞語作為“發散點”,以“點”帶“面”的形式,最后解決課文的深層理解性問題,或針對作者所表達的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說英語的能力。用問答法的方式把課文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處理,不會破壞故事類課文的完整性、趣味性,也不會打亂說理類課文的科學性、邏輯性。在整個語言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聽覺興奮和視覺興奮交替出現,使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而容易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4)句型訓練和短語學習
學生整體把握好課文內容后就可以進行句型訓練。從課文中抽取2句~3句經典句型,教師講解該句型在實際中的運用,然后反復用替代詞進行練習,或使用翻譯法,教師說漢語,讓學生翻譯成英語;反之亦可。
短語的學習可以使用情景式。即教師根據短語設計某個情景,然后,讓學生體會該短語的意思和使用方法,這樣學生能更形象地記住該短語的用法。例如,pickup該短語,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情景,情景一:將一支筆不小心掉在地上,然后對學生說:“Mypendroppedontheground.”接著一邊彎下腰撿起筆,說:“NowI’mpickingitup.”通過這個動作,學生就會脫口而出“撿起來”。情景二:用英語告訴學生某公司晚上7點要開個舞會,但Lucy小姐的車送去修理了,于是,她跟同公司的一位有車的同事說:“I’mhavingmycarfixed.Wouldyoumindpickingmeupat6U45?”學生略作思考后,就明白pickup在這里就是用汽車接某人的意思。情景三:告訴學生pickup有“learnaforeignlanguage,atechnique,etc.bypracticing.”的意思,接著給例句:ShepickedupFrenchwhenshewenttoliveinFrance.學生也能夠說出相應的中文意思。
(5)注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使用倆倆對話訓練,培養學生敢說敢用英語的習慣以及與人合作的精神。學習各單元的語言交流功能項目和基本句型,引導學生從情景中理解句子的意義,然后給出相關的情景,讓他們找同伴練習,之后讓每組同學都到講臺前進行對話表演。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一是讓學生明白各自的具體表現,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改進;二是讓學生回顧他們到底學到了什么。
另外,可根據課文的內容,布置學生將其改編成ShortPlay,Interview,MakeaSpeech,Discussion,Debate等,并進行RolePlay角色表演。這些活動為學生創造一種開放的、積極互動的語言活動氛圍。
對于口語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用英語復述文章內容,或就課文主題談自己的看法。由于板書有關于課文內容主線的結構大綱,學生能根據該主線進行復述。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記憶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膽量和表演能力。
3.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
為了滿足今后在實際應用的需要,應加強對學生應用文閱讀和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應用文閱讀訓練時,應要求學生掌握一些經常會接觸到的詞匯。此外,快速閱讀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為應試做一定的準備。
4.定期進行寫作練習,加強實用應用文寫作的訓練
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偏低,這與動筆少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應加強寫作的訓練。每次寫作訓練時,先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寫。規定時間到了之后,抽選兩名學生將他們的應用文呈現出來,并針對每次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講解,避免學生犯類似的錯誤。教師要將正確的應用文格式以及范文板書出來,以便學生參考。
5.適當地講些西方的文化習俗
適當地講一些西方文化習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加深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四、結束語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應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為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要刺激他們的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使得學生全面發展英語的應用能力,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毛忠明.大學英語多種模式改革實驗報告與分析[M].
[2]田玉梅.淺談英語課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