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發展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貿市場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貿市場發展論文

篇(1)

1、解放老師

解放老師落后的作文教學思想 ;解放老師繁雜的作文教學程序 ;解放老師陳舊的作文教學內容 ;解放老師單一的作文教學方法 ;解放老師過多的作文評價要求 ;解放老師一成不變的作文評改方式 。

2、解放學生

解放學生雙手

在寫作中,學生的雙手不僅僅是用來寫字的。

解放學生雙腳

讓他們親近大自然,走進社會,豐富他們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生活實踐中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解放學生的大腦

讓他們勤于思索,樂于想象。

解放學生的心靈

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和心靈去感受、體驗,“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

解放學生眼睛和耳朵

擴大閱讀量,提供優秀的視聽材料,給予學生足夠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還要引導他們“于無影處見有影、于無聲處聞有聲”。

二、開放“目標和內容”

(一)開放目標。

傳統作文教學的目標,一貫是教師制定的,或者是“教參”早已定好的,教師照搬來而已。開放式作文教學的目標,既可以讓學生參與目標的制定,也可以讓學生自定目標。

如小學教材第十冊習作訓練《農貿市場》教學時,可讓學生在課前去農貿市場參觀實踐,課堂上讓學生圍繞實踐活動,自定目標,自擬題目,選擇感覺興趣的場面或印象最深的事寫下來。

課后翻閱學生的作文,發現內容,題目五花八門:有反映農貿市場繁榮興旺的《今非昔日的農貿市場》、《熱鬧的農貿市場》;有贊頌買賣公平、講誠信、服務熱情周到的市場新風尚的《講誠信的賣菜老伯》,還反映自己買菜、賣菜經歷的《第一次買菜》;也有批評市場環境差的《請保護環境》……

(二)開放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言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作文教學更是如此。

篇(2)

一、調查情況

(一)調查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一國經濟的增長需要自身的開放和參與。這種開放和參與迫使城市公共服務的提供采取更加公開、透明的方式。市場規劃是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過程是否開放、透明,與公眾參與程度呈正相關的關系。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政府面臨著體制改革、行政方式創新等一系列新問題。所以,在信息高度發達、公共服務國際化的今天,公眾參與市場規劃有利于公共服務標準的提高,有助于我國行政決策者業務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公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利于社會矛盾的化解。

公眾參與是社會分層,多樣化的公共需求,涉及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協調利益群體,它強調公眾(公民)參與市場策劃編輯過程的管理。它起源于美國,加拿大,本來是打算來宣泄公眾的“不滿”情緒,以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穩定,然后再上升,征詢公眾的政策,市場策劃,決策,民主管理水平。“大眾”的一般理解,缺乏具體的設計和機制的公眾參與形式的公眾參與是當前研究的一個重大缺陷。

(二)調查對象

西寧市曹家寨農貿市場是以曹家寨村為依托建立起來的一個綜合性農貿市場,村里的耕地從1995年開始被征用,逐漸形成并發展成為城東區八一路上的主要的農貿集散地。自2013年5月,曹家寨市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改,對市場布局重新進行了規劃,并于2013年9月間完成改造工程。

(三)調查目的

本項目通過對西寧市曹家寨市場的經營者和消費者進行調研,剖析我國在市場規劃過程中公眾參與機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從而提出健全我國市場規劃公眾參與制度的建議。

(四)調查內容

本項目對西寧市曹家寨市場的經營者、部分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社會實踐得出調查結果。調查主要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調研,使公眾參與市場規劃的現狀浮出水面,引發民眾及行政決策者的思考。二是通過調研,把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把公眾參與市場規劃的機制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論述。三是通過調研,進行討論如何開展我們的方法公眾參與,以適應城市化中國的市場規劃發展迅速的制定和實施,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市民走向和諧建設社會,保護環境和生態社區的方向,參與市場的規劃做了一些探索。從以上三方面入手,進行調研,并得出調研結果。

(五)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的主要方式是:對西寧市曹家寨市場的經營者、部分消費者進行詢問、交談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實際收回96份,部分經營者因生意繁忙或文化程度影響未交回問卷。所以,以下報告中的數據系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而得到。

篇(3)

中圖分類號是:F506.14 文獻標識碼:A

Japan circulates the organization to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 sproduct circulation model

Zhang Han1 Li Sucai2

1.The Beijing commodity institute flows the institute lecturerBei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to have control over the institute to take advanced courses the graduate student

2.Chinese code center

Abstract: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irculation process had many problems, seriously has affected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to obtain profits from Japan to succeed experiences, studies Japan to circulate the organiz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correspondingly proposed our country several suggestions which may profit from i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Key wo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large-scale wholesaler, class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流通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已經成為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限制著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方興未艾,其強大的發展動力來源于市場發展的需要。由于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對克服農業風險、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和提高農民收人都有顯著效果,因而本文就制約果蔬產品供應鏈發展的流通環節入手進行研究。

一、我國果蔬流通環節發展滯后導致供應鏈環節斷裂

果蔬供應鏈包括果蔬從種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加工和保鮮,經流通環節直至市場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具體環節包括:

在以上環節中,果蔬的產前和產中環節已得到普遍重視,但流通環節尚處于薄弱階段。

當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批發市場和集市貿易為依托,以市場規則為主要交易機制的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和供求體系,初步實現了物流與商流的統一,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業“大生產、大流通”的基本框架。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三為主”:市場主體以農民為主,主要形式以現貨交易為主,主要產品以粗包裝或無包裝的農產品為主。

但是在我國果蔬流通領域中,存在相對的無序化問題相當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果蔬流通組織不健全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農村商品流通總體上勢頭較好,多形式、多渠道的農產品購銷體系初步建立,農村市場日趨活躍。但農業產業化作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主要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但這些模式卻存在著以下問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不大,產業鏈條偏短,經營視野偏窄,關聯產業間的聯系(合作)不夠緊密,地域觸角不夠廣泛。特別是多數企業以農副產品的生產和初級加工為主,農副產品及其初級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普遍較低,利潤空間不大,盡管也有部分以外貿出口為主的企業利潤率較高,但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太大。即使是某些企業科技含量較高的設施農業,由于前期投人大,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達到要求,也難以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在帶動農戶方面,大部分企業與農戶仍然處于一種加工商與原料供應者的采購供應關系,產前、產中、產后的聯系不夠緊密,違約率高,對農戶的帶動作用有限。此外,多數企業在市場建設方面建樹不多,過分依賴國際市場和超市、賓館等銷售渠道,缺乏穩定的市場體系的支撐。以上這些問題都致使農產品供應鏈斷裂,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2.果蔬流通經營形式尚不規范

現在我國各級政府鼓勵、支持的“菜籃子工程”中承擔零售環節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傳統的農貿市場或肉菜市場。現有農貿市場雖然購物環境和衛生條件較差,只經營未經加工的生鮮初級產品,但由于在商品價格上具有競爭優勢,從而迎合了部分傳統消費觀念和購物行為。從我國農產品市場結構看,大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立,局部實現了農產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節的調劑和互補,但還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農產品的集散和銷售上,由于常溫狀態下的初級農產品保鮮困難,損耗量大,還給季節性和區域性調配帶來無效物流和諸多不便。

作為供應鏈銷售終端的城鎮農貿市場頻繁擴建,會給城鎮規劃管理中的垃圾處理、環境保護、市容管理以至城鎮土地的利用帶來很大矛盾。并且產生了數額驚人的無效物流。一旦把蔬菜加工成凈菜,就會減少大量的后續工作量和成本開支,蔬菜本身也可以得到梯次開發和利用。需要改造傳統的農貿市場,鼓勵連鎖超市發展生鮮農產品的銷售,調整農產品流通經營形式。

3.果蔬流通過程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我國食品生產、經營的基礎設施薄弱,食品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食品衛生意識淡薄,加上我國當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農藥濫用得不到有效管理,導致果蔬產品農藥殘留和污染問題較為嚴重,特別是摻雜使假等不法行為更使食品安全雪上加霜。果蔬產品是食品的一個重要來源,果蔬產品流通過程存在安全隱患,直接的結果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這是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已嚴重危害到國家的公共安全體系和社會穩定。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法規體系、監管體系、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并實施了《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加強了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等。中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標準正日益與國際接軌。

