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4 20:51: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綜合文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團隊文化 雷達模型 評價指標 評價模型 綜合測評
Key word: team culture radar model evaluation index value model synthesis evaluation
作者簡介:周元成(1972-),男,漢族,湖南永州人,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企業戰略與企業文化研究。
一、團隊文化的內涵
團隊文化是團隊在互相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觀念、共同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方式準則等的總和。從某種意義上,它可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按照由里(核心)及表依次排列、緊密銜接的同心圓環所構成的“雷達”模型(見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起決定和統領作用,
其核心價值位于中心圓點,基于核心價值
的價值觀體系類似正在工作雷達的一根
動態掃描針對其它文化部分進行掃描
掌控;中層的制度文化是貫徹和落實
精神文化的必然要求,是行為文化得以
實施的基本保障;淺層的行為文化是構建
制度文化的現實出發點,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
化的目標指向以及表征;表層的物質文化承載并反映 團隊文化結構雷達模型
價值觀、規章制度和行為結果,是團隊文化綜合的展現。總之,該模型動態、形象、直觀地表現了團隊文化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關系,突出了價值觀體系的掃描撿核作用以及其他三層次的反饋作用。
二、團隊文化評價指標體系
團隊文化是多要素相互影響和作用構成的多元、動態、豐富的復合系統,僅了解團隊文化的內涵與系統框架還不夠,還應以系統工程和層次分析理論為指導,根據完備、前瞻、可測、動態、漸進、實踐等原則,選取能全面反映團隊文化水平的關鍵戰略因素設計評價指標體系。
1、團隊精神文化
團隊精神文化是團隊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受意識形態和社會、組織制度規范影響經實踐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觀念。主要包括團隊的愿景、價值觀、精神、理念、倫理道德、習慣等意識形態,其中團隊價值觀、精神、道德則是精髓。團隊精神文化對團隊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起統領與決定作用。
(1)愿景 闡明團隊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是團隊動力的源泉。它表現為團隊存在的理由、性質、發展方向、核心理念等,回答“團隊為什么存在”、“其業務是什么?”、“要成為什么?”等問題。主要通過團隊的目標、前景、核心理念、動力、創造力等指標來測評團隊的愿景。
(2)價值觀 團隊或多數成員一致贊同的關于團隊意義的終極判斷。誠信、創新、優質、完美是其核心。團隊價值觀,作為團隊的基本信念和根本觀點,規定著團隊的運動軌跡,左右團隊的行為規范和共同追求。測量的指標包括成功觀、發展觀、誠信觀、創新追求、質量觀、效益觀等,測評目的在于了解團隊價值觀是否被大家認可,實踐指導作用如何。
(3)精神 為了團隊利益和目標而相互協作、盡心盡力的意愿、作風和群體意識,是團隊的愿景、價值觀、管理信條、意識、規范、作風的凝練。團隊精神主要包括一體感、士氣、協作、專注、求精、拼搏、開拓、創新、服務、奉獻、卓越精神。它是團隊的動力和支柱,是團隊行動的靈魂和精髓。一般可選擇最能反映團隊精神的關鍵要素如協作、奉獻、開拓、士氣等進行測評,以便了解團隊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狀況。
(4)理念 關于團隊的觀念和思維,主要表現為學習、權變、誠信、服務、合作、優質、管理等理念。常通過對學習、競爭、優質、管理等指標進行測量以了解團隊的思維框架和管理智慧。
(5)道德 團隊基于對社會和對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評判事物的倫理準則,是調整團隊間及其內部成員間關系的意識形態和規范的總和。主要包括道德的觀念、價值、理想、準則、選擇、行為、規范、教育、修養、品質、境界等。這一變量的測量指標主要有道德的結構、機制、行為、建設、素質、理想。通過對這些關鍵指標進行綜合測評可掌握團隊道德的整體水平、道德理想境界和團隊文明程度。
(6)作風 團隊在一切實踐活動中所采取的一貫作法與風格。它集中體現團隊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和理想信念。通過運用進取、勤奮、甘當配角、責任共擔等指標對團隊作風進行測評,可了解團隊的行事風格,探尋團隊的優良品質,發現團隊不斷發展的原動力。
2、團隊制度文化
團隊制度文化是協調團隊關系、規范團隊行為的各種制度規范的總和。它是銜接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的紐帶,是貫徹和落實精神文化的保障,是制約行為文化的規范體系,主要表現為領導體制、紀律規章、考評獎懲等制度,一般可概括為團隊的領導體制、結構和管理制度。
(1)體制。即團隊領導方式、領導結構、領導制度(核心)的總稱。測評指標包括領導的模式、素質、制度、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統一、協調、通暢等。
(2)結構。即團隊文化的載體。一個優秀的團隊,無論大小如何,其結構可視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物質、精神、組織及合作機制等功能模塊(結構)所構成,包括專業、知識、能力性格結構、團隊規模、關聯度等,可利用結構合理、流程清晰、計劃共定、溝通流暢等指標來測評結構的合理性。
(3)制度。即基于團隊體制和組織結構,為了求得最大效益并在團隊實踐活動中制定的保障一定權利并帶有強制性義務的規范、規定或條例,主要關于勞動、分工、獎懲、民主、合作、評估等的規章制度。可用權責明晰與責權利統一、制度健全與執行情況、適應團隊發展、激勵效果等指標評價制度體系。
總之,通過對這一系列指標的測評可了解體制效率、結構適合度、制度健全完善、制度建設和制度文化執行情況,了解領導體制的統一、協調、通暢情況和激勵、約束功效。
3、團隊行為文化
團隊在生產、經營、人際、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動態文化現象,是團隊對內外行為表現和習慣作風。它不僅表現為規章、制度、準則等成文的行為規定,而且表現為傳統、習慣、禁忌、時尚等不成文的行為規范。一般可分為團隊的核心人物行為、模范行為、群體行為和禮儀文化。
(1)核心人物行為。核心人物是團隊文化的本源,其行為是團隊精神(制度)文化的縮影(折射)。通過對核心人物行為模式、行為方式、行為風格、管理行為、創新行為、行為認可等評價了解團隊核心人物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模范行為。即團隊價值觀的“人格化”,是團隊精神的化身,是團隊形象的縮影。一般運用價值觀遵從度、業績達成度、卓越表現度、對其他成員影響度等來測量其模范效應和榜樣作用,了解團隊行為取向和價值追求,把握建構團隊文化的方向與難度。
(3)群體行為。為團隊目標和利益而采取協作、一致的集體行為。它是團隊精神(制度)文化的凸現(折射)。測量指標包括群體的行為準則規范、協同性、取向、動機,工作作風與滿意度,對團隊發展關心度,工作主動性、責任心和投入度,溝通狀況等,通過這些指標測評了解團隊的協同性、精神(制度)文化的認同度和行為文化的優良性。
(4)禮儀文化。即團隊長期相沿、約定俗成的典禮儀式、習慣行為、節日活動等。它表現、宣傳和強化團隊價值觀、精神及團隊文化,提高價值觀的認同感。通過對典禮隆重、禮儀高雅、交際得體、活動規范等指標的測評來考察儀式文化導向和傳播作用、意識形態的影響度以及是否需要創新和培育新儀式文化。
4、團隊物質文化
團隊在團隊活動中創造的物質形態要素構成的文化體系,是團隊的精神、制度、行為文化以可視物質形態的綜合凸顯和凝練。包括產品、服務、設備設施、標志物、象征物、形象、口號等。
(1)團隊環境。團隊所處的內外部條件,是可視的團隊文化。具體表現為與團隊生產相關的設備設施、客戶、合作伙伴、公眾壓力、環境等。測評指標包括設備設施先進程度、活動場所整潔度和完善情況、環境適應性和穩定情況等。
(2)團隊器物。器物包括團隊產品(核心內容)、活動資料、文化實物等方面的內容。測量指標包括產品質量、資料翔實、實物齊全等。
(3)形象標識。標識是指如團隊的名稱、標志、象征物等可視的、個性化的團隊文化,形象是社會公眾和團隊成員對團隊各種活動成果的總括、抽象的印象和評價。通過團隊美譽度、知名度、認同度、表現度、形象等,以了解團隊特色、整體素質和形象。
(4)文化網絡。指團隊文化傳遞的主要渠道和信息溝通系統,可分為正式和非正式、硬性與軟性的網絡。測量指標包括網絡的結構、機制、建設,表彰激勵,人際環境和諧愉快度,沖突發生率低,健全完善等。
通過對可視文化測評可從一定層面洞察團隊物質文化的現狀、培育與建設狀況,了解團隊物質文化的適應性、先進性,健全完善情況等,明確物質文明程度。
三、團隊文化綜合測評
團隊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深刻認識和掌握團隊文化,應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準確、全面地評估其整體水平和先進程度。文章運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進行測評,其他的方法因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贅述。
