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31: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統計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實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教育部于2012年在《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強化高校實踐教學環節,規定了不同類型高校實踐學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國內各高校應《意見》要求,一方面增加了統計理論課程,如在原有數理統計和統計學原理課程的基礎上,根據相關學科特點新增計量經濟學、經濟預測與決策、金融統計、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企業統計或統計軟件分析等課程;另一方面還相應提高統計實踐教學課程占總學分的比重.
1.2不同專業師資合授現象突出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高校統計類課程都分配給不同院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如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等課程分配給統計學教師,而金融統計、企業統計等專業統計課程分配給經濟管理專業教師.鑒于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統計學專業授予理學學位,①高校的統計學教師多隸屬理學學院.這樣雖然可以借助理學教師的專業優勢以彌補經濟管理專業教師的不足,并減輕任課教師的教學負擔,但也容易造成統計理論體系分割,統計實踐教學內容松散.統計類課程由統計學教師和經濟管理專業教師合授的現象.
1.3參與統計實踐學生人數眾多
伴隨我國經濟的大發展,經濟管理專業社會需求持續高漲,各高校對經濟管理專業日趨重視,不僅原有的經濟管理類高校擴大了招生規模,綜合類大學招收的經濟管理類學生也是成倍增長,而且眾多的理工類學校在社會需求的引導下也紛紛開立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作為經濟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是經濟管理專業的必選課程,伴隨經濟管理人才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參與統計實踐學生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1.4統計軟件運用已成常態
面對海量統計數據,利用手工計算完成統計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教學已逐漸重視統計軟件教學,很多院校一方面建立了經濟管理實驗室,另一方面還專門開設了統計軟件課程.統計實踐教學的內容基本可以結合統計軟件進行.
2統計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校都認識到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統計實踐教學方面做出持續探索,頂層設計也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統計教學實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統計實踐教學的路還很長,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體歸為以下幾類:
2.1師資分割引起教學體系分割
由于教授統計課程的師資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師一般只負責單門課程實踐設計,導致多門統計實踐之間、專業課程實踐之間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串聯”.如統計學原理只有上機實驗,學生不知道如何將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等知識運用到后續課程中;專業課程實踐又無法和統計方法有機融合,導致專業知識和統計方法、理論和實踐兩張皮.
2.2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簡單
受師資、時間、學生人數多等條件限制,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實踐往往以校內實踐為主,其中以上機實驗居多,學生在機房中通過練習統計軟件以鞏固課堂的理論知識.這使得統計實踐教學內容過于簡單、流于形式,實踐教學往往淪為理論課程的附屬;一些教師認為實驗課程就是上機做作業,在上機時間找幾個題目讓學生計算.這必然影響到學生統計學習的積極性,認為統計是枯燥乏味的學科.
2.3實踐教學學時安排不足
筆者通過調查多所院校發現,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經濟管理實踐教學占總學時數的比重在15%以下.這與教育部《意見》要求尚有一定距離,與發達國家相比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部分高校把統計實踐納入理論課程的正常教學,不另行單獨計算學分;那么在理論課程學分已定的前提下,授課教師若拿出大量時間用于實踐則無法完成理論教學任務.
2.4實踐教學瓶頸有待突破
目前高校的教學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師承擔,青年教師多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其先天實踐能力不足限制了實踐教學的高度;加上經濟管理專業學生人數眾多、教師工作量大等導致其沒有精力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實踐方法,限制了實踐教學深度;另外,部分高校給教師的培訓經費偏低、培訓途徑較少也影響了教師專業實踐技能的提升.
3對于地方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實踐教學的幾點建議
3.1建立統計實踐科研小組,夯實統計實踐教學的組織保障
高校的院系結構和專業設置使得統計實踐教學難以找到依靠點,教師難以跨學科進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校可以通過組建統計實踐科研小組,集中統計教師和經濟管理教師力量,讓不同專業的教師共同承擔統計實踐教學任務,打破現有的系、部分割狀況,統一調配師資,形成教學科研合力,為統計實踐教學探索提供組織保障.
