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音樂教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音樂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村音樂教育論文

篇(1)

2.現行考試制度的弊端阻礙了農村音樂教育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但我們的考試制度卻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還在實行過去應試教育的那一套。中小學教育“一切為了考試,一切為了升學”的目的性還很突出。沒有被列為升學考試科目的音樂、美術等學科也就只能靠邊站了。學生在升學與考試的壓力面前不堪負重,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音樂,對音樂學科的學習態度也就不可能端正。農村學校音樂教育也就無法得到落實。許多學校的音樂課要不被其它學科代替了,要不就成了學生的自習課、睡覺課。

二、關于農村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剛要》第35條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這應該是當前農村學校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指導方針。何東昌先生曾經呼吁“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現在是結束這種不完全教育的時候了”。筆者認為,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觀念解決了存在的問題,農村學校音樂教育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下就此問題談幾點拙見。

1.鑒于農村學校音樂教育師資短缺的現狀,要切實加強音樂教育師資的培養工作,讓更多的音樂院校畢業生走進農村學校,保證每一所學校至少有一名專職的音樂教師,讓學生從小就能夠得到較好的音樂教育。有關部門應加大政策傾斜,擴大就業,鼓勵廣大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改變一邊是音樂專業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到處奔波,一邊是農村學校沒有專職音樂教師而無法開展音樂教育教學的現狀。

2.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決定了音樂教育在該地區或該學校的地位,并深刻影響到教師的工作熱情和音樂教育的發展水平。只有改變過去認為“音樂教育可有可無”的落后觀念,徹底消除對音樂學科的歧視,才能還音樂教育一片發展的藍天。因此,筆者呼吁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敦促各級學校從行動上對音樂教育給予足夠重視,而不是將素質教育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在廣大農村學校開足音樂課時,以保障音樂教育的長遠發展。

3.教育教學離不開設施的改善。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教學越來越離不開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鑒于農村學校音樂教學設施還相對落后的現狀,各級部門要有計劃地逐步加大投入,為農村學校購置一些音樂課教學所必需的鍵盤樂器,音響資料,音樂書籍等,切實改善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

篇(2)

二、荊州區九店小學留守兒童的音樂教育改革與建議

(一)加強農村音樂師資建設,大力招進專職音樂老師

在荊州區農村的小學里沒有專職的音樂老師是一件極其普遍的事,很多的音樂老師是身兼數職。這些音樂教師的音樂素質低,是造成目前鄉村小學音樂質量低下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因此,重視對音樂教師的培養和繼續教育,是提高農村音樂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和提高鄉村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根本性措施。學校有必要招聘專業的音樂教師來對該學校的音樂教育狀況進行改革,以便使學校音樂教育發揮其作用。

(二)改變音樂教育觀念,全面重視素質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都喜歡上音樂課,都不希望被其它課程占去。要改變當前的九店小學留守兒童音樂教育現狀,首先要改變學校領導及音樂教師的的教育理念,明確音樂教育與音樂教師的重要性。特別是九店小學這種寄宿制而且留守兒童很多的農村小學,更需要重視全面的素質教育才能使留守兒童得到身心健康的發展。

(三)加大農村音樂設施投資力度,改善音樂教學的相關設備

完善的音樂設備是一堂正規的音樂課的基礎,也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政府及學校應加大對教育設備的投入,最基本的音樂教室和必要的樂器及教具要配備,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藝術實踐活動。學校的圖書館也可以提供一些音樂方面的圖書、雜志以及音響資料給學生查閱,充實留守兒童音樂知識。

(四)針對留守兒童的性格缺陷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外音樂活動

留守兒童的積極主動性較差,不是很喜歡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分享。音樂教師要積極的引導留守兒童參加音樂教育實踐活動,把音樂課堂與藝術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設計音樂游戲課,在留守兒童走進音樂的同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讓留守兒童在藝術實踐活動中體驗音樂的魅力,展示他們的音樂才能。通過進行藝術實踐活動提高留守兒童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打開他們的心扉。

(五)以情育人,強化留守兒童音樂教育的情感性

大部分的留守兒童都比較喜歡抒情性的音樂,音樂教育應該適當的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相結合,關注留守兒童興趣,提高留守兒童情感外化的能力,使留守兒童善于用音樂來調節和表達內心情感。例如《父親》讓學生的情感與歌曲情感達到共鳴,讓他們理解父母,也能讓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釋放。

篇(3)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把: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美國一科學家對學生做了多次實驗,結果表明:每天堅持聽十分鐘音樂的學生,比不聽音樂的學生智力得分要高得多。許多先進的中小學對學生的音樂教育表明: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金鑰匙。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技能技巧,大力發展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當前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筆者作為一名接觸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一線教師,在此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作分析,請方家教正。

一、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

多年來,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一直受到傳統觀念的禁錮,管理者意識落后,師資隊伍缺乏,理論水平較低,教學設備簡陋,給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健康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人口居住在農村。筆者最近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對某地農村音樂教育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

1.師資隊伍緊缺。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A的基本保證。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嚴重缺乏,據調查,我國現有農村中小學90多萬所,其中音樂教師才近10萬人,若按每校配備1名音樂教師,以目前全國所有的音樂院校的師資培訓能力,尚需60年的培養才能滿足這一要求。

2.教師素質低下。

為解決目前音樂教師緊缺問題,很多音樂教師都是半路出家,理論水平低,綜合技能差。由于教師水平有限,有的學校把音樂課當成唱歌課,對于音樂知識根本不作要求,嚴重制約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現在農村中小學只有三分之一的音樂教師學歷達到了基本要求。

3.重視程度不夠,意識觀念淡薄。

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教學目的不明確。政府、學校、家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不夠,認為可上可不上,音樂教師待遇差,在評職晉級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師,挫傷了音樂教師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向前發展。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音樂課,但名存實亡,一學期沒有上過幾堂音樂課。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能使氣氛活躍,能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樂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

4.教學設備簡陋,經費投人太少。

筆者對某縣的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設施作了一番調查了解,得到這樣一組數據: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共有300多所,教學設備情況是這樣的,鋼琴1臺、風琴50臺、二胡10把、打擊樂器95件、演出服裝200套、錄音機150臺、圖書資料500冊、音像資料300張,專門音樂教室20間,離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還相差甚遠。各學校對音樂教育的經費投入甚少,更談不上開展音樂藝術實踐活動。

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是美育的基礎,面對音樂教育師資緊缺,領導部門不重視,設備簡陋,教學質量低下,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投人,提高師資水平,培育中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改變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落后狀態是當前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縮小城鄉差距的當務之急。

二、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措施及對策

1.高度重視,提高認識

我國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曾經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系到整個后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決不能可有可無,等閑視之。”近年來,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勢在必行,用音樂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凈化思想品質是行之有效的。各級領導要提高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認識,統一思想,多關心支持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制定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考核目標,建立綜合評價體系。按照音樂教學大綱要求開設音樂課,積極開展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為學校音樂教育提供有利條件。

2.增加投人,改善辦學條件

音樂教學設施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各級政府、學校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人,保證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也要加大音樂器材的投人,條件較好的學校可配備高檔樂器和教具,條件差的學校也要配備必要的樂器和教具,促使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學校應配置音樂專用教室和專用設備,如鋼琴、風琴、電子琴、音像器材、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常用的打擊樂器、民族樂器及西洋樂器等。學校圖書館及教研組應購I音樂書籍、雜志、音像資料等供教師備課、進修和研究使用;學校閱覽室也應配置音樂讀物、雜志和音像資料,供學生收集、查閱資料使用。

3.加強師訓工作,建設強有力的教師隊伍

針對農村音樂教師緊缺,教學設施簡陋的諸多問題。我們要穩定音樂教師隊伍,加強師訓工作,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有音樂愛好的能基本勝任音樂課的教師要定期進行培訓,積極發揮業務能力較強教師的作用。采用多渠道培養方式,壯大音樂教師隊伍,加強音樂教師的雙基訓練和學歷培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加強交流與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

4.因地制宜實施教學

我國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區、各民族和城鄉之間存在差別,各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學領域內容標準的彈性尺度。

5.狠抓課堂教學改革與藝術實踐活動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也隨之而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普遍為單純的唱歌教學,其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呆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著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制約著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動口、動手的能力。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改革中,開展了一些教學實驗,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讓學生學好理論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社會實踐,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藝術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開闊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才能,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質。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參考文獻:

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中小學音樂教育.杭州:浙江文聯創意圖編總社,2000,3.

