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31: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黨的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檔案文化建設的特點
檔案文化來源于檔案工作的實踐,它是由廣大的檔案干部在實現檔案部門特定的目標任務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建立、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服務理念、管理策略和行為規范。因此,檔案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具有濃厚的檔案工作的行業特色和特點。㈠檔案文化的歷史繼承性文化自身是一個繼承和揚棄的過程,檔案館是永久保存檔案的基地,凡是具有長久保存價值的檔案,都會集中保存在各級檔案館之中,所以說檔案館是文化財富積累和繼承的一個組織形式。而檔案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從簡單的檔案保管職能向對社會的文化教育功能、文化休閑功能的拓展,就是檔案文化繼承與揚棄的過程。㈡檔案文化的社會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息息相關。檔案文化作為社會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檔案需要不斷地吸收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文化來充實和完善自己,而且要順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與社會文化同步發展。㈢檔案文化的地區獨特性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所產生的檔案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人文景觀無不與當地的物質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相掛鉤。檔案文化呈現出的個性文化特征是地方特色的重要標志。㈣檔案文化的公益性檔案是社會共享的文化資源,伴隨著檔案館藏的開放,公眾直接或間接利用檔案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充實和豐富檔案資源,充分發揮其公益性。
二、城建檔案在城市歷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城建檔案中包含著許多歷史文化和反映城市自然遺存的信息形體遼陽市城建檔案館保管的J類即名勝古跡園林綠化類檔案包括:日偽時期遼陽古建筑介紹、東京城天佑門、1966年以前全市樹木統計臺帳、清朝翰林王爾烈故居修復工程、遼陽白塔、白塔公園單位工程等在內的各種圖文、影像、數字資料,默默地記錄了不同時期城市的建設改造,以及近年來市政重點工程的每一個細節的點點滴滴。都充分鑒證了城市的成長歷程。
(二)信息化的全面開展使城建檔案在城市歷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和直觀許多城建檔案館對此進行了探索,主要是以城市歷史發展為脈絡,搶救性地收集反映城市發展并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文字、照片、錄像和實物等檔案資料,整合相關部門已有的檔案信息資源,利用數字化手段,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重要歷史檔案的全文數據庫、專題數據庫,構建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于一體,全面反映城市風貌的城建檔案信息資源系統。同時,聲像檔案工作的有效開展使內容圖文并茂,呈現更加直觀,而且在保護和存儲方面更具專業性。通過配備滿足檔案存放需要的裝具和控制溫濕度的設備儀器,消防安全防范設施,能夠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對檔案進行必要的復制和修復,盡可能延長檔案的壽命,有效地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三)城建檔案是城市歷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整合資源、傳承歷史、服務未來的作用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再現和傳播也是城建檔案工作的重點之一。通過對有形、無形的歷史文化客體資源的挖掘整理,結合館藏進行編研,開發系列文化產品,整合信息,形成公共服務信息,為城市未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需求服務,并制定出科學合理性標準,開展城市記憶的資源建設。近年來,遼陽市城建檔案館在搜索整理城市歷史信息的工作中,注重挖掘和研究古建筑,先后編寫并拍攝一系列編研材料及聲像專題片。如《遼陽古建筑軼聞》、《館藏遼陽老照片圖集》、《遼陽的橋》、《清水繞古城》、《歷史的回眸之古建筑篇》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作品,這些作品集史料性、觀賞性、收藏性于一體,將城市中的地名典故、歷史沿革、人文故事、古景遺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奉獻給讀者,成為遼陽市城市文化建設的優秀作品。以2011年編寫完成的《館藏遼陽老照片圖集》為例,圖集共收錄遼陽市老照片108張,時間有遠有近,其中大部分拍攝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整部圖集以照片圖文形式展示了遼陽古城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變遷。包括遼陽市20世紀初街道巷肆、城門古樓、廟宇教堂以及80年代城市標志性的公共場所等等,并為每幅照片配以文字說明,便于讀者更加詳細地了解這座古城的發展變化,讓記憶在瀏覽中穿行其間,尋找城市歷史的生命線。
關鍵詞 城建;檔案;整理規范
《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GB/T 50328 - 2001)是我國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的第一部國標規范,它對建設工程文件的歸檔范圍、質量要求、文件材料的立卷原則、歸檔要求、檔案的驗收與移交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對做好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工作,提高工程檔案歸檔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建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科技化和數字化不斷地發展推進。在這一背景下,《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已經不能滿足我省對當前社會建設發展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很多問題。
一、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范圍所遇到的問題
(一)歸檔范圍大,難以到位。一方面《建設工程文件歸檔范圍和保管期限表》將建設工程竣工資料共分為5 個大類,144 個小類,范圍寬泛、數量繁多,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到位。譬如決算文件,在工程竣工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都難以產生,要求急需領房產證的建設單位提供、移交歸檔,不切實際,這就為城建檔案機構完整、系統地收集城建檔案工作帶來困難。另一方面,在建設工程中產生的一些重要文件在范圍中沒有體現,如前期的發改委立項批復,還有規劃局產生的規劃定點圖等,容易造成報建單位的疏漏,這都需要業務人員另附說明,詳解理由,增加工作量。