3.2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科學安排課時,有效解決課時不足問題
將本科統計實踐分為兩部分:基礎統計實踐和專業統計實踐.基礎統計實踐,可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原理兩門課程的統計實踐合二為一,采取上機實驗與校內模擬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使學生了解統計工作過程.基礎統計實踐須獨立設課并單獨計算學分.專業統計理論實踐,則可將相關統計課程與經濟管理專業實踐課程結合,如經濟學專業可以把計量經濟學、經濟預測和宏觀經濟學三門課程合并實踐;金融學專業將金融統計、計量經濟學、金融學和國際金融等課程合并實踐;市場營銷專業深化基礎統計實踐,并將其與市場調查統計分析、市場營銷等課程合并實踐;財會專業將企業統計與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合并實踐.
3.3明確實踐目的,科學選擇實踐方法,解決知識與實踐的距離問題
基礎統計實踐往往在低年級開設,因此,可以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目的,通過教師設計項目引導,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統計思維能力.教師在選擇實踐項目時應關注學生興趣,結合當今社會的熱點和焦點,讓實踐項目更有針對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如大學生就業難、學校食堂飯菜越來越貴、學校自習室搶座位現象等.這樣一來,使統計實踐由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社會實踐為中心.專業統計實踐教學由于在高年級開設,所以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為目的,專注統計方法在專業知識中的應用以充分鍛煉學生專業領域的數據分析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可采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法,教師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專業知識和統計方法解釋問題,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其通過思考主動填補知識漏洞的能力,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在我國成立嗎?為什么房價漲了,買房子的人卻越來越多?
3.4豐富實踐內容,擴展實踐渠道,避免學習與應用兩張皮現象
在基礎統計實踐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接觸不同的數據資料,可根據理論知識的要求和統計數據的特點設計如下內容:
①利用問卷收集截面數據完成統計工作,讓學生通過對最熟悉的現象進行模擬統計來了解統計的每個工作環節,把握各種統計分析方法;
②采集并分析統計年鑒上的時間序列來了解國情,如通過對歷年年末人口數進行相應統計分析了解我國人口的變動規律;③定期收集超市、商場的商品價格來編制價格指數,并與統計局公布的價格指數比較,理解價格指數編制的意義.基礎統計實踐須讓學生掌握統計知識,并為未來的專業統計實踐做準備.專業統計實踐則可采用校內、校外多樣化模式,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如讓學生參加教師的教學科研項目,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到統計局、社區、工廠、市場調查公司、銀行等相關單位實習,并在實習結束提交統計分析報告.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第四,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失業統計應該有所不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善發達地區的失業統計系統,譬如在調查頻率、調查范圍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對于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不同的就業和失業標準,可以采取不同的統計方法,而且在對失業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指標,從而對該行業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一種宏觀指導的作用。
第五,加大調查頻率。我國對外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以年計的,這對現實的就業情況沒有很大的實際用途。另外,我國的流動人口失業情況調查的對象是在調查區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更是要求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我國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實現一個月對外報告一次的頻率。因此建議每季度報告一次,這樣能對現實的就業進行比較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楊宜勇.失業沖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楊緬昆,章飚.失業統計:一個尚待開發的核算領域[J].統計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國失業統計的國際比較與改進[J].中國統計,2001,(2).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第四,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失業統計應該有所不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善發達地區的失業統計系統,譬如在調查頻率、調查范圍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對于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不同的就業和失業標準,可以采取不同的統計方法,而且在對失業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指標,從而對該行業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一種宏觀指導的作用。
