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管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4-03 09:45: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與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與管理論文

篇(1)

從國際市場來看,以知識含量密集為特征的新技術和第三產業將取代傳統成為主導產業;腦力勞動逐步取代體力勞動將成為主導趨向,從而加快了職業更新的速度。美國在過去的15年中淘汰了8000種職業,同時誕生了6000種新職業,白領階層已占勞動力的59%,藍領僅占29%,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每年的淘汰率達20%,技術的周期壽命只有5年。職業在此變化的下也不斷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然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產業仍為主導地位。1994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3%,計劃到2010年達到25%,這僅是發達國家的現有水平。我國現有職工1.2億,35歲以下的青年職工約8000萬人,其中初級工占80%,中級工占19%,高級工僅占1%。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時期,落后的產業和技術必定要被淘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一是要在提高我國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經濟,二是要解決現有勞動者的就業與再就業問題。

2.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專業化傾向明顯。澳大利亞有培訓和繼續教育學院287所,承擔了全國90%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任務。大中型的培訓機構除開展本企業的職工培訓外,還通過競標參與勞動力市場計劃的培訓,私營培訓機構也積極參與各種教育培訓。目前,澳大利亞已形成了由100余家集體培訓公司組成的全國性培訓,每年有17000余名青年接受培訓,3000余家小企業受益。日本企業教育受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更加豐富。日本的職業教育趨于人才培養的個性化與體系化。美國的職業教育能夠迅速對當地勞動力需要作出反應,使其課程設置、培訓項目和教學跟上技術發展步伐。我國的職業教育應不斷研究國際職業與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動態,并以此為借鑒制定職業教育計劃,才能更快發展。

二、我國職業教育面向世界的局限

1.落后的體制和機制束縛職業教育發展面對職業教育市場的挑戰,政府和市場尚沒有達成有效的統一,現有政府的職能對職業教育還有相當程度的束縛力,如硬性要求職業教育必須達到50%--60%的比例。這種忽視具體地區差異的指令,易于造成職業教育脫離實際,產生教育、效?quot;兩張皮"的后果。

2.觀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職業教育發展滯緩的重要因素過去,中國人是很重視技藝的。素有身懷絕技而走天下之說。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撲面而來的知識經濟,人們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識逐步強化,認為只有達到這樣的高度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才,因而不屑于接受職業教育。再者,的分配機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致使他們失去了繼續接受職業教育的信心。當人們對職業教育缺乏興趣的時候,職業教育必遭冷落。

3.國外人力資源開發機構將對我國職業教育產生沖擊

中國入世后,隨著國外更多人力資源開發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瞻前而實用的教育培訓觀念和措施將贏得用戶歡迎。而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制仍然具有很強的傳統性,辦學規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收費標準等基本沒有脫離傳統約束。由此帶給職業教育的挑戰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及時借鑒,開拓求新,跨越式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迅速縮短差距;二是迫于應付,無法與之競爭,以至于被擠出人力資源開發市場。

4.傳統的職業教育現依然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瓶頸在傳統職業教育制約之下,我們還是從簡單的從業需要之角度來確立職業教育原則,讓接受職業教育者掌握一門技能。這種教育思想沒有看到當今世界發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斷提高自己之重要意義,從而忽視了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國外發達國家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傾向不僅使受教育者從中學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發展了自我,提高了開發創新能力,增強了工作責任感。我國的職業教育應該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務受教育者、滿足受教育者個體要求方面形成著力點,培養跨文化、跨學科的全面發展型人才,采用國際慣例設置教育培訓的評估標準,以期我國的職業教育走向國際化軌道。

三、加強我國職業面向世界的舉措

1.在職業教育各個層面加強國際交流各級職業教育學校和機構,在職業教育目標的確定、和形式的設計等方面應以國際標準作為參照,注重國際職業教育的趨勢。職業教育必須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積極與發達國家采取多種形式的合作,進一步了解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現狀和優勢。職業教育機構和學校可采用恰當的措施來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政府應幫助職業教育機構和學校樹立這一形象,從發達國家中汲取有利于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經驗。

2.開展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的、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我國的職業教育應致力于為學生擴大國際生存空間,讓學生畢業后適應國際勞動力市場需要。課程的開設應是適應國際市場豹通用課程;鼓勵教師和學生到國外接受培訓和工作實踐,獲得在國外、生活和工作的經驗,同時,加快參與國際互聯網上的職業教育活動,為學生的國際化教育增加機會;在課程的設置中,加強國外知識、語言和文化的含量,促進教師和學生熟悉相關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建立多國姊妹學校、合作公司,開展學生、教師互換交流和實習活動。