篇(4)

二、教師執教能力的提升

在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中學的音樂教育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同時也對教師的執教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要求主要體現在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素養兩個方面。1.音樂理論知識的提升。音樂理論是創作和組織音樂材料的前提,是對歌唱者、演奏者、作曲者必不可少的要求。不學音樂理論,就無法深入了解音樂作品的內在構造和聯系,它是人們了解音樂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橋梁。農村中學音樂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音樂理論素養,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要,常見的音樂理論知識內容包括基礎樂理、作曲理論、音樂欣賞、中外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理論以及音樂美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提升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要想對這些理論科目的完全掌握,確實是需要花費一番苦功夫的。教師對音樂理論知識的熟練掌握必然能夠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帶領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精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農村中學音樂教師提升自己的音樂理論知識途徑一般可以通過農村中學教師專項規培、學術研究與交流以及自學等途徑實現,這些理論知識在音樂教學中為學生音樂技能素養的擴展與延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音樂技能素養的提升。音樂技能素養主要包括視唱練耳、聲樂表演、鍵盤樂器演奏、合唱指揮以及舞蹈編排等幾個方面內容,這些內容在教師們讀大學時都訓練過,也就是屬于音樂實踐的范疇,教師對這些音樂技能素養能力的掌握同樣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學內容。視唱練耳包括五線譜和簡譜兩個方面的內容,中學音樂教材上的譜例基本都是簡譜形式的,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兩個方面都要注重。聲樂演唱是這些技能素養中的最基本的一項,但是對教師的演唱水平要求比較高,教師的演唱水平直接關乎演唱效果的呈現,關乎中學生對作品內涵理解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而教師的鍵盤演奏水平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對于農村中學來說,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有一臺鋼琴或風琴,這對于沒有見到過這兩種樂器的農村中學學生來說,這兩種鍵盤樂器的演奏必然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的合唱指揮和舞蹈編排技能同樣也是農村中學教師應該熟練掌握的,盡管它們只有在一些比賽或慶祝節日的演出中才會用到,但這兩項技能能夠鍛煉學生們的合作和協調能力,最能體現農村中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成果,所以教師們務必重視。對于以上的五種常見技能教師們除了在讀大學時掌握的一部分之外,再就是靠自己課余時間的學習了,或者假期參加一些專門針對農村中學音樂教師的培訓獲得,教師對這些技能的熟練掌握必然會反饋到課堂教學中,無形中鍛煉了學生們的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執教思維的改變

執教思維應該說追求的是一種符合思維規律、認知規律、記憶規律、分析規律兼及鑒賞評價的一種教師教學思維方式,讓學生巧妙地把玩與學、做與學結合在一起,變被動為主動。思維關系著學習,思維可以訓練,教師的教學必須研究思維規律。1.創設情境、大膽創新。一是利用音樂敘事的方式創設情境。比如給學生介紹比才的歌劇序曲《卡門》時,教師可以先播放音響,然后以音樂敘事的方式給學生逐段講解音樂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斗牛場上激烈搏斗畫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圖片與音響相結合的方式創設情境。如給學生講解貝多芬的小提請奏鳴曲《春天》時,可以先在ppt上安插許多大地復蘇的圖片,然后播放這段音樂,以及演奏音樂的樂器圖片,鋼琴有什么特點,小提琴有什么特點,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這兩種樂器的不同構造特點。2.營造氛圍、問中求解。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這句話符合西方人的人文認識論和哲學思想,因為西方人不管做什么,首先都會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證,最后解決問題,也就是尋求一個結果,不管這個結果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悲傷的還是歡樂的,它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對這個問題的論證過程。那么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實際不斷激發同學們問問題的習慣,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不斷接觸新鮮事物,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這種問問題的方式特別適合分小組教學,如分聲部排練合唱時,學生會因為某些現象產生疑惑,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有時候顯得更加重要,畢竟學問的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的。3.計算機音樂制作手段對教學的輔助作用。因為經濟因素的制約,不少學校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沒有鋼琴、風琴,甚至連基本的多媒體教學設施都沒有,面對這樣的教學條件教師應該主動出擊,尋求好的辦法以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助于計算機音樂制作軟件,目前常用的電子音樂制作軟件就是Cubase5,教師只要掌握簡單的和聲、配器知識,基本上一般的歌曲伴奏都能制作出來,簡單的簡譜、線譜旋律更是不在話下,教師將這些需要教給同學們的音樂轉化成音頻格式,然后播放給學生,讓學生跟著錄音學習,不僅能節約教學時間,而且還能夠極大提高教學效率。同一段音樂旋律可以用不同的樂器編輯出來,在計算機軟件的幫助下,能讓學生很快識別交響樂隊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同時還可以在合唱比賽的時候,教師還能創作一些有個性的合唱作品,同樣在沒有鋼琴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將這些不同的旋律轉化成音頻格式,讓學生一個聲部一個聲部的跟著音響訓練,最后合成排練。

四、結語

農村的教育水平關系到我國的整體教育水平,農村中學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樣有助于農村中學學生的全面發展,能縮短與城市中學孩子素質教育的差距。由于經濟發展滯后、地理位置偏遠以及人們觀念認識等方面的原因,農村中學的音樂教育一直處于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再加上教學設施的簡陋,教學人才的匱乏,作為一名在農村中學耕耘多年的音樂教師對此深感憂慮,并盡可能尋找合適的教學模式,突出自己的優勢,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音樂知識。

作者:周鈺穎 夏永麗 單位:重慶市榮昌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文麗君.農村中學音樂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西安: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3).

篇(5)

[1]陳建勤:《中國民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中國音樂文化》,《第二屆全國音樂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5月。

[3]陸小玲:《原生態民歌與大學生人文教育》,《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劉嶸:《原生態民族音樂與當代音樂發展研討會側記》,《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國原生態民歌生存發展之我見》,《音樂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態”民歌——兼談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社會縱橫》2006年第12期。

[8]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人民音樂》2006年第1期。

[9]郭聲健:《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頁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喬建中:《傳統能給我們什么?-關于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

[14]金兆鈞:《關于“原生態”與“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亟待加強》,

參考文獻

[1]安麗.在“民族”的土壤里發展”民族唱法”——對中國戲曲和湘西原生態音樂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張敬忠.中國民歌在現代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說起[J].四川戲劇,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態音樂的藝術價值及素質教育功能[J].音樂天地,2012(5):4-6.

