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山西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山西文化論文

篇(1)

Abstract:YuantidrawingandscholardrawingaretwofocusfordisputesonapaintingofSungDynastypainting.Evenonthepaintinghistory,theanalysisofthesetwotraditionalpaintingconsciousnessesandtheskillmethodsintheessencecharacteristic,willhavebebenefittothedevelopmentofthecurrentChinesepainting.

Keywords:ThelandscapepaintingofSungDynastyYuantiDrawingScholarDrawing

山水至宋代,興旺的景象為前所未有。它向著多方向發展,表現形式與表現方法也更為多樣。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上層建筑等多種因素的需要,使得院體畫與文人畫在這一時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院體畫與文人畫的思潮方興未艾,必定會在宋代的畫論之中有所反映。而宋代畫論反過來從理論上使院體畫與文人畫更加完善。本文就將試著從宋代院體畫與文人畫在山水畫方面入手,管窺和闡釋兩者的異同及對宋代繪畫的影響。

關于院體畫與文人畫

提到宋代山水畫必然要以院體畫和文人畫兩大中國畫系為中心來論述。而這時的院體山水畫與文人山水畫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并日益完善。所以很有必要先談一談院體畫與文人畫。

院體畫,是指宮廷畫家和由宮廷設置的畫院畫家的畫。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載:“漢武創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雅號丹青,別開畫室,又創立鴻都學以集奇異,天下之奇異云集。”但這只能算是后來宮廷設置畫院的濫觴,正式的畫院出現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兩宋時期,院體畫形成完備的理論和形式。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

宋代院體畫題材內容的擴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繪畫風格的演變亦是如此。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時代,另辟蹊徑。它既有代代相傳的承襲關系,又有蛻變和新的發展。這種發展又直接受制于那個時代的審美導向和審美觀念。我國繪畫發展至宋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希望能夠準確地描繪客觀物象的階段,是中國式的以“寫真”為目的的階段。

而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文人畫發生在晉代,文人畫興盛于北宋,既有群體性、多樣式的創作,所畫出于自娛,不為慶賞。它是伴隨著儒,道,佛三位一體化的玄學興起和文人詩歌,文人書法藝術發展而興起的繪畫藝術,在創作思想上它擺脫了政教的束縛,走上了純藝術的道路。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畫產生的思想基礎。文人畫的“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等的理論被唐代張彥遠肯定并加以宣揚以后,經五代到北宋而得到進一步的發揮,此后文人名流輩出,對宋代及后世文人畫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凡詩,書,畫,皆以尚意為高,強調主觀心意的重要性,使繪畫藝術從重在表現客觀而轉向主觀心靈。

宋代院體山水畫與文人山水畫的比較研究

第一,作畫的出發點及態度不同:由于院體畫的畫家大多是以“俸供”為目的的專業畫家,所以在藝術形式上,以定型化,樣式化,命體化,裝飾化為主要特征。院體山水畫的最大特點是講究對物體的仔細觀察。正如滕固所說的,“無論北宋“院體”抑或南宋“院體”山水,皆不離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設院置學,授畫的必然。”而文人山水畫相對于院體畫來說自由的空間就比較大,沒什么束縛,多是為了自己而畫,不直接具有政治和社會功利的目的。多借山水抒發心靈和個人懷抱,也有表達對外族壓迫,社會不平和政治腐敗的憤懣之情。它強調的是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著也是文人山水畫的重要特點之一。

第二,觀察方法不同:院體山水畫與文人山水畫家在對自然做真實而具體的觀察體會上大異其趣。“蓋身即山川而取之,這山水之意度見矣。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這是一種典型的院體山水畫的觀察方法。對于巨大的真山真水,則要親自走進去,遠處看了在近處觀察,這樣才不會在創作中掛一漏萬,言之無物。“可游”甚至“可居”的實境,其形式也必然是較為寫實的繪畫語言。而同時代的文人畫家則有不同的觀點:“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可以看出文人畫家的觀察方法是特別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得魚忘筌”式的觀察方法。

第三,藝術手法不同:在藝術手法上,院體山水畫重色氣,重色韻,非常講究用筆,構圖,設色濃麗而精于雕飾。“筆格遒勁”,“著色嚴禁”所形成的“體格高雅,彩繪清潤”之審美特征,在以李唐,劉松年,趙伯骕等人表現得淋漓盡致。《書畫記》記載其《萬松宮闕圖》云:“畫群松與壑內,兩邊斗立方塊俊峰,左低而右高,左有流水下松壑而出,右有流水下宮闕而出,下段石坡結尾斧劈皴,上段風頂蓋用側筆直皴,畫法清潤,結構重妙。為李之神品。”而文人山水畫重墨氣,重墨韻,重視風格的表現。表現方法不受程式束縛,因需而異。它的代表人物李成,尤其講究墨的韻致,墨法變化微妙多姿,特別能把握淡墨的效果。米蒂曾說:“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費樞曾用“惜墨如金”四字來形容李成的墨法,十分恰當。

而同時院體山水畫家主張“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何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或曰:墨之用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主張筆墨絕對為造型服務,而不能為筆墨而筆墨。而文人山是畫家主張“以墨為上,重在表現”。重色輕色是文人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征。認為無需設色而純以墨筆便可達到借物寫心的目的,這是中國繪畫所獨具罕見的風格特征。如米蒂的以水墨表現南方山林景色的“米點山水”,堪稱一絕。

第四,主要的藝術特征不同:宋代的院體山水畫相對與文人山水畫而言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藝術特征。這主要是對“真”與“似”的論述。院體畫家大多注重寫生,寫生就要師造化,師造化則必須深入地觀察自然,觀察自然要由外及內,即從外面觀察,從內在孕育。他們不僅對,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不僅有深切的體驗,而且能夠在所畫對象的形態上取其意。文人山水與之不同的是重神輕形,講究情趣和品位。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它不追求線條,色彩等技巧,使宋代山水畫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變化,進而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遺去技巧,意冥玄化”的藝術境地。

院體山水畫中水墨蒼勁一派的代表人物馬遠和夏圭,形成了畫院山水的另一藝術特征——“精妙之筆,清剛之氣”。他們的最大特點是偏重用筆。用墨如用筆,山,石,木皆見骨,骨中見韻,可見造型用筆都非常地講究。文人山水畫區別于院體山水畫的又一藝術特征就是在造型上求“簡”。郭若虛說:“筆越簡而氣越壯,景越少而意越長”,表達了對形象簡約的頌揚。

“裝飾造境,富貴之美”是宋代院體山水畫的又一重要審美特征。裝飾造境的主要特點是色彩富麗,形象似真,具有視覺極強的感官之美,唐代李思訓父子的著色山水為院體畫的審美特征開啟了先河。在隨后的院體山水畫中已經取勝,注重視覺感官之美,中外美,注重作品的繪畫性。文人山水畫與此相對應的是“野逸之美”它以水墨為上,重在表現。畫家摒棄了對自然山水外在的熱心,而轉向了其自身內在本質的探索。以主觀意想為創作源泉,以自由的心靈創作,必將使一些物質精神化,一切世俗觀念理想化,從而獲致一種與非現實世界可以比擬的,畫之外的審美境界。