篇(2)

二、深化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的方向重點

1.立足教育特征,樹立科學的課程開展理念。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主動從主導者變為引導者,讓聽課者成為主體,充分發揮其主動性,激發其創造性思維和開拓進取意識。同時,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性強,培養出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應兼具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所以在管理課程中,也要注意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并重,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多能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

2.以能力培養為課程重點。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開展過程中,要以能力培養為重點,不要過分劃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注意整合課程資源。在課程開展中,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好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實訓基地開展課程,以期提高學習者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實踐能力,真正學以致用,學會、會用,使其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能夠全面實現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作用。

3.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實訓基地。人力資源管理最終要落腳到實用上,其管理的對象形形,這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較高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開設要更多借助于實訓基地,讓學習者到企業中進行鍛煉,到一線去學習和成長。

篇(3)

教育與經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夠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則可以推動現代教育管理,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既相互促進,又相互依賴,綜合世界各國,我們可以發現經濟發達的國家其教育管理水平也比較高,而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國家往往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高,因此兩者的關系非常密切,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與兩者也息息相關,因此國家在制定發展規劃時,重點對教育與經濟進行投入,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的促進國家發展。其兩者直接的關系筆者總結如下:

2教育管理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眾所周知,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到了知識經濟時代,而該時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人才,而人才是教育管理最終的體現。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非常快,這固然是改革開放有重要的關系,在對外開放中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技術,對我國各行各業發展影響巨大,但是最重要的是對內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恢復之后,我國高等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經濟建設前線輸送了大批的人才,隨著教育水平的進一步的提高,我國的高等院校可以是市場的需求,可以有計劃的開設各個學科,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因此可以說,我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管理,其經濟也很難實現質的飛躍,所以說教育管理發展對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未來其貢獻的程度將更大。

3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國教育管理已經進入了現代化階段,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備都有嚴格的要求,要想聘請優秀的教師,培養大批的教師團隊,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這些都需要經濟資本支持,而經濟資本是經濟發展最好的體現。我國從各地教育管理發展情況來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其各方面的教育水平都要高一些,而經濟欠發達的中部以及西部地區則差一些,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教育管理水平受經濟發展的制約,無論是從橫向比較,還是從縱向比較,都能夠總結這一規律,要想兩者形成良性的循環關系,則需要從教育入手的同時,也不放松基礎性的經濟發展。

4教育管理與經濟可以協調發展

篇(4)

2個人知識管理和教育技術學專業特點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過:“知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知道一件事物,另一種是知道從哪里可以找到它”,前者我們稱為隱性知識,后者稱為顯性知識.人類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對知識的渴求,學習者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掌握新知識,知識可以是學習者通過對信息加以提煉、轉化和表述形成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人的大腦中而難以被表述出來的.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對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共享、更新、利用和評價的過程.個人知識管理是一種新的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個人將獲取的各種零散的和隨機的信息轉化為可被系統利用的個人知識,并幫助個人將隱性知識有效地轉化為顯性知識,構建個人知識庫,以利于現在和將來個人知識的存儲、使用和交流.美國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了個人知識管理的廣義定義:“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質是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學方法,它可以整合個人信息資源,提升個人工作效率,提高應變能力.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與時展密切關聯,只有不斷發展的新知識才能為教育技術注入新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的二級分支學科,它關注的焦點不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時所蘊含的教育、教學規律.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研究中的技術學層次的學科,它探索如何分析、解決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獲取改善教學的方法,并且強調能夠在相同的教學情境中重復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體現了技術的本質屬性即可重復性.同時,教育技術學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著重研究運用“系統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論.

