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承傳統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承傳統文化論文

篇(1)

和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一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也刻不容緩。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我們認為在發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此,筆者已撰文討論。本文就古代漢語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一、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談起

我們到的教學材料表明,古代漢語這門課,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時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各有不同。據王力先生說,“有的當作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作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話,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學者們重新考慮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此,古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并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自從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編寫并出版適用于全國高校文科專業的第一套古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有了較為確定的內容,即采用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三結合的原則,并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古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課程也有了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培養這一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以上這些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知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觀照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

我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代漢語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的內容就是以上傳統的優秀文化內容的復合體。現行古代漢語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參照,學者們或采用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編排原則,如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或主要突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如易國杰主編的《古代漢語戶。但他們的教材都彰顯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例(以下簡稱王本),僅就文選部分和通論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加以討論。

王本《古代漢語》在文選部分選取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經典的史學作品,還有《詩經》、《離騷》、唐宋古文、唐宋詩詞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諸子百家的哲學作品(尤其是正統的儒家作品),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觀念,在古代漢語教材的課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個人修養的,如《論語·學而》,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作為古漢語的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與學關系的,如《禮記·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一觀點到現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論語 ·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這是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嘆息時所說的話,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人不能逃避現實。另外教材所選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集中體現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憂,后于人樂的傳統道德觀念。以上這些都是古人優秀的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可使學生受到熏陶,起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行古漢語教材都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通論”涉及到文字學、訓沽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到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漢字的書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對學生來說,從漢字人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國歷史上對漢字較系統的研究,開始于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及許慎依據漢字形體結構闡釋字義的過程,都積淀著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信息。《說文解字》通過說解漢字展示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的科學、古代醫療學、社會制度等,包括范圍很廣闊。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已經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古漢語知識學習,而是觀照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一些關于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給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我們通過學習“古代的姓氏名號”,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稱字”,所以,稱別人的“字”以示尊重。我們知道了古人還可以有“號”,如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還有謐號,而溢號往往根據此人生前品行業績而定,如陶淵明溢號“靖節先生”,顯然是依據其高潔之行得來的。學了天文律歷,我們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將音樂中的十二律對應歲時的十二月,再讀陶淵明的《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就知道“律中無射”實際指的是9月份,是用樂律名稱表達時序,因為“無射”剛好和“季秋”時節相對。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

三、當前的文化大背景決定了古代漢語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曾一度出現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勢頭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論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于不顧。就拿節日習俗來講,人們迷戀于“圣誕節”、“情人節”,不管是否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樂意“拿來”,使傳統文化備受冷落。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文化有了回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擊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2009年,我國頒布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和春節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節日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還有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加人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更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隊伍的最前列。從這個方面講,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古狀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四、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教師是嚴峻的挑戰,不僅要求古漢語教師要有專業獻文化素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所說的“專業的文化素養”主要指古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面,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進行古代漢語教學。“好的教學方法”貝組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方法或者技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導他們去探究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加人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如講到《論語》時,教師應結合現實,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為人處事的準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篇(2)

湖北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學工處就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現狀做了一項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平均分69.30分,標準差為9.630。得分顯著高于中分,接近于“比較符合”評價標準,表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評價呈積極意見。研究一種文化就應當重視“文化”概念本身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群體性;(3)影響性。調查中分別援用“文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思想文化”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三個主要特性。值得深思的是,大學生在“思想文化”項目得分與年齡變量成反比,與其他要素相比,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思想文化”的提名相對較少,且很提名內容單調重復,多為耳熟能詳的“孝道”“仁愛”等詞語。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整體來講,雖然其中的任何一項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文化”部分博大精深,如此低數量、窄內涵的涉及警示著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把握,“思想文化”的忽視折射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蛻變。高校一直是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領地和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和靈魂,作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在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二、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價值教育的合理性

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價值具有獨特的導向功能,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構建和諧校園、服務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承擔著光榮使命。

1.構建大學生理性民族認同情感民族認同涉及國家政治和民族文化兩個方面的特性。由于在政治領域中政治因素具有多變性的特點,而民族文化是民族認同感形成的根本和土壤,相對來說較為穩定。民族認同感表達了個體對文化浸潤后的態度評價,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民族認同對多民族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民族認同的狀況既會對地區和國家穩定產生影響,也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等造成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識里具有強烈的感彩,它是國家認同心理的深層源泉,每個民族成員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世代相傳地承受著同一種文化傳統,個人的價值觀念就是在這種集體文化傳統的潛移默化中構建起來的。中國新時代大學生思考的問題是愛國與責任,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基本依據,“崇尚統一”是這個文化價值體系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民族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基石,沒有民族認同固然無法產生華族文化認同,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應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從而謀求在世界舞臺上的位置?我們很清醒地知道中國的獨特不在于她的地大物博,更不在于她的人口眾多和她是發展中國家,唯一的解釋是回到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價值,其意義也就在于發展民族事業,鞏固國家利益,振奮民族精神。國,必須理智去愛,用自己的辛勞與汗水,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氣使中國強大起來。

2.緩沖現代性對大學生的猛烈沖擊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文化認同,她是凝聚民族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文化認同是指個體自己的認知、態度和行為與某個文化中多數成員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隨著人類從原始文明經傳統農業文明發展到近現代的工業文明,文化認同也由一種天然自在的形態發展到作為一個問題存在于人類的精神生活之中,它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標識民族特性,塑造認同心理,是維系社會秩序的“粘合劑”,是培育社會成員國家統一意識的深層基礎。文化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這已經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中國傳統文化是唯一一個在完整意義上傳承下來的文化模式。但在全球化影響下,我國傳統文化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代性在社會結構、交往范式、公共管理等各個方面沖擊并解構著傳統的一切方式,在十字路口傳統文化將起到一種怎樣的作用,這是祖國和歷史交給我們中華兒女的無法逃避的使命。傳統文化具有強大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當代的生活中依舊存在著有價值的傳統文化片斷,其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文化認同和歸屬,就不能不從青年大學生的行為、思想、觀念和語言研究起,青年一代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語言等符號標識的了解,青年的關注程度會影響到人生價值觀的構建,甚至會關聯到國家的統一,政治的安定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

3.塑造大學生自我同一性人格人無時無刻不處在文化之中,作為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存在,文化認同對于人的存在和發展意義重大。未來社會的人才應該是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比如心理健康、社會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體魄等。但是在劇烈變動的現代社會中,個人經常容易“迷失自己”,感覺不到生活的意義和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因為“現代生活的社會力量往往是一種導致不穩定的力量和從根本上進行摧毀的力量。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自我認同一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化傾向和主體意識,強烈要求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價值和尊嚴,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這使得個性充分展示的同時,也導致群體內部的個體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如果缺少與他人的溝通和相互理解,就會導致心理孤獨,形成心理障礙,影響自我認同。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尋求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相統一的高目標的自我實現,表現出重精神和重物質相結合的特點,并試圖尋找二者的最佳契合點,但在實際生活中又因價值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協調性而往往達不到和諧和統一,進而也影響到自我認同。現代性的視野里,我們大學生該如何形成自我的確定性而又穩定性的認同呢?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一種正處于個體自我意識形成發展、自我認同走向完善的重要飛躍大學時期,大學生們普遍存在著自我認同危機的問題,面臨著角色沖突緊張、角色緊張、角色中斷、角色扮演失敗的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們在壓力、需求以及混亂中容易迷失自己,角色混亂一旦發生,就會在未來的幾年中失去目標感,而如果缺乏穩定的價值觀體系,他們就很難發展出成熟的、可以引導其生活的價值體系。可以說,自我同一性的人格是能夠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

三、大學校園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價值的基本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同價值在大學校園中的建設應廣泛而不失特色,兼容并包,和諧發展,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成為新一代接班人。

