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8 11:26: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二,營造良好的團隊協作風氣。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經告別了各自為政,單打獨斗,千里走單騎的時代。個人的眼界、學識、經驗往往是要受到歷史局限的,只有把個體放到集體的大熔爐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團隊協作就是要在共同目標、共同理想的作用下,發揮每一個成員的作用,最終將集體的力量整合重拳出擊。尤其在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教師的學術能力和眼光非常有限,因此更需集體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來提升我們的整體素質。
第三,培養好的團隊帶頭人。對于一個出色的團隊來說,沒有一個靈魂人物、核心人物是無法想象的,這個核心人物即團隊帶頭人。針對“古代文學”課程來說,應該由在這一領域具有一定造詣和學術眼光的教師擔任。
第四,建立有效地獎懲機制。兩千多年前的商鞅變法其實就是最早的刺激-反應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高校教學團隊的建設離不開這種機制的支撐。落實到“古代文學”教學團隊建設上,高校可通過具體的刺激來使教師做出反應。
第五,相應的資金配備。。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了科研水平、學術能力在高校中的作用,將資金向科研大量傾斜,才使得很多教師將精力過多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寫論文、申報課題、出書成為了高校教師工作的三步曲。眾所周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校在對教師獎勵上、薪酬上、培訓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做支撐,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這些工作必定無法完成。“古代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一門基礎課,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所有文學課中,它是涉及知識最多,領域最廣的一門。這一領域民間學會最多、每年舉行的相關學術會議最多,申報課題人數最多,科研成果也最多。因此,教師參加培訓、會議、調研、考察、訪學機會也很多,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配備,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保證,“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團隊便失去了建設的動力。
二、前景展望和反思
二、開展信息素養培訓有利于圖書館工作的開展及圖書館的自身建設
(一)借助信息素養培訓吸引高職生走進圖書館
績效考核是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對圖書館進行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閱覽室的利用率和圖書的借閱量。然而相對于其他高校學生,高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要讓他們對圖書館生成興趣,讓他們去做從未做過的事情,坐等上門顯然是行不通的,圖書館必須主動出擊,“請君入甕”,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主動提供信息培訓,抓好信息推廣工作。如通過導讀、提供電子產品的教育訓練課程、推薦圖書、主題資源服務、教學支持、種子學生等手段,不但讓學生了解圖書館,熟悉圖書館,更教會他們利用圖書館。只有消除了他們對圖書館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圖書館才可能發揮引領和支撐學生發展的作用。
(二)借助信息素養培訓減輕館員的工作負擔
由于編制緊張,高職圖書館配員往往偏緊,經常一個人要同時承擔多項工作,特別是外借崗位,如果面對的是一群如沒頭蒼蠅般亂闖的學生,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如果能夠預先開展一些必要的信息培訓工作,如通過導讀、館內推廣等形式,讓高職生在進入圖書館前就已實現了文獻內容與館藏空間位置的正確聯系,這樣就可大大減輕館員的工作負擔,同時提高學生的借閱…效率。
(三)借助信息培訓促進圖書館自身建設
高職生的閱讀面是相當狹窄的,很少會對超出興趣外的信息產生閱讀需求,如果不加以引導,他們只會去借閱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圖書,如休閑、消遣、娛樂信息、社會熱點類的,尤其是愛情、魔幻小說,而那些有助于專業發展和社會成長的圖書則長期處于冷僻狀態,甚至多年無人問津,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學校決策層的投資積極性,從而對館藏建設產生不利影響。借助信息培訓的途徑,結合教學需求,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那些反映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發展新成果的書刊雜志進入他們的視野,并形成一定的流通量,這對促使學校保持并加大對此類圖書的投入力度有著重要意義。
三、高職圖書館開展信息素養培訓的途徑
(一)信息意識及信息檢索技巧培訓
目的是培養高職生初步的信息意識,提高其對信息的關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效益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學會何時需要信息、為什么需要信息、何處以及如何找到信息等。培訓內容包括各類信息資源、各學科信息的查閱方法、常用數據庫的檢索方法、信息網站導航及網絡軟件的使用等知識培訓。通常通過新生入館教育、提供教育訓練課程等途徑實現。1.為新生開設入館教育課程。內容包括向學生推廣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庫、室布局、機構設置及各種服務、入館須知、借書證辦理等等。重點是向學生推廣中圖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中圖法的分類、索書號(分類號和順序號)的編寫原則、圖書排架遵循的順序、怎樣使用電腦查詢等等。通過新生入館教育,使新生對利用學校圖書館查詢信息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并為學會利用校外圖書館打下堅實的基礎。2.提供信息素養課程。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機檢索技術和網絡操作技術,掌握本專業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技術,如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數字圖書館訂購的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學位論文、自建的數字資源等等。課程一般在電子閱覽室進行,伴隨著教師的示范,學生上機實踐,效果非常明顯。信息素養課程突出了兩個方面的訓練:一是提高高職生搜集、鑒別和獲取信息的能力。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學生要善于圍繞學習目的去查找、整理所需信息,并培養高職生評價、整合和創新信息的能力。二是進行信息道德教育。首先是正面引導,推廣信息道德的基本價值和理念;其次是案例分析,提供反面教訓;其三是介紹和演示反抄襲軟件等技術手段。實踐證明,這三種手段的結合運用,可以對高職生起到較好的警示作用。3.提供電子書操作及網上購書的現場指導。根據我館2013年10月對全校學生做的一次調查,在“閱讀載體”方面,高職生選擇最多的是紙質圖書,占78%。由此可以發現,在數字化技術大發展的今天,大部分學生仍然偏好傳統的紙質閱讀。然而由于投入不足,更新較慢,我校館藏資源少而陳舊,很難滿足學生的專業閱讀及專業以外的閱讀需求。為了避免出現學生乘興而來,掃興而去的尷尬局面,去年開始,我校圖書館開始提供導購服務,如學生確實需要,圖書館員可以向其推薦電子書,指導其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閱讀器下載閱讀,或指導其通過京東網等購買圖書。交易過程由學生自主完成,圖書館并不介入任何交易活動。通過提供此類個性化服務,學生的閱讀需求一般能得到及時滿足。很多學生因此養成了下載電子書、網絡購書等習慣。
(二)加強導讀工作
高職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缺乏足夠的閱讀熱情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存在著閱讀量少、閱讀范圍窄、閱讀時間少、閱讀經驗缺乏等普遍性問題。圖書館有必要通過開展系列性的導讀工作,正確引導高職生的閱讀傾向、閱讀內容和閱讀方法,以影響其閱讀效果。為了足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導讀工作的形式應盡可能豐富多樣。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利用知識導讀。如我校圖書館開設的入館教育課程,圍繞“如何有效利用圖書館”這個主題,向新生推廣圖書館相關知識,有助于新生盡快熟悉、了解、利用圖書館,最終愛上圖書館。2.主題形式導讀。主要是利用海報、手機短信推薦、校園網絡推廣、校園廣播推廣等手段,向師生通報和推薦新書、好書。我校圖書館與校團委、學生會、廣播站密切配合,定期進行名著內容介紹、經典段落的朗誦活動,通過朗誦會、廣播站的途徑向學生放送,很好地推動了高職生每學期讀兩部名著的活動,為書香校園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校圖書館還多次爭取到了學校經費的支持,以圖書館的名義,邀請江南大學一些既有名望又善言幽默的專家、教授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和名著鑒賞活動,引導高職生對科學的熱情、對美的鑒賞品味。我們發現,高職生對此類活動的參與熱情很高,因為此類活動不僅讓他們獲得了豐富生動的知識體驗及美的享受,更讓他們實實在在體會到了類似于名牌高校大學生的生存體驗。這種感覺對普遍具有自卑感的高職生是十分獨特而寶貴的。圖書館也借此類活動很好地推廣了自己,每次活動下來,被推介的名著總被借閱一空。3.支持教學。與教師密切配合,敦促教師在嚴格篩選比較的基礎上明確下學期將會使用的參考書,受制于經費,一般每門課選定一種,經學校批準后由圖書館配合采購,購入后通知老師使用,由圖書館設定并發送參考書特別公告,敦促教師通過布置作業等方式促使學生利用電子參考書,并把電子參考書的利用率作為圖書館是否優先支持某教師今后購入電子參考書的主要依據。