(二)內容繁多,分類較粗。歸檔范圍的內容寬泛,但不細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歸檔范圍》將房屋工程和市政工程建設竣工檔案資料全部揉捏在一起,給第一次移交建設工程檔案資料的建設單位造成困擾,感覺資料繁多,難以收集,導致一些單位直接跳過城建檔案館辦理房產手續,造成資料的流失。2. 隨著建造工藝的不斷提高,政府對工程驗收要求更加嚴格,很多竣工驗收的重要資料如節能、保溫資料等都沒有包括進去,與質監站新出的質量驗收標準存在一定的差距。3. 將長期與短期的資料全部放在一起,導致有些單位將不需要移交的竣工資料移交城建檔案館,加重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影響了工作人員的審核速度,給原本人手就比較緊張的審核部門增加了負擔。4. 分類資料重復,如監理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名單,工程概況表、工程竣工總結,在監理資料與施工資料中都有所體現,造成資料的重復移交,浪費資源。
(三)與當展相脫節。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整理規范》與我省城建檔案實際工作發展的需要有點脫節。城建檔案法規與建設行業以及文書檔案相關法規的銜接與配套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江蘇省多個城市開始了軌道交通建設,但是《整理規范》對這方面的竣工資料要求還是一片空白,這將對以后城建檔案館接收資料造成很大的困擾。雖然《整理規范》對推進城建檔案規范化、科學化起到一定作用,但已不能適應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需要,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規范。
二、解決《整理規范》與實際工作產生矛盾的對策
(一)領導重視,修訂地方性法規。法律法規是保證城建檔案工作穩步可持續發展的有利保障,加強制度建設,依法治檔是工作順利開展的先決條件。在貫徹《整理規范》的原則下,根據我省情況,制定符合我省發展實際的城建檔案地方性法規,保證工程文件歸檔內容系統、完整、合理有序、操作熟悉方便,規范全省建設工程文件歸檔整理標準,提高全省建設工程檔案質量,督促工程基礎管理工作,促進建設工程質量,使城建檔案的業務工作正常化、制度化、程序化;并通過宣傳,從而為依法治檔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確保城建檔案工作健康、有序發展。使江蘇省城建檔案事業的發展步入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階段。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3-0179-02
檔案內涵十分豐富,所以有人把檔案稱為“人類的記憶”。檔案工作不僅負責檔案的管理和保護,還肩負著檔案文化建設的重任,進行檔案文化的相關技術研究,是現代檔案管理的發展方向。
一 檔案文化的內涵
1.檔案的概念
檔案是一些歷史記錄,包括文字、圖表、音像等各種形式,涉及過去的和現在的國家機構和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軍事、宗教等活動形成的材料記錄。很明顯,這些資料具有保存價值,而且帶有文化性。
檔案資料的屬性不同,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根據內容不同可以分為科技檔案、文書檔案、專門檔案等;按照檔案來源可以分為國家機關檔案、事業檔案、企業檔案等;按照記錄方式可以分為文字檔案、電子檔案、音像檔案等;按照時間分為歷史檔案和現行檔案。
2.檔案工作與文化
檔案是歷史資料,是特定時期特定當事人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這些文件肯定要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社科等內容相聯系,反映當時人群特定的觀念、價值觀等,所以,檔案帶有濃重的文化色彩。
檔案工作不僅包括對檔案的分類、管理、保管、查詢,還包括對檔案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統的檔案文化。檔案工作是歷史發展一定時期的產物,它的管理水平和人的行為觀念密不可分。檔案和檔案工作共同構成了檔案文化。如果說檔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成果,檔案工作就負責升華檔案文化。所以,應把檔案工作當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來進行研究,對檔案文化研究的內容就是要明確檔案和文化的關系。
3.檔案文化的屬性
檔案文化具有歷史文化的共同屬性特征,都具有可追溯性、知識性和科學性。所謂可追溯性就是通過對這些原始材料的查詢研究,還原再現當時的情狀,透過檔案材料的存真性和原始性,形成新的認識和理解,這當然是對檔案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檔案文化和檔案的特殊關系,也使得檔案文化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因為這是原始材料,當然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大眾對它的認可度相當高。檔案作為一種原始記錄形成的文化,它又必然以更高的形式,對檔案文化進行整合開發和利用。檔案的開發,要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擾,要忠于歷史、忠于事實,應是純粹意義上的開發。這也是檔案開發必須堅持的行為準則。
4.檔案文化的價值
檔案不僅是一些原始記錄,也是人類文化的結晶,透過檔案材料,可以讓我們追溯歷史,認識當今。檔案的社會地位并不是特別被看重,但是檔案的重要性卻不容質疑。檔案工作能夠滿足人們一些特殊的需要。檔案文化應是文化的一個分支領域,開展檔案文化研究,也能促進整個大文化的豐富和完善。
對檔案文化價值的研究,首先要弄清檔案文化和主體之間的關系。檔案價值體現的是客體和主體之間的關系,檔案文化一樣具備一般客體的各種屬性。所以,檔案文化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于管理者和利用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對這些主體滿足的程度。其次是人們對檔案文化的屬性本質特征的認識。對檔案價值的認識,不等同于對檔案材料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檔案文化價值的認知和評價。
檔案文化的價值需要一個實現的過程,人們對檔案文化價值的認識有一定的規律。檔案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價值表現是多方面的,任何主體對這個客觀存在的評估都不能脫離其本身隱含的文化價值。反之,檔案文化對主體的觀念認識也有一定的影響,促進主體形成新的文化觀,即檔案文化的價值體系。
二 檔案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1.檔案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檔案文化建設雖然很重要,但在一些單位還沒有足夠重視,有些領導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見,對檔案文化建設關注不夠、支持不夠、造成經費短缺,不僅軟硬件建設跟不上,就是一些應搞的研究活動也會受到一些限制,開展檔案文化建設往往只是掛在口頭上的口號,不能有效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因此,檔案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也很多,這就需要我們檔案人員以足夠的熱情和責任感,積極投入到檔案文化建設中來。
2.檔案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檔案文化建設要充分挖掘檔案的文化內涵,人類文化的長期積累沉淀,才形成文化的豐富多彩。檔案是人類積淀文化的一種手段,可以說,檔案就是人類文化的貯存器。對檔案文化內涵的挖掘,應是檔案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第一,檔案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檔案工作和檔案文化建設的正常開展都需要有單位領導的支持,特別是經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像我校的檔案管理,雖然也實現了電子化管理,但硬件建設還不硬,許多原始檔案,特別是一些音像資料的管理環境較差,檔案損失嚴重,因為沒有資金維護,造成檔案資料受損。所以,要進行相關搶救工作,就需要有資金投入,包括檔案室建設、電腦和其他辦公設備的配備等。
