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31: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工工藝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是指抽象性的設計,概念設計一般是在擬建化工生產裝置前進行,概念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建立化工生產裝置模型,根據模型檢查化工生產工藝中存在影響正常生產的因素,包括生產線路的設置的合理性,生產環境條件是否滿足安全生產要求等,避免因化工工藝中某個環節存在不合理性給化工生產埋下安全隱患,同時根據概念設計建立模型檢驗所的的數據為進一步的化工工藝設計提供數據參考。
2.中試設計。
中試設計是為了檢驗小試所確定的工藝路線及相關運行條件。檢測試制產品的功能穩定性;檢驗工藝系統的連續可靠性運行;獲得化工生產工藝設計所必須的工藝參數;考察設計方案投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雜質對成品的影響等。
3.基礎設計。
基礎設計是化工工藝設計的重要階段。基礎設計是化工工藝生產裝置及配套設備安裝及規劃設計的技術支持。
4.初步設計。
初步設計是在基礎設計完成后的精細化設計。初步設計的成果是設計說明書和工程總概算書,也可以說是從初步設計是化工建設的指導思想,以此為依據進行化工生產線的構建;結合基礎設計和有關單位批準的設計任務書、化工廠的選址報告,從經濟性和技術性角度出發,對化工生產線建設進行總體研究和計算,滿足化工生產線安全生產的同時又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施工圖設計。
施工圖設計是化工工藝設計的最后階段,設計過程中應根據有關部門對初步設計的審批意見,結合初步設計中確定的化工工藝方案,以圖樣及文字的形式將化工工藝技術要點和各個設備的原理、布置進行一一明確。并對初步設計中待解決的一些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做到施工圖紙設計最優化,滿足化工產業安全穩定性生產需求。
三、化工工藝設計具有的特點
化工工藝設計交其他專業領域的設計具有明顯的區別,化工工藝設計工藝流程獨特,生產工藝安全性要求嚴格,技術含量高。尤其是針對化工產業近些年來頻發的安全事故,如化工產品原料在加工過程中出現的有毒原料泄漏問題,嚴重地污染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水源的污染,大氣的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壤等。所以國家的有關部門對化工產業的化工工藝設計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明確提出在化工工藝設計時要高度重視工藝設計在投入生產中的安全性問題。但實際上,化工工藝流程的十分的復雜,整個工藝流程涉及的專業較多,設備種類繁雜,各種管線管道交織在一起,倘若在設計過程中沒有確定科學的布線方案可能會早生產過程中因為線路故障問題,如線路老化搭接引起短路,又因為化工原料多數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很容易引發火災或者更為嚴重的事故。所以,為了保證化工工藝設計的質量,化工生產的安全穩定性,必須要加強對化工工藝設計危險的識別和控制。
四、危險因素識別與控制
危險因素是指在化工生產過程中雖潛在的不利于安全生產的系列因素,而危險因素的識別和控制是指對化工工藝設計以及設計方案投入到建設中雖體現出來的一些不利于安全生產的特征,如化工設備是否滿足生產的需求,設備所處的環境是否滿足安全性生產需求,設備及相關附屬裝置的排布方式及安裝方式是否合理等,認真考究危險因素,識別各種不安全因素的風險類別及等級,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安全風險控制措施。具體來講可通過以下措施控制。
(1)物料方面。
化工工藝設計人員應牢固掌握化工原料的物理特性、化學特性、化學反應特征以及燃燒爆炸性等方面的知識,并能準確地辨識各種原料之間的反應原理。
(2)路線布置。
在化工工藝路線設計時,應根據廠房的實際空間位置進行工藝路線的選定,盡可能地做到工藝路線不和其他電力線路相鄰,避免因電力線出現安全故障對工藝路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英語網站設計的原則
為解決上述主要問題,在化工類專業英語網站建設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2.1導航清晰,信息全面由于化工專業英語網站建設的初衷在于資源共享,這就注定其內容形式繁多。為了與普通英語學習類網站區別開來,應根據化工專業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需求來設計網站內容及功能,因此網站導航應簡潔清晰。在進行網站全局設計時,可采用網狀結構進行設計,而局部性知識模塊可采用樹狀結構進行設計,并用導航條、菜單等形式突出各關鍵模塊內容。
2.2專業化風格網站風格是指,網站頁面設計上的視覺元素組合在一起的整體形象,展現給人的直觀感受。“整體形象”包括站點的版面布局、瀏覽方式、交互性、內容價值等等[2]。為體現網站的專業性,在風格采用上必須考慮化工課程的專業性。
2.3形式和內容統一性網站的建設是為了學習化工專業英語并達到學習資源共享的目的,而不單純的只是簡單的供給關系。因此,在一定形式的基礎上,必須注重網站的內容以及功能,使網站的形式和內容相互統一。
2.4技術簡單現在網絡上較活躍的網站均是由專業化的技術人員完成,使得網站的綜合風格越來越美觀,功能越來越強大。但技術也越來越復雜。因此網站的維護對于普通的學生或者教師而言都存在一定難度。這種“技術”的要求不利于學生開發建立起適合自己需求的網站。所以要求技術簡單化,這種簡單化不是低級的代名詞,而是指盡量摒棄不必要的一些網站設計,達到同等功能性的同時,盡可能多的人會使用的簡單技術。
3、網站設計思路
3.1課程網站模式的確定網站建設有動態和靜態之分,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靜態網站較易被檢索到,但文件交互功能較弱,不支持數據庫,網站后期維護管理工作量較大。動態網站則彌補上靜態網站上述缺點,但其缺點是不易被檢索到、總體而言,為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動態網站更適合。
2綠色化工技術的開發
2.1原料的選用
綠色化工科技的發展,如果不從化工污染、化學反應的源頭著手,那么始終是治標不治本而且十分被動的措施。那么化工科技及工藝發展過程中,選擇無毒害溶劑、原料、催化劑等化學原料來進行化工生產、制作化工產品可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的清潔生產和加工原則,有效防止和控制化學污染的產生。近年較為常見的無害化學原料為:野生植物、農作物等生產物質。將蘆葦、樹木等天然野生植物纖維,以及稻草、麥秸和蔗渣等農副產品的廢棄物作為原料加工糠醛、醇、酮、酸等化工原料。還有利用生物質氣化產生氫氣等,都是綠色化工技術中原料選擇應用的非常好的例子。
2.2無毒害催化劑的選用
在百分之九十的化工生產中催化劑是提高反應速率的必需品。然而在綠色化工科技的開發過程中,無毒害的烷基化固相催化劑是國內外研發工作的重點。南京大學徐國際【2】利用環境友好性綠色化合成過程對烯丙基醇類化合物作為烷基化試劑,在無溶劑的條件下對1,3-二羰基化合物進行直接烷基化反應,反應后處理步驟簡單,且催化體系可以循環使用,四次催化循環后收率仍然能大于84%。
3綠色化工技術在化學工業中的應用
3.1清潔生產技術
