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5: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優化環境教育
1、運用對比分析促進環境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通過閱讀材料、地理圖表進行對比分析,可有效促進學生發現環境問題,受到環境教育。如在教學“地球上的水”這一內容時,單從地球上水的覆蓋面積、儲量、水循環方面來看,可以說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當我們把地球上的各種水體按所占的比例用統計圖表進行比較分析,就很清楚地發現其實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非常少,加上人類的污染、浪費,可再生的水資源最終也會變成不可再生資源,從而導致地球水資源枯竭。地球上的水除了儲量有限外,在地球上的分布也是極不平衡的,通過對各地人均占有的水資源進行對比分析,就可以發現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十分有限,華北地區缺水相當嚴重,從而引導大家討論缺水的原因,探討解決的方法,呼吁大家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運用對比分析,學生對地理現象的認識更為深刻,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2、開展交流討論培養環保意識
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也可能存在潛在的危害。環境問題同樣受多種因素制約,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人們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有爭議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交流討論,讓他們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學高中《地理》“新能源”一節時,可結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故,提出“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討論。核電站是全世界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焦點之一,有些學生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廉價、能量密集、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應積極發展核電站;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應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災難性的核事故、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引以為戒,不能忽視突發自然災害對核電站的威脅和來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廢料的威脅,應削減或停止核電發展計劃。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爭論,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核能利用問題的認識。
3、運用多媒體激發環保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對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只運用講述或學生討論達不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電視、幻燈、投影、多媒體課件等形式,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講解自然災害時,可播放洪澇災害、沙塵暴、霧霾等一些形象直觀的視頻資料和新聞報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深刻地體會到了人類破壞環境所導致的惡果,然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分析形成災害的根本原因,引發學生思考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辦法進行防范和治理。多媒體能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增強學生對抽象地理知識的理解,從而將課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環境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我們就可以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感性認識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增強學生環境意識、激發環保熱情的教學效果。
針對我國小學的環境教育,雖然經歷了將近二十余年,但是因覆蓋的面積窄和一些學校的領導也沒有完全真正地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了目前的環境教育問題還未能得到很好的效果。面對小學里的環境教育,有的老師認為是掃地、撿紙屑;也有的老師認為是在街道上對環保進行宣傳;有的老師認為是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實踐活動;有的老師認為是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講解;也有的老師認為是在校園里種草、養花和植樹等。以上的認知不能說不對,但是可以說老師對環境教育的認知還不夠全面。
(二)少數的教師自身的環保知識缺乏
在傳統的教學里面有“重文輕理和重藝輕科”的傾向,因而造成在小學的教師中有一部分的“科普盲”。根據調查的數據分析,對環境教育的知識能有相關方面知識的教師僅有少數的人。目前的大多數的教師存在著對環境知識的整體體系認識不夠,自己的知識面也比較窄,對于知識的有機聯系沒能夠很好的建立,從而讓教師在教學時間的過程中不能科學全面地掌握環境教育的知識體系和準確有效地傳授環境的知識。
(三)在時間和經費上對環境教育師資的培訓不夠
一些學校的領導認為從事環境教育方面的工作,只要具備一定的環境教育的知識即可,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在老師的培訓上。學校領導首先認為對老師的學歷培訓能夠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從而加大學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其次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通過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與應試有關的業務素質。面對環境教育的師資培訓需要落實在紙上。
(四)教育經費的短缺
據調查分析,目前的一些學校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專項經費沒有落實,在教育環境方面的活動經費和必要設備的添置沒有得到保障。尤其一些邊遠地區的學校,教育經費更加地困難,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在環境教育方面的正常開展。
(五)缺少骨干的教師隊伍
