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5: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食品安全問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食品安全問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7-0196-02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食品安全問題也開始突出,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1]。產生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要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應對還需要有關人員及部門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應對。以下本文就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進行探析。
2食品安全問題現狀
從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來看:首先,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已經有所提高,政府和民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有關部門根據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制定了相應的食品安全標準,進一步加強了對餐桌食品安全問題的控制和管理。從數據來看,2002年我國食品質量合格率僅僅只有89%,但是截止前年,我國食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七,可以說明食品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2]。此外,因為食品安全問題而出現的食物中毒現象已經有所好轉,食品中毒人數也出現了銳減,這也說明食品的安全性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次,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目前我國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存在,以及企業在食品安全保障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和安全意識問題不足。
3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3.1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認識程度不足
雖然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消費過程中也會更加重視食品的安全問題,但是就具體來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依然缺乏,認識程度依然不足,導致消費者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區分食品是否安全[3]。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不會特意查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生產食品的原材料,也不會重視食品的營養問題,而是受廣告促銷影響來進行食品的購買。這種現象很容易引發新的食品安全問題,影響消費者的飲食健康和安全。
3.2部分企業誠信缺失
從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來看,食品生產相關企業在職業道德上以及誠信方面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食品企業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為了獲取高額的經濟利潤,大量生產廉價食品,并在其中添加各種化學物質和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因此容易引發規模不一的食品中毒事件,引起社會的恐慌。
3.3政府的監管力度不足
企業的生產目的是獲取高額的經濟盈利,因此,要避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必須要求政府能夠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并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水平。但是從當前我國食品監管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在食品監管方面還存在較多的不足:首先,目前我國食品監管的體制還存在較多不足。尤其在制度上,過去存在多頭管理的缺陷[4]。多頭管理會導致食品管理的權限較為分散,導致各個部門無法看清自己的管理職責,最后出現各部門和人員管理職責不夠清晰、管理力度不足以及管理效率下降的問題。2015年以來,部分市縣組建了“多合一”的市場監管局,這雖然有利于整合行政執法力量,精簡機構,減少多頭管理的缺陷。但是卻弱化了食品安全監管職能,一是因為專業執法人員會分散到其他部門,二是由于政出多門,基層執法人員疲于應付,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工作難以有效開展;其次,就目前我國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法制建設來看,我國目前設立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仍然存在較多漏洞,因此給了不法企業和個人以可乘之機,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效果。
3.4食品生產技術有待提高
從企業生產的角度來看,企業在誠信和道德方面的缺失是導致出現大量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但食品生產技術水平降低也是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產者的生產水平不高會直接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第一,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對工程控制和監管不夠嚴格,那么就會引發各種食品生產污染現象的出現,從而導致出現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我們經常說的微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等,就是生產過程中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而出現的污染問題。食品生產過程中,企業會對食品進行原材料的收集、加工和運輸處理,生產時間過長會導致食品腐爛變質,繼而出現各種病菌和毒菌,從而引發人體的各種疾病。化學性污染也是如此,食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化學物品殘留對人體會造成直接的傷害;第二,生產技術和設備的限制也會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受本企業的經濟能力影響,部分企業在生產技術和設備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導致包裝技術不合理、冷藏措施不到位等,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4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4.1加強食品安全問題的宣傳和推廣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要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應對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組織加大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宣傳和推廣,重點在于指導消費者應該如何進行食品的篩選,以及曝光市場上的有害食品。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夠在食品消費過程中掌握方向和方法,避免受廣告商和促銷活動的影響,因小失大,形成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4.2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和不足是導致出現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必須要從企業自身問題著手,強化企業領導者和工作人員的社會責任感,規范企業各個環節的生產行為,提高食品的生產和加工安全性。當然,在此過程中,企業也必須要重視食品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避免生產過程中因為技術操作不當以及設備落后等原因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影響食品的安全性和本企業的社會形象,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
4.3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法制建設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政府能夠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法律監管,加大法律監管力度:首先,要求政府能夠完善技術性法規,即對食品安全技術檢測進行明確的法律規定,制定更加嚴格的食品質量檢測技術標準會讓市場準入機制,從市場源頭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控制;其次,要求能夠健全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規。各個地區在食品監管方面會出現不同的情況,要求政府能夠根據各地的特殊實情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確保地方食品安全監管效果;最后,要求加強國際食品安全問題法律體系建設。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建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需要特殊對待。
4.4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要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應對還要求政府能夠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一步保證食品安全。首先要求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明確監管目標和監管職責,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全覆蓋、無縫隙。要求政府能夠建立健全獎勵和懲處制度,使各部門和人員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能夠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保證食品監管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求能夠加強對市場準入機制和召回制度的重視,不僅要保證食品進入市場前的質量問題,還要求保證能夠順利回收出現問題的食品,禁止問題食品進一步在市場中流通,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食品長期短缺歷史的結束,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由數量安全向質量安全轉變。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貿易和公眾健康的主要問題。安全認證食品是我國今后食品生產大力發展的方向,對安全認證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點。
1食品安全認證概述
安全認證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特定的環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產、加工,達到一定安全衛生標準,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相應產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
安全認證食品的顯著特征有:一是產地環境無污染。要求產地環境和周邊環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確保產地環境中大氣、水和土壤的潔凈;二是生產過程達到無公害化。生產過程中應用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控制、減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有效防止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污染;三是產品質量確保安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實行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確保產品無污染;四是通過專門機構的認證。安全認證食品是通過專門機構認證,并獲得相應產品使用標志的產品。無公害食品是安全認證食品的初級層次,綠色食品是安全認證食品的中級層次,有機食品是安全認證食品的高級層次[1-2]。
國內安全認證食品發展經歷了無公害食品發展階段、綠色食品發展階段。其中綠色食品發展階段經歷了從農墾系統啟動基礎建設,向全社會推進、加速發展,向社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全面推進3個階段。
2我國食品安全認證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央一級的安全認證食品管理工作由3個部門分別負責,其中,無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負責,綠色食品的管理由隸屬于農業部的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有機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隸屬于農業部的中綠華夏有機食品中心負責。我國安全認證食品的管理體制屬于分塊管理。
2.1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人為地將安全認證食品中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管理割裂開,導致安全認證食品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安全認證食品管理權限分屬不同部門,多頭管理,權責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職能錯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現象。同時,由于各個管理部門之間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重點不完全相同,且它們之間是平級單位,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的溝通和協調不夠,難以形成協調配合、運轉高效的管理機制。