二、緊貼崗位,構建柔性化課程體系
無論哪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的結合。因此,構建與機械類專業實際工作密切相關的職業崗位能力,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了解機械類專業職業崗位的工裝設備、工作要求、工作對象、工作內容與流程,構建柔性化課程體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內容。
(一)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類專業立體化課程體系
高職課程體系的主要特征是針對工作崗位的實踐性、適應性。具有實踐能力,能夠勝任崗位技能要求,適應工作崗位,能夠獲得合作企業的認可,是決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從課程內容著手,遵循認知規律,依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設計諸多“知識點”,構建一條“能力線”,形成“復合職業面”,完成立體化課程體系的建設。
(二)整合課程內容,完成機械類專業“教材”向“學材”的過渡
“學材”的內容要求以職業崗位的具體任務或工作情景為主,給出完成任務的思路、提示、步驟、參考資料以及具體操作環節的注意事項等[3]。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應脫離傳統教育對教材內容的處理方式,根據職業崗位能力對“知識點”的要求重新組合相關知識,結合合作企業實際、學校硬件設備和師資隊伍等,設計和開發一些難度適中,能夠體現完整工作過程的實際任務或模擬工作任務,保證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任務獲取、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完成到任務評價的完整過程,達到學技術、煉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機械類專業實踐性內容在課程體系中的主體地位
理實一體化教學集“教、學、做”于一體,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邊聽、邊學、邊練,能有效地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是適合高職機械類專業教學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針對行業企業對機械類專業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引入行業技術標準,參照職業證書考核標準,按照“理實一體化”課程要求開發課程,調整理論與實踐所占時間比例,突出實踐性內容在課程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實踐教學效果。機械類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的實施,一方面要求打破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截然分開,理論實踐兩層皮的現象,理論主講教師與實訓指導教師必須樹立團隊協作意識,樹立以生為本、以教學效果為本的教學質量意識,保證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專業教師積極參加實踐鍛煉,熟悉生產環節,豐富實踐經驗,鉆研實用技術,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雙師素質,成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是教學改革的承擔者,也是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實施者,直接決定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是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機械類專業“雙師型”教師借助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了解社會及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參與區域經濟建設;另一方面,把生產實踐緊密嵌入教學過程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講臺,進得了企業”的職教雙師隊伍,發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職機械類專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關鍵點[5]。
四、多方合作,開展校企合作實踐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有實習、就業層面上的淺層次合作;有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產、學、研、培多位一體等深層次合作。因此應該根據專業的不同、產業的不同、行業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探索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準定位專業,實施“就業導向”型工學交替
實施“工學交替”意味著走出純理論講授的教室,以“職業人”身份參與實際工作,使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交替中成長。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將要從事的職業生涯盡早連接起來,實現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轉變。對企業來說,可以借助學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貫穿到學生教育培養過程中,從而招到企業所需要的實用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對學校來說,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設備條件和職業氛圍強化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培養,把教育培養的課堂擴展到生產現場,實現生產育人的目的,充分體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2006年開始,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專業與蘭州瑞德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組建第一屆“瑞德”冠名班,實踐了“1+1+1”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第一學年在校內集中學習理論知識,在校內實訓室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第二、三學年在企業集中教學,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其中第二學年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的課堂理論課教學與實訓課完全在企業交叉進行,由學校、企業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組織相關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企業為學生提供了專業教室和專業機房,采用理實一體化、項目教學及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分組實施。學生和企業員工一樣,嚴格執行企業上下班制度。第三學年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接受企業管理及企業文化教育,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學院委派專業教師常駐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專門輔導員,校企雙方共同管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一方面解決學院實訓條件有限、師資短缺等問題,節省了隱性成本;另一方面彌補了專業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而且還培養鍛煉了師資隊伍。這種培養方式企業需要、學校樂意、學生滿意,三方受益。
(二)多層次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
