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5: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景觀設計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1塌陷區生產適宜性分析
2.1.1發展綠地系統以及耕地系統
因礦區塌陷地帶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并且具備一定不穩定因素,故并不適合房屋和道路的建設,所以在進行生態景觀的恢復與再造時,就要著眼于當地自然環境的特色,因地制宜的開展治理措施。首先就是根據市區的風格有規劃的進行當地植物的種植與培養,這樣既美化了礦區環境也呼應了城市主設計主題;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塌陷區進行土地人工改造,恢復其耕種的功能,發展當地特有的農作物,既為邊緣帶的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經濟來源,又提高了人均耕地面積;最后,適當的開展養殖業,拓寬發展平臺。
2.1.2進行產業景觀的規劃
資源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往往為了完成生產目標、贏得更高的經濟效益,要求員工加班。長期的高負荷工作,使工人身心受到影響,不但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在作業過程中會埋下安全隱患,嚴重威脅著生命財產安全。而在塌陷區進行適當的景觀設計,可以為緊張工作的工人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有助于他們緩解疲勞。
2.2塌陷區景觀再造地質條件分析
研究資源城市邊緣地帶地質真實情況,以邢臺煤礦為例:地礦邢臺地質工程勘察院研究和評測了研究區的地質,并分析了該地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該地區擁有70~105m的標高和4%以下的平均坡度,基本上都屬于比較平坦的地形;開采活動大部分都集中在該地區的西部,頻繁的開采對地質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而東部地區只擁有少量開采工程,所以地質環境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但是相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狀況較好,也就是說采空塌陷區的地質災害在西部地區比較嚴重,在東部地區相對輕微一些。通過1996年和2004年這兩年的該區域地形圖分析,可以得出塌陷前后的地形數據,發現地面塌陷最為嚴重的地方已達到了7.4m的深度。我們根據開采年限將塌陷區劃分為了三個區域進行系統、整體的研究分析,將開采年限在5年以下的區域定義為Ⅰ區,由于開采年限較短,具有繼續塌陷可能性最大,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地質災害,不適合建設項目的開展;我們將開采年限在5年以上的區域定義為Ⅱ區,但是如果該地區開采年限不足10年,則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塌陷可能,也不適合建設項目的開展,而開采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區域,雖然也存在塌陷的可能,但是幾率較小,一般情況下能夠滿足物流和市場等項目的建設要求;我們將下組煤不再進行開采的區域視為Ⅲ區,這部分區域幾乎沒有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通常情況下可以開發多種工程項目。
3邢臺市邊緣帶塌陷區生態景觀設計研究
3.1進行倉儲物流和市場用地設計
根據設計規劃,將此地區開發成為了龍崗鋼材城、建材城和物流園。其中在邢煤電場路的北面以鐵路為軸線,東西兩側分別為建材城和鋼材城,鋼材城以南是邢煤路,以北是南三環,用來儲存鋼材和運輸鋼材,該園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滿足鋼材存儲和交易的銷售區,第二部分是商務中心,第三部分則是中心公園。建材城的南面是邢煤電場路,北面也與南三環相鄰,用來各式各樣的建材的存儲和交易,該園區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經營區,第二部分是展示區,第三部分是物流倉儲區,最后一部分是商務中心。除此之外,還設計構建了龍崗物流園,其西面與西北留村接壤,東面是邢臺煤礦,北面臨南三環,主要作用是促進當地物流產業和工業的發展,由四部分組成:物流園區、商品集散區、物流加工區以及服務于物流產業的配套區。
3.2規劃綠地景觀———“四園兩帶”
對于規劃綠地景觀,不僅要考慮景觀和生態因素,還要做到以人為本,使得生態環境得到整體提升。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將建筑規劃在塌陷情況趨于穩定的區域,而建筑周邊不穩定的地方則用來建造公園綠地,也就是所謂的“四園”,然后根據現有道路規劃,沿南三環和鋼鐵路兩側建造綠地景觀,即常說的“兩帶”。以形成“斑塊”和“廊道”相結合的生態景觀。
3.3保護農業生態景觀
在塌陷區,一般情況下都存在著擁有塌陷隱患的區域及劃撥到開采范圍的區域,在這些區域我們會構建農業生態景觀。以邢臺礦區的塌陷區為例,它被大片的園林和耕地環繞,這些資源均能夠修復其農業生態系統,如果政府給與資金支持,則生態恢復的程度和速度將會大大提高。
3.4進行塌陷區邊緣住房建設
濱江路以西基本上屬于塌陷穩定區,通過南水北調管理機構的認可和批準,我們以南水北調干渠為軸線,于其東西兩側建設居民住宅,即東西兩個金牛集團陽光苑小區,再加上李村居民區,這個區域形成了較具規模的居住區,妥善安置了因為土地塌陷而需要搬遷的居民。
我國古人認為,風水理論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也就是自然環境的運動和變化規律,采取順應自然、符合自然之道的居住與生活方式,就會獲得人生的和諧美滿與平安快樂。中國是禮儀之邦,一向講究“和”,凡事追求吉利,生活期盼持久祥和,所以,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是以“和”為貴,追求和諧美滿。而風水理論就是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認識理解并人為地加以控制、迎合、引導、利用,從而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質量,保證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這是人類世代不懈追求的生存目的,也是人類生存文化的根基。因此可以說,風水景觀實際上不僅具有樸素的生態思想,也是一種附帶了人類環境意識和活動形態的文化景觀。文化背景是景觀環境形成與變化的重要因素,尤其表現在人文景觀環境上。景觀環境的形成與其所處文化背景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文化塑造景觀,景觀又反映著文化。中國的景觀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的風水景觀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特色。風水理論既是中國傳統景觀文化的表達,也是中國特色景觀的最基本的要素及文化淵源,具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意蘊。
2.中國傳統建筑與景觀環境中風水布局的生態思想
在我國諸多傳統建筑與景觀環境的設計中,人與環境常被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建筑和環境是和諧共生、榮辱與共的,個人的興盛與衰亡與其所處環境的風水布局密切相關,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樸素的生態思想。安徽歙縣宏村的景觀規劃和人工水系,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觀。宏村水系由兩處水源形成,即地表水與地下水。不僅在理論上遵循了中國古代的風水法則,在實際的運用中也顯現了非常科學的一面。村內的月沼和村外南湖形成了“陰陽”二水,這兩個水系互為補充,相互調節,使宏村的供水系統保持在穩定的狀態,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澇災害,又可以保證水質潔凈。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而世代居住宏村的汪氏家族,歷代人丁興旺,才人輩出,與這良好人居環境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二、風水思想具有現代景觀生態學的內涵