4.存在較高的無效物流和損耗

我國每100噸的毛菜銷售量產生大約20噸垃圾,由此可以推算出毛萊在城鎮農貿市場上銷售時存在著數量驚人的無效物流成本;如果再加上相關垃圾處理、環境保護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費用,維持一個農貿市場的正常運作,成本開支很大。

二、日本大型流通組織是市場流通的主體,其強大的功能促進了流通及供應鏈的發展

當前,多數國家長期采用的農產品流通利益“三元化”結構和模式,即“生產主體――中介主體――消費者主體”的流通模式,如在日本的“小生產、大流通”中,類似于大型批發商的農協組織是中介主體;在美國是“大生產、大流通”模式,多數通過生產主體直接銷售出去在;西歐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公益性中介。針對我國現行的農業特點,有必要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成立完善的農業中介組織體系,通過大型批發商來整合分散的果蔬生產和流通現狀,提高果蔬生產和流通效率。

以日本為例,蔬果產品的流通在日本是以批發市場為主要途徑的,類似于大型批發商的農協組織是市場主體,是產地和銷地的中介組織。雖然近年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批發仍是流通的主渠道。日本大型批發商具有如下功能與特征:

1.大型批發商通過穩固超市需求來引導產地供應。在日本大型批發商將市場目標定位于向超市供應,并將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如應對超市需求為經營戰略。大型批發商通過掌握大量超市需求信息從而引導產地供應,用消費源頭控制供應源頭。在此過程中還不斷兼并或淘汰中小型批發企業不斷整合需求,壯大自身實力。

2. 大型批發商具有價格形成功能,將競價交易逐步轉變為預約交易。在預約型交易中,農產品生產者需要有準確的需求數量及規格,而分散經營是不可能達到穩定需求的,因此大型批發商由于準確掌握訂單則具備了這一能力。批發公司在產地與零售商之間起到了商業交易的功能。

3. 大型批發商倡導農產品“商物分離”,減少中間過程的損耗降低了成本。在實施預約交易方式的條件下,大型批發商進一步倡導“商物分離”方式。將每個需求方所需產品按單分配到多個農戶,由農戶實現農產品直送需求終端。在農產品“商物分離”過程中不需要將農產品運到批發市場,不需要中間設施,也不需要農產品的儲存、分類、搬運等中間移動環節,減少了農產品的損耗,進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促進了流通效率批發商的功能。

4. 大型批發商注重食品安全與農產品標準化。農產品價值的提升很大程度取決與農產品自身品質,及流通加工程度。大型批發商在這些方面均高度重視,根據多重標準不斷篩選定點供應地,并指導農產品種植和流通加工,特別是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注重過程管理,以確保農產品品質。此外,在流通加工方面重點進行農產品分級和分類的標準化管理工作。這些做法進一步保證了供應的穩定性和效率性。

5.大型批發商資金實力強大具有融資功能。以往的批發市場普遍都是競爭買賣,但隨著大型批發商的成長,那些實力較強的批發上具備幫助其上游產地供應商和下游零售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批發公司事先從超市等主要需求者那里取得需求信息,然后與產地調整需求數量。價格因為受供求變化的影響而不能事先確定,但是零售商有其一定價格要求,當市場交易價過高時,其差價由中間批發商承擔。另外,批發企業向上游產地結算一般是在交易后幾日內完成,但是向下游超市等購買方付款一般要以月為結算期間。產地供應商如果直接銷售到超市,也會面臨同樣的資金壓力,此時相對分散的種植業者難以承擔這樣的風險,于是促使批發商成為流通的主導。市場中的價格變化差異由批發商承擔,大型批發商在此過程中起到融資功能。通過這種方式哪些抗風險能力弱小,資金實力不強的中小型批發商逐漸被淘汰。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促使需求集中,增大了批發環節的流量。

三、日本大型流通組織對我國果蔬流通的啟示和借鑒

培養大型批發商,使其成為市場流通的主體,并進一步增強果蔬批發商的市場需求整合功能、價格形成功能、融資功能、安全及品質保障功能。

不應過度強調物流節點在果蔬流通中的作用,倡導“商物分離”。通過果蔬產品的“商物分離”減少流通過程中不必要的損耗,用降低流通成本的方式提升果蔬產品利潤空間。

作者單位:張涵: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進修研究生;李素彩:中國編碼中心

參考文獻:

[1]細川允史. 蔬果食品流通現狀――今日話題[M]. 日本:白桃出版社,2004.153-197.

[2]程言清,黃祖輝.美國食品召回制度及對我國食品安全的啟示[J].世界經濟,2003,1:39-42.

篇(4)

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現狀

(一)流通規模大

我國農產品總量高,居世界首位,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消費,更希望能吃到最新鮮的最自然的產品,所以對鮮活農產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由于地區經濟結構和氣候條件不一樣,我國農產品基本上是各地各自生產,全國范圍內流通,全國東南西北各個區域的人民都希望能吃到各地農產品。因此,農產品流通中,原產品占了70%以上。

(二)流通渠道多樣化

我國鮮活農產品大體有以下幾種流通模式:農戶+小販+批發商+終端零售、農戶+龍頭企業+批發商+終端零售、農戶+專業合作社+批發商+終端零售、農戶+專業合作社+超市。從這些流通模式中可以看出,批發商在渠道中還占有主導地位,我國有超過70%的蔬菜、水果、水產品要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終端環節通過農貿市場銷售的在80%左右,進超市銷售的比例不到10%。農產品通過農業合作組織銷售的比例偏低。

(三)流通環節較多

從目前存在的渠道模式中可以看到,批發市場在流通環節中還是起到了主導的作用,要解決農民的生產與銷售市場之間存在的矛盾,就要依賴批發市場的集散功能,經過多個環節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比如瓜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一般要經過產銷地的批發市場、加工企業、中間商販等多個流通環節,肉類產品流通也要經歷“養殖生產者-屠宰加工企業-批發配送-消費地市場-零售店、農貿市場、餐飲酒店”多個流通環節。

基于農超對接的浙江省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特點

(一)農超對接有效減少了流通環節

目前浙江省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為“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這是一種產銷一體化的新模式,超市方通過專業的合作社與農戶產生關系,直接下到田間地頭岸邊,看產品、談價格、簽意向書,向合作社進行采購。這種方式使得流通渠道扁平化,盡量壓縮層級即傳統批發諸多的中間環節,減少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從而降低了成本。鮮活農產品可以以快的速度進入市場,提高了市場流通速度。

例如杭州華潤萬家通過利用自身這個大平臺,建立全國銷售網絡,為浙江各地消費者展示各地優質豐富、價廉物美、鮮活安全的農產品。到目前為止,已經建立起對接農產品包括蔬菜,衢州柑橘,江山西瓜,慈溪楊梅、蜜梨、葡萄及陽澄湖大閘蟹等十多個基地,其中基地的水果銷售額已占水果總銷售額的50%以上。

杭州華潤萬家與浙江宇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購銷合作關系。2009年,華潤萬家正式將宇航定為“華潤萬家蔬菜定點種植基地”。杭州聯華華商集團通過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各門店依托各個對接基地直供的優勢,在杭城蔬菜等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銷售的蔬菜價格普遍比農貿市場低15%。對穩定杭州蔬菜等農產品價格發揮了積極有效作用。該公司也與紹興市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實行農超對接,以拓寬企業產品銷售渠道,減少流通成本,擴大產品影響,實現優質優價。

(二)農超對接解決了信息不對稱

合作社也可以反向通過該行為組織社內農民進行符合市場需要的生產。農業企業可以直接從超市獲得市場信息,了解到市場需求“該種什么,該種多少”,避免盲目種植,保持農戶收入穩定;同時,通過農超對接,農產品的質量信息更容易被監控,農產品質量更加有保障。

例如浙江省舟山市、臺州市等各地市也都通過舉辦了“農超對接貿易洽談會”等多種形式,推動市場信息的共享,搭建起農超對接平臺。多家超市與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農業基地簽訂了《購銷合同》或《農副產品購銷合作意向書》,超市利用其獨特的地位和銷售網絡承擔起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的銷售問題,同時把市場需求信息反饋給合作社和農民作為參考,保證了種植戶的產品能夠及時、如數、保質保量地進入超市銷售,而且由于縮短中間環節帶來的15%到25%左右的利潤返還給社員,既保證貨源供應又穩定農民收入,從而真正解決了“農民賣菜難、群眾買菜貴”的問題。

