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5 08:31: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實際教學中,地理教學知識與德育教育教學的知識,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的顯性的,德育知識是隱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學中的信息,領會地理教學中的德育知識、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學時間,將從地理教材中獲取的德育教育知識進行總結,并引導學生學習,實現地理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入。教師需要對地理教材中的蘊含的德育知識、情感、思想有一個較高的認識和領悟,只有這樣才可以很好的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德育學習,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將德育教育教學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第二,獲取最新的地理信息進行引導地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日常日常生活中會接收各種各樣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自己獲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時的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對最新的地理信息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客觀的角度進行事物的分析。教師將最新的地理信息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要將其中存在的利與弊指出,將其中蘊含的德育教育信息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理解其中蘊含的德育思想和內容,實現地理教學中德育的滲入。
第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階段學習的重要學科,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學科,地理信息知識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識中隱藏的德育知識往往被人們忽略。為了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合作,根據高中生階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組織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地理信息知識中的德育信息會顯現出來,此時教師需要合理的引導學生,領悟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識中隱藏的德育信息總結、分類,讓學生通過地理知識學習合作、交流,領悟這些隱藏的德育信息,實現地理教學與德育教育教學的結合。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通過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僅僅將情感教育作為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手段與工具,并沒有把它作為實現理想教育目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真情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塑學生的品格、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的作用。通過教育,應當使學生懂得人生的價值,對生活產生熱烈的感情。這從有關教育"四大支柱"的觀點更能說明。第一,學會認識,即掌握認識世界的手段;第二,學會做事,即學會在一定環境中工作;第三,學會共同生活,具有參與和合作精神;第四,學會生存,即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斷的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行動。從"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內容來看,它更多地強調未來的學習不是以認知內容的獲得為主,而是認知以外的情感知識的獲取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體質、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和養成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培養愛國情感
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對國家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的認識,可以實現愛國情感具體化,是指對我國的地理有了大概的了解,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自然和環境,逐步去了解它,關心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獲得自身的愛國情感體驗。
2、增強全球意識
現在由于人類的活動,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逐步加大,氣候問題是全球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酸雨、臭氧層空洞等,這不僅僅需要某一國家的共同努力,還需要整個地球人的努力,相互之間進行協商共同解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對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因而,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也至關重要,而基礎地理教育是擴大青年學生眼界的一種有效工具。這并不是說要在地理課上向他們介紹許許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識、信息。傳播這些信息的任務完全可由電視、廣播、書刊、報紙等社會媒體來完成。然而青年學生從這些渠道獲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礎地理教育能夠做到的是,教給青年學生收集、選擇和處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態度和價值觀,這是任何別的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強化環境教育
環境問題是現在社會所不可忽視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如何協調人口與環境的關系是當前重要的任務,因而,每個公民如果具備環境意識,我國的環境將大為改觀。現在我國的基礎教育普遍采用的是學科滲透的方式,利用相互之間的關系來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例如,修建水庫就有許多不好的方面和好的方面,好的方面在于控制了洪水,可以灌溉農業,以及可以發電等。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使下游的土地的營養降低,減少了河床和沖積平原上的沉積物。因而,當青年學生了解到由于人們缺乏環境意識而造成對人類自身和其它物種的生存的危害,自身的心靈會受到啟發,在現實中,他們可能會在考慮可能會對環境更多一點關心。例如:在家庭購買冰箱時,孩子可能會勸說父母購買無氟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車時,他們就不會把快餐盒隨手丟出車窗外;他們會選擇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他們會節約利用紙張,以減少森林砍伐和造紙污染。通過地理課的學習,他們會成為具有強烈環境意識的新一代公民。
二、提高地理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1、教師自身情感的提高
教師本身要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教育事業的情感,進而用豐富的情感教育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下努力學習。例如在介紹我國地理環境時,可以說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風景秀麗等,從而讓學生產生對祖國的自豪之感。我國是寒潮、臺風、水旱災害、地震災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古人以頑強的意志不斷地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從而激發學生認真學習地理知識,掌握戰勝自然災害的本領;從我國是自然資源大國、但人口增長過快、人均資源量不足的國情現狀,讓學生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節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與珍惜和愛護有限的自然資源的關系,增強學生熱愛家園、保護環境的情感。
2、所有的學生平等對待
教師不要因為好學生和差生區別對待,這樣造成差生與教師的感情不融合,學習上也會出現厭學情況,最后導致差生的心理發展出現偏差。因而,要實現差生學習上有所進步,就要求教師用真心的情感對待學生,差生出現錯誤不要一味批評,而是耐心進行教導,使其明白錯誤的根源,進而改正。一旦差生認識到教師對其的關心,其自身行為和心理都有所感化,對學習充滿信心,進而會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
3、提高教師語言表達技巧
教師的工作是教課,而課堂上語言表達是關鍵,如果說教師的語言表達不清晰、呆板等,就會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較大打擊,因而語言表達是其關鍵所在。教師的語言不僅要準確性、科學性,而且要生動、形象、趣味化。必要的手勢也應該加入,進而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善于掌握情感這一心理活動的規律,利用各種激感的方法,對學生“動之以情”,這樣對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是極為有益的。