3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策略.只有了解了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才能使教育技術本科生把握好學習的方向,從而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真正利用教育教學規律實現和現代技術高效的結合,從而優化、完善個人知識結構體系,提升個人對信息的感知和認識并進行提煉、轉化和表述,使其真正為個人所用,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下面以赤峰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利用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開展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要求其具有教學系統設計能力、教學媒體設計與開發和應用與評價能力、現代化教學系統的使用維護與管理能力、持續更新補充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以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初步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基礎知識、系統的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方法的能力.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就是圍繞著這些能力要求進行設置的.首先,學生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基礎教育理論知識,使之具備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和專業理論修養;教育技術導論的學習引領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概況、核心思想和基本觀念以及專業范圍和主要研究方向,幫助學生把握和理解本學科的特征,展示本學科主要方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教育技術學是真正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一門專業,更是教育知識、媒體技術和教學藝術相互滲透的學科,要求學生文理兼備,學生在學習教學系統設計、遠程教育學基礎、廣播電視編導等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編程語言、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等實踐性課程,具體包括文字處理軟件、網頁制作軟件、課件制作軟件、動畫制作軟件、編程軟件和非線性編輯軟件等,要求學生能夠利用這些軟件在知識加工的基礎上形成實踐作品.由于當今技術的更新速度飛快,各類信息數據和知識紛繁復雜,這就要求教育技術學生具備不斷更新補充和完善理論知識的能力和快速學習軟件并能夠實踐應用的能力,因此學習對個人知識進行管理就顯得尤其緊迫和重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對個人知識管理缺乏系統地認識和了解,對個人知識管理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對知識的系統掌握欠缺,沒有構建起自己的知識庫,不能夠將知識進行很好的整合,終身程度不夠;其次,在進行知識學習和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缺乏主動探索積極求知的精神.

4利用個人知識管理進行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和種類多種多樣,具備個人知識管理意識的人才是真正適應時代的人.教育技術學是一門集教育理論、媒體技術和教學藝術于一體的學科,所學科目范圍廣、內容深、實踐性強、更新快,在沒有完全將一門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時,另一門技術又接踵而至,能夠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是個人職業發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辦法和手段,如何利用工具將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4.1幾種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4.1.1個人知識管理工具———iNota這是一套個人知識管理編輯工具,以樹狀結構來分類及管理資料,包含詳細的資料注解,可通過拖曳或剪貼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圖形,可自動轉成XML文件,并以自動化的方式整理、歸類,利用重點注記及內容加值的方法,建立個人的目錄與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提高信息處理與知識吸收的效率.iNota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簡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資料分類、詳細的資料批注、簡明的搜尋方式、輕松的數據儲取和自動轉存檔案等.

4.1.2知識的交流與共享———Blog(也稱博客)Blog是一種簡單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技術門檻較低,簡單易操作,容易生成.Blog是基于網絡的類似個人網站的表現形式(見圖1和圖2),可以時時更新,可以“帖子”,也可以對個性化的知識以及有價值的信息與資源進行鏈接,可以利用Blog完成數字化學習筆記,隨時記錄遇到的問題、產生的想法和思路,能夠減少知識信息的流失.同時,Blog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期探究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Blog經濟實用,對個人信息的獲取組織、表達交流和安全性等都提供了適當的支持,是一個相對理想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4.1.3個人知識管理工具———WizWiz(為知)(見圖3)集收集資料、截圖、加密文檔于一體,可以快速保存網頁和離線瀏覽,能夠隨時隨地記錄靈感和想法,具有豐富的編輯功能,可以和谷歌日歷同步(見圖4),有豐富的接口導入數據,是一款主體功能豐富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篇(5)

2.分析工學結合與高職教育管理創新的特點

2.1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

正如上文所說,市場化取向的加強是工學結合高職教育管理的一大特點,因此,在高職教育管理的創新中,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一特點。特別是在專業設置與專業課程的開發上。這也是目前高職教育管理存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專業和課程本身設置不夠科學合理,專業課程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再好的教學投入也只能是南轅北轍。因此,在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上,需要牢牢抓住市場的需求與形勢,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實行高職與企業對口共建的模式,必要的時候可以成立相關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在此基礎上加強高職教育內部的溝通,最終實現專業與課程的科學合理,從根本上提高高職教育管理的水平。

2.2實訓基地共享

實訓基地對于高職教育來說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高職教育本身強調實踐操作性,因此,脫離了實訓基地的培養,告知培養的畢業生就不是真正的人才,高職教育管理也只能是一紙空文。而實訓基地特別是校外實訓基地往往需要較大的相關投入,一些高職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其獨立建立實訓基地,因此,為了推動高職教育管理總體水平的提升,應當實行實訓基地共享的機制,不同的高職之間可以共享實訓基地,高職與企業之間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把企業變成高職的實訓基地。