學院時刻關注企業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方向,開發、設計、實施靈活的培養方案,開展多層次、多途徑、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來,學院先后與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蘭州海紅通信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聯邦制藥(內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先后成功組建了12屆企業訂單班。2014年學院同寧波北侖區政府溝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業之間校企合作模式進行了探索,在實踐中形成了政府、學校、企業“三方聯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三位合一”的辦學模式。“三方聯動、三位合一”構建了政產學共謀、共贏、共發展的新型運行機制。這種合作模式靈活、可操作性強,可以進行專業層面的合作或者課程層面的補充強化,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由校企雙方根據實際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參與培養的各個環節,緊貼企業崗位需求,確保“訂單”的規格與質量,同時通過有計劃地分散學生,減輕了單個企業接受學生的難度。學生的專業基礎與技能訓練課程在校內完成,核心職業技能課程和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在企業完成,畢業后直接在企業就業。在“訂單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校企雙方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積極探索“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企業充分發揮設備等資源優勢,為學校提供教學基地進行實戰訓練,解決了學院實訓設備不足等問題,學生有了穩定的就業渠道,企業減少了崗前培訓成本。通過聘請企業技術人員講課,聘請企業一線技術工人進行實踐教學指導,“雙師聯手”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實現了“零距離”就業。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
1.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起步晚發展基礎薄弱,缺乏系統的理論作為支持。關于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理論性內容對于實踐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導性作用,目前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理論還不全面,針對人才培養的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教學細則、教學模式等一系列理論內容還不完備,對于教學工作推進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給人才培養模式工作帶來難度。
2.教師隊伍素質有待加強。
傳統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師只是針對學生的專業性技能和知識進行提高,同時只是針對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開展工作,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課余生活、未來規劃、心理疏導工作參與性不強或者沒有相關經驗,對于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缺乏系統、清晰的認識,對于人才培養模式工作的推進形成阻礙。
3.學校領導重視力度有待提高。
傳統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只是針對專業技能進行培訓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工作相對簡單,但是社會變化難以預料,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業崗位減少、社會差距變大、崗位競爭激烈,要求的人才所涵蓋的能力也越來越全面,單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競爭。但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影響深遠,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工作改革難度大,同時領導缺乏對此類工作的開展經驗,對于人才培養模式工作缺乏認識,重視度也有待提高。
4.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崗位緊缺、生活壓力大
學生入學之后往往只關注專業機能性知識,對于自身發展規劃和發展的理論性內容明顯關注度不夠。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方法
1.在專業設置上以市場為導向。
專業性培訓是保證學生進入社會的前提,是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在專業設置方面要緊緊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制定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計劃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與大學教育不同的是具有自身特色在專業設置方面與市場需求和崗位需要聯系緊密,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就業導向性。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相對封閉,學生對于外界信息了解少,對于就業信息和市場信息敏感度不夠,學校在培養人才時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對于朝陽產業、夕陽產業、有前景行業、綠色行業進行深入剖析,并對學生進行引導,確保學生學習的知識可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2.加強思政教育。
與大學教育不同的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相對空白。現在社會對于人才要求更加全面,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更是前提和必要條件,高職教育思政教育方面薄弱,領導對于思政教育認識存在誤區,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同時學生由于就業壓力大,對于思政教育等精神理論重視力度也欠缺。首先領導要加強重視開設相關理論課,招聘具有經驗和素質的專業教師,并加強對于思政教育的宣傳力度,對學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進行教育和疏導。
2不同特征教職工應付方式的差異比較
表2顯示不同性別的教職工在“自責”、“求助”、“幻想”和“合理化”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自責”、“幻想”、“合理化”因子上,男性得分高于女性,在“求助”因子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表3顯示,不同工齡的教職工在“解決問題”因子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年以上工齡的教職工得分最高。表4顯示,不同學歷的教職工在“合理化”應付方式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學歷的增高,各因子得分逐漸降低。表5顯示,不同職稱的教職工在“解決問題”、“求助”、“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初級職稱在“退避”和“合理化”因子得分最高,無職稱在“解決問題”因子得分最高,中級職稱在“求助”因子得分最高。
2.校園安全現狀
2.1新校區建設施工安全威脅
我院處于新校區建設施工和教學同時進行的交叉時期,施工作業的危險性、施工人員結構的復雜性,使得新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面臨艱苦的任務。
2.2交通安全威脅
新校區地處吉林市永吉經濟開發區,學校與生活服務區隔201國道相望,在學校與生活服務區之間學生流動量較大、時間比較集中,存在嚴重的交通安全隱患。此外,因為新校區距離市區偏遠,開車上下班已經成為學院教職工的主要交通方式。校園內車流量猛增使得校園的交通安全和管理問題變得非常的突出,比如車輛停放的問題、車流車速的問題、車輛安全的問題、道路交通配套實施問題等,都急需解決。
2.3周邊管理空白區
此外,學校地處遠離市區,在學校周邊開設了很多食攤點、網吧、出租屋、臺球廳等消費場所,每天還有很多社會車輛圍繞在校園周圍搭載拉客,這些校園外部的管理空白區給校園安全帶來了威脅。
2.4消防火災威脅
隨著近年來在校生規模的擴大,學校的教室、學生宿舍樓增多,學生室內吸煙、違章用電等行為容易帶來火災事故。
2.5學生身心健康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現狀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考試違紀、戀愛、就業等導致的心理承受能力問題日益凸顯,此外因為身體健康問題產生的突發事件也越來越多。
3.加強大學校園安全管理的措施