第五,加大調查頻率。我國對外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以年計的,這對現實的就業情況沒有很大的實際用途。另外,我國的流動人口失業情況調查的對象是在調查區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更是要求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我國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實現一個月對外報告一次的頻率。因此建議每季度報告一次,這樣能對現實的就業進行比較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楊宜勇.失業沖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楊緬昆,章飚.失業統計:一個尚待開發的核算領域[J].統計研究,1997,(5)
1.1.1篩選標準根據全院不同的科室,對臨床護士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納入標準:臨床護理工作者;自愿參與。排除標準:病假、產假等長期不在崗的護士。
1.1.2崗位分級目前我院執行的是國家推薦的分層級護士崗位管理體系,該體系包括N1~CNS五個級別,各級別崗位的資質要求。
1.1.3一般資料根據篩選標準,本研究共抽取我院350名不同崗位級別護士進行培訓需求調查。調查對象全部為女性;年齡21~54歲,平均(29.89±6.11)歲;護理工作年限1~36年,平均(9.21±8.13)年。從事護理工作年限階段:1~10年197名,11~20年117名,21~30年31名,30年以上5名。按照崗位級別分為:189名N1級,71名N2級,52名N3級,34名N4級,4名CNS級。按職務分:護士長22名,總護士長1名,無職務327名。按職稱分:護士148名,護師137名,主管護師61名,副主任護師4名。最高學歷:碩士1名,本科309名,大專40名。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步驟查閱文獻,確定Goldstein培訓需求模型為本研究的基礎。以Goldstein培訓需求模型為基礎,初擬可納入《護士培訓需求調查問卷》的條目,并通過問卷的形式咨詢護理專家,最終確定《護士培訓需求調查問卷》。通過查閱文獻獲得《組織持續學習文化量表》,并通過問卷的形式咨詢160位護理管理者,確定最終版的《組織持續學習文化量表》作為本研究組織分析的工具。利用《組織持續學習文化量表》作為培訓需求的組織分析工具,調查護士學習意愿和能力以及護理組織的學習能力,進行組織分析。采用自制的《護士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咨詢護理專家對不同層級護士的培訓目標,進行任務分析;同時調查不同層級護士在知識、技能、能力的培訓需求,進行個人分析。利用培訓需求差距分析模型比較分析護士培訓需求和培訓目標的差距。根據護士培訓目標和需求為護士分層培訓體系的建立提供依據。該問卷包括三大框架:知識、技能、能力。知識框架下設“人文知識”“規章制度”“藥物知識”“儀器設備知識”“疾病知識”;技能框架下設“臨床專業技能”“溝通技能”;能力框架下設“基本素質能力”“護理管理能力”“護理教育能力”“護理科研能力”。每個維度下設置1~8個條目。在進行當前工作需求得分和個人發展需求得分的調查中,請被調查者對問卷條目的評分按照“很不需要”:1分,“不需要”:2分,“不確定”:3分,“需要”:4分,“很需要”:5分的評分標準打分;在進行當前水平自我評價得分的調查中,請被調查者對問卷條目的評分按照“不好”:1分,“不太好”:2分,“一般”:3分,“好”:4分,“很好”:5分的評分標準打分。
1.2.2調查方法調查人員向調查對象說明問卷的填寫方式與注意事項,調查對象以不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后,立即收回問卷。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問卷350份,有效問卷350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100.00%。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珋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層級護士的培訓需求與當前水平得分之間的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研究的護士群體對其當前工作的需求得分達(200.59±4.70)分,對其個人發展的需求得分達(200.38±4.80)分,而其當前水平的得分僅為(172.04±23.52)分。
2.1不同級別護士對當前工作培訓需求得分
不同級別護士對當前工作培訓需求維度得分的比較中,除“藥物知識”“儀器設備知識”“疾病知識”外,其余維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級別護士對當前工作培訓需求中,“知識”“技能”“能力”的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級別護士對個人發展培訓需求得分
不同級別護士對個人發展培訓需求各維度和各框架得分也呈遞增趨勢。除“藥物知識”“儀器設備知識”“疾病知識”外,其余維度的組間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級別護士維度和框架的組間比較,結果亦類似于當前工作培訓需求的維度和框架的組間比較。
