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治理念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法治理念論文

篇(1)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先導

前已述及,我國現階段社會管理創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會管理方法與方式的轉變。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這是因為理念更新是行動創新的先導,人們的思想和眼光決定人們的行為選擇。一個沒有法治思維的領導干部,很難想象他在解決所遭遇的社會管理問題時會想到用法律解決問題;人們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會對社會管理中的問題與做法有不同的認識,就會形成不同的法治實踐效果。在目前社會管理創新不斷推進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樹立與之相適應的現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維與眼光來體察社會,認識自己,以避免在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發生重大偏差,把社會管理創新引向歧途。實現民主和善治是社會管理創新的目標,為此,我們必須要嚴格依法辦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會;而這需要一種全新的社會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定并宣布的規則的約束”。①換句話說,政府必須要法律的框架內活動,其社會管理的權限和職責必須由法律授予,在社會管理過程既不能越權、也不能濫用權力、更不能怠行職責;要形成“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以及權力的行使由人民進行監督的意識與氛圍。如果在社會管理創新中還固守原來的理念,如“權大于法”、“把法律作為管理和控制社會的國家”、“不嚴格依法辦事”等,將會把社會管理創新引向歧途,無法達到社會管理創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規范和保障社會管理權力的需要

社會管理政策的決定者和執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權力,因而存在著社會管理權力侵害相對人權利的可能性,這已被現實中大量實例所證明。因此需要對社會管理權力進行必要的規制,其實規制也是一種保障。為達到規范和保障社會管理權力的目的,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社會管理人員進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確的法治理念能夠武裝其頭腦,使社會管理者樹立依法行使權力和注重保障相對人權利等正確的社會管理的法治觀,遠離與排斥超越職責范圍行使權力、濫用權力、侵害相對人權益的行為。二是將正確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體的社會管理制度和機制中,使社會管理的各項制度與決策能夠體現現代法治觀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權利。對社會管理相對人而言,具備正確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會管理創新必須要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這當然要求管理人員在進行管理活動時依法而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對人對法治理念的接受與理解,才能在權益被侵害時具有依法維權的意識,能采用合法方式維權,這樣才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

四、市民社會的良性成長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政府是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均由政府統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我國的經濟與社會均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發展是日新月異,社會結構日益多元,人們的訴求更加多樣,利益格局日趨復雜。傳統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攬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管理模式進行變革和創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國家權力逐漸從一些領域退出,逐步構建起職能范圍適度、組織規模適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導、指導與服務。

五、政府職能轉變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國傳統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機關為主體,采用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進行社會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攬,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應負責的公共職能卻長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擔一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的社會事務,另一方面應該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會管理職能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這說明倚重行政手段的傳統社會管理模式是弊端叢生。經濟市場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會的生成與發展等社會結構的變化促使政府要轉變職能,要求變革傳統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發號施令、群眾被動接受的單向管理方式;我們要順應社會結構發生的新變化重新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維、社會協同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參與管理,服從管理,并從中受益的格局。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權、不能濫權、更不能怠行職責。公民需要依法參與管理活動,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最終,在社會管理中充分體現民主,使社會管理成為政府與公民之間雙向的互動的活動,政府與公民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篇(2)

(一)

國務院于今年3月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并于近期修訂了《國務院工作規則》,規范政府行為的重要法律《行政許可法》也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這些都是堅持執政為民、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宏大系統工程。那么何謂法治政府?一般認為至少應具備如下6個要件:一是行政權力受到有效約束,建立起權力有限政府;二是能夠保障市場自由,建立起法制統一政府;三是政務公開、規范,建立起透明廉潔政府;四是遵循法定程序和正當程序辦事,建立起公正誠信政府;五是堅持便民、高效的現代管理原則,建立起服務型政府;六是不斷完善監督與救濟機制,建立起責任政府。這六個要件是相輔相成、互系互動、有機構成的。

(二)

通過政治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起法治政府,這是很有意義的。在建設法治政府這一宏大系統工程中,需要制度創新,但首先需要觀念更新。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指導,既不可能推出我國行政法治發展進程所要求的制度創新,而且有了科學適用的行政法律制度也不可能得到正確實施。歷史經驗表明:不同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對于客觀事物會有不同的認識,會有不同的法律實施效果。

例如1995年舉國開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活動中,在四川省夾江縣曾發生轟動一時的打假案:一個涉嫌制假的私有印刷企業受到查處后,對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措施不服,認為技術監督機關越權執法且違反法定程序,于是到人民法院,沒想到引起軒然大波:一些機關、媒體甚至部分人大代表予以干涉,紛紛指責當地人民法院受理此案是保護制假者,致使該案審理工作難以進行下去。記得當時有些媒體就嚴厲批評道:“制假者竟敢把打假者告上法庭成為被告,夾江的地方保護主義何其嚴重!”該案的爭議在于:是否只要打假則無論誰來打、怎么打都行?制假嫌疑人把打假者送上被告席是否大逆不道?人民法院受理此案件是否地方保護主義?實際上,“制假者告打假者”正是《行政訴訟法》作出的一種制度安排,否則這項“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就無須存在了。該案的制假嫌疑人狀告打假機關,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加以審查,正是依法行使《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和第三條分別賦予的訴訟權利和審判職權,乃是天經地義的做法和依法辦事的表現,豈能視為“制假者猖狂”和“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何況行政原告的訴求是否得到人民法院支持,最終還需要生效判決出來后才知道。之所以《行政訴訟法》實施5年后還會發生這種荒唐事,主要原因就在于許多人還缺乏現代行政法治觀念,不了解《行政訴訟法》的基本精神,不習慣“當被告”,不容忍“民告官”。[①]

(三)

俗話說:人們的觀念就是人們的眼鏡,戴怎樣的眼鏡就看到怎樣的世界。所以大力推動法文化革新,讓全社會特別是行政公務人員牢固樹立起現代行政法治的新觀念,就成為建設法治政府的要義。這主要包括:

1.憲法至上的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種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憲法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凡與憲法抵觸則無效(參見示意圖)。行政公務人員應做遵守憲法、實施憲法、維護憲法的模范。

我國法律規范體系的寶塔型結構(另有相應位階的法律解釋、軍事法律規范及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含自單條例、特行區法律)

5.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2.尊重人權的觀念。今年3月我國現行憲法第4次修改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突出地強調了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權力(重點是規范行政權力)這一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國憲法的人權關懷。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增強人權觀念,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平等權利、政治權利、精神與文化活動的自由、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社會經濟權利以及獲得救濟的權利,盡量避免發生此前曾在安徽蕪湖、湖南嘉禾、陜西延安等地出現的行政機關隨意侵害公民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的典型案件。特別是去年在廣東發生的孫志剛被收容后遭毆打致死案,去年媒體披露的廣西農民黃某被莫須有地在看守所單獨關押28年的超期羈押案,都是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典型案件,其深刻教訓值得人們深刻反思。[②]