中國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這一思想恰恰包含了現代景觀生態學的內涵和設計原理。現代景觀生態學思想強調要以自然為本,與自然和諧共生,以有利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風水景觀格局,講究選擇合適的自然環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共生共榮,實際上是對景觀生態學理論的具體體現。風水理論的理想景觀是“藏風納氣”,意即尋找生命之氣,存續生存能量。這種有生氣的居住環境應該是:避風向陽,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生機盎然之地。這種風水景觀也可以通過利用人工造景,規劃設計出水景方位、水勢大小、水流方向,同時有機規劃和利用居住區道路分布和走向,以達到風水學中的理想山水區位環境,使人在其中可以產生各種有益的物理、生理、心理效應,思維清晰敏捷,身心愉悅健康,創造力也格外活躍。風水理論認為,住宅室外環境的規劃與設計是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摹本來構建的、人為形成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將自然因子運用到人為環境之中,適應自然環境,改造自然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居住區景觀是一個整體概念,包括住宅建筑、環境、道路、交通、給排水系統,是一整套的環境與場地的設計,和建筑的概念不同,和園林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因此,運用傳統的風水理論進行居住區景觀設計,將傳統景觀文化與現代景觀設計有機結合,就可以營造出自然、宜人、生態的居住區景觀環境,以期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風水理論所蘊含的生態設計思維
風水理論的本質是協調人與所處環境的關系,即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對于人居環境的建設,風水理論認為,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順應天道,以自然系統為本,構建人工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與發展,人們對全新的技術手段目不暇接的同時,困擾人們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接踵而至。近百年來,科技的進步似乎讓人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人類的生存環境卻日益惡化,工業與技術革命的惡果觸目驚心,這一切使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觀念被深刻反思,西方原有的機械自然觀正逐漸向有機自然觀過渡。而東方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國的文化世界觀中的自然生態思想和景觀文化理念,被重新認識和詮釋,明確了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關系。從歐美的“都市美化運動”到奧斯曼的“巴黎改建”,再到霍華德在《明日的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園城市”,都表達了人類與自然一起和諧發展的渴望。人們將目光轉向秉承“有機自然觀”的東方,探索中國風水文化的潛在價值。中西方設計者將風水文化及其核心思想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試驗性的嘗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在美國的景觀建筑師中,賴特是最早提出“有機建筑”這一思想的,他設計的“流水別墅”是表達“有機建筑”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有機建筑”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學。“道法自然”是這一思想的核心內容。賴特的“有機建筑”思想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外結合,內部與外部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內部即是外部,外部即是內部。簡單來說,就是有機建筑本身自然地存在于環境之中。流水別墅如同從地底自然生長出來,渾然天成。建筑、空間和環境相輔相成,依照自然的啟示行事即是“道”,注重各要素的聯系,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萬物皆有本源。在材料的選擇上,因地制宜,選用當地的材料,且所選材料的使用忠于其原本屬性。這也體現了設計師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與尊重。賴特認為:“建筑和其他自然要素一樣是平等而有生命的,建筑是不能與一定的生存環境割裂而單獨存在的。”這也表現出賴特對于道家“有機”與“和諧”思想的認知與追隨。風水理論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學問。若能從科學的角度去評析,以現代科學的方法提取其合理成分,摒棄其糟粕,這一古老的文化理論將會重新煥發青春,對當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發展也將助力非凡。
四、風水設計符合我國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特點
近年來隨著大量的城市改造的進行,設計師們對風水理論也進行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將風水理論運用到居住區的選址及布局中。雖然現代建筑以高樓大廈居多,少有山谷圍繞、河流穿越,但也可以不失章法,將傳統的風水理論運用其中,達到景觀宜人、居住舒適的目的。在現代的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與設計中,具有風水格局特點的景觀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這是因為,風水景觀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人居景觀哲學,又符合人對景觀環境的審美要求,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行為特點。現代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中,常引入風水理論以實現“依山傍水”的格局。例如,可將高大的建筑安置在小區的北部,以阻擋強勁的寒風;水景可人工引入,形成明堂;居住建筑常以綠地所環繞,以阻擋來自于街道及以外地區的煙塵與喧囂。通風和采光是人們對居住建筑最基本的需求,亦是風水理論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居住區內的建筑可以平行布局或自然錯落來實現通風和采光的需求。小區內道路的設計應曲徑通幽、彎曲有情,以達到藏風納氣的效果。植物的配置方面多選擇鄉土樹種并與外來植物相結合,可使之生長繁茂景色宜人。傳承“風水”文化,繼續發掘、研究風水理論,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會創造出更加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風水理論中所說的風水景觀格局和形態,從本質上講是人們追求安全需要的心理反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的人性化以及對人們心理需求的滿足等觀念,越來越受到景觀設計者的重視,他們開始研究人們的居住喜好、行為心理以及環境的影響,并盡量通過設計來實現人與景觀環境的和諧互動。由此可見,認真發掘中國的風水文化景觀內涵,深入理解其景觀文化思想,會為現代景觀設計注入新的生氣。
南昌市位于東經115°27′~116°35′,北緯28°09′~29°11′,地處江西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南岸。冬季溫暖濕潤,夏季高溫多雨,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17.7℃,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mm,年平均降雨日為147~157d,年日照時數1723~1820h,年平均無霜期251~272d。地形以平原為主,總面積7402.36km2,其中水域占29.8%,全市水網密布,玉帶河、贛江、錦江、撫河、潦河縱橫境內,湖泊眾多,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嵐湖、瑤湖等數百個大小湖泊。
