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與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8 11:26: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美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美國社會與文化論文

篇(1)

學生姓名:

系 別: 政治與法律

專 業: 思想政治教育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研究動態: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問題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各國學者開始對這個古老的研究領域給予新的重視,尋求各種解決方法,以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有二個方向,一是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多數學者選擇的希望通過發展社會養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是希望健全現有的家庭養老體系,輔助以社會養老體系,中國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這,主要希望發揚中國傳統的尊老、敬老的思想來促進家庭養老的健康、和諧發展,這方面較為突出的論文有有蕭振禹主編的《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等,張懷承主編的《中國的家庭與倫理》等。他們提倡目前中國應繼續以家庭養老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來達到家庭養老的健康發展。

選題的依據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這種孝道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才形成了尊老愛幼,孝敬老人,贍養老人的傳統美德。據有關資料統計,2000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已達1.3億,占總人口的11%,根據科學預測,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顯然,我國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發達國家不同,是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進入的,時間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內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不太現實。家庭養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是我國養老的主要途徑。在這種背景下,探討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則與現代家庭養老的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解決老齡化社會中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選題的意義

a 從理論上看,豐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康的養老體系

b 從實踐上看,對于加強家庭道德建設,推進家庭文明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儒家“孝道”思想與現代家庭養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內容

2儒家“孝道”原則的糟粕和精華

3現代中國的家庭養老

4儒家孝道的現代轉承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重點: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儒家“孝道”的轉承

2、難點:理論分析,實證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華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

1、收集資料

2、歸納整理資料

3、編寫寫作提綱

4、寫作論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歷史分析法;

3、演繹歸納法;

4、分析綜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資料

2、對資料進行閱讀,分析和綜合

3、制定寫作計劃表

4、主動多與指導老師交流

進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確定選題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開題報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論文初稿交指導老師審閱后進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3]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

[4] 劉再復、林崗:《傳統與中國人》,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鴻銘著,黃興濤、宋小慶譯:《中國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漢生:《中國精神》,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7] 蕭振禹主編:《養老,你指望誰——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編:《家庭倫理與人格教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9] 呂平主編:《孝經》,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國人口報》,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張懷承主編:《中國的家庭與倫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鳶主編:《中國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雜志:《中國哲學史》、《哲學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等有關中國哲學、儒學網站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篇(2)

[作者簡介]許卓(1975-),女,吉林吉林人,長春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英美社會與文化研究。(吉林 長春 13002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03-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中英語專業的發展尤為迅速。張紹杰等在《外語學科博士研究生教育:問題與對策》中就指出至2008年全國各類院校興辦的本科英語專業已達一千余家。這表明英語專業經歷了一個“跨越式”“超常規”的發展歷程,隨著具有較強英語教學背景的經管、外交、法律、新聞等專業的獨立發展壯大,英語專業自身的定位問題成為該專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們開始從更廣的視角思考和討論英語專業的課程改革問題。其中胡文仲在《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中就針對如何加強英語專業的通識教育、如何進一步明確英語專業的學科性質、如何拓展英語專業的學術研究領域、如何界定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何平衡外語技能的訓練和專業知識的傳授、如何規劃英語專業的師資發展、如何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培養高層次英語人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通識教育自19世紀在西方出現,如李曼麗在《通識教育――種大學教育觀》一書中所指出,該教育理念突出“非功利性、非職業性”教育,致力于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將就通識教育對我國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借鑒作用談談個人的幾點思考。

二、通識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1 通識教育的起源。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19世紀初,美國伯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赫欽斯是美國通識教育的領導者,他指出“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太學。教育的目的在培養人類的智慧,由此發揚人性,以成“完人”。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其涉及范圍寬廣全面。中國著名學者甘陽在推廣中國通識教育過程中借鑒美國的有益經驗,指出哈佛的學生不管學哪一個專業,都必須接觸到自然科學、歷史分析、文學音樂藝術、道德推理、外國文化這五個范圍的知識。美國通識教育雖然科目很多,但人文教育是美國通識教育的最核心的內涵。

2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及問題。中國的通識教育的起點是1995年國家教委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的第一次素質教育會議(在我國通常把通識教育叫做素質教育),到2009年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院校建立了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具體操作上,大部分高校是把通識課程等同為素質課或選修課,學生在本科四年內修滿規定的學分(10~16分)即可。甘陽對國內外通識教育考察后認為目前中國通識教育有幾個主要問題,如通識教育課程太多,在很多學校被等同于選修課,很多學生是混學分來完成;通識教育的共同核心課沒有合理地建立起來,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沒有理順,不能持續發展,通識課程沒有相應的深度等等。為了不讓通識教育流于形式,他建議在有限的學分和時間的限制下,把精心設計少而精的幾門“共同核心課程”作為第一步,建議文理科可開設不同的核心課程,但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有兩門核心課程――中國文明和外國文明都應該是必修的,而且要嚴格要求,必須要進行經典閱讀,要盡可能采取小班討論和撰寫論文的方式。

三、英語專業發展現狀

為適應21世紀國際化經濟時代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4月批準實施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大綱》把英語專業的課程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指綜合訓練課程和各種英語技能的單項訓練課程,即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方面的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指與英語專業有關聯的其他專業知識課程)三種類型,《大綱》建議這三類課程在英語專業課程總學時分配的比例分別是67%、15%和18%。