2.3不同級別護士當前水平自我評價得分
通過組間比較,除了“藥物知識”“儀器設備知識”“疾病知識”外,各級別護士當前水平各維度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維度和三大框架評分間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級別護士的業務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級別的提升,業務水平逐漸提升。
3討論
3.1護士群體的當前水平偏低,培訓需求大
二、視頻通信的組成
(一)組成
一個視頻通信系統包括節點機和通信網絡兩部分。典型的會議節點機主要由音/視頻獲取設備、回放設備、媒體編解碼器、通信接口卡和會議功能模塊構成。網絡部分主要指支持實時多點傳輸的網關和信道。完整的視頻會議系統的邏輯結構模型由六大模塊構成:(1)人際交互模塊,即視頻會議系統的人機界面。(2)會議文檔部件,包括會議文檔的自動生成、管理和查詢等功能模塊以及與數據庫的接口模塊。(3)媒體處理部件,包括音、視頻信息的獲取、編碼、回放等處理模塊。(4)共享空間部件,包括共享空間管理模塊、電子白板及應用過程共享功能模塊。(5)會議管理部件,包括會議的發起、與會人員的管理(加入/退出)、會話建立以及會議結束等處理模塊。
(二)軟硬件與網絡條件
要進行網絡視頻通信,需要一定的軟件和硬件設備作為支撐。
1.所需硬件環境。
要使用網絡視頻會議,除了要有一臺較高性能的多媒體計算機或顯示屏外,還需要配備攝像頭、麥克風、音箱或耳機等外部設備,其中最主要的設備為攝像頭,它是用來進行視頻獲取的一個重要硬件,攝像頭分為模擬攝像頭和數字攝像頭兩大類,前者捕獲的為模擬視頻信號,需要將其輸入到視頻捕捉設備進行數字化后方可轉換到計算機中使用。而數字攝像頭可以直接捕捉影像,然后通過串、并口或者USB接口傳到計算機里。
2.所需軟件環境。
(1)操作系統軟件:目前絕大多數的網絡視頻會議軟件都支持Windows98/Me/2000/XP/2003系統,另外也可有一些視頻會議軟件支持在Linux等非Windows系統中運行。
(2)網絡視頻軟件:要進行網絡視頻會議,必須借助于網絡視頻會議軟件。網絡視頻會議軟件支持點到多點的視頻會議應用,即可以在用戶之間,也可以實現多個用戶進行聯機視頻會議。
(3)其他軟件:音頻連接模塊、網絡交換機、多媒體加速軟件、多媒體編碼/解碼軟件等。
3.承載網絡。
要在網絡視頻通信系統中使用視頻,用戶必須具有可供視頻流暢傳輸的網絡鏈路,也就是說用戶必須具有足夠帶寬的局域網環境和寬帶接入Internet的網絡環境。
三、視頻通信系統的實現
NetMeeting作為一款免費網絡電話與協作辦公工具,它除了支持視頻、音頻的實時交流外,還提供了文檔與應用程序共享、電子白板和遠程桌面共享等多種功能,是一款用于網絡視頻通信的優秀軟件,使用它我們可以輕松的進行網上視頻通信。
(一)安裝視頻軟件
首先,檢查需要進行視頻通信的系統中是否安裝了視頻軟件,如果沒有安裝,可以通過填加組件的形式進行安裝。
(二)連接信息設置
確認NetMeeting已經安裝在系統后,單擊“開始”>“程序”>“附件”>“通信”>“NetMeeting”命令,啟動程序。首次運行NetMeeting,軟件會出現一個向導,要求用戶信息進行簡單的設置,單擊“下一步”按鈕,輸入個人信息。接下來,向導要求用戶設置網絡連接方式,可以根據具體的網絡連接情況選擇ADSL、局域網等。單擊“下一步”按鈕跳過NetMeeting服務器設置,此時向導會要求對計算機聲卡和麥克風進行測試。單擊“下一步”按鈕完成向導之后,即可進入NetMeeting主界面。
(三)開始視頻通信
1.新建視頻通信。單擊“呼叫”“主持會議”命令新建一個視頻會議,在彈出的“主持會議”對話框中設置會議名稱(不能使用中文名)和密碼,然后,將“會議工具”中的“共享”、“聊天”、“白板”、“文件傳送”四個復選框全選上,單擊“確定”按鈕。
2.呼叫主機。建立會議后,與會的計算機即可呼叫主持會議的主機,方法是單擊“呼叫”“新呼叫”命令,或單擊NetMeeting面板中的“呼叫”按鈕,打開發出“呼叫”的對話框,輸入IP地址,并單擊“呼叫”按鈕即可對主機進行呼叫。
3.接入驗證。此時,被呼叫方的計算機中會出現是否應接呼叫的對話框,單擊“接受”按鈕。然后,撥入方計算機即可登錄會議,如果在“主持會議”對話框中設置了會議密碼,此時還會彈出一個對話框要求用戶提交驗證密碼。
4.進行視頻通信。各個不同地方的參與視頻通信的人員,只需要單擊主界面中的“開始視頻”按鈕,即可發送視頻流。將發言請求發送到中心站的服務器上,由主會場主持人來確定允許還是否定發言請求,一旦確定可以發言,即可實現通話。
(四)其他功能
NetMeeting界面下方有四個按鈕,分別對應了“共享”、“聊天”、“白板”和“文件傳送”四項主要功能(這四項功能需要在會議屬性中啟用,否則在非會議中處于不可用狀態):
1.“共享”功能。通過共享功能可以便于同其他會議參加者在獲得授權后控制本地主機上的應用軟件進行演示與操作。
2.“聊天”功能。單擊“聊天”按鈕,NetMeeting會彈出一個聊天對話框,可以對所有或某一與會者發送聊天信息。
3.電子白板。系統提供多塊白板,與會人員都可通過白板進行繪制矢量圖,可以進行文字輸入、粘貼圖片等。在主控模式,主持可以禁止其他人使用白板。
4.傳送文件。“傳送文件”功能用來在與會者之間傳送與接收文件。使用方法比較簡單,只需單擊“文件傳送”按鈕并選擇需要傳送的文件即可。
四、結束語
隨著網絡的發展和視頻通信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視頻通信技術將越來越多地被人們利用到工作及生活中,甚至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們根據自身對網絡質量需求的不同,自由選擇傳輸方式及終端設備,更多的行業、企業、個人都將享受到視頻通信所帶來的便利。
參考文獻:
[1]陳亮,引爆視頻會議[J].互聯網周刊,2008,(Z1):51.
(一)山地道路選線設計的技術首先,從道路選線設計來看,山地地形條件復雜,使得選線尤為困難。因此,山地道路在進行選線時要根據不同的道路等級和標準進行。對于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來說,都要全面考慮地形地質條件,根據地形情況進行道路的設計工作。
(二)山地道路橫斷面設計的技術其次,從道路橫斷面設計來看,山地的道路橫斷面包括路堤、路塹、隧道等對中形式,因此在設計橫斷面時需要根據所在地的地形地勢情況將車行道和人行道安排在不同的平面之上,并且設置綠化隔離帶,對道路進行階梯狀布置,從而增大道路的鋪設面積,方便道路兩邊與建筑之間的聯系。