1.2南昌市主要濱水景觀調查
1.2.1漁舟灣濕地公園。公園景觀的設計以自然式設計為主,充滿野趣,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結合景觀生態學原理建設包括木棧道、棧橋等交通設施,以滿足游人對親水性的需求,生態濕地的建設主要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濕地植物實現,主要有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梭魚草(Pontederiacordata)、睡蓮(Nymphaeatetragona)、水蔥(Scirpustabernaemon-tani)、花葉水蔥(S.validus)等,植物種類豐富,其中濕地植物約有50余種,充分體現了濱水區域的自然美景(圖1)。漁舟灣公園的植物配置以物種豐富、群落組團景觀優美為特點,充分體現了以河湖為主的濱水公園景觀的生態多樣性,沿水周邊豐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給人以清新自然的視覺感受。陸地上的植物以常綠喬木為主,配以觀花的小喬木及灌木,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觀。
1.2.2象湖濕地公園。公園以鄉土樹種為主,并引進適應性強、富有特色的優良物種,打造南昌特色濱水區域景觀。據調查象湖濕地公園內有濕地植物5萬多株,主要有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魚草、蘆葦、黃菖蒲、千屈菜、睡蓮、荷花(Nelumbonucifera)、水蔥、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等,在凈化水質的同時,著力營造了一個和諧的濱水濕地生態自然景觀(圖2)。象湖濕地公園濱水區域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運用生態的設計方法,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景觀意境,并通過合理的自然式駁岸運用,形成生態駁岸與植物結合的生態群落景觀。
1.2.3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公園位于艾溪湖的東岸,該公園在設計過程中,遵循自然,很少有人工較大的干擾現象,展現的是一處自然式濱水景觀,公園內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觀,在適當的位置,增加木棧道、廊亭等,給人們提供一定的親水空間(圖3)。公園內豐富的植物資源是其特點之一,其中栽種的喬木約有5萬多株,現種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濕地松(Pinuselliottii)、楝(Meliaazedarach)、剛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120余種。公園現有濕地濱水景觀在植物選擇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單一性,植物的配置形式較為生硬,缺少有機的組合;不注重觀花、觀葉的生物習性,配置形式較為簡單,缺少錯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對于植株的大小,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學考慮;對于水生植物的觀賞風格統一缺少考慮。
1.2.4玉帶河。按照生態設計的總體改造思路,結合河道現有地形,進行了河面的拓寬、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節流等各種措施,最后通過注入優質水的方式,使整個河道的的污染問題得到了改善,水的質量明顯提升,為生態景觀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對玉帶河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拓寬了河道,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m,通過淤泥清理、管道鋪設、景觀設計等各種措施在玉帶河兩側形成了一個生態的天然駁岸,并實現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時原來臭氣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實現了舊貌換新顏,展現出桃紅柳綠、充滿魅力的河道景觀,成了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標志,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閑娛樂場所,帶動了沿河兩岸的商業經濟發展。玉帶河沿岸保留了10m以上的綠化帶,種植的植物有40多種,沿線建了多個休閑公園及文化廣場,修建亭臺樓閣,放置園林小品及雕塑,并配以多種燈飾,打造了多樣的濱水濕地景觀。
1.2.5青山湖。設計主要通過淤泥清理、鋪設管道等措施,對污水進行截留,青山湖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并在沿青山湖兩側建立了景觀帶,保證兩側喬、灌、草結合的景觀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閑、娛樂、運動的公共開放空間,吸引了周邊眾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很多外來的游客也慕名而來,欣賞青山湖獨特的濱水景觀(圖5)。青山湖兩側植物種類豐富,物種多樣性高,不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垂柳(Salixbabylo-nica)、銀杏(Ginkgobiloba)等大喬木,還有櫻花(Prunusserrulata)、紅楓(Acerpalmatumcv.Atropu-ceum)、碧桃(Prunuspersicavar.duplex)、龜甲冬青(Ilexcrenatacv.Convexa)等小喬木和灌木,物種多樣,群落穩定,植物景觀豐富。
1.3南昌市主要濱水濕地景觀評價
根據南昌市主要濱水景觀的現狀、性質和作用,將現狀評價分析分解為生態功能評價、美學功能評價及服務功能評價3個基準層,生態功能評價分為物種多樣性、植物群落穩定性兩個指標層;美學功能評價分為觀賞特性多樣性、色彩與季相變化和景觀層次豐富度3個指標層;服務功能分為可達性一個個指標層。通過分析、比較,形成一個多方面的景觀評價體系(表1)。
2南昌市濱水濕地景觀生態設計方法
2.1合理開發,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其他景觀元素,綜合考慮,合理開發,實現濱水濕地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在充分了解濱水區域的現狀和整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研究濱水區域與周邊環境的相互關系,針對具體的濱水區域,制定出合理的開發利用建設方案,以自然為師,減少盲目的人工造景,避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境,盡可能的反映出濱水區域原有的生態景觀面貌。
2.2合理利用植物,構建生態群落穩定的植物群落是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濱水區域作為一個特殊的、具有交界特點的地段,其復雜的生境和物種的多樣性,為植物群落的構建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可營造出大面積的生態水域,為水中及岸邊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地,維護整個濱水區域良好的生態系統。
2.3打造生態駁岸,回歸自然通過模仿自然打造生態駁岸,運用其可滲透性,維護駁岸的穩定,防止水土流失,將水域自然的過渡到陸地上,使水陸之間的水氣交換暢通,創造一個良好的穩定生態環境,為濱水區域濕地植物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境。
2.4空間的合理營造針對設計的主要目的,進行合理的空間劃分[6]。設計之初,確定使用對象的群體、年齡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響空間劃分的因素,根據場地的現狀環境,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與設計,保證設計的合理性。