2.2認證管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認證體系發展的時間較短,在認證體系的完整性和協調性、認證技術和能力、認證的普及程度以及與國際接軌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是認證體系不完整。目前我國安全認證食品認證咨詢機構和培訓機構嚴重缺乏,缺少對申請認證的農業企業和農戶在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規范化申報方面的培訓和指導;二是認證的客觀公正性不足。我國安全認證食品的認證機構與管理機構之間存在著聯系,認證過程不能充分體現第三方認證的客觀公正性[3];三是專業技術和人才不足,我國安全認證食品認證體系建立的時間不長,對認證人員的培訓不足,人員認證能力較差,難以建立我國專業化的安全認證食品認證隊伍;四是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和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國際合作能力不強。安全認證食品認證方式和認證標準與國際接軌程度差,認證的結果不能得到國際認可。
2.3市場準入管理存在問題
我國食品市場準入管理制度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檢驗對象有限、檢驗項目單一;二是檢測機構不健全、檢測手段落后,對食品檢測的專門機構很少,而且食品市場準入的檢測手段簡單;三是市場準入缺少有效的懲罰措施,問題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懲罰處理措施,問題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較困難。
2.4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存在問題
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缺乏完善的標準,還沒有形成全面科學的標準體系。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建設方面,對安全認證食品的各項質量指標難以全面、快速地檢測。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建設方面,目前的安全認證食品認證體系是源頭控制和末端控制,過程控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質量安全執法監督體系方面,對違反食品安全質量的行為沒有徹底、堅決地懲處。質量安全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安全認證食品生產的關鍵技術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3完善食品安全認證的策略
我國安全認證食品管理,僅依靠政府來解決安全認證食品管理上的問題困難非常大。需要從多個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認證。
3.1優化管理體制
在管理機構的設置上,我國應該實現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在政府管理層面上的協調統一,實施安全認證食品管理機構設置的三位一體,能夠明確管理者的職能和相應的責任,減少沖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認證管理
建立統一、協調的認證認可體系,積極組建和完善認證咨詢機構和培訓機構。積極推進認證機構社會化改革,將認證機構改造成真正獨立的第三方機構[4]。進一步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加強對認證機構從事認證業務的審核與認可,對其進行全面考察和審核。加強認證的國際合作和互認,爭取認證結果相互承認,提高我國安全認證食品認證的國際化水平。
3.3完善市場準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場準入的法規、標準體系,建立統一權威的安全認證食品標準體系,加強食品質量管理和食品質量的控制。提高市場準入檢測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檢測專業機構,并引進高技術檢測手段,提高檢測的精確度。
3.4加強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健全法規體系,加強執法力度,同時必須有嚴格的執法保障。科學制訂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標準,減少標準執行時的交叉與重疊。加強貫標力度、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同時建立統一、協調和權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機制。
4參考文獻
[1]陳錫文,鄧楠.中國食品安全戰略研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近年來,從“三鹿奶粉”到“瘦肉精”,從“地溝油”到“毒豆芽”,頻繁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敲打著人們的神經,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敏感問題。在媒體的廣泛報道、執法部門的大力查處下,城市的食品安全環境正在逐步改善,不良商家制售假劣食品的違法成本正在逐步增加。而在廣大農村地區,一些“問題食品”專供農村市場,形成了“城里有城里貨,農村有農村貨”的局面,這已經嚴重威脅了農民尤其是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
一、我國農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消費者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意識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在購買食品的過程中往往圖便宜,簡單地追求低價格、好口感和分量足,至于所購買的食品是否是正規食品企業生產的,是否使用過量色素、防腐劑、增香劑等食品添加劑,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關強制性規定,消費者并不在乎,缺乏對食品安全性的考慮,這就使得一些“傍名牌”或者是在城市市場淘汰的過期、劣質食品流向廣大農村地區。造成了品質好、價格高的正規食品在農村沒有市場,買得起、吃著香的劣質食品在農村占領了市場。
(二)缺乏規范的食品生產和流通體系,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
當前,我國農村食品經營者多為家庭作坊、小賣部、小攤點等分散經營模式,食品經營者整體素質偏低,守法經營意識不強,食品加工戶無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等現象普遍存在,生產條件差、衛生環境不達標、加工水平低等問題嚴重,甚至一些違法經營著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使用違禁成分進行食品加工,嚴重危害了公眾的健康安全,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三)缺乏法制宣傳教育,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
我國《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國家隨后還頒布了食品安全法的實施條例,在我國《刑法》中也對食品安全犯罪的量刑標準和出發標準予以提高。這在法律層面上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法律的宣傳和教育力度還不夠,廣大村民缺少了解和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途徑,這一方面使得農村的制售問題食品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威懾,另一方面,廣大農村消費者也缺乏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另外,從根源上講,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屬于熟人社會,講究人情,遇到糾紛和問題時很少想到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食品安全問題也往往得不到重視,即使購買或使用了問題食品,只要沒有造成嚴重的疾病,也往往不予追究,這也縱容了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四)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任務重、難度大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食品生產和銷售的業戶多,經營分散,單個經營者規模小,隱蔽性強,有些還分布在邊遠山區。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往往位于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無照經營的多,并且這種小作坊形勢的食品加工店隱蔽性強,成為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難點。此外,農村地區的食品生產和銷售往往是小本經營,而我國《食品安全法》對于未經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違法行為規定的最低出發標準為2000元,而有的小賣部或小作坊全部貨值也不過2000元,在監管過程中,出發標準難以執行到位。另外,部分農村小攤販、小餐飲店業主屬于農村弱勢群體,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往往考慮這部分農村群眾的生存問題和維護社會穩定,在依法取締或查處時容易對他們產生同情心而手下留情,這一難題使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很難徹底進行。
(五)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缺乏人力和技術支持,監管不到位
在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中,監管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在縣級以上地區,食品安全監管組織比較健全,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議事規則,監管手段較為先進,而在農村,雖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協調組織,但是在農村食品安全形勢錯綜復雜、人少事多的情況下,工作難以抓到位。另外,縣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鄉鎮沒有向下延伸的專門機構,有的雖然設立了站、所,但是監管力量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
監管技術水平偏低則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通病,農村問題更為突顯。農村食品監管部門檢測設備缺乏,沒有科學檢測的技術手段和專門人才。在廣大農村,抽檢樣品大部分要送省、市級食品安全檢驗機構檢測,周期長、成本高、效率低,往往出現抽檢結果還沒出來,該批產品已經賣光了的尷尬,導致監管人員積極性不高,有質量問題的食品不能夠及時被查處。
(六)農村地區食品經營缺乏規范的準入制度
農村食品的制作和銷售中,無照經營現象比較普遍。農村食品經營戶的隨意性很強,想開就開,相關就管,特別是一些家庭式的經營戶和個體小攤販,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這些經營者小本經營、流動性大、隱蔽性強,很少主動到當地工商等相關部門板栗證照手續。而對于這些無照經營戶,監管部門依法取締的成本高、難度大,經營者恢復違法經營的成本低、難度小,成為了農村食品市場監管的老大難問題。
二、解決我國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從根本上改善農村食品安全狀況
價格低廉的假冒偽劣食品之所以在農村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民整體收入水平偏低,農民購買力不強所導致的。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只有農民的收入提高了,他們才有能力購買大品牌、質量過硬的商品,那些傍名牌的假劣食品也就逐漸失去了市場,農村食品安全狀況也就能得到改善。
(二)加強食品安全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村經營者的自律意識和消費者的維權意識
面對農村食品經營者和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缺乏的局面,政府應該加大對食品安全的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宣傳設施,如電視、廣播,同時采用發放和張貼宣傳資料以及板報等形式在農村開展普法及食品安全教育。一方面,增強消費者識別食品優劣的能力,讓他們了解非法食品添加劑的危害,從而改變他們不科學的消費觀念,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通過對《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村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在購買到假劣食品或者由于食用這些食品造成身體傷害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使流動食品攤點、小食品商店、小賣部、小作坊等食品經營者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違法應當受到的法律制裁,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和守法經營意識。
(三)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水平
針對我國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缺乏人力、技術手段和檢測設備落后以及欠缺部門協調合作機制的難題,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力度,將食品安全監管的力量向廣大農村地區傾斜。增加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數量,通過教育培訓原有監管人員和招聘高素質人才進入食品安全監管隊伍的做法,提高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整體素質。推廣先進檢測技術手段在農村地區的使用,為基層監管單位購置必需的食品安全檢測設備和儀器,提高農村食品安全檢測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職責分工進行整合,橫向上消除管理部門職責重疊與遺漏現象,既要對目前分散在農業、衛生、環保、質監、工商等部門的監管權限進行全面的梳理,做出更加合理、明確的分工,又要有一個統一的權威部門能夠領導和加強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作,通過聯合檢查、信息共享等方式整合監管資源,形成監管合力;縱向上要增加監管部門在農村基層的下設機構,從而保證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經常性和廣覆蓋,盡量掃除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中的盲區。
(四)嚴格規范食品經營者的經營行為