開展檔案文化建設的相關研究活動,也需要有資金支持,包括外出學習、購買相關資料、器具等。此外,為檔案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學習研究環境,也很重要。
檔案文化建設不能“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相關領導要注意提供資金,要從思想上重視,支持檔案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并對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給予有力的幫助,這樣才能促進檔案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
第二,檔案文化建設的體制改革。由于受到一些歷史原因的影響,很多檔案管理人員還存在一些舊的認識,認為檔案工作就是保管檔案,檔案管理員就是倉庫保管員。這就造成檔案管理和檔案文化建設的滯后,檔案管理體制明顯落后時代要求,檔案工作人員配備偏弱,管理在低檔次徘徊。針對這些實際情況,要進行檔案文化建設,就必須對檔案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加強管理力度,改善檔案文化建設環境,讓檔案文化建設真正落實到檔案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上。
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表彰會上說:“要切實把檔案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檔案文化建設與檔案事業建設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和發展機關文化、行業文化,明確發展重點,突出行業特色,更加自覺、主動地推進檔案文化建設。”這為我們進行檔案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第三,檔案文化建設的機制運行。檔案管理是一項精細的工作,要求檔案管理人員要有積極負責的態度和一定的技術技能,特別是對檔案資料的整理完善,對檔案文化的開發利用,沒有較深厚的專業知識技能做鋪墊是難以勝任的。要建立完善檔案文化建設的機制體系,確保檔案文化的建設向前推進。
三 結束語
推進檔案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只有加強認識,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按照科學的規劃,進行縝密的管理,才能把檔案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平臺。
參考文獻
一、亞文化、后亞文化和青年亞文化
亞文化一詞最早出現于1886年。盡管長期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時對這一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一般認為“亞文化”是相對于主文化而言的,是某一群體所持有的有別于其他群體或整個社會的文化。加拿大學者布雷克如此定義亞文化:“由處在從屬結構位置的群體發展出的一套意義系統、表達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回應占據主導地位的意義系統;它表明處于從屬地位的群體試圖解決那些產生于廣泛的社會背景當中的各種結構性矛盾。”[1]亞文化的載體包括亞文化現象以及相關的藝術作品和表現形式。
20世紀末,隨著亞文化現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變遷,特別是出現了“后現代世界”的青年亞文化,當代亞文化進入了后亞文化時代。1987年錢伯斯在《大都市圖繪:通往現在的可能性》中使用了“后亞文化風格”這一短語,而伯爾默斯1996年的專著《時尚的演化:第三個新千年我們穿什么》和馬格爾頓1997年的文章《后亞文化主義者》則使得后亞文化這一概念變得廣為人知。
2001年5月在維爾納召開的“后亞文化研究:大眾文化及其影響下新后亞文化的形成研討會”被認為是后亞文化時代到來的標志。伯明翰大學在2002-2003學術活動年中的“青年、文化和社會”論壇上,專門用一周時間討論了“后亞文化理論:從批評到拒絕”這一主題。這標志著后亞文化研究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得到了正式認可。
在后亞文化時代,亞文化這一術語被解構和重構,甚至一度出現了指稱混亂。如班尼特稱之為“新部落”,而雷德黑德使用“部落文化”,馬費佐利則提出了“俱樂部”和“新俱樂部”概念。對此,霍金森評論道:“目前還無法明確概念和解釋過剩的原因,但如果認識到不同的概念用于抽象不同的社會事實,這一困惑就能部分地得以減輕。”[2]例如,以“部落文化”指稱在某個特定的地點共同消費的“趣味”,而“新部落”用來分析當代城市部落視域中的變遷和雜交。一旦明白不同的概念可能是相容的,就有可能理解“后亞文化研究”。確切地說,后亞文化研究關注的是新千年以來社會變革中發生的青年亞文化現象,致力于揭示在全球化主流文化與各地本土文化重新連接和重新結構的過程中,它如何產生種種新的混交文化。
二、高校亞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特征
各種文化之間從來沒有明確的邊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外交流日益頻繁和不斷深化,西方文化由音樂、書籍、影視作品和其他形形的消費品裹挾著不斷進入中國。在這種情況下,當代西方亞文化開始對我國傳統文化和以為指導的主流文化產生一定沖擊。許多亞文化現象開始在中國出現并迅速發展,如網絡文學、黑客文化、粉絲文化和極客文化等等。
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受益于當代社會新的傳播方式,表現出極其鮮明的技術和媒介特征。新媒介,尤其是網絡的誕生,驟然增添了文化兩端的張力。一方面,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都堪稱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文化公共空間以網絡為載體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話語敞開。青年亞文化在這樣的傳播方式下被迅速流行化和快餐化,青年亞文化中所蘊含的抵抗和邊緣因素在消費時代成為了商業文化的重要賣點。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青年高校學生往往既是社會中首先消費舶來品、接受外來文化的群體,又是最先利用新媒介、新路徑來表達聲音的群體。因此,青年亞文化在中國集中地表現為高校亞文化。青年學生走進高校之后,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很大變化,變得相對寬松和自由。同時,處在思想成熟重要時期的青年學生往往個性比較張揚,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很容易形成各種與校園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這是孕育高校亞文化的獨特背景。高校亞文化包括了寢室文化、網絡文化、新人類語言文化、消費文化和時尚文化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往往互相聯結,形成鏈條,在校園甚至整個社會形成巨大影響。
當今時代,文化已深深融入經濟、政治、社會之中,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任務,省委十七屆明確指出要建設文化強省。發展和創造先進文化,是國家和區域持續前進的重要內生動力來源。檔案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有價值的原始記錄,是記載、傳承和發展文化的重要載體。建設先進文化,充分發揮和發展檔案的文化功能是重要的前提。湛江作為一個老地級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實。當前,以鋼鐵、石化兩大項目為龍頭的一批重點項目相續落戶湛江,必將推動湛江大發展、大提升。要實現借助重點項目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幸福湛江,做大做優經濟“蛋糕”,就必須提升湛江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市,打造推動湛江發展的強大智力支撐扛杠。那么,要把湛江建設成為文化強市,為湛江的新一輪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進一步發揮和發展檔案的文化功能就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檔案與文化的內在聯系
