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3 09:45: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攝影藝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攝影藝術論文

篇(1)

手機攝影的影像特點表現在:

(1)真實基礎上的“超現實”。手機攝影的影像來源于日常生活本身,是對生活的鏡像呈現。觀看手機影像能發現其中的影像要素具有超現實的效果,亦如有鑒賞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美學理念下創作出的作品時的審美體驗。大量的手機影像展現出了“客觀真實”的同時,也表達出了攝影者自身的“主觀真實”。個人化的日常生活成為了目前攝影藝術表達的主旋律。

(2)隨性拍攝,即時分享。手機攝影拍攝的心態是隨意的,影像的獲得依賴于拍攝者在日常生活中憑借細致觀看和獨到的眼力,利用輕巧的手機“妙手偶得之”。有了互聯網和社會化的網絡分享平臺,影像可以即拍即傳,更多人能第一時間觀看,參與到評論中。互聯網正在改變著攝影的表達形態和敘述方式,此點在手機攝影的傳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3)大量App工具豐富了影像的表現力和趣味性。趣味性是我們解讀攝影圖片的路徑之一,有趣味的影像往往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力和思考,擴展影像表達效果。手機是一個集成了“拍攝+攝影App處理+社交網絡”的終端,海量的應用軟件可以對影像即時美化修飾渲染,讓照片看起來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美感。

二、手機攝影與攝影藝術創作的關系

有學者提出,文化的多元發展,消彌了經典藝術的崇高性和通俗文化的媚俗性界限,傳統的攝影“決定性瞬間”理論逐漸在多元現狀和通俗化過程中被隨時、隨機獲取的“機緣性瞬間”所取代。這體現了在新的文化語境之下,攝影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本身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當下的攝影已經不只是一張照片,而是一種體驗。現代攝影藝術已經出現了日常化轉向,攝影正逐漸脫去高雅的外衣,藝術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已成為當下的潮流觀念和不爭的共識。攝影藝術創作在當下的文化中也已成為日?;磉_的一部分。部分嚴肅攝影家批評手機攝影帶來了攝影藝術的終結,筆者認為手機攝影恰恰為攝影藝術的創新與重塑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甘泉。依托影像技術的進步,作為創作者的攝影師選擇小巧輕便的手機為創作工具,將自身的氣質與工具的特性結合起來,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影像表述方式。手機影像中包含著作者個體化的情感與思維,實現了非常個性化的影像呈現。手機作為影像生產的新媒介,自身所擁有的特質將融入藝術創作中,成為未來影像藝術創作的重要武器。手機攝影創作能讓攝影者放松心態,拿著輕便的手機和沉重的單反、大畫幅機器創作時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攝影是觀看的藝術,相機不過是我們收集觀看經驗的工具。攝影藝術創作本身不該是繁瑣的。輕松的裝備加上輕松的心態更有利于創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到創作活動中。隨拍隨發現、隨心所欲記錄生活,能讓創作者更加注重瞬間感和影像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手機攝影創作者把社交網絡平臺作為作品呈現的窗口,他們深諳接受美學的主張,即攝影作品最終被受眾所接受才算真正實現了影像創作的全過程。因此,他們在拍攝時能尋找到自己的視覺體驗表達與受眾接受心理的平衡點,竭盡所能地期望自身的個體經驗表達能引起更多受眾的參與和共鳴。這也是手機攝影創作獨特的創作心理。這種創作心理或許是對以往嚴肅攝影創作心態的拓展與解放。