(三)山地道路路基防護設計的技術再次,從路基防護設計來看,由于地質地形條件的復雜性,設計人員在設計時一定要設置一定的防護措施,例如可以通過設計擋土墻來減輕土壤風化,還有在開挖時采取放坡的方式進行保護,在施工中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勘察報告確定放坡系數等。
(四)山地道路排水設計的技術最后,從排水設計來看,在設計山地城市道路時,必須進行排水設計,建設相應的排水設施例如截水溝等防止水對道路結構造成破壞。
二、城市地下道路設計的技術問題
城市地下管線、地鐵隧道以及地面建筑物、構筑物等對城市地下道路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比起地面道路來說情況更加復雜。所以在進行地下道路設計時,設計人員更要掌握相關的技術要點,對地下道路設計中的各種設計都要加以高度重視。
(一)地下道路線形設計的技術首先,在地下道路設計技術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線形設計問題,它包括平曲線中的視距問題,在地下道路設計時為了消除視覺上的偏差,要求采取必要的交通導行方案措施,以便縮短同向曲線之間的長度。
(二)地下道路排水系統設計的技術其次,地下道路應該設計出完善的排水系統,因為地下結構如果排水不及時就會直接影響到道路上的車輛及人員的安全,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道路設計時要在出入洞口出處以及地勢較低的地點設計截水溝和集水池,同時還要設計反向縱坡,防止道路工程外的水流入地下道路中影響道路暢通。
(三)地下道路路面結構設計的技術最后,在進行路面結構設計時,要求具備完善的系統,包括排煙、消防、排水系統,必要時還要設置發生災害時的報警信號系統等,確保在發生火災等災害時能夠盡快組織人員撤離地下道路。由于地下道路受到側墻的影響,在行車時會產生較大的噪聲,所以必須在地下通道中設置相應的吸音設備和隔音設施來降低噪聲污染,減少噪聲對行人的影響,為行人、車輛以及停車場等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為此,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具有阻止燃燒并能降低噪聲的瀝青混凝土面層,這樣既能降低地下道路中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又能將人員以及財產損失降低到最小,保證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
目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市場營銷變得更加重要,同時也使其更具有市場經濟的相關特點。一方面,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使市場組成變得尤為復雜,大量企業的融入,在加劇市場競爭的同時,也增加了經營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使現階段的市場營銷具有營銷手段多元化的特點;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經營,大中小企業的廣泛分布,使市場經濟下的市場營銷手段具有準確性、針對性的特點。
1.2市場經濟環境下創新市場營銷的必要性
對于市場經濟中各組成部門而言,市場營銷手段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創新市場營銷方法,是市場經濟中企業提高效益的最佳途徑。總體來看,創新市場營銷手段能夠使市場經濟各組成部門坦然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提高市場競爭力;創新市場營銷手段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需求,能夠更好的應對國外大企業的融入沖擊;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是市場經濟組成部門能夠在日益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大連傳統泵業市場下市場營銷創新及分析
市場經濟是一個完全由市場價格自由引導經濟發展的復雜經濟體系,其復雜的組織部門構成、錯綜的組織部門關系,要求市場經濟中的各組成部門和企業必須要在適應市場發展的同時,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是泵業企業必須要經歷過程。創新泵業市場營銷,要從營銷組成結構入手,結合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特點,有目標有針對性的進行創新。
2.1創新大連泵業市場狀況下的營銷模式
營銷模式是構成市場營銷的最主要要素之一,其從營銷目標、營銷手段、營銷策略方面為市場營銷提供必要的指引和輔助,在大連泵業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創新泵業市場營銷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創新泵業市場營銷模式,必須要從大連泵業市場發展狀況入手,以創新營銷觀念作為引導,制定符合泵業市場發展的營銷目標、營銷手段和營銷策略。首先,創新全新的營銷理念,在大連泵業市場發展特點下,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方法,生成全新的營銷觀念,以指導營銷模式構建;其次,在全新營銷理念的指導下,創新符合泵業市場發展及企業經營目標的營銷目標、手段和策略;最后,在現代泵業市場環境下,將創新營銷理念、營銷目標、營銷手段、營銷策略整合成為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全新市場營銷模式。
2.2創新泵業市場環境下的營銷方法體系