4.面對面的談話式溝通
雖然這是最直接、傳統的溝通方式,師生可以直接面對,真誠而坦率地進行交談,溝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見影。這種溝通方式有以下幾種:師坐生站、師站生坐、師生共站、師生共坐等。在現實的情況分析,前兩種均不太好,因為我們在師生溝通時應盡量注意師生的平等,盡量多給學生一些尊重;在室外只能是師生共站,在室內最好是師生共同坐下溝通較好,即使這樣還有許多位置關系,如是面對面還是并排坐,師生保持多遠的距離等都有講究,都會影響溝通的效果。
5.作業溝通
2培養學生的情感從而協調發展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過程平等[2]。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唯有關注和注重學生的情感,方能促進學生在“知識、情感、意念、行為”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教師在教學方面,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知識的的傳授以及技能的培養,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其實,學生在學習上以及實際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對于老師來說,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教師應該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夠培養和感染學生情感的部分內容,然后分別在情感和形象上進行加強潤色,加強學生在學習上投入情感,促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從而獲得體驗學習的積極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宮、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有雪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等等,這些對地方生動形象的描寫,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那些地區產生崇敬、贊美喜悅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內容的以及我國的地理環境產生情趣和熱愛。例如:在教學《長江》時,首先教師要結合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葛洲壩的建設,并結合長江的水資源開發,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工程建設的資料,以開展主題為《長江知多少》的活動,此時此刻,同學們的內心已燃起了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便會在課后積極的找尋資料,或者是查看相關的硬碟、圖書,精心的準備這次活動。實際上,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在輕松、有趣、愉快的氛圍里盡情的學習新知識和培養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關于長江的任何故事,也對長江的過去和未來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展望。這樣的學習過程,在教師輕松、學生愉快、課堂和諧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
3結合地理學的特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1充分利用地理圖冊
形象的地理圖冊能更加直觀的反應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規律,這也是地理知識的第二種語言。準確的利用地圖冊能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讓學生學習“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的時候,根據其地形的顏色變化,找出三種顏色的分解以及相應的高度,通過自己的分析、聯想、概括,在其中尋找出地形的本質特征、屬性以及內外之間的聯系,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我國東低西高的地勢以及了解分三級階梯的特省,而且還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
3.2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
2.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于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么后者的關鍵就在于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
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游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
(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游資源與旅游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
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后,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
2.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于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于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并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布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
3.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動與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游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游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游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游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游環境的問題、旅游開發中出現的旅游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由于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游三要素:旅游資源、旅游者、旅游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游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系。
又比如,在地質災害一節的教學中,關于地質災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師們忽略或一帶而過,我在講課中卻設計了一個學生小游戲,讓學生模擬表演當災害來臨時如何冷靜避險、科學自救,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讓學生既了解災害發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災自救,使得地理教學與生活聯系更密切,學以致用。
因此,課堂教學作為普及環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應當對學生實施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思維。
根據我國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實際情況,緊抓教材、立足課堂,以現有的課本內容為基礎,盡量挖掘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內容,自覺地、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是充分發揮教師在環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則的一個顯著標志。
教師合理計劃,認真備課,利用教材創建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課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學,引出相關環境問題,依據地理學規律出發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最終發現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提出解決方案時,激發學生開拓思維,提出更深入的問題,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所學知識。
利用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滲透現代社會的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意識,要求學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增強環境保護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普及環境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環境權益意識,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保障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樹立環境責任意識,要認清環境問題產生的人為性,明確人類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環境保護是每個人責無旁貸的責任,每個人必須牢固樹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