2.3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教育管理離不開專業水平過硬、業務素質高的師資隊伍發揮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管理,更是對師資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前提下,師資隊伍建設不僅僅是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更是要求教師同時擔負起引導學生的作用,有些高職在教育管理中引入了“雙師”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不僅僅要讓學生學會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具備方向性能力與意識,這是工學結合要求下師資隊伍建設的最終目的。

2.4科研同步開發

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走工學結合之路,重心在應用、共享。具體措施包括: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等,校企共同開展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使其成為區域推行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的中心。做到科研課題來源于行業企業,科研資金來源于行業企業,科研人員校企共組,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為生產一線服務。

2.5激勵制度與后勤服務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調動其積極性與主動性都是發揮其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實行更加可行并且有利于長遠發展的激勵制度。要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對于教職工進行科學的分配,在此基礎之上,還必須有完善的獎懲機制作為工作效率的保障,這一機制的標準應當多元化。此外,還應當通過加強交流、外界合作等方式通過教職工的努力為高職建立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最終把激勵制度變成一種內心共識。而這一切的根本都離不開完備的后勤服務,這也是未來高職教育管理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良好的后勤服務是高職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礎。高職后勤管理,更要落實工學結合理念,堅持教育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結合,堅持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方向,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篇(6)

2計算機網絡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意義作用

其一,高校行政管理的任務是充分運用一切有效的資源為教學、科研、管理提供服務。充分運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管理,能夠將教育管理資源進行共享,高校教育機構內部在研發和管理本單位的信息數據庫時,要從通過級別、用途等角度將部分數據分配給各部門使用和維護,從而有效避免同類資料的重復收集。其二,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在重要數據安全管理、系統運行故障處理、網絡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能夠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務和技術上的支持。極大地降低了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時效。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模式,使得行政管理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以優良作風為高校的各種管理工作提供優質服務。

3計算機網絡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3.1構建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平臺

其一,完善網絡平臺。計算機網絡平臺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隨著信息技術和信息理念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和升級。它也是一個規范化的體系,在共同的數字化標準、信息化標準、信息資源共享標準上運行。不同的學校在不同的時期,網絡平臺構建理念也不同。因此,高校應該根據當前的發展趨勢和學校的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計算機網絡平臺,為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其二,完善管理平臺。管理平臺首先需要構建網絡技術應用于各項活動的管理信息系統,即構建管理平臺的基礎。其主要包括學生管理系統、教學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公共服務體系管理系統、后勤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其三,完善資源平臺。資源平臺是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中數字化的各種資源,其核心是各種數據庫。學校的信息庫一般有學生信息庫、教學信息庫、科研信息庫等,詳情如圖2所示。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就需要將資源平臺進行完善,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圖2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計算機網絡體系架構

3.2增強管理人員運用網絡技術的意識

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體系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載體,運用網絡技術來改變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首先需要人們轉變思想觀念,將管理和網絡技術聯合起來,將總結出來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轉移到管理應用系統中。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將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和行為程序固化到計算機網絡技術當中,并根據當今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對技術進行改進和創新。計算機網絡化辦公體系對行政管理工作人員來說,是一種全新的事物,由于管理人員更加熟悉原有的人工傳遞信息的方式,有的人員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產生抵觸情緒,適應新型的辦公方式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就需要學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使得管理人員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手法,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利用率。

3.3提高管理人員操作網絡技術的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部門較多,這些部門的工作大致為教學、科研、財務、學生、人事、設備、生產、后勤等方面。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可以根據學校的管理職能進行劃分,將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相互協調和統一,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資源配置。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系統的研發過程中,需要與系統操作人員進行溝通,避免在應用的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錯誤。高校需要根據學校的各種需求,對現有的行政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得管理人員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推動信息管理系統工作的不斷完善。

篇(7)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一些群體在一定的時期內通過長期的生活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思想、理念、社會價值觀以及行為準則等,我們把這些整合在一塊,稱之為文化。它也是支撐人類發展,改造社會的內在動力。而在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上至學生所學習的各項專業知識,下至學校自身的各項規章制度等,都受到文化的強烈影響。因此,“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其實就是除了依靠“服務”以及“命令”等方式來實現對管理對象行為的一種驅使,更重要的還是依靠自身營造的一種精神氛圍來實現對管理對象人積極性的激發,并且以上層管理者自身具備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形象等實現對管理對象思想及行為等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1.1“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激勵性

