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進程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市場化進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市場化進程論文

篇(1)

二、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市場化知識對市場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了定量分析。通過分析可知,2004-2014年,市場化指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年均1.45%。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進一步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經濟效率的提高,市場化進程為全要素生產率提供了39.23%的貢獻。由于數據收集及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場化進程的實際貢獻作用可能更大。通過分析發現,我國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是正確的,市場化是經濟增長的首要貢獻因素。當前,我國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但是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并未完全實現,依舊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市場化進程地區差異、土地市場與資本市場發育不足等。在未來的市場化改革中應該實現:第一,通過要素市場的深化改革促進市場發育,實現資本市場、土地市場、礦產資源市場等制度的健全與規范,實現市場交易公開透明度的提高與市場交易市場化定價,同時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勞動力更為充分的流動,為市場化改革奠定基礎。第二,強化對壟斷經濟體的抑制效果,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壟斷是與市場調節背道而馳的市場經濟現象,是市場化進程面對的重要威脅,所以政府相應的管理機構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防止壟斷現象的發生,并且遏制壟斷現象的影響;第三,減少政府干預,從經濟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是相抵觸的,政府過度干預會影響市場化的進程,所以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應該更多利用經濟手段進行調控,而不是直接干預;第四,提升政治體制改革廣度和深度,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機構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是市場化進程的基礎,只有在更廣泛的范圍提升政府機構和法律法規對市場化進程的適應性,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有效落實。

篇(2)

會計準則國際化是近年來國內外頗為流行的一個概念,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是時代的潮流,是未來財務會計發展的方向,也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共同的課題。從各國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的歷史看,證券市場是推動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的動力,我國也不例外。當今,證券市場的日益全球化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使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成為我國必須面對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一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其時會計準則的推動作用也更加明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證券市場雖然有了一些長足的發展,但是仍不夠完善,其內在矛盾的存在導致證券市場基本功能難以發揮,高度投機違背證券市場的交易原則,顯現出幼稚和不成熟的特點。這種不成熟和幼稚的證券市場同時也制約著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

一、證券市場的制度缺陷影響會計準則的目標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在新舊經濟體制的劇烈摩擦和尖銳時抗的夾縫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是摩擦雙方和時抗雙方相互妥協和不斷磨合的結果。因而我國的證券市場從產生那一天起,就帶有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1)體制缺陷是我國證券市場第一個主要的制度缺陷。由于行政權力和行政機制的大規模介入,我國證券市場被嚴重行政化了,已經成為有計劃的資本市場。(2)機制缺陷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第二個重要制度缺陷。由于競爭機制、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三重缺失,我國證券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發展和進取的動力與源泉。我國的大多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造而采.由于行政的介入與市場機制的缺失,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轉軌不轉制”的情況。

時許多上市公司來說,最主要的變化只有兩個方面,一是“翻牌”(改名稱為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圈錢”(在上市時按高水平的溢價募集巨額社會資金)。(3)功能缺陷是我國證券市場第三個主要的制度缺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證券市場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資源的配置和再配置。為了實現這一功能,證券市場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價格形成的機制必須是市場化的,市場上聚財——用財——生財機制是健全完善的。然而在我國,公司上市后,保配股資格成了許多管理者和經營者甚至政府時企業“關愛”的心照不宣的目標。這樣,資源合理組合和優化配置的功能基本失敗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失敗了:在“聚財——用財——生財”這條因果鏈中,剩下的惟一功能就是聚財,即人們常說的“圈錢”功能了。(4)規則缺陷是我國證券市場的又一重要制度缺陷。從市場的角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應是證券市場的立法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由于這些制度缺陷,使得有計劃的證券市場一方面要支持國有企業上市圈錢,向投資者轉移風險;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欺詐,保護投資大眾的利益。這是一個無法兩全的目標。正是這樣的目標,使得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必須同時為國家、企業、投資者三方服務。我國1993年出臺的《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到:“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可見,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制定的目標是要滿足政府、有關各方和企業內部經理人員三方的利益,而且似乎把政府的利益放在首位。這實際上是“有計劃”證券市場的必然結果。把三方利益關系人的利益要求同時作為會計準則制定的目標,在技術上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在同一會計準則體系規范下的同一會計信息要同時滿足三方利益關系人的要求,首先的前提必須是:這三方關系人的利益不存在任何的沖突。顯然.這一前提是不成立的從證券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來看,會計準則制定的目標一般定位在民眾利益上。會計準則的民眾利益一般表現為它所規范的財務信息是否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是否根據普通民眾的利益要求來規范企業的財務信息披露行為。目前,在國際范圍內普遍流行的國際會計準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等,大多是以民眾利益為目標的。從長遠觀點看,我國證券市場終會完善、健全,會計準則的制定目標應當定位于民眾利益,把政府看作是眾多投資者的一員。

二、股權結構的不合理影響會計準則的價值取向及制定

與國外大多數國家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相比,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存在著特殊性:(1)股份復雜,股票流動性差。我國上市公司的普通股份被人為地分割為具有不同流動性的國家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等。國家股幾乎不具有流通性,法人股只有極小流通性.只有占比例不高的社會公眾股具有充分的流通睦,這也使股權結構處于比較穩定狀態。(2)國有股處于控股地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程度較高,其中最高可以達85%左右。我國占據控股優勢的國有股中首先是國家股股東,其次是法人股股東,并且均不能流通。由于國有股高度集中不流通,而社會公眾股一般比較分散,難以集中。

因此,在上市公司中,主要是國有股控股。國有股“一股獨大”,必然影響我國會計準則制定中價值取向原則的設定。會計準則制定的價值取向原則從理論上可以歸納為三個:用戶優先原則、送戶優先原則和中立原則。用戶優先原則是指會計準則制定者在進行會計選擇過程中,以最大化用戶(投資者)的效用為先決條件,而不管它對其他利益關系人的影響;送戶優先原則是指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以最大化送戶(經理人)的利益為前提;中立原則是指會計準則的制定者在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不考慮用戶或送戶任何一方的特殊利益,而僅以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的標準來加以選擇。我國證券市場上股權結構的特殊性.決定了政府利益在各種利益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以政府利益為導向的會計準則制定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于是出現了我國會計信息應滿足國家、有關各方和企業內部的各種需要的提法。我國奉行的這一中立原則在操作上存在較大的難度,而且縱觀我國現有具體會計準則,主要是借鑒國際慣例,而這些國際慣例多是以用戶優先原則為導向的。那么這就有可能與我們所持的中立原則相違背,就不太適應我國當前證券市場的情況。美國等會計準則比較完善、發達的國家,他們奉行的是用戶優先原則,而這一原則的選擇也主要出于對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考慮。要使會計準則能夠促進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它首先就必須能夠使投資者從所制定的準則中獲益。