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是指反映和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適應一定歷史階段發展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檔案,指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表現形式多樣,有甲骨、金文、石刻、簡牘、縑帛、紙質、磁盤、磁帶、光碟以及電子文檔等,比較真實地記錄了社會文化發展的內容和進程,存儲了前人的知識、經驗及教訓,為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從文化與檔案的涵義及外延可以看出兩者存在的實質聯系:
第一,檔案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在社會的發展中,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傳統都被檔案所記錄,并從檔案中反映出來,可以說檔案從多層次、多角度都把社會發展的成果記載下來。
第二,文化是檔案的源泉。人類的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大量的物質和精神的成果,并通過組織機構、圖騰、神話傳說、法律、道德、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各種禁忌等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形式反映出來,簡而言之,就是形成豐富多樣的文化。檔案是對人類不同時期發展進程的記錄,其記錄的內容來自于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人類社會實踐成果的精華。所以,文化是檔案內容的來源,沒有文化,也就沒有所謂的檔案。
文化與檔案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辨證關系。檔案是社會發展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要發展先進文化,加快打造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市的形勢下,充分發揮檔案的作用勢在必然。
二、檔案在建設文化強市中的重要意義
檔案是一種歷史和文化信息,承擔著還原歷史原貌的職責,肩負著為發展先進文化提供文化資源的重任,在建設文化強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檔案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證鑒:檔案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第一手記錄,比較真實地反映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情況,展現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風貌,在歷史文化的變動中,即便當時的人和事都已消逝,但作為文獻的檔案在傳承中得以保存,成為歷史文化的證明,是一種任何其他資料難以替代的文化資源。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檔案就是它的記錄和見證。
檔案具有文化傳播價值意義。檔案是文化的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真實客觀地記錄各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人們可以借助檔案,了解掌握前人的社會實踐成果。在這個程度上而言,檔案成為聯結古往今來的時空紐帶,知識不受時空的限制,在各個時代的人們之間傳遞、流動和延伸,從而使文化得以傳播、延續、繼承和發展。
檔案具有文化教育價值意義。檔案詳盡地記錄各個民族改造世界的不懈奮斗史,真實地反映各個民族為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艱辛勞作的過程,真實而生動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成為宣傳教育的重要材料。
檔案是一個地方發展的記憶,是該地方歷史文化的積累,是文化遺產的重要成部分。建設文化強市,首要之務就是要讓湛江市人民了解本地歷史,了解先人在這片紅土地上篳路藍縷、開山劈路的艱苦奮斗史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激發熱愛湛江、建設湛江、奉獻湛江的激情。因此,應該要大力開發檔案資源,發揮其應有的獨特作用。
三、加快開發檔案文化資源,服務建設文化強市
檔案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具備實現文化社會功能的條件。要發展與創新文化,是離不開檔案。加強檔案建設,深入發掘和充分利用好檔案的文化資源,延伸檔案的社會功能,是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服務建設文化強市的要求,更是適應廣大人民群眾日益發展的文化需求,適應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需求。
(一)加大對檔案事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檔案館是檔案事業的重要載體,是檔案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平臺。加強檔案建設,首先是要加檔案館建設。檔案事業是公益性事業,檔案館是公益性設施。政府要加強檔案館財政資金的扶持,加強對檔案工作的領導,把檔案館建設納入文化建設的范疇中,扶持和建設一批檔案館,切實解決經費、人才和設備等方面的問題,加快促進檔案事業的發展。
檔案工作標準化是檔案工作領域中的各種標準的總稱,是檔案工作中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的共同準則和依據。在數字化條件下,由于電腦系統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在檔案信息化建設中所涉及的標準化問題,將更加尖銳和苛刻,也就更需要統一全面的檔案信息化技術和規范。
一、檔案信息化建設現在面臨的標準化問題
1、統籌指導缺失,導致系統標準的制定滯后。我國檔案計算機管理技術的應用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已起步,并迅速普及到眾多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90年代以后,電子文件大量出現,電子檔案管理日益成為廣泛需要。然而,我國檔案計算機管理和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直至90年代末才剛起步,嚴重滯后于實踐發展;即便定標工作已經起步,但進展緩慢,已制定出臺的相關標準寥寥無幾,內容缺乏系統性、配套性,對于實際工作需要杯水車薪i。標準化工作的滯后已經使檔案信息化建設因缺乏必要的規范和引導而陷于盲區之中。
從現狀看,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各類檔案管理升級中,國家檔案局對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檔案館普遍提出的以計算機技術應用為核心的檔案現代化管理要求,在客觀上是一種國家推動力,但對工作深入發展的組織力度和后續措施顯然不夠,因而使工作較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實效。
2、各自為政,系統、數據不兼容。在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各級各類檔案機構,尤其是國家綜合性檔案館紛紛開展檔案信息化建設,在檔案管理系統的構建上已經有所突破。但是,由于各自為政,獨立開發,首先是致使各機構的檔案管理基礎軟件標準不一,造成檔案信息資源的分散孤立,難以共享;其次是采集數據的內容、質量標準各異,良莠不齊,形成基礎數據結構的鴻溝,造成信息資源整合上先天困難。