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等都只是人們維持正常生活所須的低層次需求,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是被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這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就是激勵因素。而“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正是強調學校管理者通過這樣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來滿足管理對象的更高層次的需求。

2.“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有效構建方式

2.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

基礎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2.2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機制

在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教學評價,它對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以及發展具有監控、甄別、選拔以及改進等許多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的構建,前提是學校必須要構建一套科學、健全的符合自身實際發展情況的人本化教學評價機制[2]。傳統教學評價機制中,人們更加側重的是對教師教學技能的評價,而缺乏對實施教學的主體的道德素質、文化素養以及人格力量和奉獻精神等方面的評價。這往往使得教學中的教學評價機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而“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就是要確立一種和學校實際情況相符、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一種評價標準,以此來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從精神以及物質等方面入手,積極獎勵廣大教師,激發其從事教學工作熱情。就學生的評價而言,“以人為本”的教學評價,強調的是摒棄過去我們過于重視課業成績的評價模式,而加強對學生道德素質、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的評價。

2.3創造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學校文化

文化是一定的群體在一定時期內通過長期的生活和發展逐漸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思想、理念、社會價值觀以及行為準則等的整合[3]。可以說它是支撐人類發展,進行社會改造的內在動力。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學專業知識以及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等,深受其影響。因此,學校積極創造一種既能夠反映學生整體精神面貌,又具備共同價值觀的學校文化,已成為其實現教育改革的一個新的生長點。它不僅能夠使學校實現對管理對象積極性的激發以及思想及行為等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學校實現師生改善心態,陶冶情操及增強學凝聚力的保證。

篇(8)

 

一、中職學校 “課堂教學”現狀

(一)學生現狀

經調查顯示,教師中認可“現在中職學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師表示“不同意”。教師認為學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 第2位是“自主學習意識差”。

1、學習習慣及行為習慣差

中職學校學生基礎較弱,習慣較差,問題行為比較集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上課不愿聽講,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課堂教學出現以下問題行為:不帶課本、不記筆記、講廢話、思想開小差、煩躁不安、做小動作、看課外書籍、聽音樂、玩手機、吃東西、睡覺、發呆、擅離座位、喧嘩、起哄、遲到早退或隨意離開課堂等等。

2、自主學習意識差

一部分中職學生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處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中,學習缺乏主動性,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缺乏興趣,對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無任何理想,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久而久之,他們便對學習沒有任何信心,產生厭學心理,根本沒有意識到自主學習對今后自我發展的重要性,絕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學習是家長逼來的,老師硬要教的事,學習好與壞是家長和老師關心的事,與自己無關。

(二)教師現狀

面對綜合素質明顯下降的中職學生,使不少中職教師深感“課堂教學”過程的艱辛與無奈。“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成了教師們不約而同的心聲。時間一長,教師就會產生“職業倦怠”心理。成功的體驗甚少,迫使自己體驗平庸感,感覺苦海無邊,沒有激情,缺乏創造欲望,僅僅滿足于完成教學任務。長期下去就會與學生的厭學形成惡性循環,制約著中職學校”課堂教學”的健康發展。

二、改進現代中職“課堂教學”,消除“職業倦怠”

作為老師,誰都想有十八般武藝,假如你有小品大師趙本山的兩下子,有魔術師劉謙的功夫,都可以來一段精彩的表演,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們飽了眼福,看了熱鬧,也讓學生們通過老師的表演,獲得了更開闊的知識。事實上大多數教師沒有那樣的細胞,面對中職學校“課堂教學”現狀,使得教師對現代”課堂教學”顯得束手無策,甚至對職業教育產生厭倦。因此,中職教師必須自我調整,以適應現代中職學校“課堂教學”論文的格式中國。

(一)教師自身心理的調適 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我們要熟悉教學對象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針對目前的學生現狀來因材施教,及時調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斷提高心理素質,以積極樂觀、向上、努力進取的心態來面對學生,以快樂的、平靜的心境與學生相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中職教育教學的挑戰,心里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心里健康的學生。

1、努力調適自己的心態與情緒

作為中職學校教師,要善于調整自身情緒和心態,掌握調節和控制自己消極情緒,適時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因材施教,不斷進取,才能適者生存,適者坦然;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時俱進,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舒適感。并通過自身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染和影響學生,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學生,從而找到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對待學生應該“一見你就笑”,而不是“一見你就惱”、

