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5: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健康經濟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的溝通融合,當代小學生大多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物質上享受著豐富的成果。但心靈世界是否也一樣豐富而美好?2017年,《中國青年報》對北京12所小學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數據表明,普遍小學生思想活躍,自我意識強烈,然而集體觀念與社會公德意識淡薄;他們的道德取向多元化,然而更看重功利,有的甚至把家庭經濟條件、生活消費層作為個人價值的體現。這些思想表現,折射出來的正是小學生疏于心靈修養,缺失精神寄托的根源。基于此,成長于當代的小學生更應該到先賢處尋經問道,讀文化經典著作,學先賢圣人的優秀思想,涵養心靈世界。
近年來,總書記倡導弘揚社會先進文化,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自此,經典文化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教授圣賢經典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一項重要工作。學生如何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如何能領會先賢經典著作中蘊含的思想精華?經典文化的魅力如何展現?而凝聚在傳統文化經典之中的先賢思想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割離了當代社會,如何內化為學生的品德意識?如何外化為學生的規范言行?這些問題都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否則就很難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品德素養提升的目的。
那么,怎樣開展傳統經典的課堂教學,以其厚重深遠的文化魅力,高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呢?這正是班主任工作值得深入思考的關鍵處。筆者認為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更能見成效。
一、挖掘經典內涵,立足于先賢思想的現代價值思考
經典文化的著作內容繁多,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給學生推薦大量的閱讀篇目。因此我們要精選學習內容,挖掘精選篇章的內涵,或延伸拓展,補充現實材料;或立足先賢思想的現代價值思考,進行現實意義的探究。
(一)選擇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經典篇章
興趣是最大的老師,沒有興趣的閱讀,是沒有實際效果的。因此,我們以興趣之文入手,選擇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傳統文化經典篇章。例如《史記》中關于韓信的篇章,韓信年輕時受辱之事,拜將時卓越之論,戰斗時靈活用兵之道,以及司馬光對其“市井之志”“功利之徒”的評價,都很能引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緊扣韓信從無業游民到無雙國士的傳奇之路,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從人物的才能與氣量、性格與人品、理想與前途等角度入手分析人的立世之本。這樣,透過韓信的這個人物,也能得到為人處世的深遠啟示;從感興趣的篇章入手,學生就不會覺得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當然,學生的興趣又是各異的,對于小學生來說,老師更要引導他們從傳統文化經典中發掘興趣點。
(二)選擇能引起學生思考,給予學生啟迪的篇章
當代小學生,很有自己的思維與看法,我們選擇的經典篇章,要能體現中國傳統的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等基本精神,能啟迪他們思考并關注現代價值取向。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既可訓練與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能讓他們從經典篇章中獲取思想進步的養分。如《禮記》:“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啟示學生儒者“信用為先,忠信為寶”的精神操守。又如《禮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琢玉成器”的說法給予學生學習方能成才的啟迪。還如《禮記》以“君子慎其獨”,“過隱惡揚善,執兩用中”,“中立而不倚”,“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等段章給予小學生修養性情的啟迪;《禮記》以“柔色以溫之”,“孝子之養老也”等給予小學生孝敬父母長輩的指示;《浮生六記》以生活逸趣的選錄,告之小學生“情之所鐘,雖丑不嫌”的至理之道……如此,精選學習內容,挖掘圣賢經典的內涵,探討為人處世的準則,這樣才能展示經典文化厚重深遠的魅力,潤澤小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純凈,更成熟。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讓課堂“動”起來
選定了研讀的經典文化篇章,就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讓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才能使經典文化的學習更有效果。
(一)指導學生從“經典文化內學習”向“經典文化外實踐”過渡
經典文化,是先賢圣人的思想結晶,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傳統經典的觀點。那樣只是意味著我們僅僅是用作者的頭腦去思考,不論讀多少書,記住多少經典名句,都只是在自己的頭腦中裝進各種各樣別人的思想,而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更不能外化為與之相符的言行舉止。閱讀經典篇章,并善于獨立思考,才能對先賢圣人的思想進行分析,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并把它變成自己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外顯。
因此,課堂上老師不能一味灌輸自己的理解,而應建構一個學習的空間,在學生學習經典文本的過程中起引導、點撥、啟發、示范、答疑的作用,把握學生自學、理解、分析、拓展、探究的學習進程。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開口質疑解疑,抒發獨到見解;動手筆記,記錄思考的軌跡和思想的成果;動腦思考,做到“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慢慢理解圣人思想的精妙之處。例如《壽康寶鑒》一書,勸人戒邪、節欲望、修養身心,我們可以由書中所述身體欲望拓展到物質與心理欲望,獲得“清凈為基,存誠為用,堅忍為守”的人性啟示,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克制欲望、守住本心。
(二)夯實養成教育,讓“五常之道”浸潤學生心田
經典文化是一種偏重于怎樣做人的文化,對于小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把“五常之道”浸潤在學生的心中,個人愚見,不妨從下列方法入手。
其一,營造氣氛,潤物細無聲。對校園硬件進行文化布置和宣傳,從顯性文化上營造文化氛圍。如我校在校園櫥柜宣傳欄張貼宣傳中國經典文化和歷史故事;校園內的裝飾如臺階、教室走廊上張貼和懸掛國學經典,教室內懸掛國學經典片段,進校電子屏上不時滾動國學經典片段,《弟子規》遍布校園各個角落,甚至還有一面《弟子規》的文化墻,使學生時時刻刻受到優秀國學文化的熏陶。只有讓學生在無形中接觸了優秀的國學經典,才能進一步理解“仁義禮智信”的思想。
其二,用榜樣去示范。在筆者所帶的班級中,開展的“身邊榜樣”活動,讓中華古圣先賢、當代道德模范指引,引領學生踐行“仁義禮智信”的美德。采用演講、寫讀后感、做手抄報等形式,鼓勵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培養良好的品格。
其三,用民族節日去潤澤。巧用不同傳統節日契機,對學生進行經典文化的潤澤。抓住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等中華傳統節日契機,祭先人、吃粽子、賞明月、大拜年等傳統習俗,以班會或活動的形式,在學生中開展講故事、說習俗、論傳統等活動,讓學生歸納總結在節日中所體現出來的經典文化中的“五常之道”,培養學生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情節,培育具備良好品格的炎黃子孫。
開展經典文化課堂教學,旨在深入挖掘圣賢經典內涵,展示其厚重深遠的文化魅力,涵養小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先賢經典內化為道德素養,外化為規范言行。相信師生共同努力,定能在經典文化課堂教學的平臺上,共同享受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心靈愉悅,提升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的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麗.關于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思考[J].吉林教育,2014(23).
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競爭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的時代產物,是信息時代和文化經濟時展的產物。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創意產業近十年的發展,證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產業發展規模上也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1創意產業及“大設計”觀概念的界定
1.1 創意產業概念
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能財產(即知識產權)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業、數字休閑娛樂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筑設計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共 13 項產業。
創意產業相對傳統產業是一個新的事物,“(20世紀)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在來臨”。21世紀是創意主宰的時代,這一點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 創意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指出,創意產業占全球GDP的7%,每天產生的價值高達220億美元經濟學論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長。美國增長速度更達14%,英國為12%。縱觀全球,發達國家的眾多創意產品、營銷、服務,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意經濟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國的好萊塢影視產業、迪斯尼等娛樂產業、軟件產業、甚至美國的快餐、可口可樂等等都成為美國創意產業及文化的代表。
創意產業關注的核心是創意設計。這種創意設計主要包括四個層次一是信息創意設計, 主要與高科技信息與互聯網相關聯,如網絡設計, 各種軟件設計, 數字技術設計, 手機增值業務設計;二是文化內容設計, 主要與各種媒體上刊載的內容或節目的設計制作相關如廣告、電影、電視、廣告、動漫設計;三是藝術創作設計, 主要與藝術、工藝品的原創性設計相關, 如音樂、繪畫、雕塑、舞蹈、手工藝品、服裝設計, 文學創作等;四是工業產品設計,主要與制造業各行業相關, 如建筑、陶瓷、汽車外形、商品包裝設計等雜志網。
1.2 “大設計”觀內涵
現代設計自上世紀初興起以來,本來就是一個涉及藝術與技術,自然與人文、經濟與市場的交叉學科,至今發展已近百年,人們對于設計的理解,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對于設計的要求,設計業對于設計的定義與范疇都日益寬泛,設計的功能外延與相關領域也趨于復雜。在此形勢下,包含“協作設計”、“綠色設計”、“整合設計”等等在內的“大設計”概念逐漸產生。當今的“設計”觀念,已逐漸形成包含傳統造型藝術、工藝美術、影視藝術、數字藝術、動漫游戲、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及現代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等等在內,當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協作設計”等概念。所謂“大設計”觀念,是以設計實現大協作、大整合、大統籌的方式,達到全民高素質化、生活藝術化、環境美化、社會和諧化的目標。譬如CI開發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 從概念、行為、到視覺化的表達是一整套的系統運作。因此, 謀劃、策略、創意、視覺化等等僅有平面設計的能力是不夠的,它不僅是設計,還包括了策劃等等。而“生態人文主義”也是大設計觀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在實踐中,人們提出了生態經濟觀、生態法學觀、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美學觀等等新的觀點。使生態設計觀念進一步滲透到城市的規劃、建筑和環境設計、工程設計以及工業設計領域,形成了對這些設計的一種導向和組織管理模式。
基于“大設計”觀的創意產業整合設計與傳統的觀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將設計學、哲學、文學、文化學、傳播學、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廣播影視學等多門學科進行整合與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創意產業群,培養一大批“創意產品”的設計者、開發者等等“建設”層面外,創意產業市場的培育和完善,培養更多“創意產品”的消費者同樣重要,而且認為與傳統產業中“設計”與“消費”相對分離不同,處于后工業時代的創意經濟,全社會往往即是設計者也是消費者!因此“大設計”觀念的普及和全民素養提高與廣西創意產業發展的有密切關系。其中,協調發展理念的建立是廣西創意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2 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因素分析
2.1 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個人創造力。
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具有創新性與創意不可復制性,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性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較經濟學論文,尤為明顯的特征,這也是其從誕生之時就賦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創新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創意的激發可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而創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隨著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實現升級、轉換。創意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和靈魂,強調人、人的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創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極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發展。而創意產業源于人才的創造力、技能與才華,是智力高度集中的產業。藝術家的個人創意是產品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也是創意產業的核心源頭。知識經濟社會是充滿創造性的社會, 只有創造出新知識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才能為財富的創造提供源泉。
2.2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消費者的創意需求動力。
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代社會,人們對于文化消費需求呈審美性、娛樂性、時尚性、多變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具有無窮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文化產品和文化創意生產過程中別出心裁,以新穎的、獨特的風格,以特色化、個性化、審美化的產品特征來吸引消費者,生產出人們普遍能接受的,適合人們消費的文化產品,增強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從顧客價值創造的角度設計和生產的優秀創意產品能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并帶動衍生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消費者創造力也在不斷上升。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與供給方的創造力有關,還取決于供求雙方的交流與互動。創意產業中的消費者同樣富于創造性,他們可以想象風格,消費者選擇、組合并消費,社會或者消費者群體評價,消費行為不僅在消費過程中,而且通過多種反饋渠道影響創意。