(一)團隊文化綜合評價模型
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文章擬選取團隊文化整體水平為研究對象,團隊精神、制度、行為、物質文化為一級指標,相應的二級指標分別為團隊的愿景、價值觀、精神、理念,團隊的領導體制、結構、管理制度,團隊的核心人物行為、模范行為、群體行為、禮儀文化,團隊的環境、器物、形象標識、文化網絡,三級指標若干個(見表1)。
2.選定評價要素及評判集。設U=(u1,u2,…,un),ui,表示被考評的因素,i=1,2,…,n;評判集為V=(v1,v2,…,vm),表示評價標準,j=1,2,3, …,m。
3.分配各評價要素的權數。引入U上的一個模糊子集即權數分配集A,(a1,a2,…an),ai表示第個因素的權重,ai0,且=1。權重的確定有統計調查法、德爾菲法、AHP法、熵權法、層次分析法等方法(可參見相關文獻)。
4.確定從U到V的模糊評判矩陣R。團隊文化評價要素和評價等級之間的關系,即從U到V的模糊關系,可用模糊評判矩陣加以描述,用R表示。
R中的元素rij (i=1,2,…,n;j=1,2,…,m)表示從因素著眼,該評判團隊能被評為Vj隸屬度。R的具體確定可分為:(如表1所示)。
(1)專家評判。即由文化專家評判組成員對各
項評價要素給出評判等級;
(2)整理評判結果,
求出因素各等級評語的隸屬度:,
上述i=1,2,…,n;j=1,2,…,m,N為評判專家人數。
5.求出綜合評判結果B。設綜合評判結果為B,可用指標權重向量與單因素評判矩陣R相乘得之:。具體求法有:(1)采用模糊矩陣的復合運算M(∧,∨):B,即o取∧(取小)、∨(取大)運算。但此法可能因評判因素較多或主要因素影響使運算結果失真。(2)M(?,)算法:,。即取?(乘積算子)和(閉合加法算子)運算。(3)普通矩陣乘法:。取為M(?,+)算子。如果綜合評判結果B中的各元素相加不等于1,則進行歸一化處理。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用B中隸屬度最大者所對應的那個評判等級作為評判對象的等級,即為綜合評判的結論。
6.求出最終得分值。因B仍是一個m維向量,若再給定評判集上的考核評分列向量C,那么,團隊文化的評價結果將是一個明確的代數值:Q=B*C。根據Q的數據大小進行排隊比較,可判斷比較不同團隊文化的優劣。
(二)團隊文化的測評
下面以某團隊文化建設為例運用多層次多算子二型模糊數學模型進行綜合評價。
1.初級指標的綜合評判計算
(1)精神文化中”團隊愿景”的綜合評判。團隊愿景評價的權數分配向量=(0.4,0.35,0.15,0.10)(見表權重欄)。根據專家評判結果利用模糊評判矩陣公式計算模糊關系矩陣得出:
運用綜合評判公式與方法計算得:
(0.33,0.33,0.35,0.22,0.10)=(0.248,0.248,0.263,0.165,0.075)(已歸一化)。
(2)“團隊價值觀”、“團隊精神”、“團隊理念”、“團隊道德”、“團隊作風”的綜合評判。同理,可計算出:
2.“精神文化”的綜合評判
綜合評價說明:評審小組對精神文化的評價是:有24.8%的人認為該團隊精神文化為優,有23.8%的人認為良好,有23.8%的人認為中等,有17.5%的人認為及格,有10.2%的人認為差。
3.“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綜合評判計算
按照上述類似方法,依次求出二級層次“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素質的綜合評判(已歸一化),它們分別是:
4.“團隊文化”的綜合評判
(1)團隊文化素質綜合評價。取A=(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0.32,0.2,0.28,0.2),團隊文化素質綜合評價:
。
B綜合評價值表明:有22.4%的人認為該團隊文化為優,有22.7%的人認為良好,有21.5%的人認為中等,有17.1%的人認為及格,有16.2%的人認為差。
(2)計算B的綜合評價值。因B仍是一個5維向量。若取評語優得5分,良好得4分,中等得3分,及格得2分,差得1分,則取評判集上的考核評分列向量為:C=。根據最終得分值計算式:Q=B*C,計算出該團隊文化最終得分值為:Q=(0.224,0.227,0.215,0.171,0.162) *=3.18分。據此可評判該團隊文化偏高于中等。如果通過對不同團隊文化水平實得分的計算、排序,還可比較不同團隊文化水平的優劣。
四、結束語
根據團隊文化內涵,運用科學的測評理論原則,建構團隊文化的科學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確立各指標的權重,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團隊文化進行評價,可操作性強,評價較準確,結論較客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二、綜合文化站活動開展情況
1、免費開放
專職人員吳玉霞全面負責文化站工作,兼職人員劉友芳負責值班,全天候對外免費開放,包括節假日。開放內容有:多功能活動室,電子閱覽室,圖書室,培訓室,及文體器材。進鎮政府大門就可以看到免費開放公示欄。
2、培訓制度
首先是我們的隊伍培訓文藝宣傳器材培訓,打鼓和舞龍燈我們用了兩天時間。新建兩支文藝宣傳隊伍的培訓,利用文化站陣地和鎮政府場地實地培訓了一天,效果很好。節前和臨時演出培訓,我們的宣傳隊伍長期利用文化站活動室陣地進行培訓,文化站活動室陣地就是我們宣傳隊伍的家。其他培訓我文化站內多次進行梨樹管理培訓,健康知識講座,安全知識講座等,壩壩舞培訓。
最后是放電影工作
利用投影放電影也是一種開放工作,我鄉新街建設好后將放電影場地重點放到人多的地方進行放影。
3、隊伍建設和宣傳活動
(1)、隊伍建設
我鎮隊伍建設還是以兩個牌子組織兩支隊伍的原則,實行老、中、青、少、幼相結合的文藝宣傳隊伍。小的愿意看老的表演,老的希望把小的拉到臺上鍛煉,這就構成了我們隊伍的積極性和團結性。
宣傳活動以文化需求的市場為主,我們的文藝宣傳隊伍僅僅靠鎮黨委政府和文化站的名義來進行宣傳活動是遠遠達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們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積極鼓勵宣傳隊伍下鄉。政府和文化站出資金和場地對隊伍進行培訓。我們的宣傳隊伍已經走出了。
三、綜合文化站其他管理工作
文化市場管理;文化市場管理嚴格按照文化市場管理法規來規范市場,嚴格巡查制度。沒有不良事件的發生。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保護收集,我鎮文物收集20余處,成功申報2處,其中省級文物1處,縣級文物3處,文物點5處。非物質文化在大力收集中。農村廣播;實行鎮上分管領導開廣播會,有計劃生育、種植、養殖、安全、衛生等。村文化活動室管理;村文化活動室管理主要做農家書屋管理的培訓工作和指導工作。
四、取得的成效
在組織實施綜合文化站的各種工作中,不斷和領導匯報工作時,長期以來相互增加對文化站工作的重視,逐漸增加文化站投入。在活動中廣大人民群眾知道需要精神文化就找我們的宣傳隊伍。自文化站成立以來我們創造了七支堅不可摧的文藝宣傳隊伍,極大的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培養了一批文藝宣傳骨干,增加了隊員范圍,擴大了宣傳隊伍的影響力。
五、存在的問題
大量的文體活動屬公益活動,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體育活動最需要經費,所以此活動很少。還有文化站人員配備不夠,往往手忙腳亂。還要加大各級政府的重視力度。
六、建議和要求
1、加大投入。
我國目前共有各種期刊9000多種,而時尚休閑類、IT類雜志的增長是最快的,此類雜志期刊都屬于綜合文化類期刊,是普通讀者自費購買最多、閱讀頻率最高、業余接觸時間最長,因而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期刊。有鑒于此,本文主要探討綜合文化類期刊所呈現的文化特征。
一、是提升還是迎合
我國比較有影響力的雜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雜志、婦女雜志、娛樂雜志、健康雜志和時尚休閑雜志,此類雜志難以在涉及重大問題的領域內發揮作用。
我國的大部分雜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視角,往往不能從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討套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堅持“可以呼喚出人的崇高感情、激發人的創造性”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有影響力的雜志,這種操守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中已經變得兩難。那種僅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濫、麻醉人的智力而獲得“成功”的雜志比比皆是。而對消費文化的處理應有的合理吸收和處理,也變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導。是提升還是迎合?成了我國雜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難題。
二、非現實而又勝似現實的生活世界
從內容層面講,雜志的影響力源自于它營造的時代價值和生活方式是否代表了社會的發展;它所書寫的生活與生存、價值與觀念、趣味與審美、情感與故事具有什么文化屬性;對現代社會的特征如何體現。作為較有影響力的綜合文化類雜志在內容層面體現了現代社會的三大特征:流行文化特征、商業特征、消費特征。