現在《大綱》實施已十年有余,英語專業的現狀總體問題較多,如胡文仲等所指出的:課程結構不盡合理,語言技能類課偏多,文學文化類課偏少;課程內容低水平重復,深度廣度不夠;教材的選材偏重日常生活,口語化明顯,文化內涵偏低;閱讀量遠遠不夠,寫作練習不足;選修課繁雜,學分普遍下調;教師任務過重,科研壓力過大。尤其在實踐層面,過于重視“技能培養”,忽視“人文教育”。另外,郝紅梅在其《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調查與研究》的論文中也指出相關專業知識課程較集中于經貿方面,其他方面課程則普遍較受“冷落”;學生的選課普遍偏重教育類和經貿類課程。英語專業四年的專業課程總學時比《大綱》最低要求普遍少100~300學時,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學時則與《大綱》要求相去甚遠。

語言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我國外語尤其英語專業教育嚴重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究其原因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功利主義成為教育的指導原則,實用性、應用性教育成為我國教育哲學的主流。以此功利主義哲學為主導必然導致教育的偏差,如李林等人從通識教育視角審視英語專業建設的現狀,指出現在外語專業課程設置上就是將技能訓練放在首要地位,各類文學和文化類課程被太幅度削減,課時大幅度壓縮。結果導致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人文基礎薄弱。對西方文化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和獨立判斷,與通識教育的目標――培養“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會中的健全公民”相去甚遠,所以英語專業改革的重點是迫切需要通識教育的融入。

四、通識教育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啟示

1 達成外語專業人文性的共識。新人文主義(Neo-human,ism)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接受教育是為了他(她)個人的發展需要,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無論在國內還是西方國家,人文主義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之本。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人文主義體現在大學理想上。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曾提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理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他強調文法、古典文學和哲學等傳統人文課程,認

為這些課程應為訓練智力服務。鑒于此,在當代西方的很多大學(包括理工科大學)里除了重視專業教育之外,還強調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程里,文學、藝術等是其中必修課程。語言具有人文性,正如胡文仲所言,語言是一種文化代碼,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視界,獲得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美籍華裔教育專家高燕定在觀察研究美國教育二十余年之后指出,在美國的大學,外語專業的學習不僅僅關注語言本身如詞匯、語法和文章結構、翻譯等,而是把語言作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該國的文化、文學、藝術、政治、歷史、宗教、社會和經濟等。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外語教育,其培養目的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識的傳承與人文素養的提高。

現在關于英語專業學科定位也有很多討論,如虞建華在《談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兩個走向”問題――兼及英美文學教學》中就指出,不同院校英語專業層次不同,師資力量發展不平衡,有的將自己定位為“應用英語專業”,有的定位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但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定位,都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即任何英語專業都絕不能受語言工具論及功利主義哲學的影響,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語言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必須兼具,當然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專業定位有相對的專業側重,如“應用英語專業”可以以語言應用為導向,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而“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則可以凸顯外語優勢的人文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 完善課程設置。鑒于英語專業要注重人文性的共識,對待現行課程設置不合理之處就要進行相應的改革。首先是《大綱》建議的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這三類課程在總學時分配的比例(67%、15%和18%)應重新調整,尤其是專業技能和英語專業課程比例差距太大,在不增加現有總課時的前提下,降低技能課課時而提高英語專業課程的比例勢在必行。

另外是課程設置的階段問題。目前《大綱》建議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周學時是14~15,但專業課程只有在二年級才開始開設,而且兩個學期各僅有每周2學時,專業課程到三四年級才增加,到四年級達到最多,兩個學期為每周6學時。但具體實施起來專業課程學時很難保證,近年來受考研和就業等因素的影響。從大四上學期開始很多學生就難以踏實學習,很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大四下學期就不安排課程,把整個學期都留給實踐環節(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所以前面郝紅梅文提到英語專業四年的專業課程總學時比《大綱》最低要求普遍少100~300學時,被擠壓掉的往往就是高年級階段的專業課時。鑒于此,筆者認為,專業知識基礎課程從大一入學的第一學期就應該開設,如《大綱》所列的“西方文化入門”就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北外從1980年開始開設,設置在二年級,每周2學時,開設一年。但這樣一門專業基礎課的現狀是,在很多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就從沒有開設過,這種忽視專業知識課程的現狀亟待解決。

3 摸索通識教育課程和英語專業課程的融合模式。隨著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的開展,英語專業領域也在摸索英語專業和通識教育的融合模式,比如王正勝等人撰文強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要改革原有《大綱》三大類課程分法,提出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開設通識教育類和實踐實習類的五大類課程分法。筆者認為在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的當下,英語專業和通識教育的融合亦可靈活應變,無須把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或通才教育)進行對立。如前文建議對所有專業開設的兩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國文明和外國文明,對英語專業而言這兩門課程在《大綱》中均已有體現。和中國文明相關的“中國文化概論”屬于相關專業知識類課程,而和外國文明相關的“西方文化入門”屬于專業知識類課程,可見通識教育和英語專業教育并不對立,二者是相通的。具體實施方面也可因校而異,在通識教育開展好的綜合性大學,以上兩門課程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和文史哲類的其他文科專業學生以通識類課程在一、二年級同修,而對于沒有大力開展通識教育院校的英語專業來說,這兩門課一定要在專業課程體系里在一、二年級盡早作為專業基礎課來開設。具體模式上應摒棄概論式的教學方法,鼓勵經典研讀、小班討論和論文撰寫,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訓練英語專業學生長期以來欠缺的批判性思維。

我們必須要強調經典閱讀的重要性。以英美文學課為例,現在很多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非常有限的“英美文學”的課時內接觸的只是英美文學史及選讀這樣蜻蜓點水式的學習,不要說文學課上。就是四年之內文學原著的閱讀也極其有限,這和吳宓先生所說的“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熟讀西方文學之名著,諳悉西方思想之潮流……創造今世之中國文學;匯通東西之精神思想,而互為介紹傳布”是大相徑庭的。

除了以上核心課程的要求之外,英語專業其他人文素質選修課的數量也要相應增加,比如開設英國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國際關系史、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中西文明鑒賞與比較等。但要注意一定要掌握度,課程的增加不要盲目,要根據各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科定位和師資力量量力而行。