清潔生產技術是無毒、無害、無污染、無廢物排放的綠色化工技術,包括輻射熱加工技術,綠色催化技術,臨界流體技術等。在冶金工業、印染工業、煤氣化、制甲醇、垃圾處理、海水淡化等行業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此外先進的脫硝脫硫技術、垃圾制沼氣技術、高效清潔的煤氣化技術、利用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能發電技術等等這些都利用了清潔生產技術。例如,海水淡化技術的應用不僅解決了我國淡水資源匱乏的現狀,還利用有效的化學方法將海水中的鹽水分離,在海水淡化的預處理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對環境狀況的不良影響,也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傷害。而且,在海水淡化預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氫氧化鎂作為一種成本低廉、工藝簡單、不產生二次污染的清潔化工產品,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3.2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領域包含細胞、基因、微生物和酶等技術范疇,其主要應用在化學仿生學和生物化工兩個方面。生物酶在作為一種在生物體內的催化劑,具有高效、轉移性,可以參與到各個生物化工的合成過程中。另外,化學仿生學中的膜化學技術也是這一領域中廣泛應用的生物技術。在綠色化工技術中采用生物技術,可以利用再生資源合成化學品。從早期來源于動植物中的有機化合物原料,到后來以石油和煤炭作為原料。例如,在綠色化學工程與工藝中,制備丙烯酰胺,利用自然界中的酶替代丙烯腈催化合成丙烯酰胺后,大大降低能耗,且沒有污染環境副產物產生。由此可見,利用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當做催化劑,與工業酶及一般的化學催化劑相比,自然界中的酶具有無污染、反應條件溫和、產物性質優良的特點。
2生活藝術化對工藝美術的影響
新生活運動實現了生活藝術化,其提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對之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改革,從衣食住行多個方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改革,還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新生活主張藝術地生活,使傳統造物在規范化中更好的發展,還主張將社會經濟與新生活精神結合在一起。我國的工業比較落后,為了避免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一定要提高經濟水平,還要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對傳統的生活方式要進行改革。新生活運動還提倡購買國貨,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可以增進生產,是提高我國生產力的有效措施。生活藝術化,提倡國民在待人接物時,一定要合理運用生活技能以及方法。生活藝術化的內容幾乎涵蓋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民眾的生活受到社會的制約和限制,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派生出了優化社會環境,提高國民健康、文明素質的積極效用,給許多城鄉創造了清潔、井然的秩序,給大多數家庭和民眾灌輸了健康、文明的意識。在客觀上為現代工藝美術設計提供了社會環境。新生活運動提倡“集團生活”,它使藝術走出“象牙塔”為大眾服務,使設計師了解民眾的實際需要,為市場而設計。林風眠在《藝術與新生活運動》一書中認為:集團生活與藝術的關系非常密切,他寫道:“藝術家常常因為清高的觀念而不習慣于集團生活,也因為覺得集團生活有損個性而反對,可是明白了集團意識的必要,就會合理運用個性來謀集團的幸福。集團生活可以促進藝術家對于社會的認識,可以深入民眾,而知道民眾的苦樂之所在及其需要。藝術家如果替眾人服務,替眾人求生路,他自己便該有集團生活。集團生活會使人認識人生的真意義,增進人們互助精神,更能加強人們的同情心。這對于負時代使命的藝術家尤其重要,藝術家如果有集團生活,隨時隨地與大眾接近,不但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社會上一般的生活,并可以得到許多最有意義的藝術作品的材料。這種作品不但本身上是偉大的,而且對于社會更有良好的影響。”1936年,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建筑系的《新建筑》應新生活運動提出了“反抗現有因襲的建筑樣式,創造適合于機能、目的性的建筑”。主張建筑要為大眾而設計,對推行現代設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新生活運動是一種社會教育運動,對后世的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為提倡手工業,促進后方婦女生產,加強抗敵力量起見創辦新運婦女工藝社。”工藝社的工作分為訓練和制作二期,從文獻資料記載看,工藝社具有相當的完備的培養計劃和相當強的生產能力,培訓班分為高級班和初級班,分為西服部、中服部、挑繡部、皮革部,“按預期生產之數量預計應設訓練普通工作人員二千五百人,特別工作人員一千人”。相應的生產部門有西服部、中服部、挑繡部、草帽辦等,“以每月能制造七千五百套為標準”。工藝社這種按產品的需求來確定培訓人數,將培訓與制作緊密聯系的運作模式,雖然顯得過于狹隘和實用,但是在抗戰環境下工藝社還是頗有成效的,不僅為社會提供了生活用品,還培養了一大批掌握設計與制作的技師。
二、策略選擇
1.項目教學法。本次課采用項目教學法,設置創設情境、確定任務、實施任務、考核評價、拓展提高五個教學環節,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成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幫助者。2.信息化教學。為了克服傳統教學中工藝操作方法和設備運行情況不夠直觀、信息量太過豐富不易掌握等制約因素,我們緊緊圍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開展教學,在每個教學環節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室、課程網站等信息化環境和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等數字化資源,優化教學過程。
三、實施過程