在食品經營者成立時,要把好準入關,嚴格依法審批,依法登記注冊,對食品經營者主體的審批始終堅持嚴格依法辦理,對不符合食品生產經營條件的,衛生部門不發許可證,工商部門不登記發給營業執照,確保食品經營主體的質量過關。在經營過程中,要對經營者進行跟蹤審查,做到年度驗證驗照,對發現食品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等證照過期失效的,或者有重大食品違法經營行為的,要依法取消其食品經營資格或核減其食品經營范圍。監管部門在日常的執法過程中,如果發現食品經營者存在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情形,應當依法對經營者進行處罰,不能縱容其違法行為的發生,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此外,還要監督食品經營者向供貨商索證索票,建立進貨驗收臺賬,并實施不合格商品下架與召回制度,切實保障農村的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五)推廣農村新型食品銷售模式,改善農村食品購買環境
浙江省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啟動了“百縣萬村放心店工程”,效果顯著,在引導經營者自律、為農民提供安全的購物場所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這種經驗值得在全國推而廣之。在放心店的建設中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一方面,對現有農村傳統的“夫妻店”、“代銷店”按照放心店的要求進行改造。另一方面,鼓勵、支持和引導信譽好、規模大、實力強的經營性企業將銷售終端擴展至農村。根據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鼓勵實施商品準入工程的商貿企業到農村開辟便利連鎖機構,引導、扶持大型正規的超市、連鎖店進入農村,規范、整合農村食品市場,形成規模經營,這既有利于保證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形成示范,又有利于淘汰一些經營不規范、質量無法保證的企業,促進當地消費觀念和經營方式的轉變。
(六)構建農村食品安全的社會監督體系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食品安全問題如今已不再是簡單的一種衛生、化學或生物問題,而是涉及到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的多樣性、復雜性問題。現今世界,不管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同樣面臨著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各國政府對其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中國政府也對其越來越重視。本文以無錫的食品安全監管為研究對象,從無錫的監管體制出發,結合近年來無錫在食品監管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來揭示出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從理論角度來闡述政府監管失靈的原因,最后從法律法規、監管職能、技術標準、信用體系等方面提出對策與建議,從而來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2)現實意義
導致無錫現在食品經營單位數量多,規模小。那些地下加工、無證無照小作坊大量存在,這也給無錫的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無錫的食品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無錫市委、市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歷來高度重視,每年都會采取很多措施,花很多錢,用于食品安全監管。但是,由于現行的食品安全體制存在著職能交叉、權責不清、標準落后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無錫食品安全問題也時常發生。如何面對現狀,采取有效措施,探討一條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對于保障無錫快速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緊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的先進方法,結合無錫現在通用的食品監督管理體系,提出一系列措施用于解決食品監督管理問題,對無錫的經濟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3、研究思路與施
鑒于上述目的,本文首先從理論上來闡述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再以無錫為例,列舉多個發生在無錫的案例來深層次剖析現行的食品監管體制存在的弊端,再結合國外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最后提出完善我國食品監管體制的一些措施。
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了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實證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0-0065-02
食品添加劑被提出、認識、具體研究的歷史還不長,它通常被認為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具有工業角度的食品添加劑的研究歷史也不長。可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實際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過程卻值得追溯。然而消費者在正視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時,也對各種食品添加劑有所顧慮。近年出現了一系列似乎和食品添加劑有一定的關系的如吊白塊、毒大米、蘇丹紅事件等都給國人敲響了警鐘。引發了我國人民對食品安全性問題的新一輪思考的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極大震動和廣泛關注。
一、食品添加劑的分類
目前,關于食品添加劑的具體分類意見并不統一。葉永茂稱,國內外的食品添加劑常用的超過7000種,有證可查的則達到23000余種,其中香料約占85%。汪丁丁認為他提出的關于食品添加劑最常用的約有500—800種并不認可,他認為有2200種左右。在美國,受管理的食品添加劑有1955種,允許商業使用的有2322種。歐洲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1500—2000種之間,韓國則在1200種左右。在我國,已經制定的食品添加劑GB和行業標準有231種,批準使用營養強化劑65種。關于允許商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官方公布有明確數字:2001年為1538種;2004年為1857種,其中包括食用香料1049種;2006年為2236種,其中包括食用香料1419種。
國際上按照食品添加劑的來源統一制定了食品添加劑的通行標準,宋迎昌據此引用,將其分為天然提取物(如姜黃素、辣椒紅素、甜菜紅等)、用發酵等方法制取的物質(如紅曲色素、紅曲米、檸檬酸等)、純化學合成物(如覓菜紅、山梨酸鉀胭、脂紅苯甲酸鈉等)三類。
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按照食品添加劑的功能同樣對其分類有所規定,李保明據此引用,將其分為礎劑、防腐劑、乳化劑、著色劑、護色劑、漂白劑、抗結劑、被膜劑、消泡劑、膨松劑、增味劑、酶制劑、甜味劑、增稠劑、抗氧化劑、膠姆糖基、酸度調節劑、面粉處理劑、水分保持劑、營養強化劑、穩定凝固劑等22類。
二、我國食品添加劑的研究現狀
(一)科技倫理視角下的重新解讀
現代意義上的食品添加劑既是化學產物,也是科技發展的產物。邵繼勇認為,目前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研究主要是在科學技術層面比較深入,在科學倫理研究卻起步較晚,尤其是哲學、倫理學層面非常薄弱。而我國食品安全倫理的基礎體系,應將重點放在安全與健康、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方面。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科技倫理學研究就已經起步,甘小平認為,應當在科技倫理方面對食品添加劑進行哲學范疇的研究。事實上,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的《科技倫理學》(徐少錦),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的《自然的倫理尊嚴》(李培超)、《生物安全》(劉謙和朱鑫泉),和具有龍頭引導意義的邱仁宗教授的《生命倫理學》一書中對食品添加劑的倫理研究,都突顯了科技倫理學著作的生命倫理問題。作為國內生命倫理學的元老之一,邱仁宗教授在文中提出了效用原則、尊重原則、不傷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等生命的基本原則,他的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是食品添加劑安全使用參考的基本原則,也是食品添加劑倫理體系的構建的指導方針。
(二)食品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思考
為了定義食品添加劑的廣泛含義、介紹其具體應用情況、規劃當下食品添加劑的未來走向,陳永紅、胡慧媛在《對食品添加劑引發的安全問題的思考》一文中,利用文獻綜述了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問題,從現實出發追本溯源指出如何應對相應的問題采取正確的對策措施。
鄒志飛、劉志江、徐少錦等則從如何合理區分食品添加劑的種類、解讀食品添加劑的含義、明確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以及適當引導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等四個方面分別撰文,試圖提供正確的方式引導消費者準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約束食品加工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
通常認為,防腐保鮮類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應該作為進出口食品監管中的關注重點。于水蓮、甘小平等提出,為禁止違反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進口食品進入國內,確保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符合進口國(地區)標準,應建立健全完善的參考根據。
三、簡析當今我國科技倫理視角下的食品安全問題
李衛華、鄭健認為曾經的食品免疫制度是對食品企業道德監管責任的缺失。原本為了避免重復檢查、減輕企業負擔而施行的食品免疫制度卻導致了始料未及的后果。首先,它誤導了消費者,使得他們以為“免檢”產品即可放心;其次,沒有負擔就沒有動力,部分居心不良的企業,企圖一勞永逸;再者,為企業發放的“免檢”標志,使企業在未來三年內弄虛作假成為可能。
消費者信息不對稱、銷售商誠信喪失已然成為新的食品安全問題導火索。陳勇、林德宏認為,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地位懸殊,加之部分銷售商誠信缺失、故意夸大產品功能,甚至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公開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借高科技之名行欺騙之實。消費者對所供應的商品沒有足夠了解和認識,這個群于食品供應鏈的最底層,僅能通過自己的購買經驗、主觀想象和銷售商的廣而告之來決定消費;而對自己銷售的食品性能、特點的掌控是銷售商的絕對優勢。
羅國杰說,科技本身是無法選擇應用主體和應用目的的,而科技應用產生的兩面性是指其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當然,我們不能將科技應用過程中產生的消極作用歸責于科技本身,畢竟只有應用者才能決定應用目的。所以我們說科技應用者的目的不能等價于科技創新者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理性面對我國食品行業中出現的科技倫理道德嚴重缺失的現象。
部分食品行業的科技工作者淪喪職業道德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王慧芳認為,食品行業的個別科技工作者違背自身職業道德,單純為謀取個人私利,以至于喪失做人良知、違背法律法規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的有害物質,棄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顧。科技工作者切忌把對功名利祿作為追求目標,否則必然導致其道德責任感的淡薄,危害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諧。
四、關于食品加工業科技倫理構建的再思考
在科技倫理視角下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再思考,是構建食品加工業科技倫理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食品行業穩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現階段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哲學反思。
對食品安全管理體制進行深度改革、完善運作機制、建立可行的食品安全保障標準體系、監督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等是葉永茂教授所一直堅持的。無獨有偶,張長元、鄭風田等則更具體地提出了我國現今階段應該在監管體系的權責明晰、應急處理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風險和信用體系的評估與維護等方面來促進并保障我國的食品安全。
張永建認為應該從供應鏈的角度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控制,這是一個匠心獨具的科技倫理視角,不僅有理論價值,也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他在對科學家及其科學共同體在研發和使用食品技術過程中的科技倫理的研究基礎上,分析了其應遵守的倫理規范和應承擔的倫理責任,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可行的對策。
參考文獻:
[1]丁松林.食品安全與道德規范[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4,(12):18.
[2]邵繼勇.食品安全與國際貿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王慧芳,陳勇.三鹿奶粉事件引起的思考[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7):13.
[4]鄭健.食品添加劑及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20):126.
[5]葉永茂.食品添加劑及其安全問題[J].藥品評價,2005,(2):81-90.
[6]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9.
[7]付靜.科技倫理學[M].重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8]董成惠.從信息不對稱看消費者知情權[J].海南大學學報,2006,(1):12.
[9]王桂華.完善我國乳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10]謝敏,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2,(1):64
[11]任愛玲.科學家倫理責任的哲學思考[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2):37.