二、校園的生態環境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有六十多年歷史的老校園,環境設計應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花山作為校園自然植被的保護地,也作為動物的棲息地,應將人為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腳下四周作為花山保護緩沖區以減少人為干擾;花山環山路作為廊道設計,道路兩邊行道樹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蘭、麥冬、沿階草、玉簪等,豐富植物景觀。在核心區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注重植物景觀的自然設計,喬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紅花繼木、雪松+合歡+草坪等,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2.以人為本
學生和教師是大學校園環境使用的主體,校園環境設計應滿足他們的需求。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園活動,舒緩學習壓力、減少人際爭執、避免社會焦慮等消極行為。以人為本要求校園環境設計創作優美的視覺感受,舒適的交往空間。優美的視覺感受體現在豐富美觀的植物景觀,造型新穎的景觀小品等。舒適的交往空間則要注重空間的邊界處理、環境的空間導向和環境的視覺層次。
3.系統設計
校園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校園生態環境系統設計體現在校園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和諧;校園內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各個活動空間與整體環境的協調。
4.動態發展
高校校園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校園的規劃設計是一個循環的動態過程。近期的建筑相對集中和密集,為今后發展留下空間,未來的環境設計應與原有空間恰當銜接,同時避免干擾原有功能區的空間環境。
三、校園生態環境規劃模式
1.校園植物生態設計
(1)豐富的植物群落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應創造豐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應順應地形的起伏變化,在地形高處種植生長速度較快,冠形優美的高大喬木;地形低洼處種植長勢較慢的喬木或小喬木使其形成連綿起伏、有疏密、有閉合的植物空間。植物空間有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開敞空間可用低矮的植物進行圍和或半圍和。半開敞空間次之,私密空間可用高的植物圍和。
(2)創造季相景觀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還應創造季相景觀,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賞,四季常綠。如由云南黃馨、桃花、白玉蘭、紫玉蘭等組成的春季景觀;由紫薇、合歡、木槿、荷花等組成的夏季景觀;由桂花、紅楓、銀杏、烏桕等組成的秋季景觀;由臘梅、雪松等組成的冬季景觀。季相景觀也體現在植物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時間序列上動態的變化,校園中可種植秋色葉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園植物景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3)體現校園文化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還應體現校園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德,用蘭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堅定等。帶給學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園道路系統規劃
完善步行系統,減少汽車尾氣、噪音。人車分流、互不干擾。在校園入口設置臨時停車場,禁止出租車進入校園。增加花道、綠道設計,道路兩邊設置休息座椅、展示欄等景觀小品,創造舒適宜人的道路系統,使道路成為景觀廊道,不僅可以休憩、還可以欣賞周圍的美麗風景。
3.校園景觀小品生態設計
(1)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
校園景觀生態環境設計中可將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起來,體現生態性,如花架、花缽、帶種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種植紫藤、凌霄、地錦等攀援植物,形成豐富的林蔭空間。校園廣場、道路兩邊、路燈上等都可以放置花缽,花缽內可種植矮牽牛、吊蘭、常春藤、三色堇等,為校園環境增加生動的色彩。座椅的種植池中可種植美人蕉、桂花、紅花繼木、蘇鐵等植物。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不僅豐富景觀,也帶給人們更多的愉悅體驗。
人與自然環境之間不可分割的依賴關系。本文通過研究如何在生態景觀設計中如何融入人文元素的設計方法和要點,逐步探討適用于當今生態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設計步驟和設計要點,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深化人類對于生態景觀設計的認識,提升其價值。創造一個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和時代性、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設計。
一、景觀設計及生態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是一個多種文化學科交融的應用學科。景觀設計具有主客觀的雙重性,包括具象的生態形式和抽象的生態形式。景觀設計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它還在尋求一切生命的和諧共存關系。
生態景觀是把景觀設計的觸角延伸到生態的層次,把景觀設計作為改善和改造自然環境,提高人類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的手段并形成生態的景觀效果。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實踐意義和學科的交叉影響,更主要的是這種景觀設計的廣泛性、科學性,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態景觀。
生態景觀設計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的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生態景觀設計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多為景觀,包括自然生態景觀、經濟景觀、人文景觀等格局、過程和功能的多種藕合復合生態體。它不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觀,還包括了無形的系統之間的生態聯系。它強調人類生態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系統結構和功能之間的有機結合。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關聯,以及天、地、人之間的融洽性,倡導“科技、生態、景觀、人文”的共同主題。生態景觀設計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為目的,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將原始、天然、趣味的大自然環境引到城市建設中,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能夠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