除上述所述,文人山水畫在這一時期還有一獨特的藝術特征就語言在形式上的豐富。既“詩”、“書”、“畫”,“印”具全。院體山水畫家雖然在畫面上也有標題和名字,但一般只被安置在畫面不顯眼的位置上。像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及郭熙的《早春圖》亦是如此。顯然,無意將題名標識作為自己作品的畫面構成因素。而文人山水畫相對于院體畫來說更強調個人品學的修養,除以畫抒情外,更注重經營畫面布局,提詩作詞,利用詩作詞,利用詩,書強化畫面效果,追求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強調繪畫有詩境,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當然,院體畫與文人畫雖各有千秋,但在某些方面,在某一程度上都有相似或相通之處。由于繪畫美學理論的導向以及一批畫家的求變探索精神,使院體畫與文人山水畫拉開了距離,新的風格樣式和視覺感受方式開始改變著中國繪畫。到了南宋,院體畫家的知識結構大大改變,逐漸走向文人化,使詩的意境在繪畫中取代了敘事性內容,以怡悅性情為目的的審美趣味沖淡了社會功利性。特別是在宋代這樣一個理性的時代,文人畫與院體畫都在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現“意”或“理”,都成于象,感于目,會于心。在心與物的協調碰撞中熔鑄藝術意向。在宋代美學思潮全面展開的階段使得在美學思想中為人們留意的所謂儒,道,佛三教合一達到圓滿直境。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12

篇(2)

0 引言

山西聞喜花饃作為山西民間面塑藝術的代表,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豐富的品類、質樸精細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深深地感染著人們。聞喜花饃的藝術形式及其用途都與當地民間習俗活動密切相連,貫穿于祭祀、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各個方面。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山西聞喜花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聞喜縣志》中提到:“男子聘女,喜餅、布帛之外,必有花饃六十枚,俗名‘花兒饃’。用重羅之面,喚親鄰巧婦制之。枚重不及斤,上飾面捏花鳥人物,競奇斗異,白逾求白。女家回禮,有花饅頭十余枚,枚重二、三斤,亦飾以花,間有無花者。”一直以來,面花藝術的傳承沒有圖樣,單靠婦女們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時至今日,面花藝術不但沒有衰退,反而在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任何民俗事項都是一定心理態勢與心里信仰的外在表現,花饃藝術是民間裝飾藝術中的一朵奇葩,蘊含著深厚的民俗吉祥文化,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激情和對美好的向往。花饃藝人通過靈巧的雙手,使用簡單常見的材料、工具,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藝術獨特的理解表現得淋漓盡致,隨心所欲地自由創作。民間花饃藝術表現的主要思想情感和意愿追求,具有獨到的象征意義。象征性是暗示多于解釋,含蓄多于暢盡的發揮。以抒寫個人感情為重點。不滿足于描繪事物的明確的線條和固定的輪廓,它所追求的藝術效果,使人們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從而體會此中有深意。象征性不追求單純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澀;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象征文化是中國藝術中最普遍、最有內涵的一種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人類的內心活動,展現了中國藝術所受的宗教思想的影響,反映了人類最初的精神訴求。象征文化借助具體的實物表達出人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抽象思維和思想情感。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表現直覺和幻想,注重主觀性與內向性,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民間面塑是象征文化的一個載體,它通過民間習俗,以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流傳古今。民間面塑的色彩特征和造型,飽含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精髓。突出了某種禮儀活動的主題,并為活動渲染和營造了一種喜慶熱烈的氣氛,使人們情緒上得到了感染,烘托了活動的氣氛。

1 花饃造型的象征性

山西聞喜花饃在不斷的發展和傳承中逐漸形成了多樣的藝術類別和豐富的題材,每當節日和在各種習俗活動中都要制作精美的花饃,成為民間歷久不衰的傳統手工藝術。按造型分類有糕類、饃類、吉祥物類和盤頂類。糕類中題材多為動物、神話傳說、戲曲故事,如龍鳳糕、十二生肖糕、九獅(世)同菊(居)糕、招財進寶糕、雙喜臨門糕、狀元游街糕等。花饃有對對饃、棗花饃、餛飩饃、石榴饃等。吉祥物類花饃以龍、鳳、老虎、獅子等動物為主,寄托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盤頂類的花饃是不能吃的,是祭祀中的專用品,有人物、動物兩種類,動物有虎、獅,寄托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在聞喜經常制作的花糕當數“上頭糕”了,這是在婚嫁時,新郎家要給新娘家必備的花饃,“上頭糕”形體一般為直徑5基座的上面一層以云紋夾上紅棗疊成厚度20cm左右,寓意早生貴子。然后用蓮花造型的面塑覆蓋在上面,中間放置一個體形碩大、色彩G麗的石榴,左右各插制彩龍、彩鳳,寓意吉祥,石榴前放置五彩線(幾種顏色的棉線)。石榴在送到娘家時要拔下來,意味著早生貴子,圍繞龍鳳四周插制各種小巧玲瓏的花鳥面花。“上頭”在當地是婚禮那天新娘清晨梳洗打扮、開臉的意思。結婚當日新娘見到“上頭糕”才能開始打扮。民間習俗視“上頭糕”為聘娶的證據,新娘“上頭”就認定為婆家的人了。

每當幼小的生命降生時,聞喜花饃即被賦予了呵護生命的意義。滿月來臨時,姥姥要把精心準備的虎饃送給孩子,虎饃的造型以老虎為追摹形象,整體形態簡潔,為半臥姿勢,頭部較大并高高昂起,將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進行夸張。碩大而突起的黑色眼睛、大張的粉色嘴巴,上面塑以尖銳的牙齒,形態簡潔卻不失威風凜凜的王者風范。并在其身上點綴色澤鮮艷的蓮花、小龍、青蛙等,不僅充童趣也包含了辟邪護佑的心愿。“老虎火喜饃”是聞喜花饃的代表作品,“火喜”是聞喜的方言,“護攜”的意思。造型為直徑 40 多厘米的白饃,白饃的中間插制色澤鮮艷的吉祥花卉或者是童子。十幾頭神態既威武又可愛的小老虎成環狀面朝外地圍繞在四周,表達了親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和期望。當地還流傳一句諺語:“火焰添虎子,虎虎添生氣,歲朝得歲喜,歲歲得平安。”

聞喜花饃作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藝術載體,已不僅僅限于食用的范疇,而是隨著各種民間習俗活動的出現逐漸成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式。可謂過啥節蒸啥饃,辦啥事送啥饃。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百姓為了祈禱神靈、祖先的庇護和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而把面食塑成各種以動物、花鳥、瓜果為形進行供奉。山西聞喜縣在春節時要準備布籃糕、節節糕等象征年景一年好比一年好。蒸三個圓圓的白色的餛飩饃,餛飩與“混沌”諧音,傳達人們內心對天、地、人相互依存的愿望。清明時節在聞喜上墳的時候有滾饃的習俗,當地人說,“在墳頭滾饃是給逝去的親人撓癢癢”,希望得到祖先庇護。

飽含淳樸鄉土氣息的聞喜花饃都蘊含了一定的象征性,主要有祝福、辟邪、求子、納吉幾方面。祝福 :龍鳳饃。龍是一種虛幻的動物,在民間象征著男子,是尊貴和權威的象征。鳳是傳說中集百鳥之美的祥瑞鳥,象征著女子,寓意龍鳳呈祥,夫妻幸福美滿。民間也稱龍鳳配,有龍有鳳,成雙成對。桃饃寓意富貴長壽。辟邪 :火喜饃。火喜諧音“護攜”,寓意為保護幼子之意,老虎在民間被視為鎮宅辟邪,護佑人平安之物。求子:蓮花饃。取“蓮”的諧音“連”,寓意連生貴子,石榴饃通常在一對新人洞房當晚擺放在床上,籽與“子”諧音,寓意為榴開百籽,多子多福。麒麟送子:麒麟又被稱為瑞獸,是一種民間傳說中的神獸,與龍、鳳、龜合稱為四靈,象征吉祥,傳說能給人帶來子嗣。造型是童子手持蓮花、如意,騎在麒麟上。納吉:魚饃。寓意吉慶有余,魚與“余”諧音。