三、手機攝影之于攝影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手機攝影的普及發展極大促進了影像生產與傳播,人人都可以記錄影像、表達自我。攝影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鮮明的技術標簽,影像的產生必須借助特定的設備即照相機。小巧的手機雖然在部分技術指標上達不到專業單反相機的要求,但是憑借其本身的特性亦可成為攝影藝術創作的利器,手機攝影可以給攝影藝術創作開辟出一片新“藍?!?。首先,手機攝影可以更為真實地呈現現實,與攝影藝術特質相契合。紀實性是攝影的本質屬性,攝影藝術是對現實呈現的最佳方式,通過對攝影作品的觀看與解讀,受眾形成對社會想象的感知和判斷。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來自于社會生活,攝影藝術的創作亦離不開現實社會生活。攝影者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手機作為隨身攜帶的輕便拍攝工具在影像藝術創作中的優勢得以體現,手機已經融入了拍攝者的生活,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攝影者拿著手機隨時記錄自身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這種記錄方式更具有下意識,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本源。手機影像反映的恰恰就是拍攝者最真實的、未經修飾的世界。手機小巧的個頭也使之成為隱蔽拍攝的最佳工具。用單反相機、大畫幅相機拍攝時難免會給被攝對象一種壓迫感。正如在《論攝影》中蘇珊•桑塔格指出的“拍照的行為有某種捕食意味。一如相機是槍支的升華,拍攝某人也是一種升華式的謀殺。”這是視像霸權的突出體現,拍攝者與被攝者處于嚴重的不對等地位。手機媒介更富有“親和力”,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戒備,弱化和消解拍攝行為中的不對等,使得拍攝創作在相對融洽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其次,手機攝影創作心態隨性,生產的影像藝術傳達效果好。攝影藝術創作恰恰是在某個瞬間,攝影者運用工具將自己在藝術構思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生產出攝影作品的過程。目前較為出色的攝影師諸如《都市快報》的荷賽獲獎者付擁軍、getty圖片社記者李鋒、《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王軼庶等都在利用手機攝影進行創作,誕生了一大批極具藝術價值的攝影作品。雖然媒材是攝影創作的重要基礎,但是創作者不會因為媒材的變化而改變對事物本身的態度和價值判斷。他們會根據所使用的器材特性因地制宜地展開拍攝創作。手機媒介消除了傳統大相機的儀式感,可以有更多地探索與發現。手機是身體的延伸,眼睛和大腦的延伸。當外界事物激發創作靈感之時,快捷便利的手機就是最佳的記錄工具。受眾或許不會關心作品是出自于什么樣的終端,而會花更多精力去觀看、凝視影像本身的內容。再次,手機攝影可以對攝影語言進行新探索??v觀世界攝影史,私攝影這種用視覺化的方式去記錄個人生活的攝影方式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正如羅蘭•巴特所說,“攝影的時代恰恰與私生活擴展到公眾面前的時代,甚或是創造一個將私密公眾化的新社會價值的時代相一致,私密性被公開地消費。”目前很多手機攝影創作類似于私攝影,攝影者對待攝影創作的態度由以往的客觀呈現事物轉向為自我表達、私人體驗、個性語言,甚至是隱私的、自閉的、窺視的影像。伴隨著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趨向,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被抹平,審美、文藝活動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解了。手機攝影的創作更多是攝影者自身對內心生活的影像化呈現,更多的作品是指向人物內心世界。因為對攝影視覺規律的過度追求,專業的攝影藝術家可能失去表現生活的優勢,各種條條框框反而成為攝影表達的自我束縛。手機攝影對攝影語言的探索是一種實驗性的表達,類似于純攝影,更強調回歸藝術生活的原點,通過重新編碼的方式打破各種視覺規則的束縛,回歸原始狀態,進而獲得影像表達的最大張力。

篇(2)

二中國畫意境融入攝影藝術

創作郎靜山說“他的志愿是把中國文化傳到國外,藝術必須與生活人生有聯系,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正為人類生存,生活提供了規律,使人類免于因相互斗爭而滅亡,使世界保持和平?!崩伸o山重視主觀感受,按照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經營作品,在創作中,它突破了攝影記錄功能的局限性,他注重改變客觀事物,創造出心中所想之物。據郎靜山自己說:“我的創作理念很簡單,就是想把好的、美的拍出來,呈獻給大家,我一直致力于在攝影中可以找到表現美的方法,把美的保留,不美的丟棄,于是就有了集錦的誕生。”集錦攝影正是讓郎靜山找到了拍攝心中所想之物的途徑。對郎靜山來說,集錦不僅僅是一種技法,而是一個包括取材,構圖,放映的完整的創作過程。郎靜山的心中想把中國的文化景物更好傳播出去,繼承了傳統中國畫的形式和感染力,在暗房之中創造出了具有靈魂的集錦攝影作品。集錦攝影在暗房中由大師精心雕琢而成,像是郎靜山的作品《湖山攬勝》,各處的景物則是集中了法國巴西松樹石、菲律賓碧瑤山的樹、黃山西海之山峰、南京玄武湖之畔、江西廬山山坡、韓國的涼亭和亭中于八德園所拍攝的張大千的側影,落款和文字也是在創作過程中加進去的。這些選自五囯八地的景物素材完美地按照作者所想加以創作,用良好的中國畫功底和集錦攝影技法,創造出的作品構圖巧妙地具有中國長卷氣勢。應用中國水墨畫卷的形式,從左到右,整幅山水虛實結合,氣韻生動,又有中國山水起承轉合的流暢和諧。它的構圖大氣磅礴,且各處景物皆拍攝自真實景物拼貼而成,比繪畫表現得更真實但卻并不是真實存在于自然界的景物,而是存在于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景物,借助于集錦攝影這一途徑再現于作品之中,那么,創作者的思想則至關重要。我們現在看到的郎老晚年的集錦作品很多,一般都以提款的年代來判斷這幅作品的完成時間,但是拍攝照片的時間卻往往早許多年,郎靜山于1949年離開大陸到達臺灣帶走了400多張中國大陸底片,這就是他以后創作的主要素材,由這些素材,他晚年創作了很多集錦照片,他的創作并不是與外界景物有關,而是產生于腦海中憑空產生的意境。