3.行政權限的觀念。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權力,具有無限擴張、易于濫用的特性。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必須具備權力界限的意識,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曾有個別地方黨委和政府超越職權出臺包含“赦免民營企業家原罪”內容的紅頭文件,一些地方政府首長責令當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強迫原告撤訴等措施來配合政府搞土地開發、強制拆遷,許多地方出現的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壓價征用、變相剝奪農民土地以及由行政首長個人直接批讓土地,這些做法就擺錯了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的位置,弄錯了行政首長與行政機關的關系,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而這主要就是缺乏法治主義觀念特別是權力界限意識所致。

4.行政民主的觀念。行政民主是一種世界性潮流,它呼喚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為行政相對人參與行政管理過程提供更多機會。在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諸環節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規范,例如行政立法過程中的座談會、論證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聽證會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申辯理由,行政相對人評議行政機關與行政首長,采取具有協商性和可選擇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柔軟靈活的方式實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當充分了解并積極推行。

5.行政服務的觀念。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儼然是企業、市場、社會的主宰者,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是不平等關系,全然以行政計劃、行政審批、行政強制等單方意志和手段來實施行政管理、維持行政秩序,成為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隨著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成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課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順應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轉向服務行政、發展行政、指導行政這一時代潮流,積極向行政相對人提供信息、政策、專業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種公共服務。

6.行政程序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在逐步克服法律虛無主義之后,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行政程序違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會影響惡劣,教訓非常深刻。故須增強程序法治意識,依照法定的(含正當的)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來實施行政管理。按照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行政管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必須依靠證據鏈條來支撐法律事實和權利主張,因此行政公務人員還應當增強行政證據觀念。而且按照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行政信息以公開為原則、以保密為例外,故行政公務人員還須增強行政公開觀念,尊重并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這既是行政法治的要求,也是WTO透明度原則與規則的要求和我國加入WTO的承諾。

7.政府誠信的觀念。政府不是社會上的無賴,而應是最講誠信的正式組織機構,政府機關的行為應有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朝秦暮楚、隨意改變;即便出于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需要征用財產、調整政策、改變行為,例如收回政府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也應按照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給予權益受到影響的行政相對人給予公平補償。因為行政相對人出于對政府機關的信任,按照政府機關的意愿去行動,難免付出一定代價,而且會形成一種信賴利益,這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8.監督責任的觀念。有效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頑強傾向,必須加以有效監督和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必須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以及上級監督、監察監督、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通過監督來判明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義責任。不久前中石油公司總經理、北京市密云縣縣長、吉林市市長因重大安全責任事故引咎辭職,就是官員問責的典型案例,是努力建設責任政府的具體表現。不言而喻,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還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糾正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努力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9.權利救濟的觀念。行政管理工作難免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后的救濟渠道,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因而拓展和完善救濟渠道、樹立權利救濟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權利救濟的實踐來看,去年6月國務院頒布《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后,仍有一位名叫孫文流的農民工被受雇企業老板毆打致殘后未能得到及時的社會救助(其只身從河南爬行半年回山東家鄉的沿途也一直未能得到應有的救助),而且此類典型案例一再發生,表明我國的社會救助機制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實施不到位的問題。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

10.法治漸進的觀念。中國用10年時間能夠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在21世紀能夠建立起法治國家嗎?這猶如“能否不依靠粘附、靠壁等外力幫助而在平整的桌面上將雞蛋完好地豎立起來”的問題一樣,應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回答,否則極易犯主觀、片面、簡單化的毛病。[③]筆者對此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抱持“雞蛋具有豎立起來的基本條件、人們具有將雞蛋豎立起來的調控能力”的堅定信念并作出不懈努力,就能將雞蛋豎立起來,最終取得成功。能否建立起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當作如是觀。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對于實現目標、行政法治目標,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問題,猶如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市場導向改革能否成功的問題一樣,應當有信心。樹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上的堅定信心和不懈努力,不但對于解決上述問題,而且對于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切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對于諸如此類的歷史任務和難題,都有啟發意義和推動作用。

綜上,要依法行政,就必須牢固樹立現代法治觀念,以新的眼光來觀察社會和認識自己,這是擺在政府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篇(3)

一、社會控制理論的基本內容

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秩序的存在,而這種秩序的建立和維持則是社會控制的結果,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控制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學校中老師對學生的教導、工作中領導對職員的監督等等,都是社會控制的具體表現。因此社會控制就是要把彼此完全不同的單個人的社會行動整合成有序的社會秩序,使人們的社會行動既千差萬別,又符合社會要求而不發生偏離、越軌,但是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完全實現這一目標,總有一部分人或者極少數人突破社會控制走上犯罪的道路。

很多犯罪行為理論都假定,如果聽任人們自行其事,他們都會自然而然地遵守法律,并且認為是生物的,或者心理的,或者社會的特定力量驅使人們實施了犯罪。而控制理論持有與之相反的觀點。他們假定,如果聽任人們自行其事,他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實施犯罪。犯罪學研究的關鍵問題是:大多數人為什么不實施犯罪?控制理論通過探討抑制人們實施犯罪的“控制”力量來回答這個問題。在特定的環境中,這些控制力量會崩潰,結果導致了犯罪和其他“失控”行為。因此,人們之所以實施犯罪,被認為是因為抑制他們實施犯罪的力量薄弱,而不是因為驅使他們實施犯罪的力量強大。

著名的美國犯罪社會學家特拉維斯赫希認為任何人都是潛在的犯罪人,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可以阻止個人進行違準則的越軌和犯罪行為,當這種聯系薄弱的時候,個人就會無約束地隨意進行犯罪行為。赫希的理論基礎是依戀,即因為有了青少年對家庭、學校等的依戀,青少年在做出一定行為時才會考慮父母、學校等的感受,從而放棄自己的不良行為,才會增強遵守社會共同價值規范的意識。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理論解釋

從赫希的“社會紐帶”來討論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可以得出一個很準確的解釋,因為社會控制理論是用很多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在進行試驗調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青少年只有依戀于家庭、學校以及朋友,才能在人與人的交往和老師家庭的教導下參與更多的有意義的活動,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信仰,最后才懂得奉獻,追求自己的夢想以及獲得更高的價值追求。

從家庭方面來說,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時間最長的團體,家庭對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長起到最直接的影響,也是最長久的影響,青少年對家庭的依賴表現在行為時考慮父母的感受,很多時候會遵從父母的意志,因此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家庭存在暴利行為,這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暴利行為的影響,成為有暴利傾向的人,脾氣暴躁、易怒、遇事不理智,家庭暴力會對青少年在肉體上和精神上帶來折磨、傷害,從而使其性格變得扭曲,更容易實施犯罪。從家庭結構異常上看,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使得父母教育角色不完整,從某些方面不能發揮出正常的教育功能,父母照顧不到或者將其丟下不管的情況下,青少年的心理會產生偏差,這樣環境成長的青少年存在潛在走向犯罪的危及。