由于沒有好的骨干教師隊伍,有的學校即便非常注重環境的教育,但是活動還是無法正常地開展。到目前為止,在職稱的評定和獎勵方面還不明確,直接影響了環境教育老師的積極性,因而也影響到了環境教育老師在學校的地位。
(六)“學校質量”的評價觀影響
九年的義務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一些有名的學校或是民辦的學校采用擇優選拔,無形之中造成了壓力。小學階段是否組辦過環境教育,對升入名校或是民辦的初中沒有太大的影響。相反的,擁有好的環境教育,若果升入名校或是民辦的初中比率有點低,社會上會給出質疑或是否定的評價,也因而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壓力。
二、環境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增強學校領導的環境教育意識
在環境教育的問題上,領導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校的領導雖然不會在課堂上直接傳授環境教育的知識,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引導者。然而,學校領導對環境教育知識方面的態度和認知,直接會影響到環境教育相關活動的開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定期的舉辦“環境教育學校領導班”,使學校的領導充分的認識到環境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另外,可以將環境教育的培訓要求列入學校領導的任職考核內容中,進一步促進學校領導的環境教育的意識。學校領導具備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領先的思想,在環境教育的問題上才可以克服種種的困難,從而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
(二)加強環境教育骨干師資隊伍的建設
對于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環境教育骨干師資隊伍是關鍵。一支具有高素質的從事教育環境方面的骨干隊伍,能夠開展穩定、扎實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骨干師資隊伍作為實現環境教育的基礎,是實現環境教育的目的的前提和有效的開發環境教育的動力,所以對于環境教育的師資力量的建立是意義重大的。
(三)建立關于環境教育的評價制度
環境教育具有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大系統下的一個子系統。小學的環境教育應該屬于小學教育的一項內容,所以教育環境也應屬于教育評價之列。環境教育制度的建立,不僅增加了從事環境教育老師的積極性,也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方面加大了理解。
(四)做好環境教育的基地建設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都存在著環保的問題,所以環境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終身性、全民性等特征。因此因地制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環境教育的基地是學校的重要項目之一。從經費的方面考慮,學校可以與社會上的有關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場地設備來開展環境教育的活動,進一步地推動環境教育社會化。
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已成為物理教學中環境教育和創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結合物理教學過程,適時進行環境教育
根據適合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環境保護教育.例如,“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各種能源,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國能源現狀和未來能源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以下問題,目前能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是環境造成的嗎?節約能源重要嗎?可以開發哪些新能源?它的好處是什么?根據這些問題,讓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教師引導討論,培養學生節能意識的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為人師表,做出表率.注意保護校園、班級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遇到地面上有廢紙、廢包裝袋,隨手拾起來,隨時隨地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同時,鼓勵學生管理好身邊的衛生,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獎勵,樹立典型.
二、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注意常見的環境問題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材料、新產品已經無處不在,人們使用高科技新材料新技術的同時,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那么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哪些主要物理學污染?它給人們帶來的危險呢?1.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居民供暖,焚燒垃圾,各種熱機的使用,都直接燃燒排放有害氣體和煙塵,這些廢氣通常是有毒和有害氣體,造成廢氣污染對人類危害不可低估.在進行相關物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物理理論去思考類似的問題,例如在學習簡易太陽能集熱器;解釋冰箱原理、空調壓縮機的工作原理時,應當指引出上述內容.2.一些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物.例如化肥廠、造紙廠、制藥廠、化工廠、垃圾處理廠,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有毒有害污水、煙塵等污染物,排放到野外、河流、湖泊中,造成水的污染.建議生活污水經凈化后排放,合理使用低毒低害的化肥農藥使用、無磷洗滌劑,有計劃地開采地下水,定期注入大量凈水補充水源.在進行物態変化教學內容時,適當向學生介紹水污染情況.3.陸域面積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固體廢物將直接壓縮人類生存空間.而且會繁殖出細菌、病毒、蒼蠅、蟑螂、蚊子,蟲子,還會散發出氣味,嚴重威脅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所以不要亂扔垃圾,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加強監督和懲罰措施.可以使用可燃垃圾作為燃料建造電廠.不可燃垃圾(玻璃、陶瓷、磚和石頭)制造建筑材料(人造磚、水泥等).用畜禽或人類糞便生產沼氣.廢舊電池回收進行特殊處理.在進行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教學內容時,適當向學生介紹廢棄物污染情況.4.噪聲污染,會使人們心煩、耳鳴、頭痛、惡心、心悸、失眠、視物模糊,吞咽困難、肝、胃功能障礙嚴重,嚴重時會使人們感到麻木、胸悶.噪聲污染,比如海上軍演、大型飛機起飛、攪拌機、工地施工、超低空飛行演練、菜市場各種噪聲等各種聲音.