這種現狀之下,必然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并拖慢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步伐。⑴由于各地區、各單位各行其是、互不溝通,技術研發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影響了檔案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⑵由于盲目研發,各地區、各單位出現了大量非兼容的系統和數據庫,檔案信息化運行中的文件格式、數據內容、庫結構的規定各不相同,形成了“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影響到檔案信息的共享,制約了檔案信息資源的價值;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益,不僅因大量低水平技術重復研發使總成本拉高,更由于日后隨著相關標準的實施,新系統研發、原數據庫轉換等,必然發生二次投入的現象。
3、現有檔案管理標準與信息技術契合度低,導致高新科技利用水平低。
我國現行檔案管理標準體系基本是針對有形檔案資料來制定的,缺乏專門針對信息化條件下的管理標準,從而嚴重制約了高新技術設備在檔案工作中的利用水平。
二、解決檔案信息化建設中標準化問題的對策
1、必須以國家戰略的指導思想,自上而下地組織對檔案信息化的標準制定。檔案信息化建設不僅涉及技術,更是涵蓋了紛繁復雜的法制、體制、機制問題,檔案作為社會性極強的信息形式,連結著復雜的社會關系,協調和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僅依靠社會組織、機構的低層努力,實在勉為其難,因而必須從政府和國家層面入手。社會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面前,檔案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緊密依托政策導向,加強統籌組織,明確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發展。與傳統的檔案工作相比,檔案信息化建設更加需要講求統一的技術體系,更加需要講求標準化和規范化,因此先天上更加需要統籌規劃,以便最終達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加強標準化建設,有效規范檔案信息化工作已十分緊迫,而此項工作應是政府的職責,因而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實施國家戰略。
2、檔案信息化建設必須貫徹標準化先行的原則。我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檔案信息化技術研發工作的總體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重具體技術研發、輕標準規范研制是重要的癥結所在。各地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的科研中,從課題的內容結構看,幾乎都是為了解決各單位個性化問題,僅僅針對和解決各個點上的局部需要,日益增多的課題研究反而加劇了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的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島現象。這表明,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不應僅僅囿于個別和局部,解決具體的微觀問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必須面向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全局,堅持標準先行的原則,把工作重點從解決具體、局部操作問題轉向標準的制定、實施上來,有力提升對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指導力度iii。
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實現檔案信息資源整合已是大勢所趨。各級檔案部門都應通力合作,協力構建全國統一的網絡檔案信息資源整合平臺,向社會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檔案信息服務。而在網絡環境下,要實現網絡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構建統一的網絡檔案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平臺,使之能聯結各個應用系統,從而為網絡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創造基礎條件。就必須做到所有入網的檔案信息都執行統一的數據標準,形成統一的邏輯數據庫。因此只有提供關于信息資源系統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標準,并在資源的開發、產品化和組織管理的過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實現信息資源的理想整合,所以應圍繞標準化來推進信息資源的整合,堅持檔案信息化建設的標準化先行原則。
3、必須做到目光長遠、高屋建瓴的制定適當的標準體系。一方面由于信息處理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而應用研發與實際推廣又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往往形成技術應用與技術發展的代差,使得廣大檔案工作者一邊羨慕和暢想著新技術的好處,一邊抱怨著手中的軟硬件設備生澀落后;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設中容易形成希望硬件設備的配置應該是高檔次先進的,軟件系統的設計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想法,好像不這樣,不足以體現現代化和先進性。實際上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IT產業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即每18個月芯片的運算速度便增長一倍。盲目跟進的結果,將導致原有設備還未充分發揮作用就被新設備所淘汰的局面,損失可想而知。
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在制定標準時對技術的發展作出適當預判;其次是設立標準研究的常設機構,形成標準跟隨技術進步而銜接發展的常規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在標準體系制定時做到目光長遠、高屋建瓴,使標準體系不形成對新技術應用的瓶頸,既可以使檔案工作者切實應用到先進技術設備,又可以指導信息化建設的適當水準,不會造成因盲目建設而造成巨大浪費。
參考文獻
1 吳品才.檔案信息化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中國學術聚合門戶網,2008.7.25
Try to talk about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in ligh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Liu jie
Guizhou traff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Guizhou guiya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ghway traffic conveni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Looking the bridge engineering, bridge construction still has many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is on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in ligh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bridge construction, problems, effective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U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橋梁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橋梁建設缺乏安全性及耐久性