2.3創意產業發展的保障――企業政府的管理機制
我國創意產業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加快創意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國家文化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創意群體創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為各類創意人才群體提供良好的條件”。 這些政策針對本地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由于創意產業涉及的行業門類眾多,各地發展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出臺統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時間雜志網。在這個階段經濟學論文,由各地根據本地區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引導創意人才和企業向城市重點發展的行業集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追求經濟效益,這是由其市場屬性和產業屬性決定的,但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是經濟行為,它還具有文化屬性,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要在“產業化”和“文化化”二者間相互促進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政府引導創意產業相關政策,以及推進工業設計的相關政策,將工業設計公眾化、普及化,提高創意水準:公益性設計展覽、展示必不可少,將工業設計觀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設計觀念,創立一套激勵全民創意的機制及評判標準。
3促進創意產業的協調發展設計整合服務平臺建立
創意產業以人的知識、智慧作為主導的運作模式,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而基于大設計觀的整合設計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個新的促進創意產業的協調發展設計整合服務平臺體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創新設計轉化機制,研究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讓這個創新平臺成為政府、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平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圖1)
(1)設置創意產業資源中心,運用現代的管理方式進行科學管理,有效協調各個高校、相關專業、學校大學生創新基地、大學生產業園等機構和相關企業,即教育及建立數據庫等內容,加強對于本土優秀的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應統計資料顯示,在紐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總數的 12%;倫敦是 14%;東京是15%.而目前我國上海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
創意產業設計整合服務平臺基于大設計相關專業:藝術設計、計算機、機械學、管理學等學科和專業,圍繞廣西社會生產和創意產業發展需要,在工業產品造型、功能結構創新、廣告包裝、環境藝術、公共藝術、動漫游戲、服裝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為廣西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藝術設計界搭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政策質詢、設計質詢、設計管理、設計培訓、設計展評、設計比賽等與設計相關的服務,成為企業、高校聯系的紐帶。把高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企業創新設計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區域性藝術設計創新體系。
(2)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搭建設計與相關行業之間的互動平臺:如各類設計網站、服務平臺經濟學論文,推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的融合;借助于網絡將工業設計融入生活、融入創意產業;分類推進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孵化+投資”為基本模式,吸引活躍的創業投資,形成具有研發、投資、制作和培訓的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成立專門的專家委員會,提供專門的政策咨詢,設計服務等。同時利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資源,廣泛和企業展開設計服務。
(4)整個創新平臺是開放的,能夠讓更多的企業、學校的人能有機會隨時參與進來,形成推廣價值。
結語
摘要: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的配置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國民經濟
前言:
要素生產的效率、要素投入數量的多少等,都會對經濟產出的規模產生直接的影響。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將農村勞動力由農業適當的轉向非農業,能夠使勞動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更快增長。因此,在國民經濟增長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做出的貢獻,應當進行細致的研究,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更加科學、合理。
一、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
在不同部門當中,對于勞動力的配置,可以進行如下假設:在一個國家當中,包括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城市地區是現代經濟部門,主要進行非農業經濟活動。農村地區是傳統經濟部門,主要進行農業經濟活動。在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之間,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那么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中的勞動力市場就會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同時都能夠保持均衡的勞動力市場。如果在這兩個地區之間,對于勞動力的流動沒有限制,在自由流動的作用下,二者的勞動力市場就會相互融合,從而形成統一的全國勞動力市場。在新古典經濟理論當中,產業或地區之間的薪資待遇差異,是不同產業和地區之間勞動流動的根本性原因。而這種差距反過來可以通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得以消除。此時,在不同產業和地區之間,勞動力就能夠得到相對均衡的配置狀態[1]。在二元經濟結構當中,為了研究城市與農村勞動力市場從封閉轉變為開放,假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不會產生費用。在勞動力自由流動之前,由于城市地區缺乏勞動力,因此薪資待遇相對較高。而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充足,因此薪資待遇相對較低。在勞動力市場開放之后,由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薪資待遇的差異,因此,農村勞動力會向城市流動。此時,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減少,因此薪資待遇會逐漸上升。而城市地區由于勞動力增加,因此薪資待遇會逐漸下降。理論上說,當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薪資待遇達到相同的時候,勞動力的流動就會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無論是城市地區還是農村地區,都會發生變化。由于勞動力的流入,城市地區的工資率下降,因而企業的福利將會增加。而在農村地區,由于勞動力流出,使得工資率上升,也會帶動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作用下,社會總福利的水平將會顯著提高。
二、不同部門勞動力配置邊際生產率的測定
在不同部門勞動力配置的邊際生產率估計當中,通過相應函數的建立,能夠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會給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在GDP的研究當中,應當將其分解為農業和非農業的GDP,并且分別進行生產函數的建立[2]。在農業GDP當中,主要是農業物質、土地、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函數。而在非農業GDP當中,主要是資本、非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函數。在非農業的勞動力投入當中,農村轉移的勞動力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農業與非農業GDP的綜合,等于全國GDP,所以,可以綜合這些因素,進行方程組模型的聯立,從而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測定。在這種函數模型當中,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評估,需要對農業勞動力的投入進行準確的計算。而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處理情況,能夠直接影響到農業勞動力投入的計算。對此,可以假設農村勞動力具有同質性。這樣,農村專業勞動力與未轉移的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同,就能夠進行準確的計算。此外,可以對農村勞動力的同質性進行驗證。根據相應的統計檢驗,如果證明該條件為真,則說明農村專業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同,因而農村勞動力總量與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之差,就是農業勞動力的投入。而如果統計檢驗的結果為假,則說明農村轉移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之間的生產率不同。那么就需要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數量利用生產率差異系數進行調整,然后在按照上述方法計算。
三、函數模型的結果評估
從農業GDP的生產函數估計結果當中,能夠看出,所有的結論與之前分析的結構基本一致。從中可以看出,對于農業GDP的發展來說,農業物質投入所產生的影響,要大于土地面積和勞動力投入等因素,這種情況與中國的實際國情十分吻合[3]。正是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剩余量十分巨大,使得農業勞動力生產率始終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非農業GDP的生產函數估計結果中,也與之前的分析結果一致。對于非農業產出來說,資本的投入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就勞動力投入來說,其對非農業GDP的影響要高于農業GDP。通過函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于非農業國民經濟增長來說,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對于農業國民經濟增長來說,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對此,要想真正評價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需要對二者之間的凈效應進行計算。同時,這也是農村轉移勞動力與未轉移勞動力之間邊際生產率的比較[4]。通過對比計算發現,無論是在中西部地區還是東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都會對勞動力生產率帶來十分積極的影響。所以,由此證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十分良好的貢獻,并且能夠同時促進農業和非農業勞動力生產率的提升。
結論: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的配置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中的轉移,能夠有效平衡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勞動力分配,從而使二者的勞動力生產率和工資率得到合理的優化與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國民經濟增長將會得到顯著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與西方經濟學國民收入理論比較的再研究張建君;經濟評論2006-07-15
2、中國經濟失衡根源在于國民經濟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發展經濟學視角巫文強;改革與戰略2010-06-20
國民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創新國民;經濟管理
1從管理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內容理念的創新。我們比較習慣的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無外乎是物資資本以及貨幣資本的投入產出,對自然資源進行管理,物資資源的流動,貨幣資金的存取等來進行經濟管理,管理內容也僅在于資金的運作、物資的調動,勞動力也是這些運作和調動中的一個內容。這樣的國民經濟內容單純以物質和資金流動來當做主線。因為傳統的粗放經濟模式,人們對于物資的需求比較高,占的比重也比較多,而如今有了變化,因此需要對內容理念進行創新。
2從運行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1)政府組織的變革
政企分開以及政經分開,政府組織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領域,由民營企業進入其中,參與競爭,給民眾創業提供條件,給經濟創新提供基礎,清除創新路上的阻礙,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組織的領導,應該要打破行政壟斷,讓組織結構退出經濟領域。如果政府在經濟領域過度的活躍,乃至于與民眾爭奪利益的時候,那么就不能夠讓經濟的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實現,從民眾可以自由競爭的經濟領域中退出來,對民眾組織進行扶植,建立社會公共經濟組織,促使民眾組織得到健康的發展。
(2)國民經濟管理組織中的社會自組織生長起來
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立第三部門來對法治經濟秩序責任進行承擔,能夠幫助政府緩解負擔,同時提升了經濟的民主性,對法治社會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也是國民經濟管理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實現的目的。社會自組織系統是必須存在的,企業和國家之間形成的社會自組織系統能夠確保國民經濟管理的正常運行。新的國民經濟管理組織除了注重上下級關系之外,微觀主體活力也是其關注的焦點,希望能夠將微觀和宏觀主體聚合能量給無限放大。
(3)權利平衡和分割的組織結構
政府進行國民經濟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當其職能發生了轉變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責任,因此,新的國家經濟管理組織中,權利應該劃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間的推諉現象,避免責任無法追究的情況發生。
3結語
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我的爸爸是一個很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他寫的經濟分析文章、調研報告曾獲得全國經濟學論文一等獎、《求是》雜志調查報告一等獎。然而,正當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兩年前突如其來的一場車禍使我的爸爸腦部嚴重受創,生命垂危。幸運的是,在經歷了兩次開顱手術、兩次口腔頜面手術以后,爸爸完全恢復了健康,思維能力和記憶力也基本得到了恢復。每當想起爸爸手術后頭纏紗布、身上插滿各種管子的樣子,我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樣疼。我曾問過爸爸,手術以后會不會痛,爸爸說:“不痛,我就想著自己一定要好起來,還要照顧好你和你媽媽。”聽著爸爸的話,我的鼻子一酸,不爭氣的眼淚就流出來了。我第一次感受到,爸爸對我的愛是這么厚重。
因為媽媽工作繁忙,近一年來,爸爸除了工作以外,還承擔了照顧我生活、輔導我學習的全部責任。每天早上六點半,爸爸準時起床,買菜、幫我做早餐、準備喝的水、拿衣服,督促我起床早讀,……下午一回家,他馬上為我做晚餐、收拾碗筷、搞衛生,細心地為我檢查作業,耐心地為我講解我做錯或不懂的地方。我洗完澡,他又幫我洗衣服。周末的時候,他還專門陪我去看電影。我感覺到爸爸既像我學習和生活中的老師,又像一個親密的朋友。
1廣西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1促進規模生產,深化經營體制
