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31: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化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在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電力行業服務的主體是各大用電客戶,但是在進行電力營銷的過程中通常會遇到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服務界限不清
電力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需要維護好客戶。但是在具體的服務中,很多客戶將優質服務和無償服務等同起來,嚴重的甚至有些用戶對于電力檢修和維護工作人員的態度惡劣,提出諸多無理的要求。這些都對電力營銷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沒有具體的明確服務界限。
2.2市場意識淡薄
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主要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工作人員的管理經驗和營銷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電力營銷也要以市場為主體,要對市場進行深入研究,但是一些工作人員對于市場的概念沒有明確地認識,以致于無法實現電力營銷的現代化建設。
2.3自主能力不強
電力營銷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近年來電力市場競爭不斷加劇,電力銷售的效益無法達到往日的輝煌。但其職能依靠市場或者是經濟的發展來實現自身的發展,自主發展的能力較差。
2.4拖欠電費的現象嚴重
電力營銷的發展主要依靠電費來實現,但是在電力營銷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可會拖欠電費的現象,給供電企業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有些供電企業為了制止這種現象,通常情況下都是采用主動斷電的方式,但是,效果卻適得其反,一些用戶依舊不繳納電費。這就使得供電企業的資金周轉受到限制,而且大面積的停電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嚴重惡不便,對供電企業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都目前為止,電力公司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來解決拖欠電費的現象。
3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3.1要進行營銷人才的培養
電力營銷工作的系統性較強,而且需要一定的實踐性,因此,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業務人員不僅要懂得營銷方面的知識,同時要對電力營銷市場的規劃,維護等相關的知識都了如指掌。因此,電力企業要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適當地開設一些培訓班。由于電力營銷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綜合作用,因此,要對培訓人員進行管理、財務等多方便的培訓。另外,要在企業的內部建立健全獎勵機制,對于業績較好的員工要進行適當的獎勵。但是對于沒有市場意識,且無法達到一定業績的的員工采取相應的懲處措施。這樣才能提高營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努力打造一支專業過硬、責任心強、素質較高且實踐經驗豐富的營銷隊伍。同時,在培訓的過程中還要對相關的系統維護的知識進行普及,使其成為全面的復合型人才。不僅具有專業的營銷能力,同時還掌握相關的維護方法,進而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行。
3.2要進行營銷的創新
由于傳統的營銷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電力營銷市場發展的需要,在現如今的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中體現出了一定的滯后性,因此,電力企業的相關管理人員應該將營銷思想進行定位,要摒棄傳統的營銷理念,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將電力營銷放到電力企業發展的核心上來。其中,電力營銷工作要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營銷模式,建立新穎的電力營銷理念。充分運用計算機、通信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實現市場營銷的現代化建設。要以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為宗旨,加強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3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
在電力行業發展的過程中,提供服務是基礎性工作,同時要將服務和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供電的過程中,由于電力的質量問題造成的電氣設備損壞問題,需要電力公司來負全部的責任。要不斷地擴大服務的內容,想客戶之所想。還要將服務和經營有機統一,企業的經營要以市場為主,因此,為了開拓市場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如果客戶遇到了電力故障問題,相關的工作人員要對其教授電氣設備的操作方法,將設備的維護方法以及設備性能等方面向用戶進行介紹。要確保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還要設置相應的窗口,來專門對用戶產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決,并且依靠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等開設網上咨詢的服務,對電力用戶提供免費的維修服務。
4對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
由于電力行業受市場的影響較大,由于近幾年的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逐漸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發展,因此,對于電力營銷現代化建設工作來說,要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趨勢,在給電力企業發展提供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電力企業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還要逐漸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久而久之,才能作為較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電力企業在原來的生產過程中主要是進行單一的生產,伴隨著電力營銷的現代化建設的腳步的加快,供電企業的發展主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要保證管理者所做決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另外,要加強對用戶信息的反饋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我們還需要逐步建立營銷數據倉庫,在企業內部建立企業整體管理信息系統,在社會整體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逐步完善電子商務系統。未來主要工作如下:(1)逐步建立營銷數據倉庫可以利用這些資料信息對自身業務的運作以及整個市場相關行業的態勢進行詳細的分析,從而作出有利的決策,獲得市場競爭的優勢,例如針對大客戶推出個性化的電力服務計劃等等。這些決策需要對大量的業務數據包括歷史業務數據進行分析才能得到,對大量的業務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在實際的操作中有較大的難度。(2)建立營銷管理決策系統各大電力公司到目前為止已建立了全國領先的客戶服務層、營銷業務層管理軟件,基本統一了全省的營銷管理系統,將營銷現代化工作推進了一大步。在此基礎上,公司正在著力開發營銷管理決策支持層軟件。營銷管理決策支持層是對客戶服務層、營銷業務層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質量實行監督管理的控制中心。通過對營銷業務層處理標準、業務處理時限、客戶服務的監控等特定指標的考核進行職能管理,及時發現問題,迅速予以反映。(3)建立電力企業整體信息管理系統電力企業營銷部門在建立營銷業務管理系統、客戶服務系統、營銷決策系統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實現營銷業務管理系統與負荷管理系統、集中抄表系統的有機集成,通過各部門之間的資源信息共享,逐步建立電力企業整體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為制定營銷策略、市場策劃和開發、客戶分析、政策趨勢、效益評估等營銷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建立電力企業整體信息管理系統。
(一)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然而在這個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與基本經濟體制之間尚沒有協調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不受重視
很多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了解不夠,沒有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對農業經濟管理比較輕視,日常工作中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深入學習黨和國家頒布的與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有關的文件、政策。同時,很多經濟管理人員割裂了農業管理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脫離實際。
(三)農業科技手段的應用比較低