二、生態景觀設計中人文元素面臨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我國城市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但是也可以看到,不少城市和地區,由于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對城市特色的保護,破壞景觀也是十分嚴重的,值得引起高度重視。人文元素主要面臨問題:
1.建設性的破壞。由于認識的偏差、措施不當,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在舊城改造中,由于許多城市沒有重視歷史街區的保護,使得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在經濟發展大潮的沖擊下遭到破壞,破壞了歷史古跡,導致有些歷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韻味。周干峙院士對這種現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名為新思路、新風格,實為對本國文化的無知,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的表現”。另一個奇怪的現象是,拆掉了不懂得真古跡,卻又拼命地熱衷于建造假古跡。假古跡既不代表古代文化,又不代表現代文化,將一些人文元素瀕臨滅絕。
2.改善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
3.要加強法制保護。對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強法律保護。因為文化遺產是最稀缺資源,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再造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價值是難以用金錢來估量。因此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來加強對遺產的保護。始終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僅包括文化元素本身,而且還應涉及周圍自然景觀的保護。
三、生態人文景觀設計中人文元素的融入思路
1.生態人文景觀設計方向。自然觀光旅游開發:群植古銀杏觀覽、孤植千年古銀杏觀覽、野生動植物景觀。民俗民風展示山地景觀觀覽、茶園、田園風光、歷史文化觀光產品:古樸幽深的古祠、民俗民風博物館、古樸民居、摩巖石刻、尋找英雄足跡、野戰活動游戲。休閑度假旅游產品:農家樂、民俗民俗風情展示、休閑垂釣、山地野營、山地運動、山地休閑。山寨綠林療養產品:山寨療養、山地綠林度假、山地綠林保健。
2.生態建設措施。注重生態自然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保護現有自然環境,荒山荒地應抓緊實現以森林覆蓋為主的綠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林地面積,做好造林,撫育工作,使地形地貌不受到破壞,山石水體不受到污染,動植物生長不受到阻礙,生態系統平衡不受到傷害。例如,在山體上種植一些茶園,既可以傳承茶文化,也可以保護生態自然資源。總體目標:藍天碧水,林深草密,清新自然。注重水體資源與環境保護。水質治理是切入點,水體質量一旦遭到破壞,其凈化的代價往往非常大,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也將形成最大障礙。例如,通過在水體中種植可以凈化水體的藻類,放養魚類,既可以開發成為休閑垂釣中心,也可以保持水體資源環境的平衡發展。在旅游景區和瀏覽道路的景觀范圍內,嚴禁開采山石,要保持山體風貌的整體性和觀賞性。采用:“游住分離模式”,最好還要在山上建各類接待設施。
3.人文元素及其環境保護。保護人文社會資源。注重保護民俗民風博物館:如氏祠等幾個姓氏的的幾十本草族譜、族規界碑及期修祠紀念碑。保護當地鄉土民情,其中古樸民居、居民的生活活動方式,也是生態旅游景觀中被觀賞的對象,是景點。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內涵,組織專門機構,專人,分門別類進行收集整理歷史文化與民眾資源、編輯、出版相關文化、民風民俗、民間藝術、人物詞典、小說使其成為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即可提高旅客的探迷,探知興趣,同時也是提高旅游區文化品位的需要。
傳承文化典故。以當地農耕文化的石磨,水車,風車,織布機等古老的勞動工具,作為風俗風情展示,傳承農耕文明,發揚當地風俗風情。“五老樹”、“銀杏至尊”等神話傳說的典故,通過摩巖石刻的生態景觀設計方法,傳承銀杏谷文化,發揚中國傳統。
嚴禁毀壞文物,杜絕人工建。設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狀況。入口大門的設計、雕塑、小品的設計以千年銀杏村的銀杏葉為設計元素,將現代的大門、雕塑,通過融入人文元素的設計方法,設計成為既生態,又具有人文元素的生態景觀設計。
【參考文獻】
2園林景觀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定義的角度來講,園林學科指的就是一門具有協調經濟、社會發展以及自然環境等關系的科學與藝術。而對于現代風景園林學科來講,其主要是由傳統園林學、相關的城市園林綠化以及大地景觀規劃三個主要方面所組成的。在我國,園林作為一個學科的形式已經具有相當長時間的發展歷程。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國至少有100多所高校都相繼開設了園林專業,但在園林更加欣欣向榮發展的背后,隨之而來的便是隱藏著的種種矛盾與危機。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的專業素質不夠高。在現在教學制度不斷改革的形勢下,部分高校往往將大量師資以及學生的教學、學習時間,都集中地安排在了對重點學科的學習及其他研究上,而將很多園林以外的基礎學科只是簡單的作為設置、調配。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形成一種不好的教學結果,其主要不足就是雖然學生在園林基礎方面的知識、園林方面的技能進行了深入研究學習,但是,作為園林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并沒有對和園林密切相關的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學科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或者是學習等問題,這也是很多大學生出現專業素質普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園林景觀設計教學中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策略
(二)國內的發展與探索
在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以及在發達國家的影響下,我國的農場旅游業發展很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將鄉村旅游作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選,這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睞。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到1997年之間,我國涉及觀光農業的投資多達3O億元。目前,全國農場旅游每年接待人數超過3億人次,總收入超過400億元。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地區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國旅游收入總額的11.6%。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鄉村旅游業發展尚存在著一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該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合理規劃,結合農業生態園區旅游景觀設計系統,以“農耕文化”,為主線,強調景觀的生態性和文化性。使農業生態園區景觀成為農業產業的門戶,為游客提供生態、綠色的開放空房間。本文通過生態園區景觀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主要解決農業生態園區的景觀設計中的一些問題。第一,如何將農業產業產品與農場旅游結合在一起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農場景觀。第二,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態特色的“農耕文化”。
(四)農業生態園區旅游景觀設計理念