[12]馬文彬、孫向軍.科技與倫理的思考[J].道德與文明,2000,(2):21
中圖分類號:X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1-0094-01
前言
古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尤其能夠看出食品對于人們生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除了人們自身對其種植和生產進行監管以外,還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以降低食品所遭受的污染,并為食品的種植和生產提供良好的保障。雖然我們高中生無法全程參與到食品種植與生產過程中,但是我們可以發揮自身的監督作用,對環境和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確保兩者能夠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下面筆者就對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進行闡述。
一、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近年來,我國頻發各類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國人的高度重視。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因素有很多,如食品監管體制不健全等[1]。而食品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種植和生產過程中,主要體現在:(1)種植問題。很多農民在種植食品原材料時,為了追求產量和外觀,很多時候忽略了農作物的質量,通常會使用一些違禁農藥,這樣不僅會影響到農作物的質量,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另外,還有一些農民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沒有充分考慮到種植位置等因素,如果在重工業園區附近進行農作物的種植,雖然也能夠種植出農作物,但是農作物極容易受到重金屬污染,從而造成食品安全問題。(2)生產問題。很多食品在供人們食用之前都會進行再加工,而再加工的過程若不合格也會造成很多食品安全問題。例如,我國存在很多食品小作坊,這些小作坊當中很少有國家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而且其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甚至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在這種環境下生產出來的食品,極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甚至威脅到人體健康,應當積極采取措施盡快加以解決。
二、對食品安全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各個地方的環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環境上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我國食品的安全性。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影響食品安全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生物因素。生物污染是產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其所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很大危害性,如在我國香港所發生的禽流感事件等。其次,化學因素。化學因素是當前我國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最常見的因素。現階段,我國在種植食品原材料時,有的農戶為了能夠使種植出來的農作物看起來品質更好,經常會使用一些具有較強污染性的農藥,這使得農作物也帶有一定的毒性,從而威脅食用者的身體健康。還一些食品的生產廠商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會采用質量較次的包裝材料,這種包裝材料當中殘留很多有害物質,當這些有害物質深入到食品當中,則會造成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最后,不確定性因素。隨著轉基因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根據當前技術無法準確判斷出轉基因食物是否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尤其是其所具有的長期效應。上述種種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需要人們加強對其的管理,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強環保工作緩解食品安全問題
1.使用環保藥劑種植農作物
用大量藥劑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人們開始注重選擇和使用綠色農產品。通常綠色農產品都很少使用化學藥劑,但是在這種種植模式下農作物的產量相對較低,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生產成本也較高,不利于規模化種植生產[2]。因此,我國相關企業開始開發生態環保藥劑,在保障農作的質量和產量基礎上,盡量降低其給環境所造成的污染,不僅能夠起到很好的環保作用,還能夠有效降低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應當普及使用此類藥劑。
2.加強企業環保工作
重工企業是給環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源頭,其所造成的水土污染和空氣污染都會嚴重影響到附近農作物的種植[3]。所以,企業應當加強環保工作,應當引進先進的設備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物進行處理,在滿足生產需求的情況下也能夠達到我國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農戶在選址時,應當盡量避免選擇在工業園區附近,以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3.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
政府部門加強在食品生產方面的監管工作,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措施。首先,應當取締小作坊。政府部門應當對容易出現小作坊的地區進行嚴格排查,避免更多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流入市場。其次,加強對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其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如三鹿奶粉事件),應當加強對其的管理,使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能夠達到食用的標準。只有政府部門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使其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嚴格按照我國規定的標準進行操作,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出現安全問題[4]。
總結
總之,食品安全和環保兩者之間一直都存在緊密的聯系。食品在種植、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會受到很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果環境被破壞的較為嚴重,產生了污染,那么必將產生重大食品安全問題。因此,應當加強環保工作,不僅能夠保護環境,還能夠促使食品得到安全保障,避免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對我們高中生的健康成長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顏易.圣通環保:從源頭解決食品安全問題[J].國際融資,2013,03(07):32-33.
1食品網絡營銷帶來的商機
正如18世紀末英國發明家瓦特發明蒸汽機引發工業革命、20世紀初弗萊明發明電子管引發微電子技術革命一樣,在人類歷史上,每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進步并服務于全社會、影響到社會生活和經濟的眾多領域時,毫無疑問,該項技術將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促使社會經濟啟動一輪爆炸性的增長.互聯網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將又一次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它將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
1.1網絡營銷概述
食品網絡營銷是指企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以及電子支付技術,實現食品銷售和提供相關服務,完成交易的方式.網絡營銷模式可以分為C2C和B2C兩種主要模式.
C2C模式是指提供個人對個人的網絡購物、宣傳、支付交易等電子商務形式的網絡營銷模式,例如,淘寶網所提供的個人開設的網店銷售食品就是典型的C2C模式.
B2C模式是指提供企業對個人的網絡購物、營銷宣傳、支付交易等形式的網絡營銷模式.例如,中糧集團我買網等一些大中型企業開設的網絡商店所提供的針對終端消費者進行食品銷售的行為,也包括一些其他B2B電子交易平臺(如當當網)所提供的企業對個人的網絡營銷形式,都屬于B2C模式.
此外,目前比較流行的網絡團購也屬于B2C模式.
網絡營銷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通選擇,消費者使用網絡搜索信息、購買商品與服務已經深入人心,企業利用網絡進行宣傳、依靠網絡點擊分析市場和獲得利潤已成為常態[4].新營銷方式帶來的變革與發展受到了眾多學者和企業界前所未有的關注,網絡營銷已開始進入追求精準營銷的新階段,食品行業也紛紛加入其中.越來越多的網絡平臺和食品企業在考慮如何利用網絡實現有效營銷、推動營銷業績增長等核心問題,一個善于運用網絡營銷的企業,無疑將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1.2網絡營銷的價值
網絡營銷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原因是,其一,網絡營銷具有無可比擬的時效性,信息受眾非常廣泛;其二,網絡營銷可以實現企業與消費者的雙向互動,網絡的使用者和終端用戶數非常龐大,網絡的信息傳播與數據采集等已非常成熟;此外,電子支付技術已經普及,為網絡營銷提供了支持和堅實的基礎.
相對傳統銷售,網絡營銷更直觀、更有效率,不僅企業擁有了一個跨越時空的平臺,也使經銷商和消費者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思考和選擇.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了年度互聯網統計信息,截止到2011年,我國網民已達5.13億,手機網民達3.56億.其中,中青年占絕大多數,而且商務類應用呈上升趨勢.受互聯網巨大消費人群和消費潛力吸引,一些有遠見卓識的食品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利用網址直達功能,注冊食品名進行網絡營銷.網絡營銷作為一種營銷新方法,完全可以作為企業新的贏利手段,一些企業已經很好地運用了這個方法并嘗到了甜頭.以北京為例,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申請注冊了“莊園酒”、“莊園葡萄酒”兩個通用網址.網民只要在地址欄輸入中文關鍵詞,網址欄便會顯示該公司的相關信息,而且是唯一出現在網頁上的公司.據稱,80%的經銷商是通過在地址欄輸入“莊園酒”或點擊搜索頁面才找到錦繡大地,該公司開通莊園酒、莊園葡萄酒通用網址之后,其網站訪問量急劇上升.
國內著名企業五糧液葡萄酒有限責任公司(五糧液集團全資子公司)已經成功地與國內最大的跨平臺博客傳播網(BOLAA網)進行了戰略合作,采用網絡營銷方式對紅酒進行大規模市場推廣,這是知名食品企業利用網絡進行的一次營銷突破,并已經獲得豐厚的回報.由此可知,食品網絡營銷最大的優點是企業能夠以較低的營銷費用甚至零費用進行信息查詢、市場調研、完成交易全過程.
網絡營銷給食品企業和消費者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商業成本下降[5].在美國,每筆傳統交易的平均成本達到1.08美元,而通過網絡,每筆交易的成本能減少到0.1美元,節約90%的成本.網絡營銷對于食品行業已具戰略意義,和傳統營銷一樣,網絡營銷也可以實現精準營銷,準確地鎖定目標消費者,使營銷更具實效.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式下,營銷在經營成本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無論是食品企業還是其他企業,敢于革新觀念、整合資源、應用新技術的企業往往能更快速發展,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而墨守成規,不能接受新事物和應用新技術的企業則容易原地踏步,失去發展良機.現代食品企業要發展和壯大,網絡營銷是必由之路.而網絡營銷的開展,需要一個好的平臺和一個好的市場環境.
2食品網絡營銷安全狀況
據CNNIC統計,在美國,使用網購的人群已經超過70%,而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選擇網絡購物的人群分別達到了53.6%和57%,而我國網絡購物率僅26%[3].因此,我國在食品網絡營銷方面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但由于目前質量監督、工商和衛生監督部門暫時無法有效地對網絡所銷售食品的進貨渠道、儲存衛生、銷售渠道等進行全面監管,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目前食品網絡營銷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銷售假冒劣質食品
網絡營銷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少數不良廠家提供了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構成了危害,給監管帶來了困難.