我國的農業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都相對較低,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農業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到位,不利于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還在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比較低,質量也不高,而且農業方面的技術性人才比較缺乏,對農業科技的應用和推廣不夠,技術結構老化,缺少相關的技術服務經費等,都嚴重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的優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健全的體制對于農業經濟管理是很關鍵的。因此,一定要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不斷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轉變理念,加快推進結構轉型,改變傳統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二)樹立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對于加快推動農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是要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是及時更新的。
(三)加大資金投入,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資金支持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因此加大資金投入十分必要。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為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并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吸引國內外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投資,促進資金投入的擴大。同時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引進制度,構建多樣靈活的培訓方式,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使人才積極投身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此外,加強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管理和農業信息經濟等方面的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打造專業化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是推動農村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四)加強科學技術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應用
農業的現代化,就是指農業的科技化發展,因此,科學技術的應用是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在農業生產中,充分應用科學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高效和優質生產,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農業市場的競爭力。第一,要加大對科技引進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實現農產品的現代化生產。第二,要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機械化的生產,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地區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所以,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就應該重視水利設施的建設,促進節水農業的發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五)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
當前,社會的發展中,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對農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注重生態環境效應,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的現代化產生中,要加強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指導,堅持循環利用的原則。同時,發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促進農業的生態化發展。不同地區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要針對土壤的特點,開發專用肥,并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推動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建設。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政策,并進行獎勵,鼓勵農民進行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六)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
二、群眾文化和現代公共文化建設的發展困境
現代公共文化建設在發展過程中,目前還存在一定困境,首先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其文化系統機構相對比較少,不能夠滿足當前群眾文化和現代公共文化建設所需。另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無論是建設政策和經費投入目前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群眾文化事業經費具有技術小、增長慢以及投入總量少的特點,雖然說目前其經費投入呈逐漸上升趨勢,但是在國家財政總支出和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支出中,所占有的比重依然比較小,對其建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最后現代文化建設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相對偏低,文化骨干不穩定,同時在加上人員流失比較嚴重,因此導致群眾文化站多出現人員不足、無轉業干部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現代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群眾文化在現代公共文化建設中的發展
無論是圖書館,文化館還是紀念館,這些公共文化都是為了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服務的,公共文化要真正轉變思路,面對大眾要突出“服務”,事業單位性質不變,工作思路必須改變。我們要從過去的人民群眾上門轉變到文化工作到農村、社區,到最基層服務,堅持將服務面向群眾,走入基層,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之中廣泛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大力發展城鄉文化和校園文化以及軍營文化等等,為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來服務廣大社會。例如婦女家務勞動繁重,沒有時間也沒有經費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則可以適當的依照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婦女進行一些文化活動,以豐富她們的生活;少年兒童在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應該積極鼓勵其去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閱讀不同書籍,以增強自身興趣愛好等等。我國擁有多個民族,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由于民族種類繁多,使我們的群眾文化也各種各樣豐富多彩,各種文化的發展也是參差不齊。為了加快群眾文化與公共文化共通過發展的步伐,就要進行全面的改革規劃,建設富有特色的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體系。要想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進入基層,建設富有發展特色的模范村。比如相關的文化政府部門可以定期的組織當地文化宣傳活動,加大文化宣傳力度,引起人們對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的重視程度,鼓勵建設新文化模范村的快速發展,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帶動群眾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面建設發展。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群眾廣場文化活動,讓其帶動更多的文化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一個繁榮發展的和諧局面。想要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資源共享就是一條合理而且經濟的途徑,比如說由資源共享理念推動的公共圖書館聯盟。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文化日益增長,僅僅一個圖書館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使圖書館聯盟,實現資源的共享已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建立公共圖書館聯盟是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實現互惠互利,把若干個圖書館的相關信息資源系統聯合起來,以便能夠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另外還可以在各區縣大力推廣“社區影視廳”項目,將公益電影引入到社區文化中心、村居委活動室,豐富中老年人文化生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創建示范區(項目)正發揮著“積累經驗、探索示范”的領頭羊作用。構建公共文化體系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以及文明程度的保障。公共文化體系的建立是為了確保人民群眾都能夠平等的享受到文化的基本權利,不僅僅是城市公民,還要包括基層甚至偏遠地區的農村群眾。