篇(3)

學習英語是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歷程,當然也是一個可以不斷開闊視野充實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僅要打好語言基礎,而且應該培養優良的文化素質,做到學以致用,用得恰當。因此,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學習以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英語教學與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側重點。

一、確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辭海》云:“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區差異,因此具有傳播文化和道德觀念,傳承文化與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不同語言從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語言規律性、穩定性和脫離語境而單獨進行分析和解釋的不同;就其本質來說,還是語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現的交際意義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這種差異。因而學習一種語言,必須掌握這種語言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單純學習語言,是不能保證有效、無誤的溝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融語言與文化及人文精神為一體,應該對英語語言所代表和負載的文化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引導學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導學生形成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這種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識(Cross—CulturalAwarenessor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稱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際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在大學里,不少學校已經為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有《英美國家概況》、《美國社會與文化》和《英美文學選讀》等課程,對學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而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現,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教師在英語課教學中積極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weather''''’這個詞時,英語論文可有意識的舉這樣的例子:“weatherthestorm”(戰勝暴風雨),“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這些都是英語中的習語,學生會覺得比較有興趣去學習和記憶,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到這些習語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關的,而且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這樣就會啟發學生聯想已有的地理知識,頓悟原來英國是個島國,所以英語才有這個特點。如此一來,學生無論對英國、英語還是“weather”這個詞,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國國家概況的了解,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stupidasa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豬一樣”、“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聰明、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學生經歷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話,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實踐中可能出現的這類尷尬。還有“Heworkslikea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在平時上課時,教師可逐步向學生介紹一些日常交際中的習慣,比如在英美國家,每日與熟人見面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點頭打招呼,做告別等,這被認為是最簡便、禮貌的致意動作。在聽報告時,中國人喜歡低頭傾聽,而英美人士會注視對方鼻子以上的部分,這是在表示禮貌和傾聽。人們常說“出國問禁,入鄉隨俗”,這都是跨文化意識的體現,了解了這些有助于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輕松應對,做到禮貌得體。2.重視英語變體

雖然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隨著英語全球化發展,它都帶有了本土文化特點,出現眾多英語變體,發展成_門體現多民族文化的語言。例如黑人英語(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語(ChicagoEnglish)和亞洲美國英語(Asian-Americandialects)。還有社會結構引起的語言的層次變體,不同社會階層和集團在語言使用上是有差異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國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紐約等大都市里聽到這種語言,我們就會知道說這種語言的人大都處于社會底層,遭受歧視。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灌輸這樣一種觀念,留學生論文英語學習是國際通用語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具備在漢語文化和漢文化之外的文化現象間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英語教材中所選文章和題材涉獵廣泛,其中不乏有英語變體的出現,尤其是黑人英語(BlackEnglish),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遇到這些變體時要特別提及指出,并向學生簡單介紹英語中存在的各種變體,鼓勵學生去接觸不同變體的英語,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比如推薦給學生難度適宜的不同民族的英語原著,建議學生去聽不同英語國家的音樂,看他們的影視作品等等,這樣在以英語為媒介的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才能使學生從容面對文化差異,順利進行交際。

3.合理處理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關系

語言學家弗里斯提出,交際化外語教學的各門課程都應該建立在本族語和外族語比較的基礎上,只有強調異域文化才能對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異域文化,也只有將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進行深入的對比和探討,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的能力。

所以我們在被滲透異域文化的同時,不能忘了對漢語文化的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工作總結不僅要結合自己所用教材內容及學生興趣特點進行適時適量的異域文化知識擴充,還應進行文化間對比與分析,與漢語文化知識及表述方式進行比較,留給學生辨證思考的空間,不至于盲目全盤接受或否定。通過比較,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習俗,相反,不管是在群體間還是個體間,跨文化交際總是兩種文化接觸,沖突,協調的動態過程”。我們沒有必要放棄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習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協調的情況下,達成諒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有效吸收外來文明,并努力把中國推向世界。

篇(4)

目錄

緒論.............................................................................1

第一章上海阿波羅大廈有限公司概述. ..............................................9

1.1公司發展歷程..........................................................9

1.2公司現狀..............................................................4

1.3公司面臨問題與挑戰....................................................7

第二章

公司外部環境分析 .........................................................8

2.1宏觀環境分析..........................................................8

2.1.1經濟環境...........................................................8

2.1.2政治環境...........................................................9

2.1.3技術環境...........................................................9

2.1.4社會、文化、人口與地理環境........................................10

2.2商務中心行業環境分析.................................................10

2.2.1商務中心的定義....................................................10

2.2.2商務中心行業的技術特徵............................................11

2.2.3商務中心行業的經濟和生命周期......................................17

2.2.4波特五力競爭模型分析..............................................23

2.3市場競爭對手分析.....................................................28

2.3.1雷格斯(Regus)...................................................28

第三章

公司內部環境分析 ........................................................30

3.1產品與技術分析.......................................................30

3.1.1產品線............................................................30

3.1.2新點開發能力......................................................32

3.1.3產品開發能力......................................................32

3.1.4服務質量控制能力..................................................33

3.2市場與運營分析.......................................................33

3.2.1細分市場分析......................................................33

3.2.2市場研發能力......................................................33

3.2.3運營管理能力......................................................34

3.2.4商業模式..........................................................34

3.3公司財務分析.........................................................34

3.4公司文化與人力資源分析...............................................35

3.4.1公司文化..........................................................35

3.4.2人力資源概況......................................................36

3.4.3組織管理問題......................................................37

第四章

公司SWOT分析 ...........................................................38

4.1公司的機會與威脅.....................................................38

4.1.1潛在機會(O)分析.................................................38

4.1.2潛在威脅(T)分析.................................................38

4.2公司的優勢與劣勢.....................................................39

4.2.1公司優勢(S)分析.................................................39

4.2.2公司劣勢(W)分析.................................................39

4.3SWOT矩陣.............................................................40

4.3.1公司SWOT矩陣......................................................40

第五章

公司戰略實施措施. .......................................................43

5.1確定戰略.............................................................43

5.2優化組織結構.........................................................45

5.3加強開發延伸性產品...................................................47

5.4強化人力資源管理.....................................................48

5.5積極收購與兼并.......................................................51

篇(5)