這些高分貝噪音,會使人神經高度緊張,聽覺系統不同程度的破壞,還會誘發許多疾病,神經系統遭受嚴重程度和影響程度,使人們工作效率下降.建議機場應選擇在人口稀少地區,建筑工地夜間必須停止工作,有大型噪聲的工廠應遠離市區.城市主要道路和居民區之間建議隔離或種植草木和植物吸收噪音.5.人們使用的手機、電腦、微波爐、等都可以產生電磁污染,大量的電磁波輻射對人體有害,會影響睡眠,可以使人頭暈無力,頭痛,危及人類健康.超高壓輸電線路、廣播塔、電站、電磁裝置(比如變壓器、電動機、微波爐等)有更強電磁輻射.強電磁輻射會破壞人體正常循環機能,長期在強電磁輻射下,人體部分功能會下降,致使人體老化和衰退,誘發病變,如失眠心悸、三高現象,孕婦可能出現胎兒畸形.建議超高壓輸電線路從遠離居民區架設,廣播塔、大型變壓器周圍安裝高度相關金屬網,發電機、電動機、微波爐等設備周圍安裝金屬罩.在進行電磁場、電磁波教學內容時,適當向學生介紹電磁污染情況.6.焊接作業、人造小太陽、玻璃幕墻光反射、娛樂場所的各種激光發射機、廣告牌上的射紫外線燈等都會產生強光.強光可使人的眼睛出現傷害,使皮膚出現紅斑,表皮壞死,水痘,皮膚深度組織色素沉積,以及其他可能誘發疾病.影響人們在睡眠、娛樂、工作.建議高建筑物玻璃幕墻裝飾,應該使用暗幕廣告牌,交通標識牌可以用熒光物質層和微型玻璃顆粒涂層表面裝飾,以減少光反射現象.如果需要使用強光源,可以利用屏罩進行遮擋,減少光污染區域.接觸強光源的人群,如電焊作業工人、醫生、激光操作人員、駕駛員,需要佩戴防護鏡進行專用保護設備.夜間,大功率光源地段最好減少工作時間.在進行光學教學內容時,適當引導學生關注光污染情況.
三、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展適當的活動
環境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學生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知道社會公共環境品質的好壞是國家和民族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而環境質量好壞取決于環境和公民環保行為.引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系統環境教育.舉辦保護環境的一些活動,例如讓學生使用廢物進行小制作、對周圍環境進行小調查等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形成自覺主動地關注自己周圍環境問題,養成好的環保行為意識.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各種現有的環境問題,從小抓起,從我做起,倡導學生自覺愛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創造美好生活.
作者:李文龍 單位:黑龍江省泰來縣宏升中心學校
參考文獻:
二、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實現大學生道德內化和知行統一
道德內化(MoralInternalization)是指道德社會化的主體———人經過一定方式的社會學習,接受社會的道德教化,將社會道德標準、價值觀、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等轉化為其自身穩定的道德人格特質和道德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同時,道德內化又是道德知識逐步轉化為個人內心的道德信念的過程。長期以來,無論在德育教育方面還是在環境教育方面,我們一直存在著“知易行難”、知行不統一的問題。比如,通過這些年的宣傳和教育,雖然在學生的環保理念、意識和行動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不環保的行為如長流水、長明燈、白色污染、破壞校園的綠化、隨手丟棄廢電池等現象,在大學校園中屢見不鮮。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發揮德育中環境育人的功能,強化道德內化。環境育人是指通過有目的地利用環境和有計劃地建設環境及開發環境育人功能并駕馭環境育人的活動。它是一種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它通過良好的外界環境,給人產生一種自我約束力,激勵學生去欣賞環境、愛護環境、感知環境,從而給他們帶來身心愉悅。它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和環境審美感,進而認同、珍惜和熱愛環境,有道德、有紀律的素質要求就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升華,自覺不自覺地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上實現道德內化,從而培養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雅品位的生活格調,激發他們保護環境的行動力。如果再加以必要的管理手段和約束機制,磨煉他們的道德意志,提高他們的道德素養,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幫助他們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將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由外律要求逐步轉化為內律素質,形成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質,達到自覺保護環境、知行統一的德育目的。
三、開展環境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
大學生素質教育涉及到許多方面,進入21世紀,許多國家將環境意識“列為21世紀人類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甚至將國家公民環境意識的好壞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環境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實質是幫助學生樹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環境的主體,人的素質決定環境的走向和質量,要想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最根本的途徑就在于作好人的教育。因為教育的本質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和再創造,其功能就在于不斷更新人的觀念、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類社會健康持續發展。”高校作為環境教育的主要載體,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和造就具有高度環保意識的未來國家建設的決策者、參與者和實踐者的重任,它培養的人才的素質高低,決定著國家未來事業的成敗。高校通過環境教育,教會他們正確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對推動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夢,有著非凡的意義。所以說開展環境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五、環境教育豐富了德育教育手段,提升了德育效果傳統的德育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大多采取課堂教育,將德育作為一個專門的知識體系加以研究,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靠書本灌輸,輔之以一些德育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活動、重大事件的紀念活動、知識競賽等。這樣的教育由于缺乏豐富的手段,使受教育者產生抵觸而厭學;由于德育目標定位過于片面,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德育的教化,忽視了學生主體的內在需求,因而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效果有限,造成了德育的空洞化。加上“高校德育‘兩課’教法脫離實際,德育內容匱乏滯后,教師職業水準下降,使得德育實效整體低下”。