一、人力資源的內涵
人力資源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勞動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能力。從廣義上說,智力正常、體魄健全的人都是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是指從事社會化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力,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在現代生產系統中發揮著一定勞動功能的人。從發揮不同的勞動功能來看,企業人力資源由兩部分勞動者組成:一是體力勞動者,即直接操作生產工具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人;二是腦力勞動者,即指那些沒有直接操作生產工具,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擔負著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職能的生產經營管理者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等。
二.人力資源的基本特點
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一樣,既具有質、量、時空的屬性,也具有自然的生理特征,同時,人力作為一種資源又具有不同于一般自然資源的特性。
1、人力資源的生物特性:
生物特性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有機體的最基本特征,同時也是人力資源與礦產資源、能源資源、資本資源和信息資源等的根本區別之一。正因如此,勞動力人口才能不斷增值和繁衍,也才得以時代更替與發展,并存在質的差別。
2、人力資源的社會性:
人與其他生物尤其是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的社會性。人力資源的社會性還表現為勞動者具有語言能力。
3、人力資源的主觀能動性:
人具有思想、感情,有主觀能動性,又能夠有目的、有意識的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由于人力資源本身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才能通過自身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通過不斷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動著生產力的進步,促進著人類社會發展與繁榮。
4、人力資源的可再生性:
人力資源的可再生性表現在:一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人力資源的質和量也在不斷提高和更新;二是人力資源的質具有可恢復性和可增殖性。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可在勞動和不斷學習、訓練中得到增殖和更新。
5、人力資源的個體時效性:
對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而言,他們都有一定的生長周期,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勢必受到以上周期的影響,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進行投資而形成的人力資本存量,及時將其投入社會再生產過程就可以產生收益,發揮效用。
6、人力資源的群體性: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從事某一生產活動的勞動者通常是由若干個體人力組成的人力資源群體,在群體規模較大時,單個個體對整個群體的影響也許不會很大,但其所具有的潛在效應卻會波及到整個群體,即所謂的“示范效應”。
7、人力資源的資本特性
首先,人力資源的潛在性決定了只有通過開發,人力資源才能為社會利用,而要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就需進行物質、資金和時間等的投入。其次,在使用過程中,勞動者的體力將不斷衰竭,其所具有的知識、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等也將不斷過時、老化并衰退,造成人力資源的有形和無形磨損。
三、人力資源管理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支持企業長遠發展,從戰略職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之一,是將企業的員工設為非常重要的資源,是企業價值重要的體現,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將這些資源加以有效開發利用,使之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通過提升員工的效率和組織的效率實現人力資源的價值,與企業戰略目標相結合,使人力資源為企業增值服務。
1、人才開發:
1)人才開發的目的:
使社會人才成為企業人才。雖然我們在招聘時對應聘者的基本素質做了基本的規定和審核,但要想使應聘者的能力能充分為我所用,還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培訓。例如:當我們招聘一名銷售代表時可能會要求他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如果我們不對他進行有關公司和產品知識的培訓,他還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戶介紹我們的公司和產品,只有提供相應的支持,員工的才能才會被開發利用,從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使人才適應企業的變化和發展。隨著市場的變化,企業也會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對人才的要求也會不斷變化和提高,而企業不可能靠頻繁地換人來適應這種變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據企業的需求不斷為員工提供學習提升的機會,使員工的能力不斷增長,以適應企業的發展。
2)人才開發的主要方法:
人才開發的主要方法是培訓,培訓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即可以是參加培訓課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崗位上的輔導和訓練,還可以用鼓勵員工自學的方式使員工自己通過讀書、上學、進修等方法來進行自我培訓,因為是以為企業開發人才為目的,因此,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從企業對人才知識技能的需求出發,鼓勵員工按企業的要求去不斷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當地使用人才,能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其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并能引導員工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對企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人力資本與其他資本相比有其獨特性,即其創造利潤的能力有很大的彈性,一個工人可以每天生產20件產品,也可以每天生產50件產品,一個銷售員可以每年帶來10萬元利潤,也可以每年帶來40萬元利潤,這關鍵看企業如何去使用員工。從人力資本開發的角度來講,員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
要想使人才創造最大價值,就要為員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種支持,包括相關的培訓、相應的辦公設備、其他部門的配合等等,這樣,員工的工作才能得心應手,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大效益。
2)激勵:
激勵的作用:激勵一方面可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其能為企業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對員工進行引導,鼓勵員工去做正確的事,使員工素質有所提高,從而使人才增值。
激勵的方法:激勵可以通過滿足員工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種方法去實現,滿足物質需求可以通過工資、獎金、福利等多種方式實現,滿足精神需求可以通過提供晉升或發展機會、感情關懷、工作成績認可等方式來實現。
四、人力資源投資
人力資源投資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個人力資源分支概念,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較早提出“人力資本”,隨后被很多經濟學家所確認。人力資源的智能開發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任何企業經營管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人力資源投資的主要內容
1)用于教育和衛生保健的投資。通過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即提高勞動者的工作能力、技術水平、熟練程度,從而增加未來收益;衛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勞動者的身體素質,從而增強工作能力。
2)用于生活福利、安全保護措施的投資.生活福利支出可以保證職工生活的安定性,促使職工情緒飽滿,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護投資主要用于保證職工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傷害和職業疾病的發生。