要確保廣西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當前茶葉產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問題,促使廣西市場有效對接,實現茶農增收。將茶葉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相互結合,不僅有利于增強茶葉產業自我積累與發展的能力,還能充分發揮、深化茶葉生產經營體制,促進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1.2提高茶葉品質,開拓綠色市場
現代農業生產是以綠色食品為主目標,但目前市場上的廣西茶葉產品仍存在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導并發展循環經濟能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安全優質的廣西茶葉,對開拓綠色茶葉市場具有重要作用。
1.3減少生態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茶葉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在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中,通過循環將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重新投入生產或消費環節,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減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4延長產業經濟鏈,促進農民增收
茶葉是廣西傳統農業產業之一,具有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及平臺性好等特點,利用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發展茶葉產業,既可以通過延長經濟鏈條而增加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鄉村、養殖業、農產品和交通運輸等發展,又能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安定繁榮、和諧發展,最終帶動廣西經濟發展。
2廣西茶葉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廣西茶葉發展現狀
廣西茶葉生產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氣候環境與種質資源條件,是我國茶葉生產的適宜區之一。廣西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種茶和制茶[5],且具有茶樹生長期長、開采早、產量高等特點。近年來,廣西茶葉發展迅速,2013年全區茶園面積7.22萬hm2,排在全國第11位,茶葉產量4.83萬t,毛茶產值24.41億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產值,茶葉產業總產值約68億元[6]。此外,在廣西80%的產茶縣為貧困縣,種茶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就地就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途徑之一。
2.2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廣西茶葉大多是農戶經營管理,小規模家庭作坊,生產設備落后,衛生條件較差,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
(2)品牌效益低。廣西有名茶,但名牌少,獲得區級品牌稱號的只有少數幾個品種,市場占有量低,與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異明顯,茶葉大多依靠專賣店銷售,缺乏品牌營銷意識。
(3)綠色壁壘。從2000年7月1日起,發達國家提高了進口茶的農藥殘留標準,檢測農藥從7種擴大到134種,因此廣西茶葉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
3廣西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企業層面
在企業中實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與服務中物質能量的使用與消耗。大力培育廣西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推行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從源頭降低廢棄物產生;改進種植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肥料和農藥,規范茶葉加工工藝,促進茶葉向綠色無公害產品發展,不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還能提高廣西茶葉的市場競爭力。
3.2區域層面
生態園區是多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法則的實踐模式,可同時獲得企業經營規模與生態效益。茶葉產業發展應以龍頭企業為依托,與其他小規模茶園相結合,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地方品牌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提高廣西茶葉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生態園區引進其他產業,如食用菌栽培、養殖、生態觀光等[1],使茶葉生產廢棄物轉化成另一種生產的投入品,提高物質能量使用率,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構建循環型農業示范園區,形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產業鏈及利益共同體。
3.3社會層面
首先,加強茶葉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力度,充分利用企業、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科研力量,進一步深入研究循環經濟。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完善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能力,拓寬茶葉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減少污染,提高廢棄物的再使用率。其次,政府應因地制宜,盡快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如循環經濟規劃制度、循環經濟科技支撐和示范制度、綠色消費鼓勵制度、生產責任制度等。同時加強執法力度,促進循環經濟依法有效開展。最后,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倡導使用和食用綠色環保產品,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提高民眾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促進循環經濟社會化發展。
循環經濟學論文范文二:高速公路建設中循環經濟理念運用
1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建設主要是以提高通行能力為目標,90年代以后,指導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經濟思維中,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材料開采方式粗放、自然環境破壞嚴重;設計觀念老舊、土地和自然資源耗費量大,水體和空氣污染情況突出。
1.1對土地的影響
公路建設用地分為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永久占地是公路主體工程本身和沿線設施用地,會長期占用大量寶貴土地資源;臨時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取棄土場、拌和站、存料場等,這類土地應該在工程結束后盡快進行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否則將造成土質下降甚至荒廢。《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中明確了土地:征用及拆遷補償費用標準,但是實際施工過程對土地的損害并不是僅此就能夠彌補的,而即使是臨時占地中的拌和站等場地硬化,對土質和生態的破壞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恢復的。除了占地,施工中對土體擾動會破壞植被、降低土地抗蝕能力,施工垃圾的隨意丟棄,棄土棄渣分散堆放都會造成土質的下降,松散的孔隙率在雨水的沖刷過程中會造成附近土地的污染,這些都直接造成土質的下降和耕地農作物的減產,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1.2對空氣、水體的影響
公路施工中的揚塵、施工機械尾氣、瀝青混凝土的污濁氣體排放在空氣中,不但污染環境、降低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沿線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水中橋墩施工時筑島圍堰對水底的攪動、施工船舶油漬污染水體、施工污水和駐地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都對當地水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
1.3噪音污染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施工過程中土石方爆破、樁基開挖、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等產生的噪音較強,尤其一些不間斷施工的工程,晝夜不停的噪音污染對施工區附近的居民生活影響很大。為了滿足人民出行,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改變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破壞自然景觀,而大量土地的占用也會破壞地面植被覆蓋,造成地表裸露,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2.1循環經濟理念的意義
循環經濟是針對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經濟提出的,目的是將經濟活動調整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到盡可能小的范圍。循環經濟理念核心內涵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確保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轉化。循環經濟的建立能夠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緩解浪費,遏制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條件,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速公路建設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如果能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則會降低造價、保護環境、節約國家資源。
2.2在設計階段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路線的整體規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對環境的影響,在線路的選擇上,盡量少占用農田、良田,避開礦區、學校、文物古跡等地區,要合理保護水資源,做好排水設計。山區公路應盡可能和原地形地貌相適應,盡量避免對沿線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線路設計時還要加強景觀設計,通過栽種植物補充路線周圍的景觀。公路綠化后的環境可以調節路面濕度和溫度,吸收公路上的噪音、廢氣和塵土,延長路面使用壽命。路基設計時可以利用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廢料作為路基填料,合理土方調配減少大挖大填,適當布置通道、合并整治河道節約工程占地。路面施工的原材料以水泥、瀝青、砂石料為主,設計中要選用優化的材料配合比和路面結構層,推廣廢舊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各種改性瀝青等新材料的使用從而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橋梁結構設計中要準確分析結構受力,進行合理的結構尺寸、配筋及節點等設計,不要為了安全盲目增大混凝土等級、提高配筋率,造成資金和材料的浪費。排水系統設計應對水進行合理疏導,將污水引人地面排水溝、污水池等適當位置。照明系統可以考慮采用風能、太陽能等高科技燈具,節能環保。隧道選線要注意隧道位置是否存在礦脈、瓦斯地層和含地下水的地層,避免破壞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棄渣應盡量用于路基填方和橋頭路堤填土;寧可利用較遠距離的荒地棄渣也不就近占用良田;當必須占用農田時,應先將種植土運走,待工程結束后再把原種植土覆蓋于棄渣場以恢復耕種。
2.3基于循環經濟的施工階段環保理念
施工中要盡量保護土地,例如,施工便道等臨時工程及拌和站預制場等施工場地應盡量修建在荒地和劣質地上,嚴禁在沿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的區域和地質災害路段設置取棄土場,施工營地盡量設置在居民生活區附近不要占用林地或耕地。對于已占用耕地待施工結束后要及時進行復耕、綠化以盡快恢復農田的使用,防止水土流失。施工中要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建筑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要遠離水源堆放,防止散漏污染,倉庫周圍設置排水系統防止雨水侵燭;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需進行收集處理,禁止隨意排放;施工機械進行定期檢査,減少或避免漏油對水體的污染。公路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空氣污染,水泥、石灰、礦粉等材料應密封存放,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等盡量采用集中拌和,拌和場、預制場應進行場地硬化并遠離居民區,運輸車輛在物料表面進行覆蓋,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除塵,減少揚塵對空氣的污染。
3公路建設材料的循環利用
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包括將其他行業的工業廢舊物作為施工材料進行利用和將公路自身的廢舊材料重新再生進行利用,這種做法可以節約工程造價、保護國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3.1粉煤灰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粉煤灰是火力發電廠燃燒煤炭后的工業廢料,它的排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造成環境污染,現作為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于髙速公路項目中。在_工程里,粉煤灰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水泥等膠結材料進行軟基處理,也可以作為路基填筑的填料;在路面工程中,石灰粉煤灰類半剛性基層已經成為我國高速公路路面基層的主要類型;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中,高鈣、超高鈣粉煤灰可以替代礦粉降低填充料的成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摻加粉煤灰的干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能節約25 ̄30%左右的水泥用量。
3.2廢舊橡膠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廢舊輪胎是污染環境的固體廢棄物中最難處理的種類之一,在公路建設中,廢舊輪胎粗粒碎屑可作為瀝青混凝土的部分骨料進行施工,細粒碎屑可替代部分瀝青結合料使用。將廢舊橡膠粉用于公路建設,不僅能改善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品質、延長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壽命,而且有利于廢舊產品的再生利用。同時廢舊輪胎還可以作為安全設施應用在高速公路急彎、連續下坡路段,保護車輛和人員的安全。
3.3再生瀝青混凝土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一、經濟信息和宏觀經濟管理的概述
1、經濟信息
經濟信息的定義包括廣義的經濟信息和狹義的經濟信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經濟信息是指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所有信息,這些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反映了經濟活動的變化;從狹義的角度看,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直接反映出來的各種信息就是經濟信息。因此,對于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的人類來說,經濟活動蘊含著豐富的經濟信息,經濟活動的發展也會帶動經濟信息的發展。不同水平的生產力對經濟信息活動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經濟信息才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分類方面,宏觀經濟信息主要包括為經濟管理決策服務的信息,如投資信息、貨幣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規信息、戰略信息等;微觀經濟信息是指經濟活動的具體變化方面的信息,如技術開發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觀經濟管理