課堂教學是學校環境教育中最經常、最有效、最現實的一種形式,但是相對于課堂教學,地理課外的實踐更具有直觀性和參與性,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形式多樣,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環境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其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強烈意愿,發揮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主體意識。
二、組織開展課外實踐
提高學生生命意識老師在教學時,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和識記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將地理知識進行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融入生命教育。這就需要老師較高的教學水平,合理有效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實現生命教育。舉個例子,老師在教《中國的自然資源》這部分知識時,老師可以讓與學生講述一些由于水資源匱乏導致很多人干渴而死的新聞,讓學生針對水資源與生命這個主題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完之后,老師便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若干個小組對自己所在小區的用水量進行調查,看看哪戶家庭的用水量最多,哪戶家庭的用水量是最少的,并且對這些用戶進行平時生活用水習慣的訪問和調查,從中找出節約用水的生活小妙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意識到生命與水資源之間的關系,明白水資源的寶貴以及生命的重要,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深化了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生態意識,懂得了生命的更深層次的含義,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生命意識,提高了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現如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地推廣,很多老師在教學時都會使用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然而,老師使用多媒體技術更多的是用來展示課件,這就使得多媒體技術沒有充分地發揮其效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地理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地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不再只是播放課件,而是適當地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是展示一些圖片來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保證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舉個例子,地理老師在教《自然環境》這部分知識時,老師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展示一些自然環境的圖片,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此同時,老師還可以播放一些野外求生的小短片,讓學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識來求生。例如,學生在森林里迷路了,那么學生可以根據樹木的繁密來確定東西方向,而樹木的東西方向是因為地球的運轉所決定的等等。通過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享受視覺和聽覺盛宴的同時,也能強化自身的求生意識,明白如何在野外獲得求生的可能,從而在地理教學中有效地實施了生命教育,有利于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可行途經
1.培養科學環境觀。
從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問題是地理知識體系的核心,在中學的各門學科中,地理學科非常直接地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因此,做好環境教育就成為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培養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使學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為大自然的一員,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陽光、空氣和水以及廣袤的空間和活動場所,離開了環境人類將無法生存。為此,必須向只顧眼前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損害環境的行為作斗爭。防范和制止濫伐森林、濫墾草原、過度放牧、無節制地占用農田和抽取地下水、對礦產資源采富棄貧、濫采濫用,造成全球性的氣候惡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等嚴重的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發生。進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覺主動地去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努力促成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以實際案例進行課堂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約的。讓學生在正確認識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做到有目的的學習,才能對地理知識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會使地理教學生動化和形象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帶動課堂教學,用生活的環境再現地理。如用空氣質量大幅度下降為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們在討論研究的同時聯系實際環境。這樣切入實際的案例是學生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融入到真實環境中來。另外,通過這樣的問題研究,會讓學生對其相關的地理知識產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學習。這樣,可以使得環境引起學生學習地理,學生學習地理又能用于環境。經過學生的思考,還能對相關的環境問題提出一些有見解和可實行的解決措施。
3.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活動。
平時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請環保專家到學校作環境科學的專題講座,普及環境保護知識,組織以環境保護為內容的主題班會和以環保內容為主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學習,同時組織學生寫好環保小論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組織學生進行“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和處理現狀調查”,通過這次活動深切地讓學生體會到了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更讓學生認識到了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本身。
三、結合環境變化,調整地理教學策略
1.在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時期,環境所收到的破壞程度顯得較小。
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類貪婪地對自然環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資源,使環境被污染,生態失衡。導致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氣溫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現象產生。通過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滲透使學生對生活環境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提出疑問,進而對地理知識產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將使其提高學習效率。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geographyangle,elaboratedtheideological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educationvitalrolewithprofundityandaneasy-to-understandapproach,andpowerfullyelaboratedtheprotectionnaturalresource,thecontrolpopulationgrowthimportanceandthenecessitybythevividdemonstration.