三老莊思想對集錦攝影的影響

因接收老莊的出世思想,在郎靜山的作品中也能感覺出作者的超脫于世外的意境,具有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具有此種詩情畫意的作品《云深不知處》中的那個仙風道骨的老翁,在一片白茫茫的霧中像是要離開塵世的那種超凡脫俗,畫面的構圖很簡潔,只有兩棵樹和一個人,而且人還是一個背影,他穿著白色衣袍,黑色帽子,垂下兩根帽帶,手中那一根木桿當作拐杖,像是古畫中修道的仙人,隱于霧中。照片中樹占了很大的比例,與人的背影相呼應產生一種均衡之感。這幅有高調照片讓人感覺干凈,寧靜,像是山水畫中超脫于世外的神仙出現在照片中。大樹立于霧中,人在樹下,這樹表現了隱者如般高潔的品質。融合了中國山水畫的詩情畫意,讓人有種隨著仙人離開塵世的感覺。他好像要表達這種超脫于世外的感覺,多運用一些仙風道骨的老翁,他們歷盡人間世事,或是離塵而去,或是《坐看云起時》坐于山水之間看著世幻,人世滄桑,有一種歸于山水田園的飄逸浪漫之美。郎靜山的作品多為靜止,柔美的湖光山色,如《山林小舟》中那近處茂盛叢生的蘆葦作為近景,在這蘆葦的掩映下,一湖碧水若隱若現于蘆葦與云霧之中,在遠處高山的掩映下形成了一個云霧繚繞的寧靜仙境,而那一葉扁舟行于其上,小舟使仙境賦予了生命的活力,船槳劃出一圈圈的漣漪,使畫面富有動感,產生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悠遠寧靜的詩一般的意境。整幅照片像是具有詩意的山水畫,濃淡適宜的水墨風格,更添一份幽美之感。郎靜山的作品讓人如入畫境,盡攬中國山水的詩情畫意,他用照片捕捉著中國的文化底蘊,運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表達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傳播著自己印象中那幽靜無爭的中國風景,那些高山深谷,古剎幽林,懸崖峭壁,高山細柳使人感到寧靜悠遠,觀賞這些作品使人感覺心境恬淡,超脫世外。郎式的集錦攝影集攝影技術與國畫意境于一身,通過對中國畫的研究運用和嫻熟的暗房技巧創造出了中國風格的攝影藝術,通過描繪作者心目中的情景表達了他寄情于山水超脫于世外的浪漫主義情懷

篇(3)

2.光對攝影藝術造型的表現力造型用光是構造影視畫面層次感、立體感,并形成視覺沖擊力,增強畫面層次效果表現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根據電影藝術創作中光線方向與太陽照射物體方向的差異性,可以從順光、側光、逆光等三個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對攝影藝術的表現力。這幾種光的組合和演變,使作品呈現了各具形態的藝術效果。如順光以物體受光面的均衡多層次、多維度地再現物體的質感和藝術效果。側光表現出鮮明的反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空間立體感和層次感比較強。逆光側重于對空間深度和環境氣氛的烘托,偏向于對物體輪廓的勾畫。

3.光對色彩還原的要素光在色彩傳達中的再現與還原構成了五彩繽紛的彩色世界。根據造型用光的特點,可以將光對色彩還原的要求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即光的屬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達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如自然光和人工燈光的區別,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從光的來源方向來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攝影過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直射光無論是線條還是影調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順光與逆光的差異,順光拍攝物體光線較為均勻,但缺乏相應的空間縱深感和畫面質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攝影場合,這種攝影手法反而更能表達攝影效果。從造型用光的光線強弱來看,強光有利于烘托畫面的層次感,制造出絢麗的畫面,弱光攝影往往給人以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電影攝影創作中造型用光的技術處理和藝術表現

造型用光在影視創作中有著特殊而又關鍵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攝物體的外觀、立體空間、彩色構成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運用。因此,在拍攝過程中應通過光線調節和搭配,盡量呈現出被拍攝物體的藝術性和視覺美感,巧妙運用不同性質的光線,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畫面的意像中。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要智慧與技巧并存,巧妙構思,靈活運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應與“光感”,結合被攝物的影像特征,調和好畫面氣氛,增強被攝物的空間深度感和畫面層次感,靈活運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術處理,既要求攝影師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和一定的專業水平,又要求他們能夠發揮創意,創新造型用光在攝影創作中的巧妙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藝術造型效果。影視創作因為有造型用光的靈活運用,才會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攝影作品中傳遞的思想觀念和情感認識,體會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為了渲染影視作品中這一主題的表達,就需要確定好光線方位、光線強度、光線性質等綜合效果的處理。當作品中的光線、色彩等達到一定比例時,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宛若仙境而又難以言表的視覺美感。優秀的影視藝術作品一般都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創作理念。