營銷方法是市場營銷實際運行中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市場營銷方法主要從營銷對象特點,市場環境狀況等方面出發以促進市場營銷的運作,要創新傳統泵業市場下的營銷方法,就必須要從泵業市場的環境特點出發,結合泵業營銷對象,建立創新營銷方法。創新營銷方法,首先要針對大連泵業市場的基本狀況,創新建立符合泵業市場發展需求的一站體驗式營銷方法,從營銷對象五感上將營銷推廣開來;其次,從市場組成企業角度出發,創新建立企業靈活管理的柔性營銷方法,使營銷活動能夠在市場經濟變化的情況下,靈活轉變;再次,綜合分析泵業市場中企業與供應商、消費者、競爭者、分銷商、政府機構和其他公眾產生的互動作用過程,在此基礎上,創新構建符合企業發展、各級供銷、消費者權益的營銷方法;最后,綜合分析泵業市場發展狀況及經濟結構組成狀況,針對泵業市場的計算機網絡發展特殊狀況,創新構建新興的網絡營銷方法,使市場營銷構建起線上線下的立體營銷方法體系。
2.3創新拓展泵業市場營銷渠道
營銷渠道是市場營銷實現營銷效益的重要保障要素,營銷渠道的拓展,將更有利于市場營銷方法的實施和應用,使營銷服務或產品能順利的被消費或使用。因此,創新拓展泵業市場營銷渠道,對泵業市場組成部門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創新拓展市場營銷渠道,要綜合分析泵業市場發展狀況,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客戶狀況、供銷者變動情況,適時的拓展營銷渠道;在泵業市場大環境下,經濟不斷發展,市場進一步細分的狀況下,原有營銷渠道已達到廠家對市場份額的要求,而消費者的購物喜好變化等狀況,從市場需求角度拓寬營銷渠道。
1.安排實驗活動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與其說讓學生學習數學不如讓學生學習“數學化”,學習數學不能僅滿足于記住結論,更要注重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針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地安排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某種偶然性后面所隱藏的必然性,從直觀背景中了解某些理論產生的過程。如在講授幾何概率時,可以讓學生做一下著名的蒲豐實驗;在講授隨機事件的獨立性時,可以讓學生做一下著名的德梅爾擲骰子實驗等。安排實驗化的教學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概率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又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2.采用疑問式教學法
疑問式教學是指通過提出疑問、分析疑問、解決疑問而進行教學的方法,該方法有利于養成學員積極思考、新穎好奇、敢于批判、勇于超越等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要全面實施這一方法要善于設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好的疑問能激發興趣,促進思考,而不好的疑問不僅不能引發興趣,可能適得其反。善于設疑就是設置問題要自然、恰到好處,不能故作技巧。
3.組建課外興趣小組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僅靠課內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進行優化設計,形成合力。為此,有必要組建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成立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外興趣小組。小組活動的宗旨,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定期組織活動,激發人家的學習興趣,探討熱點、難點問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拓寬知識面,鍛煉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員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有顯著成效。
二、教學中要突出一個“活”字
1.教學案例要“活”,注重學科實際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有著廣泛應用的數學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準確把握這門課與學生所學專業的結合點,突出其應用性。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中,很多高校教師是文理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都帶,這就涉及到課程實例的選擇問題。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調整教學實例。對文理科的實例分別對待,因為它們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的問題。在講授過程中,將統計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具體實際
問題的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改變灌注式教學,發展互動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知識傳授型的,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只重視教的過程,忽視了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現代教學方法主要是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和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為追求目標。以教師的系統講解為主是目前教師多采用的教學方法,它雖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迅速系統地掌握較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但整個過程由教師直接控制著,學生實際上處于一種被動接受教師所提供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極易受到忽視或限制。