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6 18:31: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一體化的歷史。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帶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本國的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市場,從生產活動到資本運動再到生產要素的移動都突破了國家的疆域,實現了國際化。

在這種國際化的浪潮中,區域性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是國際化的重要表現。這種區域性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最初起步于二戰后的50年代后期。它首先出現于西歐,隨后,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效仿,在短短幾十年間已經遍及世界所有大洲和各大重要區域,以至于哈伯勒(Haberler,1964)將我們的時代概括為“一體化時代”。

在經濟一體化這個炙手可熱的舞臺上,跨國公司當仁不讓地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扮演著世界生產組織者的重要角色,并且伴隨著一體化進程而迅速壯大。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2003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出口競爭力》披露,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

隨著國際化大生產的發展,跨國公司作為跨國投資、經營和管理的組織載體和國際市場的行為主體,在經濟生活國際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比較而言,聯系各國經濟的傳統渠道,如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相對下降。因此,不論從全球范圍來看,還是從某一地區來看,跨國公司都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對旨在加強區內各國間分工與合作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分析,就不能不涉及到跨國公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跨國公司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

縱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條極為有趣又極為重要的線索:現代世界的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是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上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是由微觀層次上的企業生產一體化和宏觀層次上的國家政策協調一體化導致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正是這兩種層次上的一體化的統一。前者可以稱為功能性的一體化,后者可以稱為制度性的一體化。

微觀層次上的企業導向型的一體化,指的是以跨國公司作為主導力量而推動的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利用地區區位優勢可能帶來的規模效益進行跨國界的投資生產等活動,它的這些活動必然會對該區域內的國家的經濟生活產生影響,促進和加強該區域內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這種跨國公司導向型的一體化是企業行為的結果,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發展的客觀結果,是功能性的一體化,而不是由政府行為造成的。

而所謂宏觀層次上的政策協調導向型一體化,是指地區內各國政府間在政策上通過協調,建立超國家的協調機構,推動成員國達到經濟一體化的狀態。這種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建立國際性的經濟協調組織,人為地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甚至制定統一的對外關稅,來實現各個成員國之間貿易、人員、資本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地自由流動,達到本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目的。這種政策協調導向型一體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制度性機構的一體化先于實際的企業生產一體化。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和政府都是推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這兩種推動力量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能促進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推動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規模經濟的實現,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在全球范圍內的均等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向前發展。DunningandRobson(1988)指出,通過跨國公司運作的跨國商業一體化和地區性經濟一體化之間有著本質性的關系。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跨國公司作為微觀層次上的組織,是通過自身的行為和市場的力量,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為主要形式,通過從事國際規模的生產和銷售來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來推動經濟一體化的。而政策協調導向型的一體化則屬于宏觀經濟一體化的范疇,是成員國政府基于自身的需要,通過簽訂協議為生產力和生產要素在本地區的流動和擴張掃除障礙,促進本地區分工深化和創造本地區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合作與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都是二戰后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現象。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隨著這兩種現象的繁榮發展,學術界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比較長的時期內,對這兩種現象的研究基本上是相對獨立進行的。鄧寧撰文稱,迄今為止,人們很少嘗試將這兩種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系統的分析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有關這一問題的經驗資料的搜集也是很不夠的。

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微觀主體的跨國公司,它的行為在客觀上必然會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那么,跨國公司的微觀行為,究竟如何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跨國公司的行為又是通過哪些渠道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產生影響的呢?筆者認為,對上述問題在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認真的研究并做出回答,正是寫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三、跨國公司的市場行為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一體化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是世界各國之間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它是社會生產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一國內部的社會分工超越國界向縱深和廣闊方向發展的產物,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分工主要是宗主國與殖民地、工業國與初級產品提供國之間的以國家為主體的分工,二戰后的國際分工隨著國際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向深度和廣度上擴展。

二戰后,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的配置、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來實現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合成為“不可分”資源、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更強大的生產能力,并將國家間的生產分工和協作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為企業內部的分工與協作,通過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活動,引起世界各國生產、交換、分配等各方面經濟聯系的不斷融合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發展進入了復合一體化階段。在復合一體化戰略下,跨國公司在生產經營進行細分,如研究與開發、采購、零部件生產、加工、裝配和財務等,并將不同的生產經營職能配置在公司整體需要且最能發揮作用的國家或地區,形成跨國界的價值鏈。設在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子公司與母公司、其他子公司互相配合,執行整個公司的某項或全部職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跨國公司更多的不再是一個層級結構,而是一個網絡結構。例如,美國福特公司的菲斯塔(Fiesta)汽車在歐洲的生產組織情況就是一種典型的區域性網絡化生產,歐洲福特公司設在英國不同地方的子公司分別生產充電器、配電器、儀表盤、油表、水表、插座、火花塞和絕緣器等;在比利時亨克生產車身部件、車輪;在德國維爾弗拉特生產變速器、引擎;在科隆生產車身底盤;在法國波爾多生產變速器;最后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和德國薩爾路易進行組裝,產品主要供應歐盟市場。不僅如此,福特公司還逐步將其部分研究設計、人員培訓等職能配置在不同國家,建立起復雜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

由此可見,戰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是全球范圍內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建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2.跨國公司的并購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跨國公司因為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跨越各國的貿易壁壘等原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不同地區設立了生產機構。這種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和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加深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戰后歐洲的經濟一體化就和西歐跨國公司在本區域內的直接投資有著密切聯系。以英國、德國為例:1962年~1988年間,英國對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9.2倍,而同期對全球直接投資總額僅增長6.1倍。德國的跨國公司多年來一直把前歐共體視作其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比重大體維持在30%左右,投資總額從1976年的15.8億馬克上升到1988年的64.5億馬克。與此同時,英國和德國也成為歐共體其他成員國資本投資的熱點地區。1962年~1978年,前歐共體公司(不包括石油公司、銀行及保險部門)對英國的直接投資從1.34億英鎊提高到20.32億英鎊,年均增長18.5%,比同期外國公司對英國直接投資總額年均增長率高出5個百分點。1986年,前歐共體其他成員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額為24.41億英鎊,1989年上升到45.78億英鎊,分別占同期英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0.5%和53.6%。1962年~1985年末,前歐共體對德國直接投資累計額達294.8億馬克,占同期全部國家在德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1%。

正是這種跨國公司的區域內部的交叉直接投資,將傳統的國家間分工轉化為企業內分工,加深了區域內各個經濟實體之間的協作的依賴,為日后政府間簽訂經濟一體化條約提供了內在的經濟凝聚力。因此,跨國公司在區域內部的直接投資對該區域的國際經濟一體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促進區域內外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一步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量

由于國內市場的狹小制約了規模經濟效益的發揮,隨著企業跨越國界的擴大經營,區域內相互投資增加,貿易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國際區域內各國相互之間的貿易流量的大小是理解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我們以歐盟為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在歐盟內相互投資的增加,歐盟內部貿易額也持續增長。有資料顯示,歐盟內部貿易額占當年貿易總量的比重逐年擴大,從20世紀60年代的34.5%上升到2000年的64%,幾乎翻了一番。

4.跨國公司對區域內的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

比較優勢、國際分工和規模經濟僅僅是形成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潛在條件,而擁有一個巨大的或潛在的購買力市場,則可以將潛在條件轉化為現實條件。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投資是自己與東道國之間的互利互惠,區域內的大規模相互投資將使區內市場深化和擴大,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得以加深。

5.跨國公司的發展加劇了世界市場的壟斷和競爭,而當代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正是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外在動因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張,它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他經濟組織。目前,跨國公司已控制超過40%的世界生產和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貿易量超過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并掌握了世界上80%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壟斷了75%的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金融領域和勞務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顯然,今天的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原料貿易、制成品貿易和技術貿易。因此可以說,今天國際市場競爭已經主要體現為跨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

這種日趨激烈的競爭,使一些經濟實力薄弱的小國和發展中國家,難以承受國際市場上的劇烈變化。因此,它們一方面要組建本國的跨國公司,另一方面有必要與實力雄厚的經濟大國結成聯盟,彼此協調。那些實力雄厚的經濟大國為了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保持其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優勢,也需要聯合中小國家的力量,協調行動。

四、結論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確實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

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規則、促進了區域內經濟活動的國際化、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量、深化了區域內市場、加劇了世界市場的壟斷和競爭。通過這一系列的方式,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加速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高樂詠: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市場開辟與市場替代的統一[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2]茆訓誠:跨國公司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J].上海經濟研究,1998(6)

[3]萬建強:跨國公司一體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J].經濟縱橫,2001(8)

篇(2)