小學環境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認識環境、熱愛環境、自覺地保護環境的意識,獲得一些淺顯的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初步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增強環境意識,養成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等。中學環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環境的復雜結構、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環境價值觀、使學生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等。(轉自:楊龍海,2001)我國中小學的環境教育正在步入正軌,在努力加強環境意識的培養和環境知識的普及。環境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我國目前的中小學環境教育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有些學校一改環境教育滲透在其他學科的做法,環境教育單獨設課,這足以體現環境教育在中小學已經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小學的《環境與衛生》,初中的《環境保護常識》等,高中的《環境保護》、《STS課程》、《環境調查》、《環境科學實驗手冊》大學的環境通識教育是培養在校大學生的環境素養,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活動上都較中小學的環境教育高了一個層次。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特殊群體,是未來的管理者、經營者和實施者,對大學生進行環境通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普通環境教育是鑒于全民的環境素質整體不高而實施的,是在社會上普及環境知識,傳播環境理念,從而提高全民的環境素養,減少環境問題的發生,而不是發生了再去治理。對人類環境素養的培養,環境教育是最好的方式,比政府部門和環境機構的效果都要好。環境教育就是針對環境問題而發展起來的,環境教育的實施也要找準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目前環境問題的產生人為因素占了很大比重,這就需要對人的意識進行優化,培養人類的環境意識。有人說,環境的污染首先是人類意識的污染。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意識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環境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培養人類保護環境的意識,正確認識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從理論上來講,也就是從理想角度出發,環境教育能優化人類的環境思想,讓人類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危害,從而更好的保護環境,甚至杜絕環境問題的發生。但是現實社會中人類出于不同的動機和目的無休止的破壞環境,使得環境問題急劇的擴大化,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環境教育的干預。環境教育試圖尋找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宗旨,這是任何一個集團或組織都無法超越的利益,成為全人類改變現實環境問題的有力也是有效的工具。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必修課程的設計應注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化學基本概念和實驗,要體現綠色化學思想,突出化學對生活、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學》等多種教材處都體現了環境教育的內容,酸雨的防治和無磷洗滌劑等一系列的規定,都體現了化學對環境保護的意義。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出現了關于氟里昂和N0x對臭氧層的破壞、酸雨、光化學煙霧、含鉛汽油對大氣的污染等環保試題,但由于這類題目取材新,學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滲透環保知識的教學。
1.2加強環境教育可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當前,很多學生對環保知識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學煙霧、世界公害、近幾年在我國各海域都曾發生過的赤潮等常識都不甚清楚,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學中此內容涉及的很少。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有必要加強和重視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2如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2.1據教材內容確定好結合點,進行環境教育的有機滲透:
高中教材中有許多環境教育的素材,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有機地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學習NOx時,可按介紹NOx的性質介紹其毒性和對人類及環境產生的危害,介紹吸收防治方法(NH3吸收法及堿液吸收法)的步驟有機滲透。使有毒的NOx轉化為無毒或毒性較少的物質,為人類所利用。這樣學生不但學習了化學專業知識,同時也受到了良好的環境教育。
2.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法制教育:
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昀要求。一般的滲透方法是講解某類物質或操作方法對環境的危菩,再提出相關的法律制裁條款,最后給出防治方法,例如學習SO2:時介紹煤和石油的燃燒、金屬礦石冶煉等產生SO2導致大氣巧染,進而產生酸雨,教師在介紹酸雨危害的同時,引入《大氣污染防治法》中關于禁止向大氣中排放有毒氣體的規定,最后介紹防治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化學知識和環保知識,更進一步了解了環保法制知識,增強了環保法制觀念,
2.3結合化學實驗滲透環境教育
第一,改進實驗方法。
中學化學教材中有很多實驗內容會產:生有毒物質污染環境,同時影響師生的身體健康。在平時教學中,教師需注意改進實驗操作、裝置等,盡量做到有毒氣體不外泄,提高尾氣的吸收量,向綠色化學方向發展。如銅與濃硫酸反應中產生的SO2氣體,可以依次通過石蕊試液→品紅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品紅溶液→NaOH溶液,這樣既可以驗證產物SO2的性質又吸收了SO2,不污染環境。