課前回顧和預習:通知學生課前登陸《集成電路制造工藝》課程網站進行理論知識回顧,通過查看多媒體課件和化學反應動畫,知識的復習顯得快速高效。要求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整理氧化工藝的詳細工藝流程,通過課程網站發給老師。教師網上檢查學生作業的遞交情況。1.創設情境。新課的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利用信息化教室功能,學生登陸課程網站觀看氧化環節的視頻,初步了解更衣室、風淋室和凈化車間的情況,配合教師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進行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的演示,教師通過廣播系統演示軟件操作方法,介紹更衣室規范要求和凈化車間工作環境和設備,引出工藝操作這一學習主題。2.確定任務。教師總結點評學生上傳的作業,整理出正確的氧化工藝流程,明確學習任務。3.實施任務。氧化工藝的全部流程可以分為“更衣室”“、清洗”、“氧化”“、測試‘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包含多個工藝操作步驟。以氧化環節為例介紹學習的流程:氧化環節包含輸入系統、貨架取片、上料、下料四個工藝操作步驟,學生利用集成電路制造3D虛擬車間來完成學習任務,登陸軟件選擇教學模式,經過更衣室環節后,進入凈化車間,選擇氧化區域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單個工藝操作的學習方法:(1)查看主菜單里面的工藝文件,了解工藝規范;(2)觀看企業視頻,學習操作要領;(3)進行虛擬操作,完成技能訓練;(4)如果做錯會有信息反饋,學生重新練習。氧化環節的貨架取片、上料下料等操作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其余工藝環節的所有操作訓練均可在虛擬車間完成。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完成一個環節之后,學生總結操作要領,教師進行點評。這種學習方式教學內容呈現生動有趣,真正寓教于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專注度明顯提高。3D虛擬車間里面還整合了很多的數字化資源:比如清洗機構、氧化傳片、測試傳片的動畫,克服了設備內部運行情況在企業現場也難以觀察的困難,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4.考核評價。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考核評價,學生選擇考核模式進入,完成全套工藝流程。在考核模式中系統會有相關問題提出,學生作答。如果答錯則會扣分,并會將正確答案顯示在左下方。在工藝流程中如果選錯流程,那么也會顯示’步驟錯誤”并做正確提示。學生完成考核之后,可以即時看到得分和用時;通過軟件統計分析,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整體的掌握情況和每個知識點的正確率,獲得及時的信息反饋,最后做總結點評。5.拓展提高。在前面實施任務過程中,學生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能訓練上了,要求他們關注車間墻壁上的工藝規范、員工守則、管理條例甚至急救方法等信息,在虛擬車間中實現環境育人,有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2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國、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高級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為:從事工程科學研究的人才為5%,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發現工程過程中的基本理論為主,偏重于工程學術研究;從事設計、開發的工程人才約占35%,主要工作是將科學原理和學科體系知識轉化為設計方案或設計圖紙;從事生產工藝、運行維護、管理銷售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約占65%,將設計方案與圖紙轉化為產品。后兩者可以統稱為工程應用人才。化工學院在建院之初,就確定了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根據幾年來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確切地說,我們應該以打造工程生產一線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說,以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為主,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造和在實踐工作崗位上的鍛煉,成為工程人才。培養化工類工程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強調本科教育的專業性,通過本科教育這一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周期,是學生接受相對完整的、作為一線工程師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線工程師應有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學生通過這樣的教育,應該具有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主動的自主學習能力、靈活的崗位適應能力,在現有成熟的化工技術和規范的基礎上,能夠應用理論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特別是應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同時,一線工程師還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環境意識。現代化學工業,不僅融化學科學、化工技術、藝術于一體,還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倫理道德等重大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在“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背景下,在培養的學生多數服務于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的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環保意識[3]。經過四年的執行,現行培養方案在培養應用型化工技術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新方案修訂過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優點,尤其是突出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原方案的不足,結合現代化學工業新的發展現狀以及地區經濟,來綜合考慮,完成修訂工作。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新的培養方案,需要遵循“理論系統夠用,突出實踐動手,營造工程背景,重視過程培養與評價,提倡自主學習,強化創新訓練”的原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以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為宗旨,以高素質、重能力、求創新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力求達到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提高、傳承與創新、教學與科研、素質教育與技術訓練的統一。