從學校角度分析,學校是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中心,也是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因此除家庭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大外學校也占據無可替代的地位,學校通過提高青少年對學校的依戀度,多提供青少年參加活動的機會,減少其接觸不良行為來控制青少年做違法犯罪活動。但是現在學校教育指導思想的偏差,只注重升學率,而忽視了素質、體制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學校分快慢班等,使得分入慢班的學生受到歧視或者使其自己放棄對自己的要求,破罐子破摔等現象不斷出現,使得這些學生產生對學校的抵制,這樣學校本來的教育功能不可能發揮作用。現在注重分數的教育直接導致學校忽視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學生沒有遠大的目標、理想,沒有正確的觀念,沒有紀律性,法制觀念淡薄,使學生很難抵制社會中不良因素的誘惑,很容易在不良外因的引誘下走上邪路。從社會角度看,社會中存在各種腐敗現象,某些行業和部門黨風不正,社會環境“垃圾”增多,這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些行為直接導致青少年對社會產生很大的負面看法,使他們鄙視社會、反叛社會。并且社會對青少年的保護、教育、預防犯罪等工作欠缺完善,使得保護、預防政策不能很好的貫徹落實,缺乏具體的執行機構、監督機構,各種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時常發生。社會文化監管不嚴,使得暴利文化無所不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很多地方充滿暴力內容和鏡頭,青少年在思想不成熟的情況下分辨能力較低,模仿能力較強,并且大眾傳播媒介是很容易滲入青少年中,青少年無力抵抗媒介的說服力,暴力文化也正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因此暴力等不良文化影響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社會控制理論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分析

因此要預防青少年犯罪問題就要將社會控制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加強青少年對家庭、學校、社會的依戀程度,減少家庭暴利、單親家庭等家庭問題的存在,使青少年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只有加強青少年對家庭的依戀,他們在做出行為前會先考慮父母的感受,并且只有存在了子女對父母、家庭的依戀,他們才會結束父母對自己的教導,從而使家庭、父母在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或者說符合社會主流的世界觀、人生觀上起到應有的作用。青少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因此學校教育的成敗決定著青少年犯罪預防的成敗,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并改進學校的教育方法,提高學校的教育理念,增強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青少年在校期間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原則和標準,只有通過全面的學習,他們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對不良意識的抵抗能力。并且學校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吸引青少年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只有參與一個群體活動,他才會對群體產生感情,對這個群體產生歸屬感,這樣也有助于減少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的發生。社會預防也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應該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凈化社會中不良的習性和風氣,增強青少年抵制外來誘惑的能力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

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這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關注,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使青少年形成對家庭、學校的依戀,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樹立正確的理想,使他們在一個健康、幸福的環境中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個控制環節發揮作用,達到理想的預防青少年犯罪效果。

【參考文獻】

[1]吳鵬森,《犯罪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2]方鵬翻,《理論犯罪學》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郭玉川,《社會控制理論視野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版。

篇(4)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21世紀的主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做出應有的思考和總結,尤其是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引路者,都應積極應對。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如何才能有效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呢?以下是我在這一方面的淺談:

一、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

1、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政治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今天,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倡導下,現代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和諧課堂”為目標,教材、教學條件等物的因素被歸置回本來的位置——即教師和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運用對象,“圍繞著目標的達成,學生是直接的決定性因素,教師是非直接的、非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優化課堂結構,必須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和教材,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2、有效整合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鼓勵者、促進者、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情境設計和模擬以及“活動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感受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用處,從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強化學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此,我介紹兩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之進行強化的學法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種是基于“知識框架”的學習法。“知識框架”法需要明確四大基本原則:第一,主題在中央;第二,每個分主題都有一個主要的分支:第三,每個概念用一個詞來表達;第四,如果可能的話,給每個畫幅畫。有一句名詩是這樣寫的:“領新標異二月花,刪繁就簡三秋樹”。我對“知識框架”法的要求就是這樣:一是知識重構,二是簡潔明了。

另一種是“點線面一體化”的分解綜合學習法。點,即是知識要點、知識基本點:面,即是知識網絡、知識“大廈”;線,即是點與面之間知識的內在聯系。

(3)指導學生掌握思維規律,培養創新能力。

第一,注重對書本知識、人生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觀察。

第二,注重對書本知識、人生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反思。

二、養成分析綜合、辯證思考、合作交流的學風和習慣

哲學政治探究性教學圍繞目標與情境,以“探究共享”為價值理念,注重思考、表達和交流,形成正確的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此,教師應該多采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等適宜探究的教學法。

1、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以問題探究為主要線索和鏈條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實施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注重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探討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生成新問題的問題探究中生成教學過程。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也稱為“情景教學法”,是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內課外相結合,圍繞實際案例進行探究共享,綜合運用自學、討論、啟發、講授和談話等手段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與方法,活躍學生的辯證思維,養成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學風和習慣。實施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重在組織、堅持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所以教師要成為教學的“組織者”。

3、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劃分成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去發現、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對任務進行反恩。實施基于任務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形成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對建構學習、探究教學策略進行有機整合

篇(5)

中圖分類號: P641.72 文獻標識碼: A

1.可持續發展理念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其說的是是: 是我們既滿足了當代人需求且又不會對子孫后代在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時帶來損害。對于可持續發展核心意思屬于世代倫理,如今人類對未來子孫的生存的可能性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從破壞環境或者將地下的資源去消耗殆盡, 其都會是當代對后代的一種加害行為,其行為也對后代子孫的在地球的生存造成不可抗拒的威脅。

2. 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某些特點

在可持續的發展的理念下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工作都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它們的目標都是去重新構建人和自然的相互協調和地下水系統的良性循環或良好的地質環境系統, 我們必須從多學科進行交叉滲透, 然后對我們的目標系統去進行系統的分析,若想構建成為這樣的一個優化的系統, 其過程必須采用系統的方法, 以及采取配套的可以治本的對策, 不僅僅是零碎的治標措施。 我們在去重新構造這個系統時, 不但要求我們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其更關鍵的是正確地應對人與人間的利益矛盾關系以及整合眼下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及整合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 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工作若想能夠獲得比較好的長期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必然需要我們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引起格外的關注。