第二,發展微型實驗。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和改進各種實驗為微型實驗,如教材中氫氣與氯氣混合氣體在光照下反應,改成在小青霉素瓶中完成該實驗,效果也很好。利用這些微型實驗用量小、污染小等特點,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效果更好。
第三,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可在平時教學中利用研究性學習課滲透環保教育。如高一講授環境保護內容時,可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幾個課題組,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通過上網查詢、社會調查等手段去研究大氣污染、水污染、食品、固體廢棄物等幾個大方面中的個別子課題去研究。如蔬菜殺蟲劑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市內垃圾種類及處理、廢舊電池的污染等。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匯報成果,這樣方式學生積極性很高,有數據、有事實、有圖片、有調查報告、課件等,形象生動,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與環保知識充分聯系,加深印象。
第四,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與化學教學的結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師可將做不了的實驗制成課件進行播放,既生動、又環保。如利用視頻資料為學生播放塑料加工中的污染、小白鼠在Cl2中中毒死亡,還可利用網上和一些書中下載、掃描的圖片播放給學生看,這些都是重要的素材。通過播放有關環境教育內容,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切身感受到自然環境的美麗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了解環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等,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五,在化學習題中充分體現“綠色化學”及環境保護的意識教育。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多注意收集各種資料,把有關環保內容的習題集中起來。在平時檢測和練習題中逐漸滲透。在高三復習備考中可作為專題教給學生,特別是有關國內新聞報道的熱門環保話題更應多予注意,因為它常常是高考的熱點內容之一。
英國教育學家曾經做過統計,如果學生在小時候多多接觸環保或參加一些環保活動,將對其人生產生重大影響,將有助于其產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環境態度。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的實施建議也指出,環境教育強調貼近生活實踐,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從身邊開始認識環境、關心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各種活動。建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課時比例為3:1。德國的環境教育實踐啟示我們應該加大經費投入和改革力度,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感受“美麗中國”帶給我們的身心愉悅。
二、環保記事本———讓環保意識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德國的小學生一入學就會領到一本環保記事本。這個記事本不是用來寫作業的,也不是一般的記事本,記事本封面一片翠綠,上面有森林、草原和田野,就像在德國高速公路兩旁常見的風景一樣。學校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告訴學生:要熱愛自然,熱愛環境,也要熱愛大自然中的萬物生靈,無論其大小或強弱。教師還會告訴學生,這本記事本不是用普通材料制成的,而是用“再生紙”制成的,原料是廢紙和垃圾,這樣可以減少木材的消耗,也是環保理念的滲透。德國小學生的日記中也會有環保內容。有個小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為一種瀕臨滅絕的灰鶴捐了1馬克的零用錢,受到了老師的表揚”,還寫道:“晚上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忘了關燈,結果白白浪費了大量的電,真不應該!”在他的日記中還責備他媽媽為了洗兩件內衣而用洗衣機,他認為這樣既浪費水,又浪費電。當然也贊成他爸爸到超市購物沒開車而乘坐公交車的做法,因為這樣既可以節省汽油,又可以減少排放。
德國小學的環境教育并沒有教給學生更多的環保技術,但已在學生心中成功播下了熱愛自然的種子。由此可見,環境教育是一種信念、一種生活的態度,僅僅靠知識的灌輸是不能達到教育目的的,必須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指出:“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我國許多小學的環境教育并沒有常態化,而是為了創建綠色學校而“突擊”搞環境教育,綠色學校創建成功之后,也許就不再做這項工作了。在建設“美麗中國”的背景下,結合素質教育的開展,我們應該使環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氣象局了解環境變化對于氣候的影響;也可以到部分污染的河段觀察污水對于水質的影響;也可以帶領學生到園林局植樹、綠化;或在學校周邊道路上撿垃圾等等。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現象及各種層次的環境問題展開調研,思考各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2.聯系生活實際,增強環保意識
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地理教學,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就可以采用啟發探究式的教學,適當地運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表演一些關于環境的小品,通過課堂的學習和課外實踐來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認識。教師可以定期地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一些地方撿撿垃圾,或者在春天的時候去植樹,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并且會積極地參與環境的改善。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環境教育不是一種強迫性的教學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種感知性的教育活動,強調了學生、教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地理教師教學不能一味地單調地講書本上的知識,要讓學生“在環境中學習”,可以定期地組織學生去參與以環境為主題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參觀采訪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當中真正地感受到環境以及環境問題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不但學到了知識,更加提高了自身素質;除此之外,還可以組成一些環境興趣小組,對環境保護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進行氣象觀測、水污染采樣化驗以及環境質量的檢測等活動,遇上一些與環境等有關的節日的時候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專題紀念活動,比如“植樹日”“地球日”“節水日”“環境日”等;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開展關于環境的專題講座,比如國際上關于環境教育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的一些主要特點,還有國內外中小學對環境教育的一些情況。
