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09:45: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護理英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院選擇2012年8月~2014年8月間診治的1240例骨科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的484例患者中,266例為男性,218例為女性;年齡在15~97歲之間,平均為(46.3±2.6)歲;骨折類型:210例為上肢骨折,154例為下肢骨折,78例為脊柱骨折,42例為其他;觀察組的756例患者中,402例為男性,354例為女性;年齡在17~98例之間,平均為(46.3±2.8)歲;骨折類型:342例為上肢骨折,240例為下肢骨折,108例為脊柱骨折,66例為其他;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基本信息,未見明顯差異,可以進行比較(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措施,具體包括常規手術護理、治療護理、常規康復指導等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具體包括:(1)入院護理。患者進入醫院后及時對病情繼續擰了解,正確評估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同時制定有效的預見性護理措施。(2)評價患者的安全隱患。年齡超過70歲的患者可能出現跌倒及墜床的危險,因而患者入院后應及時對跌倒幾率進行評分,對于高危人群應該增加窗欄,同時囑咐患者家屬不可私自將床欄取下,不可自行翻山,以免因血壓波動導致摔倒。(3)并發癥護理。①皮膚護理;②預防靜脈血栓;③預防肺部并發癥。
1.3統計學方法
進行統計學分析時采用SPSS15.0系統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幾率為4.2%,對照組為12.4%,兩組患者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為97.6%,對照組為88.4%,兩組患者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和試驗組(60例),該120例骨科患者中,包括骨折患者,顱骨牽引,頸椎術,骨髓炎,脊椎術等多種情況,所有患者的年齡范圍為18~65歲。其中,試驗組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34~75歲,平均年齡為(46.2±10.9)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為36~72歲,平均年齡為(45.8±11.2)歲。兩組在年齡、文化程度、性別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后,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臨床效果,如術后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等。
1.2.1對照組
謹遵醫囑,進行常規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后,實施傳統的護理措施。
1.2.2試驗組
在常規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后,采取舒適護理,方法如下。⑴心理護理:患者常常表現出焦慮與無助,情緒波動較大,依賴性強。由于行動不便,社交活動減少,生活單調乏味,漸漸對治療失去信心,拒絕與人傾訴,甚至有抑郁自殺的傾向。針對上述問題,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很有必要。①對患者因疼痛或不適而發出的哭泣、、抱怨等,需給予細心的安慰。了解各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有計劃的對骨科疾病的病因,發展,治療,恢復過程進行講解,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觀念,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適時用保證、指導、鼓勵等方式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支柱,使消極心理得到改善,樹立信心。②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困惑和需求,通過雙方共同努力,積極配合,為患者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并督促家屬給與物質支持和精神激勵。⑵飲食舒適護理:對于骨科患者,往往行動不便,缺乏鍛煉,常有便秘或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我們應該幫助或者督促患者定期排便,因此科學的飲食護理是避免上述并發癥發生的關鍵。首先,在飲食上增加飲水量,多食用流體食物;其次,增加膳食纖維食物的食用;同時配合適量的水果,提高維生素的攝入量,保持營養均衡。并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每天進行定量的腹部按摩活動,以便促進胃腸蠕動,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盡量避免上述并發癥的發生。⑶日常舒適護理:在舒緩期,患者疼痛感較輕,可以每天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展開簡單的康復訓練。通過伸張、散步,有效的緩解關節壓力,保持其靈活性,不僅能減輕疼痛,防止麻木,還能舒緩患者心情,釋放壓力。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計劃,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患者,可以在午后進行40min左右的日光浴,增強免疫力;對于行動方便的患者,可增加有氧運動,促進呼吸系統更新,增加肺活量。