2、注意提高自我認知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學生,還要認識自我。有不少教師不與學生溝通,對自己缺乏了解,教學工作不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目標定得過高,導致付出與回報不相符,從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師應勇于面對現實,注重學生的情感,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達到維護和增進師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善于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壓力、挫折對每個人來說也是難免的。作為中職學校教師在目前生源素質普遍降低的情況下,教育教學問題、學生的行為問題無疑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就很難經得住這種壓力的考驗,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緒消極,從而影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重者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應該以寬容、接納、愉悅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并適應眼下的學生問題,善于通過營造良好的心境來增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寬廣的態度看待所面臨的壓力,把負面的情緒變成生命禮物,以良好的精神風貌來展示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的風采。

(二)中職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作為中職學校教師首先要了解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和動態,掌握最新職業教育理論,了解行業、企業一線實際。轉變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教學質量能否提高,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主要取決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教師駕馭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師工作、成長的主要陣地,是不斷創新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1、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師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要確立“職業教育是大眾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觀念。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當然包括尊重學生基礎差和習慣差的現實。“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將來不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而現實教育往往只注重數理邏輯智能與語言智能,通常把這兩項智能弱的學生誤認為是差生,而忽視了這些所謂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優勢。作為我們的教育應盡量開發學生的各種智能。人無全才、人人有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因材施教,努力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

2、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教學摘要由教師的“單向灌輸”向“師生交往與互動”轉變論文的格式中國。運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掌握“課堂教學”控制藝術。學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師能眉飛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師能活靈活現的將“課堂教學”與“表演藝術”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3、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

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不僅要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還要有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評價。面向學生全體,針對學生現狀,制定出能激發學生積極性,讓大部分學生取得較好成績的多元評價方法教育管理論文教育管理論文,注重過程評價,激發學生的生命熱情,養成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

(三)學校應為教師的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發展要以教師為本,學校要設置更多的平臺,從物質、精神、情感,心理各個方面激發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體現人文關懷,建立激勵機制,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教師;使教師身心健康,專業得到提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為教師的身心健康創造安全、寬松、團結、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建立以學校為一體的團隊意識。讓教師遠離“職業倦怠”。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面對當前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一定會堅持以學生為本,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調適好心理狀態,以滿腔的工作熱情投身到職業教育教學中去。為我中職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淺析中等職業學校建設的職業倦怠[J]職業教育研究,2007(6)

篇(9)

 

知識經濟的到來,勢必會引發我國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轉變。結合當代社會的需要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就要符合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人才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為了增強畢業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就有必要將經濟學教育納入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中。

相對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態,經濟學教育明顯顯得滯后,教育理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需要深化,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只有克服對經濟學教育急功近利的傾向,才能建立高質量、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一、經濟學教育改革面臨的新形勢

改革開放的深化,對經濟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現代經濟學教育起步較晚,目前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有一系列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盡管西方國家在經濟學教育方面擁有完備的體系,但我國根本不可能也不允許完全照搬過來。于是,建立一個怎樣的經濟學體系教育管理論文,怎樣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經濟學體系,也就成為經濟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同時,經濟學教育要反映時代和實踐的要求,要把經濟學與社會實際聯系到一起,例如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收入分配問題、“三農”問題等。經濟學教育教學必須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從歷史發展來看,經濟社會的急劇變動往往會引起經濟理論的革命。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化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散,西方主流經濟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是我國經濟學教育發展的一個契機。世界范圍內經濟學將何去何從?我國的經濟學需要借鑒和吸取哪些經驗教訓?面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我們該如何調整才能使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的發展?這些問題,將對我國經濟學的建設和經濟學教育的發展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

二、經濟學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

1.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育體制存在不足

很多人說,我國學者所進行的研究,是一種為了研究而進行的研究、是一種圍著政府轉的研究怎么寫論文。暫且不論這種言論有失偏頗的地方,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的科研氛圍相對浮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在筆者看來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科研立項的申請審批制度和對教師的考核、職稱評定制度。這種制度下,很多人會為了追求項目數量而失去潛心研究的耐心。

在我國,應試教育是一大特色,這就使得我國經濟學教學課程設置、考核評價不全是圍繞提高學生研究和創新能力而設計的。在這種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往往并不會深入理解經濟學知識,因為只靠死記硬背也一樣可以考高分,這樣就算學了經濟學,也不會靈活應用。