宏觀經濟管理是指,政府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一定范圍內,對經濟運行的決策、計劃等進行調節。政府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包括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創造有利的經濟環境,實現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能彌補市場的缺陷,調節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保證國民經濟結構和總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各個主體的公平競爭;能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場經濟中的責任;能維護社會穩定,有效地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維護公平。
二、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1、經濟信息的作用
一是經濟信息能夠使經濟決策科學化。經濟信息反映了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決策者提供了預見性的決策方案。二是經濟信息能夠有效地指導經濟計劃的編制。經濟計劃的制定以統計資料、經濟信息和經濟情報為依據,但在編制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經濟信息能夠避免不確定性因素,使經濟計劃與經濟實際相適應。三是經濟信息能夠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管理者主要通過對人力、財力、物力、生產、銷售等進行有機地組織,進而實現對企業的有效管理,而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經濟信息的支持。
2、宏觀經濟管理的內容
宏觀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總體,影響其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組織結構、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發展周期等。因此,必須認識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內容,即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作用。從目標來說,宏觀經濟管理主要從經濟規律出發,克服市場自身的缺陷,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從任務來說,宏觀經濟管理按過程來說主要有決策、調節、監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來說,有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
3、經濟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的作用體現
一是經濟信息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經濟信息是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同時也能夠監督經濟活動,聯系各個經濟部門。二是經濟信息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經濟信息也是一種資源,且投資少、見效快,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能夠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經濟信息能夠提高人類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識,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產生了新的知識,借助電腦之類的外部存儲設備能夠解放人的大腦,讓人腦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從而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們能夠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與自身的信息融合,從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1、在宏觀經濟管理目標中的應用
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為宏觀經濟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標,宏觀經濟管理的措施才能夠有針對性。經濟信息為宏觀目標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它顯示了市場的供需情況,如人口增長數量、居民購買力的變化等,只有依據這些信息才能夠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目標更加科學可行,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是:在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和企業自主經營的基礎上,政府正確使用宏觀經濟管理職能,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要求。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主要包括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宏觀效益和生活水平。經濟穩定目標包括經濟總量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物價穩定;經濟增長目標是指一定時期內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表現和人均占有量所要達到的新水平;宏觀效益目標是指國民經濟發展中社會總投入與總產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標是指在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和宏觀效益的影響下,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宏觀經濟管理目標反映了總體經濟在運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關系,而在實際情況中,它很難達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觀經濟目標時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一是主次分明。宏觀經濟的運行充滿了矛盾,這些矛盾的交織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如當需求過多時,有可能存在供給不足;當總量平衡時,有可能結構失衡。因此,必須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標的科學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觀經濟目標不可能全面覆蓋,總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適中。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各項指標要達到精準十分困難,應該有一定的彈性,也就是要量度適中,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這樣才能有實現的可能。為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戰略。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實現過程十分復雜,需要精密部署。另外,還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據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實施戰略轉移。同時,在實現步驟上,要充分考慮現階段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分階段實現。二是落實責任。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要落實責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各級政府,在給予他們宏觀調控權利的同時還要讓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三是組織實施。第一,要做好宣傳動員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宣傳目標的內容、意義、實施步驟等信息,統一認識,調動積極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協調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提高目標的實現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評價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按預定目標進行。
2、在宏觀經濟計劃管理中的應用
計劃管理需要有經濟信息的支持,離開經濟信息的支持,宏觀經濟計劃管理就成了無本之木。宏觀經濟計劃是一種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因此宏觀經濟計劃的編制過程也十分復雜,其中必須重視經濟信息的導向作用。為了促進計劃的實現,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導企業和市場,必須做好宏觀經濟和市場的檢測工作,積極收集信息,特別是投資、消費等方面的信息,并將其加工和傳遞。此外,還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觀經濟決策中的應用
宏觀經濟決策是指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地方經濟或部門經濟的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實施方案。宏觀經濟決策的科學與否關系到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觀經濟決策違規經濟規律,必然導致經濟發展的隨意性,因此,必須充分利用經濟信息,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宏觀經濟決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確定目標。目標要根據實際存在的問題確定,在確定目標前必須深入研究經濟信息,發現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須以全面的、準確的經濟信息為依據,同時還要擬定多個備選方案,提高決策的優化程度。三是評價方案。評價方案是指依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標在多個備選方案中選擇最優的一個。四是反饋信息。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做好信息反饋工作,并跟蹤驗證,在主客觀條件變化或決策有誤時要及時調整。
四、有效應用經濟信息的對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證經濟信息有效應用的基礎。在收集信息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計劃性原則,即要根據國家、地區和行業的經濟信息資料確定一個科學的目標,此目標要切合實際,突出重點。二是時效性原則,即要提高反應速度,確保信息的時效性。三是針對性原則,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須切合實際,緊密結合服務對象的需要。四是連貫性原則,即要保持信息的連貫,不斷積累,豐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務對象的需求,了解他們對信息需求的內容。二要保證信息源的準確性、時效性、全面性,以便選擇最優的經濟信息資源。三要采用多樣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獻法、內部資料法、參觀訪問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篩選、分類、編碼、存儲和更新工作,同時還要建立對應的索引,以方便查閱。經濟信息的整理能夠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并使其條理化,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3、建設信息網絡
信息資源的儲量是無限的,并且在開發利用中其還能夠得到豐富,因此,必須建設高效的信息網絡,使經濟信息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強宏觀指導,成立管理機構,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其中。二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動力,同時還要引導用戶參與到信息網絡的建設中。三是聯合共建。經濟信息網絡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除國家投資外,還要積極吸引多方資金,建立共享網絡,避免重復建設,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開發信息市場。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媒介,宣傳經濟信息的作用,拓寬經濟信息的覆蓋范圍。五是培養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養戰略,不僅要重視現有人才的培養,還要利用高等教育培養后備信息人才。
五、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信息將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作為宏觀經濟管理的主體,政府必須有效地利用經濟信息,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從而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有關宏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宏觀經濟管理中經濟信息的應用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賴市場開展經濟管理工作已無法滿足信息時代的需求。然而經濟結構規律及宏觀調控體系不完善、經濟信息服務機構建設落后及運行機制不健全、人員信息素質水平偏低及對經濟信息的整理不科學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宏觀經濟管理中對經濟信息的應用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急需采取相應的保障措施來解決。
一、經濟信息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