[4]陳業秀.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藝術教育價值與實現——以臺州特色民間音樂課程資源建設為例[J].教學研究,2009,06:62-65.

[5]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

[6]趙國宏.少數民族文化網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7]張麗華.網絡音樂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8]李芝.論互聯網時代少數民族文藝生存空間的拓展[D].廣西民族大學,2014.

[10]吳小麗.原生態音樂文化分析——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發展[J].戲劇之家,2009,(04).

篇(6)

音樂教育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完美人格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對于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音樂教育的主要陣地在農村,農村音樂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水平。因此對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進行思考,探討農村基礎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并提供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基本對策,這些都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音樂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教學設備不完備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農村學校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一些農村學校為了縮減財政支出,盡量聘請代課教師。教育經費不足,導致教師工資較低。而一部分音樂教師也因沒有課,在年終考核時沒有機會參加考核,這些導致一些音樂教師對音樂課不感興趣。有些老師在自己能力允許的條件下都轉教語文或數學,導致音樂教師隊伍嚴重流失。教育經費不足,導致農村的一些學校沒有固定的音樂教室或多媒體音樂教室,也沒有完備的音樂器材,影響了音樂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2.教育觀念陳舊、滯后

在較偏遠地區一些農民的生活還有問題,不會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錢去學習知識、學習音樂。即便是想讓孩子學,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音樂,他們覺得不能創造財富,所以他們不會花費太多的精力和財力讓孩子去學習。只有文化課成績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學生家長更看重學生文化課的成績,沒有認識到音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樂在孩子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忽視了對孩子美感、審美素質的培養。

由于學生家長的期望,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上對學校的評價也是以升學率作為標準。所以,學校一方面考慮升學率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家長的“重望”之托,它們以抓學生成績為主。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些學校就會為了升學率放棄,甚至犧牲一些看似與成績無關的課程和活動,音樂課就是其中一個犧牲品。一些學校拿教學成績作為老師的考核標準,一些老師用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這一連串的排名不由自主地會讓學校、教師、學生都覺得走到哪里都是文化課最重要。音樂教育在一些農村的基礎教育中基本是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因為升學考試不考音樂,所以平時可能還有音樂課,而一到臨近期末,音樂課就會被其他課程占去。

作為中小學生,他們還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學校和家長的影響。一些學校講升學率,家長期望他們跳出農村,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們不由自主地也會重視文化課。他們對音樂的認識也只是通過電視、錄音機等這樣一些媒介,認識到的也基本都是時下流行的通俗音樂。其實,對于本民族的民歌、民族樂器等,他們應該多了解、應該了解的知識卻從未耳聞,更談不上喜歡與否。

因此,在農村學校,家長、教師以及學生,對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甚至是模糊的。

3.師資力量缺乏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成敗系于教師。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是支撐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事業的重要力量。我國中小學音樂師資的來源基本上是高等師范院校、中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但由于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一些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交通、通訊、文化等與城市相比較落后,所以一些音樂專業畢業生不愿去農村任教。

現在,農村較少數學校有專職的音樂教師,大多數音樂教師都由語文、數學或其他科教師兼任,這些兼任老師絕大多數也都是半路出家,他們對音樂理論知識、音樂課程教學方法等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音樂課教學形式單一、氣氛不夠活躍,致使學生對音樂課也失去了興趣。而那些專職的音樂教師,也會因為教學設備不完善而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感到沒有用武之地。這樣的現狀嚴重制約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也使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和國家統編中小學音樂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相脫節。

二、發展農村音樂教育的對策

1.轉變農村音樂教育的思想觀念,完善評價機制

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曾經說過:“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關系到整個后代的文化修養、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大事,絕不可可有可無,等閑視之。”所以,必須要改變長期以來影響音樂教育向前發展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改革考試制度。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在農村的實施情況還不夠好。要對一些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進行教育,使他們轉變“分數第一”的觀念,樹立讓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審美教育培養的思想。還要鼓勵學生家長參加一些社會藝術活動或民間藝術節,使家長切身體會到藝術的美和音樂的美,使他們明白音樂教育在孩子身心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塑造孩子心靈的重要作用。

在改變社會、學校、家長教育觀念的同時,隨之改變的一個問題就是教育的評價機制問題。當各方都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時,便不會再以單一文化課成績來衡量學生和評價學校,這樣會激發學校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

2.加大對農村音樂教育的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教育需要投資,音樂教育更是如此。音樂教學設施是實現課程標準的保證。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同時要積極鼓勵和調動社會上各種力量來對農村音樂教育進行投入,逐步建立多種渠道,來籌措農村音樂教育經費機制,解決農村音樂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改善辦學條件,修建音樂教室,配置音樂教學器材,完善教學設施,提高農村音樂教師的福利待遇。這樣,一些音樂教師才會安心扎根農村,在農村音樂教育中實現自我價值,從而保證我國農村音樂教育得到真正的發展。

3.優化農村音樂教師隊伍

針對農村音樂教師緊缺,且目前音樂教師的音樂素質較低等諸多問題,首先應該穩定在職音樂教師隊伍,加強對在職音樂教師的定期培訓,提高這些教師的綜合音樂素質。發展有音樂愛好的其他課程教師,鼓勵他們加入音樂教師的隊伍里,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從而壯大農村基礎音樂教師的隊伍,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和水平。

當然,單靠農村音樂教師的自我補充和自我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要鼓勵高等師范、中等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和專業教師到農村去作講學、作兼職,這樣有助于他們了解農村基礎音樂教育、了解農村需要什么樣的音樂教師,然后再結合高等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便不至于使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與基礎音樂教育脫節。同時要鼓勵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到農村去建設農村,畢竟城市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總數的一少部分,城市學校所需的音樂教師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幫助他們樹立到農村去的觀念,幫助他們克服思想上的負擔和困惑。另外,相關部門對這樣的畢業生在生活上要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4.充分利用有利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根在農村,要保存傳統音樂文化就必須從農村入手。對于農村音樂教育來說更是便利,對傳統音樂文化觸手可及,要充分利用當地的音樂資源。

民間傳統音樂具有淳樸的鄉土氣息,適合農村的特點,容易在學生的心靈上產生共鳴。例如,淳樸高亢的西北民歌、委婉悠揚的江南絲竹、豪邁熱烈的北方吹打等,這些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更容易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對他們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對學生的感染也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因此,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請一些本地的民間藝術家到學校進行演出,豐富學生的音樂生活,使他們了解本土的民間音樂。這樣既豐富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我國要實現21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實現科教興國,一定要狠抓農村基礎音樂教育。一方面加快發展農村的經濟,這是物質基礎與保障;另一方面,社會、學校、家長要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認識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智力的啟迪、人格的塑造以及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重視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改變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偉大工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諸多現實困難,需要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參考文獻:

[1]鄔志輝,任永澤.精神培育: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教育的使命[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篇(7)

其實我自己也覺得意外。我與美國同行們,與那些教授、學者們平起平坐,一起討論音樂問題,互相交流經驗,侃侃而談,無拘無束。遇到他們提出的我不能茍同的問題,我是決不含糊,直到說服對方為止。因而,兩次出訪,都可以說是為國爭了光。然而,還在返國途中的太平洋上空,我就提醒自己:要夾起尾巴做人,不能有半點驕傲。