由此可見,人力資本在客觀上是存在的,人力資源投資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但許多人對人力資本概念仍未能接受,認為把“教育”當作一種“投資”是對教育的崇高意義的否定,把“保健”當成一種“投資”同樣貶低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崇高意義.現代經濟學家認為,這些看法是對人力資本理論的誤解。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也有增加國民收入或企業收益的目的,它們在經濟上的作用是絕對不可忽視的。
2、人力資源投資為企業儲備資產
資產具有三個基本屬性.第一項最重要的確認標準是具有未來服務的潛力或效益.從企業從事人力資源投資的目的來看,就是為了提高職工未來的服務潛力。顯然,人力資源投資符合這項確認標準.資產的第二項確認標準是,其價值可以用貨幣加以計量,否則就不可能反映于企業會計報表之中。從現代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年花費于人力資源的投資,其中包括研究和開發支出、專業技術人員招聘和培訓支出的金額是相當大的,它們都可以用貨幣加以計量。因而,人力資源投資也符合第二項確認標準。資產的第三項確認標準是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企業職工整體可以視為企業所實際“擁有”的人力資源。從現代經濟現實來看,商譽作為一項無形資產,可以高估企業的價值,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個企業擁有穩定和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五、構筑人才資源高地
科技競爭,特別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重要作用,構筑起人才資源高地。主動招賢、敬賢、讓賢,為各類人才充分自由地發揮其專長創造各種有利條件,使人才在其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凌世君,桂林市檔案局編研征集科科長,助理研究員,廣西桂林541002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11―0164一04
建設現代化國際名城是桂林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在這項偉大工程的設計、實施過程中,對此戰略目標的方方面面進行廣泛深入的理論探討,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試就現代化國際名城的文化建設,談些粗淺看法。
一、現代化國際名城及其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現代化國際名城是個綜合目標,可以分解為三層意思:一是現代化城市,二是國際化城市,三是國際著名城市(國際名城)。關于國際名城,雖然理論界尚無完整定義,但比較容易理解,簡單地說,國際名城就是以一方面和多方面因素而在國際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城市,如北京、巴黎、羅馬、麥加,甚至拉斯維加斯;國際化城市,是指那些以一方面或多方面功能突出地服務于國際社會的城市,如國際會議中心日內瓦、多種國際機構駐地布魯塞爾、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等;而要解釋何為現代化城市,則必須先弄清什么是現代化。所謂現代化,是指不發達社會成為發達社會的過程和目標。作為過程,其首要標志,是用先進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結構及政治意識形態隨之出現變化(其標志為政治民主、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社會流動和現代化人格)。作為目標,一般指以當達社會為參照系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先進生產力水平及消費水平。現代化城市即城市的現代化,其內涵包括城市的經濟系統,政治、行政系統,文化系統,物質承載系統(即基礎設施),生態系統的現代化。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來看,現代化城市,是指區別于古代城市、中世紀城市、近代城市和將來的超現代化城市的一種城市形態,是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如紐約、東京、悉尼等。
現代化城市不一定是國際名城,反之亦然。桂林所要建設的,既不是單一的國際名城,也不是單一的現代化城市或國際化城市,而是三種城市范型的迭加,必須顧及三方面要求,兼有三方面功能,形成獨樹一幟的范例。這里所說的現代化國際名城桂林,是在原有國際著名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基礎上,調動內部能使桂林成為現代化國際名城的一切積極因素,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文化的、自然的、歷史的等等,面向21世紀,吸收并融合人類一切先進的、對城市現代化建設有益的文明成果和經驗,以國際公認的現代化尺度為標準,進行優化建設,塑造全新的現代化國際名城形象。
現代化國際名城,不只是經濟的、技術的概念,更應該是文化的概念,它往往以硬件形象與軟件形象綜合而成的文化形象影響于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在向現代化邁進的征程中,不但不能忽視而且還應該刻意加強自身富有地域本質特征的文化建設。這是因為: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與文化的界限日益淡化,而其雙向互動的作用日益明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而綜合經濟實力的提高,將更多地依賴于科技和文化的發展。其次,經濟建設固然是一個城市走向現代化的基本推動力,但是,帶有終極意義的卻是文化的匯聚,一個城市有著怎樣的文化生態狀況,是衡量這個城市現代文明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尺,也是這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志。在現代化國際名城共有的先進物質基礎條件下,只有高水平和獨具特色的文化特質(含內在與外部形象)表現的個性品位,才能形成與眾不同的城市風格和魅力。只有經濟軀殼,沒有文化內涵的城市,不會成為現代化城市,更不用說成為國際名城。最后,經濟與文化沒有自然而然同步發展的必然性,經濟要現代化,必須通過“抓”,文化要現代化,也必須通過“抓”,不去有計劃有組織地“抓”,經濟上不去,文化也上不去。那種認為“經濟上去了,文化自然會上去”的想法,是不符合社會發展實際的。
二、桂林現代化國際名城的文化類型選擇
現代化、國際化是世界城市發展的潮流,其發展態勢日趨同一。換言之,現代化的尺度,國際化的標準,對任何國家都是一致的,而真正使一個城市成為現代化國際名城并賦予其鮮明特色的,是體現在這個城市中深厚的文化積淀。這種文化積淀,來自于政治、歷史、現實社會,以及地緣、地域、自然和民族等等,來自于所在國家擔負的職能。因而,建設現代化國際名城,選擇適合自身的文化發展類型,對城市文化與時代共性一致以外的個性特征和風格進行較為準確的整體定位,就顯得十分重要。
綜觀全球稱得上現代化國際名城的城市,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發達國家(或地區)中與整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建設同步,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國際名城;另一大類是發展中國家一些重要城市。雖然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不高,但由于集中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作為單個城市,現代化程度很高。第一大類城市中大約有如下三種類型:一是國際大都會,如巴黎、倫敦、紐約、維也納、柏林、東京。這些城市大都是一國首都,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于一身,各方面綜合發展,城市規模很大(紐約雖不是首都,但由于所在國的首都只行使政治職能,它們的作用非同一般)。二是因政治、歷史、自然、地緣等優勢發展起來而聞名世界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馬賽、鹿特丹、利物浦、橫濱;國際商貿金融中心新加坡城、香港、東京;國際機構駐地及會議中心布魯塞爾、日內瓦。這類城市規模有大有小,各具優勢和特色。三是文化名城,如米蘭、佛羅倫薩、威尼斯、京都、奈良等。這些城市早就以其文化特色聞名于世,而隨著整個國家現代化水平提高得以跨入現代化城市之列。第二大類現代化國際名城也有兩種類型:一是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前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會:如北京、莫斯科、布達佩斯、華沙。二是經濟相對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城市,如里約熱內盧、圣保羅。
將桂林市置于現代化國際名城之林考察,我們發現,桂林這座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具備十分獨特的品質:
1.桂林市是當代中國的一個非省會中等城市,城市性質是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2.在地域上桂林屬于中國南方少數民族自治區。雖以漢民族文化為其主調,但城內和周邊郊縣
有數十個少數民族聚居,各類文化富有民族色彩。 3.在地緣上,桂林屬亞歐大陸東亞部分,雖不沿邊沿江沿海,但距海距邊距江很近。鑒于世界文化東移等因素,桂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稱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
4.桂林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長期以來是中國南方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內部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形成了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城景交融的城市建設格局和獨特風貌。
5.桂林得天獨厚,擁有中國第一流的自然風光,是國家級風景區,以風景游覽城市聞名天下。同時,又是國家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存。每年接待50多萬人境旅游者,近千萬國內游客。