因此,在高校教學中,教學方法應突出一個“活”字,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采取多法并用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用“啟發”形式寫出自學提綱,以課外作業的形式布置下去。在上課時,或是請學生們討論本節的知識要點,或是請學生講解本節的內容,最后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全面進行教與學的評價。這種方法的主導思想是突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邊活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變以前被動接受為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辯論、理論聯系實際、與他人合作等綜合能力。總之,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教師“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即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隨機現象所隱藏的規律性,掌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注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
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教材的質量、教師的學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手段。要真正建立起先進、科學的創新教學模式,必須通過系統優化教學設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就必須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現代化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意義表現在:
1.動畫演示。多媒體具有色彩斑斕的二維動畫顯示,能演示一般課堂教學難以表達的內容。例如,借助于計算機,可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一些隨機現象進行模擬。對諸如分布的性質、分布之間的關系可用圖形的方式進行演示。
2.高效性。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以嶄新的而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再加上計算機本身的功能,能設計出形象的畫和舒服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在概率論與數
理統計的教學中,利用對某些試驗進行模擬、演示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改變傳統的口授、板書傳授知識的方式,使題目中靜止的內容運動起來,使學生能充分地觀察到運動的全貌、增強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3.自由性。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是教師要用計算機,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盡可能使用計算機來處理數據,進行模擬活動。多媒體教學不僅可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學外,還可給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內容并使枯燥無味的習題變得有趣、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更深刻地體會統計的思想和概率的意義。
四、重視“辯誤”的教學方法
許多學生由于對概念缺乏理解,因而在解題時常會出現許多共同的一些常規的錯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組織一些有典型意義的錯誤題解,從而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正確理解概率統計中的概念,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比如有許多學生認為,不同的隨機變量,它們的分布函數一定不同;同分布的隨機變量一定相等;兩個一維正態變量合在一起就一定是一個一維正態隨機變量;若ε與η不相互獨立,則ε2與η2就一定不相互獨立等等,就是對概念缺乏正確而全面的理解。教師應該結合恰當的例子加以說明,使學生糾正這些錯誤觀念。“辨誤”教學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而吸取經驗教訓,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的理解這一學科領域。
參考文獻:
[1]楊金英.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應突出實用性和趣味性[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10,(4).
[2]趙曉芹,王國寶.淺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J].數學理論與應用2005,25,(4).
[3]趙姝淳.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創新教學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24,(1).