校園安全管理應是全方位、系統的和科學的管理。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又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觀能動性;要重視硬件環境的建設,又要重視軟件環境的改善;要加強資金投入的力度,又要加強思想教育的力度。因此,我們要從思想觀念、工作機制、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校園安全形勢,單純依靠學校“關起門來抓管理”,或者一味的依賴社會力量的外在保護,都是不科學的。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內外并舉、防打結合、群防群治、眾志成城,才能有效的構建校園安全的鋼鐵長城。
3.1校園安全管理的新思路
3.1.1健全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高校應該根據學校發生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的特點或趨勢不斷制定、修訂、補充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使得學校的各項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為構建校園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我院在重點防控區域建立了24小時值班制度,并在校門口車流量較大的學生上下課重點時段,在教學樓與宿舍樓通道晚自習上下課期間實行站崗與巡防制度,并定期對校園進行全院范圍內的安全隱患排查。
3.1.2建立以保衛處為軸心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情報工作網絡
我院以保衛處為軸心,聯合多個部門,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情報工作網絡。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抓,保衛處具體負責,以保衛處為軸心,聯合多個部門,通過學工處、團委——系黨總支——輔導員與班主任——學生干部建立信息反饋渠道,及時掌控學生中的意識、言行異常情況或趨勢;通過發展學生信息員及少數民族學生信息員等方式,建立信息反饋渠道,及時收集反映的情況。保衛處匯總各個信息渠道反饋的問題,及時掌握校園政治穩定相關動向。
3.1.3構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防范體系
我院在全校范圍內建立了人防網絡,設置值班、門衛、巡查等崗位,并做到任務明確、責任落實,能夠機動、快速、有效地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對校內重點部位和事故易發處采取定期的檢查;重視專項經費的投入,配齊安全工作所需要的照相機、攝象機、對講機等基本械具和計算機、傳真機、車輛、通訊等辦公設備,在重點部位和內部復雜場所安裝使用先進的防盜報警、防火報警、可視監控等技防設施,有效預防罪犯和災害事故的發生。
3.2校園安全管理新機制
3.2.1建立職責明確、分工合作的責任機制
學校建立了完善的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將責任和職責下放到個人,明確每個部門和人員的責任,將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落實到基層,從每一個工作環節、細節進行管理。并制定相應的獎懲辦法,獎懲制度與個人工資、職務晉升、職稱晉升相掛鉤,進一步促進專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治安管理工作不是一個部門的職責,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全校齊抓共管的良好風氣和工作局面。為此,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由分管安全保衛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任組長的治安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實施意見》,并對各項任務、各相關責任部門進行了明確的任務分工。每年年初,學院領導按照誰主管、誰責任的原則與二級辦學單位和職能部門簽訂《治安綜合管理安全責任書》,將治安綜合管理工作落實到個人。
3.2.2建立政校共管的聯動機制
為了維護校園周邊環境的安全穩定,排除各種潛在威脅,學院與轄區所在地永吉縣派出所、工商管理局、稅務管理局、消防、檢疫、城管、交通等執法部門聯合,針對學院周邊的食攤點、餐館、網吧、旅店、臺球廳、運輸車輛等進行安全檢查與排查,為保障校園安全提供保障。
3.2.3建立密切配合、反應迅速的應急機制
學院與醫院、交警、刑警、消防建立了有效的合作預案,一旦校園出現安全突發事件,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問題控制在最小的影響范圍之內。學院還建立了大學生心理輔導室,針對學生思想上的不穩定情況積極幫助學生疏導學習、就業、戀愛、經濟等因素導致的各種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減少由于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
3.3校園安全管理新方式
3.3.1利用網絡進行安全教育
網絡有助于創新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絡進行安全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網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于教育工作者摸清、摸準大學生的思想并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同時和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提高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網絡信息具有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延時性特點,可延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大學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網上相約,網下聚會,實現網上安全教育工作的滋潤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起到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的作用。
3.3.2發揮宣傳媒體的導向作用
了解校園安全狀況、公開安全信息和必要的安全知識以及安全管理部門的主要措施的工作運行機制,有助于師生提高警惕,樹立安全意識,有效加強自身防衛,積極參與校園安全建設,也有助于校園安全管理部門有效實施安全管理、及時獲得師生幫助、降低安全管理成本、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進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及時、有效制止和打擊各類危害校園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目前師生的安全意識不強、獲取信息渠道不暢、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衛常識,安全管理部門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等現狀是當前校園內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為此,我院積極借助校園廣播、知識手冊、宣傳板報、安全警示標志、校園網等校園媒體的作用,向師生宣傳安全知識與典型案例,發揮媒體的宣傳導向和教育作用。
特點與優勢
(一)青島市對發展本地區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思想上重視,領導上得力
青島市是我國經濟基礎較好、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過渡型經濟的特點尤為明顯和突出。青島的社會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大大高于農業產值,向工業化經濟過渡的速度明顯高于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但同全國其他地市一樣,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青島市中等教育的結構比例需要調整、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落后的問題十分嚴重,矛盾更為尖銳。青島市委及市政府較早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并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把重視發展本市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列入了議事日程,放到了一個恰當的位置。
青島市各級主管部門的領導經常研究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問題,聽取工作匯報,視察學校,注意做好決策、監督和檢查;各縣、市、區的主要負責同志更是親自聯系學校,幫助、指導解決存在的實際問題;市教育局也成立了相關科室,發揮教育主管部門的作用;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努力支持辦好職業技術學校。這種思想上的重視和領導上的得力,既是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又是近幾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快、發展好的一個關鍵而有力的因素。
(二)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方式靈活多樣,發展穩健,并已形成較大的規模