跨國公司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兩股最重要的力量。兩者共同之處在于都促進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推動國際分工深化和規模經濟實現,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在全球均等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向前發展。兩者不同之處在于,跨國公司是微觀經濟一體化,由市場力量推動,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為主要形式,從事國際規模的生產和銷售以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這種一體化構成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微觀基礎。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屬于宏觀經濟一體化范疇,是成員國基于市場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鑒定協議來為資本在本地區擴張掃除障礙,促進本地區分工深化和創造本地區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還可能形成政治方面的合作與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構筑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宏觀基礎。由于這兩種一體化在運行層次和運作機制上的不同,形成了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兩個主要動力源。但是,這兩者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向前發展。本文旨在研究跨國公司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互動關系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一、戰后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的原因

戰后,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在全球的蓬勃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自市場經濟生產方式在全球確立以來,資本積累速度的加快及資本逐利的本性受單個國家尤其是小國的資源與市場局限無法滿足資本擴張的需要,戰前的殖民地開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但列強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通過戰爭方式獲得的資源與市場很可能再通過戰爭的方式失去。另外,戰爭也破壞了生產力和資本擴張的機制,破壞了生產力和資本向縱深進一步發展的環境條件。顯然,從戰爭轉向合作是解決這一矛盾更可行的途徑,于是通過一定的制度調節,由資源爭奪轉向資源共享,從軍事競爭轉向經濟競爭,逐步成為戰后各國的共識,這在實際上便構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化在戰后迅速發展深層次認識的基礎。

科技革命和生產力在戰后的迅速發展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發展提供經濟基礎。由于生產力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強烈地逾越國界的要求時,實際上使一國市場無法承受如此分工與規模經濟,另外,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使新技術和新產品的R&D費用不是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國所能承受的。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跨國性的集體力量或協調來解決,經濟一體化組織成了解決這種問題的一種較好選擇。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只構成一體化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甚至唯一條件。一體化還需要有下述條件才能形成:一是當生產力發展到產生逾越國界的要求卻遇到來自其他地區對商品、資本流動設置的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而這種障礙又難以在世界范圍內通過雙邊談判予以解決時,才有可能率先在本地區形成區域經濟組織,以便在局部范圍內妥善加以解決;二是當生產力發展的逾越國界要求退到了來自其他地區商品與資本的嚴峻挑戰時,需要依靠地區組織來保護其成員國產業,確保對本地區市場的占有;三是組成一體化的成員國必須同處于一個經濟區域中,而不是困于純粹地理意義上的區域,經濟區域是指區內諸成員國經濟具有競爭性(可以實行產業內分工)或互補性(可以實行產業間分工),有長期交往傳統,否則,即使在同一地理區域里形成一體化組織,也難以獲得真正發展,這是一體化形成的基礎條件(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便是典范)。戰后蓬勃興起的遍及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多或少與上述條件有關。

這就告訴我們,并非所有生產力逾越國界的國家都能具備實施一體化的條件。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能與其他國家成立一體化組織。在有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中,主要是選擇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種矛盾(這也是跨國公司大多產生于發達國家的原因)??鐕景裄&D、生產、銷售、服務等諸價值鏈增殖環節分解到世界上各個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國家,把生產力發展與資源和市場的矛盾分散化,充分利用東道國的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等優勢來解決一國無法承擔的生產力逾越國界的要求,跨國公司也利用規?;a和各國要素價格優勢組合出價格最低,且最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勞務,跨國公司遍布世界的子公司和營銷網絡,把市場交易內部化,使生產力發展大公司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區域經濟組織具有一定的排外傾向,區外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內的大量投資來繞過這種人為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在實際上也促進了戰后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擴張。早在歐共體成立不久,美國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廠遷到歐洲去”的口號,以避免歐共體的歧視性關稅降低其產品的競爭力,以1966-1977年這一時期為例,在1966年美國企業的海外分支機構向世界市場上出口的制成品總額中(不包括返銷美國部分),有46%是設在歐共體的分支機構生產的,到了1977年這個比例上升到64%;北美自由貿易區剛剛運作,日本跨國公司便把投資重點轉向墨西哥,企圖通過這塊跳板來減少美國關稅對其不利的影響。

戰后通訊和運輸的迅速發展及其服務費用迅速下降,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世界銀行、IMF和GATT(WTO)等機構的成立及其對國際經濟的協調也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其他如聯合國的調節、多邊國際協定的執行等,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推動區域經濟宏觀一體化

跨國公司作為一種市場的力量,其觸角遍及全球各個角落,不局限于民族利益和國家疆界,通過跨國經營活動,追求全球性的機遇、抉擇和效果,以獲得企業全球戰略的實現和最大限度的利潤。如果跨國公司在某一區域不斷投資,便會促進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這就是說,作為微觀層次的跨國公司,其市場機制力量能夠推動作為宏觀層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

縱觀當今最成功的兩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立主要是由于跨國公司在區內大量投資,使區內比較優勢上升,從而為推進一體化創造條件。

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為何能與發達國家美、加實施經濟一體化,主要原因便是美、加跨國公司對其多年擴張和滲透的結果。1955-1989年間,美國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資總額從6.07億美元增加到70.79億美元,增長了10.7倍,分別占當年對拉美投資總額的9.2%和11.5%。事實上,美國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資者,在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中,美國資本占60%以上,1980年在墨西哥的2349家國外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美國和加拿大分別占總數的79.7%和2.6%。美國和加拿大跨國公司多年來在北美一直屬優勢的投資比例,使得北美三國貿易自由化和生產一體化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之前已悄然出現,美加墨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已很高。這說明,跨國公司在區內的擴張已為其創造了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條件。

為什么跨國公司微觀一體化能夠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基礎條件的實現,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跨國公司在一個區域內投資促進了區內國家比較優勢的提升??鐕驹趨^內擴張,將傳統的國家產業間分工,轉化為企業之間的產業內分工,這種分工形成的規模經濟使該區內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區內各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來重新定位自己的競爭優勢。這為跨國公司以本地區為出發點重構企業的區位優勢、技術壟斷優勢和經濟資源優勢,還可以使那些本來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或者優勢并不明顯的國家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使跨國公司優勢定位外化在國際比較優勢中,讓其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可能性。

2.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游戲規則,進而趨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基本的規則。如果經濟純粹在一國之內而不發生跨越國界的要求時,國際經濟活動并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規則,它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帶有很大的隨機性,這對國際經濟交往產生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當資本開始國際化時,東道國在根據自己國情吸引外資時,也逐漸改變國內立法,接受國際慣例,對跨國公司活動的游戲規則如國民待遇原則予以認同,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既給自己帶來了利潤,又實現了其區域戰略和全球戰略,也使東道國實行更開放的對外經濟發展政策,優化了國內的法律、政治和人文環境……這些變化都是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3.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比較優勢、國際分工、規模經濟僅僅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潛在條件,擁有一個巨大的或潛在的購買力市場,可以將潛在條件轉化為現實條件,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投資是自己與東道國分享互惠互利,區內的大規模相互投資將使區內市場深化和擴大,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實現。

如果該區域經濟發展遇到外來的阻礙和威脅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便會很快建立起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充分利用自己的經濟比較優勢,優化制度環境,吸引跨國公司來本國投資以強化自己的經濟優勢以及相互優勢,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出困境的便捷之路。

三、區戰經濟一體化促進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形成促進了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這是因為:第一.區域經濟一體化引發了投資創造和投資轉移效座。這是與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相對應的現象。投資創造主要是指,關稅同盟建立以后產生的貿易轉移現象,使區外的企業產品進入該市場變得困難,因此,區外大量直接投資涌入區內,在那里建立分支機構和占領成員國市場。而投資轉移則指先前進入的企業,為了利用市場統一以后所提供實現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的機會,對該地區的生產經濟活動進行重新布局,即進行生產合理化方面的投資;第二,區域一體化使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發生了變化,并且為跨國公司實行復合一體化的經營戰略提供便利。傳統上,對外投資作為要素流動的一種形式,與商品流動之間存在著某種替代關系。可以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刺激資本的國際化和一體化。因而,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特征便是在宏觀層面從制度上保證了跨國公司在區內的微觀一體化的順利實現。因為一旦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通過區內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政策的推動,使區內的跨國公司在這塊已經“圍起來”的商場上較易占據優勢地位,使其在區內擴張更具有便利的條件。而且,一體化組織還會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微觀一體化的實現。如歐共體執委會在70年代曾援用《歐洲共同體條約》的有關條款對美國大陸崩頭公司吞并一家荷蘭公司實行了嚴厲的制裁,80年代還制定了一項10年的“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開發戰略計劃”,目標是將西歐在世界技術市場的占有比重從那時的10%提高到90年代的30%,這些傾斜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區外的競爭對手,有利于共同體成員國的跨國公司對這些重要行業的滲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保證還表現在,如關稅同盟是實現對內取消關稅和數量限制、對外統一關稅,關稅消除后,市場隨之擴大并向縱深發展,為區內各國產業間分工轉向產業內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各國無法再運用關稅或非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市場;必須面對區域內其他成員國之間的激烈競爭。為了在競爭中保持不敗,各國公司便加速對區內直接投資的步伐,成員國之間資本的相互滲透也會加快,這樣便促進了跨國公司在區內的微觀一體化。例如,在歐共體內,1959中的西德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5.47億美元,其中在西歐的投資為1.97億美元,而到1978年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318億美元,其中對西歐的投資增至212億美元,分別增加57.1倍和106.6倍,英國1971年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總額為985億英鎊,占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4.8%,1973年加入歐共體,1974年對歐共體直接投資總額達到22.82億英鎊,占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1.9%,分別較1971年增加1.3倍和上升7.1個百分點。