對于食品網絡營銷而言,目前的突出問題之一是銷售假冒偽劣和三無食品,這些食品沒有標注生產廠家名稱、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甚至無任何標簽,更無從了解所銷售食品的配料表、食品添加劑等其他信息.眾所周知,食品、尤其是熟食產品的安全與食品加工工人的健康狀況有著緊密關系.這些因素表明,食品網絡營銷對消費安全是一種巨大威脅,因此,網絡營銷對生產廠家、監管者和消費者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與傳統食品銷售企業相比,網絡營銷的特點之一是沒有實體商店.消費者在通過網絡購買食品時,既不能直接看到所購買的商品,也無法接觸到食品,不能實際查看所購買食品的外包裝及其應標注的相關信息,只能通過網絡根據商家提供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了解商品,因而在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形成了信息不對稱.由于信息渠道的束縛,一部分消費者不能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因此可能會出現某一食品因為被查出存在安全隱患而被各大超市、集貿市場等實體店全面下架,而在部分網店依然銷售無阻的情況,給消費者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2.2違法銷售食品
網絡營銷還存在違法銷售進口食品等現象.低成本是網絡營銷的重要特點之一[3].在網絡上銷售食品,特別是進口食品比傳統實體店更具成本優勢,以網絡銷售進口食品為例,其價格一般比實體店銷售同類商品的價格低10%~25%,因此,造成少數消費者選擇網絡平臺選購進口食品.于是,一些企業和個人開始進入到這個行業提供進口食品銷售或提供代購服務.然而,由于網絡營銷縮短了流通的中間環節,容易造成監管缺失.一些通過網絡銷售的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識或中文說明書,消費者無法獲知食品的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相關信息,甚至一些網絡平臺對產品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從而造成消費者誤購、誤食,危害消費者健康.
3食品網絡營銷安全監管難點
雖然網絡營銷給食品企業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的、公平的市場,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但作為新興的營銷手段,網絡營銷的游戲規則與傳統銷售的規則不盡相同.
3.1法律依據和監管缺位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經營者必須到工商部門辦《食品流通許可證》方可申請辦理營業執照,然后才能進行食品銷售.但目前僅對傳統的實體店鋪進行審核,對于食品網絡銷售,并沒有規定必須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而且根據已有的法律、法規,食品網絡銷售沒有規定必須強制進行市場主體準入登記,不一定必須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因此,缺乏對食品網絡營銷進行有效管理的法律與行政法規,對于通過網絡進行食品銷售所產生的問題,現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任何明確的執法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相關部門對網絡食品銷售進行監管變得更難、效率更低.
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食品的數量一般不會很大,費用相對較低,當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消費者可能會知難而退,不會采取維權措施[1].而且,進行網絡營銷的商店并非一定存在實體店,監管部門很難根據對傳統商店的監管經驗對網店進行現場監管和風險監測,甚至一些不法網店在網絡上提供的地址和相關信息可能不準確、不全面,使質檢、工商和衛生部門的監管和追查的難度很大甚至無法追查.
3.2信息不對稱
網絡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因為其虛擬性帶來了監管困難.在實體店購買食品時,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和接觸所購買的物品,而網絡營銷,消費者不能直接接觸食品.食品網絡營銷的全部信息均來自于在線廣告,而一些經營食品的網絡平臺僅在網頁上提供食品的圖片和價格,一般沒有食品配料、使用方法等詳細信息,而且不排除少數不法商家為了讓所售食品更具廣告效應和誘惑力,對食品的圖片進行了某種處理,造成圖片信息與實物相差巨大,使消費者產生錯覺、甚至引起誤導.
目前,網絡營銷市場規模逐年擴大,而監管部門無法全面掌握網絡經營者準確、全面的信息,即便已掌握的信息也沒有實現完全共享,造成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能及時對各種安全風險進行全面監管和評估,甚至發現了食品安全風險,卻難以獲得網絡經營者的詳細信息,不利于進行網購食品的安全溯源.
此外,食品的網絡營銷與傳統店的食品銷售存在一定的差異,日常監控和抽樣檢查更難,食品安全技術支持部門目前還不能像監管實體店一樣,對網絡營銷開展持續、有效的風險監測,缺乏有針對性的高效監管措施和經驗.對于網絡營銷,如何進行抽樣檢測、如何選擇樣本才更具科學性與代表性,才便于發現問題需要認真加以研究.
4食品網絡營銷監管安全對策
雖然網絡營銷使小型企業與國際型大企業在某種程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但由于食品網絡營銷與傳統的實體店銷售存在一定差別,因此在對食品網絡營銷安全進行監管時,除了使用常規監管手段外,監管機構還應從監管方式、方法,甚至立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滿足食品網絡營銷的安全監管需求,保證消費者安全和健康.根據網絡營銷的特點和食品零售的特殊性,監管機構應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技術監督和部門合作、建立誠信體系等多方面強化網絡食品安全監管措施.
4.1加強立法和拓寬監管
網絡營銷作為一項新的商務活動形式,其相關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加強和完善立法是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的前提和基礎,應盡快制定和完善與食品網絡營銷相關的法律法規.考慮到網絡食品銷售本身的跨地域性,食品網絡銷售的立法應在國家層面上進行,必要時還可以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礎上,補充和完善與網絡營銷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實現對食品網絡營銷的安全監管.
考慮到網絡營銷的特點,2010年6月1日,國家工商總局正式了《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以實現對網絡商品交易及相關服務行為進行規范,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網絡營銷持續健康發展.由于該規定并沒有強制要求通過網絡銷售和提供服務的自然人必須辦理工商登記,給監管增加了難度.但國家相關部門應根據食品網絡營銷的實踐情況,在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之內,積極鼓勵和倡導食品銷售者積極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由經營者常住地或者經營發生地的監管機構對經營者的相關信息進行登記備案,對其所經營的食品種類進行明確,并對經營者的地址、網絡平臺以及身份等信息進行現場核查和確認,必要時應隨時實地抽查和核實.
為了維護和建立網絡營銷的市場誠信,監管部門應第一時間將已辦理過食品流通許可證的網絡營銷企業的相關信息向網絡平臺經營者進行通報,加強監管機構與網絡平臺的合作,給消費者以提示,給經營者以警示.對已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的網絡經營企業和個人信息進行公示可以使消費者能在網絡平臺上了解更多的信息,若食品出現質量和安全問題,消費者可以直接向備案地的工商、衛生和質檢部門進行投訴,從而避免出現產品質量、售后、假冒偽劣等問題時不能及時解決,使監管部門的認證標識成為維護網絡經營秩序的標志.
此外,鑒于網絡的特殊性,對于已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的經營企業和個人也應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跟蹤監管,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進行處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維護食品流通許可標識的權威和公信力,促使食品網絡營銷平臺經營者自覺到監管部門辦理食品流通許可證,使網絡經營者主動接受監管.
4.2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
加強與網絡平臺經營者的合作,加強網絡平臺對網店經營者的制約機制,監管機構應根據現有法律法規對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方的義務在操作層面進行細化,明確網絡交易平臺方在食品網絡營銷活動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一旦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網絡平臺經營者應積極協助監管部門,及時在交易平臺提示和預警信息[1].同時,參照實體商店的常規做法,對正在銷售的相同或類似的食品提醒和監督經營者進行下架,并對其他問題進行詳細檢查,對不采取相應措施的網絡經營者采取關閉或注銷網絡商店等制裁措施.
此外,監管部門還應對不安全食品的銷售主體進行行政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若發現銷售三無食品或違法銷售進口食品等情況,應要求網絡平臺對經營者進行即時糾正和清查.同時,還應杜絕被清理食品又到其他平臺再進行銷售的可能.
監管機構應與網絡平臺建立食品網絡營銷安全“黑名單”,將銷售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商家列入黑名單之中,凡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對其實行規定時限的市場禁入.同時,還應將不安全食品的名稱列入“食品安全風險名單”,并在各交易平臺公布企業黑名單和食品安全風險名單,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消除不安全食品帶來的危害.
4.3加強技術監管
食品安全技術監管是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的重要方法,針對食品的網絡營銷的新特點,技術部門應借鑒對傳統實體店的監管經驗,對食品網絡營銷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監測,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各部門之間的技術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同時,在網絡平臺方的積極配合下,及時整頓或取締銷售假冒偽劣和不合格食品的網店經營者.
進一步探索食品網絡營銷風險監測形式和抽樣方法,加強技術監管的作用.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抽樣檢測是監管機構宏觀掌控食品安全狀況的有效途徑,也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機制、加強風險監測體系,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食品網絡營銷與傳統銷售存在一定的差別,為了使抽檢的樣品更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更加真實地反映網絡營銷的安全狀況,技術部門應進行科學、合理的抽樣檢測.