在我國目前的大量橋梁建設中出現了諸多的不安全因素,橋梁的耐用性差等現象。因此對橋梁進行不斷的維修加固甚至是拆除尚不到使用年限的橋,以防止造成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橋梁坍塌等一類嚴重的交通事故和惡劣的社會影響。造成橋梁建設安全性及耐久性的缺失是由于建設管理體制工作不到位,設計過程或施工過程不到位,橋梁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問題。在橋梁的建設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橋梁的強度極限狀態而忽略橋梁的耐久性,然而結構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恰恰是使用性能最為重要,在加上施工過程中只重視結構建造忽略后期保養,這一系列問題從而造成了橋梁的建設缺乏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橋梁規范不足
質量保證體系是橋梁結構建設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工作不可或缺的。最首要的質量保證體系就是“行為”的標準、指南、規程或規范。但是我國橋梁規范的編制大約是10年為一個周期,從而大大落后于工程學科的發展水平。就當前的橋梁設計規范關于結構計算要求來看,其針對的是平面桿系,主要針對的是常規橋梁結構。而對于仿真內容的規定以及大跨橋梁的空間結構結算相對較少。如懸索橋、斜拉橋等復雜的橋型結構,盡管有相關的設計指南和技術規范,但是仍然不具備完整的條文規范。全橋仿真分析或局部仿真分析對于大型橋梁結構的并沒有相應的規范,因此只能通過受理分析以判斷是否符合要求。
(三)建設過程中忽略細節
在橋梁建設過程中,不應只考慮橋梁的結構強度計算結果符合規范要求,還要重視結構材料、結構構造、結構維護、結構耐久性以及從設計、施工到使用全過程中常見的人為因素等方面的綜合設計。雖然具體細節方面有夠復雜與繁瑣,但細節卻是建設中不可忽略的環節,這就需要工程設計人員擁有豐富的經驗,才能在橋梁整體設計時對其壽命使用過程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如,設計人員不了解現象的洪水水位,從而不斷導致設計及時樁基的位置偏低,橋梁質量不易保證、施工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二、解決橋梁建設所存在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重視結構的耐久性
經濟、合理的使用年限是結構耐久性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即結構壽命問題。由于橋梁設計、運營、施工和維護的相結合被結構耐久性的新設計理念認為是橋梁耐久性的重要保障。在橋梁維護與運營階段對橋梁進行評估與檢測,從而促進橋梁的加固與整修以加強橋梁的耐久性。在橋梁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結構在設計壽命期內各個組成部分具有的耐久性極限,要經常進行維修甚至是加固或者更換,方可保證壽命期限。在橋梁建設的后期工作中要定期進行評價、養護、修理、檢測、更換、加固。
(二)健全規范
為了保證橋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首先要制定健全的規程,規范、標準、指南等管理體系,是避免人為錯誤發生的重要保證。工程管理部門要加強指南文件的組織和編寫以及約束各項工作的規范、規程,編制并頒布新的標準圖,注重現行標準和規范的修訂,不斷充實新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
(三)鼓勵創新設計
設計是一種講究不斷探索出新的行為。在經過充分論證的前提下,鼓勵設計大膽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結構;要多總結經驗教訓以彌補未知領域的缺陷,不要讓缺陷納入終身制設計范圍內。如果是馬虎失職或是那就另當別論。摒棄落后保守的設計,防止嚴重浪費的設計。
(四)施工方面解決措施
對于我國公路橋梁在施工方面的解決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公路橋梁施工單位的領導應該提高,并加強質量控制的意識,把質量控制作為整個工程的首要任務,施工單位的各級領導要充分的認識到建設一座經得住風吹雨打、長久屹立的好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須要高度的重視,在施工過程中,要全程監督和管控,形成齊抓共管、真抓實干的工作局面;第二、對施工過程中的材料選擇,一定要確保質量,各個參建單位要充分的做好原材料的質量控制,確保從源頭做好工程質量監控;第三、對橋梁重要部位進行施工過程中,必須要對各個合同段安排專人進行負責,確保各項質量保證措施能夠得到充分的落實。
(五)橋梁質量問題的解決措施
對于橋梁工程的質量問題,應加強健康監測,及時保養和維修在橋梁的設計中,應樹立在充分考慮橋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總體費用后對橋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的理念。一些專家說,設計師對于結構的功能設計,應該具有六個功能:可以檢查、可以控制、可以更換、可以修改、可以加固和可持續性其中,設計是靈魂,施工是關鍵。在設計時,使用高度發達的計算機輔助工具,有效進行快速優化和仿真分析;使用智能制造系統在工廠生產部件;使用全球定位系統監控橋梁建筑實施情況。認真設計,仔細施工,是建設優質工程的先決條件。在競爭激烈的建筑市場中,設計與建筑,需要設計、科研單位在競爭與合作過程中的研究創新。與此同時,通過交流吸取國內外的先進技術經驗,加強橋型結構和新技術的研發工作。對于橋梁專用產品的質量,應由有關部門加強管理、嚴格把關,以防止一些不合格產品魚目混珠,流入市場。生產商更要對產品的質量有所保證。
(六)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
公路橋梁是道路的咽喉,是公路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公路橋梁的加速過程中必須樹立起“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強化質量管理意識,建立起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施工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工程質量責任有關規定,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質量管理職責,對于管理責任、設計責任、施工責任以及監理責任等各方面都進行明確的規定,責任到人,嚴格問責建設和投資責任主體負領導責任,設 計、監理單位負相應責任施工單位負直接責任,工程建設管理機構負管理責任,質量監督機構負監督責任,同時還要明確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落實質量責任制。
(七)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9-0086-01
精神文明建設是黨的全面建設得到完善的基礎,所以必須抓好黨的精神文明建設,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促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發展。
一、堅持黨的領導,保障精神文明建設順利進行
(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融合
精神文明建設以物質文明建設為基礎,物質文明建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在黨的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建立完善的考核、監督制度。一方面,黨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另一方面,通過物質文明建設考察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效率。從而,推動人民道德素質提高,豐富人民日常生活,促進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的發展。