1.3評價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感、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疼痛標準:采用等級評定法進行疼痛程度的比較分析。0級:無疼痛,I級:輕微疼痛,II級:中度疼痛,III級:重度疼痛,IV級:極度疼痛。滿意度評價:3個等級分別為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結果以(n,%)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骨科患者術后疼痛感比較采取舒適護理的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呼吸科是醫院的重點科室,老年病人多、病情重。如何體現以病人為中心,提高護理質量,預防護理差錯、事故、減少糾紛發生,保證醫院正常工作秩序,一直是護理管理者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病人在醫院接受診斷、診療、護理的同時,也面臨一定的不安全風險,如環境中的生物理化因素,治療護理過程中的技術、藥物、食物、心理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和損傷。
醫療護理風險是指在醫療過程中不確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病人死亡或傷殘的可能性[1]。通過風險識別發現護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確認風險的性質,獲得有關數據,制定應急預案。科室的全體護理人員共同學習《臨床護理應急預案與程序》,明確各類危險事件發生時間、環節、人員等,各項護理工作的流程是否合理,根據呼吸科的特點制定應急預案。
二、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1、病人安全:制訂病人發生墜床/摔傷應急預案、發生針刺傷應急預案、病人誤吸應急預案、人工氣道突然拔除應急預案、病人發生精神癥狀應急預案、病人擅自離院及病人自殺傾向應急預案等。
2、環境安全:火災及突然停電應急預案。
3、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患者意外脫管應急預案及程序,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應急預案及程序,重癥哮喘患者的應急預案及程序,住院患者發生過敏性休克時的應急預案及程序,自發性氣胸的應急預案及程序.
例如:突然停電護理應急預案:①日常工作中按常規備好搶救器材,簡易呼吸囊、心電監護、心電圖機、微量泵的充電工作,使之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準備簡易照明設備,如手電筒、蠟燭、火柴等;②停電后,安排好病人和家屬,使其不慌亂;③查找原因,嘗試恢復供電;④按輕重緩急分類照顧病人,做好解釋工作,若病人正處于器械搶救中立即啟用備用電源,如蓄電池等直流電,吸痰時可采用注射器抽吸.⑤使用呼吸機病人立刻分離機器,用簡易呼吸囊輔助人工呼吸、同時通知值班醫生,觀察患者面色、呼吸、意識及呼吸機情況,并立即通知電工維修。⑥電力恢復后查看病人情況,檢查儀器工作狀況。
例如: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患者意外脫管應急預案及程序:
①立即用血管鉗撐開氣管切口處,同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②當患者切開時間超過1周,竇道形成時,更換套管重新置人,連接呼吸機,氧流量調至100%,然后根據病情再調整。
對于頸部短粗的患者,應使用加長型氣管套管,并牢固固定。
對于煩燥不安的患者,給予必要的肢體約束,或根據醫囑給予鎮靜藥物。在為患者實施各種治療(如翻身、拍背、吸痰等)時應專人固定套管,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分離呼吸機管道,以防套管受呼吸機管道重力作用而致脫管。更換固定系帶時,應兩人操作,一人固定套管,一人更換。
例如:自發性氣胸的應急預案及程序①發生氣胸時立即給予氧氣吸入,通知其他醫護人員。
②用12~16號無菌針頭于鎖骨中線第二肋穿人胸膜腔,簡易放氣。首次放氣不要過多、過快,一般不超過800m1。③建立靜脈通道,準備胸腔閉式引流裝置。④遵醫囑,給予鎮咳劑和鎮痛劑。⑤觀察病人呼吸困難改善情況、血壓的變化。
例如:病人擅自離院應急預案:①護士發現病人擅自離院后,立即詢問同病室其他人員聯系病人親人是否知道病人去向;②立即報告科主任、護士長、上報行政值班和保衛科、醫務科、護理部、請求領導安排人尋找病人;③有潛在傷害自己或他人報警處理;④病區有專人接聽電話,以便及時將病人的情況進行反饋;⑤記錄事件經過相關人員簽字。超級秘書網
三、討論
1、護理應急預案的建立體現積極預防的護理管理原則,提高了護士對差錯的防范能力,最終目的是保障病人安全,把護理差錯及糾紛降到最低,提升護理品質。
1.2觀察指標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滿意度。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通過本研究可以得知,本院開展安全管理措施以來,有效地改善了醫患關系,提高了患者滿意度,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從而為患者節省了資金,減輕了看病貴的難題,將其工作心得總結如下。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本院護理人員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安全護理經驗并整理成文,用于規范本科室護理人員日常操作規范,從而用于指導醫護人員的行為,防范在護理過程中發生意外情況。其具體工作模式為護理部、院辦領導、護士長為總負責人,責任護士實施具體執行的三級管理網絡,從而做到逐級管理、責任分明的管理制度,通過定期檢查、隨時抽查的管理模式作為監督手段,從而提高護理質量。
1.1入院宣教