到了80年代,由于對內部統一大市場的預期,四大流通尤其是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給區域經濟微觀一體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從1984年開始的6年時間里,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從405億埃居猛增到3534億埃居,平均每年以54%的速度增加,這一不平衡發展趨勢的直接結果是,成員國相互投資在對外投資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大,從1984年的19%上升到1989年的52%。這種狀況表明,區域經濟一體化反過來又促進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宏觀一體化對微觀一體化推動作用發生的根本前提仍然是區內各國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這里宏觀一體化的作用僅是在為潛在的微觀一體化顯性化掃清障礙。當前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實踐由于缺乏微觀經濟一體化的堅實基礎,所以比較脆弱。一些發展中國家企圖用協議分工和協議投資的方式進行一體化實踐,更是違背了市場經濟的最基本準則,其困境的出路是必須在區內形成比較優勢之后才能實行一體化。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之間的互動與進一步融合

篇(3)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驅動力

(一)區域金融的擴大及深入發展

現今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種形式。虛擬經濟的擴張又主要與金融相關,包括金融秩序、金融創新、金融監管等(這些金融表現又正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加強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連通性,推動著實體經濟(制造業、采掘業、加工等工業)的發展。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曾提出過“將廉價的虛擬經濟轉化成實體經濟”與“經濟一體化”雙贏的美妙構想,那么,多年之后,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乃至世界經濟一體化,也將有達到雙贏的可能。

(二)成員國之間各行業橫向分工水平程度相當,是一體化得以發展的基礎

產業的國際分工,在發揮各國專業化優勢的同時,又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益。以此為基礎的區域集團不易破裂,具有內部凝聚力的比較優勢,當遭受全球性的危機時,各國承受的壓力相當。同時,若成員國的產業水平較低,其遭受風險的危險就越大,相反,若產業水平較高,其承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穩步發展的幾率也就愈大。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的內部成員國總體勞動水平較高,生產成本較低,且與世界最低生產成本相距較小

一體化的形成通過貿易轉移帶來利益。若成員國形成同盟后,與同盟國的貿易往來成本高于非成員國的貿易成本,那么,集團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將受到相當大的制約,也就缺乏鞏固的基礎。

(四)成員國內部的供應與需求彈性要求比較高

一體化的組建,撤除了各種障礙,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和消失,大大減低商品的價格。若成員國的昂;需求彈性較大,那么需求會大幅度的上升,從而出現貿易創造,增加社會福利。同樣,若生產彈性較大,生產障礙消除后,可迅速增加,替代從非成員國的進口,提高社會福利。從另一角度看,當金融危機卷入區域體中時,因起源國的本幣貶值而進口商品價格降低,若需求彈性大,從國際貿易轉移角度分析,其創造的福利也能保持正值。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傳導

金融危機的是怎樣傳播,以至全球蔓延?其主要是以“溢出效應”為傳導機制。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的流通是其主要渠道。貿易溢出是指一國投機性沖擊造成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或幾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經濟基礎,從而可能導致另一個(或幾個)國家遭受投機性沖擊壓力。主要是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實現的,即一國金融危機造成的貨幣貶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對于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影響國內經濟(國民收入減少)而減少了向其貿易伙伴國的進口。一個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導致的本幣貶值使得該國商品和勞務的相對價格下降,出口競爭力增強,對其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增加而進口減少,導致貿易伙伴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減少,損壞貿易伙伴國的經濟基礎;本幣貶值使得貿易伙伴國向其進口的商品、勞務價格水平下降,導致貿易伙伴國的價格水平下降,消費價格指數的下降使得其居民對本幣的需求量減少,于是本國居民兌換外幣數量增加,導致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減少,貿易伙伴國的競爭力下降,失業率上升(尤其是出口部門),若政府期望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緩解國內失業壓力,就可能誘發投機性沖擊。另外,本幣的貶值,損害了本國經濟,使本國國民收入減少,對貿易伙伴國商品、勞務的進口需求減少,從而使貿易伙伴國的出口量下降,貿易收支惡化,誘發對它的投機性沖擊。投機性沖擊的誘導,導致貨幣危機,造成其市場流動性不足,迫使一個市場上的金融中介清算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在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的市場上的資本大規模抽出者,在此國的大量資本的外逃,從而造成另一個市場對流動性不足,即金融資本的溢出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這樣的“溢出效應”,并非僅存在于兩個聯系體之間,而更多的是產生連鎖反應,影響第三國或更多的經濟體。

三、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一)從靜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效益的影響

1.貿易效益

金融危機產生的貿易效應危機,主要在以實體經濟為主的一體化集團。以東盟國家為例,在此次危難中,身處全球金融危機漩渦中心的美歐日市場多年來一直是東南亞主要經濟體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其國內需求已經并將繼續出現下降,甚至還有出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可能。海外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出口急劇下降,將東南亞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拖入泥潭。

2.福利效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會產生福利效應。在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初的幾年間,墨西哥的就業率增長了17%,新增加了150萬個就業職位,加拿大的就業率增長了15%,新增了230萬就業職位,美國就業率增長了12%,新增加了220萬就業崗位。而在當下,美國頂級機構的破產,自身失業人口創歷史新高。失業人口向他國流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社會福利水平受到影響。再者,各國政府積極撥款救市,使用于福利的資金減少,加重了效益的負擔。

3.投資效益

投資創造效應是區域集團經濟效應的重要部分,其來源包括區內成員國相互投資的增加,何區外非成員的投資。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為保護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已有了聯合關系,也會以因資金的短缺而引起投資來源枯竭或現有資金抽逃。另一方面,為補救金融市場,各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市,擴大內需,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這將造成需求的增加,但因缺乏資金,生產滯后,造成供需不平衡,原本應有的經濟效益甚至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

(二)從動態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未來發展的影響

1.利于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體制出現

此次金融風暴背景下,各大政府救市背后,孕育著新的經濟政治體制革新。歐盟以圖改造自由經濟模式,推崇國家集權經濟模式。這樣的形式不難看出,世界經濟已經出現試圖改變戰后至今,一直以美國為主導的局勢。重病之后尋求治病的方式,世界各理性經濟體也一樣。主體國家的利益不同,地位權重不同,新體制爭鳴局勢的出現成可能。這將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2.各集團內部成員國宏觀調控影響度加深,一體化區域的相互影響控制加強

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技術不夠成熟,進入監管秩序失衡,房地產業的泡沫經濟引起全球總有效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的供給的過剩,是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那么,各聯合經濟一體化主體國家,必須擴大自身與關聯方共同市場的監管與控制力度。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一體化集團,內部成員間及與其他發達的第三經濟一體化主體,也會加大合作和技術創新的吸收,力求改變實體經濟受虛擬金融的強大牽制。

3.對以實體制造業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金融危機也帶來一些機遇

實體業的受限對于發展中的經濟一體化集團是其發展受阻的因素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以歐美為主的金融風暴的席卷,在其投資難度加大,各投資商必將尋找新的投資出路,這就有可能對出口制造業為主的新興經濟體造成一種“到逼機制”。這樣,迫使企業升級發展,加快追進步伐,并且,從長遠看,世界范圍內,大量資金尋找投資機會時,會避開因金融危機處于動蕩中的發達經濟體,而選擇高增長發展中經濟體作為新目標市場。同時,對于后者而言,還有吸納國際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的機遇。

篇(4)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3-0233-02

0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它使世界經濟在趨于融合的同時,又不斷地以一些地區為核心進行聚合。在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新一輪。原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持續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并向更高的層次和形式發展。同時,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從自身的現實利益出發,積極尋求建立雙邊或多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作為一個處于快速成長時期的大國,我國也正在成為新世紀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1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問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為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特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根據合作國家政府的態度,可以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兩種類型:消極的一體化和積極的一體化。前者是指合作國之間消除了一切貿易障礙,在一定區域實現了自由貿易;后者則指成員國為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積極調整現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規章和協調機構以促進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區域的空間系統至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國際區域、國家區域、國內區域。形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差異,其中區域產業一體化在企業分工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外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體系;城鄉經濟一體化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立起對外部資源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的城市化體系;市場一體化在消除了貿易障礙的基礎上建立起資源自由流動的統一的市場體系。區域經濟一體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形式。區域合作與競爭已成為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流,國際市場上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已非單個的貿易伙伴國,而是那些以區域聯盟形式出現的群體國家。

2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狀況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得到了進一步推進,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經濟市場化、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的進程已經不可逆轉,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巨大挑戰,通過自身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增長方式向集約式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作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可以從中獲益。