基于農超對接的浙江省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容易違約

由于農戶過于分散,個體的行為都不確定,分散的單個農民無法應對對接相關要求,政府相關部門的干預也十分有限。同時,分散農戶的逐利心理和淡薄的法律意識使得他們即使與超市簽訂訂單,但面對市場上出現更高的收購價格便難以抵擋誘惑,轉而將照單生產的產品賣給出價更高的收購者,從而形成違約。

(二)本地種植成本高導致價格無優勢

由于各地市農產品合作社的產品品種還較為單一,產量也較小,規模效益很難產生。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在管理、種植方面存在很多盲點。某些農產品由于本地種植成本高,價格上不具優勢,甚至超出了消費者的心理承受價格,在這種情況下超市寧可舍近求遠選擇外地農產品。

(三)農超對接門檻高

超市對于進場的農產品質量要求比較高,但由于采購量巨大,又很難對每批農產品都做到細致的檢驗。因此,在“農超對接”過程中,超市往往要求農產品生產企業自身具有相對完善的檢測設施和質量監管體系,因而導致“門檻”高。這就要求農業企業在農業設施、檢測設備以及科研人員方面等軟硬件方面都要有較大的投入。

(四)倉儲與物流滯后

要發展“農超對接”,超市還需要解決“倉儲”與“物流”兩大環節。在倉儲環節,由于運輸距離較遠,為了降低成本,一次配送貨量必然較大,需要具有合適的場地進行存放,而且這個場地根據農產品倉儲的要求可能需要冷藏,同時還要在這個商品的保險期內要把商品賣出去,這也是農超對接非常關鍵的環節。在物流環節,農超對接過程中,合作社要把商品送到倉庫,超市要把商品從倉庫配送到相應的銷售門店,這個環節需要冷鏈物流的支撐。這個冷鏈是全程的,包括倉儲、配送和門店銷售過程,而當前浙江省在這兩個環節都還比較落后。而鮮活農產品很多屬于易耗品,最害怕長途跋涉而影響新鮮度,每年由于遠距離和冷鏈設施物流的不足,鮮活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平均大于20%。超市從采購的角度來說,也更愿意就近采購。

(五)消費意識不高

農業基地與超市直接對接,縮短中間環節,是一種解決目前農產品流通環節過長、過多的理想模式。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農超對接”能夠降低連鎖超市15%左右的流通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農超”菜品質更優。根據浙江省目前的實際情況,當前消費者大多品牌意識較低,以消費大眾菜為主流,對價格波動更為敏感,消費理念的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

優化浙江省鮮活農產品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的對策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冷鏈系統

加強鮮活農產品冷藏冷凍設施設備投入,對部分鮮活農產品實行強制性冷鏈流通,保證鮮活農產品的準確性和時效性,降低鮮活農產品損耗率,建立鮮活農產品快速檢測系統,保障鮮活農產品質量,降低物流成本,盡可能實現產銷無縫對接。從壓縮“供應鏈”的角度,重點做好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等環節,引導鮮活農產品企業或超市加強物流中心的建設和科學布局,提高服務效率,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二)采取多種形式增強鮮活農產品深加工配送能力,提高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可建立鮮活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提供農產品存放、深加工、分級、包裝的指導,提高產品檔次,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針對浙江省鮮活農產品在流通中高增長和高分散性并存的特點,應積極鼓勵其他資本進入,發展有獨立運營能力,積極探索農產品配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合同物流、契約物流等模式。將超市的物流業務進行外包,降低超市自身壓力和風險,最大限度地提高鮮活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的核心競爭能力,增強產業彈性,使系統總成本最小。

(三)降低超市進場門檻,建立長期對接關系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應適當向合作社偏斜。嚴禁超市向合作社收取不合理費用,超市應嚴格按照協議規定的結算方式收購生鮮農產品,嚴禁隨意拖欠貨款,盡量縮短賬期。鼓勵超市和合作社簽訂長期對接合同,建立長期、穩定、緊密的對接關系,如不遵守,政府應給予黑名單警告。

(四)豐富貨源品種,提高價格優勢

對接的專業合作社要盡量挖掘本地特產,及時反饋市場需求信息,組織農民進行規模生產,豐富貨源,同時依靠農業科技適當降低種植成本,從而為本地農產品積累價格優勢,能盡可能多地保證市場供應。應積極探索建設4PL物流基地,將市域、省域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圍繞城市CBD超市商圈,建設鮮活農產品綜合物流基地。通過EDI、RFID、SCM、VMI、ERP等現代物流信息管理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供貨及物流信息的全面共享,用產業的規模化與集聚化降低地產鮮活農產品的成本,形成比較優勢。

(五)培育農民誠信意識,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

一是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對農戶簽約進行專門指導,設置誠信獎項,引導鼓勵農戶遵守合同,誠信履約。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提高生產經營規模的同時要進行標準化生產,帶農民進超市,給農民看成果,培養品牌意識,樹立榜樣,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強其榮譽感,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二是積極建立農戶“信用體系”,設立農戶“信用檔案”,對于惡意違規的農戶實施“清退”制度,及時向市場進行公布,形成制度約束力。

(六)強強合作,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鼓勵目前大型的連鎖經營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與目前較大較成熟的一些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大力探索鮮活農產品與B2C、C2C等電子商務模式的融合,積極與京東、淘寶等電商進行對接,開展網上簽約和交易試點,實時對外供求信息,鮮活商品網上訂貨。通過開拓市場平臺,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建設線上訂貨線下配送網絡,形成一個服務體系健全的網上生鮮商品購物平臺,使浙江省鮮活農產品能夠走向全國乃至全球,最終成為一種省域品牌。

結論

總之,浙江省作為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長三角的南翼,完善其農超對接模式對于全國都有一定的示范意義。當前浙江省鮮活農產品流通中還存在著農民違約、農產品價格無優勢、農超對接門檻高、倉儲與物流滯后、消費意識不高等問題,在未來的發展中,只有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冷鏈系統,多種形式增強鮮活農產品深加工配送能力,降低超市進場門檻,豐富貨源品種、提高價格優勢,培育農民誠信意識、打造合作社自有品牌,強強合作、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才能更好地優化“農超對接”流通模式,最大力度地形成產供銷多贏的局面,促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市場主體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三方受益 杭州“農超對接”銷售模式闖出一片新天地[N].浙江在線,2011-8-29

2.農菁.農產品“農超對接”試點工作啟動[J].農業知識,2009(8)

3.朱永波.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渠道現狀、問題和對策[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宋超等.“農超對接”現象淺析[J].物流技術,2010(9)

5.沈敏.“農超對接”政策的實施效果分析[J].上海農村經濟,2011(4)

6.劉和愛.我國鮮活農產品物流安全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篇(5)

1 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目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呈現出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農產品批發市場成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覆蓋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農產品集中產區,基本形成了以城鄉集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構筑了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費的生鮮農產品80%-90%是通過批發市場提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力發展,對于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城鎮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發揮著積極作用。

農產品超市脫穎而出,對城市集貿市場造成一定沖擊。超市作為一種現代新型營銷業態在近幾年開始涉足農產品銷售領域,成為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里的新成員,與傳統的集貿市場在零售終端展開了激烈競爭。目前國內的大型超市遍布郊區、鄉鎮,以連鎖方式經營生鮮農產品,其農產品的銷售量和市場份額近兩年來大幅上升,發展勢頭迅猛,對原有農貿市場的經營業績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傳統農貿市場“唯我獨尊”的銷售地位正倍受擠壓。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行“農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使之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農產品營銷中介發展活躍,各種農產品購銷主體:個體戶、專業戶、聯合體不斷發展壯大。依托這些活躍在城鄉各地的農產品營銷中介組織,使得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和大市場實現了對接,改變過去產銷脫節的尷尬局面,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隨著農產品市場的活躍,各省市都相繼出現了一批批農產品運銷大戶和農產品大王,他們的出現帶動了上游生產基地的發育壯大,帶領農民走向市場,幫助農民致富,對地區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 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1)渠道層次過多,環節過長。我國農產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層中間商銷售為主的營銷渠道。以蔬菜流通為例,生產者(菜農)——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要經過多個環節。即使是目前的生鮮超市,大多數也只是市場中間商與零售商的合二為一,并沒有有效地減少流通環節。多層次的渠道模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過高,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必須獲取相應的利潤;流通時間過長,而農產品具有保鮮時間短、易腐變質的特征,時間越長損耗越大,使得交易成本進一步擴大,農產品流通范圍受限。多層次的渠道模式也阻礙了信息的流通,從需求市場反饋回的信息無法快速有效地到達生產者,生產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況下盲目進行生產,造成了資源極大的浪費。