中國獨特的股權結構,使得政府的行政職能、經濟調控職能和所有者職能結合在一起.股權約束就滲透了社會政治目標,帶有行政干預的屬性。我國這種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地位、國有控股的經濟模式.導致會計的重.心是國有企業.會計目標是一種政府導向型的目標。這對會計準則的影響體現在:由于政府在整體上是企業最大的投資者,也是絕對最大的產權主體,它兼有代表產權主體和權威性兩重特性。所以.我國財政部是會計準則的制定機構,即由政府機構負責制定會計準則。用博弈論來理解,這種政府管制下的準則制定,似乎也就成了由博弈的一方來制定規則的格局。因此,政府作為準則制定機關,使我國的會計準則不單純是一種技術規范,它同時也是政府規章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借助于國家機器的強制力得以貫徹。企業、少數股東對政府進行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缺少敏感性利益驅動,很少直接干預。會計準則直接關系著利益分配的舍理性,政府色彩太濃。會損害其他方的利益,會計準則也無法真正代表廣泛的社會利益。

三、證券市場的發育程度影響我國會計準則體系

同經濟發達國家比較,我國證券市場發育仍不夠成熟。我國證券市場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興起,發展的歷史較短,證券市場規模狹小,國內證券市場的容量小。2000年底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為48091億元.僅相當于美國的一、兩個基金的規模。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夠突出。2000年底股票市場市價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9%,仍遠低于周邊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在100%的水平。證券經營機構能力弱、風險高、業務范圍窄、經營行為不規范。機構投資者占市場投資主體的比例偏小。截至2OO1年底,中國機構投資者占全部投資者的比例不到20%,而在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是市場上的主導力量,一般占40%~60%,在市場中發揮重要的穩定作用。

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公開、公平、效率程度低,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影響都不大。參與證券市場的投資者雖然較多,但廣大中小投資者主要是證券市場的“投機者”。而且受教育程度有限,他們并不過多地關心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缺乏對財務資料進行分析的能力和知識,對企業提供相關、可靠、可比的會計信息的要求自然就不如證券市場發達國家的投資者那么迫切,人們并不過多關·是否有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作出規范。并且,由于上市公司的數量和規模都較小,還沒有形成一種“產權文化”的氛圍,人們仍然習慣于按有關法律或會計制度對會計實務作出處理。于是形成現在這種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存的準則體系。但從世界范圍來看,會計準則已成為會計規范的主要形式,隨著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的比例增大,人們越來越需要會計信息的公開流通,會計準則也變得日益重要了。在這一大趨勢下,我國也應加大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的步伐,逐步取消會計制度,盡快走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道路

四、證券市場的監管不力影響會計準則的執行

強調會計準則內容的國際化固然重要,但是確保會計標準的有效貫徹和執行同樣重要,兩者缺一不可。近年來,我國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基礎上,已制定了16項具體會計準則,在會計準則制定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我們也應看到,這些具體會計準則的執行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近幾年,我國證券市場出現了許多案例,如瓊民源、銀廣夏等虛構收入、提供假報告。藍田股份等虛增資產、隨意調劑利潤等都與沒有有效執行會計準則有關。

篇(3)

國際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蓬勃發展。債券市場信息傳遞渠道、風險和收益評估方式以及不同類型投資者的行為差異逐漸減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復雜的財務管理技巧,根據其信用、流動性、預付款風險等的差異,在不同貨幣計值的不同債券之間進行大量的"結構易",導致各國債券價格互動性放大,價格水平日趨一致。

海外證券衍生交易的市場規模快速提高。幾乎在所有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都在進行大量的海外資產衍生證券交易。在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既可以從事日經225種期貨合約的交易,也有部分馬來西亞的衍生證券交易;美國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對象則包括了布雷迪債券和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比索、南非蘭特、俄羅斯盧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國銖和印尼盾等多種貨幣計值的證券和衍生產品。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發展

在席卷全球的證券市場一體化潮流中,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悄然啟動。1992年,我國允許外國居民在中國境內使用外匯投資于中國證券市場特定的股票,即B股。有關管理部門對于B股市場的總交易額實行額度限制,超過300萬美元的B股交易,必須得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的批準。

1993年起,我國允許部分國有大型企業到香港股票市場發行股票,即H股。部分企業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稱為N股。境外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必須匯回國內,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開設外匯帳戶,籌集的外匯必須存入外匯指定銀行。

進入2000年后,部分民營高科技企業到香港創業板和美國NASDAQ上市籌集資金,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在債券市場,我國對于構成對外債務的國際債券發行實行嚴格的計劃管理。由經過授權的10個國際商業信貸窗口機構和財政部、國家政策性銀行在國外發行債券融資,其他部門可以委托10個窗口單位代為發行債券,或得到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特別批準后自行發債。債券發行列入國家利用外資計劃,并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在國外發行債券所籌集的資金,必須匯回國內,經批準開設外匯帳戶,存入指定銀行。

三、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前景

隨著我國加入WTO步伐的不斷加快,我國證券市場正在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化進程將明顯加快。

根據我國與有關國家達成的雙邊協議,加入WTO后,中國將允許外資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從事基金管理業務,享受與國內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當國內證券商業務范圍擴大時,中外合資證券商亦可享有相同待遇;外資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資證券商將可承銷國內證券發行,承銷并交易以外幣計價的有價證券。

顯然,隨著金融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我國證券市場將逐步走向全面的國際化。

這種全面國際化含義是:以資金來源計,國外資本以允許的形式進入我國證券市場,國內資本則可以參與國外有關證券市場的交易活動;以市場籌資主體計,非居民機構可以在國內證券市場籌融資,國內機構則可以在國外證券市場籌融資;國外交易及中介機構參與我國證券市場的經營及相關活動,國內有關交易及中介機構獲得參與國際證券市場經營及相關活動的資格和權力。

四、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利益

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將降低新興市場獲得資金的成本,改善市場的流動性和市場效率,延展市場空間,擴大市場規模,提高系統能力,改善金融基礎設施,提高會計和公開性要求,改進交易制度,增加衍生產品的品種,完善清算及結算系統等。

海外證券資本的進入,以及外國投資者對市場交易活動的參與,迫使資本流入國的金融管理當局采用更為先進的報價系統,加強市場監督和調控,及時向公眾傳遞信息,增加市場的效率。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通過采用國際會計標準,改進信息質量和信息的可獲得性,改善交易的公開性。交易數量和規模的增加,有助于完善交易制度,增加市場流動性。而外國投資者帶來的新的證券交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衍生產品的出現及發展。建立一個技術先進的清算和結算系統,對于有效控制風險、保持該市場對外國證券資本的吸引力、有效地分配金融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風險表現

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在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蘊涵著一定的風險:

1、市場規模擴大加速甚至失控的風險

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在增加金融市場深度、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將導致金融資產的迅速擴張。在缺乏足夠嚴格的金融監管的前提下,這種擴張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根源。此外,由于國內金融市場發育程度較低,金融體系不成熟,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資本流入導致其金融體系規模的快速擴張,而資本流入的突然逆轉,則使其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2、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

對于規模狹小、流動性較低的新興金融市場來說,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增加了市場的波動性。尤其是在一些機構投資者成為這類國家非居民投資主體時,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表現得更為顯著。

由于新興市場缺乏完善的金融經濟基礎設施,在會計標準、公開性、交易機制、票據交換以及結算和清算系統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無法承受資本大量流入的沖擊,導致價格波動性上升。新興金融市場股票價格迅速下降以及流動性突然喪失的危險,大大地增加了全局性的市場波動。

3、與國外市場波動的相關性顯著上升

外國資本的流入和外國投資者對新興市場的大量參與,潛在地加強了資本流入國與國外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導致二者相關性的明顯上升。

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①國內金融市場與主要工業國金融市場波動的相關性,即主要工業國金融市場對資本流入國金融市場的溢出效應顯著上升。國外研究表明,美國股票市場波動性對韓國股票市場波動性溢出的相關程度在1993年到1994年間高達12%;美國股票市場波動性對泰國股票市場波動性溢出的相關程度在1988年到1991年間高達29.6%;美國股票市場波動性對墨西哥股票市場波動性溢出的相關程度在1990年到1994年間高達32.4%。

這種溢出的影響表現為兩方面:其一,在市場穩定發展時期,資本流入國金融市場波動接受主要工業國的正向傳導,表現為二者波動的同步性;其二,在市場波動顯著、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時,二者波動出現背離,甚至呈反向關系。

從日本和韓國股票指數的相關性看,從1989年1月到2000年4月,二者股票指數的相關系數為36.52%,而在1989年1月到1992年7月間,該相關系數達89.09%。從1992年7月到1998年5月,該相關系數下降到44.86%,此后,該系數再度提高到80.65%。

②新興市場國家之間金融市場波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由于新興市場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外資流入周期及結構基本相同,因此,其金融市場表現具有很強的同步性。

篇(4)

1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回顧

利率市場化是指政府或貨幣當局放松對利率的直接管制,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根據各種市場因素主要是資金供求關系,通過一定的定價機制自主地確定資金價格。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深化的標志,是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利率定價機制的深刻轉變,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條件和核心內容。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踐主要基于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I.麥金農和愛德華肖的“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我國利率市場化實質性改革始于1996年。1996年6月1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開放,拉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序幕。1997年6月人民銀行規定,各商業銀行可用其持有的國債、中央銀行融資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在銀行間進行回購和現券買賣。這標志著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成立。1998年后逐漸實現了金融債、國債的市場化發行。2000年9月21日,實現外幣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同時,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斷擴大。2005年3月16日,人民銀行大幅度降低超額準備金利率,并完全放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2007年1月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線運行,標志著我國向利率市場化之路邁出了標志性的一步。到2008年4月,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再貼現市場在內的貨幣市場及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幣)以上外幣定期存款利率,已基本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最關鍵的一步是完全放開金融機構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把貨幣資金的定價權交給市場交易主體,這也是當前中國人民銀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任務。

2 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1)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動力不足。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已經進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結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動力和決心很大。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市場化改革必定會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損。因此能夠影響政府決策的各種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有時會抵制改革,使改革進程受阻。

(2)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涉及多個金融領域的改革,因此需要這些改革方案和進程相協調。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是單獨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隨著對整個金融系統的改革。這些改革包括對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的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貨幣市場利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金融業監管制度的改革、證券市場的改革以及人民幣匯率的改革。這些領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不能不考慮到其他金融領域的改革進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

(3)中國對銀行業實行的是隱性的保險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機制。目前中國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許商業銀行倒閉。為了沖銷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政府也多次對銀行注資。政府為了維護公眾的利益,有義務采取必要的行動來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和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但是政府充當銀行的最后擔保人,會使銀行風險和收益不對稱,可能激勵銀行高風險經營,當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時,政府又會成為銀行高風險經營行為的最后埋單者。這樣的隱性保險制度,不僅會導致銀行的道德風險,而且當銀行經營不善、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出現時,政府和銀行都會去掩飾這些問題。

(4)盡管中國貨幣市場快速發展,但是國債(尤其是短期國債)市場和票據市場仍然發展不充分,制約著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有效地調節利率,執行貨幣政策。首先,貨幣市場總體規模較小,市場發展不夠均衡。交易規模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其次,貨幣市場的交易主體較為單一。我國貨幣市場交易客體品種較少,且除了同業資金拆借之外,其他貨幣市場工具都規模較小,債券市場中,短期國債的發行量太小。票據市場的主要工具為銀行承兌匯票(占95%)。

3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建議

(1)要建立統一、開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場,增強市場利率的聯動性。在開放的經濟格局中,資金流動規模大、速度快,沒有一個統一開放的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場,有可能產生短期內利率的大起大落,給經濟帶來危害。為此,首先要繼續發展同業拆借市場,使同業拆借利率真正成為反映資金市場供求關系的晴雨表。擴大票據的貼現和再貼現業務,使得再貼現率成為中央銀行調控市場資金供求的基準利率。其次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的建設,規范證券市場的動作,推動我國債券一級、二級市場的發展。此外要發展銀行債券柜臺交易,這樣就可以使債券發行和交易都市場化,形成零售與批發、場外與場內有機統一的、分層次的債券市場體系,消除不同市場債券交易價格與收益率的非正常差異,增強市場利率的聯動性。再次要進一步降低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貨幣市場的限制,通過交易主體的交叉,增強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溝通與滲透。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贏利和風險管理水平,提升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國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競爭壓力。這對國內銀行業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只有國內銀行勇于接受挑戰,積極參與金融市場的競爭,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篇(5)

【關鍵詞】社會主義制度/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

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問題是當代世界最為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由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是當代主流經濟學面臨的一個嶄新問題(Grosfeld,1990)。盡管現代主流經濟學是一門比較成熟的關于市場運行和資源配置的學說,但從總體上來說,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并沒有一套現成的“過渡”理論或“轉軌”理論用來指導經濟體制國家改革的重大實踐。這意味著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對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而且這個實踐本身就是對理論的重大發展和貢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呢?按照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就是整個社會的共產(共同占有和共同生產)、整個社會的自由聯合勞動、商品生產和競爭的消除、階級的消滅等等。顯然,這樣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形式是不能結合的。但是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即共(論文庫)產主義而言的。而當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由發達資本主義脫胎的科學社會主義(共(論文庫)產主義)是兩種不同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正是基于當代實踐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科學社會主義最高形態共(論文庫)產主義。就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而言,我們的基本定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我國現階段社會性質的根本定位。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做了科學的界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確切地說,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一些學者在討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問題中,總是把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形態的特征同市場經濟的要求聯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僅僅歸結為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會主義,較低生產力水平意義上的按勞分配實際上必然導致平均分配。這樣來理解社會主義實質上降低了社會主義的標準,模糊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中(論文庫)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所說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當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種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種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著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多元的產權關系、包含著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存在的條件。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多元產權主體的存在提供了市場經濟生成與發展的社會環境。