目前,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加強,以資源整合為重點、以工業化、城市化為方向的經濟區逐漸形成。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程度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整個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嵌套在這幾大經濟圈中的還有一些局部城市群,比如京津冀經濟圈、山東半島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廣佛同城化等,這一區域的經濟合作比較成型,發展速度較快,主要驅動力是區域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內在需求,市場機制占主導因素。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于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比如延龍圖一體化、沈撫同城化、鄭卞一體化、武漢城市圈、長株潭一體化、成渝經濟區等。與海岸線一帶相比,這一區域發展相對緩慢,一體化動力除市場機制的作用外,較大一部分要靠政府主導和政策調控。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后的經濟區域。比如西咸一體化、關中天水一體化、烏昌一體化以及正在規劃中的酒嘉一體化。這一區域經濟發展落后,一體化過程市場機制的作用不顯著,主要靠的是政府政令的調節。

3中國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的問題思考

在全國性的城市一體化熱潮中,如何實行“城市一體化”的整合發展,促進城市間合理空間格局的形成,就成為我國當前培植新城市群,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3.1 行政障礙造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實阻力經濟一體化最大的障礙是在行政方面,當前在我國各個地區之間沒有關稅,執行的是統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從國家的角度講,各個地區之間是沒有貿易障礙的。但是,由于受行政區劃影響,不同行政區之間還存在市場分割現象。這實質是由行政壁壘造成的,行政壁壘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對本區域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憑借行政權力對市場進行不合理的干預,以行政區劃為界限主觀分割統一市場的行政行為和政策表現[1]。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合作的障礙就是隱藏于行政區域背后的行政障礙及其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

3.2 交通、通信與網絡等基礎設施是經濟一體化的必要條件

目前在我國的現狀是,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這對經濟一體化發展構成了一定的阻力。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交通的建設以及通信和網絡的發達為要素的流動創造了條件,進而推動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3.3 缺乏一套跨區域協調管理機制是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普遍障礙在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會涉及到區域發展中需要跨區管理的一系列問題。而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很多地方政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協調的公共管理組織。因此,在沒有一個代表整個區域利益的組織之前,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難以開展,而良性的、高效的、區域的公共資源管理機制也無從談起,區域內單一城市的利益最大化也很難與整個區域利益統一,必然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的失調[2]。

4中國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措施探索

在未來的10-20年,針對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現狀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4.1 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由行政機制改革入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除了市場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對于發展區域經濟的態度和支持力度。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基本都牽扯兩地甚至更多政府部門,要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應建立政府協調機制, 首先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其次,政府職能應規范化和法律化,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最后,建立跨區域的協作組織[3]。

4.2 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初期,建立一套對政府經濟一體化的績效考核機制從目前已經開展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地方發展經驗來看,在現行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下, 各地政府都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由此產生的地方保護主義使得制度化的合作機制很難正常運行,甚至合作機制難以形成,華東師范大學李建勇在其博士論文中的觀點認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益沖突的主要途徑之一是通過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來制定科學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 并總結了政府績效的評價方式和程序。通過政府對經濟一體化的績效考核,能有效的增強政府部門對區域經濟一體建設與發展的動力,達到雙贏合作,從而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4.3 經濟一體化建設中,要重視各方利益補償機制建設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一體化過程中必然影響部分地區的經濟利益。對于政府而言,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帶來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經濟一體化并不是對所有地區搞平均,對于經濟利益受損或暫時由于一體化的實施而延緩了經濟發展速度的地區應該以多種形式給予利益補償。

參考文獻:

[1]操世元,姚莉.論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行政壁壘[J].嘉興學院學報,2006,(5).

[2]李興國,姜文超.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論壇,2008,(3).

[3]王德忠,吳琳,吳曉曦.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4]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5]許寧寧,儲亞玲,劉總理.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分析與問題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8,(6).

篇(5)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美洲自由貿易區;影響對策

引言

戰后的世界經濟是以貿易、生產、乃至經濟政策趨向全球一體化為特征的,而這種一體化又首先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形式表現出來。20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一體化的蓬勃發展對世界經濟諸領域、世界經濟的總體格局以及國際經濟秩序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區域一體化過程在全球展開,形式日益發展,排他性日益減少,合作領域日益擴大,從而為全球一體化的最終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論文在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美國和拉美對組建美洲自由貿易區各自所抱的動機及各自經濟一體化的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接著對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進程及其進展受挫的原因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最后分析了美洲自由貿易區的組建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并指出了我國應該采取的幾點對策。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新現象。它首先出現于西歐,其后,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仿效。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涵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維納(J.Viner)于1950年在《關稅同盟問題》一書中首先引入了關稅同盟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當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核心。寫作

在維納提出現代關稅同盟理論之后,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J.Tinbergen,1954年)第一個提出了經濟一體化的定義。他認為,經濟一體化是指有關國家貿易的自由化,并將經濟一體化分為消極一體化和積極一體化。他認為,消除歧視和管制制度,引入經濟交易自由化是消極一體化;而運用強制的力量改造現狀,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為積極一體化。[1]

英國經濟學家賓德(J.Pinder,1959年)引申了牛津字典關于“將部分合成一體即一體化”的解釋,指出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不僅允許商品在它們之間自由流動,而且還允許生產諸要素自由流動,為此消除各國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各種歧視,做出一定程度的政策協調。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Balassa,1962年)在其論文中將經濟一體化定義為既定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作為一個過程的一體化意味著取消國家間的經濟歧視,強調了動態性質;作為一個狀態的一體化意味著國家間不存在各種經濟歧視,強調了靜態性質。[2]3

前蘇聯學者馬克西莫娃(Maximova,1976年)提出的有關經濟一體化的定義認為,一體化是國家經濟間發展深層次且穩定的生產分工關系的過程;是具有同類社會經濟體制的國家群體框架內的國際經濟實體的形成過程,這一經濟一體化過程顯然由統治階級所操縱,因而,也是一個商品化的過程。這一定義更多的是從政治經濟學出發,而不是從國際經濟學出發的。

霍茲曼(Holzman,1976年)強調,一體化是一個成員國家間相似產品和同類要素價格一致化的狀態。也就是說,經濟一體化是成員國間在有關便利的制度支持下貨物、服務和要素流動無障礙的狀態。這一認識實質上將區域一體化的討論由關稅同盟進一步引向了共同市場的層次。曼尼斯和素邁(Mennis和Sauvant,1976年)的研究則將經濟一體化同產業部門的融合,政策和行政的統一聯系起來。

馬洛和蒙蒂斯(Molle,1988年)強調了一體化中傳統經濟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派內克(1988年)的研究則提出了一體化同開放經濟及經濟相互依賴等觀念的差別。[3]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是隨著實踐的而演進的。這一定義所揭示的內涵在于:首先,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志是成員國之間關稅等貿易障礙的消除;其次,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產分工是一體化的根本原則;最后,區域一體化的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國能獲取比單獨一國時更大的利益。[4]

我國國內的學者們也對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們對于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的產品和生產要素可以無阻礙地流動和經濟政策的協調,一體化程度的高低是以產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差別或范圍大小來衡量的,從而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也有不同的形式。[5]區域經濟一體化指的是:在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推動和各國謀求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主觀努力的綜合作用下,特定區域內的國家或地區通過達成經濟合作的某種承諾或者組建一定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謀求區域內商品流通、要素流動的自由化以及生產分工的最優化,直至形成各國經濟政策和區域經濟體制某種程度的統一。[6]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其不同的組織模式。以一體化的目標高低為序,最低層次的是“自由貿易區”(FreeTradeZone)。在這一組織形式下,區內各國取消內部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成員國的對外貿易等各項經濟政策仍保持獨立。

在自由貿易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關稅同盟”(CustomsUnion),同盟內部除了商品自由外,最關鍵的是建立統—的對外關稅,從而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取得某種程度的一致。

較關稅同盟再高一層次的是“共同市場”(CommonMarket)。除了統一貿易政策外,各國間還實行各種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

篇(6)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國際財政是伴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展和國家間經濟依賴的日益加強而在財政關系領域形成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是財政和國際經濟相結合的產物。關于國際財政的定義(董勤發,1997),理論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從世界或全球角度來看的財政,即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另一種觀點是把國際財政看成是國際經濟中的財政,是國家財政在國際經濟中的延伸或變種,是國際經濟中的國家財政活動,是不同國家的財政通過國際經濟交往而相互聯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財政關系。與國家財政相比,國際財政具有一般財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國際性、整體性、復雜性和協調性等特點(林品章,1995)。雖然在歐盟的財源籌集方式、國際稅收合作組織研究以及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于1999年提出的對電子郵件開征“比特稅”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的影子,但在現代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國際財政就只能是國際環境下財政的作用問題。它主要表現為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財稅制度協調和財政利益分配,是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是國家間的財政關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財政存在的客觀前提在于國民經濟中的市場失靈。同樣,國際財政的產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首先,國際財政作為國際經濟活動中財政問題的國際化,其基礎是市場經濟;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決定的國際市場失靈,就直接成為了國際財政存在的理論基礎(董勤發,1997)。其次,基于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利益目標追求,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直接構成為各國政府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嚴重阻礙,因此,尋求和實現各國政府間的財政協調和合作,是國際財政存在的現實基礎。