(二)領導方式的多樣化
黨的部門過去屬于專職管理形式,即各個部門分別管理不同的事務,不能做到齊抓共管,難以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中去,使得黨的精神文明建設難以到達目的。黨應在原有基礎上,改變領導方式,改變單一領導負責,實現各部門齊抓共管,合力促發展。以局部與整體,中央與地方的原則,達到攜手發展,保證精神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道德教育基礎上,結合法律,保障合法行為,發揚正氣,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三)借輿論,促發展
黨的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不僅需要黨的自身建設,同時需要社會輿論。黨在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同時借助輿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黨的精神文明建設。
二、黨員建設
黨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力。黨的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黨員的努力,黨員的優劣直接影響黨的精神文明建設,所以必須落實黨員建設工作。
(一)標榜作用
履行道德規范是每位公民應盡的義務,黨員無一例外。要加強黨的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黨的精神文明建設科學化,必須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那就需要抓好黨員干部的學習,黨員干部在不斷學習過程中,深化自己對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的認識,永葆先進性,才能夠作為標榜,供黨員學習。因此,規范了廉政的執政黨政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
(二)端正思想
作為黨員,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堅持集體主義,堅持與社會主義相一致。黨員必須認識到國家利益高于集體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一切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懂得奉獻與索取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同時,開設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知識,提升黨務人員的素質,鼓勵黨務人員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轉化為技能。培養黨務人員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精神。激勵黨務人員面對困難困難永不言敗,即使遍體鱗傷,也要笑顏相對,以最旺盛的精力攻克難關。
三、加強黨風建設
黨風建設是黨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黨風建設不僅影響著黨的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重要。黨必須密切聯系群眾,清廉執政,擁有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加強黨風建設,進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一)開設黨風教育課程
黨在黨員內部開展積極有效的黨風教育課程,讓黨員、干部能嚴于律己,積極配合黨的工作。將黨的政治原則落實到自己的理念中,自覺抵制貪污受賄、等不良作風,對黨內不良行為秉公辦理。
(二)嚴格考核、監督制度
黨內存在、、貪污受賄的案件,此類案件不僅影響國家社會發展,而且有損部門、個人形象,所以加大對黨內人員的監督、考核十分重要。黨內必須嚴格考核制度,高效能的選拔人才。同時做好宣傳和輿論工作,切實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監督工作落到實處,對違反亂紀的黨員給以相應的處分,以監督促進發展,打造一支廉潔、勤奮、優秀的團隊。
(三)深化黨風廉政教育
黨風是黨建的重要部分,在黨的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深入開展廉政教育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進行國法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廉潔自律教育學習,培養黨員廉潔從政的思想。同時開展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斷增強崇尚廉潔的意識。把黨風廉潔教育作為黨員必修之課,讓每位黨員爭做廉潔之事。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同時,為人民做實事,為人民服務。
四、加大領導力度,實現黨的精神文明建設科學化
黨干部加大領導力度,保證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不偏移,實現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
(一)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服務于社會。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鞏固民族團結一致。另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國家穩定,豐富人民生活,推動社會主義發展。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黨的精神文明建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有關精神文明建設的路線方針,結合社會實際認真處理精神文明建設與政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關系,為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問責制
黨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明確有效的責任問責制度,將責任監督、分工、考核納入其中,規范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做到工作層層有人抓,處處有人管。同時,加大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做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使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穩定的發展。
黨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籌,推動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促進黨的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中現狀問題
1.1 認知問題
人們的思維受傳統測繪檔案管理模式束縛,認為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就是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實現測繪實體檔案信息著錄、查詢統計、借閱、存儲備份與歸檔、目錄信息等。這種管理模式雖然有效地提高了測繪檔案的管理效率,卻忽視了測繪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制約了信息化工作思路,也導致各級測繪檔案部門開展的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工作缺乏總體的規劃和架構,使得目前信息化建設工作起點較低,目標不明確,缺乏前瞻性。