因為我并不像別人所說的運氣好,實際上背時運格外青睞我。這幾十年,我就是夾著尾巴走過來的。

上小學時正趕上“”,由于有一個“摘帽”父親,自己身體又瘦弱,飽嘗了白眼和拳頭,多少苦水吞進了肚里。當語文教師的父母本來一直是要我學語文的,可不知哪里來的靈感,我偏愛上了音樂,一學就上癮,越學越有味。二胡、笛子、琵琶、笙,都在那小城的舞臺上搞過獨奏,后來還學了鋼琴。當演員不滿足,又迷上了作曲。那時的夢就是當一名文藝工作者,或是一位音樂教師,進入音樂的殿堂。然而,高中畢業后我卻被分進了一家集體工廠,然后又被借到縣農村文藝工作隊當演奏員兼作曲。千不該萬不該寫了幾首好作品在省里得了獎,被電臺電視臺一播再播,有人不舒服了。于是我被以出身不好的理由送回工廠當工人老大哥。

好不容易盼到1977年,我躊躇滿志地準備報考湖北藝術學院,廠領導——一位從灶臺走向工廠的老太太硬是不予開具單位證明而剝奪了我的考試資格,我的夢破碎了。

我卻是“不到黃河不死心”!1979年,24歲的我最后一次機會曲線報考,找另一位領導開了證明進而進入湖藝試場,一路過關斬將,名列考區第一名。可又是那位干部老太太,一封誣告信寄到學校。湖藝領導與我非親非故,幾位主考官最后給我的答復是:“深感遺憾”!我是個凡人,而且是凡人中的弱者,我怎能經受此種打擊?回到家中關上門,我頓足捶胸,痛哭了一場,痛哭之后是不思茶飯,整夜失眠……最后一咬牙離開了工廠,到中學當了民辦教師。

有人說,世上的母親最偉大。一直是優秀教師的母親本想好好再干幾年,可為了我她作出了痛苦的選擇,提前退休讓我頂班。此后我雖然擺脫了那位老太太,卻沒有一絲喜悅。25歲的我,工作已6年,沒給過母親一分錢,卻買樂器四處報考、八方求師,把父母的積蓄都榨干了,內心無比沉重。

要說運氣,我和不少同齡人相比,自愧弗如。要說轉運,我的轉運就在于后來我當上了一名小學的音樂教師。

我這人有個毛病,就是不滿足。當年在文工隊會弄幾樣樂器,該知足了,我卻要學作曲。在工廠裁剪房裁布料,也還是一門技術工種,我還是不知足,老盼著上大學。朋友們拿《儒林外史》上的一段話勸我:“難不成讀了詩書,學了裁縫偏玷污了不成。”我也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我還是喜歡《早春二月》里肖澗秋那句話:“我另有所愛。”我的所愛,就是音樂。為了系統地學習音樂理論,我后來又兩次自費到湖藝作曲系和師范部進修。著名音樂家邱剛強、蔣桂英、周振錫等人為我能得到學習機會作出了許多努力。兩次進修,都只有可憐的半年,我在學習中如饑似渴地基本上學完了兩個全年的課程。而我也曾在琴房里暈倒過兩次。

1986年我再次正式考入了武漢音樂學院師范部(原湖藝),這是我三進湖藝了。我像一個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旅行者,終于找到了一汪甘泉。有人勸我:憑你現有的那點音樂底子,到小學教孩子們唱幾支歌,綽綽有余,何苦費那么大的傻勁?是的,只想端個飯碗、對付那幾十元工資,馬虎一點就行了。但要當個稱職的小學音樂教師,我不懂的東西還多著呢。現在有人把音、體、美當作小兒科,當作點綴。然而我想說:人類實際上是先有音樂、后有語言文字的。君不聞魯迅先生所謂的“杭育杭育”嗎?真正的音樂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享受,是人類的靈魂和生命。現在各學校最缺的就是音樂教師。我不能容忍音樂教育成為后娘的孩子,我不能眼看著音樂教育這片肥沃的土地繼續荒蕪下去。

于是,我將滿腔熱情傾注到音樂教學中去,努力將自己和孩子們溶為一體。我改變了以往上音樂課就是唱幾首歌的常套,打破了幾十年來音樂教育中的舊格局,堅持進行視唱練耳、樂理知識和音樂欣賞教學。我不惜自找苦吃,給自己增加負荷,認真研究了流行于全世界的德國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匈牙利柯達伊教學法、日本鈴木教學法、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康納教學法,并結合我國實際,予以消化改造,熔為一爐。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中,多采用簡譜,而我很早就堅持在課堂上采用簡譜與五線譜結合教學,讓學生掌握了音樂的國際語言。

我是個很不安分的人,漸漸地對這種灌輸式的音樂教學又感到不滿了。我認為,教會學生掌握現成的東西,只是打基礎,不是目的;而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發掘他們的創造熱情才是更主要的。于是,從1984年起,我選定音樂基礎較好的三年級開始作曲實驗。

“作曲,當音樂家,我們能行嗎?”不少學生心存疑慮。

“干嘛不行!上語文課要寫作文,作曲,不就是音樂課的作文嗎?我們每個人都會作曲。”我在課堂上說。

搖頭,一百個不相信。

“我兩歲半的兒子維笳就會作曲。”

頭搖得更厲害了。

篇(8)

民族振興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好教師的培養極大地依賴于教師教育。①因此,審視高師音樂教育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改革對策,對于培養適應我國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的合格音樂教師至關重要。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過于重視音樂技能技巧訓練

長期以來,高師音樂教育深受專業音樂院校教學方式影響,過于重視音樂技能技巧訓練,教育理論與從教能力的培養成了不起眼的教學內容,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合格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本質被忽視。例如,一些聲樂和鋼琴等專業課教師向專業音樂院校看齊,把培養能獲獎的尖子生作為目標,對于資質一般的學生的教學卻毫無興趣、敷衍了事,使教學成為一種精英教育。高師音樂教育培養的不是表演型人才,而是能勝任中小學教學的音樂教師,高、精、深的專業訓練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小學教學的需要。以鋼琴教學為例,一些學生能完美地演奏肖邦練習曲,卻不能熟練地即興伴奏,對于一些適合農村經濟狀況的鍵盤樂器如電子琴的使用也不甚了解,這樣的學生就不算是合格的音樂教師。聲樂教學的狀況也不盡如人意,一些教師盲目追求學生的演唱功力,忽視了讓學生掌握與聲樂教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導致一些學生聲樂專業技能雖好,卻不懂得中小學生生理發展規律,因而不能很好地在音樂課堂中對學生因材施教。

2.課程設置不夠合理,不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大部分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第一,教育學課程在總課程中所占比重過小,約占總課時的21%,相比之下,美國、日本、德國一般在33%至40%之間,因此難以突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師范性。第二,忽略了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滲透和整合,缺乏交叉性的學科課程及跨專業的選修課程,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而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程標準學科綜合的新要求。第三,專業課程設置缺乏適應性。我國高師多采用“大一統”的課程模式,幾乎是清一色的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中外音樂史、鋼琴、聲樂等與專業音樂院校教學模式相同的課程,缺乏適合中小學教學實際的課程如小型樂隊(民族樂隊)編配、少兒舞蹈創編、豎笛(口琴、電子琴)演奏與教學等,因此難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條件下對音樂教師知識結構的要求。