從國際財政產生和存在的理論和現實基礎的角度出發,國際財政存在的意義就是矯正國際市場的失靈和實現各國財政的協調和合作。同時,又由于當前并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世界權力機構,也就不可能有一個制定、頒布和執行國際課稅和支出方案的“國際財政當局”,更不可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世界范圍內的全球財政制度。因此,國際財政只能采取多國財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據合作的程度,國際上多國財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為財政協調(FiscalCoordina2tion)、財政同盟(FiscalUnion)和財政一體化(FiscalIntegration)。這三種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中,財政協調是以既有國家為基礎的國際財政合作形式,是國際財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強調財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協商性,如現有的各種國際稅收協定等;財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國家的讓渡為前提,它強調財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強制性,往往是區域經濟共同體中較高級的合作形式,如歐盟內部廢除關稅、統一增值稅等;財政一體化則以國家財政的完全讓渡或消失為條件,實行超國家財政干預,它是最高級的財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現實性,所以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理想化的財政合作形式。而根據不同的國際經濟發展水平和程度,國際財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一般而言,國際財政協調是當前國際財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內容,國際財政研究的理論體系也主要是圍繞著國際財政協調來展開。①

三、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財政問題,是國際經濟活動中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研究的范疇。而通過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框架的分析,我們找到了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實質上就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因此,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相結合的角度,我們可以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本質上就是要詮釋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性的運行機制及意義,通過推進和實現區域內外各經濟體的財政協調和財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著從國家財政到國際財政的思路,借鑒馬斯格雷夫等人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的闡述,通過在傳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中引入政府及其經濟活動———財政這一變量,一種解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的新視角和分析方法———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②它大致由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部分構成。

國際區域財政導論主要闡述國際區域財政的含義、產生、研究范圍及方法等內容。借鑒國際財政的定義,我們可以給國際區域財政做出這樣的界定:它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財政問題,是國家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延伸和發展。換言之,國際區域財政就是國際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家和國家間的財政關系,是我們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層面的一種視角和分析框架。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也有著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導致的市場失靈即國際區域市場失靈,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產生的理論基礎。由于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異而形成的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經濟體不斷尋求財政協調與合作的努力,現實地演繹了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傮w看來,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性質依然是財政學和國際經濟學的有機結合,研究范圍也包含著財政協調、財政同盟和財政一體化三種形式,且它們不同程度地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國際區域財政也應遵循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方法(董勤發,1997),即國家主義分析方法與世界主義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

國際區域財政支出主要探討國際區域財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應。具體而言,國際投資和國際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現,前者類似于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后者則更多地具有政府轉移支出的性質或類似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意義。國際投資的基本理論和效應分析,是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綜合國際經濟學領域的國際投資和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分析區域財政支出中國際投資的框架。從現實來看,國際投資制度主要由各國家的投資制度、雙邊層次投資制度、區域層次的和多邊層次的投資制度構成,且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陷并成為國際投資的阻礙,因此,要從制定更權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資制度和高標準的國際投資保護制度及公正高效的爭端解決制度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創新(柳劍平等,2005)。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國際援助在傳統的國家財政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基本作用(鄖文聚,2000),主要是緩和國際政治經濟矛盾和促進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短期性、政治性和經濟戰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國際援助特有的規律和運行規則總體上與作為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形式的內容和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各經濟體之間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必須著力構建一個能有效協調區域財政關系的經?;⒅贫然膰H援助制度。

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主要研究國際稅收、國際債務和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等問題及其經濟影響。國際稅收是國際財政大廈相對獨立的體系和重要支撐,同樣也是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內容。國際稅收的研究,不僅表現在早期對國際稅收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當前對國際稅收競爭、國際稅收協調、國際稅收合作與國際稅收組織、貿易與稅收摩擦、反吸收調查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和擴展。由于受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發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約,國際區域財政中的國際稅收除國際稅收協調這個核心以外,還涉及到國際稅收同盟和一體化等表現形式,這在歐盟的統一關稅、統一增值稅和“自有財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證。也就是說,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國際稅收,必須密切關注和分析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下國際稅收的各種具體形式和效應。關于國際債務的理論研究,我們可以在國際金融研究和國家財政的債務分析中找到較為完整的內容和體系。如何從現有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出發,立足于促進區域經濟穩定與發展,探討區域國際債務的規模及效應和債務監控體系,構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的國際債務運行機制和風險防范體系,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框架中的國際債務研究的主要內容。此外,為了避免如聯合國財政危機中的會費問題的尷尬,還應該積極研究關于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方式,使區域國際組織能夠高效正常運轉,確保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組織作用的發揮。

國際區域財政政策主要研究區域內外財政政策協調機制及其實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各國獨立分散決策的低效率,在不同程度上減低各國政策之間的相互沖突,共同應對突發事件的不良影響,穩定各國和區域經濟的穩定運行,獲得經濟開放帶來的多方面利益,只是這種協調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國政策的自主性。區域財政協調的理論分析指出,協調政策會減小針對繁榮或蕭條的財政擴張或收縮的溢出效應;在協調計劃中,任何國家的財政擴張或收縮都應該考慮伙伴國的財政政策所導致的溢出效應,它要求伙伴國的財政政策取向相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的協調,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既包括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又包括區域內外財稅政策之間的協調;而狹義主要是指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即各國在制定國內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各國間的磋商等機制和方式來實現財政政策的協調。從政策協調的程度來看,又可以分為信息交換、危機管理、政策目標和行動的一致性協調、全面協調及聯合行動等層次;從協調方式的角度,可以分為相機性協調和規則性協調兩種。還需指出的是,國際區域財政政策協調還涉及到區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等的協調,它們共同構成區域宏觀政策協調的主要內容。

總之,國際區域財政作為一種重要的區域性制度安排,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而國際區域財政研究基本框架的構建,不僅是這種區域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內容和表現,而且還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政府經濟行為及其效應分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注釋:

①馬斯格雷夫教授從財政的國際協調和發展財政兩個方面概括和總結了國際財政的基本內容;而董勤發則是結合財政的經濟職能從國際財政合作形式的角度來構建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

②區域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區域財政也多以行政區劃確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區域為研究對象,但本文所論之區域指的是國際區域,國際區域財政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

參考文獻:

[1]BelaBalassa1TheTheoryofEconomicIntegration,Allen&UnwinLondon,1962121

[2]樊瑩.國際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171

[3]MaurriceSchiff,L1AlanWinters.區域一體化與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41

[4]鄧力平,陳濤.國際稅收競爭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

[5]田青.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421

[6]董勤發.國際財政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14、7、12-141

[7]林品章.國際財政若干問題的研究[J].財政研究,1995,(1)1

[8]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佩吉·B·馬斯格雷夫.財政理論與實踐(第五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603-6511

[9]崔滿紅.區域財政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11

[10]柳劍平,譚本艷.現行國際投資制度的缺陷及創新趨勢分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1)1

[11]鄖文聚.從國際援助的發展看中國對非農業援助[J].西亞非洲,2000,(2)1

[12]李風華,郭暢.論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J].歐洲,2001,(2)1

篇(7)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國際財政是伴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展和國家間經濟依賴的日益加強而在財政關系領域形成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是財政和國際經濟相結合的產物。關于國際財政的定義(董勤發,1997),理論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從世界或全球角度來看的財政,即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另一種觀點是把國際財政看成是國際經濟中的財政,是國家財政在國際經濟中的延伸或變種,是國際經濟中的國家財政活動,是不同國家的財政通過國際經濟交往而相互聯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財政關系。與國家財政相比,國際財政具有一般財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國際性、整體性、復雜性和協調性等特點(林品章,1995)。雖然在歐盟的財源籌集方式、國際稅收合作組織研究以及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于1999年提出的對電子郵件開征“比特稅”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的影子,但在現代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國際財政就只能是國際環境下財政的作用問題。它主要表現為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財稅制度協調和財政利益分配,是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是國家間的財政關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財政存在的客觀前提在于國民經濟中的市場失靈。同樣,國際財政的產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首先,國際財政作為國際經濟活動中財政問題的國際化,其基礎是市場經濟;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決定的國際市場失靈,就直接成為了國際財政存在的理論基礎(董勤發,1997)。其次,基于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利益目標追求,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直接構成為各國政府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嚴重阻礙,因此,尋求和實現各國政府間的財政協調和合作,是國際財政存在的現實基礎。