2. 經濟學教育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首先是教材問題。經濟學以其特殊地位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幾乎所有的經管類學科都會以經濟學為專業基礎課程。但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十幾年前編制的陳舊教材,缺乏時代前沿氣息,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其次,經濟學本身就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強的特點,這就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度較大。與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系學生相比,我國學生一學期所學的課程內容和難度遠遠超過他們,但是學習課程的時間卻只有他們的一半,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吃力,學生的普遍反映是:經濟學學不會、沒意思,更沒有實用價值,于是許多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逃課。而從事教學一線的老師工作任務繁重,難以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思考和開展研究。

再次教育管理論文,教學方法有待改進。目前,我國經濟學教學主要是“填鴨式”的方法,這并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缺乏積極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結果就是學生只記住了一些概念或公式。當學生走向社會,面對實際問題時就會不知所措,無法適應市場經濟需要。

三、改革高校經濟學教育的思考

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源配置,也研究經濟主體選擇行為。然而,經濟學不僅是一種理論,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進行經濟學教育改革,不應該將培養新時期高素質經濟學人才作為最終目標,而是要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經濟學思維方式,讓學生擁有思辨意識、創新能力。筆者認為,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 從實際出發建立健全符合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教育體系

經濟學教育教學要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在改革創新的同時還要學習和借鑒國外理論。現代經濟學教育起源于西方,西方經濟學也一直被認為是主流經濟學。然而我們在借鑒西方主流經濟學教育的同時,必須注意將它本土化、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經濟學中的原理體系,而是理解它的解決方法與主體思想,然后再來解決我國的現實問題。在這個方面,我國的經驗也算是比較豐富的,從完全照?崴樟模式走了不少彎路,到后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這些經驗教訓都說明,經濟學教育體系的建立∪不學習借鑒別國經驗不行,否則就不可能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但是學習借鑒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否則我們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后面被動落后?

同時,我國的經濟學教育教學還要走向國際化。中國的經濟學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國的經濟學也要進入中國,我們要在這種互動交流中取長補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要努力學習別國的先進的經驗教育管理論文,吸取優秀成果,為我所用、發展自己。所以,國際化不是要放棄自我,而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凝練出中國經濟理論體系.形成與西方經濟學相媲美的理論。

2. 亟需改進經濟學教育教學方法

首先在教材方面,我國高校普遍使用的經濟學教材有一個共同特點:偏于理論闡述、與現實聯系度較低,可讀性不高。因此,盡快組織新的經濟學教材,已成為當務之急。新的教材除必要的理論和概念外,還應該包括課程實驗、案例分析和該領域的最新發展怎么寫論文。歐美的經濟學教材較為生動、系統,案例多,知識更新快,能夠及時根據學科發展前沿加以完善。我國已經有很多出版社翻譯和出版了一系列國外優秀的財經教材,我們可以以這些優秀教材為基礎,加入我國近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科研課題的研究成果,并將我們國家的經濟實例逐漸融入到教材中,以形成適合我國高校使用的教材。

其次,經濟學教育亟需更新教育理念。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強、知識面廣的人才,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跨學科的知識,因此要重視各個人文學科分支的知識儲備和信息交流,實現跨學科的知識交流與碰撞,通過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交流來克服當前經濟學教育中的弊端。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我們要改變以往只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轉而培養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定位,以便畢業后對自己選擇的方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再次,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增加實踐環節,使理論與實際實現有機結合。在課程設置上,可以根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將基本理論學習和熱點問題討論結合起來,加強案例教學和情景教學,通過對經典案例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改變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教育管理論文,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將知識以更直觀生動的方式傳達給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教學評價機制

我國對學生的成績考核一般是用期末試卷來進行的,但是測試學生是否理解經濟學知識、是否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學分析能力,這種單一的考核手段顯然是不全面的。我們可以綜合平時考核成績、研討成績等,采用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論文寫作等活動的考核。這樣不光能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考察學生的研究能力、靈活應用掌握知識的能力等。我們希望建立起來的教學評價機制可以有利于教會學生怎樣思考經濟學問題,培養他們基本的經濟學邏輯思維,使學生有能力分析一些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經濟學問題。

4. 重視提高專業教師能力

一門學科的體系再健全、教育教學方法再先進、機制再合理都需要第一線的老師付諸實現。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力,就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對于教師,提倡教學相長,而要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一方面,需要鼓勵老師積極的參加一些可以提高教學水平的討論會、相關培訓等;另一方面還可以采取學生評議、教師間評議、專家評議等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考核,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就是需要一些經濟政策和物質鼓勵的激勵措施,同時建立嚴格的約束制度、競爭機制,以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這些都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景維民,周立群.新形勢下經濟學課程設置思路的再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6—19.