農業生態園區景觀設計不同于一般的風景名勝或綜合性公園,它是一個多方面理論的的融合體。生態農業園區的開發是基于農業產業的科學本質和旅游觀光的經營本質,需要相互融合,生態農業園區的開發往往以封閉的農園和開放的景區作為建筑載體,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閉的和區域的開放相輔相成,形成旅游體系,并以農園為核心和重點;作為生產基地,生態農業園區必須遵從科學性,具有產品生產功能;而作為旅游園區,又必須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滿足人們視覺親歷和心靈感受。所以園區的景觀設計是關鍵點。在進行生態農業園區的景觀設計時,應從多方面理論研究入手包括園區的功能、產業結構、景觀美學、景觀生態以及可持續發展等。
(五)農業生態園區旅游景觀設計實踐
1.項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處武漢市東西湖西北部,北與孝感市隔淪河相望,西于漢川市以漢北河為界,東與東山農場接壤。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有規劃已滿足不了農業生態園區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編制一個更科學合理的規劃來引導辛安渡農場的建設與發展。辛安渡農業園區最大的特色是土地為國家所有,這大大提高了規劃設計的可實施性。除此之外,辛安渡農業園區的對外交通聯系十分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107國道由南向北穿過場域西部,擬建的杭蘭高速公路將由東向西穿過場域南部,連接湖北省東西部的漢渝鐵路由南向北穿過場域東部。辛安渡農業園區地勢平坦,氣侯適宜,水源充足,為發展種植、養殖等多種農業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資源。
2.總體評價及改進建議
如意集團是一家專門從事新特優果蔬、食用菌等農副產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種植、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集團以高科技工廠化、規模農業產業化為先導;以綠色無公害果蔬、食品為紐帶;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產加銷、農科游于一體;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經濟企業,是綜合外向型“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團始終秉承“科學創新、服務敬業、倡導綠色、促進生態”的經營理念,用實際行動詮釋“綠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業文化內涵。在發展中中農業生產是主體,而飲食、娛樂等等項目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同時成為集團的優勢項目。通過分析表明集團正處于經濟發展不可多得的契機,前景廣闊。如意園林現有的景觀完全不能滿足企業發展,景觀改造勢在必行:將單純的觀景功能轉向集觀賞、娛樂、互動等多功能與一體的綜合功能,并加入計算機技術。以農耕為主線,將企業文化融入整體設計,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觀。創造多樣化的游覽項目,提供更為豐富的農耕體驗和休閑娛樂項目。提升服務功能和配套設施。滿足外來游客的需求。
2.城市化生態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的類型與原則
第一種是原生植物景觀,原生植物景觀強調的是生活在自然條件下的植物,通過園林設計將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為原生植物的存活幾率一般會超過在人工養植的條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園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們的生存方式就較為簡單;第二種是人工植物景觀,這種景觀指的是,由于現代化建筑過于發達,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漸減少,資源變得匱乏,由此,對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進行人工設計,建造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植物景觀,在這種人工景觀中的植物幾乎全都來源于人工種植;第三種是自然恢復景觀,自然恢復的景觀以原生植物為基礎,結合人工植物,對于當地的環境進行恢復,有效地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空間。除此之外,在進行生態公園景觀設計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生態化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其一,以“綠”為核心,這個綠是建立在綠色的植物基礎上的,“綠”字代表陽光、健康、和諧,無論是對于生態、社會、經濟、這種“綠”都會產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種性質相互結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藝術性、科學性等方面,由于現代我們的生活的發展腳步太快了,人們很難找到靜謐、舒適的環境去放松自己,尋找靈感,這種生態化的景觀設計就能夠保證讓人們有回歸自然的感覺,在景觀設計中要時刻考慮地理氣候、土壤條件、降雨量風外界環境因素,利用科學的設計原理來滿足人們對于生態公園的需求;其三,對植物的情況進行詳細的的檢查,在進行設計前,一定要對該地區的植物進行健康狀況的檢測,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結合景觀生態美的理念,營造公園植物的和諧氛圍,在城市生態化公園景觀建設過程中不僅要是現各個植物形態的協調性和統一性,還要考慮整個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還要展現植物的生機感,體現出自然環境的活力,給整個設計增添了節奏感與律動性。
3.城市化生態公園的景觀設計方法
生態植物景觀公園主要之以植物為主打,人工的相關設施作為輔助,建造有沒宜人景象。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植物的不通過色彩進行搭配,還要滿足植物的生長要求,將景色與建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設計者想要的效果。設計過程中可以利用時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韻味,植物的萬千變化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讓人們感受到四季的明顯變化,還豐富了整體畫面;利用植物景觀塑造詩境,從古到今,美麗的植物都會給世人帶來無數的創作靈感,留下許多優美的篇章,讓后人有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觀來改善生態環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對于凈化空氣起著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夠合理的進行配置,就能夠達到很好的凈化作用;植物與個建筑相結合,在公園里有植物必定會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襯,使各個部分相輔相成。
4.城市化生態公園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意義
具有一定的環境效益,生態公園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環境,植物除了能夠凈化自身還能夠吸取周圍的二氧化碳,通過自身的作用調節身邊的水體、土壤、空氣的質量;其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一定程度上凸顯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圍居民的的舒適指數提高了,成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環境。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 stylist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requires landscape design must be fully thought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t shows the landscap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訴求愈加強烈。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已經走出了單純設計圖紙的桎梏,而是在設計時,體現出對生態發展、物質能源、環境維護等多方面的考慮。甚至有的時候,設計師把追求生態的和諧統一放在了園林設計的首位。