一、相關概念解析

1、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主要指一個民族的人們對其自然及文化傾向性的認可與共識,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認同包含了民族關系的認同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民族關系認同是針對一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而言的,這種認同主要來自于本民族與其它民族之間的界限劃分;民族文化認同指的是在一個民族發展中,一種文化體系以民族為載體,而民族以文化為聚合。

2、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 形成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主體意識。

二、多民族社區民族認同的維度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美國學者phinney概括出民族認同的三個維度,來探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們的民族認同情況。

1、民族身份的認知:包括對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的認知

湘西州是有著四十三個民族共同居住的多民族大家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盡管這里有著不同的民族群體相互雜居,但是這里的人們對于自己民族歷史傳統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認知度卻依然十分強烈。例如湘西的土家族至今仍然保留著“所居必擇高居”的居住傳統;湘西苗族的民族認同更加是能夠通過當地至今仍保留下來的“落洞”、“趕尸”、“種蠱”三大習俗來體現。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湘西州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是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的。

2、民族歸屬感:通過民族群體內部的團結情況和對本民族之外的群體的接納與排斥情況來了解該民族的民族歸屬情況。

教授曾指出一個民族在于外界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會增強自我的族群意識和群體歸屬感。由于湘西州是個多民族社區,在這里居住的人們每天除了要與自己本民族的人們相處共處之外,還要與當地的其他民族交往聯系,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與其他民族的人們的交往過程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當地人們的族群自我意識會有所增加。

3、行為卷入:包括人際交往的范圍和偏好、社區或民族社團參與情況等。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主體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僅要參與自己本民族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的活動,還會積極參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活動,這些人們在參與其他民族的節日活動的時候,更加意識到和珍惜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可貴性。例如在湘西州境內,土家族的擺手舞不僅是當地的土家族人在跳,在舉行盛大的晚會的時候,來自周內的各個民族也都會參與在其中。

三、湘西州多民族社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現狀

由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個傳統型的多民族社區,那么在這樣一個社區的各個民族之間就免不了相互之間的交往與接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這樣也勢必會使得在這個多民族社區內的人們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會與單一的民族社區有所區別。

1.多民族社區內的民族認同較為強烈。

在上面介紹民族認同的維度的時候,我們都已經講過了,在多民族社區內,各民族的人們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會增強對本民族的民族記憶和歸屬感,從而會導致各民族的民族認同有所增強。在我們所了解到的湘西州內,盡管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會增強各自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但是并沒有出現因為這個原因而造成民族不和的結果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在湘西州內的各個民族還都是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的。

2.多民族社區內的國家認同存在很大的對比性。

多民族社區里的民族國家認同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認同的對比性,在這個多民族社區之內,大到國家的方針政策,小到社區內部的一些政策決議必須要公平公正,否則,很容易引起社區內各個民族之間的不和諧狀態。如果州內的政府只是單純的給予土家族人民一些優惠政策,而忽視其他民族,那么這樣的話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會在這些民族的心理產生對比心理,這樣一來,他們的國家認同度會大打折扣。

四、余論部分——民族政策的文化隱喻問題

我們國家目前在全國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這些被國家化為民族自治的地方,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國家會給予很多政策上的照顧。可是,這些被國家化作自治的地方,一旦帶上“自治”的頭銜,其帶來的文化隱喻就是代表著“落后”和“貧窮”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這些地方在從國家那里得到很大的資金支持的同時卻又使得很多市場投資機會白白流失,因為很多市場投資者是不會在落后不發達的地方進行大規模投資的。

關于如何解決民族自治地區文化隱喻所帶來的問題,在這里提供三種解決途徑,希望與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討。(1)對少數民族地區取消自治稱呼,而同樣的享有政策上的優惠。(2)深入研究與弘揚民族文化,讓民族地區文化品牌的旗幟飄得更遠。(3)調整有關少數民族的文化敘述,比如說“貧窮”、“落后”這些用來形容少數民族地區的詞匯,在今后的官方敘述中盡可能的少出現。

參考文獻

[1]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3]寧騷.民族與國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譚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M].民族出版社.2007.

[5]孫桂香.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民族認同的心理研究[J].西南大學.2009

篇(6)

一、前言

英語是當前世界上流行最廣的語言之一。全世界說英語的人數僅次于漢語普通話的人數。世界上把英語當作第一語言來使用的國家主要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對廣大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在注重基本語言技能訓練的同時,很有必要了解這些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概況。

《英語國家概況》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作為了解主要英語國家開設的一門必考課。本課程的設置是為了讓英語專業學生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概況;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有關情況。《英語國家概況》是一門使用性很強的文化知識課。一方面能通過英語閱讀主要國家的背景材料,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能通過學習文化知識,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鞏固和提高英語水平。

二、《英語國家概況》的教學現狀

在我國各個高校的英語專業里,也開設了英語國家概況的課程。把文化(亦稱為國情)的教育列為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從外語學習的角度看,和外國人交往不僅要精通他們的語言,還必須理解他們的文化、思維方式、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二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跨文化的理解對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尊重和合作、對維護世界和平都是極為重要的。所以Poyatos甚至創造出了一個和音素,詞素并列的“文化素”(culturemes)的詞,用于表示基本的文化單位,并提出達到“文化流利”(culture fulency)的培養目標。而Schumann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的文化注入模型(The Acculturation Model)。