(一)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保證了對網絡教育的持續投入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上依然保持著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十報告中指出,過去十年期間,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大臺階。總的來說,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國庫殷實,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同時,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實現4%,居民對教育的消費支出也在不斷增加,企業內部的教育培訓支出也持續增加,從而保證了網絡教育的持續投入。
(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技創新體系
建設的要求為網絡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十報告進一步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十報告同時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隨著傳統產業轉型和升級,部分勞動力不得不選擇新的工作崗位。他們在走向新的工作崗位之前,必須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科技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更需要各級各類勞動者和管理者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網絡教育為各類在職人員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甚至開展協同研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通過網絡教育手段,他們可以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利用業余、碎片時間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
二、社會文化環境與網絡教育有關的社會文化環境
一般包括社會成員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教育水平、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口流動性等。影響我國網絡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傳統上學觀念受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且在教育的投入上不惜血本。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費已經超過養老和住房消費,成為居民儲蓄的最大目的。這種重視知識和教育的思想,構成了網絡教育的市場需求基礎。
(二)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
現在的年輕一代成長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聯網時代,娛樂和學習在這一代中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他們習慣了使用網絡和各種社交媒體工具;相對于面對面交流,他們更愿意在線發表意見和參與討論。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前輩相比,學習方式必定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他們會更加適應和喜歡通過網絡進行學習的方式。
(三)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經濟已經逐步取代工業經濟,成為21世紀的主導經濟形態。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科技和知識成為經濟活動甚至生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和知識的最大特點是發展迅速,這種迅猛發展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全新的和不斷變化發展的職業、家庭和社會生活。為了與這種變化和發展相適應,人們必須用新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來武裝自己,必須持續地接受教育和學習。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首的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很多國家把終身教育作為本國的教育改革總目標;我國也大力推廣和積極實踐終身教育理論,將建設學習型社會作為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先后寫入了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報告,并作為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參與率達到40%左右”,并將“推進繼續教育體系建設”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高等教育體系”并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被包括決策層和普通民眾普遍接受并積極實踐。而“終身學習”的首選形式就是網絡教育。
三、技術環境與網絡教育相關的技術環境
是指能為網絡教育順利實施提供支持的信息技術水平、條件和學習者及從業人員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程度等。以多媒體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是網絡教育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具體來說,影響網絡教育的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軟硬件技術能為網絡教育服務的軟硬件信息技術