【Keywords】Humanity;Environment;Protection
地理課是初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對于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學的基本觀點,關心并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科書將知識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1思想教育是地理環境教學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其中環境問題已成為跨世紀的首要問題。保護環境和持續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十分突出。協調人類環境關系一向是地理學的主題。在地理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樹立保護環境,創造美好的人類生存環境。例如教師就結合學校目前工作部署,開展環保活動,幫助學生設計出一期環保專刊,做一些環保活動(如開展變廢為寶活動等)。
2思想教育滲透在具體章節中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然災害頻繁多發,地區差異大,在有關各章節教學中,都要根據國情,講授國家的基本國策和法令,如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保護森林資源和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旅游區的建設和保護等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小樹立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志向。
3思想教育滲透在每堂教學中為什么要學習地理,學生并不是全都很清楚的。為了不使學生盲目地、被動地學習本課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教師應特別強調學生學習地理時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是什么”“為什么”等等,還要多讀、多看、多動手,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擴大地理知識信息來源。
例如1“人類活動對氣溫的影響”一段,老師問學生:“地球氣溫為什么逐漸變暖?”學生推斷,現代工業燃燒煤、石油、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熱量——被大氣吸收而使氣溫變暖,危害:使兩極冰川融化;使全球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平原與城市遭淹沒;如何防止氣溫變暖?激發學生興趣。例2“自然資源一節”
老師:舉例說出幾種可再生資源?
學生:森林、水、魚、土地。
老師:舉例說出幾種非可再生資源?
學生:石油、鐵礦、煤。
老師及時肯定學生答案后,再要求學生想一想,如果資源使用不合理,森林、水、魚會不會變成非可再生資源?學生很快說出盲目砍伐森林,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山區土壤漸漸變薄以致變成石山,樹木不能長,森林消失,淡水、湖泊水遭受污染,不能飲用。魚如無休止地捕撈,不讓繁殖或不放養可使魚滅絕。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例3“世界的人口問題”一節,引導學生看“苦難的母親”漫畫,指出全球人口己超過60億,個個都要“母親”來照顧飲水、吃飯、穿衣,這有多么難啊!接著老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增長過快——資源供應不足,環境惡化,生產趕不上人的需求。
人口增長過慢——勞動力短缺,社會經濟負擔加重,老年人口本身的問題。
人口如何發展?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相適應,教育學生對人口問題能有一個正確認識,既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悲觀。因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口觀,是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例4“現代人口遷移的三種形式”老師問學生有哪三種?
學生:1.科技移民
2.勞動力輸出
二、活動過程
1.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兩周,利用零次考契機,測試初中學習內容,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并于第2周周五確定研究主題———如何應對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中的體現,并且研讀課程標準與考試要求,明確初中地理知識在學業考試中的呈現形式、內容與要求,提出在新授課、復習課以及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其實施。
2.第二階段———研討交流
研討交流分階段進行,旨在及時分析實施效果,發現問題并及時改進,原則上每月一次。組內每位教師將一個月來自己的策略與效果交流探討,主講人員由各位教師輪流擔任,研討內容也由主講教師匯總。以下分別是組內一次復習課交流與作業補充材料實例。教學思考與設計:農業部分的復習過程中存在兩種困擾,困擾之一在于對所涉及的區域缺少背景知識,遇到題目無從入手;困擾之二在于對所給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較差,在教學中本著“診斷式”原則,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與解題技巧。
3.第三階段———文本整理
根據研討達成的共識,整理出新授課與復習課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一般教學模式;總結出在課后作業中滲透、鞏固初中地理知識的常用習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