1.制定層次分明的認同價值教育目標認同發展是動力,基于這一點認識,認同價值應在關于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自我認同的教育上提出具有科學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目標。民族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基石,沒有民族認同固然無法產生華族文化認同,但文化認同不足,也無法強化民族認同。因此,我們的民族認同價值教育目標可以注重培養民族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政治目標和最高利益,這種民族認同心理應沉積于我們每一個大學生的價值系統的最深部,主導著我們大學生一切的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而信仰、價值觀、規范、習俗等使大學生在文化認知上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識,從而塑造該民族成員的共同個性、行為模式、心理傾向和精神結構,即在這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下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民族心理。自我認同教育目標則著重強調學生為主體,使他們的理智活動與意志活動達到統一,使他們道德價值判斷與道德價值選擇趨于統一。通過如此針對性認同價值目標教育使得與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

篇(3)

教育要面向未來。今天的中國,是由昨天的教育塑造而成;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國。一個國家,真正的“軟實力”是教育。評價教育質量,并不完全依據今日各項評價指標體系與升學率,還有歷史。

立德樹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是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與特色。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21世紀中國教育的頂層設計,具有極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是對百年不斷引進與“克隆”外來教育得與失的歷史反思。它為改革當今教育重智輕德等弊端指明了方向,并翻開了建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性的中國教育歷史新篇章。

立德樹人,是要新一代青少年能夠認同與熱愛中華歷史文化,修煉與踐行中華美德,在世人面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如果能夠實實在在地立德樹人50年,在兩代有道德的中國人的基礎上,國人皆以修身為本,中國就不會走向“缺德的時代”,重建禮儀之邦,實現中國夢就有了希望。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所當然的文化與教育之選擇。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5年的《教育法》都明確提出學校要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承接中華美德,培育民族精神;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2012年黨的十提出了文化興邦。近日,主席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1]這一系列的要求,都為學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逐步恢復學校教育的中華文主體性,指明了方向,規定了任務。

20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在推動以中華美德教育為中心,以“國學經典”教育為載體,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與途徑,開展了生動活潑,扎實有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著一代讀著中華文化經典茁長成長的新人,令人興奮,他們趕上了中華文化復興和再次走向世界的時代,30年后他們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這項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與支持,成為廣大家長最滿意的一種教育。已有的豐富實踐探索,為落實“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保證,也是學校教育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責任。學校是弘揚中華文化的輻射源,學校是復興中華文化的根基,文化興衰,教育有責。

立德樹人 在明明德

要立德,先明德。德,是中華倫理、中華美德。

中華美德,是中華文化的魂,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價值觀,它使得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明德,就是使美德得以顯明;明德,不能割斷歷史;道德,不能依賴進口。

4000年前,有孝感天下的堯舜時代;之后,有800年周代的禮樂新文明;再后,又有管仲提出的禮、義、廉、恥的“四維”道德;孔子的智、仁、勇“三達德”;孟子的“仁、義、禮、智”四德;漢代有仁、義、禮、智、信“五常”;宋代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等等。

五千年形成的中華美德,是中華兒女從自身生活與生存的實踐中所創造的偉大文明,是在世世代代中國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學校德育要有德目,沒有相對穩定的德目,就會成為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蕩;應付、應景、應試的德育,難以培育學生具有穩定的思想道德素質。

確定今天的德目,要承接中華美德,要做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1]。

自“八五”到“十一五”,北京市和教育部重點項目“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研究”,先后在10個省市千余所學校,上百萬學生中,進行了近20年的滾動教育實驗。

前十年選用的德目是“八德”: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孝—生生不息的愛心,誠—求真務實的品質,信—立身興業的基點,禮—人際文明的規范,義—人間正道的向導,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在教育實踐中,注意對于每個德目,進行現代轉化,使傳統美德與現實生活相融通。

從2004年起,后十年的德目,在“八德”基礎上,增加了“勤”與“寬”,形成了“十德”:孝、禮、勤、誠、恥、忠、信、義、寬、廉。

按照學生在不同學段道德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對“十德”教育的布局做出了設計:

小學階段,進行孝(愛心)、禮(明禮)、勤(勤奮)、誠(誠實)、恥(知恥)“五德”教育。體現了貼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統一,重在行為習慣的養成。

中學階段,進行忠(責任)、信(信用)、義(奉獻)、寬(寬容)、廉(廉潔)“五德”教育。體現了關注社會、理性思考,強調公民意識,重在道德價值認同和道德境界的培養。

經過12年左右的連續教育,每個學生若能在這十種美德上面有所修煉與成長,就為他們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合格的中國公民、進而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就為整個社會和國家,重建中華民族共同價值和共同信仰,扎下了根基。為中華文化的復興,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鋪上了基石。

正如主席指出的:“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1]。

文以載道 以文化人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是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也是有效的教化模式。20年來的教育實驗,逐步形成了以經典文化、節日文化、地域文化為架構的中華美德教育模式。

經典文化。經典,主要是儒家經典。本著“因人施教,因教取材”的原則,在經典教育的內容安排上,做了整體設計:小學低年級主要是“童蒙”和《家訓》,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小學高年級至初中,適當增選《論語》《大學》中有關章句。高中階段,以選講“四書”為主。

在教育實驗過程中,不同地區和學校,都有因地制宜的設計。2003年,北京市朝陽區編輯《論語類編100句》,北京市通州區編輯《論語十德》,以德目為綱,編輯《論語》中的相關章句。2009年由國際儒聯組編,商務印書館出版拼音插圖本《兒童論語一百句》,是經過北京地區100余所學校適用兩年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插圖都是小學生繪畫的,表明兒童對《論語》章句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當然,經典文化教育,不只局限于“文本”,還有語言、文字、詩詞、歌賦、音樂、舞蹈、繪畫、工藝、茶道、武術等等文化教育內容。這些“文化產品”,有著豐富的文化營養,置身其中,必能加快道德成長。

參與中華美德教育實驗的學校,已經把誦讀童蒙經典納入了教育計劃,并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即精選內容,巧用時間,學科滲透,文化校園,師生互動,家長參與,社區介入,多方評價,爭取共識。

節日文化。節日,主要是中華傳統節日,是進行中華美德教育、化民成俗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年節,都是全民的文化活動,在活動之中,學校往往成為與家長、社區“三維互動”的組織者和輻射源。參與本項研究的地區與學校,將過“中國年”、清明、中華母親節、端午、孔誕教師節、中秋、重陽,等等節日活動與中華美德教育,有意識地結合起來,設計以節日為“體”,以中華美德為“魂”,全年、全過程的德育模式。節日文化,具有獨特魅力,它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不斷體悟節日濃郁的文化氣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最終使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傳統美德,在學生的身上得到內化與升華。

地域文化。是學校當地歷史人文資源,是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起點。各地參與此項教育試驗的學校,注意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編寫“校本教材”,開展中華美的教育活動,收效顯著。僅以北京地區為例:東城區孔廟、國子監“儒家文化”,通州區“運河文化”,房山區周口店“猿人文化”、云居寺“石經文化”,延慶縣八達嶺“長城文化”,門頭溝區潭柘寺、戒臺寺、妙峰山的“佛教文化”等等。

以上三種文化,編織成縱橫交錯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模式,為建設21世紀中國學校德育提供了參照。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中國的教育來講,本不應當是一個問題,而今卻成了問題,而且成為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歷史任務,值得深思、警醒、真正落實。除了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最大的一項任務,是全體教育界同仁要下定決心“惡補國學”。

要讓青少年學生從小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了解中華文化精華,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的培育,又是中華精神與價值觀的教育,需要我們一兩代人的堅持不懈。要使得一兩代人具備這種價值觀,至少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落實這一內核的任務,是向青少年學生傳授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體系,進而真正提升他們的人文與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因此,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要把培育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點,放在未成年人身上,使他們從小就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接中華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國學校教育一切責任的內核,喪失了這個內核是最不負責任的學校教育,因而不再是中國的學校教育。對于究竟應該進行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如何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新體系,如何使其真正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還需要有一個獲得共識并有權威性、全局性的總設計方案。總之一句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光明日報,2013-11-29(1).