微笑迎接患者,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病房環境,清楚自己的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接下來的檢查流程,注意事項。教會患者及家屬使用病房內相關設施,耐心解釋疑問,讓患者在第一時間消除恐懼、陌生感,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從而拉近護患距離,配合治療護理,利于早日康復[2]。
1.2住院教育
在接下來的每日查房中,不僅關注患者的病情,還應關注患者的生活起居。根據患者自理能力的不同,給予適當的幫助,認真做好治療,密切觀察病情,主動健康宣教,加強專科護理,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為患者制定康復計劃,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由“幫他做”過渡到“教育、支持他做”。
1.2.1日常生活護理
指導和教會患者在維持自身健康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進食、更衣、如廁、肢體活動等訓練。責任護士經常巡視病房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忙,這些細節不僅對患者病情有直接影響,更是優質護理服務所需要做的。細節護理讓護士有發揮專業知識的機會和領域,不僅順利完成本職工作,還充分調動了護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使護患關系更融洽[3]。
1.2.2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以自理模式為指導思想,讓患者掌握方法技巧,自覺主動參與鍛煉,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行為能力,真正達到康復目的。護士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患者因每天有計劃、任務和目標,鍛煉的積極性增高。護士因要督促患者鍛煉,其責任心增強,真正達到參與的效果和目的。住院患者普遍需要臥床休息,但任何治療都有雙重性。臥床一方面有助于疾病痊愈和身體恢復,另一方面,因臥床不動易致各種并發癥,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韌帶攣縮、壓瘡、下肢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等,影響手術的預期效果,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積極正確的康復鍛煉能有效改善和增進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及關節的穩定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盡早恢復滿意的肢體和全身功能。同時有效克服患者的依賴心理,促進心理康復。
1.2.3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應自骨折復位固定后開始,直至骨折愈合,功能恢復到最大程度為止。在骨折治療及康復的過程中,功能鍛煉須貫穿始終,因此患者要有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功能鍛煉單調枯燥,要告知患者忍受痛苦,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是不會取得滿意效果的。正確指導功能鍛煉,可促進骨折部位骨質形成和生長,促進愈合;改善血液循環,利于保持和恢復肌力與關節活動,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盡快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舒縮活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早日實現生活自理。上肢鍛煉以恢復手指的拿、捏,及肩、肘、腕關節的屈伸旋轉等功能;下肢鍛煉以恢復站立、行走和負重為目標,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強度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反復、強力活動,以防再次骨折[4]。早期功能鍛煉:傷后2周內因局部反應明顯,腫脹達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應勞逸結合,不應操之過急。鍛煉原則是在關節不能活動的情況下,主動地使肌肉收縮舒張,從而達到初步鍛煉的目的。中期功能鍛煉:傷后3周~6周內,骨痂逐漸生成或成熟,局部腫脹消失,骨折端較穩定。鍛煉原則是在不影響骨折穩定的情況下,需以各關節和功能位為中心,可做較大幅度的關節活動,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位關節鍛煉。晚期功能鍛煉:此期骨折愈合堅固,外固定解除,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還要通過全面肌肉與關節鍛煉,逐漸恢復肢體功能。
1.3出院指導
向家屬講解辦理出院手續的流程,交代出院后用藥、飲食、功能鍛煉、復診等相關事項,并征求患者在住院期間意見和建議。教會家屬為臥床患者翻身、叩背及皮膚護理的方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根據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與醫生協同制定鍛煉計劃,預防廢用綜合征發生[2]。定期電話回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鍛煉情況、治療情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耐心解答,對不清楚的問題不得隨意敷衍,對不能馬上解決或電話解答的問題應另行答復,或請患者回院復查。
2結果