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早日實現, 我們必須去重新構造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的環境、 地下水系統的良性循環以及良好的地質環境系統。所以, 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對目標系統采取深入的人文歷史分析和地質歷史分析, 只有掌握其在純粹的自然狀態下所進行的演變的規律, 并分析診斷在疊加人為的作用后其系統所產生的變化的規律,然后在順應自然、 認知自然的基礎上, 去構想和設計優化這個系統, 并尋求其構建的途徑和方法。以往在我們沒有真正地掌握自然規律前, 我們貿然地去采取進行改造大自然的行動, 卻往往會導致和預期目標相反的后果。在1960年前后, 在河北平原就曾經被實施過,一塊土地對一片天、使其只蓄水不排水的水利方針, 在最后使造成大面積的土地的鹽堿澇漬的后果。地下水系統與地質環境系統作為一種復雜系統,其有反直觀的特性, 也就是其行為方式通常恰好和大多數的人所想象的結果背道而馳。在數百年對于長江中游所得的防洪的實踐經驗, 就為其系統的行為的反直觀的特性作了極好的詮釋。荊江大堤的修筑是為了去防洪, 但結果反而導致洪災的進一步加劇; 進行圍湖造田當初只是為了使經濟得到發展, 結果卻反而引起洪澇和漬害,得到的結果卻是江湖洪災加劇,使成為了干擾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故此, 在人們采取對大自然的改變措施的行動之前, 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 且三思而后行。對于重新去構造優化系統, 絕對不能采取零碎的治標的措施,一定要使用系統的方法, 努力將措施整合使之成為可操作的成套的治本的對策。

綜上所述, 對于構造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統和地質環境系統,使之優化,屬于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程。以河北平原的淺層咸水的改造而言, 則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程, 其要求一系列成套的措的施加去支撐, 如若措施不是配套, 將導致難以成功和推廣。咸水夫人改造必須具備下列的基本條件: (1)擁有外來的淡水去進行大額的灌溉,使之較快的形成可以供開采使用的淺層的淡水; (2)干支配套的排咸入海的渠道必須有統一, 反之則會使咸水搬家; (3)排除淺層咸水及開發薄層淡水的出水能力大的淺井井型必須有, 這樣可以縮短改造的周期, 以實現滾動開發的良性運轉;(4)在數學模擬的基礎上去制訂科學的有關排咸換淡的方案, 杜絕以往粗放的改造方式; (5) 建立相關的法規和利益機制, 來確保淺層咸水的改造工作可以全面的開展, 并長期堅持。進行咸水的改造工作, 上邊的條件可以說是缺一不可的, 同時, 去滿足上述的條件也并不容易。以井型來講, 目前大出水量的淺井其成本比較大。故此, 須對大出水量淺井的鑿井技術去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雖然只是技術的細節, 但卻在河北平原的構造優化系統中必須去解決的難題。

3.相互合作、多學科共同努力

對多學科去交叉的滲透以及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 這是去構建的優化系統中所必需的。比如, 對有效的利用土壤水而言, 其工作需要水文地質與農業等等專業的人員及部門之間的配合。對與去制訂的可持續的有效防洪對策而言, 就會需要水利與地質等等專業的人員及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就從我們實踐的經驗來看, 目前由于在不同的部門之間存在著條塊分割的默許體制, 使得不同部門在各自的利益沖突下, 各個部門之間協同工作很難去實現。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的工作者通過辛勤的勞動得到的寶貴的研究成果, 通常很難得到相關應用部門的認可與理解, 僅僅只可以停留于紙面上, 卻不能付諸于實踐。故此, 只有提倡去多學科的交叉和滲透, 努力共同探求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機制, 也必將是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在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的工作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突破點。雖然在構造可持續發展優化系統時要去涉及一些技術層面的相關問題, 但是, 對于真正的難題卻并不在技術的層面,相反則在非技術的層面。比如, 在咸水的改造周期相當長前提下,怎樣去建立一個相應的在利益方面激勵的機制, 并可以解決資金的來源, 致使咸水的改造不僅僅屬于政府行為, 在同時也是人民的自發的行動, 相對來說就是一個我們必須去解決的重要的課題。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 雖然在改善水資源的條件意義十分大, 但卻對農戶來講, 采取打井的灌溉要遠比使用土壤水更加省事, 如若沒有相應法規及利益的驅動, 要想使土壤水得到有效的利用及推廣, 就可以說是一句空話。建立相應的利益激勵的機制, 是可持續發展的優化系統順利進行的關鍵。故此, 要想去做好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對于的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 我們應當去大力的加強對軟科學的研究工作。持續以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作為指導思想, 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的工作必將會獲得良好的長期的環境效益、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結語

由于種種在技術層面和非技術層面所造成的原因, 使其工作難度變大, 企圖也不會立竿見影,實踐起來也不會一蹴而就。我們只有去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 為之去付出, 這樣我們才會達到目標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家彬. 環境倫理學----關于環境與發展的新思維[J] . 科技導報, 1994, 10: 51- 52.

[2]靳孟貴, 張人權, 高云福, 等. 農業- 水資源- 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以河北黑龍港地區為例[M].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1999.

篇(6)

公民法制教育對于培養高素質公民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改革開放后注重法制建設,強調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促進了全民法制觀念的提升。在歷史上,我國是中華法系的發源地,古代法制具有較強的權力屬性,權利的觀念并不存在,這也導致了我國公民權利意識的薄弱。歷次普法運動對公民法制意識的提高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不能否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意義上的法制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最為典型的就是歷次普法運動并未降低犯罪率,相反犯罪率還在不斷的上升趨勢中。這就需要對我國公民法制教育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檢討與審視,以進一步推動我國法制教育目的的實現。

一、公民法制教育目的探討

(一)傳統意義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傳統意義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其日的在于宣傳法制觀念,促進公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從而降低違法亂紀的行為,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如有學者指出,“法制教育主要體現為指引、教育、預測、評價、保護、威懾、穩定、激勵、信仰等九大功能。”盡管指引、預測、信仰等也被列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傳統的法制教育日的乃是促進公民守法,威懾、震懾等功能居于首要地位。這一目的是在社會綜合治理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木思路是通過法制教育,實現公民守法。在法律的運行中,大部分情形下法律都是由于被遵守而得到了實施,因此不可否認,公民守法對于法律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二)應然意義上法制教育之目的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盡管不能否認公民守法的意義,但是從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來看,單純的公民守法己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公民”這一概念本身即是以權利主體,且是公法上的權利主體而出現的,因此不管是從公民法制教育的本意,還是從時展的需求來看,公民法制教育都應該以權利觀念、公民觀念甚至民主、法治、意識的培養為目的,而不能單純地通過公民法制教育實現公民守法。因此,可以將傳統意義上的法制教育稱為“義務型法制教育”,而從應該意義的角度來看,法制教一育應該是“權利型法制教育”,且“權利型法制教育”從屬于公民教育。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權利,尤其是私權利觀念在我國曾經有著不好的名聲,“權利”甚至被誤解為“爭權奪利”。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強化公民的權利觀念,井不代表公民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公民法制教育應當是全面的,而不能僅限于公民權利觀念的培養,公民的義務,尤其是公民的道德意識,同樣具有重要性,只不過在我國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公民權利觀念的培養,應該居于首要地位。