(2)渠道組織過于分散。生產者、中間商、零售商無一不是參與者眾,缺乏組織和規模。從生產者方面來看,小農戶、小規模的小生產方式與現有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農產品生產者成為整個營銷渠道中最弱勢的群體,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成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生產者權益得不到保護,同時也沒有太大的積極性用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中間商方面來看,職能單一、組織分散,基本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企業集團。整個中間商層面的現狀是: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為數眾多充斥市場,成分復雜,大多數完全缺乏現代企業的營銷管理,對上不關心農產品的質量,對下不關心消費市場需求信息的反饋,使得農產品質量和資源配置失去市場控制。從零售商方面來看,分散化的零售點是符合消費者便利購買農產品的實際情況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零售終端的分散與經營規模化、服務規范化的問題。

(3)渠道交易活動傳統,缺乏創新。從交易方式看,大多數農產品交易仍沿用傳統的現貨交易,即買主現場看貨,實物交易,增加了物流負擔和農產品儲運損耗,限制了農產品交易的時間和地域范圍,使得交易效率低下。現代交易手段如網上交易、拍賣交易、期貨交易方式所占份額仍有待大力提高。從交易對象看,不僅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成交量份額很低,就連關系到所有家庭膳食的只需初加工的凈菜產品的消費也未普及。保守估計,農產品垃圾要占到家庭生活垃圾的2/3左右,于是每天大量初始形態的農產品運入城市,與此同時又有大量農產品生活垃圾從城市運出,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而在西方國家,只有加工好的農產品才可運入城市直接使用,節省了不少城市資源以及職業女性的家務時間。

3 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的對策建議

(1)各級政府部門應大力培育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當前,要解決我國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就必須大力培育各類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營銷主體。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各級立法機關應盡快制定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各類農產品營銷主體的生長與發育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各級政府部門應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對農產品營銷主體的成立、運作等給予優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三是政府部門應在市場信息、法律咨詢、價格協調、糾紛調解、工商登記等方面為農產品營銷主體有效運作提供良好的服務;四是應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如建立農產品市場的信息、質量安全檢測、電子結算制度等基礎設施,為農產品營銷主體的成長與發育提供保障;五是各級、各地政府部門間應加強合作,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區劃,以主導農產品為紐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農產品行業協會。

(2)對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集貿市場進行拓展升級,以提高流通效率。

改造升級原有的渠道組織,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對當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載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進行拓展升級,具體措施有: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加強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組織軟硬件建設,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擴大批發市場輻射范圍,實現規模經營;批發市場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務功能等方面要進行完善和發展,提高流通效率;集貿市場的發展則要繼續推進超市化改造,改變過去集貿市場“臟、亂、差”和“食品安全無保障”的狀況,促進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規范化。

(3)優化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提升營銷渠道績效。

針對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存在渠道環節多、流通鏈條過長等問題,必須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結構進行優化。一方面,可以通過渠道環節的減少來提高流通速度、節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如美國78.5%的農產品通過“生產地配送中心超市、連鎖店消費者”這一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銷過程,只有20%的農產品通過“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商農貿市場消費者”的傳統農產品營銷渠道,農民的集貿市場只占1.5%。這種渠道環節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結構值得我們借鑒。另一方面,渠道結構優化可以通過渠道系統的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和渠道集成化來進行。垂直一體化是由生產者和中間商組成的一種合體。水平一體化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渠道成員利用各自優勢聯合開拓農產品市場。渠道集成化是指同時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營銷渠道通路進入某一細分市場。

(4)加強各行為主體的誠信建設,規范農產品營銷渠道行為。

一方面,中國農戶是規模非常小的經濟個體,大部分農戶依靠非常小的土地規模進行簡單再生產,多數農戶的財富很少,因而其違約成本很低導致其容易選擇違約行為;另一方面,工商企業等營銷主體的強勢地位,使其在選擇違約行為時很難受到分散的、弱小的農戶的追究,從而更易發生違約行為。各行為主體沒有良好的信譽,就必然導致各行為主體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和更多的違約行為,從而勢必影響整個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進程。

篇(6)

“建一個市場,興一門產業,富一方經濟”曾是農村市場經濟發育過程中一幅形象生動的畫卷。許多地區正是由于通過興建市場,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一段時間內,投資興建市場成為經濟活動中的一大熱點。但是問題也很快顯露出來,不少市場生意清淡,日趨衰落幾近“空殼”,還有許多市場完全閑置。調查中,筆者見到不少雜草過膝的“機動車交易市場”,天天曬地皮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卷簾門緊閉、空蕩蕩寂靜無聲的工業品交易中心,也見到一些昔日十分繁榮、人氣興旺的市場在二期三期擴建工程后卻走向衰敗。

一個市場的興衰成敗,有著十分復雜的原因。對市場的經營管理是否得當,是其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十分重要的變量。而這正是目前被人們所疏忽的。本文試圖從營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層面對此作一些分析。

二、市場營銷什么——顧客、價值與營銷

在市場活動中,市場的投資興辦者和市場的使用者構成“營銷者一顧客”關系。市場的使用者分兩類主體:售賣者和購買者,當然他們之間構成另一層面的“營銷者一顧客”關系。

市場的使用者——不管是其中的售賣者還是購買者,他們在市場的投資興辦者——市場的營銷者所提供的“適宜的場所”相遇、發生交易、實現各自的目的。由于使用了這種“適宜的場所”得到了“交易的便利”而向市場的營銷者付費(攤位租賃費、市場管理費及其他費用)。當然這種付費在形式上是由其中的一方——售賣者統一“理單”的。可見,“適宜的場所”是市場的營銷重點,而“交易便利”則是顧客價值之所在,也是市場的營銷核心。

那么,什么樣的場所是“適宜的”?“交易便利”的標準是什么呢?顯然,對售賣者而言,是足夠多的購買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對購買者而言,則是足夠的售賣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所以最終答案可以明確地歸結為一個:最有利于匯集售賣者和購買者之間的交易且交易的成本費用最小。因此如何匯集市場交易,如何降低市場上的售賣者和購買者之交易成本,是市場的營銷管理者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因為這是顧客的核心價值和利益所在。

具體而言,以下一些方面體現著售賣者和購買者的利益,決定著能否匯集足夠的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市場營銷的主要方面。(l)合適的地點:要求市場的營銷者在投資建設市場時廣泛研究,科學選址。(2)合適的時間:要求市場的營銷者確定合適的開市時間。(3)合適的設施:要求市場的營銷者提供適當的附加設施,方便交易。(4)良好的秩序:要求市場的營銷者加強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5)良好的形象:要求市場的營銷者重視市場的形象建設,建立美譽度。(6)良好的知名度:要求市場的營銷者重視市場的宣傳,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7)適度的規模:要求市場的營銷者注重研究和分析,搞好發展規劃。(8)低廉的費用:要求市場的營銷者適度收費。重視市場使用者的經濟利益。這八個方面的營銷管理任務,可以通過具體的營銷組合加以落實和完成。 共3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三、市場如何營銷?——產品、價格與促銷

市場的營銷策略在戰術層次落實在營銷組合4P’S方面,和一般的產品營銷不同,市場的營銷不需要考慮分銷渠道決策方面的任務。

1.關于產品策略

在現代營銷管理的分析框架中,能夠提供給顧客(市場),滿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都構成產品的范圍。而且圍繞某種核心利益(價值),產品還是一個呈現層次性并具有擴展性的“產品的整體”概念。

在市場所提供的“產品”中,其核心產品(價值)是“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其形式產品是“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合適的設施”,其擴展產品(附加產品)是“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務’、“良好的知名度”等等。市場的產品策略,包含了上述諸多方面的決策。