加大造型用光技術處理在電影攝影創作中的應用,將會推動電影攝影創作藝術的發展,并將創造出豐富多彩而富有藝術氣息的作品。電影攝影創作中造型用光的藝術表現是豐富多彩的。在影視創作中拓寬造型用光的藝術表現,有助于豐富影片的故事情節并提升影片的藝術價值。如電影故事情節中合理運用光線可以使畫面的內涵和意義表達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節和環境氣氛。人物形象的刻畫中巧妙運用造型用光技術,可以充分傳達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深摯的情感表達,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同時造型用光在攝影創作中的運用也可以做為重要的情節因素,通過造型用光的動態展現和運動韻律營造出或緊張、或歡快、或恐懼的環境氣氛,進面渲染故事背景,豐富故事情節。造型用光還可以提升人們的藝術審美效果,影視創作中攝影師引導被攝者調整姿態或笑容,或創造性地運用光線,讓觀眾產生美的享受,闡釋藝術美的主觀認識。

三、促進電影攝影藝術與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動

1.將電影攝影藝術視覺節奏與造型用光有效結合電影攝影藝術是一種特殊的視覺語言,能夠超越地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電影攝影藝術在構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進和提升,有助于增強畫面的視覺語言,產生足夠的視覺沖擊力,讓欣賞者產生實實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調節攝影畫面效果的調和劑,將造型用光與取景構圖、畫面處理、題材創新等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出或精彩絢麗,或動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麗畫面。有人將造型用光看作是攝影藝術的生命,事實確實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視作品的畫面氣氛,突出畫面的質感并不斷提升畫面的藝術造型水平。真正的攝影師都是善于全天候運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們總能夠在復雜的光線環境中創造出優秀的攝影作品。將電影攝影藝術視覺節奏與造型用光的有效結合,還要注重畫面的影調與色彩之美,通過調節畫面中明與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產生或具有強烈對比度,或柔和平緩的影調變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將造型用光與電影攝影藝術視覺節奏結合起來,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維度來影響人們的心理感受,從而使藝術作品富有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篇(4)

二、凸顯民族性的主要內容

凸顯攝影藝術民族性的第二個層面,是凸顯民族性的主要內容。內容是一切事物內部諸多要素的總和。對于攝影藝術而言,內容系攝影作品思想內容的簡稱,是作品內部諸多要素的總和。具體包括:構圖、角度、光度、瞬間把握等等,攝影作品中構成藝術思想和藝術形象,技術是輔助手段,是基礎。要凸顯攝影藝術的民族性,首先要選擇民族性十分鮮明的題材,以做到占盡先機。主要內容是作品的主要思想,指的是攝影作品中所蘊含的基本思想。要凸顯民族性,也要在攝影作品立意時,以富有地域特色、風土民情的題材為主。例如焦波的攝影作品《俺爹俺娘》,這幅作品極具代表性,民族性鮮明??吹阶髌肪湍苈撓氲铰浜笃h的貧瘠山村,那里有俺爹俺娘也有許多人的“俺爹俺娘”,通過作品仿佛看到過去、看到今天,在并不富裕的農村,依然有許多留守的“俺爹俺娘”。必須充分肯定,攝影藝術在凸顯民族性方面,具有很鮮明的特色特征,一幅紅燈籠、一條鯉魚跳龍門、一張年畫,就能鮮明的感受到這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內涵,這就是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篇(5)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審美屬性普通的照片還不能稱之為攝影藝術作品,還必須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提升。首先,從攝影的主體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藝術修養,成為有藝術創作能力的攝影師、攝影家或攝影愛好者,才能成為自覺的攝影藝術作品創作者。其次,就是對于照片必須用符合藝術標準的審美價值來衡量其是否為攝影藝術作品。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攝影的大眾化普及為每位拍攝者通往攝影藝術之路奠定了入門基礎。隨著攝影進入藝術行列,也就產生了按照美的規律從事攝影藝術創作的攝影美學。照片或者說攝影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屬性,這是不爭的事實。人們看照片的過程,就伴隨有一種審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風景照,欣賞者也是帶著照片真好看、真美這種普通的審美心理的,不要說具有更強藝術性、更高級的攝影作品,以及藝術欣賞者對這種攝影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實際上,照片的審美屬性是比較普遍的,盡管有低級和高級之分,攝影的拍照者或者說創作者的藝術修養也有差別,照片的觀賞者或者說攝影藝術的欣賞者的審美素養也有差異。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攝影的作品的光影、線條、色彩、質感等畫面語言以及所表達的主題一定是含有審美元素屬性的,和繪畫、雕塑等一切視覺藝術一樣。