人們對于雜志的消費主要是文化的消費。這里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了社會的思想、觀念、科學、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等內容。而綜合文化類期刊傳播的更多的是流行文化。比如其中的時尚休閑類雜志,它的內容充斥了連篇累牘的流行文化,好萊塢的“影視文化”、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文化”、夏奈爾的“服飾文化”。它們營造出來的熱點人物、top排行榜、各式明星,以及圍繞這些生活生存的價值觀念、審美品味、情感故事無時不在影響著時代價值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中國社會結構正在經歷單一向多元化的轉變,人們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與個性化方向發展,綜合文化類雜志正好順應了這種需求。《三聯生活雜志周刊》響亮的提出了辦刊口號“一本雜志和他倡導的生活”。《城市畫報》的辦刊定位是“體現知性而有品味的都市生活”。此類辦刊宗旨反映了我國正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時期的特色:過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質疑,應該倡導一種新的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來代替。不可否認,綜合文化類雜志提供關于生活的有用信息、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娛樂,但最關鍵的還在于創造了另一種生活,這種生活是現實沒有達到但又似乎唾手可及的,在這種非現實而又勝于現實的生活中,有一種強有力的改造力量,對現代人的意識、行為、語言、觀念、價值、生活發揮、生活觀念產生著重要影響。經過綜合文化雜志提倡引導的流行文化現象,完全體現了這種虛擬現實世界的內涵,它們很快變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實,成為現代人思考、行為、生活的規范準則和價值參考。就像新聞出版署報刊司助理巡視員張澤青所說:“雜志對生活的影響甚至已經進入了法治建設的層面,前一陣關于江蘇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討論,其起源就在于前兩年雜志做的兩性合租的話題。”從綜合文化類雜志的內容,比如《吃出愛情》、《不需要男人負責》、《秋季彩狀新色圖鑒》、《減肥食品的NG和OK》等,不難看出綜合文化雜志熱衷的是傳播流行文化。
其次,大眾媒體的生存狀況決定了雜志文化的商業性。僅僅依靠雜志的銷售是無法實現盈利和發展壯大的,雜志的生存與其他大眾媒介一樣必須依靠廣告。任何一種雜志,最醒目最引人注意的版面無不是品牌廣告,而且時尚休閑類雜志的廣告比重占全刊13%以上,最高達到26%。讀者在接受雜志傾心打造的各種新觀念、新主張時,對各種品牌廣告營造的消費文化氛圍不可能無動于衷,尤其時許多廣告都是國際大公司的廣告,往往站在國際、全球的視野背景上進行討論宣傳,在精美、華麗、宜人的圖片和極富誘惑性的廣告語言中,新鮮事物、新穎生活、全新理念與流行資訊、流行意識相配合一一傳到受眾,而且更具影響力。
最后雜志還傳達了消費文化的特征。以《時尚》雜志為例,在發刊詞中它表示,它將是時代的風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給人們的觀念帶來的沖擊,側重體現消費文化的傳播……是消費領域足以折射人的全方位的關照。它表達了一種歷史合目的性發展的深切愿望,不僅從一個方面表達了對改革開放、對“計劃”向市場轉變的具體支持,同時也以文化的方式在實踐層面相應了走向市場的雄心壯志。應該說《時尚》確實踐約了當年的承諾。并且在另一方面,又實現了它引領消費和時代風尚的初衷。它與當前方興未艾的商業主義意識形態不謀而合,與主流意識的不期而遇使得時尚休閑雜志獲得了合法性。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認為,現代社會是消費社會,大量生產的同時又大量消費,物品的使用性價值已經超過了物品的交換性價值,生產不再是由物品的交換性來引導,而是由使用性的消費所獲得的利潤來引導,消費性已經毀滅了交換性,社會成了消費社會,人的奮斗是為了物的消費,某種夸飾性的生活形成了社會的規則,這種夸飾性的消費完全越過了個人的生活需要,成為某種時尚,引導人無限的追求。時尚休閑類雜志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即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的需要,而是在滿足被制造和刺激出來的欲望,引領大眾不斷地追求它們倡導的時尚生活,追求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眾多的時尚休閑雜志的內容中,其資訊性,指導性、實用性、操作性和服務性越來越強,不斷地制造流行語和流行話題,配合刊登的各種品牌產品的信息,打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理念,一種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而又神似日常生活的情景,從而在社會與讀者中形成一種新的符號、新的意義、新的消費文化。
三、虛擬世界中欲望的滿足
從當代雜志文化的特征,可以這樣認為,現代雜志的內容訴求已經不僅僅是編輯的藝術,不僅僅是擁有獨有的視角、獨特的審美就能觀察和表達世界,而是編輯、廣告、發行等相關專業人員,與社會和市場進行碰撞和調和、妥協與反抗的藝術,甚至可以說是編輯與市場合謀的藝術。
因此,對雜志傳播的文化,大眾的接受方式已經異于對傳統文藝傳達的文化的接受方式。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接受是一種審美的方式,它的關鍵在于對世界的總體關照、對人心靈領域的透析、對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種由距離感而獲得的美感。人們對雜志文化的關注,主要卻是對自身欲望的關注。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在當前信息過于豐富的時代和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們看雜志的目的主要在于獲得休閑娛樂的滿足。具體可這樣說,對文學藝術的欣賞是“反映”式的,欣賞對象是通過過濾的現實的結晶,是與現實世界保持一定距離的,有相對完整而統一結構的世界;而對雜志文化的接受是“反應”式的,接受的對象是現實的延伸,這種內容不再是現實的提煉結晶,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在虛擬空間中的展示,讀者可以憑借幻想躋身其中來獲得享受。
例如,綜合文化類雜志的成功,是因為走情感路線定位而獲得大量讀者群的,無論是大人物的瑣事,還是小人物的不平凡,都是俘獲讀者忠誠的妙方。對此類文章的閱讀,無疑起到一種情感補償性的作用,因為作品表現的生活與讀者現實中的生活同質同構的,讀者在閱讀之時,完全是一種同步的心理,他們關注的是自身的情感是否在同質同構的虛擬世界中得以實現,或者自身被刺激出來的欲望能否在虛擬場景中得到滿足。后一點在時尚休閑雜志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即使不能擁有雜志所傳達的生活觀念與方式,不能占有雜志刊登的名牌消費品,但是通過閱讀,可以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以在幻想中經歷自助歐洲旅游的最佳路線,了解名牌給自己帶來的身份地位的滿足。此類雜志文化的接受是一種直接刺激性的滿足,不再是通過觀照客體來拓展個人經驗過程的求知,不再是通過觀照客體,獲得知識和修正內心即成認識圖示的,人們不再抽身其外,與之保持適當距離,獲得審美的享受,而是列身其中,通過對雜志傳播的文化反復消費,將隱抑的欲望釋放出來,獲得當下的強烈刺激與一種替代式的滿足。
注釋:
《論時尚雜志暢銷的時代特征》,紅塵著,《新聞界》,2005年第1期。
《中產階級的文化符號:<時尚>雜志解讀》,孟繁華,河北學刊,2004年7月,第4期。
當代藝術的多向性發展,逐漸顯現了綜合表現觀念的特殊魅力。打破傳統束縛,突破表現困惑,就需要立足于綜合表現的認識觀念上,走出畫種的狹隘認識,在廣義的文化屬性認識中,拓寬審美視域,推進其表現形態的現代性發展。
“中國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畫種,秉賦著濃郁的文化特性和獨特的精神意蘊。然而,無論是出于國際間、區域間的文化界別需要,還是民族意識的文化自覺,“中國畫”概念的指涵,即是包括“文人畫”在內的“卷軸畫”傳統。盡管徐悲鴻的改良主義,使其具有了“面對現實、再現生活”的表現功能,但單向性的表現觀念,仍無法使其擺脫傳統規則的束縛和形態表現的困惑。
上世紀80年代的現代藝術思潮,使中國畫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實驗水墨”畫派的產生與引自日本的“綜合材料”表現體系,雖然出于藝術發展的現代自覺,但尚缺乏自身文化傳統的深入認識和文化屬性的秉賦。
綜合表現的認識觀念,是基于原發性美術形態的實物結構和文化屬性認識,來喚起文化意蘊和精神表現的,材料技術的認知,實驗方法的運用和綜合表現手段,為多向性表現形態的摸索,提供了多重可能性;它所觸及和引發的多向性思維方式,個性主體的表現精神,使形態表現的現代意識自覺,獲得多向而廣闊的自由空間。
單向性認識觀念的束縛和表現困惑,來自于傳統的畫種規則,最鮮明的兩個例子就是古典寫實主義和傳統卷軸畫體系。打破觀念束縛,就需要走出畫種的狹隘認識。美國當代藝術家路易斯·內韋遜說道:“盡管我們淡化規則,但我們也知道,好的藝術是打破規則的。”
工業革命觸及和引發的觀念認識,徹底改變了藝術的發展方式。現代藝術的自覺性變革,使傳統“學院派”的單向性表現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個性的解放和充分自由的表現,在形態表現上產生了橫向的放射式發展。現代藝術的平面自覺意識,不僅在形式構成體系的建立上,而且在表現需要上,發現了古代各種美術形態的價值存在,原始的、宗教的,包括民間、兒童和瘋人藝術,均納入現代藝術家們的審美視域。隨著現代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認識觀念不斷發生著快速而重大的改變,繼現代主義而起的后現代主義,更寬泛地容納了包括寫實主義在內的一切藝術形態,這使國際間、區域間不同文化屬性的藝術,在多元發展方式中,獲得了自身形態的多向性探索和現代性文化自覺。