上述分析可知,桂林市既不同于莫斯科、華沙,不同于日內瓦、布魯塞爾,也不同于米蘭、佛羅倫薩,更不同于巴黎、紐約。桂林所要選擇的文化類型,應從自身特性出發,超越現有現代化國際名城模式,建立獨一無二、具有桂林個性特色的山水風光型社會主義文化。
桂林的山水文化,是桂林文化中最有特色、極其活躍、極富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一種獨特神奇的文化,不僅在中國首屈一指,即便在全世界,桂林山水文化亦可稱為人類山水文化的精粹。桂林把建設現代化國際名城的現代化文化定位于山水風光型,不但符合桂林市的實際,也符合國人世人愿望。這種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為核心,以山水自然美、藝術美為主要表現形式,融合古今中外人類先進文明,擁有當今世界先進文化設施,聚集大批優秀文化人才,形成充滿活力,鼓勵競爭,高度民主、高度科學,多元多維、多種類、多層次的文化格局;以山水文化為主體,環境教育文化、科學文化、歷史文化、旅游文化、企業文化、群眾文化、市場文化、本土文學、地方藝術、民族民俗文化、環境文化、建筑文化、園林文化、飲食文化,構成桂林國際名城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化文化。
三、桂林現代化國際名城的現代化文化建設內涵
這個內涵的確立,以文化類型定位為前提,以面向21世紀、面向世界文化,適應時代與國際社會發展要求,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導向,以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必然性和現有基礎承受的可能性為條件,不僅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要緊密結合才能準確、可信、可靠、可行。“內涵”一經確定,也就成為歷史性的現代化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
現代化文化建設的內涵,有長期、中期、近期之分,且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以相對穩定的動態形式存在和發展。無論屬哪個時期的文化建設內涵,都應是桂林自身形成的文化的延續,都不能離開現有的基礎。因此在提出現代化文化建設內涵之前,正確認識桂林文化建設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
(1)以奇山、秀水、幽洞、美石、摩崖石刻山水詩文、田園風光、園林景觀、城市建筑融為一體的山水文化;以寶積山、甑皮巖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靈渠、相思埭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靖江王陵、王府為代表的明藩王文化,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儺面、儺戲、儺舞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趙觀文、陳宏謀、況周頤、康有為、李宗仁、歐陽予倩、、、艾青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等等,使桂林形成了豐腴的文化土壤、悠久的文化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2)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科學技術體系,擁有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區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唯一的國家文科基地。(3)經過近50年建設,擁有規模初具的文化基礎設施,包括各類新聞媒體、出版社、圖書館、影劇院、博物館、文物、美術館、藝術館以及各級文化館等。(4)有健全的文聯、科協、社科聯等文化協會、學會,數以萬計的會員隊伍,可謂專家云集、學者薈萃。(5)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科普、文藝創作、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涌現出大批先進科技成果,獲國家大獎的文藝精品和拿金牌的體育項目,拓展了文化建設的廣度和深度。(6)市民受教育程度較高,文化水平、文化素養、文化心理基礎好,可塑性大。(7)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不斷提高,積極實踐,取得了豐富的領導經驗。(8)改革開放空前深入,經濟建設高速穩定發展,為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環境。然而,桂林文化現狀與現代化國際名城現代化文化的差距顯而易見。我們的經濟建設速度比國內許多同類城市緩慢,經濟實力薄弱,全市還未曾進人小康,文化建設仍處于步履維艱階段。文化建設超前邁進并非沒有可能,近年文藝作品屢獲國家大獎即是明證,但是整體建設仍然必須與經濟建設相適應。 桂林現代化國際名城現代化文化建設總的內涵,以樹立國際名城文化形象為總目標,涵蓋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這里所提到的并非全部。只是它的主要方面,這些方面,也是質和量的要求,并不是實指近期必須完成的具體計劃。具體而言,應包括如下內容:
1.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名人及各類專門人才。擁有世界級的文化名人,是一個城市之所以成為名城的重要因素和標志,佛羅倫薩因為產生了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卜迦丘而成為一座不朽的文化名城,維也納因為產生了施特勞斯家族、莫扎特而成為音樂之都,曲阜因為產生了孔子和孔子文化而成為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享有國際聲望的文化名人,足以使一座城市名揚四海。桂林應該創造條件,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在擁有文化精英群體的同時,擁有各類的專業拔尖人才、一般性人才,建設一支龐大的文化隊伍,并形成梯級結構,以保證文化建設長盛不衰,后繼有人。人才的獲得,有兩個途徑,一是培養,二是引進。其關鍵,在于形成、提高匯聚知識分子的機制和能力,形成“宜人獨桂林”的文化環境。建議建立桂林名人博物館,宣傳介紹在桂林工作、生活過,為桂林建設作出貢獻的古今中外名人事跡,擴大名人效應。
2.有一個達到當代水平的文化積累、發展和傳播系統。它又包含著四個子系統:學校、圖書館、研究機構、大眾傳媒。擁有大批現代文化項目,在科技、教育、文學、藝術、體育、園林、旅游等方面產生與現代化國際名城相匹配的成果。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成果已經并正在改變著文化的面貌、增添文化的手段、豐富文化的內容。科技本身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大力發展科技文化,奔向國際學術的前沿,掌握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出現更多優秀科研成果,使桂林的文化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在教育方面,國際上許多城市以大學城聞名,如英國的牛津,中國尚無一座大學城。桂林擁有7所大專院校,在校生占城市人口比例之高,在全國名列前茅,桂林有能力,也要有信心,建成社會主義中國的大學城。其關鍵在于構筑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應以旅游、電子、地質及綜合人才培養為核心。
文學藝術的繁榮是桂林的優勢,本土文學、地方藝術創作、演出,山水風光攝影、山水繪畫、書法
創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要在廣泛普及的基礎上,大力抓精品創作,目標不能只放在“五個一”工程獲獎上,還應放在產生國際影響、震動世界文壇上。要逐步形成桂林畫派、桂林詩派、桂林小說派、桂林書派,要建立世界水平的城市雕塑,培育產生代表桂林的各類作品。
在體育方面,以時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為契機,培養更多的明星,特別是世界級體育明星。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舉辦國際大型體育競賽活動,一方面擴大影響,另一方面增加國際先進水平的體育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后勁。
在園林建設方面,以山水為依托的桂林園林已獨具特色,應在此基礎上拓展創意,加大科技含量,在保持城景交融的特色的同時,憑借山水優勢,推出一批獨具魅力的園林建筑。整個桂林應建成園林式城市,體現自身建筑風格,所有建筑的層高、體量、色彩、形式、相互距離都要作出統一的、明確的規定,不論新城區老城區,絕對不能機械模仿大都市興建超高的摩天大樓。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正處于迅速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先進的管理理論和體制已經成為建筑業從各種行業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手段。針對建筑業的特點,將建筑企業內部企業文化建設方法總結如下。
一、管理層建設
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因涉及工種多,技術含量高和各個環節的協調等許多問題,使得實施項目管理顯得格外重要。工程部作為項目的直接管理部門,在公司計劃成本的控制下,負責施工管理人員的培訓、考核,每一工程完工后,對項目管理人員按崗位工作標準評定,從而對項目管理人員起到了檢查督促的作用。
管理層不應該將自己的權利凌駕于公司制度之上,應該提升自制力,把自身規范于所制定的各種制度之內,堅決抵制特權主義。
建立一個項目管理的指導組,其目標是專門研究項目標準化管理。管理層應做到抓典型,總結經驗,交流推廣。組織項目經驗交流會,堅持到項目管理協會、項目管理的培訓機構、兄弟單位開展交流,接受一些新理念,廣開思路。
二、員工素質建設
建筑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筑企業中人的因素在生產力構成中的比例較大。從材料購買到施工建設,直至最后的完工檢驗,都是由企業員工所操作。在這些過程中,員工的集體意識與企業利益責任感是不可或缺的,他們的意識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利益。借助計算機和網絡,項目管理更加科學化、現代化。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員工更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崗位工作與企業發展的需要。