目前,我國的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幾年,有一定數量的有關英語國家概況的教科書在我國出版發行并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濤、王立禮主編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編的《英語國家概況》。并且有相當數量的英語國家國別研究的書籍出現,如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肖惠云主編的《當代英國概況》;由外研社出版,梅仁毅主編的《美國研究讀本》;外研社出版的《盎格魯?撒克遜簡史》等。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濤、王立禮主編的《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該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分兩學期講授。涉及70多個學時。上冊的內容涉及英國、愛爾蘭及澳大利亞,下冊的內容為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教材內容翔實,文字簡明易懂,英語地道,內容新穎,基本詞匯量不超過2500個,是眾多同類教材中的佼佼者,為多數學校所采用。

三、該課程存在的問題

在對英語專業學生中多次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問題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許多學校對該課程的重視不夠。許多學校把原本用兩學期講授的《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縮短為一學期,遠遠低于規定的授課時數。由于沒有足夠的授課時數,從而無法保證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其地位與精讀等課程無法相比,與同等的英美文學課程相比,也略顯不足。

2.授課教師。目前在許多高校的英語專業,《英語國家概況》由外教講授,在某種程度上,把文化課程變成了口語課。由于外教往往對中國文化缺少了解,不能更好地從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來講解這門課程。其次外教也許只對自己國家的地理、文化較為了解,對政治、經濟不一定有系統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兼顧各個板塊的授課內容,學生從中獲取的信息量較少,較片面。

3.授課內容隨意性大。部分教師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主觀判斷,將部分授課內容劃為可講可不講、不重要等。不僅誤導了學生對這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而且使學生不能夠獲取應該掌握的知識,使得該課程信息量差,沒有發揮出該課程應有的特色。

4.缺乏有效科學的考核方式。許多院校在對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考核也略顯隨意,如由外教對學生進行口頭測試或讓學生針對某一知識點寫小論文。即使采取筆試形式,其試卷也往往存在著不能全面地覆蓋各考查點、客觀題和主觀題比例失當、試卷偏易等問題。

四、解決方法

1.提高對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重視。學校應該從根本上保證《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授課時數,確保師資的配備投入,確保各個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概況都被講授并予以考核。

2.師資隊伍的建設。在保證授課時數的前提下,盡可能由中國教師講解該課程。由于專門從事國別社會文化方向的教師較少,學校應重視該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如由多名教師講解該課程,集體備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視頻、音頻及圖片文件結合到課件中,通過視頻、圖片給學生一點感性認識。不時舉行一些背景報告會,請教師或外國訪客介紹其中一國的社會或其他情況,作為該課程的補充。

篇(7)

繼2000年在蘇州召開的“海峽兩岸成人教育”學術討論會之后,由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和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峽兩岸“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學術研討會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揚州舉行。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會議討論的議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知識社會的基本特征、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知識社會與教育發展、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知識社會與遠程教育、知識社會與社區教育、知識社會與人力資源開發等。陽春三月,美麗的瘦西湖畔,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工作者聚濟一堂,聽取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于云秀教授(知識經濟與中國電大教育的發展》、臺灣成人教育學會顧問郭為藩教授《網絡大學體制化的商榷》、臺灣成人教育學會會長黃富順教授(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康寧教授(知識社會中“工作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等專題報告,并進行了大會交流發言和討論、對知識社會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等大家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一、知識社會的特點及其挑戰

黃富順教授在其主題報告《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中詳細分析了知識社會的特征、他指出,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是強調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其特征是:(1)知識生產的速度前所未有,嶄新的知識充斥整個社會,形成知識的爆炸;(2)知識的壽命快速縮短,知識老化日益加速;(3)知識的傳輸迅速,取得容易,儲存方便:(4)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5)知識型勞動者主導生產,他們不斷開發腦力,激發創意,更新產品,提高品質,提升競爭力。

江蘇成人教育協會會長、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陳乃林在《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的專題論文中對知識社會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識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及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社會: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管理為紐帶的社會:知識社會也是學習社會。

于云秀教授在專題報告中指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和智力為支撐的經濟。知識社會的到來.也就是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它意味著學習意識的普遍化和學習行為的社會化.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的真正確立、意味著教育的社會化、民主化、國際化和個別化。這些無疑對傳統的成人教育觀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成人教育的適應與成人學習的轉型

成人教育如何適應知識社會以及知識社會成員的學習要求,是本次研討會的豐要論題之一、黃富順教授認為,知識社會成人教育的重點工作和策略是:(約倡導成人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2)推動成人自學的運動。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喚起民眾參與學習,激發成人自覺、主動地學習。(3)加強成人的在職進修與訓練.增強他們獲得、積累與轉化知識的能力,進而激發其創造知識。(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養。(5)鼓勵成人學會學習。(6)擴展網絡學習。

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胡鳳英明確提出了知識社會呼喚成人教育結構性改革的命題。她從辦學體制的社會化、市場化,運行機制的社會性、靈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樣化、服務性。教育手段的網絡化、信息化。人才培訓的本土化、國際化等方面闡明了成人教育結構性變革的主要任務。

江蘇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陳東瑜副研究員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闡發了我國為迎接知識社會到來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學習化社會的要求努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二是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努力為知識社會構建扎實的人才資源基礎:三是充分發揮成人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四是教會成人學會學習,努力提高數字化學習能力。