第一,科學選址是個關鍵。

市場的特殊性在于是在我選定的地點等待售賣者和購買者前來相遇并發生交易,可見這個地點十分關鍵。其他工作再出色,如果選址不科學不合理,這個市場成功的可能性不會很大。調查中發現,很多空殼市場之所以空殼,選址不科學是十分明顯的“先天性”缺陷。調查中還發現一些城市中建設的“農貿市場”冷冷清清,而附近的“馬路市場”生命力十分頑強,有關管理部門屢禁不止,除了管理上的問題外,選址的不科學可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

選什么樣的地點是科學的呢?答案是能夠匯集足夠多的交易者且交易費用最小的空間區位點。對售賣者而言,購買者越多,成交的可能性越大,越有價值;空間距離越近,或交通運輸越方便,交易成本越低,越有價值。對于購買者而言同樣如此。當成交的可能性與空間距離不一致時,會呈現某種替代,最終會形成一種動態的均衡。這種均衡表現為市場具體的輻射范圍或“商勢圈”(關于市場建設中商圈理論的應用筆者已另撰文分析,見《中國流通經濟》2000年第一期)。所以,成功的市場在區位上會有某些共性,形成種種市場模式:或者是一種產地市場,如義烏小商品市場、常熟招商城,這類市場由于靠近生產基地容易匯集足夠多的售賣者,以致購買者覺得跨越一定空間距離依然有交易的便利和低廉的采購成本。或者是一種銷地市場,這類市場能匯集足夠多的購買者,以致售賣者覺得跨越一定空間距離依然劃算,如諸多的城市農貿市場。或者是一種中轉型市場,這類市場因為交通運輸特別方便,以致售賣者和購買者都覺得在這個點上交易,完成一次轉手是一種節省交易成本的形式。

因此,科學選址應該考慮:一是能否匯集足夠多的售賣者,如在某個產品的產地建市場的成功可能性較大。二是能否匯集足夠多的購買者,例如,城鎮農貿市場能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匯集和方便足夠多的購買者,所以規劃布局很重要。三是是否處于大的流通的中間地帶,作為中轉地能在商品流通特別是“物流”中明顯節省交易成本。調查發現,不成功的市場絕大多數不符合上述三條中的任何一條,許多地方政府的熱情很高,但沒有作認真研究,憑想象造市場,認為只要有市場就會引來交易,還美其名曰“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殊不知,“鳳凰”棲樹,是趨利而擇,憑空造市,沒有區位優勢,造出來往往只是“殼”而很少能成為市。

第二,“市場”這個產品是個豐滿的整體。

重視市場的硬件建設,忽視市場的“軟件”建設是目前許多地區市場建設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硬件設施不斷上檔次,從露天市場變成全天候室內市場;從一期工程到二期三期工程擴建,許多地區確實舍得投入,但市場的生意并沒有同步興旺,有些市場甚至不如從前。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里存在兩個明顯誤區。 一是硬件設施的建設脫離實際的需要。盲目上檔次,追加投入最終加重了“交易者”的負擔,減少了他們的贏利空間,進而減少了該市場“價格”的優勢,減少了該市場的廣泛吸引力,導致生意日益清淡。二是忽視“軟件”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一點更突出。有的市場缺乏良好的秩序,不法商販欺行霸市;有的市場假冒偽劣橫行,聲譽日益敗壞;有的市場治安不力,交易者蒙受損失,缺乏安全感;有的市場幫派林立惡性競爭;有的市場缺乏良好的服務等等。所有這些最后的共同結果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費用,銷蝕了該市場的核心利益,從而失去了市場存在的基礎,逐漸空殼。

現代營銷管理強調產品的整體性、層次性和拓展性。對于“市場”這個產品也是一樣。場所、地點、設施只是其中表層的東西,僅僅只是提供給顧客的價值的“載體”,營銷管理的任務是提供給顧客一種“綜合價值”(利益),而不僅是載體本身。對于顧客而言,“合適的地點’、“合適的設施”、“合格的時間”、“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務”都是其利益的構成。因此“市場”這個產品同樣是一個豐滿的整體。拓展市場建設的工作范圍,糾正忽視‘嗽件”建設的偏差,為顧客提供更多的價值和利益,是目前市場的營銷管理中需要重視的一個方面。

2.關于價格策略

在市場的營銷管理中,價格策略表現為各種形式的收費,包括攤位的租賃費、管理費以及各種有償的收費決策。在市場收費中,有些收費屬稅費和行政性規費,除去這一塊以后的其他收費則屬于市場的營銷者價格決策的范疇。 在市場的營銷管理活動中,不少市場投資者存在認識上和工作上的偏差。認為一個市場在一定的區域內具有相對壟斷性,因此,市場一旦建成就是“聚寶盆”,就是“提款機”。所以巧立各種名目濫收費,使商販們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許多市場由此而衰。

我們認為在市場上存在著三方主體同時進行著兩場交易游戲。作為市場投資者的市場的營銷管理者和作為市場服務需求者的售賣者(商販)、購買者,在市場的營銷管理者與售賣者、購買者之間存在著交易游戲,在售賣者與購買者之間存在著另一場交易游戲。從動態上看,兩場游戲得以維持的前提必須是“三贏”。“雙贏”或者是“單贏”都是不可持續的。三者之間是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不是榮”的相互寄生關系。市場定價過高,首先影響售賣者的利益,影響其經營成本和商品價格,進而影響購買者的利益,最終使市場失去吸引力。一個缺乏廣泛吸引力的市場不可能是一個成功的市場。當然,售賣者不能贏利的市場也不可能長期存在。所以必須是“三贏”,而且作為市場的營銷管理者必須首先考慮和幫助售賣者和購買者“雙贏”,在這個基礎上達成自己的贏利。從營銷實踐看,正反兩方面的例證實在太多。為什么各地的馬路集市屢禁不絕,而規劃建設的農貿市場商販卻不愿進場?各種繁重的收費就是一個重要原因。為什么浙江市場能成氣候,從小小的集市發展出一個個大型專業市場,同樣和良好的服務、優惠的入市條件有密切關系,廣泛吸引全國各地的廠商和商販進場交易,最終形成輻射全國,甚至東南亞的大市場、大流通格局。 在一定的區域內,市場是否存在壟斷性,值得懷疑,除非這種壟斷是由區域發展規則所規定的行政性壟斷,但即使是這樣的壟斷也是很脆弱的,如果不能實現上述“三贏”,同樣不能生存。

實際上,從市場的價格構成看,十分明顯的成本特征是其成本結構中主要部分是固定成本,而變動成本所占比例甚小。這樣的成本結構適用“薄利多銷”的原則,只要能吸引足夠多的客流量,增加成交額,就能從薄利中盈大利。在市場開放初期或缺乏人氣的特殊時期,甚至可能采用只考慮彌補變動成本的“邊際貢獻定價法”吸引售賣者進場。這是培育市場的“造市”手法之一。

3.關于促銷策略

促銷是一個十分重要但普遍沒有引起市場營銷管理者重視的問題,和鋪天蓋地的商品促銷相比,有關市場的廣告宣傳和其他促銷活動寥若晨星。其實,市場的促銷同樣十分重要。一個市場的吸引力有多強,輻射圈有多廣,商勢圈有多大,都和這個市場的知名度有密切的關聯。通過有力度的促銷,通過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高,市場完全可能進一步拓展其商勢圈的空間范圍。曾有媒體報道,某非法廢舊機動車市場一經媒體曝光竟使其生意火紅偌于先前。這從反面佐證了市場促銷的功效。從流通經濟學的角度講,市場是經濟活動流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匯集點,其中信息流是商流和物流的基礎,暢通的信息有助于商流和物流的進一步壯大,各種“流”越是通暢順達,越有利于流通的實現,有利于這個匯集點對外擴展,而市場的促銷從中起到了的作用。

市場的促銷方式很多,廣告、宣傳報道是最適宜的方式,因為這兩種方式具有覆蓋面廣的性質。市場的營銷者應該增加促銷預算,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上下功夫。對于市場的營銷者而言,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其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財富之一,有了知名度和美譽度才能“招天下商客”,才能興旺發達。 共3頁: 2