經濟信息的內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經濟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經濟運動中表現出來的信息,而廣義上的經濟信息指的是與整個經濟運動有關聯的各種信息,通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經濟運動的變化規律及特征反映出來[1]。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經濟信息都能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于宏觀經濟管理來說,國家各級政府應基于市場調節來保障國家經濟穩定運行,調節整個經濟活動并進行有效的控制,確保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經濟信息的影響是:一方面,經濟信息會影響投資規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規模是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因素,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而投資規模的關鍵影響因素就是經濟信息。由此可見,經濟信息與投資規模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的。為確保投資規模適度,就應考慮一定時期內的經濟信息產生的影響,以滿足國家經濟增長需求,促進宏觀經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經濟信息會影響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經濟信息能促進資源結構變得合理化,從而發揮資源配置的效用,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當今社會,可利用的資源相當有限,擁有的資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資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關鍵。對于宏觀經濟管理而言,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場調節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過應用經濟信息來宏觀調控經濟,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觀經濟管理中應用經濟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應用經濟信息的目標在于追求宏觀經濟效益。在一定時期里,宏觀經濟效益指的是各個環節、各個經濟部門效益的總和,它的主要表現方式是一個國家國民總值的增長,或是國家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整體提升。總體有時候是局部的總和,但有時候局部的提高并不會使總體得到相應的提高[2]。在很多情況下,局部與總體之間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與總體之間達到平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社會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經濟信息導致的部分經濟行為將影響到國家社會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觀經濟管理中應用經濟信息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負面的經濟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觀經濟管理、經濟信息的有效應用等不僅能產生好的經濟效益,還會產生正面的社會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經濟效益體現出來,那么生態效益也會逐漸獲得穩定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會對是否能完成宏觀經濟效益目標產生影響,只有通過有效應用經濟信息,才能使它們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三、宏觀經濟管理中有效應用經濟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經濟管理結構規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前提。宏觀調控的任務包括:通過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辦法,基本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引導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全社會共同進步[3]。為此,我們應始終堅持不懈探索、實事求是的觀點,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不僅要看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還要結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商品經濟的水平,有針對性地選用與我國國情相符的宏觀經濟調控方法,不斷建立健全經濟結構和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確保經濟信息的應用充分、有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里,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資源就是經濟信息,如果經濟信息得不到有效應用,那么宏觀經濟管理就是無米之炊、無水之源。而宏觀經濟調控體系是一門新興學科、應用學科,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由于它的多層性、廣泛性,決定著它的內容復雜而豐富,它的規律需要在不斷的改革實踐中才能進行探索。面對這些復雜而豐富的內容,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為直接管理、間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體和職能,可分為宏觀經濟決策、經濟規劃與調節、經濟監督等。所以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經濟信息的重要作用,通過探索經濟結構管理規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來統一規劃,不斷加強經濟信息管理,采取正確的技術策略實現經濟信息應用的現代化,促進提高宏觀效益。
(二)建設經濟信息服務機構,完善建立運行機制
宏觀經濟管理機構包含最高決策機構、經濟調節機構、信息服務機構等。長時間以來,在計劃經濟的影響下,我國設置機構時都忽略了信息服務機構,即便設立了各種各樣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沒有在決策過程中得到重用,導致宏觀經濟管理效能的發揮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戶是政府,政府同時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產和擁有者。政府信息機構采集到的經濟信息的特點有客觀性、宏觀性、綜合性、預測性等,能為各種職能部門、企業乃至全社會提供經濟信息,它的職責就在于為宏觀經濟管理決策提供信息服務,把經濟信息定期公布給社會,從而對經濟活動進行指導,確保經濟信息得到有效應用[4]。同時,經濟信息服務機構運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進經濟信息得到有效應用的另一個前提。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管理機構應深入改革,真正實現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盡量減少直接管理的微觀經濟部門,或直接撤銷,發展社會監督、服務組織,分擔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務,從而提高效率,為經濟信息服務機構的運行提供條件,最終有效應用經濟信息。
(三)提高人員信息素質水平,優化信息整理工作
【關鍵詞】食品安全 激勵性規制
規制主體 規制程序。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探源。
日本學者植草益認為,所謂激勵性規制,就是在保持原有規制結構的條件下,激勵被規制企業提高內部效率,也就是給予受規制企業以競爭壓力和提高生產或經營效率的正面誘因。①激勵性規制給予受規制企業一定的價格制定權,讓其利用信息優勢和利潤最大化動機,主動提高內部效率,降低成本,并獲取由此帶來的利潤增額。
從規制經濟學的視角出發,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可以定義為激勵被規制食品生產企業提高內部效率,給予受規制食品企業以競爭壓力和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的正面誘因,以激勵其降低成本,獲取超額利潤的行為。至于食品生產企業有沒有制造偽劣食品,并不在激勵性規制的考慮范圍內。其實質上屬于傳統的經濟性規制,而非社會性規制,顯然無法達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如就“三鹿”
奶粉生產廠商而言,運用規制經濟學工具分析,其生產效率不可謂不高,經濟效益不可謂不好,應是一個成功的激勵性規制案例,但其社會效益卻相當糟糕。因而有必要對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予以新的解讀。
行政法學以規制主體的權力運行機制為研究對象,立足于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的核心價值———安全,強調規制主體的合法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故能較好地彌補規制經濟學只注重經濟效率而忽視社會效益的缺陷,賦予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新的生命力。因此,行政法視野下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可以定義為:國家食品安全規制主體,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通過實施具體行政行為促進食品安全參與主體遵守法律規范,以維護食品安全的行為。對此概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讀。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
規制經濟學一般不研究規制主體的來源、組織機構、職權構成,而行政法學卻非常注重行政組織理論的研究。
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和相對人是一對基本范疇,據此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應包括兩條主線:
一是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在我國,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就是行政主體,其權力來源于組織法或者單行法的授權,由人大產生向人大負責。其性質是法律執行機關,而法律是公民意志的體現,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實質就是公民的委托代言人,主體性質的合法性意味著其規制行為必須滿足公民的要求,保障公民的權利。二是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對象的合法性。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對象包括規制主體自身、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對規制主體自身的激勵新規制“更在于使政府中每一工作人員的內在潛能得到最高的發揮;不重在以督策與管束方法處理人事問題,而重在以科學的知識技術及‘人性’的觀點,促進自動自發的服務精神”②。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責任人,我國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歸根結底都是由于食品生產經營者法治意識淡薄,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漠視他人生命健康權,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所致。傳統的規制手段以事后懲戒為主,面對我國食品產業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眾多,存在數十萬家中小食品生產經營戶的現狀,難以起到良好的規制效果。故有必要運用激勵性規制手段,促進食品生產經營者自覺守法經營,生產銷售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食品,進而通過食品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機制,將偽劣食品生產商逐出市場。由于食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很容易成為偽劣食品的受害者。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要通過強制食品信息披露和普及食品科學知識,防止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的損害,促進消費者合理消費,遠離假冒偽劣食品,最終使其自然消亡。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必須依靠其背后的價值支撐。規制經濟學的價值基礎是效率,在食品安全規制中,即便實現了效率價值,也無法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保障無濟于事。而行政法產生的基礎是“主權在民”和“分權制衡”,按照代議制理論,行政權力來源于公民的授權,其運行的價值基礎是人權保障。在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是基于人權保障這一價值而產生的先進理念。
安全作為一種價值觀,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安全價值的重要性,英國功利主義法學派邊沁認為,立法者要想保障社會幸福,就必須努力達到四個目標,即保證公民的生計、富裕、平等和安全。③邊沁所說的安全包含著身體、名譽、財產、職業不受內亂外患的侵擾。博登海默對安全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追求安全的欲望促使人類去尋求公共保護,以抵制對一個人的生命、肢體、名譽和財產所作的非法侵犯。”④這里,博登海默把安全的內涵界定為使一個人的生命、肢體、名譽和財產免受非法侵犯。那么,安全價值的含義是什么呢?我國學者卓澤淵認為:“安全價值是指,能直接確認和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自由等,保證人們的安全,滿足人們的安全需要。”⑤“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人權,生命健康權的保障是安全價值的最核心的內涵”,⑥樹立科學的食品安全激勵規制理念就是把生命健康權的保障作為基本原則,貫穿于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的始終。顯然,以行政權力為主導的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通過具體行政行為的運行,促進規制主體、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必能將體現于行政法中的食品安全理念變為現實。 轉貼于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行政行為所應遵循的方式、步驟、順序和期間的總和。規制經濟學理論不研究程序問題,對于所提出的激勵性規制的特許權投標制度、區域間比較競爭、價格上限規制和社會契約等制度,也并未探討其實施程序。而行政法可稱為程序法,尤其在英美法系國家,程序被稱為“看得見的正義”,人們普遍堅信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以實現。行政法基本等同于行政程序法,如美國最為重要的行政法就是1946年頒布的《聯邦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具有規范和制約行政權合法行使、保障相對人的人格尊嚴、促進行政權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等功能。自從規制運動產生以來,規制程序體現了相對民主參與原則,就“監管權力運行的程序而言,也從單向式的監管程序發展為開放式的、互動的公眾參與機制。”⑦在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中,無論是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還是消費者的激勵,均是通過開放性程序實施,表現為以下幾種公眾參與程序。
首先是公眾立法參與程序。《食品安全法》第十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權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是憲法中公民參政議政權的具體體現,只是原則性太強,操作性不足。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立法,是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法律、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也包括行政法規、部委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范圍相當廣泛。不管什么主體立法,在頒布以前都應當通過網上問卷、開立法聽證會、發調查問卷等方式大量聽取公眾的意見。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問題,更應當滿足大多數公眾的要求。
其次是公眾協助執法程序。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關系到社會大眾的生命健康權保障,也關系到公共衛生安全的維護,監管機構和公眾對此都有共同的利益,這算是行政監管工作中最得民心的項目。為此,我們應當打造公眾協助執法機制。比如,建立簡便易行的食品安全監管舉報制度,第一時間把有關安全監管信息傳達給監管部門,讓違法食品廠商無處可逃,將監管權力覆蓋到整個食品鏈條中。
第三是社會團體參與程序。現階段對于成立社會團體的程序要求過于嚴格,明顯具有計劃經濟的痕跡。比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九條規定,申請成立社會團體,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由發起人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籌備。但是實踐中很多社會團體無法確立業務主管單位,即便有業務主管單位也難以得到審查同意。因此,應簡化設立社會團體的程序。同時,通過立法授予社會團體食品安全監管職權,如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食品安全的檢測、風險評估、信用評估、信息收集、分析、披露權等。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注釋。
①植草益:《微觀規制經濟學》,朱紹文,胡欣欣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第151~153頁。
②羅豪才,宋功德:“現代行政法學與制約、激勵機制”,《中國法學》,2000年第3期,第86頁。
③邊沁:《政府片論》,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04頁。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探源。
日本學者植草益認為,所謂激勵性規制,就是在保持原有規制結構的條件下,激勵被規制企業提高內部效率,也就是給予受規制企業以競爭壓力和提高生產或經營效率的正面誘因。①激勵性規制給予受規制企業一定的價格制定權,讓其利用信息優勢和利潤最大化動機,主動提高內部效率,降低成本,并獲取由此帶來的利潤增額。