對于護理人員來說,其主動服務意識增強,工作責任心增加,自我價值提高,社會地位提升。且隨著優質護理的開展,護士由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患者遇到問題時主動提供幫助,讓患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滿意度逐步提高,醫院的信譽度也逐步提升。又由于護士能主動巡視病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第一時間向醫生報告,避免了許多潛在危險,為醫生提供第一手資料,醫護關系更加密切。
2012年5月新進臨床實習的護理學生100名,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構成比和綜合成績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基線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為同期隨機對照實驗研究,運用SPSS統計軟件將100名護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偏重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及護理專業知識;而實驗組采用人文素質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禮儀訓練,法學講座,溝通訓練,專業形象塑造等,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情景教學、案例分析討論、標準化病人教學、規范化形體訓練等方法。
1.3研究時間
2012年5月進入臨床實習開始,至2013年6月結束臨床實習為止。
1.4評價指標
調查問卷中主要評價指標包括職業形象評價、溝通技巧評價、醫療法律法規知識以及道德素質4個維度共20個條目內容,涵蓋了護理人文素養的主要要素;評價分為很好、良好、一般、較差、很差5個級別,級別依次評分為5分、4分、3分、2分、1分,滿分為100分。調查問卷包括他評和自評,帶習教師和患者對護生的評價為他評,他評和自評均在實習結束時進行。該調查表經過我院5個以上副高職稱專家測評,效度為0.85;經過20個護生間隔2周重復測評,信度為0.93,說明該調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5統計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數量資料采用t檢驗,數值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教師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職業形象、法律法規、溝通技巧和總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道德素養得分兩組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病人評價
統計結果發現,實驗組在職業形象、溝通技巧和總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法律法規、道德素養得分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自我評價評分
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職業形象、法律法規、溝通技巧和總體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道德素養得分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專業技能成績
研究發現,在專業技能成績上,實驗組在總分和臨床實踐技能方面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理論知識得分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士職業素質是護士對護理職業的態度和行為的規范,由護理專業技能及思想品德素質、職業形象、溝通技巧、法律法規知識等人文要素構成。有調查顯示,只有較小比例的護士對人文的內涵有所了解或參加過人文科學的教育。近年來,我國醫療糾紛頻發并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除了醫療衛生體制等因素外,醫護人員人文教育的不足、溝通能力較弱也是重要原因。本研究選擇在臨床實習期間,對護生加強臨床溝通技能、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護理禮儀和專業形象塑造等項目的人文素養教育,以期提高護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護生的職業素質。
3.1護生的職業形象和溝通技巧評價結果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在教師、患者評價及自我評價中對護生的職業形象和溝通技巧這兩項指標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在實習階段對護生加強職業形象和溝通技巧的培訓,可顯著且快速提高護生在這兩方面的能力。
3.2護生的法律法規知識評價結果分析
在法律法規方面,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患者評價得分上無差異,但在教師評價及自我評價上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患者是護生服務的直接對象,對護生在服務過程中的評價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而教師評價和自我評價則具有客觀性和全面性,所以導致兩組護生在患者評價得分上無差異,而在教師評價及自我評價上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
3.3護生的道德素養評價結果分析