主要包括服務器、通信網絡、多媒體技術和遠程學習及管理平臺等。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服務器的性能越來越強大。高性能的處理器、大容量硬盤和內存、基于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的近乎完美的系統總線架構等技術,保證了服務器在處理能力、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得到極大的提升,為網絡教育打下了堅實的硬件技術基礎;融合了衛星廣播網、計算機網絡、有線電視網絡等綜合網絡系統的通信網絡為網絡教育中各種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高清視頻錄制設備和技術、音視頻轉換、動畫技術、多媒體數據壓縮編碼技術和視頻直錄播和點播技術,在網絡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具備強大功能和良好易用性的網絡學習和管理平臺,在具有更強交互性的web2.0和web3.0出現后,為網絡教育提供了完美的遠程管理和虛擬學習環境,并通過“虛擬實驗教學環境”實現實踐和實驗教學內容。另外,各種功能強大的即時通訊工具的廣泛應用也為網絡教育過程中的師生交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伴隨著“云計算”出現的“教育云平臺”是未來網絡教育的基礎架構。這種教育云平臺包括了網絡教育所必須的一切硬件計算資源、教學資源和教育社交平臺,這些資源經虛擬化之后,可以向網絡教育機構、從業人員和學習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教育云平臺廣泛應用會使得網絡教育進入一個高質量、低成本、覆蓋面廣的嶄新發展階段。
(二)終端設備網絡教育中的終端設備
是對學習資源進行處理、傳遞和接收的平臺,也是學習者和學習資源之間、學習者和教師之間,以及學習者相互交流的平臺。現階段所倚賴的終端設備主要包括pc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高性能的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成為一般民眾的生活必備物。據CNNIC統計,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和4G技術的普及、無線網絡的發展和手機應用的創新促成了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的快速提升。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便捷性和高性能不僅為現有的網絡教育學習者提供了便利,更為網絡教育提供了規模龐大的潛在學習者。
(三)學習資源學習資源是網絡教育的核心
前文所述的軟硬件技術和終端設備都是為處理、呈現和傳輸學習資源服務的。它為網絡遠程學習創造了一個虛擬的課堂環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材料,對學習活動進行管理,并對學習者給出學習結果評價。網絡教育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在學習資源建設的理念和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在此基礎上,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建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網絡教育學習資源,為網絡教育的質量提高并吸引更多學習者參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現階段網絡教育的學習資源完全實現了數字化,其特征主要包括非線性、超文本(超媒體)、動態性、交互性、海量性、易重組與易復制等,學習資源的類型包括設計合理、內容豐富、媒體多樣、導航清晰的網絡課程,高清視頻課程和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微課程。各種類型的學習資源能滿足學習者對資源的知識組織、多樣化、泛在性、可選擇性、個性導航等需求,也能支持各種學習終端,真正實現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終端進行學習的“泛在學習”。
四、總結與建議通過對影響
我國網絡教育發展主要環境的分析,我們能得出一些基本結論,即我國的網絡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經濟、社會和技術條件的大力支持,處于一個最佳的發展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如果以目前的節奏發展下去,網絡教育雖然不至于會取代傳統的全日制教育,但至少代替函授、夜大等繼續教育形式,會成為各類成人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主流教育形式。盡管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網絡教育的發展前景保持樂觀,但是也不能忽視目前存在的問題,如學生支持薄弱、網絡教育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大量重復建設、學習成本居高不下等。
(一)加強學生支持
如果說軟硬件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等是網絡教育的基礎和核心,那么學生支持應該是網絡教育質量的保障。學生支持包括學術性和非學術性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學習內容方面,后者包括技術、情感、經濟等層面。有效的學生支持不僅能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而且能幫助他們克服虛擬學習環境中的孤獨感,增強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下,從幼兒園到大學,學生的學習一直在有老師現場教導、學習目標明確這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生習慣了這種學習方式。一旦他們的學習時間、方式、任務和進程等完全由自己控制,許多人往往會不知所措,他們還不能完全適應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我國目前的網絡教育,無論是學歷還是非學歷,都存在強調基礎設施和學習資源建設,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支持服務。
動態教育環境的要素不僅包括幼兒園的環境,而且包括社會、家庭和自然環境,其核心要素指的是幼兒園的校園和班級環境。這種動態教育環境要素拓寬了幼兒教育的視野,使幼兒園從封閉的學校中走向社會,為教育界提供了重新認識、思考和發展幼兒教育的平臺。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應該以幼兒身心發展為前提,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1.2動態教育環境的意義
陳鶴琴曾說過: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動態教育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就要更新教育理念,勇于開拓,注重教育環境創設的整個過程。動態環境的教育性不僅寓于環境之中,更包含在環境創設的整個過程中。在創設環境時,幼兒應該成為環境創設的主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的意義。
2幼兒園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特點
2.1體現出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的多元性