3.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滿足于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死板、缺乏新意,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方法普遍存在,學生在課堂里被動地接受知識。以鋼琴教學為例,一些教師上課時多采用講解曲目――學生練習――回課模式,學生對于鋼琴作品相關背景知識與使用什么樣的技術處理手法思考甚少,作品的處理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多年后才能獨立對鋼琴作品做出“藝術處理”。可想而知,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他們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改革提出的對教學方法多樣性的要求。

4.教育體系封閉,不利于造就優秀音樂教師

高師教育體系封閉,“寬進寬出”制度是導致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不愿意從教的學生除了重新參加高考,很難換到其他專業,導致他們勉強畢業進入教師隊伍,難以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教育事業中,而一些綜合性大學有一定音樂專業基礎、想要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也很難進入音樂教育專業中進行學習。這種封閉的教育體系不利于優化高師畢業生隊伍。另外,高師的“寬進寬出”制度讓學生缺乏緊迫感,一些“混日子”的學生只要修滿學分就能順利畢業,他們從教后很難成為優秀的音樂教師。這種體制不利于為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優秀的教育人才。

二、問題的解決方法

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應緊密圍繞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來進行改革。

1.音樂技能技巧專業課教學應突出師范性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是以培養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為目的的,中小學需要的是善于教學的音樂教師,而不是只會表演不會教學的藝術家。高師音樂教育的音樂技能技巧專業課的教學應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密切結合起來。例如,鋼琴課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處理樂曲的能力和教學能力,使他們從教后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因此,一些相關理論知識如鋼琴音樂史、鋼琴教學法、與鋼琴演奏相關的生理理論等都應滲透在鋼琴課的教學中。

2.優化課程結構,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高師的課程設置應該以基礎音樂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為準則。基礎音樂教育需要的是專業好、能力強、多面手型的教師。因此,高師音樂教育課程設置應以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應是會彈會唱的多能人才。例如,主攻鋼琴的學生不僅不能放松聲樂的學習,還需要掌握其他鍵盤樂器的演奏,如電子琴、手風琴、口琴、豎笛等中小學常用的簡單樂器。聲樂學生也不應只會一種演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應掌握。因此,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以鋼琴與聲樂為主的同時,還應加開中小學常用的簡單樂器如口琴、豎笛等選修課程。

另外,基礎教育對新型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上,同時也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人文教育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密切相關,因此,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需多開設一些人文課程,如中國通史、世界史、中西方美學、中西文化史等,為學生構建堅實的人文知識基礎。

3.教師需改進教學方法,起到示范作用

從事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師,要樹立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責任心,隨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打破死氣沉沉的教學局面,開創生機勃勃的高師音樂教學課堂,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未來的教師展示具有吸引力的、別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并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身先士卒,起到示范作用。

4.完善選拔與淘汰機制,建立開放性的教育體系

設立嚴格的考核制度,讓一些有一定音樂專業基礎、想從事教師職業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能夠通過考核進入音樂教育專業中進行學習,同時讓一些混日子的學生有被淘汰的緊迫感,也讓一些學習刻苦的優秀學生能夠得到一定的獎勵,激發他們提高專業素養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整體素質,為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優秀的教育人才。

注釋:

①袁貴仁.推動教師教育創新,構建教師教育新體系[C].教師教育論壇論文集,2005.

篇(9)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音樂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的新課程,給高職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但是,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和辦學經驗的不足,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狀況還不盡人意。如何發展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問題值得探討。

1.目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1.1培養方向單一

高等職業教育是實施職業培訓的主要機構,實踐中以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為主,其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各種技術人才。社會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應該培養什么人才、輸送什么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不能一成不變,而是應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改變的。音樂專業也是如此。

高職院校大多是從師范、技校等中專學校轉型過來的。由于先天不足,音樂教育還不能像其他專業那樣有很大的改變,在教材的選用、課程的設置及授課的方式上都是繼承了一貫的師范性,除了培訓基層音樂師資外,對市場的其他需求環節和學生的就業心理都不了解,沒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培訓措施,因而不能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從而極大地制約了音樂教育的生存和發展。

1.2教學科研滯后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教育科研的意義越來越為大家所共識。它不但是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又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素質的需要,更是發展和完善學科理論的需要。因此,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學科的前途和命運。[1]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科研的滯后始終成為音樂專業發展的瓶頸。

首先是教師的價值取向產生了變化。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很多教師忙于“炒更”,或在校外帶學生,或到歌舞廳唱歌,或忙于各種演出活動,為了賺錢,他們很難有時間靜下來研究教學,更談不上搞什么科研,寫什么論文了。在各大城市的購書中心,你會看到很多歌曲集、琴譜等東拼西湊的書籍,卻很難找到一本有學術參考價值和獨到見解的音樂教育論著,整個專業科研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是一貫形成的惰性。大多數教師都沒有科研意識,認為做教師就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而已,甚至連備課都不認真,根本就沒想到要作調查研究,要出教研成果。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更是如此。

最后,機制的不健全也是科研滯后的重要因素。大多數高職院校被資金、生源、師資等現實問題搞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去顧及這些業務上的問題。

1.3教學與社會脫節

一直以來,音樂教育除了極個別的重點音樂院校設有表演系之外,其他的院校基本是以師范專業為主的。這就明顯地限制了專業的發展空間。即便是設有表演系的院校,其教學也明顯與社會脫節。當今音樂市場明顯以通俗、民族唱法占主導地位,除了極個別的大型演出外,很難看到傳統音樂的影子,在一些中小城市就更加明顯了。中央電視臺這幾屆歌唱大賽的獲獎歌手,通俗組譚晶的歌聲傳遍長城內外,婦孺皆知;民族組的王宏偉唱響大江南北,無人不曉。而美聲組的歌手連名字都很難讓人記住,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再看一下音像市場,除了堆積如山的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外,古典音樂也很難找到相應的位置。這不能不說這是教育與社會脫節的悲哀。

高職院校也莫不如此。誠然,師范類是一塊大蛋糕,我們必須去爭取,但社會上需要音樂的地方的確太多了,如歌舞廳的歌手樂手、一些簡單的音樂制作、為企業、單位作曲填詞等,只要我們真正了解市場的需求,有目的地培養人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也一定能辦得有聲有色。

2.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的意義

針對上述弊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必須進行改革。實施高職院校音樂多元化教育,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與方法。

首先,實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寬專業的生源渠道。發展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不但可以拓寬專業渠道,避免了原來一只腳走路的不利因素,獲得更多的學生資源;而且在社會培訓方面,能更多層面地網絡音樂愛好者,為專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沒有學生就成不了學校,更談不上專業的發展;拓寬生源渠道,學科就有了生存的基礎,教育就有了發展的空間。

其次,實施多元化教育,可以拓寬學生的就業空間。由于原來培養方向的單一性,我們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只能從事地方的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在就業上沒有選擇的余地。而發展音樂教育,設置對口的專業,從原來的純師范性,拓展到社會娛樂、舞臺表演、旅游公關、社會音樂生活以及多學歷發展各個層面,廣開就業門路,這不但有利于專業的生存發展,而且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選擇空間。

第三,實施多元化教育,是社會文化生活不斷提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及審美情趣也在發生著變化,廣大的人民群眾在解決了溫飽之后,都有藝術參與的需求。原先僅有的音樂教育體系已不能夠滿足人們音樂素養日益增長的需要,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多元化,可以實現廣大群眾的藝術夢想。

第四,實施多元化教育,是音樂教育本身的需要與跨越。長期以來,高校音樂教育都是以培養音樂高端人才為主的,在模式上也就是師范和表演兩個專業體系,培養目標跟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實施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無疑給傳統的高等音樂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