在道德素養上,無論教師或患者評價,還是自我評價,實驗組和對照組得分均無統計學差異。原因在于道德的養成與個體的價值觀密切相關,是逐漸形成的漫長過程,僅僅依靠臨床實習階段短期的道德品質培養,并不能顯著提高護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建議道德素養的培養應從小進行,并貫穿整個初級、中級、高級教育階段。
3.4護生的專業技能成績評價結果分析
在專業技能成績上,雖然實驗組護理理論知識分數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總分和臨床實踐技能上,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臨床實習階段強化護生人文素質教育,加強職業素養培訓,雖然對提高護理理論知識效果不明顯,但對其臨床實踐技能的提高作用顯著。
二、ESP引入涉外護理英語教學的有效措施
1.堅持ESP教學原則
針對涉外護理英語專業的特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ESP教學原則,首先,課程設置能夠符合未來涉外護理工作的語言需求;其次,教學內容能夠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觀念,加強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人文滲透,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再次,加大對護理英語的關注力度;最后,豐富護理英語教學方法,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日后能夠熟練進行交流和溝通,另外,涉外護理英語專業與普通英語不同,其中涉及很多專業術語。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這部分專業術語的講解。
2.精選教材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科學、合理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因此,在教材選擇方面,教師要充分結合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材內容能夠涉及國內外最新護理專業知識、護理等多方面知識,另外,教師要選擇能夠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教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接受能力,選擇科學、合理的教材,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培養具備專業技能、高素質的涉外護理專業人才。
3.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
合格的教師是落實ESP護理教學的關鍵和核心。目前,涉外護理英語教師主要是缺乏護理專業知識,而護理教師又缺乏英語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勢在必行。首先,組織英語專業教師與護理專業教師組成科研室,進行集體備課,加強學術上的交流和溝通,提高教學水平;其次,組織教師參與專家講座,豐富自身知識,鼓勵英語教師參加醫學護理專業知識的培訓,使其具備相關的醫學護理知識;最后,學校可以組織ESP護理英語專業課程由英語和護理專業教師一起授課,并合理利用課后時間,組織涉外護理專業課外活動,以此來創建師生溝通和交流平臺,切實解決學生在護理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一、從CRM的發展過程看CRM的局限性
CRM起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接觸管理”(contractmanagement,CM),即專門收集整理客戶與公司聯系的信息。90年代初演變成包括電話服務中心與客戶資料分析的客戶服務(customercare)。此后一些公司又逐漸研發了銷售自動化系統(salesforceautomation,SFA)、客戶服務系統(customerservice&support,CSS)以及銷售現場服務等典型應用,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集成計算機電話集成(computertelephonyintegration,CTI)、呼叫中心技術。從CRM系統的形成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最初CRM只關注核心企業全面外部關系,此后由于企業認識的局限以及各功能模塊的固化將“客戶”簡單地理解為產品或服務的最終用戶。然而隨著供應鏈的出現,供應商、合作伙伴以及最終用戶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企業的“價值鏈”之中,核心企業不僅要處理來自最終用戶的信息,更要分析來自供應商、合作伙伴的信息,這些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企業的行為和最終成效。
由此可見,傳統的CRM(見圖1)在提高企業收益,提高所在供應鏈的效率方面,已經顯得力不從心,那么如何來克服這一缺陷,如何更有效率地把CRM這個管理上的偉大成就應用到供應鏈上呢?這就需要對CRM進行改進,把服務對象由最終消費者進行向前的延伸,結合供應鏈管理,進一步拓展CRM的概念。
圖1傳統的CRM流程簡圖
二、CRM與供應鏈管理系統整合的必要性
供應鏈與客戶關系管理的結合,使供應鏈管理思想由以前的“推式”轉為以客戶需求為原動力的“拉式”供應鏈管理,也就是更加重視客戶。也就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大前提,透過供應鏈內各企業緊密合作,有效益地為顧客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對從原材料供應商、中間生產過程到銷售網絡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對企業實體、信息及資金的雙向流動進行管理;強調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應鏈中各個企業的即時信息可見度,以提高效率。