在思想重視、領導得力的基礎上,青島市認真吸取了大起大落的沉痛教訓,注意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辦學形式,逐步推動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促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持續、穩步和健康發展。從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伊始,青島市就注意避免“一擁而上”的現象,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及可能,通過加強宏觀控制,利用條件和優勢,采取改辦、新建、聯建等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舉辦職業技術學校。在對原有職業技術學校進行調整、挖潛的同時,從本市普通高中校數量多、密度大、基礎較好的實際情況出發,有計劃地逐年壓縮普通高中的學校數和招生規模,將一批有一定辦學條件的普通高中改建為職業中學(中專),以己之長,補己之短,以達到擴大職業技術教育規模的目的。同時,通過鼓勵、支持教育部門與經濟部門職合辦學、企業和鄉鎮自辦職業技術學校等做法,調動全社會辦學的積極性,改變了過去由教育部門一家“唱獨角戲”的情況,既解決了職業技術學校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又使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同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了學校的活力。目前,青島市職業中學(中專)的主要專業已全部實現了聯辦,有力地促進了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健康的發展。
由于加強了宏觀控制,采取了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青島市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近幾年出現了少見的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在城鎮已基本實現了普及職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訓練的目標,大大緩解了全市經濟建設所需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的矛盾,提高了就業人員的素質。青島市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規模和發展速度上,已基本上適應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青島市的職業技術學校專業門類齊全,地區特色比較明顯
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青島市重視從本地區的實際需要出發,努力辦出本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根據青島市的具體情況,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導向”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方針。“一個中心”,即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要以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為中心,圍繞著這個中心,根據青島市的產業結構變化和重點行業對技術人才需求的情況,加強了學校專業體系的建設。“兩個導向”,一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以為外向型經濟建設服務為導向。青島市是我國北方的重要對外貿易港口,又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在外向型經濟建設中,青島市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為了保證青島市外向型經濟的順利、迅速發展,根據統一的規劃目標,專門制定了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外向型經濟服務的大專業系列教育規劃,加強了以電子、港口、旅游、釀造、化工等為重點的專業體系建設。二是以為農業發展服務為導向。無農不穩,青島市是我國重要的糧、油、果、蠶、漁生產基地之一,農業生產既關系到國計民生,又是青島市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為了充分發揮青島市農業資源的優勢,適應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規模經營的需要,青島市改革了傳統的農科類綜合技術專業,突出了種、養、加工技術專業,強調了實用技術和實踐技能的教學訓練,使農類各專業的建設逐步走向合理。
(四)青島市重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與改革,努力在發展中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在重視穩步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規模的同時,青島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的原則,努力進行教育研究與改革,逐步提高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和整體辦學效益,成立了市職業技術教育教研室,強化了校際中心教研組的建設,各學校也十分重視組織教師搞好各種教研活動,初步形成了體系完整、層次分明的教學研究機構。
青島市還重視職業技術學校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的改革與探索。在教學內容上,根據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規定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實踐時間不得少于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在教學方式上,重視實驗教學和實習教學,下大力氣抓了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在建立專業教學、技術服務和實習生產三位一體教學新體系的工作中邁出了一大步。
青島市還進行了職業技術學校“雙證書”的試點工作。首先在機械專業試行了由教育部門頒發職業高中(中專)畢業證書,由業務主管部門頒發等級合格證書(崗位資格證書),使業務部門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督促學校辦出特點,提高質量。此外,還通過加強職業技術學校的評估、檢查、對比,抓好典型,推動整體改革。2004年,青島市共評出12個職業技術教育先進學校和10個先進專業,作為骨干與榜樣加以推廣,促進了全市學校改革的深入。
困難與問題
(一)師資問題十分突出,專業課教師數量不足、水平不高,嚴重影響了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沒有一支數量充足、質量較高的合格的教師隊伍,便不會有高質量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青島市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主要由這樣幾部分人構成:一是原來就在職教崗位任教的教師,占少數,主要分布在普通中專和一些技工學校。這部分教師從事職教工作的時間長,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但一般年齡偏大,且學歷水平較低。二是從普通中學轉入的一部分教師,數量較大,主要分布在各職業高中和職業中專。這部分教師從事普通教育工作的時間較長,有學識水平,經驗豐富,責任心強,但搞職業技術教育是新手,缺乏相應的經驗,特別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顯得力不從心。三是最近幾年從普通高校畢業生中補充的教師。這部分教師學歷高,年輕,精力旺盛,工作熱情高,但經驗明顯不足,且有相當數量的人思想不夠穩定。四是從其他部門調入的專業技術人員。這部分教師從事實際工作的時間長,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但從事教育工作的經驗不多,在教學上面臨不少困難。
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師資來源不穩、數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具體地講,第一,專任教師人數較少。第二,在現有專任教師中,學歷達標率低,尤其是職業中學(中專)專任教師的學歷達標率更低。第三,專任教師的結構比例不夠合理,基礎文化課教師較多,專業課特別是專業實踐課教師人數明顯不足。第四,缺乏可靠的來源,教師流失時有發生。因此,師資問題已嚴重影響了職業技術學校特色的發揮和整個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專業結構和層次結構尚不夠合理
在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建設上,青島市是頗下了一番工夫的,也產生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乏科學的論證和統籌安排,專業結構和專業布局仍不盡合理,需要進行較大的調整。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容易辦的長線專業過長,而難辦、急需的短線專業過短,適應鄉鎮企業、第三產業和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明顯薄弱。