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藕合有其客觀依據和歷史必然性。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得以共同存在的一個前提。從歷史上看,商品經濟的生成確實是同私有制聯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并沒有演化為以市場為中心在社會范圍的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這說明市場經濟的存在是以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為前提的,而分工越發達,單個私人資本容納社會生產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會分工與社會生產力這一矛盾的解決,一是通過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度,實現生產資料占有、使用的社會化,二是通過生產要素組織方式的變革實現財產占有與運作的社會化來解決的。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看,我們選擇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國家則是通過選擇了股份公司等企業組織形式來解決這一矛盾的。但問題的關鍵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有消除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必然性,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因財產一定形式的社會化運作而使其經濟體制演變為計劃經濟體制,因此筆者認為把市場經濟區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不科學的。市場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聯系的或調節的對象是生產要素或財產的組織單位——企業,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場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樣的生產要素或財產組織形式使企業既能適應財產社會化運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和經營的經濟主體。歷史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法人產權獨立于所有權,所有權與法人產權分離與制衡機制的創立,曾使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適應社會化生產要求,在社會范圍內組織生產。社會主義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對公有制財產組織方式的創新和所有制社會結構的調整,為市場經濟的運行創造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與后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的相藕合,也與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經濟低效率直接相關。本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是以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前提的,全部社會生產都要有組織地進行,社會對全部勞動和資源都要有計劃地配置和調節,商品也就隨之自動消失了。從理論上來說,計劃經濟同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共(論文庫)產主義是相同的。從計劃經濟的現實來看,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實踐中的計劃經濟,共同特點都是排斥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其運行機制是通過國家的統一計劃和行政手段來調節,計劃經濟運行的基礎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質是支配與強制,即國家對社會經濟實行全面壟斷和政(論文庫)府的超經濟強制,因而是一種“統制經濟”、“命令經濟”,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單純理解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有三個最為基本的特征:私有財產制度、自由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這與計劃經濟的基礎和本質是根本對立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借以產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礎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改良出市場經濟。事實上無論是理論意義上的計劃經濟還是實踐意義上的“統制經濟”都是同市場經濟相根本對立的。如果不是這樣來理解,那么就意味著不進行徹底的產權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種模煳認識是非常有害的。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真正的計劃經濟只有在市場經濟的歷史任務完成之后才會出現,而“統制經濟”實際上是超越客觀實際、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制度選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還有著一種與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相適應的世界性背景和意義。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沒有國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場經濟的這種屬性必然要求打破國家或地域的限制,從而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產和經營,跨國公司的出現正是市場經濟這種本質屬性的外在表現。因此,世界經濟國際化、一體化的趨勢,無疑使中國經濟隔離于世界市場的“經濟魯賓遜”式的設計最終歸于夢想。世界需要中國,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側面,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面一樣,問題的另一面是:中國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為主體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企業,而不是政(論文庫)府。因此,我國高度集中體制下的傳統的經濟模式中,政(論文庫)府作為一個超級的“經濟托拉斯”來與國外企業發生經濟利益關系和競爭,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導致經濟的X非效率。因此中國建立與世界上市場經濟國家的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相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便有了理論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據。我們把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置于國際大背景的坐標之中,就會看到市場經濟體制也是我們在市場經濟的總體氛圍的條件下的現實選擇。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們可以說,中國加入WTO的實質是同市場經濟制度接軌。

二、市場化及其標準

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市場化改革就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和價值取向。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不少學者也對改革的市場化進程和改革的績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于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基本判斷,中(論文庫)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由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這就提出了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即市場化及其判斷標準問題。

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場化;二是市場化有無標準;三是市場化的研究方法問題。

市場化是一個與市場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范疇。國內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市場化的理解是有一些分歧的。例如,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認為,市場化是指資源配置方式由政(論文庫)府行政配置向市場調節的轉化,具體說,就是“取消或放松國家對商品生產要素供求數量及價格的管制”。而較早系統研究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學者陳宗勝教授認為,市場化進程是市場機制在一個經濟中對資源配置發揮的作用持續地增大,對市場機制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增強的演變過程。市場機制包括供求、競爭、價格、風險、利益機制等,是市場化理論含義的延伸[3]。把市場經濟看做是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持續地增大的過程這個定義非常符合新古典經濟學的正統規范,但是忽略了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人的博弈行為和博弈過程,見物不見人。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自從19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馬歇爾等分析供給與需求以來,資源配置問題就成為經濟分析的主流,但新古典經濟學沒有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供給和需求背后恰恰是人作為市場主體的行為,因此現代經濟學把市場過程更多地理解為市場主體的博弈行為和博弈過程。另外把市場化單純理解為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會偏離市場化的本質。已如前述,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私有財產制度、自由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把市場經濟理解為市場機制調節配置資源的過程,是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和前提的,那就是在一個完全競爭和市場化已經完成的經濟中,在私有財產和經濟自由已成為既定前提的條件下,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自然就是由市場配置資源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市場經濟才被稱為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制度或經濟形式。經濟市場化就其本質來說,首先是經濟主體的經濟自由權利的確立、實施和得到有效保障的過程。經濟自由權既包括個人的財產所有權,也包括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化的實質就是經濟自由化。市場主體在明確的產權關系和平等互利的條件下,自主從事交易活動,交易雙方不僅能夠從中獲得利,而且還能夠創造合作剩余,這樣就使原來我們認為并不增加社會財富的交易活動具有了生產性,市場的激勵和約束作用也因此凸現出來。

第二個問題,關于市場化有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問題,專家學者們也是有不同的觀點。多數研究者認為市場化進程有絕對的標準。這種觀點最有代表性的學者陳宗勝教授認為,要判斷和評價體制改革是否達到目標,就必須對測度市場化程度的標準作出界定,盡管這是一個難以統一的復雜問題,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不可能作出統一的結論。所以,他認為,應以100%作為完全的市場化的標準,以0%作為完全計劃化的標準。其理由是由于各個市場經濟國家中政(論文庫)府干預經濟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個國家對不同領域的干預、在不同時期的干預都不完全一致,所以,如果不是以100%來界定完全的市場化(盡管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達到100%),而以某一個市場發達國家的市場化程度作為對比的基礎或參照系,那么,不同國家的比較就失去統一的標準,同一個國家的不同領域或不同時期的比較也會發生困難。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市場化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相對意義[8]。持這種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計算或測度市場化程度的絕對值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也不能從絕對值的意義上去理解市場化程度。說一個國家的市場化達到一個百分數,會給人一個錯覺,好像世界上存在一個100%市場化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并不存在;即使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市場調控的手段、方式、程度等方面也不完全可比;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化的內涵也相應改變,所以,不存在一個靜態不變的市場經濟標準。因此,對市場化進程的絕對評價是無意義的,而只能進行不同地區之間進程快慢的相對比較,即以名次之類的順序尺度進行衡量。