2 花饃色彩的象征性

捏好的花饃蒸熟以后,要趁熱上色,因為這樣不易脫色。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山西的聞喜花饃、新絳花饃都講究上色,色彩以紅色、黃色、綠色為基本對比色,喜用大紅、粉紅、藤黃、嫩綠等色彩,以紫色、粉色、藍色為補色,再以黑色和白色樾調。色彩明度高,對比強烈,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喜慶氣氛濃郁。而霍州一帶則不講究上色,較樸素。忻州、定襄的花饃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凝視這些造型各異的花饃時,不禁感嘆這些充滿想象、童趣的花饃竟出自鄉土山村之間,無不包含了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對美的質樸追求聞喜花饃不僅在節令禮儀風俗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且在人一生的各個重大儀式中都貫穿了對生命無限的守護和深情的寄望。

中國民間美術中任何藝術品中的色彩都不是空穴來風的臆造,而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社會活動中傳承下來的傳統觀念和心理暗示。華夏兒女對色彩賦予了濃烈而又獨特的情感和傳統吉祥的象征意味。在面塑創作中,色彩不僅僅是單純的顏色,還是一種深刻的寓意和心理暗示。人們為了滿足吉祥如意、一路平安、順風順水、幸福安康的民眾心理,就會在面塑的制作中通過面塑的色彩和特定的形式還有故事情節來達到自己的內心意愿。這就是很明確的色彩心理暗示。色彩基調主要由所用的場合環境來決定,不一樣的環境影響會決定著色彩象征性的變化。例如,在喜慶的婚宴上,我們會看到龍鳳呈祥的花饃,因為玫瑰花在西方向往著愛情,所以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玫瑰花樣式的花饃,還有男女核核饃,畫有大紅腫趾透W值幕ㄢ傻鵲齲我們會感覺到濃濃的幸福美滿與甜蜜,還有來自家人和朋友的祝福,這就使得藝人們在制作花饃的時候要選對主色調。說到婚禮上的主色調,不用想,那肯定是大紅色,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紅色,因為人們都會覺得大紅色是最喜慶的顏色,也是婚慶上所用顏色的首選。紅色系可以充分地體現熱鬧的婚禮情景,也會讓到來的親戚朋友深刻體會到主人的熱情和結婚所帶來的喜慶氣氛。因為在人們心理,紅色帶給人們的內心感受就是喜慶、美好、吉祥和幸福,它所留給人的心理暗示就是如此,所以,人們在婚宴上,為了能更好地象征心婚宴美滿、幸福,夫妻甜蜜,就在花饃上大量的點燃紅色以渲染氣氛。相反的,在辦白事的主人家里,我們就不會看到顏色十分艷麗的花饃,反而我們看到的是以面色或白色為主的花饃,比如說,在親人去世后,我們都會聽到傷心的哭泣聲,不愿家人就這樣離開的悲痛心情,所以人們也是為了能夠通過花饃來寄托自己的痛苦感情,就象征性地準備像老虎、門神等類似的以白色為主基調的花饃,也是希望死去的人可以有所保護,走的放心。很顯然,這樣的花饃呈現的氣氛就十分的悲涼,這也能體現出整個白事肅靜、悲涼的氣氛,也使得人們的內心情感隨著哀樂而感到悲傷,如此種種。花饃的顏色是人內心情感的向往,更是顏色象征性的豐富體現和精確的表現形式。

面塑色彩關聯的特殊的含義有很多種,并且具有它們獨特的釋義。面塑色彩的象征意義和賦予人們的心理暗示作用都與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道德理念,價值取向,宗教意識等互為依托,相互滲透,所表現的內涵也變得豐富飽滿。

3 結語

山西聞喜花饃作為生長和扎根于民間的一項古老藝術,在這片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的熱土上,始終與當地民俗生活聯系在一起。其造型與色彩的象征性產生于深厚的民俗事象中,在農村巧婦的揉捏中、一筆筆的彩繪中表達著對生殖、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藝術大師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也可以說,美就是感情。美隨情萌生,情借美而發揮。

參考文獻:

[1] 曹振峰.黃河萬里尋面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2] 段改芳.民間禮饃(面花)制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3] 孔令海.中國面塑藝術[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16.

[4] 張利安.山西面塑的藝術特點及其淵源[J].山西老年,2006(4).

[5] 馬玉山.探析山西面塑的藝術美學[J].作家,2008(24).

[6] 張曉凌.中國原始藝術精神[M].重慶出版社,2004:32,54,136.

篇(3)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追求物質生活的舒適安逸,更追求的是生活的高質量,追求的是安全與健康。因此,對肉、蛋、奶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幾年來,禽流感在全球泛濫,口蹄疫在世界各地蔓延,甲型H1N1流感正橫掃五大洲,瘋牛病正在一步步入侵人們的腦細胞。除此之外,豬瘟、雞新城疫等古老的疫病又以新的流行方式威脅著畜禽,豬的藍耳病、圓環病毒病也正對養豬業造成巨大損失,給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人們越來越重視獸醫在保障人類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中獸醫學是起源于中國古代,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而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診療手段的傳統獸醫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同動物疾病進行斗爭的經驗總結,主要包括基礎理論、診斷法、中藥、方劑、針灸和病癥防治等內容。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醫學的影響,中獸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并發展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思想,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理論體系和以四診、辨證、方藥及針灸為主要手段的診療方法。在古代中獸醫為我國畜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隨著社會發展,中獸醫只有調整適應當前形式才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國現代獸醫發展不僅起步晚,而且由于各種社會原因道路十分曲折,進步緩慢,盡管國家政府高度重視,但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獸醫行業如何在新時期更好地發展,以做好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是當代獸醫行業必須認真思考和深入探討的問題。以下是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適應新形勢要求,信息化發展

信息化浪潮將現代人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化時代。每個行業的發展也必須適應潮流,才能在發展中進步,在發展中提升。因此,獸醫行業也要樹立起與時俱進的觀念,在行業中推進信息化的進程。

所謂獸醫行業信息化,是指為全面提高獸醫行業經濟運行效率、獸醫行業勞動生產率、獸醫行業競爭力,在獸醫行業生產、管理、經營各領域不斷推廣和應用電腦、通信、網絡等信息技術和其他相關智能技術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整個獸醫行業信息化建設中,硬件(電腦、網絡等設備)是基礎,軟件(辦公軟件、各種應用軟件)是條件,信息資源(資料、消息的收集過程)則是重要的生產要素。

建立行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完善網絡建設。數據庫是指在計算機存儲設備上的數據集合,內容豐富、真實有效的信息資源是獸醫行業信息技術的關鍵。根據不同用戶對信息需求多樣化的實際,加強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個真實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數據庫。這個信息庫集疫情預防、疾情治療、案例分析、技能提升、疑難問題等多方面的信息資源共享,同時將信息及時地向網絡傳送,全國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學、企業、防疫站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到這些數據,以進行市場預測和生產決策,享受信息化的便捷。

同時加速推進獸醫行業信息網絡工程的建設,加強標準和技術平臺的建設,建立統一的網絡平臺,建立以各省獸醫行業信息中心為樞紐,上聯農業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縣鄉的獸醫行業信息網絡體系,并使獸醫行業信息網絡與畜牧業科研機構實現計算機聯網。