從統計學講,監測抽檢是一種無偏性的抽檢,是指對網絡營銷的食品進行動態隨機抽樣,通過對食品的營養成分、農藥殘留、微生物污染、添加劑等信息進行監測,開展風險評估分析,制定科學的食品安全標準、操作指南、評估方法、監管法律等工作.隨著食品網絡銷售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對傳統實體店進行食品抽樣監測一樣,對網絡營銷的抽檢也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日本;食品安全機制;改革;啟示
一、規制與食品安全規制
作為社會性規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安全規制是以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健康、衛生為目的,對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制定一定的標準,并禁止、限制特定行為的社會性規制。在國外,食品安全規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為規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稱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和危險性分析。第一次浪潮為建立良好的生產規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點是鑒別、評價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人類健康和整個食物鏈。世界衛生組織(WH0)、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其頒布的食品法典,已經成為全球消費者、食品生產和加工者、各國食品管理機構和國際貿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參考標準。隨著現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險性分析”的到來,對人類健康和整個食物鏈安全的關注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眾多國際組織和區域性組織都加入了關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多邊協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戰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貿易中的安全規制
1.相互協調的食品貿易安全規制機構
日本負責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日本法律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門是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
食品安全委員會(FSc)于2003年7月設立,主要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對風險管理部門(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等)進行政策指導與監督以及進行風險信息溝通與公開,直屬于內閣。食品安全委員會設事務局,負責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有權獨立對食品添加劑、農藥、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轉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內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進行科學分析、檢驗,并指導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的有關部門采取必要的安全對策。
農林水產省成立消費安全局,主要負責:國內生鮮農產品及其粗加工產品在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農藥、獸藥、化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在生產、銷售與使用環節的監管;進口動植物檢疫;國產和進口糧食的質量安全性檢查;國內農產品品質、認證和標識的監管;農產品加工環節中推廣“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方法;流通環節中批發市場、屠宰場的設施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溝通等。
厚生勞動省將原醫藥局、食品保健部分別改組為醫藥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設食品藥品健康影響對策官、食品風險信息官等職位,增設進口食品安全對策室,加強進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負責: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制定食品中農藥、獸藥最高殘留限量標準和加工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對進口農產品和食品的安全檢查;核準食品加工企業的經營許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調查處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
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在職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側重。農林水產省主要負責生鮮農產品及其粗加工產品的安全性,側重在這些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階段;厚生勞動省負責其他食品及進口食品的安全性,側重在這些食品的進口和流通階段。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則由兩個部門共同制定。
2.具有較強時效性、完善的食品安全規制的法律體系
日本《食品衛生法》于1948年頒布并經過多次修訂,僅1995年以來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為了進一步強調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頒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則和要素。一是確保食品安全:以消費者至上為原則,以科學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實現從農場到餐桌全程質量監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費者共同參與。三是協調政策原則:在決定政策之前進行風險評估,重點進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預防,并實施風險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進行風險評估,并向風險管理部門也就是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提供科學建議。“消費者至上”、“科學的風險評估”和“從農場到餐桌全程監控”以及加強風險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確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國內和從國外進口的食品供應鏈的每一環節確保食品安全并允許預防性進口禁運,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國遵循和日本國內相同的強制性檢驗程序時可根據該法對進口產品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從而從制度上保證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規制法規除了兩大基本法之外,還包括了《農藥取締法》、《肥料取締法》、《家禽傳染病預防法》、《牧場法》、《土壤污染防止法》、《農林產品品質規格和正確標識法》、《植物防疫法》、《家畜傳染病防治法》、《農藥管理法》、《持續農業法》、《改正肥料取締法》、《飼料添加劑安全管理法》、《轉基因食品標識法》、《包裝容器法》、農林規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隨著國內對有機農產品需求的擴大,日本于1992年頒布了“有機農產品及特別栽培農產品標志標準”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管理要領”,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實施了“日本有機食品生產標準”。《農林物資規格化和質量表示標準法規》(JAS)還規定,轉基因食品必須加以標識,經過指定機構認證方能加貼有機食品標識。
3.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及標準
日本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有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體系,全國48個道府(縣)、市共設有58個食品質量檢測機構,負責農產品和食品的監測、鑒定和評估,以及各級政府委托的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督檢驗。
日本厚生勞動省頒布了2000多個農產品質量標準和1000多個農藥殘留標準。農林水產省頒布了351種農產品品質規格。日本希望通過嚴格的針對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制度,確保進口食品安全。根據新的《食品衛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實施《食品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設定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且其含量超過統一標準的食品的流通。2004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來僅制定殘留標準的350種農藥基礎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種農藥、添加劑和動物用藥殘留標準,基本覆蓋了世界上實際使用的700多種農獸藥,對沒有制定殘留限量標準的農獸藥設定的“統一標準”數值非常低,僅為O.01PPM,實際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的食品進入日本。
綜上所述,基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日本食品安全規制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貫徹遵循了消費者至上的基本原則,實施各部門協調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規制部門均把消費者健康保護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嚴格貫徹產品責任原則,要求食品生產與加工企業對食品安全負有全部責任;在保護健康和保障安全中應用預防性原則(在不確定風險的情況下盡可能采取預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強調法規管理機構的一致性、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的一致性、利益相關者責任的一致性、各部門協作的一致性、公眾的積極參與性。
其次,日本通過比較完善的時效性很強的嚴格食品安全規制法律體系和標準體系,構筑了保證食品安全規制體系和食品貿易的有效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日本的食品法規種類很多,涉及了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所有領域,與法規相關的標準也很多。日本還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專業、專門法律法規和相關配套規章及實施標準、檢驗檢測標準等。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和配套質量標準等,從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規制法律體系。食品安全法規體系的范圍包括了農作物的生態環境質量、生長、采收及加工的全過程。整個法規體系形成一條主線,多個分支,脈絡清晰的框架。各法規間相互補充,系統全面。