從規制經濟學的視角出發,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可以定義為激勵被規制食品生產企業提高內部效率,給予受規制食品企業以競爭壓力和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的正面誘因,以激勵其降低成本,獲取超額利潤的行為。至于食品生產企業有沒有制造偽劣食品,并不在激勵性規制的考慮范圍內。其實質上屬于傳統的經濟性規制,而非社會性規制,顯然無法達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如就“三鹿”奶粉生產廠商而言,運用規制經濟學工具分析,其生產效率不可謂不高,經濟效益不可謂不好,應是一個成功的激勵性規制案例,但其社會效益卻相當糟糕。因而有必要對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予以新的解讀。
行政法學以規制主體的權力運行機制為研究對象,立足于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的核心價值———安全,強調規制主體的合法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故能較好地彌補規制經濟學只注重經濟效率而忽視社會效益的缺陷,賦予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新的生命力。因此,行政法視野下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可以定義為:國家食品安全規制主體,依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通過實施具體行政行為促進食品安全參與主體遵守法律規范,以維護食品安全的行為。對此概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讀。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
規制經濟學一般不研究規制主體的來源、組織機構、職權構成,而行政法學卻非常注重行政組織理論的研究。
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和相對人是一對基本范疇,據此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應包括兩條主線:
一是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合法性。在我國,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就是行政主體,其權力來源于組織法或者單行法的授權,由人大產生向人大負責。其性質是法律執行機關,而法律是公民意志的體現,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體的實質就是公民的委托代言人,主體性質的合法性意味著其規制行為必須滿足公民的要求,保障公民的權利。二是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對象的合法性。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對象包括規制主體自身、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對規制主體自身的激勵新規制“更在于使政府中每一工作人員的內在潛能得到最高的發揮;不重在以督策與管束方法處理人事問題,而重在以科學的知識技術及‘人性’的觀點,促進自動自發的服務精神”②。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責任人,我國食品安全事故的頻發,歸根結底都是由于食品生產經營者法治意識淡薄,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漠視他人生命健康權,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所致。傳統的規制手段以事后懲戒為主,面對我國食品產業準入門檻低,從業人員眾多,存在數十萬家中小食品生產經營戶的現狀,難以起到良好的規制效果。故有必要運用激勵性規制手段,促進食品生產經營者自覺守法經營,生產銷售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食品,進而通過食品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機制,將偽劣食品生產商逐出市場。由于食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消費者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很容易成為偽劣食品的受害者。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主要通過強制食品信息披露和普及食品科學知識,防止信息不對稱對消費者的損害,促進消費者合理消費,遠離假冒偽劣食品,最終使其自然消亡。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理念的先進性,必須依靠其背后的價值支撐。規制經濟學的價值基礎是效率,在食品安全規制中,即便實現了效率價值,也無法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保障無濟于事。而行政法產生的基礎是“在民”和“分權制衡”,按照代議制理論,行政權力來源于公民的授權,其運行的價值基礎是人權保障。在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是基于人權保障這一價值而產生的先進理念。
安全作為一種價值觀,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安全價值的重要性,英國功利主義法學派邊沁認為,立法者要想保障社會幸福,就必須努力達到四個目標,即保證公民的生計、富裕、平等和安全。③邊沁所說的安全包含著身體、名譽、財產、職業不受內亂外患的侵擾。博登海默對安全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追求安全的欲望促使人類去尋求公共保護,以抵制對一個人的生命、肢體、名譽和財產所作的非法侵犯。”④這里,博登海默把安全的內涵界定為使一個人的生命、肢體、名譽和財產免受非法侵犯。那么,安全價值的含義是什么呢?我國學者卓澤淵認為:“安全價值是指,能直接確認和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自由等,保證人們的安全,滿足人們的安全需要。”⑤“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人權,生命健康權的保障是安全價值的最核心的內涵”,⑥樹立科學的食品安全激勵規制理念就是把生命健康權的保障作為基本原則,貫穿于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的始終。顯然,以行政權力為主導的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通過具體行政行為的運行,促進規制主體、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必能將體現于行政法中的食品安全理念變為現實。
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程序的開放性。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行政行為所應遵循的方式、步驟、順序和期間的總和。規制經濟學理論不研究程序問題,對于所提出的激勵性規制的特許權投標制度、區域間比較競爭、價格上限規制和社會契約等制度,也并未探討其實施程序。而行政法可稱為程序法,尤其在英美法系國家,程序被稱為“看得見的正義”,人們普遍堅信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得以實現。行政法基本等同于行政程序法,如美國最為重要的行政法就是1946年頒布的《聯邦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具有規范和制約行政權合法行使、保障相對人的人格尊嚴、促進行政權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等功能。自從規制運動產生以來,規制程序體現了相對民主參與原則,就“監管權力運行的程序而言,也從單向式的監管程序發展為開放式的、互動的公眾參與機制。”⑦在食品安全激勵性規制中,無論是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還是消費者的激勵,均是通過開放性程序實施,表現為以下幾種公眾參與程序。
摘要:中國應抓住美元因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做為國際貨幣核心地位有所動搖的契機,強力推進人民幣國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的確立,使人民幣國際化,從而提升我國國際地位,減少匯價風險。
關鍵詞:金融危機;宏觀經濟政策
美國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國財政賬戶赤字龐大,日本中國歐洲等國家對美國有大量的貿易盈余,美國通過向這些國家出售資產或借款,使這些國家成為美國的債權人,所以這些國家的投資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匯率和經濟波動的影響。顧全球經濟結構失衡是當今美國不斷積累的金融風險危機導致的。更具體更深層次的講,美國金融危機是資金流動性過剩導致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處在總需求不足與總生產供給過剩的狀態中,是低效無序的不良狀態,大量的閑置資金找不到投資的項目,進而購買了沒有實體經濟支持的金融衍生產品,這樣美國本地資產價格嚴重泡沫化,一旦美國泡沫破滅,必然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
我國在這一輪美國次貸危機中也受到不小的影響,但是略小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國際金融危機在通過各種途徑沖擊我國的實體經濟,主要表現在倆個方面:一個是我國在海外的投資嚴重縮水,一個是國內資本市場下跌,房地產等支柱企業不景氣,外國熱錢流出等。具體的說:
(一)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我國深層次矛盾凸顯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這次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引爆點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加重了我國深層次矛盾凸顯。首先,我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商品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這樣的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本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就嚴重打擊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致使很多中小型出口企業紛紛倒閉,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紡織等領域。另外,很多國家制定新的環境標準,使得我們國家的出口產品遇到了綠色貿易壁壘,威脅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我們國家的經濟必須轉變這種以依賴資源的消耗,以破壞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經濟模式,不然談不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我國經濟還缺乏有效的引導拉動消費增長的機制。一個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市場的資金從中國撤離,國內市場感到壓力并且投資信心不足,導致民營資本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導,另外,雖然經濟不斷發展,但是城鄉差異依然很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提高不多,農村的消費市場沒有很好的得到啟動,而城市居民雖然收入提升,但是隨著房價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支不斷的加大,城市消費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抑制。
(二)我國經濟結構不平衡,金融發展滯后,致使經濟危機發展迅速,沒能很好的起到導向的作用
我國因為在外國有上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隨著這次金融危機的縮水而縮水,此外我國國內找不到優質的投資項目使得外匯儲備無法投資,而由國外直接引進的投資項目又要支付巨大資金給海外投資人,這就導致了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處于劣勢,國內的商業銀行因自身存在很大金融風險,在為非金融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方面也受到一定制約。國內金融市場在發展大方向上呈現滯后和不景氣的現狀。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重點
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經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目前居民存在金融機構中的大量存款沒有得到有效利用,資本充足,勞動力過剩,因此需要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并適合中國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使我國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轉變貿易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變原有貿易增長模式,使其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調整貿易政策及發展思路,從全局出發,協調進出口關系,對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調整優化,使貿易更具競爭力,實現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一批有競爭實力的在國際上能叫的響的大的民族品牌,增加產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付加值,提高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引進外資方面要調整引進政策,重視技術含量,優化外資服務,以此來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整合優化。在加工貿易方面要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延伸其產業鏈,加速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同時實施綠色貿易增長戰略,創新綠色產業發展戰略,制定相關政策,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產品的環境標志制度,實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并鼓勵企業注重環保技術,研發綠色產品,開拓綠色環保的新市場。
(二)建立并完善我國經濟體系中有效擴大內需的制度和相關配套政策
國內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基點,因此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消費拉動和投資驅動是擴大內需的兩個要素,二者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在國內經濟增長上起到了重作用。實現有效的擴大內需一方面要擴大投資,要加大投資力度,實行積極、相應寬松的財政及傾向政策,制定有效的擴大內需措施,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尤其是要加強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如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的民生領域的投資以及如節能減排等的企業技術項目改造的投資。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費,重點是提高城鎮居民、農民及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強化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農民各項負擔,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大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的財政補貼和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完善農村養老和醫療體制改革。
(三)加強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
國際金融危機是并不是全球經濟化的終結,市場經濟制度和金融自由化仍然是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們認識到,國際社會經濟要在國際貨幣體系重構和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方面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國做為國際社會中重要的一員,也要在經濟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審視我國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劣勢,加大金融改革開放的力度,實現金融政策的主動性、預見性及可控性。同時要在交易機制、市場結構上加強對金融的監管,創新金融產品及金融衍生產品,擴展資本市場規模,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結構,化解金融風險。深入推進交易機制市場化改革,深化融資融券等制度的改革及有效創新。