1生態設計理論發展變革
生態設計理論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環境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水文生態學等、植物生態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現代生態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使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獲得了長足進步,并且對大范圍景觀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該注意將景觀美學同生態科學技術緊密結合起來,使園林景觀具備良好的生態效應。
上世紀70年代前,生態學主要研究物質流和能量流,景觀設計著眼點在空間結構,二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這種狀況直到80年代,才隨著對景觀生態要素和功能結構等方面的研究,才使得二者之間的結合方面的研究快速發展起來[1]。
生態學和園林景觀設計間的結合,使得對于景觀和土地、生態系統和空間等要素達到了良好的美學效果,形成了景觀生態學。此外,景觀生態學在對系統進行構建時,無需對外部細節進行全面了解,只需在基本的格局內進行操作即可。這種對于跨領域和整體的研究有效避免了傳統都市景觀的局限性,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2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
2.1生態設計理論的基本要求
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對藝術、科學和社會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必須對這些要求全部要考慮到,缺少了任何要素,園林設計方案就缺少了應用的生命力。因此,生態設計理論必須貫穿于園林景觀設計的全過程,才能保證良好的設計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講,設計師的工作已經轉變成為幫助人類尋求良好的戶外活動空間、合理利用土地或其它自然資源。生態園林設計要求必須體現出對于自然的尊重和維護,這是現代生態設計理論中的基本要求。特別是景觀設計和人必須體現出和諧統一、相互協調、相互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人必須成為生態環境的一部分,而不能作為自然的對立者而存在。
2.2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
生態景觀設計不能簡單的歸結在“設計”或“自然”上面,而應該注意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完美的設計師,應該摒棄硬性的設計,追求充分挖掘自然的潛力,并且根據環境的條件來改變設計方案,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比如,在設計時,設計師應該充分利用環境的現有材料和條件,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尊重環境原本的意境。
一般情況下,在園林景觀設計時,設計師只要采用了一種或幾種生態設計方案,所設計的作品都可被稱為生態景觀園林。設計師應該因地制宜,在園林設計時體現出自身的生態理念,如,有的設計師希望在園林內實現雨水的循環再利用,有的設計師喜歡實現園林內的“零污染”排放等,這些都能體現出設計師對于生態理念的追求[2]。
2.3人與生態園林景觀間的關系
目前,在生態園林設計領域,存在一種錯誤的看法,就是認為在園林內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就是園林生態的體現。殊不知,這些植物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進行維持,這同生態設計理念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設計師在設計時,應該盡量尊重園林所在環境的當地物種的地位,盡量減少引進外地物種。從生態學角度上看,當地物種經歷了萬萬年的演變歷程,其對自然的功效是外地物種所無法比擬的。并且,本地物種對自然的需求是比較小的,且能夠與周圍環境達到完美的協調統一。因此,設計師應在園林內營造一個可以循環再生的生態系統,大至一片森林、一片水域、一片濕地,小至一個池塘、一條小溪,都可以被塑造成一個生態系統。其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整個系統內的能量流、物質等實現動態的平衡,同時還應和周圍的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互動聯系[3]。
生態系統的和諧統一的目的是滿足人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特別是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這種需求尤其顯得更為強烈。由于人的影響和活動始終貫穿于園林設計的全過程,使得人的活動時間、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對園林景觀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在對城市風景區進行土地整體規劃布局時,應該首先保護規劃區內的生態林地、歷史遺跡等。同時,對土地資源結構進行調整,使之符合規劃區內的土地模式和類型體系,彰顯風景區的自身特色,逐步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土地資源。對規劃區內與設計風格不相適應的建筑必須予以拆除或搬遷,并對林地和園地進行改造。此外,還應充分開辟山谷等地形,提供給游客野營的場地。對于社會用地應該盡量集中發展,確保風景游賞用地的需求。
人天性是貼近大自然的,這種對大自然的喜愛又集中體現在了對于各種植物的喜愛。因此,在生態景觀園林設計時,必須重視對植物的設計和布局,并且,還要保證景觀內所有植物能夠獲得良好的生長環境。設計師可以憑借植物的生態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點,設計景觀內的植物群落,保證景觀和植物群落能夠協調統一,實現植物群落的穩定和有序生長,發揮生物多樣性的最大效益。比如,很多設計效果良好的風景區,就是通過將植物群落按照其特點,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古建園林區、風景林景區和彩色葉林景區等部分,從而保持了植物群落的節奏變化和色彩層次,實現了景觀群落的引人入勝。這對保持景觀區的生態效益,實現良好的旅游效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3結語
現代生態學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是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日漸重視和回歸大自然愿望的不斷迫切,生態設計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領域必將得到高度重視。本文介紹了生態設計理論的發展變革,從生態設計理論的基本要求、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人與生態園林景觀間的關系等三個方面,對如何促進生態設計理論和園林景觀設計的融合進行了探討,希望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前言