3.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多元化的對策

根據音樂專業自身的學科特點,現在不少畢業生甘做自由職業者而主動放棄專業單位的工作。隨著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增多和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他們將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是要更多的走向大眾,面向基層;因而未來音樂類畢業生就業趨向將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因此,要發展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拓展音樂教育的生存空間,就必須走多元發展的道路。[2]

3.1立足師范性,抓好師資培訓

師范教育永遠是個大市場,立足師范性,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生存的基礎。從生源角度看,地方基礎音樂師資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對108所普通中學、795所小學和195所幼兒園中作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普通中學有專職音樂教師的有86所,占調查總數的79%;小 學中有專職音樂教師的僅有382所,占48%;而幼兒園的師資大都來源高中或幼兒師范學校,基本都是以包班的形式上課,不存在專職與否的問題。從城鄉區域來看,城鎮的音樂師資相對飽和,而廣大農村地區就嚴重短缺了,有些學校的音樂課由其他科教師兼任,有的干脆就不開音樂課,這在山區尤為嚴重。加上每年都有一些教師退休,由此可見,音樂師資的培訓仍有很大的空間,只要抓住機遇,高職院校在基礎音樂師資的培訓上應該大有可為。

另一方面,立足師范性,可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資源優勢。由于許多高職院校剛從師范學校或其他中專學校升格而來,在教師配置、教學設備、課程編排及培養思想上都有一貫的師范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避免資源浪費。

因此,立足師范性,確立師范教育的基礎地位是最切合實際的,它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3.2增加流行音樂元素,面向娛樂市場

改革開放后,為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就業實行雙向選擇,人才自由流動。就業制度逐步走向市場,并開始形成國家宏觀調控、城鄉協調發展、單位自主用人、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供求、社會提供服務的新機制。[3]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娛樂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原有的卡拉OK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群眾對娛樂生活的多元需求,眾多的娛樂場所在歌手和樂手上還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熟悉電子聲樂和懂得電腦配器的人才更是供不應求。有一位從事樂隊工作的同學,他就職于最高級的一間歌舞廳,除了正常的上班外,每天晚上還要跑幾個場子。從表面看好像是為了增加演出收入,但從深層去分析,就凸顯了這方面人才的短缺。因此,看準市場的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把流行音樂請進課堂,有目的地培養一些流行歌手、民族歌手,開設電聲樂培訓和電腦作曲等新課程,不僅可以拓寬專業的生存渠道,獲得更多的生源,也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多重選擇的機會。

3.3發揮學科優勢,走跨學科發展道路

所謂跨學科發展,就是在本專業以外的其他專業開設本專業的課程。音樂教育以其獨特的知識性、技術性、情感性和娛樂性的特點,在高校的學分選修和雙學歷培訓兩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高等教育幾乎都采用學分制的管理辦法,除了必修課要達到足夠的學分外,選修課也要取得相應的學分才能畢業。在選修門類上,音樂教育專業可以開展獨唱輔導、合唱隊訓練、鍵盤樂、民族器樂、電聲樂等課程,以其獨有的娛樂特性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在眾多的選修課中贏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就業人群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一種工作干到老了,也不可能憑一門手藝干一輩子,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提倡活到老學到老。現在到處找工作的人,往往腰纏幾張文憑,也只有這樣才能多些機會找到工作。

音樂教育具有實施雙學歷培訓的優勢,因為音樂教育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首先,它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學生的學習時間上提供了可能;其次,音樂特有的娛樂功能,可以滿足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再次,音樂教育具有可動手操作性,符合大學生活潑向上的年齡特點。因此,把專業課與基礎公共課合理安排好,讓學生在同一時間內多修幾門音樂專業課,獲得多一張文憑,這對大學生來說也是夢寐以求的。因此,實行雙學歷培訓,對拓展高職音樂教育來說,無疑是個明智的選擇。

3.4開展社會音樂教育培訓,實現教育產業化

實現產、教、研的有機結合是高等職業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法寶。社會培訓是音樂專業走向社會、推銷自己、獲取效益的主要途徑。高職院校開展社會音樂教育培訓,大體可分為學歷提高培訓和興趣培訓兩種。

隨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日益提高,學歷達標成了教育界的時尚話題。如幼兒園教師要達到中專學歷、小學教師要達到大專學歷、中學教師要達到本科學歷等。作為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大可抓住機會,利用師資和設備的資源優勢,在節假日搞些學歷提高的培訓:如幼兒師資培訓班、小教音樂大專班等,從中提升自身的價值。

在興趣培訓方面,現在許多家庭都買有鋼琴,年輕的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完成功課之余,學點音樂以陶冶情操。因此,學校要抓住機遇,開設一些器樂培訓班,開展一些合唱活動和音樂普及講座等,為社會音樂生活提供教學和后勤服務。這樣一方面可以創收,為學校經濟建設作點貢獻;另一方面可以讓專業走出校門,提高社會知名度,有利與專業的持續發展。

當然,社會音樂教育培訓的項目還可以很多,甚至也會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真正了解社會對音樂的需求,高職院校搞音樂教育培訓是應該大有作為的。

3.5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大小課的有機結合

所謂合理利用好資源,就是把所有相關學科的教師、設備充分利用起來,避免無謂的浪費。合理利用資源無疑是辦好一間學校的關鍵,這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更是如此。

前面提到專業設置的一些想法,在實施中應著重注意課程的整合。如樂理、試唱練耳、欣賞、合唱指揮等課可以采用公共課的形式,由固定的教師去授課;而教育學、心理學和其他文史類的課程更可以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起上;聲樂、鋼琴、電聲樂、電腦音樂等技術課程可根據專業設置的需要由不同的教師上小課或小組課。在教室分配方面,可以有專門的教室供公共課使用,而小課則可在教師的工作琴房上課;同班的同學在上大課時在一起,其他時間可以上自己的專業小課,也可以自行練習,充分利用時間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J6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3-0033-05

美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將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教育階段;在15%與50%之間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而超過50%則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一劃分標準已被國內外學術界和政府統計部門普遍接受。按此劃分,我國高等教育從2002年起已進入大眾化軌道,并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07年5月,中國各類高等教育招生總規模超過2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3%,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過短短數年,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多美元的條件下,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的轉變,走完了其他國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走完的道路,這不能不說是一項偉大的創舉。而要看到的是,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高等教育在辦學模式、管理體制、課程設置、入學招生、投資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中,高等藝術院校在應對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挑戰上更有其個性和特殊性。本文擬通過四川音樂學院綜合辦學實踐,拋磚引玉,探索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藝術院校的發展之路。

四川音樂學院從1939年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實驗學校的戲劇、音樂兩個專業的“小綜合”,到1959年四川音樂學院的“完全音樂本科”,再到1999年以后以音樂為龍頭、以藝術專業為主體、相近學科專業相互滲透的“大綜合”,已走過了近70年的辦學歷程。其辦學思路始終與社會、經濟及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密切結合,與時俱進。尤其最近10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廳的支持關心下,學院領導班子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提出并逐步實施了 “既要做大,更要做強”的辦學指導思想。