(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應抓住美元因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做為國際貨幣核心地位有所動搖的契機,強力推進人民幣國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的確立,使人民幣國際化,從而提升我國國際地位,減少匯價風險。由于國際貿易三無悖論的影響,我國人民幣匯率上升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素,如對出口行業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調整相應的政策及相關制度,選擇長期對我國存在貿易順差的國家為切入點,分步驟的穩步推進我國貨幣的國際化,提高人民幣國際協議計價貨幣的作用和地位,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使人民幣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程度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張寶貴;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03-2021
2、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研究文獻綜述陳雨露;侯杰;南開經濟研究2006-04-2021
宏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房地產市場與宏觀經濟關聯解析
摘要:近十年來的房價上漲、信用擴張的情況并非我國所獨有。在房地產次貸危機之前,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也經歷過一段房地產繁榮時期,但是這些國家并未從政策層面對房地產投資和房價進行直接干預。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宏觀經濟
我國銀行業1998年開始推出個人購房按揭貸款業務,使得居民購買力大大增強。近年來,伴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迅猛發展,房地產金融信貸規模的快速擴張。從1998年至2009年,銀行發放的個人購房貸款余額增長了超過103倍。與此同時,房價收入比(房價收入比=商品放住宅單套價格/城鎮家庭平均可支配年收入=(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商品住宅平均單套銷售面積)/(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家庭戶均人口數))在近些年逐漸攀高,部分城市遠超過國際水平。2006年北京市房價收入比約為15.55,2007攀升至19.59,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略有下降,2009年又上升到23.54(根據《中國統計年檢》數據整理得到)。2007年10月和2010年4月,我國兩次提高二套房貸款首付比例和上浮利率以對高房價進行調控,銀行購房按揭貸款增速有所下降,對房地產市場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因為本文的研究重點在投資、信貸、房價和宏觀經濟因素方面,所以暫不考慮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直接對房地產市場的交易干預和調節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的政策性限制(如限購)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這種政策的作用與信貸、投資、收入等因素相比,具有更多的短期性和臨時性。本文會在最后一部分簡單論述這個問題。在研究房地產投資、信貸、泡沫和宏觀經濟互動關系的問題上,國外的代表性文獻有:Green(1997)認為住宅建設投資會帶動GDP波動,而非住宅投資落后于GDP波動;Kim(1993,2000,2003)使用韓國數據證明土地價格和GDP、股票價格存在協整性關系,在長期,房價與經濟基本面有強相關關系;Case,K.,Quigley,J.,Shiller(2003)用美國宏觀數據證明,房價上漲時存在顯著的財富效應;Campbell(2007)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微觀數據考察了美國房地產的財富效應;Youngblood(2003)使用美國的微觀數據測算了房地產泡沫時期;JackFavilukis(2010)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房地產價租比等變量,考察了美國房地產價格與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并使用參數校準法進行研究。
我國房地產市場化發展歷史相對較短,目前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特殊問題。近年來,房地產業逐步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部分城市房價過高、過快上漲,供求矛盾突出,泡沫初顯。房地產和宏觀經濟相互關系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我國學者的重視。王國軍、劉水杏(2008)關注房地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段忠東(2007)使用中國數據探討了房地產價格與通貨膨脹、產出的相關關系;王松濤、劉洪玉(2009)采用計量模型分析了以住房市場為載體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探討了貨幣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渠道;唐志軍、徐會君、巴曙松(2010)使用協整性檢驗和VAR分析方法證明,房價波動對消費波動有顯著負影響,房地產投資對GDP增長率有顯著正影響,房價與通貨膨脹同向變動;強林飛、賀娜、吳詣民(2010)通過協整性檢驗和格蘭杰檢驗證明我國銀行信貸、房地產價格和宏觀經濟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張紅(2005)通過對房地產開發投資和GDP、貨幣供給(M2)的互動關系進行協整性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證明GDP對房地產開發投資有顯著的單項因果關系,而M2對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則作用更加明顯;呂江林(2010)認為我國房價收入比合理上限為4.38~6.78倍,我國城市住房市場總體存在泡沫。
這些研究分別從經濟基本面、房地產開發投資、房價泡沫和房地產周期等方面來刻畫房地產與宏觀經濟的互動關系。然而,相對于國際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理論和方法而言,我國對房地產投資、信貸、泡沫與宏觀經濟互動關系的探索仍然不夠充分。現有研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未能全面系統考察房地產投資的規模、增長率、波動性與長期(短期)宏觀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二是沒有深入探討信用擴張和房價之間的關系;三是沒有對房地產與消費、房地產與通貨膨脹的相互作用進行系統性研究;四是所采用的計量方法和數據有待完善。
本文在前述的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考察了中國房地產部門發展狀況,全面探討了我國房地產部門投資、信貸、價格泡沫和宏觀經濟因素的相互關系。全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言;第二部分主要論述居民投資行為和房地產財富;第三部分以房地產金融體系和房地產信貸發展趨勢為核心展開研究;第四部分研究房價泡沫與一般消費、通貨膨脹的關系;第五部分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與結論。
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存量和居民財富
1.房地產投資的規模和波動
表1數據概括了1995-2010年我國全社會住宅投資占經濟總規模(Shto)和固定資產總投資(HoustoInv)的比重。住宅投資平均占GDP的8.58%,占總投資的20.27%(浮動區間分別是(6.8%~12.13%)和(16.20%~23.66%))。與此相對應的世界平均水平是5.5%和23.4%。表1同時匯報了標準差,CV(標準差除均值)和Skewnes(偏度)。宏觀經濟沖擊和房地產市場環境的改變影響著房地產投資,使其發生波動。房地產部門的波動是我國總投資波動的主要組成部分。表2總結了房產投資和其他GDP組成成分的增長率和方差:GDP=總消費+總投資+其他項目;總投資=住宅房地產投資+非住宅投資過去的15年中,住宅房地產投資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5.92%,超過了13.05%的GDP增長率和13.89%的消費增長率;住宅房地產投資增長率標準差3.83,小于GDP和消費增長率的方差,也小于非住宅房產投資增長率的方差;住宅投資增長率的CV值為0.51,大于非房產投資增長率的CV值,但小于GDP和消費增長率的CV值。
2.房地產投資決定:BURNS-GREBLER假說
除了經濟基本面因素,宏觀經濟政策是影響我國房地產投資的主要因素之一。考慮到我國的房地產投資一定程度上是由政策因素決定的,我們有必要考量著名的BURNS-GREBLER假說在我國是否成立。BURNS-GREBLER(1977)假說采用時間序列和面板數據,證明房產投資占GDP的百分比(SHTO)與經濟發展存在非線性相關。具體說,當收入很低時,這個百分比也很低,房產投資隨著實際人均收入增長而攀升,從而進一步拉動GDP的增長;這個比例達到峰值后,隨著收入水平的進一步升高而下降,房產投資對GDP的貢獻也隨之下降,形成一個倒U型曲線。1993年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采用多國的面板數據證明這一倒U型曲線是存在的,在最不發達國家中SHTO比率大約為2%,發展中國家上升到8%,發達國家下降到3%~5%。中國的情況:朱愛勇(2009)采用1999年到2007年季度省級數據證明我國房地產符合這一假設,但是由于數據和方法限制,未能考量2007年之后的情況。圖1繪出了1995-2010年實際人均收入(GNI實際國民收入以1995年不變價格)和SHTO的關系。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年份,按照時間順序連成線。圖中實際人均收入是持續增長的,1998年房改之后我國的房地產業取得了迅速發展,對GDP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即使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條件下,我國的房地產投資水平仍然維持了高增長。從全國年度數據看,我國的房地產業還沒有出現倒U型曲線,當然因為我國房地產的東西部發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可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需要進一步使用城市數據進行研究。我國數據的回歸結果比較類似中國2000年以前的情況,即倒U型的左半邊。DURBIN-WATSON檢驗結果說明存在二階自相關。對模型進行修正重新估計,*代表做AR(1)和AR(2)調整后的解釋變量。此外,由于實際利率(用rint表示)與房地產投資存在反向變動的關系,添加實際利率作為解釋變量(世界銀行1993年103頁)。估計結果比較顯著,調整R^2為0.9933。結果證明中國的數據符合BRUNS-GREBLER假設,房地產投資-GDP之比隨著經濟發展呈現倒U型曲線,房地產投資對GDP的貢獻作用正在減弱。
3.我國房地產是否過度投資
房地產部門的最優資源配置是怎樣的呢?相關研究普遍認為美國對自住房產的稅收優惠政策導致了房地產過度投資。MILLS(1987)采用兩部門模型證明房地產部門資本回報率明顯低于其他生產部門的資本回報率,這意味著房地產部門可能存在過度投資;TAYLOR(1998)采用1975-1995年數據,研究表明雖然1986年通過了有利于自住房產的減稅法案,沒有顯著證據證明自住房地產回報率低于其他生產部門。相反,一些研究認為,因為土地、金融等種種限制因素,房地產行業可能存在投資不足。KIMSUH(1991)采用MILL模型和1970-1986年中國數據證明了中國存在房地產投資不足,將數據擴展到1995年,發現雖然房地產部門回報率和其他生產回報率差額在減少,但是房地產投資不足仍然存在。
4.房地產投資和宏觀經濟波動
住宅投資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GREEN(1997)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研究了房地產投資、非房地產投資和GDP之間的因果關系。結果證明,住宅投資是GDP的格蘭杰原因,而不是格蘭杰結果,非住宅投資是GDP的格蘭杰結果,但不是格蘭杰原因。這意味著美國數據支持房地產投資影響經濟周期。GREEN認為控制房產過度投資的政策在長期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在短期可能對經濟造成不良影響。KIM(2004)采用中國1970-2002年季度數據證明:住宅投資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而是受到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非住宅投資既是GDP的格蘭杰原因又是GDP的格蘭杰結果。美國和中國結果不同,一個可能原因是:因為房產投資對經濟可能具有正面作用,政府會采取政策通過調節房地產投資來對沖經濟波動。房地產投資是GDP的格蘭杰結果,而不是格蘭杰原因,非房地產投資與GDP有顯著的格蘭杰因果關系。這與中國的情況相類似。具體原因是:經濟情況較好時社會會增加房地產投資,但是房地產投資較多并不意味著經濟會變好。這是因為,原本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考慮到房地產投資有可能可以拉動經濟,政策會給予一定的支持,但是這不一定能夠真正達到目的。
5.房地產存量和居民財富
房地產存量即房地產部門在各期的累計總投資減去折舊等抵減項目。我國的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人上升到了1998年的18.7平方米/人,在2007年達到27.1平方米/人。。下面采用1998年至2010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房地產總市值的數據,計算出房地產總市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變化,如圖2所示:表4列出了北京市房地產總存量、房地產總市值、全國金融市場總資本(股票年末總市值)和地區生產總值。住宅房地產是我國居民的家庭財富的主要組成部分。
房地產金融、消費信用和房價
住房抵押貸款在1998年房改后逐步成為居民購房的重要工具。抵押貸款一般5到30年到期,按照政策,部分居民可以享受利率和收入比率的優惠。圖2表示了有關居民長期抵押貸款的相關指標特征。其中,A表示商業銀行發行在外抵押貸款余額,B表示年度新增抵押貸款,C表示GDP,A/C表示抵押貸款余額/GDP,B/C表示新增抵押貸款/GDP。由圖3可知,近年來抵押貸款總規模迅速上升,市場急劇擴大。根據1998年到2010年的數據,抵押貸款占比平均從1998年的0.51%上升到2009年的12.8%。考慮部分年度數據還包括了其他長期消費貸款,所以這一指標實際上被高估了。然而,目前我國的這一指標水平比起發達國家還是要低得多。歐盟2011年抵押貸款規模占GDP的平均比例為39%(歐洲央行2011年數據),美國2010年的這一指標為44%(世界銀行2010年數據)。圖4和圖5表示的是短期消費信貸與房地產市場總資本存量之間的變動關系。與美國和韓國的情況不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資本的變動明顯對一般消費性信貸有明顯的擠出效應。自1998年房改以來,低利率和快速擴張的信貸規模被認為是助長房價飆升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在2011年以前,我國的平均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在5%~11%之間,部分消費者可以獲得7折利率優惠。但利率在2001年降至8.2%,到2003年降至6.3%。使用季度數據,季度數據缺失的部分采用當年年度數據按比例拆分,滯后階數為一階。
房價、消費和通貨膨脹
1.房價走勢
宏觀經濟的一般變量,比如收入、利率、原材料價格水平、土地價格等,可能會影響房價走勢,導致房價波動。圖6畫出了房價、地價和名義GDP變動的趨勢線,可以看出:房價和地價的同步性較強,這是因為土地成本是房地產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房價和名義GDP也有較強的協同性。
2.泡沫檢測
常見的判定房價泡沫的標準是價租比,類似于股票市場的市盈率。房地產作為一種投資品,其價格應該基于它帶來的未來收益貼現。房地產資本投資的未來收益,取決于當期租金水平、租金上漲速度。如果實際房價與價租比決定的均衡房價背離過多,則可以認為存在泡沫。圖7標示了房價變動和價租比變動的趨勢。可以發現,價租比能夠比較好的表現房價的變動水平。Favilukis(2010)認為,在放松金融管制,開放外資在本國投資,考慮土地供給限制的前提下,價租比能夠更好的反應美國房地產市場和美國宏觀經濟的相關關系。表6采用中國數據,設定三個基本模型,檢驗房價與GDP、房地產投資與房價、GDP與價租比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我國的房價和價租比都是與經濟周期同向運行的,趨勢如圖7所示;這種同向性,模型比實際數據的表現更加顯著,房價運行比價租比更明顯,可能是因為租金也是周期性變動的部分,所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趨勢。不考慮土地因素,GDP與價租比相關系數在0.15~0.56之間,開放金融管制和放開國際投資管制會大大提高這一系數;考慮土地因素,GDP與價租比的相關系數在0.19~0.50之間。本文借鑒Youngblood(2003)的方法,在1998年到2010年季度數據基礎上,檢驗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并確定存在泡沫的時期。Youngblood(2003)檢驗房價泡沫的方法,是采用中位數住宅房地產價格和人均收入的比值(房價收入比)作為觀測對象,比較這一數據和長期均衡房價收入比之間的偏差,一旦偏差過大(超過標準差一定比率),便超出臨界值,且變異系數超過0.10,則定義相應時期為泡沫時期。基于前面論述,我們采用價租比作為核心變量,做房價泡沫的Youngblood檢驗,檢驗結果在表7中列示。
3.財富作用、通貨膨脹、信貸政策與房價