(二)色彩對兒童心理的影響心理專家研究發現,不同的色彩給人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顏色能夠神奇地影響人的心理狀態。孩子們生活空間的色彩選擇要充分考慮色彩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如有助于孩子集中精神、穩定情緒的淡藍色、淺黃色和橙色可以運用在兒童學習、游戲場所;具有使人的皮膚溫度下降功能的綠色和藍色可以用于孩子的休息場所。另外像白色、黑色和棕色這三種單色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不利,使用時一定謹慎選擇。
二、兒童居室色彩選擇的依據
(一)兒童居室色彩選擇要符合兒童的色彩心理
兒童是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與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不同,兒童居室色彩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征進行選擇。眾所周知,與兒童相關的東西,比如衣服、玩具、家具、食物包裝等色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五彩繽紛,且都是采用高純度、高明度的顏色。那是因為商家都遵循了兒童時期的心理特征。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等純度高的、飽和度大的、又比較明亮的顏色非常容易引起孩子們的注意。
(二)兒童居室色彩選擇要符合兒童的年齡階段
兒童居室的色彩選擇可以按兒童的年齡分為三個階段。(1)嬰幼兒期:0~3歲。例如新生兒不僅擁有神經性和反射,還有著對周圍環境適應感知的能力。在這個時候孩子雖然對顏色是什么尚不了解,只是停留在大面積的色彩認識上,因此這一時期的兒童的居室色彩需要父母選擇顏色對比度較高的色彩,比如墻面可以選擇更容易刺激孩子的感色細胞發展的紅、黃、藍、綠色,讓孩子加深對顏色的了解,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2)學齡前期:3~6歲。孩子上了幼兒園,與小伙伴、老師、社會都開始接觸,社會情感、道德感、審美感等都逐漸發展起來。同時,也開始明白了“男女”概念,這一時期色彩選擇還要考慮兒童性別這個因素。如果是男孩子的房間,一般選擇藍色、綠色等冷色調,如果是女孩子的房間則以粉色、橙色等暖色調為主,從小培養孩子的性格方向。(3)少兒期:6~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己的個性,在色彩上也有了自己的偏愛。這一時期兒童房色彩選擇應該先問問孩子的想法和喜愛,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另外,這一時期孩子的自制力較弱,有時會有很強的情緒體驗,對生活中的一些事非常敏感,因此要照顧這一時期兒童的性格特點,選擇色調柔和的顏色布置房間。
(三)兒童居室色彩選擇要具有成長性和可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成長階段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父母可以利用窗簾布藝等裝飾品有規律地將兒童房變換顏色。例如,對于新生兒而言,為了促進他們視覺的快速發育,可以選擇一些稍帶艷麗的色彩;對于已經上學的兒童來說,為了大大提升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敏感度,他們的房間最好選擇清新、淡雅的顏色。總之,根據兒童的變化再配合房間內的整體風格設計兒童居室的色彩,挑選出一個適合他們自己的色彩,可以讓兒童在色彩中充滿希望和幻想。
三、色彩在兒童居室設計中的應用
(一)色彩在室內界面上的應用
室內界面是指墻面、地面、天棚、門、窗等,這些界面在室內占有較大面積,具有襯托室內一切物件的作用。由于不同色彩在不同的空間背景上所處的位置會對房間的性質、兒童的心理知覺和感情反應造成很大不同,如綠、藍、青等冷顏色能產生冷的感覺,不過冷色則有安定情緒、平心靜氣的特殊作用,因此,給孩子布置一個適合其身心發展的多彩世界非常重要。例如,對脾氣不太好的孩子,可以將他的房間布置為冷色,如能使孩子情緒穩定的綠色。對性格不太活躍的孩子,可以把他的房間布置成暖色,以激發他的活力。
(二)色彩在裝飾飾品上的應用
兒童居室的玩具和陳設是室內的一大亮點,可以打破單調的環境,起到豐富室內色彩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長時期,父母都會給孩子買一些玩具、小裝飾品來點綴他們的空間。在這些物品的選擇上父母最好選擇一些色彩比較鮮艷并且帶有卡通圖案的飾品,以滿足兒童天真活潑的心理需求。對于個性活潑好動的孩子可以選擇冷色系,性格相對內向的孩子可以選擇暖色。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于統計學,同時屬于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為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采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注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為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并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于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了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于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么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煉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著教學的內容,因為它影響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