現代藝術的平面自覺與“卷軸畫”的平面屬性,有著更直近的內在關系,然而卷軸畫體系因缺乏現代藝術的形式構成基礎,致使其表現形態束縛于臨、仿傳承方式中。筆墨表現與材料工具的傳統屬性關系,嚴格束縛于包括寫實主義在內的單向性表現觀念,這使中國畫表現形態的現代性轉換充滿束縛和困惑。
基礎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表現形態。我們有理由認為,形式構成體系基礎上的表現觀念,是實現中國畫現代表現形態的認識基礎,打破傳統束縛,突出表現困惑,就需要在現代基礎的認識上實現觀念的轉換。
形式構成基礎與實驗表現方法是現代藝術帶來的重大成果。認識觀念的重大改變,使現代藝術家們在形式的需要中,找到諸多驚人的發展。那些原始、原發、原創性的眾多形態跡存,那本于文化屬性的實物結構表現,為綜合表現的多重需要,提供了豐富的實物參照。
轉貼于
“中國畫”概念的廣延,是實現其表現形態現代性轉換的重要前提。相對于“卷軸畫”傳統形態,中國畫的現代性發展,就要建立在以文化屬性為基點,以卷軸畫形態與綜合表現形態相并存的發展方式上。廣義中國畫的現代指涵,就是基于民族文化立場的多向性形態的發展方式。
綜合表現形態是以材料認識、實驗方法、形式的物質結構和文化屬性的認識觀念為基礎的。也就是說,中國畫的綜合表現形態,需要立足于自身文化屬性及其形態的充分認識上,從形式、形制到符號、造型;從材料技術到表現手法,在實物的發現和實驗的表現方式中,觸及精神意蘊的表現思路,引發表現形態的多重可能性。
實驗手法中喚起的精神和想象,由材料認知引發的復合技術手段,使二維平面的形態表現拓展為立體多維的實物結構形式。藝術家的想象力、創造力獲得空前的解放,這也使個性主體的表現需要產生了對文化內蘊的認識渴求。綜合表現的認識觀念,經由物質結構性的形態探索,在更深層面上實現了文化屬性多重表現。那么,綜合表現中的文化屬性認識,就成為中國畫現代表現形態中最根本的立場和出發點。
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為我們保留了極豐富而完整的歷史實物資源,那蘊藏其中的濃郁文化氣息,感知不盡的藝術特性,不勝枚舉的實物形態、材料技術和表現手法,均滲透著綜合表現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和意蘊趣味。文化屬性的內秉和精神意蘊的表現,就是現代表現形態探索的審美核心。美國藝術家戴維·史密斯說道:“在沒有任何傳統的藝術中,什么也不會有。”無論是二維平面的還是立體多維的形態,或是材料技術和表現手法,都需要源自文化屬性的深入認識和現代性領悟。
國際文化圈中的多元發展方式,越來越顯示出不同文化屬性內秉的特殊價值和地位。然而,文化屬性的現代語言方式,需要通過多向表現形態的引發,才能獲得現代性的充分表述。可以說,中國文化特殊的魅力遠大于其現有的形態發展,“中國畫走向世界”的呼聲,盡管出于自身文化特性的意識自覺,但人們對其現有的表現形態尚缺乏足夠的現代性認識。
綜合表現的文化屬性認識,決定著其形態的內蘊精神;中國畫的形態,就需要在堅定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身份意識上,以廣義中國畫的現代指涵,認識和研究多種多樣的傳統美術實物資源,以觸及綜合表現的多重需要。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現代的”,正由于現代多元化的發展需要,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才能在現代表現形態的探索中實現形態上的橫向展開。中國畫的綜合表現形態,就是在實驗方式的探索上,向自由而多向的廣闊空間推進,在國際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上,實現同步或超越發展。
學校現有1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00多人,在職教師43人,有8人為獅山鎮學科骨干教師。學校不斷發展壯大,以“讀書、讀人、讀社會,尚德、尚智、尚健康”為培育目標,打造“賢文化”。其中“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弘揚鄉土文化”是學校的辦學特色,通過開展弘揚鄉土文化教育,不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而且構建了“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學校先后被評為佛山市首屆書香校園、佛山市德育示范基地、南海區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樣板學校、南海區優秀學科教研組、鎮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研究基地。
二、“賢文化”的內涵
1.“興賢”溯源
“興賢”二字始見于王安石寫《興賢》:“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王安石變法使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興賢》是他為后來的改革制造聲勢的文章。興,舉用也;賢,引進用人才。推舉有賢德的人,發揚賢德。而“興賢”既是社居的名字,也是學校的名字,學校更賦予她豐富的內涵,“興賢”――興教育、育賢人,從而構建“賢文化”。
2.“賢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中“賢”指有德行,多才。當代社會,“賢”指德才兼備,有才華、有愛心、敢負責、敢擔當等。“賢”代表一種優秀的內在品質,是一N生命內涵,一種人生境界,一種時代精神。
“賢文化”是一種以“賢“為核心價值的社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興賢小學特色地域文化演繹的結果,是開展“以綜合實踐為載體,弘揚鄉土文化”研究的不斷體現,是“讀書、讀人、讀社會,尚德、尚智、尚健康”辦學理念的綜合體現。
3.“賢文化”的定位
首先,現代社會,創新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人才成為各國首要爭奪的第一資源。而我國的綜合實踐課程,正是實現素質教育的結晶。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和創新能力,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從小關注、關心社會的意識,這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
其次,現在的學生由于家庭的溺愛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少參與社會活動,導致學生缺乏社會交往與勞作經驗,缺乏吃苦耐勞及在挫折面前仍能堅持完成任務的精神。也由于時空的限制,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學生對本土文化知之不多,傳承文化傳統后繼無人,作為本土后人的自豪感將會蕩然無存。愛鄉才能愛國,了解鄉土文化尤其重要。
最后,地方有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學校的招生社區是興賢和高邊。這兩個社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傳統。如,省級歷史文化古村落璜溪就坐落在高邊村,興賢的四大門樓是明末皇帝所賜,還有每年評選各村的賢達之士都是學習的榜樣。社區中有知名企業如慶聯食品公司,唯尚家具公司等。“樹本”精神是獅山鎮的文化名片。放眼南海和佛山,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秀麗的江山、輩出的人才、淳樸的民風及歷史古韻就更值得讓學生去了解,以增進對嶺南文化的認識,激發學生愛鄉愛國、發憤圖強的豪情壯志。把鄉土文化教育與學校素質教育結合在一起,就能達到以文增智,以文輔德的目的。
基于以上背景,學校決心堅定不移地走“綜合實踐煉能力,鄉土文化育賢人”之路,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實踐中成長,知鄉愛國,全面發展,成為“尚德尚智尚健康”的“賢達之人”。
三、“賢文化”的建設
學校扎根興賢熱土,積極組織師生開展“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弘揚鄉土文化”的研究。剛開始為了充分盤活社區和地方的資源,學校全體家長和學生開展“家鄉特色大起底”的調查活動,涉及范圍有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民俗風情、賢達之士、文明家庭等。最后圍繞“讀書、讀人、讀社會,尚德、尚智、尚健康”的辦學目標,制定了“賢文化”教育的基本框架:以“綜合實踐煉能力,鄉土文化育賢人”為主線,以省市區三個課題作支撐,以“追賢史”“尋賢物”“學賢人”和“踐賢事”四大方面為內容,通過“六大優化”來落實“賢文化”建設。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不斷傳承文化,鍛煉能力,完善人格,讓每一名師生都向“賢人”看齊、靠攏。
“三大課題”:省級子課題“基于鄉土文化的主題活動促學生高階能力發展研究”、市級德育課題“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弘揚鄉土文化的研究”和區級學科課題“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研究”。這三個課題緊密聯系,互相支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共性,也有個性,在“賢鄉”教育上達成育人共識,在學科教學上融入鄉土文化,教學方法又各有特色。使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為“賢文化”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平臺。