(三)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攝影審美支撐攝影具有審美價值,視覺文化的影響力無所不在。我們已經置身一個全球化的影像社會,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需要具有審美屬性的藝術形式來實現,那么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就需要攝影審美支撐。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攝影當成只是隨手拍照相,只是玩樂一樣的無意義消遣。要看到攝影這種最普及、具有審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中的潛移默化影響,要提高其對人文素養培育和提升方面的價值。同時,把大學生攝影這種非自覺的拍照,通過課程、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方法變成意義更加明確的認知和培育,要從理性認識和科學方法上促進攝影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所應擔當的藝術審美功能的實現。

二、攝影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途徑

在攝影藝術具有美學價值,且美學是人文精神和情懷的重要載體這樣的認知明晰后,攝影可以作為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學應通過各種攝影藝術途徑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攝影藝術課進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人文教育課程是幫助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對歷史文化、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終極關懷的情感,除了哲學、文學、藝術等大的學科專業支撐之外,作為藝術內容之一的攝影藝術也具有通識課程的屬性。從教育的本質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教育實踐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正成為素質教育中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攝影藝術課不僅是攝影和藝術專業里的專業或專業基礎課程,也完全應該成為大學通識教育體系里對大學生通識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課程。人文藝術課在大學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學應重視藝術對一個人的成長、創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大學不僅要培養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人才,更應該成為培養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攝影藝術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素質,發展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其人文修養,促進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內容,讓大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平衡發展,促進其全面發展。攝影藝術技巧和藝術理論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滿足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對攝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養的需要。據調查,法國一些重要的大學幾乎都開設攝影教育課,如巴黎大學、里爾大學、波爾多大學等。

(二)大學生的攝影藝術課外活動應該得到加強美育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學校要在加強藝術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1.成立攝影學會、協會類組織攝影藝術社團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攝影藝術社團通過開展各種攝影藝術類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攝影藝術實踐精神,提高其攝影的創作和欣賞能力,提升人文素養。大學生攝影協會可以把有攝影興趣、愛好的學生組織起來,開展攝影技術培訓、攝影創作和欣賞講座,進行攝影創作活動,搞攝影比賽與展覽,開展攝影藝術研討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團攝影藝術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水平,提高其文化修養和人文情懷,使其更深入地關注人的精神世界、關注人的社會活動、關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實現大學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作為學校和社團的攝影藝術教育、實踐和活動對于大學生的攝影藝術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謂意義重大。

篇(6)

首先,筆者認為,無論是拍攝什么主題的作品,都要對其先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拍攝出好的作品。在進行某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之前,必須做到對這一遺產項目心中有數,要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民俗學內涵、了解其和民俗的關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空間。

其次,拍攝手法主要以紀實為主,客觀真實地記錄現象,在攝影語境中尋求藝術表達。通過考察以確定對項目攝影的表達和拍攝技巧。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點不同,其表達方式截然不同,例如傳統戲劇類反映的是舞臺表演,主要以演員表演為主,具有戲劇夸張的效果,在拍攝的時候可以運用大膽夸張的拍攝手法,運用夸張的角度或鏡頭勾勒出富有戲劇性的照片,從而達到以形式的張揚去適應項目的內涵;民俗類則更適應相對平實的表現手法,以事件的第三者的姿態拍攝,不要刻意擺拍。在不干涉主體展現的情況下,真實地記錄和再現非遺項目場景,在拍攝的時候可以注重動感、氣勢以及節奏的表現,突出主題,講究形式美,在表演的軌跡中截取最具美感的瞬間,抓住瞬間的美麗,以表演軌跡的點為重點,留下發展軌跡。

篇(7)

在設計攝影畫面的構圖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構圖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可能都有過以下的體會:一把椅子傾斜了就會讓人產生不穩定的感覺。而大多莊重、尊嚴的東西又是很對稱的,比如古代宮殿門口的石獅子,它是成雙存在的,給人以對稱的美感。因此,攝影作品的畫面均衡,在構圖時十分重要。

二、對稱和均衡在畫面中的運用

對稱,象征一種高度整齊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體和翅翼花紋的對稱美,一直為人們所欣賞,在攝影作品中對稱的畫面也時??梢?,但大多數攝影作品,在構圖中并不追求一半對一半的對稱,而是刻意于畫面的視覺均衡。