四川音樂學院2006年第九次黨代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形勢和現實要求我們既要有使命感,又要有緊迫感。不加快發展就是落后,在發展中必須搶占高點,必須亮出特點。這個特點就是傳承創新、綜合協調”。在近10年的發展中,學院在辦學理念、辦學思路以及學院的定位、發展規劃、學科建設和專業結構等方面都形成了清晰的辦學思路。學院已經實現了三大轉變:首先是由只有單一校區的院校,發展成了擁有多校區的院校;其次是師生規模由2000多人的傳統院校,發展成為了今天師生規模達18000余人的現代院校;第三是由只擁有音樂學科的單科性學院,發展成為了擁有全部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藝術院校。這三個轉變,既是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因為它折射出了全體川音人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折射出了作為一所區域性高等藝術院校在大眾化背景下的戰略選擇和價值取向。

一、 以音樂專業為龍頭,以藝術專業為主體,相關專業協調發展,是川音學科建設的戰略選擇

(一)以音樂專業為龍頭是川音發展的歷史傳承

在過去幾十年的辦學過程中,四川音樂學院與其它音樂學院一樣,主要設置“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學和音樂表演”三個傳統音樂專業。音樂專業是學院的優勢專業,1940年建校之初,就第一次在國統區公開唱響了《黃河大合唱》,隨后成立的“海星合唱團”、“東方弦樂團”,在當時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初七七級鋼琴系的學生劉億凡在華沙參加國際肖邦鋼琴比賽獲獎;川音1980年在全國舉行首屆交響音樂比賽中,四部交響樂同時獲獎,同行稱之為“團體冠軍”; 1983年,在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選――民族器樂作品比賽中,《蜀宮夜宴》與《達勃河隨想曲》兩首民樂合奏曲雙雙獲得一等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川音在音樂方面的成績更是碩果累累:歌唱家范競馬、“鋼琴王子”李云迪等都是川音培養出的在國際享有盛譽的音樂藝術家。四川音樂學院因為音樂方面的成就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是由川音建校以來的歷史傳承所決定的。

近年來,一些老牌院系在繼續辦好傳統音樂專業的前提下,學院相繼增設了一些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型專業方向:作曲系開辦了錄音藝術專業,下設錄音藝術與電腦音樂、數字娛樂音樂配樂、數字娛樂音樂編輯與策劃等專業方向;音樂學專業增設了音樂新聞與評論、音樂治療、音樂舞蹈教育等專業方向;音樂表演專業增設了提琴制作、鋼琴調律、合唱、鋼琴伴奏、雙排鍵電子琴、音樂劇等專業方向,對傳統音樂專業的建設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多層面的拓展。

(二)為重新建立較為完整的專業體系和辦學格局,辦學向藝術綜合發展

1996年,由于重慶市直轄,四川美術學院和西南師范大學等院校脫離四川,使四川省高校原本較為完整的專業體系和辦學格局被打破。在這一背景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教育廳開始規劃在四川音樂學院的基礎上創辦以音樂為龍頭,多學科、多專業綜合協調發展的綜合性藝術大學。學院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廳的直接領導下,在繼續提高傳統音樂專業辦學質量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陸續開辦藝術類其他專業,并形成以音樂為龍頭,多學科、多專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專業建設新格局。

自1998年以來,根據社會的需求,學院開始陸續新建音樂專業之外的其他藝術專業及相關專業方向,如繪畫、雕塑、藝術設計、舞蹈學、表演、錄音藝術、動畫、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2003年后,學院又開設了工業設計、公共事業管理、戲劇影視文學和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新型的藝術專業和交叉專業。

經過近8年的不懈努力,學院目前已開設了17個本科專業(其中藝術類專業15個,交叉型專業兩個),近100個專業方向,涵蓋了藝術類中的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傳媒等,專業覆蓋面廣,形成了以藝術專業為主,文、工、管結合的辦學新格局,為綜合性藝術大學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三) 社會需求也促進川音走加快拓展新興學科、綜合協調發展的辦學道路

生活好起來,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更加急迫。根據權威的統計年鑒,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類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總額14.38%,四川是22.57%,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總額11.3%,四川是16.21%。四川人無論城鎮還是農村文化娛樂消費占人均消費結構的份額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四川是一片發展文化藝術、文化產業的沃土。作為一所區域性大學,為了適應四川省乃至全國文化發展的需要,學院決定在“積極發展傳統學科,大力扶持優勢學科”的同時,“加快拓展新興學科”以及“優勢互補,交叉融合,綜合協調”的發展思路,積極構建以音樂學科為龍頭,多學科交叉滲透、綜合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新體系。

在以傳統音樂學科專業作為龍頭的基礎上,學院利用多學科、多專業的整合與重組,實現了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互補,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如2001年新建了通俗音樂學院,開設通俗器樂、通俗演唱、音樂制作與錄音工程、現代音樂文學、現代流行舞蹈、流行歌舞等新的專業方向。

拓展傳統優勢專業,把他們與現代藝術需求結合起來,不僅滿足了時代需求,也讓傳統的優勢專業煥發出新的光彩。

戲劇系一直非常重視學科專業體系的綜合化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其專業課程設置打破了單一學科的局限,廣泛涉及戲劇、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突出了當今學科體系相互滲透和交叉融合的鮮明特征和發展趨向。該系的音樂劇表演專業在充分利用音樂專業優勢教學資源的同時,又有機地結合了戲劇、舞蹈、舞美等方面的專業要素,是集戲劇、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多學科專業知識于一體、綜合性強的舞臺藝術。

美術學院在學科建設方面不斷開拓創新,利用多學科并存的環境著力加強學科交叉和各專業的協調發展,強調專業的前沿性和特色,打造出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專業。該院在繪畫、雕塑、視覺傳達等傳統學科專業的基礎上,開辦了卡通藝術、工業設計、環境藝術、數碼媒體藝術等新專業和新方向。這些專業或專業方向無不體現出多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和現代學科專業體系的重構。在該院工業設計各相關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中,既有美術專業所共有的《素描》、《色彩》等基礎課程,又有《力學》、《畫法幾何》、《計算機基礎》、《電腦軟件應用》、《多媒體技術》、《人機工程學》、《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基礎》、《工程制圖》等不少理工科方面的課程,充分顯示了學科專業知識的多元化和綜合性。

新辦的數字藝術專業,更是集音樂、美術、文學、影視編導、表演等為一體的交叉型、復合型學科專業體系。尤其是在它的新媒體設計與制作和游戲設計與制作方向中,其美術、音樂和計算機編程等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及資源的整合體現更為充分。數字藝術又是一種藝術性與技術性高度結合的前沿性學科專業,其知識和技術含量高。數字藝術專業的創辦,不僅使學院多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而且實現了現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的同步發展。

二 、精英型人才的培養和大眾化人才的培養并存,是川音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

經過近70年的辦學歷程,在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引領下,學院已從以前單一的精英培養模式轉變為“高精尖”與“復合型、應用型”兩種人才模式,以傳統學科為基礎,與現代應用藝術并舉。

由于學院始終如一地堅持了精英教育的實施,使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鋼琴、小提琴等傳統優勢專業及新辦的工業設計專業的“高、精、尖”人才不斷涌現、層出不窮。2000年,鋼琴專業學生李云迪、陳薩分別獲得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和第四名,以優異成績為國、為學院贏得殊榮。文薇于2005年12月獲第9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三名。寧峰于2006年10月獲第51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并同時獲得兩項特別獎,成績斐然,揚名海內外。上述國際頂級音樂比賽的獲獎者,有力印證了學院精英教育的顯著成效。除優勢學科和龍頭專業外,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學生劉銳、賀承的設計作品連獲2006年度和2007年度德國國際工業設計“紅點獎”。賀承、周東的作品2004年獲得意大利國際工業設計“IMM獎”。