二、當前公民法制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公民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我國己經經過數次大規模的普法,這是中國歷史上所沒有過的事情,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其意義相當深遠。但是在公民法制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公民法制教育往往形式,在一些地方只是簡單地發放一些調查問卷,或者發放一本法律宣傳畫冊,顯然這些不能構成公民法制教育的全部內容。此外,公民法制教育呈現短期化的趨勢,在普法期間要求全民學法,一旦普法結束,法制教育便束之高閣。過于追求短期化效益并不能有效地促進公民法制觀念的提升,相反普法教育可能反而會對社會帶來一定的負擔。

(二)公民法制教育內容陳舊

從我國以往公民法制教育的內容來看,這些教育內容也己經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例如,法制教育過程中往往要求公民回答一些婚姻家庭法的問卷;又如,公民法制教育往往被定位于邀請公民觀摩一兩次刑事審判。這些教育內容存在兩個問題:第一,過于注重具體制度的宣傳,而忽略了法律理念的培養。在公民法制教育中,最常見的就是對《婚姻法》規定的男女法定婚齡進行提問,這些具體制度上的問題嚴格來說不應成為法制教育的內容,相反,一些基本的權利觀念、法律理念,在法制教育中被忽略;第二,法制教育的內容被定位于加強對社會的管理,從而實現良好的社會治安,維護社會穩定。盡管社會治安與社會穩定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制教育不應止步與此,而是應該結合時展,對法制教育的內容進行拓展。

(三)公民法制教育理念落后

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我國現階段還比較落后,主要表現為“管理型法制理念”與“權利型法制理念”的沖突。所謂管理型法制,是指強調社會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總稱,這樣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強調對社會的管理:所謂權利型法制,是指通過“權利一義務”的關系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承認公民享有基木權利的基礎上,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我國當前公民法制教育仍然注重于管理型法制理念的灌輸,主要表現為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注重于告訴公民“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不是告訴公民“你有哪些權利”或者“你可以做哪些事情”。

在公民權利意識層面,山于“人治”傳統的影響,法律木身的不足以及執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不公”現象,人們對權利尤其是法律權利仍心存疑慮。之所以出現這一局面,與我國歷來權利觀念不發達有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被要求服從政府的安排與調配,自身的權利需求則處于抑制狀態。反映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就是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次,與我國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的權利需求不符。

三、公民法制教育新理念的貫徹

(一)應該明確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

如前所述,我國在公民法制教育上的目的存在偏差,在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上比較陳舊,因此在加強公民法制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認清公民法制教育的日的,并且樹立公民法制教育的全新理念。由于單純要求公民守法的法制教育己經不能滿足時代之需,因此建議我國將喚醒公民權利意識作為公民法制教育的基本目的,公民的權利在內容上應該兼容公法上的權利和私法上的權利,將公民法制教一育的日的徹底從公民守法轉變到公民權利觀念的培養上來。

(二)加強公民意識、公民權利的灌輸

“何謂公民意識?公民意識的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識,即公民對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認識。公民身份處理的是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應具備清晰的公民意識,即對自己的身份、權利和義務,以及應盡的社會責任有一種自覺,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行為中顯現出來。”公民意識、公民權利對于一個現代國家的發展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果離開了具有權利意識公民,則國家的發展是無法想象的。因此,在公民法制教育中,不是背一兩個法律條文、觀摩一兩次庭審就可以實現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而是應該在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加強公民意識的培養,灌輸公民權利觀念,使公民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法律上是一個權利主體,而不僅僅是一個義務主體。

(三)政府應該作為守法的表率

我國在公民法制教育中往往強調公民守法,事實土正確的做法是強調公民權利,同時強調政府守法。政府守法的意義在于樹立表率作用,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和諧社會有諸多前提,其中根本的前提是政府必須守法。政府守法,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的和諧社會的最大目標。”當前的時代主題是構建法治政府、誠信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政府守法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義,政府守法意味著政府權力的行使,必須在法律預先設定的軌道內運行,而不能超越法律規定行事。政府守法能夠給公民樹立良好的表率,從而實現上行下效的效果;相反,如果政府違法,則會使人們喪失基木的法律信仰,如果法律沒有被很好地遵守,而法律的踐踏者又是政府,這會使任何法制教育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前,政府守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官員違法亂紀、的現象又比較多,這就需要公權力一方面實現自我抑制,樹立基本的法治理念,依法辦事;另一方面還要聽取、采納公民的意見,使公民成為一個監督者,以促進政府守法的實現。

篇(7)

一、嚴格執法——檢察執法的基本前提

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重要力量。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在執法過程中,一是必須樹立法治觀。要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律基本原則,切實轉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以人治國、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的錯誤觀點和做法。要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建立與現代法制文明相適應、符合現代法治基本要求的正確法治觀。二是必須樹立司法公正觀。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活動的價值追求。檢察機關必須以保障實現公平和正義為目標,突出“強化監督,公正執法”的主題,確保法律的嚴格統一實施,維護司法公正。三是必須樹立平等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存在任何僭越法律的特權,這是現代法治的基石,也是執法者應恪守的準則。檢察機關要在執法中強化平等保護的意識,平等地保護每一個利益主體,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檢察執法中得到體現。

由于受陳舊執法思想的影響,當前檢察機關在執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重懲治犯罪,輕人權保護問題;重實體,輕程序問題;重打擊,輕預防問題;重公正,輕效率問題;重數量,輕質量問題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檢察執法工作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因此,樹立“嚴格執法”的現代執法理念,既是檢察執法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重要保證。

必須樹立打擊與保護并重的執法理念,切實轉變“重懲治犯罪,輕人權保護”的思想。檢察機關在履行懲治犯罪職責時,一方面要對犯罪分子堅決予以打擊,另一方面也要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在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時,也要保證依法定程序進行,對犯罪分子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要徹底糾正過去那種忽視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的陳舊觀念,堅決摒棄漠視當事人訴訟權利等與現代民主法制要求相悖的錯誤做法,自覺地把人權保護貫穿于檢察執法活動的全過程,通過文明執法保護公民的人權。

必須樹立實體與程序并重的執法理念,切實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在檢察實務中,有的案件存在質量問題,有的證據不被采用,這些都是不嚴格執行程序法造成的結果。程序法是保障實體法實施的規程和規范,是制約司法人員的執法行為,防止司法腐敗,保證案件質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檢察機關要嚴格遵守程序法,嚴格依法辦案,保證實體法得到正確實施,使案件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必須樹立懲治與預防并重的執法理念,切實轉變“重辦案,輕預防”的思想。要堅持“打防并舉,標本兼治”的方針,積極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通過查辦具體案件,深入分析研究犯罪的原因、特點和規律,針對發案單位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的檢察建議,幫助發案單位整章建制,堵塞漏洞,消除隱患。要結合典型案例,積極開展個案預防,達到“查辦一個案,教育一條線,治理一大片”的效果。要不斷探索預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實現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從分散狀態到集中狀態的轉變,從初級形式的預防到系統全面預防的轉變,從專門機關預防到全社會預防的轉變。