筆者認為,市場化不僅在性質上是可以定性的,市場化的過程在本質上可以看做是經濟自由化的過程,而且在標準上也是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說市場化的含義是雙重的,既包含過程,也是指一定的標準,嚴格來說它是指市場經濟發育的一定程度而言的。從過程的角度來看,假設一個國家的市場化水平是從5%向10%過渡,我們就不能認為這個國家或地區是市場化了。這就意味著市場化不能單純是指過程而言的。其次對于標準來說,它是從靜態的角度對市場化的程度的一個限定,即規定了市場化的最低標準,比如說5%就不能說是市場化了。至于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經濟交易越來越突破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范圍而在全球范圍組織經濟活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對不同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只能進行相對比較等觀點,并不能說明市場化本身是不能測定的,而只是說明市場化的測度的研究方法問題。

關于市場化程度的判斷標準,一般認為,市場化程度在15%以下可稱為非市場經濟或墳墓經濟,市場化程度在80%以上可稱為成熟或標準的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在60%—70%之間可稱為準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在40%—50%可稱為轉軌中經濟,市場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稱之為接近準市場經濟或轉軌中經濟。國內學者對我國目前市場化程度的判斷尚有一些不同的判斷,主要是有高、中、低三種估計,高位估計是65%,中位估計是55%—60%,低位估計是60%[7]。正是基于我國市場化程度已經基本達到或已經接近60%的判斷,中(論文庫)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我們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新世紀5—10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時期。我認為關于我國市場化程度的判斷基本上是比較準確的,國外的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據世界遺產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利用50多個經濟指標對世界150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化程度的評價結果,中國市場化程度大致相當于美國的50%,考慮到可存在的人為的偏差,中國經濟市場化的程度估計至多達到美國的60%—65%,處于這樣的水平,我們可以認為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對于十五期間,要在5—10年中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卻有相當的難度。從西方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英國、美國和日本來看,英國大體上用了250年使英國成為標準的市場經濟國家;美國用了100年左右的時間成為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封建制度幾千年,計劃經濟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一場深刻的長期的社會革命,對此,我們還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如生產要素市場化問題、市民社會的建構問題等等,對此我們應當有科學的判斷和充分的思想準備。

市場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斷,需要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國內學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主要有:江曉薇、宋紅旭[5]提出的測算指標是:(1)企業自主度:包括企業的14項自,即生產經營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采購權、進口權、投資決策權、稅后利潤分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并權、勞動用工權、人事管理權、工資資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置權、拒絕攤派權;(2)市場國內開放度:包括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物資流通、商業流通、價格調節、投資管理;(3)市場對外開放度:包括進口依存序、非關稅壁壘,直接投資實際額;(4)宏觀調控度:包括稅收負擔、政(論文庫)府補貼、貿易管理、社會消費、信貸管理;國家計委課題組[6]是從商品市場(包括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的市場化和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入手進行測算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實際上就是國家已經放開、主要由市場進行調節量的那一部分占全部市場的比重。顧海兵[7]則是從要素市場化方面進行研究。他提出的測度指標包括:(1)勞動力市場化,包括農村勞動力市場、城鎮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的戶口管理體制及城鎮、城鄉的戶口封閉體制;(2)資金市場化,包括資金市場的主體結構、資金結構、利率結構;(3)生產市場化,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產三產業;(4)價格市場化,包括重要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和公用事業價格、房地產價格、醫療價格。陳宗勝[3]認為,對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的測度,最好按經濟體制自身的構成,即企業、政(論文庫)府、市場三方面展開分析。徐明華[8]則從8個方面進行了測算,這8個方面包括:(1)所有制結構:包括工業總產值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非公有制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等5項具體指標;(2)政(論文庫)府職能轉變和政(論文庫)府效率:包括GDP與政(論文庫)府消費之比、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等6項具體指標;(3)投資的市場化:包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公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基建投資中非國家預算內資金的比重等3項指標;(4)商品市場發育:包括出口總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商品銷售額與工農業產值之比等3項指標;(5)要素市場發育:包括合同制職工占全部職工的比重、每萬人職業介紹機構數等5項指標;(6)對外開放:包括外貿依存度和人均實際利用外資2項指標;(7)經濟活動頻度:包括每萬人商業網點數、每萬人工業企業單位數等3項指標;(8)人的觀念:包括每萬人個體戶數、每萬人私營企業投資者數等4項指標。筆者認為,運用不同的指標體系來探索研究市場化的程度判斷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實上每個指標體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實地反映市場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運用不同指標體系判斷市場化程度的差異,而是對市場化進程的基本趨勢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借鑒美國遺產基金會的研究方法,該基金會的經濟學家首先把經濟自由化定義為“對于政(論文庫)府在生產、分配、消費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們對經濟自由化指數的測量也是針對政(論文庫)府對于經濟所施加的束縛程度進行考察,因此這種考察的具體對象主要是政(論文庫)府的相關政策。這種考察是對影響經濟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產出”方進行考察;該機構共設置50項變量或指標,采用分值測度的方法進行“打分”和評估。這種方法的實質是考察制度因素對經濟自由化的影響及影響程度。當然影響一個和地區的市場化程度的差異還有人口素質、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慮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盛洪.市場化的條件、限度和形式[J].經濟研究,1992,(11)。

[2]張燦,謝思全,董利.中國勞動力市場化進程測度[J].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5)。

[3]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陳文通.如何正確理解以公有制為主體[N].北京日報,2002-04-19。

[5]江曉薇,宋紅旭.中國市場經濟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判斷[J].宏觀經濟管理,1996,(2)。

[7]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最新估計與預測[J].管理世界,1997,(2)。

[8]徐明華.經濟市場化進程:方法討論與若干地區比較研究[J].中(論文庫)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9,(5)。

篇(6)

【論文摘要】所謂垃圾不暴露,是指市民傾倒垃圾后,垃圾不再暴露在人們的視線里。過去,無論生活還是醫療等垃圾,人們都將這些污染嚴重的殘剩物傾倒在垃圾池,甚至隨意傾倒在路邊、河邊甚至房前屋后。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垃圾被越來越嚴厲地“管制”起來。如何治理暴露垃圾也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暴露垃圾的簡介

1、暴露垃圾的分類

暴露垃圾是指在居住區、城市道路、公共場所、城鄉結合部等處隨意棄置的影響市容環境衛生的各類垃圾。

根據暴露垃圾性質,可以分為:生活垃圾、裝潢垃圾、建筑渣土、道路施工殘留垃圾、混合垃圾、大件垃圾等;