攝影畫面布局的均衡,是人們運用視覺和心理上的習慣,對畫面內全部可視形象所處的部位,進行穩定與否的一種衡量。在攝影的構圖中,絕對的對稱會給人一種靜止、拘謹、單調的感覺,生活中人們對審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過多的運用對稱會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則是為了打破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靈活的一面。結構的均衡是指畫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應,有對照,達到平衡和穩定。均衡的范圍包括構圖中形象的對比:人與人,人與物,大與小,動與靜,明與暗,高與低,虛與實等等。

對攝影者來說,布局的均衡是結構理想的結果,因而處理均衡的問題,也就是處理畫面結構的問題。作為攝影畫面的兩大組成部分,主體與陪體是表達思想內容的主要對象和輔助對象。所以在處理畫面布局均衡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它們之間的呼應關系,這其中包括兩者在情節上、情緒上以及動態、動勢方面的呼應關系。

三、構圖中的主次關系

根據主題思想要求,選擇有價值的景和物,組成攝影畫面。在這個畫面中最能體現主題的對象,就是主體。而在畫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體現主題思想,僅對主體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襯,幫助主體說明主題思想的對象,習慣上稱為陪體或周圍環境。在攝影畫面中要妥當的安排和處理好主次關系,避免出現零亂、主次不分,淹沒或失掉主體,而造成沒有主題的現象。

在設計畫面時要注意主體和陪體的關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體而無陪襯,畫面就會顯得呆板而無變化,但陪體不能喧賓奪主;主體在畫面上必須顯著突出,要棄繁就簡,必要時可改變拍攝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動不必要的東西,以達到畫面簡潔,突出主體的效果。在照片畫面的主次關系上可以掌握以下兩點:第一,如果遇到雜亂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辦法,讓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體。第二,選擇適宜的角度進行拍攝,避開雜亂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構圖中“黃金分割”的運用

初學攝影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間。的確,在正中間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將吸引人的物體放在正中間,很容易只讓人專注在那個物體上,而令畫面變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謂的“黃金分割”,也就是“黃金比例”,將之運用于美術和攝影的構圖中往往以5:8的比率來表示。另外,九宮格構圖(也稱井字構圖),實際上也屬于黃金分割的一種形式。就是把畫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畫兩條水平線,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畫兩條垂直線,然后把主體盡量放在交點的位置上。實際上這幾個交點都符合“黃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當然還應考慮平衡、對比等因素。這種構圖能呈現變化與動感,畫面富有活力。這四個點也有不同的視覺感應,上方兩點動感就比下方的強,左面又比右面強。在具體的攝影構圖中,可將其應用于情節對比、虛實對比、動靜對比、大小對比等。

五、處理好畫面的空白

攝影構圖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煙、云、霧、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為光與色的藝術處理所制。實體與空白的相互襯托,形成有規律的起伏節奏,產生一定的的韻律感,是攝影藝術在處理畫面構圖虛實關系中,廣為運用的手段之一。

篇(8)

在現代商業攝影中,為了體現不同創意故事的需要,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可以看到任何攝影流派和藝術流派的影子。商業攝影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是懷舊的經典的膠片黑白也可以是銳利的鮮亮的數碼彩色,任何具有藝術風格的表現形式都是為了更準確的體現產品的創意故事,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式的藝術性能夠將創意升華到更高的藝術境界,因為藝術作品最終的呈現是要通過感官去體會的,形象,色彩,空間的組合的結果是一張張照片,這一張張真實的有內容的照片感染、感動著觀者,所以,商業攝影是通過作品的表現形式體現出其自身的藝術價值的。

商業攝影的限制性使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性

從廣義角度來分析,任何藝術創作都要或多或少的受到外界條件的限制或自身條件的制約,完全“自由”的藝術在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雕塑和繪畫作品大多數是藝術家為了皇室或貴族創作的,其在一定選題內自由的創作。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在創作時也會受到自己金錢拮據的限制。商業攝影的創作是主觀尋找限制,并在限制中找到最為準確的表達方式去解決問題。商業攝影創作的首要目的就是宣傳商品、獲取廣告效益。其必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商業攝影可看作是“戴著鎖鏈的舞蹈”。商業攝影是創作者在被限制的題材內發揮自己的才華,用具有想象力的手法巧妙的將藝術和客戶限制的要求結合到一起,這種限制性的藝術行為在商業攝影領域體現的淋漓盡致,一組優秀的商業攝影作品首先考慮的是作品如何與商品、市場有機的結合起來,尋求最能符合商品特質、最能貼近市場動向的角度來表現。然后用藝術性的手法將創意故事用照片的形式娓娓道來。這是商業攝影所獨有藝術氣質。也是限制給商業攝影帶來的獨特的藝術特性。

篇(9)