[2]侯俊華,湯作華.美國的經濟學本科教育對我國地方院校的啟示[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60一163.

[3]謝家訓.中國教育經濟學正經歷著“科學革命”——簡析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進程-[A].2007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

[4]鄭敏.淺析在經濟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大學時代下半月,2006,(7):101—103.

[5]胡若癡.我國高職高專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發展與教學改革[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9,(5):70-75.

篇(10)

1.教育管理部門重視不夠

許多鄉村學校至今仍把守著應試教育這根纏身令,以提高升學率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教師的工作成績。加之鄉村學生從小就受一種只有考上大學才能脫離農村的傳統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統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學,只要是高考范圍之外的課程,一律不去“浪費”時間。基于這一思想,體、音、美自然成為可有可無的小三門,被視為正常教學的附屬品。

此外,鄉村小學大都實行包班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躍、又有一定體育愛好和體育素質的包班教師,還可能靈活地給孩子們安排幾節體育課;反之,孩子對體育活動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這對于無數渴望運動、愛好體育的兒童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2.體育師資缺乏并質量堪憂

師資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校在某學科領域的教學水平。鄉村體育師資嚴重貧血,多數學校無專職體育教師,其專業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據對某縣中小學校的調查顯示,僅有73%的中學和45%的中心小學配備有專職體育教師,在全部體育教師中,畢業于相關專業的又僅占體育教師總數的33%,即使這一部分人,為考核工作實績及晉職評優的需要,又有近半數改教了數學、語文等主課,體育只是兼教,教師的專業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學設施嚴重不足

教學條件是學校的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同時又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促進。但許多鄉村學校因對體育教育的漠視,不可能投資于體育教學設施的改善。有的學校連一塊普通的墊子也沒有,更談不上橫箱、踏跳板、體操棒、音像及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還有的學校即使有一些體育教學設備,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學,而只在少有的公開課、比賽課時偶爾亮相一下,其余時間則束之高閣如同文物展覽。

4.教學不規范

不少鄉村教師,尤其體音美老師缺少與外界的交流和借鑒學習,也少有本地區同行之間定期的教研活動,對國內外最新教育動態及先進的教學方法知之甚少,教學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數教師無法勝任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諸如對韻律體操、民族體育等要求感到力不從心;不少人不會備課,缺少教學資源,更無從設計規范的教案,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體育課上教師教得很吃力,學生學得很乏味,單一的教學形式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針對我國鄉村學校反映出來的上述問題,迫切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

1.改變思想觀念,提高對體育教育功能的認識

要改變當前鄉村的體育教育狀況,應首先提高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各級管理部門及廣大鄉村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嚴格執行《課程計劃》,按《大綱》要求實施體育教育;加強提高對體育教育的認識,充分認識體育教育在鄉村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是增強學生身心素質的重要途徑,使學生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正確處理和解決正課與體音美等副課的關系,讓鄉村體育教育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使其真正成為推行素質教育的主力軍。

生活在廣闊農村的鄉村學生,時時處于大自然這一活動大空間內,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城市學生所不及的,一些鄉村民間體育活動更是鍛煉身心的獨特武器。

2.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根據廣大農村體育師資嚴重不足的現狀,為基礎教育輸送人才的各級師范學校應結合社會需求,體現靈活而有針對性的辦學原則,如利用暑假及業余時間函授辦班;縣區中學師范、進修學校利用本校條件開設短訓班,并要求學生除搞好文化課學習之外,加強專業訓練,做到多能并兼;此外,縣鄉也可利用假期時間聘請教師,有組織地挑選鄉村學校有條件的體育教師,集中輪訓。在此帶動下,在崗體育教師更應鉆研業務,研究教學方法,讓校園內你呼我喊,你追我趕,處處出現體育氛圍。

3.加強對教學設施投入,有計劃地開展體育活動

上一篇: 設備維護研究論文 下一篇: 愛護環境保護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图 | 日本性爱一二三区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视频 | 亚洲4444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 性色的视频网站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