1.2 測繪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2.1 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
測繪檔案方面現行、有效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大多都很陳舊,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0 多年前,而且內容也不能覆蓋測繪檔案管理與信息化全過程。在測繪檔案信息化進程中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的明顯滯后,導致各單位只能根據各自在信息化建設中的需求,分別對部分規定和技術標準進行了修改、完善,甚至還自行制定了一些標準,造成了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互不兼容的現象,這必然導致測繪檔案信息資源無法共享,造成資源的浪費。
1.2.2 檔案整編和檔案數字化工作薄弱
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陜西省測繪資料檔案館就開展了館藏部分模擬檔案的整編,由于缺乏對標準的準確認識或者標準意識淡薄,在整編過程中,大多沒有按照當時的有效標準執行,整編工作水平低,案件從內容的合理適宜性到形式的表達和美觀性,其質量都不盡如人意,更主要的是不便于利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目前需要在統一的技術標準指導下,對原有整編后的檔案進行全面核查、修改和數字化,同時對尚未整編的模擬檔案進行全面的整編和數字化,但經費和設備又是制約該工程進展的瓶頸,此外,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也有待提高。
隨著測繪地理信息產品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目前數字測繪檔案已占主導地位,但仍缺乏指導數字檔案整編和管理的相關標準規范,數字檔案的整編工作也由于人員水平的參差不齊,導致問題叢生,甚至造成部分工作返工。工作基礎較弱,以及經費、設備、人員技術水平的不足,使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尤顯薄弱。
1.3 提供利用存在的問題
測繪檔案直觀反映國家政治、經濟、歷史變遷和地表變化,是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具有存史育人的作用,是寶貴的社會信息資源。長期以來測繪主管部門和測繪檔案管理部門,對測繪檔案的作用主要從測繪專業的角度考慮,從而導致測繪檔案服務對象主要是政府和各行業專業部門,而忽略了社會公眾這個服務群體。此外測繪檔案的保密性、利用手續的煩瑣性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使得大量的測繪檔案長期“沉睡”在檔案庫房中,造成測繪檔案利用率非常低。
2. 提高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合理建議
2.1提高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認知度,全面構建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
各級測繪管理部門應充分認識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測繪地理信息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測繪檔案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測繪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化服務,應充分發揮測繪檔案的利用價值。筆者認為,目前國家測繪主管部門亟待組織構建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框架,從宏觀上指導各級測繪檔案管理部門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由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檔案實體整編與數字化、檔案的信息挖掘和融合、安全網絡系統建設、檔案信息服務系統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組成,每項工作之間相互聯系、互相制約,缺一不可。因此,構建總體規劃和框架時必須統籌兼顧,具有前瞻性。
2.2 建立科學的標準規范體系,保障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組織實施
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需要建立系統、規范、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現行僅有的測繪檔案收集、接收、鑒定、整理、立卷與著錄和歸檔管理規范規定以及測繪檔案的術語標準、分類和編碼、信息著錄等標準已無法支撐測繪檔案基礎工作的開展,應盡快修訂完善; 而測繪檔案信息的加工標準、記錄標準、傳輸標準、檢索標準、處理與控制標準、存儲備份及維護標準、安全性保證標準、原始性保證標準及測繪檔案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技術標準還基本是空白,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這些標準急需國家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相關部門統一制定。只有建立了標準規范體系,才有可能切實提升測繪檔案信息資源社會化共享的服務能力。
2.3 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測繪檔案實體整編、檔案數字化、檔案信息的挖掘與融合、檔案的保護和搶救、檔案管理與服務平臺的開發等是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涉及的經費巨大,沒有經費的支撐舉步艱難。
2.4 正確認識和處理測繪檔案保密與開發利用的關系,提高測繪檔案的利用率
由于測繪檔案的特殊性,大部分檔案,測繪檔案的保密是必須遵守的底線,但是保密不應是目的,而是應該更好地發揮測繪檔案的作用,服務于社會。首先,解決測繪檔案密級定級問題,測繪檔案密級定級應根據不同測繪檔案實體介質,采用不同秘密定級標準實現分層次密級認定,從而實現分層次的開發利用,如矢量數據可依據要素或要素類制定新的密級認定標準,該保密的要素或要素類則可繼續保密,該解密的要素或要素類可向公眾開放; 其次,采用技術防范措施加強測繪檔案的安全,加大力度研究涉及檔案的加密和解密技術,從源頭上控制測繪檔案的安全; 再次,加大測繪檔案的信息挖掘與融合技術的研究,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形成不同檔案的信息集( 如可按社會公眾、政府、專業部門的需求,形成非涉秘版、涉秘版測繪檔案信息數據集等) ,為提高測繪檔案的利用率奠定基礎。
2 5 構建服務平臺,提高測繪檔案信息社會化服務的能力
目前測繪檔案服務基本還采用計算機輔助的半手工方式,所開發的測繪檔案管理系統也只是實現了原始檔案相關目錄信息的檢索查詢、統計,實際意義上的測繪檔案信息服務平臺目前國內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構建測繪檔案信息服務平臺是提高測繪檔案信息社會化服務能力的技術手段,測繪檔案的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單位,應根據相關標準對所需的多種信息服務進行集成,將測繪檔案信息本地服務與異地遠程利用并舉,實現有效共享。
3. 結語
測繪檔案信息化建設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對測繪行政主管部門來說,也同樣存在著機遇。做好測繪檔案的信息化建設并使其真正服務于大眾,解決好數字信息的長期保存和永久利用問題,將是提升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推進測繪檔案文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