從國際財政產生和存在的理論和現實基礎的角度出發,國際財政存在的意義就是矯正國際市場的失靈和實現各國財政的協調和合作。同時,又由于當前并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世界權力機構,也就不可能有一個制定、頒布和執行國際課稅和支出方案的“國際財政當局”,更不可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世界范圍內的全球財政制度。因此,國際財政只能采取多國財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據合作的程度,國際上多國財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為財政協調(FiscalCoordina2tion)、財政同盟(FiscalUnion)和財政一體化(FiscalIntegration)。這三種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中,財政協調是以既有國家為基礎的國際財政合作形式,是國際財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強調財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協商性,如現有的各種國際稅收協定等;財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國家的讓渡為前提,它強調財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強制性,往往是區域經濟共同體中較高級的合作形式,如歐盟內部廢除關稅、統一增值稅等;財政一體化則以國家財政的完全讓渡或消失為條件,實行超國家財政干預,它是最高級的財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現實性,所以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理想化的財政合作形式。而根據不同的國際經濟發展水平和程度,國際財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一般而言,國際財政協調是當前國際財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內容,國際財政研究的理論體系也主要是圍繞著國際財政協調來展開。①

三、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財政問題,是國際經濟活動中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研究的范疇。而通過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框架的分析,我們找到了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實質上就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因此,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相結合的角度,我們可以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本質上就是要詮釋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性的運行機制及意義,通過推進和實現區域內外各經濟體的財政協調和財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著從國家財政到國際財政的思路,借鑒馬斯格雷夫等人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的闡述,通過在傳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中引入政府及其經濟活動———財政這一變量,一種解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的新視角和分析方法———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②它大致由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部分構成。

國際區域財政導論主要闡述國際區域財政的含義、產生、研究范圍及方法等內容。借鑒國際財政的定義,我們可以給國際區域財政做出這樣的界定:它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財政問題,是國家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延伸和發展。換言之,國際區域財政就是國際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家和國家間的財政關系,是我們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層面的一種視角和分析框架。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也有著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導致的市場失靈即國際區域市場失靈,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產生的理論基礎。由于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異而形成的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經濟體不斷尋求財政協調與合作的努力,現實地演繹了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總體看來,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性質依然是財政學和國際經濟學的有機結合,研究范圍也包含著財政協調、財政同盟和財政一體化三種形式,且它們不同程度地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國際區域財政也應遵循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方法(董勤發,1997),即國家主義分析方法與世界主義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

國際區域財政支出主要探討國際區域財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應。具體而言,國際投資和國際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現,前者類似于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后者則更多地具有政府轉移支出的性質或類似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意義。國際投資的基本理論和效應分析,是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綜合國際經濟學領域的國際投資和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分析區域財政支出中國際投資的框架。從現實來看,國際投資制度主要由各國家的投資制度、雙邊層次投資制度、區域層次的和多邊層次的投資制度構成,且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陷并成為國際投資的阻礙,因此,要從制定更權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資制度和高標準的國際投資保護制度及公正高效的爭端解決制度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創新(柳劍平等,2005)。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國際援助在傳統的國家財政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基本作用(鄖文聚,2000),主要是緩和國際政治經濟矛盾和促進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短期性、政治性和經濟戰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國際援助特有的規律和運行規則總體上與作為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形式的內容和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各經濟體之間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必須著力構建一個能有效協調區域財政關系的經?;⒅贫然膰H援助制度。

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主要研究國際稅收、國際債務和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等問題及其經濟影響。國際稅收是國際財政大廈相對獨立的體系和重要支撐,同樣也是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內容。國際稅收的研究,不僅表現在早期對國際稅收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當前對國際稅收競爭、國際稅收協調、國際稅收合作與國際稅收組織、貿易與稅收摩擦、反吸收調查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和擴展。由于受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發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約,國際區域財政中的國際稅收除國際稅收協調這個核心以外,還涉及到國際稅收同盟和一體化等表現形式,這在歐盟的統一關稅、統一增值稅和“自有財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證。也就是說,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國際稅收,必須密切關注和分析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下國際稅收的各種具體形式和效應。關于國際債務的理論研究,我們可以在國際金融研究和國家財政的債務分析中找到較為完整的內容和體系。如何從現有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出發,立足于促進區域經濟穩定與發展,探討區域國際債務的規模及效應和債務監控體系,構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的國際債務運行機制和風險防范體系,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框架中的國際債務研究的主要內容。此外,為了避免如聯合國財政危機中的會費問題的尷尬,還應該積極研究關于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方式,使區域國際組織能夠高效正常運轉,確保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組織作用的發揮。

國際區域財政政策主要研究區域內外財政政策協調機制及其實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各國獨立分散決策的低效率,在不同程度上減低各國政策之間的相互沖突,共同應對突發事件的不良影響,穩定各國和區域經濟的穩定運行,獲得經濟開放帶來的多方面利益,只是這種協調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國政策的自主性。區域財政協調的理論分析指出,協調政策會減小針對繁榮或蕭條的財政擴張或收縮的溢出效應;在協調計劃中,任何國家的財政擴張或收縮都應該考慮伙伴國的財政政策所導致的溢出效應,它要求伙伴國的財政政策取向相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的協調,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既包括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又包括區域內外財稅政策之間的協調;而狹義主要是指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即各國在制定國內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各國間的磋商等機制和方式來實現財政政策的協調。從政策協調的程度來看,又可以分為信息交換、危機管理、政策目標和行動的一致性協調、全面協調及聯合行動等層次;從協調方式的角度,可以分為相機性協調和規則性協調兩種。還需指出的是,國際區域財政政策協調還涉及到區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等的協調,它們共同構成區域宏觀政策協調的主要內容。

總之,國際區域財政作為一種重要的區域性制度安排,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而國際區域財政研究基本框架的構建,不僅是這種區域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內容和表現,而且還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政府經濟行為及其效應分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注釋:

①馬斯格雷夫教授從財政的國際協調和發展財政兩個方面概括和總結了國際財政的基本內容;而董勤發則是結合財政的經濟職能從國際財政合作形式的角度來構建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

②區域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區域財政也多以行政區劃確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區域為研究對象,但本文所論之區域指的是國際區域,國際區域財政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

參考文獻:

[1]BelaBalassa1TheTheoryofEconomicIntegration,Allen&UnwinLondon,1962121

[2]樊瑩.國際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171

[3]MaurriceSchiff,L1AlanWinters.區域一體化與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41

[4]鄧力平,陳濤.國際稅收競爭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

[5]田青.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421

[6]董勤發.國際財政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14、7、12-141

[7]林品章.國際財政若干問題的研究[J].財政研究,1995,(1)1

[8]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佩吉·B·馬斯格雷夫.財政理論與實踐(第五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1603-6511

[9]崔滿紅.區域財政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11

[10]柳劍平,譚本艷.現行國際投資制度的缺陷及創新趨勢分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1)1

[11]鄖文聚.從國際援助的發展看中國對非農業援助[J].西亞非洲,2000,(2)1

[12]李風華,郭暢.論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J].歐洲,2001,(2)1

篇(8)

【關鍵詞】區域經濟;經濟教學;對策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teaching;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3-0150-02

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腳步也一直穩步、快速的向前推進,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區域化逐漸成為一種新的主導趨勢。根據WTO的相關數據統計,自1948年起,WTO所包含的成員國數量就在不斷增加,由最初的123個逐年增加到546個,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區域經濟化發展已經被接受并且成為了比較普遍的貿易合作形式。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中國順應時勢,在區域經濟的擴展中以謀求更好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經濟貿易進行整合,在此狀態下,全球范圍內已經出現了發達國家強強聯手的現象[1]。自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經濟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更加的凸顯。美歐、美日之間,都有了實質性的貿易區協定談判。區域經濟一體化使得很多發達國家更加明確了發展的目標,從而不斷出現各國之間的談判和聯合。在面對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競爭中,發達國家積極謀求制定新國際貿易規則主導權和話語權。

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征

2.1 貿易主張開放自由

經濟的發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發展可持續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經濟發展的穩定和可持續性,開放無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貿易主張開放自由就是其將發展單邊貿易自由化和對外資源_放密切聯系在一起,兩者共存的經濟發展就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征的最好詮釋。

2.2 加強自我擴張意識

貿易的發展已經走到一定的頂峰時期,必然會出現佼佼者與失敗者,貿易經濟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和自我擴張意識,當兩者同時被重視的時候,成功的貿易集團就將在這其中脫穎而出,隨著區域貿易集團日益增多、日益強大,與之相對的貿易伙伴必然在競爭中越來越處于不利地位[2]。出于自我防衛的要求也必然會采取相應行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強自我擴張的意識和積極的行動。

3 區域經濟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課程內容不夠前沿

區域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不僅僅包括區域經濟理論、國內區域經濟現象,還應當包括全球區域經濟領域所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當前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區域貿易集團不斷發展壯大、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然而區域經濟教學教材內容卻存在相當的滯后性,難以反映當前最新的變化動態。而且,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其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早期的區域經濟教學教材大多偏重于區域經濟理論介紹,以及國內的區域經濟現象研究,很少涉及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內容。進入21 世紀后的教材才開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區域化內容有所涉及。盡管在內容上力求不斷更新,但仍然滯后于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實發展。在信息技術越來越普及、資訊傳遞越來越迅捷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對我們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戰。