1.身體素質建設。在錄用員工的初期就應該選擇身體條件較好,免疫能力較強的員工。建筑工作大都是強體力勞動,從業者必須是年輕力壯、沒有疾病的人。建筑工人的工作環境較惡劣,一年四季都要進行工作,良好的身體素質條件,是從事建筑行業的基礎。企業應該定期組織身體健康大檢查活動,保證員工身體狀況處于良好水平。施工地點以及辦公地點都應常備對抗各季節多發病癥的日常藥品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急救工具。
2.文化素質建設。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具有口碑的建筑工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免費為員工開展“建設職業技能崗位培訓與鑒定工作”的活動,鼓勵員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必要技術知識,培養和加強員工的職業技能。也可對員工進行內部培訓,在企業內部選擇一些有資歷、有經驗、有文化的高層人員對內部員工進行培訓。
3.思想素質建設。建筑施工處處存在著安全隱患,是一個高危的工作,員工稍不謹慎就會危及生命安全。企業應對基本安全知識進行宣傳教育,編制并張貼施工地安全手冊以及安全實施施工守則與宣傳海報,時刻提醒員工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危害他人安全。一個施工項目的實施需要一個施工團隊互相配合,相互協作來完成。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托馬斯·彼得曾說:“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期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對組織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建筑企業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業文化氛圍,用優秀的企業“文化力”協調和引導人的行為,統一共同的價值觀,才能形成強大的內聚力。
三、調整內部矛盾,創造和諧氛圍
每個員工都是一個意識的獨立體,難免會有員工意見不一或發生分歧的情況發生,如何才能避免員工們因意見不一而耽誤工作,使企業遭受損失。這就需要員工把自己當成企業中的一分子,為了企業的利益,相互謙讓,創造和諧氣氛。
在企業內開展各種聚會活動,比如晨會、夕會、總結會、慶祝會等加強員工之間的相互接觸與感情基礎的活動。每隔一段時間就應該進行一次員工間的互評活動,增進員工間的相互了解,形成一種相互監督的體系,幫助員工相互吸取意見,做到取長補短。在網絡上建立一個員工互動平臺,為每個員工申請一個賬號,員工可以通過賬號,看見企業的各種文化建設,亦可加強員工間的相互溝通。員工可通過此平臺進入意見箱,提出自己對企業、對組織、對其他員工的建議,最后由意見箱管理員分類審核后進行反饋,并針對意見進行改進。
四、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信譽
由于現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來越高,由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越來越高,企業可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優勢來樹立企業形象。
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模式
實施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很多,具體到每個企業都有其相應的文化建設模式,可以說沒有企業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就沒有整個企業管理的科學性。企業要具有切實可行的文化建設方式和方法,以正確引導和影響員工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
第一,知行合一是創造企業管理新境界的文化建設方式。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在我國企業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很多企業的文化管理還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從內涵上把握,這與對企業文化建設理解的片面性是分不開的。企業文化建設就是要把本企業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領導者或者集體形成的對企業產生影響的各種文化要素,諸如企業信條、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基本價值觀、世界觀、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已有的知識性文化融合到企業的生產管理中,來統一員工的思想、引導員工的行動。
第二,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傳統的企業管理是以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忽視了人文的因素,過分強調企業的制度和紀律,對員工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使企業與員工間變成純粹的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脫離了企業的文化紐帶。這樣企業自然會僵化,導致員工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下降,損害企業的凝聚力。現代企業之間不再僅僅是產品和市場的競爭,更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因此,現代企業的文化建設應緊緊圍繞著人性化、和諧化的理念,以人為本,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滿足員工的各種要求,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讓員工在企業踐行中激發工作熱情和創造力、達到自我管理、實現自我價值,從而體現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突出特色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生命力。企業文化建設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綜合考慮企業自身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經營策略、企業內外部環境等多種因素而確定的獨特文化管理模式,不同企業文化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建設策略有所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才決定了不同企業的個性化特色。每個企業應表現出自己獨具個性的文化色彩,才會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只有具有個性化的企業文化才是真正具有企業自身特點的企業文化,才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終成為企業的無形財富,成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藝術的長期存在的實體,建筑設計依附于文化環境和地域環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審美觀和文化認同感,同時,建筑能夠展示和促進文化發展,所以文化與建筑是內在統一的。
1.2當代建筑設計作品缺乏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建筑文化淵源流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的發展,建筑設計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國際化與多元化成為建筑設計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樓林立,發展迅速,鋼筋混凝土與玻璃幕墻成為了現代建筑的流行設計語言。中國建筑業也迎來了空前繁榮,大城市中各種類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體來講,中國現代的建筑設計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國文化的民族文化內涵。設計師需要從建筑設計中能將傳統文化融于現代建筑設計之中,并找到合適的方法形成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建筑風格,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延續,又能夠體現時代特色。
2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的結合,需要分兩個層次來把握:
1)物質與形式層面。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要從建筑的整體布局、顏色、空間、材質、形態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點;2)精神內涵層面。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表現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風格講究秩序、講究對稱、講究穩重和諧、講究端莊大氣,同時也具有浪漫優雅的氣質,這是現代建筑設計師設計理念繼承和演繹的關鍵所在。
3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的具體方法
1)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上,應該側重于對其內在精神的演繹。
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應該避免保守僵化的誤區,避免機械的照搬中國古建筑的具體形式,由于時代不同,材料技術不同,建筑的功能體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設計當中,應該側重于對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演繹,創造性地結合現代建筑設計與傳統文化,做到繼承中創新。
2)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用的表達形式。