3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明確提出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完善和落實本科綜合培養方案為主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綜合素質,形成一支教學科研相結合、教學思想活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優化的教學梯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的協調發展,強化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走改革和創新之路,探索教學管理的新機制、新模式,開創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3.1理論課的教育改革(1)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的化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調整知識結構,本著“理論系統夠用”的原則,認真梳理現行培養方案中的理論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方向,確定4~5門核心課程,凸顯核心課的核心地位,以核心課程為中心,構建理論課程體系。將理論課程按課程的特點、內容和相關性進行進一步整合,劃分為課程群,即將部分前后有銜接的課程,進行內容整合,減少重疊內容,突出重點,通過課程群的建設,使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更加連貫,便于融會貫通。(2)改革和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吸收本專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將化工及相關領域新技術、新成果納入課堂教學;(3)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推進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提倡案例教學;主要課程注重引進和選用國內外優秀教材,不斷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提升。(4)改革教學技術,推行現代化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網絡、仿真等。盡可能采用雙外語教學。(5)改進教學和管理機制,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培養和評價,并以此為契機,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大綱上和教學內容上引導學生自學。
3.2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育改革工程技術人才的創新能力集中體現在工程實踐活動中創造新的技術成果的能力,包括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新流程和新裝置的設計,新的工廠生產過程操作運行方案等。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在改革中高度重視和加強實踐類教學環節,繼續保證實踐教學的突出地位。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中,構建由易到難,貫穿全程,逐步貼近工程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實踐教學環節比重在整個培養方案的比重不低于25%,適當調整理論教學課程,使教學前移,為學生創造更多地時間參與工程實踐,并積極創造條件推進“3+1”培養模式的改革。對教學計劃內要求的實踐性教學,結合工程實際,以實驗與工藝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為基礎,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和建設。具體方案:在基礎實驗方面,重視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規范操作和嚴謹務實的作風的培養。在專業基礎實驗方面,結合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教師的科研方向開發大綜合專業實驗項目,逐步引入具有工程意義的實驗項目,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型實驗的比例。為后續實踐教學、創新性實驗項目、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環節奠定基礎。在校內實訓平臺建設中,基于工程背景及地方產業特點,以培養學生動手及實踐能力和工程意識為出發點,形成滿足培養化工類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實踐綜合能力訓練及培養的實訓課程體系。以學校建設化工實訓中心為契機,加強工程實訓,彌補畢業實習過程中只能看不能動的缺憾,是學生真正了解化工廠。在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環節,貫徹卓越工程師計劃,建立學生到企業和社會開展實踐實習的有效機制。精選認識實習單位,加強基地建設,繼續為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提供“頂崗實習”機會,結合就業,讓學生能夠在就業后縮短適應期。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和優越感,提高學習本專業的興趣。畢業設計以工廠實際設計為題,畢業論文以教師科研為題。落實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工程與科研實際,一人一題,真題真做。實施雙向選擇和規范化管理。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協作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等得到充分鍛煉。
3.3課堂外教學環節的教育改革對教學計劃外的實踐能力培養,可通過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大賽和專業技能培訓的形式進行延伸。加強科研與實踐教學的融合,組建學生科研興趣小組,強化化工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環節,全面訓練實踐能力。目前我院已開展大學生創新實驗、校級“化學實驗技能競賽”,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PRO/E建模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大賽”等賽事上取得好成績。2012年、2013年、2014年由中國化工學會、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舉辦的國內包括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等百所高校參加的“中國石化-三井化學杯”杯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中,以本專業學生為主的代表隊最終獲得全國一等獎二項,全國二等獎四項的優異成績。這些活動的開展即可從多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技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增強大學生的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又可幫助學生發現、發展各自的志趣、潛力和特長,并對學生的就業和考研起到積極作用。