【王殿卿,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

我社繼續實施“校本德育創新基地”建設計劃

為進一步豐富來稿機制,優化來稿渠道,推廣典型經驗,推出優秀人物,建立監測窗口,增強輻射能力,中國德育雜志社擬在全國遴選若干學校建設“校本德育創新基地”。

建設“校本德育創新基地”是中國德育雜志社推動德育創新、促進教師成長、服務學校發展的公益性活動,不收取建設費用。

“校本德育創新基地”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在我社的指導下,研究熱難點問題,開發高水平案例,提煉原生態經驗,打造有特色模式。

為此,我們擬訂了《中國德育雜志社“校本德育創新基地”建設計劃》和《中國德育雜志社“校本德育創新基地”建設協議》。有意者可與我社聯系,以進一步了解、商談。

聯系人:曾 夏 吳姍姍

篇(4)

西學東漸的文化改良,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同時,傳統武術文化也同樣受到西方體育思想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劇烈沖突,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武術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奧林匹克運動雖然是近代國際體育運動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納了世界各民族的體育文化,它在推動世界各國開展民族的體育運動時,也充當了向全球傳播和普及西方體育文化的角色。

中國傳統文化受中國傳統哲學、政治理論、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原理、社會習俗等影響,因而它具有封閉性,而且在長期的封建中央集權限制下,比較重視整體的東西、宏觀的東西、共性的東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臘城邦制中發展起來的,它看重平等,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對立的關系。中國文化側重于內心修為、自然、繼承傳統、安逸。西方文化復興的是個性、自我超越、創新、奮斗、反傳統等。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國民族傳統武術呈現出:(一)民族傳統武術中的部分民族傳統項目已經開始消亡或逐漸走向消亡;(二)“西學東漸”使我國各民族文化被外來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傳統武術項目已經逐漸消失;(三)因西方競爭體育的傳入,籃球、足球等項目已搶走民族傳統體育的觀眾和參與者,使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者減少;(四)民族傳統武術從側重于強身健體、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娛性怡情的作用,已成為人們休閑之中的生活點綴。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時間的限制,他們的選擇有了更快的節奏,人們的目光瞄準了NBA的飛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綠茵,他們的興趣逐漸離開了武術。人類社會的社會行為存在著一定的遺傳性,即人們的社會意識和行為在相當程度上保持著與一代人或前輩的相對一致。社會行為遺傳實質上是在一種社會環境的熏陶下,使人們在特定環境中將某種技能有機會表現和發揮。處于不同區域的民族體育是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獨立成長的,在封閉的環境中,社會結構是以血緣為主體,血緣維系的人際關系重點是敬祖,存在著強烈“輩份主義”色彩,人們行事嚴格講究輩份,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權利是嚴格按照輩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涵蓋內容縱橫交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拳種人物等方面千差萬別,研究內容非常寬泛。以血緣為紐帶維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穩定的農民生活適合于血緣家族的世代延續,因而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這種傾向甚為明顯。師徒之間的關系血緣化傾向導致各門派在技藝上的千差萬別,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傳統,并在各門派之間相互保密,成為“祖傳秘方”的封閉狀態〔3〕。傳統武術的區域性也非常明顯,改革開放迅猛發展,與世界的交通與信息傳遞日益發達,武術傳承由秘密狀態轉向公開,由師徒授受制改為學校教育制,武術交流更加普遍、武術門派是一個封閉文化環境的產物,武術傳承由秘密狀態轉向公開,那么這個環境一旦開放,當更有利于傳統武術的繼承。

2 努力構建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體系

中國人很重視自己的武術文化。民族武術文化的自尊,是對民族武術文化的認可,對民族武術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依戀和從容的把握。要樹立武術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須依靠一定的武術文化張力。武術文化張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產生的觀念形態的張力,這種張力就是靠弘揚武術文化、傳承先進武術文化激發出來的。傳統武術的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著相似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包括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量的科學知識外,還有許多富有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化內涵,是民間知識的重要來源〔4〕。近年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一再呼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關注。要使傳統武術在民間更好地發展,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間傳承和發展武術文化,如何在民間創造一個習武氛圍。武術文化的傳播是個耳濡目染的過程,需要適宜的條件和環境。筆者認為,長期浸于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氛圍的個人必然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某種人格結構,并會由于得到社會的鼓勵而不斷得到強化。營造一個好的習練傳統武術的社會氛圍,這需要并非少數的老武術家和更多寂寞的、傳統武術傳承者忍耐住現在生活的清貧,只有這樣,才能守住明天傳統武術文化復蘇的希望。同時更需要我們對傳統武術文化有清醒認識。對于民間武術文化,我們不應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練武人的小圈子里,而應該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人群關愛武術文化傳承,因為武術文化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人人都擁有認識武術文化、享受武術文化、創造武術文化的權利。盡管他們對武術文化傳統的詮釋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層次水平也會有所差異,但他們在武術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積極性上卻是一致的。

傳統武術現在和將來的發展大有希望,我們要珍視和立足于這一十分有利時機與基礎。一個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與經濟條件下發生的。國家首先應該樹立武術文化自尊,在高層,要形成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戰略思考、系統政策。當今時代的中國,廣大青年學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日趨深入的多元文化環境之下,他們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條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條件下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們要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武術傳統文化。如今是信息時代、知識時代,武術要想引起國民的文化自尊,政府決策、媒體宣傳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統地宣傳武術文化教育思想,加強人們對武術文化思想的深刻認識也是十分必要的。

國家應該加大對武術的宣傳力度并出資扶持傳統武術的發展,這個問題我們過去巳經呼吁過多年,問題現在依然嚴峻,并未得到明顯改變。對武術歷史的輕薄態度很容易導致喪失民族自尊和自信,喪失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劍道為什么在日本發展得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國家高度重視,日本為了向我們國家灌輸劍道,可以做到路費住宿費等由傳教者出,只要給日本人提供場所和學生就可以把劍道技術免費送人。這種“金錢加技術”的特有傳播方式,使劍道得到了快速發展〔6〕。

3吸收外來文化與民族武術文化的自強

傳統武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驛站,用來承載民族的認同感,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生命、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術創新”時,卻忘記了武術繼承傳統的重要性,例如將西洋體操嫁接到武術中來,結果造成了“奢華的滑稽”。由于歷史的原因,武術文化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受民族傳統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響與滲透,精華與糟粕并存、先進與落后共進,已是明顯的武術文化現象,它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發展傳統武術的過程中,只求與外來文化的接軌,而忽略武術的文化內涵,我們拿什么復興傳統武術呢?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視角審視自身文化,并尋找揚棄的方法和途徑。武術文化自強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強,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發展的自強。當前,喚起全民族的武術文化意識,使武術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層面,成為全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這必將大大推動武術的發展。

提高武術文化層次,需要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武術文化的認識,闡析其內涵,把握其精華,發掘其價值;需要把中華武術文化同火熱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成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計;需要將中華武術文化建設變成大家關心的事情,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通過共同的艱苦努力,才能實現中華武術的復興。我們的武術文化自覺,明確主張選優汰劣。但要淘汰的,應是各國家和民族的技擊文化中的負面劣質,而絕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暫時落后的國家和民族的技擊文化;要選擇的,應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技擊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而絕不是對著某一個國家的技擊文化頂禮膜拜。“武術文化自強”也是指一種武術文化心態,這種心態的最高層次要求深刻反省舊武術文化的痼疾,適時展望新武術文化的前景,從而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歷史使命,并付諸實踐。傳統武術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東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價值尺度,其中飽含著傳統文化精華。當然,傳統武術文化中也有消極的、糟粕的東西,特別是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內容,如武術文化中傳承的封閉、落后與保守性、故步自封等歷史局限。培養國民的武術文化自強精神,就是要切實做到把中國武術文化里的好東西提煉出來,應用到現實的社會中間去,把我們武術文化中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東西。