不少專家關注到社區教育在知識社會成人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區社區教育委員會張利民的交流發言通過玄武區創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積極整合社區內豐富的教育資源。做到橫向聯合。縱向溝通。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共有、共享的實踐.介紹了建設學習型社區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強社區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網絡,加強組織資源的整合;(3)專兼結合,加強人力資源的整合;又})積極引導。加強物質資源的整合;(5)開展活動.加強人文資源的整合。

吳江市成人教育協會王建平探討了城鎮學習型社區教育問題二他認為,城鎮學習型社區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或形式,提高全體社區成員的科技人文素質和生存質量、促進城鎮社區健康、有序發展的教育活動的總和。他分析了營造城鎮學習型社區的障礙.井指出,開展城鎮社區教育要注意加強城鎮社區教育理論框架、管理體系、活動設施、網絡隊伍和經費給付體制的建設,推進城鎮學習型社區的建設,適應知識社會的要求:

海門市教育局黃志豪則關注知識社會中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問題:他認為.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低的問題十分突出。遠遠一下能適應知識社會的要求。因而,必須重視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首先.要轉變農村成人教育觀念.實現由單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轉變,由掃除青壯年文盲為主向大力培養農業骨干為主的轉變。由教育部門獨家經營的體制向一校多牌聯合辦學的體制的轉變,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轉變.由傳統的學校模式向三教統籌、農科結合的教育模式的轉變。以迎接知識社會的到來:

知識社會的特性決定了成人學習在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轉變。吳康寧教授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社會中“工作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他認為。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客觀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技術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準人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功利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開放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個體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速變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全程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

個人要在知識社會中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還要十分重視成人的素質教育,幫助成人提高素質.獲得完滿的發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呢?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祝誠教授在交流發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改變部分成人學習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實施成人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是遠程開放教育,其開放性、網絡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學習者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四,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開展創新教育。知識社會以知識為核心,而閱讀則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臺灣師范大學林振春教授對知識社會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他在交流發言中分析了知識社會的知識特性,把知識分為資料、信息、知識和智能4個層級;闡述了積累性閱讀、理解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消遣性閱讀、專題性閱讀、發展性閱讀、探測性閱讀、實用性閱讀、交叉性閱讀等l1種閱讀類型的不同特點和功用;提出了4種有效的閱讀方法:01}4R法、SQ3R法、問題閱讀法、十步閱讀法;并認為,在知識社會中,有必要擴大閱讀能力的范圍,培養閱讀能力應該包括閱讀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4個方面。

三、遠程教育、網絡學習是知識杜會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競爭激烈的知識社會,人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對教育的需求、要求明顯提高、而傳統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內容、教育環境、教育方式等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學習的需要二隨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應運而生、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的歡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學障礙的成人學習者的青睞。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以其自身明顯的特點和優勢,成為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的最佳形式。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對遠程教育、網絡學習在成人教育中的優勢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情況,對知識社會中國電大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見。他認為,首先,要加快辦學體制改革,逐步實現計劃經濟體制下固有的辦學模式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靈活辦學模式的轉變。第二,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第三,提供優質服務,保證教學質量。第四,廣泛開展聯合、合作辦學,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第五,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把好教育質量的源頭。第六,調整專業結構,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第七,充分發揮電大系統的優勢,在競爭中以整體優勢取勝。第八,加強遠程開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教學實踐:

南通市電大如東分校繆新華探討了縣級電大在知識社會的作用問題,提出了知識社會縣級社區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模式建設意見。他認為,縣級電大作為縣級社區學習中心、有中央及省、市電大作支撐,通過有選擇地引進高校的優質資源.必將發揮學習資源中心、學法指導中心、學習信息中心、學習交流中心、學習評價中心和學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識社會成人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

郭為藩教授的主題報告探討了網絡大學體制化問題。他認為,在21世紀的知識社會,網絡大學必定會有很大的發展。而目前網絡大學還很不規范,教學品質參差不齊,開設的課程缺乏大學應有的多學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為止網絡大學尚未制度化。(1)在經濟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趨頗繁的形勢下,網絡大學將率先實現跨國合作、成為國際大學的先聲。所以,網絡大學必須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維持其應有的學術水準及機構規模二(2)網絡大學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數字圖書館或資源中心,有現代化的傳播科技與教學科技設備,并擁有一支網絡科技與傳播科技的專業團隊,配備相當人數的全時助理人員來支持繁重的教學輔導工作。(3)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網絡大學必須跟既有的大學合作,分享現成的師資與教學設施資源:在現階段全部課程采用網絡教學實為大多數學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學模式,包括電視廣播、面授、教學套裝對教學品質并不見得有降低之虞。網絡大學的起飛,尚需一段時間。

篇(8)

西方國家教育變革中,高度關注教學領導力問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問題,關注學校的綜合變革問題。正是在這類主題上,中國校長的內行領導,中國的校本課程建設與教學中的高效率,中國獨特的教研活動類型,中國教師的多元角色定位,中國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改革的綜合互動關系,中國文化對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積極保障等,能給西方同行強烈的沖擊。

但不可否認,西方同行的到來,會促成我們進一步認識自我,盡管也存在著被虛幻的自豪感沖昏頭腦的危險。身在中國、上海教育之中,我們難道發現不了和感受不到依然比較普遍存在著的沉悶的課堂、單調的學校生活、繁重的課業負擔、激烈的競爭壓力、極高的近視眼率?我們難道不清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所遇到的諸多障礙?難道我們真的以為自己“天下第一”了?