職業技術學校的層次結構問題也比較突出。青島市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據青島市教育局2004年度報告中的統計,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各類學校的人數達到了68%,也就是說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完成初中教育后直接或間接就業,這一類青少年絕大多數集中在農村。這部分青少年沒有受到嚴格的職前教育訓練,必然會影響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段的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十分必要和迫切,特別是在農村。在青島市這樣一個農業生產仍占有相當比重、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的地區,在今后一個時期內重視初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初中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勢在必行。
(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亟待改善和提高
管理問題是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又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總的說來,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有效,學校管理水平不高,影響了職教的特點、質量和效益。
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青島市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實行的是一種對口管理。普通中專、中等師范學校由教育部門主管,其余由各業務主管部門管理;技工學校由勞動部門管理;絕大多數職業中學(中專)由教育部門管理;少數聯辦學校實行雙重管理。這種職教管理體制是由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決定的,其好處是可以調動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的辦學積極性,專業課師資、教學儀器設備、經費等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同時也便于把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同實際需要結合起來。但對口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封閉性和各自為政,由于對口管理,客觀上難以統籌安排,往往導致一些學校、專業的設置有很大的盲目性,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師資設備利用率低,畢業生交流困難,辦學效益差。
(四)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尚缺乏穩定、足夠的經費保證,辦學條件亟待改善
同一些先進城市比較,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一個主要差距是辦學條件差。辦學條件差的主要原因是經費少,缺口大,且沒有穩定的來源保證,明顯落后于不少兄弟地市。有的縣甚至將上級下撥給職業技術學校的經費截留,不少單位經費得不到落實,還有的撥了專業經費卻停撥了正常辦公費用。由于經費不足,導致職業技術學校校舍少,專業儀器設備及圖書資料短缺,實驗、實習問題難以解決。這種狀況與青島市的經濟基礎及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很不相稱,近兩三年來,經教育部門多方努力,情況雖有所緩和,但問題遠沒有解決,仍需進一步重視和努力。
(五)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亟待提高
雖然有關部門及學校早就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并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質量不高的主要表現為畢業生的政治素質不過硬,專業思想不夠穩定,實際動手能力差,工作適應期長,不受用人單位歡迎。造成質量差的原因較多,一是生源差,同普通高中比較,除少數中專外,職業技術學校招生的分數一般低于前者。二是師資薄弱,青島市職業技術學校專任教師數量、專任教師學歷達標人數均少于普通高中。三是教學條件差。四是一些中等學校辦職業技術教育的方向不明確或不落實,總想向普通高中看齊,沒有辦出特色。此外還有一些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問題。質量不高將導致畢業生的出路困難,直接威脅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由于青島市勞動就業工作做得較好,目前問題尚不十分明顯,但也已出現了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就業優勢不大的現象。對此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并把提高質量的工作抓好,以保證全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順利發展。
結合青島市今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與設想,青島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將進一步向前發展。在校生人數將大大增加,學校、專業的結構與層次將向地方化和高級化不斷深入,整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承擔的在職提高教育和重新訓練任務將大大加強,并將逐步形成以市區為龍頭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為了迎接挑戰,實現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上述目標,青島市將以解決現有的質量問題為突破口,緊緊抓住師資、經費、管理等關鍵和重點,從加強科學研究、拓寬職教功能,加快配套改革、確定規劃步驟著手,促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順利、協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山東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山東職業教育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青島社會科學院.青島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研究[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2地基處理
根據參考地質報告,本場地屬于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濕陷等級為Ⅱ類,采用強夯法,消除濕陷提高承載力。計算分析選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基礎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JCCAD2010版。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或條形基礎及獨立柱基。
3上部結構設計
1)A,B,C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D,E,F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2)結構設計。地震作用按8度0.2g進行計算,抗震措施按8度0.2g進行設計,A,B,C建筑框架的抗震等級為三級,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D,E,F區框架等級為二級。抗震計算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結構整體分析選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編制的《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軟件》SATWE2010版。采用總剛分析方法,計算結果如下:A區:周期,地震力與振型分析見表1~表3。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33;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13。B區: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3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212。C區:周期,地震力與振型分析見表7~表9。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44;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1045。D區:振動周期見表10。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710;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05。E區:振動周期見表11。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551;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01。F區:振動周期見表12。結構位移:地震力作用下的X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28;地震力作用下的Y方向最大值層間位移角:1/623。各項指標均滿足規范相應要求。3)最外層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mm):a.基礎梁及地下室底板:下部鋼筋:有墊層40;無墊層70,上部鋼筋40;b.地下室外墻:外側50,內側20;c.柱:地下與土壤接觸面:防水混凝土50,其余部位25;且不小于縱筋直徑;d.梁:室外露天環境35,室內潮濕環境25,其余部位20;且不小于縱筋直徑;e.在一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15,梁為20;在二a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20,梁為25;在二b類環境下各層樓板、樓梯板為25,梁為35;f.梁板中預埋管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大于30。4)本工程各部分之間設置抗震縫,主體長度超過規范要求時相應部位設置后澆帶,減少混凝土收縮影響。5)材料。混凝土:A,B,C區柱、墻:1層~2層頂為C40;3層~4層頂為C35;5層~6層頂為C30;D,E,F區柱:C30。梁、板:C30。基礎:C30。樓梯、女兒墻、雨篷、挑檐、構架等露天構件:C30。圈梁、構造柱:C25。填充墻:±0.000以下采用MU10頁巖燒結磚,M10水泥砂漿砌筑,±0.000及以上采用A3.5加氣混凝土砌塊(容重不大于6kN/m3),M5混合砂漿砌筑。鋼筋:采用HPB300級,HRB335級和HRB400級鋼筋。