必須樹立公正與效率并重的執法理念,切實轉變“重公正,輕效率”的思想。公正與效率是刑事訴訟追求的兩大目標。但在檢察執法中,有時會因片面追求公正而忽視效率,如不切實際地過分強調事實清楚而使案件久拖不決,案件層層把關拉長了辦案周期等;有時也會為了提高效率而犧牲公正,如“嚴打”中過分強調快捕快訴而影響了案件質量等等。無論是偏重哪一方,都會產生弊端,都難以取得最佳的執法效果。因此,檢察機關要確立“效率也是一種正義”的觀點,迅速、及時、高效地履行檢察職能,降低執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益。必須樹立質量第一的執法理念,切實轉變“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數量是質量的載體,質量是數量的靈魂。沒有質量,數量只能為零。只追求辦案數量,不講案件質量,必將損害群眾的利益,損害法律的尊嚴。檢察機關必須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堅持以質量為本,把案件質量作為檢察工作的生命線,在辦案中嚴把質量關,把每一宗案件都辦成鐵案。

二、文明執法——檢察執法的必然要求

在執法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意識和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少數執法人員存在特權思想,不尊重當事人,作風粗暴、、刑訊逼供、違法辦案等等,這些都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影響了檢察機關的形象。因此,樹立“文明執法”的現代執法理念,既是檢察執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具體表現。

檢察機關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切實轉變“只講執法,不講感情”的思想。要避免簡單理解嚴格執法,把執法活動變成冷冰冰的機械式的例行公事。在辦案中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精神,如推行“告知犯罪嫌疑人制度”,搜查時避免未成年人、老人及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在場,搜查時對工資存折和維持家庭正常開銷的費用一般不予扣押,采取強制措施時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尊嚴和人格等。要通過關心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生活,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達到以情感化。

檢察機關要在執法過程中深層次地把握現代法制的精髓,堅持以人為本,作到法情相融,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和存在的充分尊重,充分運用法律和政策,將法的嚴明公正與符合情理的人文關懷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檢察工作朝更加文明、公正的方向健康發展。打鐵還須自身硬。要將嚴格執法、文明執法落到實處,首先得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檢察隊伍。

檢察機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從嚴治檢,抓好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并結合“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強化執法教育,實現執法為民”和紀律教育月等教育活動,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機關作風建設,培養“會辦案、會電腦、會外語、會駕駛、會調研”的高素質檢察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

三、為民執法——檢察執法的本質特征

檢察機關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就是要解決好為民執法的問題,這是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執法行為中的具體體現。為民執法,決定了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檢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責過程中,必須切實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牢記我們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檢察干警是人民的公仆,是為民掌權,為民執法,為民服務的。二是要認真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在檢察執法中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牢固樹立為大局服務的思想,始終堅定不移地將維護社會穩定作為檢察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嚴打”整治、“兩打一掃”、“打黑除惡”等專項斗爭,突出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嚴重暴力犯罪和嚴重影響群眾安全的多發性犯罪,依法快捕快訴,嚴懲各類刑事犯罪,增強群眾的安全感,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安全有序的工作生活環境。通過查辦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特別是社會影響惡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要案,嚴懲腐敗分子,保護國家人民財產,鼓舞人民群眾,增強人民群眾對反腐敗斗爭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信心。通過強化民事行政訴訟監督,切實糾正民事和行政審判中的違法犯罪現象,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法制的信任。三是要認真處理好群體性上訪和公民的控告申訴工作。要繼續實行首辦責任制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強調誰主管,誰負責,對群眾反映的情況絕不推諉和敷衍,將問題解決在首辦環節和基層。大力開展文明接待活動,繼續保持全國檢察機關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形象,熱情受理群眾的來信來訪。四是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批評、建議和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要將“檢察長接待日”制度、檢務公開制度、執法監督員制度、定點掛鉤聯系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并發揮其作用。此外,要加強與人大代表的聯系,制定檢察院與人大代表的聯系工作制度,更好地接受人大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五是要加大服務力度,切實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開通“法律咨詢服務站”,為人民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檢察機關要在執法過程中落實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提出的“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的指示,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滿不滿意、擁不擁護、贊不贊成作為檢驗檢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篇(8)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一支活躍的生力軍,是學校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最核心的資源和競爭力的源泉。他們有著青年人獨特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正確認識青年教師這一重要群體在新形勢下的思想動態,把握青年教師的需求特征,并據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應的激勵機制,更好地促進青年教師健康發展,是各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急需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目前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師生比失衡,教師的工作量與收入不成正比

據我國公布的《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顯示:近幾年,與普通高校學生規模近一倍的增長速度相比,教師總量只增長3l%。這樣全國高校生師比達到18.2:1,個別高校甚至高達35:1。由于生師比過高,導致班級規模越來越大,這樣勢必給任課教師造成一定的心理負荷和工作壓力,而收入的增長與教師的實際工作量不成正比,過分的強調教師的職業道德,而忽略了教師的物質需求,尤其是青年教師,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這個階段經濟實力還是相對薄弱的,在物質方面的需求量也還比較高,但卻不能得到相應的滿足,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青年教師重教學過程而輕教學目的,重教學工作量而輕教學質量的結果。

(二)重使用、輕培養,教師自身發展空間不大

近幾年由于擴招,許多高校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放電多、充電少”,外出學習進修、開闊眼界的機會很少。只要教師上了崗,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工作下去,很少有機會接受再教育。由于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和工作壓力,教師本人很少有精力進行知識更新。等到原有的積累挖掘的差不多,又沒有新的內容充實的時候,青年教師本身會有一種危機感。有了危機感,又沒有時間去更新、提高自己,就容易產生厭倦和煩躁情緒,會有孤獨感,青年教師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滿足,工作積極性也就會下降,導致整個團隊士氣下降。

(三)學術風氣不夠純正,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受阻

如今高校的浮躁之風盛行,急功近利的行為越來越突出。在職稱評定或聘任過程中,往往把教學看成軟指標,而把申報多少項目和發表多少論文當作硬指標,于是教師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跑項目”、“發論文”。此種情況,不僅社會成果轉化性差,而且助長了教師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學術氛圍不純正,青年教師必然會受影響,最直接的就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和科研。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跑項目”、“發論文”方面花下大的精力,那么花在教學與科研方面的精力必然就不多,更有甚者,由于評審制度的不完善,真正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突出的教師,卻因為交流溝通不過,而影響了自身的發展,那么對于純正的學者來說,自我價值的實現就受到了阻礙,自我實現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如此往返,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最后導致整體學術水平下降,華而不實。