2006年6月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批準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但從另一方面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保護遺產名錄,也預示著這些寶貴的武術文化拳技的瀕危性。國務院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術保護工作已經到了非常緊迫的地步,反觀現在,從武術價值和文化歷史價值來看,還有相當數量的武術拳種需要重點保護,需要進入國家級受保護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對于一些阻礙我們對武術發展正確認識的歷史問題和現象,我們要大膽探索,精心考證,還武術以本來的歷史面目,在這方面,近年來有了明顯的改進,取得了新的有價值的成果,這主要是得益于許多默默奉獻和對我國武術發展前途擔憂的武術學者的長期艱辛研究考證和探求,這為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4結語

在不少地方傳統武術特別是一些稀有拳種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致使這些拳種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亟須盡快扭轉和改變傳統武術的這種生存局面。我們特別應該注重民族武術文化自身能量的發揮,努力提高我們的武術文化自尊與自強,使綿延數千年的武術文化不斷發揚光大。我們要警惕傳統武術的舞蹈化和戲劇化傾向,更要精心守護我們最后寶貴的武術家園。因此我們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憑傳統武術的自生自滅,留下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郾找原因不是我們今天的真正目的,保護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們瀕危的傳統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理清保護文化遺產的正確思路,保證我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每一個炎黃子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權,林伯原.中國體育史(上下冊)〔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

〔3〕顧留馨.太極拳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篇(5)

(1)目前,中西方文化正處于大規模地交匯、碰撞與整合的新的歷史時期。西方文化中具有許多寶貴的、為中國所十分稀缺和需要的成果,諸如科學技術、市場理性、法制精神、個性發展、創新智慧等等,我們需要很好地消化吸納。同時,西方文化有一些糟粕需要防范和清除,諸如極端個人主義、悲觀主義、物質消費主義等等。而目前的中國人深受西方不良文化影響,特別是西方的物質消費主義思想。

在中國,到咖啡館喝咖啡被認為是一種時尚,在西方國家喝咖啡只是家常便飯;“哈韓”現象普遍存在,以致被認為是時尚潮流。這種影響還表現在藝術追求方面,年輕人愛尋求刺激,把一切都看作是游戲。他們喜歡美國大片,導致中國名導演也是迎合西方人的胃口來拍電影,追求宏大場面,而不追求實際內涵。酒吧搖滾樂近年特別流行,歌手邊喝酒邊唱歌,那些到酒吧喝酒的人,也是不分年齡,一律瘋狂。

由此,審美距離和心理距離消蝕,藝術變得越來越粗俗和越來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導致了兩種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眾趣味、時尚趣味的徹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賞,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藝術成為一個個很小的圈子內的人才能理解的東西。

當社會快速發展時,很多人表現出心態失衡、浮躁。這種沒有含金量、沒有內涵的快餐文化,只是滿足了人們一時的需要。大家極端地追求物質享受以及快餐文化,缺乏理性的文化支撐。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工作壓力加大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幸福的感覺。有經濟學家調查發現,在全世界,東南亞人的幸福感最低。這其中,中國人的幸福指數下降得最快。[1]精神空虛、幸福指數下降,失去了主流價值觀,一些人的道德開始滑坡。幾乎每天我們都可以從新聞中看到一些人沒有正義感,失去了同情心,在罪惡現象的面前一個又一個地扮演著看客的角色。最有害的是,一夜暴富引領著社會價值觀。“超女”、惡搞等現象是當代經濟大環境下人們價值觀畸形嬗變的突出案例。一旦主流和傳統道德被邊緣化,社會就會陷入價值失調和道德焦慮。

據了解,在美國,很多人一周都要義務工作四個小時,去小學、養老院等地方做義工。在發達國家,道德觀念、信用制度、公益事業以及民主法制之間相互補充。如果在是與非的價值判斷上沒有主流價值的導向,一個社會的道德生態就會陷入一盤散沙、一片沙漠。我們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大可不必將其與主流社會的取向完全對立。我們甚至還可以考慮,人們的基本道德底線教育可以由宗教來承擔。

(2)中國目前處于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時期,要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需要側重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西方文化,我們過多地借鑒吸收了其形式方面,模仿味道相當濃厚,但卻缺少真正的時代精神體驗;而對待民族文化傳統,我們往往在一種符號和包裝意味上認同傳統,而傳統文化的真正精神卻仍有待發揚光大。

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鑒于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體系的實際情況,保護傳統節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給除夕、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主要傳統節日增加法定假日。[2]

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這種傳統的節日文化代代相傳,在民間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這些傳統節日,也歷來被人們所看重。因為傳統節日是聚集民族情感的一個載體。民族感情彌足珍貴,將其弘揚、彰顯,對于促進民族認同、增強歸屬感,是十分有益的。“過傳統節日”,過“年味濃”的春節,則是抒發這種情感的一個機會和手段。節日里,人們沐浴在傳統節日文化的氛圍中,品嘗傳統美食,回味民族歷史,講述文化傳統,使人們的情操得到陶冶,關系更加密切,家庭愈加和睦。

以春節文化來說,其實它含有很豐富的內容,其中春節前的臘月,就有著很多的“說頭”:臘八要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七寫對子、二十八貼窗花、除夕晚上的年夜飯等等。這些“說頭”中,有傳說、有故事,蘊含體現著一定的文化知識。如習俗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孝文化、餐飲文化、書法、剪紙文化等。這些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有著很高的品位。目前,春節放假日期一般從初一到初七,也有人提出應從大年三十開始放假,因為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團圓是必不可少的。

許多中國傳統節日與其本質和內涵漸行漸遠,春節成了“送禮節”、清明成了“燒紙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中秋節成了“月餅節”了。近年來,在城市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下,在洋節日的沖擊下,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所展示的文化內涵,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和社會功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節日的商業化和同質化傾向嚴重,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和社會功能也越發單一了。

不少國人對中華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持否定態度,至于民間慶祝傳統節日的“八仙過海”、“踩高蹺”、“跑旱船”等傳統習俗,也一律被歸納到“迷信、落后和愚昧”的范疇;但是,他們卻異常熱衷于慶祝洋節日,目的是為了感受洋節日的“浪漫、激情和豪放”的氣氛。總而言之,在某些人眼中,但凡來自中華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及其文化就意味著“迷信、落后和愚昧”。而來自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等節日,統統被列為“浪漫、激情和豪放”的化身,屬于人類文化進步的代表。這種狀況有待國人深思。

中國傳統端午節,總被國人當“粽子節”在度過,結果被韓國人搶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對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3)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衰退問題的嚴峻性,紛紛發出了提倡民族文化自覺性的呼吁聲。但是,沒有消除某些國人因崇洋而產生的民族自卑感,進而產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持著扼殺、自毀、自滅的態度,又將如何發揮并提高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何去何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會不會必須先“出口”然后才可以轉為“內銷”?