(1)財富作用Kim(2004)基于韓國的季度數據研究發現,與美國類似,房產財富與一般金融財富有很大的不同,房產財富對消費的彈性相當于一般金融財富3倍以上。下面采用中國1995年1月到2010年12月35個大中城市的月度數據進行回歸,Rc表示消費變動,Rincome表示收入變動,Rstock表示股票財富變動,Rhousvalue表示房地產財富變動。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股票財富作用是正的,而房地產財富的財富作用是負的,這可能是因為消費者為了購買房產進行儲蓄,擠出了一般消費。這與美國、韓國、日本的情況不同。(2)通貨膨脹、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因為房地產具有一定的生產周期,房地產供給在短期內是基本固定的。因此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方在短期發生變化,比如面臨通貨膨脹、貨幣增發、信貸擴張、利率下降,會改變房地產市場的需求,房價隨之改變。而房價上升,消費者會要求更高的工資,金融資本要求更高的回報率,可能會因此導致新的通貨膨脹、利率上升等。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貨幣政策、利率和信貸規模對房價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通貨膨脹與房價具有雙向因果關系。
結論
本文采用了我國1998-2011年我國房地產投資、房地產信貸、利率房價、消費和通脹的年度、季度、月度數據,考察了房地產市場和宏觀經濟變量的互動關系。系統總結宏觀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的互動關系如下:
1.宏觀經濟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首先,居民收入和GDP對房地產的影響比較顯著。當居民收入增長,住宅房地產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加,房價上升,價租比上升;同時供給方增加新投資,建設生產增加,供給增多,房價會因此下降,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房價。在我國,房地產投資是GDP的格蘭杰結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說,當經濟快速發展時,住宅房地產投資一定會增加;但是加大房地產投資力度,不一定能加快GDP的長期增長,這可能是因為房地產投資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較長的周期,會擠出一般投資和一般消費。其次,放松信貸額度管制,降低基準利率,會帶來住宅房地產投資的顯著增加。國家通過信貸渠道和利率政策來調整住宅房地產的投資具有顯著效果。再次,消費價格指數(CPI)、貨幣發行量(M1,M2)對房地產投資和價格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國內外數據表明,消費價格指數偏高的時期,房地產投資常常較為興旺,而貨幣發行量M2變動對住宅房地產價格變動有著較為顯著的影響。
2.房地產市場對宏觀經濟的反作用
首先,對居民的房地產具有財富作用:一方面,房地產可能具有財富作用,居民家庭擁有的財富增加,居民會增加消費和一般投資,GDP可能隨之增加(隨著收入增長,房地產投資對GDP的貢獻先升后降);同時,回歸結果表明,一旦房價上升,租金增加,用于房產消費的的儲蓄要求提高,會擠出居民一般消費。在我國,這種調整主要體現為居民為購房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和其他投資,財富作用表現為對消費負面的影響。其次,房價波動對企業成本有影響:房地產行業繁榮的同時,房價和租金持續上升,居民生活成本隨之上升,社會勞動力價格水平上升,就業可能會有所減少,企業成本增加,物價隨之上漲。
近十年來的房價上漲、信用擴張的情況并非我國所獨有。在房地產次貸危機之前,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也經歷過一段房地產繁榮時期,但是這些國家并未從政策層面對房地產投資和房價進行直接干預。日本90年代房價泡沫破滅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危機和實體經濟的蕭條。為了使房地產市場長期健康平穩發展,采取適當的房地產宏觀政策調節是很必要的。我國目前的房地產調整政策,主要是限制投資投機需求,保障土地供給,增加資本利得稅,限制銀行房地產信貸和利率,建設保障房等方面。其目的是增加總供給,保障基本需求,減少投資投機帶來的風險。然而Colwell(2002)曾經用美國數據證明,在住宅房地產交易環節征收資本利得稅,在降低房價的同時,可能會導致房租上升,市場房屋存量和投資建設量減少。因此筆者建議,應該加大力度增加土地供給和保障房投資建設,減少生產和交易環節的各種稅費和政策限制,允許和鼓勵農村宅基地、小產權房屋的市場化和自由流轉,與此同時,通過信貸和行政手段限制大中城市個人三套以上住房的購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國居民的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為城市化和農業人口進城提供更好的居住條件,增加住宅房地產市場存量,從而降低租金和居民使用成本,在長期,使房價逐漸回歸合理水平。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轉型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消費率明顯偏低,已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健康運行的隱憂。伴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以及中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深入研究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豐富政策蘊含的命題。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本文對傳統的居民消費模型進行修正,研究了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把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水平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對策。
二、文獻綜述
(一)外文文獻綜述
關于居民消費需求的研究文獻較多,如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利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以莫迪利亞尼為代表的生命周期假說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說。霍爾第一個正式把理性預期假說和LCH/PIH結合起來,得出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隨機游走模型。但Campbell和Deaton也提出了消費的“過度平滑性”,用以說明隨機游走假說與實證結果之間的矛盾。隨后發展起來的預防性儲蓄假說和流動性約束假說,采用了更符合現實的不確定性假定來研究消費最優化行為。
在研究財政支出對消費的影響方面,Fatas和Mihov、Blanchard&Peroti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方法對政府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做了考察,結果表明財政擴張會導致產出和居民消費的顯著增加。
在研究預防性儲蓄對消費的影響方面,哈波德認為社會保險可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首先,因為在居民面臨大額醫療支出或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在困難時期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菲爾德斯坦提出養老社會保障對居民儲蓄的替代效應和引致退休效應。他運用擴展的生命周期假說模型,考察了美國居民消費養老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
(二)中文文獻綜述
我國對于消費需求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影響居民消費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居民收入對其消費的影響。在諸多研究當中,眾多學者都認為收入水平一直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地均衡。陳天祥、李貴榮(2001)分析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認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可歸結為三類:較低的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宏觀經濟發展,其中收入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取決定性的影響。黃少安和孫濤(2005)從家庭倫理、道德習慣等非正規制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特點,并沿用和擴展代際交疊模型,用最優化條件分析了我國居民在儲蓄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二是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吳敬璉(1998)指出,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不確定的情況下經濟學論文,要想擴大消費首先要讓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好。劉鈞(2000)認為社會保障問題制約著消費啟動的作用力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可以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可以替代居民用于養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進行的儲蓄。王云、辜萍(2001)通過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消費觀念等消費行為的影響,認為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有利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三是財政支農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
國內學術界對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研究。許允彬、趙衛亞(2007)使用半參數模型考察了農村產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財政農業支出、農村產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等農村經濟變量之間是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財政農業支出的政策效應也會隨時間動態地變化。張陽、楊宏嶄(2010)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山東省財政支農支和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山東省的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消費之間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同向變動關系和相互促進作用。
四是預防性儲蓄方面。不少學者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預期未來的消費增長就越大,預防性儲蓄就越多。劉麗敏(2004)認為思考中國農村居民儲蓄行為及影響因素必須要結合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城鄉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問題,認為流動性約束太強和消費者短視行為是造成我國目前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
還有眾多學者分析研究了就業、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如施祖輝(1997)通過對就業率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了就業對消費的影響。[1]
三、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情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下圖所示,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也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從1978年的農村人均消費僅為93.69元,增長到2008年的4077.05元,并且在1995年及其以后年份出現一個人均消費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6年之后又進入了另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
圖1 1978-2008年山東農民人均消費線條圖
以上只是對歷年數據中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規模大致分析情況,關于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背后增長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以下將引入一些列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變量對其進行定量實證分析論文格式。
三、數據與模型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2008)及山東統計信息網,根據相關理論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支出(ct)為被解釋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yt)、財政支農支出(gt)、農村消費價格指數(pt)作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解釋變量。
其中,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主要包括: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農村消費價格指數采用的是以1977年為基期,1977年的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
同時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變量進行對數變換,變換后不影響原序列的相關性。分別用Lnct、Lnyt、Lngt和lnpt表示取自然對數后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支農支出、農村消費品價格指數。
四、多線段回歸模型
通過觀察分析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水平及其線條圖可知,數據在1995年、2006年有兩個顯著的突變點,可以建立關于人均消費水平與時間變量的多線段回歸模型進行研究,以下將對其進行分析。
建立模型:
其中,T為時間變動量,當時間為1978年時,T=1;當時間為2008年時,T=31。D1、D2為虛擬變量,在1995年以前(不包括1995年),D1取0,D2取0;在1995-2005年,D1取1,D2取0;2006年之后,D1、D2都取1。
運用Eviews 6.0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Ct=-110.366+62.913T+103.903(T-18)D1+474.085(T-29)D2
t=(-1.332) (9.041) (6.322) (4.703)
=0.977 F=381.556DW=1.490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分析:t檢驗值(除常數項外)、F檢驗值、呈現出高度的顯著性,并且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可見,可以從1995年、2006年進行分段。
按1995、2006年進行分段,可得到以下分段回歸線性函數:
五、實證回歸分析
(一)ADF檢驗
在運用經濟變量建立模型時,通常要求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歸分析結果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偽回歸,而經濟時間序列常常是非平穩的。
運用Eviews6.0對時間序列lnct和lnyt、lngt、lnpt進行ADF檢驗,以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若ADF值大于臨界值,則意味著變量時間序列含有一個單位根,即變量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否則,若ADF值小于臨界值,則認為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
ADF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ADF檢驗值表(lnct、lnyt、lngt、lnpt)
變量
檢驗類型
ADF檢驗值
5%臨界值
結論
lnct
(C,T,2)
-3.013053
-3.574244
非平穩
Dlnct
(C,0,2)
-3.776756
-2.971853
平穩
lnyt
(C,T,2)
-2.881591
-3.574244
非平穩
Dlnyt
(C,0,2)
-3.519626
-2.971853
平穩
lngt
(C,T,2)
-2.089553
-3.568379
非平穩
Dlngt
(C,0,2)
-3.481609
-2.967767
平穩
lnpt
(C,T,2)
-2.586008
-3.568379
非平穩
Dlnpt
(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