同時兩者的結合實現了企業間相互信任,保證信息高質量、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各企業同步協調高效率地為顧客提供具有成本優勢、差異化優勢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顧客個性化。SCM集成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配送優勢、響應優勢、成本優勢,通過建立與他們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保證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服務流安全順暢流動。供應鏈管理系統與CRM的整合實現整體優化的自動化管理系統;為關鍵顧客和合適顧客提供個性化、高價值產品和服務;獲得顧客信任與顧客建立長久穩定的關系;促進CRM成功,使顧客、企業和股東價值最大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二者的整合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三、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整合過程
把供應鏈管理與客戶關系管理進行整合之后,得到如下的概念模型圖(見圖2)
圖2供應鏈管理系統與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整合概念圖
在實施供應鏈管理與客戶管理整合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營銷和供應鏈的調查。企業要了解他們客戶價值的主導者、客戶需求、客戶關系管理過程、供應鏈設施和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之間的連接點和切斷點。:
(2)決定一體化管理的目標。根據企業的財政目標,企業決定一體化管理的長期和短期目標,要注意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存在的目的。
(3)分析和確認差異。這里,企業要分清分析目標和調查結果之間的差異,然后確認他們的強點和弱點。
(4)確切的闡述整合戰略。這個階段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企業將決定怎么接近一體化管理,即決定實行方案。企業要決定他們用什么方法來追求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的最優化。同時,也要考慮一體化帶來的效益。
(5)計劃初步一體化和培訓。根據一體化管理戰略,企業可以確定實行戰略的初步計劃。初步計劃圍繞從系統一體化到新庫存計劃系統,而且為了一體化管理初步的成功,培訓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6)決定實施順序。企業要重視初步一體化,而且要建立邏輯的初步一體化順序。
(7)設立評估指標。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過程影響到整個一體化過程。如果企業實行不合理的評估指標的話,投資將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設立評估指標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且需要不斷地改善。
(8)跟蹤結果和修正目標。企業要按照規定的標準評價計劃實施結果。這種標準或者建立在企業一體化管理目標的基礎上或者是競爭者的績效水平或者兩者皆有。根據實行的結果,企業可以再建立自己的目標。
四、小結
供應鏈系統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融合,在很大程度實現了供應鏈以及企業的透明化。單方面來講,客戶關系管理是專注于銷售、營銷、客戶服務和支持等方面,在這方面會更全面、更進一步。同時它的運作可以完善供應鏈管理流程。CRM正是通過管理與客戶間的互動,努力減少銷售環節,降低銷售成本,從這個角度也是對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一種提升,并實現最終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1一般資料
對來本院診治的60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9~49歲,平均年齡(29.4±5.3)歲。患者中,5例多囊卵巢綜合征,10例宮頸炎,10例月經失調,13例盆腔炎,17例子宮肌瘤,5例其他。兩組患者對其治療方案等均具有完全知情權,實驗均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患病時間、患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即:一般護理(休息、飲食、標本留取)、病情觀察、簡要的健康教育,生活護理基本情況,入院評估及其治療風險評估等。實驗組采用優質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入院前,部分患者內心不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等心理。此時,要加強患者心理護理。盡快安撫患者心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并消除她們負面心理。②知識宣教:加強相關知識宣傳,根據患者不同文化程度、年齡階段等,采用合理方式進行知識宣傳,讓她們對疾病有一個總體把握。③優質護理:根據患者情況實施優質護理時要充分調查護理人員積極性,定期為患者發放問卷調查等,積極采取患者意見,并召開座談會等,為醫護人員完善服務質量等提供依據。④飲食護理:讓患者多飲食高營養食物,更利于患者消化、吸收[2]。