當下中國文化氛圍和品味并不比西方強,某些方面甚至更差。西方有基督教文明,這是西方的傳統文化,而且源遠流長,同時滲透在很多方面。很多人把宗教等同于迷信,這是對中世紀宗教的傳統看法。現在基督教已有了很大變化,美國大多數人把它看作傳統文化,宗教色彩已逐漸淡化。

東方文化講究精神文明,中國精神文明更是源遠流長,而現代西方人則偏重追求物質文明。可是,目前中國物質文明發展很快,而對精神文明的重視還趕不上西方及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精神文明早已存在墮落趨勢,很多海外有識之士呼吁用東方文明來補救西方文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用于西方精神文明的重新構建。當中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加以重視的時候,外國人卻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紛紛要求開辦孔子學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雖然說孔子并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但也包含了很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

武漢電視塔(曾是江城人民引以為榮的塔)上面曾經出現的洋煙廣告讓有中華民族意識的中國人看著很不是滋味。這類廣告若出現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上,必定會引起民眾公憤。可以說全世界對香煙廣告一般都有限制,何況在民族精神象征之處。不久之后,有關部門來檢查,洋煙廣告才撤了下來。

由此可見,對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我們不能采取順其自然、無所作為的態度。

從中國首個文化遺產日的正式啟動到《長城保護條例》的實施;從祭孔大會到新儒學,從漢服熱到私塾熱,孟母堂事件使得學者、教育部門和民間全被卷了進來。回歸傳統文化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訴求。

(4)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身份標識和文化記憶,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背景下,獨特的、多樣性的傳統文化是國家立于世界的重心。任何傳統藝術形式都會隨時代變遷而變化,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獨特的哲學觀和審美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對現代世界有著積極意義。[3]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表示:如果我們摒棄偏見,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內向的深入挖掘,就會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它對提高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作用,將不亞于經濟和科技。

1)警惕文化糟粕,營造一個清潔的文化氛圍。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炒作“名人”隱私、網絡、“惡搞文化”等如今已經成為“流行文化”;除此之外,當下戲說歷史的電視劇火爆,其實也是在惡搞歷史。這些必需引起我們的警惕。這股“惡俗風”是一些精神“毒藥”。雖然一個民族需要幽默和笑聲,但必須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文化內涵,現在什么都可以拿來娛樂,什么都可以毫無禁忌地隨意歪曲、取笑,很多的“娛樂”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傳統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不復存在。如果中國人最基本的正義感和道德觀丟失了,久而久之,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會被毒害。

2)使全體國人樹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快文化立法。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必然體現為民族文化。要避免傳統文化水土流失的現象,首先應當喚起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使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樹立文化自豪感,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政府、社會、學校、新聞媒體、出版部門、文藝社團都要想方設法。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筑、服飾等,它們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后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二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江蘇、浙江等地于2006年已相繼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3)現代傳媒的決定作用與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德國波恩大學漢學教授顧彬評價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國人對當代文學失望之際,2006年我們又經歷了傳統文化的回歸和持續升溫。由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造就的“學術明星”掀起了一輪輪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歷史和哲學的讀書熱。他們的講稿一經出版就銷售一空。女學者于丹的《于丹〈論語〉心得》首印60萬冊,首日銷售超過一萬本,刷新了易中天《品三國》首印55萬冊的紀錄。

調查發現,之前人們自覺讀《論語》《莊子》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非常少,經過于丹的闡釋,人們的興趣提高了。學者從深居書齋到電視明星轉變的過程中完成了傳授方式的革命,電視講座因此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和傳播方式,是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結合的勝利。由此引人思考如何振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從前總有人空喊要振興中國傳統文化,可是效果不顯著。有人甚至由此評價如今的中國人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一代不如一代”。弘揚傳統文化,有一個采取何種形式的問題。采取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且不論于丹等諸位學者的講演引起了學者褒貶不同的評價,傳統文化借助于現代媒體進行傳播永遠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途徑。因此現代傳媒對于人們的精神文化所起的引導作用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4)正確對待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對文化傳統大部分是保留的。日本、新加坡發展了,但它們把傳統文化保存得很好,也保存了很多中國文化,因為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已溶合到他們的民族文化中。利用傳統文化中的有用的東西來促進現代化,這是很聰明的做法。滌蕩舊社會的污泥濁水,決不意味著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

北京本是歷史名城,但現在已被鋼筋水泥淹沒了;而巴黎、柏林的老建筑則保存得很好;法國古老的拉丁區至今風貌依舊。而中國摧枯拉朽地拆毀了老建筑,這的確是一個讓人感到遺憾的事實。

提倡精神文明重建,發揚中國固有的優良傳統,在任何時期,都要吸收西方人文主義的優秀成分,再加上今天新的創造,三點結合起來,以我為主,以今為主,就可以做得更好。由于長期以來對傳統文化的偏見,使我們不能正確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

5)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歷史上曾有兩種片面觀點:一種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文化的障礙,恨不得把傳統文化徹底消滅;另一種是對傳統文化的頂禮膜拜,把傳統文化神奇化。

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具有健康、積極的心態,發掘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的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國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經濟、文化、科技已有舉世矚目的發展。因此,在文化上應該和在經濟、政治、外交上一樣,無需顧慮重重,要有勇氣實行“拿來主義”,把古代、近代、外國、中國的一切傳統文化中的東西,凡對我們有用的都拿來,統統為我所用,加以吐納、吸收,以重建世界上最優秀的精神文明。

參考文獻:

[1] 唐旺盛.幸福指數為什么不能取代狂熱的GDP崇拜?[N].中國經濟時報,2006-7-15.

篇(6)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ZHANG Guang-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data,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theori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facing a tes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o purport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can be pass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should shu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enrich its own connotations,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s, reform and innovate itself positively.

【Keywords】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里曾經演繹了燦爛的文明,為全人類的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影響著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國政府部門以及文化部門也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在傳承民族文化、溝通人類文明、構建和諧世界中的作用。嵩山少林功夫、武當山的內家拳法、溫縣的太極拳都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優秀代表。但是,這些潛在的非物質文化瑰寶,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從而導致其面臨失傳或人為的破壞,其具有的 “文化價值”不斷的被磨滅,武術也正成為“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1〕

1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特點

我國的傳統武術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它基于人類生存競爭的攻擊自衛本能,并運用到狩獵、戰爭、祭祀以及個人尋仇、宗族械斗、保鏢護院和突發應急中,并經過長期的延續和發展,逐步形成了踢、打、摔、拿、跌、擊、劈、刺幾種動作為主的技術動作,并在這些動作的基礎上形成了武術套路、摔跤、散打等傳統武術項目。這些成熟的套路動作通過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從縱向和橫向上都取得長足的發展。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由于受到佛家、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醫家的思想的作用,滲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審美觀、健身觀、教育觀、人生觀、宇宙觀等都在中華武術中有所反映。中國武術文化講究形神兼備、內外兼修,并兼具修身養性,注重與“和諧”文化思想的融合,顯示了國人特有人文精神,健身意識和教育理念。

2我國現代武術文化的特點

進入現代社會后,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過去武術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文明的發展,狩獵、戰爭、祭祀過程中,也已很難見到近身武術搏斗的身影,這就意味著武術沒有發展的動力,最起碼是缺少了最直接的運用。因此,傳統武術具有的攻擊自衛功能逐漸被淡化。但是,進入文明社會后,人民群眾對身體健康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武術的健身功能逐漸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這也成為現代武術文化發展的基礎和特點。其次現代武術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競技武術的方向發展。

近些年來,特別是隨著體育事業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體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通過文化知識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術文化,如中原武術文化,燕趙武術文化,武當武術文化等。這些地區的武術文化汲取了社會環境的營養,繼承了各武術流派的傳統,并經過長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從地域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具有不同的武術技術風格特點的武術文化。這些武術文化正在頑強地發展,逐漸形成初具規模的武術產業,其中也包括武術教學,武術表演。目前,這些地區的武術學校、武術培訓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術產業,這也是當代武術文化發展的特點之一。

3我國武術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軟肋

3.1武術傳統文化缺乏創造力

武術的深層文化體現在武術哲學內涵、武術的思維方式以及武術的價值觀念中。〔2〕武術在我國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即使到今天武術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還以“博大精深”來形容。從而也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和武術的價值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響著整個亞洲武術文化的發展。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武術傳統的文化觀念,脫離了現代的特征———休閑性、趣味性、激勵性、競爭性,脫離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將會被現實給吞沒。對于武術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即便是武術文化有其光輝的過去,但在新時代面前,其古樸、傳統的風格不能與新時代產生共鳴,一味守舊,難免會在選擇面前不知所措,中國武術文化到了最困難的時候。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這些具有東方武術文化傳統的項目,卻走出了困境,適應了時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其價值理念。相比之下,東方武術文化的代表——中國武術傳統文化卻稍顯遜色。從形式來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與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點,而注重整體攻防的中國傳統武術,在技擊攻防方法的提煉上還有所欠缺,所以它在世界搏擊界面臨兩難的境地。