建筑是具體存在的實體,它通過空間、形態、色彩、質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組合來實現建筑藝術的視覺感受和精神內涵。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這些元素有著非常鮮明的特色并以此來反映它的文化傾向,這是現代建筑設計反映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a.建筑形態。建筑形態是指建筑的整體布局、空間大小、尺度等,中國傳統文化對事物的形態具有自己的審美習慣,講究對稱,秩序,講究不同的形態創造不同的意境,現代建筑師通過對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空間、形式、結構、比例、均衡、節奏等造型符號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選擇適合建筑類型的組合方式,達到所要表達的建筑文化意義。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構成建筑視覺認知符號系統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獨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國的建筑色彩豐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象征意義,比如紅色象征熱烈、喜慶、吉祥、浪漫,黃色象征富貴和皇權。現代建筑利用色彩和傳統文化的呼應是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質感。材料和質感的運用是建筑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與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設計的理想目標,建筑材質符號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質感,給觀賞者不同的審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談起灰磚,談起白墻灰瓦,人們會自然的聯想到中國傳統建筑。利用人們熟知的材質肌理來向觀賞者傳達建筑印象,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聯想,增強現代建筑的文化意義。
4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設計中傳統文化的演繹
4.1項目解讀
1)文化背景解讀。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是我國培養各民族青年及高級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學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對于單體建筑風格而言,設計應考慮具有民族風情并以現代的設計手法加以表現。由于我國民族眾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風格,而選擇整個中華民族傳統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繹,綜合起來形成人們親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體現“民族特色”“中國氣派”及“濃郁的大學文化氛圍”。
2)時代背景解讀。
設計不但要體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更要體現面向現代、面向未來的自信,體現作為現代文明傳播的載體所應具備的建筑形象,烙上時代的烙印。以現代演繹的手法同時體現建筑的時代性和傳統文化已成為設計的主流趨勢。
3)建筑區位解讀。圖書館位于校園的南北中軸線上,南側緊鄰團結廣場,是中軸線上儀式性序列空間的部分,建筑形態應具有強烈的“中央”氣質,計算機中心及博物館分列東西兩側,三棟建筑圍合八角形的團結廣場,從整體性考慮,本設計應統一考慮三棟建筑的總體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統一的校園核心區整體風格。
4.2設計要點
1)現代的語言演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設計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傳統的中國文化精神,通過對中國文化傳統文化的抽象,提煉出一系列現代的建筑語言,追求在氣質上的傳統文化的神似,而非簡單復制的形似,從而塑造出簡約端莊大氣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體措施如下:a.以有著方正對稱中心感強的秩序組織簡潔莊重大方而雕塑感較強的建筑形體,表達出中國文化中四方平順、賢良方正的形象氣質;b.建筑頂部采用平屋面與坡屋面相結合的方式,屋面與建筑立面使用同種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體現了傳統建筑的特點,又具有較強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頂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軸線上的視覺焦點,并具有較強的象征意義;d.以中國古文字和中式花欞窗抽象出現代建筑語言,形成整個建筑幕墻的表皮,尺度宏大規整,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同時又兼具現代建筑的氣質;e.建筑主要材料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墻,突出“民族特色”“中國氣派”的同時,體現大學建筑親切、典雅、自然的風格特點。
2)中軸對稱的均衡布局。
圖書館、計算機中心、博物館三棟建筑共同圍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團結廣場,其中圖書館位于校園南北中軸線上,計算機中心及博物館分列東西兩側,均衡布局,形成整個校園的核心區域,設計統一考慮三棟建筑風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統一、完整、氣派、均衡的區域空間。
3)樹立綠色節能建筑的典范,體現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保護意識的日益提高,綠色、生態、環保、節能、低碳排放等議題在建筑領域越來越受到關注,已經成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題,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不謀而合,本工程考慮以下綠色節能措施:a.生態綠化屋面。本工程首層有較大面積的屋頂綠化,生態綠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濾水性能、吸塵降噪性能、防輻射和調節溫度濕度功能,達到建筑的綠色生態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時提供宜人的室外學習交流活動空間。b.積極利用太陽能。太陽能是一種沒有環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陽能可提供照明、熱水、光伏發電等需求,本工程擬在建筑屋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光纖導入照明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導利用。本工程積極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導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墻比、盡量增大自然采光面;節約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纖導入照明系統將太陽光經聚光元件高效采集、傳輸至建筑內,具有節約電能、無污染的特點,可提供綠色、環保、清潔、安全的照明環境。適用于地下空間引進陽光。d.自然通風與氣流組織。自然通風既可為室內提供良好的空氣品質,且具有較大的節能潛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間條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動構造良好的自然通風體系,同時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態、中庭、窗戶的通風布置等積極的組織和誘導自然通風。e.綠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產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環、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為最小和利于人類健康的綠色材料。
在制定現代化灌區指標體系時,要注重科學性、真實性與國民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1灌區有健全而強有力的管理體系。
2灌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全國中等以上水平,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過12%~15%;服務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超過45%;非農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過70%。
3灌區有文化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過80%,青年適齡組中上大學的人數比例超過10%~15%,管理隊伍人員中專以上文化程度應占職工總數的90%以上,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占3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在50%以上。
4灌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60%以上。
5灌區工程建設安全達標率達到98%,易澇農田治理率達到95%,田間防御能達20年一遇24小時雨量水平,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部應用遙感、遙測、遙控裝置,防御能力達100年一遇水平,三防指揮系統覆蓋率達100%。
6灌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充足、優質的供水保障,大中城市供水保證率要達到97%以上;一般城鎮90%~95%以上;工業95%~97%以上;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耕地面積的90%以上;飲用水源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Ⅱ~Ⅲ類;實現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包括地下水,并力爭實現水量與水質的統一管理。