“四大內容”:學校根據收集到的鄉土文化相關內容,共同研討確定課程內容劃分為四大特色體系。一是“追賢史”。引導學生走進鄉土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感受獨具民風民情,不斷激發學生對賢文化的熱愛之情;二是“敬賢物”。通過典型的事例,使學生學有榜樣;三是“學賢人”。以可近、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典型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明辨賢惡、是非、美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四是“踐賢事”。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的精神。
“六大優化”:為了使每位學生都能向“賢人”看齊、靠攏,學校從“校園物象化”“課程結構化”“特色科研化”“活動多樣化”“項目精品化”“辦學開放化”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和實施,以落實“賢文化”的目標。
1.校園文化物象化
學校以“鄉土文化”為主題,把學校墻文化、廊文化、樓文化、班文化等作為校內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把花草樹木、板報櫥窗、墻壁走廊、書架展屏等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媒介。學生通過對校園物質景觀進行反復解讀與體味,潛移默化、春風化雨,形成相應的文化價值觀念,擴展自身的生活視野。如,一樓大堂南海文化的展示,通過讀書、讀人、讀南海的活動,弘揚南海精神,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
2.課程建設校本化
學校把國家課程校本化,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定一至六年級的課程架構,涉及“知賢史、敬賢物、學賢人、踐賢事”四大方面,并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修正“實踐亮風采”的校本課程,形成高中低三段的校本課程體系。同時,具體課程架構見下頁兩個表。
3.實踐活動多樣化
實踐活動多姿多彩,有體驗角色轉換的勞技周,如校長助理、主任助理等;有同學們積極參與的科技節;有各項采訪調查活動,如參觀慶聯食品廠、采訪村書記等;有賢達講壇,每學期邀請鄉史達人、企業名家、美德之星、樹本印記等賢達人士到校宣講歷史、文化和道德修養等。還有寒暑假舉辦的“2+1親子體驗行”(父母+一個孩子),關愛孤寡老人活動等。
4.特色建設科研化
堅持以科研促特色建設為原則,以“弘揚鄉土文化”教育為引領,深化課題研究,并下設子課題、微型課題,教師100%參與,扎實開展層級的課題研究,做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科研成果,如,省、市、區級三個課題。每年還舉辦成果分享會或綜合實踐匯報周活動,并編寫了三本校本課程“實踐亮風采”“善美印記”和“魅力南海我的家”。其中,“實踐亮風采”榮獲獅山鎮校本課程評比一等獎。完成省級課題研究“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弘揚鄉土文化”,成果榮獲南海區二等獎;“發掘鄉土資源,弘揚鄉土文化”“語文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培養學生訪談能力的研究”均評為南海區優秀小課題;“四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評為獅山鎮小課題一等獎。
5.特色項目精品化
在“賢文化”的建設中,學校做細做實做強,使之成為精品。如舉辦實踐活動周,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搭建一個全校交流的平臺,展示優秀實踐活動班級和優秀實踐之星風采,培養一支實踐能力強、表達能力優、思想素質高的精英學生隊伍。如,鄉土文化擂臺賽、讀書讀人讀南海的展示活動等。
6.特色辦學開放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社區為學校、學生提供了實踐基地和探索的平臺,家長為學生走向社會調查采訪提供了協助,學校主導、學生主動參與,形成“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W絡。學校現有多個社區實踐基地,有一支龐大的家長義工隊伍,有豐富的社會資源,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形成合力,實施開放辦學。
四、“賢文化”的成效
1.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目前,鄉土文化的主題活動開發已經成為學校綜合實踐科組成員的共識,教師在實踐摸索中成長起來,他們善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善于學習,沖勁十足,創新思維能力強。通過參加課題實驗,教師的專業得到發展,個性得到張揚,從昨天的課程消費者轉變為今天的課程開發者。一批老師在學校發揮“頂梁柱”作用。如,羅婉云、葉競怡、麥柳清成為獅山鎮骨干教師;高志勇副校長、黃瑞華副校長、李玉霞、黃敏儀、謝雪嬌、郭韶璇、葉婉梅、高山等一批教師在論文、案例、錄像課、課題研究和輔導學生方面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在片、鎮內小有名氣。
2.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拓寬了德育的新思路。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鍛煉了學生的高階能力。近幾年,學校學生參加南海區寒暑假“綜合實踐假期好作業”實踐活動,作品100%獲一二三等獎,是獅山鎮中成績較為突出的一所學校。2015年,五年級學生參加獅山鎮綜合實踐學科檢測,綜合指數名列前茅。
3.轉變了家庭的教育行為
校本課程的實施引領了家庭教育的走向,家長的教育觀念由過去只重視文化課轉向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合力。家長積極參與家長義工活動,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
4.促進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以鄉土文化為研究主題,它整合了德育和學科教學。因此,它支撐起了學校“賢文化教育”的辦學特色,多年的沉淀,學校的特色建設越發充滿生機。綜合實踐活動科組多次評為南海區優秀教研組,學校于2010年評為南海區綜合實踐活動樣本學校、2011年評為鎮綜合實踐學科研究基地、舉辦南海區綜合實踐活動現場會;2013年更是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獅山鎮特色評估中榮獲一等獎和“特色評估先進單位”殊榮,并成功舉辦了“讀書讀人讀南海,弘揚鄉土文化”教育超市活動。特色課程榮獲南海區一等獎,并以展板的形式在“南海區特色課程交流”活動中展出。2016年,綜合實踐活動科組被佛山市教育局評為示范教研組。2017年,被佛山市教育局評為優秀家長學校。
抓好農村計生和文化事業,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計生和文化事業發展跟不上去,就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和文化軟實力,加快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在縣委縣政府和縣直各部門的關懷和支持下,去年以來,我鎮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規范化鄉鎮文化站和計生服務所建設項目的歷史性機遇,立足實際,科學規劃,規范操作,嚴格質量監督,把計生服務所和文化站達標工程建設列為我鎮今年重點建設項目來抓。通過加強組織領導,深入宣傳發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擁護和支持。我鎮計生文化綜合服務樓建筑面積1078平方米,歷時一年多緊張而有序的建設,現已落成并將正式啟用。我鎮計生文化綜合樓的建成,標志著我鎮計生和文化事業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必將極大地推動我鎮計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必將對我鎮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新的條件、新的環境對所有計生和文化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決不能因為辦公條件的改善,而放松思想和工作上的嚴格要求,淡薄自已的責任與義務。要用全新的服務理念,殷實的服務內容,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方式,服務全鎮廣大群眾。
當前,麒麟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但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挑戰,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更容不得有絲毫懈怠而停滯不前。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發展決定一切,為民高于一切”的理念,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以更加優質的服務,更加勤政務實的作風,更加清正廉潔的形象,做好各項工作。