3.2武術傳統文化逐漸淡化

中國武術受陳舊自我修煉觀念的束縛,以致如此博大精深的這朵奇葩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數字化時代已黯然失色,遠離了現代時尚生活。如剛勁勇猛的少林拳和溫文爾雅的太極拳,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擠壓,使得武術運動走向競技武術的道路,從而也導致中國武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中國武術正在走單純的、簡單化的運動發展模式,將原本豐富的武術文化逐漸淡化。

隨著奧運“更快、更高、更強”的觀念的不斷滲透,現代武術在追求高、難、美、新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目前武術的發展來看,在武術系統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標識,就意味著武術缺乏其他項目獨有的形象基礎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標一樣,缺乏醒目的、獨具特色的特征,使人們很難去識別、接受、認同它們。就拿武術比賽的儀式和規矩來說,目前,國內的武術比賽宣傳、比賽歌曲、開幕式、閉幕式尚沒有統一儀式,武術的禮節也沒有硬性的要求,這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和韓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是我國武術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日、韓兩國的武道在激烈的對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禮的行為規范,是值得推崇的。中國武術應該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這樣不僅讓觀眾能感覺到強烈的民族氣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3武術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

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動力,這種動力依靠的是傳播。而傳播又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像武術這種民族文化的載體,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傳播動力,否則會使民族文化沉寂成書館的擺設。武術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習練人群,武術文化的表現也離不開武術的載體——人。〔3〕習練武術的人群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之一,但是,由于西方體育項目的侵襲,從事專業武術訓練的人群不斷減少,外來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項目以其簡單易學、趣味性強等特點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占據了中國體育文化市場。我們必須承認,習練傳統武術人數的減少、武術傳承的空間的不斷萎縮,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3〕這種現象正是由于我國武術傳統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用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也就意味著缺乏市場需求,所以武術表現為發展的動力不足。

4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機遇和對策

4.1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武術所涵蓋的文化是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只不過是發展到現代,武術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與現代社會發展相融合,也就是說傳統的武術文化和現代的理念表現為相對獨立或相互排斥,傳統武術文化和現念相互兼容是未來武術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4〕在發展的道路上,傳統的武術文化必須堅持自己的特色和維持它的發展的趨向,促使其持續、健康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賦予其現代的發展理念,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積極地、連續地、開放性地面對困難,這樣傳統武術才能不斷地吸取更多精華,摒棄自身不足,在實踐中獲得向前發展的動力。

4.2吸收和借鑒優秀武術文化發展經驗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武術的發展與西方的傳統體育項目相比并不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像代表韓、日武術傳統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卻發展得比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傳統武術文化滯后的原因之外,還有外來體育文化先進理念影響的原因,因此,傳統武術文化還要在借鑒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鑒和吸收”立足點上,要處理好傳統武術和西方體育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認識優秀項目的內涵和形式,不能只顧形式,不顧精神,或者只顧精神的領會,卻找不到切入點。

4.3加快武術創新順應時代的發展

創新是這個時代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之一,武術創新的目的就是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時代的車輪不會改變方向,因此,武術文化必須主動去適應時代的變遷。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技術動作、修訂評分規則、降低對抗強度等方法,從而吸引更多的習練人群參與其中。我國武術必須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和當代各種體育文化精華進行深度對話,真正把武術博大精深的的文化發揚光大。

5小結

武術文化是我國歷史傳統文化“禮、義、仁、和、德”的優秀代表,它經歷了千年歷史的檢驗,依然頑強地活躍在這個廣闊的文化舞臺上,雖然在前進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相信,厚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武術文化,必然會和整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道得到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余利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J〕.體育與科學,2009,30(3):21-23.

篇(7)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小學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響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質,塑造人的心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等,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性和傳承性,同時也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創新性。如自古以來“忠、孝、仁、義、廉、恥”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孔夫子德育內容的精髓。即便是進入現代社會,我們也應該教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對國家、對父母、對他人以及對自己。

當前,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影響下,不少小學生的思想、心理及行為品質等受到外來文化的和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沖擊和影響,出現了一些不良表現,如拜金主義、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樂主義、誠信缺失、集體意識淡薄等。這些現象及問題對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學校盲目提出各種形式主義口號,開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動,但收效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層面對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夠透徹,對德育工作內容把握不夠全面,德育開展途徑選擇也不夠科學等。從本質上來講,小學德育工作缺乏正確科學的文化引領。所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循小學生認知規律,對傳統文化經典及精髓等進行系列整合,將其融入到小學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小學德育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是加強和改進小學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時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更注重對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還不能全面理解“人生”、“價值”等概念的確切含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小學階段開展科學人生觀等教育過早。因為在小學階段,孩子已經開始對幸福、責任、金錢、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認識,而這些認識恰恰是日后形成獨立人生觀的基礎。如果在小學階段忽略了這些教育和引導,日后形成科學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會很難。因此,在小學階段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影響,讓他們學會做事認真、尊敬師長、團結合作、誠實守信等,將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養

當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這些社會變遷迫使人們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學校作為育人的重要場所,當下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學校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下去;另一方面,又難免會受到現實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就小學生行為表現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很多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常識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有文化自覺的意識。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小學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提升小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規范其文明行為,而且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增強其文化自信。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有機結合的路徑選擇

(一)分學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遵循學習者的認知發展規律,只有按照規律辦事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階段按照學生身體及心智發展的成熟程度,具體分為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按照綱要的具體要求,小學低年級主要是啟蒙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小學低年級學生要知道一些傳統的文化節日,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節日組織開展不同文化內容的班會或文體活動,如元宵節的猜燈謎、賽詩會;端午節的“端午情懷”手抄報、“濃濃中華情”文藝匯演;教師節的“老師,您辛苦啦”演講比賽、“唱給老師一首歌”演唱會等,通過各種表現形式來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此外,低年級學生還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傳統禮儀,如見人問好、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解、視頻播放以及家庭實踐活動等,讓孩子體會傳統禮儀的重要性,并能夠親身實踐,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與低年級相比,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要以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例如,高年級小學生不僅要知道一些傳統節日,更要知道節日的文化內涵,包括節日的來歷、習俗、經典故事以及與國外節日的對比情況等。在經典詩文賞析方面,要能夠理解作品大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及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述評其社會影響等。因為經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凝結,也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此外,要培養高年級學生具有更強的識別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別真善美、假惡丑的能力,幫助其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相關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相結合的主要路徑。中華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里,積淀為一種文化基因,成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小學德育課堂的重要教育影響作用,豐富德育課程內容,創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學科課堂教學中,也可以滲透德育內容。如語文課中的詩詞欣賞、文章解析;歷史課中的人物介紹、事件背景;音樂課中的經典名曲欣賞;美術課中對美的認識;體育課中的團隊合作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積極拓寬小學德育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增強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

(三)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水平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要使學生學有所長,教師必須先教有所長。一位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應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領悟做人的原則及道理。小學教師是小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尚未成熟的小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作為小學教師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時刻樹立為人師表的意識,增強自身責任感、榮譽感和歷史使命感,文明有禮,謙虛待人,以身作則,努力爭做學生的好老師和好榜樣。學校也應該將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文化修養等作為學校的重頭工作,樹立典型,強調示范,打造一支高素質、高修養的教師隊伍。

篇(8)