3.2 教學計劃理論性強缺乏實踐性

區域經濟教學是前沿性和綜合性很強的經濟學課程,既反映當代區域經濟的新發展、新變化,又與全球經濟一體化中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有機結合。而區域經濟教學長期以來有一種錯誤認識,認為該課程是一門純理論學科,與現實經濟生活聯系不大。其實,區域經濟教學是屬于應用型教學,很多西方對于區域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是給予高度重視的,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西方國家會有充分的實踐教學環節,而我國的區域經濟學教學則比較注重理論性,缺乏教學的實踐性,在教學內容上,教條性質的知識比較多,很少去關注比較熱點的問題和話題,實踐性的缺乏不僅僅會使區域經濟學教學面臨無趣,更重要的是會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3.3 教師對于授課缺乏主動性

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的核心課程,與其它經濟學內容息息相關,更與國內、國外現實經濟領域的各種經濟現象存在密切聯系??墒?,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圍繞課本內容照本宣科、知識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現存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參與度偏低。填鴨式教學方式下,學生被動學習,不利于學習主動性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結果是學生既不理解整個學科體系的知識構成,也不理解區域經濟理論與區域經濟現象之間的必然聯系,也就談不上理想的教學效果,更談不上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4 區域經濟教學的創新

4.1 教學內容的創新

首先,應當密切關注區域經濟學的最新動態發展。除了傳統的區域經濟理論這些基本教學內容以外,課程內容還應當包括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動態,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全球經濟領域出現的一些重大變化顯然也是不能回避的。這些變化不僅涉及全球經濟的走勢和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也是各國政治經濟等綜合國力的體現。為此,區域經濟教學內容應廣泛吸取近年來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最新的數據資料,把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新概貌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解讀國內外區域經濟領域的最新變化發展以及未來的趨勢和走向,拓展知識領域、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學內容應當緊密聯系中國經濟領域的實際發展現狀。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服務。因而,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努力將中國的經濟發展融入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區域經濟學的現實意義,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4.2 課程教學方式創新

首先,課堂講授與學生自主創作PPT相結合。授課教師負責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然后布置相關專題,向學生提示思路、指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留給學生充分的課前準備時間,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最終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演示、匯報研究結論和心得,教師給予總結和點評。這種教學方式的創新可以充分調動W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查找甄別資料的能力、邏輯編排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能力,為后期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基礎。其次,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教學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選擇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篇(9)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03-0085-04

當前,困擾京津冀區域合作的主要難題是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很明確,但中間過程如何展開是研究者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步入21世紀之后,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逐漸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如區域經濟運行與調控機制、區域政策、經濟布局與規劃、發展戰略、區域合作組織形式等方面,經歷了由均衡到不均衡,由建立相對完整的地區經濟體系到區域合理分工的轉變。[1]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力求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且符合實際的路徑,對京津冀區域的合作和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研究方法概述

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源,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1989―2009年以來的篇名中含有“京津冀”的文獻進行了定量分析,以期發現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有關規律,為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提供參考。文獻篇名作為文獻內容的重要體現,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本文以“篇名”為檢索項,以“京津冀”為檢索詞,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源,時間選擇1989―2009年,檢索時間為2011年9月,共檢索到文獻586篇(以“關鍵詞”為檢索項,以“京津冀”為檢索詞,共檢索到文獻806篇)。通過對檢索出的文獻逐一進行核實,去除了醫學、氣象學、地質學、新聞報道、訪談錄、通知、會議紀要、講話等文獻,保證查準率,共檢索出有效論文510篇,作為本文研究分析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基礎。采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文獻計量學是采用數學、統計學方法,對各類文獻的諸計量特征進行統計分析,進而揭示和研究文獻情報規律、文獻情報科學管理以及學科發展趨勢的一門學科。

二、分類與計量方法

(一)文獻數量與時間分布

本文以“篇名”為檢索項,以“京津冀”為檢索詞,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源,時間選擇1989―2009年,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1989―1993年,每年只有2篇,這一階段可以看做是京津冀區域研究的起步期。1994―1996年,3年的時間文獻達到了47篇,達到了京津冀區域研究的第一個高峰。1998―2001年,處于研究的谷底。2002年發表文章20篇,出現了第二次高峰,自2002年以后開始穩步增長,2002―2009年共有文獻442篇,占文獻總量的87%,由此可以判斷自2002年以后京津冀區域研究進入了活躍期。分析其原因,京津冀區域研究的變動與該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國家對該地區的政策導向有很大關系。[2]

(二)文獻的期刊分布

統計的510篇文獻,分別刊登在135種期刊上,經濟、管理類期刊73種,占期刊總數的54.07%;大學學報13種,占總數的9.62%。在這135種期刊中,發文13篇以上的期刊有8種,占期刊總數的5.93%。其中北大圖書館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共有4種:望、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城市發展研究和河北學刊共發表文章47篇,占文獻總數的9.21%。將1989―2009年各類期刊按發表文章遞減的順序排序,結果可用布拉德福定律進行分析。布拉德福定律的描述為:如果將科技期刊按其刊載某專業論文數量多少,以遞減順序排列,則可分出一個核心區和相繼的幾個領域,每區刊載的論文量相等,此時核心期刊和相繼區域期刊數量成1:n:n2的關系,按照布拉德福所分析的數據來說,常數約是3,這一驗證結果符合布拉德福分散定律,其中第一區為京津冀區域研究的“核心”期刊,占文獻總數的32.35%。[3]

(三)文獻作者所屬機構類型統計分析

文獻作者所屬機構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機關關注和開展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程度。在檢索到的510篇文章中,作者分屬128個機構。通過對居前12名的作者機構發表文獻的時間統計,可以看出,河北經貿大學、南開大學、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國家發改委、北京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民用航空學院、天津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是早期的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機構,這些機構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并表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第一作者所屬機構分為政府研究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類。根據統計情況,發表京津冀合作研究文獻的政府研究機構為43個,科研院所為12個,高校為38個,其他類為20個。其中最多的是高校共169篇,占文獻總數的33.13%;第二位是政府研究機構占文獻總數的22.94%,第三位科研院所93篇文章占文獻總數的18.23%。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高校和政府部門是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主力軍,而科研院所偏少,企業更少,說明科研院所和企業還沒有真正投入到區域合作的研究之內,這恰恰說明了為什么目前京津冀區域沒有真正的產業合作或者叫企業技術合作;沒有產業技術聯盟,而這個領域正是本文今后要研究的動力所在。[4]

(四)研究主題分布

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范圍很廣,在檢索到的510篇文章中,涉及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文獻最多49篇,占文獻總數的9.61%;涉及產業運行機制的27篇,占文獻總數的5.29%;涉及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26篇,占文獻總數的5.09%;涉及產業結構優化的12篇,占文獻總數的2.35%;涉及交通一體化的4篇,占文獻總數的0.78%;涉及政府作用的6篇,占文獻總數的1.18%;涉及和其他經濟圈比較的13篇,占文獻總數的2.55%;涉及區域創新的7篇,占文獻總數的1.37%。

三、研究主題分析

縱觀20年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關于京津冀合作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廣,重點研究領域涵蓋了京津冀經濟一體化、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京津冀產業運行機制、京津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京津冀合作中政府的作用、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比較、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和京津冀區域創新系統研究。[5]

(一)經濟一體化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構想與前景展望(唐茂華2005)中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必然手段和最優選擇。歐盟就是成功的范例。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要充分發揮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的“雙核心”作用,通過區域政府聯合引導,實現區域聯動,形成城市網絡,產業集群和要素自由流動平臺的發展格局。[6]在對京津冀一體化協調運作機制的實踐探討(李惠茹,李敏2005)中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本質在于能夠使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合理配置和自由使用。從目前京津冀一體化的實踐過程來看,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盡快構建合理有效的協調機制,以推動京津冀一體化進入實質階段。

(二)區域合作機制

深化服務――促進京津冀核心經濟區的發展與合作(周紹熹 2005)中認為區域合作機制正在逐步形成,有關專家紛紛出謀劃策,先有“大北京”的思路,后有“首都經濟圈”的提法,但是多邊和區域內總體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協調發展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區域協調發展

京津冀北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探討(羅靜 2006)中指出京津冀北區域因其特殊的區位條件和相對落后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區區域協調發展關鍵地區。其區域發展過程中存在非常難以解決的突出難點和問題,必須策劃新的發展思路,采取戰略性舉措,才有可能使這一區域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7]在京津冀科技協作與發展的對策研究(戴宏偉,陳永國,趙中其2006)中指出“十一五”期間,為促進區域內市場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必須著力推進京津冀科技協作。三方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從區域一體化的角度切實推進京津冀科技協作與發展。