發揮學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領會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在技能練習中完成任務。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互動式實訓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參與性”,它通過強調實習指導教師與學員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實訓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沖破意識閥門釋放出來,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實現教與學兩方面的最佳效益。互動式實訓教學方法需要實習指導教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有的實訓課程還需要實習指導教師對相關素材有長期積累。
2.有利于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精神,充分調動教與學的自覺性
互動式實訓教學要求實習指導教師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主動參與實訓課堂的積極性,教師必然要認真鉆研,精心備課,謀劃好既要把所講知識和技能使學員掌握,又要使學員主動參與到實訓教學中,這對實習指導教師也是一種教學上的鞭策和督促;同時互動式實訓教學要求增加學員參與的過程,這必然督促學員在課下認真閱讀及查閱相關資料,充實自我,以達到實訓課堂上參與相關主題的討論和學習的要求。
3.有利于培養學員學習技能的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體現。布魯納曾說:“使學員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互動式實訓教學讓學員參與到實訓教學中,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使教與學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習指導教師與學員在課堂上互相呼應,無論是課堂練習還是共同完成一件任務,氣氛變得活躍,實習指導教師和學員間的距離得以縮短,從而有利于實訓教學雙方最佳狀態的發揮,是有效提高實訓教學效果的好方法。
4.有利于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傳統實訓教學的教學方法僅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分組編碼”讓學員認知。這雖然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但不可避免的是學員不易發展創造性思維。互動式實訓教學注重學員的個性發展。傳統實訓教學抑制了學員的個性和創造精神,學員只是被動地聽、記,對內容理解少,按部就班地練習;互動式實訓教學則注重培養學員的創新精神,課堂上實習指導教師的任務是啟發、設疑,鼓勵學員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大膽提問、大膽發言,對學員提出的觀點給予分析、引導,增強學員在討論中的自信心。
5.確保學員的主體地位,促進學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互動式實訓教學模式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立足于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突出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的教學形式,它確保了學員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學員綜合素質的提高。互動式實訓教學注重立足現實,能及時對學員給予引導,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
6.互動式實訓教學重視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
傳統實訓教學只是通過實習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影響學員,而忽視學員群體的互相影響作用。互動式實訓教學追求以人為本、以學員發展為著眼點,使實習指導教師和學員在交流中形成思維的撞擊與融合。實習指導教師尊重學員的心理需要,傾聽學員對問題的想法,發現其閃光點,形成共同參與、共同思考、共同協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真正產生心理共鳴、觀點共振、思維共享、影響共有。同時,在互動式實訓教學的過程中,實習指導教師要有效地組織好學員的討論和交流,及時有效地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極大地鍛煉實習指導教師的組織調控與隨機應變能力。
二、互動式實訓教學模式在職業技術培訓中的應用
2.個人自學——互助互動的基礎
學員自主學習不完全等同于自發學習。自主學習指學員有自主選擇權(包括學習目標、學習方式、訓練內容等)的學習,具有獨立地自學探究和主動地與其他學員、實習指導教師交流互動的雙重特征。因此,自主學習是一個需要學員智力、情感態度、合作性共同參與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學員的學習方式是進入學習情境,自學、探究、感悟、領會、理解知識;根據訓練題目自練、自測、自評,強化掌握知識;遇到疑難,主動與同學或實習指導教師交流互動。實習指導教師的教學方式是走進學員中間,了解學情,與學員交往互動(指導、引導、幫助),促進學員自主學習。有的要引導興趣,有的要鼓勵信心,有的要幫助解決知識疑難,有的要指導方法技能,每個都要評價激勵,強化學習動機。
3.小組討論——互助互動的主體
在學員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由小組推舉代表發言,談認識并介紹思考過程;其他小組補充或質疑,引發爭論;實習指導教師給予肯定或補充。若產生分歧,實習指導教師要小心呵護學員的積極性,引導學員思維,點撥矯正;一旦出現創新,要給予極高的贊揚,使每個學員的閃光思維都成為全體學員共享的財富。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組,但要保持“同組異質、異組同質”。
4.大組交流——互助互動的關鍵
在小組討論后,進行大組交流,即全班交流,可解決在小組討論后仍未解決的疑難或需要強化的重、難點問題。各組代表發言,相互評價和補充,提出疑難問題、討論解答。實習指導教師要注意啟發引導,實習指導教師和學員共同歸納總結。
一、光復以來至今的臺灣職業技術教育
1945年,依據當時大陸學制,將原有日本統治時期各類實業學校和實業補習學校改為“三三制”的初級和高級職業學校。初級職業學校招收國民學校畢業生,高級職業學校招收初中生及初職畢業生。同時,專科學校則分3年制和5年制兩種。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在1968年臺灣實施9年國民教育之際,停辦初級職業學校,并將所有初級職業學校改為高級職業學校,且鼓勵高級中學開設職業課程,學制3年,并有“論換式產教合作班”、“階梯式教學”及“延教班”等彈性學制。1976年公布《專科學校法》,規定專科學校分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3種學制。至1974年設立第一所技術學院,建立了由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三階段構成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將職業技術教育提升至和大學平行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層次,獨立于普通教育體系之外,成為臺灣三大教育體系(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之一。