二、抓牢做實文藝創作要素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水平
當前,文藝創作大環境并不盡如人意,文藝創作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都還處在冰凍期。雖然時代在不斷進步,經濟社會在快速發展,但文藝創作整體實力和創作成就并沒有與時代步伐相向而行,而且在反向衰落,這種狀況是對文藝創作不重視、不關心、不作為的直接回饋。長期以來,文藝創作領域嚴重存在著“口頭上重視,思想上短視,政策上忽視,措施上漠視”的不良傾向。創作是一個規律性極強的文藝活動,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路徑。促進文藝創作的繁榮發展,需要踏踏實實狠抓要素建設,切實建立良性發展的生態鏈條,把與文藝創作相關的構成要素、關聯環節抓牢織密,才有可能產生實際效果。抓要素建設重點需做實七個抓手。一是抓政策引領。政策導向是促進文藝創作繁榮的基礎,也是文藝創作的發展坐標,更是文藝創作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元素。如果缺乏政策導向,文藝創作就會迷失方向、失去動力。應加強政策引領,創造良好的創作環境,理清創作發展思路,構建有效創作機制,為文藝創作繁榮發展夯實基礎。二是抓發展規劃。文藝創作人才和作品的長期匱乏,重點體現在發展目標不明確,缺乏具體的科學規劃和有效的推進措施。社會中的浮躁心態和急功近利思想長期侵蝕文藝創作機體,使完備的文藝創作機制化為無形,嚴謹的創作規律被極端虛擬,規范的創作標準被嚴重削弱。三是抓隊伍建設。人才是文藝創作的基礎,沒有人才的文藝創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藝人才是文藝創作的發動機,沒有驅動力,就沒有成果收成。要加強人才建設,在發展布局、在機制建設、在扶持措施上做實培養人才的基礎工作,形成人才隊伍梯次結構合理、門類配置齊全的文藝創作人才隊伍,有效促進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四是抓創作成果。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出更多更好的優秀文藝作品,沒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文藝創作的價值和作用就無從體現。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引領公共文化前進方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展示和形象表達。曾經在不同時代涌現出眾多的優秀作品,激勵著無數人們投身社會發展建設,成為公共文化前進道路上的精神航標。五是抓創作園地。文藝創作園地荒蕪、作品發表困難也是導致文藝創作發展態勢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創作者的文藝作品沒有出路,產生不了應有效應,會極大地挫傷創作者的創造積極性。繁榮文藝創作,要積極創辦常態化的文藝刊物,加強對文藝創作者的指導和輔導,促進對創作者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強化文藝刊物在出人才、出作品方面的初始性作用。六是抓傳播推廣。文藝作品只有在傳播和推廣中才能充分確立自身的價值,也才能最大化地展示自身的公共文化影響力,缺乏展示平臺是制約文藝創作的最大障礙,僅以舞臺藝術為例,發表難、上演難,已經成為發展死結,由于市場不興,演出稀少,導致了導演沒戲可導、演員無戲可演。作家很多文學劇本無法投排,排了也難以上演,會極大挫傷創作者的信心,導致大量創作人才流失。七是抓激勵機制。文藝創作是“精神生產車間”,創作者自身的天賦和個人精神動力是出精品、出人才的重要基礎。充分重視激勵機制在文藝創作中的鼓舞和驅動力作用,把文藝創作者的視野最大化地擴展,創造性全方位地激活,文藝創作才能進入人才輩出、成果豐碩的快車道。只有堅持常態性舉辦文藝比賽和評獎活動,加大對優秀文藝人才和文藝作品的扶持和獎勵力度,切實完善激勵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的機制建設,文藝創作的繁榮態勢才可預期。
三、構建繁榮文藝創作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水平
文藝是面向社會的,文藝作品的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深深植根于生活,投身于大眾,深入人心田,文藝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文藝才能營造自身的繁榮景象。要構建繁榮文藝創作的工作機制,政府的核心作用不可替代。進一步提升政府在繁榮文藝創作活動中的政策推手作用,夯實文藝創作發展基礎,完善運行有效的發展機制,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有效的發展路徑。抓機制建設一是要具常態化,二是要看長效性。常態化就是要經常性、定期化地組織開展文藝創作活動,長效性就是要抓機制建設、抓要素建設,按照文藝創作自身規律性,統籌文藝創作要素的各個環節,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三心二意,要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需要有巨大定力作支撐。由于諸多的歷史原因,過去在推動文藝創作方面,沒有堅持常態抓,人才培養沒有做到長期性,導致創作成果愈來愈少,優秀人才愈來愈匱乏的嚴峻態勢。機制缺失是創作短板的重要推手。當下的公共文化體制設置和運行方式上呈現出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圈子意識比較濃厚,行業之間相互隔離阻礙了資源整合效應的巨大發揮。有的創作作品找不到生產單位,而有的生產單位雖然“等米下鍋”卻又苦于沒有作品來源,這種資源信不通暢,資源配置不對等的現象,由于缺乏聯通機制難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效對接、合理利用,使創作資源無法通過有效渠道輸送到具有需求的生產平臺,從而導致創作資源的巨大浪費。文藝創作需要通過發揮機制的“杠桿”效應,達到文藝創作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創作效用的巨大發揮。
四、編制文藝創作人才發展規劃,疏通人才成長的建設通道