1.3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實驗組30例,痊愈15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30例中,痊愈13例,顯效8例,有效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療效比較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從自愿報名參加專業英語培訓的護理人員中進行選拔。選拔標準:①通過國家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②學歷為本科及以上;③具有一定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④參加醫院組織的統一英語考試,成績>80分。最終選取160名護理人員作為培訓對象。其中男性6名,女性154名;年齡20~39(25.34±3.46)歲;學歷:本科150名,碩士10名。
1.2方法
專業英語培訓活動包括集中授課、分組情境模擬演練、英語授課比賽、護理英文學術報告等多種形式,為期9個月。
1.2.1集中授課和情境模擬演練
每月進行4次集中授課,共8個學時,第4周的2個學時為特定情境的床邊演練。①集中授課:由我院編譯組教師擔任集中授課的教師,這些教師均兼任某大學的研究生英語授課,英語水平為專業8級以上。集中授課分為理論與臨床實踐兩部分,分別選擇《新概念英語2》和《護理專業英語-視聽說分冊》作為培訓教材。其中《新概念英語2》為中英文雙語編寫,附有英漢對照詞匯表、課文注釋及簡短的練習講解內容,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完整的英語學習體系,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各感覺器官的功能,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護理專業英語-視聽說分冊》教材則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分為不同場景,在特定的情境中開展視、聽、說教學活動,鍛煉護士專業英語的臨床應用能力。②分組情境模擬演練:每單元后設置角色扮演、故事復述、情境問答、專題討論等練習形式。教師講授完理論內容后,共同觀看錄像,然后以小組形式進行情境模擬演練。共分為16組,每組10名護士。情境模擬演練結束后,教師給予點評和更正。
1.2.2英語授課比賽
英語授課比賽采取幻燈片授課的形式,分為初賽和決賽兩個階段。每個小組的護理人員分別在小組內進行初賽選拔,每個小組選拔出1名優秀護理人員,共16名護理人員參加了由護理部組織的英語授課決賽。在比賽前,邀請編譯組專家對參賽選手進行指導。最終有4名護理人員獲得英語授課比賽一等獎。通過英語授課比賽活動,不僅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授課能力,而且為臨床教學和外語交流儲備了人才。
1.2.3護理英文學術報告
護理部、科教處組織安排護理人員書寫相關專業學術報告,然后組織英語專家團隊對上交的護理英文學術報告進行指導及篩查,選取部分護理人員作護理英文學術報告,每半年組織1次,每次3h。學術報告的重點是新技術和本專業最新發展趨勢,以幫助護理人員增強對本專業前沿知識的了解。通過舉辦護理英文學術報告可提高護理人員學習醫學英語的內在和外在動機,提高其在醫學專業領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
1.3效果評價
在培訓前后進行英語筆試和英語口語考核,并統計SCI篇數。①英語筆試考核:滿分100分,以歷年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英語考試試題為筆試內容,題型包括選擇題、閱讀理解及詞義轉換、英譯漢、完型填空、作文書寫。②英語口語考核:滿分100分。聘請山東大學3名外籍英語教師、我院編譯組2名英語專業教師和有過出國進修經歷的2名博士生作為評委,通過對預先設計的相關問題提問,考查聽說能力,然后通過對抽簽選中的護理情境對話進行現場翻譯,考查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③SCI篇數:統計2012年1~9月和2013年1~9月160名護理人員發表的SCI文章篇數,包括已被錄用還未刊出的文章。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采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培訓前后護理人員英語筆試和口語考核成績,采用t檢驗比較培訓前后護理人員考核成績的差異。
2結果
培訓后護理人員專業英語筆試和口語成績均高于培訓前(P<0.01);培訓前共發表SCI文章7篇,培訓后12篇。
3討論
為提高在職護士的英語臨床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針對臨床護士的需求,在護理部的組織下,對160名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英語培訓活動。由表1可見,培訓后護理人員的英語口語成績比培訓前平均高出21.4分,英語筆試成績比培訓前平均高出12.6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通過集中授課、分組情境模擬演練、英語授課比賽、護理英文學術報告等培訓活動,有效提高了臨床護士的英語口語表達與書寫能力。多形式的專業英語培訓活動為臨床護士營造了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并提供了一個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平臺。傳統的護理英語教學大多采用教師講、學員聽的被動學習方式,其弊端是造就了一大批高分的“啞巴英語”。本次英語培訓活動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活動場地體現了臨床護士的實際需求,活動主題貼近臨床護士的工作和生活;活動以對話形式開展,突出語言的功能性,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從而提高了培訓效果。此外,通過舉辦英語授課比賽、進行臨床護理案例英文學術報告,可激發護士的學習興趣,促使護士主動思考與臨床密切相關的問題,積極檢索和閱讀相關文獻,了解護理新進展,不但有效提高了臨床護士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促使了護理人員撰寫和發表SCI論文。