第三,日本特別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連續管理,注重從源頭上控制食品安全,強調預防規制,抓住了保證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日本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強調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須建立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之上,即運用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3種模式。風險評估的基礎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飼料的各個環節得到的數據、疾病監督網絡、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分析等;科學地協調與控制是風險管理的核心,風險交流也需要科學信息的廣泛產生和及時獲取,這些都體現了法規的科學性。日本將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規和技術要求相融合,對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使規制機構責權明確,可依法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日本的《食品衛生法》僅1995年以來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見其效率之高。
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規制還重視食品溯源制度為基礎的風險管理、食品與營養標簽制度、信息制度,重視信息技術的積極利用,食品安全規制的社會監督,加強信息的供給,確保食品安全規制透明、公正、公開,使規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規制切實達到了保護消費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規制效果。
三、日本食品貿易規制經驗對我國食品安全規制改革的啟示
首先,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規制機構和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效率,成為確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證。西方發達國家食品安全規制的一種重要經驗就是由統一協調的國家食品安全規制機構對食品安全進行規制,同時輔之以完善的監督機制,并加強規制規制者。日本盡管由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兩個機構負責食品安全規制,后來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員會,主要承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部門之間綜合協調統一,保證了規制高效、經濟。借鑒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經驗,我國宜組建一個跨部委的國家食品安全規制機構來統一組織、協調、管理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各項工作。在這一機構的領導和組織下,以風險評估為科學基礎,以檢測技術為評價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預警應急系統,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涵蓋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方面。
其次。建立、完善一個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為基礎、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法規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減少了契約不完備可能造成的敗德行為和逆反選擇行為的發生。控制源頭是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的關鍵。借鑒發達國家食品安全規制的經驗,可以對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實行管理為主線,重新通盤考慮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和調整,使法規覆蓋整個食品鏈的全過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將會對我國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產生深遠影響。還要加快相關配套法規體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與國際接軌。我國要根據食品安全形勢的變化,加快法規體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發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時形成被動局面。我國還要考慮食品安全立法的國際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證依法規制。
食品的安全問題關系著人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生活狀態。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飲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但是,隨著人類食品的豐富,一些對人們身體健康有益和危害的食品逐漸進入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使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要。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是一項極其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既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加強政府監管和提升生產技術,同時更需要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深刻的倫理考量和道德反思,以加強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道德約束和行為規范。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的領域已經從其本身的自然生命倫理上升為社會中的道德倫理。比如雞蛋是很多人的營養食品,是大眾消費的必需物。如果食品生產者為了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而采取一些違背客觀規律的行為或者法律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他人的生命利益受損。有基于此,食品安全問題的倫理道德維度研究在當今學術界顯得尤為重要。
一、食品安全問題的道德倫理失范現象
1.雞蛋的批量生產和其營養質量的下降會導致人的健康降低。然而,由于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雞蛋生產者為了追逐經濟利益,甘愿違背自身道德,使用違背道德倫理的手段批量生產雞蛋,可以通過采用給幼雞打激素、將意外死亡的小雞和沒有利用價值的小公雞碾成雞粉等行為加快雞蛋的生產,最終導致雞蛋的質量下降。劣質的雞蛋對于人的生命健康在長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而呈現出來的社會道德倫理下降問題不能不引發人們的倫理道德性思考。
2.地溝油的生產與其食用會危害人的健康。道德卑劣的企業主為了個人的利益,利用回收的各類劣質油,生成所謂的質量低下的地溝油。而“地溝油”的食用,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損害人的根本價值和根本利益。如果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具有人文關懷精神,提升生產食用油的品質,將是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提升。
3.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與其技術的缺陷問題會導致人的身體質量下降。通過轉基因技術,轉基因食品將源性基因轉移到某種特定的產品中,通過產品的銷售和使用影響人的生存和生活。轉基因技術在我國還不成熟,轉基因食品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可靠。轉基因技術是人類利用科學的進步表象,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利弊共存,在思想道德領域尤其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改變了產品的基因結構,會對人的基因產生一定的改變。
二、食品安全問題的道德倫理原因分析
1.食品生產者缺少對生命倫理的關懷。食品生產者為了追逐經濟利潤,放棄了基本的對生命的倫理價值的關心與愛護。雞蛋的生產商為了生產更多的雞蛋,給小雞打激素,使得小雞生長的更加快,但是如果操作不當,會導致小雞的非正常死亡。而非正常的小雞又會被淪亡雞粉,為了追逐經濟利益的食品生產者在生命倫理方面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由于生命倫理的缺失,一些食品生產者在有形和無形中給消費者帶來了食品健康上的危害。
2.食品生產者的社會道德倫理下降。有學者認為,“基于食品商品的特殊性,食品生產經營者與監管者需要在內心深處形成對生命尊嚴敬畏的倫理情懷”。我國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社會道德倫理是為了集體或者他人的利益著想。而一些生產劣質食品的生產商,為了追逐自己的個人利益,在社會商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等環節違背社會道德倫理,最終侵犯的是食品消費者的利益。
3.社會對食品安全缺少制度化的保障。法律化的制度是保障公民權利不受損害的公共保證。國家雖然有與食品相關的法律法規,但要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還要求社會組織、制度、體制的健全。食品安全組織的缺失和社會制度的不足是導致社會中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從食品安全的視角而言,我國的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社會體制等方面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和尚待完善階段。
三、認識食品安全問題的道德倫理啟示
在中小學生中,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是過期問題,其次是以次充好的食品質量問題,最后是虛假或錯誤標識問題。
1.2中小學生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
在對中小學生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的調查顯示:他們最擔心食物中毒,然后依次是食品中的違規添加劑、農藥殘留、不合格食品、地溝油制作食品等。
1.3中小學生對食品安全知識的需求度
進一步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在對食品安全知識的需求程度從大到小依次是食品選購知識、食品加工處理知識、食物中毒處理辦法、事物儲藏知識和食品安全事件維權問題。
2各年級食品安全知識的安排設想
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小學選擇教育內容應遵循3項基本原則:
(1)教育內容要充分體現科學性,即選用系統的經科學檢驗為正確的知識;
(2)普及性,精煉現有的材料,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盡量達到形象化、通俗化;
(3)體現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學生最常碰到的食品安全問題,結合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
3融入到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具體食品安全知識
3.1食品的辨認、選購知識
3.1.1安全食品的標識中小學生購買食品首先要學會如何辨認安全食品,那么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就必須要加入的就是食品的相關辨認知識,首先是安全食品的標識,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應識得食品包裝上的幾種食品標識:
(1)該標志指由農業部門認證,標志的使用期為3年。這類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允許限用量、限種類、限時間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魚藥、肥料、獸藥、飼料添加劑等,保證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
(2)該標志由農墾部門評定,標志的使用期為3年。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對環境保護的有利性和產品自身的無污染與安全性要求較高,分為A級和AA級稱號。