篇(9)

 

海德格爾看來,存在是使存在者顯示其為存在者的本源性東西,因而與一切存在者相比存在具有優先地位。哲學對存在的研究不是去追問存在是什么,而是追問存在者的存在的意義。社區作為一種現實的存在之物,我們所要追問的是社區在當今存在的意義,它究竟是一種積極的存在,還是如眾多批判者所言,是一種沒有價值的即將消解的存在?答案是無須質疑的,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證明:社區是一種散發著活力的合理性存在。本文將從社區消失論和發現論兩大理論談起,分析社區在當今被“再發現”的契機。

一、社區概念的發展

“社區”一詞,淵源久遠。“社區”這個概念最早源于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出版于1887年的“Gemeinschaftund Gesellschaft”一書。該書后來由美國學者查爾斯·羅密斯翻譯成英文,書名為“Community and Society”(《共同體與社會》)。中文的“社區”一詞是在30年代由英文“Community”轉譯而來。滕尼斯在書中以正在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轉變的德國為背景,論述了從傳統鄉村社會轉向現代城市社會引起的社會關系的變化,構建了“社區”和“社會”這兩個社會學概念。在他看來,社區是由自然意志形成的,以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賴和社會粘著為特征的社會共同體組織;而社會則是由理性意志形成的,以陌生、反感、不信任、獨立和社會連接為特征的社會結合體組織。滕尼斯把社區看成是傳統鄉村地域的代表,而把社會當作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產物。

社區概念提出之初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直到一戰之后,資本主義發展的物質化導致了人們社會關系的疏遠和淡漠,這時人們才開始關注滕尼斯所提的“社區”概念。由此開始社區一詞在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得以廣泛應用,其涵義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滕尼斯眼中的社區突出的是一種共同體的特質,并不強調地域特征。之后社區概念在增加了區位含義之后成為專門的地域性社會研究工具。由于社區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加上不同學者在研究視角和方法論上的差異,迄今尚難找到一個普遍認同的社區定義,有學者粗略統計對其定義就有140多種。美國學者桑德斯曾據學科之間存在的差異將對國外社區概念的理解分為四種類型:①定性的理解,把社區視為一個居住地方。②人類生態學的理解,把社區視為一個空間單位。③人類學的理解,把社區視為一種生活方式。④社會學的理解,把社區視為一種社會互動(桑德斯,1982年)[1]。簡單而言,社區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無論其定義怎樣變化,在現代社區的基本要素至少應包括地域、人群、社會關系、認同感。

社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社會的縮影,因此社會整體背景的變遷必然會對社區及其運行產生各種影響。論文寫作,認同感。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著重就城市化對城市社區的影響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社區消失論和社區發現論。論文寫作,認同感。

二、社區消失論[2][3]

這種社區消失論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滕尼斯、迪爾凱姆、齊美爾和韋伯等古典社會學者對19世紀產業革命和城市化的社會意義的研究。其基本觀點是:在前工業社會,普遍存在小規模的、相互熟識的、同質性較強的人群,由于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趨于一致,容易認同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而城市居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新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形態的影響,促使了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抱負的差異,社會認同感將削弱,其結果是使社區的存在失去應有的基礎。在他們看來人與人之間那種較為密切的、充滿道德和情感色彩的社會關系是社區概念的核心。

可以說,從社會學開始關注現代城市社區起,貫穿其間的一個主調就是認為社區作為地域性人類生活共同體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和終結。許多社會學的城市社區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這一點。如芝加哥學派(帕克)認為,除了某些種族聚居區,居民與地方的聯系變得越來越松弛,他們雖住在同一地方,卻互不相干,甚至互不相識。美國社會學家斯騰指出,隨著一體化的大眾社會的到來,作為地域性共同體的社區變得難以界定,不同區域居民的價值觀、規范、行為的差異已減少到相當程度。而英國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更是指出,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使地域性不再具有任何明確無誤的重要意義。在全球時代,共同體是沒有地方性的中心的,已經和地點脫鉤。人們不應該在增強已經喪失的社區感上做文章,因為,他們并不能阻止社區的喪失。

總之,在這些持相似觀點的學者看來,在現代城市社會中,社區作為一個地域在居民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已消失;同時,維持社會團結和公共道德的傳統機制也失去了社會的政治意義。

三、社區發現論[2][4]

60年代以來,對沃斯理論的批判性評價已成為許多研究的共同傾向。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劉易斯、甘斯、費謝爾、斯塔塞等。如果說,認為社區必將走向衰敗確實是自社會學研究開始關注城市社會生活以來的主調的話,那么,同樣確實的是,這一主調一直都伴隨著對它提出挑戰和質疑的聲音。論文寫作,認同感。

劉易斯提出,許多居住于大城市的人仍保留著自己的小圈子,在這些圈子內人與人之間仍保留著親密的關系;圈外的陌生人對他們的生活及行為方式等并沒什么影響,如“小意大利”、“唐人街”等。英國學者霍加特通過對利茲市一個工人聚居區的實證調查研究,從居民的地域同一性、社會同一性、社區居住的連續性三個方面論證說明了現代都市中類似于傳統鄰里社區的存在。

古斯菲爾德認為在現代都市社會中,社會聯系的地域性限制雖然較以往要少得多,但是,社區這種地域姓的共同體依然是人們生活中存在的許多重要的共同體中的一個。甘斯等人也通過一系列個案研究發現,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都存在著具有內聚性和認同感的“都市村莊”。更近的則如帕喬恩,他通過對英國格拉斯哥市760個被訪對象的調查研究,斷定了城市中有意義的、有相對明確的地域界限的、有凝聚力的鄰里社區的繼續存在。

大量證據表明城市化引起的社會變遷并沒有導致城市社區的衰敗或消失,它的現實存在是無須置疑的。“社區”在歷史上經歷了一個從“消解”到“再發現”的過程。如果說20世紀的人類,是從“社區”邁向“社會”即社區社會化發展趨勢的話,那么21世紀的人類則是從“社會”回到“社區”即社會社區化發展的趨勢。

四、社區在我國的發展機遇[3][5][6]