根據暴露面積,可以分為:零星暴露,指污染面積在0.2m2以下的零星堆點;成堆暴露,指垃圾已經形成堆積,面積超過0.2m2,少于5m2的垃圾暴露;成片暴露,污染面積超過5m2的垃圾暴露

2、暴露垃圾的產生

暴露垃圾是由少數單位和個人亂棄廢物行為所造成。

3、暴露垃圾的危害

破壞整潔、優美的城市容貌,影響城市整體形象;暴露垃圾堆積,易產生惡臭,孳生蚊蠅,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市民的清潔、適宜的生活、工作環境。

二、暴露垃圾的責任劃分

暴露垃圾區域管理責任的劃分,體現“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應,以塊為主、條塊配合治理的辦法,明確責任邊界范圍,集中力量管好社區、管好公共區域,全面實現暴露垃圾治理機制有效運行。

按行政屬地化明確管理責任:暴露垃圾治理由區域政府負責,相應的區域市容環衛管理部門具體履行管理責任。下一級失職由上一級承擔責任,相應的區域市容環衛部門必須履行管理責任,保證暴露垃圾治理達到無縫隙管理;暴露垃圾亂棄者不明,由所在地的市容環衛管理部門承擔清除責任。承擔清除責任的管理部門應組織查明亂棄者,并按有關規定處罰。

三、市容管理現狀和問題

1、歷年來市場化的探索。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通過幾輪事權下放,形成了目前以市、區(縣)兩級管理的職責分工,在推進市場化進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管理層與作業層分開。市和區(縣)所屬作業服務單位積極推進“政企、政事、事企、管理和作業”四分開。二是探索服務市場開放。各區在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公共保潔領域已開始實施內部招投標選擇作業服務單位,適度引入競爭機制。三是社會資本加入。已建成運營垃圾中轉站。四是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一定進展。在法人治理結構、產權制度、公司運行機制和內部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或轉制為保潔服務責任有限公司,或實行民營化改制。

2、市場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從總體上看,本市市容環衛行業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仍相對滯后,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制約了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市、區(縣)職責和事權調整滯后。生活垃圾產生、收集、運輸、處置產業鏈被管理體制分割,區(縣)的積極性未能充分發揮,源頭減量動力不足,統一、開放的環衛作業服務市場尚未形成。二是作業單位的事業性質,難以形成市場競爭。絕大部分作業單位仍為事業性質,尚未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缺少競爭與淘汰機制。同時,環衛行業的特殊性又使得現有作業單位富余人員現象嚴重。三是環衛作業服務市場相對封閉。缺乏統一的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平臺,現有的部分作業招投標僅局限區域內部范圍,垃圾清運、道路保潔作業服務招標的比例不足5%,垃圾水運作業服務則是獨家經營。四是市場監管仍沿襲傳統模式。市、區兩級市容環衛部門的市場監管職能不明晰,職責界面不清。由于環衛作業分散性、流動性、時效性,面對市場化運作的新格局,管理部門缺少管理經驗,缺乏監管手段,相關的法規和規范也不完善。

四、暴露垃圾的治理的實施方法

(一)完善市容環衛作業服務的市場監管機制

1、建立完善各項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容環衛作業服務的政府采購制度、市場作業任務的招投標制度、資本進入的市場準入制度、行業內的中介制度等。通過面向社會的招投標組織采購,逐步形成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2、建立作業服務交易有形市場。在市市容環衛局建立市容環衛作業服務招投標辦公室,加強招投標的管理工作。各區(縣)根據實際情況,推進和建立作業服務交易市場,有計劃地提高向社會公開招投標的比例。

3、加強政府對作業服務市場的監管。確定專門部門負責對市容環衛質量監管和環境監察的綜合管理;同時,制訂和完善市容環衛設施項目的咨詢、評審制度,推動設施建設市場規范、有序的運行。

(二)暴露垃圾的治理步驟

暴露垃圾治理實施步驟,原則上先生活垃圾、裝潢垃圾,再渣土垃圾,然后其他性質垃圾;先內環和中環,再外環以內,最后其他區域;先市政道路(不包括弄堂,社區內道路等),再居住區;先市級層面啟動,再區級層面啟動,然后街道、鎮級層面。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生活垃圾、居民裝潢垃圾等城市垃圾;區域范圍為內環線以內。

第二步:擴大到近期產生的全部傾倒垃圾;范圍擴大到中環線以內。

第三步:再擴大到一年左右所產生的暴露垃圾;范圍擴大到全市城市化地區。

第四步:對歷史上形成的垃圾堆點、仍存在污染和市民反映大的垃圾堆點進行治理。

(三)推進建立生活垃圾收費制度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通知,結合實際,分步實行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擬先征收單位生活垃圾處理費,然后逐步在居民中推行,促進源頭減量,推進本市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化、市場化進程。

(四)暴露垃圾治理實施歸口管理

1、暴露垃圾信息處理,市級行政由市容環衛局(環衛管理處)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由市廢棄物管理處實施。

2、市局環衛管理處與廢棄物管理處對暴露垃圾信息處理采取信息在線對接。

3、在信息處理中,超出廢棄物管理處處理權限的部分信息,應及時報告市局環衛管理處,由市局環衛管理處按照快速處理原則,視情況請示市局領導后處理。

4、對重大的、敏感的處理結果信息,由市廢棄物管理處報市局環衛管理處或市局辦公室請示市局領導后處理。

(五)加強市容環衛管理部門的信息處理

1、對暴露垃圾專項信息,各區縣市容環衛管理部門與市廢棄物管理處直接對接。

篇(7)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表明,經由國債市場的發展來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比較有效的改革路徑之一。十多年來的中國國債的市場化改革對利率的市場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國債二級市場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國債一級市場引入競爭性的招標機制、國債回購利率的市場化、國債期貨交易的試驗等改革舉措,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快了改革的進程。近年來中央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引導市場利率,以及各種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的出臺,都為最后放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準備了基礎條件。但是,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逐步加快,中央銀行亟需確定一個市場基準利率來引導市場利率。

所謂市場基準利率,是在多種利率并存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場上所有金融產品價格確定的重要參考依據,是人們公認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利率。目前,中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實際上起著基準利率的作用。但從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看,真正能夠成為基準利率的是國債市場的利率。

首先,從國際金融市場的一般規律來看,能夠成為基準利率的必須是流動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國債利率具備這一特點。國債有“準貨幣”之稱,變現力極強,它的價格形成與波動能夠靈敏地反映資金市場供求的變化,因而可以成為其他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誠然,國債利率也會受到通貨膨脹和到期風險的影響,但由于國債到期還本付息是一個固定額,在通貨膨脹率與利率變化可以預期的條件下,國債利率就自然成了基準利率的代表。實際上,美國、日本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市場基準利率就是國債利率,國債利率處于整個利率體系的中心環節,它的變動決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變動。