同志們,麒麟鎮計生文化綜合樓的落成,是麒麟社會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麒麟前進的一個新起點,更是奏響麒麟步入輝煌的一個進軍號角,讓我們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飽滿的政治激情、扎實的工作作風,良好的社會形象,開創嶄新的工作局面,為麒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中圖分類號:G25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197-02
所謂“角色定位”,就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中重新審視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性質、特征、功能、使命和作用,找出不適應新時期統籌城鄉文化建設的,甚至阻礙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制度,進而確立綜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位置。這既是加快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具體化的題中之義,又是不斷完善綜合文化站體制機制的內在措施。
本文在分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在組織開展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問題,提出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要認清角色、強化職能、優化服務的幾點思考。
一、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地位與作用
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是黨和政府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陣地,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統籌城鄉公共文化文化發展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唱好主角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陣地,而文化站干部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組織者、實施者和管理者。村級公共文化事業的規劃建設離不開文化站去指導,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管更離不開文化站去履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鄉鎮文化站去組織實施,鄉鎮大中型文化體育活動以及文體團隊的管理更需要鄉鎮文化站去發動、去發展。
(二)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當好配角
一方面,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通過組織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資源的普查,挖掘其豐富的文化內含,使一方山水富有靈氣和文化特色,以提高文化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積極開發越劇、民間吹打、竹編、木雕、泥塑、石雕、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表演項目,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成為農村致富一方的特色產業。
(三)在管理文化市場中履行職責
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整治,不斷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規范經營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一方面,對城鎮、鄉村的文化市場進行日常巡查,發現違反文化市場管理規定的,及時上報文化稽查大隊依法查處。另一方面,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在對文化市場經營行為依法進行管理的同時,寓管理于服務之中,通過對經營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務,積極維護文化市場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中面臨的困惑與難題
( 一)雙重管理的問題
目前,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受鄉鎮政府(街道)日常管理和縣(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業務指導的雙重領導。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化站與其他部門合并,鄉鎮文化站經歷了從文化站到文化廣播電視站的演化。文化站對應宣傳、文化、廣電、體育等多個部門,職能上表面看是得到加強,但機構性質界定不清,部門關系不能理順,實際上是不同程度受到削弱。鄉鎮文化站財產管理權、工作安排權在當地政府,業務主管部門雖有人事管理權、卻難以調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員不能流動,缺乏活力。
(二)雙重角色的問題
據統計,嵊州市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在編干部有50多個,但專職從事文化工作的幾乎為零。鄉鎮綜合文化站干部常年充當鄉鎮干部和文化員的雙重角色,常年累月為鄉鎮政府完成中心任務,文化工作職能相對弱化,不太有時間去組織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出現了文化員專職不專干的現象。個別鄉鎮(街道)經常變換文化員的工作部門,有的則長期在編不在崗,有的文化站長是身兼數職,不務正業,導致文化站難以安下心來從事文化工作。
(三)雙重職能的問題
文化部《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雖然明確規定了基本職能和主要職能,但鄉鎮綜合文化站究竟管什么、怎么管一直沒有解決好。一是服務職能主次不分。鄉鎮綜合文化站就像一個小文化局,事無巨細一把抓,管了不少不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二是管理職能相對弱化。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權力層層上劃,而工作責任層層下壓,文化部門的工作任務層層加碼,導致權力與責任不相稱,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沒被賦予權力,只負責任。
三、找準綜合文化站的角色定位
(一)理順管理體制
在綜合文化站管理體制上,合理劃分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與鄉鎮的職責分工。要在政策層面明確鄉鎮(街道)對綜合文化站在編制、待遇、設施及經費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職能,進一步強化縣(市、區)文廣新局對綜合文化站的業務指導和績效考評。要進一步明確鄉鎮綜合文化站是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國家最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通過鄉鎮綜合文化站法人登記,賦予獨立法人主體資格,確定一名專職的文化站站長為法人,使鄉鎮綜合文化站具有自主管理權限,并在組織形式、人員、經費上有更多的自。
(二)創新服務機制
按照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對文化站全年目標任務實施全員、全程、全方位的項目責任管理。一是實行站長負責制。站長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充分尊重站長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業務管理等方面的自和決策權;對站內管理人員由站長聘用,并有權檢查、督促本站干部崗位工作職責完成情況。二是推行包片聯線制。按照地理位置和傳統習慣,將本鄉鎮行政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工作片,每片安排一名干部負責該工作片所轄村的文化工作。同時規定每人至少聯系一條業務線,按照量化事項和責任到人的工作要求,落實每個人員的崗位職責和任務,避免職責不清、工作推諉等現象的發生。三是推行矩陣式管理。為破解文化站人少事多的困境,在工作中應推行矩陣式管理,明確每一項目的負責人、具體責任人、進度、要求等內容,并按縱向排列項目名稱、橫向羅列項目的要求,使全年任務呈矩陣排列,將項目轉化為矩陣管理圖,綱舉目張,井然有序,成為全年項目管理的總綱。
(三)發揮職能作用