完善獸醫行業信息網絡建設,首先要加強獸醫行業信息員隊伍的建設,開展獸醫行業信息員培訓,拓寬信息渠道,推廣信息來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靈活的獸醫行業信息采集、整理、隊伍;其次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網站中的欄目,增加一些對獸醫職業具有指導意義的信息欄目,例如“案例分享”、“疑難解答”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網站的宣傳、推廣、普及,養殖戶是獸醫行業信息使用的主體,必須使他們學會在網上獲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網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產實際中,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也是建立網站的最終目的。

營造集群效應,產業化經營

產業化發展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每個行業都概莫能外。因此,我們要積極研究獸醫行業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趨勢、新變化、新特點,并用以指導生產和工作,加快產業配套建設,增強發展科學性,走產業化道路,實現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營造集群效應,加強群防群治,在當代是獸醫發展的趨向和機遇。過去群體防治一直被認為是中獸醫的弱項,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但隨著人們對環保和自身健康的重視,用抗生素和化學藥品進行防治所引起的各種問題迫使人們尋求一種新的代替藥物。而中草藥源于天然,毒副作用小,無殘留的特點必然成為人們尋求的趨勢,這就為中獸醫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而通過群防群治形成產業化發展,則是獸醫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首先要從根本上樹立產業化理念,具有超前意識,由“單打獨斗”向形成產業為主轉變。隨著畜產品短缺時代過去,以及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已經由吃飽向吃好轉變,對畜產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獸醫的行業要求也逐步提升。而小規模的發展,獨立的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全局統籌的大方向,“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產業化經營,規模化動作,才能提升全局的“戰斗力”,提升行業的整體素質;才能以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應對疫病的發生,也只有資源共享了,才能提升全隊的業務素質,這是必須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確保獸醫職能的充分發揮,從而保障生畜及人身的健康安全。

其次要調整思路,加強政策引導,積極推廣產業鏈條延伸經驗。實行“政策引導,防疫站聯合,獸醫主動參與”的模式,從疫病預防、種畜禽檢疫、技術學習、經驗推廣,實現配套銜接,形成從源頭到結局的完整產業鏈條,不僅可以實現統籌兼顧,高強度防治疫病,而且能夠保證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基本趨于一致,從而根本性地保障畜禽的安全性,實現根源安全。總之,建立并完善獸醫行業產業鏈條,讓疫情預防、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整體行業素質改善等諸多相關環節融入到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當中去,可以實現整體應對市場,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規模防治,有利于獸醫行業的長遠發展,全局發展。

重視行業薄弱環節,提升應對能力

每個行業的自身發展都有缺陷和不足,在我國獸醫體制中也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機構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基層防疫工作不到位、缺乏專業人才與技術和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保障等問題,影響了行業長遠發展和社會應對能力。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重視行業薄弱環節,可從幾下幾方面入手:

完善健全獸醫行業工作體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獸醫行政管理機構。中央一級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列入農業部的內設機構。省以下獸醫行政管理機構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養殖業發展情況和獸醫工作需要確定,并按程序報批。上級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對下級獸醫行政管理機構負有指導職責;各級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對動物防疫、檢疫工作負有指導和監督職責。要加強獸醫醫政、藥政管理,實施官方獸醫制度。

加強基層防疫機構建設。根據經營和公益性職能分開的原則,積極推進鄉鎮畜牧獸醫站改革。由縣級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按鄉鎮或區域設立畜牧獸醫站,人員、業務、經費等由縣級獸醫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承擔動物防疫、檢疫和公益性技術推廣服務職能。要將原由鄉鎮畜牧獸醫站承擔的診療服務等經營性業務進行科學界定,并與公益性職能合理分離,使其走向市場。鼓勵和引導鄉鎮畜牧獸醫站分流人員創辦經營性獸醫服務實體。

加強鄉鎮獸醫從業人員技術培訓。如今的基層獸醫技術人員,不僅承擔了畜禽疾病診治任務,還肩負著新技術推廣、法律宣傳、疫情調查和向上級通報疫情的責任。由于獸醫社會地位偏低且專業性特強,難以從社會上吸納到所需要的優秀人才,不得不采取“近親繁殖”和“自我膨脹”的方式解決,“子承父業”、“半路出道”的現象比較多見。他們之中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知識培訓,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吸納能力較差,不對其進行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很難適應新時期動物防疫工作。因此必須加大鄉鎮獸醫和防疫人員的技術培訓力度,提高獸醫業務綜合素質,確保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質量。應該在行業中逐步推行官方獸醫制度,逐步實行執業獸醫制度。各地要通過成立獸醫行業協會等方式,實行行業自律,規范從業行為,提高服務水平。

篇(4)

透視是繪畫術語。畫家在做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的表現出來,使之具有空間感和立體感。客觀存在的物象,即使是同樣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視域范圍內也會產生這些視覺變化,是有它一定法則和規律的。西畫多采用焦點透視如同相機,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收人鏡頭的物象如實的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物象就不能攝人了。中國繪畫在透視上有它獨特的處理方法。它遵循透視的基本法則與規律,又不拘泥于一般的法則、規律。畫家的觀察點不是固定地一個地方,也不受一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移動立足點進行觀察,各個不同立足點所看到的內容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組織進畫面上來,使畫面所表現的內容更全面更生動,這種透視方法叫著“散點透視”,也叫“動點透視”。山水畫能夠表現出“咫尺千里”的開闊畫面,便是中國山水畫對透視運用的要求。繪畫的透視法在中國傳統上稱它為“遠近法”。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的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我國的文獻上很早就有出現。戰國時荀況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記載:“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從山下望木者,千初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長也”,這就把透視上“近大遠小”的法則講出來。而直接論述到與繪畫創作有關系的透視法,在畫論中較早談到的是南北朝時期的宋宗炳的《畫山水序》。其中有一段提到:“且夫昆侖之大,瞳子之小,近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間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堅劃三寸,當千初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這把透視上的遠近大小、長短、高低的基本法規都闡述到。唐代王維所著《山水論》中提出處理山水畫中透視關系的要訣是:“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陷如眉(,色),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可見當時山水畫家是重視并運用透視規律的。到了宋代,由于繪畫的發展,畫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繪畫技法上的各種經驗,對透視也做了進一步的論述,并給山水畫家提供了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的具體方法。如北宋郭熙提出了“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后來韓拙又提出了“闊遠、迷遠、幽遠”的三遠論。從宋代不少山水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在透視表現上的確花了不少的精力,作了認真的探索與嘗試。因此,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在宋代已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

從古代的繪畫作品來看,隋唐以前,對透視上產生的一般變化,還未能達到表現的水平,如漢代的作品,我們不但在畫像上,即從壁畫上看對遠近、前后的關系,尚不能很恰當的表達。本來是前后關系,在有的畫像石中卻把它表現為上下的感覺。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隋唐以前的山水畫,往往是“人大于山”,現存敦煌莫高窟北魏時期的壁畫中,確實存在這個不合透視法的情況。由于不斷的實踐,古代畫家逐漸提高了對透視的理解與表現的水平。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圖》已能夠把平遠、深遠的透視法結合起來表現。宋元時期對透視法的表現,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成為中國繪畫在傳統上的一個顯著的藝術特點。

以下僅就中國山水畫常用的幾種透視法作以略述:

現象不那么明顯。“平遠”所看到的對象,一般不是很高,象山林蔽澤,林霏云煙之類。平遠的透視法在生活當中最為常見,所見大地多在平夷的土地上,所以古今的繪畫作品中采用平遠透視表現出的作品最為常見,如宋董源的《寒林重汀》、郭熙的《案石平遠圖》等。古人平遠法應用最多的尚屬元四家中的倪珊,因其長期生活在太湖一帶,所以作品多以平遠形式出現。

一、高遠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清代費漢源在《山水畫式》中說“高遠”是:“本山絕頂處,染出不效者是也”。以上兩種說法,其共同觀點都說高是自下向上看,是一種仰視。宋代范寬等大家用此法表現的很多,如《溪山行旅圖》等,主要突出雄偉、高大、氣勢磅礴的景物,仰視的高遠,應該是遠而高,達到高山仰止的藝術效果,突出“高”的形式感。

二、深遠

郭熙稱“深遠”是:“自山前而窺山后”。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并要移動視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見到山后無窮無盡的景色,落到畫面上就出現山重水復,使人望之莫窮其跡、不知其為幾千萬重的藝術效果。深遠法所表現出的景物既有深度又有遠的感覺,這種方法宜于表現幽深的意境,既是“境深要能曲”,又能“境深尤貴明”。

三、平遠

《林泉高致》中提到:“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郭熙又說:“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清費漢源從水墨渲染方面論平遠:“于空闊處、木末處、隔水處染出皆是”,也有人認為要畫平遠,當以“云煙平之”。“平遠”就是在平視中所獲得的遠近關系。正因為視線的平,致使近大遠小的差距比深遠要突出得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平遠接近于焦點透視。只是由于中國山水畫在表現上具有特殊的處理方法,取近少取遠,或取遠少取近。又如在畫面上將視平線放得很高(或在畫外面)等等,才使畫面上的透視。

四、迷遠

宋代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迷遠”。他說“迷遠”是:“煙霧膜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迷遠的特點就在“仿佛不見者”。所謂不見,即不能用一般的透視法中所說“滅點”去校對。繪畫上的一般透視法很難概括“迷遠”。在山水畫里,迷遠之妙,可以有數里遠的感覺,甚至仿佛有數百里之遙。只要內容題材需要它把景物表現得無窮遠,則運用迷遠的方法就可達到這種視覺效果。繪畫作品中,米友仁的《瀟湘奇觀》、石濤的《羅浮山色》均是迷遠透視法的體現。上例畫面,如果只靠近大遠小,或近低遠高來表現很難出現“仿佛不見者”的妙境。

五、闊遠與幽遠

篇(5)

2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體系優化措施

2.1按照固定資產管理功能需求完善其信息化系統的設計對于系統的設計,應該分別在基礎數據模塊、日常管理模塊、盤點功能模塊以及報表管理模塊進行整體設計,進而系統的實施對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在基礎數據功能模塊重點應該涵蓋使用部門管理、部門資料、責任人員管理、職責管理、資產分類管理以及供應商資料等幾部分內容。在日產管理功能模塊則需要設計固定資產入庫、領用、調撥、借用、返還、維修、清理以及報廢處置等功能模塊。在盤點功能模塊,則重點應該制定盤點任務以及盤點報表管理兩項內容。報表中心管理則主要是通過報表的形成,整理匯集固定資產的具體情況,以便于管理部門進行決策管理。

2.2將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與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有機結合在黃金礦山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上,應該注重與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協同建設,實現黃金礦山企業內部信息的全面高效利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尤其是應該著重與預算編制、決算系統以及財務核算系統的有效結合。通過與這些財務管理子系統的銜接,完成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的申報審批、資產情況分析、資產收益分析、資產數據統計以及資產賬目核查等工作,確保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能夠同財務管理工作一樣,得到及時、動態的分析、掌握與調整,確保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的安全可靠。

2.3強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為了確保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的順利實施,應該采取培訓教育等措施,強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尤其是針對固定資產的條碼信息化管理、重點資產卡片信息管理等幾方面,加大這些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對于信息系統的理解掌握能力。讓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數據庫,準確的獲取、分析固定資產管理運營的相關信息,并強化對于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結構、效用分析的準確度,依靠高素質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實現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精細化。

篇(6)

    (1)養老保險

    是指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管理包含了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與支付、職工達到法定退休條件后退休手續的辦理與養老金待遇的計發,離退休人員養老待遇的管理,職工死亡遺屬待遇的管理等。

    (2)失業保險

    是指勞動者在暫時失去工作機會時,由國家和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向其提供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質幫助,并通過專業訓練、生產自救和職業介紹等工作,促使其重新就業的社會保險制度。企業失業保險的管理主要包括失業人員的備案管理、失業待遇的管理等。

    (3)工傷保險

    作為國家立法,用于保障勞動者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傷害、職業病及因此造成死亡,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使勞動者或其遺屬能夠得到及時救治和補償,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對工傷保險的管理,除《社會保險法》以外,國家還專門頒布有《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保險管理主要涉及工傷認定、工傷治療與康復管理、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管理、工亡供養親屬管理等。

    (4)醫療保險

    是為了保障職工在因疾病、受傷、殘廢等原因需要進行醫治時所必需的醫療費用和生活待遇而設立的保險制度。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管理主要包括醫療保險繳費管理、醫保個人賬戶(醫保卡)劃撥與管理;醫療待遇申報與結算;大病醫療救助、離休人員醫療費管理、門診及慢性病醫療費用管理等。

    (5)生育保險

    是指通過國家立法,在職業婦女因生育子女而暫時中斷勞動、失去收入來源時由國家和社會給予生活保障和物質幫助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生育保險待遇主要包括產假(有薪假期)、生育津貼和計劃生育手術待遇管理等內容。社會保險業務范圍涵蓋人的生老病死,關系到每一名職工的切身利益,是保障職工生活的一張“安全網”,基于此原因,社會保險的信息化從國家頂層管理設計就有高度信息化要求,從2004年起國家就啟動了“金保”信息工程,它是國家信息化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了國家“十二金”電子政務工程,在《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被列為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經過幾年的建設,全系統信息化已基本成型,目前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業務辦理等工作已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管理。

    2信息化管理是提升礦山企業社會保障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隨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信息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構建統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統應用支撐平臺,已經成為提升礦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

    (1)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管理漏洞

    做好礦山企業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對于改善企業社會保險業務質量,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提高企業社會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系統、有效的企業社會保險信息管理系統,做好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金保信息平臺的同步信息對接,可以實現企業和職工各項社會保險費從繳費到待遇領取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企業社會保險經辦效率。各項社會保險繳費和職工待遇的申報都可以通過網上信息系統軟件進行操作,待遇的核定與發放也通過信息系統完成,可降低業務操作失誤風險,減少業務管理漏洞。

    (2)充分實現信息共享,實現管理模式的再創新

    通過社會保險信息與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的一體化,充分實現各類信息的融合與共享,打破管理壁壘,從員工入職、合同管理、薪酬福利、到社會保險,使人力資源管理逐步構建一個更為高效、和諧的運行系統,從而能夠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最全面與準確的信息保障。同時基于信息化管理要求,自然而然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現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創新。

    3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目前存在的問題

    (1)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不明確,信息化需求分析不全面

    信息化強調的是一個系統性的戰略工程,而不是一個階段性的項目。由于受管理體制以及傳統的崗位設置和權限劃分的制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管理系統中存在著諸多的“管理孤島”,各個職能部門的管理者之間相互隔絕、信息不暢,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種“管理孤島”很容易造成“需求孤島”,進而就演變成為最后的“信息孤島”,也導致了經常在同一項業務數據統計中,出現多種結論和版本,直接影響企業管理者在全局高度上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信息化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手工+電腦”式的業務工作計算機化,而是對整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業務系統的一次變革,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如果對此沒有準確的認知和理解,很容易導致在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模式不配套,從而使信息化建設走向高投入底效益的結局。