7灌區要注重水環境保護,水庫和渠道為全社會提供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灌區的建設要田園化山、水、田、林、路、城鎮綜合治理。
8灌區的農業機械化率要達到9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機械化率要達到95%以上,工程達標率100%,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理單位良性循環率95%以上,辦公自動化率90%。實現水利信息網互聯互通,墑情、雨情、水情自動測報。
9灌區法律、法規、規章配套率達到90%以上,水行政許可、審批審查率達到100%,水政監察隊伍的“八化建設”達標率、水事糾紛的調處率和水事案件的辦結率均要達到90%以上。
二、建設現代化灌區的對策與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理順管理體制
筆者認為灌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質是調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應根據規模經濟基礎設施的共享性可帶來“集聚效應”的特點,以及我國具有傳統的層級觀念,應相應提高淠史杭總局的級別,以統管灌區的建設,嚴格執行水利工程建設的制度。按照“分級管理”和“政企分開”的原則,理順省、市、縣的管理事權,健全灌區專管機構和基層用水戶參與管理組織。將干渠以上或跨地市、縣市的分干渠,灌區中小型水庫交總局對水資源進行全面統一管理調度。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水土資源廣泛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壯大水利經濟。
2更新觀念
在決策的過程中,把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融入到決策者的價值觀中,注重提高灌區的科技含量。要有超前意識,敢于對高新技術進行風險投資。
3做好前期工作,提高規劃質量
組建淠史杭現代化灌區課題研究組,研究現代化灌區的有關事宜。加大對前期工作的投入和技術人員配備,根據灌區的地形、水文、地質和社會經濟與水利科技的發展,因地制宜,做好灌區綜合規劃工作。健立灌區前期工作咨詢機構,完善灌區咨詢、評估、論證制度。
4抓住機遇,廣開資金渠道
1.1利用現代化引水渠建設可以大力促進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廣大農村中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來自于農業生產及一些相關的產業。在現在我國新的農業建設中,大量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產品的出現和使用確保了國家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正是這些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新型作物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中對水的利用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在使用中既可以保證在農業生產中水在使用量上總數量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對水的使用量的精確控制,使之可以達到現代化新型農業技術和新型農業產品的要求。這就確保并促進了我國現代化農村的經濟發展。
1.2現代化引水渠建設是實現農村穩定發展的保障
在中國一直有“無商不富,無農不穩”的說法。在現在的農村中,特別是在廣大的西部地區,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種不穩定的因素是很多的。這些不穩定因素包括了大量的農業人口流失而形成的土地荒蕪、農民之間因為搶奪水源而產生的糾紛、因為農民對保護水源的認識不足而與水利部門產生矛盾等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著我國農村建設的穩定與發展。在利用現代化的引水渠建設工作,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水源投入到農業建設中,同時還可以提高現在已開發的水源的使用率,減少水源在輸送過程中的浪費問題,確保農業用水的使用量。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農村中因為水缺少的問題造成的不穩定因素,為農村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1.3現代化引水渠工程是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的保障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大量的人口在日常中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但是隨著我國的耕地面積日益減少,糧食生產不足帶來的安全問題已經出現在了每一個人的面前。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耕地面積,確保糧食產量在安全線以上是國家農業建設的一項重大使命。做好水利工程建設工作,確保農業供水使用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農業水利建設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份,現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可以為更多的糧食耕地提供穩定的灌溉水源,大大的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糧食產量,為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2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設
在現代的農業建設中,因為許多的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出現,以及農業水源使用要求的提高,農業生產中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引水渠工程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建設工作就成為了引水渠建設工作人員的研究課題。
2.1利用先進的工程技術做好引水渠建設工作
為做好現代引水渠的建設工作,提高引水渠工程的建設速度和質量,越來越多的先進的工程技術被引進到引水渠工程建設中來。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在引水渠建設中新的技術手段的應用是很廣泛的。以四川地區的引水渠建設為例:四川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地形復雜,在施工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在以往的引水渠建設中,首先難以解決的是因為地形情況復雜造成的勘測難問題。但是新的GPS定位技術,加上計算機三維成像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新的定向爆破技術、混凝土澆灌技術、水閘控制技術的等相關新技術的使用,都大大的提高了新的引水渠建設工作的建設效率和質量。
2.2加強農民在引水渠的建設管理工作的參與度
引水渠工程的建設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惠農工程。在中國農村中,需要這大量的用于灌溉的小型引水渠。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水利部門的建設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可以加強農民在引水渠工程建設的參與度,利用農民對農業灌溉水源的的需求,自己建設村級的小型引水渠,然后再與水利部門修建的大型引水渠連接,形成引水渠星羅密布于村間的景象。真正的將引水渠工程的作用運用于每一塊需要澆灌的土地。
2.3在引水渠建設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
在現代的引水渠建設工作中,除了做好引水渠本身的建設工作外,還應該在引水渠建設的上級來源和下級使用工作上加強管理,做好提高水源的使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引水渠建設工作中必須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體系,將大型的水利工程、大型的引水渠、小型的水庫、村級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設工作,建立統一的體質,形成“主動脈-微血管-毛細血管”一樣的水利工程體系。這個體系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源的使用率,確保農業灌溉工作的順利完成。
2.4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設完成后的善后管理工作
要提高引水渠工程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的作用,除了做好引水渠的建設工作以外,在引水渠工程建設完成后,做好其善后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這些管理和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水費的收取工作。水是一種珍貴的資源,在水的使用過程中需要農民繳納一定的水費。這樣做可以提高農民對水的珍惜程度,增加水的使用率,減少水的浪費情況。二是做好引水渠維護保養工作。引水渠工程在建設完成后,也會因為地質、氣候等問題,在使用中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水利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引水渠日常巡視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維護保養,確保引水渠的順利使用。三是做好水資源的保護工作。水利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對于破壞引水渠工程、偷水、嚴重浪費水資源、污染水資源等違法行為,一定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利用法律武器保護好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