1.1傳遞人文知識,豐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代的大學生處于一個科技突飛猛進、重工具理性輕人文理性的時代,科學知識日新月異并利用新媒介迅速傳播,而需要人沉潛才可以掌握、需要主體去認真體悟的人文知識則處于式微境況。大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為成才做好準備以外,也需要儲備豐富的人文知識,為提高個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從而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做好鋪墊。傳統文化經過歷代的沉淀,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古圣先賢的論著、主要內容、歷史作用、感人故事都可以作為一種人文知識擴大大學生的視野,積淀大學生的人文內涵。傳統文化涉及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人文領域,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切入口。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把高校作為大學生人文養成的主陣地,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的經典,如《論語》、《孝經》、《二十四孝》、《弟子規》等,組織專題講座、觀看傳統文化視頻、板報、舉辦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漢服成人禮等主題活動,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擴充其人文知識。經過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對于傳統文化中的有關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的主要內涵、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規范、新舊媒體的傳統文化宣傳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形成比較直觀的認知,為今后滲透于自己的思想意識進而轉化為行動做好鋪墊。

1.2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個體主體自覺的事實與應然追求,決定了現代道德教育具體方法上必然是尊重人的主體性的、切入個體心性世界的、能激發個體心靈情感共鳴的教育方法[3]。傳統文化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直指大學生的內心深處,關注大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和信念,通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血緣親情引導大學生對父母要知恩報恩,培養其感恩意識。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大學生的情感需求,積極引導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各種媒介激發大學生對父母的真情實感,感念體會父母親養育自己之不易,最終使其確立感恩的意識,在大學學習期間積極完善自身以讓父母放心,今后孝敬父母、成就事業以讓父母安心,對周圍的人和物常懷感恩之心,善待生活以讓父母舒心。從而把感恩報恩由個體擴大到社會群體。

1.3構建代際和諧,提高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在目前高校中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現象,禮儀失范嚴重,這也影響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學生的禮儀教育缺失,學生的社會化程度不夠,對于什么是日常生活中言談舉止的尺度沒有明確的認識,不能把內在的修養體現于外。歸根到底就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席和學校教育的不足。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究其根源與父母的溝通就出現了問題。《論語•為政》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沒有尊敬之心,贍養父母就和養犬馬沒有區別了,可見對于父母的恭敬心多么重要。“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弟子規》),對于犯錯的父母,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地耐心勸導,如果當時沒效果,等父母心情好了抓住時機再次規勸。要有耐心有禮有節地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簡單粗暴只能適得其反。與父母的溝通尚且如此,與同學的交往更是需要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輔助一定的策略,以便培養和諧融洽的關系。“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弟子規》),謙虛禮讓、長幼有序,年長者得到尊重,社會尊老敬老的純樸和諧的風氣才能自然形成。我們可以看到公交車有很多年輕人心安理得地坐著老幼病殘專座,而對站在旁邊的老人熟視無睹。“稱尊長,勿呼名”(《弟子規》),稱呼尊長,不能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這是對長輩的尊重,直呼其名則顯輕薄。現在大學生面對面稱呼老師、父母姓名已不少見,更何況在老師、父母不在場的情境下。舉止得體,用語文明,具有良好的禮儀風度,這樣的大學生必然更容易融入集體,成為其他人所樂于交往的對象。

1.4推崇人生價值,塑造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人能在家庭中為孝子,亦即可以在社會中為仁人,而參與有普遍性之文化生活。傳統文化教育,重視每一個學生個體,體現著人文關懷,弘揚傳統美德,立足當展的實際情況,倡導作為人類一分子的應盡的普遍義務和擔當的應有責任[4]。“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儒家把關愛親人、侍奉雙親作為修身的一項重要功課,而侍奉親人就需要了解人性,了解人性就需要明白天理規律,正體現了人的主體地位。“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由親愛親人而推己及人,由人到物,蘊含著人性的光輝,彰顯著人生的價值。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有內在的契合之處。通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愛國情感。

3弘揚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成效顯著

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筆者所在院系開展的歷時一年的弘揚傳統文化系列活動,是立足傳統文化的高校學生成人成才教育實踐,以事實證明了其有效性。通過探尋家鄉特色,培育了學生家國情懷,提升了學生對家鄉、國家的自豪感。在引導學生品讀中華經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文化創新意識,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以文藝形式展現道德的力量,文化展演、漢服成人禮等活動熏陶培育了學生優雅風度、孝親愛國的意識。通過舉辦傳統文化主題講座,使學生更一步明白了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旨趣,夯實學生做人的道德基礎,學會了人際交往中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各班級舉辦弘揚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班會,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深的認識。多層次志愿服務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由內化到外化,培養了學生善待他人、關懷社會的奉獻精神。

篇(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眼前仍然晃動著許許多多茫然的眼睛。沒有生活的目標,沒有目標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確的道路,沒有正常的人生規律,這是現代人們的悲哀!雖然,人人都在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這些道路上,荊棘叢生,暗礁遍布,陷阱隱匿,法網環繞。很多人就在這個路上打圈圈、繞彎彎,直到死,也沒有走上康莊大道,也沒有弄明白這一切。這也是現代人生的悲哀!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力。傳統思想文化對中國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思維方式、道德規范、人生理想等,都處于支配地位。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傳統的思想文化已經牢牢占據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起到主導作用。當然,如何借鑒、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資源,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養等內容,還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需要

多年來由于人文主義的不被重視,加之西方一些外來思想的不斷涌人,對思想活躍的學生們思想產生很大的沖擊,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使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教育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的獻身精神;以“仁、義”為本,點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為先”,傳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格守的傳統美德。學生作為傳統文化的承擔者、體現者,必須擺脫盲目的自在狀態而提升到自覺自為的水平。對于傳統文化主動去接受、舉一反三地接受、創造性地發揮;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劇,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這個機會對我們的思想進行西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學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陣地,利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引導全學生、教化學生,激起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愛國、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社會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對這一優秀傳統要進行認真研究,在大學生的教育中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終身報效祖國的理想,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3.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通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淀而保存下來的歷史精華,已經深深植根于我們炎黃子孫的心底,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遺傳基因”,如果缺乏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就很難有一種廣闊的境界和胸懷。創新教育內容,注重學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講是非、辨善惡,更是核心之一。凡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較重視人的行為自我規范的。這種態度重視人的道德價值觀念,對現代教育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廣博而深遂,有很強的哲理性。以德治國,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協和各邦的寬容精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人道主義精神。正確的繼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將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要發展就必須將理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互補,才能更好的解決新時期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才能有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1.開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課程

完善課程設置,豐富學生知識結構。要改變現有的課程結構,強調歷史傳統、文化和藝術傳統的教育;要設置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采取措施保證這些學科的學習質量。如舉行中國古典文學水平達標測試、設置雙學位制輔以多種形式的選修課;舉辦有關學術講座、書評會、辯論會等,以引導學生接觸古典原著,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要建立一支從事人文素質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以保證教學落到實處。在文化道德素質教育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程,作為必修課讓學生們進行學習。了解與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其中的辯證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們的思辨水平。

2.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習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在學校內開展一系列以弘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目的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對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的學習、實踐列為重點并貫穿在一切活動之中,以一種潛在的作用影響著學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著重大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每個場景、每個細節,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顯得尤為必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有利于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內化。

3.開展經典傳統思想文化導讀活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傳統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系統,強調在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實踐。可以將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便于學生閱讀和接受。倡導學生讀有關經典思想的經典名著,使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各種文藝的方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表現出來,以提高宣傳的效果。

四、 結束語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的傳承與發揚是現代人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必然,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繼承、創新、發揚的過程。學生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時期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要全面實現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使精神文明不斷升華發展、社會和諧進步,就需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我國的各院校更應該從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入手,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觀念、敬業和奉獻精神等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因此,我們吸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并把它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把兩者結合起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段麗君.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華勵志網[J] 2013,6;

篇(10)