抓創作、出作品,首要問題是抓好人才問題,沒有優秀的創作人才作基礎,一切美好的藝術暢想最終都將成為空想。人才是文藝創作的第一要素,離開了人才談創作無異于是“紙上談兵”。當下亟需克服文藝創作中“重使用、輕培養”、“重功利、輕規律”、“重宣傳、輕基礎”的現象。“人才荒、作品荒”是制約文藝創作上水平、上臺階的關鍵因素,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消除文藝創作的發展瓶頸。文藝創作不僅需要發展導向,更需要政策推動。無法想象文藝創作可以不在引領和推動下自由發展、自行繁榮。支撐文藝創作繁榮的不是由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位領軍人物可以完成的,它是需要一批人,一個群體,而且是一支結構合理、梯次優化的人才隊伍集群。推動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要從宏觀規劃入手,層層切中要點,有效推進發展。從政策層面夯實作品產生的基礎和打通人才上升的通道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切實讓政策充分發揮出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的“孵化器”的作用。應該大力實施好文藝政策推進計劃、文藝創作發展計劃、優秀作品提升計劃、文藝人才培養計劃等重大的公共文化工程建設,形成相互匹配、彼此銜接的政策支撐體系,以此來破解“人才荒、作品荒”的魔咒。尤其是要強化對人才培養規劃的組織實施,建立常態化的人才培養(培訓)機制,采取短期集訓與長期學習相結合,高端深造與基礎輔導相補充,學歷教育與崗位輪訓相銜接的人才培訓(培養)措施,可能改變當下人才、作品雙失的不利局面。切實開展調查研究,通過把深層的原因查找到,把機制程序完善好,把工作措施落實好,推動文藝創作和人才建設步入正軌。首先,抓創作首要的問題是夯實基礎,在培養后續新人方面,在抓社會普及方面要下功夫、出重拳,才能為造就優秀人才提供強大的基礎支撐。其次,是要抓鞏固,要切實規劃建設公共文化創作人才信息庫,采取留住老人(專家)、穩定中人(骨干)、幫扶青年人的方式,構建老、中、青的創作人才梯隊結構,通過發揮老一輩創作人才“傳、幫、帶”的作用,加強對后輩人才的示范和引領。再次,是要抓提升,有規劃、有目的的加快青年后備創作人才培養和選拔,為文藝創作繁榮提供積極的人才儲備。
二、香港的公共藝術教育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來香港公共藝術教育有所發展。提供公共藝術及相關課程的教育機構與課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中大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管理課程等。其中,理大設計系與中大藝術系,培養公共藝術創作人才。學生作品在香港藝術展中屢獲佳績。中大繼續教育學院文化管理課程則從公共藝術歷史及評論的角度,教授學生觀察及評論公共藝術的方法。因該課程針對副學士學位學生,理論程度相對較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于2012年成立,旨在配合政府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政策培養人才。其中,“公共及社區藝術”一課為該課程三年級選修課,闡釋公共藝術之含義,介紹公共藝術評估之方法,引導學生以文化批判之眼光審視公權力與紀念雕塑之關系,并培育學生策劃公共藝術、管理公共藝術,為公共藝術設計場地,以及設計扶持社區藝術政策之實踐能力,實為跨學科、系統教授公共及社區藝術之課程。該課程的另一亮點,是課程設計力求寓教于樂,形式生動,并且融知識與實踐于一體,創造性采用虛擬場景、實戰演練之新穎教學方法。課程圍繞一個虛擬項目展開:假設香港政府決計于2020年前,拆除目前除立法會大樓外所有建筑,重建中環。香港藝術推廣辦公室受命,規劃并發展新中環之公共及社區藝術,委托三家咨詢公司從事研究,提供咨詢報告。在2013年秋季課程中,學生自由組合,成立三家公共藝術咨詢公司,分別取名PaisanoCultureandDevelopmentConsultancyLtd.,HashtagCulturalManagementCoLtd.,以及APlusCulturalManagementConsultancyCo.Ltd.,擔當為政府提供咨詢之重任。各組成員扮演不同專業角色,包括項目研究兼公司總裁、公共藝術規劃咨詢師、公共藝術管理咨詢師、城市設計師,以及公共或社區藝術家等。課程分兩部分,完成前五講后,各組前往中環,展開中環公共藝術之調研,鑒別藝術品之類別,評估藝術品之公共性(publicness)及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此基礎上,發覺不足,從而提出新中環公共及社區藝術發展之目標。課程后半部分,配合各專題,公司成員各司其職,逐項完成公共及社區藝術規劃、管理之咨詢、城市設計,以及藝術品之創作。課程亦包含設計軟件技術培訓,學生學會運用Sketchup8基本功能,完成設計,并制作藝術品模型。課程于期末報告會上達到,學生基于課堂知識,提出不少有益于啟發本港公共藝術發展之建議,例如,創設公共藝術規劃辦公室、設立藝術家道德保護法、改革賦稅以資公共藝術項目、建設香港雕塑公園和公共藝術長廊等。本課程與“項目委托方”藝術推廣辦公室合作密切,藝推辦官員于期中親臨課堂,介紹業務,并出席學生期末報告會,聆聽學生所提咨詢方案。期末報告會與會者另有小區藝術家、表演藝術家等多人。
二、化學工程、工藝試驗數據的科學搭配分析
傳統形態的化工實驗操作,內部數據排列機理相當復雜,整體活動延展下來,具體的人力、物力資源全面堆積。因為內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試驗進行掌控,特定數據處理重復性特征廣布。因此,必要時技術人員可依靠MATLAB軟件進行流程過渡,將人工演算過程中的數據限制因素調節完畢。這部分實驗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環節,整體流程較為漫長。所以,計算機信息技術便將這些復雜的演算流程進行智能模擬操作,并透過實驗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礎,使得工藝技術管制范圍下的各類可行條件全面延展。化工產業講求專業實驗的引導價值,具體行動標準動機也是圍繞特地實驗點進行參數定量關系探索,進而將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觀規律羅列完整。MATLAB軟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開辟引導先河,其將各類函數圖形進行輕松規劃,肅清細致符號演算和數值計算限制問題。這類軟件應用范圍較為廣闊,包括數字通訊和財務建模等內容。目前這類程序已經成為國際控制終端的必要支撐媒介,現場操作人員基本只需編寫某種數據處理程序,之后將原始數據輸入,就能輕松提煉相關實驗結果,將優質化數據和圖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這方面人員素質的強化工作也相當重要。隨著技術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的加快,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必然會帶來對分析檢驗專業人才需求的上升,且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共權力的異化是指公共權力的運行及結果與其本應有的性質相背離。公共權力的產生反映著公眾希望借助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良好愿望,但當公共權力運行脫離法定軌道,出現公共權力的非公共運用時,公共權力就損害了公共利益,這種公共權力就變成了異質的公共權力。主要表現為:公共權力的者獲得公共權力的使用權卻沒有有效地使用公共權力,造成公共權力資源的流失以及權力腐敗行為。[1]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共權力的異化就是腐敗。當今學界為了克服腐敗對社會政治經濟運行產生的消極影響,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似乎尚未對腐敗和成因形成一個可推廣的和無可辯駁的結論。筆者認為,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委托——理論是一個較為理想的理論依據和分析視角,于是試圖用以委托人——人模式為基礎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對腐敗的成因作探索性的剖析。