    (2)資源數據庫信息質量存在缺陷

    是社會保障業務信息一體化建設與應用的最大障礙。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險信息一體化管理后,實現了數據庫資源的共享,數據由分散實現了大集中,使得整個信息化管理向前邁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建立數據庫時原始數據提供不準確或者沒有做好對信息數據庫的定期更新維護,會導致信息數據質量下降甚至失效,嚴重影響信息化管理水平。

    (3)業務流程缺乏一定的穩定性

    由于近幾年企業普遍改革力度較大,機構重組現象比較多,造成業務分工也隨之變化,并引發工作重心的轉移,使業務流程缺乏穩定性。造成職工無法及時掌握整個業務流程的規定,對信息流程的不明確,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化建設的優勢。

    4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改進措施

    (1)做好需求分析,規范業務流程

    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建設是以系統論的科學方法對各管理環節進行優化,因此必須在制定出規范的業務管理流程的基礎上,信息系統才能對業務實行嚴謹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要站在企業信息化管理的高度再造業務流程,同時對流程的設定給予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對處理環節相一致的業務進行合并,以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2)建設高質量的資源信息庫

    首先,對信息系統初始數據庫信息要“嚴把質量關”,充分組織動員職工及單位,對業務庫信息進行徹底清理摸底,校正錯亂信息、補充欠缺項目;其次,加強數據的標準化管理,數據標準的統一是信息交換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礎數據和交換數據統一到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上來,才能實現不同系統間的數據交換和跨地區的信息交換,才能實現進一步的升級聯網;再次,充分重視信息的更新與維護工作,建立高質量的數據接口,保證好“上對”主管部門社會保障信息平臺、“下對”企業基層管理部門的信息同步更新能力,建立嚴格高效的信息管理制度,確保信息管理的規范有序。

    (3)最大程度使信息網絡化

篇(7)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89-01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也是當代文化發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依據,同時還是推動國家、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對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得以發揚的必經之路,也是每一個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要根據山西省的戰略優勢、文化特點以及文化現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民俗文化的建設與保護工作,為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

一、山西民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有效途徑

(一)增強山西民俗文化專業人才體系的建設

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重點在于要引進對民俗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專業人才,以保證山西民俗文化中的技藝能夠代代相傳。此外,如何讓山西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專業人才必須將民俗技藝推向市場,體現其經濟價值,并獲得社會與民眾的認可,才能使其得以生存。這就要求由當地政府或部門挑選,或者是經過社會民眾推舉出來一些擅長經營與管理文化產業的人才,同時構筑經營管理人才體系,發揮這些人才自身的優勢,將山西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體現其經濟價值,并提高經濟收益,擴大社會文化的影響力,解決山西民俗文化與相關技藝人員的傳承與生存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二)建立健全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制度

山西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是促進其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提條件。對相關的保護工作者而言,保護工作的開展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而要開展山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兩點:1.成立以政府和民間為載體的民俗文化保護部門;2.加快保護制度制定工作的開展并利用現代設備與技術全方位推進民俗文化宣傳[1]。為了開展保護工作,山西省可以成立相關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與專家組,為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同時,山西省還可以成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并督促相關部門與機構共同開展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

山西是一個具有多種民俗文化資源的省份,因此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山西省政府制定的關于山西省民俗文化保護的法規與制度,能夠使保護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文化部門,包括相關的新聞媒體,要在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前提下,加強對民俗文化保護工作開展的宣傳,以增強社會民眾的法律意識及參與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識。

(三)加強政府專項資金對山西民俗文化的投入

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還需要政府專項資金的投入支持,才能開展以下工作:1.民俗文化傳承人的補助與補償標準制度的確立,可以使傳承人的基本生活與日常開銷得到保障,以促進其對民俗傳承與創新相關工作的開展;2.山西民俗文化相關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能夠使民俗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廣場等得以創建和發展,從而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3.山西省政府部門設立一定的獎勵制度,以鼓勵單位、個人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作出貢獻,并促進該工作的順利進行。山西省政府只有落實這三項專項資金的投入,并加大監管力度,才能最大程度促進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

(四)推動山西民俗文化基礎配套設施的創建

要想真正實現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要加快創建其基礎配套設施。具體的做法有:1.加大對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展覽館的建設,以增加民俗展覽館的數量。民俗展覽館建設的目的是要加強對珍貴民俗文化的收集與保護,并且在修復、還原民俗文化時,民俗展覽館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2.加大對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表演廳的建設,定期進行民俗文化的表演。民俗表演廳的建設能夠吸引民眾定期到固定的地點觀看表演,長期如此,民眾就會形成習慣,這樣就可以擴大民俗文化的社會影響力;3.加大對山西各個地區的民俗文化廣場的建設,可以為民眾的娛樂活動提供場所,也可以為以單位或個人組織的民俗文化活動提供場地,或借助民俗文化廣場的平臺為民俗文化作品的展覽提供便利。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山西民俗文化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對其的保護與開發是傳承與創新山西民俗文化的重要前提,雖然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全社會民眾的重要責任與義務;對此,社會各界應聯合起來,為山西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篇(8)

(一)高校財務分析是落實教育事業規劃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指出:“要嚴格執行國家的財經紀律,通過建立精細化、科學化的預算管理機制,統籌好高校資金的使用,做好經費撥款的科學論證,健全項目申報、事前評估、財政投資評審、立項論證制度,細分預算與決算,提高資金管理的有效性。”從《規劃》中的要求可以看出,尤其對公辦高校在財政經費的使用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要求。旨在通過財政資金的科學使用,不斷完善經費使用內部稽核和內部控制制度,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有效,來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做好高校的財務分析是落實教育事業規劃的體現,是國家相關規劃對高校的要求。

(二)高校財務分析是推動教育發展方式順利轉型的需要

高校通過財務分析,是高校整體實力的綜合實現。近年來,從國家層面上看,促進高校的自主辦學,減少對財政的依賴,提高高校“自主造血”、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已成為一種大勢所趨。早在2001年國家就確立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教育發展方略,“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促進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重要的抓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未來的教育工作方針為“優先發展、促進公平、育人為本、改革創新、提高質量”。將“促進教育的優先發展、實現教育的公平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規劃》中指出:“要推進高校自主確定內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因此,可以看出做好高校的財務分析是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的重要基點,將有利于高校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高校財務分析是合理安排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的需要

促進高校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其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斷減少對中央財政資金的依賴,提高自身的資金使用效益。高校的財務分析則是提高高校資金使用效益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財務分析能夠及時發現預算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對資產的完好率、增值率、年增長率等要素進行有效的評估,不斷完善財務支出結構。例如:當前,建設學術型高校、科研型高校成為各大高校的發展主題,也是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就要求高校要加強科研、學術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而這些則可通過財務分析對資金的投向進行跟蹤,及時找到投入中的不同,從而對資金的支出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另一方面,財務分析能夠有效的增強高校預算管理能力,有效的預防財務風險。預算管理是當前高校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進行財務分析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的進行預算編制,使預算更加契合高校的工作重點。同時,財務分析也有利于高校預防財務風險。對高校的資產、負債、收入、結合等方面進行摸底,有效地進行資產處置,調整收支結構,規避財務運行中存在的各類風險,提高財務運行的穩定性。第三方面,財務分析可以促進高校進一步挖掘收入潛力、提高投資收益。在積極向上級財政和主管部門爭取事業經費撥款外,高校還可以通過財務分析進一步理清增收渠道,在保障開源節流的前提下,改善高校的經營模式以及利益的增收方式,實現自身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高校財務分析是執行好教育財經政策的需要