長時間來,傳統河道將工作重心放在航運、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卻忽略了生態功能。這類做法的缺點是隔斷了生物活動,很容易影響河道生態環境。剛性護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較大,勢必會破壞周邊環境。因此,在河道景觀設計與規劃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學層次,而是設計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態、綠化綜合一體的河道景觀環境,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
河流環境一直活躍在歷史傳說與人類歷史中,截至當下河流與河流所在的區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點。同時,人類也將大量政治、經濟、生態、科學投入河流管理與利用中。但是我們發現:過量的創新與投入是一種錯誤表現,甚至屬于功利主義,為穩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類將管理集中在河漫灘與河流改造中。因為河流都是相連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時,必須弄清管轄責權與責任關系,同時遵循治理原則,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職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時,必須考慮防洪能力,從根本上確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規劃好河道附近的景觀,對河道生態環境進行改造,這樣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環境、經濟效益的改善。河道作為典型的自然景觀,有很多深淺不一、曲折的姿態,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時,必須尊重河道的自然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保障河道形態,最終設計出和諧、自然的河岸景觀。
(二)生態觀賞
在城市河道景觀設計中,必須注重美感,同時為其設計出具有美感的景觀,盡最大努力為現代市民提供宜居、優美、生態的生活空間。除此之外,在河道設計中,還必須保障生存空間,這樣才能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環境,確保生態平衡,促進現代化持續發展。
(三)親水性與文化性
城市文化應展現出這座城市的思想與內涵,同時這也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體現。在治理城市時,必須滲透城市文化,讓河道擁有良好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特性。而一個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須是自然與人文的整合。親水性則是人類發展的天性,所以必須在河道兩邊修筑親水設備,這樣才能為市民提高觀賞、親近水源的平臺,為其構造出優美、舒適的空間。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
(一)河道工程的整體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應該將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結合河道主槽狀況,借助中間墻將河道劃分成兩個領域,然后再把其中一側堤防與中間墻設置成洪水槽,專門用來行洪;另一側堤防與中隔墻作為景觀規劃地帶,而景觀專門用來蓄水。濱河生態景觀區設置在河堤角偏高的灘地,在修建護灘工程的同時,更好的發揮固堤防洪價值。這種方案不僅化解了蓄水、洪水與泥沙間的問題,同時還設置了蓄水景觀與濱河生態園區,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設計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設計必須迎合河流走勢,適量后退河道暗線,這樣才能為島嶼、河灘、濕地留有足夠的中間地帶,水生、陸生生物才有足夠的空間生存。城市河道與人工開挖都屬于景觀內容,水流較緩,所以在河道平面設計中必須避開筆直與較寬敞的河道,或者結合河道自然趨勢,為其設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時設計出多種河岸線,打造多變、靈活的河道模式。通過研究發現:一條曲折蜿蜒、寬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備更多的自然氣息,它更加活潑、靈活,同時也更適合生物生長。
(三)河道斷面設計
在城市河道斷面設計中,應避免河道中的淺灘與深潭形態,不能讓河床固定,結合多樣的水面,讓河流擁有良好的擺幅。對于河道縱斷面,應形成交錯的淺灘與深潭,這樣才能避免直線橫斷面。在河道斷面設計中,必須整合園林設計理念,為其建成景觀式河道,這樣才能著重突出河道的親水性與綠化功能。傳統駁岸屬于一墻到底的結構,它隔離了水與人,既不經濟也很生硬。現代復式斷面和傳統駁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與經濟。在一般水位上面種植低矮灌木、楊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規水位搭建水平臺,不僅經濟而且美觀;在常規水位之下使用擋墻與護坡。這種復式斷面,不僅能節省投資,還很好的展現了自然、生態與綠色的理念,擁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四)選擇材料和生態護岸
傳統的河岸更多的是剛性護面,地面、河岸、護岸會形成三面光與兩面光的形式。而現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沖刷的過程中,結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與生長狀態,它是符合環保生態要求與自然規律的設計。最近幾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時,工作人員也開發了很多新型護砌材料。具體如:江蘇南京已經開始應用的隨機多空綠化混凝土,它屬于生態環保材料,不僅能改變河岸周邊植物生長環境,還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態護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籠、山石與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質,既能在材料中覆蓋土壤植物,還能避免流水沖刷影響。先在水位較低的區域鋪設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塊石,需要注意的是塊石堆放周邊應自然彎曲,將種植土鋪設在塊石上,填滿塊石間隙。這樣過水后,塊石縫隙就會長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樁、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護岸屬于自然、生態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層進行楊柳、灌木、草皮種植,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護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還必須考慮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空間、時間得到富有個性與藝術魅力的河道景觀,著重景觀層次、質感與季節變化,這樣才能滿足城市氣候特性。
三、結束語
城市河道作為城市建設中變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它不僅能滿足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渴望,還能回歸自然。因此,在現實工作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做好防洪處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欣賞自然給予的美感,這樣才能實現人文、水清、景美、岸綠的城市河道規劃要求。
參考文獻:
[1]湯玉芩.議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偉.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態景觀設計[C].//2013第五屆全國河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20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