委托——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基本的模型已經發展得很成熟,委托——分析框架已經應用到經濟學的很多方面,如稅收、就業、貨幣政策等,國內更是把這一理論用在現今的國企改革上。但將委托——理論付諸政治學和行政學的現實解讀,可供借鑒的資料還是很有限的。筆者認為,對公共權力異化現象的分析,只有從民眾、國家與政府這三位一體的關系中去把握,才能真正揭示出民眾將自己天然擁有的公共權力委托給國家、政府實施,而國家、政府有沒有按照公共權力委托人的意愿辦事,采取了不當甚至不法的行為,從而導致了公共權力委托運行失靈下的腐敗問題產生。
一、公共權力的異化:委托—機制運行的失靈
委托——理論的核心就是委托——關系。這是由一方(委托人)委托另一方(人)根據委托人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授予人某些決策權的契約關系。而委托——理論就是研究這種關系及其制度構建的理論。
現代國家的民主制度大多為代議民主制,在這種制度下,委托——機制經由兩道程序完成,即由公民將權力委托給國家,再由國家委托給各級政府。社會中的的每個人總會將各自享有的私有權力一部分置于公共領域中,所有這部分置于公共領域中的私人權利,需要委托給一個機構或個人來實施并保證獲利,這個機構或個人就因而獲得了所有廣大民眾委托的公共權力,一般而言,這個機構就是政府。[2]在現代的政府理論中,政府公職人員是作為被委托的人角色存在的。“委托人”的說法表明了政府相對于社會公眾的從屬性,它旨在說明:政府僅僅是公眾為達成自身利益的選擇性設計,而不是凌駕于人民之上的施恩者,其行事與作為能力不是天然的,政府不能與民爭權、與民爭事、與民爭利,更不能假公濟私、貪贓枉法。“人”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著政府理念的深刻變革,同時,也體現著政府公職人員的行為路向。
雖然政府和公眾之間存在人和委托人關系,但委托——關系的理想設計與實際結果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差距,事實上也不排除兩者之間存在著不斷搏弈的過程。根據委托——理論,由于委托人與人之間存在如下情況:委托人和人之間的目標與利益一致或不一致,雙方信息不對稱、契約的不完全性、雙方責任不對等,那么,人的活動將可能影響到委托人的利益,并且人的活動最后引起的責任(或損失)將有可能由委托人來承擔。在現實中,公眾的確承擔了過多的由政府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是災難性后果。這是由于:首先,委托人與人目標和利益不一致。行使公共權力的有關部門及其具體官員并不像傳統政治學中認為的那樣是公共利益的天然維護者,而是受自身利益驅動的人,有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當官員的目標和公眾的目標發生沖突時,人往往很可能選擇損害公共利益、國家或政府利益而維護個人利益。在國家治理中,又沒有任何“看不見的手來自動地促使個人行為服從公共的利益”。[3]因此,要求人一心一意致力于公益,反而顯得有點“強人所難”;其次,契約的不完全性。人踐約是一個動態過程,其中存在著突出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素,從而導致委托雙方簽訂的合同契約帶有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契約的不完全性為人擁有大量自由裁量權提供了合理性,為其采取機會主義做法提供了便利的空間;再次,是信息的不對稱。政治人是信息的優勢者,他們擁有一些為政治委托人所不知的信息,委托人對人的行動細節并不了解或保持著“理性的無知”,人極易產生僥幸心理,一旦有可能就試圖破壞規則、鉆空子和投機取巧,政府很可能變成為私人利益的場所。正是由于種種不良因素的存在,以及作為分散個體的委托人的監督上的弱勢處境,使得委托——機制運轉失靈,政府提供的行政產品即公共服務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偏離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尤其是人的報酬不與其行為后果掛鉤時,人就會以追求最少的勞動和要素投入來獲取相對高的報酬。人一方面可以無限地擴大自己的權力范圍,另一方面人可以用職權干自己愿意的一切事情,包括偷懶、辦事拖拉、推諉責任、追求享受和等等的普遍瀆職行為,公共權力因此而逐漸異化了。
二、對公共權力異化行為改進的路徑選擇
(一)制度建設:架設剛性的行為規范
制度是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人既是制度運作的主體,又是制度運作的客體,因此,對政治人的科學分析是架設有效制度的前提。在這一方面,中西方存在著對人性假設涇渭分明的區別。中國古代雖有“性惡論”,但最終還是“性善論”占據了主流地位。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政府都是“操心父母”,而父母對子民是毫無私心的。直到現在,政府官員還是被認為是“人民公仆”。而從基督教教義演化而來的西方人的制度邏輯思路則是“原罪說”,人間沒有天使,政府是一種“必要的邪惡”。休謨指出,在設計任何政府制度和確定幾種憲法的制約和控制時,應把每個人都視為無賴,并以積極的防御觀作為基本依歸。[4]洛克認為,所有的人必定是追求個人幸福或快樂的,欲望的驅使使得人們專一而恒常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此乃人的本性。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人性中的“仁愛”是永遠不能勝過或克服自私本性的。[5]委托——理論也內在的包含著“經濟人”的假設,認為委托人和人的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這也是民眾與官員之間的公共權力委托運作失靈的前提條件;再者,委托——理論是用經濟合約的形式來規范委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天然所具有的自主性、競爭性、重利性和等價交換性,容易誘發人的本位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容易沖擊人的理想信念和職業操守。因此,新制度經濟學主張依賴制度來約束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6]
制度規范作為一種外部約束,貴在保持和彰顯一種客觀合理性——便于委托人對人實施有效約束是其要義。制度可以對各個層次的行政官員分別規范,使規范既有確定性,又有針對性。要防止公共權力的異化行為,可作如下制度安排和設計:
第一,加強法律監督,以防止人的違法行為。委托——理論認為,監督是重要的。它認為監督必須持之以恒,因為長期的關系可以發展出有用的價值存量,這種價值存量對于合同的實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也使得有限的監督更為有效。而法律監督就是將持續不斷的監督體系制度化的作用機制。由于行政委托人只是作為分散的個體存在,基數很大但未經組織起來的力量是很薄弱的,難與以國家為后盾的強大的公共權力相抗衡,加上委托人并不能享受對人追求超額費用或瀆職監督行為的成果,即使勇敢地選擇了監督,個體委托人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這對一個同樣具有經濟人本性的民眾來說結果會是得不償失。所以委托人普遍缺乏對人頻繁監督的積極性,更多的人會選擇“搭便車”坐享其成。那么加強法制監督就更是刻不容緩。要在最高的憲法層次上以法權制約行政權力,法權高于一切政治強權,擁有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通過法制規定政府有關行政過程中的權力邊界和責任,使得政府的行政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便對政府權力實施有效的法則和限制措施,防止政府權力無限膨脹和縮減官員的隨意性權力。