在增強高校自主發展能力的同時,也要強化其自我約束的能力。在高校財務管理過程中,貫徹和落實國家的財務法規和學校的有關規章制度,推進國家相關教育事業規劃、計劃的實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通過財務分析,則能夠更好的對高校進行“自查”和“自我監督”,保障學校的財務活動能夠遵守國家的財務法規和學校自身的財務制度。對收費項目、支出項目進行逐一的核查,及時發展高校的收費標準執行情況,以及在資產清算、稅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揭示違反法律和規章制度的現象,增強財務管理的嚴肅性,使得高校教育事業發展能夠與國家政策法規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新時期做好高校財務分析工作的措施

(一)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化

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是進行財務分析的第一步,高校必須切合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實際,對現行的指標進行體系化的改造。傳統的高校財務分析指標包括“一般指標、專項指標”兩大部分。其中,共性指標主要有:學校經費自給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員支出占事業支出的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等內容。在共性指標的安排過程中,隨著高校自主發展的空間不斷增大,要積極增強資產、負債規模及增長率、支出結構與生均支出水平等基本財務指標的分析力度,同時側重于教學科研活動的收入及其他自籌經費的增長率核算,從而對全校的整體財務指標有全面的把握。在專項財務指標的設置中,要進一步細化專項財務指標,并且針對某些專項財務管理問題設置靈活多樣的分析指標。隨著高等教育的產業人發展,未來還要增加無形資產分析指標、人力資源分析指標、科研經費收支和現金流量指標等相關指標體系,要核算好每個專項中的凈現金流量、現金流量的組成、國庫資金的支付等內容。

(二)財務分析方法多樣化

當前,高校財務分析的主要方法為比率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這兩種分析方法對于以財政撥款為主要資金渠道的傳統高校較為適合,并且相對側重于預算的編制與執行。而隨著高等教育的市場化、多元化發展,教育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比率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已不能夠完全適應新形勢下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鑒西方高等學校在財務分析中的相關經驗,在比率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的基礎上,大力探索趨勢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聚類分析等多樣的財務分析方法,不僅要重視定量分析,也要重視定性分析。結合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變,增強財務分析的前瞻性與預見性,提高財務分析對決策和管理影響效能。

(三)財務分析程序制度化

做好財務分析工作,就必須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工作制度,用制度的力量來推進整個高校財務分析工作的開展。高校要高度重視財務分析工作,將財務分析工作落實到人、落實到每個部門。根據財務分析的內容,將財務分析工作與每個部門的業務相結合,實施績效法與崗位責任制,使各個部門、各個財務相關的工作人員能夠各司其責,進一步減少職能的交叉,提高財務分析的效能。根據財務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細分分解各項專項制度,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的相關細則與規定。

(四)財務分析手段信息化

要不斷推進財務分析手段的信息化,實現“記賬、報賬、查賬、報表、審計”等工作的“一體化”,將傳統的“事后分析”轉變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的分析方式,不斷完善和建立網絡數據庫,在互聯網的支撐下,使得財務分析更有針對性,為報表和數字的收集、整理提供便利條件。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大力推進“云計算”在高校財務分析中的應用,通過建立“云服務器”的方式,將高校的財務數據進行收集和整合,實現海量存儲、調度,實現財務管理的現代化,使會計信息得到及時反饋,使得財務分析與信息化發展同步。

(五)財務分析預警常態化

高校要利用財務分析,做好財務的預警,并使之常態化。要積極樹立風險評估的意識,對財務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控制,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增強風險預警的預見性,打好“提前量”,充分消除系統的不穩定性。例如:可通過對高校貨幣資金周轉時間、凈流動資產周轉時間等指標來測量高校在某一時間的支付能力與資金構成,從而進一步調整資金投放節奏、控制資金量,從而強化財務管理。積極探索將每一時段的預警分析數量進行收集,積極建立會計風險評估數據庫,因地制宜的采取多樣化的財務分析方法,最大限度的消除財務風險。

篇(9)

馬歇爾·麥克盧漢(2000:382)指出:“在英國,電視來臨之后,最非同尋常的發展動態之一,是地區方言的復興。”

近幾年,我國許多傳媒機構紛紛辦起了形形的方言類欄目。作為現代文明的標志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媒介——電視,更是成為這一趨勢愈演愈烈的主陣地。就陜西而言,有郭達、石國慶(王木犢)的小品,有方言譯制片《貓和老鼠》;有以方言播報天氣的《百姓報天氣》,還有方言劇《百家碎戲》等全部起用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去演繹自己身邊的生活、道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進而延伸出方言綜藝類節目,如《碎戲明星班》等。影視劇創作中也越來越多地加入了陜西方言的成分,如《美麗的大腳》《武林外傳》《高興》《走著瞧》等。今年吵得沸沸揚揚的《白鹿原》無疑將陜西方言又推向了一個高度。總之,陜西方言正以越來越活躍的姿態出現在熒屏上。

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方言逐步滲透并能在大眾傳媒中形成一定的影響,已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并對其發展做出展望。本文將分析陜西方言走俏于媒體的深層文化因素。

一、語言與文化水融

“文化”一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自英國泰勒第一個為“文化”做出界定后,后人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研究各抒己見,但殊途同歸:文化是歷史發展的最終性成果。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代漢語詞典》2005版,1204頁)。語言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一種寄寓著深厚情感的文化載體,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在當代有著突出的地位。申小龍(1988:5)認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看待世界的樣式,是對一個民族具有根本意義的價值系統和意義系統,人文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如果說普通話反映的是當代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文化現象,那么方言則是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的社會文化知識體系。只要有文化交流與傳播,就有語言的相互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學是文化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陜西方言中的特色文化

(一)厚重的歷史積淀與濃郁的黃土情結

陜西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圣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歷史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跡,陜西方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陜西人將“豬”念作“zhi”(之),實際就是古漢字“彘”;此外陜西話也成為方言當中與普通話最為接近的一種。在秦、漢、唐等朝代,陜西方言也是官方的普通話,直至今天,當地人仍在津津樂道詩人李白、杜甫和楊貴妃說的都是陜西話。

陜西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由北向南形成了以關中平原為主的三個特色自然區,共同構成了陜西文化的多元色調和博大品格。“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道出了這里厚重的黃土地氣息、古樸的人文風韻和粗獷的關中風情,我們稱它為特色的“黃土文化”。曾在《〈海上花列傳〉序》(1930)中說:“方言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外人眼中的陜西話總是那么言簡意賅、一針見血,憨厚中帶些硬漢勁。一句“嫽咋咧”就包含了“極好、很帶勁、很舒服”等語義。陜派電視劇《關中匪事》在展現關中風情的同時,讓“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式的秦腔秦韻風行大江南北。陜西方言本土歌舞片《高興》中,當五富用陜西方言說,他最享受的就是能掙到錢拿回家扔給老婆說:“他媽的,,給,用去!”,雖然是罵人的話,但黃土味十足。

(二)三秦兒女的鄉音情結與文化認同

許多在外打拼多年的陜西人到頭來都會發出這樣一句感慨:還是咱老陜話最親切、最舒服!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三秦大地兒女的戀鄉情結。“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讓我們感到了鄉音的力量,這種心態是廣義文化的核心。