論文出處(作者): 四、市場的營銷管理的總體把握一一環境分析、優勢定位和競爭

市場的興衰除了和上述戰術層面的營銷管理把握正確與否相關以外,和環境變遷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深受其影響。深入分析市場面臨的環境因素及其變化趨勢,及時調整營銷規劃和營銷方案是市場的營銷管理中的又一項重要任務。

影響市場興衰的環境因素很多,有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諸如市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等等。也有社會文化方面的因素,諸如人們的價值觀念、經商傳統等等。調查中發現浙江不愧為“市場大省”。一是浙江的各類市場數目繁多,規模大,經營繁榮;二是全國各類市場中的經營者浙江籍的為數最多,各地市場的攤位幾經易主,最后大多會落入浙江人手中;三是全國各地市場別是工業品、日用品、小商品大多為浙江貨。這種現象可能只有在社會文化層面才能找到最終答案。除此之外還有經濟環境方面的重要影響因素,諸如產品結構、商業周期、經濟發展階段等等。(p.308-329)還有自然環境方面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技術環境方面的各種因素影響,諸如交通運輸條件、自然條件、通訊技術、物流技術、商流技術等等。環境因素對市場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其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影響,也可能是負面的影響。前者是一種新的潛在發展機會,而后者是一種“環境威脅”。作為市場的營銷管理者要能夠充分發掘和利用有利于市場興盛繁榮的因素,同時識別各種現實的和潛在的“環境威脅”,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和避免其不利的影響。這是現代營銷管理的一種基本思路,在市場的營銷管理中同樣十分有效,需要營銷者足夠重視。

一個市場的存在和發展必定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表現為某些相對的“優勢”,這種優勢是市場發展之本。

市場常見的相對優勢主要有:(l)區位優勢,例如靠近產地,容易匯集廠商;靠近交通運輸樞紐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等等。(2)信息優勢。由于有足夠的信息流,能靈敏反映市場的供求狀況變化,發現“真實價格”。(3)聲譽優勢。良好的聲譽能增加交易者彼此的信任感,減少其風險預期和交易成本。優勢越明顯,就越具備吸引力,越有可能成“市”。缺少優勢的市場最終可能只是“寬”,不大可能是興旺發達的“市”。因此,作為市場的營銷管理者,營造出自己獨特而又明確的相對優勢是營銷管理中的戰略性任務。

不同的市場之間會有一定的競爭。這種競爭主要表現為對購買力的分割。在城市農貿市場布點、工業品市場規劃等方面這一點尤為突出,規劃布點不合理會影響市場的發展。但市場之間的競爭有時會是一種共生關系,甚至是互補關系。這主要是因為市場在空間上的集中,有利于匯集更多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優勢的增效,構建出一個影響力更大覆蓋面更廣的市場群。因此在市場營銷管理中,競爭性營銷策略的設計有別于其他產品的營銷。互補、共生、優勢放大(增效)是處理競爭關系時必須認真研究、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

篇(7)

1、品牌相關理論分析

1.1品牌理論

品牌現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以及中國的商周時期,最初作為產品識別和保護的這些原始功能一直延續至今。但是品牌作為企業經營的主要手段是從Elroy提出和建立品牌經理制和品牌管理系統開始,才真正繁榮起來。品牌在市場活動中的功能主要是識別、法律保護、信譽承諾、資產增值等職能。

1.2品牌資產的概念

迄今為止,對于品牌資產的概念,國內外學者還未形成一致的認識。通常我們將品牌資產定義為 “通過對消費者、渠道人員和公司等幾個方面實施的一系列聯合措施,使得該品牌產品取得更可觀的銷量和更豐厚的利潤,并且具有更強、更持久的競爭力”。

1.3品牌信任的定義

品牌信任就是在風險情境下,消費者基于對品牌品質,行為意向及其履行承諾的能力的正面預期而產生的認可該品牌的意愿。它包括消費者對品牌的品質信任,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其中,品質信任是指消費者對品牌現有質量的信任,善意信任是指消費者對品牌將進一步改進品質或解決一切相關問題的信任,能力信任是指消費者對品牌具備履行承諾的能力的信任。

2、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生鮮豬肉品牌信任和品牌資產驅動因素進行分析

2.1問卷設計

我們選擇豬肉為實驗產品,廣州市的豬肉消費者為調查對象。實驗的自變量是養殖方式(FEED)、感知價格(PP)、專賣店形象(IMAGE)、企業榮譽(PRIZE)、品牌知名度(BR)、感知安全(SAFETY)、感知質量(PQ),品牌態度(ATT)、商業倫理(ET),因變量是品牌信任(TRUST)和品牌資產(BE)。

2.2調查過程

本次研究的問卷調查,選擇在廣州市的農貿市場進行。2012年7月10日至2012年8月20日。在廣州市天河區五山澤生市場、廣州市天河區三角市、廣州市天河區吉之島超市、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西華市場、廣州市海珠區東川市場、廣州市海珠區沙元西華市場、廣州市東山區東川路市場等市場派發調查問卷352份。經鑒別后得到有效問卷328份,有效率93.2%。

2.3 變量計量

本次研究涉及到11個變量。其中自變量9個:養殖方式、感知價格、專賣店形象、企業榮譽、品牌知名度、感知安全、感知質量、品牌態度和商業倫理。因變量2個:品牌信任和品牌資產。11個變量分別為:養殖方式、感知價格、專賣店形象、企業榮譽、品牌知名度、感知安全、感知質量、品牌態度、商業倫理、品牌信任、品牌資產。

2.4數據分析結論

將本次調查結果,使用SPSS 20.0軟件,對感知安全、感知質量、品牌態度、商業倫理、品牌信任和品牌資產7個因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并且選用0.05顯著性水平,進行回歸系數的T檢驗與回歸效果的F檢驗。所得出的主要結論是:

(1)感知安全。感知安全不受性別、家庭月收入、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而受年齡和品牌檔次的影響。感知安全受養殖方式、專賣店形象、企業榮譽及品牌知名度的影響。(2)感知質量。感知質量不受性別、家庭月收入、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而受年齡和品牌檔次的影響。感知質量受養殖方式、企業榮譽及品牌知名度的影響。

(3)品牌態度。品牌態度不受性別、家庭月收入、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而受年齡和品牌檔次的影響。品牌態度受養殖方式、感知價格、專賣店形象、企業榮譽及品牌知名度的影響。(4)商業倫理。商業倫理不受性別、家庭月收入、職業、受教育程度和品牌檔次的影響,而受年齡的影響。商業倫理受企業榮譽及品牌知名度的影響。(5)品牌信任。品牌信任不受性別、家庭月收入、職業、受教育程度和品牌檔次的影響,而受年齡的影響。年齡越大,消費者對品牌越信任。品牌信任受感知安全、感知質量、品牌態度和商業倫理的影響。(6)品牌資產。品牌資產不受性別、家庭月收入和職業的影響,而受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品牌檔次的影響。品牌資產與商業倫理沒有顯著相關關系,而與感知質量、品牌態度、品牌信任顯著相關。

3、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建議

3.1對企業的建議

從上述的實證結論中可以看出,養殖方式、專賣店形象、企業榮譽、感知價格對豬肉品牌信任和品牌資產基本上沒有影響,而感知質量、感知安全、品牌態度、品牌知名度才是影響品牌信任乃至品牌資產的最關鍵因素。因此,要創建企業的品牌信任和品牌資產,就應該始終保護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并采用適當的方式讓消費者感知到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形成良好的顧客感知質量和感知安全;同時,企業還應該采用一些營銷手段和策略,加強品牌在消費者中的知曉程度,建立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形成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費者積極的品牌態度。

3.2對政府的建議

近年來,一波接一波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導致這些問題的間接原因是食品生產企業的敗德和責任感缺失,但根本原因是政府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規范、具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因此,要構建良好的品牌信任,政府加強食品安全法制建設;提高豬肉的質量和安全標準;形成完善的豬肉產品認證規范;加大對違法犯罪生產者的懲罰力度,從而在制度上保證豬肉的質量和安全,幫助企業構建品牌信任和品牌資產。

3.3 對品牌的建議

(1)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當今經濟信息化的時代,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是企業打造品牌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一個強勢的品牌必須具備高程度的品牌知名度,所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較高的品牌知名度會讓企業在品牌戰爭中占得先機,這也是樹立品牌形象,打造強勢品牌的前提和基礎。要打造一個強勢品牌,引起消費者的品牌共鳴必需先要提升品牌知名度。