一方面要發揮公共服務職能。在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應突出綜合文化站的公益性地位,制定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的服務標準,完善免費開放公示制度和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向社會公開文化站服務時間、內容、標準和程序,認真做好日常接待、活動引導、資料提供和內容講解等工作,進一步拓寬送文化下鄉的途徑,搞好供需服務的有效對接,為農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要增強行政管理職能。明確工作責任,理順條塊關系,界定部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執法責任,承擔市級部門委托給綜合文化站的文化市場管理等相關行政執法授權事項,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體制。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向著復合型、融合性思想、橫向延伸,這就要求當代高校培養的人才視野更加廣闊,并且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科技文化競賽涉及的知識面豐富,不僅只是課本中的理論,而是更好的融入到了實踐中。
2、實踐能力的創新
實踐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創新的思維,我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技競賽激發了同學們的熱情與斗志,參考優秀作品進行探索創新,加入自己的思想,賦予新的概念加以動手實踐,把創新與實踐完美結合。
3、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優異的成績密切相關,在實踐中鍛煉和造就自我,是提高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其重要性顯得更加突出。參與科技文化競賽,面對困難與挑戰的過程中,學生獲取了更多的社會經驗和人生感受,獨立面對挫折、困難、處理各類突發狀況的能力不斷提升,能夠更好的適應復雜環境。在參加科技文化競賽的過程中,既能檢驗學生基礎理論掌握程度,又能培養學生熟練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勇氣和意志力等各方面素質。
二、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良好運行的基礎
1、以教師科研、教研為基礎
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打造相對于競賽的實踐平臺,需要整合相關資源,需憑借教師的科研、教研平臺為依托。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優良的條件,以親身的實踐經歷融入比賽。
2、制度并行與經費保障
健康有序的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活動地進行,需要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引導,建立有效的良性機制,同時需要適當的經費保障。調動廣大師、生踴躍參與,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一方面院校需要制定相關的獎勵制度,并且需要貫徹落實,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嚴格的考核與積極的獎勵辦法,作為良好運行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科技文化競賽的專項保障資金。
3、對教師及學生鼓勵政策
在科技創新方面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評獎評先中予以加分。對在指導科技文化競賽中取得較高獎勵的指導老師給予適當的資金獎勵,充分發揮指導老師的能動性。通過一系列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鼓勵政策,提升師生參與的信心與動力,因此有力地保障了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活動的順利開展。
4、營造良好的氛圍
有效的宣傳是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順利開展的有力引導。對于賽事的公布、骨干人員的宣傳表揚、先進事跡的鼓勵,可以利用相關資源,如教師、輔導員的正面引導,學校網站的設計,展板宣傳等有效方式進行倡導。既讓廣大師生第一時間深入了解了各類科技文化競賽的賽事舉辦情況,又能夠樹立學習的榜樣,激發學生的創新爭優意識,同時營造了科技文化競賽活動良性發展的氛圍。
三、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各環節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專業知識是牢固的根基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牢固的專業知識是競賽的根基。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能夠同時檢驗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與熟練的操作能力,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知識更加立體化。
2、堅定的意志與心理調整
寶劍鋒從磨礪出,每天三點一線的培訓和枯燥乏味的反復練習需要堅定的意志。意志力是成功的基礎,是一種韌勁不拔的精神,一種人生的積累。意志往往是人在挫折中所表現的巨大能力,有意志的人不會甘于向挫折和困難低頭,只會堅強地去爭取。當競賽時間臨近,可能會出現賽前憂慮,這更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競賽,在心理上允許自己的失敗,在行動上依據個人的學習情況和身體狀況,制訂賽前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習,做好充實的賽前準備。
3、創新潛力的提升
真題真做是科技文化競賽題目的趨勢,因此大賽題目多以真實的市場應用為基礎,而課堂實踐和課程實驗一般較為單一。競賽題目多引導學生發揮創新探索能力,學生雖已具備相關知識結構和理論基礎,但是仍然需要進行多方面綜合分析并進行科學實踐,才能最終提出自己獨特的解決方法。經過大賽中不斷地嘗試和積極探索,提升了學生的創造潛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實際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因為競賽所需的知識較為多元,促使學生努力獲取本專業以外的學科知識,在實踐中學會分析和運用。學生經過參加科技文化競賽的鍛煉,培養了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團結協作能力、心理素質等。因此,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良好途徑。學生的科學素養、組織協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能夠在參加科技文化競賽的過程中,得到較好的輔助提升。
4、就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就業往往是檢驗高校人才培養的標準之一。大學生科技文化競賽從另一個側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為科技文化競賽是一項全面的綜合的活動,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因此得到多方面的鍛煉,是解決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對于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縮小了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
一直以來,在林友華雕刻的作品中,盡量保留那些適用現代生活的古代制式,理性調正不適宜的制式,并積極汲取西方家具設計的優點,做到“洋為中用,中西結合”,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近幾年來,林友華一直努力強調家具的文化品位,力爭擺脫低端,向高附加值發展。他強調將目光放在如何為消費者提供達標的產品以及個性化服務上。他告訴每一位來他這里的消費者和收藏者:應該考慮購買更有實用性、更具文化底蘊和更適合自己的紅木家具。對于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林友華開始提供定制服務。林友華成立了專門負責售后的工坊,消費者在使用中若因人為因素造成損壞,“輕傷”可免費維修。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購買,林玉華特地要求在自家簽訂的每份家具買賣合同都必須填寫官方名稱及使用比例,原材料必須帶有保真證書。
策劃人的策劃水平,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身思維模式、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對策劃流程、策劃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大多數策劃人的策劃風格存在明顯差異。也正因策劃人自身思維模式、專業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劃人的策劃水平也會不盡相同。同一個主題的文化藝術活動,經不同策劃人可催生出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活動,而這些文化藝術活動開展的結果與產生的效應,自然也會存在一定差異。