其次,作為基準利率,必須能夠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國債利率也具備這一優點。在債券期限結構理論中,預期理論與市場分割理論從不同側面解釋了不同期限債券利率水平差異的原因。預期理論在債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證明了債券利率差別的原因是期限的長短,即將長期利率等于債券到期之前未來短期利率預期的平均值。市場分割理論則在市場不完全性與不同期限債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說明了各種期限債券利率取決于各種債券市場的供求狀況。期限結構理論與流動性升水理論則綜合了上述兩種理論,將長期利率等于債券到期之前未來短期利率預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債券供求狀況的期限升水,從而比較全面地解釋了不同期限債券利率差別的原因。非國債(如企業債券)不同期限利率的決定雖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論解釋,但由于存在違約風險,因而無法用來決定利率的期限結構。而國債的發行主體是政府,一般不存在違約風險,其利率結構也就不受違約風險的干擾,因而可以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別,能夠成為基準利率的最好選擇。同業拆借利率雖然也是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的利率,在市場交易規模、交易者數目和規范化程度上與國債市場也有可比性,但同業拆借市場畢竟只是一個短期拆借市場,同業拆借利率也只是對短期利率有參考作用。國債市場則是提供短、中、長期不同期限債券種類的市場,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國債基準利率形成,國債市場的發展對其他金融市場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它不僅改變金融市場規模格局,而且還影響其他市場利率水平的確定,出現明顯的利率市場化的傳遞效應,其中影響最明顯的是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存款市場。因為國債市場發展后產生的大量資金需求,首先會沖擊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存款市場,結果必然是,在國債市場發展以及國債利率市場化的影響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機制將更加完善,銀行存款市場也將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二、完善我國國債市場的建議與措施

完善我國國債市場,提高國債市場流動性,推進利率市場化是充分發揮我國貨幣政策效應的必要條件。目前,完善我國國債市場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完善國債發行機制

(1)進一步規范滾動發行機制。擴大基準國債期限品種范圍,進一步健全滾動發行機制,使一級市場國債發行形成更加持續的發行利率曲線,也使一級市場國債招標價格更好地發揮對國債定價與估值的參考作用。

(2)嘗試推出國債預發行機制。為建立發行前債券價格揭示機制,規范一級市場債券分銷行為,借鑒國際成熟債券市場預發行做法,在中國國債市場嘗試進行國債的預發行操作。

2、優化國債期限結構和持有者結構

優化國債期限結構和持有者結構,增強國債市場的流動性,提高國債市場的調節功能。

(1)合理設計國債的期限結構。國債期限結構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政府必須兼顧自身與應債主體這兩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時考慮宏觀經濟條件和清償能力等因素,對國債的期限結構做出選擇。

篇(8)

我國曾在1992年-1995年進行過國債期貨試點,并且很多論文對首次國債期貨試點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諸多原因中,除了政策、監管、投機、國債現貨規模等方面的原因外,利率沒有市場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最近學術界和實踐領域對重推國債期貨的呼聲很高,我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還專門推出了國債期貨模擬交易。重推國債期貨,有利于利率市場化,有利于完善利率形成機制,應該重新推出國債期貨。

一、國債期貨的基本屬性和功能

(一)國債期貨的基本屬性

1.從金融產品的衍生關系來看,國債期貨屬于利率期貨。利率期貨,亦稱“利率期貨合約”,是以約定的價格和數量對某些特定的具有利息和期限的金融商品在將來某一時間進行交割的期貨合約。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品,利率期貨的標的資產可以是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各種債務憑證,也可以是利率本身。從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挑選出不同期限、不同利率的國債,并以這些國債作為標的資產而形成的利率期貨,就稱為國債期貨。作為利率期貨的一種,國債期貨的本質無非是以國債作為載體、利率作為交易對象的一種金融期貨產品。

2.從票面利率形成機制來看,國債期貨合約的票面利率決定于利率變化。國債期貨交易,是指以國家財政機構發行的政府負債憑證為標的資產的期貨合約的交易。國債期貨合約票面利率是國債現貨發行票面利率、市場利率在一定時間約束下的綜合性利率。國債期貨的基本屬性就是利率屬性。

(二)國債期貨的主要功能

1.規避利率風險。國債期貨規避利率風險的功能,是通過在國債現貨、期貨市場之間進行套期保值交易來實現的。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國債期貨價格與其標的資產現貨價格的變動趨勢具有同向性,當現貨價格趨于上漲時,其期貨價格也趨于上漲,反之亦然。因此,人們可以通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與現貨市場相反的交易來達到套期保值的目的,避免因利率波動而造成資產損失。

2.價格發現和活躍國債現貨市場功能。在國債期貨市場上,國債期貨合約的交易是通過公開競價持續進行的,每時每刻的信息都會為交易者提供買、賣決策的依據。隨著交易的進行,交易者可以不斷地根據所獲得的最新信息修正原先對市場的看法,形成新的成交價格。而這種成交價是連續公開競價和不斷糾錯的結果,具有公開性、連續性、預期性和權威性。

3.促進一級市場的國債發行。這一功能主要是通過兩類主體實現的:一類是一級市場上的國債發行承銷商。作為規避利率風險的重要工具,國債期貨可以使國債發行承銷商實現二級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因此承銷商更有信心積極參與國債一級市場的承銷;另一類是國債二級市場中的交易商。作為國債現貨的持有者,國債二級市場的交易者必須經常在國債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從而活躍國債二級市場,而國債二級市場旺盛的交易又會促進一級市場的國債發行。

二、利率市場化的基本內涵和實現機制

(一)利率市場化的基本內涵

利率市場化,就是逐步實現由市場資金供、求雙方共同決定利率的過程。利率是一個資金價格體系,該體系是由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和存、貸款利率,短、中、長期利率,以及本幣、外幣利率等不同市場、不同層次、不同期限和不同幣種的利率構成的。其中,國債期貨利率就是構成利率體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政治、經濟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階段會導致各種利率之間呈現出不盡相同的變動規律。因此,我國利率市場化必須按照社會政治、經濟變化規律來確定利率市場化的步驟和層次,逐步實現各個金融市場利率的市場化。

(二)利率市場化的實現機制

為了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的目標,通常有兩種機制:一種是政策機制,即通過政府及其在不同時期出臺的政策來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按照先后順序,逐步實現不同層面上的利率市場化;一種是市場機制,也就是通過金融市場需求的不斷升級和金融市場供給迎合這種需求,或者通過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供給來開發、引致市場需求,在金融產品創新的供求互動中,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三、國債期貨和利率市場化的互動性