(2)樹立有利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在消費者記憶中形成的與某個品牌相關的屬性集合和一系列的聯想,是消費者對品牌的主觀印象。當消費者回憶起該品牌的時候,良好的品牌形象有較大的可能會引起消費者的品牌共鳴。品牌形象是一種綜合反應、綜合感知和聯想,這種反應、感知、聯想不是空洞的、虛無縹緲的。企業必須通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來提升競爭力,如果消費者不能夠記住品牌形象,那么品牌知識的構建就是失敗的。

(3)經營好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關系

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具有左右消費者最終是否選擇該品牌的作用。對于企業來說,與消費者之間培養良好的品牌關系需要企業充分關注消費者關系質量動態,應該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時刻維護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

(4)從整體上構建強勢品牌知識,引起最大的品牌共鳴

要成功打造一個成熟強勢的品牌,必須從整體角度出發,以引起消費者最大程度的品牌共鳴為目的,以構建品牌知識為手段。對于一個優秀的品牌來說,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缺一不可,企業品牌營銷人員必須從整體出發,才能經營好與消費者的品牌關系,才能最終于消費者建立起一種終極關系達到品牌共鳴。

參考文獻:

篇(8)

(一)堅持科技進步考核,鞏固科技強區建設。以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為重要抓手,深入貫徹落實推進“兩創”和鞏固“科技強區”總戰略,加快建設“生活品質之城”和建設“三個*”。為確保完成各項創建及考核工作任務,我局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主動溝通、匯報,認真完成考核各項準備工作。5月29日,市考核組已對我區進行了20*年度黨政目標考核現場初核。據20*年5月的《20*年度縣(市、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預報告:20*年度我區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為5.33億元,較上年增長19.13%,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例為1.24%,較20*年增長4.27%。為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每兩年一次的省級科技強區復核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引進培育高新產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上半年,區科技局以“企業服務月”活動為抓手,深入調研企業實際情況,重點開展輔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先后走訪了多家企業,做好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申報輔導工作。開展20*年度*區科技進步獎評審,共評出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2項。涌現了大批創新型科技項目,截止5月底,已輔導推薦*匯捷食品化工有限公司、*利爾達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申報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已推薦國家星火計劃等國家、省、市科技計劃65項,已有*凱迪環衛機械設備廠的立式垃圾壓縮機等7個項目列入*市成果轉化項目。同時,組織*中亞機械有限公司、虎牌控股集團、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人人集團有限公司4家企業申報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100強,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47家。組織企業參加*市科技創新五個“十佳”評選活動,*區科技創業中心獲得*市“十佳”孵化器榮譽稱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天馬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培育成為*區唯一首批列入“*市科技創新十佳高新技術企業”的單位,該公司20*年研發費投入達6950萬元,獲得多項國家技術專利,并被培育為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25.61億元,利潤總額達3.12億元。該公司共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4項,國家火炬攻關項目2項,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8項,已集“中國名牌”、“國家免檢”、“中國馳名商標”、和“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四大國家級榮譽稱號于一身,成為*高新技術的龍頭企業。

(三)培育發展創意產業,推進產學研聯合。緊緊抓住文化創意產業良好的發展機遇。圍繞運河天地文化創意園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區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建立由區統計局、科技局、鎮(街道)、基地等組成的文化創意產業統計服務體系,在各鎮(街道)建立了文化創意發展領導小組,加快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屬地管理工作機制。對符合認定條件的創意產業基地,啟動了市級孵化器申請認定程序。開展以“擦亮運河天地品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完成“運河天地”品牌的商標注冊工作。上半年,還積極配合區政府與城市學院成立創意產業項目小組,主題開展《*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地調研》,并與城市學院在“*區全民科學素養調研”、知識產權等方面合作開展軟課題項目,促進了產學研聯合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積極推動轄區企業與院校合作申請*市產學研項目,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服務平臺,有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轄區所屬的*市化工研究院被評為二*年度*市科技創新十佳高校院系科研院所。

篇(9)

 

1.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現狀

1.1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現狀

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職責是承擔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及監測管理,負責全市檢驗監測體系建設、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落實、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申報等項工作。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4名,配備一輛檢測車和3臺速測儀器,可以承擔農產品農藥殘留速測和業務培訓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個,蔬果3328 個農業論文,食用菌60個,其中送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測試中心(楊凌)檢測樣品 105個,總體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 8次,抽檢樣品 139個,合格率97.8 %。近年來,我市未出現因食用初級農產品而引發的中毒事件,維護了公眾健康,切實保障了農產品消費安全論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實施意見》正式啟動實施,先后在市恒豐園蔬菜批發市場、寶商家美佳超市、華潤萬家超市等建立了10個蔬菜檢測室,專人負責,配備了檢測人員,制訂完善了各項制度,開展日常檢測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經營的水果和蔬菜樣品進行農殘檢測,并向農業部門通報檢測信息農業論文,有效防止不合格農產品在市場流通,有力保障城鄉居民的消費安全。其次在市區批發市場使用政府公益崗位聘用檢測人員,分別安排在金臺、渭濱和陳倉區的農產品批零市場和生產基地,既解決了人員工資待遇問題,又保障入市檢測順利實施。

1.2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現狀

市屬九縣三區中,我市已有陳倉區、鳳翔、太白、岐山和扶風等縣先后建立農產品質檢站,其余各縣均在農口部門設立了農產品檢測站。其中,陳倉區和鳳翔縣已完成項目建設,等待驗收,眉縣、隴縣、鳳縣、金臺區和渭濱區也在努力爭取建設項目。目前有農藥殘留速測儀器的縣區,也只能進行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速測。

2.存在問題

2.1監管體系不健全

大多數縣區農業局沒有單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有些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的牌子掛在農技中心,執法大隊,無固定編制,無專職檢測人員農業論文,檢測設備不齊全,監管工作不能獨立進行。鄉鎮監管責任還沒有落實,難以完成依法監管職責,監管體系不健全,缺位問題非常突出。

2.2使用農業投入品

個別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為了盲目追求產量和收入,忽視農產品質量,大量使用超標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生長劑等其他農業投入品,導致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存在隱患論文格式模板。

2.3檢測能力差

市監測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簡單的農藥殘留速測儀器,只能進行部分速測檢驗工作。大部分縣區還沒有爭取到監測項目建設,有些縣區檢測儀器只能閑置,沒有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市、縣經費不足問題更為突出,根本無法開展日常監測工作,難以有效監管。

3.對策及建議

3.1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資金投入力度農業論文,財政部門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把加大檢驗體系建設,開展例行檢測和監督檢測等工作經費足額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3.2加快監管體系建設

逐步建立以市級監測中心為龍頭,以縣(區)監測站為依托,以鄉鎮檢測所為基礎,以農產品產銷企業(批發市場、大型超市、農產品產地、專業協會及鄉鎮重點農產品集散地)內設檢測室為補充的“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形成“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監管模式。從上到下形成一個監管網絡,職責明確、關系協調、運轉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3.3 實行市場準入制度

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和市執法大隊加大對各大超市、農貿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要求其建立農產品檢測室,每天進行抽樣檢測農業論文,建立檔案管理論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農產品堅決不能入市銷售,對檢測發現重大質量問題的農產品要及時上報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處理。

3.4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加快農業標準化,圍繞“統一、簡化、協調、選優”原則,擴大示范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和產業效益,實現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運用。通過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區,進一步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工作。

3.5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通過新聞媒體、發放宣傳資料、現場檢測、舉辦培訓班、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等形式,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信息和法律法規經常性的宣傳,提高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引導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指導消費者安全消費。

參考文獻:

[1]錢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析[J].河北農業科技,2007(2).

[2]雷鄭莉,張玲,祁玉峰.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現狀及構建[J].河南農業科學,2007(2):114-116.