從這兩大觀點的爭議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在現代社會中社區是一種夾縫中的存在。社區作為一種地域性生活共同體,社會一體化和生活個體化的雙重趨勢都在極大地擠壓著它;另一方面,我們也明確到社區的現實存在是無需質疑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在我國,經濟轉軌與社會轉型的大趨勢,給社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經濟轉軌帶來的利益關系的調整和傳統“單位體制”的解體使社區建設成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城市中的單位社會逐漸萎縮,“單位辦社會”模式漸漸被“社會辦社會”模式所取代。我國城市社會的社會支撐體系的支撐點也由“單位”落實到“社區”。這些變化促進了社區的發展,以人們的生活和居住空間為核心的社區逐漸上升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

第二,隨著土地使用權進入流通領域和住房的商品化改革,我國城市社區的住房私有化比率越來越高,居住于同一住宅區的居民的“社會同一性”也將越來越高。當居民自己擁有住房以后,一般會與居住地保持較為長久、穩定的聯系。研究表明,房屋的擁有者要比租房者對所在的社區有更高的認同感和滿意度。論文寫作,認同感。居住在同一社區人們也必然會有一些實實在在的共同利益,這種利害一致性將導致他們采取共同一致的行動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正是基于這種認同感、凝聚力,這種共同的社區意識,才能逐步地發展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共同體。

第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類型的多元化,農村勞動力被釋放出來涌入城市,形成大規模的城市流動人口。而且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大規模的城市舊區改造、新區建設等導致了城市社會公共事務劇增。這給城市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而社區作為城市“權利下沉”的載體而得以發展。論文寫作,認同感。無論對本地人還是對外來打工者,社區都是人們較為穩定的生活、棲居的地方,成為人們聯系最多的場所,社區在客觀上就具備了作為城市管理主體的條件。這樣,城市管理客觀上要求“權利下沉”,而社區又可以作為“權利下沉”的載體而得以發展。

第四,社會轉型背景下,人們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經濟使人們的文化需求也多樣化了,滿足文化需求成為都市發展中的一大問題,這就要求社區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繁榮社區文化,讓社區文化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健康的主流文化來影響人們,填補他們在轉型背景下的文化失落感。另一方面,城鎮小康型生活方式的來臨,使居民對于居住環境和社會服務有了更高的期待。人們的社會需求從單一的生存需求向休閑、娛樂、康復等綜合需求發展,從低層次向低、中、高多層次發展,社會服務的對象則由特殊群體向全體居民發展。這些都為社區建設,尤其是社區文化建設帶來了發展的契機。論文寫作,認同感。

綜上,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證明了:社區在當今是一種合理性的存在,它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生的。由于社區是從國外引進來的概念,所以伴隨而來的將是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程玉申.中國城市社區發展研究[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程玉申,周敏.國外有關城市社區的研究述評[J]. 社會學研究,1998,(4).

[3]王小章.何謂社區與社區何為[J]. 浙江學刊,2002,(2).

[4]夏建中.現代西方城市社區研究的主要理論與方法[J].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

[5]馬西恒.社區建設:理論的分立與實踐的貫通[J]. 天府新論,2002,(4).

篇(10)

圣經中譯本及其教內外審視

當代詮釋學和宗教文本翻譯

試論中國宗教典籍的譯介原則

國際商務英語語言研究綜述

進化視野下語言學研究范式轉向

國內外詞匯推理研究統計與分析

國外二語詞匯損耗研究的若干熱點

一項關于英語習語翻譯教學的實證研究

二語英語空論元不對稱習失研究綜述

詞匯知識對閱讀理解影響的實證研究

學術會話中人稱代詞身份建構功能研究

學術話語中女性學者的身份建構研究

語用身份視角下的博士論文致謝語研究

加拿大浸入式雙語教育的半世紀回顧與啟示

中國大學生英語名詞數的誤用研究

基于反撥效應理論的CET與CET-SET的相關性驗證

以美劇為輸入材料的大學英語拓展類課程需求分析

論指賓狀語結構的句法、語義及語用屬性

村上與莫言的文體特征——以比喻修辭為中心

日本大正時期的烏托邦想象與實踐

喬治·桑《小法岱特》中的兒童文學因素

羅伯特·瓦爾澤柏林三部曲在思想上的承接與發展

加繆:徘徊在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人

論林玉玲《馨香與金箔》對童話的模仿與顛覆

翻譯學本質叩問——文化派對歸結論的誤讀

羅什譯經與中國文學外譯的譯者選擇

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王宣忱譯經行為研究

《轉喻:語言、思維與交際背后的捷徑》評述

譯者的選擇——《茶館》粵語譯本的翻譯策略

前制度化教育語境下的晚清民間商務英語教學

漢韓頻率副詞在現實句、非現實句中的共性分析

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困境的生態解析與對策思考

美國關鍵語言戰略實施體系的構建和戰略目標

中國大學生英語詞匯量與詞匯學習策略關系的實證研究

“信息化”英譯之辨——兼論中國特色表達方式之對外傳播

制度化翻譯與市場化翻譯——兼論中國外文局翻譯模式的轉變

世界經濟危機的隱喻概念化——英俄語經濟文本的比較研究

析羅伯特·瓦爾澤小說《唐納兄妹》與《強盜》中的藝術家

語言與物語之間的選擇——論美國文學對村上春樹文學的影響

論《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改寫及其理念變化

投向彼岸的視線:宮澤賢治早期文學中的“烏托邦”想象

試論青年志賀直哉個人主義覺醒中的“四個解放”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貝婁對當代社會與人生的道德追問

認知隱喻學畛域中情感評價的體驗——人際共軛促生理據疏義

基于語料庫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漢英口譯詞匯特征研究

上一篇: 人文地理教學論文 下一篇: 制圖教學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 欧美自拍清纯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er精品77视频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