(四)與其他經濟圈比較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之比較(徐長山,任立新2004)中指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是人們普遍認同的國內最有活力的三個經濟圈,但京津冀經濟圈明顯滯后于后兩個經濟圈,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者試圖從三個經濟圈的比較入手,探討京津冀與長三角、珠三角的比較優勢和劣勢,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對策以更好地推進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進程,追趕上另外兩個區域的發展。

(五)產業結構優化

京津冀經濟圈制造業協調發展研究(鄧麗姝2005)中指出京津冀經濟圈是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 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區域內產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制造業是創造國民經濟財富的中堅力量;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起到承前啟后的紐帶。因此制造業的協調發展在區域產業系統的合作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產業結構優化成為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首要研究對象。京津冀三地將自身制造業的發展置于經濟圈整體環境中,就會取得共贏的效果。[8]在京津冀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葉衛平2006)中則認為區域內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是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保障,它包括了幾個方面的創新:區域政績評價體制的創新,區域財稅體制的創新,區域利益分配機制的創新。

(六)區域創新系統

京津冀區域科技合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胡寶民,魏進平,李子彪2005)中分析了京津冀區域科技合作特殊性、合作基礎、緊迫性和現存問題,并在區域創新理論的構架上,提出了建立京津冀跨行政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想和京津冀區域科技合作的對策建議。[9]

(七)政府功能作用

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與政府作用重點研究(張可云2004)中認為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是中國統籌區域發展的戰略問題之一,作者認為完善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機制,關鍵在于首先要完善區域管理制度;京津冀經濟圈企業主導型企業合作應該注意克服地方利益沖突,用合理的政策促進地區間企業合作。[10]

(八)交通一體化

推進京津冀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思路(肖昭升2005)中認為京津冀都市圈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必須率先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在建設京津間快速通道――推進京津冀城市圈一體化進程(孫增印,李惠杰,鄒南昌2005)中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與交通網絡關系極為密切,都市圈內的交通網絡應該能滿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所需要的主要城市之間的需求,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京津冀都市圈交通網絡規劃。

四、總結與展望

根據1989―2009年20年間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文獻的計量學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如下:1.從文獻數量上看,關于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文獻自1986年由《河北學刊》首發后,此后呈現出折線上升的態勢,自2002年以后到現在正處于研究的活躍期,反映出國內學者對京津冀區域合作的研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從載文期刊上看,關于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文獻在重點核心期刊發表的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經濟類、理論研究類和交叉學科類等期刊上,說明該類研究的理論水平和應用價值有待進一步提高。3.從文獻作者所屬機構來看,高校和政府部門是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主力軍,而科研院所偏少,企業更少,這是目前京津冀區域合作缺少動力和破解難題的關鍵所在。4.從京津冀區域合作研究的主題來看,重點涵蓋了經濟一體化、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合作機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政府的功能作用、與長三角珠三角比較等方面的研究。

迄今為止,關于京津冀區域合作的研究國內學者已經做了很多,但這些研究大多是從傳統發展模式的角度所進行的,所依照的框架也是傳統的區域競爭力分析框架。對京津冀區域合作問題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層面,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定量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在企業協作等重要問題上,還缺乏一套真正適用于區域經濟問題研究的機制和模式。目前的研究成果對于京津冀區域合作創新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對產業技術與創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從前沿性和戰略性的角度出發,京津冀區域創新理論研究的視野還有待拓寬,這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1]劉丹丹,孫文生.在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商業時代,2006(10).

[2]唐茂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構想與前景展望[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5(5).

[3]韓士元,唐茂華.京津冀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合作重點及政府作用[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5(4).

[4]李惠茹,李敏.對京津冀一體化協調運作機制的實踐探討[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13).

[5]陳金城,趙海英,黃朝文.理想與現實――探析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J].決策咨詢,2002(11).

[6]王亭亭.京津冀一體化的路該怎么走[J].領導之友,2003(1).

[7]肖昭升.推進京津冀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思路[J].宏觀經濟研究,2005(8).

篇(10)

歐盟作為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成效最卓著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其50多年的發展歷程和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界展示了一個具有歐洲特色的經濟合作模式,在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區從歐洲模式中尋找經濟合作的經驗和靈感,通過分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特點來分析歐洲模式,以期對現實有所 指導 意義。

一、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歐洲經濟一體化以“舒曼計劃”為起點,啟動了從煤、鋼、原子能領域到共同 農業 政策領域,乃至貨幣聯盟的經濟一體化進程,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機構也經理了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乃至歐洲聯盟的一個過程。站在 歷史 的角度,這一發展進程明顯的分為四個階段。

1.共同體建立到1968年關稅同盟的建成以及1969年共同農業政策的實施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一個階段。1958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在意大利的羅馬簽訂《羅馬條約》,決定將他們之間的合作擴大到原子能和其他經濟領域,決定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這樣歐洲經濟一體化就由一個領域擴展到多個領域,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機構也出現三個共同體共存的現象。特別是《羅馬條約》規定了下一步一體化的新目標:建立關稅同盟和實施共同農業政策,從而經濟一體化進程有約可依,按照條約規定的日程進行。到1968年,關稅同盟提前一年半實現,共同農業政策也開始進入實施階段。

2.自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歐洲貨幣體系的建立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二個階段。進入70年代,由于國際形勢的惡化,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共同農業政策執行難以為繼。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石油國石油禁運帶來的能源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以及 資本主義 國家的經濟危機使得歐共體國家紛紛采取自保的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歐洲 市場 分割嚴重。在七十年代,歐共體國家提出的穩定貨幣匯率的經濟貨幣聯盟計劃也最終流產。只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國際形勢相對緩和時,歐共體才建立起穩定貨幣匯率的歐洲貨幣體系。

3.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歐洲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發動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第三個階段。進入八十年代后,歐共體國家迎來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 環境 ,加上世界經濟區域化浪潮的推動,歐洲在次走在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前列。1987年簽署生效的《單一歐洲法令》規劃了歐共體到1993年實現成員國之間在商品、勞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為特征的歐洲統一大市場。與此同時,為統一大市場的正常運作做準備,在歐共體執行委員會主席德洛爾的主導下,開始了實現歐洲單一貨幣的準備工作??梢哉f,在這個階段歐共體變成了一個具有經濟聯盟性質的共同市場。

4.以90年代初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訂和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的啟動為標志,歐洲 經濟 一體化走進其發展的第四階段。冷戰的驟然結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歐洲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特別是劇變后的中東歐開始了一個 申請 加入歐盟的“回歸歐洲”的過程和統一后德國在歐洲地位的變化。最終歐共體國家選擇了更深層次的一體化。1991年12月的《馬約》是一體化進一步深化的表現,它確立了歐洲一體化的三根支柱,并以第一根支柱——經濟與貨幣聯盟作為其發展的重心。此后經過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條約》、2001年的《尼斯條約》和2004年的《歐盟 憲法 條約》,歐洲經濟合作向一個完全經濟體化的經濟聯盟更加接近。

二、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盡管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一體化或者迅速發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碩果累累、或者成就難覓,但是最終歐洲一體化還是得以順利的進行,體現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獨特的進程特點。

1.一體化過程的漸進性。無論是合作的范圍、領域,還是組織協調機構的建立、運行機制的完善以及一體化程度的發展本身,都體現了一個漸進性的發展歷程。而且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6國煤鋼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到現在27國開始走向經濟和貨幣聯盟,每前進一步都是歐盟成員國反復協商、謹慎考慮后的結果。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給成員國一定的準備和過渡時間。

2.一體化過程的協調性和妥協性。歐盟是各國聯合起來組成一體化集團,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在一體化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爭執乃至對抗,但歐盟各國最終都能認識到一體化集團是他們獲得發展的最快、最好的經濟組織形式。成員國為了實現共同利益通過互相協商和互相配合,通過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則來消除矛盾。這些原則包括: 民主 平等原則、共同受益原則、核心歐洲原則以及靈活性原則。

3.組織運作機制的超國家性和均衡性。為保證一體化順利進行,歐盟設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協調機制。這些機構的設置和權力的分配上不但強調每個成員國參與,而且強調各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超越各成員國政府的權力,以及各機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凸現出歐盟獨特的組織運作機制。

4.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外部敏感性。這主要是指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深受世界外部 環境 的影響。一定時期的國際形勢對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影響較大,歐洲經濟一體化體現出明顯的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依賴。如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和世界性經濟危機不僅使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緩慢,也導致一體化步伐受到嚴重影響,更為嚴重的是使歐共體在20 世紀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內分階段實現經濟與貨幣聯盟的計劃也因此受阻。

從一體化的進程和特點看,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這一發展模式的出現,既有二戰后獨特的 歷史 條件——冷戰的大環境,更有歐洲各國在應對來自外部環境時所進行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

上一篇: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 下一篇: 體育教育論文開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婷婷日韩欧美亚洲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在线精品亚洲第一品 | 玖玖爱国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