篇(10)

農業產業化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農村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式,指在穩定的前提下,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牽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區域性主導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內外貿、經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十二五期間,如何變我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的格局為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形式,解決農工商分離、產供銷脫節的問題,把千家萬戶的生產與市場銜接起來,促進上饒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是必由的路徑。

1 上饒市農業產業化取得的成績

(1)龍頭企業數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66家,市級龍頭企業120家。

(2)龍頭企業規模增大。全市68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2%,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達到3家,億元以上達到22 家。列入全省“雙十雙百”工程的14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0.43億元。

(3)帶動農戶總量增大。我市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38.6萬戶,帶動農戶增收3.8億元。如萬年生豬集團大力推行“協會+集團+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豬模式,帶動農戶養殖1.2萬家。

(4)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工商登記,農民合作社成員總數23000人。

(5)農產品品牌建設上了一個臺階。截止2008年底,我市獲著名農產品商標24個;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47個;獲綠標343個;獲有機食品標志216個;無公害農產品68個。萬年貢米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婺源縣成為中國綠茶核心產區金三角之一,德興的“源森”牌紅花油被評為江西省名牌(農)產品。

2 上饒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饒市雖然有著豐富的農產品和農業資源,但農業生產仍處于粗放型的傳統農業發展階段,農產品加工能力和轉化率都相對較低,長期以來普遍存在單一的粗加工產品多,系列開發深加工產品少;大路貨產品多,名優特新產品少;中低檔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平銷產品多,暢銷產品少;內向型產品多,外向型產品少等“五多五少”的問題。農產品深加工轉化增值率低,資源開發層次淺,造成農業后續利益流失,農產品的高附加值難以實現。

(2)組織化程度低,市場開拓能力弱。

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現在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所以只能走組織化經營這條道路。近年來,雖然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較快發展,但是總的來看組織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201個,其中專業合作社57個、協會95個、其它49個,部分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仍是社團法人,以技術咨詢服務、交流生產經驗和有關信息為主,在引領千家萬戶的農民如何正確把握市場、順利走向市場方面還缺乏有效的辦法,真正能夠實現有效開拓市場的非常有限。

(3)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能力不強。

規模較小,實力較弱,輻射能力不強是上饒市大部分龍頭企業面臨的情況。據統計,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饒市級以上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188家,省級以上為68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只有22家,過10億的3家。由于龍頭企業發展主要受到融資困難、資金短缺的影響,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低,導致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難于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

(4)品牌競爭能力不強。

一是農產品品牌意識淡薄,對農產品商標注冊的認識不足,一些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搶注,沒有把商標作為拓展市場營銷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饒市農產品的少有大品牌,處于牌子少又不響的處境。

3 上饒十二五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路徑

3.1 突出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十二五”期間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抓農產品加工業,抓加工業必須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必須培育大品牌,從而才能延伸產業鏈,完善服務鏈,擰緊利益鏈。抓住了農產品加工,就抓住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的關鍵。

(1)糧食加工。我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鄱陽湖更是全國聞名的“天下糧倉”,2008年糧食總產達286.5萬噸。要想增加糧食產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實現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加工向多品種加工、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重點扶持年貢米集團、弋陽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糧食加工企業。

(2)茶葉加工。以名優茶、有機茶、保健茶為重點,加大茶飲料、茶多酚等茶葉系列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延伸產品鏈條。整合茶葉的品牌資源,全市重點培植3-5個精品名牌。加強綠茶加工企業的改造與建設,提高綠茶的質量和檔次,擴大出口創匯。重點扶持婺源綠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機茶葉、“源發”牌綠茶、“林生”牌綠茶、“綠露”牌上饒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產加工。依托以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為代表的全市水產養殖優勢,以漁業龍頭企業建設為核心,重點扶持以鰻魚加工、龍蝦加工以及常規魚的熏、糟制品為主的系列加工企業。完善優化產品結構,研究開發精深加工系列魚制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食品等,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業,不斷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饒全市林業用地面積為2058.2萬畝,林木綠化率達57.7%,活立木總蓄積3836.9萬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積158.4萬畝,毛竹18314.6萬株;用材林面積876.0萬畝,蓄積1861.6萬立方米,林木資源非常豐富。我們要以林木原料基地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帶動,重點發展竹膠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筍、竹工藝品、細木工板、高(中)密度纖維板、貼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實施無公害和標準化發展戰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規模大、牽引力強的畜禽加工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企業改制,引進一批有高新技術、先進設備的新企業。以加工冷卻肉、分割肉為突破口,生產適銷對路的袋裝冷卻肉為主的衛生方便食品,逐步實現畜產品由農貿市場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

品牌化是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培育農產品品牌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轉變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饒農業發展的增長方式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必須積極推進上饒“特色品牌,做大做強優秀品牌”農產品的品牌培育戰略。

近年來,我市在樹品牌、創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總的來說,我市農產品品牌雜、規模小、檔次低、競爭力弱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如婺源的茶葉品牌就有近40個,大大小小的茶葉加工作坊有400余家,這種“百茶齊放”現象導致過度競爭,誰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門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更新觀念,強化品牌經營意識,以地理標志保護、原產地保護為平臺,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響一個品牌。

3.3 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風險不僅僅停留在生產領域,已經轉向到了市場流通領域。發展是硬道理,賣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樣的農產品流通市場主體,放眼全球開拓農產品的銷售市場。

(1)大力發展公司制農業企業。以優勢產業為重點,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農產品經營公司,力促三個轉變,即從單純從事農副產品收購,向苗種、生產資料供應、加工、保鮮、貯藏、運銷等一體化經營轉變;由以本地營銷為主轉向本地與外地、國內與國際營銷并重,深購遠銷,實現銷售市場多元化;由注重農副產品的現貨收購經銷向注重市場信息的收集方向發展,發揮好信息在引導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發展超市農業。超市系統代表現代流通業的發展方向,對農產品加工業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他們都是貨架銷售為主,擺上貨架的東西與零售店里擺進柜臺的東西不一樣,與進農貿市場的更不一樣,同樣的水果玉米進入上饒市區的超市銷售與進農貿市場的價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們要引導農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主動與國內外大中型農產品連鎖超市掛鉤,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品供銷關系,為農產品銷售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

(3)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加工配送、電子結算等新型物流業態。發展集團購買、連鎖經營、集中配送、電子商務,落實國家和省、市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減輕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農業企業融資難問題

(1)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資作用。雖然上饒的經濟和財政實力還不足以大規模反哺農業,但是政府財政支出新增財力的使用應當大幅度向“三農”傾斜,特別是對于法定支農支出要確保落到實處,并最大程度去爭取國家各項支農資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當投融資的主導力量,而是要正確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為其他有投資能力的投資主體如金融機構和外資創造有利的投資條件,引導資金流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項目。

(2)大力扶持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眾多金融機構當中,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投資農業產業化當中具有先天優勢。在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比較方面,農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員和網點優勢,加之對農村環境的熟悉,在向農業企業提供融資時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風險管理方面有較大的比較優勢,這樣可以相對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在這方面有較低的邊際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降低這些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擴大和豐富農村合作金融的業務范圍,增強業務能力,在這些金融機構開展適應農業企業發展需要的各種貼現、匯兌、信用證等業務,為農業融資創造金融環境。

(3)充分發揮利用外資潛力。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利用外資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實現的。農業產業的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地的資源稟賦,而上饒在許多自然資源上有其獨特優勢,如上饒豐富廉價的土地資源、良好的綠色食品生產條件等,這意味著投資上饒農業產業化能帶來良好的收益,再則近年來上饒基礎設施和投資大環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資成為現實的可能。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政策優惠吸引外資,積極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豐富利用外資的方式。

3.5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積極培育和扶持由農民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負盈虧的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對于有條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為原則,以產權為紐帶,大膽探索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以農戶入股的形式,與合作組織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經營。依托各地的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從不同產業、不同地區農民實際出發,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為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質量,還要切實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化。

(1)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除了要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積極性,更要不斷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財政、技術、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建立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與聯合,淡化興辦合作經濟組織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進一步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做法,在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登記、照章納稅、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實體,同時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在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引下自我組織、自我保護、自我發展。農民從合作組織的服務中得到利益、合作組織通過服務獲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由于目前農民在信息、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各涉農部門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充分發揮在信息、人才、技術、資金、物資、基礎設施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組織社會力量,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1)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涉農部門信息網的作用,在擴展容量的基礎上,規范信息采集、分類。增加報刊雜志、電子網絡、電視和廣播電臺對農業信息的傳播量。

上一篇: 教務系統論文 下一篇: 農業經濟發展論文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95 | 婷婷精品视频223 | 婷婷色五月综合久久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