無論從國債期貨角度還是從利率市場化角度,國債期貨和利率市場化之間關系都十分密切。

1.利率市場化內涵決定了國債期貨的產生與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利率體系中不同市場和不同層次的利率會逐步實現市場化,若其中某一或某些層次上利率波動的劇烈程度和頻度超過了人們對利率風險損失的承受限度時,為了有效的規避利率風險,國債期貨就會在人們巨大的避險需求中應運而生,并隨著國債市場層次及其相關利率風險的增加而逐步得到發展。

2.利率市場化機制決定了國債期貨的地位。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如果政策機制占主導,市場機制對形成整個金融市場基準利率的促進作用很容易被削弱。于是市場機制下的國債期貨合約票面利率,就很難取得基準利率的市場地位。相反,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國債期貨市場反應真實的國債供求關系,國債期貨價格發現功能發揮比較充分,則會縮短基準利率遴選時間,國債期貨合約票面利率也就很容易取得基準利率地位。

3.國債期貨的主要功能決定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如果沒有國債期貨,或受國債現貨規模小、品種少等因素的限制,國債期貨的主要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那么在國債發行、現券流通和回購交易等多層市場就會導致多種利率形成機制,使利率風險增大,從而減緩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相反,如果有國債期貨及其跨市場的套期保值交易,同時有充足的可供國債期貨交割的債券規模和合理的品種結構,那么國債期貨的主要功能能夠正常發揮,國債期貨套期保值交易就會打破多層次市場的條塊分割,形成相輔相成的利率體系,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四、結論

從國債期貨和利率市場化互動關系上看,我國資本市場經過了17年的發展,目前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多層次國債市場、國債現貨規模和政策法規等方面,都形成了重推國債期貨的基礎或前提。國債發行和現貨交易利率的市場化,為國債期貨重新推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國債發行、現貨、回購市場場內、場外市場等不同層次國債市場是重推國債期貨的現實條件;我國國債發行和存量規模迅速擴大,期限結構日趨合理,是發揮國債期貨功能的重要條件;現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為國債期貨的成功推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保障。

參考文獻

篇(9)

 

 

我國利率管理體制經過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利率體系的市場化程度逐漸提高,利率在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國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程度是比較低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調整的靈活度不夠,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利率水平和計結息規則的權限較小,不能完全根據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變化而靈活變動,決策程序復雜,利率杠桿的調節作用發揮時滯較長,難以適應今后金融機構成本管理、金融創新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場基準利率。基準利率是在整個利率體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約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準利率的選擇和確定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步驟。一般來說,基準利率應當具備以下特征:首先,市場參與程度高,能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市場影響力大,與其他利率有較強的關聯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銀行調節以體現其政策意圖;第三,穩定性好,風險較小。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利率(發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貼現率和再貸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備條件承擔基準利率的責任。 

市場缺乏防范利率風險的機制和手段,利率監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幾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風險累計增加,但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手段,市場尚不能提供適合的風險對沖工具,利率監管的重點尚未從檢查處罰利率違規轉移到防范利率風險上來。 

從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來說,就是要建立一個以貨幣市場利率為基準,市場供求發揮基礎性作用,中央銀行通過各種市場化政策工具調控貨幣市場利率,并通過它來對利率水平和結構以有效影響的體系。鑒于當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進一步加強貨幣市場建設,進一步拓展貨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貨幣市場功能,建立起我國以場外市場為主體、場內市場為補充的統一、高效、開放的貨幣市場,并以此提高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水平和市場化方式籌資能力。 

進一步健全金融機構內部定價機制、成本約束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引導并督促商業銀行加大投入,重視并充分利用新的電子信息設備,采集、分析各種數據信息,建立科學的成本定價、內部授權、利率風險預警等先進管理制度。 

提高市場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風險。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證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加強利率調控和監管,規范金融機構利率行為,提高市場利率的透明度,正確引導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公眾對市場利率的理性判斷;出臺利率風險指引,強化金融機構利率風險意識,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 

進一步增強監管能力和調控能力。放開利率管制,銀行必須具備自我約束能力,同時有關部門要能夠適應新的商業銀行定價機制,進行審慎性監管。否則,利率市場化改革出現風險的可能性會增大。在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要加強對金融機構法人的利率監管。各金融機構一級法人統一管理本系統利率,負責制定有關規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調整等。人民銀行要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積極進行調控,加強對行業自律組織的指導,對已經放開的存貸款利率建立行業自律約束機制。 

改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化局面,改變商業銀行所有制結構,對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同時,加快民營金融機構的建立,提高市場競爭的充分程度,適應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解決利率市場化改革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匯率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提高利率與匯率變動的聯動性,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加大,必須加強利率與匯率政策的協調,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此外,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宏觀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利率改革進程還要考慮與國際收支政策,特別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政策的協調,應按照先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然后實現利率市場化,最后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次序進行,以有利于我國掌握經濟金融發展的主導權,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 

參考資料: 

1.黃達,貨幣銀行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左科華,關于利率市場化的思考,國際金融報,2004 

3.易憲容,中國利率市場化路還有多長,中國經濟時報,2003 

篇(10)

1. 城市建設投融資的難題

1.1城市化建設成本增加

近年來,隨著《城鄉規劃法》、《物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都會現代城市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斷上漲的材料市場價格使得城市建設征地成本和拆遷費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國家也加強了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力度,對于土地財政的抑制力度也在不斷的增加,使得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城市建設的成本逐年增加。

1.2投融資體制的建設不夠完善

當一部分建設資源的來源被切斷,無法確保能夠有新的融資方式進行及時的補充和取代。隨著相關文件的不斷出臺,使得銀監系統對于各個地方級融資平臺也加大了清理的力度,而造成了城市建設中重要的融資平臺受到嚴控的控制,銀根緊縮造成了城市建設項目中的資金鏈條受到影響而發生斷裂,而當前我國城市建設融資的創新實踐仍然正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所以使得城市建設的投融資發生了無法彌補的缺口。

1.3價格屏障對民間資本的注入產生障礙

目前,我國針對環境、民生等戰略都進行了不斷的調整和規劃,其目的在于積極的為民間投資提供更多的機遇,使民間資本能夠注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質量的提高方面,以此不斷提高政府投資領域的市場化水平。然而,由于公共服務領域的價格不斷上漲,同時受到通貨壓力的影響,政府開始對公共產品的價格進行控制,對于社會投資的回報率也受到影響,因此而造成了城市建設中,民間資本的引入受到了更大的阻礙。

1.4金融產品的創新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腳步

國家在十一五期間提出了建設兩型社會、城鄉統籌、低碳城市等新的國家戰略,這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整體戰略導向在十二五期間將得到進一步推廣,落實新戰略,探索轉型的城市建設需要配套相應的創新金融產品,但實際創新速度卻遠遠跟不上轉型的需求。

2. 應對城市建投融資難題的對策

上一篇: 移動通信畢業論文 下一篇: 山西文化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亚洲中文字幕乱码首页 | 欧美A理论片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 日韩精品第一页 | 亚洲色大成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