(3)QS制度由國家質監總局在2002年推出,即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凡進入該制度范圍內的食品生產企業,都要拿到食品生產許可證并在銷售產品上貼上QS標志才允許進入市場。
(4)這是有機農產品的標識。有機農產品是指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它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認證、管理。有機農業是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中小學生在購買散裝食品時要仔細查看標簽。首先看食品標簽內容是否齊全,按照國家的規定,食品標簽必須標注的內容有:食品名稱、配料表、凈含物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經銷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及保質期、貯藏方法、質量等級和特殊標注內容。然后再看食品標簽是否完整。食品標簽不得與包裝容器分開,若發現標簽的內容變得模糊甚至脫落,不易于辨認和識讀,要謹慎購買。最后要看散裝食品有無防塵遮蓋和禁止消費者觸摸設施、標識以及銷售人員是否按規定統一配戴口罩、手套、帽子等。
3.1.2水果的選購知識對于水果的選購知識應該選擇中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進行教授,比如香蕉、橙子、西瓜、荔枝等。
(1)香蕉的選購方法:催熟的香蕉表皮一般不會有香蕉熟透的標志—“梅花點”,因此在挑選香蕉時,有“梅花點”的香蕉相對安全。用化學藥品催熟的香蕉聞起來有化學藥品的味道。自然熟的香蕉熟得均勻,不僅表皮變黃,而且中間是軟的;而催熟香蕉,中間則是硬的。
(2)橙子的選購方法:進口橙子表皮的皮孔比較多,摸起來較為粗糙,而假冒進口橙子表面的皮孔比較少,摸起來相對光滑些。假冒的進口橙子用紙擦,紙的顏色會變紅,是因為假冒進口橙子在處理的過程中加入了色素。
(3)西瓜的選購方法:可以從外觀上辨別,使用過膨大劑的西瓜,由于吸收不均勻容易出現“歪瓜畸果”,如兩頭不對稱、中間凹陷、頭尾膨大等,這種“歪瓜畸果”不要買,正常的西瓜的外形應是球形或橢圓形的,且表面平整光滑;自然熟的西瓜籽是黑色的,很飽滿,注入色素的西瓜籽一般小且白。
3.1.3蔬菜的選購知識
(1)選購要點。蔬菜的種類繁多,在選購時應注意7個基本要點:新鮮程度;壯老或嫩脆程度;大小均勻、形塊完整與否;有否病變;有否蟲害;色澤正常與否;有否農藥殘留可能。
(2)還應挑選形狀、顏色正常的蔬菜購買。例如,番茄:底部四周呈現綠色且果實硬挺的才是新鮮的。黃瓜:剛采摘下來的小黃瓜顏色濃綠且有光澤,表面上會有疣狀突起,一摸有刺的才是新鮮的,此外還要注意前端的莖部切口,感覺顏色漂亮,呈嫩綠色的是比較新鮮的。洋白菜:用手掂起來具有重量感且葉子帶有光澤綠色的才新鮮。切開后,切口白嫩則表示其新鮮度是良好的,如果切口會呈現茶色,說明切開時間已經很久了。茄子:呈現有光澤的深黑紫色,蒂頭帶有硬刺的最新鮮,反之帶褐色或有傷口的茄子不宜選購。如果茄子的蒂頭蓋住了果實,表示尚未成熟。茄子切口容易變色,要泡在水中可保持鮮嫩。
3.1.4有害食品的鑒別方法針對目前對人們身體危害較大的幾種食品,鑒別方法如下:
(1)瘦肉精肉的鑒別:
(1)看豬肉皮下脂肪層的厚度(豬油)。正常豬在皮層和瘦肉之間會有一層脂肪,肥膘約為1cm—2cm。而含瘦肉精的豬肉皮下脂肪層非常薄,通常不足1cm;
(2)看豬肉的顏色和形態。健康的瘦豬肉一般是淡紅色的,肉質彈性好,瘦肉與脂肪間不會有任何液體流出。而喂過瘦肉精的豬瘦肉肉色顏色看起來特別的鮮紅,纖維比較疏松,被切成二三指寬后就比較軟,不能立于案板上。還會有黃色液體從瘦肉與脂肪間流出。
(3)用PH值試紙檢測。正常新鮮肉多呈中性和弱堿性,宰殺后1h后PH值為6.2-6.3;自然條件下冷卻6h以上的PH值為5.6-6.0,而含有瘦肉精的豬肉則呈現偏酸性,PH值明顯小于正常范圍。
(2)染色饅頭的鑒別:天然的面粉中含有微量的胡蘿卜素,越靠進外層顏色越重,烹飪之后會有淡淡的黃色。但由于消費者往往喜歡又白又大的饅頭,商家就往往迎合這種需求給面食進行“添加劑美容”。除了白面饅頭,還有紫米饅頭、玉米饅頭等雜糧饅頭,都是極易摻雜色素的。在鑒別染色饅頭時,首先要看面粉里是否有顆粒,如果整個饅頭黃得很干凈、很鮮艷,那多半是添加了檸檬黃為主的色素。其次是嘗。比如玉米饅頭,可能是精白面粉摻雜黃色素做成的,由于玉米是粗糧,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吃在嘴里,有些糙,如果吃起來非常細膩,則說明玉米粉加得不多或者是加色素的饅頭。
(3)避開或減少塑化劑危害的方法:少吃泡泡糖;慎用保鮮膜;少用塑料杯喝水;少用塑料瓶裝油。
(4)地溝油的鑒別:看透明度、色澤以及沉淀物等。質量好的植物油呈透明狀,地溝油在生產運輸過程中由于混入了大量雜質,會出現混濁現象,很容易判斷,而且地溝油一般會產生很多沉淀物。聞,植物油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但地溝油一般都經過特殊處理,沒有味道或者會有異味。嘗,用相關工具蘸一下,口感帶酸味的油一般是不合格產品,有焦苦味的油已發生酸敗,有異味的油可能是“地溝油”。聽,在油層底部取油一兩滴,將其涂在易燃紙片上,點燃后聽其響聲,合格產品燃燒正常且無響聲;不合格的產品會由于水分超標而發出“吱吱”聲音;燃燒時會發出“噼叭”爆炸聲的,就說明油中含水量超標,很有可能是假冒產品,建議不要購買。問,詢問商家相關商品情況,包括場地,進貨,或者是否有相關衛生許可等內容。
3.2食品的加工、處理知識
(1)蔬菜的洗滌技巧:冷水洗滌。這是洗滌蔬菜最常用的方法,蔬菜上一放帶有泥土污物需用干凈的冷水將其洗掉,保持蔬菜新鮮潔凈,常用于一般葉菜類,如青菜、白菜等。這些蔬菜應先在清水中泡會再洗;若葉片上面有細絨毛的,要多洗幾次;根莖類蔬菜如蘿卜、甘薯等帶有較多泥土的,可在流水中邊沖邊洗,直到洗凈為止。熱水洗滌:為了除去某些蔬菜異味或剝去外皮,如番茄、豆腐干等,需用熱水洗滌,甚至像豆腐干之類的需要用熱水泡才能除去豆腥味。鹽水洗滌。鹽水濃度不可過大,以小于29%的溶解度為宜,起殺菌和去污穢的作用,鹽水洗滌方法主要適用于葉菜上帶有小蟲和蟲卵,用鹽水洗很易清除掉,而用清水則不易洗凈。堿水洗滌:在溫水中加一些堿可解異味和去皮,但要注意用堿水洗后要再用清水漂洗干凈。
(2)食品安全制作守則。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推薦了食品安全制作5大“黃金守則”:保持清潔。勤洗手,取食品前要洗手、準備和加工食品期間經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準備食品的所有場所、設備和餐飲具;避免蟲、鼠及其他動物進入廚房和接近食物;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熟食要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能長時間存放;熟食和涼菜做好后在室溫下存放不得超過2h,冷凍食品不要在室溫下化凍;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用水要安全;選擇衛生安全的餐飲具,選擇衛生安全的紙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凈,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魚、黃鱔要吃鮮活的。生熟分開。生的肉、禽、蛋和海產品要與其他食物分開;生和熟食品的餐飲具、工具、用具要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徹底做熟。食物要燒熟、煮透,中心溫度得到85℃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產品;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
3.3食品的儲藏方面的知識
(1)水果的保存方法:水果的保存,分為4類:
(1)不要放入冰箱,否則會被凍傷的水果有:香蕉、枇杷、楊桃等;
(2)一定要先催熟后才可以放進冰箱的(不成熟的水果不可放入冰箱內)如:酪梨、榴蓮、芒果、木瓜、百香果、奇異果、柿子、西紅柿等;
(3)必須放入冰箱,才能久存的有:紅毛丹、龍眼、櫻桃、桃子、桑椹、蓮霧、李子、板栗、番石榴、葡萄、梨、草莓、荔枝、火龍果、甜瓜、柚子;
(4)常溫保存或冰箱冷藏均可,這些水果如下:青棗、蘋果、西瓜、橘子、椰子、金桔、檸檬、菠蘿、葡萄、葡萄柚、甘蔗、柳橙、橄欖。
(2)蔬菜的貯存:由于蔬菜種類繁多,其生長特性不盡相同,其貯存要求也各不相同。青菜、黃瓜可洗凈后放入保鮮袋貯在冰箱,大白菜放在墊稻草的干燥處,花菜放在通風處還可在菜上灑些水,萵筍可刨去皮浸在淡鹽水中,蘿卜和胡蘿卜放入保鮮袋扎緊袋口置于干燥處,短期保存鮮蘑菇則應用清水浸泡。因此對于各類蔬菜的貯存,均應按其生長特性采取相應的貯存方法,但是原則上應該買新鮮的,吃新鮮的,而不應當貯存1次吃1周。
(3)家禽的儲藏方法:家禽肉質嫩,含水量多且變質速度也較快,對于新購的禽,一般是采用低溫保藏法,置于0℃以下的環境中存放。宰殺后的家禽,若放在-4℃環境中,可存放35天;若放在-12℃環境中,可保存半年;若在-14℃環境中岡保存1年以上,一般是在-8℃左右保存,也不宜長時間保管,因為存放時間過長會影響禽肉的質量。如果購進的是凍禽要立即放入冰箱。
(4)魚類的儲存方法:活養法,主要適用于用地呼吸的魚類,常見清水活養的魚類有鯉魚、黑魚、青魚、草魚等,以淡水魚為主。飼養活魚的水池內要安裝噴水管,應向魚池內不斷噴入新水,并通有氧氣,水溫一般維持在4-6℃,魚池要清潔,最好選用河水,一般多用清水,不得使油脂、堿等異物進入魚池內,不要用外物攪動清水,要盡量減少魚的活動。剛剛從池塘、河流內網捕的魚經過2-3天的清水活養,可使魚肉結實,還能促使某些魚類吐出消化系統的污物,減輕其泥土味。對于此類魚在清水活養時一定要注意適時換水。部分海產魚也可采用海水活養,但因受地域限制,對海水魚進行活養的較少,一般只用于暫時保鮮。冷藏法,冷藏前先把魚體洗凈,還要除去內臟、刮鱗、去鰓,清洗干凈,在-2℃的低溫下冷藏,此法儲存期短,但對魚類的質量影響較少,一般只用于暫時保鮮。冷凍法,將魚在低溫(即結冰)狀態下保藏,常見于將魚肉加工成魚片,再用快速冷凍法對原料進行凍結,一般選擇的是冰箱或冷庫中保存。保存環境的溫度越低,保存時間越長,冰箱以-4℃以下為宜,冷庫以抑制在-15℃—20℃為宜。另外對于冷凍魚肉切不可解凍后再結凍,再凍魚的魚肉組織會更多地被破壞掉,魚體內部水分會喪失,導致肉質松散,營養價值降低。
3.4食物中毒預防及處理知識
(1)中小學生食物中毒的預防措施:不喝生水,不喝過了保質期的桶裝水;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生活飲用水;不吃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不吃霉變或有餿味的食品。煮熟后放置2h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熱到70℃以上再食用。隔夜食品在食用前必須加熱煮透后方可食用;養成衛生習慣,進食前要洗手,瓜果之類的可生食的食品必須在洗凈后才可以食用;不接受陌生人贈送的食品,不采摘、撿拾、購買、加工來歷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產品以及不認識的野生菌類、野菜和野果;購買和食用定型包裝食品時,要查看有無生產日期、保質期和生產單位,不買無證攤販的任何食物,不買不吃無生產廠商、無生產地址、無保質期的三無食品;加工、貯存食物時要做到生、熟分開,不食用沒有燒熟的海鮮類食品;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劑或色素的食品以及那些無法確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食品。
(2)中小學生食物中毒處理措施: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最好馬上到醫院就診,不要自行服藥,若無法盡快就醫,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催吐:若食物吃下去的時間在1-2h內可取20g食鹽,加200ml開水,等冷卻后一次性喝下以促嘔吐。或者也可以用100g新鮮生姜搗碎取汁后,用200ml溫水沖服催吐。還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舌根部引吐。嘔吐時,不要讓中毒者喝水或進食,但在嘔吐停止后應馬上補充水分。導瀉:如果中毒者進食受污染食物的時間已超過2h,但精神尚好,則可服用些瀉藥,以盡快排出已吃進的有毒食物。一般用30g大黃,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選用20g元明粉,用開水沖服即可緩瀉;老年體質較好者,則可采用15g番瀉葉,一次煎服,或用開水沖服,亦能達成導瀉的目的。解毒: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類、蝦、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100ml食醋加200ml水稀釋后一次服下。此外,還可以采用30g紫蘇、10g生甘草一次煎服以解毒。如果是誤食了變質飲料或防腐劑,用鮮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質的飲料灌服就是最好的急救方法。3.5食物中毒維權方面的知識中小學生要及時了解相關維權知識,熟悉防護中毒措施,如國家頒布的《食物中毒維權》第十七條明確規定了受害人因食物中毒引起的各種損失,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當中小學生發生食物中毒之后,一定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其方法如下:收集就餐證據(如發票等)或者證人以證實受害者曾在場就餐;收集就餐證物并及時監測,以證明其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避免錯過檢測時間無法取樣(必要時將需要證人來證明受害者曾在場就餐),證據足夠之后應及時向就近的工商所或直接撥打12315投訴電話進行投訴,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