文化認同指個體對于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形成歸屬感及內心的承諾,從而獲得保持與創新自身文化屬性的社會心理過程。地方電視臺的受眾范圍主要是當地觀眾,這個地域內的觀眾對本地域的文化有著一種潛在的特殊心理,而方言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說為當地人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特別能夠引發文化和情感的微妙共振,是當地觀眾認可的一種文化形式。同時,方言通過言說的方式傳遞著自身的文化潛質,影響著這個地域內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人們對方言電視節目就具有一種方言認同感。這與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如何使用大眾媒介以及大眾媒介如何滿足受眾需求兩個角度研究媒介與受眾的關系)是相契合的。文化認同感讓觀眾喜歡這種方言節目,從而為方言節目獲得了一定的市場生存空間。

陜西電視臺《百家碎戲》欄目是以陜西方言為基本形態、以藝術再現的手法反映市民關注的各類社會及市井話題,追求真實,反映“秦人、秦地、秦風、秦韻”為內容的一個“全新演繹生活萬象、本色表達平民情懷”的欄目劇,表現了發生在當代都市和農村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善美。深諳陜西文化的受眾在劇情與語言的解讀中,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韻味和審美體驗,由此產生對家鄉、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三)平實化的電視審美回歸與當代大眾心理

電視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文化認知、教育功能,轉向尋求感官刺激、娛樂、游戲功能,如今又逐漸呈現出返璞歸真的傾向。

電視真實是實現電視審美的前提。電視真實地使時空無限地延續保留下來,提供了人們回味、研究、比較的可能。隨著當代人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的是非判斷能力增強,過于虛假、浮夸的東西只能增加觀眾他們對節目的厭惡感。真人秀、方言短劇、紀實類作品卻能滿足他們的觀賞需要。如《非誠勿擾》《人間》收視率飄紅就是有力的證明。《百家碎戲》通常是由市民自導、自拍的,劇中簡單明了的故事仿佛是觀眾剛剛親身經歷的。在普通話全面推廣的今天,方言節目給了受眾一種回歸自我的新鮮感。

(四)豐富多彩的民俗與多元視聽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它是一種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歷史悠久的陜西是一個民俗文化大省。“陜西怪”是最有影響力的陜西民俗的代表,“板凳不坐蹲起來,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手帕頭上戴,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是道菜,碗盆分不開”生動詼諧地述說了陜西人特有的生活風貌,展示了陜西方言多元化視聽的特色。當操著一口純正方言的老漢端著一碗熱氣騰騰、鮮紅勁辣的干面圪蹴(蹲)在自家門口一邊咥(吃)、一邊啐嘴的時候,怎么看都覺得地道和過癮。

“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老陜高吼秦腔。”語言是音樂的變形,言為心聲,樂亦為心聲。“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礎,比如中國數百種地方戲曲和說唱藝術形式都是以當地方言為依托的”(張阿利,2008)。以關中話為基礎方言的秦腔作為經典劇種之一,以其高亢激越的聲音、悠揚的曲調深受西北地區廣大群眾的喜愛,陜西電視臺的《秦之聲》就是當地頗具影響力的電視節目。

另外,“馬勺社火”“華縣皮影”“鳳翔剪紙泥塑”等等都紛紛登上了熒屏。濃郁的地域文化氣息使陜西方言電視節目在大浪淘沙中得以站穩腳跟。

三、結語

斯科佩克認為:“一種文化存在的最明顯的標志是獨特的或具有特異性的言語形式的使用,尤其在以區域性某種社會階層為題材反映地域文化的電視(影)劇中,采用當地群眾普遍適應的方言方音,似乎也是電視劇發展的必然要求。”(丹尼斯·K·姆貝,2000:22)

陜西方言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淀與濃郁的黃土特色、三秦兒女的鄉音情結與文化認同、平實化的電視審美回歸與當代大眾心理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與多元視聽,構成了陜西文化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形成了陜西方言走向電視的多重文化依據。

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的本質特點。這決定了中國各地少數民族語言及其方言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語言的多樣化。方言以其獨特的魅力登上熒屏是對地區傳統歷史文化的再現,是對自我之“根”的追念,是自我價值的滿足,也是現代媒體不斷調整自身表現手段的重要因素,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趨向,更是實現祖國多元文化的途徑。

(本文系寶雞文理學院關隴方言基地重點科研課題,項目號為BY03;寶雞文理學院院級重點科研項目,項目號為zk0861。)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0.

[2]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申小龍.中國文化語言學論綱[J].北方論叢,1988,(5).

[4]張阿利.陜派電視劇地域文化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8.

篇(10)

大山說:“你不能安靜點嗎?”小溪說:“那我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山不以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莊淑賢雅,像個大家閨秀,你怎么總是瘋瘋癲癲地亂蹦亂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鎖在山環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遠流不出山巒的閨幃。我不喜歡做姐姐的疊影。”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說,“還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樂嗎?”溪水詢問大山說。“我怎么總聽不見她的歌聲?”

“她日子比你過得安閑多了,”大山以洪亮的聲音回答,“多少 游人流戀忘返,多少照相機為她倩影拍照。”

溪水在亂石中跳蹦著,咯咯地對著大山笑了:“她自由嗎?她能像我這么無拘無束地撒歡嗎?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嗎?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斷了小溪流的話:“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瘋瘋癲癲地要流淌到哪兒去?你既生在大山腳下,就該有山的遺傳基因,我站在這兒一動不動,與天上的日月星辰為伍,已然有幾千年了。我看見只有咱們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讓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規。”

小溪依然笑著,一束束浪語向大山提出質詢:“您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您看見月亮上有飛船著陸過嗎?您看見過您頭頂上的‘太空行人’嗎?”

大山仿佛得了聾耳癥似的,反問腳下的小溪說:“你說什么——你說什么——月亮上只有搞藥的兔兒爺和嫦娥,什么時候有過‘飛船’落腳?幾千年來,除了太陽、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現在我頭冠之上,再沒有別的東西比我高了,哪兒有過什么‘太空行人’?”

“您的確是太老了。”小溪歌聲里出現了幾分憂傷,“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華,不知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這樣下去,您的靈魂會枯萎的,直到沒了大山的魂魄!”

大山憤怒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給我停下奔跑的腳步。”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嚇哭了。每束躍起的浪花,都是她晶瑩的淚雨。是的,她生于斯長于斯,山表里不斷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養她的母體;溝壑中擋路的嶙峋怪石,又賦予她一往無前的勇氣。但是,像遠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動不動地站立,與其說它活著,不如說它已經死去。因而,她淚花飛濺地向大山告別說:“不,我沒有姐姐的安份,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著的大江、大河并肩挽臂,在流動中燃燒自己,發熱、發電、發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發出最后告誡:“你知道嗎,大江大河最后的歸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沒了‘大家庭’‘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只有流動的東西,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淚雨,化做搖撼山岳的濤聲,“再見吧——我的遠祖——”

15.請概括“大山”“小溪”各自的特點。

大山:

小溪:

16.副標題中“生”與“死”在文章中是指什么?

17.請找出最能表明“大山”觀點的大山的話和最能體現“小溪”觀點的小溪的話。

18.“大山”“小溪”對對方的評價是怎樣的?

上一篇: 市場化進程論文 下一篇: 股權分配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视频 | 色吧日本一美国在线视频 | 久久高清亚洲免费 | 亚洲第一AV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1级乱日 | 日韩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