2環境藝術設計中數字技術的具體應用探究

(1)設計師理念的更新。隨著數字技術的出現,設計師們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并且會在以往設計的基礎上,融入數字技術,從而進行全新的嘗試。對于設計師來說,為了使數字技術能夠合理、有效地應用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也對自身又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數字技術的應用必須能夠起到改善環境藝術設計及優化環境藝術設計的作用。要充分解決傳統設計觀念與現代設計觀念之間存在的矛盾。這樣,數字技術才能夠順利地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加以應用。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來說,屬于藝術及科學兩者的有機融合,環境藝術設計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起來,與相關技術的融入是存在較為密切的關聯性的。數字技術的融入,為環境藝術設計的創作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同時也豐富了設計內涵,使得設

計的美觀、舒適感及藝術效果得到有效增強。對于設計師來說,需要重視社會中新技術的出現,認清新技術的價值作用及優勢,充分利用,方能使設計效果更加優化,更具藝術感及層次感。(2)數字技術使環境藝術設計步伐加快。數字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是非常突出的,利用數字技術能夠對文字進行有效處理,同時也可以對圖形及圖像進行有效處理,與傳統模式下的環境藝術設計是極為不同的。對于一些剛剛接觸環境藝術設計的人而言,能夠很好地應用數字技術,并且傳達出很好的效果。具體來說,數字技術的融入使得環境藝術設計的步伐得到有效加快。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是滿足消費者的生活需求的,我們知道傳統模式下的環藝設計采取手工繪圖的發光法的,這樣修改起來就顯得較為麻煩,而用數字技術取代傳統的手工繪圖便能夠使后期設計修改更為簡單,并且還使得設計更加精準、規范,進一步為設計藝術效果的完美傳達提供了有效依據。

(3)數字技術使環境藝術設計速度得到有效加快。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能夠使圖像聲音及文字以數字的形式傳達出來,這樣便能夠為設計者構象及方案的成立提供便利。并且還方便設計的修改。數字技術通過部分先進的圖形展現技術,讓技術和藝術很好地融合在儀器,從而使數字技術的優勢充分展現出來。與此同時,通過與傳統白描及渲染等技巧的融合,數字技術更加具備表現力及感染力,從而使環境藝術作用更具層次感及優越感。大致上分析,數字技術使環境藝術設計速度得到有效加快,改善了傳統手工繪圖難以修改的缺陷,使得環境藝術設計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4)數字技術使環境藝術設計在市場的競爭力度得到有效增強。數字技術中的圖文、聲像等信息均是一類以數據格式存儲的數字文件,通過對有關圖形軟件的應用,便能夠對這些數字文件進行有效轉換,用戶便能夠將這些數字格式的文件調出來,并進行加工處理,進一步使環境藝術設計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強。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數字技術,能夠使設計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時減低設計錯誤率,使設計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進一步使設計作品在同類設計作品中的競爭力度得到有效增強。充分融入數字技術,對作品的復制拷貝也是極為便利的,同一類穩健能夠進行反復印刷及打印,不會導致文件受到損壞,很好地保護了文件的質量。與此同時,通過與網絡互交技術及信息傳輸技術的融合,還能夠實現遠程文件共享,從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大致上分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能夠使設計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能夠提高業主的滿意度,從而贏取業主的充分信任。

篇(10)

1引言

通過計算機技術的輔助,環境藝術設計需要運用不同的軟件實現三維建模、材料統計、三維場景實時仿真和施工圖繪制等任務。然而,在實際當中,如何能夠通過一個系統來實現這些過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數據統計與三維模型的有效結合,成為了一大難題。現階段,建筑信息模型技術以計算機系統作為基礎,提出了環境藝術設計系統中BIM的一種新體系結構。在BIM技術的幫助下,設計者可以在設計的整個過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準確地模擬場景中的視圖框架結構、材質屬性和數據交換,也可以創建更精確的施工圖。依據BIM信息管理平臺來定制項目的部署和實施,信息的設計過程可以通過數據庫來管理,提高不同專業設計之間缺乏集成性的特點,維護和更新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的各個方面。

2BIM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優勢

傳統環境藝術設計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設計軟件來完成二維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圖的設計,然后結合3dsMax軟件制作3D效果圖,這種設計方法和三維模型設計沒有集成性,可視化的目的實現不了,造成它的價值不能被帶到后面的施工設計和項目管理當中。目前,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BIM技術給環藝設計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強大的組件庫,大部分的場景、材料和設施都存儲在該數據庫當中,隨時可以調用。BIM的數據庫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內裝飾材料的詳細信息,為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應用創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該模型易于生成各種綜合表格和材料表,從而使設計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進行工程預算。也可以基于豐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數據,從一開始的空間規劃以及進度制定,到需要改動詳細圖紙中設計階段中材料成本的預算,都能夠在跟其關聯的地方得以顯示。倘若設計者改動了平面圖紙上構件某處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個視圖的三維雙向關聯以正確形式顯示出來,并且其他相關圖紙的網站也會自動更新。