臺灣在經歷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的經濟復蘇階段后,60年代開始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出口擴張”為導向的勞力密集型加工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配合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目標上,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加快技術人才的培養。臺灣“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專門成立了人力發展小組,負責人力資源的規劃。第一期《人力發展計劃》于1966年10月在“行政院”會議上討論準予備案,之后每兩年修正一次;并連續制定了三期《人力發展計劃》,以配合第四、五期“經濟建設計劃”對技術人力的需求。1972年“經合會”改組為“經濟建設發展委員會”,人力規劃和探究工作劃入“經建會”綜合處,之后又相繼推出一系列人力規劃方案。由于出口加工業必須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改善人力素質要求尤為緊迫。根據專家猜測,臺灣在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初級、中級技術人才最為缺乏,因此人力規劃工作把重點放在調整教育結構上,教育重心由普通教育向職技教育傾斜。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職技教育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首先重新調整普通高中和高級職校,由原6∶4逐年調整到1981學年度的3∶7。繼而大量擴充專科學校,到1972年專科學校猛增到76所,學生人數達13.8萬多人。同時專科學校從普通高等教育體系中分離出來,成立了“專科職業教育司”,突出其培養實用性專門人才的教學宗旨。70年代中期臺灣職技教育進入了調整期,由于前一階段數量的過度擴展,導致教育量和質的失衡。同時,70年代連續兩次經濟危機的重擊也迫使臺灣重新調整經濟發展策略,經濟的緊縮,相應地要求教育作出調整。為限制數量的過速增長,頒布《職業學校法》、《專科學校法》等一系列規章法令加以整頓,逐步完善職教體系。隨著1974年第一所工業技術學院成立,“專科職業教育司”改稱為“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責職校、專科及技術學院事務。80年代,為配合“產業升級”,從1985年起重新開放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大專院校和探究所的數量也開始激增。1980年大專院校達104所34.3萬人,其中專科學校77所18.3萬人,大學院校27所15.3萬人。到1994年大專院校增加為130所72萬人,其中專科學校下降到72所,大學院校增加到58所36萬余人。隨后又不斷擴充本科層次的職教招生規模,把辦學較好的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乃至大學。1995年,技術學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專科學校順利改制為技術學院。到2000年,臺灣技術學院的數字漲至52所,技術學院升級為大學。臺灣“教育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學及分部設立標準》,規定獨立學院具有12個以上學系,3個學術領域即3個學院的規模,辦學成績優良者即可申請改名為大學。到1998年底,已有6所技術學院改為科技大學,至2000年漲至11所。在普通教育體系方面,臺灣1996年出臺一項政策,讓普通大學附設二級技術學院,以銜接專科學校的課程。到1998年底,附設二級技術學院的普通大學已有23所。這樣,從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到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普通大學附設二級技術學院,已構成一個相當完備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學生初中畢業面臨分流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喜好及專長等來選擇是進入普教體系還是進入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就讀。
二、臺灣職業技術教育今后走向分析
臺灣過去把職業技術教育定位在“養成教育”上,目的是讓學生習得一技之長,畢業后直接就業。因此,他們繼續升學的機會非常少,職業技術教育帶有明顯的終結性色彩。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一教育體系已無法滿足一般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在新世紀,臺灣職業技術教育面臨一個新的轉折期。作為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經濟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的職業技術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快速變遷和經濟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如何調整和適應未來發展呢?
圍繞如何建立面向21世紀的職教體系,臺灣有關方面作了多方面積極的探索。臺灣職業技術教育的將來走向主要是摘要:
1.職業技術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趨向,今后的重點將放到發展大學以上層次的技術院校由于經濟的快速變遷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力需求結構將漸呈燈籠型或鉆石型,居中間大部分是擁有高級技術知識的專業和技術人員。據臺灣“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猜測,臺灣專業技術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將呈遞增趨向,年增加率分別為4.5%和3.7%,未來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仍有很大發展潛力。而臺灣教育當局1995年的教育報告書則決定摘要:重新調整高、中職學生的比例,通過增加高中、適量增班、規劃綜合高中及完全中學的方式,調整中、高職學生比例為5∶5。進一步暢通職校升學管道,研擬彈性學制,大學增設技術課程,專科增設技術學院課程,專科和大學合辦二年制在職進修班,大幅增設技術學院,并實施技術學院設專科部的新學制。
2.獨立的職業技術教育體制將轉向普通高等教育體制下的大學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實施了多年的高中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分流政策有可能被取消。1996年上任的臺灣“教育部”部長吳京,上任伊始就提出高中不分流,同時要求改變以往高二后文、理科分組,使學生在高中階段能接受全面教育,具備通才能力,相應的大學入學考試也將打破多年來實行的分組考試模式,所有科目都要考,同時支持原臺灣“教育部”推行的大學多元化管道入學模式。
3.職業技術教育將走和終身教育相結合之路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知識的老化更加突出,人們需要不斷補充新知識,以應付職業的變動,跟上新技術的發展,因此終身教育日益重要。臺灣職業技術教育力圖擺脫終結教育的局限,教育目標兼顧升學和就業,和終身教育結合,使公民有隨時返校進修學習的機會,職業技術教育向終身教育領域拓展。為此,臺灣職業技術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調整摘要:重新規劃,采取開放式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提高日夜間部、不同學制及校際選課、春秋兩季均可入學,以及不限修業年限和休學限制,使學生能“隨時進去”“零存整取”完成學業;職前教育采取“直達車”的設計,使學生畢業直接升學或就業;在職培訓采取“區間車”的設計,為公民個人隨時返校進修創造條件;在入學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專聯考外,學校推薦、申請入學、行業推薦甄試等入學方式都在積極試辦,甚至教育當局可考慮免試入學,考試不及格再退學。
4.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建立多元文憑價值體系就職業技術教育本身的價值來講,它提供給學生的實務能力的養成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在臺灣,加強實務能力培養的一項重要辦法即是落實職業證照制度。職業證照分三級,即丙級、乙級、甲級,它是通過職業證照鑒定考試取得的。職業證照有利于學生的升學、就業或就業后的續薪、升遷,因此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不僅能取得畢業資格證書,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職業證照。從1992年至2000年,已有超過40萬的職校學生取得丙級的技術士證照。在落實職業證照的基礎上,為建立多元文憑價值體系,臺灣當局修訂了《各級各類學校同等學歷的辦法》,規定持有職業證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之后,也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如丙級證照加5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高級職業學校畢業或普通高中畢業,可以參加普通大學的入學考試或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專科學校的入學考試;乙級證照加4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專科學校畢業,可以參加大學附設二技或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入學考試;甲級證照加3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畢業,可以參加探究所(碩士、博士)的入學考試。從而建立起職業證照和畢業文憑之間的等值互換關系。
參考文獻摘要:
1.林騰蟻.臺灣技職教育的發展.鄭州大學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學術報告集,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