幼兒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許多新鮮的事物都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可以通過對世界的探索和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并且利用這些經驗思考、解釋未知現象。因此,幼兒的學習需要以外界環境和直觀感受為媒介,借助動態環境來豐富自身體驗。幼兒園教育環境的范圍很大,既包括班級環境,又包括班級以外的幼兒園環境。幼兒園動態教育環境可以推廣到幼兒校園環境。例如,幼兒園的校門口是幼兒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學校可以利用墻面弧形的特點構建直通班級的多功能玩具區,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開始或結束一天美好的校園生活。外界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不僅會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還能使孩子在運動中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在班級樓道中放置多面鏡子,讓孩子在鏡子中審視自己,發現反射和鏡像原理等有趣的科學問題。此外,班級是幼兒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幼兒園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的中心部位,需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和相對應的教育活動進行設置。班級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需要整合室內的各種資源和空間格局,對教育資源進行重組和集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有限的空間內挖掘出無限的潛在優勢。班級的各個角落都可以作為動態環境創設的基點,不僅可以有效利用墻面的資源優勢,還可以綜合布置區角格局,為幼兒精心打造一個完美的學習樂園。班級各個方面的環境設置都獨具特色,為了提高班級環境創設的質量,可以從面積最大的墻面布局著手,然后擴展到各個角落的布置。例如,可以采用懸吊的方式充分開發班級屋頂空間,使之成為展示幼兒作品的平臺。教師應該充分調動想象力,不斷挖掘班級動態環境資源,不僅為幼兒量身定制舒適的學習環境,還能提高自身對教育理念的透徹理解。
2.2體現出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許多幼兒園在創設動態教育環境時,往往過度關注班級和校園環境的整體協調,忽視了幼兒的參與,影響環境教育作用的效果,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創設動態教育環境時,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首先,確保內容與形式的動態融合。班級動態教育環境建設是一項任務量巨大的工程,教師僅憑一己之力難以達到高質量的要求,單靠閉門造車會把自身的思想觀念完全展現在班級環境之中,缺少創新與變化,會影響動態環境教育功能的發揮。其次,幼兒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擁有獨立人格和思維的個體,希望按照自身的想法來創設屬于自己的動態教育空間,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讓幼兒積極參與到班級環境創設活動中來。創設再好的動態環境都需要幼兒的親身參與,否則只能成為擺設。幼兒在班級動態環境中扮演的是主角,通過直觀感受來鍛煉動手能力,開發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后,幼兒通過真實的情境體驗會有大量的收獲,豐富了幼兒的日常生活,還能使幼兒更加熱愛自己的校園、班級和教師,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2.3體現出動態教育環境的滲透性
動態教育環境的滲透性既可以指環境中蘊含的綜合、多元教育元素,又可以指環境創設給幼兒帶來的積極情感體驗。大多數幼兒園在進行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一味照搬照抄或模仿已有的經驗,各種元素的疊加和重復給人以刻板、單調之感。即使一些環境的形式和內容得到了變換,各個板塊的獨立性較強,但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和過渡,達不到整體水融的效果。環境教育專家認為,在創設動態教育環境時,既要考慮教育環境的多領域綜合,又要搭配各種元素的主題,使各種教育元素之間互相滲透。因此,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可以根據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目標來實施,充分利用國慶節、中秋節、教師節和新年等重要節日的特色,與幼兒共同創設教育活動主題,使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此外,班級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致力于豐富幼兒的真實情感體驗,以此來發揮環境教育功能的優勢作用。幼兒園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會存在唯美主義傾向,過度注重絢爛、刺激和精致的班級裝飾布局,缺少與真實生活的融合,不利于引導幼兒的深入思索和實踐。因此,在創設班級動態教育環境時,教師應根據幼兒已有知識經驗來布置班級,使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3幼兒園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策略
3.1提高對于動態教育環境創設的重視
調查研究表明,許多幼兒園對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不夠重視,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創設環境的理解較為片面;思維僵化,缺少整體性和協調性;忽視了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主體地位;過度求新求異,忽略了環境教育功能;教師全權,未能使幼兒介入等。基于以上問題,學校領導和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應提高對創設環境的認識,高度重視環境教育功能的發揮,及時解決環境創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
3.2充分結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和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園動態教育環境的創設只有結合幼兒心理特征和興趣,才能達到環境教育的良好效果。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充分了解幼兒興趣和需求,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墻面布置要做到主題明確、色彩鮮明、事物生動形象,以此來吸引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和愉悅的情感體驗。
3.3提高相關教師的專業素養
幼兒園環境是一種隱性的課程,也需要進行改革。教師在把課本知識變成幼兒的學習經驗時,需要經過真正的領會和實施。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動態教育環境的功效,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學校應為教師提供資金、研討環境及政策支持,促進教師掌握和深入理解動態教育環境理念。教師不僅需要獲得理論的知識,更應該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充分發揮動態教育環境對幼兒健康成長的促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