3BIM技術

3.1BIM技術介紹

BIM技術是基于三維數字技術之上,集成與建設項目相關的信息工程數據模型,以及在設計、施工、管理中的應用數字技術。其中國際標準組織設施信息委員會為BIM設立了準確定義:BIM是一種運算方法,它是在開放的行業標準之下對設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關的項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計算,并為決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實現項目價值。因此,既CAD的技術發展后,BIM技術又是一中新的技術,它的應用將給多個行業帶去革命性的變化。

3.2BIM技術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軟件且在全世界內廣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術已逐漸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實際的工程當中得到了應用。因此BIM技術已引起國內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關注度呈指數增長。由于BIM技術最開始起源于國外,造成國內的研究相比于國外還不夠成熟。在國內,對大多數的人來說,BIM技術只是一種新鮮的技術,還在不斷發展當中,具體的內涵還不能被大家詳細理解。就目前來說,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人員主要對BIM技術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個方面上:(1)對BIM技術的基礎理論探究,主要表現形式是將BIM技術的相關標準以學術發表的形式公開其研究成果。(2)對BIM軟件解決方案的理論探究和開發BIM軟件,在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軟件系統開發。(3)BIM技術在實際工程中應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將已開發出的BIM軟件用于實際的工程當中,解決在實際應用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3.3BIM技術的特點

3.3.1具有協調性特點

作為一個復雜性強的系統工程,項目協調在其過程、部門和各項目之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項目的進行過程當中,如果遇到問題,管理部門應及時的組織有關人員召開緊急會議,集中的探討相關問題,協商解決辦法。但是對于其中的有些問題,協商也不能夠得到很好解決。其中,BIM技術的應用能夠合理的安排內部部件的結構,還能夠實現對平面布置電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協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不可協調問題的出現。

3.3.2具有可視化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樣性,傳統施工圖紙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工程建設的需要,施工人員靠自身想象的構造結構不但不利于整體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反而會使工期延長的程度更加嚴重。為此,研究人員開發了BIM技術,此項技術能夠顯示出三維實體,直觀地顯示出建筑物內部的構件。也就是說,技術人員的施工可以通過BIM技術的可視化來實現,值得稱道的是,項目業主還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項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擬性特點

BIM技術具有模擬性,它的模擬特性不僅可以模擬建筑物的設計,而且還能夠模擬現實中不可能運行的事物。最后,對建筑設計進行仿真實驗是能夠實現的。同時,該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控制工程造價,給施工項目和施工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4環境藝術設計中BIM的三維協同設計優勢

三維協同設計的優勢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傳統二維平面設計無法比擬的優點,因此很快的占據了BIM技術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參與各個專業的交流、溝通與協調,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因協調不順所產生問題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網絡平臺,能夠有效的擴展協同設計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設計者能夠在三維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現的問題點,進而進行協調和溝通,為設計的快速變化、改進和有效應用提供參考。借助BIM技術,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將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設計數據和信息集成到一個平臺上,從而實現不同專業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順暢。我們通過比較傳統的二維設計CAD技術和BIM技術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術已顯示出其強大的優勢結構,它的描述更真實,更準確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維技術只可想象不可直觀看見的缺點,這算是技術的又一個重大的飛躍。另外,在環境藝術設計當中,BIM技術與三維協同設計中的優勢也體現到了直觀形象、易解決問題、提高設計效率、空間布局問題等方面。

5BIM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以沈陽文化藝術中心作為實例進行探究:沈陽文化藝術中心內部結構布局復雜,機電系統眾多,僅僅依靠設計者經驗本身確來定設計空間的可行性顯然不能夠滿足項目的挑戰。通過BIM技術的協調模式,各專業模式在建成后都會被組裝成一個整體,給各專業的交流提供了平臺。準確、科學的可視化方式的將電氣設備,暖通,室內布置通過實際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方便專業之間的修改和確認,能成功的避免傳統協同方式帶來的問題,確認專業修改傳統的協同方式之間的協調問題,解決困難,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為例,很好的分析論證了建筑性能,為室內設計方案比選以及空間優化提供了科學依據。深化設計階段的施工圖紙中,AutodeskRevit系列軟件與傳統的AutoCAD平臺連接,從而設計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圖的幫助以及BIM模型數據集成。在整個的過程當中,通過對AutodeskVault軟件的定制,實現了對文檔管理和過程控制的全過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結果,突出了BIM技術的優勢。

上一篇: 商品貿易論文 下一篇: 社區就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 |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亚洲AV极品视觉盛宴 |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