二、道德意識的發展對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探索的啟示

以道德的善惡觀念為主要內涵的道德意識,不是一個單向的、靜止的東西,而是處于錯綜復雜的變化發展之中。這個發展遵循意識發展的一般規律,表現為感性形式向理性形式的過渡。在道德主體自身的自我意識中表現出一個“自發一自覺一自由”的發展過程。

(一)道德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

1.自發階段

這是道德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人作為主體,一開始就是一個充滿各種欲望的存在。當他和社會及他人發生聯系時,總帶著實現自我欲望的沖動。可經驗又使他能自覺地意識到在他實現欲望時有一個他人和社會的“可以”和“不可以”的回答,以及隨之而來的相應的對行為結果的善惡評價。這樣一個“可以”和“不可以”的經驗積累,再加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就必然導致主體意識認知內省的出現。這個基于經驗和直觀基礎上的認知內省便是一種自發的道德自我意識。

2.自覺階段

這是道德自我意識的“知情沖突”階段。在自覺階段,由于道德主體通過不斷知覺內省,從而對道德規范及其客觀必然性有了較多的和較全面的認識,道德自我意識開始擺脫了自發和無知的狀態。和自發階段主要表現為情感的作用不同,道德自我意識在自覺階段主要表現為意志的作用。

3.自由階段

這是道德自我意識的“自律”階段。這樣一個自由階段無疑是道德自我意識發展的最高階段。在這里道德主體不僅對道德規范的必然性有了正確的認識,而且無須或很少借助意志就能自愿地接受道德必然性的約束。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必然之則”已轉化為主體自身的“當然之則”了。顯然,由于道德主體不再把道德規范消極地視為異己的、外在的東西而強制自己遵循,而是自覺自愿地把道德規范轉化為內心的一種信念。因而,道德主體憑借這種內心信念就能很自然地使自己一言一行都合乎一定社會的道德規范。我們理解,道德自我意識只有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才可以認為獲得了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自由。在這個境界里,不僅外在的道德規范變成了內在的道德要求,而且單純被動地遵循道德規范變成了根據自己的意愿主動地帶有創造性地去實踐道德規范的過程。

(二)成熟的道德意識

道德自我意識的成熟無疑是指道德意識中的自由和自律境界。因而如何擁有成熟的道德意識的問題,實質上便可歸結為如何早就自己道德意識的自由境界。

從道德意識發展過程的考察中可以發現,達到道德的自由意識境界是通過如下兩個途徑實現的:1.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穩定化和系統化;2.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走向高度的統一。 道德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使得我們明白,只有當主體的意識達到自由的境界,主體才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在我們構建激勵機制的過程中,如果想要其充分發揮作用,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么我們必須是從主體內部著手,全面分析主體的多樣性,以主體的需求為出發點,構建合理的激勵機制,使主體能夠自然而然地全力以赴為整體謀發展。

三、構建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

(一)建立合理的津貼分配制度,提高青年教師的滿意度

通過工作所帶來的物質回饋,如薪資的提高、職位和職稱的晉升等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青年教師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要有效引導青年教師的行為,使之朝著有利于學校實現整體目標的方向發展,就要針對他們的付出和需求給予合理的報酬。要想使報酬產生必要的激勵作用,就要打破平均主義,建立公平合理的津貼分配制度。要以績效考核為依據確定薪酬,提高教師的公平感;要破除論資排輩的陋習,鼓勵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要破除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觀點和做法,重視獎勵在教學一線成績突出、積極創新的青年教師。

(二)重視激勵因素,激發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

20世紀50年代,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雙因素理論”。他把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赫茨伯格認為,保健因素,如工資刺激、舒適的工作環境等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只有配合激勵因素,如成就、認可、工作本身等因素,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通過“雙因素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能夠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不僅是工資、獎金、福利等“保健因素”,而且還有工作的成就感、事業發展等“激勵因素”。教師作為學識修養較高的一個群體,其事業心和成就感都比較強烈,對精神需要的滿足和受尊重的渴望也比其他社會群體要高。高校人力資源部門的管理者應抓住這個特點,從下面幾個方面對青年教師進行情感激勵:首先,關心青年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幫助青年教師解決具體生活困難,盡快地融入學校這個大家庭;其次,對青年教師的工作熱情,要多贊揚、多肯定、多鼓勵,積極引導;最后,關心青年教師的自身成長,為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成才幫助,提供進修和提升的機會,在一些人才培養、課題申報方面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幫助。

(三)引導青年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對青年教師進行目標激勵

在人的整個行動過程中,一個期望的目標具有不斷的驅動作用,是激勵的重要環節。青年教師具有強烈的實現自我意識,他們初涉社會,渴望取得一定的成績以期得到社會的認同。因此,在管理中應結合青年教師的實際,確立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具有凝聚性又具競爭性的目標。同時,要讓他們充分意識到目標的實現將與事業的追求和個人的前途息息相關,使之成為引導其行為的航標。要滿足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第一,根據青年教師所處的不同職業階段,幫助青年教師確定明確的階段目標;第二,根據青年教師的專業、愛好、特長配備導師,幫助青年教師確定中長期發展方向;第三,針對青年教師學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欠缺,有針對性地加以培養。

篇(9)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作為教師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渠道,也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怎樣才能較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良好溝通,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創設問題情境。增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多向溝通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是學生課堂溝通探究的首要條件。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課堂教學實際,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題,使學生積極思維與探究。

例如,引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時,教師設計問題情境:為了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學校決定在進行校園綠化時,在道路兩旁增設兩個全等的三角形草坪。施工單位已經完工,校方想驗證這兩個草坪是否符合要求,你認為該如何檢驗呢?談談你的想法。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討論、猜測,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就激起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當前研究課題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題的創設可從實際生活中取材,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際問題與學生生活密不可分,學生面對這些問題往往躍躍欲試,想學以致用;問題的創設也可以從趣味問題、數學家的故事、典故等引出,這樣可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激勵學生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問題的創設還可從鞏固舊知識上引發新問題,用知識的聯系來啟發思維,培養學生轉化、類比等數學思想……問題的創設應注意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與教學的內容緊密聯系,并且還應有適當的難度,否則就不能激發學生溝通的興趣。

二、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為學生溝通創造有利條件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且事實上學生通過在做一做中探索發現規律并與同伴溝通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長期堅持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交流能力,在交流中鍛煉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并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的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先給出圖形。

(1)按照圖1所給的方式,搭1個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搭2個和3個正方形各需幾根?