香港導演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赤壁》以其強大的演員陣容、壯闊的戰爭場景和恢宏的影片氣勢再現了東漢末年曹操和孫、劉聯盟赤壁廖兵的歷史事件。“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盡管并不在影視發展史上占據主導地位,但取材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影視創作仍然數不勝數,其中,還有許多杰出的創造”。可以說電影《赤壁》就是如此,作為一部華語國際大片,它不僅取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而且影片在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宏大敘事中以現代影視手段融入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影片在敘述歷史故事的同時也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有著娛樂的功能,它也能夠起到傳承文化、教育大眾的作用。《赤壁》的編導組將中國傳統文化以藝術的形式呈現給世人,使觀眾在領略電影藝術魅力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為其間所蘊含的諸多傳統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設置了周瑜和諸葛亮、關羽、張飛、魯肅等人投壺的一個場景。投壺是我國古代一種達官顯貴、文人雅士聚會游宴時采用的一種游戲娛樂方式,它的產生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漢時期更是得到極大的發展,在士人中風靡一時。電影《赤壁》中在曹、吳兩軍劍拔弩張、大戰將至之際,展現周瑜和諸葛亮卻能夠平心靜氣地進行投壺游戲,影片中周瑜說敵人越是張狂,就更需要專注,心靜就可排除雜念,將箭投入壺中。并通過張飛的魯莽言行作為反襯,來表明一個道理,越是在危急的關頭越是要保持頭腦冷靜,惟其如此才能有補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現了投壺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觀影后產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游戲,同時,由于這一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軍事訓練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將跳鞠運用到士卒的日常訓練里,厲兵襪馬,準備攻打東吳的場景。兩漢以降,跋鞠依然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和下層人民所喜愛,比如眾所周知的《水滸傳》中宋徽宗就頗為喜愛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藝側身貴胃。現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頭就是中國古代的墩鞠,這一點已經得到世界足球聯合會的確認。中華文化水闊源長、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吳宇森在電影《赤壁》中將墩鞠這一古老的活動搬上銀幕,鮮活生動、淋漓盡致地將之展現出來,使后人得以穿越歷史的時空,領略這一塵封已久的運動的風貌,感受豐饒厚重的華夏文明。

劍舞也是為世人所熟悉的一種傳統文藝形式,古人把習劍與舞蹈兩種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充滿殺伐之氣的鏗鏘之技轉為摧剛為柔的婀娜樂舞,使得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司馬遷《史記》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現代出土的漢墓中,在許多漢畫像磚上都雕刻有劍舞的圖案,顯示這一舞蹈技藝在當時已經十分興盛。漢以后劍舞進一步得到繼承和發揚。例如耳熟能詳的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述劍舞的詩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駱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舞劍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藝,說明劍舞這種文化娛樂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偉扮演的周瑜身形矯健、姿態優雅,時而矯如游龍、氣貫長虹,時而飄若浮云、靈巧輕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纏綿,剛柔相濟,將劍舞這一技法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舞蹈是流動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劍舞造型就如同一個個優美的雕塑,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美感,使觀眾在獲得審美偷悅的同時,不知不覺受到劍舞這一桂統文化的浸潤與濡染。

中國的漢字不僅能夠表情達意,具有實用功能,而且怡情悅性,具有審美功能,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注藝術,成為妮紫嫣紅的華夏文化百花園中一朵艷麗獻奇葩。在電影《赤壁》中導演也巧妙地將這一傳統文化形式置入其間,影片以張飛習書和小喬練字將之呈現出來。張飛不僅是一員曉勇善戰的猛將,而且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張飛擅長書法,這在歷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其八分書,字體端莊剛直、遒勁有力,他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獨有的貢獻。電影《赤壁》中借張飛習書一幕展現出我國書法藝術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現小喬伏案揮毫的鏡頭,還有影片中周瑜以隸書體寫下“平安”2字的特寫鏡頭,一點一劃間都向觀眾傳達出這一傳統文化的迷人神韻,在潛移默化中入人深切。電影《赤壁》中不僅展現書法藝術,也包蘊繪畫藝術。繪畫是華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千百年而光華奪目,芳馨遠播,《赤壁》電影中反復出現小喬風情萬種的人物肖像畫,在傳情達意,演繹故事的同時也觸發觀眾對這一不朽的中華文化藝術的無限遐思和神往。

電影《赤壁》中也蘊含中國的茶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茶的國度,有著悠久的歷史,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飲茶不僅可以使人延年益壽,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種表征,由飲茶而衍生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們通過煮茶、品茶或酬賓交友、談玄論道,或頤心養性、陶冶情操,歷代文人墨客都篤愛茶藝,茶藝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影片中小喬只身獨赴曹營游說曹操,席間她談茶論藝,論茶、茶具、水質、水溫等對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韻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語闡述茶藝茶道。在屋外“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中,卻于室內營造出一種“小樓明月調箏”般幽靜雅致的環境,侃侃而談,展開了一番關于茶藝的解說,雖然影片中安排這一出戲是要表現小喬為了拖延時間,有利于孫、劉聯軍的進攻,以論茶藝而與曹操周旋,但觀眾從小喬之口中也獲得了一些茶藝的基本知識,影片通過林志玲扮演的小喬的言談,用電影藝術的形式重新診釋了茶藝這一傳統文化,對于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華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國的藝術寶庫中,音樂藝術極為輝煌燦爛,也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樂器,歷朝歷代都涌現出許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晉時期稽康臨刑前彈奏的一曲《廣陵散》成為音樂殿堂的千古絕響,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城樓氣定神閑地彈奏古琴而嚇退司馬鼓大軍的“空城計”一幕,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電影《赤壁》中多次出現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與諸葛亮談論琴藝的場景,周瑜彈琴的節奏時而急管繁弦,緊促迫切,如萬馬奔騰:時而又舒緩婉轉,輕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彈琴節奏的緩急來表露戰場態勢波詭云的變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與此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這一傳統樂器追魂攝魄,動人心神的優美旋律,使觀眾浮想聯翩,沉醉其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周瑜練兵時校場外牧童悠揚的笛聲,不僅深深打動了在場操練的每一個士卒,也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導演將緊張的軍事訓練賦予一種詩意的安排,使得電影故事情節開闔自如,張弛有度。在電影《赤壁》中音樂不僅對于情節的發展和主題的揭示起著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對編導的運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營造出良好的視聽效果,使廣大的觀眾為之擊節贊嘆,同時激發起對中國古典音樂濃厚的興趣,在現代音樂風靡一時,人們翁然風從的情況下,這無疑對于我國古典音樂文化的繼承弘揚頗有好處。 電影《赤壁》不僅展現了諸多的傳統文化樣式,它也將深邃的人生哲理蘊育其中,影片對于真和善給予熱情的謳歌與贊美,對于丑和惡給予無情的鞭撻與唾棄。影片高揚著正義的旗幟,在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意蘊上進一步延伸,生發出深沉的哲理思考。盡管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人們美好的愿望得以實現,但勝利的獲得歷經坎坷艱辛,來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著血流成河,尸橫遍野的戰場,心情沉重地說“大家都輸了”,雖然寥寥數語,音調低沉,卻言簡意賅,振聾發績。因為殘酷的戰爭無情地剝奪了無數鮮活的生命,千百萬人遭受兵資之苦,即便是對于交戰取勝的一方,也無法體會到獲勝后的那種輕松喜悅,只是心頭升起莫名的悵惘與凄涼。影片結尾以小喬不希望萌萌成為戰馬,表達了廣大人民摒棄殺戮,呼喚和平,企慕安寧的強烈愿望。儒家宣揚“和為貴”,反對殺戮、反對殘暴、反對戰爭,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影片《赤壁》隱寓拒絕戰爭,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內涵,也傳達出這一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理念,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上一篇: 美國農業論文 下一篇: 黨的建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 免费在线观看网站亚洲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永久视频 | 亚洲天堂日本美女 | 欧美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