第二,激勵約束機制設計。委托——理論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建立一種激勵機制,使人的行為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然而,政府具有強制性,沒有退出機制供選擇,因此,政府和民眾之間的合約是被“鎖定”了的,這就降低了政府規避錯誤、提高效率的激勵,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建立強有力的激勵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能夠確保委托人和人的利益相一致,其運行程序能夠引導博弈各方的行為相互促進和制衡,以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例如可以實施裁員加薪與高薪養廉的政策。裁減極度膨脹的官僚隊伍,并相應增加官員的正常報酬的高薪養廉政策,其目的有三:其一是激勵公共權力者更好地為委托人服務,按委托人意愿行使公共權力;其二是因為官員的報酬是來自于委托人,所以這又可以增加委托人監督的積極性;其三,擴大官員報酬就是相對減少非官僚職業的報酬,這對不認真行使公共權力者具有相對懲罰作用,一旦失去人資格,也就會損失一大筆收益。[2]然而高薪不應是固定的,要隨人的業績而變動。在企業管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給人以部分剩余索取權,使其主觀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觀上促進了股東總體利益,也可以相對地減少人為了自利而不惜損害公利的扭曲行為,這應該為政治委托過程所借鑒。
第三,建立一個發達的競爭性的人市場。實踐表明,競爭和他律分別是效率和自律的基本保證。我國傳統的官員選拔機制的主要缺陷是缺乏競爭優選機制,長期以來,中國采取以身份標簽為特征的人才進入壁壘,既影響了優秀人才參與國家行政管理,又阻隔了外部競爭對行政人員的壓力,造成了行政職務終身制。以市場化的裝置為杠桿的人市場的存在,可以實現對不稱職的人的替代。尤其是提供了一種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和人聲譽評價機制,是人存在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的危機感,從而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和自覺培養起防腐拒變的能力。遺憾的是,政治生活不可能像經濟活動那樣隨時隨地根據市場機制來決定人員的更迭,因此人民應該加強對政府官員的控制權,如選舉權、檢舉控訴權和罷免權等,讓政府人隨時都面臨著被降職、彈劾、罷免的危險,才能加強這種競爭和淘汰機制。
第四,加大政務透明度。人們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印象或體驗:如果不是有與政府打交道的經歷,普通老百姓窮盡一生都不知道那深墻大院里是如何操作的。由于委托——關系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弊端,公眾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既然是公共產品,就應當盡可能地向公眾開放,盡量避免暗箱運作。應完善信息控管系統,改善公共信息體系,削減政府專門部門對信息的隱匿權限,實行信息公開制度。高度透明的信息是人民參政議政的條件,這就需要疏通政府與外界的制度化聯系渠道,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并構建有效有序的信息反饋機制。同時,還要增強公民意識,提高人們參與和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作為委托人應該了解,其參與積極性是與切身利益相關的。
(二)誠信政府:打造軟性的行為規范
美國產權經濟學家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團隊中的個人對自我利益的追求與群體效率存在著某種張力,而團隊生產的外部性和環境不確定性恰好可以“遮掩”雇員的卸責行為,并且似乎任何激勵機制都給企業中的人留有“卸責”余地。即沒有任何制度能夠完全克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避免制度失靈,[7]政府中的又何嘗不是如此。建設遠未完善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督導權力的民意表達程序也極為有限,而且難免因層層過濾而失真失效,法制手段總是滯后的,往往只是作為應急機制或事后收拾的無奈選擇。所以要解決“人問題”,誠信建設不容忽視。政府的本質是一種信托關系,那么,信用就是其內在的倫理品格和存續的基礎。如果人不講信用,政治委托——契約只是一紙空文;如果人講求信用,以委托人的利益期待為使命,忠實且成功履行委托—契約,獲得委托人的持續信任,那么委托——關系就能良性地運營。因此,如果政府無法回應公眾的期待和信任甚至貪贓枉法,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基于“經濟人”的基本假設,西方政治從來不奢談對人的信任,而是依靠制度的鎖鏈來約束官員的作為。但他們對官員的道德操守似乎從來就沒有含糊過。早期的法國政治家羅伯斯庇爾指出“美德是政府的最高管束者”,后來華盛頓倡導“品行或道德是民主政府之源”,[4]到了現代,還是西方的學術派別首先高揚起了公共行政倫理的鮮明旗幟。事實上,與法律制度相比,信譽機制是一種成本更低的維持交易秩序的機制,特別是在許多情況下,法律制度是無能為力的,只有誠信才能起作用。在委托——關系中,無論激勵約束機制多么健全(事實上也難能做到),如果人不守誠信,那么就難以預防和制止其機會主義行為。而委托問題之所以存在,其基本原因就是人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因此,打造一個有公信力的政府,是制度建設的應有之義。它既是制度有效運轉的基礎或平臺,也是制度建設孜孜追求的一個頂級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有效約束人的行為,控制委托成本,需要加強制度建設,而加強制度建設,又需要保證政府誠信。通過制度激勵和誠實守信,約束、懲罰背信棄義的行為,努力提高政府公職人員的道德水準,造就誠信的制度環境,無疑是解決“人問題”的一條長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柯雄,肖紅.公共權力異化的利益誘因與道德制約[J].前沿,2004,(11).
[2]仲偉周.公共權力委托運行的扭曲與管制[J].當代經濟科學,1999,(2).
[3]程漱蘭.轉變政府職能,重構激勵機制,以推進政治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J].管理世界,1998,(1).
[4]羅自剛.公共行政倫理及其補救—來自政治委托理論的啟示[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