(2)搭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樣得到答案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個數,那么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讓學生通過動手搭正方形,通過親身操作與思考找出正確答案,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同時,在經歷探索正方形的個數與火柴棒的根數之間的規律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探索一般規律的必要性,最終形成符號表達式,形成初步的符號感。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無論這看法正確與否。其次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時,應由易到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思、有所得。

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溝通中發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新課程提倡在課堂上生與生、師與生之間溝通互動、共同發展。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大致是:(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完善課程設計,積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2)提供背景材料,引導、布置探索內容,參與討論;(3)協調學生之間的交流;(4)完善評價體系和實施評價。學生應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這些過程中,數學教育從“文本教學”回歸到“人本教育”,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絕對的權威,而是學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教師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一方面要“尊重”、“保護”、“關愛”學生,另一方面又要“喚醒”、“激勵”、“發展”學生。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智慧的火花。

在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池塘里有多少條魚”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

問題1:一個口袋里裝有8顆黑棋,20顆白棋,任意摸出1顆,摸到黑棋的概率有多大?若任意摸出l0顆,你能推斷這l0顆中可能有幾顆黑棋嗎?為什么?(教師演示后,學生順利作答。)

問題2:一個裝有若干圍棋子的口袋里,只知道有8顆黑棋,那么有沒有辦法估計口袋里的白棋數?(關鍵條件:其中已知有8顆黑棋,其余均為白棋。學生分組討論。)

師提示:根據規則,棋子不能全部摸出來數,也就是說,棋子可以摸一顆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師可以做一些動作演示)。

(由學生分組討論,確定一名中心發言人交流。)

經過各組的討論總共有三種方法:

生1:可以從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顆棋子,記下顏色后放回,多摸幾次后,以黑白次數比估計全體黑棋與全體白棋的數目比,從而推斷口袋中的白棋數目。

生2:可以從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記下黑白數目比后放回,以黑棋或白棋出現的數目與總實驗次數的比來估計全體黑棋或白棋與總棋子的數目比,從而推斷口袋中的白棋數目。

生3:取8顆棋,稱一下其重量,放回后,再稱一下棋的總重量,根據其比例關系就可估計出白棋的數量。師:三個組的同學的回答都非常精彩,請大家思考一下,這三組同學分別用了什么樣的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

把學生的結論上升到理論高度,讓學生知道方法正確與否必須有理論的支持。最后大家得出結論:生l組的方法是利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的方法;而生2組是利用抽樣,即通過抽取樣本進行分析來估計全體的方法;生3組是對重量估計也屬于抽樣的方法,該方法在物理和化學實驗中應用比較廣泛,在摸棋子實驗中可行,但換作其他重量不等的實物時,該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屬于本節課研究的方法,但對學生能融會貫通各科知識要加以肯定。

師:為了鼓勵他們,我們就用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兩種方案,分別稱為“生1法”和“生2法”,大家說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那大家想不想分別用這兩種方法試驗試驗?

生:(躍躍欲試)

師:那好。首先我們試試“生1法”(實驗一)再試試“生2法”(實驗-)

因此,要把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把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基本規律作為教學策略的基礎,把師生的和諧溝通作為引領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基本過程,讓學生在溝通中發展。

四、合理調控活動過程。讓學生在溝通中提高

合理調控活動過程,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至關重要。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平行”一課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引入后引導學生討論理解平行的定義,可以進行如下設計和課堂調控:

生:在同一個平面內永不相交的直線叫做平行線(其他學生補充)

師:“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這一句話是否正確?(或者問:去掉“在同一平面內”是否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小組合作交流。

生:小組討論,并回答,用兩只筆演示直線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圖形。

最后教師強調說明“在同一平面內”,因為在空間里存在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線,同時強調平行線定義包含的三層含義:(1)“在同一平面內”是前提條件;(2)“不相交”就是說兩條直線沒有交點;

(3)平行線指的是“兩條直線”而不是兩條射線或兩條線段。

教師板書:“平行線的定義: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

生:(體會記憶)

師:在空間里存在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兩條直線——異面直線。

反饋調控預設:若反饋出學生對定義中“在同一平面內”的理解仍不夠透徹,可使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正方體、立交橋等實物圖形引導學生理解空間里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直線的存在方式。

師生總結:在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系是:相交或平行。

反饋調控預設:如有學生提出重合或垂直的位置關系,教師應及時指正。并舉例說明在同一平面內,兩直線重合應看作是一條直線;兩直線垂直是兩直線相交的特殊情況。

篇(10)

一、狠抓落實,教育培訓到位。學習培訓階段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的關鍵階段。我們采取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專題輔導與座談討論相結合等形式,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和深刻內涵,每名干警都作有一萬字以上的學習筆記。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專題,由局領導精心備課,作專題輔導,專題輔導時間達20小時,參學人數達185人次。同時,在專題輔導后,組織集中討論,談心得體會,干警撰寫心得體會75篇,論文5篇。教育領導小組4次下鄉督查司法所法治理念教育活動開展情況,司法所都按縣局要求完成了教育培訓任務,司法所干警的執法理念進一步端正。

二、嚴密部署,組織領導到位。首先,局黨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多次召開黨組會、局務會研究部署教育活動的開展,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分階段制定了具體工作計劃。其次,成立了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由黨組書記、局長任組長,其他局領導任副組長,相關股室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教育活動的日常工作與督查。再次,局領導實行分片包干聯系制度,五名局領導成員除按分管工作負責抓好機關股室的法治理念教育活動外,還分別負責聯系3個司法所,具體指導、督促教育活動工作的開展。

三、發揮職能,確保活動實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是做到執法理念進一步端正,執法能力進一增強,執法行為進一步規范。為此,我們把法治理念教育與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相結合,在學習培訓的基礎上,組織全體工作人員認真對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五個方面的具體要求,找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工作中整改,以整改促進工作,確保教育活動實效。一是盡職調解,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現階段,是社會矛盾多發期。我局組織全體工作人員緊緊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和化解民間矛盾糾紛。自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育活動以來,組織全縣開展大規模矛盾糾紛排查2次,發現糾紛苗頭53起,全部消除在萌芽狀態,化解5起,制止群體性械斗3起。二是誠信執業,確保服務質量。誠信服務是我局對法律服務人員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更要求全體法律服務人員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自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以來,縣公證處著力提升自身形象,打造公證精品工程,服務領域與服務環境提升了一個檔次。全體律師與法律工作者堅持服務為民的理念,盡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律師事務所的管理逐步完善,規章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法律工作者的服務意識明顯增強,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全縣法律服務工作出現了管理規范、質量優良、執法公正的可喜局面。三是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法制宣傳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作。我們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與法制宣傳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法制宣傳這塊平臺的作用,在法制宣傳中增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內容,培養廣大公職人員特別是政法干警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同時,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宣傳到群眾,讓人民群眾逐步樹立法治理念,提高全社會的法治化水平。

上一篇: 數字貿易論文 下一篇: 心理學專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三级 | 色婷婷AⅤ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 久久这里国产综合精品 | 中国少妇与黑人高潮了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