在學院精英教育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復合型、應用型”教育也向社會和公眾展示了非同凡響的驕人成績。在2005年全國第二屆“超級女聲大賽”前5名中,川音學生獨占3名。通俗音樂學院大四學生李宇春獲總決賽冠軍,被世界著名的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評選為“2005年度亞洲風云人物”。2006年,學院聲樂系畢業生譚維維又在第三屆“超級女聲大賽”中取得亞軍的優異成績,通俗音樂學院學生魏晨也在2007年首屆“快樂男聲大賽”中榮獲第三名。

為適應并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學院充分發揮了各系(院)的辦學優勢,提倡原則性與靈活性、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根據市場需求適時、適度拓展新學科和新專業,并始終注重辦學的內涵、特色和效益,鼓勵和支持學科專業間的交叉融合,著力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

2006年5月,學院進一步整合音樂學科專業體系,新建現代器樂系。該系將原管弦系專業體系中具有鮮明藝術特色和專業個性,同時又是社會熱門專業的西洋打擊樂、薩克斯管、古典吉他和民樂系的民族打擊樂等專業進行專業分流和重組,使上述幾個專業的藝術潛能得以充分挖掘和釋放,社會價值和影響也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打擊樂專業傳統的單一模式以及教學觀念和教學體系上的局限性,不僅使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學科結構得到了優化,而且還更加有利于“復合型”音樂藝術人才的培養。

針對社會需求的變化,一貫以培養理論性人才見長的音樂學系加大了“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該系將部分專業盡可能地與管理學科和應用性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就學期間便能積極參與新聞評論、電視節目策劃、文化市場營銷與策劃等多種形式的社會活動,使廣大學生在就業時能有更加寬泛適用的選擇。該系音樂治療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即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治療中心、成都市救助站等醫療衛生機構為精神病患者和殘疾兒童作義務治療,協助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建立音樂治療室。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該系又組織心理咨詢小組,奔赴災區進行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日前,還在成都交通廣播電臺一檔心理節目中對廣大的聽眾普及心理知識,以及音樂治療在災后如何干預心理危機,真正使音樂成為社會的音樂,使藝術成為社會的藝術。

作曲系在新開設數字娛樂音樂配樂、數字娛樂音樂編輯與策劃等專業方向后不久,即在成都市有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積極與有關單位合作,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開展了數字娛樂產品方面的研發工作,使該系的專業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均得到了更新和拓展。

學院新開設的提琴制作和鋼琴調律等專業,由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應用價值,既可以為樂器生產、使用以及后續服務培養技術精良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同時也可以培養面向大眾需求的普通專門技術人才,從而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雙重效益。

戲劇系為適應社會需求,在教學別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入了與文化產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加強了藝術實踐及學生實際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美術學院對傳統學科與應用性學科采取并行發展工程,充分保障傳統學科的穩步發展,又注意學科專業適應社會需求。在發展規模和財力支持方面,該院則明確向應用性學科專業傾斜,旨在使所培養的人才始終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廣泛接納。為此,美術學院的工業設計、卡通藝術、數碼媒體藝術、環境藝術和視覺傳達藝術等系科專業方向的教學均做到了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而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整。上述學科專業或以特定的課題切入,或開設特色課程,或將學生組成課題小組深入到公司或企業進行實際運作,收到了顯著的辦學效益。

針對數字藝術產業迅猛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廣闊的拓展空間,數字藝術系在專業設置上注重對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準確定位,追求社會需求和教學的契合,使這一新興專業從一開始便受到了行業的認可和廣大學生及家長的歡迎。在教學中,該專業通過教學和行業的有效對接,將藝術和技術性的基礎課程與應用性很強的實用課程緊密結合,采用案例教學、實例教學、項目開發相結合,著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藝術潛能和實用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三、科研促進教學,以演展帶動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抓手

(一)科研推動重點學科建設,從而加快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因為它對學科方向的凝練、學術隊伍的優化、學術氛圍的營造均具有引領作用。

加強科研促進教學,特別是緊密結合學院現有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鍵盤樂器)、兩個碩士點學科(音樂學、美術學)和四個省級重點課程(作曲主科、鋼琴主科、高師聲樂和弦樂藝術)的學科專業建設,加強對其科研選題、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傾斜,在科研的廣度和深度上狠下功夫,形成以中青年優秀教師和科研骨干為主體的科研隊伍,并在人力、物力和財力諸方面予以充分保障。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是學院學科專業體系中的傳統優勢學科和龍頭專業。我們加大了對其科研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傾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該學科專業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級教師群體中,黃虎威教授的《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和《轉調法》,熊冀華教授、邱正桂教授的《總譜讀法》,黃萬品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作曲教學法研究》,敖昌群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中國少數民族民歌的多聲部和聲研究》,作曲專業李西林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齋騰秀雄指揮法教程研究》等已在教學工作中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鍵盤樂器也是學院在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優勢學科專業,在鋼琴專業的專家級教師群體中,楊漢果教授的《鋼琴藝術史研究》,鄭大昕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當代鋼琴演奏流派及其發展》,李曉玲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鋼琴演奏教學法研究》,郭幼容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鋼琴伴奏專業建設研究》等科研項目及其研究成果,對該學科專業的學科建設和教學水平的突飛猛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弦樂藝術是學院第一批省級重點課程之一,小提琴專業教授胡惟民和楊寶智不僅教學水平高,而且科研成果突出。胡惟民教授的專業學術論文《小提琴演奏法、教學法研究》,楊寶智教授的省教育廳重點課題《西方弓弦樂藝術史》等科研成果為學院弦樂藝術專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07年11月,通俗音樂學院為了在更大范圍內吸取智慧,全面提高通俗音樂人才的培養質量,于2007年11月舉辦了“全國流行音樂教育論壇”,開展了“學院杯”比賽、優秀論文評選等活動。

上述科研人才、科研成果以及所舉辦的各類學術活動,對學院重點學科、重點課程建設和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較大的推動和支撐作用,從而加快了各類創新人才的培養,培養出世界級“鋼琴王子”李云迪,鋼琴家吳馳,小提琴家寧峰、文薇等享譽世界各大頂級音樂比賽的拔尖人才。

(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盡早參加科研和創作活動

學院采取積極措施為學生參加科研創作和創新活動。近年來,作曲系連續舉辦了四屆“三川獎”學生新音樂作品比賽,規格逐年提高,真正面向世界,吸引了本院和國內外眾多學生參加,為學生提供了科研創作的極佳平臺。另外,在全院范圍內舉辦的“歌曲創作比賽”以貼近時代和生活的音樂作品提升了廣大學生的創作及創新能力,鼓勵全院學生參與,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學院的文化部重點科研課題《四川北川羌族與平武白馬藏族民俗藝術的綜合開發利用》便吸收了學院戲文系的羌族學生蒲雨參加,該生在研究和調查中不僅鍛煉和提升了自己,并在其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拓寬社會實踐的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近年來,各教學單位,組織了大量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藝術實踐活動,包括:教學班音樂會、校際交流音樂會、外事交流音樂會、國內外各種比賽和演出、大型文化活動、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其他藝術類項目的選拔等實踐內容。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加強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聯系,強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上一篇: 管理核心論文 下一篇: 現代化建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另类日本欧美专区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久久环射 | 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