(二)功能的實現需要一定條件
大多數策劃人只有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其功能與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策劃人并不具備任何特異功能,他們的所做作為均來來源于自身專業技能與工作經驗。所以,不要神化策劃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認為任何事物一經策劃人經手,便能在短期內獲得理想效果。實際上,策劃人功能的實現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作為文化藝術活動的靈魂人物,只有充分滿足策劃人的必要條件,盡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擾,才能實現策劃人的功能與作用。基本條件的缺乏,會導致策劃人無法在工作過程中,施展開拳腳,其功能與作用自然無法得以充分發揮。
(三)會受到文化體制的約束
事實上,策劃人的策劃工作,必須遵守文化體制的相關規定。這意味著,我國大多數文化藝術策劃人,在策劃文化藝術活動時,往往會因為文化遺址的約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策劃人的妥協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文化藝術活動策略的靈活性,進而影響到文化活動的開展效果。有不少策劃人在工作期間,由于受到文化體制的打壓,許多創意無法得以實現,最終只能恪守陳規,繼續沿用傳統策劃方式。從這一層面看來,文化體制制約了策劃活動的順利開展,對策劃人創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藝術文化策劃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具備一定文化底蘊
文化底蘊是一名合格藝術文化策劃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是文化藝術策劃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保障。從本意上來看,文化其實是一種概念,一種思想;底蘊則是一種內涵,會對人類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文化底蘊是策劃人在進行策劃活動中的指路明燈,是策劃人區別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據。
(二)藝術審美水平高
審美其實是人類透過情感與想象,感知、審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藝術策劃人,則是憑借自身審美,制造活動,重現現
實,表現情感,使受眾在參與過程中,通過想象與審美,達到客體的相互對象化。眾所周知,人類情感與想象力是藝術的主要來源。而策劃人若希望通過文化藝術活動,凝聚活動中心思想,實現社會意識的傳遞,首先要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只有受眾對文化藝術的主體產生共鳴,才能使受眾思想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改變。
(三)具備較強的策劃能力
策劃是一種融合多種專業的行為,是策劃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專業技能。策劃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策劃人本身業務能力的掌握情況。創新思維與開拓精神,是策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會公益活動、文化藝術產業活動,若想要獲得預期效果,充分發揮出策劃能力,做好前期策劃工作不可或缺。身為一名合格的文化藝術策劃人,不但要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具備極強的創意、創新、組織等綜合能力。
三、提高藝術文化策劃人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認識到創意的重要性
創意是否合理是決定策劃活動是否能夠贏得受眾青睞、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作為各種創造性思維融合而成的最終產物,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是策劃人員的基本素質,直接反映出了策劃人情商與智商。為進一步提高藝術文化策劃人的綜合素質,有必要使策劃人深刻意識到創意的重要性。策劃人應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維,靈活運用各類有限資源,模擬出策劃的基本框架,然后通過精煉的語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劃的中心思想與實質內涵。一個具有創意的文化藝術活動策劃,是具有鮮明的特色與風格的,明顯區別于他人。同時,心音、有效地提出解決方案的思維全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了策劃人的意境思維。其實,從過去的種種文化藝術活動來看,策劃是融合文化、藝術的主要手段。所以,身為文化藝術策劃人,務必要將創意放在策劃活動的首位。在開展現實工作時,勇于創新的,或從活動構思,或從活動形式,或從活動內容方面,充分融入創意理念,制造出充滿創意的文化藝術活動,以便更好地滿足受眾文化藝術審美需求,達到征服受眾的目的。
(二)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
新時期的文化藝術策劃務必要與時俱進,保守、落后的思維模式顯然無法滿足當代受眾日益提升的審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斷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費者,成為市場發展的祭品。積極改變舊思想,勇于打破慣性思維,突破思維模式對職業素質要求的約束,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
在策劃人進行創新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到挫折與阻礙,大多數策劃人在創新過程中,常常會因創新理念不被認同而感到氣餒,長此以往,自信心嚴重受挫,甚至會對自身能力產生質疑。其實,在工作過程中,心態決定了工作態度。策劃人應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始終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則為創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權威與現實挑戰,突破思維定時,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策劃人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弱點,消除畏懼心理,才能充分發揮出創新精神,突破工作拼盡,開辟自己的事業道路。
2.摒棄落后思想
事實上,人類的創新活動其實是實現對原有事物上的再創造。雖然傳統的東西過于恪守陳規,策劃人受其影響,思維模式自然會受到一定限制。思維定勢的積極面在于保持思維活動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藝術策劃人有必要適當摒棄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突破常規思維模式,能夠靈活運用掌握知識,凝聚藝術主流思想,實現對思維方向的引領,進一步優化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效果。
3.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策劃人應清楚地意識到,成功需要經過不懈努力,一味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只會逐漸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策劃人應明確自身職責,了解新時期的時代背景給這個行業帶來的嚴峻考驗,通過不斷提升綜合素質,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進取,才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好地為文化藝術事業做貢獻。
(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策劃人應樹立正確的學習精神,通過不斷學習,充實自我。要將目光放得更長遠,懂得未雨綢繆,充分利用調研、實踐等活動,不選學習,不斷進步。眾所周知,策劃是一項匯聚智慧勞動、團隊精神為一體的活動,需要雄厚的知識素養作為有力支撐。所以,策劃人務必要在業余時間,多聽、多看、多積累,多想、多問、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動,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創造力、創新力,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職業素養,進一步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